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名曲探源】古琴曲《广陵散》和《思旧赋》 [打印本页]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7 20:53
标题: 【名曲探源】古琴曲《广陵散》和《思旧赋》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27 20:59 编辑

    听着一代宗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广陵散》,思绪也仿佛飘到了令人遐想的魏晋时代。

    魏晋自然超脱清淡飘逸的风骨为后人倾羡不已,颇被人称为中国历史上个性解放,心灵自由的时代,而在《世说新语·雅量》有这样的记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如果此记载属实,那么管老所弹的《广陵散》应该不是当年嵇康的原曲。悠长叙事风格的曲子里面激烈的肃杀气氛被淡化,代之的是一种追念和感叹,似乎作为嵇康的《安魂曲》更为恰当。(近来颇受争议的李祥霆赵家珍版本倒是恢复了乐曲激烈杀伐的风格。)

    嵇康洒血东市是那个时代的月之黑暗面,貌似洒脱的魏晋风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逃避的方式,离群索居的超脱并不能摆脱尘世的纷扰,乐曲中广为人知“杀伐之声”或许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

   同为竹林七贤的向秀的《思旧赋》,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真实的注脚,全文录于下:

    思旧赋并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予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生离死别的血泪之诉竟然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欲言又止,使人明显感到作者强烈的感情受到的压抑,放浪形骸如向秀者在此绝不是以“温柔敦厚”中庸之道为宗,必有难言之隐啊。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7 20:55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广陵散》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aOnbDY44So/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7 21:05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28 09:50 编辑

《广陵散》题解汇集: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晋书载:广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时司马懿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史。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礼,会以此憾火,因谮康欲助毋丘俭。司马懿既昵信会,遂害之。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西麓堂琴统》:晋谯国嵇康善琴,尝游会稽宿华阳亭。有异人夜诣康,授以广陵散曲,使秘勿传。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马懿将刑康东市,复取琴弹之曰,“广陵散绝矣。”先是,其甥袁孝己从康学琴,每叩是曲,辄靳不许。康夜弹琴,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觉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闻止三十三拍,后续成八拍,总四十一拍。其名曰广陵散者,扬州本广陵地,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韩皋闻鼓琴至止息,叹曰,“美哉,嵇康之为是曲!”即此。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操笛道人云:“得自神授”。按紫霞洞谱云:“嵇中散尝游洛西,暮宿华亭,夜分,引琴而弹,忽有客诣之,与康共谈音律,词致清辨,因索琴弹广陵散一曲,声调绝伦,遂以授中散,韩皋谓中散琴曲有广陵散者,以王陵、毋邱俭辈皆自广陵散败,言魏之散亡,自广陵始,故名其曲曰广陵散”。王幼学云:“散乃曲名,如操、弄、引、吟之类”。


《醒心琴谱》:据《晋书》所载,嵇康尝游于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谐之,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而弹之,为《广陵散》曲。其声调绝伦,授之予康。康誓不传人。其客不言己姓名,只说为“古人”。时嵇康为司马氏所忌,借故害之,杀康于东市。康顾视日影,索琴弹《广陵散》。曰:昔袁孝己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段,不传于世。唯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后被康所觉,只得三十三段。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段,共四十一段,序引在外。世亦罕知此曲。后至隋,此曲传于宫中。隋亡而入于唐宫。唐亡,其谱流落民间。至宋高宗时,御府复收此曲。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即此谱本也。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9-27 21:40
四十一拍之三十三拍,中国古琴记谱法之独韵,虽得谱,然不得理,犹无拍。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7 21:52
四十一拍之三十三拍,中国古琴记谱法之独韵,虽得谱,然不得理,犹无拍。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9-27 21:40

m兄,我以为题解中“拍”乃段落,非节拍之意也,与“胡笳十八拍”相同。
诚然,中国古谱在记谱精确程度上,特别是节奏上和现代乐谱是不能比的,只是其中也有本身音乐特点的因素,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容后再讨论。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9-27 22:18
头回听古琴《广陵散》,一拨三叹古朴悠长,记之。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9-27 22:37
儿时听过电台多次播过管平湖先生演奏此曲。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8 09:39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30 12:44 编辑

由于在古琴曲中的突出地位,《广陵散》成为众多古琴大师争相演奏的曲目,我听过的有管平湖、吴景略、徐立孙、王华德、李祥霆、龚一、赵家珍的版本,应该说各有特点,特别是一些老大师版本由其亲自打谱,充分体现了其对作品的理解,其录音也体现了其一贯的演奏风格,先把能从网上找到音频转贴上来,然后说说我对各个版本的聆听感受(还有其它很多版本待以后聆听学习后再述)。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8 09:41
吴景略先生演奏《广陵散》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SO1sse_dJU/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8 09:43
徐立孙先生版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j5LrlMnFAo/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8 09:45
王华德先生版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q_h_ITumj4/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8 09:47
李祥霆先生演奏版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q5Dfybm4CQ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8 09:49
赵家珍女士版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b8f9OgV4KA/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28 09:57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28 10:00 编辑

龚一先生版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4RhkkvIbqg/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1-9-28 10:10
广陵散兄好贴,好好学习一下。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9-29 23:19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1-9-29 23:30 编辑

刚才看书的时候,仿效广陵兄和robin来了回喝着可乐听古琴,还真有点高山流水遇知音,相见恨晚的感觉。《高山流水》是我喜欢的古琴乐曲之一,更动容于它背后的故事,借广陵兄之宝地与大家分享一下。



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乐曲之一《高山流水》,相传为伯牙所作。《高山》和《流水》原为一曲,最早源于春秋时期伯牙、钟子期知音结友谊的故事。后至唐代被分为两支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水,言智者乐水之意。《流水》,据《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传为千古佳话。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终身不再鼓琴。伯牙鼓琴的故事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亦有记载。在古代,因为古琴在古代非常重要,重要到大家把它看成是一种神圣的艺术,或者是一种思想传统的载体,像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完全是可以相信它。因为它说的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也好,流水也好,实际是即兴演奏,因为伯牙有很高的艺术表现能力,又有很好的修养,所以能表现出那种意境。所以钟子期听的是“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流水”,说的是形象和境界,音乐给他带来这种感觉,这么一解释就不神秘了。古琴曲《流水》表现的是点点清泉汇集到江湖大海的意境,善弹琴的伯牙和樵夫钟子期正是因为这首曲子相识,并使知音一词流传千古。古琴音乐使听者有“绕梁三日”之感,关于古琴的神奇力量古代有很多传说,伯牙弹琴能让水下的沈鱼跳出水面,孔子听琴“三月不知肉味”,最为传奇的是有关东汉书法家蔡邕听琴的故事。《流水》一曲如泻玉涌珠,似狂草泼墨。淙淙的山泉,潺潺的溪水,滔滔的江河,汇成滚滚洪流,一泻千里。管平湖大师所录音的《流水》古曲,曾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 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后记,1910 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
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举首望孤星,低头抚古琴,高山流水吟不尽,空谷觅知音,秋风秋水此登临, 秋月秋霜一寸心,世间只有真情在,除却巫山不是云,为有知己万里行,山水苍茫洗胸襟, 一曲情思随风去,归来化做断弦琴。

高山简介高山,选自《中国音乐大全 古琴卷5》 《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个独立的琴曲,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为清代川派琴家冯彤云的传谱,曲调与《神奇秘谱》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两段中增加了七十二滚拂指法、从而使水势汹涌、奔腾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高山》题解 《神奇秘谱》: 臞仙曰,高同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音,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人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玉梧琴谱》: 是曲,伯牙所作,言其志在高山,仁者之乐也;言其志在流水,智者之乐也。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 《杨抡伯牙心法》: 山固巍然耳。伯牙何好,子期又何知之。盖因达人襟期,大抵若兹,其所冥契,固有自来;斯伯牙之所以自赏,而子期所以赏音也。当其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孤调逸韵,冲入云宵,叠嶂重峦,流音响应,伯牙之得心入手,诚高出君峰上矣,非子期何以神赏而默契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谓是乎。后之听者,吾将有望於斯。《琴苑心传全编》: 按琴史伯牙作,列子云:“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牙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称这绝调”。 《五知斋琴谱》: .....(与神奇秘谱同).....斯调飞扬飘缈,息心静听,严然有层峦叠巘,琼崖瑶岛之思。无惑乎知者希也。 《治心斋琴学练要》: 伯牙移情,巉岩而感及洞涌,此高山流水之所以千古也,人谓其学琴成连,如病如痴,宜乎知我者希耳。《以六正五之斋琴谱》: 高山操,古伯牙所作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曰,“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再鼓之,又曰,“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后子期没,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知音之难也。斯调飞扬缥缈,息心表听,严然有层峦叠巘,琼崖瑶岛之思,无惑乎知者希也。”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 高山操,俞伯牙所作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曰,“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再鼓之,又曰,“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后子期没,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知音之难也。此调飞扬缥缈,息心表听,严然有层峦叠巘,琼崖瑶岛之思,无惑乎知者希也。”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9-30 11:44
雨中MM很厉害啊,写了一大篇。
尤其最后一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真是画龙点睛。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30 11:46
刚才看书的时候,仿效广陵兄和robin来了回喝着可乐听古琴,还真有点高山流水遇知音,相见恨晚的感觉。《高山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9-29 23:19

高山流水少知音,还好在论坛有这么多热爱音乐的同道知音,谢雨姐分享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30 11:53
以上引用《广陵散》演奏版本有些可以在已发行的唱片中找到,如管平湖、吴景略的版本在龙音、中唱发行的CD中有收录,请参考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extra=page%3D3
中2#和8#
徐立孙的收录在雨果的“梅庵琴韵”中,见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page%3D3&page=3 中的35#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30 11:56
王华德先生的版本收录在雨果的“蜀中琴韵”系列中:

[attach]35558[/attach]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30 12:04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30 12:31 编辑

李祥霆先生演奏的《广陵散》在龙音的“幽居”中有收录,是录音室版本,和上传的现场版本不同:

[attach]35563[/attach]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30 12:10
赵家珍的情况也类似,在瑞鸣出的名琴荟粹的《琴》中也有此曲,但却是古琴尺八合奏版:

[attach]35560[/attach]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30 12:21
龚一先生的演奏收录在风潮的《广陵绝响》中:

[attach]35561[/attach]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9-30 12:41
在聊各版听感之前,再转贴一篇煽情的《思旧赋》评论文章:

【转贴】绝版魏晋:《世说新语》另类解读       第33节:思旧赋

        思旧赋

  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向子期即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向秀,也是河南武陟人,官至散骑常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自幼喜好老庄之学,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庄子研究者。向秀对《庄子》一书的大部分进行了新的注解(只余《秋水》、《至乐》两篇,后被郭象补注完成),上承何宴、王弼、夏侯玄,于魏晋玄学上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所谓"发明奇趣,振起玄风"。

  向秀开始的时候隐而不出,与嵇康友善,堪称后者最好的哥们儿,兄弟俩或一起在大树下光着膀子打铁,或一个弹琴,另一个坐在草地上和掌倾听。后来,向秀被拉入竹林,与其他六人共作逍遥游。嵇康被司马昭斩杀后,士人震动。向秀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出仕入洛阳。路过嵇康旧居时,想起故人以及往昔的竹林之游,顿觉咫尺天涯。那是一个归鸟也已疲倦的黄昏吧,远处晚霞崩裂,暮色将临大地,突有牧歌和着笛声响起,孩子们已踏上了回家的路。远眺洛阳,近睹嵇宅,向秀热泪盈眶。后来,便有了那篇著名的《思旧赋》,沉痛悲郁,动容千古。在序中,向秀这样写道:

    "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

  这是一个亲历者的美好而又痛苦的追忆。

  对于向秀的出仕,很多人认为是司马家高压政治下的被迫举动。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呢。向秀不是一个极端的人,他主张自然与儒教的合一,认为天性即逍遥,而君臣之道也是天性之一。他对君臣世界并不抱以反感,只是一度对洛阳的局势感到失望,司马家严酷的心让他惊悸。嵇康死后,士人与司马家的不合作实际上已不能再形成气候,此时曹魏政权转移到司马家已成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向秀决定到洛阳走一遭。

  在大将军府,司马昭接见了向秀。对于杀嵇康,司马昭后来是后悔的,觉得自己做过了。在一丝愧疚中,他见了嵇康生前最好的朋友。自然,他不会把这种愧疚流露出来,于是踞席而坐,望着向秀:"我听说先生有箕山之志,欲隐居泉林,为什么又出现在我面前?"古时尧欲将帝位传与巢父、许由,后者冷笑而去,隐于箕山。向秀望着司马昭,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传说中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这位大将军冷峻巍然,仪表果然不凡;同时,他又想到,正是此人下令斩了自己的朋友,一时间心绪难平。司马昭盯着向秀。后者把头偏向一旁:"巢父、许由自是狂狷之士,不值得去羡慕。您就说给我什么职位吧!"司马默然,默然中是叹赏。后来,向秀做了散骑常侍。

  向秀最后还是踏上了通往洛阳之路,但为官后无心于宫阙之下,因为面对茫茫尘世,他有一种无所依傍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复杂的,甚至是没有来头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嵇康之死,更不是因为他由隐而仕走过了这座小桥,不是那么回事。他的痛苦,或许是因为人生的无常,或许是因为对生命本身的悲观。因为,那个时代,所有的忧伤其实都是不具体的。于是,我们总能听到洛阳的叹息,在一声叹息中,向秀给我们留下一个不知所终的背影。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9-30 13:51
在聊各版听感之前,再转贴一篇煽情的《思旧赋》评论文章:

【转贴】绝版魏晋:《世说新语》另类解读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9-30 12:41
确实煽情,真是好文章。



作者: 桂猪    时间: 2011-10-2 00:25
王华德先生的版本收录在雨果的“蜀中琴韵”系列中: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9-30 11:56

阿城很喜欢这个人,说他能弹出复调的感觉呵呵。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10-3 22:20
[attach]35621[/attach][attach]35622[/attach][attach]35623[/attach][attach]35624[/attach]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0-7 20:29
前段时间带德国朋友游玩了一趟天一阁,在那里他们第一次见到中国的古琴,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音乐,此行让德国的朋友很是震撼,“原来中国传统音乐是如此的美!”  我在也借此行细细重温了中国古文化的美,并收集了一些关于宁波这座城市与天一阁的古琴事。


 引子
  琴棋书画,琴居其首。在中国,古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最具人格化的乐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林妹妹奏上一曲。林黛玉却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不愧为一介才情女子,可谓深谙琴中之道。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古琴非寻常乐器,而是一种“圣人之器”。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古琴是作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的面目呈现的。它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中正平和的儒家情怀和超凡脱俗的道家境界。“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千百年来,古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古琴的历史,相传源于华夏祖先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其可考的历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  
  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开始,历代大量的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等均有古琴的记述与描绘,可见古琴在古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也正因如此,数千年历史的古琴得以“活态的艺术”传承至今。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前章
  四明琴操
  在琴史上,宁波是一座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城市。宁波历代迭有琴家名手,北宋的高僧琴家从信、演化、则全等,南宋的吴文英、史弥远、丰有俊、朱翊等,元明时期赫赫有名的“浙派徐门”,直至清代的华夏、孙传霁、张锡璜等,四明与古琴有着难以割舍的缘分。除此之外,更有著名的古琴理论家、欣赏评论家袁桷、戴表元等,以及近代以来古琴收藏名家虞和钦、秦康祥等。
  保国寺是目前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北宋木结构建筑,而负责修建保国寺大殿的是住持则全和尚。则全不仅是一名颇具审美眼光的建筑师,而且是一名著名的高僧琴家。
  北宋有一个很著名的琴僧系统。祖师爷是宋太宗的宫廷琴师“鼓琴天下第一”的朱文济。朱文济把琴艺传给和尚夷中,夷中又传给知白和义海,义海传给则全,则全传给了照旷。在这个沿续了100多年的“琴僧系统”中,则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则全和尚,号“三学法师”,天台宗“山家派”大师知礼的徒弟。作为著名的琴家,则全先是跟师叔知白学琴,后又受师父知礼之命出游,跟义海和尚学琴,以琴传播“山家”思想。则全继承其师义海的传谱,琴曲演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在当时颇受推重。
  则全和尚著有《节奏指法》一书,从理论上总结了他的演奏经验,是琴学重要文献之一。宋人赵希旷评论:“宣和间所传曲调,唯僧则全为之胜。”说它是当时最好的传谱。《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后来收录于《琴苑要录》中,留传了下来,这是后人在古琴艺术传承发展中追溯古人指法的重要依据。
  甬上另两位高僧琴家演化与从信,均出家于天封塔附近的大中祥符寺。宋真宗时,演化曾应召入宫传艺。史载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家中藏有一张宝琴,约演化抚响,弹毕悦音久久不散。从信以精通于鼓琴而闻名于世。《延祐四明志》记载,北宋太宗当政期间,从信曾受太宗召见,获赐号并御批。
  琴僧系统外,让宁波在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是“浙派徐门”。明人刘珠《丝桐篇》提到:“迄今上自廊庙,下逮山林,递相教学,无不宗之。琴家者流,一或相晤,问其所习何谱,莫不曰:徐门。”
  “浙派徐门”指的是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和仲等徐氏家族一脉五代所创立的古琴流派。其创始人为徐天民。
  徐天民,名宇,号雪江,严陵(今浙江建德)人,与浙派代表人物毛敏仲共同授业于浙派创始人郭沔(楚望)唯一的入室弟子刘志芳。徐天民经常来往临安、天台和明州间,曾客居于其入室弟子、被誉为元代甬上第一大学士的袁桷的家塾。袁桷的家塾位于今莲桥街毛家巷内。徐天民最大的贡献是使浙派古琴传统在家族内代代相传,形成渊厚的古琴家学,祖孙五代代有著名琴家。同时,他培养了袁桷、金如砺、何巨济等众多重要琴家,使浙派古琴音乐发扬光大。
  徐门琴技经过徐秋山、徐晓山第四代传到了徐和仲。徐和仲,名诜,“浙派徐门”重要代表人物。明永乐年间,太子少师姚广孝向朝廷推荐“天下善鼓琴者三人”,其中之一即为四明徐和仲。徐和仲曾辑《梅雪窝删润琴谱》,并创作名曲《文王思舜》。明成祖朱棣在藩邸曾遣使召见,并予以赏赐。回来以后任四明邑庠训导27年,一直到逝世。
  史载徐和仲的演奏“得心应手,趣自天成”,远近人士慕名向他求学的很多。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了一则徐和仲琴艺的故事。当时宁波有一个姓薛的琴手,因为长于弹奏《乌夜啼》,人称“薛乌夜”。他自恃小有名气,不服徐和仲,很想让徐和仲弹奏《乌夜啼》一曲,与之比比高低。而徐和仲却总也不肯满足他的愿望。“薛乌夜”没有办法,只好求别人请徐和仲演奏此曲,自己藏在隔壁偷听。曲终之后,“薛乌夜”心服口服,拜倒在琴几之下说:愿为弟子,幸不负此生。徐和仲琴艺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徐和仲之后,其二子徐惟谦、徐惟震,得家传,均为有明一代著名琴家。
  后章
  古阁清音
  近代之后,四明琴家断代,清音暂歇。又百年后,为四明重续弦歌的是百年藏书楼天一阁。古琴、琴谱、琴画,天一阁“琴学三藏”让文献名邦、东南名邑再续琴缘,重放清音。
  第一段 古琴的新声
  说到天一阁的古琴,不能不提一个人——秦秉年。因为天一阁现藏14张古琴均为秦氏所捐赠。秦氏家族为甬上望族,秦秉年先生是秦氏支祠主人的第五代后裔。其父秦康祥先生(1914—1968),字彦冲,原名仲祥。西泠印社社员。擅诗文书画,亦精鼓琴,工金石篆刻。秦康祥是近代著名的收藏家,家藏丰富,多属艺术珍品。他也是著名的浙派琴家和斫琴匠,收藏有十余把古琴。遵照父亲的遗愿,其子秦秉年先生曾先后于2001年、2003年两次捐赠家藏文物272件(套)。2005年12月,秦秉年先生最后一次将家藏的文物悉数捐出,在这批捐赠物中有几件沾满灰尘、很不起眼的古琴。
  若干年后,这批宝藏才被“发掘”出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古琴演奏家杨青来甬,为这批古琴做了初步鉴定。后来又经过著名斫琴大师王鹏和著名琴家陶艺先生鉴定。鉴定结果令人兴奋:这确实是一笔宝藏。初步认定14张琴中有唐琴1张,元琴1张,明琴10张,清琴2张。
  14张琴中,以一张题有“唐开元二年石上枯”的仲尼式墨漆古琴年代最为久远。
  这张琴的鉴定还有一些小插曲。今年年初,著名琴家陶艺先生来到天一阁对所藏古琴进行鉴定。当时陶艺一见这张琴就眼前一亮,感到很是眼熟。原来20多年前他曾在上海赵孟頫后人、时任商务印书馆高级编审的赵鸿雪那里看到过这张琴的照片。赵鸿雪藏有“民国十大名琴”的玻璃版照片,其中一张即为题有“石上枯”字样的古琴。凑巧的是,1995年,陶艺还曾买到过一张“石上枯”琴的拓片。天一阁所藏这张古琴腹内侧刻有行楷“唐开元二年雷霄斫”八字。结合其形制、制作工艺、漆胎和漆色及蛇纹断等综合判断,陶艺认定这两张琴应为同一张,是较为典型的唐琴。
  这张琴凤沼上有一篆印“楚园藏琴”,下方为“三唐琴谢”。“楚园藏琴”和“三唐琴谢”为清末藏书家安徽贵池刘世珩(1875—1926年)的别号。刘世珩、秦康祥均为当时上海著名收藏家,可以肯定这张琴曾为刘世珩收藏,刘世珩之后,转藏秦康祥。
  其实,“石上枯”琴历史上早有其名。从史料看,至少在元代,“石上枯”琴就已有记载。笔者在元《西湖志》中查到,西湖葛岭玛瑙寺高僧芳洲有古琴二:一名石上枯,一名蕤宾铁。并分别有赋诗。关于“石上枯”的诗中,芳洲提到“奇琴久蓄欵识古,云是零陵水边石上之枯桐”。这里透露了两点信息:一是在元代,“石上枯”就是一张历史悠久的名琴;二是“石上枯”之名,其意为“石上之枯桐”,点明了其制作材料。诗中又说“迩来居我玛瑙坡,声价压倒伽陀罗”,可见其身价奇高,为主人所珍视。
  后来清末民初九嶷派创始人、著名琴家杨时百也曾鉴定过一张“石上枯”琴。杨时百在其所著《琴学丛书》“藏琴录”中未录入“石上枯”,但在其后的《琴学随笔》中专门提到了“石上枯”琴。
  有唐一代,斫琴名家辈出,尤以西蜀雷氏家族为最著。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迅……雷氏三代九位斫琴大家,号称“蜀中九雷”。唐琴历来为琴家推重,但除雷氏琴外,唐琴各名家均无作品流传至今。即便雷氏琴,据专家考证,全世界现存也仅18张,可见其珍奇。
  除唐琴“石上枯”外,天一阁藏古琴中目前可考的还有两张明代名琴。一张为伏羲式墨漆古琴,龙池内有行书“嘉靖已卯岁孟夏,皇明衡国藩翁制”。“皇明衡国藩翁”即衡王朱佑楎。衡王朱佑楎(1479—1588),明宪宗朱见深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封为衡王。
  明代宗室造琴之多,可称空前,其尤者为四王琴。“四王”,即明代宁、衡、益、潞四王。《琴学丛书》说:“明宁、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宁、衡最少。”衡王琴传世甚稀,所知者仅清末民初杨时百旧藏宣和式太古遗音、涂东辰旧藏师旷式无名琴和郑颖孙旧藏伏羲式龙吟秋水等寥寥几张。 
  另一张为仲尼式墨漆古琴,龙池内有篆书“天启三年三吴张敬修斩”字样。张敬修,明代制琴名家。明代制琴高手很多,最著名的则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明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极其推崇。
  第二段 琴谱的间奏
  或许是天作之合,14张古琴的到来,恰好与沉寂已久的天一阁原藏琴学善本相配。天一阁藏琴学著作共有25种,既有古代琴谱,也有琴学著作。其最有价值的当算《浙音释字琴谱》、《三教同声琴谱》及《琴史》,其中前两部均为明代琴谱,均为天一阁馆藏孤本,后一部为琴史专著。
  上世纪80年代初,川派古琴家查阜西在全国普查古琴谱。在天一阁善本库中,查阜西意外地发现了一本重要的琴谱,这就是《浙音释字琴谱》。
  《浙音释字琴谱》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成书于1491年前,由南昌龚经(稽古)编释。原书残,现存两卷,录琴曲三十九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天一阁藏明初龚稽古所辑刻本《浙音释字琴谱》,几百年来在天一阁出版的书目中及在天一阁的插架上都误记为“臞仙《神奇秘谱》”。
  《浙音释字琴谱》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它记录了一些传统的琴歌,其中一些还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其中以八段的《阳关三叠》最为有名。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题中所谓“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三教同声琴谱》是明代文人张德新辑录的儒、道、佛等“三教”音乐作品的古琴曲集,成书于明万历壬辰年。琴谱共三卷,收四曲,均有词。其中《释谈章》为首次刊传之佛教曲;另两首《明德引》、《孔圣经》为儒教曲,还有一首《清净经》为道教曲,故名《三教同声琴谱》。这些作品的刊刻,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潮和世风的必然,“三教同声”与当时“三教一理”的思潮是一致的,与明代宗教音乐的存在情况也相符合。
  无论《浙音释字琴谱》,还是《三教同声琴谱》,其琴谱记录方法均为减字谱。减字谱是古琴谱最主要的记谱方式,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故称减字谱。减字谱这种古琴记谱方式,主要功用是“记指”,也即只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旋律。因此,后人就需要“打谱”,即将古琴谱译成可弹的乐谱,使之“复活”起来。
  《琴史》,成书于1084年,作者朱长文。为清乾隆刻本,全书共六卷。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156人与琴有关的事迹,有所辨证和评论,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作为现存最早的一本琴史专著,《琴史》记录了大量琴家资料,其琴评多有精辟独到处,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琴学参考。
  这本《琴史》还是甬上私家藏书楼倾诚捐助天一阁的重要见证。它是民国时期宁波藏书家、文物鉴定家朱赞卿别宥斋捐赠的10万余卷藏书中的一种。
  第三段 琴画的对话
  《礼记》曰:“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既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修身养性之器,必然在文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古琴出现频繁,著名的如晋顾恺之的《斫琴图》,宋赵佶的《听琴图》,元赵孟頫的《松荫会琴图》,明唐伯虎的《雪山会琴图》等。天一阁藏琴画以扇面为主,人物刻画精細,山水勾勒工致,笔法秀媚古雅。
  画中文人雅士或柳下,或石上;或溪畔,或山谷;或竹林,或松荫;或梅丛,或荷塘,或操琴,或听琴,演绎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形式,透露的则是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和处世大道。
  画中人物仙风道骨,山水林树萧瑟疏淡,画笔散漫,看似随意,其实是将古人那种愿意隐遁山林的性格和内在的思想,涂抹在画面的一枝一叶之间了。
  画人抚琴,琴人作画,参化渗透。就艺术意旨而言,琴与画是彼此融通,相互促发的。
  中国的写意水墨画清淡、空灵、雅致,简简单单、虚虚实实几根线条,就勾勒出中国哲学蕴涵的精髓。
  琴音清而不浅,晦而不涩,疾徐相间,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极讲究情景相融的蕴藉。
  古琴稀稀疏疏的萧瑟之气,排布下一个“弹欲断肠”的气场,由此产生的“乱声”,有一种流溢之美。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与古琴的漫无节奏,一同验证了中国美学的古典精神——一种自由出入于天地自然的人文情怀和整体意境。绘画和琴声疏淡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精神自由,一种超然物外的风骨。
  琴乐重意,以幽静深远为高,以清远古淡为美。琴曲重融情入景,虚实相涵,“以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因而,弹琴者须内外为一,方得琴中妙趣。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心物相合,方能人琴合一。这才是琴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看,绘画与弹琴,有着一种精神上的相互贯通。
  尾声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弹琴》讲的“今人”不爱弹琴,其缘由实是古琴的淡远之旨、超然襟怀不为世俗所理会、所崇仰。但在风雅四明,弦歌却是不会断的。
  “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山水万古依旧,风雅千秋不绝。在“今人多不弹”的年代,在百年藏书楼天一阁,梧桐清音将永久地传承下去。

[attach]35797[/attach][attach]35798[/attach][attach]35796[/attach][attach]35799[/attach]


天一阁藏“石上枯”古琴
天一阁藏琴画——郭兰祥《携琴访友图》
《浙音释字琴谱》书影
天一阁藏琴画——程荫《鹤听琴图》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8 09:11
前段时间带德国朋友游玩了一趟天一阁,在那里他们第一次见到中国的古琴,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音乐,此行让德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10-7 20:29

谢雨姐文章,了解了很多知识。
宁波确是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地方;惭愧的是我去过宁波四五次,都因为公干在商务会谈和宴席上,没有到一直向往的天一阁、保国寺去看看,下次有机会一定补上。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8 09:18
阿城很喜欢这个人,说他能弹出复调的感觉呵呵。
桂猪 发表于 2011-10-2 00:25

川派琴家风格多样为其他各派不及,王华德先生清灵飘逸的风格和同为川派的喻韶泽的古拙扑直大相径庭,我比较喜欢他演奏的“醉渔唱晚”等潇洒闲适的曲子。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8 12:56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0-8 16:14 编辑

古琴曲《广陵散》演奏版本中,若以表现曲子的“杀伐之气”而论,我以李祥霆先生版为最,李版激烈刚劲、锋芒毕露,下指干净利落,速度偏快,至于乐曲高潮部分如火山爆发,气势逼人,很好再现了乐曲“复仇”“抗暴”的主题。

我好酒,李版以酒喻之便是高度蒸馏酒,气味浓烈扑鼻,饮之直冲肺腑,酣畅淋漓。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8 13:09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0-9 11:34 编辑

吴景略版则是另一番气象,吴先生对于乐曲其激烈愤怒的情绪是了然于胸的,因此在演奏是已经将其一贯的飘逸华美的风格作了很大的压缩(和其代表作“潇湘水云”对比可知),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其演奏中听到其清逸流丽的弹拨,特别在乐曲快速拨奏部分,如急风骤雨连绵不绝,听来十分过瘾,然总感觉欠缺深沉隽永的韵味,有流于浮华之嫌。

吴老的演奏可比之开胃甜酒,如味美思马天尼,色香浓艳,入口可人,然终欠回味。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8 13:31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0-8 16:14 编辑

梅庵派琴家一般有清亮流畅,不避俚俗的特点,但在表现历史悠久的《广陵散》时,徐立孙先生下指略显古拙,似乎有意识地将左手的“吟揉”和滑音降到最底程度,更多地注重于右手的繁复拨弦,可能是注重还原古曲的原貌,演奏尽显拙直,而不闻清丽之声,梅庵派擅长的轮指也少有用武之地,应该说徐先生版在忠实于乐曲基础上做了考证式的演奏,对乐曲的打谱和研究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但于欣赏角度略有不足,这种过于古直的演奏也欠缺乐曲激烈杀伐的气氛和悠远的历史韵味。

我将徐先生的版本比作崇明老白酒,极具原生态的乡土气质,朴实可亲。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8 16:12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0-9 08:51 编辑

唐代琴师赵耶利说过“蜀声噪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然而现代川蜀琴派演奏风格千变万化,绝难一语蔽之,故有“泛川派”之说,听王华德先生演奏《广陵散》,是很难将其与“噪急若激浪奔雷”联系起来的,听到的还是一如其演奏其他琴曲时的一派悠然飘逸的闲适风格,似乎在慢慢诉说着陈年往事,而故事本身的杀气也随着时间而淡化了,虽然在他自己写的题解中有“此曲悲歌慷慨”之说,然其演奏却若超然尘世飘飘欲仙,而少沉重之感。

王老的演奏可比香槟酒,虽缺乏厚重,却轻盈飘逸,浪漫洒脱。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8 18:05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0-9 08:50 编辑

龚一先生的演奏张弛有度,弹奏吟揉皆有法度,演奏中规中矩,颇具学院派风范,然未有强烈的个性风格,亦乏此曲特有的激烈杀乏之声,略显平淡。

龚先生的演奏可比日本清酒,无烈酒之刺激,无甜酒之香气,无香槟之优雅,别有一番清纯透明的风味。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0-8 21:16

在一朋友处得到一份关于历代琴人的目录,视若珍宝,所以忍不住又想借广陵兄之贴,特与喜欢古琴的朋友一起分享。




历代琴人录
摩尼天虹
  缘起
  琴,是人类文明的奇葩,是华夏民族的瑰宝。
  琴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史。
  在历史长河中,琴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之中。琴棋书画,谓之四艺,亦称四道,琴居其首。琴文化可谓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如果说琴文化是浩如烟海的星空,那么历代琴人们,就是星海中的名宿。
  在现代,关于琴人的资料已较少。既使有,也较为零散。鉴于此,才有了作《历代琴人录》的想法。
  《历代琴人录》不求详尽,但求提纲携领。把历代琴人,编辑成谱,留予后世,是作此文的目的。
  当然,由于资料数量上的局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在此,恭请琴友们给予斧正。
  本文的资料,大量借鉴于许健先生的《琴史初编》,另外,从谢孝苹、成公亮、谢导秀、秋鸿等先生的文章中,也获取了很多资料,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摩尼天虹
                       公元2008年初于北京

第一章 上古商周
  一、伏羲
伏 羲
  伏羲(公元前三四千年旧石器时代),又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演出八卦,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教人民结网,用于捕渔打猎。
  古琴文化的历史,即从伏羲而始。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
  而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伏羲式”是典型的古老琴形。
伏羲式琴


  二、黄帝
黄 帝
  黄帝(公元前二三千年) , 复姓公孙,亦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华夏民族之祖。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战胜了炎帝;后又与蚩尤战于涿鹿,并擒杀之;以后又平定了刑天和夸父部落的反抗,成为华夏各部落的首领。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由于其功甚伟,故被称为华夏之祖。
  黄帝亦善于琴,曾作琴曲《华胥引》。《华胥引》所记述的是黄帝梦游华胥国故事。黄帝梦游华胥国,见“其国自然,民无嗜欲,而不夭殇,不知乐生,不知恶死,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醒来,怡然自得,通于圣道,决心以此为治国目标。于是,黄帝作《华胥引》,以明其志。在黄帝的治理下,天下也几乎如华胥之国一般了。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黄帝式”琴形。
黄帝式琴


  三、唐尧
唐 尧
  唐尧(公元前 2200 年左右)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史称唐尧。尧有圣德,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
  传说“尧使无勾作琴五弦”(《太平御览》引《通礼篡》),并曾自作琴曲《神人畅》,写意尧帝启天减免水痪的情景。《神人畅》实际上就是传说中尧与神的对话。


  四、许由

  许由(公元前 2200 年左右),尧舜时代的贤人,许姓的始祖,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很受部族崇敬。尧帝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而他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严词拒绝了尧帝,并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尧帝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许由善能于琴,隐于箕山时,作琴曲《遁世操》,以明其淡泊之志。


  五、虞舜
虞 舜
  虞舜(公元前 2200 年左右),上古华夏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明确责任,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他重新修订历法,又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并规定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由于虞舜的治国功绩,华夏地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故世称“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据《礼记 . 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这是关于古琴的明确记录。在琴曲方面,虞舜有作品《南风歌》与《思亲操》。
  《南风歌》表达的是舜广开视听,求贤若渴,恭己无为,乐化天下之心。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思亲操》表达的则是舜怀念父母之心。所谓“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渴力以事父母”,“后践尧祚而有天下,亲已不存”……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虞舜式”琴形。
虞舜式琴


  六、夔
  夔(公元前 2179 年左右),虞舜帝之乐官。夔生活在荒僻边缘的地方,但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故为舜帝所重。传说曾被孔子赞叹为尽善尽美的《韶》乐,即为夔所作。据 《礼记 . 乐记》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 这也是有关古琴早期的明确记载。


  七、姜子牙
姜子牙
  姜子牙(公元前十一世纪),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又称姜尚、吕尚,人称姜太公。姜子牙为商末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他是周文王倾商,周武王克殷的首席谋士、最高军事统帅与周朝的开国元勋。
  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到齐国为诸侯。故姜子牙亦为 古代 齐国的缔造者, 齐文化的创始人。由于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卓越,在历代典籍中,都对他的历史地位加以公认。由于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姜子牙为本家人物,故其被尊为“百家宗师”。
  另外,姜子牙也是一位琴家,并有琴曲作品《渭滨吟》存世。《渭滨吟》是写姜子牙年八十而垂钓于渭滨,以待天下之清。后文王夜梦飞熊,躬自田猎,于渭滨得见姜子牙。这就是“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文王、武王皆依姜尚之谋,方得开创天下。


  八、周文王
周文王
  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昌。商末时,文王为西伯,是西方诸侯之长,而周人后谥其为周文王。他在位 50 年,以岐山为根据地,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并倚仗姜子牙的治国方略,为灭商兴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文王本人亦为琴家,上古之琴,本为五弦,而至周时,文王、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并且,文王还作有琴曲作品《古风操》、《思舜操》、《拘幽操》、《文王操》。
  《古风操》是文王追太古淳风所作之曲,所谓“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焉”。
  《思舜操》是文王于歧山,思念虞舜之德,好问好察,任贤使能,于是付之于琴音,作此琴曲。
  《拘幽操》是文王被纣王囚于 羑 里时所作,表达其忧愁悲叹之心。
  《文王操》是文王所作名曲。是时纣王无道,天下皆服于文王。文王以为乱极则将治,思贤以图王化,故作此曲。


  九、周武王
周武王
  周武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发,为周文王次子,周朝之开国天子。文王在世之时,已做好了灭商的准备。文王逝世时,已是“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武王继位后,继承文王遗志,联合各路诸侯,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定都于镐。
  武王灭商后,为安抚殷商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继续治理殷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放出被囚的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又散发供纣王淫乐奢侈之用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商地很快稳定下来。另外,武王接受了箕子的治国方略,按照王室宗亲和功臣的功绩,封邦建国,巩固和加强了全国统治,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
  武王本人亦为琴家,上古之琴,本为五弦,而至周时,文王、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另外,武王也有琴曲作品,即《克商操》。
  《克商操》是武王伐纣之曲。武王伐纣时,欲上告苍天,下昭民众,故作此曲。


  十、周公旦
周公旦
  周公旦(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的采邑在周,故称为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学者、音乐家,被尊为“元圣”。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故由周公旦摄政当国。他曾平定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所成的“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洛邑,制礼作乐,制定典章制度,最后还政成王,对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周公旦被后世尊为儒学的奠基人。他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公旦本人亦为琴家,曾作琴曲《越裳操》。周公旦辅成王,天下太平,南方越裳国使者来朝,献白雉,赞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旦于是仰天慨叹,称此为文王之德,非旦之功,乃援琴鼓之,成《越裳操》。


  十一、伯奇
  伯奇(公元前八九世纪),周上卿尹吉甫之长子,善于琴。吉甫之次子伯封,为吉甫继室之子。其继室欲立伯封为嫡,诬伯奇对其有欲心。吉甫信以为真,于是把伯奇逐出家门。伯奇离家而至野外,编水荷以为衣,采 楟 花以为食,清晨履霜,悲叹自己无罪而被逐,于是援琴而弹,作成琴曲《履霜操》。所谓:“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催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后周宣王出游,听到伯奇弹琴作歌,曰:“此孝子之辞也。”随宣王出游的吉甫亦听罢感悟,于是杀死了他的继室。伯奇之冤得雪。而《履霜操》亦成名曲。





第二章 春秋战国
  一、宁戚

宁戚饭牛图
  宁戚(约公元前七八世纪), 春秋时期卫国人,胸怀才学而不得志,闻齐恒公礼贤下仕,于是到了齐国。他到了齐国,以帮人喂牛为生,尝于山脚下扣牛角而歌:“ 浩浩白水,绦馅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其歌被出游的管仲听到。经过交谈,管仲认宁戚为大才,于是将宁戚举荐给齐桓公。 公元前 685 年,宁戚被任命为齐国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掌管农业与水利,并助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宁戚曾著有《相牛经》一卷,是中国最早的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宁戚亦能于琴,曾作琴曲《扣角歌》,感叹贤士有才而生不逢时,同时也记述了他扣角而歌,被管仲、齐桓公起用的故事。


  二、樊姬

樊 姬
  樊姬(约公元前七世纪)为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妃。她是一个非常贤德之人,见楚庄王沉迷于打猎,就自己断绝肉食以劝阻楚庄王,使楚庄王深受感动而专心于国事。她担心楚庄王只偏爱于自己,而疏远其他嫔妃,有专宠误国之嫌,于是四处寻找品貌俱佳的美女来服侍楚庄王。另外她在用人上也给了楚庄王重要的建议,对楚庄王强国称霸起到了一定作用。
  樊姬多才而能琴,曾作琴曲《列女引》。明代《西麓堂琴统》记载此曲:“樊姬擅宠于楚王,谓王曰:‘妾备后宫十年,列女不御,使王有偏失之过,专爱绝国,妾不敢当,愿令众妾更进。'王从之。樊姬幸其得志,遂作是引,可以继小星江沱之贤也。”


