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淘碟和旅行 [打印本页]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3 07:58
标题: 淘碟和旅行
我走世界,但不喜欢用旅游二字,总觉得“它”肤浅,没有代表了我“走”的一切,我喜欢用“旅行”来表达“走”的意义。也有很多留学生朋友喜欢用“暴走”二字,那也很有意气风发的含义。“旅游”二字总觉得是贵族化和娇嗔了些。
几处音乐论坛不时有乐友询问目的地去处有无音乐唱片店,似乎此刻旅行的目的或唯一目的就是去异国他乡或异地城市买唱片或恨不能将眼见所及的唱片一购而空或及至皮囊空空、旅行箱塞满到超重。此刻,旅行的乐趣似乎在乐友心目中就成了淘碟,淘碟成为了乐友心目中的旅行的唯一或至要目的。
而,我从来没有把淘碟作为过旅行的目的和任务。旅行就是看文化、看风景、看人文,思考文化、思考风景、思考人文。至少,淘碟不能作为旅行的唯一目的。

作者: 和.静.怡.真    时间: 2011-11-3 09:03
M兄,好心态。M兄丰富的游历,是一笔比唱片还要丰盛的财富呵。

“暴走”让我想起电视里面放的城市年轻人玩的“城市猴子”玩的高难度动作。“出走”会比较温和一点。以前有个文人说过:旅游是去验证历史。我觉得这可以做为目的之一,心态也没有比较必要如此厚重。旅行有时是为了图个新鲜的心态,寻找内在的平静和丰盈的过程。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11-3 09:05
这个话题值得探讨一下;别说旅行了,就是平常和朋友逛马路,逛着逛着就成了淘碟一日行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3 09:09
我记得我去旅游还没买过唱片,倒是回家乡居然买到几张老版碟,就是太贵了。
作者: 和.静.怡.真    时间: 2011-11-3 10:20
深圳的买碟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广州要好很多。现在基本上淘宝了,下单,第二天就到了。买碟是方便了,似乎少了点什么,少了一种逛唱片的闲情,少了一种情怀,少了一种’妙眼偶得‘的惊喜。
还是很羡慕能在国外淘碟的。
作者: liao    时间: 2011-11-3 10:33
本帖最后由 liao 于 2011-11-3 10:38 编辑
我走世界,但不喜欢用旅游二字,总觉得“它”肤浅,没有代表了我“走”的一切,我喜欢用“旅行”来表达“走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3 07:58

看来metamophore兄是有感而发。我同意“旅行不是淘碟”,只是话简单了些。
音乐论坛上,要旅行的人打听目的地淘碟的信息,并不是把淘碟作为"唯一或至要目的“而“皮囊空空”,这是误解了这些朋友的意思了!不要一棍子扫去,打翻了所有到外地的淘碟人的旅行意义。
相信一般音乐爱好者到外地,想找碟是一定的,起码有这个想法,不然怎么叫音乐发烧呢?但也只是把淘碟作为旅行的内容之一,就像旅行时,我们会去逛逛书店、看看展览、听听音乐、坐在路边的凳子上看人、到餐厅吧间尝食物、买点喜欢的小手工艺品、在风景区发呆、观察当地人的生活、参加当地的娱乐活动,甚至跑到别人的家里做客。。。等等一样,淘碟也是旅行的体验。
举例,我这次去俄罗斯15天。行前在坛子里打听淘碟的信息,一来二去说得很多,为了好玩而已。实际我在圣彼得堡两次买碟,一共用了几十分钟,似乎谈不上成为旅行的“唯一目的”,玩得欢呐!淘了几十张碟,我本来行囊空空(不是皮囊空空),带着也无累赘,无聊时拿出来看看上面的音乐信息,也算旅行的乐趣吧。无论从时间到精力,比较来说,也就是相当于一次等车的时间,或者看到一个美女,我们躲在旁边偷看一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说,把在论坛上打听淘碟和实际淘碟,以为当作旅行的“目的和任务”,言重了。把淘碟看成是“看文化、看风景、看人文,思考文化、思考风景、思考人文”的反面更是值得商榷了,应该是旅行的一个元素。至于“旅行就是看文化、看风景、看人文,思考文化、思考风景、思考人文”,这是个人化的,应该的,很好。但如果有人说排除了差异化的旅行,旅行就空泛得紧;或者说不要把旅行搞到“思考”的高度层面,我们也认为应该的,也很好。
呵呵,应该是轻松的话题,搞得沉重了,还是去听旅行时淘的碟。。。暂时不“文化”!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11-3 10:40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1-11-3 10:41 编辑

淘碟不旅行,旅行不淘碟的路过。

和心、情有关,旅行需要“入世”的心,淘碟喜欢“出世”的情:等待,或者预约,在熟悉俺喜好的店家那里喝杯绿茶,然后慢慢听、拣...;

