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我的朋友严峰(勃总) [打印本页]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19 23:28
标题: 我的朋友严峰(勃总)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22:20 编辑

(一) 老严

昨晚十点多我已经上床睡觉,接到朋友的电话,说老严(勃总)当日上午突然脑溢血去世。我刚起的睡意全部消失,这怎么会呢?不可能啊,勃总只比我大几岁而已。听到这个消息,我身旁的七岁小儿抽泣起来。老严每次来我家,都会逗逗他,和他说说话,老严一直说叔叔要送你一杆枪给你玩玩,后来小儿每次见到老严,就问老严要那把枪。

待续。in writing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19 23:3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00:37 编辑



老严夫妇早已离婚,也膝下无子。聊天时老严偶尔说起这段婚事,说他太太无福等到他现在(宽松的日子)。老严应该是83年左右进的大学,读的是华东纺织学院(东华大学)的工程专业,大学毕业以后去了一家工厂工作,干了几年无聊的工作以后就离职了。这段时间他津津乐道的就是工作之余逛上海滩的音乐店。有一件事情是他经常谈起的,中图公司的程老师有次推荐了一部马勒第二交响曲(磁带)给他,他兴致勃勃的买了回去,拆封听了一半,天哪,这10几块钱的音乐叫啥玩意,那根本就是垃圾嘛。程老师坑我呀,我一个月工资才40多块。。。。。心里把程老师骂个狗血喷头。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19 23:55
90年代初是发烧器材的黄金时期,老严眼光敏锐,投身到这个行当中,在那个疯狂的HIFI时代里,卖啥赚啥。老严应该代理过很多器材,他后来展现的丰富的硬件知识应该是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老严说那时即使不卖HIFI,就是卖个DVD也是很赚钱的。但是好景不长,大概在1999年的时候,老严离开了这个行业。HIFI也大概是在这个年头以后进入一个下行通道,到目前来说,也没有能恢复90年代的好光景。
作者: xawhite    时间: 2012-2-20 00:06
缅怀一下,请继续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0:17
离开音响器材后,老严开始跟着中国录音界的元老吴xx先生录音(老严总是提起吴老的名字,我这回就是记不起来),主要是中国民乐的录音。说起吴老,他是丁芷诺的师弟,大概晚一两班,吴老见着丁芷诺叫师姐。虽然老严那会主要是跑个腿搬个器材接跟线啥的,但是老严确实学到了很多录音的知识,特别是发烧录音与现场关系的知识,后来老严就很少听现场了,但是说起唱片录音、设备和现场的关系,绝对是行家里手。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0:2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00:30 编辑

(二)我与老严

我第一次与老严的直面是在当时还如日中天的音乐随想论坛上,老严以renlifang为ID突然闯入某个帖子,我记得是给一位资深乐迷的发言当头一棍,我当时不知renlifang是谁,直接回击,但我发现论坛有点异样,因为明显感到一位真正的大人物光临了论坛。后来在随想论坛的一次上海乐迷的见面会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莱茵的黄金即jahal大侠召集的酒桌上,满桌12个人,其实那晚我和老严都在刻意回避对方。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0:4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00:46 编辑

老严实际上是上海滩的一位洋垃圾唱片之王。由于我的需要经常到我的办公地方送来一些洋垃圾唱片供我挑选。每次都会送来很多,我基本上是照单全收。有时老严也会很奇怪的看着我说,你怎么会这些都要呢?我说,这些我没听过啊。

老见我的第一面就说我:听古典音乐时间尚浅,但听得认真,写的都是肺腑之言。我认为这是对一位后进菜鸟的最高评价。我一直珍藏老严对我的评论,因为这是老严当面亲口跟我说的。我办公室的秘书有时也会调侃我,你那位穿得像一位送快递的朋友,正在你办公室里等你。我马上告诉她,你知道什么叫大隐隐于市吗?我这位朋友就是,他可是音乐和音响的行家。


作者: 個喬鰍阪子    时间: 2012-2-20 01: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1:14
老严对古典音乐如数家珍,特别是对马勒和布鲁克纳。后来我问他,你听了三十多年的古典音乐,是否现在贝多芬、马勒和布鲁克纳听得越来越少了,而莫扎特和巴赫听得越来越多了呢?老严说,不,我还是听布鲁克纳和马勒多一点,因为这两位的音乐丰富性是难以比拟的。

老严最让我艳羡的经历是听卡拉扬的现场,那是70年代末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访华。那两场的音乐会票不是买的,而是中央分派的。老严的外公,当时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的教授,与李德伦交好(我估计是他外公也是出名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拿到了两场音乐会票。老严那时还是14、5岁跟着外公到了北京。我觉得;老严那个年龄正好,那是一个可以听懂古典音乐的年龄啊。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1:16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01:19 编辑
勃总另一个超强ID:唐羔
個喬鰍阪子 发表于 2012-2-20 01:13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人见过勃总和糖糕。
而且这两人的音乐趣味完全不一样的,我对这两位的音乐趣味还是了解一点的。
糖糕还欠我一顿酒。。。





作者: 個喬鰍阪子    时间: 2012-2-20 01: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1:35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01:37 编辑

我手上大概有4k的唱片,其中约有1k 的唱片是和老严交易的。我喜欢和老严谈唱片,因为老严会谈很多,也教了我很多。当然有些唱片我听完后非常不喜欢,我后来退给老严了不少,但多数唱片确实是重要的音乐录音。随着老严驾鹤,他让我学习的很多勃拉姆斯唱片就永远属于我了。

有一件事情我是很奇怪的,国内音乐论坛一直都对日版唱片有微词,但是老严是我认识的资深乐迷里少有的对日版唱片情有独钟的,难道是因为洋垃圾唱片里日本最多?还是他音响系统里可以准确的播放这些唱片?老严一直对广州梨园卖的唱片颇有微词,但他很赞赏日版的压片。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1:46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01:48 编辑

我和老严都是认为相见恨晚,老严认为如果能认识我早点,他一定会指点我用更少的钱买到一套可以听音乐的系统,而我认为,能认识老严早点,应该能更早进入古典音乐的汪洋大海。老严的名言是,听音乐的系统不需要很多的钱。

我是老严diy松下999原型机的使用者,也是他自己制作功放的一位使用者,他就是在我家突然醒悟,他做的那款功放可以很好的推PMC的书架箱。虽然高音区的延伸性差点,但是可以在中频段突出和丰富。我个人认为,除了高频的问题以外,他制作的功放在音场的扩大方面还是有欠缺,但是他那款功放只卖2k多点,我用的是卖价30k(后来又换了高端的管子)来对比的。

我很遗憾没有能拿到他最新制作的耳放来听,他告诉我,可以杀败德国的耳放。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1:48
(三)老严的音乐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1:59
有次我问老严,你认为瓦尔特是一位怎样的指挥?老严思考了下说,其实瓦尔特不能被认为是正宗的德奥指挥,瓦尔特指挥的重要特点是,他突出了音乐中的歌唱性和抒情性,但会减弱音乐中的某些冲突。

有次我问老严,克纳是为怎样的指挥?老严大笑,克纳是个疯子,你对疯子不要有太高期望,但他对疯子的音乐有很高的造诣。

我笑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2:10
我与老严的面谈中,很少听到他谈起巴赫和巴赫之前的音乐,但是对莫扎特以后的音乐说起不少。譬如他说,莫扎特的林茨,是非常好和非常美妙的音乐。

贝多芬最好的音乐是什么?当然是老贝晚期的音乐了。

你不要对索尔蒂有偏见,你的偏见很多是网络上听到的,索尔蒂是为伟大的指挥,他的歌剧都是很好的。(我现在已经可以察觉到索尔蒂的伟大了,那是一种直接干脆爽朗的音乐)。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2:15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02:28 编辑

(四)老严与录音

老严直言不讳的痛斥最近的很多录音是垃圾。甚至他说他的朋友的录音也是垃圾。我很好奇的问,这是为什么?
他反问,你不觉得这里充斥了电声和做作了吗?这些唱片你要吗?我送给你,这录音太次了。

然后我拿到了最近的录音大师的录音。确实很垃圾。

老严反对很直接的充斥电声和设备器材感的录音。他认为录音最后要体现的是演唱者本身。
我相信,这是他在吴老那里学到的。也是他自己觉悟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2:29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02:47 编辑

我和我太太一起和老严吃过一顿晚餐。她说,你的朋友过世了,你应该写点什么,他是你的朋友。
我很少出席的太太告诉我,你应该写点什么缅怀你的朋友。除了勃总,曼弗雷德、西古提、关山月、bluesky,我太太没有出席圈内的任何饭局。

老严的论坛人生
老严对音响界的贡献
为什么是老严

in writing,明天吧,实在太晚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3:04
老严曾经两次用他把老旧的电瓶车载我横穿上海,从上海东北角到西南角,只是因为我和他说起有一个上海乐迷的重要约会,第一个约会是曼弗雷德大侠召集大家,我看出来了他和大胡子老叶是英雄相惜。第二个约会是我和他提起,我们正在讨论一个新的论坛,召集人是版主scfan。参会的人士bluesky,老哈、骑士版、scfan版。

