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与录音相关的话题
[打印本页]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29 11:45
标题:
与录音相关的话题
以前陆续都有谈到录音的话题,我也准备以此给各位老兄灌灌水。发烧友都说音响是还原录音里的信息,怎么知道录音里有那些信息?知道中国录音有那些独特的信息?知道老外怎么看我们的录音?
每年在广州都要举办一次录音作品的评选活动,主办人把它命名叫“声响中国”活动。2006年是第二届,《留声机中文版》杂志连续小篇幅刊发“声响中国”的内容。11月号刊发了汉斯•尼尔森(Hans Nielsen)的专访。在访问中,他对这次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声响中国”活动作所做的评论部分,特别耐人寻味。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29 11:49
标题:
电声录音与常规录音
汉斯•尼尔森,丹麦录音师,这次“声响中国”的评选活动特邀嘉宾,评委会主席。
他说,“如今,录音的概念越加模糊了。因此,评选中出现了若干通过电脑波表合成的电子音乐。这类音乐的生成,无需借助常规的录音麦克风拾音和后期缩混,属于MIDI类型。10岁的小孩都能做,读着使用说明,按几个按扭,就有了音乐。许多世界音乐和流行音乐,都是用波表合成的。”
他提议,“在以后的比赛中,为电子合成音乐和常规录制的音乐配备二组评委,不失为解决之道。”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29 11:51
标题:
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录音
汉斯•尼尔森讲述了中西录音理念的不同。他把这些不同归于审美差异,不是良莠之分。他说,“比如在现场录音,乐队演奏时候,中国录音师偏爱老式的做法,把麦克风放置于很远的地方”,他喜欢近距离拾音:“传统的做法让你感到乐队的庞大,现在流行的则是声相定位,让你清楚地辨别大提琴在哪里。”
汉斯•尼尔森所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亚洲录音师后期制作时加入人工混响。一款录音棚内录制的管弦乐中,每当有打击乐或弦乐组的顿弓出现时,人工混响便特别突兀。有人会说是录音棚的混响不够,不是录音师的错。这恰恰是录音师的责任。”
他说,“人工混响在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广泛使用,是在大约25年前。国内的录音师视之为宝,结果,大部分录音都像在澡堂或厕所录制的。”他对音乐中打击乐的力度也甚为不解,觉得打击乐的力度太强,小鼓的音量比低音大鼓还要高。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29 12:11
标题:
解读尼尔森的观点
发烧值得关注的录音,就是“声响中国”评委会主席尼尔森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录音,都值得探讨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仅是一部分音乐录音,即原声录音的音乐,而非电声制作的音乐录音。通俗的说,就是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为主的音乐录音。
尼尔森说的“如今录音的概念越加模糊了”,其实是批评我们的录音界、音响界,自己把一些简单的东西搞复杂、搞混乱了。他说“因此,评选中出现了若干通过电脑波表合成的电子音乐。”他的这些话听来,似乎在告诉我们,用电声制作的录音,根本不值得这么专注,更不值得来评奖。
目前有不少专业的人,也十分看中电声录音。如何处理中国的这一现实矛盾?汉斯•尼尔森有一个建议,分二个班子。这是个中肯建议,也是个嘲讽。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0 09:08
标题:
表现与再现:录音话题继续
这里涉及到了几个分歧点:音响重播的是音乐,是现场,是录音信息,还是自己需要的声音?换言之,音乐音响的重播是否有标准,他是客观的,是唯一的吗?
