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抛开器材谈谈系统调整 [打印本页]

作者: HAIL    时间: 2021-8-4 15:12
标题: 抛开器材谈谈系统调整
简单分享一下最近系统调整的一点体会,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请有经验的朋友批评指正。

我之前在组建系统和系统调整的时候,往往是以器材和线材为中心,而对于听音环境和摆位,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最起码没有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去微调,以下我想重点谈谈这两个重要的环节。

我系统一直以来存在以下问题,导致听音乐时,无法真正“投入”进去。
     1、房间3.4M*3.8M*2.55M,短边摆,房间尺寸较小,解决不了的问题,略过。
     2、低频下潜不够,低频段存在驻波(天下第一鼓第一首和BASS的低频轰头)。
     3、清晰度不够,反射声过多,混响偏长。
作者: HAIL    时间: 2021-8-4 15:12
我的调整过程,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先讲第二个阶段,环境处理与摆位。
    1、最初,照猫画虎,在音响背后的两个角放置2个350*350*1800带扩散的所谓低频陷阱,侧墙放了4块600*1200*150的二次余数扩散板。
         用UMIK-1+REW测试房间的声学指标:
         混响在0.4-1.45S,100HZ-7KHZ混响在0.5-0.73S之间,明显偏大。
         70HZ-20KHZ的频响在75-83.8DB范围,46.1HZ位置有较大的峰,达到92DB,偏离大部分频响均值12.6DB。
         这个测试数据,基本与听感相吻合。
作者: HAIL    时间: 2021-8-4 15:13
2、动手,清除所有低频陷阱和扩散板,改用吸音装置。
         实际使用的吸音体:角部用了1对360*360*1200,侧墙用了3对600*1200*200,吸音体内均为欧文斯科宁96KG/M3环保吸音棉。当然这些都是一组一组逐步加入的。
         最后实测,58HZ-14KHZ频响84-90范围,44HZ位置仍有较大的峰,达到99DB,偏离大部分频响均值12DB;120HZ以上混响控制在0.3左右,120HZ以下的混响更高一些。
         实际听感:明显改善了声音的透明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背景更黑,很成功。
         有两点感受:一是所有吸扩体清除后,第一对角度吸音体加入时,改善最明显,后面的3对吸音体加入,越来越不明显,最后一对只能通过UMIK测试才能确认是否有益;二是UMIK测试了太多遍,最后头晕脑胀,测试有必要,得到了房间环境处理前后的数据,验证了听感是否正确。但是有些指标上的变化,如果幅度不大实际对听感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能完全依赖它,以听感为准效率更高。
作者: HAIL    时间: 2021-8-4 15:13
3、摆位,吸音体加入后,进入音箱的摆位环节。
          从测试数据看,低频有峰,实际上是在那个频段有驻波,我用https://www.acoustic.ua/forms/calculator8.en.html网站简单计算,得出来的结论基本相同。这是房间尺寸决定,吸音体放入后,这个峰仅从46.1HZ挪到44HZ,微乎其微,非常执拗。
          我的听音室偏小,无法用更大低频陷阱来处理这个频段的驻波,如果再加,会进一步降低频响,得不偿失。接下来的思路之一是音箱摆位。
          摆位全靠听,所以要对声音好坏有一定分辨能力,本人没有那么灵敏的耳朵,只能反复听,这个过程很累(腰、膝盖、耳朵)。也在网上找相关的文章来读,以便掌握一些基本的规律,少走弯路,关于摆位,网上看到最多的就是蔡克信的“降龙十八掌”,不用去了解具体程序,无外乎通过各种适当的曲目去调整低频、定位、层次、音场等等,我比较关心的是低频,最后还是通过进一步缩小音箱与后墙、侧墙的距离,一定程度的改善了低频的下潜和弹性。
作者: HAIL    时间: 2021-8-4 15:13
4、换垫,只有更好的,找不到最好。
           另一个思路就是更换音箱脚垫。说起来有个小插曲讲一讲,之前曾突发奇想,用密度较高的FR4(专用电子布浸以环氧酚醛树脂等材料经高温高压热压而成的板状层压制品)定加工了8只20MM厚直径100MM的垫,效果也很不错,当然,之前的地面是龙骨实木地板。去年上半年,新家装修时,为了“脚感”,地面做了龙骨+木工板+实木复合地板,地面材质实际上是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我理解,不同材质的钉垫还是有不同的个性,这个毋庸置疑,但是每个烧友的地面不尽相同,那么同一个垫+地面的不同组合对于减震、化震的能力就会出现千差万别的变化,每种垫,单一材质也好、复合材质和多部件组装也罢,并不会放之四海皆准,成为“万能神器”,只能试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我最近这次调整,用直径5CM的不锈钢垫替换掉DIY的FR4,在低频弹性(凝聚)方面更好一些。
           钉垫这个小道具很重要,我会继续寻找,继续试下去,有机会再聊。
作者: HAIL    时间: 2021-8-4 15:14
最后,不得不说自己“耳力”问题,很佩服有些朋友有一对“精密”耳朵。我基本达到了“过耳就忘”境界,听一遍,挪动一下音箱,回来再听,之前什么效果基本就忘了。当然大的声音变化,比如低频多、散以及声场大小等还是能听出来。所以,来家访的,我总会问一句:“你听下来发现我的系统有什么问题吗?”,如果说的和我感受一样,我就会想办法再调整改进一下,但是,事与愿违,实践证明烧友的话并不能全信,哈哈,开个玩笑。
          这次调整实际上在加入吸音体后我仍不满意,还想再改进,所以,请了比较有经验朋友来家访,同样问了那一句话,确信和自己的判断一致,促成了此次“脱离器材的调音”。
作者: HAIL    时间: 2021-8-4 15:14
小结一下,虽然本文题目是“抛开器材,谈谈系统调整”,但是实际上,音源、功放、喇叭是一套音响系统的基础,最重要,最值得投入,优先投入,这是前面没讲的我系统调整的第一个阶段;空间处理和摆位是重要环节,很重要,最值得动心思花时间去改进,而且投入产出性价比最高;线材对声音的影响不容忽视,重要得很。
          对于刚开始组建系统的或者要搬家的朋友,我会特别建议你在系统调整之前测试一下房间的声学数据,这对系统调整将非常有帮助。
作者: hsgz1234    时间: 2021-8-5 08:22
写的情真意切,值得点赞!
有这样的网友!大家才能进步!
作者: Schumacher    时间: 2021-8-5 14:01
楼主啥时有兴趣,可以试试我们的垫材
作者: 九个太阳    时间: 2021-8-5 17:19