这次聚会,直接促成了豆瓣上采蝶轩的诞生。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03:20
本帖最后由 Roseknight_gao 于 2012-2-20 09:30 编辑

有时我会想起老严在家电论坛的留言。“在家电论坛除勃总之外没有人能够发动叛乱,而勃总绝不会发动叛乱。”

我很难做到如斯。但是我会与勃总一样,直接反击,不是在音响板块就是在音乐板块。

**********************************************************
**********************************************************
**********************************************************
**********************************************************

作者: morefeel    时间: 2012-2-20 05:55
勃总,只知道他是网上名人,似乎经常在吵架。
转个帖子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178340-1-1.html
作者: baiteng    时间: 2012-2-20 06:33
很意外,网上的勃总是真正智慧而幽默的
作者: scfan    时间: 2012-2-20 07:23
老严一路走好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2-2-20 08:10
一个极有个性的人!!!
一路走好,安全到达天堂,那里有更美的音乐!!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2-20 08:55
深切悼念一位有个性、有主见、有观点的网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2-20 09:09
悼念老严。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2-20 09:22
原来大家说的勃总就是老严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2-20 09:32
一生喜欢音乐的人啊。
作者: 留声岁月    时间: 2012-2-20 09:33
深切哀悼!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2-20 09:36
素未谋面,只通过一次电话,谈及日版碟之事。
可能是音乐和音响给了他一个年轻的心态,感觉上像个大小孩。

作者: 水天堂    时间: 2012-2-20 09:36
十分震惊!哀悼之中…………记得有次和他在电话聊天,他说和我同年,但比我小四个月。和老李一样,我也是在音乐随想时和他交流颇多,唉,斯人已去……
他的QQ号码将永远在我的好友里呈现灰色了…………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2-2-20 09:46
悼念 !
开始在旁边看到以为是搞笑的呢。后来经哪边版主确认后,才知道是真的。
作者: wowoqiqi    时间: 2012-2-20 09:56
为烧友悼念
作者: dkollection    时间: 2012-2-20 10:00
叶家宅初次见到勃总,聊起我最爱的Horowitz ,他说第一次听到霍老的拉三一开始的连串琴音像一把小榔头不停敲击他的头 Haha 有趣的朋友,来我家冲着整墙的唱片然后快速抽出Furtwangler的Brams,用很认真的口气对我说,朋友这你从那弄来的?.....
严兄,在上帝那Brunkner 的第十和Mahler 第十正在等着你,走好!
作者: i886    时间: 2012-2-20 10:0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xiuxian6210    时间: 2012-2-20 10:03
性情中人,一生骄傲
海上发烧圈痛失一道独特的风景,一路走好!
作者: baiteng    时间: 2012-2-20 10:14
本帖最后由 baiteng 于 2012-2-20 10:50 编辑

虽然和勃总从未有幸谋面,但是勃总的睿智文采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直不太喜欢家电论坛但是每次只要上家电那一定就是去看勃总的。
有一次上家电正好勃总给一位烧友磨了一台松下CD机,一个叫沈摄影师的网友(此人估计和勃总有深仇大恨)开口大骂勃总,勃总回了一句:你来晚料,款已到帐。 沈摄影师接着继续大骂言语很是龌蹉,勃总又回了一句:接着嚎。短短三两回合交锋,勃总的幽默风趣睿智和沈摄影师的粗俗低劣胜负立判,如此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勃总的可爱性格包括他的音乐音响的一些见解也是我上家电论坛的唯一理由。
如今勃总驾鹤仙去我这个和勃总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竟然也会觉得心空荡荡的,竟然也有些许伤感,从此勃总的精彩文笔妙语连珠成为了绝响。
上帝创造了人同时也毁灭了人,勃总的离去对家电对音响音乐发烧友来说是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喜欢或是不喜欢,欣赏或是不欣赏勃总的朋友来说2012年2月18日都应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让马勒第九交响曲再一次为勃总响起吧......
   

作者: rock    时间: 2012-2-20 10:45
可惜啊..惦念!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0:49
虽然和勃总从未有幸谋面,但是勃总的睿智文采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直不太喜欢家电论坛但是每次只要上家 ...
baiteng 发表于 2012-2-20 10:14


前辈
勃总是 2012年2月18号下午   走的



作者: baiteng    时间: 2012-2-20 10:50
前辈
勃总是 2012年2月18号下午   走的
行者无疆 发表于 2012-2-20 10:49

笔误,马上改正


作者: 脑震荡    时间: 2012-2-20 11:04
前辈一路走好。
另,哪里可以看到这位前辈写布鲁克纳的文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2-20 11:08
前辈一路走好。
另,哪里可以看到这位前辈写布鲁克纳的文章?
脑震荡 发表于 2012-2-20 11:04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extra=page%3D1



作者: 脑震荡    时间: 2012-2-20 11:25
shinelb 发表于 2012-2-20 11:08



好,拜读中。
作者: scfan    时间: 2012-2-20 11:25
除了在黄金家和采碟轩建立的那次聚会上见过两次勃总,其他场合大概也见过两次,可能是在音展。勃总在网下的谈吐要比在网上轻缓很多,不过勃总网上的发言,言辞虽然激烈,但看得出他的率真,不伪装、不做作、不虚伪,看似狂妄,实则诚恳。总体来说,和勃总算不上深交的朋友,但我喜欢他。

记得刚认识勃总那会儿,和一位朋友谈起勃总,朋友乃系上海滩著名的发烧大佬,说到,“嘿嘿,和老严打交道,你得当心被坑哦”。可能这句话导致了我之后对勃总的敬畏,而没敢深交。回想起来,可能错过了那一次机会,永远也不会再有了。补一句,我在音乐圈子被坑得最深的一次,那位对勃总嗤之以鼻的发烧大佬朋友,最后站到了坑我的主谋一边。当然,整件事情和勃总无关。

勃总对音乐的知识和修养很高,至于高到什么程度,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对我而言,我觉得他对德奥音乐的知识面是远大于我的,对德奥音乐的观点也和我非常契合。但我喜欢勃总,不全是因为他的知识见解。音乐知识见解比勃总还高得多得多的不在少数,从名人公知的角度有刘总编、卤豆腐,从网络票友的角度有舒大虾、P大虾,哪一个都在勃总之上。

交朋友,首先看的什么?如果问一百个人,那么一百个口头回答必定是,看人品。实际上呢?尤其在本地的音乐圈子,有多少人是看人品来交朋友的?大家更看中的是实际上难道不是,朋友在本地音乐圈的地位?朋友对音乐的知识?朋友能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比如能帮你找到难买的唱片?热门的音乐会票子?能提供你更多的音乐历史资料?能帮你引荐有更多资源的圈子?比如某剧院的管理人员、和来访大师握手拿签名看彩排的机会?。。。这些都重要吗?肯定重要。只要朋友能带来好处,管他对其他朋友如何呢。是不是这样呢?人都是自私的,交朋友首先看自己能得的好处,对吧?

参照以上的标准,勃总甚至算不上合格的朋友,他只能给你带点品种奇怪的YLJ、给你摩个小机,甚至还稍稍揩你点油,或者帮他处理剩余物资。再或者,以他的音乐观点,给你上上课洗洗脑子。其他的他都无能为力。可惜我连以上的恩泽都未有机会受到过。反而经常看到的是,勃总在网上开炮,骂东骂西、到处树敌。这样的人值得你去交朋友吗?我觉得值!勃总在网上的炮击,看似激烈无礼,但难道不是在惩恶扬善?勃总这般的快意恩仇,现在的世上,还有几个?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一定要交一交这位真性情的朋友!

老严,祝你在天国永远快乐!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2-2-20 11:40
楼主:怎么我昨晚见到的帖子今天全都变样了?
您转的那篇老严的文章呢?
作者: 青山    时间: 2012-2-20 11:45
见过勃总几次也交流过音乐,音响方面的想法,也比较了解勃总处境。alma兄知道勃总住址或家人联系方式吗?希望能给予勃总最后的致意。
作者: yjypj    时间: 2012-2-20 11:55
很有性格的烧友,哀悼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2-2-20 12:05
老严一路走好。怀念那些一起喝酒聊音乐淘碟的日子
作者: a339900    时间: 2012-2-20 12:08
深切哀悼勃总!音响路上失去一盏指路明灯。天堂里继续发烧!向勃总躬恭!如果有来生希望勃总更上一层楼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3:02
见过勃总几次也交流过音乐,音响方面的想法,也比较了解勃总处境。alma兄知道勃总住址或家人联系方式吗?希 ...
青山 发表于 2012-2-20 11:45

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178307-1-1.html




作者: 主锁    时间: 2012-2-20 13:05
哀悼!勃总一路走好
作者: XIAL    时间: 2012-2-20 13:41
家电论坛管理员今天上午发布:(节选)
       家电论坛失去了一个好会员,一个资深的发烧友,一位极具个性的好朋友!
       授与勃总“终身成就奖”勋章!
       发烧友能在论坛一起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缘份,一种得来不易的信任和理解!
       愿勃总在天之灵永远有他喜欢的音乐陪伴!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2-20 13:52
家电做得对,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作者: 笑乐    时间: 2012-2-20 14:04
虽然我不认识勃总,但看到此,心情仍然十分沉重,愿一路走好,天堂里有一块属于他的发烧窝。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14:31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3 23:14 编辑