偶尔在途中也晃悠几张,行色匆匆之下,几乎没有什么好结局。

作者: 迪亚    时间: 2011-11-3 11:44
标题被我理解成旅行淘碟指南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3 12:46
有言在先,写这些确实是有感而发,但绝非对着廖兄(或妹?);几大论坛如此主题的问答确实很多。
此次,台湾一周,从上海出发的一刻,身边的团友就不断在购物的进行过程中:一站一站的机场免税店、几程航班飞机上、落地后的香港、台湾....,几乎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和必要不可逃避的学术活动外,团友们无时不刻不在购物中。去程一个旅行箱,回程变成三个旅行箱和肩背手提旅行袋。疯狂程度可以用一个字来归结:扫。时下很流行到XXXX扫货的说法,说明中国人眼下的意气风发实在豪迈到可以随处一扫而光的地步。所购商品大到奢侈品牌,小到便宜到家的海外二、三线品牌唇膏、面膜和土特产等。联想到,去欧洲旅行及中东旅行,品牌专卖店、免税店里,眼力所及,密密麻麻的国人,几到信用卡刷爆、现金付罄。行程中的景点,没听完导游的解说和未及细细浏览、品位,几张照片拍好人头笑脸,立刻眼光搜寻购物点......
时代确实在飞快的前行。前十年,国内刚开放海外旅游,大批国人还谨小慎微地数着票夹中的美元、欧币,那时欧洲还是多半把黄皮肤游客当作驾崩、廓瑞,调皮的小孩跟你打招呼开口就是“廓你契瓦”;但十年不到的时间,黄皮肤的游客除了嘈杂的高分贝没有丝毫改变之外,出手购物、高端奢侈品的速度和力度,已经不争地让全世界错愕,以至于今天全世界随处可以刷银联卡、“自由”兑换人民币。
而在卢浮宫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画廊、大都会博物馆、乌菲济画廊、台北故宫仍然没有比比皆是的黄皮肤,耳畔导游的解说仍然很少听到国语的。
风气之先,确实是应该与经济、文化的发达随行的。再有个十年,再去欧洲,能在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见到人头攒动的黄皮肤、在威尼斯的“玻璃岛”见到争先踊跃的购买纪念品的黄皮肤,那时我的这些言论就休止了。
说回唱片,是文化的载体,尤其黑胶密纹,却已经成为了文化奢侈品的一种,却也已经成为投资升值的“古董”一种了。国外唱片店幽静的氛围,偌大的空间,是没有几位顾客,卖不掉的唱片在角落里躺上十个月年把常见,老板卖的不是“钱”字,卖的是没有熙熙攘攘的“闲适”,所以也就见不到其他人来和你“抢”你眼光瞥及的唱片。“淘”碟的“淘”字,乐趣在于慢慢地晃、慢慢地逛,随机地淘。一扫而空和狂抓,没有了购碟的那种轻松。
在弗罗伦萨的小街小巷,那一家一家的小店铺、咖啡馆、餐馆鲜亮、别致的门楣、店饰、店招,无一不是旅行的乐趣,不经意间转角处露出一家门面不起眼的小唱片店,里面一面墙上插满的是密密麻麻的黑胶,怦然心动数秒后不好意思地抑制激动,细细浏览着,老板会和你简单地聊几句,会告诉你小店唱片大多来自于当地的几位大收藏家后人的出品,光顾店内的多半还是当地的老顾客,世界各地的游客倒是很少,近几年亚洲的顾客也时有踏足的,但还没有形成口口相传的人流;架上的唱片多半是意版,但意版的银地球、白天使和RCA比比皆是,老板介绍说意大利艺术家的很多录音往往都是首先发行的意大利版,然后再有国际版和美版、英版。居然见到吉利的四大盒全集,虽然先前家中已有好多吉利的唱片,但这套全集不谛诱惑力超强。只是手中提着这个大袋子,当天的行程就基本上泡汤了,好在老板人性化地说可以暂时寄存在他店中,等回程时再来取,不过小店6点就会打烊。
米兰的一家不起眼的古老小教堂,钻进昏暗的回廊后面是一座开阔的修道院,然而修道院内别有一番景象,内里竟然是一家手工高档皮具作坊,师傅们专心地制作着手中的女士高跟鞋和坤包,货架上和小店中出售的精致到玲珑可爱的小包没有品牌,但一个小小的钱包竟然售到400欧元,但对你的诱惑力仍然远远超越那些名字如雷贯耳却毫无个性的品牌包包,细细地观察艺术家一般的工匠们的每一道工序,还会有兼职的导游温馨地跟你讲解小修道院内这家作坊的历史。半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在这家原本只作行程中匆匆一站的小教堂中晃过。但过后,那个半天的美好时光时时会闪回到脑海里......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1-11-3 13:27
有言在先,写这些确实是有感而发,但绝非对着廖兄(或妹?);几大论坛如此主题的问答确实很多。
此次,台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3 12:46

大都会博物馆值得好好看看;老兄的文字很好,勾起了我往事的回忆......,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3 16:22
米兰的一家不起眼的古老小教堂,钻进昏暗的回廊后面是一座开阔的修道院,然而修道院内别有一番景象,内里竟然是一家手工高档皮具作坊,师傅们专心地制作着手中的女士高跟鞋和坤包,货架上和小店中出售的精致到玲珑可爱的小包没有品牌,但一个小小的钱包竟然售到400欧元,但对你的诱惑力仍然远远超越那些名字如雷贯耳却毫无个性的品牌包包,细细地观察艺术家一般的工匠们的每一道工序,还会有兼职的导游温馨地跟你讲解小修道院内这家作坊的历史。半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在这家原本只作行程中匆匆一站的小教堂中晃过。但过后,那个半天的美好时光时时会闪回到脑海里......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3 12:46

M兄文章写得真好,我尤其喜欢这最后一段,充满着生活和艺术的哲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3 16:38
有言在先,写这些确实是有感而发,但绝非对着廖兄(或妹?);几大论坛如此主题的问答确实很多。
此次,台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3 12:46

好文!好话题!
说明一下:liao兄是兄弟,非姐妹,liao者,李敖是也,据说注册此ID是因为那当口他正看李敖的书。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3 18:38
果然是李敖的犀利,得罪得罪!
以我绵里无针的文字,无心挑战人常。
有感:时代的匆匆,使得本该用心去体验的旅行变成不名一文的“到此一游”和奢侈品堆积;抑或孔子后代的文化,就是这样闹哄哄的蜂拥而至和行色匆匆。世博会上摩肩接踵,排队数小时而展厅滞留时间十几分钟;国立故宫博物院中林林总总的两宋绘画前乏人问津而“东坡肉”和“翠白菜螽斯”前黑压压的一片黑头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3 19:1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11-3 19:30 编辑

旅游,大家还能找到感动吗?还会感受到震撼吗?

