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贝多芬II—巴伦博伊姆指挥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时间:19:30
地点: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票价:RMB 88、120、188、288、388、VIP 588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
乐团篇:
可能是文化广场的贝多芬第一场的演出效果实在平平,已经将很多乐迷的期望值降到新的低点,于是巴伦和西东合集在上海东艺演出的第二场贝多芬让大家颇为振奋。乐团的状态也调整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合奏时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管乐手的独奏等等都比第一场要好上很多。从乐团声部表现来说,弦乐部还是比较好,木管也不错,铜管声部表现机会不是很多,也说不上来。乐团的状态好到什么程度,可以拿大提琴首席身后的美女大提琴手来说明,她在第五交响曲演出的后面两个乐章时,一边拉一边巧目流盼眉眼含春地看着同伴,这拉的开心放松啊。当日上午乐团在巴伦的带领下排练了2个多小时,有朋友去看了排练说,乐手们普遍年轻,而巴伦很多地方要求很细致,有些地方乐手达不到要求,最后巴伦都有点火了。而正式演出时要比排练时水平高出一大块。我不禁想,这个乐团果然是边演边练以演促练,最后演到韩国达到最高状态。真是不负责任,让只看第一场演出的乐迷情何以堪呐?
巴伦篇
巴伦对第一交响曲的处理和第八交响曲的处理并没有特别出彩,这是让某些资深乐迷失望的原因,也就是没有能听到巴伦的特殊的处理,一切平平而过,可能巴伦认为对这批孩子来说,他那种强调横向展开强调细节的处理的德奥风格,对这批孩子的演出目前来说不合适。特别是第八交响曲,完全可以用朴素来相容,这不是巴伦的风格。
昨天演的比较好的是第五交响曲,巴伦强化了各声部的顺序展开,立体感明显加强,特别是在最后两个乐章,乐团的状态也被调整到最佳,纵向旋律的变化在减弱渐强的序列中,各声部展开的确实比较好比较精密准确,效果很好。我觉得巴伦最后是屈从了乐团的特点寻找了一条简单化的好效果之路。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8 01:12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8-8 02:55 编辑
我的师弟已经将今晚的录音发布上来了,如有兴趣可以去看下:
http://www.douban.com/note/165655883/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8 09:27
围脖上有乐迷称之为东拼西凑,伤不起啊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8 09:47
的确是东拼西凑,幸好有巴伦,否则就散架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8 10:38
与其这样任人瞎搞,不如考虑以上交为骨架,邀请一位大牌指挥,带一些弦乐、管乐的演奏家充当乐团首席,每年相对稳定的阵容,和相对有延续的曲目。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8 11:38
巴伦这趟巡演的重点是棒子国,大陆只是热身而已。DG要推出全套东西合集的贝交了。
作者: 蓝色的心跳 时间: 2011-8-8 22:36
我在前一天,也就是8月6日看了迪图瓦指挥英国皇家爱乐的演出,感觉很好,我和女儿坐在18排36、38座,不算很好的位置,但也不错(200元票价,除了VIP,最高是300元),音响效果非常不错,尤其是下半场的老柴第五,真的非常棒,无论哪个乐器声部的音色、平衡度都很好,铜管的厚度非常棒,又有很强的穿透力,这是在任何顶级的音响设备中都无法感受的,乐曲结束,全场掌声雷动,女儿最后连手都拍不动了。楼主说这个剧场象单声道音响,看来主要还是乐队的问题。另外对东艺的音响非常失望,上次看傅聪,坐在5排中间都感觉他那架YAMAHA音色非常一般,连女儿都说声音不好。另外,看过几场大剧院的演出,音响效果也很一般,这也是我几个朋友的共识,论音效,目前上海还是音乐厅NO.1!
作者: 蓝色的心跳 时间: 2011-8-8 22:47
“最后两个乐章木管基本可以被无视,虽然乐团安排了四支长笛四支双簧管。”
我听皇家爱乐的感觉真好和你相反,乐队的木管音色非常好,无论是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还是巴松,都非常好。由此看来还是乐手水平的问题哦,本也打算去看7日那场,但最终还是由于这个杂牌军的乐团加之我本就不喜欢巴伦的指挥,看来不去还是对的,省下钱可以买几张CD啦,呵呵。
作者: 蓝色的心跳 时间: 2011-8-8 22:49
本帖最后由 蓝色的心跳 于 2011-8-8 22:50 编辑
迪图瓦75岁了,体力还是很好,动作也很潇洒,我女儿说一点都看不出他是70多岁的老头:)而巴伦比他小很多岁,满头白发,看上去比迪图瓦要老不少呢。
作者: deadlee 时间: 2011-8-9 00:34
今天早上巴伦彩排免费开放,3个钟头,太爽了!晚上太high了,他把指挥棒都挥断了
作者: deadlee 时间: 2011-8-9 00:36
的确是东拼西凑,幸好有巴伦,否则就散架了
haskil 发表于 2011-8-8 09:47
不要小看东拼西凑的乐团哦,其它不讲,光木管和铜管就远好于上交
作者: deadlee 时间: 2011-8-9 00:38
回复 蓝色的心跳 的帖子
音乐厅有种“音染”,蛮有味道的。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东艺
作者: 桂猪 时间: 2011-8-9 03:30
本帖最后由 桂猪 于 2011-8-9 03:36 编辑
完整地听了这场音乐会的录音,乐团的状态让指挥的设计变得苍白。高潮处都泛着寒光。乐团就像在临摹一样,显得无动于衷。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9 09:11
完整地听了这场音乐会的录音,乐团的状态让指挥的设计变得苍白。高潮处都泛着寒光。乐团就像在临摹一样,显 ...
桂猪 发表于 2011-8-9 03:30
桂猪兄的描述很准确,这也是我听此团录音的感觉。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9 09:22
老哈讲讲昨晚后台发生了什么故事?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8-9 09:56
又轮不到看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9 15:02
回复 scfan 的帖子
其实大伙儿应该都知道了,巴伦耍大牌,拒绝乐迷的签字合影,径直钻进了轿车里,某乐迷情急之下脱口喊了句:巴伦博伊姆,杜普雷!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9 15:39
微博上看到了,卤豆腐唐号召大家在巴伦现任老婆来上海演唱的时候再次高喊du Pre......
