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刘汉盛评论的dynaudio 老至尊 [打印本页]

作者: guhelim    时间: 2011-9-18 14:43
标题: 刘汉盛评论的dynaudio 老至尊
老刘的以前的文章还是可以一读的
~~~~~~~~~~~~~~~~~~~~~~~~~~~~~~~~~~~~~~~~~~~~~~~~~~~~~~~~~
附 :




永远的Consequence喇叭



图233:小高音响的空间有二十来坪,原本不算小的Consequence变得没有那么壮观。

图234:瘦高的小高与Consequence一比又显出它的壮观了。

图235:喇叭单体外这些金框都是实铜车出来的,不是铁片冲压而成。

图237-1:从侧面,可以清楚的看出Consequence的箱体是上面一块,前面一块,後面一块与底部一块。其中上面与後面是相连的,它是低音的部份。

图237-2:您看,前面那一块可以有限度的调整投射角度。

图238:Consequence的喇叭端子,左边的就是OCOS端。拍照当天用别的喇叭线。


全世界设计最大胆的喇叭出自哪一家?这个问题对於任何一个人而言都很难回答。到底大胆是什么意思呢?是造型特殊?是使用材料尖端?是声音异於常态?都不是,所谓大胆就是敢於向传统挑战。咦,到底是哪一家那么大胆?我认为全世界最大胆的喇叭设计就是Dynaudio的Consequence。因为只有他们敢冒犯大不讳,将传统喇叭高中低音单体由上而下的排列方式打破,以完全颠倒的方式来安排。



这项举动大胆吗?怎么不大胆,这十足就是向传统挑战。更厉害的是,这也是向钱挑战。先不说这种上下颠倒的单体安排方式有什么坚强的学理根据,就说要说服消费者,保证小提琴不会贴著地板传来就已经够难了,更不要说竞争对手调侃要倒立著听。可是,Dynaudio还是这样做了,而且,还不只一次这样做:共有Confidence
5与Consequence二对喇叭。Consequence 5不是这次的主角,Consequence才是。



在进入这次的主题之前,我要先告诉您一件事。Dynaudio曾经编了一本自已的宣传小书,书名叫:The
Book of Truth。这本小书编得很精美,里面的文字也很精简,它告诉您丹麦人的人生观以及Dynaudio的设计哲学。看完这本55页的小书,我不禁有了这样的想法:「Danes
don't lie. Maybe we Danish can't do everything. But we're a lot better at it.」这是这本小书的座右铬。是的,丹麦人不说谎。或许他们不是什么都会做,但是他们的Dynaudio喇叭实在做得很好。



有人或许会对於上面那一句话不以为然。「不要以为一本宣传小书说了就算,这种把戏人人会编。」没错,为产品宣传的小册子人人会编,不过,他们以朴素不夸张的文字来说明他们的设计哲学;他们以实际的数字来做比较。例如:Consequence的箱子要三天才能做一个,Contour
2.8的箱子要一天半。一个D-28高音单体要花32分钟才能完成,同样的单体别人只要2.4分钟就完成一个;一个低音单体Dynaudio要花45分钟,而别人只要花3分钟。或许您要问:以高音单体而言,那剩下的29.6分钟丹麦人在做什么?他们并不是效率低、喜欢偷赖,而是从头到尾很仔细很精致很精准的在工作,所以一个高音单体要比别人多花29.6分钟。



在这样的工作哲学下,他们产生了与工业殔量产背道而驰的格言:「如果我们需要更多的钱,我们不去做更多的喇叭,而是涨价。」因为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件产品的品质。



4月10日,我到了小高音响,Consequence就摆在那间大约有二十多坪的店里,由於空间大,Consequence就显没有那么壮观。不过,精工雕琢的气质依旧散发出来。以前,我见过Consequence,不过都没有仔细端详过。这次,我好好的绕著Consequence看了许久,才发现Consequence的许多构造如果不走近看还真看不出其苦心。例如,Consequence的喇叭单体外面都还锁著一圈金框。以前,我以为这些金框只不过是薄薄的金属片去冲压而成的。当天在场的功学社企划左先生为了证明那些金框是整块铜去车出来的,还特别拿了低音单体的金框给我看。我一接过手,好沈!起码好几公斤重。