  三、成连
  成连(约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楚国琴人,是大琴家伯牙的老师。昔伯牙从成连学琴,三年不成。成连观其未能情志专一,于是称带伯牙往东海寻找自己的老师方子春。至蓬莱山,成连向伯牙说:“子居习之,吾将迎师。”于是把伯牙独自留在岛上,径自乘船而去,旬日不返。 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水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而慨叹:“先生将移我情!”于是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回。而伯牙经此以后,成为天下妙手。


  四、伯牙

伯 牙
  伯牙(约公元前 600 年前后)姓俞,名瑞,字伯牙, 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当时杰出的大琴家。
  初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见其未能收敛精神,情志专一,便称自己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于是带伯牙往东海蓬莱山。成连将余伯牙留在山上,自己乘船而去,长时不回。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一曲终了,成连也乘船返回。从此,伯牙得悟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而伯牙就此所作的《水仙操》,则成为不朽名曲。
  关于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用以言志,“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然知音难觅,常人不能解其琴心。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于是,伯牙、子期结为知己。《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千古佳音。子期死后,伯牙自毁瑶琴,发誓再不弹琴,以报知音。伯牙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其为琴门圣手,同时给人们留下的知音难觅的慨叹,也在人们的心中,长久地留下共鸣。也因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使人们对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伯牙的琴曲作品,除《水仙操》、《高山》、《流水》之外,还包括:《石上流泉》、《江月白》、《听琴赋》、《吊子期》。
  《石上流泉》 寄情山水,结盟泉石,如悬崖寒流、跳珠瀑布,泉动石静,自成其妙。
  《江月白》是伯牙夜泊清江时,见月色澄霁,援琴所弹之曲。其曲写意澄江明净,明月清辉,良夜值此,令人神魂萧爽。
  《听琴赋》则是写伯牙清江夜泊,援琴夜弹,子期闻音而至,能识伯牙高山流水之志的故事,即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叹。
  《吊子期》是伯牙于常州任满,归家途中,往子期家中探望,而子期竟已故去,在悲伤之际所作。其曲表痛失知音之凄怆。从此后,伯牙绝弦,再不复弹。


  五、钟仪
  钟仪(约公元前六世纪), 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82 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钟仪是中国最早见于文史记载的职业琴人。他演奏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当时的琴曲,已有地域特点之分别。


  六、师旷

师 旷
  师旷( 约公元前 572 年 -- 公元前 532 年)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琴家。他在政治上曾向晋景公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提倡以“仁义”治国,这对晋景公的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诸侯都对师旷非常敬重。
  师旷是个盲人,但听力超凡,有极强的辨音能力。他的音乐成就和他的超强听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白雪》、《阳春》、《玄默》都是琴曲中的不朽经典。他的作品曲高而和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就是有关他的故事。乐师奏《阳春》、《白雪》,由于乐曲太过高雅,时人多无法欣赏;而奏《下里巴人》时,因其通俗,时人则能跟着哼唱。而《阳春》和《白雪》二曲,自古为高雅和寡和之代表。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的形制,有“师旷式”,传说即为师旷所定型。

师旷式琴


  七、师襄
  师襄(约公元前六世纪) 是春秋时卫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亦称师襄子。《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关于师襄的事迹,历史上记载较少。但众所周知,他是 孔子的 老师。孔子曾从师襄学琴,得传《文王操》。后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师襄不满于此,放弃了乐官地位,跑到海边另谋生路去了。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也有“师襄式”,传说是由师襄定型的。

师襄式琴


  八、师涓
  师涓(公元前六、五世纪)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宫庭琴师。
  一次师涓跟随卫灵公出访晋国,途经濮水时,深夜隐约听到琴声。卫灵公听到后很喜欢,就命师涓学弹此曲。师涓仔细聆听后,又经过一天练习,竟弹奏得与卫灵公听到的一模一样。足见其琴艺之精。到达晋国后,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此曲给晋平公听。师涓演奏到一半时,晋国大琴家师旷起身制止,指出这是昔日殷商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听之必然误国。后来所说的“靡靡之音”也多指于此。


  九、孔子

孔 子
  孔子( 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 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音乐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仁义理智信”为人生原则,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育人,并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倡以雅乐完善人格。孔夫子有弟子三千,门下多出贤人。后世文人公尊他为“至圣先师”。
  孔子本人亦为琴家,他曾向师襄学琴,由音声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最后指出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师襄佩服不已。
  孔子有多首琴曲作品,包括:《幽兰》、《猗兰》、《获麟操》、《将归操》。
  《幽兰》是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国的路上所作。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家肯重用他。在回国的路上,他见到幽谷中的兰花,发出慨叹: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藏于幽谷,正如贤德之人不得重视一样。于是,孔子便作《幽兰》,以表达幽兰人不知,品格足高己的气节风范。
  《猗兰》所写之意与《幽兰》相同。
  《获麟操》是孔子伤感祥兽“麒麟”为人所捕获又被弃之城外所作。此曲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害。借此比喻有德之士生不逢时,而不为人所用的遗憾。
  《将归操》的典故是:赵简子循,执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前往,走到狄水时,听说赵杀了手下的贤大夫窦鸣犊,喟然而叹:“夫赵之所以治者鸣犊之力也。杀鸣犊而聘余,何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则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鸟兽尚恶伤类,而况君子哉。”于是作此曲,歌曰:“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于是返回了故乡。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也有孔子定型的“仲尼式”琴。这种琴形在宋代以后特别流行,成为古琴的主流琴形之一。

仲尼式琴


  十、贺云
  贺云为春秋时期鲁国琴家。相传贺云曾遇神传授一曲(实为贺云所作),名为《风雷引》。其曲疏畅清越,通彻造化,往来动荡,句句风雷,特点明显,甚为奇异。后此曲成为古琴名曲,流传至今。


  十一、曾子

曾 子
  曾子(约公元前 505 年 — 公元前 435 年)名参,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国的南武城 ( 今山东省嘉祥县 ) ,为曾点之子。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 , 俱列在孔门七十二贤人中。曾子比孔子小 46 岁,是孔子晚年重要弟子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人。 他对孔子学说领悟较深,能得其旨要。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主张内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及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 ”都是曾子的名言。
  曾子本人亦为琴家,曾作琴曲《残形操》、《归耕操》。
  《残形操》是曾子夜梦一狸无首而作之曲。此曲所写之意是,君子正以俟命,福至不喜,祸生不慄。
  《 归耕操》为曾子所作孝亲之曲。曾子事孔子十余年,念双亲年衰,欲归而事亲,于是援琴而作此曲。


  十二、师经
  师经(公元前五、四世纪),战国时期魏国琴家。一次师经在弹琴时,魏文侯随乐起舞,并唱:“使我的言论,不受臣民违抗。”师经听后便以琴撞击魏文侯,打断了他冠上的玉串。魏文侯大怒,要杀师经。师经对魏文侯说自己打的是桀纣,因为他们惟恐别人违背自已的言论,而尧舜是惟恐民众盲目听从自已的言论。魏文侯听完很受感动,马上向师经道歉,并把琴悬在城门上,玉串也不修补,以此来警诫自已。后来,魏文侯励精图治,任用改革家李悝为相,军事家吴起和乐羊子为将,政治家西门豹为邺令,魏国日益富强,开始称雄于诸侯。


  十三、墨子

墨 子
  墨子(约公元前 476 年 -- 公元前 390 年)名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自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常为善事。
  墨子本人亦为琴家。名曲《墨子悲丝》即墨子所作。墨子出行,见到洁净的素丝被人们染成黄、黑等色,触其景而感叹,人性本洁,然为世道所染,于是作琴曲《墨子悲丝》。


  十四、牧犊子
  牧犊子(约公元前五、四世纪)是战国时期齐国琴家。时齐国有处士泯宣,五十而无妻,因于郊外见雄雉挟雌而飞,不觉意动心悲,仰天而叹:“大圣在天,恩及草木鸟兽,而我独不获。”于是作歌:“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飞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牧犊子深以为悼,故取其意作琴曲《雉朝飞》。


  十五、邹忌

邹 忌
  邹忌(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期齐国人,是齐国的政治家,曾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邹忌本人亦为琴家。《史记》记载,他就是“以琴见威王”,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才“三月受相印,一年封于下邳”为成侯。


  十六、庄子

庄 子
  庄子(约公元前 369 年—公元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是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把道家学说又称为“老庄学说”。
  庄子本人亦为琴家,他曾作琴曲《秋水》,写意自然的浩瀚,非常人所能想象。后来其曲的部分章节又被后人提出,而成为《神化引》、《龙翔操》等著名琴曲。
  另外,庄子的琴曲作品还有《逍遥游》。其曲托诸鲲鹏之变,寓蝉蜕尘浊,逍遥世外之意。也是一首不朽的名曲。


  十七、屈原

屈 原
  屈原(公元前 340 年 -- 公元前 278 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后来由于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被楚怀王所疏远。公元前 305 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而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屈原在被流放期间,写出很多优秀诗篇。公元前 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善能于琴曾作琴曲《离骚》,其曲意是根据他的长诗《离骚》而成。其曲中满是感伤悲切之意,实为不忍见宗国将危,于是付诸于琴音,以告天地国人。《离骚》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同样也是琴曲中的经典。




第三章 秦汉魏晋
  一、张良

张良圯桥进履
  张良(? -- 公元前 186 年) 字子房,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他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后投奔刘邦,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汉朝创业治国谋略的规划者。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刘邦曾称赞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张良的兵法韬略学于黄石公。张良在下邳时,一日出游,在圯桥上见一老翁将鞋脱落于桥下,命张良去捡鞋。张良下桥捡回了鞋。老翁又命张良给他穿鞋。张良不但没有恼怒,还真地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称“孺子可教”,于是约张良五日后清晨在圯桥相见。五日后张良到圯桥,却不想老翁先来了,责怪张良不守时,命他五日后再来。第二次仍是如此。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在那里等,终于比老翁早到了。这老翁就是黄石公,他经过对张良的考验后,授予张良《太公兵法》,使张良成为了大韬略家。张良本人亦为琴家。他后来就此事作成了一首琴曲,即《圯桥进履》。


  二、刘安

刘 安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 179 年 — 公元前 122 年)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养生学家、琴家。公元前 164 年,汉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潜心于治国安邦,著书立说。他曾有门客数千,并与众门客一起完成了名著《淮南子》。该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
  刘安崇尚道家学说,以“无为而制”思想治国,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淮南国力越来越强,威胁到了朝庭。刘安崇道的思想,也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相左。公元前 122 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刘安亦为琴家,曾作琴曲《八公操》传于世间。刘安好道术,传说正月里有八位神仙降于刘安之庭,即所谓“八公”。八公告诉刘安:“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一人能收絷虎豹,役使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一人能乘虚越海,呼吸千里。一人能入蹈水火,兵刃莫中。一人能变化转徙,惟意所为。一人能防灾辟害,长生久视。一人能煎泥为金,乘龙太清。在王所欲。”刘安于是大喜,作琴曲《八公操》。


  三、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 179 年 -- 公元前 117 年),字长卿,西汉时期大文豪,蜀郡成都人,自幼学击剑,好弹琴。汉景帝时,司马相如曾任武骑常侍,因病免任,游梁国,后应临邛县令王吉之邀到临邛。司马相如闻临邛富豪卓王孙有一女名 卓文 君,貌美而有才华,好音而善琴,青年寡居在家。于是,他一次在卓府作客时,以一曲《凤求凰》 向卓文 君表达爱慕之意。 卓文 君在帘后听到后,也非常喜欢。由此因缘,二人得以见面。终于, 卓文 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回到了成都。卓王孙知道后大怒,决定不给他们任何财产。而司马相如没有家产,生活穷困。于是二人又到临邛,卖掉车马,在临邛开设酒肆, 卓文 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充任酒保。这使卓王孙感到很没面子,只能认下了这个女婿,给了他们仆人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 和卓文 君这才回到成都,购置田产,成了富人。而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美人心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司马相如所作的《凤求凰》也成为了著名琴曲。
  汉武帝之后陈阿娇失宠,幽居长门宫。陈阿娇使人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表达自己对武帝的相念之情。因此陈阿娇又得到了武帝的宠爱。而《长门赋》也成为千古佳作。而《长门赋》后亦谱为琴曲《长门怨》,成为名曲。
  司马相如是著名琴家,他的琴名“绿绮”,也是公认的名琴。后来,“绿绮式”也成了古琴的一种经典形制。

绿绮式琴


  四、卓文君

卓文君
  卓文君(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才女,貌美而善琴。 卓文君是临邛富豪卓王孙之女,新寡家居。一次大文豪司马相如在卓王孙家作客,以琴曲《凤求凰》 向卓文君求爱,赢得了卓文君的心。于是,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到了成都。由于司马相如家贫,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又到了临邛,开设酒肆。 卓文君当垆卖酒。这使卓王孙感到很没面子,只能承认这门婚事,并给了卓文君童仆钱财。她们此后回到成都,购置田产,生活美满。
  卓文君善于琴。一次司马相如想纳茂陵人之女为妾, 卓文君以琴曲《白头吟》劝止了司马相如的纳妾之心。《白头吟》是卓文君的琴曲作品。


  五、师中
  师中(公元前二、一世纪),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人,西汉武帝时的宫廷琴师。他本为民间琴家,由于琴艺高超,故被选入宫任职。在他的影响下,下邳好琴者很多。好琴成了当地的风尚。百余年后的刘向在《别录》中曾记载“至今邳俗犹多好琴”。《汉书 . 艺文志》中记载,师中有琴著七篇。


  六、赵定
  赵定(公元前一世纪),渤海人,汉宣帝时的宫廷琴师。他本为民间琴家,后因皇帝“欲兴协律之事”,被选拔入宫任职。他平常安静少言,但抚琴时,能使听者“多为之涕泣”。《汉书 . 艺文志》中记载,他有琴著十篇。


  七、龙德
  龙德(公元前一世纪),梁国人,汉宣帝时的宫廷琴师。他与赵定一样,本为民间琴家,后因皇帝“欲兴协律之事”,被选拔入宫任职。龙德琴著颇丰,据《汉书 . 艺文志》记载,有九十九篇之多。


  八、刘向

刘 向
  刘向(约公元前 77 年 -- 公元前 6 年) ,字子政,西汉文学家,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刘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刘向亦为琴家, 所著《琴说》,论述“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琴说》是最早的琴学专著之一,对古琴理论的贡献非常突出。


  九、王政君

王政君
  王政君(公元前 71 年 — 公元前 13 年),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人,汉元帝之后。她幼年时曾被预言“当大贵”。于是,其父阳平侯王禁就令她学琴,作为她跻身宫廷的资本,以期后日之贵。她十八岁时被献入宫,后为皇后。她是王莽的姑母,历四代皇帝,直至王莽篡位,在政治上都很有影响。


  十、王昭君

王昭君
  王昭君(公元前 52 年-公元前 19 年)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春秋西施、汉末貂婵、唐代杨玉环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前 36 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传说王昭 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 3 年,无缘面君。公元前 33 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 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于是 王昭 君告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 31 年,呼韩邪单于亡故,昭君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公元前 20 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昭君去世,时年 33 岁。
  昭君精于琴,曾作琴曲《龙朔操》,记述她远出边塞的情形,表达她离乡远嫁漠北的复杂心情。此曲后来成为古琴名曲。


  十一、班婕妤

班婕妤
  班婕妤(约公元前 48 年前后 — 公元前 6 年),汉成帝之妃,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相传为班固、班超和班昭的姑母。班婕妤善诗赋,精音律,深得汉成帝宠幸。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有口皆碑。她曾拒绝与汉成帝同车出游,以维护汉成帝的贤明形象。王太后对此曾作出很高的评价,称 “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赵飞燕姐妹入宫后,班婕妤受到冷落。时汉成帝把许皇后废居昭台宫。另立赵飞燕为后。而班婕妤自请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把自己置身于太后羽翼之下,避免了赵氏的陷害。
  班婕妤精音律,善于琴,曾作琴曲《汉宫秋》,以表其怀念与汉成帝之恩爱,感秋意寂寥之悲,述自守节操之志,体冰肌玉骨之风。《汉宫秋》后来成为千古名曲。


  十二、赵飞燕

赵飞燕
  赵飞燕(公元前 45 年 — 公元前 1 年)原名赵宜主,因舞姿轻盈而称为赵飞燕,汉成帝之后。她为乐工之女,年少入河阳公主府,习得琴艺、舞蹈,且极为出色。成帝在河阳公主府见到赵飞燕,便封为婕妤,后成为皇后。赵飞燕善琴,善长琴曲《归风送远》。


  十三、桓谭

桓 谭
  桓谭(公元前 ?- 公元 56 年) 字君山 ,西汉、东汉间 哲学家、经学家,沛国(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桓谭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即位,诏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他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 极言谶之非经 ”,被光武帝视为“ 非圣无法 ”,险遭处斩,后被贬,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
  桓谭善于琴,曾作专著 《新论 . 琴道篇》,强调琴可以通万物,可以禁邪心;还提出“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的美学思想;并对琴曲《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进行了介绍。这是最早的琴学专著之一,对琴学理论的贡献很大。


  十四、严光

严 光
  严光(公元一世纪初前后) 本姓庄,后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严光是东汉时期的隐士,少有高名,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终于找到了他,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但是,严光坚决不受官爵,对刘秀说:“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 ”使刘秀也无可奈何。《刘秀与严子陵书》中说:“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 痏 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后来严光回到故里, 80 岁卒于家。
  严光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北宋范仲淹《 严 先生祠堂记》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光善于琴,作琴曲《秋江晚钓》。《秋江晚钓》取意清秋,晚霞浮光,枫蓼妆容,芦苇点翠,江流如练,舒竿晚钓之景,以表隐士志恋江山,不闻势欲,清风意味,忘世忘机之高风亮节。


  十五、蔡邕

蔡 邕
  蔡邕(公元 132 年 — 公元 192 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东汉文史大家,同时也是琴文化史上顶级的琴学大家,因曾任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蔡邕从小即很博学,工于书画,尤精琴道。他著有《琴赋》、《琴操》等重要琴文,对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蔡邕于琴之一道,成就极高,感知力超凡。他在陈留时,一日到好友家赴宴,走到门口,听到屋中有人正在抚琴。而他在琴声中隐隐听出杀机,于是转头就走。好友门人立刻将此事告知主人,于是那位好友马上去把蔡邕追了回来。当好友问蔡邕为什么不进门就走时,蔡邕直言在琴声中听到了杀机。席间刚才弹琴的人惊道:“我刚才弹琴时,见一螳螂捕蝉,暗自为它使劲,不想这一点杀机也被 蔡 君听了出来。”在座的人也无不为蔡邕辨音能力而叹服。
  蔡邕曾在吴地隐居十年,一日正抚琴间,听到隔壁烧火时,木材的爆裂时甚为清脆,于是立刻跑过去,将正烧着的一大块桐木抢出,并买了下来。回到家中,他用尽心思,将此木制成一琴。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为“焦尾琴”。后来“焦尾式”也成为古琴经典形制之一。

焦尾式琴
  蔡邕的琴曲作品很多,他所作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是传世名曲。另外他还有《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作品。
  《蔡氏五弄》是蔡邕访鬼谷遗迹时所作,所谓:山有五曲,一曲为制一弄。山之东曲尝有仙人游乐,故作《游春》。南曲之涧,冬夏常绿,故作《绿水》。中曲即鬼谷旧居,深邃岑寂,故作《幽居》。北曲岩壑悬绝,猿鸟所集,感物愁坐,故曰《坐愁》。西曲灌木吟秋,故曰《秋思》。后来,《蔡氏五弄》还曾被隋炀帝钦定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
  《秋月照茅亭》写意天宇一碧,万籁俱寂,孤月明秋,影涵万象。以诉高士心与道融,弦于神会之境。
  《山中思友人》又名《忆故人》,其曲取我有好怀,无所控诉之意。幽凄之情,流行于弦。也是一首千古名曲。
  蔡邕的贡献,还在于在其影响下,先后涌现出阮 瑀 、阮藉等琴学名家。其女蔡琰,在其影响下,亦为琴学名家。


  十六、阮瑀
  阮瑀( 约公元 165 年 — 公元 212 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
  阮瑀亦为琴家,是蔡邕的学生,琴学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之中,都精于音律。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荣。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这是阮瑀的著名琴歌。


  十七、顾雍

顾 雍
  顾雍(公元 168 年 — 公元 243 年) 字元叹,吴郡吴县人,是三国时期东吴丞相。顾雍出身江南名门望族,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隐居于吴地的蔡邕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后来顾雍果然弱冠得志,在东吴为官,直至丞相。他与孙权相处注意君臣礼节,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同事和部下,则态度和蔼,十分谦虚。他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在他的精心辅助下,吴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人称他为“东吴名相”。
  由于顾雍的琴学师从蔡邕,加之自身资质极高,琴学上有相当的造诣,对后来吴地古琴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八、蔡文姬

蔡文姬
  蔡文姬(公元 177 年 — ?)名琰,字文姬,是大琴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其父蔡邕的影响下,成为琴学妙手。后在战乱中,她被虏至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遣使迎回,续修《后汉书》。名曲《胡笳十八拍》即蔡文姬所作,表达她的思乡之情。所谓“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作为琴文化史上著名的女琴家,蔡文姬对琴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十九、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 181 年 — 公元 234 年)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外交家,琅邪郡阳都县( 今山东沂南县 )人。 19 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 于水镜 先生司马徽,隐居南阳 ( 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 [ 现湖北襄樊 ] 之西二十里隆中)乡间耕种。
  诸葛亮 27 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又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后来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病危时,以后事相托。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其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前后 6 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而无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亦为琴家,琴曲作品有《水龙吟》。《水龙吟》通过对龙归沧海的描写,写意诸葛亮的凌云之志。后世传谱中说此曲“其意沧大高广,有九霄之音”。又有说其曲“雅调耸豁,清韵泠泠,令人可近而不可远,可仰而不可玩者矣”。


  二十、阮藉

阮 籍
  阮籍(公元 210 年 — 公元 263 年)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属今河南开封)人,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之学,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文学艺术才能超群。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回归自然,常托兴于诗酒,表达对时政的不满。
  阮籍善能于琴,曾作琴曲《酒狂》, 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酒,终日酣醉,于世沉浮。其《酒狂》之醉,非真嗜酒,乃是籍酒保身而不入世之恶流,实为形醉而意醒。


  二十一、嵇康

嵇 康
  嵇康(公元 224 年 — 公元 262 年)字叔夜,是曹魏时期的大琴家, 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好老庄之学。他的琴和学问在当时都非常有名。他本是魏国皇亲,又做过中散大夫。但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不与掌权的司马氏合作,则为人所忌。后来,嵇康被司马氏借故处斩。临刑之时,嵇康仍最后索琴弹奏了《广陵散》,可见其对琴文化的热爱。其临刑弹奏《广陵散》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嵇康的重要琴著《琴赋》,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在《琴赋》中,对当时流行的“以危苦为上”、“以悲哀为主”、“以垂涕为贵”的琴学观念提出了批评,对此指出“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 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他对琴曲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作出了总结:开篇部分“徘徊顾慕,拥郁抑按,盘桓毓养,从容秘玩”。发展部分“ 或间声错猱,状若诡赴。 双美并进,骈驰翼驱,初若相乖,后卒同趣”。高潮部分“参谭繁促,复叠攒仄,纵横骆驿,奔遁相逼,拊嗟累赞,间不容息”。结尾部分“微风余音,靡靡猗猗”。另外,文中还提出“ 或曲而不屈,直而不倨。 或相凌而不乱,或相离而不殊”、“疾而不速,留而不滞”等美学观点。
  嵇康所作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后来曾和《蔡氏五弄》一起被隋炀帝列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另外,嵇康还有琴曲作品《风入松》、《孤馆遇神》。
  而嵇康善于弹奏的琴曲中,以《广陵散》最为传神。传说嵇康游会稽,夜宿华阳亭,引琴自弹时,遇一自称古人的老叟。老叟传嵇康《广陵散》。而嵇康以《广陵散》名噪天下。嵇康身死之前,还弹奏了此曲,并慨叹“《广陵散》绝矣。”但是,嵇康有一外甥名袁孝己,曾向嵇康求学《广陵散》,而嵇康不传。于是袁孝己每每趁嵇康弹奏《广陵散》时在窗外偷学,久而久之,竟被袁孝己学会了。后来传世的《广陵散》,即为袁孝己所传。


  二十二、张翰
  张翰(公元三世纪) 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张翰性格放纵不羁,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齐王司马 冏 执政时,王室争权,张翰托言见秋风起而思吴中“莼羹”、鲈鱼,弃官还乡。不久,齐王冏败,张翰因得免于难。
  张翰本人亦为琴家,曾作琴曲《秋风》。其曲取意见秋风而思归故土,表“人生适志耳,富贵何为”之意。所谓“秋风起兮白雪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二十三、左思

左 思
  左思(约公元 250 年 — 公元 305 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他在父亲的激励下,发愤勤学,虽口讷而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为时人所重。因其妹被选入宫 , 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由于他所写的《三都赋》特别为人称道,人们争相传抄,曾造成“洛阳纸贵”的现象。左思是当时文学社团二十四友之一,并曾为贾谧讲《汉书》。后贾谧被诛,左思退隐,居宜春里,专意典籍。齐王召他为官,他辞疾不就。后因洛阳暴乱,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左思善于琴。他 见天下混浊,欲退不仕,于是作琴曲《招隐》。有诗云:“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耀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足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 餱 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顷,聊欲投吾簪。”


  二十四、刘琨

刘琨祖逖闻鸡起舞
  刘琨(公元 271 年 — 公元 318 年)字越石,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祖父刘迈、父亲刘蕃都曾出任高官。其本人年轻时和祖逖要好,相约要做出一番事业,“闻鸡起舞”一词便出自他们二人的典故。刘琨性风流,好清谈,为当时文学社团二十四友之一。
  刘琨有很大的政治理想,曾卷入八王之乱,因其姐夫是司马伦之子而被司马伦重用,任太子詹事。次年司马伦兵败之后司马 冏 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再次年司马 冏 兵败,范阳王司马 虓 推荐他为司马。他助司马 虓 连败司马颖,封广武侯。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派刘琨出任并州(今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他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根据地,结盟鲜卑首领拓跋猗卢,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军事势力之一。
  公元 313 年,晋愍帝继位。刘琨被封为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两年后又被封为司空、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再次年长安被前赵刘曜攻破,西晋灭亡。同年刘琨丢了并州,只身投奔鲜卑首领段匹磾 。
  一年后,刘琨率段部鲜卑的军队讨伐石勒,因段部鲜卑内部不和而流产。后来段部鲜卑内斗,刘琨被段匹磾怀疑投入大牢,并被缢杀。
  刘琨精通音律,善于琴,曾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 《登垅》、《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胡笳五弄》在当时有很大影响。曲中有很多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的旋律,描写北方的战乱情景。传说 匈奴前赵围攻晋阳时,刘琨登城清啸,半夜又率众奏胡笳,匈奴人听到后思乡流泪,无心再战,撤兵而去。


  二十五、谢安

谢 安
  谢安(公元 320 年 — 公元 385 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陈郡阳夏 ( 今河南太康 ) 人。东晋初,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虽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但在谢氏兄弟中却最有名气。他聪慧敏悟,气字非凡,但年青时无意仕途,只是隐于会稽,每天除了跟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孙绰、李充等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之外,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借以自娱。朝庭多次争召他入仕,都被他拒绝。
  后来,谢安的弟弟谢万出任了西中郎将,并监管青、豫、冀、并四州军事,但他自高自大,不懂得亲待部将。谢安虽然多次劝说,他仍不听忠告,最后终于在一次战斗中兵败而遭到废黜。谢万被废黜后,谢安为了保持家族地位,更为了使其经略得以致用,才决定步入仕途。他最初担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短短几年即升至宰相。
  公元 383 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大举伐晋,与东晋展开了淝水之战。东晋一方的总指挥即是谢安,他运筹帷幄,善用谢石、谢玄、谢琰、朱序等将领,最后以少胜多,战胜了前秦。淝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
  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听信谗言,开始猜忌和疏远谢安。为了避嫌,谢安被迫离开京城,举家搬到广陵附近,后因病又搬回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66 岁时病逝于建康。
  谢安多才多艺,对儒、道、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他善行书,通音乐,精于琴道,在当时非常著名。


  二十六、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 365 年 — 公元 427 年)名潜, 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 柳 先生,是东晋时期的大文豪,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于 落魄 仕宦家庭。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从小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时的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陶渊明日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志,曾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不久就辞职了。后来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但当看出桓玄窥伺东晋政权的野心后,他又辞职回家了。不久,桓玄攻入建康,建立楚国。陶渊明则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的不满。
  后来刘裕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陶渊明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剪除异己,杀害功臣,就离开了刘裕,隐居起来。后来他虽曾任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也都不久就辞职了。最后陶渊明对仕途彻底失望,赋《归去来兮辞》,隐居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76 岁逝世,安葬于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今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面阳山脚下)。
  陶渊明对琴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其诗文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其有诗曰“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表现出他对琴的追求。他的《归去来辞》也被谱成琴曲,成为著名的琴歌。另外,他经常抚弄一张无弦素琴而作歌。朋友都表示不解,问其因由。他说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一句妙语,可说是道出了琴道的奥妙之处。


  二十七、宗炳
  宗炳(公元 374 年 — 公元 443 年) 字少文,南阳涅阳(河南南阳镇平)人,南北朝时期隐士,是当时的琴家、书法家和画家。宗炳早年仕宦,中岁从慧远往庐山结白莲社念佛,为十八高士之一,后隐遁江陵,潜心于般若,信奉观音、弥陀,晚年著《明佛论》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宗炳妙善琴书,精于言理,喜游山水,凡所游之处,都作画以记录,对别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他善长琴曲《金石弄》。


  二十八、戴颙
  戴颙 (公元 377 年 — 公元 441 年)字仲若,谯郡铚县人,南朝宋国琴家。其父亲戴逵精于琴,是晋代名望很高的隐士。戴颙和其兄戴勃继承了家学,均精通琴学。戴逵去世后,戴颙与戴勃开始创作新曲。《宋书 . 隐逸传》记载二人“各造新声,勃五部,颙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
  宋廷屡招戴颙入仕,皆被其拒绝。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时,长史张邵和戴颙结为亲家。张邵接戴颙住黄鹄山。戴 颙 即与刘义季为友,常为其弹琴。他曾将《何尝行》、《白鹄》二调整合起来,形成一支新调,称为《清旷》。
  另外,戴颙亦通塑造佛像之术,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十九、刘义庆
  刘义庆(公元 403 年 — 公元 444 年),南北朝时期 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袭临川王爵,又称“临川王义庆”。   刘义庆少年随叔父刘裕征战, 15 岁入仕,先后任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侍中。宋文帝时,历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度支尚书,加辅国将军, 27 岁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
  刘义庆不愿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于是谋求外放。 30 岁起,先后担任荆州刺史、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南衮州(今江苏扬州)刺史。在任南衮州刺史时,刘义庆利用任秘书监,掌管国家图书著作时,博览皇家典籍档案的基础,组织人员开始主持编撰《世说新语》,时年 38 岁。《世说新语》编撰完成后,刘义庆因病离开扬州回京城建康,不久病逝,享年 41 岁。
  刘义庆亦为琴家。他为江州刺史时,因同情被贬的彭城王义康而触怒了宋文帝,将他禁于家中等侯处理。刘义庆非常惧怕。他的侍妾夜闻乌啼,认为是吉兆,扣其阁说:“明日应有赦。”结果刘义庆果然获得赦免,任南衮州剌史。于是,刘义庆就作琴曲《乌夜啼》,写意月夜乌啼之境。同时其曲也表达了他的侍妾对他的思念之情,所谓“笼窗窗不开,夜夜望郎来。”


  三十、谢庄
  谢庄(公元 421 年 — 公元 466 年) 字希逸,南北朝时期宋国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他亦为琴家,著有《琴论》。《琴论》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琴著。


  三十一、柳世隆
  柳世隆(公元 442 年 — 公元 491 年)字彦绪,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南北朝琴家和占卜学家。他在南朝宋、齐两代,皆任高官,最高至尚书令。
  柳世隆具有卓越的音乐才能,双锁技法出众,世称“柳公双锁”,琴艺极高,为当时所公认,号称士流第一。尤其是他晚年“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他曾作琴曲《秋宵步月》,写意月夜散步中庭,畅然自适之境。


  三十二、梁武帝

梁武帝
  梁武帝(公元 464 年 — 公元 549 年)即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国皇帝。他崇尚佛教(有菩萨皇帝之称),也非常爱好琴道,曾著有《琴要》。皇帝热衷于琴,当然就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由于萧衍对琴道的喜好和研讨,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十三、柳恽
  柳恽(公元 465 年 — 公元 517 年) 字文扬,南北朝时期南齐诗人,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柳世隆之子。柳恽在南齐任相国右司马、太子洗马,后入梁。其以诗闻名,善投壶、射箭、弈棋、弹琴,又精医术。
  柳恽“雅善音律,万为笃好于琴”,是当时很有名望的琴家。他继承家学,并师从戴逵的学生嵇元荣与羊盖学琴,能融会贯通二师琴艺,被时人赞为“巧越嵇心,妙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辰。”其琴著《清调论》和《乐议》,都是当时重要的琴学理论作品。


  三十四、陈仲儒
  陈仲儒(公元六世纪前后),南北朝琴家,初仕梁国,于魏孝明帝时归魏。其热爱琴学, 曾读司马彪《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故通律学。他曾撰写《琴用指法》,这是最早期的关于古琴指法的专著。


  三十五、丘明
  丘明(公元 493 年 — 公元 590 年),南北朝晚期隋朝前期琴家。他隐居于九嶷山,研究音律,精于《碣石调 . 幽兰》,后将此曲谱传予宜都人王叔明。丘明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传下此文字曲谱。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碣石调 . 幽兰》文字谱为唐朝写本,即是依丘明所传流传下来的。该曲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乐谱。


第四章 隋唐盛世
  一、李疑
  李疑,人称“ 连珠 先生”,隋朝琴家。 他创 作了《草虫子》、《规山乐》及三十六小调等琴曲作品,善弹《胡笳五弄》中的《竹吟风》、《哀松露》。
  李疑之琴名为“连珠”。这也是“ 连珠 先生”称谓的由来。以后“连珠式”成为古琴形制中的一种经典琴形。

连珠式琴


  二、贺若弼

贺若弼
  贺若弼(公元 544 年—公元 607 年)字辅伯,河南洛阳 ( 今河南洛阳 ) 人,隋朝将领,隋灭南陈时立有大功。后因认为隋炀帝招待突厥可汗过于奢华,与其他大臣私下议论,被皇帝得知,遂被诛杀。
  贺若弼多才,善于琴,曾作琴曲《良宵引》、《泛峡吟》、《越溪吟》、《清夜吟》、《叶下闻蝉》等。其中以《良宵引》最为后世所重。
  《良宵引》取意月夜轻风,良宵雅兴。曲风细腻委婉,清新恬静。明末严天池创建虞山派时,特重此曲。《良宵引》遂成为其代表曲目,在琴曲中相当流行。


  三、赵耶利
  赵耶利(公元 563 年 — 公元 639 年),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附近)人,南北朝晚期、隋及初唐时期大琴家。 因其琴艺绝伦,世人尊称他为“赵师”,并称他的琴学可以与司马相如和蔡邕相提并论。
  赵耶利曾修定整编琴曲五十弄,“削繁归雅,传之谱录”;所撰琴著颇丰,包括《琴叙谱》九卷、《弹琴手势图谱》一卷、《弹琴左手法》一卷。
  赵耶利对当时的琴派有深刻的认识,并有以下总结:“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总结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在演奏技法上,赵耶利认为若仅用指甲,则“其音伤惨”,仅用指肉则“其音伤钝”,主张“甲肉相和,取音温润。”这种技法为后世广为采用。


  四、颜师古

颜师古
  颜师古(公元 581 年 — 公元 645 年)字籀,京兆万年 ( 今陕西西安市 ) 人,隋朝、唐初儒家学、经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颜师古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其在隋朝时为安养尉,唐初任朝散大夫、中书舍人,唐太宗时任中书侍郎、秘书少监,晚年为弘文馆学士。
  颜师古亦为琴家。他将东晋桓伊的笛子曲《梅花三弄》移植而成古琴曲。其曲以梅花为题, 以主旋律泛音三段,在不同音区演出,是谓三弄。梅花为花之最清者;琴为声之最清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仙风傲骨,敷荣生机,皆隐隐现于指下。以此写意君子之气节。琴曲《梅花三弄》不仅在唐代影响极大,而且是一首千古名曲。


  五、王通

王 通
  王通(公元 584 年 — 公元 617 年)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他没有受到重用,在同乡薛道衡的推荐下,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乡,以著书讲学为业, 弟子众多。初唐名士杜如晦、魏征等,都是其弟子。
  王通善琴,曾作琴曲《古交行》、《杏坛》。
  《古交行》是表达对时人交友之心不古的感慨。所谓:以利相与者,利尽则争。以势相与者,势尽则反。今之交则势与利而已矣。有道之士慨今之不古若也。
  《杏坛》是模拟孔子杏坛弹琴而作,表达在政治上不得志,故设学以育人之心。


  六、郭元振
  郭元振(公元 656 年 — 公元 713 年)名 震,字元振,唐朝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十八岁举进士,后历任唐朝、武周重要将领,于巩固边塞防务立有大功,后于唐玄宗骊山讲武时,因军容不整而被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后又被起用为饶州司马,病逝于途中。
  郭元振亦善于琴,曾作琴曲《春江曲》,以表达戍边将士家属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李勉
  李勉(公元七世纪) 字玄卿,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元懿曾孙。李勉以皇亲身份入仕,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尚书,平章事。李勉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以严惩贪官污吏而著名。
  李勉善于琴,有琴著《琴徽字议》,还曾作琴曲《静观吟》,慨世之纷扰,世人见役于物而不复休息;表唯有静观,则心境澄清,外诱不扰;言浮云富贵,草芥功名之志;述吟风弄月之襟胸。


  八、唐玄宗

唐玄宗
  唐玄宗(公元 685 年-公元 762 年)即李隆基,称为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又称唐明皇,睿宗李旦第三子,曾与太平公主共同发动政变,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后受禅即位,改元开元。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走向衰落。
  唐玄宗是风流才子,精于琴,曾作琴曲《广寒游》,记述自己梦游月宫之事。其曲意趣高远,音调清越,飘飘然有独步太罗之想,凭虚御风之趣。


  九、董庭兰
  董庭兰(公元 695 年 — 公元 765 年),又称董大,陇西人,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琴学大家。 其早年曾从凤州(今陕西境内)参军陈怀古学琴, 擅长弹奏《胡笳》,名扬天下。唐朝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诗,即是对董庭兰高超琴艺的写照。
  董庭兰把他擅长的《胡笳》经过整理,形成《大胡笳》、《小胡笳》二曲。二曲皆取意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另外,他还有琴曲《颐真》,是他隐居山林后所作,以言“寡欲养心,静息养真”之境界。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就是其写照。
  董庭兰一生清贫,“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拥有琴人清高不群的气质。他的学生中,郑宥、杜山人也在当时很有名气。


  十、王维

王 维
  王维(公元 701 年-公元 761 年) 字摩诘,原籍在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盛唐时期诗人、画家、琴家。苏轼曾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其崇信佛教,故有“诗佛”之称,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提。同时,他也是中国文人画的奠基人。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精于诗画,亦善能于琴。他的《渭城曲》既是著名诗作,同时也是一首著名琴曲。其琴曲又名《阳关三叠》, 感慨人生聚少离多,临别之际,把酒三唱阳关,是描写依依惜别之情的经典之作。

  十一、李白
李 白
  李白(公元 701 年—公元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大诗人,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少年时隐居山林,后仗剑出蜀远游。他游历各地名胜,留下了很多不朽诗作。后来,李白被唐玄宗起用为官。他生性高傲,藐视权贵,对当时朝廷中许多黑暗现象不满,做诗决心归山,于是被“赠金放还”。此后,李白又开始远游生活,后病逝于当涂。
  李白醉心诗酒,好弹琴击剑。他以诗句描述自己“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他不仅是个好弹琴的琴人,同时也写下了一些琴诗,如《听蜀僧睿弹琴》等。


  十二、曹柔
  曹柔(公元 730 年 — ?),盛唐时期琴家。他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即是在前人的琴学谱著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虽然减字谱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没有离开曹柔减字谱的根基。


  十三、薛易简
  薛易简(公元八世纪)是盛唐时期与董庭兰齐名的杰出琴家,以琴待招翰林。他周游四方,广学各种琴曲,能弹奏大弄四十、杂曲小调三百, 其演奏曲目之广,为当时琴坛罕见。但他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故只对其中的优秀琴曲精益求精,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样的功夫。《凤翔千 仭》 是他特别善长的琴曲 。
  薛易简著有《琴诀》一卷,他在文中说弹琴“可以观风教,可以慑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
  薛易简反对只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强调“声韵皆有所主”。他提倡在弹琴时要“定神绝虑,情意专注”,演奏效果要达到潜移默化,教化育人的目的,使“正直勇敢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
  薛易简对琴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