为了简单明了一些,我愿意接受“音乐音响”这个观点。如果要界定一下,这个“音响”更多的是指原声乐器自然发声的音乐音响。
几乎所有的音响BBS都有一些人持有相反观点,为此经常有专门的争论。立体声 这里前一阶段,斑竹电视也提出了探讨这个方面问题的一个观点。这个话题的重大雾区,有几个方面原因,但主要还是我们都不了解录音,不了解现场。
专业的领域,一般把目前的立体声聆听分为二类,耳机立体声聆听和空间立体声聆听。简单说,一类是用耳机的,一类是在房间里用音箱的。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0 09:16
标题:
表现与再现:再造音乐音响一
我在电视他们的立体声论坛 http://lts.bbs.net 谈过这个话题,并转贴了一些图。这些图也许一下子不大看得明白,请允许我做一点简单又基本的说明。
录音的过程,最简单可以分为前后二个步骤,即前期录音和后期处理。
前期录音,一般简单说他的过程是,话筒拾音→调音台→多轨录音。后期处理简单说,包括的过程是,多轨录音机→调音台→立体声(双轨)录音机。
前期录音的难点,说白了就是话筒摆位;后期处理比较复杂。说的简单又直接,就是把若干单声道的信号经过调音台的声像电位器,按照比例“分配”到左右声道,同时加载必要的声场信息。这个过程按专业的叫“缩混”。
后期处理,可以说是录音师对前期录音素材的加工处理.如声像的分配,各个声部音响的平衡,音色的调整和动态的调整,还有二点是体现录音师个性的处理,一个是透明感的表达,这个实在说不清楚;另一个是对各类特殊录音现场空间声音的再现,也有人说就是声场塑造。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0 09:19
标题:
表现与再现:再造音乐音响二
多轨录音使用的周边设备主要有,频率处理用的均衡器、激励器,时间处理用的延时器、混响器、多重效果处理器,动态处理用的压缩器、限幅器、扩展器和降噪器等。
现在音响市场90%以上的是采用多轨录音。从音乐音响的录音角度来看,内容主要是流行音乐、电影音乐等,也有一部分古典音乐录音,因此也可以说多轨录音,基本成为标准的模式。
所谓多轨录音,从根本上来说,他是强度差录音的一大类。强度差录音相对来说,是属于一次合成的录音。但多轨录音不是一次合成的。他最大的不同是,前期可以对各声道分期录音,即所谓分期分轨;也可以声道同期进行,即所谓同期分轨。
分轨的录音,一般前期声音收录的是单声道,立体声是依靠后期处理出来的效果。他最终的每一个声道在立体声重放中的位置,都是录音师后期处理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风格迥异的录音,为什么总有人想美化声音表现自我。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0 09:22
标题:
表现与再现:音乐音响的拾音
立体声录音方法,简单说主要依据的是人耳的听感特性。人的双耳都有固定的距离,一般在20cm左右,如果声源偏离了听音者正前方的主轴方向,达到两耳的声音就会产生差别,人的听觉系统根据这个差别就会判断声源的方位。人耳的距离差别是因为4个物理因素产生的,就是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强度差,相位差,音色差。利用这个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录音方式。
从音乐音响的角度看,常见的多轨录音,最大不足就是录音师人为造作的太多,声音容易不自然。大概因此,音乐音响的录音,尤其是乐队类的录音,更多的是采用一次合成的前期录音。
话筒是录音中,拾音的唯一工具,他有多种类型,也有多种不同分类。按构造分类有电动式、电容式、电磁式等8大类;按方向性分类有全指向、8字形指向、心形指向等6大类;还有其他的不同分类方法,如适用范围的分类,录音用的,声音测量用的等。话筒的分类很复杂,一般关注的是:不同话筒的指向性,摆位时候话筒主轴张开角度,话筒之间的间隔距离等。这些决定了各种不同摆位形成的的20种以上的基本拾音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几个大类。
AB式,时间差拾音,其中最著名的是Decca Tree“笛卡树”。XY式,强度差拾音。混合式,时间差与强度差的混合,主要有NOS, EBS, DIN, RAI, OLSON ,ORTF等多种。这些方式,从声音高保真意义上来说,各有长短。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0 09:38
标题:
表现与再现::话筒的特性
