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雅:三角帽(芭蕾全曲)母带24bit /192 khz
Falla - 3 Cornered Hat
经典HDAD复刻 24bit /192 khz /FLAC
★录音技术的最高颠峰-Everest35厘米磁带录音,出色的两端延伸与超乎想象的动态范围,各种乐器音质音色活生灵动,重现如临现场感的真实感!
★美国TSA发烧天书总编Harry Pearson榜单,「唱片圣经」刘汉盛总编辑精选百大唱片「专测管弦乐」!Everest传奇录音师Bert Whyte在伦敦著名的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纪录下这段名演,整体频域超宽,动态超大!
★Classic Records独家取得Everest35厘米三轨原始母带,由母带处理大师Bernie Grundman以全真空管设备进行母带处理与刻片,再现巨细靡遗的现场效果!
法雅为芭蕾舞剧「三角帽」所谱写的这套曲目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多彩炫丽的音色表现以及威猛的爆棚片段,也使得这个曲目有许多发烧级的录音传世。最知名的有Decca的安赛美版、Argenta版与RCA的费德勒版,但是论到录音的成就绝对就是Everest的这个版本最高!不但入选美国TSA发烧天书总编Harry Pearson的榜单,更是「唱片圣经」刘汉盛总编辑精选「专测管弦乐」的唱片之一,动态与音场规模均凌驾市面上所有版本,在指挥安立奎.荷尔达的率领下,伦敦交响乐团扬起空前的爆发力,狂野的西班牙风更显浓厚。原始35厘米三轨母带经过母带处理大师Bernie Grundman重新处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音质!(来源网络)
曲目:
1 Introduction
2 Afternoon
3 The Procession
4 Dance of the Miller s Wife
5 The Corregidor
6 The Miller s Wife
7 The Grapes
8 The Neighbor s Dance
9 The Miller s Dance
10 The Miller s Arrest
11 Dance of the Corregidor
12 The final dace
不同于以往木味较重的小提琴声,而是金光灿烂般的,加上正统古典式的编曲,若没听过此版本的魔鬼颤音可谓发烧友或乐迷一大憾事!
说起塔蒂尼,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魔鬼的颤音,举手、点头表示知道的人恐怕不会是少数了。或许还会有人说:“知道!帕格尼尼的嘛!阿卡多拉得很棒!”
悲哀也许就在这里,说到“魔鬼的颤音”,很多朋友想到的往往不会是塔蒂尼和他的那首名为《魔鬼的颤音》的曲子,而是另一张别称《魔鬼的颤音》的一张发烧古典CD。这张由德国DG出版的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选集,小提琴独奏是小提琴大师阿卡多,曲目的高难度、大师技巧的精湛在加上录音的发烧,使得这张cd为发烧友们推崇,自然广为人知。由于名字相同,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张cd的光芒掩盖了这首曲子,使得人们不能正确的去认识这首曲子。
其实,错也不在cd本身,而在翻译者。在这张CD的封面上,标题原文是“Diabolus in Musica”,直译应该是“音乐中的魔鬼”,意译可以译作“魔鬼之音”,和颤音毫无关系,冠名者本意大概是用译形容曲子的高难度。而塔蒂尼的曲子名为《Devil’s Trill》,“devil”是魔鬼的意思,“trill”是颤音,直译就是“魔鬼的颤音”了。不知当年那位在国内介绍这张cd的作者是联想力太强抑或是无意之作,阴差阳错的造成了这样的“重名”。
塔蒂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他儿童时代开始学小提琴,而后在帕多瓦大学学法律,后来因为婚事遭反对,于1713年逃离了帕多瓦,在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同时学习声乐及作曲。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音乐,他还写了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创办了一所一小提琴演奏为教学宗旨的高等学校,还对小提琴的琴弓进行过改造。根据目前掌握但决非完全的资料,他创作了14O首小提琴协奏曲(用四重奏或弦乐五重奏伴奏)、20首大协奏曲、150首奏鸣曲、50首三重奏;其中60首奏鸣曲得到了发表,可是还有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团档案库里。《魔鬼的颤音》则是其中最有名,最值得一听的一首。
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说,塔蒂尼在梦中为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鬼来应聘,要求以灵魂为报酬,塔蒂尼要考他,他就给塔蒂尼拉了一首曲子。不管是哪个说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给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解释了曲子名字的来由。