(五)勃总的论坛人生

勃总在音乐论坛的声誉主要来自于他当年在伊美姬发布的很多无损抓轨文件。他主要的ID是renlifang,以及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ID。他的ID很容易辨认,因为他喜欢采用二战德国将军的头像。现在不太清楚老严到底上传了多少古典音乐资源,我估计至少有好几千张的CD。

他和我说,当年最繁忙的时候,需要2个光驱同时抓。老严对上传文件的音质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必须采用高端的光驱,当时这种光驱需要3k左右的价格,由于实在量太大,损坏过好几个光驱。他笑着说,光驱的价钱就不说了,这每天24小时的电费就不得了了。要知道,老严当时没什么钱,而且这些音乐资源是无偿奉献,这对中国,包括世界的很多乐友,特别是几年前得不到CD的乐迷来说,这些音乐资源非常宝贵。老严实际上以他的方式推广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2-2-20 14:32
以这副图来纪念严峰,和他最爱的布鲁克纳。

[attach]43858[/attach]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14:5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14:58 编辑

每次和勃总谈起音乐论坛,他可以说出大串笑话连篇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古典音乐论坛的八卦史,譬如他某次摆平谁、帮助谁。。。。。。。一位专业级的资深乐迷在某论坛上说,“我17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富特文格勒就被彻底镇住了”,然后另一位资深乐迷直接回击将前者喷个半死。。当年那位传奇性的大佬是如何从浙江农村逃婚出来以后,一路忽悠到北京、杭州和郑小英那里。。。。

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这么精彩的故事给我听了,想起此处,不禁痛上心头。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2-2-20 15:01
听上去是一位很可爱的朋友不幸早夭了~~~

为自己所爱的人、所爱的事,大家都要注意健康啊。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2-2-20 15:15
每次和勃总谈起音乐论坛,他可以说出大串笑话连篇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古典音乐论坛的八卦史,譬如他某 ...
alma 发表于 2012-2-20 14:50


十几年前,杭州Y兄在上海的圈子里也是很出名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15:19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15:44 编辑

勃总进入家电的第一天就告诉我了,让我上去看他在家电的第一个帖子,他说这个帖子具有轰炸的效应。确实够轰炸型的,连他在家电的第一个ID(元首)也被轰掉了。这个帖子我现在记不起来了,但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家电论坛的商业特点导致了不同的利益取向,很难宽容某些独立的观点。

我参与过勃总在家电的很多骂战,也尝试过斡旋和劝和双方但以失败告终。我觉得他这些骂战实在太惊心动魄,上涉及爹娘下牵扯子孙,充满谣言和恶毒,虽然每次老严趟过这些骂战,但属于惨胜。看到这种场面我后来也只是围观和潜水了。但是骂战以后,倒是不少对手后来变成了朋友。老严的心理素质实在太强,我一直认为他有一颗坚强的心。
作者: pipeorgan    时间: 2012-2-20 15:29
珍惜时光,享受生活吧。
几年前耳机俱乐部上的一位朋友也是毫无征兆突然就走掉了,现在又……
人生无常!人生无常!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2-20 15:38
建议老李将勃总音乐相关牛文适当地转一些在此,以资纪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2-20 15:59
建议老李将勃总音乐相关牛文适当地转一些在此,以资纪念!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2-20 15:38
很好的建议。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16:0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16:04 编辑

(六)勃总的音响观

勃总的音响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音响是与音乐紧密联系起来的。

in writing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2-20 16:04
本帖最后由 Roseknight_gao 于 2012-2-20 16:06 编辑

我觉得,不要无谓的神话一个人和丑化一个人,一个自重的人是不喜欢被别人渲染的。
严峰的去世是让人感到遗憾的,他延续并且再现了时局变迁带来的不幸,以及烘托出在音乐这个抽象而又具象的事物上、不易被察觉的、非常刻薄的一面。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06
我来转载几篇吧~


指挥大师的终极艺术-卡拉扬在东京最后的演奏会
2010-2-17 20:19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一张唱片的内容是莫扎特的第29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卡拉扬在解读那首莫扎特第29交响曲时,和通常我们在唱片中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卡拉扬用简单直接的手法,把这首看似简单的交响曲表现的音调如歌,那些美妙的旋律直接由卡拉扬心中流出,流进听众心里那样,完全没有以往卡拉扬的莫扎特交响曲唱片里那种僵硬、华丽、不近人情的表述方式。我坚信晚年的卡拉扬是回归莫扎特的那种内心欢乐的。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则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卡拉扬一生在录音室灌制过八次,这些唱片我都有,在没听这个东京现场前,我认为卡拉扬与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和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那次立体声数码录音为最佳。卡拉扬一生反复演奏、灌录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次数超过他的德奥同胞的交响曲!依我看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那种管弦乐技法充满了色彩绚丽和奢华的表演、浪漫的热情和激情之间巨大的戏剧冲突深深吸引着卡拉扬,令他乐此不疲!我坚持认为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胜过穆拉文斯基的,老穆的那些突然炸响的铜管令我心脏病发作!经过反复聆听,东京的这个录音对表现即将来临的死亡、作曲家的心境是超一流的、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死与变形》中的死亡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张唱片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贝四是我十分喜爱的曲目,卡拉扬晚年的保留曲目中一直有这个曲子。与以往相比卡拉扬这个贝四则更多充满了冥想和人性的光辉,如同天鹅的细长颈子那样的高贵。我与清水亚当一直认为卡拉扬在六十代与DG公司录音的那个贝四在艺术的完整性上好过小克莱伯那个著名的贝四,这点恐怕会和小克莱伯的那些拥趸们产生争论,但听了这个现场,我更增强了这种看法!而展览会上的图画则充分反映了一位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对管弦乐色彩的精深理解和对管弦乐团声音的了如指掌,这可不是阿巴多和穆蒂们能够调的出的色彩。这就印证了那位非凡的管弦乐配器大师-理查.施特劳斯那向名言:要成为一名指挥家非到八十岁不可!

最后一张唱片内容是莫扎特的笫三十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七九年卡拉扬访问而我在现场的音乐会曲目与此相同。莫扎特的交响曲演奏的更加流利明快,音色极美难能有后人效仿!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则音色十分阴郁,演奏力大势沉。音响效果始终鲜活清晰、并不因为声音厚重而浑浊。终乐章演奏气如长虹、令人陶醉。这才是卡拉扬棒下全盛时期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如今你再听不到了,你现在听到的只是西蒙.拉特尔爵士棒下如同无人驾驶的火车似的柏林爱乐乐团的表现。曲终日本听众狂热的掌声也足以说明一切问题!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07
从黄金年代的录音作品-看今日录音艺术的堕落
2010-8-11 19:41


勃总讲的录音的黄金年代是指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期,讨论的范围仅限古典音乐范围。



最早的立体声唱片录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见于RCA公司那张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后来英国的迪卡公司紧接着也接受立体声录音这一概念,把它们之前的FFRR唱片升级为FFSS唱片。最后加入这个阵营的是英国EMI唱片公司,这个公司比较保守,出版同一种录音必有单声道和立体声二种,而效果则以单声道为佳!后来至50年末几乎所有的录音公司都放弃了单声道录音,毕竟发展中的立体声唱片播放效果要比单声道的好的多!



当时美国的RCA唱片公司的制作人费弗尔和录音师莱顿在当时录音理念超前。用二支至三支话筒用特制的三轨录音机录制了大量的现在被称为LIVING STEREO的唱片!听了这些被翻制为激光唱片的播放效果,勃总认为简直不可思议,这些几乎可以活生生重现当年演奏现场的录音在那些今天看来并不怎么样先进的设备上是怎样录出来的?但RCA的好时光到1964年就结束了,这之后RCA放弃了这些录音方式。改用多话筒录音,过份依赖混音台上的后期剪辑、混音,过多的电子技术处理手段。这些东西则使录音丧失了鲜活感。直到今天RCA也没有拿的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超越五十年代的录音。而当时的水星公司的录音师罗伯特.法因也利用3话筒和电影胶片录音,效果大抵与RCA相仿。后来cd时代来临,法因的遗孀柯扎特把母带翻出来制做出号称LIVING PRESENCE的CD片的确音效惊人。



而迪卡公司前身是为英国海军水底监听潜艇活动的研究单位,对录音技术有着自己的独门秘技!迪卡的工程师华莱士和大名鼎鼎的威尔金森则研发出一种名为录音树的话筒装置!威尔金森出神入化的将定点话筒作为补位,用来抵消录音树过强的中频,强化了中间定位的准确和清晰。加之对录音场合声频特性的熟悉。迪卡出版的唱片总是具有深遂和宽阔的舞台感,有着极佳的定位和真实的乐器质感和华丽和色彩斑斓的音色!无与伦比的平衡度和动态对比!而当威尔金森逝去后,人们总在讲现今迪卡最好的录音师洛克比威尔金森差的多!洛克录的东西不及威尔金森的有灵魂!



