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转载】随风逝去的孤帆--格吕米欧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0:59
标题: 【转载】随风逝去的孤帆--格吕米欧
[attach]3604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1:00
不幸于去年逝世的阿尔蒂尔·格吕米欧(Arthur Grumiaux)是近代小提琴家中不可多得的“君子”,很遗憾,他也是受到某种忽视,使人为之叫屈的一位大师。因为直到今天,可能由于他不求闻达,不愿意远涉重洋去美国扬名立威(1953年去过一次),他的名气远不及谢林(Szeryng)及其他大师响亮。在美国他没没无名,几乎已被遗忘。小提琴评论家享利·罗斯曾对我说他几乎谁都听过,独缺格吕米欧。可惜我们也再也听不到了!如果论琴艺,他决不输于谢林、弗朗切斯卡蒂,甚至在许多方面以他自己的风格超过了谢林,例如莫扎特的演绎。谢林本人就曾说过:“是格吕米欧教了我们如何演绎莫扎特。”除此外,他的巴赫6首无伴奏奏鸣曲更是所有版本中最理想、应该学习的一套,这是他最出色的成就,评论家弗莱斯特(Forest)认为它是无价之宝(beyond  price)。
格吕米欧出身音乐世家,1921年生于比利时夏利洛瓦 (Charleroi)城市附近的Villers perwin村。3岁半开始学琴,6岁进夏利洛瓦音乐学院,11岁得小提琴和钢琴奖,12岁进布鲁塞尔音乐院师事名教授、伊萨依的学生杜布瓦(Alfred Dubois),两年后就赢得了音乐院首奖,以后又获得了维厄唐奖(Prix Vieuxtemps)及大师奖(Prix de Virtuosite)。1930年间,他曾短期跟过艾涅斯库,我相信这对他有很大影响。1941年,在明希指挥下与布鲁塞尔交响乐团合作首次露面公演,但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演奏生涯。1945年,他在伦敦复出与BBC交响乐团公演,此后就在欧洲巡回演出,直到1953年才去过一次美国在纽约开演奏会。格吕米欧对教学也极感兴趣,1949年起他就接替杜布瓦为布鲁塞尔音乐院教授,美国女小提琴家蔡斯(Stephanie  Chase  曾来过香港)是他最出色的学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1:00
格吕米欧有许多特点。首先,他虽然是正统的比利时学派、伊萨依杰出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文质彬彬,不带火气的君子风格却和热情洋溢、气势磅薄的伊萨依迥然不同。他种种纤细甘美的风格更像弗朗切斯卡蒂的法国学派,只不过弗朗切斯卡蒂的甜美浪漫像一个风流潇洒的公子哥儿,格吕米欧则像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风度翩翩的才子、君子。名气大得多的弗朗切斯卡蒂与格吕米欧相比,曲目就显得窄;巴赫、莫扎特既非所长、贝多芬也不行;只是他的音色极甜,技巧华丽辉煌;他的帕格尼尼、圣—桑和拉罗协奏曲的确不输于任何人,极能讨好听众,又长居美国,故而占了极大便宜。反之,格吕米欧的曲目虽广,音色虽不错,却没有弗朗切斯卡蒂的甜、亮;又从不炫耀技术,他的技术虽然完整,但既没有弗朗切斯卡蒂或已故拉宾的华丽,又不像里奇那么火爆,即使演奏帕格尼尼他仍然是“君子”作风;由此种种,他就吃了大亏。我认为格吕米欧灌录帕格尼尼是为了迎合时势的需要,但这样做实际上是失策,因为像十度、双泛音这种硬功夫他的确稍逊,但论修养和表现音乐的技巧(Expressive technique),他却比里奇要好得多,相对弗朗切斯卡蒂,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还要高出一筹。例如演绎圣—桑的随想迥旋曲、哈瓦涅斯午曲(Havanaise),舒伯特的圣母颂等曲子,别人的演绎都脱离不了海菲茨的影子,只有格吕米欧,他抛弃了圣母颂的八度、双音,还以简朴的本来面貌,听起来另有风味,完全站得住脚;别人就不敢这样做,也做不到。他的圣—桑以上两首作品更有自己的风格,和海菲茨不同。这些曲子是海菲茨的杰作,几乎成了他的专有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1:02
但听惯了海菲茨的演绎,再听听格吕米欧,虽然没有海菲茨那种出神入化的激情,但却另有一种新鲜感,不像众多的其他版本,例如帕尔曼,不过是不到家的海菲茨翻版而已。这是一种杰出的成就,但由于这是一种平淡的“君子”式的杰出,如果你不留意,它就往往会被忽略;在这方面即使谢林也有所不及,不及格吕米欧来得真挚、自然;谢林往往令人感觉他的音乐内容表现是“想”出来的,不是真诚内在的感情;这样谢林的演绎就缺少属于他自己的一种风格,缺少格吕米欧的新鲜感;谢林如此,其他如里奇等就更不谈了。
格吕米欧另一个特点是他细腻的节奏感,弗朗切斯卡蒂好,但不及格吕米欧。演绎圣—桑的哈瓦涅斯等曲子,最要紧的就是前奏。海菲茨演奏这些曲子之所以突出,他强烈的、巧妙的节奏是重要的因素;很多人例如帕尔曼就学不像。可是格吕米欧却不学海菲茨。他的节奏不像海菲茨那么强烈;他比较文雅,但却同样地生动、巧妙,有飘逸的法国情趣,西班牙风格。苏联小提琴家有很多优点,但这种细腻的法国西班牙节奏风格却是他们的弱点,包括奥伊斯特拉赫,演奏这类曲子时就欠缺了那么一点点。格吕米欧这种细致的节奏感还以各种不同形式显示在他的巴赫无伴奏奏鸣曲里,造成了与其他大师很大的不同。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1:03