再来说到喇叭箱体,远远看Consequence的箱体就是一个。实际上呢?低音单体以下的四个单体是装在一个扁扁、可以左右旋投射角度的箱体上,这个箱体与低音箱体(也就是主箱体)是分开的。而最下面那个看起来像脚座的东西就是分音器箱。箱体的玄机就这样而已吗?还有!您不要以为Consequence的低音单体只有一个,事实上它有二个。一个是露在外面您所看到的那个,另一个是在箱子里面朝上推的。总共算起来,Consequence共有二个30公分直径的低音单体(30W/100。30(公分)代表直径,100(〓)代表音圈大小。外露的箱容积为70公升,内藏的箱容积为82公升),一个17公分的中、低音单体(17W/75。箱容积为28公分的高音单体(D-26),以及一个21公分的超高音单体(D-21)。左先生特别强调,Dynaudio所生产的单体厂内共分为四级,只有最顶级的才拿来用在Consequence所用的单体是与一般相同的。



Consequence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还有一处,那就是所使用的喇叭线。Consequence的喇叭端子有二种,一种是传统喇叭端子,另一种是给他们的OCOS线用的。这种喇叭线是端士做的,它看起来像一条同轴电缆,其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在什么顿段,都能够维持一定的阻抗。不像一般喇叭线,在不同的频率时会有不同的阻抗。或许您不了解喇叭线维持恒定阻抗的重要性,这牵涉到阻尼困素。我们都知道阻尼因素就是喇叭负载阻抗与扩大机内阻相除的数值,阻尼因素越大表示对低频的控制力越好。现在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喇叭线阻坑变动的影响。假设喇叭的阻抗为8欧姆,扩大机的内阻为0.05欧姆,而喇叭线呢?假设它在1000Hz处阻抗为0.05欧姆。那么,这套系统在「固定10000Hz频率」时的阻尼因素是80(8/0.05+0.05)。如果这条喇叭线在100Hz时的阻抗变为0.1欧姆呢?那就变成53(8/0.05+0.1)。而我们都知道,音乐里面包含著随著在变的各种频率。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唱音乐时,扩大机与喇叭的阻尼因素是一直在变的。假若唱到低频时阻尼因素就降低,那么,低频的控制力与表现也就变差了。



到底这样OCOS线是不是真的这么神?我第二次到小高音响时就验证了。当天,我听了一张CD之後,就觉得低频的量感不如上一次,低频的弹性也变差了。我就问小高,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改变了,小高说换了更贵的喇叭线。我当即要求小高换回原来的OCOS线听听看,结果,低频的量感与弹性又回来了。在此,我要再次告诉读者们,贵的线材并不一定适合您的音响系统,「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咦!话题扯远了,让我们回到Consequence身上吧。由於Consequence的效率只有83dB,因此厂方建议在中等空间中要大於125瓦来推它。小高音响的空间算是大空间了,因此小高准备了Gryphon
Antileon後级(虽然标示功率只有纯A类100瓦,但是推Consequence。前级则用配套的Gryphon
Elektra。讯源呢?CD转盘用Mark Levinson No.31XL,数类转换器用Resolution
Reference 20。



第一声唱出来,读者们最想知道的大概是小提琴是不是贴地传过来吧?很可惜,让各位失望了,小提琴的位置还是高高在上。为了想知道到底要在多前面听,小提琴才会贴地传出来,我还特地一直趋近听。一直要到大约距离一公尺多时,我才感觉小提琴的位置是低的。甚至我走到Consequence後面去听,小提琴的声音还在上面。这个事实证明了Dynaudio高音单体在下的安排并不会影响到乐器的高低位置;同时也粉碎了音场会很低的猜测。相反的,当我坐在正常的聆听位置时,Consequence的音场非常开阔宽广,小提琴并不会趴在地板上拉。反而,,我觉得人声的高度非常好,经常都会比小提琴或一些乐器高。