  十四、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 772 年 — 公元 846 年) 字 乐天,号香 山 居士,唐代诗人,祖籍太原,出生于新郑(河南)东郭村。白居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诗酒,喜弹琴,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的诗作,对后世颇有影响,与李白、杜甫并论。
  白居易是风流才子,本人亦为琴家。不仅是弹琴,他的琴诗也非常优秀。如《听幽兰》、《琴酒》、《船夜援琴》、《清夜琴兴》、《废琴》、《夜琴》等,都脍炙人口。他喜爱古琴的岑寂之音、静远之境,所谓:“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同时,他对时人沉迷世俗,不喜传统雅乐的慨叹,也发人深省。所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调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十五、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 773 年—公元 819 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后迁长安(今西安)。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故人称柳河东。他临终时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的哲学思想异于当时其他的思想家。他兼收儒、释、道、法思想,总是以折衷的方法调和各家学说。他文学著作颇丰,涉及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各个方面,在文坛影响巨大。
  柳宗元不仅是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亦为琴家,曾作琴曲《 欸 乃》。其曲是根据他的《渔翁》诗意所作,所谓:“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 乃一声山水绿。回看云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另外,古琴形制中的“霹雳式”,又称为“柳子厚霹雳式”。

霹雳式琴


  十六、陆龟蒙

陆龟蒙
  陆龟蒙( ?-- 公元 881 年) 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晚唐农学家, 江苏吴江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陆龟蒙所著的《耒耜经》是中国晚唐记述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陆龟蒙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
  陆龟蒙亦为琴家。他与皮日休夜游松江时,见到渔人醉歌的潇洒,于是和皮日休共同创作了琴曲《醉渔唱晚》。《醉渔唱晚》 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境,与《离骚》独醒之意味有同趣之妙。所谓“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十七、皮日休
  皮日休(公元 834 年 — 公元 883 年 ) 字袭美,一字逸少,唐代诗人,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闲气布衣、醉吟先生。
  皮日休亦为琴家,与陆龟蒙是好友。他与陆龟蒙夜游松江时,见到渔人醉歌的潇洒,于是和陆龟蒙共同创作了琴曲《醉渔唱晚》。《醉渔唱晚》 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境,与《离骚》独醒之意味有同趣之妙。所谓“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十八、陈康士
  陈康士(公元九世纪后半叶) 字安道,晚唐琴家。他师从于东岳道士梅复元。他强调“虽因师启声,后乃自悟。”指出“自元和、长庆以来,前辈得名之士,多不明于调韵,或手达者伤于流俗,声达者患于直置,皆止师传,不从心得。”批评当时的琴家只知照搬老师的传授,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故不得琴中之味。
  陈康士辑《琴书正声》十卷,其中包括《蔡氏五弄》等八十余首琴曲,又撰《琴调》十七卷,《琴谱记》一卷、《楚调五章》一卷,和《离骚》谱一卷。对晚唐琴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十九、陈拙
  陈拙(公元十世纪初前后)字大巧,长安人,晚唐琴家。
  陈拙曾对琴曲的节奏做过精辟的论述,所谓“前缓后急者,妙曲之分布也。或中急而后缓者,节奏之停歇也。疾打之声,齐于破竹。缓挑之韵,穆若生风。亦有声正厉而遽止,响已绝而意存者。”
  陈拙著 《大唐正声新征琴谱》、《琴籍》、《琴法数勾剔谱》等,都是当时的重要琴著。


  二十、潘廷坚
  潘廷坚,唐代琴家,曾作琴曲《捣衣》,写戍边将士之妻,孤独等待丈夫归来,感秋风而捣衣,对明月而徘徊,伤鱼雁之杳然,悲羁旅之寥落,虽怨而不怒,是一首很有特点的琴曲。

第五章 五代宋元
  一、梁意娘
  梁意娘(公元十世纪中叶),五代后周女词人,才华横溢。她与其表兄李生相好,私定终身,后为父所知,令她与李生不能往来。后李生托人游说,梁意娘的父亲怕多生闲话,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梁意娘亦为琴家,曾作琴曲《湘妃怨》。《湘妃怨》是写舜帝南巡不返,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思念而泣,以泪洒竹,竹皆枯死。因相传娥皇、女英死后为湘水之神,故后世称二人为湘妃。梁意娘作此曲,是借湘妃思舜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李生的思念之情。


  二、赵普

赵 普
  赵普(公元 922 年 — 公元 992 年)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赵普原为后周之臣,后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成为北宋的开国功臣。另外,赵普也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最初策划者。他在北宋官职最高时作到宰相,后告老解职后,仍享受宰相待遇。
  赵普亦为琴家,曾作琴曲《雪窗夜话》。一天晚上,天上下着大雪,皇帝来到赵普家中,与赵普商议讨伐北汉之事。后赵普为记此事,作琴曲《雪窗夜话》。


  三、朱文济
  朱文济(公元十世纪后半叶), 北宋琴家,在当时号称“鼓琴为天下第一”,因此在御前任职。
  据《琴史》载,朱文济“性冲淡,不好荣利”。宋太宗好琴,效仿文王、武王,把七弦古琴加二弦而变为九弦琴,朱文济对此坚决反对,提出“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今无所阙。”由于朱文济在琴界的声望,他的反对使宋太宗所制九弦琴最终未能通行,但宋太宗也极为扫兴。从此朱文济受到冷落。
  朱文济的弟子中,最著名者为僧夷中。


  四、僧夷中
  僧夷中(公元十世纪后半叶),又称慧日大师,北宋琴家。
  北宋的著名琴家,多为僧人。夷中即为其中之精英。他是大琴家朱文济的学生,得到了朱文济的真传。
  夷中的弟子中,也有名气甚大的。其中以僧知白、僧义海最为有名。


  五、崔尊度
  崔尊度 (公元 953 年 — 公元 1020 年) ,北宋琴家,曾著《琴笺》,为当时主要琴著之一。他明确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美学思想,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六、林逋

林 逋
  林逋(公元 967 年 — 公元 1028 年) 字君复,北宋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林逋年少即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趋荣利。他长大后曾漫游江淮,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林逋善绘画,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诗多奇句,澄澈淡远。其《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林逋亦善于琴,曾作琴曲《梅梢月》。其曲是林逋结庐孤山时,中夜吟倚小窗,见梅月争清所作。深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


  七、唐异
  唐异(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上半叶) 字子正,北宋隐士。他善书法,深为范仲淹所称道。唐异亦善于琴,为隐士之风。


  八、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公元 989 年—公元 1052 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建西夏时,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号令严明,西夏人畏不敢犯,羌人称他为龙图老子,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
  范仲淹曾针对朝政的弊病,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 傜 役,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但新政因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最终实现。范仲淹被贬至 陜 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文笔甚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佳句,也足释其心。范仲淹特别喜欢弹琴,师承崔遵度,但平日只弹《履霜操》一曲,以示之心。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九、僧知白
  僧知白(公元十世纪末前后) ,北宋琴家,是慧日大师夷中的著名弟子。
  知白的琴艺精湛,欧阳修曾写诗赞美他:“岂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写此朱丝弦。”知白得到了夷中的真传,被认为是能继承夷中的衣钵。欧阳修的诗中曾写:“吾闻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失其传。夷中未识不得见,岂谓今逢知白弹。遗音仿佛尚可爱,何况之子传其全。”


  十、僧义海
  僧义海(公元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北宋琴家,是慧日大师夷中的弟子。
  义海在京师(今河南开封)向夷中学琴之后,回到自己的老家继续苦练。他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义海的弟子很多,但没有能得其玄奥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写到:“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义海讲究“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琴苑要录》)。
  义海指出,在琴曲演奏时,应“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他还提出 “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的理论。 这些对后世琴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一、石扬休
  石扬休(公元 995 年 — 公元 1057 年) 字昌言,北宋名臣,原籍江都,其祖辈迁至眉州。石扬休通过努力学习,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后为名臣。
  石扬休性喜闲放,平日家居养猿放鹤,玩图书,吟咏自适,很少与家人谈及朝廷之事。
  石扬休亦为琴家,曾作琴曲《猿鹤双清》,以写其怀。所谓:“月白风清,猿啸鹤唳,山间林下,当策杖闲行,或据床而坐,时闻其声,不灭敲金击玉也;猿鹤对舞,情狂无涯也。”


  十二、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公元 1007 年 — 公元 1072 年) 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庐陵郡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他学问渊博,又酷爱弹琴,师承孙道滋。由于他在当时的影响,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他的文章也对琴文化有很大影响。如琴曲沈遵所作的琴曲《醉翁吟》即根据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所作。


  十三、沈遵
  沈遵(公元十一世纪),北宋琴家,官 任太常 博士。他在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后,专门跑到滁州观光。因受到《醉翁亭记》之启发,于是取其文意,“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一调”。《醉翁吟》传于世间后,受到好评。欧阳修闻后作《赠沈遵》诗以谢之。另外,沈遵还作有《晓莺啼》、《隐士游》等琴曲。


  十四、僧则全
  僧则全(公元十一世纪初前后),北宋琴家,僧义海的弟子。他致力于传授义海的琴学。他曾著《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十五、苏轼

苏 轼
  苏轼(公元 1036 年 — 公元 1101 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文豪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他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在进京参加科考时,被主考欧阳修所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后入朝为官,后因对王安石变法不满,外调往杭州任通判,后又 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王安石新党倒台后,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任礼部郎中。但他也不满司马光压制王党的行为。如此,新党旧党皆不相容。于是他又外调,任杭州太守,后又几经沉浮,数度被贬,最后终于常州。
  苏轼的诗词文章脍炙人口,书法也是当时的典范,在琴学上也同样有很深的修养。他曾为唐曲《阳关三叠》(《渭城曲》)填词,又曾为根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作的琴曲《醉翁吟》填词。另外,他还作有琴曲《鹤舞洞天》,又著有琴学著作《杂书琴事》,对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十六、朱长文
  朱长文(公元 1039 年 — 公元 1098 年) 字伯原,号潜溪隐夫 ,吴郡( 苏州)人, 北宋书法家、琴家。
  朱长文年轻时, 称病不肯参加进士考试,筑乐圃坊,著书阅古,吴人皆称其贤,士大夫与他多有来往,遂名动京师。后他作了苏州州学教授,晚年入枢密院。
  朱长文亦为琴家,他对琴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编写了《琴史》,对琴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十七、宋徽宗

宋徽宗
  宋徽宗(公元 1082 年 — 公元 1135 年)即赵佶,原籍河北涿县,宋神宗之子,宋哲宗之弟,哲宗崩后,即位为北宋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金兵南下攻宋时,他把帝位专予宋钦宗(赵桓),自为太上皇。后金兵灭北宋,他与钦宗皆被虏至北方,最终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宋徽宗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书画皆为一代宗师,曾独创“瘦金体”书法,并自成“院体”工笔画风。他 对琴文化极为重视,除其本人是琴家以外,他还在内府设 “ 万琴堂 ” (百琴堂),广罗天下珍贵名琴,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十八、普庵禅师
  普庵禅师(公元 1115 年 — 公元 1169 年)即江西袁州慈化普庵印肃禅师,俗姓徐,宜春人,为南宋时期禅宗临济宗黄龙派著名禅师,为法忠禅师弟子。他十五岁出家,受具足戒后,往沩山拜黄龙牧庵法忠禅师为师。他问法忠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法忠竖起拂子示之。普庵禅师恍然有省。
  后普庵禅师受众请住慈化寺,精进办道,禅定之余读《华严经论》,一日读至“达本忘情,知心体合”这一句时,突然大悟。
  普庵禅师亦善于琴,他在世时有普安咒传世,并谱成琴曲,名《普安咒》,又名《释谈章》。


  十九、姜夔

姜 夔
  姜夔(约公元 1155 年 — 公元 1221 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时期诗人、书法家、琴家。他的诗词,格高语秀,为后世所称道。他一生布衣,未登仕途,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姜夔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于琴,善作曲,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他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传世。其中以琴曲《古怨》特别有名。



  二十、行秀禅师

行秀禅师
  行秀禅师(公元 1166 年 -- 公元 1246 年),号万松老人,金元时期禅宗曹洞宗名师, 河内解梁(在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俗姓蔡。他幼年离别父母到邢州(今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到达今北京一带访师参学,先到潭柘寺,后至庆寿寺,以后又往磁州(今河北磁县)大明寺,拜雪岩满禅师为师,成为满禅师法嗣。他大弘禅宗,名满两河三晋。然后,他回到邢州净土寺,建万松庵自住,以万松老人为号。以后,他奉金国皇帝诏请,相继主持中都(北京)万寿寺、仰山栖隐禅寺、报恩洪济寺。
  行秀禅师亦为琴家,政治家耶律楚材曾向他问道学琴。


  二十一、苗秀实
  苗秀实(? -- 公元 1232 年)字彦实,号栖岩老人,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是金元之际的琴家。
  苗秀实博通古今,尤长于《易》,善琴事,为当时第一。其 师承 扆 君章, 琴风雅重峻急,宗于蜀声,快人耳目,善弹《广陵散》。
  政治家耶律楚材曾从苗秀实学琴,对苗秀实的琴艺赞叹道:“今观栖岩意,节奏变神速。虽繁而不乱,欲断还能续……吟猱从简易,轻重分起伏。一闻栖岩声,不觉倾心服。”
  苗秀实曾选古人所传操弄中有古意者四十余篇,编纂成《琴辨》,是当时重要的琴著。


  二十二、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 1190 年 -- 公元 1244 年)字晋卿,号玉泉,法号 湛然 居士,蒙古汗国大臣。他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世居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耶律楚材精通汉文化,“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初仕金,后为蒙古汗国重臣,官至中书令(宰相),被誉为“社稷之臣”。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使乱世转为治世,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多才多艺,是当时优秀的诗人,同时亦为琴家,善弹《水仙》。他师从万松老人和苗秀实学琴,并向朝庭荐举苗秀实,对当时琴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十三、郭楚望
  郭楚望(约公元 1196 年 — 公元 1260 年)名 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后期大琴家,古琴浙派的创始人。
  郭楚望一生清贫,他早年曾在临安(今杭州)一个好琴官僚张岩家里当清客。在张岩家里,他接触到了多种古琴谱本。离开张家后,郭楚望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郭楚望是浙派创始人,开创一家琴风,从吴派中分离出来,名噪一时。他的学生刘志方,在当时也非常有名。
  郭楚望的琴曲作品非常丰富,包括:《潇湘水云》、《泛沧浪》、《步月》、《秋雨》等。
  《潇湘水云》,取意潇湘之水欲连天,云蔽九嶷,风云变幻,影涵万象之意,借以舒志。其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是历代琴曲中的顶级之作,一向被历代琴家给予特别的重视。
  《泛沧浪》志在驾扁舟于五湖,弃功名如草芥,载风月而弄云水,渺世事之若浮沤,道弘今古,心合太虚,也是一首古琴名曲。


  二十四、刘志方
  刘志方(公元十三世纪),南宋琴家,浙江天台人,郭楚望的得意弟子。传说郭楚望死后,其传谱皆传给了刘志方。
  刘志方是古琴浙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作琴曲《鸥鹭忘机》、《吴江吟》等。其中《鸥鹭忘机》为千古名曲。
  《鸥鹭忘机》 取意于《列子》中的寓言:“有海翁者,常游海上,群鸥集而狎焉。其妻知之,抵暮还家,谓翁曰:‘鸥鸟可娱,盍携一二归玩之。'至旦往,则群鸥高飞而不下矣,乃知前此之忘机也。” 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动,彼神即知,是以圣人与万物同尘,常无心而相随。这就是《鸥鹭忘机》之意味。
  刘志方是浙派琴风的承前启后者,他将郭楚望的琴风传予毛敏仲与徐天民,为浙派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十五、杨瓒
  杨瓒(公元十三世纪) 字嗣翁,号守斋, 又号紫霞翁,浙江 钱塘人,南宋琴家,官至司农卿。他的女儿为宋度宗淑妃。
  杨瓒是浙派琴家,对古琴特别爱好,曾派人访求《嵇氏四弄》,从各地陆续汇集了十多种谱本,经审听后,尽数否定。最后,他肯定徐天民从吴中何仲章处所得善本为嵇康的正品。
  杨瓒晚年时,和他的门客们一起编辑了《紫霞洞谱》十三卷,收琴曲 468 首。这个大型琴谱集是浙派的重要琴著,在当时很有影响,对后世琴文化的发展,也影响很大。
  杨瓒曾在前人的基础上,作琴曲《苍梧怨》,写虞舜南巡,崩于苍梧。舜妻娥皇、女英思舜,泪染斑竹。此曲意近于《湘妃怨》。


  二十六、徐天民
  徐天民(公元十三世纪)名 宇,字天民,号雪江 、瓢翁, 浙江严陵 人,南宋末年书法家、浙派琴家。他作为杨瓒的门客,曾参予《紫霞洞谱》的编辑。
  徐天民师从刘志方,远承郭楚望之琴风,是浙派的主要传播者。浙派徐门由徐天民而始。后至明代,徐门被誉为浙派“徐门正传”。
  徐天民还和其子徐秋山一起编写了《琴述》、《霞外谱琴》。
  徐天民曾作琴曲《泽畔吟》。其曲描写屈原在被流放期间,游于江滨,身在泽畔,心思报国,然其与不合,不容于朝庭,报国无门,赤子之心,无所控诉,于是向渔夫倾诉。而渔夫不以为然,转头 鼓 枻 而去。这也是浙派徐门的代表琴曲之一。


  二十七、毛敏仲
  毛敏仲(公元十三世纪)名逊, 字敏仲,浙江 三衢 人,宋末元初浙派琴家。
  毛敏仲初学江西谱,后师从刘志方,远承郭楚望浙派琴风,在当时很有名望。
  毛敏仲与徐天民一样,也是杨瓒的门客。元兵破临安后,他曾一度隐居于山林,后去元大都(北京)求功名,未果,客死于馆舍。
  毛敏仲 一生所作的传世名曲很多,在琴界很有影响。其所作名曲主要有:《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禹会 塗 山》等。
  《渔歌》是根据柳宗元 《渔翁》诗意所作,所谓:“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 乃一声山水绿。回看云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樵歌》是元兵破临安后,毛敏仲一度隐于山林时所作。其曲描写樵夫砍樵的生活,借此写意隐者之志。
  《山居吟》以山居生活为题,以山月江风、甘泉林石为趣,写巢云松于丘壑之士,澹然与世两忘,不牵尘网,乃以大山为屏,清流为带,天地为之庐,草木为之衣,枕流漱石,徜徉其间之趣。
  《列子御风》取《列子》黄帝篇“御风拟神游六合”之意所作。
  《庄周梦蝶》取意《庄子》,写庄子夜梦自身化为蝴蝶,逍遥自在,终不知是自己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自己。其曲甚为潇洒。
  《禹会 塗 山》写禹继舜之位后,巡狩于会稽 塗 山,承唐虞之盛,会天下诸侯,执玉帛来朝者万国。毛敏仲北上大都时,改此曲名为《上国观光》,献给元世祖。但却未得到招用。


  二十八、汪元亮
  汪元亮(公元十三世纪)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南宋末代皇帝度宗的琴师。宋亡后,他随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宋度宗)北去燕都多年,对亡国之痛感受颇深。 文天祥被押后,汪元亮作《拘幽十操》去狱中为文天祥弹奏,又弹奏《胡茄十八拍》以慰之。他 写下很多伤国之诗,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二十九、俞琰
  俞琰(公元 1253 年 — 公元 1316 年)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老人、石涧道人,吴郡(今苏州)人,宋末元初琴家。
  南宋亡国后,俞琰放弃功名,闭门读书,并以琴自娱。他认为“琴操有谱无字,失古制作之原”,于是“研究作谱四十余,”把《诗经》诸篇、《离骚》、《归去来辞》等许多诗文配谱弹唱。这是明朝有词琴谱的先声。


  三十、徐秋山
  徐秋山(公元十三世纪),浙江严陵人,徐天民之子,宋末元初浙派琴家。他和父亲徐天民一起, 编写了《琴述》、《霞外谱琴》。
  徐秋山曾和毛敏仲共游元大都,被举荐给元世祖,但未获招用。
  浙派徐氏一门,自徐天民始,至明代被誉为浙派“徐门正传”。徐秋山是重要的承前启后者。


  三十一、陈敏子
  陈敏子(公元十四世纪初前后) , 元代琴家,曾著《琴学发微》。他指出“姑以琴之为曲,举其气象之大概,善之至者,莫如中和。体用弗违乎天,则未易言也。其次若冲澹、浑厚、正大、良易、豪毅、清越、明丽、缜栗、简洁、朴古、愤激、哀怨、峭直、奇拔,各具一体,能不逾于正乃善。若夫为艳媚、纤巧、噍烦、趋逼、琐杂、疏脱、惰慢、失伦者,徒堕其心志,君子所不愿闻也。”


  三十二、徐梦吉
  徐梦吉(公元十四世纪),号晓山,元代琴家,徐秋山之子,是浙派徐氏一门的重要传承者。他曾在四明(今浙江宁波)做官,故全家离开原籍,迁到了四明。
  徐氏一门,经过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三代的传承,到明朝传到第四代徐和仲时,才大放异彩。


第六章 明清两朝
  一、刘伯温

刘 基
  刘伯温(公元 1311 年 — 公元 1375 年)名基,字伯温,又称刘青田、刘文成(谥号文成),明初开国功臣,浙江温州青田人。
  刘伯温为元朝进士,后成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也”。民间也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之说。
  刘伯温善于琴,曾作琴曲《客窗夜话》。此曲是刘基功成身退,于篷窗之下,怀今忆古的写照。
  另外,古琴形制中的“蕉叶式”,亦称为“刘伯温式”。

蕉叶式琴


  二、冷谦

冷 谦
  冷谦(公元十四世纪)又称冷仙,字起敬,或曰 启敬,号龙阳子,明初钱塘人,精于琴学、绘画及养生诸学。
  冷谦精音律,善鼓琴。其琴风 飘飘然有尘外之趣。 明太祖置太常司,任冷谦为太常协律郎。他曾著《太古遗音》一卷。他的名著《琴声十六法》,至今流传于世,是重要琴著。 《琴声十六法》,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字诀,述操琴之要,是古琴美学的根本之作。


  三、徐和仲
  徐和仲(公元十四世纪)名诜,徐梦吉之子,明初浙派琴家。因其父徐梦吉在四明(今宁波)做官,故生活于四明。徐和仲在四明教书为生,讲授《春秋》。
  徐和仲继承家学,在琴界有很高的声望,人们称他弹琴是“得心应手,趣自天成”。
  明太祖设文华堂,广罗人才。徐和仲是被推荐的三大能琴者之一,另外两人是刘鸿和张用轸。
  浙派徐氏一门,经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到了徐和仲,名声大噪,广为世间所重,被称为“徐门正传”。
  徐和仲曾编写《梅雪窝删润琴谱》,还作有《文王思舜》等琴曲作品。


  四、刘鸿
  刘鸿(公元十四世纪),明初琴家,松江人。他以琴艺精湛著称,称为松江派,是明代江操的代表人物。
  明太祖设文华堂,广罗人才。刘鸿是被推荐的三大能琴者之一,另外两人是徐和仲与张用轸。


  五、张用轸
  张用轸(公元十四世纪),明初琴家,姑苏人。他以琴艺精湛著称,亦为松江派,是明代江操的代表人物。
  明太祖设文华堂,广罗人才。张用轸是被推荐的三大能琴者之一,另外两人是徐和仲与刘鸿。


  六、朱权
  朱权 (公元 1378 年 — 公元 1448 年),号 臞 仙,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为明室宁王。他曾遭人诬陷,虽被查明免罪,但从此不问政事,整天读书弹琴。
  朱权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琴学大家,《平沙落雁》即是朱权的名曲。另外,他还曾作琴曲《秋鸿》。
  《平沙落雁》取万里微茫,江涵秋影,雁落平沙,复飞天际之意,借此写意逸士心胸。
  《秋鸿》取高远之意,游心一太虚,为志在霄汉之曲。此曲以秋鸿为喻,写达人高士,抱异世之才,与时不合,慷慨而自伤,放心于湖海,洁身于天壤之志。
  朱权撰辑了《太古遗音》、《神奇秘谱》。《神奇秘谱》是琴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琴谱之一。
  朱权曾在古老的 “ 连珠 ” 琴式基础上,改定首创 “ 飞瀑连珠 ” 琴式。这种琴型也成为了古琴形制之一。

飞瀑连珠式琴
  朱权的一生,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七、陈震
  陈震(公元十五世纪),明朝琴家。他曾作琴曲《醒心集》,所谓“有见于吾心之精不可得而见,由是发诸声音之间,而动之神。”后人评述此曲“秘透先天,语彻玄机,真足以醒人心,而动出世之想。”


  八、黄献
  黄献(公元 1485 年 — 公元 1561 年以后)字仲贤,号梧岗,明朝琴家,广西平乐人,十一岁入宫为太监。他学琴于浙派琴人戴义,习琴非常用心,“朝夕孜孜,顷刻无息”。
  黄献缉有《梧岗琴谱》,收四十二曲,后又增为七十一曲,改名为《琴谱正传》。这是明朝的主要琴著之一。


  九、肖鸾
  肖鸾(公元 1487 年 — 公元 1561 年以后)字杏庄,阳武人,明朝琴家。他原为金陵世家,食禄万户,也做过官。
  肖鸾自幼学琴,后精研浙派徐门琴学,晚年希志于艺林。 编成《杏庄太音补遗》琴谱,收七十三曲;后又收三十八曲编成《杏庄太音续谱》。
  肖鸾有《石床枕易》等琴曲作品。他喜欢读易,起则诵之,以玩其辞,卧则枕之,以索其理。所以他就作了琴曲《石床枕易》,将自己平生读易之所得,假于音乐,以悉其义。


  十、朱厚爝
  朱厚爝(公元十六世纪),明朝琴家,第三代徽王。他曾辑《风宣玄品》 十卷,收有指法、调式等文字六十二则,手势图一百五十四幅,琴曲一百零一首。这是明朝的重要琴著。


  十一、汪芝
  汪芝(公元十六世纪)字时瑞,号云岚山人,安徽歙县人,明朝琴家。
  汪芝精通琴学,并致力于搜集、整理古谱。他博采诸家,搜奇汇精,历时三十年,编写出著名琴著《西麓堂琴统》。
  《西麓堂琴统》是明朝时期集琴学理论及古琴曲谱于一体的大型古琴百科全书。收琴曲一百七十首。其中部分源出宋代琴谱,另外还有很多罕见的古代曲谱。


  十二、蒋克谦
  蒋克谦(公元十六世纪) 字国光,徐州人,皇族贵戚,明朝琴家、书法家、画家。
  蒋克谦根据其祖父(正德皇后之父)从古旧谱籍中录出的琴学文献,编写成《琴书大全》。
  《琴书大全》是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琴著。全书共二十二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和琴学专书、专论,其中包括了大量未见于他书的琴著。另外,该书还收录了琴曲六十二首。《琴书大全》是明朝时期的重要琴著之一。


  十三、杨表正
  杨表正(公元 1520 年 — 公元 1590 年) 字本直,号西峰山人,又号巫峡主人,永安贡川人,明朝琴家,江操代表人物。
  杨表正一生淡泊名利,致力于琴学。他的琴风清澈高洁,“其音之清,如月之秋,如江之澄,如潭之寒,千里一碧,泠然内彻也。”
  杨表正钻研古谱、歌词、琴学理论,造诣极深。他重视古琴艺术的高雅性,强调琴家的自身修为,提出“十四宜弹”和“十四不宜弹”。
  杨表正编写了著名琴著《重修真传琴谱》,论述琴理,并收琴曲一百零二首。杨表正和他的琴著在琴文化发展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杨表正本人也有丰富的琴曲作品,多收录在《重修真传琴谱》中,主要包括:《渔樵问答》、《遇仙吟》、《浩浩歌》、《滕王阁》、《对月吟》等。其中以《渔樵问答》最为著名。
  《渔樵问答》 曲意深长,神情洒脱,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樵之斧声,渔之橹声,皆现于指,令人有山林之想。概青山绿水,万古常新,其间识山水之趣者,渔樵者也。夫渔樵者,寄情山水,不涉功名,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洒洒脱脱,数治乱,论兴亡,千古是非,尽付渔樵笑谈中耳。


  十四、杨抡
  杨抡(公元十六世纪),号桐庵,又号鹤浦,江宁人,明朝琴家,江操代表人物。其琴著丰富,包括《扬抡太古遗音》、《伯牙心法》等,都是明朝的重要琴著。
  扬抡曾作琴曲《秋声赋》。其曲是根据欧阳修古文之意所作,“盖闻天运推迁,四时代谢,元亨利贞之迭运,阳舒阴惨之互施,亦天道之常,无足怪者。”此曲是扬抡借古人文章,以舒自心之雅趣。


  十五、张廷玉
  张廷玉(公元十六世纪) 字汝光,号石初,延安人,明朝琴家,曾任工部郎中。他曾编写《理性元雅》,为明朝重要琴著。
  张廷玉琴曲作品颇丰,收录在《理性元雅》之中,包括《鹿鸣》、《把酒问月》、《茶歌》、《手挽长河行》、《饮中八仙歌》、《塞上曲》等。


  十六、陈爱桐
  陈爱桐(约公元十六世纪),明朝太仓琴家。他善长弹奏《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曲,在当地琴界很有声望,并教出了一些著名弟子,其子陈星源和弟子张渭川都是当地颇受欢迎的琴家。后来虞山派的创始人严天池曾向陈星源学琴。而虞山派代表人物徐上瀛,曾向陈星源与张渭川学琴。


  十七、陈星源
  陈星源(公元十六、十七世纪),明朝太仓琴家,陈爱桐之子。他在当地很有名望,虞山派代表人物严天池和徐上瀛都曾向他学琴。
  陈星源曾作琴曲《和阳春》,该曲未传予严天池,后被徐上瀛学得。


  十八、沈太韶
  沈太韶(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名音,字太韶,明朝琴家,浙江人,居于京师(北京)。他好雅乐古调,喜携琴游于林泉苍松修竹之间,对客泠泠然追慕伯牙子期之趣。其琴风博雅,名冠京师。
  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曾向他学习,吸收他的长处。而沈太韶也以严天池之长,以补自身之遗。
  沈太韶的琴曲作品有《和气吟》、《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
  《和气吟》与《洞天春晓》是沈太韶依境而作。时明月悬空,清风和畅,与客对饮而醉,借宿山僧之舍,得一梦,梦境恍若蓬莱,于万卉敷荣中别有洞天,其中见一老叟抚琴,问曰:“翁抚何曲?”老叟答曰:“中和之曲。”又问:“此何处也?”答曰:“洞天之所。”沈太韶醒后,仔细玩味,深有所悟,故做《和气吟》与《洞天春晓》二曲。
  《溪山秋月》是写意隐者处涧谷之间,溪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深观物外,徜然自得。以此表隐者高洁之情操。


  十九、张渭川
  张渭川(公元十六、十七世纪),明朝太仓琴家,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在当地很受推崇,与陈星源齐名。虞山派代表人物徐上瀛曾向他学琴。


  二十、严天池

严天池
  严天池(公元 1547 年 — 公元 1625 年)名 澂, 字道澈,号天池,常熟人,明末琴家,虞山琴派的创始人。
  严天池之父为明朝宰相,自己曾任邵武知府。他为官清廉,口碑甚好。而他的显赫地位,也在琴界有很大影响。
  严天池学琴于陈爱桐之子陈星源。他除了继承陈星源的琴风以外,又博采众长,学习京师琴家沈太韶的博雅琴风,形成了自己“清微淡远”的风格。
  严天池以虞山之下的琴川河为名,组织“琴川社”,时人称为琴川派。
  严天池的著名琴著为《松弦馆琴谱》,收二十二曲,后扩充至二十九曲。其中《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学自沈太韶。由于严天池在审美上的风格,不喜快曲,故《松弦馆琴谱》中没有节奏较快的琴曲,包括陈爱桐所善长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都未被收入谱中。由于严天池的影响,清微淡远的琴风和《松弦馆琴谱》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被时人奉为琴学正宗。
  拥有自己明确的琴风,拥有自己特有的琴谱,以及拥有自己的琴社组织,这使琴川一派成为了第一个拥有完备系统的组织化的“虞山琴派”。严天池即虞山琴派的创始人。由于虞天派在常熟创始和发展,故又名“熟派”。


  二十一、汤显祖

汤显祖
  汤显祖(公元 1550 年 — 公元 1616 年)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号清远道人,明末文学家、戏曲作家,临川人,后迁居汤家山(抚州市)。他二十一岁中举,三十四岁中进士,次年在南京任太 常寺 博士,后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由于抨击时政,他被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最后辞官归田。
  汤显祖以才学著称,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作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脍炙人口,另有《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亦为琴家,曾作琴曲《客窗新语》,述旧音,措新词,述千载治道兴衰,万世人物得失,又自写其吟风弄月之趣。


  二十二、陈大斌
  陈大斌(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字伯文,号太希,钱塘人,明朝琴家,著名琴歌作者。
  万历年间,陈大斌曾到京师,受到琴界的注意。他广游各地,参研琴学,并编写了《太音希声》琴谱,收三十六首琴歌,其中包括他本人创作的琴歌十余首。
  陈大斌热衷于琴歌创作,有《汉宫春》、《正气歌》、《醉翁亭》等作品。


  二十三、徐上瀛
  徐上瀛(约公元 1582 年 — 公元 1662 年)名谼,字上瀛, 号石帆,又号青山,太仓人,明末清初琴家,虞山琴派代表人物。
  徐上瀛曾两次考武举,但未得赏识,后专心于琴学。他曾向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习《关睢》、《阳春》,又向陈爱桐弟子张渭川学习《雉朝飞》、《潇湘水云》。他与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是师兄弟。后来,他也曾受教于严天池。
  徐上瀛在琴风继承了虞山派 “ 清微淡远 ” 的风格,但又与严天池有所不同。严天池偏重慢曲,不喜节奏较快的琴曲。而徐上瀛则不然。他认为“若迟而无速,何以为结构?”所以,他把《潇湘水云》、《雉朝飞》、《乌夜啼》等迟速咸备的琴曲收入虞山琴派,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虞山派琴风。他和严天池一样,都虞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时人誉他为 “ 今世之伯牙 ” 。
  徐上瀛根据宋朝崔尊度 “ 清丽而静,和润而远 ” 的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根据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著《溪山琴况》。《溪山琴况》以“ 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而论古琴正风, 是古琴文化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徐上瀛著有《青山琴谱》。其手稿传予弟子夏溥。清代康熙年间刊印的《大还阁琴谱》即《青山琴谱》。


  二十四、张岱
  张岱(公元 1597 年 — 公元 1689 年)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琴家,山阴 ( 今绍兴 ) 人。
  张岱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他淡泊功名,喜山水园林,精于弹琴制曲,善品茗,又喜收藏,亦通戏曲。
  张岱是绍兴琴派琴人,师从王侣鹅、王本吾学琴,能弹《平沙落雁》、《乌夜啼》、《高山》、《流水》等二十余曲。他继承了王本吾指法圆静微带油腔的琴风,而“以涩勒出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十五、尹尔韬
  尹尔韬 (约公元 1600 年 — 公元 1678 年) 名晔,字紫芝,晚号芝仙,别号袖花老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绍兴派琴家。
  尹尔韬师从王本吾,技“得本吾之八九”,又遍访三吴、八闽、淮海、湘湖等地,参研琴学。后游京师,被推荐给崇祯帝,并受命为崇祯帝的新词谱曲。崇祯帝按谱弹奏后,说道:“仙乎,仙乎,此人果有仙气。”尹尔韬故得“芝仙”之号。明朝灭亡后,尹尔韬亡命在外,后落足于苏州。
  尹尔韬有《五音取法》、《五音确论》、《原琴正议》、《审音奏议》、《徽言秘旨》等琴著。其中《徽言秘旨》琴谱收琴曲七十三首。
  尹尔韬善作琴曲,有《归来曲》、《苏门长啸》、《烂柯行》、《参同歌》、《安乐窝》、《据梧吟》、《鲁风》、《敲爻歌》等作品,收于《徽言秘旨》之中。


  二十六、邝露
  邝露(公元 1604 年 — 公元 1650 年),明末琴家,广东南海人,能诗善琴,“负才不羁,常敝衣趿履,行歌市上,旁若无人”,曾因骑马冲撞南海令的车驾,被免去功名。
  邝露有名琴两张,为平生所珍爱,一是唐琴“绿绮台”,一是宋琴“南风”,都曾是御用宫琴。
  清兵至广州时,邝露以中书舍人身份,与明军死守城池。后城破,他绝食以抗,抱琴而死。后人为哀悼他,曾作《抱琴歌》,所谓:“城陷中书义不辱,抱琴西向苍梧哭。”
  作为爱国琴人,他的气节受到后人的敬仰。


  二十七、朱常淓
  朱常淓(公元 1607 年 — 公元 1646 年),字中和,号敬一主人,又号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明朝第二代潞王,为第一代潞王朱翊镠三子,世称小潞王。
  明崇祯帝崩后, 朱常淓流落杭州,后被明朝遗老推为监国,清军至杭州时降清,后被杀于北京。
  朱常淓是明代琴家、书法家、画家。他不仅精于弹奏,还著有《古音正宗》,收有琴曲五十首,是当时的重要琴著。
  朱常淓也善于琴曲创作,有《中和吟》、《宗雅操》、《养生操》、《悲秋》等作品,收录于《古音正宗》之中。
  朱常淓善制琴,他的潞王府所制之琴,称为“潞王琴”,有统一的形制,金徽、玉轸、八宝灰,非常精美,而且每张琴都有编号。崇祯帝把潞王琴视作珍品,作为赏赐给诸王的礼物。后来,“潞王式”成为古琴的一种著名形制。

潞王琴


  二十八、崇祯帝

崇祯帝
  崇祯帝(公元 1611 年 — 公元 1644 年)朱由检,即明思宗,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祯帝曾灭除魏忠贤一党,勤政爱民,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然而,他继位时,明朝江山已风雨飘摇,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女真人的入侵。加之他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对忠臣多加猜忌。因此,他无法改变明朝覆灭的趋势。后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
  崇祯帝热爱琴学,能弹奏琴曲三十余首,尽为蜀人杨正经所传授。他还诏尹尔韬把他的新词谱成琴曲弹奏。另外,他对潞王朱常 淓 所制潞王琴也大加赞赏,将之作为礼物赐予诸王。
  崇祯帝爱琴,对当时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十九、韩石耕
  韩石耕(约公元 1615 年 — 公元 1667 年)名 畕 ,字石耕,北京宛平人,明末清初琴家。
  韩石耕从小随父往来于吴越间,以琴名闻江左。他善弹《霹雳引》,时人形容他的《霹雳引》“直使山云怒飞,海水起立”。
  韩石耕性情清高,倨傲不逊,从不肯轻易为达官豪绅抚琴。官绅们既使把他请到家里,陪至夜晚,也不一定能听他弹奏几曲。而且他弹琴时,如有听者谈笑,他立即推琴而起,任人如何致歉,也不会继续弹奏。如果有人要跟他学琴,不管是什么身份,都非执弟子之礼不可。
  由于韩石耕清高倨傲的性格,他一生穷困,且终生未婚,死时仅四十三岁。但他的琴艺和气节,受到后世的尊敬。


  三十、庄臻凤
  庄臻凤(约公元 1624 年 — 公元 1667 年以后)字蝶庵,扬州人,明末清初琴家。
  庄臻凤善琴,兼长医术。他的琴学,师从于徐上瀛,在琴学上有相当高的造诣,是虞山派代表人物。他和韩石耕交情甚密,常对人称赞韩石耕,认为比自己高明。
  庄臻凤喜爱杭州西湖的景色,常客居于西湖畔,“屏居萧寺,卧起禅榻”,进行琴曲创作。他前后作琴曲十四首,包括:《太平奏》、《禹凿龙门》、《梨云春思》、《琼岛问长生》、《早朝吟》、《空山磬》、《修竹留风》、《临河修禊》、《八公还童》、《云中笙鹤》、《钧天逸响》、《栩栩曲》、《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
  在庄臻凤所作琴曲中,《梧叶舞秋风》 取意天地秋声,“静落阶前叶,清传月下砧”,其气萧然,其风古淡,音韵纯正,清妙淳朴,秋凉飒飒,于指下流出,最为后世所称道。
  庄臻凤著有《琴学心声》,将他所作琴曲收录中,是当时的重要的琴著。


  三十一、程雄
  程雄(公元十七世纪)字云松,号颖庵,安徽休宁人,明末清初琴家。
  程雄幼时喜骑射、击剑,后弃而学琴。“离北平而遨游四方,以琴名世,侨寓武林西湖之上”。
  程雄师从于韩石耕、陈山岷,所弹曲操,“一时无出其右者”。
  程雄象他的老师韩石耕一样,对琴学非常持重,性情高洁,“有以百金求指授者,雄掷金骂曰:‘若钱奴耳!奈何辱桐君!'”他的这种气节,得到当时很多名士的敬重。
  程雄辑有《松风阁琴谱》、《松风阁抒怀操》、《松声操》等琴著。
  程雄的琴曲作品丰富,包括《万年欢》、《满江红》、《彩云归》、《玉楼春》、《高山流水》、《潇湘夜雨》、《秋蕊香》、《武林春》等。


  三十二、华夏
  华夏(公元十七世纪)字吉甫,别字嘿农,浙江定海人,明末清初琴家,是当时六狂士之一。
  华夏生平善鼓琴,精研琴理,著有《操缦安弦谱》。
  明朝灭亡,华夏与钱忠介意图反清复明,事败被捕,后被杀。


  三十三、李延罡
  李延罡(公元 1628 年 — 公元 1697 年)原名李彦贞,字辰山,号寒村,明末清初琴家。
  李延罡自幼随父学医,年青时曾在桂林参加过唐王起事,事败后隐居浙江平湖的佑圣宫,当了道士,以常为人医病为生。
  李延罡精于琴,善长《霹雳引》,是韩石耕的学生。