但是作为一位大师来说,最不容易的却是他的演绎的进步和变化。在早期,格吕米欧的音量较小,揉音较窄,变化亦较小,风格过于理智冷静,有点像谢林,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熟,他开始比较热情成熟,音量增大了,揉音也宽广了,变化也大了,可是同时却仍然保持着他的高贵、君子的质素,这就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唯一的遗憾就是发音不够突出,这可能是他受到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不然他肯定是一位超级大师。
但格吕米欧最大的成就和特点却是他的莫扎特和巴赫。上面已说过,连谢林也佩服欣赏他的莫扎特。莫扎特之难,众所周知。绝版的哥德堡/克劳丝,及早期的梅纽因,是我所听过最动人的莫扎特,可惜哥德堡这对组合散了伙;梅纽因早期只录过莫扎特《C大调协奏曲》,奏鸣曲也只和妹妹雅尔塔录过一段KV378的小行板;除此外我没听过比格吕米欧/哈斯基尔更满意的莫扎特。纯朴、真挚、自然,却又不过火地抒情,一种完全是童真感情自然的流露和抒情,一点都不做作;不是“想”出来的,因为一“想”就很容易失去了莫扎特的本意。梅纽因就曾说过,他年青时拉莫扎特是从来不“想”的,觉得莫扎特是他自己,他就是莫扎特,似乎拉莫扎特是天下最自然最“容易”的事。他和雅尔塔的KV378的确是这样:两个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在和熙的阳光下一和一唱。这种温馨而略带一丝抑郁的抒情,如果你不是心里真的感受到,是“想”不出来,也做作不到的。《G大调协奏曲》的慢乐章也如此。当年哥德堡的演绎也是同样的真挚,不过理智些、冷静些;除此外,就是格吕米欧了。现有的唱片(Philips 412 253-2)和(Philips 416 478-2)一共是6首,第18、21、24、26号和第32、35号;录于1958年,这是他的全盛时期,这6首都是佳作,此外还有莫扎特的五首协奏曲(Philips 464 722-2)也堪称经典之作。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1:04
克拉拉·哈斯基尔是格吕米欧最理想的钢琴伙伴,据说年龄较大的哈斯基尔在演绎上曾对格吕米欧有很多的帮助;但据他太太说,这种帮助是双边互助的,因为格吕米欧本人就弹得一手好钢琴,11岁时就拿过奖,而且后来还灌录过自拉自弹的勃拉姆斯A大调和莫扎特奏鸣曲(K481)。他曾在哈斯基尔去世后(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找过别的钢琴伙伴,包括阿劳、谢勃克、克霖,但都不太满意,尤其是对其中的一位极有意见(是哪一位,他不肯透露)。从唱片上听,哈斯基尔的确是很好的搭档,但比起哥德堡的双档和梅纽因的兄妹档还是少了那么一点心灵相通、水乳交融、一致、和谐的感觉。格吕米欧还和哈斯基尔灌录过全套贝多芬奏鸣曲,希望Philips公司尽快出版CD(Decca 4758460已出)。这两张莫扎特的CD我无保留地向读者推荐。
比他的莫扎特更杰出的是他的6首巴赫。长期以来有很多人问我,要我推荐一套“最好”的巴赫无伴奏,我无法从命。因为奇怪得很,虽然这套LP录于1960---1961年,我却从来没在香港看见过,现在总算出了CD,Philips公司真是功德无量!说这6首曲子是小提琴文献中最难拉好的,大概不会太过分。帕格尼尼是硬功夫的顶峰,巴赫需要的是另一种硬功夫——左右手演奏和弦的硬功夫;还需要很高的调整音准艺术和修养。格吕米欧拉和弦的弓子技术可说是惊人的,决不比海菲茨或谢林差。这6首中的3首赋格是小提琴弓子艺术的试金石,尤其是a小调中的那段。只要功夫稍差,这3首赋格的声部就无法表达清楚。我怀疑奥依斯特拉赫之所以没有灌录这6首巴赫,很可能就是他不满意自己的赋格的演绎。凡是真正的超级大师都谦虚,都有自知之明(现在某些人不知自量的巴赫无伴奏的唱片不能算数)。格吕米欧的3首赋格是我听到过最清楚、技巧上最轻松的。他的处理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有其独到之处(被捧到发紫的明茨,不讲别的,他的赋格就声部不够清楚,有些地方更显粗糙,有拖不动的感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1:04
格吕米欧弓子的功夫还突出的表现在E大调前奏曲,(如上谱)这一段分句应该如A,它看起来容易,只有学过的人才知有多难,难倒每一个人,包括海菲茨,拉到后来都变成了B,这是错误的。但因为弓子的控制实在太难了,而且长达12小节,后面还有相似的一段亦如此,只有格吕米欧演绎如A。
除了弓子需要顶尖的硬功夫外,演绎巴赫另一个极大的难题是音准的调整。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一篇专题的论文,这里无法细述。就音准的调整来说,解决得最好的无疑是海菲茨,他把调性、旋律、和声由于小提琴有4根空弦而产生的矛盾,解决得很好。这里只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恰空的第一个和弦D·P·A,这个看起来极简单的和弦,采取什么音准就会影响到整个恰空的演绎。如果用F和A完全协和的办法,整个曲子小调的性质就会弱些,反之,如果低一根头发丝,D跟着低一点和F完全协和,小调性就会强些。但格吕米欧采用了前者,整个曲子听起来就嫌硬了一些,有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格吕米欧这套巴赫有什么缺点的话,这是唯一的。E大调的前奏曲也很明显,到后来甚至于比空弦E都高了一根头发丝,听起来就尖(harsh)了一点。在恰空里米尔斯坦和海菲茨都采取了F音稍为低一点点的方针。这极细微的差别却会产生很大不同的整体效果。谢林的音准更高,由于他不用,或少用揉音,效果就比格吕米欧更“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1:0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10-10 11:07 编辑