为什么Dynaudio要将Consequence的单体上下颠倒排列呢?有一些有关Consequence的资料中,我并没有看到相关的说明。不过,我猜测有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为了相位,第二个原因是分频点的设计。我们都知道单体越少相位的问题越容易解决。但是,二个单体要分别负责20Hz-20KHz的频宽是太难了些。所以,较便宜的喇叭都采取二音路。音路越多时,它每个单体所负责
的频宽也越窄,这样每个单体都能在最佳的频宽中工作。可是越多音路的喇叭在相位的精准上会越棘手。到底要如何解决Consequence五音路六单体的相位问题?我想,Consequence想到了将喇叭单体颠倒过来摆的解决方式。我相信这种解决方式一定有学理实验的根据,而非胡整一通。这就是我猜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从Consequence的分频方式所得到的结论。Consequence有四个分频点,分别是8000Hz、1400Hz、2700Hz与15000Hz。这也就是说,从800Hz以下都是由那个30公分的低音单体负责。800-1400Hz之间由中低音单体负责,1400-2700Hz之间由中音单体负责,2700-15000Hz之间由高音单体负责,15000Hz以上到30000Hz则由最底下的超高音单体负责。在此,我分每个频段逐一向读者们说明。先说最下面那个超高音单体,它所负责的是15000Hz以上的频率,这段频率早已都是很高的乐器泛音,年龄超过四十岁或耳力稍差的人恐怕都听不到这么高的频率了。虽然可能听不到,但耳神经可能可以感觉到,所以还是很重要。不过,因为它不是乐器的基音,因此与定位无涉。



2700-150000Hz之间这一段呢?一般而言,能够发出5000Hz以上基音的乐器已经很少了,连小提琴都很勉强。所以这个单体除了少数高音域乐器之外,与定位的关系也不大。从2700Hz以下的频率越来越重要,大部分乐器、人声的活动都在这个频段上。我观察到在这个频段里,中低音与中音单体都只负责二个八度的频宽。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因为这二个单体与定位有关系,为了展现最精准的定位,这二个单体仅负责很窄的频宽,以求的最好的效果。



从800Hz以下,我们感觉饱满不饱满,声音厚不厚、温暖不温暖大概都与这个频段有关系。很大胆的是,这个巨大达直径30公分的低音单体竟然负责从20Hz到800Hz的频宽。从这种安排里又可看出Dynaudio对於这个低音单体的自信。为什么?要知道,单体直径越大行动越笨重,越低的频率需要越厚重的振膜,越高的频率需要越轻薄的振膜,追二者之间很难两全。换句话说,要让这个低音单体在唱歌时很轻盈,而打鼓时又很有威力是相当困难的,但是Dynaudio却这样做了。至於这样做的效果如何?下文自有分晓。



从我的说明中,我想读者们应该可以了解,为什么Consequence的乐器高低感不会颠倒过来。人声以及大部分的乐器都是最上面二个单体发出来的,歌手怎么蹲著唱?小提琴手怎么会躺著拉?相反的,Consequence的乐器定位感与高低感还比一般喇叭更好。



既然上下颠倒的排列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安心来听音乐了。第一次听Consequence,我就深刻的感觉到Consequence的音质出奇的好,这种好是先天的,後天的努力学不来像金弦天碟那张「Crossover
Cello」的大提琴打击乐的音色,Audiofon那张「希伯莱的遗产」的小提琴音色就亮丽又甜美。为什么Consequence的音质特别的好,我想与Consequence使用他家最顶级的单体绝对脱不诞关系。再者,Consequence的体重有82公斤,箱内一定有抑制振动的特别措施。这二个因素加起来,使得Consequence的音质出奇的好。



Consequence的高频段细致清澈,异常透明,听起来极高频的延伸很好,使得小提琴的高音域显出一种出尘脱俗的美。而且,堂音气韵非常清楚,空间感的描绘能力出众。我想,这是Consequence超高音单体与高音单体的功劳。中频段的声音坚实而又带点温暖,不过基本上不是软调的温暖。听卡列拉斯的「激情」就可感受到他既温暖又强劲有力的噪音,听竖琴时琴弦既甜美又有弹性。至於低频段,无论是「宇宙河马」或丹麦测试片的「双鼓竞奏」,或Telarc