  三十四、徐常遇
  徐常遇(公元十七世纪)字二 勳, 号五山老人,扬州人,清初琴家,广陵琴派创始者。
  徐常遇的琴风近于虞山派,但有中正跌宕之风,创立广陵琴派。他对传统琴曲的态度非常慎重。对于古曲的删节,他提出大曲过于冗长,可以删汰而成曲,但删节者必须“能识作者之旨”才行。他提出“古曲设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的见解。原因是若删得不好,“如古玩字画之破损,其未损处,故仍未尝减色也。”但若增得不恰当,就象清水进了污垢,“无还原之日矣”。他甚至认为“即使加得极佳,终非古人本来所有”。
  然而,他的这种思想被广陵派的发展所打破。后来的广陵派在琴曲加工和发展上的成就和特点,非徐常遇最初所能预料。
  徐常遇编有《琴谱指法》,初刻于响山堂,以后又重刻于澄鉴堂,经他的三个儿子校勘而成《澄鉴堂琴谱》,是清代的重要琴著。


  三十五、徐祺
  徐祺(公元十七世纪)字大生,号古琅老人,扬州人,清初琴家。
  徐祺“笃志琴学,遂臻妙悟”,“每以正琴为己任。”他游燕、齐、赵、魏、吴、楚、越各地,以琴名闻天下。
  徐祺参研各家琴学谱本,以虞山派为主,兼收金陵、吴、蜀各派,编成《五知斋琴谱》,收三十三曲。谱中除题解和后记以外,还有许多批注和分析,并注明哪些地方是自己所加工之处。
  《五知斋琴谱》编成后,未能出版。五十四年后,徐祺的儿子徐俊在知音周鲁封的资助下,才于康熙年间首次刊印。后来,《五知斋琴谱》成为广陵派的重要谱本,同时也成为对琴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清代琴著。


  三十六、东皋禅师
  东皋禅师(公元 1639 年 — 公元 1696 年)原名蒋兴俦,法名心越,浙江金华人,清初曹洞宗禅宗名僧、虞山派琴家。
  东皋禅师原为杭州永福寺住持,公元 1677 年,因避乱东渡日本,后为水户岱宗山天德寺住持。
  东皋禅师本人为琴家,是庄臻凤的弟子。他东渡日本时带有五张琴,还带有《松弦馆琴谱》、《理性元雅》、《伯牙心法》、《琴学心声》和自己所著的《谐音琴谱》。他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曹洞宗禅宗佛法,同时也将虞山派琴风传到了日本。
  师从东皋禅师学习琴学的,有医生人见竹洞、在幕府任职的杉浦琴川等。
  东皋禅师的琴曲作品包括《熙春操》、《思亲引》等,收录于《和文注琴谱》和《东皋琴谱》中。


  三十七、吴之振

吴之振
  吴之振(公元 1640 年 --1717 年) 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清初诗人、书法家、画家、琴家,石门 ( 今桐乡 ) 人。
  吴之振性情坦率豪爽,淡泊名利,慷慨好施。他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取苏东坡“家在江南黄叶村”诗意,名为黄叶村庄。他游意于其间,致心于诗,兼工书画。诗骨清逸,新不伤巧,奇不涉偏,学宋人风骨。
  吴之振晚年谢绝交游,诗益精细,书法得晋人精髓,潇洒圆劲,人多宝之,每墨迹未干即为亲朋攫去。
  吴之振亦为琴家,著有《德音堂琴谱》,是当时的重要琴著。


  三十八、金陶
  金陶(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字吾易,嘉兴人,清初琴家,曾为清宫内廷琴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金陶曾进古琴及《奏御琴谱》,受到康熙帝的召见,并在御前演奏了《太平奏》、《平沙落雁》等曲。由此供奉内廷,成为宫廷琴师。
  金陶晚年时,隐居于西湖,后传琴予王泽山。


  三十九、云志高
  云志高(约公元 1644 年 — 公元 1715 年)字载青,号逸亭,广东文昌人,清初琴家。
  云志高四岁丧父,六岁被乱兵所掠,漂泊异乡,被福建一周姓人家寄养成人。他初学书法,后专心学琴,把漂泊异乡,母子失散之情寓于琴中。
  云志高曾游访吴、越、齐、楚等地,并到北京拜访宫廷琴师金陶。他于金陶声调相合,甚是相投。后与金陶相处两年,尽得金陶琴学之秘。
  后来,云志高辑《蓼怀堂琴谱》,收 30 曲。这 30 曲,都是云志高与金陶二人的传谱。


  四十、徐祜
  徐祜(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字周臣,清初广陵派琴家,是广陵派创始人徐常遇的长子,江南二徐之一。
  徐祜曾帮助其父徐常遇校勘出版 《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康熙年间,徐祜与其三弟徐 祎 共同到北京报国寺,“拥弦角艺,四座倾倒”。一时北京琴界盛传“江南二徐”之名。二徐也因此在畅春园得到了康熙帝的召见。


  四十一、徐祎
  徐祎(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字晋臣,清初广陵派琴家,是广陵派创始人徐常遇的三子,江南二徐之一。
  徐祎曾帮助其父徐常遇校勘出版 《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康熙年间,徐祎与其长兄徐 祜共同到北京报国寺,“拥弦角艺,四座倾倒”。一时北京琴界盛传“江南二徐”之名。二徐也因此在畅春园得到了康熙帝的召见。
  在徐常遇的儿子中,徐祎的成就是最大的,《扬州画舫录》中称“扬州琴学以徐祎为最。”时人也曾用唐诗“一声之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来形容徐祎的琴艺。
  后来,徐祎之子徐锦堂,继承了徐祎的琴学。


  四十二、徐俊
  徐俊(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字越千,清初广陵派琴家,徐祺之子。
  徐祺的《五知斋琴谱》编成后未能出版。五十四年后,徐俊在安徽遇到了周鲁封(字子安)。二人因琴成为知音,时人誉二人为当世之伯牙子期。所谓“越千有谱,子安能考订玉成。子安善琴,越千能推敲而属和。”
  在周鲁封的帮助下,徐俊终于把《五知斋琴谱》刊行于世。


  四十三、王泽山
  王泽山(公元十七、十八世纪),清朝琴家,金陶的传人。
  金陶晚年隐居西湖时,王泽山闻名而往求教,被金陶拒绝。王泽山就每天在金陶的门外听金陶弹琴,以期学习。一天,王泽山突然听不到金陶的琴声了,于是就推门进去,发现金陶卧病在床。王泽山就在金陶家细心侍护。金陶终于被感动了,收王泽山为弟子,并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传给了他。
  从此,王泽山成了金陶的传人。以后,王泽山又传琴予李玉峰。


  四十四、小野田东川
  小野田东川(公元 1683 年 — 公元 1763 年),清朝时期日本琴家,是东皋门人杉浦琴川的弟子。
  小野田东川从杉浦琴川学琴后,开始以授琴为业,教出了不少学生,对虞山派琴学在日本的流传起到重要作用。


  四十五、汪绂
  汪绂 (公元 1692 年 — 公元 1759 年)原 名汪垣 ,字灿人,号双池,又号重生,江西婺源人,清朝画家、琴家。
  汪绂博综儒经,著述颇富。晚年到闽中,在枫岭、浦城之间设馆。他所绘山水、人物、花鸟,精细适异聚工,但无款识,为后人所罕。
  汪绂亦为琴家,编有《立雪斋琴谱》,并有《九声诵》、《读书引》、《舞雩春咏》、《湘灵鼓瑟》等琴曲作品。


  四十六、曹庭栋
  曹庭栋(公元 1699 年 — 公元 1785 年) 字楷人,号六圃,又号慈 山 居士,浙江嘉善人,清代画家、养生学家、琴家。
  曹庭栋的养生之道,浅近易行,主张和情志、养心神、慎起居、适寒暖,对节饮食、调脾胃也非常重视。
  曹庭栋“绝意进取,闭门读书”,以绘画知名于世。
  曹庭栋从小学琴,精通律学。他总结古代律书之所以“论者纷纷,卒无定法。”是因为“论律者空言其理,而不能施于用。以指法授受者,能施于用,而究其理,于是往往相左。”于是,他于乾隆年间写成《琴学内外篇》。《内篇》论琴律。《外篇》“荟萃古今琴说,而以己意断其是非”。


  四十七、王坦
  王坦(公元十八世纪)字吉途,南通人,清代琴家。
  王坦从小随父亲学琴,父亲去世后,他挟琴行走四方,研究琴律。他著有《琴旨》,以阐明自己的琴学思想。
  王坦在《琴旨》中,反对对音填词的做法,主张“声音之道,感人至微,以性情会之,自得其趣,原不系乎词也。”
  王坦在《琴旨》中,对琴派也有论述。他提出“五方风气异宜,故欲尚不一,”而“传派虽分,音律实合”。他对当时的主要琴派都作了评论:“中州派高古端严,宽宏苍老,然用意过刚,殊失仇柔乐意。浙派清和善俗矣,借其填词合曲,好作靡曼新声。八闽僻在边隅,唐宋后始预声名文物,其派多弃古调,务为不经之词,岂无乖于正始。金陵派之参序有节,抑扬有纪,可谓得古韵之遗。第取促节繁声,犹未免六代淫佚之失。”“一时知音,遂奉为楷模,感尊为虞山派。”他对虞山派非常推崇,指出虞山派中虽也有人“喜工纤巧,好为繁芜”,那只是“以膺乱真”。


  四十八、沈琯
  沈琯(公元十八世纪初前后)字秋田,清代琴家。他著有《琴学正声》,并有《金菊》、《壶中天》、《锦园春》、《天香》、《百字令》等五曲作品。


  四十九、王善
  王善(公元十八世纪)字元伯,清代琴家。他著有《治心斋琴学练要》,并有《虚明吟》、《易春操》、《读易》、《知止吟》、《精忠词》等琴曲作品。他的琴曲作品以《精忠词》和《读易》最为有名。
  《精忠词》是为岳飞《满江红》词所谱的琴歌。
  《读易》是有感于友人秋夜读易时洽入人心的情景所作之曲。


  五十、潘士权
  潘士权(公元 1701 年—公元 1772 年)字龙庵,号三英,湖南黔阳人,清代琴家、占卜学家。
  潘士权精于象数,曾任太 常寺 博士,纂修《占书》,兼掌选试博士。
  潘士权是著名琴家,曾著《大乐元音》七卷,并有琴曲作品《四牡章》、《鹊巢章》、《越裳歌》。


  五十一、苏琴山
  苏琴山(公元十八世纪)名 璟, 钱塘人,清代琴家,曾编有《春草堂琴谱》。该琴谱是集苏琴山和戴源、曹尚炯等人的琴学经验所成,是当时的重要琴著。


  五十二、吴灴
  吴灴(公元 1719 年 — 公元 1802 年)字仕伯,扬州仪征人,清代广陵派琴家。
  吴灴是徐 祎 之子徐锦堂的学生,经常与金陵吴宫心、曲江沈江门、新安江丽田,及扬州徐俊一起研习琴学。当时《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行世已久,正处于广陵派的鼎盛时期。吴灴是当时广陵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吴灴编著了广陵派的代表性谱本《自远堂琴谱》十二卷,收琴曲 82 首,是当时的重要琴著,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五十三、毛式郇
  毛式郇(公元十八、十九世纪),山东历城人,清朝琴家,曾抄编《龙吟馆琴谱》。该琴谱中所载,是后来《梅庵琴谱》的主要依据。


  五十四、韩桂
  韩桂(约公元 1771 年 — 公元 1833 )字古香,武进人,清朝琴家。
  韩桂是王泽山传人李玉峰的学生,曾北上北京,西走川蜀,往来江浙数十年,参研各家琴学,名满于天下。


  五十五、戴长庚
  戴长庚( 公元 1776 年 — 公元 1833 年后) 字雪香,安徽休宁人,清朝琴学。他熟悉民间音乐,精通律吕之学,年近五十才开始向韩桂学琴,学琴的目的是想借琴弄清律吕中的道理。
  戴长庚结合民间音乐、琴、笛和宋人词谱来研究律吕,著有《律话》。该书自序中说:“前代谈律诸贤,皆从雅乐一途进取,而庚却从民乐一道往来。”所以,他研究律学是结合民间音乐,和前人有根本的不同。


  五十六、黄景星
  黄景星(? -- 公元 1842 年)字渭甬,广东新会人,清朝琴家,岭南琴派创始人。
  黄景星的琴艺得自其兄黄观 冋。 他屡次参加科考而未中,生活贫困,只好抚琴以自娱。起先他研习其父手抄的《古冈遗谱》中的一些琴曲,但不得要领,后见何琴斋等的文章后,方知“心与手合”、“音与意合”的要领。
  黄景星晚年在广州与陈绮石、李乡昆等人组织琴社,创立了岭南琴派。
  黄景星将《古冈遗谱》中的一些琴曲和其他琴曲一起,共五十首,编成《梧雪山房琴谱》。这是岭南派的主要琴著之一。


  五十七、张椿
  张椿(约公元 1779 年 — 公元 1846 年)字大年,号鞠田,昭阳人,清代琴家。
  张椿工书画,善于琴,能作曲。他编有《张鞠田琴谱》,在该谱中,他不怕言俗,大胆地使用了减字谱和工尺谱的对照谱。
  张椿根据昆曲、民歌,改编出了一些带有民俗风格的琴曲,包括《冥判》、《写本》、《劈破玉》、《五瓣梅》、《四大景》等,收录在《张鞠田琴谱》中。


  五十八、邱之稑
  邱之稑(公元 1781 年 — 公元 1849 年) ,浏阳人,清朝琴家。
  邱之稑自幼喜好音律,且熟谙琴学,决心创制古乐,长大后虽然饱读诗书,却无心科举,专事古乐研究。道光年间,浏阳县令杜晓平奉上谕倡祀孔乐舞,邱之稑为总教习。通过努力,邱之稑仿古制,制成浏阳古乐。
  邱之稑在邑人的赞助下,捐田近百亩,解决了常年费用,兴建了礼乐局,招收青年子弟,传习礼乐。
  邱之稑编有《律音汇考》,曾流行到日本、欧洲。
  邱之稑的琴曲作品包括:《皇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葛覃》、《卷耳》、《采繁》、《采苹》。


  五十九、姚配中
  姚配中(公元 1792 年 — 公元 1844 年)字仲虞,安徽旌德人,清朝书法家、琴家。
  姚配中嗜书,作书学拾遗四千字,又注智果心成颂,以传立书大字执笔之法。
  姚配中亦为琴家,著有《一经庐琴学》,并有《立廉缦》、《小洞天》、《清角遗音》、《云鹤游天》、《东皋舒啸》等琴曲作品。


  六十、祝桐君
  祝桐君(公元十九世纪)名凤喈,字桐君,福建浦城人,清朝琴家,浦城琴派创始人。
  祝桐君之父好琴,家有藏琴数十张,以“十二琴楼”专贮。 祝桐君的哥哥祝凤鸣,字秋斋,继承了家学。 祝桐君十九岁起从兄学琴三十多年。后来 祝桐君到江浙作官,携琴而往,所至之处,皆以琴艺名噪一时。“以琴受业者,恒不远千里而来”。他的弟子中,以许海樵最为有名。
  祝桐君经过多年努力,搜集了明、清两朝三十多种琴谱。经过比较,他认为苏琴山的《春草堂琴谱》最为优秀。他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与古斋琴谱》,并创立了浦城琴派。


  六十一、许海樵
  许海樵(公元十九世纪),又作许渔樵,清朝浦城派琴家。
  许海樵为浦城派创始人 祝桐 君的弟子,也是祝氏弟子最著名者,是清代浦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六十二、张鹤
  张鹤(公元十九世纪)字静芗,浙江瑞安人,清朝浦城派琴家。
  张鹤是上海玉清观的道士,精通诗、书、琴、画。他的琴学受业 于祝桐君。
  张鹤以《与古斋琴谱》的琴学论理为基础,把祝氏传谱,以减字谱和工尺谱对照谱的形式,辑成《琴学入门》。
  《琴学入门》和《春草堂琴谱》、《与古斋琴谱》一样,也成为浦城派的主要琴著之一。


  六十三、孙晋斋
  孙晋斋(公元十九世纪)名宝,字晋斋,清朝广陵派琴家。
  孙晋斋师从于徐俊的弟子李澄宇。他编有《以六正五之斋琴谱》,并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黄帝阴符经》、《耕莘钓渭》等琴曲作品。
  后孙晋斋传琴予庆瑞。


  六十四、陈良士
  陈良士(公元十九世纪)名世骥,字良士,吴江人,清朝琴家。
  陈良士精于琴,兼长书画。他得到《与古斋琴谱》之后,“眠食与俱者三阅寒暑”。以浦城琴风为基础,又吸收了王坦《琴旨》的思想,经过和上海祝听何桂笙的共同研讨,编写出《琴学初津》,收五十曲。《琴学初津》刊行后受到琴界的好评。一时“从学者桃李盈门”。
  陈良士的琴曲作品包括:《雨中秋》、《雪夜吟》、《乐天操》、《腊鼓引》。


  六十五、汪明辰
  汪明辰(公元十九世纪) 字问樵,即明辰和尚,清代琴家, 扬州建隆寺方丈。
  明辰热爱琴学,并以琴助修。他认为 “乐之音足以宣幽抑,释矜燥,远性情,移中和。使人神气清旷,襟抱澄静,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于埃氛之表者,惟琴焉”。
  明辰 的琴学受业于吴 灴 的弟子先机和尚。他 “精于琴理,夏日炽热,随手成曲,名《碧天秋思》,满座生凉”。
  道光初年,吴中一带盛行琴会活动。明辰也经常参加。他弟子甚多,入室弟子有秦维瀚和丹徒羽士袁澄。


  六十六、陈幼慈
  陈幼慈(公元十九世纪)字荻舟,浙江诸暨人,清代琴家。
  陈幼慈从小工于琴、棋,后来官至户部侍郎,“以琴游于朱门,缙绅从游者甚众”。
  陈幼慈有感于古谱中常有“炫博矜奇”的毛病,使读者“畏难罕学”。于是他把十六首较为流行的琴曲,删繁就简,在道光年间编写成《 鄰 鹤斋琴谱》。
  陈幼慈认为:“总之,则清、浊二音互相配合,使之宣导湮郁而已。”“凡制曲,始而必缓作,渐引入调,继而稍紧成章,到曲将终,又须放慢使收。无论长曲、短曲,同此一法。”
  陈幼慈还提出:“古时无谱”,故“琴曲无古调可宗”。认为《阳春》、《白雪》等古曲,“莫不想象古意而成”。所以,他主张习熟古谱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润色”,反对“泥古恪遵”。在世间流行的琴谱中,他特别推崇《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自远堂琴谱》。
  陈幼慈对南北琴风也进行过总结:“南调数句后,必加收束另起,如韬撮三声、撮五声,皆收束之声也。另起以达未尽之意,使情致缠绵宛转,恒多幽闲适怨之音。北曲慷慨悲歌,声多激烈,故一气呵成,无结束另起之意,恒多愤发盛叹之音。”
  陈幼慈“弹琴忌江湖时派”。并且,他还对江湖时派做出分析:“时派无非以指法纤巧、轻捷取音,顺指弹过,不辨宫商定位,以熟为胜。”他主张弹琴应“以沉重、坚实为体,以吟猱婉转、含蓄停顿为用”。
  陈幼慈不赞成时人“动称宗常熟派、金陵派、松江派、中州派。或以闽派、浙派为俗,以常熟派为雅,以中州派为正”的绝对化的说法。主张“无偏执某派之议”。
  陈幼慈的琴学理念,对清代琴学有一定的影响。


  六十七、蒋文勋
  蒋文勋(约公元 1804 年 — 公元 1860 年)号梦庵,又号胥江,吴县人,清朝琴家。
  蒋文勋从小慕伯牙、子期之高义,十六岁时因书法老师介绍,见到了一位琴 家谈 先生,听《平沙落雁》,但因不得要领,却听不进去。后来他 从谈 先生学习了一曲《良宵引》后,再听《平沙落雁》,“则洋洋盈耳,迥异前日焉”。于是他觉悟到:“不得其门,登其堂,入其室,未由知其中之无尽宝藏也。”
  三年后,书法老师又介绍蒋文勋认识了名家韩桂,听奏《平沙落雁》、《释谈章》,感到“令人心醉,即一弹一按,一上一下间,无不出人意表。遂师事之”。成为韩桂的弟子后,学琴间,听韩桂教导说:“汝老老实实的弹去,工夫既到,纯熟之后,有不期然而然者。”经过努力苦练,他进一步感到:“我之指下久炼而成者,岂旦暮间模拟而可得耶?”
  至戴长庚从韩桂学琴后,经常为蒋文勋“指摘瑕疵,评赏佳妙”,使蒋文勋受益菲浅。从此,他又拜戴长庚为师,认为“无戴师之律,不足辑谱。”
  后来,蒋文勋编写了《二香琴谱》。因韩桂字古香,戴长庚字雪香,二人字中皆有“香”字,蒋文勋就取其字,名曰“二香”。这是《二香琴谱》名字的由来。
  《二香琴谱》中,有蒋文勋所著的《琴学粹言》,通过对琴诗、指法、琴派、歌词的论述,表达了蒋文勋的琴学思想。
  蒋文勋充分肯定唐人白居易和宋人白玉瞻等人的琴诗。他还引用了耶律楚材的诗句,说明“速中有迟,迟中有速”的琴诀。
  蒋文勋认为在弹奏中,左右手的关系为“右弹如实字,左手如虚字。文章中实字亦有轻有重,有正有侧,有宾有主,有详有略。”他主张在“在实处用功”,“奇从正出,虚从实来”。他认为左手虚音“学者不用不为病,用而不佳适足为病。”
  蒋文勋认为琴派自古有之,“至今或灭,或微”,一直在变化之中。他认为到清代,时人多宗吴派,即使蜀人,亦宗吴派。“吴派后分为二:曰虞山,曰广陵。”他认为虞山派的真正创始人不是严天池,而是陈爱桐。而广陵派,他认为“其气味与熟派相同。”
  蒋文勋把琴曲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朝廷雅乐”,以合奏为主。为的是“宣扬功德,故皆有文。”另一类是“世俗独弹之虚谱”。如伯牙的《水仙》等。说这些琴曲“导养神气,调和情志,故皆无文”。他推崇《松弦馆》、《大还阁》等无文之谱,而不赞成“循字配音”的做法。
  蒋文勋的琴学理论,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六十八、王溥长
  王溥长(公元 1807 年 — 公元 1886 年)字既甫,山东诸城人,清朝琴家,诸城琴派创始人之一。
  王溥长派宗虞山,其琴风清和淡远,后来他和王雩门一起创立了诸城琴派。他所传十六曲,经后人辑为《桐荫山馆琴谱》。


  六十九、王雩门
  王雩门(约公元 1807 年 — 公元 1877 年)字冷泉,山东诸城人,清朝琴家,诸城琴派的创始人之一。
  王雩门派宗金陵,其琴风绮丽缠绵,与王溥长之子王心源并称为“诸城二王”。后来和王溥长一起创立了诸城琴派。
  王雩门辑有《琴谱正律》,其谱中以《长门怨》特别有名。


  七十、秦维瀚
  秦维瀚(约公元 1816 年 — 公元 1868 年)字延青,号蕉庵,扬州人,清朝广陵派琴家。
  秦维瀚“秉性冲淡,嗜古独深。弱冠即精琴理,迨年逾五十,朝夕不倦”。他是汪明辰的弟子。他经常在扬州“与诸名士风月清燕。诸名士以文、以诗、以书画,而蕉庵敌以琴。”
  时值太平天国起义,“诸名士大都风流云散,而蕉庵岿然独存。”这是秦维瀚深受明辰“超然如出人境”教诲的结果。
  秦维瀚晚年编成《蕉庵琴谱》,这是清朝晚期广陵派的重要琴谱。


  七十一、黄炳堃
  黄炳堃( 公元 1832 年 — 公元 1904 年)字笛楼,广东新会人,清末岭南派琴家,黄景星之侄孙。
  黄炳堃 精于琴,对诗古文辞、考据之学及金石书画亦很精通,曾取嵇康“抗心希古,任其所尚”之意,著《希古堂文集》。
  黄炳堃 曾在云南作官,把岭南琴风传到了云南,对当地的琴学有一定的影响。
  黄炳堃 在云南时期,曾作有《南湖秋雁》、《赏荷》二首琴曲。


  七十二、张孔山
  张孔山(公元十九世纪)名合修, 字孔山,浙江人,咸丰年间为青城山中皇观道士,清末琴家,泛川琴派创始人。
  张孔山学琴于冯彤云,他在青城山为道士时,来山中向他求琴者甚众。而张孔山喜云游,常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绶詹等切磋琴艺。
  张孔山精于《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孔子读易》等琴曲。他的七十二滚拂《流水》,尤其为琴曲之珍品,甚受推崇。
  光绪年间,张孔山在唐彝铭家为清客,并助唐彝铭审订琴谱,编写《天闻阁琴谱》,收一百四十五曲。这是当时的大型琴谱集。
  后张孔山在武昌开馆以授琴为业,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弟子中以顾玉成最为有名。
  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七十三、顾玉成
  顾玉成(公元 1837 — 公元 1906 年)号少庚,四川华阳人,清末泛川派琴家。
  泛川派创始人张孔山弟子众多,其中以顾玉成最为有名。顾玉成继承了张孔山之琴学,而在泛川代表琴曲《流水》的传谱上却有所不同。
  泛川顾氏是泛川嫡传。而顾氏家学,即起自顾玉成。
  顾玉成的两个儿子顾隽和顾荦承顾氏家学,并将顾氏传谱编为《百瓶斋琴谱》。


  七十四、释空尘
  释空尘(公元十九、二十世纪),清末民初僧人,广陵派琴家。
  空尘先师从牧村和尚,后又师从秦维瀚的弟子赵逸峰、丁绥安。光绪年间,他以《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为宗,编著了《枯木禅琴谱》八卷,收三十二曲,刊行于世。《枯木禅琴谱》是广陵派在清末的重要琴著。
  空尘的琴曲作品包括:《那罗法曲》、《怀古曲》、《枯木吟》、《独鹤于飞》等,也收录于《枯木禅琴谱》中。
  空尘曾携琴云游燕、齐、楚、越,遍访同道,深得琴中三昧。他推崇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并对每法都有精辟的解析。他的琴学理论,对广陵琴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缓中有急、急中有缓”的琴曲处理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空尘认为琴德和禅理互为表里,都是修身养性之道,他潜心琴学的目的在于以琴喻禅。他把琴作为传授佛学的载体,因此,他传琴也只收佛门弟子。
  因他不收俗家弟子,清末著名琴家黄勉之,为得广陵真传,曾暂入空门拜空尘为师,学习古琴。


  七十五、王作祯
  王作祯(公元 1842 年 -- 公元 1921 年)字心源,山东诸城人,清末民初诸城派琴家。
  王作祯是诸城派创始人王溥长之子,继承了王溥长的家学,琴风清和淡远。他的名气较其父更盛,与王雩门并称“诸城二王”。他的琴风与王雩门不同,但二人交接甚密,所奏琴曲多有同者。


  七十六、黄勉之
  黄勉之(公元 1853 年—公元 1919 年),江苏江宁人,清末民初琴家。
  黄勉之受业于江南著名琴师陶梦兰。后为得广陵真传,曾暂入空门跟释空尘学琴。十九世纪末,他在北京设“金陵琴社”传授琴艺,“教人无倦容,课期既定,虽严寒酷暑大风雨不辍”。
  黄勉之教学有一定的程式,对姿势要求严格。他弹奏琴曲最讲究板眼,所有的吟猱指法都根据板眼来加以区别和运用;全曲的节奏的变化,也利用吟猱进退等指法使之产生疏密浓淡的对比。
  黄勉之善长《渔歌》、《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
  黄勉之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有杨时百、叶诗梦、史荫美、溥侗等。


  七十七、蒙古觉庵氏
  蒙古觉庵氏(公元十九、二十世纪),清末琴家,著有《天籁阁琴谱》,传有琴曲《桐叶惊秋》、《溪山夜月》、《寻芳引》、《野鹤唳云》。


  七十八、周庆云

周庆云
  周庆云(公元 1861 年 — 公元 1931 年)字湘 舲, 号梦坡,浙江乌程人,上海富商,清末民初琴家。
  周庆云收藏琴书、古琴很多,号称“江南第一”。他不仅能弹琴,还主编了《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等书。
  周庆云曾在上海晨风庐邀各地琴家,召开集会。在会上把自己主编的琴书分发给大家。


  七十九、唐彝铭
  唐彝铭(公元 1862 年 — 公元 1908 年)字松轩,又称唐松仙,石门(今浙江崇德)人,清末琴家、书法家。
  唐彝铭于同治、光绪年间入蜀作知县。他师从青城山道士泛川琴派创始人张孔山学琴,后在张孔山帮助下,辑一百四十五曲,编成《天闻阁琴谱》,为泛川派的重要琴谱之一。


  八十、杨时百

杨时百
  杨时百(公元 1863 年 — 公元 1931 年)名宗稷,字时百,号九嶷山人,宁远人,清末民初琴学大家。
  杨时百师从黄勉之,经过努力学习数年,达到心弦合一境界。黄勉之曾叹曰:“吾不如也!”
  公元 1917 年,杨时百开始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琴学理论研究,创办九嶷琴社,建立九嶷琴派。公元 1922 年,杨时百受聘在北京大学教授古琴。同年冬,杨时百又应闫锡山之请,往太原传琴,一时名声大噪。
  杨时百一生琴著颇丰,包括:《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学漫录》二卷、《琴境补》三卷、《琴瑟全谱》三卷、《琴学问答》一卷、《藏琴录》一卷,后合编为《琴学丛书》四十三卷,影响非常之大。
  杨时百最先将文字谱《碣石调 . 幽兰》译成减字谱,又对《广陵散》、《流水》、《胡笳十八拍》等古曲进行了深入研究。
  杨时百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他的著名弟子有管平湖、杨葆元(杨宗稷之子)等。


  八十一、叶诗梦
  叶诗梦(公元 1863 年 — 公元 1937 年)姓叶赫那拉,名佛尼音布,慈禧太后之侄,辛亥革命后改汉名叶潜,字鹤伏,又字荷汀,号诗梦居士,又号师孟,清末民初琴家。
  叶诗梦善书法,苏州拙政园玲珑馆堂上“玉壶冰”三字之匾,即出其手笔。
  叶诗梦精于武术,亦通岐黄之术,晚年行医,誉满旧京。
  叶诗梦喜好收藏,所藏“昆山玉”、“九霄环 珮 ”、“风入松”、“鸣玉”、“归凤”、“霹雳”六琴,均为珍品。其中唐朝的九霄环 珮 ,为唐代雷琴神品,现作为盛唐古琴的标准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叶诗梦最初学琴于刘容斋、 祝桐 君、孙晋斋、黄勉之、李湘石、释云闲等各派名家,融会诸派,为当时的琴学宗师之一。
  叶诗梦编有琴著《诗梦斋琴谱》。汪精卫之兄汪孟舒是他的入室弟子。叶诗梦所藏唐琴春雷,传予了汪孟舒。


  八十二、汪孟舒

汪孟舒
  汪孟舒(公元十九、二十世纪),字希董 , 为汪精卫之兄,清末民初琴家、书法家、画家、收藏家。
  汪孟舒师从叶诗梦学琴,琴艺高超,在当时名闻一方。其虽擅书画,但画名为琴艺所掩。
  汪孟舒亦为收藏家。其所藏“春雷”、“枯木龙吟”皆为名琴中之珍品。其中“春雷”为盛唐雷威所制,曾列宋徽宗万琴堂之首,为传世唐琴之最珍贵者。此琴得自叶诗梦,后为汪孟舒所藏至宝。


  八十三、王燕卿

王燕卿
  王燕卿(公元 1867 年 — 公元 1921 年)名宾鲁,字燕卿,山东诸城人,清末民初琴家,梅庵琴派的创始人。
  王燕卿自幼随曾祖王雩门学琴,继承诸城王雩门一支琴风,后曾受学于王心源。公元 1917 年,王燕卿经康有为介绍,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之聘,在南京高师(今南京大学)任教。他在南京高师梅庵传授琴艺期间,创立了梅庵琴派。
  王燕卿弹琴,不按传统,根据乐曲内容,修训口谱,确定节拍节奏,增添轮指,且大绰大注,大吟大猱,重视技巧,融入民乐,不怕流俗,强调感染力。这就形成了梅庵派 绮丽缠绵的琴风。
  梅庵琴派创立后,在琴界引起波澜。“江湖派”之名也随之而起。但梅庵派却在一片“俗”声中很快壮大了起来,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王燕卿所擅十四曲,传予后人。后由其弟子徐卓、邵森编印为《梅庵琴谱》。


  八十四、郑觐文

郑觐文
  郑觐文(公元 1872 年 — 公元 1935 年) 字光裕,江苏江阴人,清末贡生,清末民初琴家。
  郑觐文自幼爱好音乐,善长丝竹,后师从唐敬洵学琴,善长弹奏《秋鸿》、《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曲。其琴风古朴苍劲,为时人所重。
  郑觐文曾在上海发起 组织“琴瑟乐社”,吸收不少琴家入会,互相交流,后又成立“大同乐会”,并亲自担任乐务主任和古琴教师。 他竭力主张复兴宫廷雅乐,以有助于世界大同的实现。他这一思想成为大同乐会建会的宗旨。
  郑觐文 聘请了琵琶名师汪昱庭、昆曲名师杨子永、胡琴名师陈道安等在大同乐会任教。使大同乐会成为上海当时极有影响的国乐组织。
  郑觐文著有《中国音乐史》,记载了“上自远古雅乐,下至明清九宫的主要音乐事项,书中还收录了祭祀乐、道家乐等三十八首,汇编了京调、昆曲、秦腔等传统戏曲音乐等内容”。此书在音乐界有很大的影响。
  郑觐文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后来的著名琴家,如:程午加、卫仲乐、许光毅等。


  八十五、王心葵

王心葵
  王心葵(公元 1878 年 — 公元 1921 年)名露,字心葵,山东诸城人,清末民初诸城派琴家。
  王心葵是诸城名家王心源亲戚,随王心源学琴,后又学王雩门所传诸曲,琴风主要继承王心源,后又赴日本学西洋音乐六年,曾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宣传。回国后,他拒绝了袁世凯“入都正乐”之请,回到家乡。而后在济南成立“德音琴社”,弘扬诸城琴风。
  王心葵晚年应蔡元培之请,在北京大学任教,把诸城琴风传到北京,并在北京组织了国乐研究社。
  王心葵是早期诸城琴家中,培养门人子弟最多、教学最有成就的琴家。他的门人子弟中,其佼佼者有詹澄秋、张友鹤、王生香等。
  由于王心葵是诸城派举足轻重的人物,与“诸城二王”并称为“琅琊三王”。


第七章 现代琴坛
  一、孙绍陶
  孙绍陶(公元 1879 年 — 公元 1949 年)亦名孙亮祖,字以行,扬州人,清末、现代广陵派琴家。
  孙绍陶之父孙檀生是秦维瀚的弟子,为广陵琴派著名琴家。孙绍陶继承家学,又向广陵琴家解石琴、丁玉田学习,经过长期的努力,得广陵真传,琴艺一时称绝。
  公元 1912 年,孙绍陶与胡滋甫、王方谷、夏友柏等创立广陵琴社,任社长。
  孙绍陶弟子众多,其中以张子谦、刘少椿成就最大。


  二、顾隽
  顾隽(公元 1879 年 — 公元 1949 年)字哲卿,清末、现代泛川派琴家。
  顾隽为泛川著名琴家顾玉成之子,顾玉成所传《百瓶斋琴谱》的编辑者之一,是泛川顾氏一门的主要传承者。他曾与顾荦、顾焘一起在长沙成立“南薰琴社”,以“ 家传之遗绪,溯蜀派真源”为宗旨,在当时很有影响。


  三、顾荦
  顾荦(公元 1881 年 — 公元 1936 年)字卓群,清末、现代泛川派琴家。
顾荦为泛川著名琴家顾玉成之子,顾玉成所传《百瓶斋琴谱》的编辑者之一,是泛川顾氏一门的主要传承者。他曾与顾隽、顾焘一起在长沙成立“南薰琴社”,以“ 家传之遗绪,溯蜀派真源”为宗旨,在当时很有影响。


  四、夏一峰
夏一峰
  夏一峰(公元 1883 年 — 公元 1963 年)字福云,淮安人,现代金陵派琴家。
  夏一峰少年在淮安一道观做道士,曾学习笛子与昆曲。时值淮安著名琴家杨子镛在观内为游客展琴操缦,夏一峰便拜杨子镛为师,成为杨子镛的开门弟子。
  公元 1921 年,夏一峰迁居南京,参加了青溪琴社,结交各地名家,琴艺更臻纯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夏一峰被聘为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公元 1954 年,夏一峰组织南京乐社,任副社长,与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等琴家常公演于社会,受到好评。
  夏一峰,琴容端庄,指力紧实,音节稳准,气韵流畅,能操弹二十余曲,以《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秋塞吟》最为善长。
  杨荫浏曾为夏一峰的琴曲录音,整理成谱,辑成《古琴曲汇编》第一集出版。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中唱老八张)卷六中,收录了夏一峰弹奏的《静观吟》录音,流传后世。夏一峰的《静观吟》,坚实流畅,从容淡定,篇幅虽小,但演义得十分精彩。


  五、卢家炳
卢家炳
  卢家炳(公元 1884 年 — 公元 1980 年) 字秀石,号醉琴楼主人,祖籍广东中山,出生于广州,现代岭南派琴家。
  卢家炳之父为岭南琴人。卢家炳初随父亲学琴, 后拜容心言为师。其琴风古朴、率性而跳脱,带有广东地方特色。
  公元 1906 年,卢家炳于岭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讲师,后曾在中学教英语,还任过两年 国民政府的国民自卫队任陆军少校。公元 1925 年后,卢家炳为孙逸仙大学教职员,并在广州和新加坡兼任几所中学的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卢家炳移居香港,仍从事教育工作。公元 1968 年,卢家炳退休后曾往美国传授琴学。公元 1970 年,他返回香港,与粤剧名家多人共同组建“中国古典音乐研究社”,任社长。
  卢家炳琴曲作品颇丰,包括《茅亭赋》、《物外神游》、《思亲操》、《黄叶寒蝉》、《月下吟》、《逍遥游》、《草堂春雨》、《午夜焚修》、《怀圣引》、《孤鸿》、《怀故乡》、《月夜醉花阴》、《飞觞赋》、《秋夜诵》、《圣庙之音》、《碧云深》、《水远山重》、《娱晚景》、《云树沧茫》。
  卢家炳著有《春雨草堂琴谱》、《中国国乐渊源》,并有录音专辑《失落的道家琴声》流传于世。


  六、章志荪
  章志荪(公元 1885 年 — 公元 1973 年)字梓琴,号研几,安徽泾阳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章志荪初随李缉熙学琴,后师从陈寿臣,后移居台湾, 在台北广收弟子, 著有 《研易习琴斋琴谱》 。其弟子主要包括孙毓芹、汪振华、侯济舟等。


  七、裴铁侠
裴铁侠
  裴铁侠(公元十九、二十世纪),成都人,现代泛川派琴家。
  前清川派琴家,多有宗虞山之风者。裴铁侠即现代宗虞山琴风者,师承 张瑞山的弟子程馥。其琴风恬静冲淡,古朴自然,有虞山余风。其弟子有李璠等 。
  裴铁侠著有 《沙堰琴编》,于民国刻印刊行。


  八、郑健侯
  郑健侯(公元十九、二十世纪),广东中山人,现代岭南派琴家。
  自清朝 黄炳 堃 迁居云南,广东岭南琴派呈现廖落迹象。 郑健侯学琴于其 祖母郑 夫人,继承了岭南琴风,在广东相当有名。
  后郑健侯的入室弟子杨新伦大振岭南琴派,使岭南琴派在广东又兴旺起来。


  九、张味真
  张味真(公元 1887 年 — 公元 1967 年)名治,号 诧园老人,嵊县人,现代浙派琴家。
  张味真为前清秀才,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以后曾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任教。公元 1925 年,张味真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主任,公元 1953 年为浙江文史馆馆员。
  张味真师从开霁和尚学琴,善长《平沙落雁》、《秋鸿》、《渔歌》等曲。
  张味真曾在北京时曾在北大音乐会任古琴教师。
  张味真曾在《音乐杂志》上发表过《律数综论》、《中乐复音古证》。


  十、吴兰荪
  吴兰荪(? -- 公元 1961 年)名建,字兰荪,居于苏州,现代吴派琴家。
  吴兰荪琴学源于岭南派,但由于长期居于苏州,其琴风渐渐归于熟派。吴兰荪继承传统吴派琴风,绵延徐逝,如长江广流,运指含蓄不露,儒雅有加,又具山林风格,渐开苏州吴门之风。
  后吴兰荪之子吴兆基,继承家学,使吴门琴风大弘世间。


  十一、詹澄秋
詹澄秋
  詹澄秋(公元 1890 年 — 公元 1972 年 ) 名智濬,字水云,别号襄阳学人,现代诸城派琴家。
  詹澄秋师从诸城名家王心葵,学十八曲,是王心葵的著名弟子。
  詹澄秋曾任山东政协委员、山东音乐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被聘为中国音乐研究所特邀演奏员。遵老师王心葵之嘱,主持山东德音琴社多年,一直致力于琴学研究。
  詹澄秋琴风坚实清和,时有青于蓝而胜于蓝之说。
  詹澄秋的琴著有《梅云馆琴谱》、《和平正音》、《琴歌集》。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三和卷七中,分别收录了詹澄秋的《听泉引》、《石上流泉》两首琴曲录音,流传于世。
  詹澄秋的弟子中,知名的有其子詹云青、外甥袁树筠、袁树蘅,另外还有高松如等。