老巴伦伤不起啊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9 16:04
东艺的1、8、5录音也放出来了,录音者仍是alma的师弟,录音位置是D区。
http://www.douban.com/note/165876351/
作者: liu12125 时间: 2011-8-9 16:25
本帖最后由 liu12125 于 2011-8-9 16:29 编辑
这是本人在耳坛写的一些东西,不高兴再重新写,就复制粘贴过来了
今天的巴伦下半场的贝五真的完美到家了,我只能用热泪盈眶来形容我当时的心境,其他的不想多说,但是我总算能够体会到,为什么切利那么厌恶录音,为什么慕尼黑的很多乐迷都认为,录音,远远不能表达切利在现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今天听了我的偶像,也是切利的嫡传弟子巴伦的一个强项曲目,终于有所感悟。
巴伦也是追求极大动态,圆润美丽的音色和优美的线条,但是和卡拉扬的那种“力量”完全不同,很多指挥,包括卡拉扬,其厚重的声响都是平面的,而且只有厚重,没有文章,追求的纯粹是感官上的刺激。而巴伦切利等人演奏的声响,是全方位立体型压迫性的,最重要的是,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很多文章,加上现场的那种连续性,张力性可以让人喘不过气来。
本次的贝五的效果,是录音完全无法表达出来的,不久,DECCA就会出巴伦和西东的贝交全集,我估计,录音最多只能发挥出现场一成的效果。
有些人,尤其在录音室时代,录音比现场要好,因为他们的录音是不计时间成本为代价,一小节一小节的精雕细琢,出来的东西不好才怪。但有些人,现场要远远胜过录音,比如巴伦,他 根本不会去为录音而录音(最多只录两遍),纯粹把录音看作他艺术生涯的一个时间节点而已,这也是巴伦录音出奇的多,但获奖较少的原因。当然,从现在录音发展的趋势(也就是更注重现场录音,录音室录音逐渐消亡)来看,巴伦在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经典录音。
我觉得巴伦虽然主要师从于切利,但他同时也结合了其他后富特时代众大师的一些特点,比如巴比罗利的知性,克伦佩勒的和声。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巴伦现在已经把结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相当完美。
PS:据说,昨天散场以后,有人高喊du-pre,结果巴伦一下子匆匆的走进车里。这种人实在令人无语,搞得大师以后不敢来上海,受到伤害的还是我们广大乐迷。
作者: liu12125 时间: 2011-8-9 16:34
我在前一天,也就是8月6日看了迪图瓦指挥英国皇家爱乐的演出,感觉很好,我和女儿坐在18排36、38座,不算很 ...
蓝色的心跳 发表于 2011-8-8 22:36
文化广场那种根本没有低频,弦乐听上去就像咸菜皮一样干瘪单薄的声音,您竟然觉得音效很好?I 服了 U. 迪图瓦的那场柴五,尤其是三四乐章,铜管就像满腔怒火没处发泄般的吹,吹得我其他什么声部都听不清,这个叫处理的好?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9 18:03
本帖最后由 haskil 于 2011-8-9 18:07 编辑
对卡拉扬的那段评价如果去掉,这篇评论就更好了,毕竟要挺巴伦,也没必要把老卡踩脚下吧。
巴伦的新录音包括了华沙肖邦独奏会,肖邦的两首钢协等。他对德奥音乐的诠释还是非常优秀的,那套teldec的指环堪称杰作。
你说巴伦师从切利,也许切利本人不大同意,他从没正式收过弟子不过他昨晚把鲜花从花束中抽出来献给乐队成员时,我想到那张他和切利合作的唱片封面。[attach]32934[/attach]
作者: liu12125 时间: 2011-8-9 18:53
本帖最后由 liu12125 于 2011-8-9 18:54 编辑
哈,楼上说的是。这套里的柴钢协一乐团部分,是我全方位膜拜的对象,哪怕是巴伦2001年和CSO以及郎朗合作的那一版柴钢协一乐团部分,和这一版比起来也有所不及。这两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正式关系,但能够听得出这两年越来越明显的巴伦之声,就是在继承切利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
我一直认为,巴伦的1991年和拜罗伊特的指环,1999年和柏林国家歌剧院出版的贝九,1999年和CSO合作录制的RIENZI序曲,是史上最佳的录音之一,而他的其它所有的演绎,都是当代最顶尖的。
作者: 主锁 时间: 2011-8-9 19:32
文化广场那种根本没有低频,弦乐听上去就像咸菜皮一样干瘪单薄的声音,您竟然觉得音效很好?I 服了 U. ...
liu12125 发表于 2011-8-9 16:34
聆听位置的因素吧,
大多数音乐厅都有这样的区域,
在一些位置聆听,音效的确不大好
作者: 蓝色的心跳 时间: 2011-8-9 19:41
文化广场那种根本没有低频,弦乐听上去就像咸菜皮一样干瘪单薄的声音,您竟然觉得音效很好?I 服了 U. ...
liu12125 发表于 2011-8-9 16:34
上海几大音乐厅我都去过多次,其中的音效音乐厅肯定是最好的,大剧院和东艺我都感觉不怎么样,文化广场是新落成的,也是第一次去听,初步感觉还不错,至于你说的情况,我也感觉可能是位置的问题,我坐的18排在音乐厅的中间稍偏后,感觉铜管和厚实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其他乐器声部也很清晰,可能是我的位置能得到比较平衡的声音吧。还有,那天副市长胡言照等一帮市领导就坐在我前面15排中间的位置,他们为何不坐在更前面,我想可能是因为那里的位置声音最好吧。
作者: liu12125 时间: 2011-8-9 19:54
本帖最后由 liu12125 于 2011-8-9 20:08 编辑
上海几大音乐厅我都去过多次,其中的音效音乐厅肯定是最好的,大剧院和东艺我都感觉不怎么样,文化广场是 ...