那张「California Project」,我认为第一天所听到的量感并不够,无法取得高、中、低三个频段的平衡。为什么低频段会不够呢?我把它归罪放喇叭的摆位以及太大的空间。不是吗?一个二十来坪的开放式空间,我们可以听到相当低的延伸,但是要喂饱它的量却不是那么容易。还有,我注意到前级的音量只开到8(Elektra的面板可以显示数字),这是不大的音量,可是这样的音量就已经把Consequence推得相当大声,但却不饱满。我判断这是因为小高的空间并没有特别吸收声波的装置,使得音量无法开得太大(开太大就容易吵,像卡列拉斯「激情」第一首,唱到後来就觉得吵了)。或许因为这以,使得Consequence的低频量感还未发挥出来。



4月29日,我第二次到小高音响。这次,我还是带著与上次一样的软体,喇叭与聆听位置也没变。听过二张CD之後,我就发现低频的量感比较第一次来听时还少。请教小高,原来是换了喇叭线,这件事前面已经讲过,就不再重述。我们将喇叭线换回原来的OCOS,然後我与小高合力将Consequence往前拉约一公尺,再将它的向内投射角度调大些,这种摆法已经接近「螺孔摆法」,我的目的是造增加低频量与降低高频的量,使得高、中、低频段得到更好的平衡,一切就绪之後,聆听位置不变,我放了Telarc那张「California
Project」的第九首「Surfin' U.S.A」。果然不错,低频的量感比前要多了,大鼓踩下去不仅软沈有弹性,扑扑声的空气振波也有表现出来。接著我又祭出「宇宙河马」,也是真接就收第四首,此时的电贝司一弹出来低音又多又软又黏又沈,当然,那钹敲起来清澈又带有金属味的振动质感真是迷人。听过这二张之後,我又稍微小幅移动喇叭之後,就坐著一路听下去。



第二次的聆听,由於高频与低频的量感已经较佳的平衡,因此许多高频域的乐器听起来更清澈透明,感觉上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像响韵那张来High
End音响大展测试片,从头到尾都有不同的人声与乐器美感。例如我在听第一首与第二首时,萨克斯风的吹气质感就非常真实。听打击乐探戈时,打击乐的形体、质感也非常迷人。至於後面那几首大提琴与小提琴,其琴板的振动与拉弦的质感也都很清楚。而听Linn唱片的Jazz
Album第十一首时,也让我觉得非常恹懒有味道。



试过这二张测试片之後,我又拿出丹麦High Fidelity音响杂志的第八张测试片,还是试第四首「双鼓竞争」。我记得第一次听时由於低频不够扎实,所以觉得钹与小鼓的猛烈敲击太强烈了些,听久了坐不住。这次,因为低频的量感补上了,所以任凭它小鼓打断鼓棒,任凭钹敲得碎成千万片,我的感觉就是过瘾之至。而且,脚踩大鼓的低频每一下都好像踩到心坎上,这种低频的冲击快感就是音响迷的最爱。



狂风暴雨般的「双鼓竞争」打完,我选了Decca那张竖琴的第七首,我的目的是要听听看Consequence在二十几坪的空间中实在力有未逮。至多,应该在十来坪的空间中使用就好,这样低频的量感才能满足各种软体的挑战。否则,低频的量感一有不足就会与高频造成失衡的现象。



第三次到小高音响是5月13日。这次小高换了一条许多个N的昂贵喇叭线。而且,Consequence的底下还多了花梨实木垫。还是一样,这条昂贵喇叭线的低频表现就是与Consequence不合,低频的量感不如原来的OCOS。我随手拿了几张测试低岁的一试,就显出低频量感不足这个问题。除了低频量感不足之外,我发现声音更清晰、定位更明确,音像更浮凸。显然,那个厚厚的花梨木块发挥了效果。除此之外,其余一切都一样。暂态反应与速度感还是飞快,动态对比与强弱对比还是很大很敏锐。一切都还是保有Consequence的特质。



为了让低频出来,我们尝试著加大二格前级的音量控制,结果低频的量是加多了,但有些CD会觉得太大声,因此最後还是再退一回格。我确定第三次的低频量感的确不如第二次。



总结以上听感,Consequence有什么特质呢?堂音气韵表现非常好,乐器往上的延伸非常自然,音场的营造十分杰出。

高频段的表现坚实有力,低频段的向下延伸低沈、控制力佳(量的问题在於空间大小)。速度快,反应快,乐器演奏时强弱的变化敏锐,极大声与极小声的动态幅度大。