作者: resin582    时间: 2021-8-5 17:49
实践出真知。
但往往环境瓶颈很难调整。
作者: frank2063399    时间: 2021-8-5 22:24
落地在这个空间感觉还是大,尽管前后级控制力已经很好了。但是空间瓶颈往往是最难调整的。
作者: vcflash    时间: 2021-8-6 14:25
学习了!小房间的确吸音是第一要务。
作者: lihifi    时间: 2021-8-10 11:25
能配点现场实际图片图文并茂更好。
作者: Gospel    时间: 2021-8-10 23:35
感谢老兄分享真知灼见,老兄测试用的细节可否再展开说说?

小弟正面临着重新规划听音区域的情况
作者: HAIL    时间: 2021-8-11 16:28
本帖最后由 HAIL 于 2023-9-20 14:06 编辑
Gospel 发表于 2021-8-10 23:35
感谢老兄分享真知灼见,老兄测试用的细节可否再展开说说?

小弟正面临着重新规划听音区域的情况



测试操作不复杂,主要是软件设置和硬件连接:

1、硬件是麦克风通过usb连接电脑,电脑由3.5mm耳机插孔通过3.5转rca或xlr的线(秋叶原)到前级。

2、软件我用的REW,我没有完全摸透,是在朋友指导下完成的。

请注意一下,电脑的电源对测试有一定的干扰,实测用电池会更好一些。
作者: cctvcjh    时间: 2021-9-7 02:04
那就听全频喇叭。
作者: HAIL    时间: 2021-9-7 15:57
小覃 发表于 2021-9-6 23:10
抓住“人声”任何时间任何调音技巧不放且人声有高低,自以为最亲切自然感为佳,再去找交响定音鼓有些正中偏 ...