  十二、龙琴舫
  龙琴舫(公元 1890 年 -- ?),成都人,现代川派琴家。
  龙琴舫师承川派名家杨紫东,是现代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琴风稳健炼达,象形感强,具有明显的川地风格。
  龙琴舫的《捣衣》录音,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
  龙琴舫的弟子中,以俞伯荪最为著名。


  十三、彭祉卿
彭祉卿
  彭祉卿(公元 1891 年 — 公元 1944 年)名庆涛,字祉卿,庐陵人,现代琴家。他承袭家学,又师从琴家杨时百,精通琴道。
  近代以来极受推崇的名曲《忆故人》,即是彭氏家传琴曲,由彭祉卿由家传《理琴轩旧谱》中整理出来,广传于世间。
  彭祉卿精通《渔歌》,故被称为 “ 彭渔歌 ” 。公元 1934 、 1935 年间,他曾和查阜西、张子谦共创 “ 今虞琴社 ” ,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彭祉卿、查阜西、张子谦,合称“浦东三杰”。


  十四、詹静秋
  詹静秋(公元 1892 年 — 公元 1973 年)名智芳,现代诸城派琴家,詹澄秋之妹。
  詹静秋与其兄澄秋都师从王心葵习琴。她继承了王心葵精于“吟、猱、进、复”取音清澈圆滑的特点,含蓄性与概括性大,重内在而不务外表之华丽。
  詹静秋的儿女均继承家学。长子袁树筠(名文蔚)、次子袁树蘅(名未央)为詹澄秋的著名弟子,亦为名家。


  十五、徐元白
徐元白
  徐元白(公元 1892 年 — 公元 1957 年) 号原泊,浙江台州海门人,现代 浙派古琴泰斗。
  徐元白师从浙派名家大休法师学琴,后走访各地名师,在继承浙派“微、妙、圆、通”潇酒奔放的特色的基础上,博收诸家特色,形成了其古朴典雅、深造内含,善于抑扬顿挫的琴风。
  徐元白能弹奏大小琴曲甚多,最精于《高山》、《墨子悲丝》、《潇湘水云》等。其《高山》苍朴沉静,有巍巍之风。其《墨子悲丝》幽凄典雅,有国士之风。其《潇湘水云》宽和大气,充分体现出他古朴典雅、善于抑扬顿挫的琴风。
  徐元白还创作了《西泠话雨》、《思贤操》等琴曲。
  《西泠话雨》是徐元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川返杭,逢雨于湖边,悲喜交集,有感而作。徐元白的演奏古淡苍朴,于抑扬幽思中带来一阵清凉,给人印象深刻。
  《思贤操》是徐元白自琵琶曲《泣颜回》改编而成的琴曲。徐元白的演奏哀婉而韵味深长,而有不失苍朴之风。
  徐元白 曾自制琴五十张,流传于世;曾在南京参加创建 “ 青溪琴社 ” ,在重庆参加创建 “ 天风琴社 ” ;著有《天风琴谱》一卷。
  徐元白的琴曲录音,主要收录在《徐元白黄雪辉古琴遗韵》中,流传于世。


  十六、黄雪辉
黄雪辉
  黄雪辉,现代浙派琴家,徐元白夫人。
  黄雪辉与徐元白 住于近西湖的半角山房,依山傍水,终日沉浸于琴。
  黄雪辉琴风文静朴实,其《白雪》可充分体现这一点。
  黄雪辉的琴曲录音主要收录于《 徐元白黄雪辉古琴遗韵》中,流传于世。


  十七、沈草农
沈草农
  沈草农(公元 1892 年 - ?) 号琴戡,浙江人,现代泛川派琴家。
  沈草农师承蜀人裴介卿,但琴风清静中正,宗于虞山。
  公元 1936 年,沈草浓在上海与查阜西、张子谦、吴景略等共同组织“今虞琴社”,在琴界很有影响。
  沈草农与查阜西、张子谦合编《古琴初阶》。 这是现代比较重要的琴著。
  沈草农的《平沙落雁》录音,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


  十八、溥雪斋
溥雪斋
  溥雪斋(公元 1893 年 — 公元 1966 年)姓 爱新觉罗,名溥忻,清道光帝曾孙,宣统帝溥仪堂兄,现代琴家、书法家、画家。
  溥雪斋善书画,辛亥革命后以书画为生,曾任辅仁大学教授兼美术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画院名誉画师。
  溥雪斋师从黄勉之弟子贾阔峰学琴,琴风清丽恬静,古朴淡远,板眼明晰,吟猱有度,为时之大师 。他历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演奏员。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五,收录了溥雪斋《良宵引》、《梅花三弄》、《鸥鹭忘机》、《普安咒》四首琴曲。《良宵引》清新恬静。《梅花三弄》晶莹凛然。《鸥鹭忘机》清雅淡远。《普安咒》洗炼流畅。都是难得的精品。


  十九、郑颖荪
  郑颖荪(公元 1893 年 — 公元 1950 年),黟县人,现代琴家。
  郑颖荪生于前清官宦之家,由于家学渊源,好琴,琴风稳重。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在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执教期间,曾参加北大古乐演奏会,得到好评。抗战时期,他在昆明、重庆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中央大学执教和国立编译馆工作,后去台湾任教,直至病逝。
  郑颖荪在台湾的琴界,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十、查阜西
查阜西
  查阜西(公元 1895 年 — 公元 1976 年)名镇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修水人,出生于湖南永顺县,现代琴家,是公认的现代琴学大师。
  查阜西从小曾在私塾老师夏伯琴的帮助下,自学古琴,以后又随田曦明、龚峄辉、俞味莼学琴,成年仍学习不懈,向好友沈草农、顾梅羹、彭祉卿学习琴曲,成为琴学妙手。他虽为泛川大家,然其琴风坚实沉稳,清静悠远,颇具虞山之风。由于其进行《潇湘水云》的打谱工作获得成功,故被称为 “ 查潇湘 ” 。
  查阜西曾为复兴琴文化而四处奔走,然并不受当权者的重视。于是,他毅然独立承担起中兴琴文化的事业。他曾参加创建 “ 青溪琴社 ” ,曾和彭祉卿、张子谦共创 “ 今虞琴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历任全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等职。
  查阜西曾受中国音乐家协会之托,率古琴采访组,往全国各地进行考查工作,主持编印了《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历代琴人传》、《琴论缀新》等书。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三中,收录了查阜西三首琴曲,分别为:《长门怨》、《洞庭秋思》、《渔歌》。其《长门怨》稳重坚实,怨而不愤。其《洞庭秋思》节奏明晰,清洁典雅。其《渔歌》宁重刚健,豪情自蒙于心。
  查阜西为近现代琴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及他在现代琴界的影响力,都是不可多得的。


  二十一、胡莹堂
胡莹堂
  胡莹堂(? -- 公元 1973 年), 湖北孝感人,现代琴家。
  胡莹堂毕业于北平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空军耆宿,在空军服役期间与查阜西是同事。他初随杭州西湖广化寺一老僧学琴,后受学于查阜西。对于胡莹堂的琴风,他的弟子李 璠 曾有这样的描述:“莹堂先生琴,出自 查阜西 先生,指法凝重,字正腔圆,余音满指,闻其声,沉重苍古,如在庙堂。”李 璠 曾记述随胡莹堂往见查阜西,并闻琴后,“益信莹堂先生致力于查氏琴学,深得其真传神韵也” 。
  胡莹堂曾在南京参预组建“青溪琴社”,抗战时期曾在重庆传琴,李 璠 即此时成为其 弟子。后来,他移居台湾高雄,与章梓琴、梁在平、朱云(龙庵)等琴家共组“海天琴社”,并任社长。他在台湾以传琴为己任,有著名弟子容天圻、梁铭越、张清治等。


  二十二、关仲航
关仲航
  关仲航(公元 1896 年 — 公元 1972 年) ,现代北京九嶷派琴家。
  关仲航为杨时百入室弟子,为时之名家。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后,他于会中从事古琴传习工作。
  关仲航琴风重实稳健,苍劲流畅。《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收录了他的《渔樵问答》。其曲充分体现了他的演奏特点。


  二十三、管平湖
管平湖
  管平湖(公元 1897 年 — 公元 1967 年)名平,字吉庵,号平湖,苏州齐门人,现代最杰出的琴学大家之一。
  管平湖之父管念慈(字敬安)为“如意馆”画师,颇受光绪帝赏识,能琴。管平湖从小随父学画习琴,父丧后又随叶诗梦、张相韬学琴,后师从九嶷派创始人杨时百,再后又师从闽派悟澄和尚。而他的《流水》是受学于山东道人川派琴家秦鹤鸣。
  管平湖初在燕京艺专教课,生活清苦,以收授私人学生,同时修琴、修整古漆木器维持生活。公元 1952 年,他受聘于音乐研究所,从此生活得到安定。这对他的琴学研究也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环境。他著有《古琴指法考》,有很大影响。
  管平湖是九嶷琴派最具代表性的名家之一。其琴风博取九嶷、闽、川之长,苍劲坚实,清洁脆亮,潇洒流畅,意味深远,缓疾有度,吟猱圆满,被琴界称为“管派”。
  近年来,美国在太空探测器中录制了多首地球人类音乐文化的代表作品,在太空中播放。管平湖所弹奏的《流水》作为唯一的中国音乐的代表作,被选入其中。这使中国的琴文化在全世界文界形成影响。近年来海内外逐渐兴起的 “ 古琴热 ” ,和《流水》飞向太空,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管平湖有琴曲专辑《管平湖古琴曲集》流行于世,收录琴曲十七首,包括:《流水》、《长清》、《鸥鹭忘机》、《良宵引》、《龙翔操》、《乌夜啼》、《春晓吟》、《白雪》、《广陵散》、《平沙落雁》、《风雷引》、《获麟》、《碣石调幽兰》、《潇湘水云》、《大胡笳》、《离骚》、《 欸乃》。《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一、卷四中,分别收录了管平湖的《碣石调幽兰》、《离骚》、《广陵散》和《流水》、《 欸 乃》、《胡笳十八拍》。
  管平湖的琴曲,可谓每一首都很经典,尤以《流水》与《广陵散》最具特色。《流水》之酣畅淋漓,《广陵散》之气势滂沱,皆脍炙人口,令人嗟叹。另外,其《平沙落雁》之清冷,《长清》之风骨,《鸥鹭忘机》之清雅,《良宵引》之恬静,《离骚》之冷峻,《白雪》之琳琅等,无不是琴曲中的珍品。


  二十四、徐立孙
徐立孙
  徐立孙(公元 1897 年—公元 1969 年)名卓,字立孙,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徐立孙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其后在通州师范、南通中学等校教授生物、音乐等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针灸科主 任 医师,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南通市文联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南通市主任委员等。
  徐立孙在南京高等师范上学时,师从梅庵琴派创始人王燕卿学琴和制弦技法,同时又向沈肇周学琵琶,向李叔同学西乐。
  徐立孙与邵大苏一起,将王燕卿传谱编定为《梅庵琴谱》,并倡导成立“南通梅庵琴社”,成为梅庵琴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他的琴 著包括: 《论琴派》、《论音节》、《律吕考释》(后改名《勤俭堂选著》)等; 打谱的琴曲包括:《幽兰》、《广陵散》等;曾创作琴曲:《月上梧桐》、《公社之春》和《春光曲》等。
  徐立孙继承了梅庵派绮丽缠绵的琴风。《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七收录了他的琴曲录音《捣衣》,为梅庵派代表作品。另外,《梅庵琴韵》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公社之春》、《幽兰》、《捣衣》、《长门怨》、《风雷引》、《平沙落雁》、《搔首问天》、《广陵散》。
  徐立孙弟子众多,主要包括陈心园、朱惜辰、刘景韶、吴宗汉等。


  二十五、邵大苏
邵大苏
  邵大苏(公元 1898 年 — 公元 1938 年 )名森,字大苏, 江苏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邵大苏师承梅庵琴派创始人王燕卿,为梅庵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徐立孙一起编定了《梅庵琴谱》,并一起成立梅庵琴社。
  邵大苏曾提出“南音重韵,韵胜故清,北音重味,味胜故宏。极则同病,和则两美”的美学观点,为琴家所称道。
  抗日战争时,邵大苏为避乱往兴仁、西亭等小镇,后死于霍乱。


  二十六、杨新伦
杨新伦
  杨新伦(公元 1898 年 — 公元 1990 年)字克定,广东番禺人,现代岭南派琴家、武术家。
  杨新伦自幼在上海习武,是上海精武会会员,曾在精武会听琴家吴纯白演奏,故有志于琴。公元 1928 年,他回到广州,开始学琴,后来拜在岭南派琴家郑健侯门下,并得岭南琴家容心言曾将家藏《古冈遗谱》相赠。其琴风古朴秀丽,带有广东地方特色。
  杨新伦收藏传世古琴多张,包括“雷文琴”、“玉芝”、“中和”、“啸月”、“雪江涛”、“金风吹玉 珮 ”等。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收录了杨新伦的琴曲《乌夜啼》,是难得的岭南派录音资料。
  杨新伦在广州大弘岭南派,使之得到复兴。


  二十七、杨葆元
  杨葆元(公元 1899 年—公元 1958 年以后)字乾斋,杨时百之子,现代九嶷派琴家。
  杨葆元继承家学,琴风凝重苍劲,清洁流畅,吟猱有度,节奏分明,为九嶷派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六中,收录了杨葆元四首琴曲,分别为:《伐檀》、《归去来辞》、《鹿鸣》、《平沙落雁》。


  二十八、杨荫浏
杨荫浏
  杨荫浏(公元 1899 年 — 公元 1984 年) 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无锡人,现代音乐家和音乐史学家。
  杨荫浏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校期间即任该校国乐会会长。他可以演奏琴、琵琶、三弦、钢琴等乐器,还通昆曲。以后,他又学习了西洋作曲法。
  杨荫浏曾任教于多所中学,担任过无锡通俗教育馆馆长。他还曾应基督教圣公会之聘,在南京、杭州做赞美诗的编辑工作,曾任基督教六公会联合圣歌委员会委员,主编过《紫晶》、《真理与生命》刊物中的“圣歌与圣乐”专栏。
  公元 1936 年,杨荫浏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同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音乐史。 1937 年后南下南京、昆明等地。 1941 年他在重庆任国立音 乐院 教授兼国乐组及研究室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音乐院迁南京,杨任原职,兼任金陵女子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杨荫浏历任中央音 乐学院 教授,研究部研究员,音乐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 五、六届委员等。
  杨荫浏有《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著作,编有《七弦琴讲座提纲》。他曾与夏一峰一起,将李白的诗句,填入琴曲《关山月》中。另外,他对制作保留很多老琴家的录音资料 作出了贡献。


  二十九、顾梅羹
顾梅羹
  顾梅羹(公元 1899 年 — 公元 1990 年)名焘,字梅羹,别号琴禅,长沙人,祖籍四川华阳,现代泛川派琴家。
  顾梅羹为顾隽之子,为川派顾氏嫡传。清代以后,川派琴家多宗虞山,而顾氏一门提倡继承传统川派的风格。顾梅羹即典型的顾氏风格。其琴风重实温劲,如奔雷,似江河,川派特点明显。他的《流水》气势滂沱,特色尤为突出。《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七中,即收录了这首琴曲。
  顾梅羹是音乐研究所的通讯研究员,曾应查阜西之邀在北京参加《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和《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的编辑工作。公元 1959 年,他调入沈阳音乐学院民 乐系 教授古琴,并在沈阳度过了晚年。
  顾梅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全心致力于琴学。他著有《琴学备要》,是现代重要琴著。他打谱的琴曲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孤馆遇神》、《胡笳十八拍》、《秋鸿》、《阳春》、《白雪》、《古怨》等。


  三十、张子谦
张子谦
  张子谦(公元 1899 年 — 公元 1991 年) 原名张益昌,江苏仪征人,现代广陵派琴家。
  张子谦幼时随私塾老师广陵名家孙绍陶学琴,十余岁已能演奏名曲多首,后到天津、上海谋生。在上海,他结识了查阜西与彭祉卿,彼此成为知音,时人称三人为“浦东三杰”。公元 1936 年,他们三个成立了今虞琴社,在当时影响很大。
  张子谦善长《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名曲,尤以《龙翔操》最为有名,故有“张龙翔”之名。他在继承广陵琴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其琴风灵动传神,清丽委婉,跌宕洒脱,舒展惬意,为现代广陵派之代表人物。
  公元 1956 年,张子谦调到上海民族乐团从事古琴演奏,后又被天津音乐学院聘名誉教授。
  张子谦曾与查阜西、沉草农合著《古琴初阶》,自己则著有 《操缦琐记》,为琴界留下很多资料。他还培养出很多琴坛高手,如:龚一、成公亮、戴晓莲等。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三中,收录了张子谦的《龙翔操》与《梅花三弄》二曲。另外他还有古琴演奏专辑《广陵琴韵(一):张子谦》、《一代宗师:张子谦》等录音作品流传于世。专辑收录琴曲包括:《龙翔操》、《忆故人》、《天风环 珮》 、《酒狂》、《普安咒》、《平沙落雁》、《阳关三叠》、《良宵引》、《梅花三弄》。
  张子谦所演奏的《龙翔操》,灵动、洒脱、自由、跌宕。是他的传神之作。


  三十一、高松如
  高松如(公元 1900 年 — 公元 1986 年)名贞筠,字松如,晚号金陵老妪,金陵人,居于山东济南,现代诸城派女琴家。
  高松如为明世家之女,少习女红,后毕业于齐鲁大学家政系,嫁夫茅受廷。她经人介绍,拜在詹澄秋门下学琴三十年,所受《长门怨》、《流水》、《高山》、《归去来辞》、《普安咒》、《捣衣》、《挟仙游》、《水仙操》、《平沙落雁》、《秋江夜泊》、《鹤舞洞天》等三十余曲,是唯一全部学会詹澄秋琴曲的弟子。


  三十二、刘少椿
刘少椿
  刘少椿(公元 1901 年 -- 公元 1971 年)名绍,字少椿,号德一,现代广陵派琴家,为广陵正宗之继承者, 陕西富平人,少年随父经营盐业,定居扬州。
  刘少椿为人淡泊,不善交际,但爱琴如痴。他屡次因沉醉于琴,不理业务,导致生意亏损,而遭到父亲的训斥。抗日战争时期,他躲避战乱时,不携他物,唯抱琴一张,被亲友讥为“琴痴”。但也就是因为这种对琴的痴爱,使他成为一代宗师。
  刘少椿师承广陵名家孙绍陶, 忠实继承了广陵派之神韵。其琴风典雅古朴、精制细腻、清静流畅、淡泊高洁,是现代广陵正宗之代表。
  刘少椿善长《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山居吟》、《龙翔操》等琴曲。其中尤以《平沙落雁》与《樵歌》为代表。他的《平沙落雁》清静淡泊,细腻流畅,是《平沙》中的经典。而他的《樵歌》,古逸而潇洒,可谓炉火纯青。
  刘少椿的古琴演奏专辑有《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专辑》、《广陵琴韵:刘少椿》。其中收录琴曲主要包括:《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山居吟》、《龙翔操》、《酒狂》、《梧叶舞秋风》、《良宵引》。
  刘少椿培养了一批琴界人才,包括其女刘薇,以及梅曰强、林友仁等。其中承其家学的刘薇因心脏病早故。刘少椿因悲伤过度,不久辞世。而梅曰强成为刘少椿琴风最忠实的继承者。


  三十三、程午加
程午加
  程午加(公元 1902 年 — 1985 年)又名程午嘉,上海人,现代梅庵派琴家、琵琶演奏家。
  程午加从小随父学习江南丝竹,精于琵琶,后师从梅庵派创始人王燕卿学琴,以后又跟郑觐文学琴、瑟、箜篌,随汪显庭学琵琶。
  程午加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先后在俭德国乐团、万国美术所、上海国立音专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后一直在南京艺术学院执教。
  程午加琴风清健重实,滑音丰富,《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六中,收录了他的《秋江夜泊》。


  三十四、刘景韶
刘景韶
  刘景韶(公元 1903 年 — 1987 年) 字琴子,祖籍江苏昆山,生于江苏盐城,现代梅庵派琴家。
  刘景韶于公元 1920 年师从梅庵名家徐立孙学琴,后曾从学于广陵名家孙韶陶、刘少椿。其以刚柔相济,取音坚实的琴风,成为梅庵派名家。
  刘景韶曾在江苏省教育厅任职,公元 1956 年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刘赤城、李禹贤等,即是他的学生。
  刘景韶退休后回到镇江,公元 1986 年,倡导成立了镇江梦溪琴社。


  三十五、喻绍泽
喻绍泽
  喻绍泽(公元 1903 年 — 公元 1988 年),成都人,现代泛川派琴家。
  喻绍泽是泛川派正宗传人,师承其舅父廖文甫。廖文甫师承叶婉贞。叶婉贞师承叶介福。叶介福师承张孔山。其琴风在传统川派豪放噪急的基础上,又有稳健古朴的特点,享誉琴坛。
  喻绍泽曾与裴铁侠一起,发起“成都律和琴社”,还发起过“秀明琴社”。公元 1956 年,他成为四川音乐学院古琴教师, 1960 年往西安音乐学院执教古琴, 1962 回到四川音乐学院继续任教。公元 1979 年,他组建“锦江琴社”并自任社长。而“锦江琴社”是后来四川最有影响的琴学组织。
  喻绍泽善长演奏《流水》、《醉渔唱晚》、《佩兰》等琴曲,曾打谱《孤馆遇神》、《胡笳十八拍》、《秋鸿》等曲,并创作过《欢乐》、《思念》等曲。《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收录了他的琴曲《佩兰》。


  三十六、卫仲乐
卫仲乐
  卫仲乐(公元 1903 年 — 公元 1998 年),上海人,祖籍无锡,现代琴家、琵琶演奏家。
  卫仲乐精通多种乐器,包括:琵琶、琴、二胡、箫、笛等。他的琴艺师承郑觐文,善长《流水》、《醉渔唱晚》等琴曲。他的琴风清脆,迅疾,流畅。这种琴风的形成,应该和他精通琵琶演奏是分不开的。
  卫仲乐曾是上海大同乐会会员,后任大同乐会乐务主任。公元 1940 年,他在上海创办仲乐音乐馆、中国管弦乐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就任 上海音 乐学院 教授、民乐系主任,中国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并成为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收录了卫仲乐两首琴曲:《流水》和《醉渔唱晚》。其中《流水》,为川派《流水》的演义版本,与传统川派的《流水》不同,形象感强,独具风格。卫仲乐的《醉渔唱晚》也具有自己的风格,在迅疾流畅方面更为突出。
  另外,卫仲乐有专辑《卫仲乐演奏曲集》传世,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普庵咒》、《阳关三叠》、《醉渔唱晚》。


  三十七、蔡德允
蔡德允
  蔡德允(公元 1905 年 — 公元 2007 年),浙江湖州人,后迁居香港,现代泛川派女琴家。
  蔡德允师从沈草农学琴,迁居香港后,仍坚持操琴,一丝不苟。她用六十年的时间,磨励出古朴流畅的琴风。
  蔡德允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刘楚华、谢俊仁、苏思棣等都成为了名家。
  蔡德允著有《 愔愔 室琴谱》, 收琴曲三十五首,并 记录了她六十年的习琴心得。另外,她还有《蔡德允古琴艺术》演奏专辑流行于世,收录琴曲包括:《古琴吟》、《慨古吟》、《 关山月》、《湘江怨》、《良宵引》、《玉楼春晓》、《精忠词》、《阳关三叠》、《普安咒》、《平沙落雁》、《梧叶舞秋风》、《长门怨》、《梅花三弄》、《忆故人》、《渔樵问答》、《醉渔唱晚》、《水仙操》、《龙翔操》、《潇湘水云》、《阳春》、《胡笳十八拍》。


  三十八、吴宗汉
吴宗汉
  吴宗汉(公元二十世纪) ,江苏常熟人,现在梅庵派琴家。
  吴宗汉为徐立孙之弟子,梅庵派第三代传人,琴风苍劲有力,注重节拍。他认为 弹琴快慢无一定标准,或快或慢,应以曲情为转移,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能传神为主。惟过慢,则听者感觉枯涩乏味,易生倦意,故不可取。
  吴宗汉曾任上海东南中学校长,后往台湾从事教育事业。他 和 夫人王忆慈在台湾国立艺专授琴,是为台湾大专学校有琴课之始。所以,他在台湾琴界影响很大。
  吴宗汉传授弟子四十三人,其中以吕培原、唐建垣、陶铸生、王海燕等最为著名。


  三十九、吴景略
吴景略
  吴景略(公元 1907 年 — 公元 1987 年)名韬,字景略, 别号缦叟,江苏常熟人,现代最杰出的琴学大家之一,虞山派代表人物,虞山吴门创始人。
  吴景略初学琵琶、三弦、箫、笙等乐器,后随在常熟的天津琴家王端璞学琴数月,以后发奋自学,四方求教,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后经李明德介绍加入今虞琴社,并曾任司社,主理今虞社务。他以“箫声琴韵室”之名,在上海、常熟两地教学,收翁瘦苍等五十余名弟子。
  公元 1953 年,吴景略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 1956 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教研室主任,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研究工作,后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他 培养出了吴文光、李翔霆等不少古琴名家 。
  吴景略精于打谱。他根据《五知斋琴谱》、《神奇秘谱》等多种明清古谱,完成了《梧叶舞秋风》等四十余首打谱作品。他还创作了琴曲《胜利操》,移植改编了《新疆好》。他著有《七弦琴教材》、《虞山琴话》、《古琴改良》等琴学论著。他逝世后,《七弦琴教材》被整合到《虞山吴氏琴谱》中。
  吴景略在继承虞山琴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将丝竹中的加花手法,运用在古琴演奏中,又兼收西方音乐中的营养。他的琴风兼有北之雄奇、豪宕与宏廓,又备有南之清润、柔婉与流丽,世称“虞山吴门”琴风。他善长的琴曲包括:《渔樵问答》、《梧叶舞秋风》、《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广陵散》、《墨子悲丝》、《秋塞吟》、《阳春》、《忆故人》等。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二中,收录了吴景略的琴曲《阳春》、《墨子悲丝》、《潇湘水云》、《梧叶舞秋风》、《秋塞吟》、《忆故人》、《渔樵问答》。另外,他有《吴景略古琴艺术》专辑流行于世,收录了他演的琴曲十八首,包括:《潇湘水云》、《梧叶舞秋风》、《忆故人》、《平沙落雁》、《渔歌》、《普庵咒》、《胜利操》、《广陵散》、《梅花三弄》、《墨子悲丝》、《渔樵问答》、《长门怨》、《秋塞吟》、《阳春》、《胡笳十八拍》、《新疆好》、《流水》、《酒狂》。
  吴景略还致力琴器的改革,现代的古琴尼龙钢弦,就是他和民乐厂共同研制成功的。尼龙钢弦在尽量保持古琴原有音色的前题下,扩大了音量,减小了走手音磨擦声。这是吴景略对琴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


  四十、陈心园
陈心园
  陈心园(公元 1908 年 — 公元 1994 年) 字永奎,现代梅庵派琴家。
  陈心园是梅庵名家徐立孙的入室弟子,是徐立孙琴风的继承者之一。徐立孙有学生近百人,“其中有成者约二十人左右,以陈心园、杨泽章及朱惜辰冠其曹。”初版的《梅庵琴谱》,即陈心园执笔书写的。
  公元 1980 年起,陈心园继任南通梅庵琴社社长。
  陈心园有两首琴曲录音收录在《梅庵琴韵》 CD 中,即:《玉楼春晓》、《平沙落雁》。


  四十一、吴兆基
吴兆基
  吴兆基(公元 1908 年 — 公元 2002 年)字湘泉,生于湖南汉寿县,后迁居 苏州,现代吴门琴派琴家、武术家。
  吴兆基是吴派名家吴兰荪之子。他承家学,继承了吴派的文人琴风。另外,他也师从川派琴家吴浸阳学琴。
  自虞山、广陵从吴派中崛起,时人言辄虞山、广陵,吴派之名,鲜为人所提及。吴兆基在其父吴兰荪所奠定的基础上,与 徐忠伟、叶名佩 等,在苏州创立“吴门琴社”,大弘吴派琴风。使吴门琴韵享誉琴坛。
  吴兆基弘扬文人琴,有别于早期流行宫廷的乐府琴和后期流俗于酒肆茶楼的演艺琴,其琴风清淡朴拙,别具文人气质和山林之风。他抚琴时,琴容端庄,手势简静,干净利落;取音洁静清越,无重浊煞音;吟猱含藏不露,含蓄自然,有“山林琴风”之称。
  吴兆基善长演奏《渔歌》、《搔首问天》、《鸥鹭忘机》、《石上流泉》等琴曲。《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七中,收录了他《搔首问天》、《忆故人》、《渔歌》三曲。另外,他还有专辑《吴门琴韵》流传于世,收琴曲十五首,包括:《胡笳十八拍》、《鸥鹭忘机》、《平沙落雁》、《秋塞吟》、《阳春》、《忆故人》、《渔歌》、《白雪》、《良宵引》、《梅花三弄》、《普安咒》、《石上流泉》、《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渔樵问答》。


  四十二、李浴星
  李浴星(公元 1908 年 — 公元 1976 年),河北丰润县人,现代九嶷派琴家、书法家、画家。
  李浴星曾入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法律系,并师从九嶷派创始人杨时百学琴,操缦数十年而不辍。除古琴外,其书画造诣皆高,为时人所重。
  公元 1949 年,李浴星回唐山定居,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时遇难。


  四十三、侯作吾
  侯作吾(公元 1910 年 — 公元 1963 年) 名卓,又名遇辰,四川人,现代川派琴家。
  侯作吾自幼性敏好学,尤嗜琴技绘画,毕业于上海艺专后,曾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上野美专,回国后在重庆相园寺小学、壁山中学、成都艺专任教。
  侯作吾琴风热情奔放,畅达不羁,承袭了蜀派风格。他热衷于整理古谱。由他整理的曲谱,堆叠盈尺。抗日战争期间,遇日机空袭,他置他物于不顾,只背古琴躲进防空洞。后他在一次上海古琴雅集中,以《高山流水》而成名,被视为蜀派名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侯作吾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他曾和杨荫浏整理出版了《古琴曲汇编》第一集。另外,他是第一个把古琴减字谱和五线谱做成对照谱出版的人。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收录了侯作吾的琴曲《高山流水》。这是他的代表曲目。


  四十四、张育瑾
张育瑾
  张育瑾(公元 1914 年 — 公元 1981 年) 字景瑜,山东诸城人,现代诸城派琴家。
  张育瑾琴学师承 其岳父,王溥长的后人王秀南。其琴风以 奔放洒脱见长。他终身从事艺术教育事业,曾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副主任,并授古琴;曾与詹澄秋发起组织济南古琴研究会,自任会长;曾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分会常务理事。
  张育瑾与夫人王凤襄把祖传的王溥长《桐荫山馆琴谱》抄本加以整理,刻印传世。他又把在济南詹澄秋家中发现的诸城派珍本《琴谱正律》刻印传世。另外,他还有《山东诸城派古琴》、《琴曲〈关山月〉的调查研究》、《琴曲〈广陵散〉之研究》、《古琴入门》、《三分损益在管律上的矛盾》等琴著。
  张育瑾培养了弟子十余人,其中知名的有庞雨珠等。


  四十五、李璠
李 璠
  李璠(公元 1915 年 — 公元 2008 年) 湖北大悟人,现代泛川派琴家、植物遗传学家。
  李璠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曾任四川和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植物遗传室主任、北京市委会小麦科技顾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
  李璠在重庆时师从蜀中琴家裴铁侠学琴,后经裴铁侠介绍,又师从胡莹堂,以后又曾受学于查阜西。他承古人之学,以琴为道,强调琴的高雅性,提倡以琴修身养性。其琴风淡定恬然,古朴宁静,有隐士之风,善弹琴曲《高山》。
  李璠是谦谦君子、琴中大隐。他致力于琴,不计名利,其高风受到很多现代琴家的敬仰。


  四十六、孙毓芹
孙毓芹
  孙毓芹(公元 1915 年 — 公元 1990 年) 字泮生,河北省丰润县(现唐山市丰润区)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孙毓芹毕业于北京中国学院,不久从军,后随军往台湾,直至终老。
  孙毓芹最初学琴于田畴,到台湾后师从梅庵琴家章志荪。他初到台湾时,因没有琴,故自学斫琴,经长期摸索,遂通斫琴之道。
  章志荪去世后,孙毓芹传其衣钵。公元 1972 年,吴宗汉因病去了美国,孙毓芹便接替吴宗汉在台湾国立艺专国乐科担任的古琴教学工作。 1982 年,他又在台湾国立艺术学院教琴。他在台湾的古琴弟子相当多,影响很大。因此, 1985 年、 1989 年他在台湾先后获“薪传奖”和当选“国宝级民族艺师”。
  孙毓芹去世后,在其学生的努力,和台湾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系系主任吴瑞泉及该校校长凌嵩郎的支持下,成立了“民族艺师 孙毓芹 先生古琴纪念室”,陈列了孙毓芹平的字画、书籍、录音资料、古琴等物。


  四十七、翁瘦苍
翁瘦苍
  翁瘦苍(公元 1916 年 — 公元 2002 年)名之澜,字瘦苍,晚年自号晚山老人,常熟人,现代虞山派琴家、书法家、画家。
  翁瘦苍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 龢 非直系后裔,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精书法、绘画。他的山水画老师为陈达。当时吴景略亦随陈达学画。以此因缘,翁瘦苍得以师从吴景略学琴。后吴景略移居上海,常熟琴事,由张骥一主持。因养家之需,翁瘦苍于弹琴书画之外,曾任小学国文、美术教师和政府文职人员。
  后常熟成立国画组(常熟工艺美术厂前身),翁瘦苍辞去教职,往国画组工作。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暂停了古琴生涯。得平反之后,他重新操琴,并传琴授艺,培养了不少弟子。
  公元 1984 年,翁瘦苍发起创建了“虞山琴社”,并自任社长。他晚年时,琴艺达到高峰。他较好地继承了吴景略早期的风格,琴风萧疏淡雅,清新隽永,指力刚劲,而没有追求吴景略后期雍容华贵、流畅华丽的风格。
  《天宝古琴曲集》 CD 中,收录了翁瘦苍的《高山》一曲。而《虞山琴韵》 CD 中,收录了他的《平沙落雁》。


  四十八、徐匡华
徐匡华
  徐匡华(公元 1917 年 — 公元 2007 年), 浙江台州海门(今椒江市)人,现代浙派琴家。
  徐匡华为浙派名家徐元白之子,自幼受家学熏陶,十三岁随父学琴。抗日战争时期,他中断习琴而就读于四川大学史地系,毕业后任 上海正中书局编辑,在重庆、上海等地教过书。
  文革后期,徐匡华重操琴艺。文革结束后,他从工作单位退休,专心于琴事。公元 1979 年,他组织成立古琴研究小组,并颇有成果,于是在 1981 年受到推荐,使他和“江南箫王”宋景濂合奏的《思贤操》得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中出版,并向世界音乐教育机构推荐。此后,他与浙江歌舞团的“江南丝竹队”到上海、北京、天津、宁波、绍兴等地巡回演出。他也曾赴香港进行古琴演出。 1986 年,他在古琴研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西湖琴社”并任社长。
  徐匡华善长的琴曲包括:《思贤操》、《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满江红》、《梅花三弄》等。他有古琴演奏专辑《浙派古琴一代宗师徐匡华大师》流行于世,收录琴曲括:《广陵散》、《满江红》、《梅花三弄》、《鸥鹭忘机》、《平沙落雁》、《普庵咒》、《思贤操》、《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渔樵问答》。
  徐匡华也善于斫琴,在古琴共鸣箱的设计上有自己的风格,使徐琴的外观和音质上均有自己的特点。
  公元 2001 年,张艺谋拍摄电影《英雄》。徐匡华在片中出演了一位盲人琴师。这使他在社会上的名气更加响亮,以致不少人往往向他求教古琴。
  徐匡华门人中,以其子 徐 君跃最为有名,为浙派的领军人物。


  四十九、乐瑛
乐 瑛
  乐瑛(公元二十世纪),北京人,现代金陵派女琴家。
  乐瑛之父在北京开药店。乐瑛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八、九岁时师从黄勉之弟子贾阔峰学琴。她善长《岳阳三醉》、《沧海龙吟》、《列子御风》、《韦编三绝》等琴曲。其琴风强劲坚实,吟猱得法,得贾阔峰之真传。
  《中国乐音大全古琴卷》卷六中,收录了乐瑛的四首琴曲,即:《岳阳三醉》、《沧海龙吟》、《列子御风》、《韦编三绝》。


  五十、陈阅聪
陈阅聪
  陈阅聪(公元 1917 年 — 公元 2008 年), 北京人,祖籍河南灵宝县,现代诸城派琴家。
  陈阅聪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应化系,历任东北大学教授、冶金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等职。他年幼学钢琴,十五岁拜诸城派琴家张友鹤为师学古琴,曾著有《古琴浅说》,为北京古琴研究会会员。
  陈阅聪为人谦和,琴风质朴纯真、稳健中正,因善长琴曲《长门怨》,而有“陈长门”之称。他有古琴演奏专辑《柳谷琴韵 - 陈阅聪古琴独奏》流行于世,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秋江夜泊》、《捣衣》、《归去来辞》、《古琴吟》、《良宵吟》、《平沙落雁》、《关山月》、《彼岸引》、《南薰歌》、《阳关三叠》、《梅花三弄》。


  五一、高仲均
高仲均
  高仲均,现代天津琴家,民国时为高法法官,雅好琴学,后隐居于天津红桥区,授琴传业,有弟子多人,八十二岁时去世。其琴风清淡古朴。《潇湘水云》 CD 收录了他的琴曲《南风歌》。《琴韵缤纷》(三) CD 收录了他的琴曲《渔樵问答》。


  五十二、谢孝苹
谢孝苹
  谢孝苹(公元 1920 年 — 公元 1998 年),江苏梅安县人,现代琴家。
  谢孝苹毕业于东吴大学法科,修国际政治,公元 1947 年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 1950 年在外交部工作, 1979 年任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谢孝苹之琴学,师从吴景略,又曾受学于张子谦。另外,查阜西、夏一峰等琴家,也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谢孝苹琴风婉约多姿,率性潇脱。他有古琴专辑《纪侯钟》流行于世,收录琴曲九首,包括:《洞庭秋思》、《长门怨》、《良宵引》、《阳春》、《秋塞吟》、《渔歌》、《梅花三弄》、《忆故人》、《渔樵问答》。
  谢孝苹是现代古琴史学大家。他在古琴史学方面的著述,是他对琴学的重要贡献。其琴著包括:《古琴流传日本考》、《高罗佩与中国古琴学》、《东皋琴谱东渡纪事》、《旅日琴僧东皋心越》、《海外发现〈龙吟馆琴谱〉孤本》等。


  五十三、姚丙炎
  姚丙炎(公元 1921 年 — 公元 1983 年),杭州人,现代姚门琴派创始人。
  姚丙炎中学毕业后,终身以会计为生,业余爱好音乐。他善长三弦、二胡,后随浙派名家徐元白学琴,并放弃了其他乐器。
  公元 1949 年,姚丙炎定居上海,业余致力于琴学理论和古琴打谱工作。后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客座教师。
  姚丙炎打谱数量很大,有“打谱王”之称。经他打谱的琴曲有近五十首,包括:《酒狂》、《华胥引》、《幽兰》、《广陵散》、《乌夜啼》、《大胡笳》、《楚歌》等。
  姚丙炎琴风稳健坚实,含蓄严谨,古朴自然,意味幽远,自成一家气象,世称“姚门”琴风。他善长琴曲《高山》、《酒狂》、《华胥引》、《大胡笳》等。
  姚丙炎有琴著《我弹幽兰》、《发掘〈孤馆遇神〉的感受和设想》、《七弦琴曲〈酒狂〉打谱经过》等。姚门有古琴演奏专辑《姚门琴韵》流行于世,其中收录姚炳炎两首琴曲:《高山》、《大胡笳》。


  五十四、吴兆奇
  吴兆奇(公元 1921 年 -- ),苏州人,现代吴派琴家。
  吴兆奇为吴派名家吴兰荪之子,吴兆基之弟。他承家学,自幼学琴,并一直参加苏州的古琴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他曾在苏州的文化宫任职,并曾请刘少椿在文化宫传授古琴。文革时期,他一度停止弹琴,直至文革结束。
  吴兆奇在弹琴时,讲究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强调自然而然。他后来定居南京,为南京金陵琴社秘书长。


  五十五、俞伯荪
俞伯荪
  俞伯荪(公元 1922 年 -- ),四川人,现代川派琴家。
  俞伯荪师承川派琴家陈蕴儒、龙琴舫, 后致力于培养川派古琴继承人,为“东坡诗琴社”社长。
  俞伯荪善弹《墨子悲丝》、《佩兰》、《高山》、《流水》等曲,琴风峻急奔放、跌宕铿锵、稳健朴实。他从事挖掘和打谱工作,为《蜀道难》等古诗词配曲数十首。
  俞伯荪有古琴演奏专辑《蜀中琴韵(二):俞伯荪》上、下两集流传于世,共收录二十首琴曲,包括: 《 墨子悲丝》、《孔子读易》、《水仙操》、《长清》、《石上流泉》、《醉渔唱晚》、《平沙落雁》、《梧叶舞秋风》、《关山月》、《流水》、《秋江夜泊》 、 《 春山听杜鹃》、《高山》、《 欸 乃》、《捣衣》、《佩兰》、《潇湘水云》、《忆故人》、《渔樵问答》、《阳关三叠》。