这首曲子不长,大概17分钟,但因有大量的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极具技巧性,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很优美。我一开始是冲着这曲子的传说来了,最后却喜欢上了曲子本身。在介绍曲子之前,先说明一下这里的“颤音”。这里的颤音不是指揉弦时所造成的那种声音的波动。它是修饰音的一种,乐谱中的记号为音符上方加“rt”,表示两个响铃的音急速反复,实际演奏是指运弓的同时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听起来就像声音在颤抖。颤音跟揉弦一样丰富多样,有快颤、慢颤、从不颤到颤,慢颤转快颤、边揉边颤、边滑边颤、二度颤音、三度颤音等,不同的颤音能表现出不同的乐曲风格。
《魔鬼的颤音》是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使用g小调,分为3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慢板,演奏速度很慢。小提琴的旋律充满哀伤,有点幽怨,几个较强较长的音甚至有点哭诉的味道,协奏的乐队(或钢琴)旋律相近,在背后“煽风点火”,这一乐章基本没出现颤音。(4:00)
第二乐章是快板。一开始便是几个强音,颇有气势,接着旋律便川流不息的进行下去,表现出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锐气。同时开始了大胆的动机跳跃,独奏小提琴时而如舞者般急速地跳跃,时而强奏,时而悠扬婉转,显得千姿百态。这一乐章里,颤音不时出现。(7:15)
快板结束,进入第三乐章一开始的慢板。抒情的旋律好像是狂欢后的感叹,又稍微带点颓废。(8:35)之后便是慢板段落和快板段落多次交替进行。慢板庄严雄浑,快板生动活跃,小提琴演奏的难度较大,经常演奏双音。在三个快板段落中还各有一段颤音,先后用D弦、A弦和E弦奏出。夸张的颤音和诡异的旋律,在协奏乐队阴暗旋律的衬托下,真的有点魔鬼的感觉。乐章最后是小提琴华彩段,从双音发展到三个音的和弦和四个音的和弦。在双音部分,有时上面是颤音有时下面是颤音,充分显示出华丽的演奏技巧。在抒情上,最后的华彩段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小提琴的顿弓造出哭喊的效果,使人内心为之震动。
可惜的是,这么一首优美的曲子在今天却难得在大演奏家节目单上偶尔露一露面,即使在哪张唱片上出现了,也只是作为一个炫技的曲子,作为一些名曲的陪衬。(不知是否巧合,经常和卡门幻想曲一起出现)倒是在非古典音乐领域,偶尔出现了一些这首曲子的旋律。例如,当红的小提琴手陈美(实在不愿称她为“家”)就曾将第三乐章的快板部分改编成了一段十分pop的音乐小品,并拍了一个音乐短片,可能有不少朋友看过。还有就是香港歌手陈慧娴的歌曲《我寂寞》中,开始两句的旋律就是第三乐章章快板部分一开始的两个乐句。更有甚者,一个洗发水的电视广告用的也是第三乐章快板部分开始的旋律,而且是一男一女对拉小提琴…
看到这首曲子的旋律不断的被世人乱用,而大师与他的作品始中不能在古典领域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中不免有点难受。作为一个普通的爱乐者,无法更正人们心中天碟的别名,也没法像杨荫浏、曹安和两位教授抢救阿炳的作品那样,向人们推广这首曲子,能做的只是写出这篇文章,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塔蒂尼和他的曲子《魔鬼的颤音》。
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真正认清塔蒂尼在音乐上的成就和在音乐史上的影响,对他的作品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使他的多数被尘封于意大利物馆档案库中的创作得以重新恢复艺术青春。到了那一天,早已浩瀚如海的古典音乐或许又会再添一些美妙的乐章。(资源介绍来自网络)
01 :Sonata in G minor, Op.1 No.4 'The Devil's Trill' - I. Larghetto affetuoso
02 :Sonata in G minor, Op.1 No.4 'The Devil's Trill' - II. Allegro - Tempo giusto
03 :Sonata in G minor, Op.1 No.4 'The Devil's Trill' - III.Sogni del autore: Andante - Allegro assai - Trillo del Diavolo
04 :Sonata in G minor, Op.1 No.10 'Didone abbandonata' - I. Affetuoso
05 :Sonata in G minor, Op.1 No.10 'Didone abbandonata' - II. Presto
06 :Sonata in G minor, Op.1 No.10 'Didone Abbandonata' - III. Allegro
07 :Sonata in A major, Op.1 No.7 - I. Cantabile