对于大部分仅仅是听音乐的发烧友(非音乐相关的专业人士)来说,对人声的熟悉程度相对于各类乐器更高,人声播放的好坏更容易判断一些。但是依然存在一个判断的标准问题,每个发烧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 bluemagna    时间: 2021-9-18 14:46
建议:
1、角落吸音体可以试不靠墙,如离开角落10公分或15公分,具体得试,吸引频率和效率会变化
2、音箱背墙、侧墙下半部分地面,如60公分以下尽量不要堆放大件东西,形成低频通道

3、摆位可试威虹周总的摆位方法,一只只摆。比较容易找到低频速度合适的位置,可以用大提琴唱片检验。
4、小房间中家具对空间的影响会比大房间大,所以需要精心料理左右的平衡。
5、我自己的折腾体会,小房间慎用扩散,距离太近,扩散没啥好处,还不如书柜实用。

作者: HAIL    时间: 2021-9-24 17:14
本帖最后由 HAIL 于 2021-9-26 10:28 编辑
bluemagna 发表于 2021-9-18 14:46
建议:
1、角落吸音体可以试不靠墙,如离开角落10公分或15公分,具体得试,吸引频率和效率会变化
2、音箱 ...


非常赞同,另外,关于摆位我有两点体会:
1、第一步,是确定音箱与后墙的距离。
     第一个判定指标是低频,主要听声音是否凝聚有弹性、是否有驻波、是否清晰、延伸是否到位等等。我觉得最好的试音曲目就是大鼓,频率已经可以达到40Hz了,而且我们可以很容易去做声音好坏的判断。
     第二个判定指标是声场深度,这个不多解释了,虽然理论上需要通过调整来获取最佳的深度,但是,我在用大鼓去做摆位调整时发现,调整到相对低频最佳位置后,音箱与后墙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声场深度,从听感上看,没有再调整的必要。如果你觉得深度不够,当然可以调大音箱与后墙距离,但是会对低频质量造成影响,如何取舍看你的选择。
     初始距离的确定。我的听音室空间小,3.4米宽,3.8米长,音箱短边摆的,这种小空间摆位时,我建议音箱与后墙初始距离按照长边1/4-1/3为宜。实践证明,最终确定的位置也在这个位置附近。
2、第二步,是确定音箱的间距
      (下次有空再写)
作者: HAIL    时间: 2021-9-26 10:16
昨天去看了音展(SIVA2021),最大的收获是三楼走道的拐角处,有一座2米多高的大鼓,手指轻敲,那声音...,听着真舒服,全场声音最佳。
作者: jiangpan    时间: 2021-9-28 16:31
怎么将帖子收藏呀
作者: HAIL    时间: 2021-10-25 10:59
随着器材不断增加,器材架不够用,近期买了两组三层TAOC ASR III,替换原来的架子(四层佛山架宗),之所以选高丘,除了颜值和价格,主要看中了其架体结构具有的多重避震设计:层板内部有铸铁粉蜂窝结构吸震层,层板与架体尖钉构造,架体与立柱用铸铁连接件连接,底部尖钉搁置于铸铁避震垫上。发几张图,分享一下。
作者: HAIL    时间: 2021-10-25 11:19
各种部件一大堆,做工很不错,结实耐用,给人以安全感。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铸铁配件表面喷了磨砂质感的材料(可能是漆),有些脆弱,容易磨损,安装和使用时应注意。
作者: HAIL    时间: 2021-10-25 11:21
组装过程比较简单。
作者: HAIL    时间: 2021-10-25 11:29
按照厂家原配部件,这个尖钉上直接放层板,势必会划伤层板,这个设计不够合理。
好在有办法可以解决,可以另配高丘避震垫搁置在尖钉上,再放层板,我用的是以前买的范天臣不锈钢避震垫代替。
作者: HAIL    时间: 2021-10-25 11:30
安装好是下图的效果。
作者: HAIL    时间: 2021-10-25 11:39
这个贴片有些玄乎,貌似金属铝片背了1mm厚的黏胶,按照说明书贴在铝制棚板上,每层四片,官方称为特殊减震装置,可将震动能量转换为热能来调整声音,这算是这个架子第五项减震设计。
作者: szoo3    时间: 2021-10-25 18:17
我的房间和楼主的差不多,3.1*4.1*2.7,用JBL S4700,最近也准备调整摆位及吸扩散。楼主的心得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期待后续。
作者: HAIL    时间: 2022-10-25 16:06
时光飞逝,一转眼开这个帖子有一年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一年不容易,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默默的承受了许多,上半年除了极其偶尔的看看电影以外,基本没怎么开机正经听音乐。
作者: HAIL    时间: 2022-10-25 17:26
围绕开篇提出的问题:
什么样的系统声音,才能够让你投入的听下去?
完成度很高(优秀)的系统的声音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在之前“关于低频”的帖子里,ROCK版主也提示我,想要好的低频,首先你得知道好的低频听起来是什么样子。
作者: HAIL    时间: 2022-10-25 17:34
本帖最后由 HAIL 于 2022-10-25 20:11 编辑