英国EMI公司对录音技术十分保守,这个缺陷是当时公司当家制制人瓦尔特.列格的保守口味所造成的,列格反对一切新出现的事物。当然列格对艺术家还是有独特的眼光。幸而公司拥有像克里斯托夫.比肖普和克里斯托夫.帕克这样的制作人和录音师。他们的制作也极有特点:薄如蝉翼般透明的弦乐音色,极佳的平衡度和细腻度、妙不可言的瑰丽音色。那个时代的录音听起来离舞台较远,不像迪卡和水星那样属把舞台拉的很近的那种感觉,也没有庞大的动态对比!自然EMI的录音听上去颗粒感很细,很精致很有文化底蕴,也最自然。勃总最推祟EMI的录音。可是自这二人退休后EMI就烂了,九十年代萨瓦里希的贝多芬全集一开卖就成为滞销品,尽管媒体杂志一再推荐,但听众说录音缺之灵魂!可在大牌公司里德国唱片公司是最不讲究录音的,他们自认为有卡拉扬、伯姆、伯恩斯坦这些大亨加上阿巴多、列文、小泽征尔等这些小跟班,拥有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乐团这样的超级乐团,人们自然会卖账!不需把录音发挥到极致!到是飞利浦公司还有些可圈可点的好录音!但近年也不行了!



实际上录音艺术和音乐演奏有着共同之处。制作完美的录音一定能重现音乐的精神。正确录音理念应该是像制作人库肖所说的那样:记录下来的演奏,必须以独立的艺术形态传之于世。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为使命的!要制作一个好录音首先要有一个精通总谱,头脑思考缜密,听力敏锐和长年积累丰富经验及对音乐细部有着微妙感觉的录音师和制作人!造就这样的人需几十年的时光!而当今在这个推祟低成本和浮躁态度占上风的社会,大量依赖电子设备后期制作的情形,导致了录音艺术的堕落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08
心平气和话功放
2010-9-13 21:42


勃总在很多年前把一台日制的马兰士PM80和一台英国欧其美APD6做了仔细的比较,得出了非常有趣的东西!音源当时用的是马兰士72a,音箱为斯奔达SP2/2!。马兰士PM80个头看起来有3个英国功放那么大,且标着可以切换到甲类25瓦,而那台欧其美的功率为甲类40瓦,分体电源!推下来的结果是,欧其美功放充分驱动了那对思奔达,而马兰士却表现的不尽人意,效果与欧其美相差甚远!打开机器上盖,马兰士功放线路机上密密麻麻,其功率管比英国机大一号!电源变压器也大过英国机!那台英国机的线路让人吓一跳,标准的9管OCL机,连保护线路都没有,功率输出管为西门子的普通双极管,电解电容也为普通货!可声音好的出奇,就是开关机有巨大的冲击声!后来这机器借出去被人烧了,拿回来那些管子换不到原配的,声音也就变了,再到后来因为这台机子已经修过了,索性更换了里面看来不发烧的电容,于是声音就更加难听了!现在想起来应该是这台机子是人家设计师深思熟悉后的作品,音色音质调整在他手下己达到平衡完美境界,你再去动手改并不能得出更好的结果。勃总的结论是一台出色的功放,应是各放大电路单元校调得当、完美配合,并和良好的电源相结合的产品,这就看起来电路差不多的功放,听起来却天差地别的原因!切忌认为采用了某发烧元件,或看起来性能很优秀的电路一定能保证好声,功放的成功在于各电路单元的完美配合,下至几千元的功放、上至几十万元的功放实际上都是妥协艺术的结果,如何妥协则要看设计师的电路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了。几千元的功放不必追求两端延伸,把当中那段做好了,声音平顺悦耳,有一定的驱动力兼音乐性即可。而几万至几十万元的功放必须具备一切hifi音响要素,并能精妙传达音乐演奏之中的微妙才行,否则你一定不会有销路,前者diy者容易达到,而后者只见于厂机,这因为搞高级功放很难,要有一个团队和实验室大量实验的结果,所以你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六十年多前淞沪抗战,蒋委员长动用几个精锐的德械师对付日本六千名海军陆战队,结果攻不下人家的防御阵地!最后随着战争的扩大连首都丢了,其原因是国军的训练水平、战术协同、士兵、军官的军事素养要比日军差太多,所以常出现几百鬼子把几万国军赶的鸡飞狗跳情形,最骇人的是勃总在中纺机党委书记家里干活,正巧迟浩田上将和钱国钧中将来探访这位过去的老班长,酒一下肚迟上将就谈起抗战打鬼子的事,讲有一天他们区小队七八十人半夜去偷袭鬼子炮楼,开了十几枪也没打死炮楼上站岗的鬼子兵、然后鬼子们穿好衣服从炮楼里追出来,吓的他们撒腿就跑,迟上将跑的连媳妇给做的新布鞋给丢了,连叫可惜!听的我们大气不敢出!其实那功放和打仗是一回事,讲究战略战术的配合,而不是有某个新电路和好元件就能成功!可惜的是很多国内功放生产厂家并未意识到这点!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10
唱片和现场演奏的声音其本质上是不同的!
2010-9-15 23:18  


管弦乐团在音乐厅演奏的音响效果好坏,通常取决于指挥家对指挥技术的掌握、管弦乐团的演奏技术和音乐厅的声学物理特性!尽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把整个当时的音响效果用麦克风完全复制则是不可能的,麦克风承受不住这样大的动态-从声音的极弱到极强!,在进调音台时,需对整个动态进行压缩,并切除某些极高和极低的频段,重放时也没有那样巨型设备能重现百把人的乐团演奏场面!所以我们讲这套设备有很好的现场感,是指音乐演奏时的某些唯妙唯肖神韵被保留下来了,也就是说重现了当时的气氛!严格来说这些东西并非你现场听到的一模一样,实况被制成唱片时通常要剪辑,制作人和声音平衡工程师会在唱片中增加和删除某些东西,当然是根据他们的口味!整个复制现场音响是不存在的!听唱片就是听唱片、听现场就是听现场,但是多听现场可以增加经验、特别是不良的器材会隐去音乐中那些微妙的细节,这要有经验的人才能鉴别!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11
卡拉扬棒下的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和穆拉文斯基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音响效果比较
2010-8-11 19:38


勃总一向是柴可夫斯基的拥趸,凡稍有点名气的指挥灌录的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都在勃总的购买计划范围。勃总无事喜欢比较柴可夫斯基交响的各种版本。现今论坛热议“粗犷和细腻”之话题,勃总将通过比较卡拉扬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和穆拉文斯基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音响效果,来证明粗犷和细腻是艺术表现的二种形态,它服从于作品的要求,不存在对立。而粗糙的声音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大家熟知的德国唱片公司出品的由苏俄大指挥家叶夫根尼.穆拉奈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的唱片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成就。在1960年的下半年录于英国温布尔顿镇大厅。以前西方人士不太了解苏联指挥和乐队实际水平。通过这二张唱片显示了穆拉文斯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鲜明的声音特征。演奏力度惊人,强大的动态对比横扫一切,震撼人心。弦乐部分演奏的特别丰满,管乐部演奏的明亮而富有冲击力,乐曲所有细部再现精准,轮廓分明,激情洋溢而又不失分寸。在这里穆拉文斯基丝毫不考虑如何甜美的歌唱,也不考虑如何使乐团的音响富有效果。穆拉文斯基是通过是内心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去控制一切,就像一匹黑色的骏马狂奔在暗夜中的俄罗斯大地。穆拉文斯基的唱片最初让勃总惊呆,那凄厉、颤抖的,突然随时可以炸响的铜管,让人觉得非常刺耳,清冷的弦乐没有丝毫的美感。但一切都无关紧要,只要翻开总谱对照,其实他对总谱的把握极其严谨,他对柴可夫斯基所有总谱标记,从最弱到最强都无一离谱。穆拉文斯基对乐曲结构了如指掌,演绎如同照X光片那样一清二楚。穆拉文斯基指挥的柴可夫斯基表面看上去风格粗犷,实际上那是服从艺术需要,通过观察乐曲演奏细节,穆拉文斯基表演是极为精细的,没有半点粗糙和随意的地方。他的乐团声音是独树一帜的,带有明显俄罗斯风味的。可以负责的讲穆拉文斯基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大指挥家,正是杜绝了俄罗斯指挥常有的粗糙的表现方式所致。