08 :Sonata in A major, Op.1 No.7 - II. Larghetto
09 :Sonata in A major, Op.1 No.7 - III. Allegro
10 :Sonata in A major, Op.1 No.7 - IV.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ffice:smarttags" Largo
11 :Sonata in A major, Op.1 No.7 - V. Allegro
12 :Sonata in E minor, Op.1 No.5 – Largo
13 :Sonata in A major, Op.1 No.13 'Pastorale' - I. Grave
14 :Sonata in A major, Op.1 No.13 'Pastorale' - II. Allegro
15 :Sonata in A major, Op.1 No.13 'Pastorale' - III.Largo - Presto - Largo - Presto – Andante
16 :Grave in D minor
[attach]37212[/attach][attach]37213[/attach]
115网盘下载地址 http://115.com/file/aq1j9iqm#
古琴版魔鬼的颤音[1].rar http://115.com/file/aq1jfk60#
古琴版魔鬼的颤音[2].rar
【HD Audio】罕见录音: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红歌”(HDTT,24bit/192kHz,FLAC)
唱片英文名: Prokofiev: Cantata for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Shostakovich: The Sun Shines over our Motherland
唱片中文名: 普罗科菲耶夫:为十月革命20周年所作康塔塔
肖斯塔科维奇:太阳照耀我们的祖国
唱片公司: HDTT
唱片编号:HDCD229
录音时间:1965年于莫斯科
发行时间: 不详
转制格式:24bit/192kHz,2.0/Stereo,FLAC
容 量:1.67GB
转制音源:Angel/Meloydia 四轨开盘录音带
演奏乐团: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RSFSR Russian Chorus
Boys Choir of Moscow Choir School
指 挥:Kirill Kondrashin
唱片曲目:
1-7. Prokofiev: Cantata for the 20th Anniver.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31:13
8. Shostakovich: The Sun Shines over our Motherland 12:17
[attach]37416[/attach]
资源来源网上,感谢原作者! http://115.com/file/bha41h56 http://115.com/file/bha4v1jo
专辑曲目:
《化妆舞会》组曲
《小丑》作品26
[attach]37417[/attach]
资源来源网上,感谢原作者! http://115.com/file/aqy3bs60# http://115.com/file/e6vu2qhu# 作者: xuchuan011 时间: 2011-10-31 12:24
【HD Audio】德彪西:大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Acousence,母带,24bit/192kHz,FLAC,2.19GB)
唱片外文名: Debussy: La Mer; Stravinsky:Le Sacre du Printemps
唱片中文名: 德彪西:大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唱片公司: Acousence Records
发行编号:ACO-CD 21710
录音时间:2010年
发行时间: 2010年
发布格式:24bit/192kHz,2.0/Stereo,FLAC
容 量:2.19GB
作曲家及作品介绍:
德彪西:大海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滨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 这才是大海啊! "
全曲分为三大部分:
一、《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 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三、《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I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原学法律,后跟随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业余学习音乐,终于成为现代乐派中名副其实的领袖人物。