  五十六、王华德
王华德
  王华德(公元 1922 年 — 公元 2008 年),四川人,现代川派琴家。
  王华德二十四岁开始学琴,先后师从易上达、龙琴舫、侯作吾、喻绍泽、查阜西。后在成都传琴,有弟子百余人。
  王华德有古琴演奏专辑《蜀中琴韵(一):王华德》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十二曲,包括:《醉渔唱晚》、《高山》、《流水》、《忆故人》、《佩兰》、《猿鹤双清》、《水仙操》、《洞庭秋思》、《普安咒》、《广陵散》、《潇湘夜雨》、《短清》。


  五十七、许健
许 健
  许健(公元 1923 年 -- ),河北人,现代琴家、 古琴史学家。
  许健曾就读于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执教,公元 1954 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任研究员,直至退休。
  许健早年师从杨荫浏、查阜西、管平湖,从事古琴研究。他曾编著《古琴曲集》,还著有古琴史学著作《琴史初编》,此外还有很多琴学论文。
  许健琴风稳健,同时也从事打谱,有 20 多首琴曲打谱作品。
  公元 1956 年,许健担任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后任中国琴会顾问、北美琴社顾问。


  五十八、郑珉中
郑珉中
  郑珉中(公元 1923 年 -- ),北京人,祖籍四川华阳,现代琴家、书法家、画家、古琴鉴定学家、古砚鉴定学家。
  郑珉中之画,师承林彦博、汪霭士、溥雪斋;书法师承溥雪斋;琴学师承管平湖。其琴风苍劲稳健,古朴纯和。而其在古琴的研究和鉴定方面,见地甚深,最具权威。
  郑珉中长期工作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任陈列组、历代艺术组、书法铭刻组、绘画组、铜器组、金石组、工艺组组长,公元 1982 年以后,重点从事古琴、古砚的研究。
  郑珉中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五十九、王迪
王 迪
  王迪(公元 1923 年 — 公元 2005 年),现代九嶷派女琴家。
  王迪师承现代古琴大师管平湖,她继承管平湖的琴学的同时,热衷于发掘琴歌。她从《东皋琴谱》、《风宣玄品》、《张鞠田琴谱》、《松声操琴谱》等二十余种较为流行的琴谱中发掘整理出琴歌百余首,并请专人以简谱、减字谱、歌词三行格式逐一缮写,以便于演唱和弹奏,并有多首琴歌录音,流行于世。
  王迪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会副会长,曾参加 查阜西 先生带领的古琴采访小组,是《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的特约编辑。


  六十、杨景涵
  杨景涵(公元二十世纪),现代琴家,居于北京,琴风朴实凝重,亦好斫琴,北京古琴研究会会员。


  六十一、朱惜辰
朱惜辰
  朱惜辰(公元 1924 年 — 公元 1959 年),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朱惜辰 初随陈心园学琴,后 师从徐立孙。他继承了徐立孙的琴风。徐立孙曾谓:“朱惜辰得余真传,盖吾派之理想传人。” 其《搔首问天》有青出于蓝之说。
  朱惜辰为人内向,从不轻易在人前显己之技,受到同门的敬佩。
  《梅庵琴韵》 CD 中,收录了朱惜辰的琴曲《秋江夜泊》、《搔首问天》、《挟仙游》、《风雷引》。


  六十二、徐忠伟
  徐忠伟(公元二十世纪),现代虞山派琴家,师从吴景略之弟子张骥一,公元 1986 年,与吴兆基、叶名佩一起,发起创办了苏州吴门琴社。


  六十三、梅曰强
梅曰强
  梅曰强(公元 1929 年 — 公元 2004 年),南京人,祖籍江西,现代广陵派琴家。
  梅曰强之琴学,启蒙于浙派琴家汪建候,又曾随金陵派夏一峰及赵云青、川派胥桐华学琴,后师从广陵名家刘少椿。他在继承了刘少椿纯正的广陵琴风的同时,兼收浙派、金陵派、川派的特点,对广陵琴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形成其自由跌宕、绮丽细腻、刚柔相济、清逸文雅的风格,讲究音正韵和,以琴写心。
  梅曰强曾在南京师范学院任课外 古琴 老师,退休后定居扬州,曾在扬州师范学院 任课外 老师,又在扬州开设梅曰强琴馆,弟子逾百人。他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南京乐社委员兼古琴组长、广陵琴社和梦溪琴社名誉理事。
  梅曰强的古琴录音资料,现已流传于世的包括:《广陵琴韵(六):梅曰强》、 《移云斋心旨》。
  《广陵琴韵(六)》收录琴曲包括《耕莘钓渭》、《离骚》、《佩兰》、《平沙落雁》、《秋夜读易》、《山居吟》、《梧叶舞秋风》、《渔歌》。
  《移云斋心旨》收录琴曲包括《 山居吟》、《樵歌》、《平沙落雁》、《梅花三弄》、《耕莘钓渭》、《秋夜读易》、《渔歌》、《佩兰》、《墨子悲丝》、《忆故人》、《秋塞吟》、《良宵吟》、《静观吟》、《秋江夜泊》、《醉渔唱晚》、《渔樵问答》、《风雷引》、《普庵咒》、《离骚》、《梧叶舞秋风》、《秋风词》、《阳关三叠》。


  六十四、叶名珮
叶名珮
  叶名珮(公元 1929 年 -- ),浙江温州人,现代女琴家。
  叶名珮少年在上海生活,即已开始学琴,后师从张子谦、李明德,以后又去杭州随徐元白学琴。后定居苏州。
  公元 1986 年,她与吴兆基、徐忠伟一起,发起创办了苏州吴门琴社。
  叶名珮琴风 委婉细腻,清新舒畅,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她先后共教出弟子六十余人。


  六十五、陈长林
陈长林
  陈长林(公元 1932 年 -- ),福建福州人,现代闽派琴家、计算机专家。
  陈长林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技术专业 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大容量存储学组组长,曾参加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03 ”机研制,任中国第一台自己设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 119 ”机外围设备技术负责人。
  陈长林同时也是现代著名琴家,是 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北美琴社顾问。他十四岁起随其父陈琴趣及其表姨吴子美学琴,后又根据唱片进行自学。十九岁后,他又得到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等大家的指教。
  陈长林之琴风,以闽派为基础,又博采众长,形成 吟猱有度,板眼明晰,刚柔相济,韵味深长; 温劲饱满,亮丽圆活, 细腻缜密,潇洒流畅的特点。 他善长《大胡笳》、《龙朔操》、《平沙落雁》等琴曲,有个人专辑《闽江琴韵》流传于世。《闽江琴韵》中收录琴曲包括:《龙朔操》、《雉朝飞》、《庄周梦蝶》、《大胡笳》、《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
  陈长林精通打谱,先后有打谱作品近六十首,最具代表性的有《龙朔操》等。他打谱采用“看谱打谱”和“弹琴打谱”相合的方法,重视节奏、音律,强调“仪咏合声”,并特别提倡尊重原著,“从主观上不改变古谱”。他在打谱方面的贡献,对现代琴学有一定的影响。


  六十六、李仲唐
李仲唐
  李仲唐(公元 1933 年 -- ),陕西西安人,现代琴家。
  李仲唐师从吴景略和查阜西,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琴专业,为中国九三学社社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今虞琴社社员,曾任陕西乐团古琴演员、西安音乐学院民族音 乐系副 教授。
  李仲唐热心于琴事,曾多次举办古琴讲座,并曾为《桃花扇》、《李清照》、《东陵大盗》、《天宝轶事》等十余部影视片担任古琴配乐。


  六十七、卫家理
  卫家理, 字南 箎 ,号半瓶老人, 四川乐山人, 现代琴家。
  卫家理师从虞山吴门吴景略,又曾受教于 查阜西、张子谦、姚丙炎、王洁儒、俞伯荪等琴家。他善长于《渔樵问答》、《忆故人》、《潇湘水云》、《普安咒》、《梅花三弄》等曲,有《黄云秋塞》等打谱作品,并曾创作《四月八》、《怀念引》。《琴韵缤纷》(三) CD 收录了他的琴曲《四月八》。
  卫家理曾任贵州遵义地区文工团乐队队长二十八年;公元 1986 年在遵义创建播州古琴研究会,并任会长。


  六十八、韩廷瑶
  韩廷瑶(公元 1934 年 -- ),北京人,现代九嶷派琴家。
  韩廷瑶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师从九嶷琴家关仲航,后又受教于顾梅羹、管平湖、吴景略、陈长林等琴家,后在郑州、开封等地收徒授琴,弘扬九嶷派琴学。他的打谱作品包括:《列子御风》、《沧海龙吟》、《 欸 乃》、《高山》等琴曲。


  六十九、吴钊
吴 钊
  吴钊(公元 1935 年 -- ),苏州人,现代琴家、古琴史学家。
  吴钊生于书香之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公元 1953 年,他师从泛川名家查阜西学琴。后来,他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虞山吴门吴景略学琴。大学毕业后,他入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 1985 年,他就任中国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 1991 年任该所研究员,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后又任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琴会会长。
  吴钊的琴风苍劲幽远,吟猱丰富,善长《忆故人》、《鸥鹭忘机》、《汉宫秋月》等琴曲。他有个人专辑《汉宫秋月》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汉宫秋月》、《关山月》、《梅花三弄》、《鸥鹭忘机》、《普庵咒》、《阳关三叠》、《忆故人》、《渔樵问答》。
  吴钊曾多次往美国、 法国、德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进行讲学、演奏会等学术琴学传播活动。其主要著作包括:《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 - 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中国古琴珍萃》(主编)、《琴曲集成》(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古琴基础教程》( VCD )等。


  七十、刘正春
刘正春
  刘正春(公元 1935 年 -- ),南京人,现代金陵派琴家。
  刘正春十五岁时,师从诸城派琴家王生香学琴,以后又从学于泛川派周空明、金陵派夏一峰、广陵派刘少椿、梅庵派程午佳、金陵派赵云清等琴家。其琴风以金陵派为根本,别取诸家之长,形成宁静舒缓、秀丽幽远的风格。他善长《秋江夜泊》等琴曲。《琴韵缤纷(一)》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秋江夜泊》、《平沙落雁》。
  刘正春是现代金陵派的代表人物,金陵琴社社长,中国古琴学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兼常务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音乐家协会名誉理事。


  七十一、庞雨珠
庞雨珠
  庞雨珠(公元 1935 年 -- ),山东德州人,现代诸城派琴家。
  庞雨珠 毕业于山东艺专音乐系,师从诸城派琴家张育瑾学琴,后历任中国琴会理事、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琴会副会长、济南琴会名誉会长。
  庞雨珠的琴著包括《古琴简明教程》、《中国古琴音乐文集》、《古琴演奏技法浅议》、《历来琴家多长寿刍议》、《古琴泛音初探》等。


  七十二、容天圻
容天圻
  容天圻(公元 1936 年 -- )字秋庵,号琴禅,福州人,现代台湾琴家、水墨鉴定家。
  容天圻出生于福州,客籍中山,后往台湾,二十七岁时在台湾师从胡莹堂学琴。他继承了胡莹堂宁重苍古的琴风,并著有琴文多篇,在台湾琴界影响很大。
  容天圻的弟子李孔元,后来也是台湾极有影响的琴家。


  七十三、姜抗生
姜抗生
  姜抗生(公元 1937 年 -- ),出生于上海,现代琴家。
  姜抗生早年曾随卫仲乐学琵琶,后师从溥雪斋学琴,以后又受学于查阜西和吴景略,是北京古琴研究员早期的会员,后参加中国歌舞团。
  姜抗生的琴风稳重大度,善长《鹤舞洞天》、《流水》等曲。他热衷于琴事活动,后来在青岛教琴。


  七十四、戴树红
戴树红
  戴树红(公元 1937 年 -- ),江苏泰州人,现代洞箫专家、琴家。
  戴树红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今虞琴社社长、中国琴会常务理事、苏州民乐一厂顾问。由于其以萧著称,故有“箫神”之谓。
  戴树红之琴,师承于张子谦,继承了张子谦的琴风,并被谓为张子谦之知音。他还经常和张子谦合作,进行琴箫合奏。张子谦流传于世的诸多琴箫合奏录音,即是与戴树红合作的。


  七十五、李禹贤
李禹贤
  李禹贤(公元 1937 年 -- ),号劲草,又号琴童, 山东桓台人,现代琴家、画家。
  李禹贤十六岁开始学琴,启蒙于张正吟,后师从夏一峰、刘景韶、张子谦,并私淑于管平湖、吴景略,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历数十年后, 创立“劲草琴堂”,并 执教于福建省艺术学校。
  李禹贤之琴,由“金陵派”入门,打“梅庵派”功底,走“广陵派”路向,有“慢中去韵,韵中含情,情中生景,景中有我,凝神入化”之体会,形成了苍劲稳重的琴风。他善长《满江红》、《流水》等琴曲。《琴韵缤纷》(三)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满江红》。
  李禹贤的琴著包括:《闽派古琴考察报告》、《打谱与研究》、《八闽琴史略》等。他的打谱作品包括:《风云际会》、《雉朝飞》、《高山》、《江月白》、《春怨》、《休契吟》、《胡笳十八拍》等琴曲。
  李禹贤亦擅长国画,尤精花鸟,有琴画齐名之誉。


  七十六、徐晓英
徐晓英
  徐晓英(公元 1937 年 -- )又名霞影, 浙江衢县人,现代浙派女琴家。
  徐晓英为文史学家徐映璞之女,从小受家学薰陶,有深厚的古文诗词功底,有“三衢才女”之称。
  公元 1954 年起,徐晓英师从浙派名家徐元白、张味真学琴,后赴京、沪等地受学于查阜西、吴景略、溥雪斋等名家;同时也随古筝名师王巽之学筝;后进入杭州歌舞团担任古琴、古筝演奏员。她曾任杭州四、五届政协委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等职。
  公元 2001 年,徐晓英开设“霞影琴馆”,另外还编写了《霞影古琴教程》 ( 上、下册 ) ,用于教学,有弟子千人。她写有《古琴艺术赏析》等二余篇论文,曾为《陋室铭》、《乌夜啼》、《雉朝飞》等琴曲打谱,并善于琴歌演唱。她的部分琴曲录音被收入古琴 CD 中。《琴韵缤纷》(二)中,收录了她的《思贤操》。《琴韵缤纷》(三)中,收录她的《阳关三叠》。


  七十七、孙贵生
孙贵生
  孙贵生(公元 1937 年 -- ),上海人,现代琴家及笛、箫演奏家。
  孙贵生少年习笛、箫,后师从泛川派名家查阜西学琴,又受教于广陵派名家张子谦及虞山派名师吴景略。以后,他又师从律学家潘怀素学习中国音乐理论,专攻音律学。
  孙贵生曾任中国电影乐团管乐部部长,从事电影音乐工作三十余年,录制的影视音乐达数百部。
  孙贵生有古琴专辑《阳关三叠》流行于世,收录曲目包括:《 欸 乃》、《伯牙悼子期》、《春晓吟》、《洞庭秋思》、《关山月》、《鹊桥仙》、《阳关三叠》、《忆故人》、《幽兰》、《醉渔唱晚》。


  七十八、汪铎
汪 铎
  汪铎(公元 1938 年 -- )学名珍昌,字光瑜,别号采真,生于苏州,现代吴门琴派琴家。
  汪铎生母吴湘岑(兆瑜)为吴兰荪之女。其舅父吴兆基为吴门著名琴家。汪铎之琴学师承吴兆基,另外曾受学于青城道士吴纯白(浸阳、观月)。
  汪铎琴风宁静澹泊,隽永朴拙。他在继承吴门琴派的文人琴风外,还热衷于整理内容与道家有关的琴曲。他曾打谱《采真游》、《崆峒问道》、《庄周梦蝶》、《挟仙游》、《嵇氏四弄》等琴曲。
  公元 2002 年,汪铎创立吴声琴学研究所,主编了古琴刊物《琴道》。
  汪铎的个人琴曲专辑有《道家琴曲》、《溪山清韵》。另外他还出版了古琴教学 DVD 《丝桐讲习》。


  七十九、林友仁
林友仁
  林友仁(公元 1938 年 -- ),上海人,祖籍台湾,现代广陵派琴家。
  林友仁之琴,启蒙于金陵派夏一峰,师承于广陵派刘少椿,就读于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时,师从卫仲乐,并受学于刘景韶、顾梅羹、沈草农等琴家。他就职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研究室,任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教学,并兼教古琴;曾任职于音乐研究所,任中国音乐研究室副主任。
  林友仁琴风浑朴自然,宽缓醇厚,善长《流水》、《普安咒》、《醉渔唱晚》、《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琴曲。他的古琴录音专辑很多,包括:《广陵琴韵(七):林友仁》、《琴韵萧声弄流水》、《 MUSIC FOR THE QIN ZITHERLIN YOU REN 》、《中天真味》。其中 《广陵琴韵(七):林友仁》收录琴曲包括:《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普安咒》、《樵歌》、《忆故人》、《醉渔唱晚》。《琴韵萧声弄流水》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良宵引》、《流水》、《平沙落雁》、《普安咒》、《阳关三叠》、《忆故人》。
  林友仁在教学方面强调回归自性修养,舒展心灵。他的琴著包括《琴乐考古构想》等。


  八十、刘赤城
刘赤城
  刘赤城(公元 1938 年 -- ), 江苏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刘赤城自幼随其父刘嵩樵习琴,曾受学于徐立孙,后就读于 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刘景韶。他曾 执教于安徽艺术学院,后调入安徽省歌舞团从事古琴独奏及研究工作。他从事古琴演奏数十年,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底。 其琴风绮丽缠绵,雄劲豪放,绰注吟猱较为夸张。他有《国乐大师(二):刘赤城》、《梅庵真传》等专辑流传于世。其中《国乐大师(二):刘赤城》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捣衣》、《风雷引》、《关山月》、《极乐吟》、《流水》、《平沙落雁》、《秋风词》、《秋江夜泊》、《搔首问天》、《挟仙游》、《渔樵问答》、《玉楼春晓》、《醉渔唱晚》。
  刘赤城曾有打谱作品五十余首,包括《秋鸿》、《羽化登仙》等;有专业性论文多篇;是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兼任安徽省梅庵琴社社长。


  八十一、朱子易
朱子易
  朱子易(公元 1938 年 -- ) 字云程,江苏金坛人,现代诸城派琴家。
  朱子易师从诸城派名家詹澄秋学琴,并亦精于琵琶,曾在专业文艺团体长期任琵琶演奏员,后改做政府机关工作和理论工作,退休后又潜心钻研古琴并开始传授学生,有弟子六十余人。他曾任 山东省音协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泉韵琴社社长、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等。
  朱子易琴风苍劲有力、挥洒自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融合了一些现代气息。他主张学琴先要打好基础,要通过一些小型曲目,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正确地掌握古琴的常用指法;并提倡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各派的成熟曲目和演奏经验,以不断提高。


  八十二、陶筑生
  陶筑生(公元 1938 年 -- ),原籍江西南昌,居于台北,现代梅庵派琴家,公元 1969 年起从吴宗汉学琴,能弹梅庵诸曲,在台湾有一定影响。另外他也通古筝及箫、笛,曾在国乐团中任箫、笛演员。


  八十三、郑云飞
郑云飞
  郑云飞(公元 1938 年 -- ),杭州人,现代浙派琴家。
  郑云飞师从浙派名家徐元白学琴,后在杭州传琴,有弟子四十余人。他提倡从 多方面吸取知识,比如多看戏、多听音乐、多看画、多游山玩水等,从中吸取多门类艺术来营养自己的古琴观;并特别强调“先继承,再发展”,但最好不要离开传统,应该尽量用传统古琴指法来创造曲目。
  郑云飞也从事打谱。经他打谱的琴曲子包括:《楚歌》、《屈源问渡》、《泛沧浪》等。他对传统琴谱的总结为:“《五知斋琴谱》中指法讲得最多,最详尽、细腻;《西麓堂琴统》收录的琴曲最多,调性最广,很具有打谱意义;《自远堂琴谱》是收集大型曲谱最多的琴谱……”


  八十四、顾泽长
顾泽长
  顾泽长(公元 1939 年 -- ),祖籍四川华阳,现代泛川派琴家。
  顾泽长为川派名家 顾梅羹长子,承家学,继承了川派朴实稳健,峻急跌宕,洒脱奔放的琴风,后任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辽宁省古琴研究会会长。另外,他也精通传统斫琴之法。
  古琴 CD 《文王操》中,收录了顾泽长的琴曲《醉渔唱晚》。


  八十五、李祥霆
李祥霆
  李祥霆(公元 1940 年 -- ), 满族,吉林省辽源市人,祖籍辽宁岫岩,现代琴家。
  李祥霆出生于中医家庭,自幼对传统艺术颇为偏爱,曾学习吹箫、古典诗词及水墨画;后因从广播中听到《关山月》而醉心于琴;公元 1957 年拜查阜西为师,并由顾梅羹启蒙,开始学琴; 1958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同时受学于管平湖、溥雪斋等琴家; 1963 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8 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 任客座 教授,教授古琴和洞箫; 1994 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琴会会长、中国古琴学会会长、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台北和真琴社顾问、日本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北美琴社顾问。
  李祥霆熔虞山吴门、泛川等派风格于一炉,强调根据曲意而确定表现手法,其琴风 流畅秀丽,大静大动,如长江奔雷,似孤岭松涛,特点鲜明, 自成一家,并善长即兴弹奏 。他的古琴演奏专辑非常丰富,包括:《李祥霆古琴艺术》 、《幽居》、《李祥霆》、《唐人诗意》等。
  《李祥霆古琴艺术》收录琴曲包括:《 欸 乃 》、 《长门怨》、《广陵散》、《流水》、《梅花三弄》、《秋塞吟》、《潇湘水云》、《忆故人》、《幽兰》。
  《幽居》收录琴曲包括:《潇湘水云》、《静夜思》、《梅花三弄》、《良宵引》、《流水》、《长门怨》、《渔樵问答》、《梧叶舞秋风》、《离骚》、《幽居》、《广陵散》。
  《李祥霆》收录琴曲包括:《胡笳十八拍》、《离骚》、《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望秦》、《夜琴》(一)、《夜琴》(二)、《夜琴》(三)、《渔樵问答》、《虞山秋》。其中《望秦》、《夜琴》三首、《虞山秋》为即兴曲。
  《唐人诗意》收录琴曲都是李祥霆即兴做曲作品,包括:《长河落日圆》、《窗含西岭千秋雪》、《春风又绿江南岸》、《独钓寒江雪》、《孤帆远影碧空尽》、《天地一沙鸥》、《卧看云起时》、《星垂平野阔》、《野渡无人》、《月是故乡明》。
  李祥霆长期从事古琴教育事业,有中外弟子数百人。其琴著颇丰,包括:《 查阜西 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再论 查阜西 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弹琴录要》、《琴乐之境百字诀》、《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等。他还拍摄了 《古琴教学》 VCD ,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李祥霆还创作了新琴曲《三峡船歌》、《风雪筑路》。


  八十六、成公亮
成公亮
  成公亮(公元 1940 年 -- ),江苏宜兴人,现代广陵派琴家。
  成公亮公元 1960 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古琴专业, 1965 年毕业于该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后为南京艺术学院音 乐系副 教授。
  成公亮曾学琴于梅庵派刘景韶,后师从广陵派张子谦。其琴风宽缓深沉,跌宕缠绵,刚柔并济,以广陵为根本,以他派为辅助。他的古琴录音专辑颇丰,包括:《广陵琴韵(二):成公亮》、《秋籁》、《袍修罗兰》、《 是曲不知所从起 -- 成公亮打谱集》。
  《广陵琴韵(二):成公亮》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归去来辞》、《酒狂》、《龙朔操》、《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忆故人》、《渔樵问答》、《醉渔唱晚》。
  《秋籁》收录琴曲包括:《遁世操》、《良宵引》、《流水》、《普安咒》、《文王操》、《潇湘水云》、《醉渔唱晚》。
  《袍修罗兰》是成公亮创作的古琴套曲,包括:《地》、《水》、《火》、《风》、《空》、《见》、《识》、《如来藏》。
  《 是曲不知所从起 -- 成公亮打谱集》收录琴曲包括:《文王操》、《遁世操》、《忘忧》、《凤翔千仞》、《孤竹君》、《桃源春晓》、《 明 君》、《龙朔操》、《洞庭秋思》、《归去来辞》。
  成公亮致力于琴学理论钻研和打谱。他打谱的琴曲收录在《是曲不知所从起 — 成公亮打谱集》中。他还有琴著多篇,如《 古琴家张育瑾和山东诸城琴派》等。


  八十七、谢导秀
谢导秀
  谢导秀(公元 1940 年 -- ), 广东梅县人,现代岭南派琴家。
  谢导秀少年时即学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后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岭南派名家杨新伦。毕业后一直从事古琴研究。他继承了岭南风格,并也有自己的特点;另外还通晓筝、二胡、箫、唢呐、笛子、葫芦丝等乐器。
  谢导秀曾与杨新伦一起组建广东古琴研究会,并任秘书长,杨新伦去世后任会长,并任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他还和杨新伦一起,将《古岗遗谱》整理成册。
  谢导秀琴风刚劲中带有缠绵,富有广东音乐特色。他的古琴专辑包括:《淳醇清亮古琴梦》、《碧涧流泉》。
  《淳醇清亮古琴梦》收录琴曲包括:《 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神化引》、《碧涧流泉》、《双鹤听泉》、《渔樵问答》、《玉树临风》、《妆台秋思》、《乌夜啼》、《平湖秋月》、《怀古》、《春江花月夜》。
  《碧涧流泉》收录琴曲包括:《 平沙落雁》、《乌夜啼》、《双鹤听泉》、《碧涧流泉》、《神化引》、《禅院钟声》、《怀古》、《玉树临风》、《高山流水》、《鸥鹭忘机》、《碧涧流泉》、《渔樵问答》、《平湖秋月》、《伯牙吊子期》、《泛沧浪》、《小胡笳》、《楚歌》。


  八十八、王永昌
王永昌
  王永昌(公元 1940 年 -- ), 江苏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琵琶演奏家。
  王永昌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副主编;曾学琴于徐立孙,继承了梅庵派琴风,善长于《平沙落雁》、《长门怨》、《捣衣》、《搔首问天》等琴曲。
  王永昌打谱的琴曲包括《高山》、《高山流水》、《关睢》、《列子御风》等;有琴著多篇,包括《论梅庵琴派》等。


  八十九、龚一
龚 一
  龚一(公元 1941 年 -- ),南京人,现代琴家。
  龚一十三岁开始学琴,十五岁得到查阜西的好评,先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专修古琴,曾随张正吟、夏一峰、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张子谦、顾梅羹、沈草农、刘景韶等十二位琴家学琴,广泛学习了广陵、金陵、泛川、诸城、梅庵等多个琴派的风格,熔各家于一炉,自成一家,形成了 清和婉转,中正秀丽的琴风。他强调在弹琴时,要“心中有古人,眼前有今人”。以古琴与民乐团进行合奏,也是其特点。
  龚一善长《潇湘水云》、《平沙落雁》、《醉渔唱晚》等琴曲,有非常丰富的古琴专辑流行于世,包括:《乌夜啼》、《潇湘水云》、《酒狂》、《广陵绝响》、《云水吟》、《琴箫引》、《龚一》。
  《乌夜啼》收录琴曲包括:《平沙落雁》、《古风操》、《阳关三叠》、《泛沧浪》、《秋塞吟》、《忆故人》、《大胡笳》、《关山月》。
  《潇湘水云》收录琴曲包括:《潇湘水云》、《醉渔唱晚》、《龙翔操》、《山居吟》、《神人畅》、《江流》、《山水情》。
  《酒狂》收录琴曲包括: 《 欸 乃》、《汉节操》、《酒狂》、《平沙落雁》、《渔歌》、《渔樵问答》、《醉渔唱晚》。
  《广陵绝响》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大胡笳》、《广陵散》、《酒狂》、《流水》、《山居吟》、《潇湘水云》、《阳关三叠》、《醉渔唱晚》。
  《云水吟》为琴箫合奏专辑,收录琴曲包括:《宝鼎赞》、《赤壁怀古》、《大雄宝殿》、《峨嵋佛光》、《梵海云僧》、《寒山僧踪》、《九华苍松》。
  《琴箫引》亦为琴箫合奏专辑,收录琴曲包括: 《 欸 乃》、《春晓吟》、《泛沧浪》、《关山月》、《良宵引》、《平沙落雁》、《石上流泉》、《忆故人》、《渔樵问答》、《玉楼春晓》。
  《龚一》收录琴曲包括:《 渔歌》、《醉渔唱晚》、《平沙落雁》、《汉节操》、《渔樵问答》、《酒狂》、《 欸 乃》、《神人畅》。
  龚一历任上海电影乐团古琴演员、上海乐团古琴演员、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上海音乐学院客席古琴教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古琴学会执行会长。他除古琴演奏外,还致力于打谱和新曲创作。其打谱作品包括:《大胡笳》、《大雅》、《幽兰》、《神人畅》、《山居吟》等二十余首琴曲;并为《广陵散》作出节本。他创作的新曲包括:《梅园吟》、《春风》等。


  九十、荣鸿曾
荣鸿曾
  荣鸿曾(公元 1941 年 -- ),香港人,现代琴家。
  荣鸿曾历任 香港大学群芳中国音 乐讲座 教授、兼任美国匹兹堡大学音 乐 教授、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哈佛大学音 乐学 博士,是香港的著名学者。
  荣鸿曾之古琴,师承泛川琴家蔡德允。他认为 古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光辉的价值,故对古琴的发展非常热心,曾与刘楚华一起,将蔡德允《 愔愔 室琴谱》手本编制成书。
  古琴 CD 《古琴荟珍》中,收录了其弹奏的《龙翔操》、《华胥引》二曲。


  九十一、梁铭越
梁铭越
  梁铭越(公元 1941 年 -- ),北京人,现代台湾琴家、作曲家。
  梁铭越是古筝名家梁在平之子,自幼随父学习古筝,后师从胡莹堂学琴,是胡莹堂的主要弟子之一。他于公元 1957 年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学习小提琴及理论作曲, 1964 年往美国夏威夷大学音乐学院深造,后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师西格、 胡德等 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
  梁铭越长期从事音乐研究,主要琴著包括:《古琴的研究》等。


  九十二、陈熙埕
陈熙埕
  陈熙埕,杭州人,现代虞山吴门女琴家。
  陈熙埕早年随管平湖学琴,后考入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 师从虞山吴门创始人吴景略,毕业后回到杭州, 在浙江省歌舞团任古琴专业演奏员; 在杭州传授琴艺; 后 为中国琴会常务理事。


  九十三、张铜霞
张铜霞
  张铜霞(公元 1942 年 -- ),四川铜梁县人,祖籍山东冠县,回族,现代川派女琴家。
  张铜霞毕业于 四川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川派名家喻绍泽。她在四川音乐学院期间,曾学习声乐,故精通于琴歌。她曾把部分现代歌曲,作成琴歌演唱。
  张铜霞是中国国家歌舞团副教授,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古琴艺术联谊中心”办公室主任。她曾主办《七弦琴音乐艺术》杂志,保存了大量琴学资料。


  九十四、李天桓
李天桓
  李天桓(公元 1942 年 -- ),原籍河北,生于北京,后迁回唐山,现代九嶷派琴家。
  李天桓为九嶷派李浴星之子,少承家学,随李浴星习琴,并曾受教于管平湖、查阜西等琴家。其善长 《良宵引》、《归去来辞》、《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水仙操》等琴曲。
  公元 2000 年,李天桓成立唐山古琴研究会,并任会长。此后在河北、天津地区,多此举行琴事活动,如古琴音乐欣赏、九嶷派琴学讲座等。其琴著包括: 《一鼓息万动再弄鬼神泣—— 李浴星 先生发掘古琴曲 < 广陵散 > 忆记》、《修琴点滴》、《关于古琴记谱的浅见》、《近百年来唐山的古琴概况》、《琐忆 管平湖 先生》等。


  九十五、丁纪园
丁纪园
  丁纪园(公元 1942 年 -- ), 河南邓州人,后定居郑州,现代泛川派女琴家。
  丁纪园公元 1962 年入沈阳音乐学院,师从泛川派名家顾梅羹学琴及琴学理论,得其传授《醉渔唱晚》、《四大景》、《墨子悲丝》等二十余曲,以《流水》、《汉宫秋月》、《秋塞吟》、《潇湘水云》、《普庵咒》等曲最为擅长。《琴韵缤纷》(一)中,收录了她的琴曲《汉宫秋月》。
  丁纪园著有《白石道人歌曲译谱新注》(与高文合著)。他的打谱作品包括《汉宫秋》、《庄周梦蝶》、《佩兰》、《古怨》、《宋玉悲秋》等。
  丁纪园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教授。公元 2002 年,他创立中州琴会,并自任会长。 2004 年,他又组织成立了河省古琴培训中心。


  九十六、何明威
何明威
  何明威,现代川派琴家、斫琴家、琵琶演奏家,为四川省歌剧舞剧院琵琶演员。
  何明威师从川派名家喻绍泽学琴,不仅能演奏,也精于斫琴,是中国古琴学会乐器制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其所斫之琴,具有 明亮、灵敏、松透、穿透力强的特点, 共鸣好,音量大且正、实,声音匀整,韵味绵长,比较适合现代的古琴演出,故受到很多琴家的好评。


  九十七、曼大墨
曼大墨
  曼大墨(公元 1943 年 -- )名字原文 Manfred Dahmer ,德国人,现代琴家。
  曼大墨曾在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李祥霆学琴,并曾到台湾做研究考察。回国后,他在德国的多个城市都曾举办古琴“谈奏会”,推广古琴。
  曼大墨著有《广陵散——中国记载最早器乐之最著名作品》、《琴——中国古典弹弦乐器》,并有 CD 专辑《长清》流行于世。


  九十八、张清治
张清治
  张清治(公元 1943 年 -- ),现代台湾琴家、画家。
  张清治为 台北国立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研究所及造形艺术研究所教授 。其师从胡莹堂学琴,长年进行琴学研究,著有 《琴境图说——古琴艺术的美感境界》 。他在《琴境图说》中提出:“ 琴乐之为道,是为琴道。琴之为乐。乐在音乐之外,是为乐外乐。乐外乐,其乐趣之得,得之于趣外、乐外。”


  九十九、杨晴
杨 晴
  杨晴(公元 1943 年 -- ),苏州人,现代吴派女琴家、画家。
  杨晴先后师从裴金宝、吴兆基学琴,善长琴歌弹唱,为吴门琴社理事。她吸收了昆曲的咬字、吐音、上韵等用腔,使其琴歌很有特点,著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等琴文。


  一OO、丁承运
丁承运
  丁承运(公元 1944 年 -- ),河南开封人,原籍河南邓州,现代琴家。
  丁承运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器乐系,公元 1972 年起执教于河南大学,曾任音乐系主任、河南大学音乐艺术研究所所长;后历任武汉音乐学院音 乐学系 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学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中国筝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名人协会会员等。
  丁承运初学琴、筝于胞姊丁伯琴,后师从川派名家顾梅羹与广陵派名家张子谦学琴。他长年从事古琴研究,并致力于中国乐律学、中州筝派的发掘研究,及琴、瑟、筝乐器的研制。他主张推行中国音乐传统的传习方式等。
  丁承运曾打谱发掘琴曲《神人畅》、《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卿云歌》、《修禊吟》、《流觞》等十余首,并有《清商三调音阶调式考索》、《论吟猱》、《琴调溯源》、《论五音调》等著作。其琴风雄浑刚健而质朴,善长《神人畅》等曲。《琴韵缤纷》(一) CD 收录了他的琴曲《神人畅》、《洞庭秋思》。《文王操》 CD 收录了他的琴曲《白雪》。
  另外,丁承运也斫琴,并致力于增大琴的音量,以适合于舞台表演。他著有斫琴论文《中国造琴传统抉微》。


  一O一、区君虹
区君虹
  区君虹(公元 1945 年 -- ),广州人,现代岭南派琴家、书法家、武术家。
  区君虹出生中医世家,精通岐黄,并通书法、武术。他师从岭南派名家杨新伦学琴,历数十年,成为岭南名家。他 不仅弹琴,亦能于斫琴和修琴,为中国古琴学会乐器制作委员会专家委员。
  区君虹 认为: “古琴的韵味那么足,表现力那么强,情感那么易于抒发和寄托,但音量那么小。所以并不是它本身或琴人故作清高,而是由不得它不清高。古琴艺术本身决定了它是涓涓细流,不能像其他乐器那样汹涌澎湃、轰烈张扬,但这股清流却有着数千年深厚文化的积淀承托,永远川流不息。”


  一O二、吴文光
吴文光
  吴文光(公元 1946 年 -- ),常熟人,现代虞山吴门琴家。
  吴文光是 虞山吴门创始人吴景略之子,为民族音 乐学 博士,中国音 乐学院 教授,中国国乐馆馆长。吴文光承家学,以表现自然之趣和擅长心理描写为追求,并采用中西融通之实证方法,阐述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古琴音乐)的深层结构和微观体系。
  从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吴文光致力于《神奇秘谱》的研究,有《幽兰》、《樵歌》、《离骚》、《秋鸿》、《大胡笳》、《小胡笳》、《列子御风》、《关睢》等数十首打谱作品。
  吴文光的琴著包括:《虞山吴氏琴谱》、《中国音乐现象的美学探索》、《吴景略的古琴音乐》(英文)、《论古琴情感形象的生理记录法》、《 < 碣石调 ? 幽兰 > 研究》、《琴调》、《打谱探赜》等。
  吴文光之琴风清洌奇峻,融合部分西乐理念,极具个性,善长《列子御风》、《幽兰》、《阳春》等琴曲。他的古琴专辑包括:《阳春》、《琴统搴英》、《列子御风》、《流水》、《古琴大师吴文光》、《吴文光古琴精选》( DVD )等。
  《阳春》专辑收录琴曲包括:《泛沧浪》、《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秋塞吟》、《阳春》、《渔樵问答》。
  《琴统搴英》专辑收录琴曲包括:《广陵散》、《 酒狂》、《梧叶舞秋风》、《长门怨》、《秋鸿》、《普安咒》、《离骚》。
  《列子御风》专辑收录琴曲包括:《古风操》、《禹会涂山》、《列子御风》、《神人畅》、《秋月照茅亭》、《鹤鸣九皋》、《古怨》、《潇湘水云》、《大雅》、《招隐》。
  《吴文光古琴精选》收录琴曲,上集包括:《 仙翁操 》、《 黄莺吟 》、《 竹枝词 》、《 偶成 》、《 秋风词 》、《 招隐 》、《 卜算子 》、《 关山月 》、《 湘江怨 》、《 阳关三叠 》、《 秋月照茅亭 》、《 酒狂 》、《 长门怨 》、《 泛沧浪 》、《 古怨 》、《 古风操 》、《 神人畅 》、《 秋塞吟 》、《 樵歌 》、《 长清 》、《 列子御风 》、《 乌夜啼 》、《 忆故人 》、《 流水 》、《 秋鸿 》、《 墨子悲丝 》、《 普庵咒 》、《 离骚 》、《 碣石调·幽兰 》、《 阳春 》。下集包括:《 梅花三弄 》、《 禹会涂山 》、《 潇湘水云 》、《 渔歌 》、《 渔樵问答 》、《 广陵散 》、《 关睢 》、《 小胡笳 》、《 大胡笳 》、《 胡笳十八拍 》。


  一O三、唐建垣
唐建垣
  唐建垣(公元 1946 年 -- ),香港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唐建垣于公元 1968 年在台湾师从吴 宗汉、王忆慈伉俪学琴,得梅庵谱所载诸琴操,后又受学于孙毓芹、吴景略等琴家。他曾著《琴府》,所著录古今琴学资料甚丰,堪步杨宗稷《琴学丛书》后尘,为士林所重。另外,他还有古琴专辑《霞外琴韵》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普庵咒》、《长门怨》、《梅花三弄》、《忆故人》、《渔樵问答》、《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平沙落雁》、《良宵引》、《玉楼春晓》。
  唐建垣是 美国康州民族音 乐学 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


  一O四、黄树志
  黄树志,香港人,亦居加拿大,现代琴家。其初学琴于新亚研究所琴社,启蒙于女琴家谢芳回,后师从香港泛川名家蔡德允,又受教于姚炳炎、吴景略。
  黄树志曾任新亚琴社社长,新亚琴社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古琴导师,主编了《琴学丛刊》。他致力于古琴传统丝弦的研制和推广。其制出的“太古丝弦”质量相当出色。


  一O五、陈松宪
  陈松宪(公元二十世纪),号野韵,马来西亚吉隆坡人,专业化学师、沥青纸品工艺顾问,毕业于南洋大学化学系。其善于古琴、琵琶演奏,有“琵琶仙”之称。琴艺乃自学而成,后又从学于李禹贤。著有《韵的寻求-吉隆坡华乐运动四十年 (1955-1995) 》。其致力于对《普安咒》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弹多个版本。在马来西亚华乐界甚受尊敬。