看了一下卡拉扬的唱片目录吓一跳,具不完全的统计他先后九次录制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甚至到生命的最晚年,它访问日本时还在演“悲怆”。可见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与这位大指挥家有着特殊的渊源。汤未海当年在老头子面前班门弄斧,演了一曲“悲怆”,弄得大师龙心大悦遂收为徒弟。我猜测卡拉扬一定是被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中那瑰丽变幻的色彩,突如其来的伤感和信手拈来,无处不在的旋律所吸引。卡拉扬喜爱华美的音响效果,于是他指挥棒下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卡拉扬的柴可夫斯基通常是竭力使管弦乐团产生最美的音响,,在作品具备管弦乐团的华丽色彩和优美旋律的条件下,形成了一个压倒一切美妙的音乐宇宙。当然卡拉扬这种唯美高于一切的演奏方式也受到不少非议。勃总高度赞赏70年代卡拉扬在EMI录制的第四交响曲,其中的即兴演奏流畅优美无与伦比。也喜爱他80年代在DG录制的第五交响曲,其中第三乐章摇曳不定的节奏,配上伤感的圆舞曲让人陶醉其中。更推崇他生命末期率柏林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录制的第六交响曲,那是真正令人敬畏的演奏,弦乐线条自然蜿蜓,放任铜管领头主导,木管和弦乐自由流淌的境界,在这里死亡是最美的,也是最有力量的。最后日本观众疯狂的掌声和跺脚完全可以感到现场的气氛。卡拉扬的艺术作品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粗糙二字。大师一生最痛恨的就是平庸和粗糙,这些都是艺术的大敌,大师一生都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难道不能给我们启示吗?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位艺术大师表演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杜绝粗糙平庸的表演形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达到致臻完美的艺术境界。如同我们制造音响产品一样,不能把产品本身的缺陷推给表演风格,更不能给自己的产品找借口,把缺陷说成长处,只有不断否定自我,日益精进,才能制造出大家所信服的优质产品!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12
我们听到的真是现场吗?著名的拜罗伊特贝九的几个版本比较
2010-8-17 10:04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多年来一直被人重视到某些重要场合和重大事件的发生都要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几乎所有重要指挥家都录制过贝九!然而根据勃总所收藏的36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录音中,最受勃总推崇的是德国大指挥家威廉.富特文格勒在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开幕式上的演奏,这个演奏自从被转制成cd唱片以来勃总聆听长达二十多年都未有感觉到可以被什么其他版本所替代,然最近一段时间勃总觉得这其中有些不对劲,自买了奥菲欧公司根据巴伐利亚广播电台对同一时刻的录音唱片后,聆听下来的感觉是这二张唱片听上去感觉不是同一个录音!于是把勃总所收藏的几个拜罗伊特的贝九拿出来比较一下,终于得出了十分有趣的结论!第一张贝九是勃总早年购于上海九龙,这是东芝2088系列中的录音,这张唱片居然是立体声的,奇怪的是在1951年怎么会有立体声唱片?原来日本东芝的那些录音工程师在重新混音的过程中把它弄成伪立体声的了,这张唱片在中国销售后被痛骂不已,那些听惯了英国EMI原版贝九唱片的爱好者纷纷指责这个录音把搞的十分虚假,开头和结尾处的掌声被取消了,录音中的一切毛刺均被打平了,音乐线条的起伏听上去更加光滑流畅,中频比不上单音的那些丰富,老实讲这个听上去有点像卡拉扬的风格,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富特文格勒对音乐处理所带来的巨大紧张感和那种渐快效果处理,多年来勃总认同爱好者对这个cd的批评,但最近以来勃总的看法变了,认为这个cd有必要存在,也有必要认为时不时拿出来听一下为好,原因是尽管是现场录音,但我们听的的东西只是录音师想让我们听到的!第二张录音也是勃总购自上海九龙的,购买这张cd时勃总有点犹豫不决,这张日版的被拆过,原侧标上写着2800日元标价,看上去这张唱片像是从洋垃圾中弄来的,要价69元人民币,因勃总收藏了好多不同版本同一录音的唱片,于是放弃购买的念头走出店堂!一路走一路想是不是要买这张,勃总买片多年来一直沉迷与这种决定版的迷思。最后一咬牙还是买了吧!转回九龙买下会拿在手里仔细看,这高价版的果然牛,整片唱片后来称下来有30克重,当时拿手里只觉很沉。封面内页装帧十分考究!这时旁边有个人目不转睛的盯着勃总,勃总要放弃购买他会马上接盘,后来才知那来也是个资深行家,他告诉我他晚了一步,他愿出200元买下这张片,他告诉勃总这张皮鞋版的价值非凡,市场很难找到。回家一听,哇!真绝了!这张拜罗伊特的效果简直非凡,勃总想要的全有了!从开头上场富特文格勒的皮鞋踩在地板上的隆隆声到乐曲终了时震耳欲聋的掌声,极强的临场感居然出自于一张单音唱片。这张唱片马上被认为是勃总收藏品中的决定版。第三张录音是那索斯出品的唱片,海曼这个犹太人门槛贼精贼精,他看到50版权保护期限已到,雇用马特森、奥伯特-索恩等翻录高手从大公司手中抢钱,他们不从大公司手里买母带,而从私人手中高价收购品相完好的快转唱片和慢转唱片进行复刻,以较低价出售。聆听结果这版贝九复刻非常的成功,音响效果十分丰满,噪声水平较低,乐器质感十分逼真,不像某些老录音那样干涩,这个录音不像皮鞋版的让人这样紧张和咄咄逼人,反而让人有一种舒适的放松感,在这里富特文格勒的形象依然高大丰满。第四张唱片购自广州海印李源处。这是奥菲欧公司从巴伐利亚广播电台当天未经修改的录音发行的唱片。勃总依然按昔日对各版拜罗伊特的比较的经验推测,这应该是个决定版,然一听晕倒,这那像是富特文格勒啊?勃总对这个录音彻底倒了胃口,然过后仔细想下来再去查阅资料才知道,所有音源来自EMI的唱片都是那个老混蛋瓦尔特.列格用剪刀操作的结果,在列格的剪刀下,把富特文格勒的排练录音和现场录音相混和,并进行了技术处理才有了这样伟大的效果,当然列格的品位也是非凡的。那些日本工程师是在列格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创作。所以就有了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的讲法。在冠以现场录音的唱片中,我们听到的是录音师想让我们听到的东西,并不是现场整个真实情况!那个奥菲欧的贝九听起来不如EMI版的并不说明这个录音不伟大,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有问题!在去年海丁克率芝加哥交响乐团访问上海,勃总虽未临现场,但听那些资深烧友讲效果精彩非凡,但从后来的那个现场未经剪辑的录音来听则很一般,我和alma教授听下来一致认为没有达到可以发行的标准!所以我劝烧友不要去相信那些所谓原汁原味的现场,现场是一锤子的买卖出来问题无法修补,而录音室录音可以对这些缺陷进行补救!我们提倡的通过多听现场来校调器材是指在音响器材的重播中要反映现场的氛围和鲜活感。要照搬现场的一切要素就会变成笑话!最近搞到一个奇特的拜罗伊特贝九,也就是附图中的最后一张!很怪很怪,有富特文格勒的皮鞋声,但起奏等待时间超长,风格也不似勃总以前听到的那样,这又使勃总陷入迷乱中,决定送到上海滩格符盛名的富氏研究专家老周那里鉴定一下,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14
晶体管功放的今生前世
2012-1-30 12:44  



众所周知设计功放是一门黑色艺术, 简单的讲就是当设计者在首次完成自己的作品时, 根本无法知道这台功放的声音表现如何? 有的机器经受住历史长河的考验,几十年后人们对这机器的声音还津津乐道, 有的机器尽管出自名家之手, 面市不久就被人遗忘. 声音的艺术具有较强的主观特点, 因此回顾一下晶体管功放的发展历史, 使我们更能透过纷纭杂乱的表面, 看到各种各样的电路, 元件, 工作状态的设定对功放声音的影响。尽管所有的教科书对此都是避而不提的, 但是这些现象在现实中的确存在且经常引起争论。看来重温一下历史对设计者和diy爱好者都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

1.      最早期的晶体管功放是相当糟糕的, 在晶体管被发明以后, 人们追不及待的想用它来代替电子管功放, 当时电子管功放的电路相当成熟, 其缺点是体积大, 重量重, 发热量高, 携带也不方便。但是当时晶体管都用锗制造, 这种锗晶体管其本身的穿透电流大, 噪声大, 线性非常差。由于这些管子耐压才只有十几伏至几十伏, 反正不会超出40-50伏, 输出功率才几瓦至十瓦, 音质不能与同期的电子管功放相比, 。其放大电路形式二级放大外加输入变压器, 二枚P极性的功率管推换带输出变压器来完成末级输出。这类功放的形式根据功率大小分别被用于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 录放机和一些落地式音响设备,这些功放多为单声道结构, 音质很不理想也是自然了的。