在内容的处理方面格吕米欧显出了最大的特点(音准其实也是表现内容的手段之一,如果处理得好些,格吕米欧就更成功了)。巴赫的作品,一向被认为是纯音乐(pure music),尤其是这6首无伴奏。因此许多演绎者甚至花了一生的心血去分析、研究如何演绎这6首作品,分歧的意见极大;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演绎的效果都是理智的严肃的较冷的纯音乐。可是实际上巴赫是一个极富于人情味的人(他第一次的婚姻已给了他4个子女,第二次婚姻的头七年里,一年生一个)。他的音乐实际上是应该有血有肉的。可是把巴赫的音乐演奏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大提琴只有两位,卡萨尔斯和现场的罗斯特波维奇(唱片不同);小提琴就只有格吕米欧。别人的6首,我无法一次听完,太沉重了,只有格吕米欧的能听完!因为是有新鲜感、有人情味的巴赫,很大的因素是他的速度,别人快的快板、急板,他都稍慢;别人慢的柔板、萨拉班德等,他却都较快!仔细想想,听听,都非常合理!广板、柔板因而宽广而不沉闷,萨拉班德、布列等舞曲就像舞曲,基格才跳得起来。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再加详析,但很多人,包括笔者认为,这6首是巴赫演绎的珍贵典范!
这位卓越的大师不幸65岁就去世了,但是很幸运他很多录音都已有唱片,目前已有9张,每一张我都愿意推荐,尤其是他的巴赫和莫扎特,读者不要错过。这种“君子”式而非学究式的有人情味的巴赫,真挚温馨的莫扎特恐怕很难得再听到了。—1987.9