在北京故宫,我深深受到震撼,雄伟的建筑,中国千年文化的沉淀。

感动的一刻:是我在四川青城山看到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

旅行看民居也是我喜欢的。有时还画一下。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1-3 20:37
对我来说,淘碟就是旅行途中的一场艳遇。
作者: liao    时间: 2011-11-3 20:54
对我来说,淘碟就是旅行途中的一场艳遇。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11-3 20:37

叩案叫好!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3 22:47
关于旅行或行走,我倒是从不喜欢往那热闹光鲜的地方去,喜欢幽静,尤其喜欢闹市深处的幽静。这点俺老婆跟我完全一路人,甚至比我还不喜光鲜,去年她跟一好友欧洲跑了一圈,到了巴黎老佛爷一站,所有人全扫货去了,就俺老婆跟朋友俩,一人手中一瓶廉价红酒,坐马路上看行人来着。。。。。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3 22:55
淘碟不旅行,旅行不淘碟的路过。

尘客 发表于 2011-11-3 10:40

估计俺们俩属于同一类型,呵呵。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3 23:06
塞纳河边上走走,小书店泡泡,和风旭日,,碰巧跳蚤市场逛逛,蒙马特高地艺术家广场和劳特累克咖啡馆流连一下,这样的巴黎小憩别胜拉法耶尔的扫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3 23:42
塞纳河边上走走,小书店泡泡,和风旭日,,碰巧跳蚤市场逛逛,蒙马特高地艺术家广场和劳特累克咖啡馆流连一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3 23:06

反正俺是永远不可能去全世界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间百货店扫什么货的。
m兄所喜也是俺所喜!因此,我不喜到此一游地走,那还不如不走。我希望得闲能一个地方抛锚十天半个月,哪也不去,懒在那里,深入乡里,走遍城、镇深处的每一条偏街陋巷,尽可能将自己变成一个“当地人”,随遇而安。。。。。我的理想恐怕很难!



作者: 和.静.怡.真    时间: 2011-11-4 08:52

头顶布袋,左肩布袋,右肩布袋,放下布袋,自由自在!

拖鞋拿来,老夫去也!哈哈。。。。。。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11-4 09:32
估计俺们俩属于同一类型,呵呵。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3 22:55
有你作“荐碟”,俺的辛苦少了一半、淘乐也少了一半。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11-4 11:01
俺还没有经历过去国外旅行和淘碟,看来要付诸实施一次啦!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11-4 15:14
说明一下:liao兄是兄弟,非姐妹,liao者,李敖是也,据说注册此ID是因为那当口他正看李敖的书。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3 16:38

是不是那本《我也风花雪月》



作者: liao    时间: 2011-11-4 17:53
是不是那本《我也风花雪月》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11-4 15:14

对前面念经兄的说法作点修正。在旁观了极品人生一些日子后的某一个“风花雪月”的晚上,忽然想要注册,起名时看电视正播放李敖兄在北京逗那些官员们玩,所以随手用了他大名的拼音。用就用了,一直平静,没有想到还有朋友用这个ID虚拟名来支撑说法。呵呵,属于误打误撞,
不过,想的是这里气氛不错,能随心所欲的议论,大家平和。但见M兄对淘碟者深度评论,也应了几句。惜没有谈下去,因话题就转换了,偏到旅行与购物上,我就插不上嘴了。经常的云游中,除了买点书和碟,其他物件从来不看不买。如这次到俄罗斯,除了这里朋友们推荐的这两家书店,不光我,就是同行的,全部没有到过任何商店购物场所。这与上面朋友说的原因一样,不谈。当然,在离开俄罗斯机场时,还真的违反旅行规范,抓了一瓶金牌伏特加,口馋。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4 20:01
与淘碟有一比的也有“淘书”,台北旅行就有专门的一个课题,叫做“台北书店游”。一来,台北还是一座有着浓郁文化氲氤的城市,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南路书店一条街和地标性的诚品敦化南路24小时店使得书店成为台北的一道亮丽风景。书店,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但真正算得上风景的大概并不很多。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乏几层楼高、塞满书籍的“书城”,但它们往往缺少一种优雅的气氛,冷冰冰的像一座大仓库,待久了会让人头晕目眩。香港的书店则大多藏在暗处,在街头走上半天也找不到一家书店的招牌,让人怀疑这个城市的真的是“文化沙漠”。当然,在大陆和香港都有一些精致的独立小书店,但它们像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一样稀少,一座城市有那么一两家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行走在鳞次桝比的各色主题的小门面书店林立的台北重庆南路,似乎神情恍惚地回到了80年代上海福州路上一家家书店摩肩接踵的记忆中,有一种别样的温暖。二来,台湾出品的书籍,真的叫价廉物美。世界出版社出的一系列大作曲家传记、大演奏家访谈、名曲解说全集、歌剧解说全集等等不下上百种,一般也就200新台币(合40几块人民币),但都是有专属著作权的名家译作(近来大陆也有几家此种出版社专心营造这种高品质的系列音乐专著译笔),采用高品质的纸张和装潢设计。诺大的故宫博物院内设置着大大小小的旅游纪念品店,但这些店中唱主角的却都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自行出版发行的各个专题展览的画册,看过这些画册之后你就会明白:台湾故宫收集的古代中国艺术杰作那个叫巨细靡遗和绝代风华啊,那是全大陆的各地博物馆加起来都望尘莫及的呀,而厚厚一册装帧精美的北宋、南宋画册只分别售价2600和1800新台币,赞叹之余发现竟然都是在上海印刷制版的,文化的产业链看来大陆还是只占据了低端。此次,台北驻足三天,书店占去了我空余时间的大半,花去了近1万人民币,行李大大超重,不敢托运,肩扛手提过了海关。
以前,在欧洲的每一座城市,我的行李中分量最重的也都是各地的画册、旅游书。印象最深的是在巴黎左岸远离那些风雅游客云集的咖啡馆,巴士底歌剧院对面的一家小书店,狭小的店面内只有我一名读者,在密密麻麻的书籍中看到了一本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的莜特里罗的画册,这是我最喜欢的描绘巴黎街景和建筑的画家,仔细翻看了这本画册,老板娘年纪一大把了,但风韵犹存,热心地上来介绍说Utrillo笔下的巴黎市镇街景如今仍然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些阴郁情调的绘画如今都已然成为巴黎的名片了,由莜特里罗我们又谈开到劳特累克、维亚尔(Vuillard)、伯纳(Bonnard)这些我一直迷恋的上世纪画家,老板娘洋洋洒洒的叙述大概有一半由于语速太快我不能完全理解,但小书店内静谧的氛围和温馨的交流,使得我一个下午的收获觉得远远胜于参观了一次奥赛美术馆,尽管我最终没有买下那本莜特里罗的画册。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11-4 20:02
Liao兄很有清风随影的感觉,人也很豁达,这点我还做不到;Liao兄在那个“风花雪月”的晚上,能够和李敖打个擦边球,也是很随缘的。我当年读起李敖的风花雪月,也是在高中时代,那时的滋味是可以用“如梦如幻”来形容的