2.      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晶体管功放,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 晶体管的制造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 硅晶体管开始全面取代锗晶体管。一些高反压, 高特征频率, 大功率的晶体管登上舞台, 于是晶体管功放的电路形式有了根本的改变, 无输出变压器的OTL和无输出电容的OCL电路的晶体管功放成为市场主流产品。OTL电路革去了输出变压器, 拓展了频响, 与此同时电路的负反馈被进一步加深, 谐波失真降到很降的水平, 由于这类放大器采取级间直耦, 负反馈深度大致在40-60DB之间。至于OCL电路采用正负供电,输入级通常用差动放大电路来保证功率管中点输出为零电位。电路的对称性被进一步加强, 从含有自举电容和输出电容的OTL电路到取消了这些电容的OCL电路实在是在技术层面上迈进一大步。输出级只不过还是准互补的, 不过这也没有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PNP极性大功率管的问世让电路看起来超级完美。但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听了那个时代的所谓高保真立体声功放都一个劲摇头, 虽然功放的品牌各不相同但声音全一个味, 冷、硬、干涩, 缺乏灵动, 乐感呆滞是这些功放的固有特征。俗称〝晶体管声〞。那些老式的电子管功放在声音表现上依然占尽上风, 。

3.      负反馈理论与瞬态互调失真的发现,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 因电路焊接错误,北欧的科学家奥托拉发现那台焊错的放大器的声音要比没焊错的好太多, 其原因在于它的负反馈较浅。研究下去一个有趣的结论产生了, 一台被施加了深度负反馈的放大器, 用失真仪来测试, 静态指标相当完美。但并不动听, 原因在于放大器的负反馈通道产生了延迟作用, 由于放大器采用了高达40-60DB的负反馈, 为减少由深度负反馈所引起的高频寄生振荡,放大器一般要在推动级的晶体管集电极和基极之间加入一个小电容,使高频段的相位稍为滞后,但无论电容的容量如何小,也要有一定时间来充电,当信号中含有高速瞬态脉冲时,电容充电速度跟不上时,这一瞬间线路是处于没有负反馈状态,这个时候由于输入信号没有和负反馈信号相减,造成信号电平过强,使放大线路瞬时过载(Overload),由于石机负反馈量大,过载强度更高,常达到几十倍以上,此时输出信号会出现削波(Clipping)现象,瞬态互调失真由此产生,由于放大器中这种失真出现最多,因此该失真常被称为“晶体管”声。当这一理论为音响界所认同时, 各种新型结构的放大器层出不穷, 随着CD时代的到来, 低失真低效率的扬声器开始流行, 一个功放的新世界来临了, 只有在这个时代晶体管功放对电子管功放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各种分体前, 后级高级功放, 动不动就输出1,2百瓦的功率的大功率放大器也屡见不鲜, 一些音质超群的, 热气腾腾能耗巨大的甲类功放被标榜为具有巨大推动力和觉美音质。人们开始不计代价的开始追求音质了。

4.      CD时代的晶体管功放, 晶体管功放是在CD时代走向辉煌的。这是因为CD唱片具有信噪比极高, 动态对比极大的特点。以前在LP和磁带录音机中被噪声淹没的细节在CD中纤毫毕露, 为了对付这些新的特点, 扬声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它们多数被设计成低失真低效率, 这就迫切需要一些功率输出强劲同时保持极低的晶体管功率放大器来推动这样扬声器。和以前不同的是输出功率更大, 频率响应更加平直, 附加的音调和等响度功能大多都被取消了。当人们更加对负反馈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开发了各种电路来抵消瞬态互调失真所带来对音质的负面影响, 原先认为的深度负反馈是所谓〝晶体管声〞产生的元凶应更改为不适当的电路结构带来的负反馈才是〝晶体管声〞产生的元凶。这是由实践所证明的, 事实可以证明当放大器的最大允许输入得到明显改善时, 放大器的上升速率足够快时, 瞬态互调失真是可以被完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例如在低端普及型功放NAD3020PE中设计者用了自己发明的柔性剪峰和气囊功率输出电路,前者通过对输入信号的修剪作用来避免信号过载,后者通过在更大输入信号通过时提高功率输出级的电源电压来增强输出。这种手段是极为有效的,它让这次低端机听起来音响效果更加柔和丰满,同时能推动AR620这种座地密闭箱。在更加高一点档次的中端机中英国的AUDIOLAB8000系列则成为中端功放的标杆, 这台功放的设计和调音可谓独树一帜, 它采用了两级差分输入电路, 多级放大, 在每级都有对输入信号实行箝位修剪电路, 输出电路十分强劲, 能驱动百变龙SL6I这样难缠的音箱, 有很多号称驱动力强大的功放在百变龙SL6I的随频率急剧变化的阻抗面前溃不成军。这就使AUDIOLAB8000系列功放声誉鹊起, 成为中端功放中的常青树。通过拆解大量的中端英制功放, 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它们的设计者都喜欢使用二级差动放大电路, 其原因在于二级差动放大电路能有效隔绝电压推动级与输入级的状态牵扯, 多了一级缓冲电路, 允许更大的信号加载在功放输入端, 在声音上的表现就是声音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且细节丰富, 英制功放虽然品牌效多, 但它们的声音走向大多相似, 在声音温暖流畅的同时保持住一定的驱动力, 这点是这些功放最大的卖点。而英国另一比较有特点的NAIM AUDIO功放则把功放的调音技术发挥到了极点, 从它的电路来看平淡无奇, 标准的九管OCL电路, 市面上很多山寨劣质功放都是这个电路结构, 更匪夷所思的是NAIM把输出的工作点设置在乙类, 一点都不热。如果单从上述描绘来看可得出这台功放一定不好听, 可没人讲NAIM功放不好听。NAIM的设计师匠心独运, 利用交越失真和开关失真这一在声音边缘有毛刺的特点, 用八级泥水匠的功夫抹平一切, 把这些毛刺变成即透明又活泼的声音, 实际做法是大量衰减高音,NAIM功放的主滤波电容必定是BHC电解, 因为该品牌电容音色很暗且浓郁的化不开, 用在原始声音单薄而有毛剌的电路上能掩盖掉原电路声音的特点。另外NAIM的设计师巧用反馈支路落地电容的容量大小和品牌特性来调整声音活跃和弹性, 并用电路板走线之间的间隙的来设定消自激的小电容, 加上一个高品质的英制TALEMA的环形变压器, 要让NAIM功放难听都不容易, NAIM功放最大的特点就是声音透明和鲜活, 凭这一点就可卖得很贵。NAIM的设计师很聪明, 这一切都建立在几十瓦输出功率基础之上, 大了就不好办了, 所以NAIM AUDIO功放即使是采用前后分体形式的还是只有几十瓦。原先早年有个叫ROTEL台湾品牌的功放, 他家的设计思路有些像NAIM, 滤波电解也是昂贵的BHC, 大量使用已停产的BG电解, 只是声音不如NAIM做的那样好, 但它的价格平易近人, 过去也有成功产品。如果提起大功率高级功放的代表那就是美国的马克列文森和KRELL功放, 早年马克列文森的功放为音响界的HI-END树立的新标准。马克功放无论是前、后级都无一例外的采用场效应管全对称的输入级, 之后每级放大都是全对称全互补电路, 马克的成功在于他的低益多级放大的理念, 首先马克的输入级是用场管构成的全对称全互补的放大电路, 这样的电路虽然复杂, 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输入电路输入阻抗高, 高频响应好, 输入动态余量大, 在声音具体表现上就是细节好过那些单端输入放大电路, 至低增益多放大更是马克取得成功的法宝。马克的功放每一级放大都开环增益很低,略加负反馈后, 电路性能非常稳定且相移很少, 每级放大电路之间插入缓冲级, 有效的避免了前后单元的干扰, 当加上环路负反馈时. 因相移控制严格, 瞬态互调失真被控制在极低的范围内, 声音细节多, 弱音表现完美, 背景漆黑一片莫不归功与此。不仅如此, 马克为追求完美在音量控制电路上早期使用了极其昂贵的P&G导电塑胶电位器, 后期则用精密数字音量电位器来避开那些音染和失真。马克列文森功放的末级输出早期甲类, 高偏流甲乙类为主。近年来末级偏流有下降趋使, 马克用了极其复杂的偏流控制来避免甲乙类随输入信号增大减小进出甲类工作区产生的特有失真。强劲而快速的电源为马克列文森功放奠定了好声基础

5.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回顾一下晶体管功放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材料科学发展和应用的历史,各种先进而完善的电路的基础是材料!不能脱离现有的材料去设计电路。另外设计和制造功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懂得平衡,取舍某些性能才能取得成功,例如我们认为瞬态互调失真是功放的大敌,而不是说只要把这一个方面做好就是一个完美的功放,还有很多因素如功放的外观,音色,整体流畅等等,目前尚未有一种具体数据能衡量功放是否完美动听,只好依赖人的大量实践行为去完善这一领域.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15
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和它的诠释者
2010-8-14 14:16  



马勒在1909年至1910年创作的这首纯器乐的交响曲通常被认为是马勒的“辞世之作”。马勒生前并没有听到这首交响曲的首演,在他死后的1912年6月26日,由他的学生和朋友大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维也纳首演。这是一首以告别和死亡为主题的交响曲。马勒历经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已经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在自我满足中找到了幸福。并谅解了所有一切攻击、反对他的人。他在这里告诉大家,他即将去天国去找他的上帝和早逝的女儿。