  一O六、杨青
杨 青
  杨青(公元 1947 年 -- ),祖籍山东,生于东北,后迁居北京,现代琴家、琵琶演奏家。
  杨青历任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琴会 秘书长 、琵琶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北京乐器学会吉他研究会会长。
  杨青自幼 习琵琶,琴学起萌于龚一,并受教于吴文光、李祥霆,后师从王迪、陈长林。 他 长年在专业文艺团体及民族音乐学术团体中从事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乐器改革;并致力于古琴教学,弟子甚众,尤其是拥有大量少年学生;著有教材《少儿学古琴》(附 DVD )。
  杨青热衷于琴事活动,曾作过“关于古琴的艺术价值”讲座、“关于古琴的历史与现状”专题节目、“中国古典名曲讲解”、“扬州文化名宿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会”、“南北琴人演奏会”、“全国桃李芬芳民族乐器观摩音乐会——少儿古琴专场音乐会”、“庆祝古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音乐会”、“ 2004 全国古琴大赛暨全国古琴艺术研讨会”、“丝桐乐会—新荷集—杨青师生专场音乐会”、“雅韵华章”艺术团赴日本东京都公开友好交流演出等活动。


  一O七、王海燕
  王海燕(公元 1947 年 -- ),原籍福建,现代台湾梅庵派女琴家。
  王海燕现于公元 1968 年起,随吴宗汉夫妇学琴,是吴先生伉俪门下学琴历时最久的一位琴弟子,能弹奏《风雷引》、《长门怨》、《关山月》、《极乐吟》、《捣衣》、《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梧叶舞秋风》等二十余曲,后任台北艺术大学 传统音乐学系系主任兼 古琴教授、 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教授。


  一O八、姚公白
  姚公白(公元 1948 年 -- ),杭州人,幼迁上海,现代姚门琴家。
姚公白为姚炳炎之子,幼承家学,并曾自学沈草农之《古琴初阶》。其琴风继承了姚门的指净而轻灵的特点,善长《小胡笳》、《乌夜啼》、《流水》等曲。《姚门琴韵》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古风操》、《秋宵步月》、《流水》、《小胡笳》。
姚公白有打谱作品《高山》、《鹤呜九皋》等,琴著包括《姚炳炎及其琴学成就》等。他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江苏分会会员,后任教于江苏太仓县明德学校


  一O九、韩杰
韩 杰
  韩杰(公元 1948 年 -- ),居于北京,现代闽派琴家。
  韩杰之琴学,师从闽派名家陈长林,琴风温劲圆活而流畅。他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办公室主任、 中国琴会理事兼 办公室主任、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并长期在文化馆从事文化工作,曾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教授古琴。其琴著有《 浅析琴曲解题的内容、特点和意义》等。


  一O十、李明忠
李明忠
  李明忠(公元 1949 年 -- ),居于西安,现代琴家。
  李明忠 师从李仲唐学琴,是 古琴硕士,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代音乐,西安鼓乐,琴学等方面的研究。其琴风古朴坚实。《文王操》 CD 收录了他的琴曲《流水》。另外,他曾以琵琶、古琴为影视《秦颂》、《秦始皇》等录制音乐。
  李明忠精于斫琴。其所斫之琴,纯和润泽,音质极佳,在琴界有很高的声誉。
  李明忠的琴著包括《斫琴随笔》、《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等。


  一一一、刘善教
刘善教
  刘善教(公元 1949 年 -- ), 江苏盐城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刘善教是梅庵派名家刘景韶之子,是刘景韶梅庵琴学的继承人,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镇江梦溪琴社社长。他热衷于琴事,主编了《梦溪琴刊》,多次在高等院校举办《中国古琴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及演奏。他继承了梅庵派绮丽缠绵的琴风。《潇湘水云》 CD 中收录了他琴曲《长门怨》。


  一一二、谢俊仁
谢俊仁
  谢俊仁(公元 1949 年 -- ),香港人,现代泛川派琴家。
  谢俊仁职业为医生,早年习筝,后醉心于琴,先后随关圣佑、刘楚华、蔡德允学琴,并曾受学于李祥霆及杨新伦。其琴风稳健细腻,并创作了《双乙反调》、《秋日游》、《变徽引》、《一闪灯花堕》、《落梅》等琴曲。他有古琴专辑《一闪灯花堕》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碧涧流泉》、《角意》、《流水》、《落梅》、《平沙落雁》、《秋祭》、《商意》、《双乙反调》、《潇湘水云》、《一闪灯花堕》、《忆故人》。另《古琴荟珍》 CD 中收录了其《双乙反调》一曲。


  一一三、苏思棣
苏思棣
  苏思棣, 广东番禺人,现代泛川派琴家。
  苏思棣好琴箫书画昆曲,初学箫笛,公元 1981 年师从泛川派蔡德允学琴。《文王操》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阳春》。《琴韵缤纷》(二)中收录了他的琴曲《静观吟》、《秋塞吟》。《古琴荟珍》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良宵引》、《普安咒》、《梧叶舞秋风》。


  一一四、刘楚华
刘楚华
  刘楚华(公元 1951 年 -- ),香港人,现代泛川派女琴家。
  刘楚华师从泛川派蔡德允,并曾受教于广陵派张子谦、姚门姚丙炎。其琴风沉稳凝重,清丽典雅,善长《水仙操》等琴曲。她有古琴专辑《水仙操》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龙翔操》、《长门怨》、《良宵引》、《水仙操》、《醉渔唱晚》、《平沙落雁》、《玉楼春晓》、《秋江夜泊》、《耕莘钓渭》、《渔樵问答》、《慨古引》、《潇湘水云》。《古琴荟珍》 CD 中收录了她的琴曲《秋江夜泊》、《水仙操》、《忆故人》、《长清》。
  刘楚华为浸会大学 古文系 教授,课余兼任古琴导师,传授琴学。


  一一五、唐世璋
唐世璋
  唐世璋,原名 JOHN THOMPSON ,美国人,现代琴家。
  唐世璋师从台湾梅庵派琴家孙毓芹学习梅庵琴谱,后定居香港长 洲岛,专心从事打谱。经过努力,他根据《神奇秘谱》、《浙音释字琴谱》等古谱,先后完成打谱作品百余首。并有古琴专辑《希声》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关睢》、《南薰歌》、《屈原问渡》、《山居吟》、《师贤》、《思舜》、《天台引》、《乌夜啼》、《阳关三叠》、《渔歌》、《渔歌调》、《禹会涂山》、《雉朝飞》。
  唐世璋认为 打谱应参照欧洲复古音乐的做法,如,在演奏和研究巴赫的音乐时,应用古钢琴而不是现代钢琴,做到乐器和音乐同步,以保证复古音乐的真实性;从而认为在古琴打谱,应该用丝弦而不能用尼龙钢弦。
  唐世璋有志於推广亚洲文化,认为亚洲艺术应是“艺术”,而不应局限为“传统艺术”或“民族艺术”。他建立了古琴网站,并上传了六十余首琴曲。


  一一六、沈兴顺
  沈兴顺,香港人,现代琴家,师从泛川派蔡德允。他长期致力于古琴收藏和琴器研究,有《古代琴器概说》等琴著。《古琴荟珍》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慨古引》、《修禊吟》。


  一一七、高培芬
高培芬
  高培芬(公元 1954 年 -- ),原籍山东诸城,出生于青岛,现代诸城派女琴家。
  高培芬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师承诸城派张育瑾、王凤襄伉俪,后任教于山东济南回民中学,兼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琴教师,为山东省古琴社社长,有古琴录音盒带专辑《古琴名曲》。


  一一八、裴金宝
裴金宝
  裴金宝(公元 1954 年 -- ),苏州望亭人,现代吴门琴家、企业家。
  裴金宝师承吴门琴派吴兆基,曾与吴兆基一起创办吴门琴社,后为吴门琴社副社长,是 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乐器制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琴会理事。
  裴金宝精于斫琴和古琴修复,所斫之琴受到琴界的好评。他的琴著包括:《中国古琴文化漫谈》、《阴阳学说与古琴》、《古琴修复》等。另外,他还创办了网上论坛 -- 《中国古琴》。


  一一九、姚公敬
  姚公敬(公元 1955 年 -- ),生于上海,原籍杭州,现代姚门琴家。
  姚公敬为姚炳炎之子,少承家学,继承了姚门的严谨稳健、恬淡含蓄的琴风,善长《华胥引》、《屈原问渡》等琴曲。《姚门琴韵》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酒狂》、《屈原问渡》、《华胥引》、《阳春》。


  一二O、徐永
徐 永
  徐永(公元 1955 年 -- )字静永,号五痴道人,江苏徐州人,现代广陵派琴家。
  徐永自谓一生所好,唯琴、医、书、画、剑五者,故名五痴。其琴学师从广陵派梅曰强,亦曾受学于诸城派李义,为中国琴会理事,徐州古琴学会会长、铜山古琴学会会长、海南省古琴学会名誉会长。
  徐永琴风严谨,待人谦和,收徒亦众。他尊重各派琴友,严诫弟子诋毁、轻视其他琴派。操琴之余,其雅好书画,擅写墨竹,常以之自励云:“竹之品,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心还虚,做人操琴皆应如此。”


  一二一、梁球

梁 球
  梁球,广东佛山人,现代岭南派琴家。
  梁球的曾祖为南洋富商,后定居佛山,家好古琴,以琴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梁氏以农耕养鱼为业。
  梁球继承了家学,并师从净尘和尚及谢导秀学琴。他以“不争朝斗市,无具利弊,以至囊空如洗,亦一笑之,守一琴书,如守巨富,淡泊宁静,明志致远!”为座右铭,长期操琴。在农务、弹琴之余,他亦好斫琴,并有一定心得。他组建了“佛山古琴研究会”,并任会长,有弟子四十余人。


  一二二、孙于涵
孙于涵
  孙于涵,台湾现代梅庵派女琴家,师从孙毓芹,长期生活于宁静田园之中,抚弦弄操,一切皆顺自然。她亦好斫琴,曾斫琴数张,并曾修复明代古琴。


  一二三、胡宝琴
胡宝琴
  胡宝琴(公元 1956 年 -- ),甘肃秦安人,现代虞山吴门女琴家。
  胡宝琴出身书香门第,受其父影响,雅好丹青,尤喜操琴。其琴学师承吴景略之弟子周兆颐,经数十年潜心研讨,自学不懈,能演奏《梅花三弄》、《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普庵咒》、《潇湘水云》、《醉渔晚唱》、《沧海龙吟》等琴曲,尤善于琴歌吟诵和演唱。
  胡宝琴长期从事文艺工作,后于天水市第五中学执教音乐课程。她平日致力于古琴的教学,有从习者十几人。


  一二四、桂世民
桂世民
  桂世民,文源琴舍主人,南京人,现代金陵派琴家。
  桂世民师从广陵派梅曰强,为金陵派夏一峰之再传弟子,琴风以金陵派为主,融合广陵风格,以严谨规范,稳健儒雅为特点,任南京金陵琴社副社长,有弟子数十人。


  一二五、陈金龙
  陈金龙,现代上海琴家,师从虞山吴门吴景略,公元 1977 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民族乐团任古琴、埙演奏员。他曾参与电视剧 《曹操与杨修》和《商鞅》配乐中古琴与埙的演奏。


  一二六、刘扬
刘 扬
  刘扬(公元 1957 年 -- ),扬州人,祖籍陕西富平,现代广陵派琴家。
  刘扬为刘少椿之孙,少承家学,启蒙于刘少椿,后师从其母刘蓉珍及广陵琴家梅曰强,得广陵正传。
  刘扬于公元 1984 年开始从事古琴教学; 1991 年成立民族乐器厂,专门研制古琴、古筝; 2001 年成立了“刘少椿琴馆”,并任馆长;后任中国古琴学会乐器制作委员会专业委员。


  一二七、李家安
李家安
  李家安(公元 1957 年 -- ),又名李家庵,号三音斋主,陕西西安人,现代广陵派琴家。
  李家安受家学影响,自幼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其琴学启蒙于金陵派琴家刘正春,后师从广陵派名家梅曰强,琴风较缓,缠绵婉转。他有古琴专辑《天籁》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天籁》、《山居吟》、《秋风词》、《古琴吟》、《秋江夜泊》、《忆故人》、《广陵散》、《潇湘水云》、《樵歌》、《双鹤听泉》、《酒狂》、《良宵引》、《阳关三叠》、《长门怨》、《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流水》、《琴述》。
  李家安长期在南京教琴,并进行打谱和作曲。其打谱作品包括《天籁》、《潇湘水云》等,并创作了琴曲《琴述》。他历任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曲学研究会及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南京教育家协会民族音乐专家、金陵琴社及金陵昆曲社副社长。


  一二八、曾成伟
曾成伟
  曾成伟(公元 1958 年 -- ),四川成都人,祖籍四川简阳,现代川派琴家。
  曾成传为川派琴家喻绍泽外孙,少承家学,师从喻绍泽学琴。其毕业于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历任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国音协会员、 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乐器制作委员会专家委员 、 中国琴会常务理事、 成都“锦江琴社”社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与制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曾成伟琴风率性豪放,善长《流水》、《佩兰》、《秋水》、《孔子读易》等琴曲。他有古琴专辑《蜀中琴韵》(三)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孔子读易》、《神人畅》、《秋水》、《佩兰》、《 欸 乃》、《流水》、《大胡笳》、《醉渔唱晚》、《孤馆遇神》。
  曾成伟善于斫琴。其所斫之琴具有雄、宏、松、透的特点,受到很多琴人的欢迎。


  一二九、李孔元
李孔元
  李孔元(公元 1959 年 -- ),台湾台南县人,现代泛川派琴家。
  李孔元少好国学,信仰佛教,喜书画,曾习筝与琵琶,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大学时师从容天圻学琴,后历任台中县明道高级中学教师、台湾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 古琴 老师、 中国琴会 名誉理事、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
  李孔元琴风深沉工整,简洁自然,深具文人气质。他有古琴专辑《秋月照怀 — 容天圻琴学遗绪》流行于世,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洞庭秋思》、《关山月》、《归去来兮辞》、《慨古吟》、《良宵引》、《流水》、《梅花三弄》、《鸥鹭忘机》、《平沙落雁》、《普庵咒》、《湘江怨》、《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人》、《渔樵问答》、《玉楼春晓》、《醉渔唱晚》。


  一三O、袁中平
袁中平
  袁中平(公元 1959 年 -- )字穆如,号中道人、清明琴斋主、曦轩、 东村 先生,台湾台北人,现代吴派琴家。
  袁中平琴学启蒙于台北孙毓芹,后师从苏州吴门琴派吴兆基。其琴风淳朴,以山林逸气为宗。他有古琴专辑《清明》流行于世。
  袁中平在美国、台北等地传琴,公元 2000 年创立“纽约琴社”, 2007 年创立 “中道琴社”于台北、青岛两地;历任台湾南华大学古琴客座教授、青岛大学古琴研究室主 任 教授;有《幽兰微见 -- 〈 碣石调 . 幽兰〉卷子研究》等琴著。他热衷于琴事,在美国、台湾等地举办过许多古琴讲座。


  一三一、马杰
马 杰
  马杰,号石青,南京人,现代琴家。
  马杰初学琴于张正吟,后师从龚一,并受教于程午嘉、梅曰强、林友仁等琴家。其琴风雄浑活泼而不失细腻。其古琴专辑包括《山居吟》、《幽兰》等。
  《山居吟》收录琴曲包括:《平沙落雁》、《流水》、《醉渔唱晚》、《山居吟》、《渔樵问答》、《龙翔操》、《关山月》、《忆故人》。
  《幽兰》收录琴曲包括:《 春晓吟》、《梅花三弄》、《碣石调幽兰》、《阳关三叠》、《乌夜啼》、《良宵引》、《 欸 乃》、《秋塞吟》、《酒狂》。
  马杰的琴著包括《古琴继承与创新》等,有打谱作品《泽畔吟》、《雉朝飞》、《春江晚眺》等。他历任 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幽兰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幽兰琴社社长。


  一三二、伏见无家
伏见无家
  伏见无家,日本人,现代琴家,镰仓琴社社长,师承蔡德允之再传弟子新仓凉子。他从事古琴打谱、演奏和教授,琴风舒缓宁静,有古琴专辑流传于世。所收琴曲,是他主要根据《东皋琴谱》打谱而成,包括:《采真游》、《楚歌》、《伐檀》、《归去来辞》、《获麟》、《静观吟》、《陋室铭》、《鹿鸣操》、《梅花三弄》、《鸥鹭忘机》、《平沙落雁》、《宋玉悲秋》、《桃园吟》、《天风环 珮 》、《修禊吟》、《阳春》、《渔樵问答》、《招隐》、《昭君引》。


  一三三、徐君跃
徐君跃
  徐君跃(公元 1960 年 -- ),杭州人,祖籍浙江海门,现代浙派琴家。
  徐君跃为徐匡华之子,现代浙派泰斗徐元白之孙,为浙派徐门传人。他少承家学,从祖母黄雪辉、父徐匡华学琴,后又随龚一、姚丙炎学琴,并受教于吴景略、张子谦等琴家。
  徐君跃毕业于浙江大学新闻系音乐学本科,后为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琴会理事、浙江西湖琴社社长、浙派琴筝艺术中心主任、浙江省中国文化研究会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徐君跃琴风舒展流畅,跌宕多姿,注重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他的古琴专辑包括《国乐大师:徐君跃》 等。
  《国乐大师:徐君跃》专辑收录琴曲包括:《潇湘水云》、《思贤操》、《欸乃》、《酒狂》、《流水》、《神人畅》、《梅花三弄》、《关山月》、《醉渔唱晚》、《广陵散》、《阳关三叠》。
  徐君跃长期从事业古琴教学,有弟子数百人。


  一三四、陶艺
陶 艺
  陶艺(公元 1960 年 -- ),南京人,现代广陵派琴家。
  陶艺为广陵派名家刘少椿外孙, 十九岁入南京市京剧团,后师从广陵派梅曰强学琴。他致力于收集古琴文物史料,通于古琴考证、修葺和斫琴工艺研究,后任职于南京瑞得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新加坡王朝艺术公司。
  陶艺曾为刘少椿、徐元白的古琴演奏录音,出版了光盘,为现代古琴文化研究,提供了史料。


  一三五、赵家珍
赵家珍
  赵家珍(公元 1960 年 -- ),现代虞山吴门女琴家。
  赵家珍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师承虞山吴门创始人吴景略,并受学于张子谦、龚一、吴文光。其琴风刚柔相济,秀丽多姿,结合西乐营养,讲究推陈出新。她的古琴专辑包括《琴 . 逸》、《琴思》等。
  《琴 . 逸》专辑收录琴曲包括:《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忆故人》、《乌夜啼》、《渔樵问答》、《广陵散》。
  《琴思》专辑收录琴曲包括:《 平沙落雁》、《秋塞吟》、《龙翔操》、《墨子悲丝》、《渔歌》、《忆故人》、《梅花三弄》。
  此外,赵家珍还曾为《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多部影视名片录制古琴音乐。


  一三六、张蔚君
张蔚君
  张蔚君(公元 1960 年 -- ),北京人,现代女琴家。
  张蔚君师从于孙贵生,为中国琴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其职业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员,为国家二级演奏员。
  张蔚君有古琴专辑《流水》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流水》、《火树银桥》、《忆故人》、《洞庭秋思》、《酒狂》、《伯牙悼子期》、《梅花三弄》、《关山月》、《 欸 乃》、《平沙落雁》、《阳关三叠》。


  一三七、余青欣
余青欣
  余青欣,现代虞山吴门女琴家。
  余青欣于公元 1977 年开始习琴,启蒙于李祥霆; 1978 年后师从于虞山吴门创始人吴景略; 1980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受业于吴景略之子吴文光, 1984 年毕业后,进入中央民族乐团。
  余青欣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古琴研究会秘书长。其主要打谱作品包括:《牧歌》、《牧笛》、《离骚》、《那罗法曲》、《枯木吟》、《云水吟》;改编作品有《屈原问渡》;并有古琴专辑《离骚》流传于世。


  一三八、陈雯
  陈雯(公元 1961 年 -- ),台湾人,现代梅庵派女琴家。
  陈雯十四岁学筝,公元 1977 年考入台湾国立艺专国乐科,主修古琴,由王海燕启蒙,后师从孙毓芹。 1982 年毕业后,她进入中国文化大学音乐系国乐组, 1985 年毕业后,留校任古琴讲师,并任教于华岗艺术学样、国立艺术学院等学校。她曾任和真琴社社长, 1991 年在水晶唱片公司任音乐制作。 1995 年,陈雯迁居马来西亚,创办青山艺术学院,成为马来西亚的古琴传播者。


  一三九、李凤云
李凤云
  李凤云(公元 1961 年 -- ),天津人,现代广陵派女琴家。
  李凤云于公元 1976 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 1981 年升入天津音乐学院,主修琵琶,并随陈重学琴, 1985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她曾先后从学于李祥霆、张子谦、许健、李允中等琴家学琴及打谱理论,为广陵名家张子谦关门弟子。其琴风秀丽洒脱,有《广陵琴韵》(四)、《箫声琴韵》等古琴专辑流传于世。
  《广陵琴韵》(四)收录琴曲包括:《 湘江怨》、《四大景》、《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禅思》、《韦编三绝》、《胡笳十八拍》。
  《箫声琴韵》是李凤云、王建欣伉俪的琴箫合奏专辑,收录琴曲包括:《凤凰台上忆吹箫》、《胡笳十八拍》、《颐真》、《屈原问渡》、《普庵咒》、《良宵引》、《平沙落雁》、《墨子悲丝》、《渔樵问答》、《梅花三弄》、《阳关三叠》。
  李凤云的琴著包括:《曲波惊梦,涛声依旧》(评述张子谦 88 岁时的演奏,考证明代古琴“惊涛”)、《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李祥霆古琴演奏评述》、《古琴音乐衰落的原因》、《琴人心语 — 琴趣盎然》、《老师的小屋》、《神奇秘谱及调意浅谈》、《张子谦古琴艺术初探》、《传统音乐门外谈》等。
  李凤云除任天津音乐学院讲师外,也是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天津音乐家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今虞琴社社员。


  一四O、乔珊
乔 珊
  乔珊(公元 1962 年 -- ),北京人,现代九嶷派女琴家。
  乔珊幼习琵琶,十九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管平湖的女弟子王迪学琴,后又受学于李祥霆。其琴风洒脱,结合西乐表现手法,注重情绪渲染,尤其善长琴歌,并常以古琴与乐队进行合奏。
  公元 1989 年,乔珊定居香港,曾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 1994 年移民加拿大。她在大陆、香港、加拿大等地,都热心推广古琴,以重振九嶷派为志向。
  乔珊有专辑《古琴新韵》流传于世,收录曲目包括琴曲:《广陵散》、《流水》、《梅花三弄》,琴歌:《钗头凤》、《关山月》、《咏梅》、《胡笳十八拍第一拍》、《胡笳十八拍第九拍》,古琴与钢琴双协奏曲:《太极》。
  公元 2005 年,乔珊曾到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琴咏春秋》演出。


  一四一、戴晓莲
戴晓莲
  戴晓莲(公元 1963 年 -- ),上海人,现代广陵派女琴家。
  戴晓莲为广陵派张子谦之外孙女, 九岁起随张子谦习琴,深得其旨,又曾得益于吴景略、吴文光。公元 1981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琴专业,师从张子谦,同时受学于姚丙炎、龚一、林友仁等琴家; 1985 年毕业并留校,先后任职于图书馆资料室、唱片编目室,后任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编辑部编辑,兼任学院各系古琴必修、选修及外国留学生古琴教学,后为古琴专业副教授。
  其琴风严谨、亮丽、清越、传神,强调技法要受琴曲意境、神韵的支配。她有古琴专辑《广陵琴韵》(三)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广陵散》、《平沙落雁》、《龙翔操》、《醉渔唱晚》、《梅花三弄》、《长门怨》、《捣衣》、《潇湘水云》、《招隐》。另外,她还出版了古琴教学 VCD 《学好古琴》。
  戴晓莲同时也致力于古琴音乐理论研究,琴著包括:《合参琴谱 — 个性化的打谱体现》、《〈梅花三弄〉研究》等。她作为现代优秀女琴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琴会理事、上海今虞琴社理事、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海外会员。


  一四二、朱默涵
朱默涵
  朱默涵(公元 1963 年 -- ),辽宁大连人,现代泛川派女琴家。
  朱默涵于公元 1980 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古琴专业,师从川派顾梅羹,是中国第一位古琴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沈阳音乐学院《乐府新声》编辑部编辑、古琴专业副教授,中国琴会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古琴研究会秘书长。
  朱默涵琴风古朴自然、潇洒奔放;有打谱作品《牧歌》、《楚歌》、《圯桥进履》、《石上流泉》、《潇湘夜雨》、《静观吟》、《雉朝飞》、《关睢》、《释谈章》等;著有《川派古琴艺术研究》、《古琴传统记谱法沿革探微》、《川派琴家顾梅羹》、《自然—中国古琴艺术之源与宿》、《琴曲打谱之美学探微》、《音韵—时代灵魂的显现》、《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古琴艺术》等琴文。


  一四三、刘丽
  刘丽(公元 1963 年 -- ),上海人,现代虞山吴门女琴家。 刘丽早年随龚一、张子谦学琴,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吴景略,继承了虞山吴门琴风, 1988 年毕业后,在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教授古琴课程,曾到美国纽约授琴。


  一四四、姚亮
姚 亮
  姚亮(公元 1963 年 -- ),苏州人,现代女琴家。
  姚亮幼习琵琶,十八岁时师从龚一学琴,亦曾受教于吴兆基。公元 1988 年,她移居深圳,在深圳成立姚亮古琴工作室,传授琴艺,后为中国古琴学会理事、香港民族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姚亮有《姚亮古琴独奏专辑》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普庵咒》、《广陵散》、《阳关三叠》、《潇湘水云》、《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流水》、《忆故人》、《关山月》、《春风》。


  一四五、朱晞
朱 晞
  朱晞(公元 1964 年 -- ),娄东太仓人,原籍昆山周庄,现代虞山派琴家。
  朱晞幼喜琴棋书画,公元 1979 年,随父迁居常熟后师从虞山派翁瘦苍学琴,并曾受学于吴景略,后又师从龚一。其琴风清微淡远、博大平和。他主编的《虞山琴韵》 CD 收录了其琴曲《渔樵问答》、《神人畅》、《洞庭秋思》。
  1987 年后,朱晞任教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并历任虞山琴社社长、太仓娄江琴社名誉社长、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他长期从事琴学研究,琴著包括:《虞山琴派渊源及流变考略》、《重评严天池》、《虞山琴派研究》等;曾打谱整理琴曲十余首,包括:《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等。同时,他也从事古琴教学,有弟子百余人。


  一四六、马维衡
马维衡
  马维衡(公元 1964 年 -- ),扬州人,现代广陵派琴家。
  马维衡少学昆曲,公元 1986 年师从广陵派胡兰、胡萌乾学琴,后从事老琴修复工作,后 为 中国昆曲研究会会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扬州龙吟乐器研究所所长。
  马维衡精于斫琴, 1994 年研制了仿古断纹琴。其所斫之琴被称为“马琴”,特点为造型古朴,音色松透圆润。


  一四七、戴薇
  戴薇,上海人,现代广陵派女琴家。
  戴薇为戴树红之女, 自幼习琴,从学于张子谦、吴兆基、龚一、林友仁等琴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执教。她有琴箫合奏专辑《阳关三叠》流传于世,系与戴树红合作作品,收录曲目包括:《关山月》、《极乐吟》、《良宵引》、《平沙落雁》、《普安咒》、《秋风辞》、《阳关三叠》、《玉楼春晓》。


  一四八、倪诗韵
倪诗韵
  倪诗韵(公元 1965 年 -- ),江苏海门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倪诗韵曾自学古琴,后师从梅庵派王永昌,并致力于斫琴研究。公元 2003 年,他发起成立海门市雷音斫琴坊,专业从事斫琴工作。


  一四九、范李彬
范李彬
  范李彬(公元 1965 年 -- ),台湾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范李彬毕业于台湾艺术学院,主修声乐。其古琴师承王海燕,后又师从张清治。其职业为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及台北华梵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古琴教习,并教授佛教音乐和禅乐欣赏课程。
  范李彬致力于琴歌弹唱,有琴歌弹唱专辑《关山月》和《太古引》流传于世。
  《关山月》收录曲目包括:《春朝》、《凤求凰》、《古琴吟》、《古怨》、《关山月》、《黄莺吟》、《蒹葭》、《六月茉莉》、《茉莉花》、《秋风辞》、《太湖船》、《湘江怨》、《阳关三叠》、《摇婴仔歌》、《竹枝词》。
  《太古引》收录曲目包括:《道情》、《对雪》、《归去来辞》、《极乐吟》、《慨古吟》、《炉香赞》、《普庵咒》、《仙翁操》、《醉翁吟》。


  一五O、高士涛
高士涛
  高士涛(公元 1966 年 -- ) 字清英,号逸仙,别 号渤海琴高,笔名留云,现代九嶷派琴家,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北省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河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北省禅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渤海琴社社长、中国琴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高士涛琴学师从于九嶷派李天桓,并受益于郑珉中、李璠等琴家。他所领导的渤海琴社,是石家庄地区的琴学组织,有弟子多人。


  一五一、王鹏
王 鹏
  王鹏(公元 1966 年 -- ),现代琴家,公元 1990 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其专业为古琴制作,师从斫琴师赵广运,并受教于川派顾梅羹、朱默涵。
  王鹏毕业后在北京民族乐器厂任职,后独自从事手工艺品制作。以后在其师赵广运督促下,重操斫琴之事,通过努力,其所斫之琴为各路琴家所认可。
  王鹏不仅精于斫琴,抚琴亦佳,琴风质朴自然,稳定温劲。他在北京开设了“钧天坊琴馆”,既销售古琴,亦传授琴艺。


  一五二、沈立
沈 立
  沈立(公元 1966 年 -- ),江阴人,现代金陵派琴家、经典教育学家。
  沈立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之弟子,负责经典教育工作。其古琴师从金陵派刘正春,亦从学于汪铎、陈长林、孙贵生。他把琴学作为经典教育的一部分,多次举办古琴知识讲座和琴曲欣赏活动,效果良好。


  一五三、老桐
老桐
  老桐原名吕建福,号老桐,现代吴门琴家。
  老桐为南京金陵刻经处副主任。其琴启蒙于金陵派刘正春,师从于吴门吴兆奇,琴风淡泊含蓄。他的琴著主要有《琴道问答》、《琴学散论》、《琴道琐言》、《琴道 — 七弦琴之文化精神》等。其中《琴道 — 七弦琴之文化精神》随赠 CD 一张,收录有他的琴曲《良宵引》、《鸥鹭忘机》、《石上流泉》、《忆故人》、《渔歌》。南京大学古琴社成立后,他 任指导 老师。


  一五四、张子盛
张子盛
  张子盛,天津人,现代虞山吴门琴家。
  张子盛之琴,启蒙于高仲钧,后师从虞山吴门吴文光,并受学于刘丽,及龚一、李祥霆等。其琴风在继承虞山吴门的基础上,形成了洁净华美的特点,讲究以心取韵,心韵合一。他有古琴专辑《张子盛古琴独奏曲集》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秋鸿》、《广陵散》、《墨子悲思》、《山中思友人》、《潇湘水云》、《关山月》、《酒狂》。
  张子盛于公元 1994 年主持创办了天津古琴会,并任副会长,创办了《春阳琴刊》; 1999 年创办了 职业琴馆:“张子盛古琴艺术中心”,后在北京、保定等地开设了分馆。此外,他还是 中国琴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


  一五五、王菲
王 菲
  王菲,北京人,后移居美国,现代女琴家。
  王菲于公元 1985 年师从李祥霆学琴, 1997 年赴美国留学,并创立了北美琴社,自任社长, 2000 年获多媒体艺术硕士。其琴风亮丽精炼,热情洋溢。她热衷于琴事活动,曾 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学等学府教授与演奏古琴。她也是中国古琴学会的常务理事。
  此外,王菲尝试以古琴与长笛、钢琴、西洋鼓、中提琴等西洋乐器合奏,并出版 CD 专辑,在畅销于美国。


  一五六、陈雷激
陈雷激
  陈雷激(公元 1967 年 -- ),上海人,现代琴家、指挥家。
  陈雷激 9 岁师从龚一学琴, 12 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升入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毕业后旅居法国, 2003 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指挥硕士学位,后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青年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并 开设“养和琴馆”,传授琴艺。
  陈雷激承龚一之学,并曾受教于张子谦、林友仁,琴风宽缓跌宕、秀丽委婉、刚劲激越,吸收西乐营养,并曾以古琴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他的古琴专辑包括:《七弦一绝》、《养和的故事》,收录琴曲包括:《广陵散》、《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渔樵问答》、《 欸 乃》、《长门怨》、《捣衣》、《酒狂》、《阳关三叠》。


  一五七、摩尼天虹
摩尼天虹
  摩尼天虹(公元 1968 年 -- )原名杨忠,号摩尼天虹,又号闲云流馨,北京人,祖籍四川成都,现代琴家,醒心琴韵创始人。
  摩尼天虹自幼受父影响,喜诗词古文,好书画音乐,研武道与养生之学;成年后曾自学古琴,后师从闽派琴家韩杰,并请益于陈长林等琴家;琴风以清丽雅和,古逸澹远,方正闲静为要旨;主张道之与技,如人之两足,两全为健康,缺一则为跛,有技无道是为俗乐,有道无技是为空谈,制曲操琴以得古风为善,然其形式不必拘于“一字不改”。
  公元 2000 年起,摩尼天虹开始潜心研究古谱,从事打谱,同年创办“醒心琴韵”,并以家学方式授琴,同时开始编著《醒心琴谱》。
  摩尼天虹的主要琴著包括:《醒心琴谱》、《琴,人类文明的奇葩》、《漫话古琴》、《琴心》、《初学者鉴》、《磨励参考》、《听琴点滴》、《琴如其人》、《琴诀小议》、《琴与养生》、《琴心直指》、《琴声十六法要点》、《溪山琴况注释》、《醒心琴诀》、《琴道衍流》等多种。其中《醒心琴谱》为经摩尼天虹打谱、改编和整理的琴曲谱集。
  摩尼天虹琴曲专辑所收录琴曲皆出自《醒心琴谱》,包括《闲云流馨》、《竹林遗风》等。
  《闲云流馨》收录琴曲包括:《平沙落雁》、《流水》、《忆故人》、《梅花三弄》、《双鹤听泉》、《渔樵问答》、《良宵引》、《鸥鹭忘机》、《白雪》、《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关山月》、《醉渔唱晚》、《石上流泉》、《酒狂》、《招隐》、《龙翔操》、《普安咒》。
  《竹林遗风》收录琴曲包括:《酒狂》、《风入松》、《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孤馆遇神》、《广陵散》。


  一五八、茅毅
茅 毅
  茅毅(公元 1968 年 -- ),号可庐山人、云中子,上海人,现代诸城派琴家。
  茅毅为诸城派女琴家高松如之孙,十岁随高松如学琴,十八岁时又师从广陵派梅曰强,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为诸城派传人,继承了诸城琴风。
  茅毅热心于琴事,曾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讲座和古琴演奏活动,著有论文《〈潇湘水云〉打谱笔记》等。
  茅毅有古琴专辑《松涛》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捣衣》、《风雷引》、《关山月》、《归去来辞》、《黄云秋塞》、《良宵引》、《流水》、《平沙落雁》、《石上流泉》、《听泉引》、《潇湘水云》、《渔樵问答》。
  《疏影》收录琴曲包括:《耕莘钓渭》、《龙翔操》、《梅花三弄》、《樵歌》、《秋塞吟》、《秋夜读易》、《山居吟》、《忆故人》、《渔樵问答》。


  一五九、纪志群
纪志群
  纪志群(公元1969年-- ),新加坡人,现代琴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龚一,公元1996年回新加坡后开办“三乐琴轩”传授琴艺。其琴风温润、严瑾,有古琴专辑《纪志群古琴集》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沧海龙吟》、《大胡笳》、《泛沧浪》、《平沙落雁》、《山水情》、《潇湘水云》、《阳关三叠》、《醉渔唱晚》。


  一六O、陈成渤
陈成渤
  陈成渤(公元 1969 年 -- ),杭州人,现代浙派琴家,师从徐匡华、龚一,公元 2002 年创办杭州太音琴社,传授琴艺,为中国琴会理事,中国古 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培训中心副主任。


  一六一、王笑天
王笑天
  王笑天(公元 1970 年 -- ),祖籍河北清河县,现代诸城派琴家。
  王笑天为诸城派詹澄秋弟子袁树蘅之外孙,自幼随其父王全平学琴,后师从袁树蘅、詹云青(詹澄秋之子)、李义、朱云程等琴家,琴风坚实,略有绮丽之风,善长《流水》、《捣衣》等二十曲。
  公元 2003 年,王笑天在济南重建山东德音琴社,并任社长,传授琴艺,为 中国琴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理事、济南市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济南市琴会会长, 有弟子数十人。
  王笑天在精通琴艺之外,亦精通古筝。


  一六二、金蔚
金 蔚
  金蔚,浙江诸暨人,现代琴家、画家。
  金蔚之琴艺,先后师从徐晓英、龚一,而后移居北京,又曾受学于吴文光。其琴风古朴文雅,坚实秀丽,有古琴专辑《响山集》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春江晚眺》、《龙翔操》、《归去来辞》、《潇湘水云》、《玉树临风》、《东渡》、《樵歌》、《将进酒》、《高山》。其琴著有《琴度》。
  金蔚功于书画,平日以授琴自给,有弟子多人。


  一六三、贾建军
贾建军
  贾建军,现代虞山吴门琴家。其琴艺启蒙于广陵派梅曰强,后受学于张子盛、李凤云、李祥霆,而后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吴文光。他曾协助巫娜,在丝桐馆传授古琴。


  一六四、代茹
代 茹
  代茹(公元 1971 年 -- )字梓又,现代川派女琴家。
  代茹就读于 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职,后为民乐系副教授。她师从曾成伟学琴,承习川派琴风。其古琴专辑有:《广陵散》、《高山流水》。
  《广陵散》专辑收录琴曲包括:《 大胡笳》、《碧涧流泉》、《 欸 乃》、《鸥鹭忘机》、《潇湘水云》、《神人畅》、《乌夜啼》、《广陵散》。
  《高山流水》专辑收录琴曲包括:《高山》、《醉渔唱晚》、《秋水》、《孔子读易》、《短清》、《孤馆遇神》、《梧叶舞秋风》、《佩兰》、《流水》
  代茹在成都成立了梓又琴馆,自任馆长,传授古琴,曾著有《古琴初级教材》。她除善于古琴外,还主攻扬琴,并有一定成就。


  一六五、张峰
张 峰
  张峰,扬州人,现代广陵派琴家。其琴启蒙于胡荫乾,后师从梅曰强、龚一。公元 2002 年,他在扬州建立大音琴堂张峰古琴工作室,传授古琴,后为 中国古琴学会理事、广陵琴社常务理事。他有古琴专辑《太和清音》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 欸 乃》、《广陵散》、《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人》、《醉渔唱晚》。


  一六六、杨典
杨 典
  杨典(公元 1972 年 -- ),号铁客,重庆人,现代琴家。其对古琴充满激情,有琴著《琴殉》,曾在上海办铁客琴庐;后居北京,曾与巫娜合作开办“离骚琴馆”,后停止与巫娜的合作,自己在开办“啸”琴画工作室。


  一六七、李村
李 村
  李村,西安人,原籍河北宛平,现代泛川派女琴家。
  李村为泛川琴家李明忠之女,自幼随李明忠学琴及诗词书画,公元 1986 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主修古琴、作曲, 1997 于西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留样任教, 2003 年获得“中国琴学”与“作曲与作曲理论”双专业硕士学位。


  一六八、黄梅
黄 梅
  黄梅(公元 1978 年 -- ),四川人,现代女琴家。
  黄梅于公元 1986 年随川派琴家俞秦琴(俞伯荪之女)、俞伯荪学琴, 1990 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从学于刘丽、赵家珍,后师从吴文光,并获得古琴硕士学位,而后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她有《黄梅古琴专辑》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酒狂》、《流水》、《神人畅》、《渔樵问答》、《梧叶舞秋风》、《萧湘夜雨》、《广陵散》。


  一六九、杨媚
杨 媚
  杨媚(公元 1978 年 — ),昆明人,现代女琴家。
  杨媚就读于云南省艺术学校时,主修琵琶专业,同时从周金国学琴,后又从学于川派俞伯荪,公元 1996 年到北京师从李祥霆, 1999 年在昆明开设古琴教室教授古琴。
  杨媚历任云南古韵琴艺馆馆长、云南古韵室内乐团团长、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有古琴专辑《秋风词》流传于世,收录琴曲包括:《 流水》、《梅花三弄》、《关山月》、《渔樵问答》、《秋风词》、《忆故人》、《乌夜啼》、《酒狂》、《潇湘水云》。


  一七O、巫娜
巫 娜
  巫娜(公元 1979 年 -- ), 重庆人,现代女琴家。
  巫娜 9 岁学琴,师从赵家珍,并受学于吴文光、龚一等琴家,公元 1989 年加入北京古琴研究会, 1991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 1997 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古琴专业,后又获取古琴演奏专业硕士学位。其琴风流利充满激情,曾尝试将古琴融入现代音乐之中,大胆进行以古琴与爵士乐、摇滚乐合作实践。
  2003 年,巫娜与杨典合作开办“离骚琴馆”,传授古琴,后更名为“丝桐馆”;后编写了《古琴初级教程》。