注:郑老先生的文章。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e348b20100m4ke.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1:37
注:本篇文章出自《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权威乐评集。

详细请看链接:http://book.kongfz.com/15087/104437211/
作者: liebestod    时间: 2011-10-10 12:04
顶,巴赫的小无听来听去还是最喜欢格鲁米欧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2:26
顶,巴赫的小无听来听去还是最喜欢格鲁米欧的。
liebestod 发表于 2011-10-10 12:04
是啊,但这套的首版实在太贵了。
不过对于这里的老大们来说不算什么。我计划买个红银的。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0 14:04
现在中国爱乐界有众多格粉,相信和郑先生当初的极力推荐大有关系吧。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1-10-10 17:26
这篇文章读过多遍。格鲁米欧也是我最喜欢的小提琴大师之一。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1-10-10 17:46
本帖最后由 中庸无为 于 2011-10-10 17:54 编辑

我爱格雷米欧,以莫扎特为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18:59
现在中国爱乐界有众多格粉,相信和郑先生当初的极力推荐大有关系吧。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0 14:04
总的来说:我觉得郑先生很多观点都是正确的。
但他太权威了,对乐迷影响太大了,无形中会影响乐迷的思想。
所以,对于郑先生,也要辩证地看待。



作者: 蓝色的心跳    时间: 2011-10-10 19:14
本人没有感觉他的名气远不如谢林等大师响亮,格鲁米欧和谢林都是我崇敬的大师,格鲁米欧的气质还在谢林之上!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0-10 20:32
格吕米欧唱片信息量远大于谢霖,唱片的存量也远大于谢霖,除了两位长于巴赫、莫扎特之外,两者可比性不大。尽管格吕米欧唱片品种很多,不断再版,但价格还是相对较高,说明格吕米欧爱好者较众嘛。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1-10-10 21:04
总的来说:我觉得郑先生很多观点都是正确的。
但他太权威了,对乐迷影响太大了,无形中会影响乐迷的思想。 ...
shinelb 发表于 2011-10-10 18:59

辨证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对于郑先生既有很强专业知识,又对唱片了如指掌的评论“辨证”地看待,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下面一段:

格吕米欧弓子的功夫还突出的表现在E大调前奏曲,(如上谱)这一段分句应该如A,它看起来容易,只有学过的人才知有多难,难倒每一个人,包括海菲茨,拉到后来都变成了B,这是错误的。但因为弓子的控制实在太难了,而且长达12小节,后面还有相似的一段亦如此,只有格吕米欧演绎如A。
除了弓子需要顶尖的硬功夫外,演绎巴赫另一个极大的难题是音准的调整。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一篇专题的论文,这里无法细述。就音准的调整来说,解决得最好的无疑是海菲茨,他把调性、旋律、和声由于小提琴有4根空弦而产生的矛盾,解决得很好。这里只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恰空的第一个和弦D·P·A,这个看起来极简单的和弦,采取什么音准就会影响到整个恰空的演绎。如果用F和A完全协和的办法,整个曲子小调的性质就会弱些,反之,如果低一根头发丝,D跟着低一点和F完全协和,小调性就会强些。但格吕米欧采用了前者,整个曲子听起来就嫌硬了一些,有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格吕米欧这套巴赫有什么缺点的话,这是唯一的。E大调的前奏曲也很明显,到后来甚至于比空弦E都高了一根头发丝,听起来就尖(harsh)了一点。在恰空里米尔斯坦和海菲茨都采取了F音稍为低一点点的方针。这极细微的差别却会产生很大不同的整体效果。谢林的音准更高,由于他不用,或少用揉音,效果就比格吕米欧更“硬”。