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马勒的神来之笔,死神的身影时隐时现,无所不在。活脱描绘了一副末世景象,人们仿佛在火山口上跳舞。乐曲开始之时,犹如舞台大幕徐徐拉开,竖琴、法国号以及中提琴勾勒出悲惨,凄苦之景。小提琴声部徐缓低吟的旋律似乎成了逃避痛苦,憧憬幸福的象征。接着死神的阴影席卷而来,在生与死的搏斗中虽有短暂的宁静和幸福,但最终死神站了压倒的优势,发出了致命的一击,在葬礼进行曲之后,D大调主部主题再现时,带给人们的是凄美,扭曲的形象,喻示着命运不可战胜。

接下来的第二、三乐章马勒凭借桀傲不驯,张狂恣肆的高超对位技法,在一开始的兰德勒舞曲中无所不用极,制造了一个古怪精灵的形象,后续谐谑曲更是辛辣犀利,以一种狂傲的眼神对这个万恶的世俗投去鄙夷的一暼。
最后的慢板乐章才是全曲的精华所在,乐流一发如同闭塞已久的情感破闸而出,时而激昂热切,时而忧伤幽怀,终于在铜管乐声中爆发。在历经了23个变奏后,历经沧桑的乐曲慢慢平静下来,来到了马勒最后的心灵归宿。第九交响曲的最后那几个随风而逝音符悄然消失在空中时,让我们确信马勒最终还是找到了天国。

元首确信马勒的第九交响曲的演奏从崇高到庸俗只有一步只差。元首见过不少自以为是的指挥家在马勒的第九交响曲的演奏上翻了船。马勒第九交响曲这个巨大的作品不是像戏剧那样展开,而是生生不息的流动。是要求指挥家有着高超的读谱能力才能演奏的作品。


瓦尔特1938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是让人感到温馨的,充满爱意的。在演奏中经常可以听到他对自己恩师、尤其是恩师最后作品深深的思念,感情洋溢并打动人心。瓦尔特把马勒作品中经常让人嫌恶的反讽用糖衣包起来,用巧妙的手段把这首极为复杂的乐曲升华为华美的声音。这也印证了瓦尔特一向的福音布道式的演奏。

巴比罗利与柏林爱乐乐团的马勒第九交响曲是绝无仅有的名演,在这里你听不到那种粗俗的音响,是埃尔加和西贝柳斯培育出来的纤巧细腻的风格,巴比罗利充分展示了他并非过分陶醉和沉溺于音乐之中的指挥家,而是既具有把握音乐的理性结构的灵敏耳朵,又具有牢牢控制音乐的感情流动的坚强意志的指挥大师。

克伦佩勒1967年与爱乐管弦乐团那张唱片,以实实在的演奏打动了人心。克伦佩勒对马勒第九交响曲这样错综复杂的对位法的作品,居然不去考虑各个声部的平衡,大而化之是他的一贯手段,这一刻马勒灵魂附体,其境界之高充分反映了这个作品特有的绝望和“别离、死亡、升华”意义。
无论卡拉扬的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录音室版和现场版还好,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完美的音响画卷。顶级乐团精妙豪华的音响效果令人瞠目结舌。卡拉扬是先通过被他完美驾驭的音响震慑听众,而后让听众再从精美的音响里听出音乐的灵魂。卡拉扬极力压制了所谓人之常情这一类的纯真感情,他认为这种低层次的技术问题不能表现马勒的祟高,音乐只是归根结底只发生在听众心中的东西。卡拉扬竭尽全力打造出的豪华壮丽的效果,使他自己在完成这个现场录音后,就对这部作品敬而远之了,这种决定版的演奏,即使是卡拉扬也无法办到了。


伯恩斯坦则是与卡拉扬形成鲜明对比的指挥家。在这个与柏林爱乐乐团唯一的实况录音中,伯恩斯坦总是如同往常一样的率性所为,不受任何总谱上的约束,接近撕裂状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极尽夸张之能事,乐曲的动态起伏和强弱对比被搞的非常极端,但伯恩斯坦在最后慢板乐章时自由发挥而又浸透感染力的演奏,似乎又让马勒找到了天国。

海丁克和音乐厅管弦乐团录制的马勒第九交响曲始终是个典范性的演奏。海丁克严格避免任何一种感伤和异常的夸张,其声音效果特别的完美。海丁克爱好丰富的细节,在长长的增加中保持着冷静,在这里宏伟雄浑的效果特别自然,而无人工痕迹。海丁克是让崇高和伟大自己发生,而不是过份用力的高明指挥家。他的马勒很值得一听。

朱利尼和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为德国唱片公司录下了马勒第九交响曲,倾刻成为乐评家的力捧的宠儿。朱利尼以一种室内乐的风格把人带入马勒的世界,让人们听到最纯真的音乐,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跟着马勒一起呼吸,进入马勒的垂死世界。这才是指挥家的最高意境。

近年来论坛上有不少无知之徒恶评索尔蒂,把他讲成暴力型的指挥,只配指挥中学乐队。而其实际上索尔蒂指挥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闪耀着极其炽烈的色彩。他对马勒第九的解读充满了感官愉悦,有时是难以自控的,因此有时不能抑制个别地方对偏题的过份强调。声音细节有背于交响曲的整体进行。但索尔蒂有着一种对马勒音乐的本能直接感觉,对总谱细节绝对精准的追求,使他的马勒第九鹤立鸡群。要知道这也是一种演奏风格,要把马勒全演奏成一样就没有意思了!

作者: 行者无疆    时间: 2012-2-20 16:17
音容犹在
斯人已去

小李飞刀成绝响......
作者: MZL    时间: 2012-2-20 16:28
顺便问一下楼主,那位程老先生还在否?多年未见了,很想念他。
作者: 天麻炖鸡    时间: 2012-2-20 16:31
嬉笑怒骂,性情中人。可惜了。。。。。
一路走好,悼念。。。。。
作者: jahal    时间: 2012-2-20 17:51
勃总在伊美姬发布了大量古典音乐的资源,给很多无条件买到这些唱片的人带来了福音。 同时也是为古典普及做了贡献。

就这一点,功德无量。

后来勃总做了音响产品,如CD,功放,耳放, 试问一下,还有谁能用这个价格做出这样的声音?

勃总是难得的软硬奇才,不仅在上海少见,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如此匆匆离去,相信是天堂需要勃总带去更多美好的音乐。

愿勃总在天堂享受永恒。
作者: jjyfoot    时间: 2012-2-20 18:41
在每一个相关帖子里悼念勃总!
神交已久,恨未能会面!
作者: XIAL    时间: 2012-2-20 18:54

     我朋友在伊美姬下载了很多古典音乐大包子,我记得光莫扎特就有几百张CD,
下载完莫扎特后,刻录CD用了几天时间。可惜我那时只刻了一些自己熟悉的,没有留下资料。
想想那时,烧友们真有福。
     现在再也找不到伊美姬那样的无私的有丰富古典音乐资源的网站了。勃总也走了。
     让人伤感。
     
作者: morefeel    时间: 2012-2-20 19:51
伊美姬的日本写真女友版块人气也很旺
作者: steveh    时间: 2012-2-20 20:27
我还是喜欢现场录音,多过录音棚里的。
作者: steveh    时间: 2012-2-20 20:41
勃总写的真好!
我最近听一些古董JBL音箱,感觉也认为那个时代的机器要搭配,黑胶唱机配胆机配钴磁喇叭,放那个时代录音的唱片,才能体现独有的魅力。
这种魅力,是设备参与了艺术创作,因为设备失真,这就要考验设计师如何掌握、调整这个失真,这种“失真”也是“音乐”的一部分。

我数次用“全手工紫砂壶”对比“模具紫砂壶”来比喻这些上一代的失真音响设备,“全手工”恰恰代表“有误差”,在“有误差”的情况下,做到人的极限,以及这种极限所营造的韵致和境界。

这是真空管加古董喇叭的另一种美,所以不乏追捧者。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21:5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22:09 编辑

(六)勃总的音响观

下面是我对勃总音响观的理解,老严在家电写过很多帖子也回复过很多帖子,里面应该有很多信息。这里表述的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我和老严面谈的一些随感。

勃总的音响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音响是与音乐紧密联系起来的。从唯真与唯美的简单两分法来看,勃总肯定属于后者,但是后者与前者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也就是一种参考标准的存在,以及场面上的灵活与气氛等等。由于老严自己就干过录音好几年,他对这方面的知识肯定是远胜于很多乐迷和烧友。但是他也离开录音一线好多年了,拾音技术与设备的发展特别是设备价格普遍降低,导致了新录音所展现的大气、细节与平衡方面,老严或多或少也忽略这些技术发展上的重要特征。老严一直认为古典音乐录音的黄金时代是在50-80年代,原因是这些年代里存在了一批通晓音乐并对录音技术有超高思维的大师,所以我的看法是,50-80年代与其说是古典音乐录音的黄金年代,不如说是录音大师的黄金年代。




作者: xiuxian6210    时间: 2012-2-20 21:59
听说是在路上摔倒,抢救不及时而故去的。
如果是在家里,就更加难以想象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22:05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22:10 编辑