对声音的语言描述,即使是同一表述,在不同人的脑海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构建出不同的情景。
刘汉盛老师的音响二十要的描述客观而准确,尽管能够轻松理解字面含义,但对于没有太多经验的朋友来说依然无法建立起真实的听感标准。
没有这种听感标准、听感标准模糊或者耳朵识别起来很困难的情况下,很难较好的完成系统的构建与调整。
如此看,先构建好声音的标准对于发烧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 HAIL    时间: 2022-10-25 17:57
本帖最后由 HAIL 于 2024-5-6 17:18 编辑

「论摆位的重要性」
      五一节最大的收获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系统调整。
      系统硬件和线材近两年基本没动,谈不上高级,从声底判断搭配没什么问题,之前该动的设备和线材都动过了(坑坑相扣 )也不想再投入了。
      但近几个月听得越来越乏味,整体听下来尚可,但还是没达到我要的临场感,什么问题?4月份接连两次音展(SIAV和TAS),都抽空去参观了一下,实际是带着问题去的。
      本着不花钱办大事儿的理念,思来想去确定了调整思路:从改善听音环境和摆位入手。
      1、由于房间小,之前吸音板挂了4组,还做了测试,后来听音室逐步增加了双人沙发、家具等也没有对吸音进行调整,这次把吸音板逐步拆除,仅留了音箱背后墙角的低频陷阱,沙发垫高5cm塞了一块低频吸音体(1200*600*200),声音的鲜活度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有效!!!
      2、本次发帖主要想总结摆位,实际加上这次,我的系统关于摆位有两次重大调整,都是突破了固有的思维和认知,一个错误认知是音箱距离后墙的距离:家里装修后,第一次错误的在地板的1/3位置做了横向的贴纸,作为前后摆位的基准线,最后发现,音箱还要再靠近皇帝位一些,才能找到表现低频和声场的最佳位置;另一个错误认知是音箱内凹角度:以前虽然有内凹,但是很小,一直认为内凹角度太大声音不自然,这次调大内凹角至20-30度后,临场感立马呈现,有效!!!就像图片从虚化一下子变得清晰了,后来思考了一下,初步认为,小房间由于音箱与皇帝位距离有限,相对较大的内凹是必要的,以直达声为主,降低侧墙反射声的影响。而对于大房间则不然,由于皇帝位距离较远,皇帝位听到的是直达声和整个房间来自各个方向反射声的综合声音表现,这时侧墙的扩散、吸音非常重要,音箱的内凹角度则不需要太大。
作者: HAIL    时间: 2024-5-6 17:23
三五成群,身边有老烧很幸福,可以少走弯路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