至少对于我来说理解都有困难,更不用反驳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0 21:07
辨证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对于郑先生既有很强专业知识,又对唱片了如指掌的评论“辨证”地看待,要求是非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0 21:04
是啊,这段话专业性很强,理解起来很困难。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1 08:36
听小提琴的录音,格律米欧和谢林都是超一流的。谢林水星那几张,人人都虎视眈眈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1 11:12
郑老先生听巴赫小无能听出那么多门道。太厉害了。
他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一方面详细聆听,另一方面理论分析,两手抓,厉害!
我觉得小无的技术分析,业余爱好者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复调音乐太难了。
估计音乐学院的学生都很难进行乐理分析。
不过对我来说,我喜欢小无,因为我永远听不懂她,但她经常带给我愉悦。
也就是永远听不腻。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10-11 11:20
我喜欢的小无版本里就包括了谢林和格鲁米欧,相较格鲁米欧的人情味儿,谢林的更坚实更加有仪式感,不过两者我都喜欢。格鲁米欧带给我最大愉悦的是他的小品,我上大学时买过中唱引进的一盒磁带,就是PHILIPS小双张出版过的那套小品集。那盒磁带陪伴我读过多少美好的时光啊!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0-11 14:02
这两张小品的黑胶巨抢手,巨贵!
作者: 主锁    时间: 2011-10-11 15:59
喜欢老格,十多年前从香港带回的一张CD,算是第一次认真听老格的演绎,很有味道,现在还常听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10-11 16:35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看来我还是买飞利浦小双张听听算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1 18:31
这两张小品的黑胶巨抢手,巨贵!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0-11 14:02
¥5、600。



作者: zhengchu0042    时间: 2011-10-11 19:50
本帖最后由 zhengchu0042 于 2011-10-11 19:55 编辑

[attach]36177[/attach]

正在听他的这套唱片


作者: yah    时间: 2011-10-13 20:50
格鲁米欧,绝对的大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3 21:20
正在听他的这套唱片
zhengchu0042 发表于 2011-10-11 19:50
这个我也有一套,声音不错。
这套的首版也很贵。红银不错了。



作者: snake    时间: 2011-10-13 21:54
我比较喜欢他的莫扎特
[attach]36476[/attach]
[attach]36475[/attach]

作者: snake    时间: 2011-10-13 21:56
本帖最后由 snake 于 2011-10-13 22:11 编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3 22:05
snake 兄好收藏,真是羡慕。
以前碰到一些格洛米欧的莫扎特LP,
只要300一张,我没买,现在价格估计更高了。
作者: snake    时间: 2011-10-13 22:16

他的早期头版CD现在收都是杀人价~LP更买不起了~
作者: snake    时间: 2011-10-13 22:19
最喜欢他和谢林在飞利普的金线了~琴好,人好再加上录音好~简直无可挑剔~ 再早一些的大师就没有这样鼎盛的黄金录音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4 07:02
最喜欢他和谢林在飞利普的金线了~琴好,人好再加上录音好~简直无可挑剔~ 再早一些的大师就没有这样鼎盛的黄金 ...
snake 发表于 2011-10-13 22:19
非常同意,格洛米欧和谢林的LP唱片都大受欢迎。
对于CD,谢林有些CD转制得不太好。妨碍了我们对谢林的正确认识。
比如郑老先生对格洛米欧推崇备至,但他认为谢林比较平庸,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
有位爱乐者说:要认识到谢林的伟大,LP唱片更能反映他的水平。



作者: 小苏州    时间: 2011-10-14 10:35
喜欢格洛米欧的小无,更喜欢米尔斯坦,最喜欢西盖帝的小无。
作者: zy2017    时间: 2011-10-14 11:39
[quote][/quote]

十分喜欢格的莫扎特。
看CD封面上,他录的莫扎特第3、5小提琴协奏曲,与另一张比,显得憔悴,也瘦了很多,是不是得了大病啊?


[attach]36531[/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0-16 15:45
回复


    看来我还是买飞利浦小双张听听算了
haskil 发表于 2011-10-11 16:35

我也这样折衷了。这些小品,我把艾尔曼、海菲茨、格吕米约、谢霖、奥胖、斯特恩、西盖第和米尔斯坦、克莱斯勒、梅纽因的听过一大圈,演录俱佳的就是格吕米约和谢霖。听这些小品一品又一品真是养耳啊!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10-17 11:11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Elman在vanguard的小品也非常不错的,当然他最激动人心的还是早期的78S录音,真是余音绕梁
   
作者: xiuxian6210    时间: 2011-10-17 23:38
非常同意,格洛米欧和谢林的LP唱片都大受欢迎。
对于CD,谢林有些CD转制得不太好。妨碍了我们对谢林的正确 ...
shinelb 发表于 2011-10-14 07:02


郑老是上音的小提琴老师,文革时到了香港,他的学生是上音教授!
所以他的观点有非常大的权威性,还有国外的专业音评我们看到的太少了!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