老严痛斥最近发烧器材无比昂贵呈现出奢侈化和贵族化的倾向。他后来一直说,听音乐的系统不需要花很多钱。

那么一套可以听音乐的系统的特征是什么呢?他认为从音乐的表现来说,核心要素是平滑流畅、紧密和平衡。那么相比来说,两端延伸很大就不是音乐表现的最核心要素,所以在音响制作方面,供大众使用的系统就没有必要在两端的延伸性上做文章,因而高频在高处的延伸感和低频的下潜深度就不是一定要追求的。所以重要的就是音乐表现中的流畅、紧密与平衡。这就是为什么老严始终将布鲁克纳的音乐作为试音聆听的重要参考。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2-20 22:07
本帖最后由 中庸无为 于 2012-2-20 22:17 编辑
老严痛斥最近发烧器材无比昂贵呈现出奢侈化和贵族化的倾向。他后来一直说,听音乐的系统不需要花很多钱。
...
alma 发表于 2012-2-20 22:05

确实如此,当今的很多器材为了追求两端而舍本求末了,使声音失去了平衡和刻画深度,声音的灵魂是泛中频。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2-2-20 22:10
他山之石!勃总对数度51年拜罗伊特《合唱》的解析也一并解答了迷惑我数十年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个录音超越了我听过的所有《合唱》的录音,也一并超越了我所拥有的所有富特的《合唱》录音。这是一个沃尔特·莱格再创作的富特艺术的结晶体。而且,说实话,我也是深爱着东芝2088的这版假立体声的。随着我不断地收藏这个录音的英版红金标、德版电气红金标、法版半月红金标乃至法国协会版和国际版数码黑胶,我的结论是德版红金标是各方面最真实的一版。二十多年后,我获得了怎么多年来萦绕我心头这个疑问的终极谜底。虽是甚晚,但很满足。感谢冥冥中的海上资深乐友。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22:3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22:35 编辑

音响的核心是对音乐的理解。从以前的一个拾音、两个拾音到现在的多个拾音,拾音技术设备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些还无法达成一个满意的录音,后期加上了很多混音调音等等,录音师和制作人按照什么标准来成就一张唱片,这种聆听标准可以检测一位录音师制作人的音乐水平。音响的DIY者的主要功夫是下在音乐上的,而不仅仅在设备技术上。老严不齿于成天听蔡琴等发烧女声唱片的音响制作者,原因是这些发烧型的声音会严重干扰音响制作人对声音的正确理解。

从纯技术角度来说,老严不能算家电技术最好的人,连前三甚至前五都排不上,因为他不是这个专业出道的,他从事DIY完全依靠自己对设备技术的学习。但是要说到技术,那日本人技术肯定是世界排在前列的,为什么经典的音响设备日本出品的(指完全是日本人开发的)很少呢?为什么有的日本出品的音响一定要请意大利、英国等专家操刀呢?原因就是做音响的人不会听音乐。
作者: 卡玛    时间: 2012-2-20 22:35
默哀,斯人已逝……

生命诚可贵……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23:25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0 23:27 编辑

(七)为什么是老严

老严在中国音响DIY的成就方面,应该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这将会被时间检验。从他制作的功放、松下999磨机这两款来说,已经做到了在小于3k的售价中,做到了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外界的口碑也很不错。至于耳放我没有听过,说不出来,据说也令人惊艳。

如果把两款机器连接起来加上我的PMC书架箱,我实在惊讶于所展现的布鲁克纳的味道之纯正,虽然音场还有欠缺,但是音色是正确的(完全不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电声感的音色,而是模拟感的偏暗的音色),线条是平滑流畅的(表现布鲁克纳的快慢板堪称完美),声音是紧密的(可以比较下波姆和切利在两种条件下对音乐的控制力),当布鲁克纳宽广而徐缓的旋律向我涌来时,我觉得老严确实做到了。he did it.


作者: momo    时间: 2012-2-20 23:27
看了很多,为这位未曾谋面的老兄送一程。。。
作者: 又见飞刀    时间: 2012-2-20 23:30
一路走好!!!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0 23:49
老严喜欢在半夜里调音试音,因为夜深人静的时候干这事最好。试音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得不断的调,直到感觉合适,所以老严是个晚睡的人,有时第二天还得赶早起来为生活奔波,其实老严最后这几年的生活不是很如意,而且经常生病且无人照顾。

我现在可以这么说,老严可能是当前中国音响界最出色的调音师之一。调音是音响制作的核心,目前在家电论坛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产品,但是不少产品在众多烧友听完以后评价不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没问题,但对什么是准确的声音的理解功力不到,有的产品让老严一改,声音马上提升很多。老严掌握的是一门音响制作的最核心技术,这是为什么老严的离去,是中国音响界的重大损失的原因。
作者: alma    时间: 2012-2-21 00:0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2-21 08:15 编辑

几年前我家举办过一次本地乐迷聚会,老严与很多大侠都在场。资深马勒专家马勒熊猫放进一张唱片,请大家盲听下这支乐队的水平如何。音乐的内容是马勒第八。当马勒第八的人声部和乐团汹涌澎湃此起彼伏,大家确实被乐团和人声表现所打动,觉得应该是一支一流的乐团。老严却说,这是一支三流乐团,乐团的声音和人声的演唱有问题。我们翻开唱片一看,是上海交响乐团在韩国现场演出的录音,人声部是韩国歌唱家。大家既为上交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而自豪,也被老严出色的听力折服。

一个好的音响制作人必须具备很多条件,包括对音响系统的了解、对音乐的了解,对录音的理解以及对主要参考声音的理解,老严具备以上所有四条。
作者: hgl1989    时间: 2012-2-21 00:18
向杰出的海派网友勃总致哀。
作者: helot    时间: 2012-2-21 00:30
致敬!一路走好。
作者: hifijxl    时间: 2012-2-21 01:06
本帖最后由 hifijxl 于 2012-2-21 01:12 编辑

大家都在悼念勃总,我也来谈谈我所认识的严峰。我是在前年下半年才从朋友那知道原来勃总就是我十几年前就认识的老友。我大概是在九八年那会认认严峰的。那时刚发烧没几年,经常在音响广场逛,严峰在三楼有一小店面就在美之声小易隔壁,反正就这么认识了。他给人初步印象就是不修边副,红鼻子,大大咧咧的。接触时间长了发现他对软硬件很有主见,特别是对古典唱片谈论起来表情夸张,淘淘不绝,肢体语言非常丰富。这对当时初烧的我相当有吸引力,我只有聆听的份。记得有一次谈的投机,他立马开着小木兰载着我去了他桃浦的家(地方比较偏远,开了近一个多小时,希望记忆没有发生错误).家中比较零乱,但唱片之多已让我大开眼界。当时一套大盒子的伯恩斯坦马勒让我羡慕不已。要知道当时价格与收入之比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时他的器材是rotel唱机,一台正在打磨的胆机欧博m100s,rogers--studio3.(那时他也卖二手器材).也是在那时他给我听了金龙的300b,听了很多唱片。现在想想由于当时古典音乐知识溃乏,听了些什么唱片不记得了,但金龙300b的声音让我惊为天籁,从此以后我也走上了300b的不归之路。在这二年左右时间里他不收费用,压金借给了我一些玩具:雅格美解码器,欧博的qm-3前级(换了德根的12ax7),至高喇叭线,西华德电源线等等,虽不是什么高级货但我也玩的很开心。那时的我对器材热衷,他给了我很大帮助,虽然我总共只在他那买了一条电源线和一副森海hd580耳机。至从他离开音响广场后就很少见到他了,平时只是电话联系。大概在01,02年左右我在宝钢地区偶遇了他,他还是老样子只是小木兰换了大一点的轻骑,我说到我家去坐坐。当时我的糸统已由认识他时候的斯奔达1—3p升级到了1—2e,欧博的m100升级到了j400,他提出十分中肯的建议我记忆由新。顺便他也把我的耳机拿去维修(一个单元有嘶嘶声),过了段时间他又送了回来。我问他近几年在忙什么,他说忙着帮人装卫星电视、、、、他说很忙,来我家也是来去匆匆。之后电话联系,之后失去联系。发烧路上有贵人相助可以少走很多弯由,严峰就是那一位。前年要不是朋友告诉我勃总就是严峰,我还不知道。朋友一直以为我知道,因为大家在聊天时我时常会提到严峰(而我不经常挂在网上,所以根本不知道)。现在老友已去,一声叹息,世事无常,一路走好。
作者: hifijxl    时间: 2012-2-21 01:36
应该说从认识严峰以后我开展拓展了聆听曲目,开始学着慢慢欣赏马勒,歌剧等。老黑鱼和粥大叔第一次来我家看到我听马勒和歌剧都非常难以理解。还是小陆子(拜鲁伊特)比较好,第一次来我家就问我借了dg阿巴多的马勒小双张。啊,这都是十年前的事了。
作者: 低调的雪    时间: 2012-2-21 01:45
原来在家电引起那么大风浪的勃总背后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不管如何,斯人已去,愿另一个世界,他也一样有自己深爱的音乐陪伴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2-21 09:17
李老师写了一个好贴,充满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