话筒选择直接关系录音结果。以人声来说,录音与扩声选用的话筒有不同,尤其是流行歌手使用的话筒,习惯叫“近讲话筒”。近讲话筒与普通会议用的语音话筒是不一样的,他不会因为太靠近歌手的嘴唇引起低频提升效应,就是说不会发出“噗噗”声。
近讲话筒的收拾音距离一般在0.5-5cm之间,特别适合流行歌手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声音的修饰作用。他的好处是,提升了低频和高频,使得歌声饱满明亮动听;由于灵敏度稍低,避免了现场的嘈杂声;防风的作用和良好的避振作用,可以避开气声和摆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近讲话筒的作用发挥的如何,其实还与调音台、调音师调音的好坏关系更大。很显然流行歌手的声音是被塑造出来的。这种话筒不适合用于美声的拾音,也不适合用于其他原声乐器音乐的拾音。
与话筒密切相关的是记录的方式,数字录音是眼下最时尚的词。很多人喜欢数字的录音,尤其是硬件发烧的,因为声音清晰干净,但听音乐的人基本都不大喜欢。为什么?说来有趣,数字的录音,对音乐录音来说,声音却不是最好最真的。我记得国内一位知名的音响人士这样说过。他们做过几张国内享有好评的录音,他说,因为录音最初的拾音,所采用的是模拟的技术。
他说的是,录音使用的话筒,工作状态是依靠前面振膜在外界声波引起空气压力变化下振动,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模拟的。因此有人也说,这是现在数字技术与模拟的矛盾,并推断说数字录音不能完整记录原来的信息。如果这个推断可以成立,也许可以说,数字录音丢失了信息,因此不如模拟的好听。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0 09:42
标题:
表现与再现:话筒的选用标准
世界上著名的话筒生产企业有德国的,奥地利的,美国的等,其中最受录音师欢迎的品牌有Nenman,Schops,AKG,EV,B&k等。我们稍微注意就能发现,不同品牌的话筒,适合的音乐类型是不一样的。录音师有个基本共识,森海塞尔和AKG的,对古典音乐的拾音更为合适。
中国的录音师都非常崇拜B&k4040,并以拥有和使用他做录音或扩声而自豪。这款大名鼎鼎的话筒,价格高达1万多美元。请看在邮电出版社《唱片里的音乐与录音》,作者陈小斌介绍了他们的观点。
北京的录音高人,如陈小兵和邵兵等,非常喜欢B&k4040。他们在与美国泰拉克首席录音师杰克赖纳访谈时候,详细谈到了这个话题。他们告诉杰克赖纳,自己并不喜欢水星的录音,更喜欢泰拉克的录音。也许因此他们很关心杰克赖纳选用的话筒。
杰克赖纳的观点,B&k4040价格很高,特点是“清晰”,“常用来做 爵士钢琴录音”,用来做古典音乐录音,并不是最合适的。杰克赖纳说,古典音乐录音,尤其是做乐队录音,他们选用的是Schops的话筒,因为“声音温暖”。
香港有影响的冯炜国接受《新音响》采访谈到自己选用话筒的体会。他说根据自己的经验,“录打击乐最好选B&k咪,录弦乐就是森海塞尔和旧的AKG更好”(详见《新音响》48期12页)。
由此可见,话筒的选用,与拾音的目的是密切相关,更与录音师对声音的认识与追求密切相关。也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表现与再现需要注意的。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0 09:52
标题:
表现与再现:录音是作品还是产品
从业内角度来说,把录音作为作品没有太大的争议。因为一个录音从前提到后期都充满了录音师的智慧。这个智慧,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的东西,特别是它带有的创造性。
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最能体现录音师个人智慧的后期处理来看看。因为前期只是音乐的“素材”,后期经过处理,才能说是音乐音响。
一位从事录音工作的朋友具体谈到多声道的后期处理,这个过程是“把各轨信号分别输入到调音台,再分别进行均衡、混响、延时等声处理。按节目要求再进行音色、音量、声像的艺术加工,这个过程称作合成节目。”
所谓后期处理,也被称为后期加工处理。这里的“艺术”、“加工”,似乎点出了其中的要害。后期处理复杂的是多声道立体声,除了音乐之外,还应该包括立体声效果和场所的声学特性等。
例如后期的声像分配,就是把前期录音根据要求分配到立体声的左右声道。他要求定位准确和稳定,不能随着强弱变化产生移动。再如录音中的空间音响特性,需要以来声场处理来实现。