蓝色的心跳 发表于 2011-8-9 19:41
基本上我所知道的乐友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再一次来文化广场受折磨。我文化广场两天一共坐了三个位子,迪图瓦那一场是9排1座,是中间稍微靠前一点,第二天贝六坐在了25排过道边,下半场坐在了5排,也就是第一排的中间5座。反而我觉得还是坐在5派5座时听到的声音稍微能够接受点,因为最前面的座位,直接面对乐团,规避了很多这个厅带来的不利影响。说到底,这个厅为了乐剧设计的,根本不适合听大编制交响乐。
东艺的音响效果就算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流,而且是专门为交响乐设计的,就交响乐而言,无论是大剧院还是音乐厅,其音效都无法与之比拟。昨天的演出之所以如此完美,东艺强大的声学效果也是一大因素。巴伦博伊姆今年就推动柏林国家歌剧院投资2000多万欧元改建歌剧院,延长其混响时间,这个东西,对音乐家能否献出顶级的演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聆听位子,从玩hifi我们就可以知道,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一般来说就是音效最佳的聆听点。无论是东艺还是文化广场,走廊后面的第一排中间就是这个位子,这个位子往往也是留给高级领导人的。作为我而言,尽量每次都买这个皇帝位区域的位子,比如昨天晚上东艺,我就坐在14排3座,就在韩正正后方两个位子。
作者: 蓝色的心跳 时间: 2011-8-9 21:53
本帖最后由 蓝色的心跳 于 2011-8-9 22:03 编辑
实际9排不是中间稍微靠前,而是比较靠前了,因为一共大概是超过三十排,5排就更靠前了,25排则太后,这可能是没有达到理想音效的原因。另外你说的一点我非常赞同,胡言照坐的15排中间就是走廊后面第一排中间的位置,声音肯定是最好的。至于东艺,我没去看当年柏林的演出,但看过的几场音响效果绝对一般。
作者: liu12125 时间: 2011-8-9 22:43
实际9排不是中间稍微靠前,而是比较靠前了,因为一共大概是超过三十排,5排就更靠前了,25排则太后,这可能 ...
蓝色的心跳 发表于 2011-8-9 21:53
我觉得巴伦那场,我坐在第五排,听到的声音比上半场25排要舒服的多了。至于东艺的世界级音效,你个人不认同也无所谓,昨天大家都看得出来巴伦很high,音效应该是其中一大因素。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9 23:43
不过他昨晚把鲜花从花束中抽出来献给乐队成员时,我想到那张他和切利合作的唱片封面。
haskil 发表于 2011-8-9 18:03
巧了,这两天正寻思上哪儿找这张碟去啦?!当年迷切尼那会儿居然没见到此碟,就此擦肩而过都七八年了。
[attach]32941[/attach]
不过,这要不是巴伦相关帖子的话,买此碟的究竟是冲巴伦去的因素大呢?还是冲切尼去的因素大呢?这很有趣。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0 00:41
【夏日贝多芬II—巴伦博伊姆指挥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时间:19:30
地点: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票价:RMB 88、120、188、288、388、VIP 588
贝多芬: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
乐团篇:
可能是文化广场的贝多芬第一场的演出效果实在平平,已经将很多乐迷的期望值降到新的低点,于是巴伦和西东合集在上海东艺演出的第二场贝多芬让大家颇为振奋。乐团的状态也调整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合奏时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管乐手的独奏等等都比第一场要好上很多。从乐团声部表现来说,弦乐部还是比较好,木管也不错,铜管声部表现机会不是很多,也说不上来。乐团的状态好到什么程度,可以拿大提琴首席身后的美女大提琴手来说明,她在第五交响曲演出的后面两个乐章时,一边拉一边巧目流盼眉眼含春地看着同伴,这拉的开心放松啊。当日上午乐团在巴伦的带领下排练了2个多小时,有朋友去看了排练说,乐手们普遍年轻,而巴伦很多地方要求很细致,有些地方乐手达不到要求,最后巴伦都有点火了。而正式演出时要比排练时水平高出一大块。我不禁想,这个乐团果然是边演边练以演促练,最后演到韩国达到最高状态。真是不负责任,让只看第一场演出的乐迷情何以堪呐?
巴伦篇
巴伦对第一交响曲的处理和第八交响曲的处理并没有特别出彩,这是让某些资深乐迷失望的原因,也就是没有能听到巴伦的特殊的处理,一切平平而过,可能巴伦认为对这批孩子来说,他那种强调横向展开强调细节的处理的德奥风格,对这批孩子的演出目前来说不合适。特别是第八交响曲,完全可以用朴素来相容,这不是巴伦的风格。
昨天演的比较好的是第五交响曲,巴伦强化了各声部的顺序展开,立体感明显加强,特别是在最后两个乐章,乐团的状态也被调整到最佳,纵向旋律的变化在减弱渐强的序列中,各声部展开的确实比较好比较精密准确,效果很好。我觉得巴伦最后是屈从了乐团的特点寻找了一条简单化的好效果之路。
作者: deadlee 时间: 2011-8-10 00:46
回复 蓝色的心跳 的帖子
文化广场我坐在16排,感觉还行,后面音效就糟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0 00:49
我已经把两场演出的评论都放在首页里了,两场演出的录音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www.douban.com/note/165876351/
作者: deadlee 时间: 2011-8-10 00:50
排练我去的,主要还是排了贝八,贝五就没怎么排过,估计他们之前已经做过充分准备了,最后效果印证了,是贝八最差
作者: deadlee 时间: 2011-8-10 00:56
回复 alma 的帖子
感谢分享
作者: 蓝色的心跳 时间: 2011-8-10 07:33
至于说文化广场没有低频的问题,我感觉低频确实不太强劲,但没感觉没有低频这种现象,现在回想可能我坐的双号靠右,就是最靠近低音提琴声部,所以感觉低频并不缺失。至于东艺的音响,看来以后一定要挑个合适的位置再去听一场,场馆内不同的位置听音感觉差别很大,上面有位朋友也说文化广场那场坐16排感觉还行。
作者: liu12125 时间: 2011-8-10 08:30
本帖最后由 liu12125 于 2011-8-10 08:35 编辑
巧了,这两天正寻思上哪儿找这张碟去啦?!当年迷切尼那会儿居然没见到此碟,就此擦肩而过都七八年了。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9 23:43
这个现象是很有意思,这套碟我搜寻的时候,完全是冲的巴伦去的,但是听完以后,被切利的乐团彻底折服了。
这张切利和巴伦的神品的确很少见,我是在英国亚马逊代购店里买的,好多都不寄中国,不过最后还是找到了。
作者: liu12125 时间: 2011-8-10 08:56
本帖最后由 liu12125 于 2011-8-10 08:58 编辑
【夏日贝多芬II—巴伦博伊姆指挥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时间:19:30
地点: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票价:RM ...