关于伏尔加的问题,要我的话,肯定也要来上一口!其实我这人挺喜欢酒的,只是平时一般不喝,但我因为知道酒是有感情的,所以我喜欢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4 20:15
不知怎么,北京的三联书店那地下一层的店面,是我每次到北京必去的去处,我在那里读过政论类、传记类、考古记札类、诗歌类、科普类、绘画理论类、音乐理论类上百种书籍,最吸引我的是三联自版的海外学者研究中国文字、艺术的书籍。今年从三联带回家的就是四本美国学者高居瀚的元、明、清绘画艺术讲稿。最悲哀的是每一次去中图总店,诺大一层楼面总是只有我孤单单的一位读者,而书架上的惶惶巨书覆盖着厚厚一层蒙灰。
作者: liao    时间: 2011-11-4 21:14
与淘碟有一比的也有“淘书”,台北旅行就有专门的一个课题,叫做“台北书店游”。一来,台北还是一座有着浓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4 20:01

说来偏离到这儿,就是感兴趣的话题了:谈书。喜欢举例,到极致的如在谢尔吉圣三教堂(有院子的)卖宗教书的一个优雅的店里“荡”个把小时。我既不信教,也不懂俄语,就是能够呆在那,不仅仅看有图的书,而且也“看”无图片的书,哈哈,还有看:看书的人。当然偶尔也有俄罗斯靓妹,如诗如画。


作者: liao    时间: 2011-11-4 21:51
Liao兄很有清风随影的感觉,人也很豁达,这点我还做不到;Liao兄在那个“风花雪月”的晚上,能够和李敖打个 ...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11-4 20:02

又是喜欢的话题:酒。喜欢举例,如伏特加怎么喝?途中几哥买了一瓶,按平时的喝法,一股酒精冲鼻,其味怪异。大伙面面相觑,如雷贯耳的伏特加怎么这样!一夜无话。改天,想问人,懂的人一口俄罗斯语,不懂的问得别人张口结舌。再一天,到圣彼得堡,遇一河北汉,在俄罗斯荡了十来年,即问。告:伏特加乃麦土豆白桦皮。。。等等诸物混合酿制,与我们白酒制作同。但,他们要从中提取酒精,后兑蒸馏水制成40度的酒,如酒精加水的味道。又神秘告诉怎么喝,头一天将酒入冰箱冷冻室(是冷冻!)冷冻,饮时,先将50克的酒杯(一定50克,俄罗斯的规矩)放入冷冻室(还是冷冻)冷冻,然后取出,趁冷倒入一杯,一饮而尽,马上就着鱼子酱,再饮一两杯。当时还没有什么,过一阵子,那晕晕乎乎的劲儿来了,俄罗斯人就好这口,就喜欢这晕乎感觉!于是,造成我在离俄罗斯机场抢了一瓶,顺带取了一罐鱼子酱,本回来体会。可惜的是还没有试,选择吉日吧。还有,这家伙会不会是忽悠我,既让我们期待美好的感觉,还让我打上这么一段文字。
有朋友曾经体会过或者是喝伏特加高手,请指教一二。就可以叫几兄弟把那抓到的所谓俄罗斯可以在商店买到的最好品牌的伏特加(也是那汉子说的),干啦。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11-4 22:22
不知怎么,北京的三联书店那地下一层的店面,是我每次到北京必去的去处,我在那里读过政论类、传记类、考古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4 20:15


“香港三联出版社”是我最喜欢的图书出版社之一,另外比较喜欢的是“作家出版社”的图书;我觉得三联是社会文化和人文情怀相当浓郁的一家图书出版社,就算在商业运作以及快餐文化四处迷漫的当下,三联还是风骨依旧,没有舍下这份在现在看来及其难以寻觅的情怀;因此如果我可以在香港定居或者去旅行,我一定每周都要逛三联书店;幸好上海有一家,但是规模实在很小,而且不出售港台版权期内的书籍。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11-4 22:28
伏特加乃麦土豆白桦皮。。。等等诸物混合酿制,与我们白酒制作同。但,他们要从中提取酒精,后兑蒸馏水制成40度的酒,如酒精加水的味道。又神秘告诉怎么喝,头一天将酒入冰箱冷冻室(是冷冻!)冷冻,饮时,先将50克的酒杯(一定50克,俄罗斯的规矩)放入冷冻室(还是冷冻)冷冻,然后取出,趁冷倒入一杯,一饮而尽,马上就着鱼子酱,再饮一两杯。当时还没有什么,过一阵子,那晕晕乎乎的劲儿来了,俄罗斯人就好这口,就喜欢这晕乎感觉!liao 发表于 2011-11-4 21:51


老柴和拉赫的那些个“诗篇”估计就是这么个灌出来的!
我个人是反对酗酒的,但是这种情境下的体验,我倒是看了眼馋、嘴馋、连肚肠都在痒痒,胃里暖融融的好像文字触动了全身的神经反射。我觉得这是俄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笔!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0:02
有你作“荐碟”,俺的辛苦少了一半、淘乐也少了一半。
尘客 发表于 2011-11-4 09:32

那俺是一半满足,一半惶恐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0:03
俺还没有经历过去国外旅行和淘碟,看来要付诸实施一次啦!
haskil 发表于 2011-11-4 11:01

说起碟就来劲了,前几天不是还要出掉三分之二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0:27
与淘碟有一比的也有“淘书”,台北旅行就有专门的一个课题,叫做“台北书店游”。一来,台北还是一座有着浓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4 20:01

呵呵,淘书,俺的书基本都是淘来的,购书三十多年,基本没去过大书店,始终偏爱小店,旧书店、新书店皆然,很多书店老板都跟俺成了好朋友。80年代在上海待了一阵,周末很喜欢去城隍庙地摊淘书,不知现如今的城隍庙还有此等去处否?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0:32
说来偏离到这儿,就是感兴趣的话题了:谈书。喜欢举例,到极致的如在谢尔吉圣三教堂(有院子的)卖宗教书 ...
liao 发表于 2011-11-4 21:14

这个书店俺啥时候一定要去走走,不买,光看都行,待一下午!