由于音乐的形式、演绎的风格以及场所的不同,声场变化很大,所以临场感是不同的。特别是音色的美感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这些都形成了后期处理时的多变。从这个角度上说,后期处理给录音师提供了“创作”的天地。
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录音是录音师创作的作品。
但是,我更愿意接受这是一种技艺的概念。过分强调这类包含技术的艺术性存在,不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它的本质。录音师的所谓创作,毕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高保真。从这个根本点来看,录音是依据设计而规范生产的产品更为准确。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0 10:00
标题:
表现与再现:录音的主观追求
原声乐器的音乐录音与电声录音是不同的,他们属于不同的概念。我的偏见,电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录音。以电声的架子鼓为例,舞台上他的声音是通过调音台扩大出来的;在录音棚是被隔离在另一个小空间拾音,有的需要做上下二个点来记录的。
古典音乐的录音则不然,他们的声音是依靠音乐家人为控制实现的,录音只是记录人为控制声音的这个过程。有些录音尽管为了求得更好的效果放弃现场而选择录音室完成,但通过调整同一空间里各声部的位置达到声音的最佳效果,依然不能通过分割不同空间、甚至控制调音台去控制声音变化的。
电声设备记录声音的特点是诚实的,但是死板的;人耳听音的特点却是综合的,人性化的。例如录音如何记录场所的声学特性就是个难题。为了使录音接近人性化,根据需要借助设备做适当的“矫正”,为录音人员必须的手段,既有前期拾音,也有后期处理。
如何才是接近人性化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标准和规范的问题,但录音偏偏很难做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的录音师接受德国人的一种观点,无论手法如何变化,声音怎么处理,录音工程师首先考虑的是声音是否“合理”,主观追求的是声音的再现。由于大家对“合理”的认识不同,更因为再现的办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音乐录音是努力去接近现场、接近真声,并不是简单的去做声音调整。从以往前人录音的现实经验来看,人工成分越多的音乐录音,声音越假,离现场离真声越远。因此有的录音人告戒后人,尽可能少做调整。这个过程有点像临摹,写的不好的字,越描越黑、越难看了。
现在普遍是少话筒的收拾音,其中古典音乐的录音,大多是一次合成的。《音响季刊》152期还有长文章,具体分析到DG一个时期里用多话筒做的一些录音,声音效果不佳。今天我们都知道,EMI出的切利比达奇的那些现场录音,从声音上来说,彻底压倒了DG精心为卡拉扬做的那些录音。
有的朋友认为录音与监制是分工合作关系。音响论坛192期介绍过“蓝音”录音师的故事,大多数人认为是这个录音师建立了“蓝音”的声音,但录音师把功劳归于监制人。“他说,莱旺所追求的是真实的临场感,以及置身爵士俱乐部现场的气氛。一开始录音都不能让莱旺满意。经过多次沟通与修正之后,才达到赖旺的理想标准----人人称颂的“蓝音之声”才得以确立。”(详见303页)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1-31 10:20
标题:
表现与再现:“实况录音”还是“录制实况”
很多人认为,音响要还原唱片里的信息。问题是我们在重播时怎么知道唱片里记录了那些信息?如不同的琴声,从音响系统中辨析,比现场要困难多了。特别是小提琴录音,失真很大的,像不同年代的斯特拉迪瓦里琴有什么区别,他们和吉苏琴的区别,瓜乃里与吉苏琴的区别,很难从录音中听出来。
很显然,要辨析各种原声乐器他们的不同声音,一种办法是到录音室,用返送监听系统认真听听录音。所谓返送监听,就是音响工程师把确定的音响送还给音乐演奏家鉴别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比较接近我们希望通过音响系统欣赏时所追求的声音。这么做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首先要保证录音的完美性与高保真度。
另一个简单又有效果的办法,是好好去现场听一听真实的琴声。要想知道贝森多夫琴声,除了到现场听,还要对比听听真实的斯坦威琴声,这样就能知道“高音的金属弦声”非常突显是什么意思。同样,要想知道各种小提琴的声音,仔细听听现场,对比对比,自己做结论并不困难。