alma 发表于 2011-8-10 00:41
感觉基本一致。贝八其实和前一天的贝七一样,非常的平实,处理的相对粗线条,用和声和激情讨好听众的耳朵,这也算是一种妥协的方式吧,毕竟巴伦也不想重蹈第一天贝六的悲剧。演贝六的时候,很明显能够感觉到巴伦想把自己的那种高解析力和绝对细腻而又严谨的处理方式用于西东乐团,但是乐团本身的素质和基本功的不到位,导致破坏了这种结构,结果使效果变得更糟糕。
我觉得第二天的下半场贝五,铜管和低音琴的发挥是极其出色的。虽然听上去铜管并不出彩,但铜管为整个乐团声部的平衡以及音乐声效的村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而不噪是我对本次贝五铜管的印象。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09:04
为什么切利那么厌恶录音,为什么慕尼黑的很多乐迷都认为,录音,远远不能表达切利在现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今天听了我的偶像,也是切利的嫡传弟子巴伦的一个强项曲目,终于有所感悟。
巴伦也是追求极大动态,圆润美丽的音色和优美的线条,但是和卡拉扬的那种“力量”完全不同,很多指挥,包括卡拉扬,其厚重的声响都是平面的,而且只有厚重,没有文章,追求的纯粹是感官上的刺激。而巴伦切利等人演奏的声响,是全方位立体型压迫性的,最重要的是,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很多文章,加上现场的那种连续性,张力性可以让人喘不过气来。
本次的贝五的效果,是录音完全无法表达出来的,不久,DECCA就会出巴伦和西东的贝交全集,我估计,录音最多只能发挥出现场一成的效果。
liu12125 发表于 2011-8-9 16:25
有几点和兄商榷
1、录音不能完全反映现场,每个人都认同。但如兄说得那么夸张,我以为不妥。以现在的重播水准,就我现场听过的乐团来看,只有少数几支顶尖乐团是无法通过器材还原其神髓的,这几支团仅存在于德奥地区。对于一些层次不那么高的团,录音打了折扣以后的确听起来和顶级团差不多。这也是录音和重播的短板之一。
2、兄以巴伦的现场与卡拉杨的录音比,得出的结论不那么令人信服。不知兄是否听过一些卡拉杨的现场录音?即便是录音室,卡拉杨的境界也值得好好研究。
3、巴伦是切利的嫡传弟子?他们两人的风格风马牛不相及。巴伦一生得到很多老指挥的指导,但我认为对他风格影响最大的是从未指导过他的富特。巴伦虽然说过切利是继承富特风格最多的一位大师,但那只是一句恭维。在我看来,卡拉杨都要比切利更接近富特。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09:14
昨天演的比较好的是第五交响曲,巴伦强化了各声部的顺序展开,立体感明显加强,特别是在最后两个乐章,乐团的状态也被调整到最佳,纵向旋律的变化在减弱渐强的序列中,各声部展开的确实比较好比较精密准确,效果很好。我觉得巴伦最后是屈从了乐团的特点寻找了一条简单化的好效果之路。
alma 发表于 2011-8-8 01:02
简言之,把德奥先抛一边,老巴伦玩了一把杜达梅尔?
作者: liu12125 时间: 2011-8-10 09:21
本帖最后由 liu12125 于 2011-8-10 09:23 编辑
有几点和兄商榷
1、录音不能完全反映现场,每个人都认同。但如兄说得那么夸张,我以为不妥。以现在的 ...
scfan 发表于 2011-8-10 09:04
关于第一点,我认同你说的“只有少数顶级乐团是无法通过器材还原”,但同时,我认为这个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少数顶级指挥长期调教出来的不怎么有名的乐团的现场效果,尤其是演这个指挥的强项曲目。昨天现场听过巴伦的贝五以后,更加坚定我这个观点,哪怕乐团只是一支半职业的西东乐团。
关于第二点,卡拉扬的现场录音由于受制于那个时代技术原因,其音质本身就无法和录音室以及2000年以后的现场录音音质相提并论,所以我从来没拿卡拉扬的现场录音说事,要论卡拉扬的录音,也只能是他的录音室作品。而且,就算是拿巴伦1999年出品的录音室贝交全集和卡拉扬4个时期的录音室版本相比,我个人也更喜欢巴伦的那种演绎。
第三点,实话实说,就拿当代的指挥,还真的是巴伦最像切利,比如切利的大动态,高解析,强逻辑,重节拍以及严谨的结构等特点巴伦都有。当然并不是说巴伦完全和切利相同,我上个帖子也说了,巴伦同时还继承了后富特时代众大师的一些特点,比如克伦佩勒的和声,巴比罗利的知性等等,所以如果要拿富特切利巴伦之间的关系进行比喻的话,我觉得巴伦的确应该传承与富特风格,更像切利的师弟。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10 09:44
虽然场地是不太理想的文化广场,但今晚上的波哥来里奇非常值得一听,即使在欧洲也是难得听到波哥的独奏会的。N年前波哥来上海的商城剧院演过一场,下次来沪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2:46
微博快报:
@德意志狂人:听了我急死了 想冲上去帮他一把 //@翻毛腔额煨灶猫:李斯特的像没听过…肖邦的要不是太熟悉也要懵了,这位哥哥太非主流太太非主流了→_→//@上海古典音乐俱乐部:同学们波哥音乐会听的逃了吗…
35分钟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转发(3) | 评论(3)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0 23:15
简言之,把德奥先抛一边,老巴伦玩了一把杜达梅尔?
scfan 发表于 2011-8-10 09:14
我觉得巴伦就是玩了一把杜达梅尔。虽然微博上刘雪枫对本场演出大加赞扬,但是有些资深乐迷对这场演出不以为然,因为巴伦没有交代出啥新东西,更没有弄出啥富特切利级别的东东出来。
剩下了很多音效的东西。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0 23:19
我在前一天,也就是8月6日看了迪图瓦指挥英国皇家爱乐的演出,感觉很好,我和女儿坐在18排36、38座,不算很 ...