[attach]37597[/attach]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Selexyz Dominicanen Bookstore,好牛的一间书店!!!

[attach]37596[/attach]

[attach]37598[/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0:38
又是喜欢的话题:酒。喜欢举例,如伏特加怎么喝?途中几哥买了一瓶,按平时的喝法,一股酒精冲鼻,其味怪 ...
liao 发表于 2011-11-4 21:51

伏特加冻到将凝未凝之际,有点浓稠了,喝起来确实很爽!不过,我一般喝芬兰、瑞典或者法国的伏特加(灰雁好喝)。俄罗斯的,斯米尔罗夫还行。不过我是偶尔喝喝,啥都不吃,尽饮,就着音乐喝!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01:06
这个发散型的帖子太有意思了。从我原先要谈的购碟和旅行的交错,七里拐弯地谈到淘书和喝高,真是意乱情迷。这些都何尝不能成为一趟旅行的节目呢,只是不要刻意而为了。
旅行的脚步不要匆匆,旅行的心情放松闲适,旅行的计划不要太过具体,旅行的间隙也有小憩,旅行说到底是放松的自由,不能让自虐的购物、购碟、购书占据了旅行的主体,而让轻松的购物、不经意间的发现一张唱片、好书成为旅行期间的一场艳遇,这是一门高超而简单的学问。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1:10
这个发散型的帖子太有意思了。从我原先要谈的购碟和旅行的交错,七里拐弯地谈到淘书和喝高,真是意乱情迷。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01:06

呵呵,是有意思!
m兄应该上些行走的照片,时不时来一张吧。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1:28
好贴啊,可是我似乎没在(国外)旅行中买过啥唱片。

有次我在威尼斯的街道上走过,突然从小店传来悠扬的琴声,我仔细一瞧,原来是维瓦尔第,小店招牌上写着,维瓦尔第音乐-------。我刚想进去瞅瞅,就被另外的景色拉走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1:3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1-5 01:43 编辑
这个书店俺啥时候一定要去走走,不买,光看都行,待一下午!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Selexyz Dominica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0:32


这啥地方?我对书的兴趣不大,但对建筑的兴趣很大。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1:46
1060兄游走世界,我一直很好奇,没听你说在你哪个地方听音乐会的,啥时候有机会,兄也说点。周游世界,我不关注唱片,那玩意就是个商品。博物馆和美术馆里面的东东才是----------。我不会扫你的兴致吧。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01:46
来一组威尼斯的照片吧,威尼斯最感动我的两个时刻:圣马可广场最温暖的时刻和威尼斯最静謚的小巷被突然的惊悸打破的片刻;还有就是威尼斯留给我永恒的回想的地方:凤凰歌剧院后门那座卡拉斯曾驻足的小桥。记07年小住威尼斯一周最珍贵的记忆。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1:52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1-5 01:54 编辑
来一组威尼斯的照片吧,威尼斯最感动我的两个时刻:圣马可广场最温暖的时刻和威尼斯最静謚的小巷被突然的惊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01:46


这最后一张不就是叹息桥嘛。这空无一人的景象真好。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01:58
当然不是叹息桥,叹息桥是一座两座建筑之间的悬空封闭式廊桥,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和传说。专门找了一个无人的清晨来拍这张卡拉斯走过的小桥,在我的威尼斯游记中专门写过这些威尼斯的小桥。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2:00
这个书店俺啥时候一定要去走走,不买,光看都行,待一下午!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Selexyz Dominica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0:32


老念,对书感兴趣干啥?这些都是可以搬走的东西,那个搬不走的东西才叫神呢。。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2:02
当然不是叹息桥,叹息桥是一座两座建筑之间的悬空封闭式廊桥,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和传说。专门找了一个无人的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01:58


我去的那天,应该是2009年冬春,那个桥在修。我拍了照片,真是像。
无人的桥才是神啊。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02:03
欧洲很多教堂不光珍藏着搬不走的往昔的那些大师的杰作,以及拥有着如今仍然价值连城的宗教圣器、圣物,也不断地以教堂的空间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特展。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02:07
这就是那座著名的“叹息桥”。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2:14
这啥地方?我对书的兴趣不大,但对建筑的兴趣很大。
alma 发表于 2011-11-5 01:30

俺不都写得很清楚吗?这是位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Selexyz Dominicanen Bookstore。有趣的是,这个Selexyz Dominicanen Church虽修建于13世纪,但近两百年来就跟其本来的宗教用场没关系了,在改建为书店之前,曾经“扮演”过法国军队的马厩、拳击场等等角色。
荷兰全景有1万多座教堂,这十多二十年来有差不多2000多座教堂被闲置了,失却了原先的宗教建筑的功用性。因此,教堂改建如今是荷兰及欧洲建筑设计师们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顺便再给老李看看下面这个小教堂改建的Home,也很有代表性。当然,也在荷兰,好像也在马斯特里赫特。老李还记得大名鼎鼎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吗?也就是《欧洲联盟条约》,该条约91年就是在此地签署的。

下面这个住所原来叫St.Jakobus Church,现在的改建也很牛!

