极品人生

标题: [街谈]不如改名“广州贵剧院”吧 [打印本页]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1-6-10 22:48
标题: [街谈]不如改名“广州贵剧院”吧
转摘一片2011年6月10日《南方都市报》署名余以为的社评。真是道出了俺的心里话。


广州大剧院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立项有争议,设计有争议,招投标有争议……命名有争议,改名有争议,现在票价又有争议。同样的演出,广州大剧院的票价比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贵得多,有些差不多贵了一倍。

    经营方给出的理由是北京国家大剧院有政府补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虽然没有直接政府补贴,但是工作人员由财政供养,而广州大剧院“零编制、零补贴”,全靠票房收入维持日常运转,所以票价定得较高。

    有种意见认为,广州大剧院票价高不能益街坊,成了富人俱乐部。我觉得交响乐、歌舞剧之类的演出本来就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东西,没有一定艺术修养欣赏不了。艺术修养是要费钱、费时间熏陶出来的,所以高雅艺术所面向的受众非富即贵。把广州大剧院搞成普惠街坊的艺术场所,只会浪费更多公帑,而不会收获多少社会效益。

    如今既然已经建成了,只能将错就错。切莫以益街坊的名义,给予财政补贴降低票价。1000元的票价,降一半到500元,买票的仍然是富人。零地价,近14亿元现金投入,现在连利息都收不到,“零编制、零补贴”就已经额手称庆,想想都滑稽。无论如何,财政补贴是不能再给的了。

    广州大剧院从立项开始,就注定了它具有富人俱乐部的性质,这是当初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另一个争议是广州大剧院在功能定位上与星海音乐厅、中山纪念堂存在冲突,为了在立项时减轻这种印象,特意命名为歌剧院。歌剧在中国没有土壤,自然不会有多大市场,所以建成之后又更名为广州大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即便票价低一些,观赏者也不会是普通市民。就凭着这一点,也要为广州的富人们鼓掌,他们竟然把金贵的广州大剧院养活了,显示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支持高于北京和上海的富人。或许更名为“广州贵剧院”可以让它的市场定位更准确一些。直观的印象是票价贵,更关键在于艺术鉴赏是由富入贵的必要条件,广州大剧院应当或者说正在承担着这个功能。

    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1000多万常住人口的大都市,不能靠几座大剧院解决市民观赏音乐、戏剧的需求。短期来看,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和中山纪念堂这几个剧场之间应该作些分工。比如粤剧就不要去广州大剧院了,天河居民外省籍居多,远离老街坊。

    政府若真正有心满足街坊需求,应该在居民密集区,利用废旧厂房,合并或搬迁之后腾出的政府楼宇,改建新建一批小型、简易剧场。保养成本低才能持续经营,这方面的投入绝对比建一座大剧院划算得多,既能养活一些或专业或业余的艺术团队,又能为更高级的剧院培育消费者,还能留给旅游者更多深度发掘的空间。 □余以为


作者: 有时风雨有时晴    时间: 2011-6-11 10:28
老实说,我不太同意这位“余以为”的观点的,首先交响
/歌剧等普通人也可以欣赏,降低票价更有利于普通市民欣赏交响音乐和歌剧,致于如何降低票价,国际上通行做法是采用基金会形式,主要是企业和私人资助。总之一句话,欣赏交响音乐和歌剧并不是富人的专利。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6-11 10:54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1-6-11 11:09 编辑

听得到是硬道理,俺盆地里头的只有羡慕的份儿。

现有两只手可以做这件事,政府和市场。您看如今待要怎么办才好?别一个靠不住、两个都不象。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6-11 13:02
僧多粥少,抢板凳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价格只会越走越高
作者: 百线生    时间: 2011-6-13 21:52
问题是广州大剧院价高质次啊!很多的表演花1-2000元一场都比不上星海音乐厅50元一场的下午茶音乐会音色效果好!可悲!可笑!可怜!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