蓝色的心跳 发表于 2011-8-8 22:36
谢谢兄的介绍,这个剧场的位置越往后越不好,兄的位置更靠在边墙,声音会比中间要好。我第一场的位置不理想,在26排。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0 23:21
这是本人在耳坛写的一些东西,不高兴再重新写,就复制粘贴过来了
今天的巴伦下半场的贝五真的完美到家了 ...
liu12125 发表于 2011-8-9 16:25
贝五确实演的很不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愿意现场聆听而不是听唱片的原因了。在东艺较好的音场条件下,能将音乐演奏的感染力放大至新的级数。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0 23:22
排练我去的,主要还是排了贝八,贝五就没怎么排过,估计他们之前已经做过充分准备了,最后效果印证了,是贝 ...
deadlee 发表于 2011-8-10 00:50
确实是贝八最不理想。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0 23:24
微博快报:
@德意志狂人:听了我急死了 想冲上去帮他一把 //@翻毛腔额煨灶猫:李斯特的像没听过…肖邦的要 ...
scfan 发表于 2011-8-10 22:46
我中场休息的时候,特想逃。波哥莱里奇同志这速度太奇怪了,我受不了了,下半场多数时间睡下去了。张开眼睛正好波哥弹完最后一个音符。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27
似乎乐评的反差很大
//@既望:和这场相比,过去所有听过的现场都是浮云,都是浮云!结束时我用尽了全部力气鼓掌,一直拍到现场灯亮,手都拍红了!//@既望:先说说听完波哥弹李斯特奏鸣曲后我最直觉最感性最本能的感受:我想拉住一个人抱住他大哭一场!三天,至少三天内,我不会,不用也不想再听任何音乐!!!
今天 21:54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转发(8) | 评论(4)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28
@邵鲁fsyfsyfsyfsy:波戈雷里奇的音乐会,大概是长这么大听到的最烂的音乐会了。尤其是那么个砸琴法,居然钢琴没有断弦,也是个奇迹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29
卤豆腐唐:MISA 11:波哥从事的不是音乐演奏,而是极限运动。他把音与音之间的引力拉伸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就像扯开两个原子,又让它们迅速聚拢,造成了核变一般的效果。很危险,也很刺激。
2分钟前 来自黑莓手机客户端转发 | 收藏 | 评论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0 23:30
说实话我觉得波哥弹李斯特比肖邦弹的好,上半场那段李斯特其实弹得非常有味道。下半场的李斯特B小调我本来就听不懂,这回就更听不懂了。不过,博主既望本身就是李斯特迷啊。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32
对,李斯特迷
@既望 :作为一个肖邦控兼李斯特控,作为一个虽入门时间不长道行不深但听过十几个版本无数遍李斯特奏鸣曲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那是我听过的最棒的李斯特奏鸣曲!少有的至今还能打动我的肖邦! //@scfan的微博:各方乐评反差好大呀 //@既望:先说说听完波哥弹李斯特奏鸣曲后我最直觉最感性最本能的感受:我想拉住一个人抱住他大哭一场!三天,至少三天内,我不会,不用也不想再听任何音乐!!!
今天 21:54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转发(8) | 评论(4) 17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举报 转发 | 收藏 | 评论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34
@德意志狂人:波哥今晚所有的作品固然慢 让人觉得拖拉 窃以为他不是不愿弹快 也不是不能弹快 更不是为了别出心裁 “看破红尘”版的肖邦和李斯特不正是寄托了他的某种或者某些感情吗 或许是对逝人哀思 或许是对过去的怀念 音乐是将这些感情间接表达出来最好的媒介 只不过旁人无法理或没有尝试去理解罢了 !
4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37
@既望:中场出来的时候,有个走在我前面的男生说出了“每个音符都精确计算过”。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连用词也一样!就是这样的。下半场的李斯特奏鸣曲更是这样,同一句乐句每次弹到用的音色都不一样!还有肖邦夜曲的左手部分,简直是似有若无。波戈的弱音太美妙了。//@既望:能分明地感受到,每个音符的音色,力度,时值都经过精心的计算,表现变化范围之广听所未听.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的音乐层次都非常分明!
今天 22:01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转发(1) | 评论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44
@孙颖迪:今晚波哥的音乐会必然会使不少人感到不适应,而他浑浊的踏板和失控的咆哮式击键也让我始料未及。我能感到他内心的狂风暴雨,强大以至扭曲,在反结构的疯狂演绎中,波哥仿佛试图在展现他失效的神力,而自然规律却使他无法支撑起理想中的艺术诉求。在质疑声中渐行渐远 ,艺术家的辛酸悲凉足见于此。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45
@Pique_Dame 我是郁闷到简直想打人,摒伤,呼吸心跳全部紊乱,30分钟的曲目他楞整成48分钟,还绝对不止是慢,自由到绝对没发预判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种音乐会有害健康,现在还没有恢复正常心律呢,绝对终身难忘... (40秒前)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47
@姚伊为上海交响乐团:转发微博。 //@xsz_great:听完第一个主题,李斯特从坟墓里弹起来,打断正在憋和弦的波哥,说:“我给你YES!!!恭喜你晋级了!!!”//@上海古典音乐俱乐部:同学们波哥音乐会听的逃了吗…
今天 22:09 来自Android客户端转发(42) | 评论(21)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49
//@上交杨妈妈:据有关人士说,琴声音不灵,炸。不管炸不炸,反正我睡了好几觉。这么慢,手指就是不愿往下按,帮他倒计时也没用。慢到根,不睡也难。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0 23:55
@姚伊为上海交响乐团:当时我快急死了,有几个地方心脏病了。。。不顾那堆错音,那力量是后无来者啊!//@garry_wang:波格莱里奇音乐会归来,他用正常速度放慢两倍的速度来弹,弹到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结尾部分的时候,几乎是10秒钟弹一个音,真是对耐心的折磨。。。我终于有点理解当年肖邦钢琴大赛上为什么评为对他的演奏毁誉参半了,有人觉得他是天才,有人觉得他弹的离经叛道无法忍受。
27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2) | 评论(6)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1-8-11 07:08
看来唱片里33分钟的B小调录音还算正常…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11 10:05
回复 bluesky 的帖子
33分钟绝对正常。这场波哥三段耗时分别是18、11、18,最后的极慢板比正常还要慢一倍,几乎让人心跳骤停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2 17:41
谢力昕老师的评论
听波哥莱里奇的现场之后
2011-08-12 13:36:09
前天晚上听的波哥的音乐会,印象恐怕是难以磨灭。但这种记忆的深刻,却不是正面的,而是痛心无言,不知如何面对,不知如何反应。
和一些朋友交流,浏览了一些微博上的只言片语,发觉自己的“症状”相当典型。我在回应孙颖迪的微博时,说自己在现场突然有个极为“不敬”的念头,这简直是虐待狂式的演奏,虐待钢琴,虐待他自己(有人回应说,也虐待了观众),而音乐伤痕累累。
当然,也有击节叫好的,有位我夫人以前的钢琴学生(编者注:莫非是既望童鞋?)说,那是她现场听到的“最好的”李斯特《b小调》。在流行文化中,偶像和粉丝之间常有施虐和受虐倾向,但放在这里并不合适。我觉得这牵涉到舞台表演中,某种迹近摩西十诫的律令——为圣灵们(作曲家)代言的祭司呈现的是刻有律令的诫板,还是金牛犊?