[attach]37611[/attach]

[attach]37604[/attach]

[attach]37605[/attach]

[attach]37606[/attach]

[attach]37607[/attach]

[attach]37609[/attach]

[attach]37608[/attach]

[attach]37612[/attach]

[attach]37613[/attach]

[attach]37614[/attach]

[attach]37610[/attach]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2:19
俺不都写得很清楚吗?这是位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Selexyz Dominicanen Bookstore。有趣的是,这个Selexyz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2:14


参观过荷兰的一些教堂,特别是那些小教堂和改建的教堂。荷兰人是欧洲最理性的人,理性程度超过德国人,这在教堂的改建过程可以一目了然。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02:20
住在教堂内,可以随时布道和施洗了。不错的体验。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2:2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1-5 02:30 编辑
欧洲很多教堂不光珍藏着搬不走的往昔的那些大师的杰作,以及拥有着如今仍然价值连城的宗教圣器、圣物,也不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02:03


我在荷兰旅行时候,也有遗憾。我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的外面,瞧上了佛兰德斯音乐家的作品,那是一个套装,我特想拿下。可是不到6点人家就关门了。天哪,上海哪家唱片店6点关门的!改天上图。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2:32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1-11-5 02:46 编辑
参观过荷兰的一些教堂,特别是那些小教堂和改建的教堂。荷兰人是欧洲最理性的人,理性程度超过德国人, ...
alma 发表于 2011-11-5 02:19

德国人更闷骚点,荷兰,低地国,还是少些丘壑,不过,焉知非福哈。

我一直很喜欢欧洲的各色建筑,也尤其对老建筑的改造很有兴趣,当然,我的兴趣完全是审美的兴趣,老李就不一样了!最让我震撼的是汉堡的易北河音乐厅,那个改建太牛了!

[attach]37615[/attach]

老李对这个应该相当熟悉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2:44
m兄这个话题“淘碟和旅行”虽然被俺们搞得有些偏离中轴了,但我以为如果是“爱乐和旅行”倒是一点也没偏,因为在路上的审美、体验、感受与音乐、艺术之间都是相同的,是相互促进的。

我没太多走的观感,迄今为止,我还基本是个地地道道的书本里周游世界的人,但内心却始终充满了欲罢不能的上路念头,Money!主要是Money!啥时候不用再为这个精打细算了,走就是我活着的目的之一,我想快了!因为那不是很多钱,够我精打细算地走就行!

我的至交之一倒是满世界走了20年了,m兄此帖,我干脆就时不时把这家伙的随走随拍照晒点出来,添砖加瓦好了。那也是个痴迷爱乐者,行走的目的一半就是为了音乐,最广泛的“音乐”。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2:49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1-5 02:51 编辑
德国人更闷骚点,荷兰,低地国,还是少些丘壑,不过,焉知非福哈。

我一直很喜欢欧洲的各色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2:32


这个表现图画的还是挺牛的。按照我的观点,那不是一个好的作品,如果你住在他家楼上,你就理解我的观点了。那是一个城市无限综合的产物。

最近5年来欧洲做了类似的方案不止20个,很有意思。但我没整理。如果我整理下来,应该可以放在中国建筑学最高学术刊物上讨论一下了,那些人云亦云的专家,显然没有弄清楚音乐厅的里里外外,和它对城市日常生活的冲突。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2:51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1-11-5 02:53 编辑
这个表现图画的还是挺牛的。按照我的观点,那不是一个好的作品,如果你住在他家楼上,你就理解我的观点 ...
alma 发表于 2011-11-5 02:49

易北河音乐厅不是已经建成了吗?似乎里面还牵涉一些丑闻?

另外,老李下次来蓉,我带你东区音乐公园走走去,那是刘家琨全面把握的,很想听听你的点评。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3:0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1-5 03:04 编辑
易北河音乐厅不是已经建成了吗?似乎里面还牵涉一些丑闻?

另外,老李下次来蓉,我带你东区音乐公园走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2:51


易北河音乐厅是否建成,我还真没关注到。

刘大师声名远扬,但他是否能把握音乐公园的设计,老念你完全有资格可以评判。(刘大师的长处是对建筑材料的把握,他对音乐的见解应该远不如老念你啊)。我觉得老念随便说两句,就可以将刘大师说得没话讲。   我觉得刘大师可能会询问过不少四川的音乐人。这是他做这个设计一定会做的功课。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3:08
易北河音乐厅是否建成,我还真没关注到。

刘大师声名远扬,但他是否能把握音乐公园的设计,老念你完 ...
alma 发表于 2011-11-5 03:00

这话也就这里说说,当着家坤兄的面,俺可不会点评:俺觉得整个园区基调很好!尽可能保留了工业建筑的原始风貌,新添加的一些层份,甚至还在强化工业的痕迹!
但上风的干涉太多了些,那个地方真要想瓜熟蒂落,还需时日,现如今只不过“盛大揭幕”了而已,离熟还早得很。

m兄莫怪,俺跟老李稍稍扯远了些。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5 03:1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1-5 13:33 编辑
这话也就这里说说,当着家坤兄的面,俺可不会点评:俺觉得整个园区基调很好!尽可能保留了工业建筑的原始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3:08


O(∩_∩)O~,我研究的东西,有的大师是不会关注的。他们关注的是艺术,但我关注的是生活。这是我和大师们重要的区别。这个区别的重要方面是时间:

那是一瞬还是常态。啊,刘大师是我很喜欢的建筑师。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3:18
O(∩_∩)O~,我虽然是博士生导师,但我研究的东西,这些大师是不会关注的。他们关注的是艺术,但我关注 ...
alma 发表于 2011-11-5 03:14

啥时候我要跟老李好好聊聊这建筑里的事,学习学习,很可能我对你的方向很有兴趣侧面了解一下。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08:22
生活需要艺术,生活的艺术化,是经济增长到高水准后的自然而然。建筑,作为生活的载体,当然寄托了艺术化的冀求,而且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建筑的功能、艺术风格的引领成为必须。废弃多年的奥赛火车站最终点化成荟萃十九世纪以后近现代巴黎艺术作品的圣地,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11-5 09:59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1-11-5 10:03 编辑
这话也就这里说说,当着家坤兄的面,俺可不会点评:俺觉得整个园区基调很好!尽可能保留了工业建筑的原始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3:08

倒还不知老念与家琨(坤?)这么熟,这两年因为项目原因与他交道不少,哪天一起坐坐、吹吹...