《春之祭》为他在世界乐坛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根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爆发后,瑞士成为斯特拉文斯基的居留地。在那里他的音乐转向了新古典主义。
1913年5月29日晚,在法国巴黎爱丽舍大剧院由德吉列夫领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团首演《春之祭》引起了音乐史上空前的大骚乱,高雅的法国人吵声震天,老拳相向,二十岁的斯特拉文斯基跳窗逃逸。。。。。。日后,也只有亨策的清唱剧《梅杜萨之筏》和约翰·凯奇的《黄道十二宫》的首演,才有如此戏剧性的精彩场面吧。前者是一群学生挥舞红旗冲上舞台(因亨策是左派),乐手拒演,因来警察干预。后者是由于作品抽象晦涩,未演至一半,观众已嘘声四起,走得一个不剩。对了,当时的指挥,是大名鼎鼎的伯恩斯坦。
《春之祭》之所以引致大骚动,乃因其原始野蛮与直率,这是对十九世纪欧洲文化传统的挑衅。艺术史,毕竟需要不断的刺激的,不然,所谓的“传统”便会僵死。今天,这部作品已作为现代派经典永远载入史册了。而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最初不过诞生于作曲家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斯特拉文斯基在自传中写到:“我象见到一个庄严的偶像崇拜仪式,年老的智者们围成圈席地而坐,眼看一名少女舞蹈直至死亡,他们要把她作为春神的祭品”。这幅活生生的史前俄罗斯部落祭祀图景,最终被斯氏写成一部紧张、火爆、刺激的芭蕾舞剧。
《春之祭》以组曲形式写成,分白昼与黑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大地的崇拜”。序奏以大管吹出一首民歌,悠远、古老而神秘。表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景。“少年之舞蹈”弦乐在低音区短促而猛烈地顿响,表现生命之搏动。“抢婚游戏”展示出人类的原始本能,野蛮而热情。“春天的轮舞”采用俄国民间风俗性的艺术形式,在单簧管的“引领”后,乐队奏出沉重的轮舞曲。“部落争戏”——“智者之列”——“大地之舞”把两个调性不协和的粗犷而古朴的铜管乐旋律合在一起,象征严酷的统治力量。一个极弱的泛音和弦象征着智者对大地的亲吻,开始了大地之舞。乐曲的第二部分叫“祭献”。“序奏”是一首“夜曲”,既有印象派的朦胧色彩,又有斯氏冷峻的管弦乐音响,烘托出黑夜的气氛。“少女神秘的舞蹈”以六个声部的中提琴奏出主题后,单簧管又奏出另一个不安的主题。“对当选少女的赞美之舞”,音乐以短小的节奏音型重复、变化、拼接出原始部落人的僵直的舞蹈形态。“祖先的召唤”是个短小的舞蹈段落,前一段平静单调,“祭祖仪式”开始,英国管和长笛在乐队其它乐器奏出的强烈节奏上对话,直至法国号吹出壮丽的主题。“少女的祭献舞”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音乐随少女的舞姿越发狂暴和猛烈,直至她倒地死去,人们在热烈和兴奋之中把少女的身体置于神坛下。这个段落也是第二部分最有趣的,斯特拉文斯基打破了传统观念,以节奏为主导,音乐一开始便是频繁的节奏转换,把旋律、和声都一一卷入了节奏的漩涡。
专辑曲目:
Claude Debussy: La Mer [25:44]
1. I. De l'aube a midi sur la Mer [9:23]
2. II. Jeux de vagues [7:03]
3. III. 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9:18]
Igor Stravinsky: Le Sacre du Printemps [35:44]
First Part: L’adoration de la terre
4. Introduction[3:37]
5. Les augures printaniers – Danse des adolescentes [3:22]
6. Jeu du rapt [1:17]
7. Rondes printanieres [3:43]
8. Jeu de cites rivales [1:50]
9. Cortege du sage [0:46]
10 Le sage [0:32]
11. Danse de la terre [1:18]
Second Part: Le sacrifice
12. Introduction [4:45]
13. Cercles mysterieux des adolescentes [3:16]
14. Glorification d’Elue [1:36]
15. Evocation des ancetres [0:41]
16. Action rituelle des ancetres [3:59]
17. Danse sacrale (L’Elue) [5:07]
Total Play Time: 61:28
[attach]37420[/attach][attach]37422[/attach]
资源来源网上,感谢原作者! http://u.115.com/file/cl74vd32# http://u.115.com/file/aq69b4yj# http://u.115.com/file/e6df0m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