所谓违背作曲家谱面的某些指示,反而是更体现作曲家精神的说辞,如今早已不新鲜了。但波哥的演奏非但是违背作曲家谱面指示,他还失去了b小调最本质的东西,正与邪、光明与黑暗、爱情与魔道,类似摩尼教善恶二元的冲突对峙,被消解掉了。原因不全是他采用了稀有的慢速,而是他的基本策略——他滥用了里赫特曾津津乐道的把戏(“演奏b小调,走上台,坐下,什么也不做,心里默默数到三十,然后轻轻弹下G音,能在观众中造成惊悚效果”)。波哥在每个小段落都在运用这类“把戏”,从纯技术角度看,的确叹为观止,因为这需要的技术上和心理上的超人控制力,波哥独步乐坛的秘宝,我猜也是他日复一日,每天超过八小时苦苦磨练的屠龙术。作曲家所规定、听众所期待的戏剧性对峙被拉长、变形,被整合到一个无法喘息的密闭空间中。我在现场被他拖得喘不过气,他的演绎是如此自足,如此封闭,似乎已经不需要乐谱(吊诡的是,他偏偏是看谱演出)。或者说,他只是在利用乐谱,找机会释放出音与音之间的巨大“空白”,但却错失了音乐——这门时间艺术的精要,没有了戏剧性,空白就是空白,休止就是休止,其中空空荡荡。我曾经听陈宏宽演奏b小调的现场,体会到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大休止,在波哥的处处“留白”中彻底失效。波哥不会不明白如此简单的道理,除非他存心要取消天堂和地狱的对峙。有朋友说,在他的演奏里,听到了宗教感。我不知道波哥心中的祭坛上,供的是哪位神明?
杨燕迪老师曾引用傅老爷子的说辞——听波哥演奏,会感到莫名和愤怒(大意如此)。我猜除了无法接受他的演绎方式外,其愤懑还来自于如此卓绝的天资、非凡的机能,居然走火入魔(请对照傅爷那双缠满胶带的手,不公平啊)。十四年前,曾经听过他在商城的现场,对他那如涅高兹所说“天鹅绒上的钻石”般的音质,犹有印象。这次,“钻石”上却蒙上阴影。他的看家技术,小音符的快速均匀跑动依然超绝,肖邦第二末乐章,几乎给他弹成了一条又匀又直的“线”,只有配合微妙的踏瓣,下键速率和深浅绝对一致才能做到这点。形成反差的是,震耳的密集和弦像是怒气冲冲、毫无来由的发泄,但奇怪的是,有不少失误。我倒很想求教方家,像波哥这种追求手指技术动作绝对精确的练琴方式,是否会造成密集和弦的准确性下降?此外,明显能感觉到他心态不好,怒气也影响了演绎,传说文化广场电力站施工队的噪音,让波哥在中场发作,是否属实呢?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8-12 18:20
我听波格弹琴不会睡觉,但会心肌梗塞
波格应该学的不是钢琴而是古琴,那么他就可以根本不受乐谱节奏速度的拘束,更加自由的发挥而不被诟病。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3 01:22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8-13 01:24 编辑
我听波格弹琴不会睡觉,但会心肌梗塞
波格应该学的不是钢琴而是古琴,那么他就可以根本不受乐谱节奏速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8-12 18:20
对我来说,这场波哥莱里奇上海文化广场广场的演出,绝对是一场刻骨铭心的体验。
虽然下半场睡了一会,但是张开的耳朵倒是也一直能飘进断断续续的琴声。真是惊世骇俗啊。
有趣的地方是,一个琴声如何产生到终止的时间进程;不太理解的地方,音符之间的关系被彻底瓦解。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13 01:55
回复 alma 的帖子
“睡了一会儿”的音乐会居然还能成为“刻骨铭心的体验”,或者说“刻骨铭心”的音乐会居然还能睡一会儿……看来波哥莱里奇真是创造奇迹了,哈哈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3 10:2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8-13 10:29 编辑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确实如此。
“我最最不能适应的是,在听他演奏时,那种无法呼吸的封闭感觉,他是瑜伽大师,一口气,够常人喘十口的。这让我想起,他的演奏现场有点接近祭祀仪式,催眠或作法。”
http://www.douban.com/note/166551370/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3 10:30
我听波格弹琴不会睡觉,但会心肌梗塞
波格应该学的不是钢琴而是古琴,那么他就可以根本不受乐谱节奏速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8-12 18:20
广陵散君这个说法高妙。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15 15:21
不过要是波哥再来开音乐会,俺还是会去听,就当看惊悚片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2:08
回复
“睡了一会儿”的音乐会居然还能成为“刻骨铭心的体验”,或者说“刻骨铭心”的音乐会居然还能睡一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8-13 01:55
我描述一下这场音乐会的体验:上来的肖邦我就觉得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但我对这个肖邦不太关心,我更关心后面的李斯特,(虽然波哥声誉鹊起是因为肖邦)。原因就是他沉湎于休止,强调了音与音的断,而不是连。兄是否和我一样理解肖邦的?如果让肖邦断一个音,肖邦就要投塞纳河了。
上半场的李斯特要比肖邦强多了,因为,我有听李斯特的练习曲,这需要速度和节奏的不断变幻,他就喜欢这样。我觉得波哥这种时而抽风时而苟延的调调很符合李斯特,当然砸琴的力度,也是格里莫同志不能比拟的。我注意到了他强烈砸琴时,他的旋律是被呈现的,我不知道微博上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点,你会发现,他在快速强烈的手指运动中,旋律是被呈现的,而一旦到速度降为慢速和极慢速时,旋律被瓦解了。
下半场的奏鸣曲,我已经被折磨了一个半场,等到弹一半的时候,我睡了。一直睡到波哥弹奏最后三个音前醒来,那三个音是极慢的,睡梦中的音都好慢啊。。。。。
刻骨铭心,我说的意思,这样的音乐会是一定要听的,他开启了音乐演奏的方式,虽然你不一定会喜欢它。。。。。。但它开启了一种可能性 。。。。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2:13
不过要是波哥再来开音乐会,俺还是会去听,就当看惊悚片了
haskil 发表于 2011-8-15 15:21
老哈, 你是不被预期的速度变化还是不被预期的强度变化?雷到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2:21
刻骨铭心,我说的意思,这样的音乐会是一定要听的,他开启了音乐演奏的方式,虽然你不一定会喜欢它。。。。。。但它开启了一种可能性 。。。。
alma 发表于 2011-8-16 02:08
虽然我没听,但我还是觉得老李说的这个“可能性”是否需要加上引号呢?音乐如果完全离开了一种纯正风格的框架,跃出边界了,那这种可能性是否合理还是需要质疑的。边界以外,我个人倒是啥可能性都可以接受,至少是尝试着去接受。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2:25
虽然我没听,但我还是觉得老李说的这个“可能性”是否需要加上引号呢?音乐如果完全离开了一种纯正风格的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2:21
我菜鸟没资格对波哥莱里奇的演奏说三道四。我只问一个问题,什么叫“纯正风格的框架,跃出边界”,这个框架是什么?边界又在哪里?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2:26
不过要是波哥再来开音乐会,俺还是会去听,就当看惊悚片了
haskil 发表于 2011-8-15 15:21
我中场休息的时候问你,这是啥琴啊?