日前这次去东区,还没找到感觉,音乐还远没附那个体。现在那种运行可能家琨也无可奈何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5 10:35
生活需要艺术,生活的艺术化,是经济增长到高水准后的自然而然。建筑,作为生活的载体,当然寄托了艺术化的冀求,而且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建筑的功能、艺术风格的引领成为必须。废弃多年的奥赛火车站最终点化成荟萃十九世纪以后近现代巴黎艺术作品的圣地,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08:22

[attach]3761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5 10:50
奥赛美术馆是巴黎三大美术馆之一,以收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而闻名,外观:

[attach]3761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5 11:10
奥赛博物馆的一些名作:

[attach]37621[/attach][attach]37622[/attach][attach]37623[/attach][attach]37624[/attach]

作者: genalex    时间: 2011-11-5 11:20
法国戴高乐机场。机场营造出来的气氛跟欧洲其他机场极为不同。独特的气质让人感到价高的有道理。法国拥有世界上服饰/食品/洋酒的顶级品牌。比较接近民生的吃的,如Fauchon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也逐步扩充中。Fauchon的巧克力口感在我的感觉优胜Godiva,很多很多!!

[attach]37626[/attach][attach]3762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5 12:04
巴黎有三大艺术博物馆,分别是卢浮宫(以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的作品居多),其次是奥赛博物馆,以收藏印象派的作品居多。最后就是蓬皮杜中心,陈列当代艺术,非常先锋和前卫。回头再说卢浮宫,以卢浮宫三宝最有名:

[attach]37627[/attach][attach]3762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5 12:40
卢浮宫三宝分别是胜利女神和蒙娜丽莎、维纳斯:

[attach]37629[/attach][attach]37630[/attach][attach]37631[/attach][attach]37632[/attach][attach]3763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5 13:28
蓬皮杜艺术中心是法国当代陈列当代艺术品的地方,因为当代艺术很多难以为大家所理解,因此蓬皮杜的游客会少一些。


[attach]3763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5 14:11
[attach]37635[/attach]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1-5 14:54
旅行对于我来说目的地的到达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沿途风景的欣赏,和陪你一起旅行的人。我喜欢稍有计划性的旅行,但允许途中有意外发生,哪怕是不愉快的,也会欣然接受。经常有走到一半就想坐下来看看来来往往的人和只想发呆的经历,所以目的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份心境。旅行本身就是一种浪漫,所谓浪漫,即是离开原地,发现不一样的美。

在巴厘岛,最美好最吸引我的部份不是美得像人间天堂的海景,而是整个巴厘岛所发展出来的工艺艺术,和与生活中的声色脱离不了关系的舞蹈和戏剧。我曾在巴厘岛的艺术村雾布皇宫看了三场戏,包括巴龙舞(Barong Dance)、雷贡舞(Legong Dance)和罗摩耶那那舞(Ramayana)。情节故事或有不同,舞姿和装扮却大同小异。相同的是那夜里乐音和舞蹈所散发出的魅惑感,让我至今挥之不去。又后来去看了场猴火舞(Kechak and Fire Dance),更有一种参加当地庙会演出之感,露天,星光满空,比宫廷之舞多了庶民营生的饱满气息。上百个裸着上身的男舞者齐发出“Kechak!Kechak!”的口号,末节是一个有些年纪的男人把脚往一团火上踩去,火焰渐熄,灯光转暗。人群散离,只余那老人坐在有点余光的广场中间,两个脚板露出焦黑的模样。而舞场环境的宫廷和庙宇也释说了当地石雕艺术和建筑的完美结合。
离开巴厘岛的时候,刚好碰到当地民间组织发动暴乱,过机场安检时,工作人员示意我要把外裤脱了检查,吓得我把手中的照相机也掉到地上而肢离破碎,所以那次巴厘岛之行的只剩文字而没有图像了。

作者: liao    时间: 2011-11-5 16:22
本帖最后由 liao 于 2011-11-5 16:53 编辑
这个发散型的帖子太有意思了。从我原先要谈的购碟和旅行的交错,七里拐弯地谈到淘书和喝高,真是意乱情迷。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01:06

好好,喜欢这样的转换。从开篇的论点“曲里拐弯”到这里才更好。
其实旅行也好,旅游也好,走走也好,都是个性化的事。喜欢举例,如我就把旅游旅行采风拍照走走的事,说成“动动”,这是个人化的,不能强加给别人。
有人坐飞机跑到一个地方,发呆了两天就回来了,表面看似乎什么也没有,实际上他的感受,别人知道么?如果带着思想文化等概念去旅行,一个字:累。随性好了。旅行中偶然买的一本书,还是专门去买这本书,没有高低的区别。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1-5 17:39
人在旅途,才会突然领悟,为什么“秋”这个汉字中有个火,秋天真是一把无声无息,无烟无味的火,静静地在某一处燃烧......


[attach]37642[/attach]      [attach]37641[/attach]      [attach]37640[/attach]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11-5 19:28
其实旅行也好,旅游也好,走走也好 ...如果带着思想文化等概念去旅行,一个字:累。随性好了。...
liao 发表于 2011-11-5 16:22

甚合俺意...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20:38
人在旅途,才会突然领悟,为什么“秋”这个汉字中有个火,秋天真是一把无声无息,无烟无味的火,静静地在某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11-5 17:39


呵呵,附和一张秋日红叶!说来惭愧,守着四川那么多自然风光,赏红叶的去处多得是,可我还没正经去赏过。

[attach]37655[/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20:41
无缘亲眼走一走这样烂漫的火红,想往这样的秋!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20:48
一种静谧的秋,一隅,让人联想到欧·亨利的短文《最后一片叶子》,但这片秋是美好的。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1-5 23:01
呵呵,附和一张秋日红叶!说来惭愧,守着四川那么多自然风光,赏红叶的去处多得是,可我还没正经去赏过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20:38

狗狗兄,你是典型舍近求远,身边有如些妖娆娇魅的美景在不看,却尽想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情色体操,可惜可惜。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23:03
狗狗兄,你是典型舍近求远,身边有如些妖娆娇魅的美景在不看,却尽想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情色体操,可惜可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11-5 23:01

非也非也,是我去的地方少之又少,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不过,念头中我早周游世界好多回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23:11
一种静谧的秋,一隅,让人联想到欧·亨利的短文《最后一片叶子》,但这片秋是美好的。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20:48

m兄这两张照片让我想起了这张,老婆拍的。

[attach]37659[/attach]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1-5 23:19
m兄这两张照片让我想起了这张,老婆拍的。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23:11

美得像一幅油画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23:21
这是啥地方,估计没几个人知道?