  一七一、任静
任 静
  任静, 祖籍洛阳,现代女琴家,公元 2000 年随闽派琴家陈长林学琴,后担任陈长林中关村古琴艺术班助教, 2004 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深造,师从吴文光,学习研究吴派古琴艺术。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8 22:25
呵呵,因为雨妹这一重磅跟贴,这一楼抵得上一百楼!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0-8 23:11
呵呵,因为雨妹这一重磅跟贴,这一楼抵得上一百楼!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0-8 22:25

谢谢狗狗兄的夸奖,有奖品吗?呵呵......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8 23:12
谢谢狗狗兄的夸奖,有奖品吗?呵呵......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10-8 23:11

那就古琴碟一套?老八张有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8 23:51
不好意思,刚才忙一边去了。待我找找老八张,送一套给雨妹很简单的事,不用刷频三遍的。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0-9 02:02
不好意思,刚才忙一边去了。待我找找老八张,送一套给雨妹很简单的事,不用刷频三遍的。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0-8 23:51

谢谢狗狗兄,因为刷的太用力所以把前一贴给刷没了,呵呵,其实是怕我那一句话把广陵兄这么高雅的一楼变得有点小雅痞, 其实也是蛮雅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9 02:19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广陵兄不会介意地,有人如此喜爱老八张他会欣慰地。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9 08:52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雨姐此楼可真“高”啊!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9 11:24
赵家珍的版本采用了某些现代的处理手法,强调音与音之间,段落之间强弱和速度的鲜明对比,于乐曲整体结构和韵味却颇有凌乱之处,同为激烈杀伐风格的代表,李祥霆的演奏在猛烈极端的速度和力度的演奏中,对乐曲整体的控制力要胜过一筹。

赵女士的演奏可比美式鸡尾酒,光鲜亮丽,五味杂陈,然失本色。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9 16:29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0-9 20:42 编辑

管平湖先生的版本充满思古之幽情,气息绵长韵味十足,节奏速度处理不温不火,吟揉克制含蓄,恰到好处,速度慢于多数版本,整体情绪悲叹多于杀伐,诉说代替了狂怒,,但苍劲有力的拨奏显示了内在的刚强愤懑,使人在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平静外表下,分明感觉到岩浆的熔动,内心蕴积的不平和杀气,是极具历史积淀和强大内力的超一流演奏。是我最珍爱的版本。

管先生版可比精心酿制,陈年窖藏的极品绍兴酒,色泽暗黄温润,香气内敛深沉,需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然愈品愈醇,回味悠长。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10-9 17:52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10-9 17:59 编辑

广兄听过这两张吗?
[attach]35979[/attach][attach]35980[/attach][attach]35981[/attach]

[attach]35982[/attach]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9 18:47
广兄听过这两张吗?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17:52

这几张我都没有买,不过第一张的主唱龚隐雷的演唱听过不少,第二张的蒙古长调我买的是中唱原生态系列扎格达荣苏,木卡姆目前还没有接触过。
这些都是Burt老师新买的?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10-9 19:05
这几张我都没有买,不过第一张的主唱龚隐雷的演唱听过不少,第二张的蒙古长调我买的是中唱原生态系列扎格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9 18:47

是的,不知道这个系列有多少张,打算都买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9 19:10
是的,不知道这个系列有多少张,打算都买了。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19:05

风潮的唱片我买过一些,制作都还不错,这一套唱片一直在店里看见,好象目前有四张(除了以上3张外,还有一张成公亮的古琴),有兴趣的话应该买下。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10-9 19:15
风潮的唱片我买过一些,制作都还不错,这一套唱片一直在店里看见,好象目前有四张(除了以上3张外,还有一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9 19:10

唱片做到这个程度应该有市场。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9 19:37
唱片做到这个程度应该有市场。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19:15

我是觉得中唱这套原生态演唱家系列很不错(图片网上借用),价廉物美,不知道Burt老师是否感兴趣?
             [attach]36002[/attach]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10-9 22:24
广兄也去孔夫子啊。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10-9 22:25
王向荣的那个我有了,非常不错。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9 22:37
是的,不知道这个系列有多少张,打算都买了。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19:05


其实是一套,称为“瑰宝”系列,一共四张!精装一套这个样子。

[attach]36014[/attach]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10-9 23:01
其实是一套,称为“瑰宝”系列,一共四张!精装一套这个样子。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0-9 22:37


这四张我有了,齐了?不过瘾太少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9 23:08
这四张我有了,齐了?不过瘾太少了。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23:01

那就没了,这个系列之所以叫瑰宝,是因为属于“非遗”范畴,目前恐怕就这四张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0 10:12
广兄也去孔夫子啊。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22:24

没有,这套唱片书本设计不太好扫描,就从网上搜索借了一张。
burt老师经常去这个孔夫子?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0 14:33
转一篇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的“广陵散后记”供参考:
—— 摘自顾先生著作“琴学备要”

《广陵散》 后记
《广陵散》是瑶琴曲中特别著名的一首古大曲,历来都是传说是三国时魏国中散大夫嵇康所作。现在我们已经将它考查清楚,确实不是嵇康的创制,因为在嵇康所写的《琴赋》中,已明显地把《广陵止息》首列于古曲之内,他怎么会将它自己的做平来冒充古曲呢?而且稍前于嵇康的应琚在于刘孔才得书内说道“听《广陵》之清散”,可证在嵇康之前,已有此曲,因嵇康对此曲特别专精,有异于他人,又极为秘惜保守,连自己的外甥袁孝尼都不肯传授给他,到后来临刑的时候,才很有些失悔,发出了“《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叹声,后人遂附会其说,或谓康得鬼神所授,曾与神约,誓不传人,或谓康自作,以刺当时。实皆荒谬无稽之谈,绝不可信。今《广陵散》谱中各小段小标题,有《井里》《取韩》《呼幽》《冲冠》《烈妇》《收义》《辞乡》《亡身》《投剑》之类的命名,都是聂政刺韩王之事,实为蔡邕《琴操》中《聂政刺韩王曲》。
《琴操》云:“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铸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凃入宫,拔剑刺韩王不得,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声,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对妻而笑,妻见其齿似政齿,不禁悲泣。政以为妻所识,即别去,复入山中,击落其齿,又留三年,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见,使弹琴,政授琴而歌,琴中出刀刺王。政杀国君,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截政形体,暴之于市,悬千金求姓名。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耶?’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政而哭,怨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今按曲中各小标题有《烈妇》《收义》《扬名》等命名,皆聂政死后情事,《琴操》乃谓聂政自作此曲,政又何由前知?是其曲虽为聂政刺韩王事,而作曲者决非聂政可知,当是后人用其事描摹其意而作。《琴操》所载,亦并未列及分段小标题,因此近人吴钊又提出了小标题可能是晋唐以后人所加的意见。但无确证,也只好存疑了。其所以由《聂政刺韩王曲》而改名《广陵散》之故,亦当无文献可考。
嵇康死后,《广陵散》并未失传,自近晋代直至元、明,每代人都有人善弹此曲,并且有谱流传,见于文献记载者,《宋书》戴顒传说,顒所弹“三调《游弦》《广陵》《止息》皆与世异。”《太平御览》引《世说》云,“梁贺思令传《广陵散》。”《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良辅撰《广陵止息谱》一卷,吕渭撰《广陵止息谱》一卷。《文献通考》著录《广陵止息谱》一卷,解题引《崇文总目》云,“唐吕渭撰。河东司户参军李良辅传洛阳僧思古,思古传长安张老遂著此谱,总二十三拍,至渭又增为三十六拍。”《宋志》载唐李约(李勉之子)撰《琴调广陵谱》一卷。《琴史》载陈康惊好雅琴,遍寻正声《九弄》《广陵散》,《二胡笳》(大小胡笳)。孙希欲博精雅弄,以授陈拙,唯不传《广陵散》。后陈拙学《止息》于梅复元。顾况有《王氏女广陵散记》。《太平御览》引《耳目记》云,“乾符之际,待诏王遨为李山甫鼓《广陵散》。”范仲淹听真上人《琴歌》有“为我试弹《广陵散》,鬼神悲哀方乱”之句。《春渚纪闻》辩《广陵散》云,乌戍小隐听昭旷道人弹此曲,音节殊妙。楼錀弹《广陵散》书赠王明之云,“得广陵散》于卢子嘉,疑《小序》声发五、六弦间不称,王明之为作小序,独起泼攦雍容数声,然后如旧谱,闻之欣然,遂即传之。”又有谢文思许尚之寄《石函广陵散》诗中有“按拍三十六”之句,可能即吕渭所增之谱。又有“此即名《止息》,八拍信为赘”之句,可知楼錀原来从卢子嘉学得的《广陵散》多《后序》八拍,全曲是四十八拍。又他诗中说“大同小有异”,也可看出《石函谱》与卢传本出入不太大。浮休道人赠汪水雲(元量)十绝之一为《广陵散》,有“广陵散》安肯授宫人”句;又《夏天民赠汪水雲》诗,亦有“《广陵》一散何尝绝”之句。水雲为南宋末年名琴家,据这两诗看来,他也是善弹《广陵散》的。元耶律楚材《弹广陵散诗序》说,“完颜光禄命士人张研一弹之,节奏支离,未尽其善。独楼巗老人(苗秀实,耶律楚材师)混而为一,士大夫服其精妙,其子蘭亦得楼巗遗意。”明代朱权辑《神奇秘谱》,张鲲辑《风宣玄品》,汪芝辑《西麓堂琴统》,孔兴诱辑《琴苑心传全编》,都收录有《广陵散》。《风宣》《琴苑》所收,皆出《神奇》一源,惟《西麓》所辑,共有两谱,均与《神奇》之本不同,两谱都无《开指》,而是首列《慢商意》和《慢商品》;《神奇》本连同《开指》计算故为四十五段,(《风宣》同)
《西麓》都没有把《慢商意》《慢商品》算入全曲段数之内,故为四十四段。耶律楚材《弹广陵诗》,有“品弦欲修调”之句,说明他所据的谱本,也是有调意的,也没有算在全曲段内,所以他的诗中只说“四十有四拍”。《西麓》的两谱,一本的小标题,除调意外与《神奇》本全同,一本有三个小标题《取韩相》《别姊》《报义》与《神奇》本《取韩》《烈妇》《收义》名称不同,却与耶律楚材诗“《别姊》情惨戚”和楼錀诗“《别姊》《取韩相》,多用聂政事”所提的小标题名称相符,很可能《西麓》的第二谱,即耶律楚材和楼錀所弹之谱的传本。据三个谱本的指法谱字的繁简比较,以《神奇》较繁,繁早简迟,可以推断《神奇》本要早于《西麓》两谱,而且《神奇》本中还保存了“文字谱”的痕迹,也是《西麓》两谱所无的。《神奇秘谱》撰辑人朱权在《广陵散序》中说,他是“探取隋宫所收之谱,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民间,至宋高宗复入御府”,说明来源即早,并且是流传有序的,但隋代只有“文字谱”,而《神奇秘谱》的《广陵散》是用减字谱指法记写的,很可能是由唐宫流入民间后,未复入宋高宗御府前重写的传本。
从耶律楚材以后,即不闻有人以弹《广陵散》著称,从《琴苑心传》以后,也不见清代各家琴谱收录《广陵散》了。而《神奇》《西麓》《风宣》《琴苑》等琴谱都是极稀有之书,除极少数私人藏书家外,决非一般琴人所能见到。直到清代咸丰同治间,青城半髯道人张孔山和唐彝铭纂辑《天闻阁琴谱》,竭力搜罗私本,忽得孔氏《琴苑心传》,从中发现《广陵散》谱,以其指法甚古(这点学生可以作证,学生也是搜集文献资料才看懂弄明白如何弹奏的),难以操摹,经半髯道人译以今谱,又因惑于迷信弹之不吉之说,遂即去之,未予授录,仅引列拍名目录,由唐彝铭序蹳其事,载入《天闻阁琴谱》中。嗣后民国十六年桐乡冯水偶得《风宣玄品》,将其中《广陵散》照原本影印出重刊行世,杨时百得之,遂据以作《广陵散古减字指法解》,并将全谱注明唱弦拍板,刻入《琴镜续》中。时百虽为此谱指法解释,订拍、刻谱,并未尝自弹,亦无人学习。当时我得时百所赠刻本,曾为试按,每于各种涓法拂滚用指,总觉不得要领,疑时百所释古指法未必尽当,然亦无法证实而得到正确解决,因此也就中止没有继续按习下去了。这就是自魏晋以后,一千七百余年以来《广陵散》流传之概,和明代以后,五百余年以来,《广陵散》绝响之由。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中国音乐家协会将鼓琴音乐列作重点提创之一环,组织各地琴家从事古琴曲的眼觉发掘,《广陵散》即被首先提出,截至一九五六年为止,已有管平湖、吴景略、徐立孙、吴振平、姚丙炎、朱惜辰、王生香、戚长毅诸先生先后根据《神奇秘谱》和《风宣玄品》(两谱本诗解放后民族音乐研究所搜集所得)两本,初步打谱完成。我于一九五六年冬应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之聘,来北京与查阜西先生共同整编古琴曲谱、指法、音调、历史等文献资料,同时也接受了参加研究发掘《广陵散》的任务,因整编各代各家指法,掌握了许多希见得琴书(都是民族音乐研究所探访搜集所得,共一百五十余种),特别是《太古遗音》《琴书大全》《狛氏琴手法》《乌丝欗》《琴言十则》等,从中发现了陈仲儒、赵耶利、曹柔、陈居士、陈拙、成玉礀等六朝唐宋诸家指法,实为发掘《广陵散》解决疑难古指法谱字极其重要的参考根据。遂据《神奇秘谱》本首先将《广陵散》中的古指法谱字详加研究分析,引证诸家论说,写成考释,然后于一九五七年五月六日开始,至同年六月二十日完毕,尽一个半月之力,按谱初步打出。
至于《广陵散》音乐的优美,过去对此曲特备爱好并且深有体会的琴家们,曾写下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文字,入北宋《琴书.止息序》说:“其怨恨悽感,即如幽冥鬼神之声,嗈嗈容容,言语清泠。及其怫忧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说这曲《广陵散》表达幽怨隐恨、凄楚感伤的地方,音调非常清泠轻脆,哀惨凄凉。而激昂愤发,慷慨悲壮的地方,又有雷霆风雨、戈矛杀伐的气势。音乐的美妙,不是用几句粗浅简单的话所能够形容得了的。
    曾弹《广陵散》五十年并“激烈至流涕”的楼钥认为唐代韩愈《听颖师弹琴》诗“前十句形容曲尽,必为《广陵散》而作,他曲不足以当此。”韩愈原诗前十句是: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十句诗,描写了乐曲忽强忽弱的对比,泛音的旋律,轻清自然,又漫无拘束的情趣;而音节的突然变化,又使人惊骇莫测。

耶律楚材《彈廣陵散終日而成因賦詩五十韻並序》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的警句:

           古譜成巨軸,無慮聲千百,大意分五節,四十有四拍

品弦欲終調,六弦一時劃,初訝似破竹,不止如裂帛。

亡身志慷慨,别姊情慘戚,冲冠气何壯投剑聲如掷

呼幽達穹蒼,長虹如玉立。將彈發怒篇,寒風自瑟瑟

           瓊珠落玉器,雹墜漁人笠别鶴唳苍松,哀猿啼怪栢。

           数声如怨诉,寒泉古澗沚幾折變軒昂,奔流禹门急。

           大絃忽一捻,應絃如破的雲煙速變滅,風雷恣呼吸。

           数作拨刺声,指邊撵霹雳一鼓息万動,再弄鬼神泣。

    可见他对《广陵散》去掉丰富变化的揣摩,幽怨凄清与慷慨激昂两种情调的对比,真是赞美得无以复加了。现在我们弹到《烈妇》段中泛音的轻灵清脆,确如上面所说的“言语清泠”,“浮云柳絮无根蒂”,“琼珠落玉器”那样的妙境:

如《长虹》段中在一、二弦的中下部份,连续多次作“三弹”、“双拂滚|的动作,发出雄伟迅疾的音节,确有激昂愤发,慷慨悲壮的气势:
如《含光》段于泛音每一乐句的结束,同时散拂同音高的一、二弦一声,加重主音的音量,大有“喧啾百鸟鸣,忽见孤凤凰”之概:
如《归政》段中,在七徽以上连续用快速度的勾、抹、打、历等指法,使气氛非常紧张,造成的效果,也真俨然有戈矛杀伐的声音。
(图例略)
上面这些只不过是据粗浅的体会约略举出就几个片段的例子。当然象《广陵散》这样一首伟大的乐曲,精奥神妙的音乐所在皆是。要把它全面地提列出来,还有待于不断地深入研究分析。的确象《琴书.止息序》说的那样,“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


一九六二年六月五日
顾梅羹于沈阳音乐学院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0 14:48
上述引文版式杂乱,但欲编辑时出现
“您的请求来路不正确或表单验证串不符,无法提交。请尝试使用标准的web浏览器进行操作”。
无法编辑操作,见谅。

作者: zy2017    时间: 2011-10-12 17:10
本帖最后由 zy2017 于 2011-10-12 19:24 编辑

广陵兄的古琴知识真是非常渊博,每次来都学习不少知识,呵呵。十分感谢!

昨晚把雨果出的两张碟找了出来,一张李祥庭、一张林友仁。其实更喜欢林友仁的,节奏听来缓慢,但感觉风格更鲜明,气韵更生动,听着,不知不觉沉入琴音中了。李大师的听起来技法更娴熟,音色亮丽,节奏活泼流畅,也好听,但不如林友仁的有回味。还有听现在的一些琴家弹琴,听来好听,铿铿锵锵的,但总感觉回味不够。
呵呵,自己个人的感觉,乱说一气。也可能是我的道行太浅了,听不懂高深的古琴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2 19:39
今天听了一下,不得要领啊,继续学习:

[attach]36411[/attach]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2 19:55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0-12 20:11 编辑
广陵兄的古琴知识真是非常渊博,每次来都学习不少知识,呵呵。十分感谢!

昨晚把雨果出的两张碟找了出来 ...
zy2017 发表于 2011-10-12 17:10

谢zy2017兄溢美之词。
总体上和兄有同感,也比较喜欢林友仁等老派的演奏风格,比较耐听。李祥霆先生等引领了当今古琴的潮流,比较倾向炫技,注重表演性,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或许是以后古琴发展的方向,现在不便下结论。当然李先生还是直接传承了老一辈琴家的传统,技术高超,某些曲目,如这首“广陵散”在他手下极现金戈铁马的刚烈之气,是我非常喜欢的版本。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2 19:57
今天听了一下,不得要领啊,继续学习:
shinelb 发表于 2011-10-12 19:39

S兄,这张唱片是李先生根据唐诗即兴演奏的,不是传统的曲目,应该说是古琴的“轻音乐”,当作休闲背景比较合适。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2 20:01
S兄,这张唱片是李先生根据唐诗即兴演奏的,不是传统的曲目,应该说是古琴的“轻音乐”,当作休闲背景比较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2 19:57
原来如此,谢谢。看来他们也要创新,占有市场。
类似马友友吧?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2 20:07
原来如此,谢谢。看来他们也要创新,占有市场。
类似马友友吧?
shinelb 发表于 2011-10-12 20:01

是啊,在现代商业社会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死守传统的话接受程度低,真如阳春白雪般曲高和寡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3 09:38
但是对于那些老古典迷来说:马友友那些实验并不受欢迎。
不知李先生如何?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3 16:47
但是对于那些老古典迷来说:马友友那些实验并不受欢迎。
不知李先生如何?
shinelb 发表于 2011-10-13 09:38

S兄可以听听李先生的这些“轻音乐”,再分别听听用钢弦和丝弦弹奏的传统曲目,看看自己喜欢哪一种,以S兄如此资深的古典音乐素养应该是能说明问题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3 17:08
S兄可以听听李先生的这些“轻音乐”,再分别听听用钢弦和丝弦弹奏的传统曲目,看看自己喜欢哪一种,以S兄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3 16:47
谢谢兄台指教。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3 17:26
谢谢兄台指教。
shinelb 发表于 2011-10-13 17:08

S兄不要老是这么客气嘛。我倒是很想听听S兄比较下来的结果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3 17:33
S兄不要老是这么客气嘛。我倒是很想听听S兄比较下来的结果的。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3 17:26
虽然有很多没听过。但我觉得老派的较有神韵,也耐听,陈年老酒。
改编的像白开水。就看西方音乐,改编成功的也不多,就那个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巴赫、勋伯格改编勃拉姆斯OP25比较成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3 19:28
虽然有很多没听过。但我觉得老派的较有神韵,也耐听,陈年老酒。
改编的像白开水。就看西方音乐,改编成功 ...
shinelb 发表于 2011-10-13 17:33

那就说明古琴的某些改革和创新没有必要,资深爱乐者自有其品味。
现代古琴家对古琴乐器的“改进”和乐曲的“改革”可能是出于其在普罗大众中推广古琴的好意,我猜想他们内心也未必认同这些“改革”的东西好过传统的经典曲目,只是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低估了资深爱乐者的品味和鉴赏能力,为迎合大众而牺牲了经典音乐的特点的做法负面作用也非常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13 21:12
那就说明古琴的某些改革和创新没有必要,资深爱乐者自有其品味。
现代古琴家对古琴乐器的“改进”和乐曲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3 19:28

古琴不仅不该改革和创新,还应该返祖归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3 21:14
古琴不仅不该改革和创新,还应该返祖归真!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0-13 21:12
是啊,就是这个观点。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0-13 21:19
古琴厂牌:雨果、龙音、风潮、晨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6 09:56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0-16 10:12 编辑
古琴厂牌:雨果、龙音、风潮、晨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10-13 21:19

总体来说,雨果、龙音基本上是推广中国音乐,而风潮则范围更广,应该说是“世界音乐”。
从我比较熟悉的古琴一块来说,雨果、龙音注重经典传统曲目和大师演奏,以雨果的最为传统经典保守,如雨果的古琴系列几乎是都是大师演奏的传统曲目,由于雨果注重录音,因此其古琴系列除了个别专集外,都是新录音,有一些是上一代大师最后的遗音,非常珍贵;龙音最早是翻录大师的历史录音,管平湖、吴景略等大师的个人专集数它收录最全,制作最为精良,后期由于版权等的原因,基本上停止的历史录音的转录,而转向新生代的新录音,如王鹏、茅毅等;风潮则如他名字一样,在基本保持古琴特征的基础上,加以一些新潮和时尚的卖点,如将录音地点放到欧洲的教堂、范李彬的琴歌等等,但制作还是非常精良的;至于晨曦不是很熟悉,我手上都是网上下载的,孙毓芹、李枫等的古琴专集为其它唱片公司所无。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0-16 15:44
总体来说,雨果、龙音基本上是推广中国音乐,而风潮则范围更广,应该说是“世界音乐”。
从我比较熟悉的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6 09:56

谢谢,学习了,在选唱片的时候会参考。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6 16:35
谢谢,学习了,在选唱片的时候会参考。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10-16 15:44

雨姐不用客气,敲敲键盘举手之劳而已。
现在市面上雨果、风潮的唱片还有不少,但龙音几套老大师的历史录音很难找到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16 16:57
雨姐不用客气,敲敲键盘举手之劳而已。
现在市面上雨果、风潮的唱片还有不少,但龙音几套老大师的历史录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6 16:35

目前尚能买到的龙音古琴系列我自己感兴趣的有如下几碟:
徐元白、黄雪辉(2CD);
管平湖(2CD);
张子谦(2CD);
刘少椿(1CD);
吴景略(2CD);
吴文光(DVD)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0-16 22:23
谢谢好贴,学习了。
比较下来,喜欢管平湖和龚一先生的,这两版最古朴,结构最清晰,演绎的精神气质,一文一武。龚一先生拨弦力沉,声场宽阔,5:10这段兵戈铁马,充满杀戮之气。龚一先生这版似是不完全版,意犹未尽啊。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7 09:26
谢谢好贴,学习了。
比较下来,喜欢管平湖和龚一先生的,这两版最古朴,结构最清晰,演绎的精神气质,一文 ...
迪亚 发表于 2011-10-16 22:23

多谢支持。
龚一先生演奏的确实是节本,我以上引用的版本中管平湖、吴景略和徐立孙先生的版本是根据“广陵散”现存最早传谱“神奇秘谱”打谱演奏的41段(加上开指和小序共45段)全本,其余都是节本或根据其他谱子打谱的版本,如王华德先生的版本源自“琴学丛书”中的18段谱子。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7 09:29
目前尚能买到的龙音古琴系列我自己感兴趣的有如下几碟:
徐元白、黄雪辉(2CD);
管平湖(2CD);
张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0-16 16:57


都是些宝贝啊。
龙音的古琴历史录音大概也就这些了,再加上卫仲乐、蔡德允的就全了。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0-17 17:02
回复 广陵散 的帖子
谢谢,好有研究,学习了。
说句题外话,古时候中式记谱,若是能像度量衡那样统一就好了。看过古乐谱,不同的乐器,记谱方式全然不同。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7 19:19
回复
谢谢,好有研究,学习了。
说句题外话,古时候中式记谱,若是能像度量衡那样统一就好了。看过古乐谱 ...
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17:02

什么都是“大一统”也不一定是好事,中国古乐谱的品种繁多也是符合各种器乐和演奏形式特点的。
也说个题外笑话,严晓星“近世古琴逸话”记载:文革中梅庵派古琴家凌其阵被抄家,造反派发现了天书般的古琴谱,立刻以高度的革命警觉判定这些是“反革命密电码”,予以没收。为此编者叹息说:小说“笑傲江湖”中琴谱被当作武林秘籍,倒也不完全是小说家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7 19:32
什么都是“大一统”也不一定是好事,中国古乐谱的品种繁多也是符合各种器乐和演奏形式特点的。
也说个题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7 19:19
哈哈,这个笑话不错。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0-17 20:38
回复 广陵散 的帖子

要我说古乐谱还真像天书密码,反革命当真是笑话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0-17 20:40
音乐是开放的,而中式古乐谱密码般神秘,反映古乐界的闭关自守,甚至传男不传女、甚而到失传。而西方五线谱的统一,给西方音乐的发展带来诸多便利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和声的发展、中式乐器改进等更重要,而记谱方式的统一只会大大促进这些发展。音乐文字----乐谱落后于五线谱,是一大阻碍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7 20:57
音乐是开放的,而中式古乐谱密码般神秘,反映古乐界的闭关自守,甚至传男不传女、甚而到失传。而西方五线谱 ...
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20:40

对于一个熟悉中国古乐谱,没有学过五线谱的人来说,后者也可以说是“密码般神秘”的。中国古乐有自己的特点,给予演奏者以极大的自由度,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严密如钟表一样的记谱方式,只要一个大概的框架就可以了,至于后来的流失固然有保守的因素,但年代久远战乱也是一大原因。客观地说五线谱在节奏速度上有极大的优势,所以现在中国古乐也已经采用来作为精确记录的一种方式,但它还是不能完全代替中国古谱,就古琴谱来说,他上面记载的精确的指法和吟揉等五线谱是不能反映的。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0-17 21:26
回复 广陵散 的帖子

诚然,精确、专业和唯一对特定乐器当然是好,但对整个中古乐的发展带来的局限性更是不容忽视的。只要乐谱是开放的,会有解决方法的。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7 21:33
回复

诚然,精确、专业和唯一对特定乐器当然是好,但对整个中古乐的发展带来的局限性更是不容忽视的。只 ...
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21:26

我个人以为现在中国古乐需要的不是“开放”,事实上已经“开放”了一个世纪了,而是要还原自己的已经丧失得差不多的原生特质。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0-17 21:51
回复 广陵散 的帖子

不对,以上我特指早期的古乐谱,甚至是格里高利一世圣咏时期的。现在而言,同意广先生观点,中国古乐发展已落后太多,光“开放”不能解决问题,要找回原生音乐的根。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8 20:46
回复

不对,以上我特指早期的古乐谱,甚至是格里高利一世圣咏时期的。现在而言,同意广先生观点,中国古 ...
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21:51

我认为中国古乐在现阶段要还原自己的原生特质,是基于近百年中西文化不对等的情况下,中国全盘接受西方音乐的标准,完全不顾自身特点的改革而言的,而不是所谓的“先进”和“落后”;自然如果把西方音乐乐谱作为唯一标准,与之不合的便为“落后”,那我也无话可说。在我看来,评价音乐主要还是侧重与是否能表现人类的情感,特定的意境,是否与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相符合,在这点上我认为原生态的音乐要远远超过一些非驴非马的所谓改革音乐。至于这些音乐以后是否是继续发展还是送进博物馆,那就要由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的审美倾等综合因素来决定的。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0-18 22:06
古时和声的发展、中式乐器改进等更重要,而记谱方式的统一只会大大促进这些发展。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20:40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0-19 00:22
我认为中国古乐在现阶段要还原自己的原生特质,是基于近百年中西文化不对等的情况下,中国全盘接受西方音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8 20:46

其实,俺觉得兄与Lady迪亚都有理。不过站在古琴的特定角度,我要说的是:森林中应该有独特的遗传纯正的物种,当复合生物多样性的精彩,所以,该“落后”的,还是“落后”一点好。古琴是为知音而存在的,甚至仅仅是为自身之内那个知音而存在,它不需要被先进。现在若能再闻丝弦之声,当是我等福分,可能吗?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9 21:26
转贴:管平湖古琴演奏风格和打谱艺术 (摘录)

就演 奏 风 格而论,管氏打谱的琴曲节奏稳健、指法坚劲、运指灵活,尤其讲求吟揉与气韵的表达,以浑厚刚健、意境深邃见长。这不仅是“由于他‘转益多师’,博取众长。更由于他勤于探素,独辟蹊径,所以使自己的演奏技艺独立于众多琴家之上,成为近现代琴乐‘第一人”,。(乔建中2以”:143)

古琴 音 乐 历来强调声韵兼备。明清以来,琴家更是将清、微、淡、远作为琴乐演奏的理想境界,古琴音乐开始从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转变,其左手的技法更为细腻、生动,而不同内容意境的琴曲往往凭借不同特色的吟揉来曲其意境。“琴瑟元音以沉重坚实为体,以吟揉宛转、含蓄停顿为用。”(陈幼慈198卜145)“吟揉之妙,全在动荡有情,缓急有韵”(1989:417)。的确,古琴左手的吟、揉、绰、注、逗、唤、撞、上、下等装饰性的指法,对于古琴音乐风格与琴乐意境的表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管平 湖 在 打谱中,对吟揉的运用是十分讲究的,这与当代一些琴人打谱时吟揉不分,只追求旋律多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管氏的吟揉之法,来自于其师杨宗樱。民国虞和钦在评论杨宗樱的琴艺时曾云:“琴而不重吟揉,是无琴也。故吟有长细缓急飞游荡定双略往来落指之分。揉亦有缓急双荡长大放迎之别。(杨氏)析之至微,用之迥殊。唯自古琴谱,但注其名,而不详其法。而今之操漫者,又各自臆造,或竟以大动小动长颤短颤了之,此世之所以无善弹者也。”。

管平湖的吟揉运用,显然更注重其运指的灵活性,增加了活手的运用,注重在弹奏中将吟揉与音乐意境的表达相结合。管平湖这种运指方法,一方面是来自于黄勉之启发和悟澄和尚的指法整理,另一方面来自于管平湖长年的弹奏体悟。以《平沙落雁》一曲为例,此曲管平湖师自杨宗樱,但将管平湖的录音与杨宗傻之子杨葆元的录音相比,是有着明显差别的。杨葆元的弹奏虽然节奏沉稳.吟揉有度,却不免失于呆板。而管平湖的《平沙落雁》整体框架虽和杨宗援的是一致的,但与《琴学丛书·平沙落雁》之呆板、方整的节奏迥异。其左手的吟、揉、绰、注、撞、逗,以及连续的上下、进复、退复等走手音变化十分丰富,从而形成气韵悠远的旋律线,使琴曲极具传统琴乐清微淡远之意味。

管平 湖 演 奏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下指极为苍劲有力其音乐风格浑厚刚健、古朴凝重。据管 氏弟 子所述,管平湖由于指甲不好,故从不
留甲,纯用肉弹,这本是弹琴之一大忌。但由于长年弹琴,管平湖的左右手指尖形成了厚厚的一层老茧,这使得他弹奏的琴曲在音色上别具一种苍古淳厚的意味。使其音乐生动而有刚健之气,沉稳之中又呈现出灵动之情。管平湖所弹的‘流水》即是此种格调的
体现。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9 21:31
(续)
管平 湖 曾 说:“发掘古谱确是目前古琴界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而打谱又是古谱发掘中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打谱是要通过长期劳动,才能使书面上没有标明拍子的古谱变成声音。它的劳动程度,不亚于创作。”(管平湖1957)作为一个现代琴家,“管先生对现代琴学的历史使命怀有强烈的自觉,又对‘打谱’的价值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乔建中2仪”:143)他是以自己一生的精力去弹奏、打谱、研究古琴音乐,从不为名利俗事所惑,超然物外,将生命与琴融为一体。

纵观 管 平 湖、吴景略、姚丙炎等前辈琴家,无沦是打谱的具体方法,还是打谱中对传统琴乐精神的把握,对琴曲人文内涵的解读,对疑难古指法的诊释,对古琴特有的韵律、节奏气息的掌握,对原谱讹误的处置方法等方面,均积累了诸多的经验。管平湖对待打谱的严谨学术态度,体现于对古指法的精细严密之考证,对改动指法所作的详尽注解等方面,他在打谱中对节奏速度的合理合排,对原曲音乐形象的深人理解,对琴乐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己成为现代琴人打谱之典范。由他打谱的《广陵散》《离骚》《竭石调·幽兰》等琴曲,得到琴坛的广泛肯定,如今已成为人们欣赏、研究和琴人传习的经典琴曲。他在打谱活动中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对今人打谱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体现于:

1. 在 谱本 选择方面,05年代管平湖等琴家已开始对打谱谱本进行比较、甄别,从中选择较佳的谱本为蓝本,以相近的谱本作为校勘本。并在谱字对勘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2 在古 指 法解读方面,前辈琴家做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工作。查阜西编纂的17册《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无疑是今日打谱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而在打谱的古指法研究方面,管平湖的《古指法考》,为今人在打谱中解决打谱中的疑难指法,提供了详尽的材料。尤其是在对早期琴曲的打谱中,管平湖尽量采取从古曲同时代的指法原释去解读琴曲中某些指法的弹奏方法,从而使打谱琴曲最大可能地接近琴曲之原貌。而管平湖打谱的《喝石调·幽兰》《广陵散》等琴曲,则是今人在古指法处理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实例。

3 在 节奏 处理方面,管平湖那一代的前辈琴家由于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较小,故而他们对乐曲的节奏安排,主要依据琴曲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弹奏经验来处理。如人拍节奏的安排,琴曲演奏的速度类型,乐句、乐逗的划分,全曲的结构布局等等,这些均值得今人打谱时学习和借鉴。

4. 管 平湖 等前辈琴家的打谱,“在保存古琴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面貌、风格及形态式样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成公亮1,赶1:23)
人们 在 聆 听前辈琴家打谱的琴曲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诸如管平湖打谱的《广陵散》《离骚》《秋鸿》等琴曲,其浑厚苍劲、古朴典雅的气质,真如天成。而在吴景略打谱的琴曲中,无论是《忆故人》之委婉深情,《渔樵问答》之飘逸潇洒,《墨子悲丝》之深刻凝重,(梧叶舞秋风》之轻盈灵动,《胡茄十八拍》之悲枪凄楚,回肠荡气⋯⋯ 凡此种种,也均被他演绎得千姿百态,各具风采。而与之相比,当代琴家的演奏,就音色而言,传统的古朴之感已明显不如前者;就演奏而言,琴乐深层之文化内涵较前者也显单薄;至于流派特色、个性风格亦不那么明显;并且在中青年琴家中,已出现了一个散于东西南北,风格技巧却很相似的演奏家群体。(成公亮1性巧巧:23)以至于有琴家感叹:现在弹琴的人越来越多,但对琴乐本质、真谛的认识掌握却越来越困难。难道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精粹,必然要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中无可奈何地
逐渐衰退吗?(成公亮1塑巧:23)

如同 那 个 时代的许多琴家一样,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姚丙炎等前辈琴家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之中,具有诗书琴画等多方面的修养,他们无疑是“传统琴人”的最后一代!而如今,随着传统意义上文人阶层的消亡。浸润了中国古琴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走向衰落,随着传统文化精神的消逝,那种古朴恬淡、高古淳厚、精深雅致的琴境,也终将成为消逝了的昨日梦境,或许,这是一种历史的无奈和悲哀!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0-19 23:02
如此博大精深啊,好文章,看过再听~
作者: zy2017    时间: 2011-10-20 12:40
广陵兄转贴的好文,起立鼓掌!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20 20:04
94# 95#所引文章摘录自章华英《管平湖古琴打谱艺术探窥》一文,内还有对管平湖先生打谱《广陵散》的详细分析, 令人对老一辈琴家对古琴艺术严谨探究的作风肃然起敬,因为过于专业,这里就不转贴了。
粘贴原文过程中格式个别字有错乱,特别是管老的古琴老师应为杨宗稷,文中错为“杨宗樱 杨宗傻”,查原文中无错,想是复制粘贴过程中错码,因94# 95#无法编辑,特在此指出。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11-12 15:45
女儿在学习传统民间音乐,写了篇关于古琴的拙作。

小序
从高山流水,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悲剧,到嵇康临刑一曲《广陵散》的千古绝唱,古朴而庄重的古琴,世世代代无不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发出激荡的回响。

古琴的根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世世代代,乐音缠绵。中国古代虽是王朝更迭,但那羽衣鹤氅,焚香抚琴的文人们却从未间断。其中,既有作《幽兰》,以示清高气节的孔子;如鲲鹏逍遥天地的庄子;也有诸如蔡文姬,王昭君等一介才情女子。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开始,古琴便成为了古典诗词、史书、戏曲以及文人绘画中的常客,古琴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者。同时,古琴也寄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与社会的追求。千百年来,古琴一直以其清高淡雅的音乐,比喻着文人或隐逸,或孤芳的飘逸性情。倘若回溯古琴的根源,它定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土壤之中,汲取着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美好气节与高尚情操。

古琴的韵
说来惭愧,我自三岁半学习钢琴,从小到大一直接触西洋音乐偏多,对中国的传统音乐直到近年才有些许体会。虽然都是有着千年历史音乐文化,但两者的区别甚可谓之大矣。仅以钢琴与古琴作对比,便能发现许多不同。钢琴的连奏与断奏区别鲜明,追求饱满的音色,均匀的颗粒性和辉煌的技巧;古琴的指法则在于挑、抹、勾、打等等,尽是细节的处理,音色古拙沉静,有“余音绕梁”之感。用一个比喻,中国的传统音乐见于西洋音乐,就好比古典园林见于欧洲宫殿。西洋音乐强调和声的稳定性,恢宏博大,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只用了“宫商角徵羽”区区五音,便营造出一种流动,飘逸,不被禁锢的美。而古琴的韵,莫大便在于此吧。

古琴的魂
    抚一下古琴,倾听那意犹未尽的声响,那乐音与乐音间藕断丝连的魄力,不禁令人感叹:这种只有古琴才能带来的特殊声响,不正是它的“魂”之所在么?作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奇葩,古琴与其他艺术门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遥望与古琴息息相关的姊妹艺术,文人写意画因画面结构造成的大量留白空间,正是一幅画作最精妙之处,古琴也是在余音的“留白”中,强化了自身的艺术魅力,将听者的思维空间扩展到最大,与乐者一同在音乐中沉浮;古典诗词委婉工整的词句间,道出的却是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理想抱负,古琴也是通过一个个闻之平淡的音符,描摹出曲中深藏着的或慷慨,或激昂,或悲愤的情绪。古琴与其姊妹艺术,一同证实了中国古典美学含蓄温婉,清丽流畅的情怀。飘摇与琴弦之上的古琴的魂,便是那超然物外,又隐于乐中的风骨。                                          

古琴的未来
现如今的社会,科技、经济高速发达,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整日为生活奔波忙碌。不知不觉间,身处钢筋水泥堡垒的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最本真的归属。我们也许得到了金钱、权势、地位、声望,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不该失去的东西。在我们的身后,那些最古老,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等待着我们的重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可为什么随着生活的富裕,我们却都在渐渐背离它?为什么那些整天哼着流行歌曲的年轻人,提及古琴全然不知为何物?为什么家长疯抢着让孩子学习芭蕾舞、学习西洋乐器,却对我们的民族乐器不以为然?为什么我们对音乐的体验只局限于KTV里难听的嘶吼,而不去音乐厅真正静心聆听?为什么中小学教育只重视分数,“体音美”小三门总是被忽视,艺术生总是被贬低,使得学生失去了接近传统艺术的空间和兴趣?……
面对古琴的未来,面对一切传统艺术的未来,我们缺少的,是对五千年来民族血脉的认同。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欣赏与感激的心,来共同打造这先祖赐予我们的绝世瑰宝,去珍视它,复兴它,使我们未曾间断的浩瀚文化,得以傲然挺立,熠熠生辉。


一张琴,一杯茶,一炷香,三千年,荡气回肠……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1-13 13:38
回复 burt5177 的帖子
拜读了令爱的美文,真是感叹现在的小孩独立思考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同期,难能可贵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