我注意到这个琴的声音,确实有问题!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2:33
我十年的古典乐经验,六年的现场经验,让偶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在音乐中睡下去。
这场音乐会,确实更适合梦游。。。。而不是愤怒。。。。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2:34
我菜鸟没资格对波哥莱里奇的演奏说三道四。我只问一个问题,什么叫“纯正风格的框架,跃出边界”,这个 ...
alma 发表于 2011-8-16 02:25
打个比方吧,音乐演奏是对作曲家作品的还原和再现。我的比方是,换个角度,如果临摹绘画的话,你把安格尔非要临摹成梵高那种风格的话,似乎就跃出边界了。当然,安格尔之外,梵高等等等等那是合情合理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2:37
打个比方吧,音乐演奏是对作曲家作品的还原和再现。我的比方是,换个角度,如果临摹绘画的话,你把安格尔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2:34
老念啊,这你难不倒我。把安格尔碎片化,确实可能得到梵高的。(当然安格尔的人体丰腴而性感,梵高的人体干瘪而变态)。用一种变形完全可以达成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2:40
说实话,如果我要是在学生作业中碰到这样的如波哥这样的作业,我一般会给高分。。。。。
即使我不喜欢它。。。。我一定要从中找到它 的逻辑。。。。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2:46
老念啊,这你难不倒我。把安格尔碎片化,确实可能得到梵高的。(当然安格尔的人体丰腴而性感,梵高的人 ...
alma 发表于 2011-8-16 02:37
你会错我的意思了,我一点也不反感创新,我也不反感标新立异。老李的思维向来前卫和具有开放性,对此我相当欣赏和佩服,你的意思我也懂:我绝对相信波哥这里有音乐演奏的新方式层出不穷地出现(毕加索?),单纯从新方式而言我啥都能接受,也许在这个角度来说,波哥更应该成为作曲家,而非演奏家?
将安格尔肢解了还是安格尔?拼图的意义上是的,甚至安格尔也可以是波洛克,因为在显微状态下,所有的型与色无非都是一种东西而已。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2:52
你会错我的意思了,我一点也不反感创新,我也不反感标新立异。老李的思维向来前卫和具有开放性,对此我相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2:46
回老念,我更关心这种变形的逻辑,而且我要求这种逻辑是连贯而且自始自终的。这场音乐会,菜鸟的理解,在快速音符变化时,旋律是被呈现的,一旦变成慢速和极慢速的时候,旋律就瓦解了,变得更自由和悬浮的飘荡。我很不幸在自由和飘荡的时候,我睡下了。
我要求,逻辑是不能变化的,处理是可以变化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2:58
回老念,我更关心这种变形的逻辑,而且我要求这种逻辑是连贯而且自始自终的。这场音乐会,菜鸟的理解, ...
alma 发表于 2011-8-16 02:52
哈哈,老李的睡眠机制大概比你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以及归纳推演能力来得更直接一些。 你真是个有趣的家伙,俺就喜欢这样的老李。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16 03:01
回复 alma 的帖子
很少听波戈莱里奇的录音,近年的更是完全没听过,只能大致根据alma兄等人的描述想象一下。我想起自己有一次因为一个钢琴家──男高音Haefliger的儿子──弹琴动不动多空半拍而想冲上台去推他。不过那跟波戈莱里奇情况不同,他的基本速度还算正常,只是一些细节上腻腻歪歪让人恶心。──这是题外话。
波戈莱里奇这么胡搞可能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现代钢琴演奏探索条出路吧。和交响乐、四重奏等等相比,我觉得钢琴的现状最差,大概是20世纪的钢琴家们太牛了,没给后人留什么发挥的空间。年轻钢琴家顶多能算“还行”。老一辈里面只有波里尼通过钻研现代音乐而保持了活力,阿格里奇早就不弹独奏了,我最喜欢的鲁普也只是偶尔冒出来弹一场,有十几年没录唱片了。俄国学派还有些余威,像Gavrilov、Scherbakov等。还有Kissin,他弹琴有股屠格涅夫似的气质,好像还活在大上个世纪,不知道怎么保养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16 03:03
哈哈,老李的睡眠机制大概比你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以及归纳推演能力来得更直接一些。 你真是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2:58
谢谢老念
咱还是菜鸟,我明晚将我这个乱弹提交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们讨论。3小时后我要出差浙江,O(∩_∩)O哈哈~,和念大师的交流愉快,老念一直在捧我啊。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3:09
谢谢老念
咱还是菜鸟,我明晚将我这个乱弹提交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们讨论。3小时后 ...