[attach]37660[/attach]

[attach]37661[/attach]

[attach]37662[/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23:35
倒还不知老念与家琨(坤?)这么熟,这两年因为项目原因与他交道不少,哪天一起坐坐、吹吹...

日前这次 ...
尘客 发表于 2011-11-5 09:59

我跟他并不熟,但很好的哥们跟他很熟,我就是几面之缘罢了。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1-11-5 23:39
那年去武夷山旅游,晚饭后在山下的小镇闲逛,无意逛到一间卖茶叶的店铺,老板是一位长得很干净的中年男子,他非常热情地向我介绍他的茶叶,并请我品尝他家的宝贝,私藏的大经袍。我们有一岔没一岔地聊着,忽然他说道:“这位妹子,要不今晚你帮我看店吧,我想去隔壁打几副牌,很久没有参与这种娱乐活动了,我相信你能搞定。“没等我反应过来,这位有趣的老板就一溜儿跑了。于是那晚,我就过了回茶叶店老板的瘾,别具风味的闽南歌曲,香气四溢的大红袍,异地风情的来往民众,真的是很美妙很有意思的一个夜晚。三个小时后,我恢复了游客的身份,并坚持以公示的价格买下了茶叶,因为我觉得这个旅途中的意外比什么都重要,那位率真性直的老板,给予我的这份信任足以让我在我的幸福人生中添上温暖的一笔。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23:42
这是啥地方,估计没几个人知道?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23:21

地中海岸的城市,西班牙。地砖的风格,橘树作为观赏树种。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5 23:47
m兄这两张照片让我想起了这张,老婆拍的。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23:11



夫人是天生的摄影家和光影师。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6 01:19
地中海岸的城市,西班牙。地砖的风格,橘树作为观赏树种。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23:42

m兄看来真的是走遍半个欧洲了吧?没错,这是西班牙,赛维尼亚的一座教堂后院。昨天说了,上点俺铁哥们走世界的照片,这就是了,某种意义上,这家伙是我的另一双眼睛。

[attach]37663[/attach]

[attach]37665[/attach]

哥们H君自小跟俺一个院子里长大,算是地地道道的开裆裤朋友。这家伙待在外面20多年了,走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地比去当地制高点尽可能地留下城镇全貌,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到此一游”记录!

[attach]37664[/attach]
这个角度望过去,赛维尼亚的白色美得出奇,与灰蓝的天色相互映衬!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6 01:28
夫人是天生的摄影家和光影师。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5 23:47


其实这趟所谓的“十五天欧洲七国游”压根就是我本人最害怕的那种,她自己也调侃说,属于“上车睡觉,下车撒尿”那种,呵呵!有趣的是,偶得的几张佳作到都是于阴雨天隔着车窗玻璃所得。

[attach]37667[/attach]

[attach]37668[/attach]

下面这张我尤其喜欢!

[attach]37666[/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6 01:40
正如m兄所言,橘树确实很适合观赏,赛维尼亚满城遍种橘树,不由得感慨,这要移植到国内来,不知哪座城市的市民能与之相安无事?

[attach]37670[/attach]

[attach]37674[/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6 01:45
雨后的赛维尼亚,光影与色彩非常诱惑!

[attach]37675[/attach]

[attach]37676[/attach]

[attach]37677[/attach]

对我来说,这就是经意与不经意间的收获,哥们说:这些景致看多了,听音乐哪会没感觉?!诚哉斯言!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6 01:50
最后一张赛维尼亚,这是间很大的唱片店,外墙相当震撼!

[attach]37678[/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6 02:14
很有趣的是:这种橘树确实能和类似中国人这种无奇不有的性情的民族相安无事,因为这种橘树长的果子只供观赏,根本不能吃,其苦无比。真正的园艺师能够一眼就分别出观赏橘和果树之间的分别,我曾经与当地园艺师探讨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惜时间久了,已经淡忘了。
塞维利亚,一称塞戈维亚,是除了格拉纳达之外集摩尔人艺术成就之大成者的另外一个城市,这个大教堂有着举世无双的传奇经历,简直就是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建筑艺术的一座混血佳作,里面有许多匪夷所思而且令人唏嘘不已的传奇故事。
作者: Jwang    时间: 2011-11-6 02:34
雨后的赛维尼亚,光影与色彩非常诱惑!







对我来说,这就是经意与不经意间的收获,哥们说:这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6 01:45

你太太很会取景。一定是学艺术的吧?非常欣赏前面那小教堂的一些取景的角度。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6 05:19
很有趣的是:这种橘树确实能和类似中国人这种无奇不有的性情的民族相安无事,因为这种橘树长的果子只供观赏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6 02:14

m兄说的没错,我一直喜欢欧洲各种各样的教堂建筑,赛维尼亚的Cathedral de Seville据说是欧洲第三大教堂,没记错的话,里面还存放着哥伦布的遗骨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6 05:20
你太太很会取景。一定是学艺术的吧?非常欣赏前面那小教堂的一些取景的角度。
Jwang 发表于 2011-11-6 02:34

Jwang兄误会了,这不是夫人拍的,是我哥们拍的。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11-6 07:24
瓦伦西亚大教堂里面举行的大型画展招贴。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6 08:17
念经兄能和LP一起钻研艺术,真是幸福的人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6 09:55
“香港三联出版社”是我最喜欢的图书出版社之一,另外比较喜欢的是“作家出版社”的图书;我觉得三联是 ...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11-4 22:22
在看《廖承志文集》。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11-7 01:09
在看《廖承志文集》。
shinelb 发表于 2011-11-6 09:55


三联的书特别以社科类见长,各种文集也有若干,钱钟书的那套很多都不敢碰,但那本《围城》我特别喜欢,总体来说我还处于打酱油的水平,呵呵。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