鉴别不同录音,鉴别不同风格,鉴别表现与再现,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对现场真声的聆听,这样才能把握录音究竟是“实况录音”还是“录制实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场是聆听必须经历的第一道关,也是鉴别音乐音响重播好坏必须经历的一道关口。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2-8 09:01
标题:
录音与现场
所有录音师都不能否认,自己的建声与现场聆听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现场是他拾音的唯一依据。从古典音乐的录音来说,唯一的声音标准只能来自现场,并不是来自会发声的原声乐器本身。这里说的标准,与现场的建声条件和演奏者的个人差异不是同一概念。
涉及音乐和音响的强人中,并不是没有人可以记忆住现场丰富的音响和转瞬即逝的声音,而是熟悉现场声音的人,或擅长聆听的人,他们可以记忆住。这种记忆不是对每个人都公平的,很多人留下的只是片断印象,尤其对现场不熟悉的人,留下的可能只是模糊的痕迹。到现在还没发现不听现场的人,可以搞清楚现场与录音的关系的。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2-8 09:03
标题:
录音与现场二
古典音乐为什么那么强调现场?因为它所使用的原声乐器的最优美的发声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场所,它所演绎的音乐有的就是为这样场所而创作的,这个场所就是现场。这里的音乐,这里的声音是最完美的,录音无法不选择它。
录音和现场的微妙关系,毛病不是出在现场,而是出于录音。因为录音离不开现场,因为录音无法还原现场的声音。现场录音为的是录音的需要,不是现场的需要。因为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不是以录音去听现场,只能依据现场来听录音作参照,找感觉做判断。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2-8 09:04
标题:
录音与现场三
录音师无法确保他知道自己的录音收了所有的信息,但他通过各种监听,知道自己追求的、知道自己保留的那些声音记录的情况。现实中会出现意外的情况,我们的系统还原唱片信息时候,有时还可以听到录音师没有注意到的声音,甚至是录音师避免收录的信息,如录音师并不喜欢听出他摆放的麦克风位置。
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所谓音响追求的各种说法。音响与其说是还原唱片里的信息,不如说是还原个人自己需要的声音:个人对现场声音的认识和理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响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者来说,他的客观标准是再明确不过的了。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7-2-8 09:09
标题:
录音与现场四
很多发烧友以为现场好就是气氛好,其实是个大误区。现场好是现场的声音很美,这种美是目前录音技术无法再现也无法替代的。傅聪说听录音不能证明什么,一定要听现场。如果仅仅听录音的话,傅聪与刘诗昆殷承宗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很多人还觉得傅聪不如他们爽;但听现场,他们水平却是天地之别。即使再不懂钢琴的朋友,立刻会从傅聪现场独特的琴声中感受到钢琴的靓声。如果录音真的超过了现场,大家都听录音就可以了。原声乐器的声音,难以用电声技术复制。
由于无法复制出现场那么美妙的声音,录音师只能依据自己对现场声音的认识和理解,尽可能再现现场的声音,对无法再现的则采取技术补偿。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坚持再现,有人推崇表现,不同的音响美学观,形成了不同的音响流派。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录音的多样化和音响的个性化。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