alma 发表于 2011-8-16 03:03
我还要捧一下老李,熬夜还能早起,你比我强多了!我恐怕得中午过后才能睁眼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3:14
年轻钢琴家顶多能算“还行”。老一辈里面只有波里尼通过钻研现代音乐而保持了活力,阿格里奇早就不弹独奏了,我最喜欢的鲁普也只是偶尔冒出来弹一场,有十几年没录唱片了。俄国学派还有些余威,像Gavrilov、Scherbakov等。还有Kissin,他弹琴有股屠格涅夫似的气质,好像还活在大上个世纪,不知道怎么保养的。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8-16 03:01
俺倒是觉得我们目光所不及之处往往还有惊喜存在,今年认识朱晓枚对我而言绝对就是一个惊喜,她的巴赫好,舒伯特好,斯卡拉蒂好,海顿好上加好!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16 03:14
打个比方吧,音乐演奏是对作曲家作品的还原和再现。我的比方是,换个角度,如果临摹绘画的话,你把安格尔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2:34
我个人更喜欢忠实于原作的演奏,但不可否认有时候“歪曲”的演奏也非常精彩。艺术这东西任何规则都靠不住,只能感觉。感觉不好的私下说“真烂”,跟别人只好说“我不理解”。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16 03:18
俺倒是觉得我们目光所不及之处往往还有惊喜存在,今年认识朱晓枚对我而言绝对就是一个惊喜,她的巴赫好,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3:14
最近常听人说起她,我只粗粗听过一耳朵《哥德堡》,哪天静下心来听听看……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3:22
我个人更喜欢忠实于原作的演奏,但不可否认有时候“歪曲”的演奏也非常精彩。艺术这东西任何规则都靠不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8-16 03:14
原作对我的意义在于对原作者本人的直觉,到并非是完全乐谱意义上的原作。所以,我的原作大概比Rozinante兄的宽泛一点?裸体的贝多芬是个啥样跟穿着各式服装(当然要与其气质相称,至于哪个时代我倒无所谓)贝多芬是个啥样我都乐于尝试并接受。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16 03:36
原作对我的意义在于对原作者本人的直觉,到并非是完全乐谱意义上的原作。所以,我的原作大概比Rozinante兄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3:22
可是咋能知道到哪一层为止是衣服呢?比如如果索夫伦尼茨基真录了一套平均律,咱们想象一下,他会不会扒到皮?
呵呵,这么说下去有点较真了,永远也得不出结论来……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16 03:38
原作对我的意义在于对原作者本人的直觉,到并非是完全乐谱意义上的原作。所以,我的原作大概比Rozinante兄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3:22
作曲家的“直觉”其实是反映他对音乐规律的理解,那演奏家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越过作曲家,直接表现他所理解的音乐规律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3:49
可是咋能知道到哪一层为止是衣服呢?比如如果索夫伦尼茨基真录了一套平均律,咱们想象一下,他会不会扒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8-16 03:36
Rozinante兄,我没较真的意思,我只是说我自己的习惯而已,基本算是跟兄弟你分享一下。 当然,索夫要弹平均律的话,那一定是“张冠李戴”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16 03:55
作曲家的“直觉”其实是反映他对音乐规律的理解,那演奏家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越过作曲家,直接表现他所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1-8-16 03:38
Rozinante 兄,我说的直觉不是作曲家的直觉,而是我对作曲家的直觉,直觉告诉我某某是什么样一种人物,其音乐应当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气质。不过这大概只对我个人有效吧?我想每个人相对都会有自己的眼光和标准,这也是音乐最有趣和吸引人之处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16 03:57
Rozinante兄,我没较真的意思,我只是说我自己的习惯而已,基本算是跟兄弟你分享一下。 当然,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3:49
呵呵,我是觉得我自己较真。我其实很赞同对您的观点,但也不能否定相反的观点。音乐的规则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又没法套,能直接套的话音乐鉴赏就太容易了。
再较真一下:巴赫我觉得只要复调弹出来就算合格,气质可以随意,所以索夫伦尼茨基虽然一定“张冠李戴”,但倒未必扒到皮。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16 04:02
Rozinante 兄,我说的直觉不是作曲家的直觉,而是我对作曲家的直觉,直觉告诉我某某是什么样一种人物,其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8-16 03:55
哦,那我理解错了。史怀泽尔说,作曲家也可以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我的看法是,客观的作曲家并不一定在音乐中刻意表现自己的气质(当然不自觉的流露还是会有),所以他们的音乐也有更多表现的可能。
谢谢念经兄耐心陪我废话。您可别称我为“兄”,我不知您准确年龄,但肯定比我年长多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6 07:59
波哥这场,总体来说,音乐专业的多数说不好,非音乐专业的多数说好。再转一个评论。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8-16 08:03
咦,奇怪,昨天schonne老师发在9点上的评论文章怎么没了?我在豆瓣的推荐记录也没了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8-16 09:29
回复 alma 的帖子
说实话我上半场是被雷到了,下半场已经有了心理预期,反而心态好了很多,以欣赏的眼光去听,还津津有味呢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8-16 11:47
我更多关注的不是波格在“艺术”上的探索,而是其商业成功的奥秘。
西方乐谱相对精确机械的记谱方式已经限制了演奏者在速度和节奏上的处理,波格极端的速度的处理,特别是某些慢板中大打太极拳,不说是哗众取宠,至少是有悖作曲原意的,试想如果肖邦认可他的速度的话,恐怕应该将乐谱中音符作修改,比如32分音符改成16分。
而不管是波格如何惊世骇俗的表演,均能激起大众的极大兴趣,正方和反方的激烈交锋是他每次音乐会后的常态,更为有趣的是,即使是对他演奏非常反感的也抑制不住现场聆听他折磨的冲动,这种受虐式的激情正是波格的可怕之处。
联想到当年波格当年参加肖邦钢琴赛的一幕,因阿姐的退出而名声大噪,是一个无意的炒作,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又是如何在保持自己一贯的怪异风格时,一直抓住大众的兴趣的呢?是他虽然怪诞而能自圆其说的演绎?是良好的演唱会时机选择?还是在让听众心惊肉跳时,自己保持泰山崩于前大师风范?还是背后不为人知的商业运作?我想这应该成为哈佛商学院的又一经典案例。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