至於我对於Consequence的用家有什么建言?虽然只接触三认,我大概也将Consequence的脾气摸清了七、八分。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用Consequence,聆听空间中应该要有适量的吸音表面。换句话说,软调的空间比较适合,否则容易产生高频反射过量的问题。第二、空间不宜太大,十来坪是上限,十坪以下六坪以上我想会相当好。香港「音响技术」的老板陈浩才先生以前就用过Consequence,後来因为空间的关系而改用更小的Facette。大小适当的空间会让Consequence的声音密度高,声音听起来紧密结实,味道比较浓。如果空间太大,就好像果汁被稀释,不仅味道变薄了,声音的平衡也会失去。第三、Consequence的效率只有83dB,平均阻抗为4欧姆,适合搭配低内阻的晶体後级,这样低频的表现才会更佳。至於扩大机的输出功率,不要怕,越大越好,Consequence的喇叭单体都能够承受很大的功率。第四、无论是前级或後级,应该以声音温暖者为首选。



最後,我有一个遗憾必须说出来:我明白「Consequence」的中文意思,但就是无法为它想到一个恰当的名字。



附记:听说功学社正在布置一间Arbiter前、後级推Consequence的专用试听室,有机会我还想到那里听听看,是否Consequence又有不同的表现。



Dynaudio年表


Dynaudio一方面那么大胆(将喇叭单体倒过来摆),一方面又那么保守(慢工出细活),到底它是怎么的一家公司呢?其实,Dynaudio是一家非常注重研发、创新的公司,他们每年的斫发费用大约占公司预算的百分之六。从1968年起,他们在喇叭单体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以下的成就:1968年:喇叭单体的相位研究。1969年:单体的对称磁场。1970年:磁液冷却线圈。1971年:耐高温、坚固的Hexacoil音圈。1974年:非周期性基座阻尼,改善了个别单体基座的衰减反应。1977年:75〓中心磁体系统,提高了磁铁的效率。1981年:开发出矽酸镁聚合物MSP(Magnesium-Silicatepolymer)振膜,这种振膜有更好的内部阻尼。1983年:76〓半球形振膜中音单体,它有较低的自体共振。1985年:100〓中心磁体系统,使得设计极低的磁场游离且强力的低音单体成为可能。1986年:Dynaudio电子部门开始发展,第一对异於寻常的主动喇叭研发完成。1988年:CAQC电脑品管系统完成。1993年:推出Arbiter前级。这套以电池供电的前级花了Dynaudio五年时间,大约六百万丹麦币的代价。台湾售价二百多万台币,咸信是目前最贵的前级。1995年推出Arbiter後级。



看完以上Dynaudio的发展年表,我想您应该可以了解:对於技术的创新,Dynaudio无时不刻的在研究。然而,对於产品的改型,Dynaudio却十分的坚持,就像真正的好车是不需要年年改型一般。或许您不知道,Consequence就是这样一对喇叭,它已经历时约十三年,但是至今仍然不落伍。

作者: ggty1000    时间: 2011-9-18 15:11
没有图啊!
作者: 大内谜坛    时间: 2011-9-18 20:53
十来平是什么概念啊?平方米??

引用:第二、空间不宜太大,十来坪是上限,十坪以下六坪以上我想会相当好。香港「音响技术」的老板陈浩才先生以前就用过Consequence,後来因为空间的关系而改用更小的Facette。大小适当的空间会让Consequence的声音密度高,声音听起来紧密结实,味道比较浓。如果空间太大,就好像果汁被稀释,不仅味道变薄了,声音的平衡也会失去。
作者: musicmad    时间: 2011-9-18 21:52
1坪=3.3平方米
作者: rock    时间: 2011-9-18 22:39
至尊在25-35平方的空间比较合适....
作者: momo    时间: 2012-2-17 00:14
学习了
作者: 残月    时间: 2012-2-17 00:32
丹拿的东西确实有道理  小小的一个C1都深不见底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