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闲聊《少年魔号》 [打印本页]
作者: keli 时间: 2012-4-22 10:04
标题: 闲聊《少年魔号》
不知道以前是否有人提过这个话题,如果有,容我冒昧再提一次。
说来不怕惹诸位耻笑,马勒的《少年魔号》是我最喜欢的一套艺术歌曲。它最吸引我的特点之一就是听起来用不着去动太多的脑筋,只管让那些美妙的旋律扑面而来,一首接一首,因为它们短小精干,风格多样而且妙趣横生。当初马勒将其取名为《幽默歌曲集》(Humoresken)自有道理。大家知道《少年魔号》的歌词并非马勒所创,他的贡献是用那些美妙的旋律和精致的交响乐配器将歌词包裹,创造出一个个独特的童话世界般的音响色彩和意境。
比较犯难的是不容易找到一套能使自己爱不释手的《少年魔号》版本(不过我认为找到了)。各个指挥在选曲和演员的角色安排方面几乎都不完全相同。首先,不同的版本包括的歌曲数目常有不同。有的版本把马勒用在交响曲里的几首歌也包括了进去,但是那几首歌在《少年魔号》的最后定稿版当中已经被马勒删去了,用了另外两首代替,最后的总的数量应该是12首。当然这不是个大问题,有的歌不想听的时候可以跳过去不听。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同一支歌在不同的版本中,有的是男声唱
,有的是女声唱,有的则是男女声二重唱。这在效果上就会有显著差别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没有男女声二重唱。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有的版本每一支歌只由一个人唱,同一支歌当中没有二重唱;有的版本则有二重唱。
有二重唱的,最少应该有三首,最多则有五首。另外一些安排,比如是乐队伴奏版(大多数如此),还是钢琴伴奏版(不流行);是女高音,还是女中音,或女低音,等等。据说马勒在谱上注明了每一支歌由一个人唱,但是并没指示不能在同一支歌里有男声和女声,这样就给了各个指挥自由发挥的余地,也就造成了不同版本各行其是的局面。说不清哪种安排最好,我看主要由个人的口味来决定。
以下是一些例子。
[attach]47833[/attach]
塞尔版大概是最有名的(1968年录音)。它有12首曲子,采用马勒最后定稿时的曲目,交响乐伴奏(这一点也符合作曲家本人的要求)。曲目顺序和马勒定稿不同。关于曲目顺序我觉得不碍什么事。我很喜欢“早晨起床号”(Revelge)被放在第1首,像赛尔版这样。曲目安排的特点我就不多说了,有一个特点值得记住,这里的男女声二重唱一共有五首,是二重唱最多的版本之一。这个版本是我买得最早的一个,但我一直对它喜欢不起来。原因之一是我觉得女声施瓦茨考普芙唱得极其夸张,在这里的音色也很令人失望。我觉得这一版最大的优点是它的乐队的效果很出彩。塞尔版对我真正喜欢上这套声乐没有起什么重要作用。
[attach]47835[/attach]
莫里斯 (Wyn Morris) 指挥伦敦爱乐乐团,贝克(Janet Baker),伊万斯(GeraintEvans)演唱的录音由不同的产家发行过。我在网上看见过四种CD封面,包括DECCA,IMP。最早的LP录音是Delyse这个商标制作和发行(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买的是NimbusRecords CD,封内说明发行权来自Delyse。别看Nimbus Records这个封面其貌不扬,这个录音实在是个经典,乐队,男声,女声都堪称典范。简单说,这是我的首选,最喜欢听的一个。它也是十二首。其中男女二重唱(duet)有四首,它们是:“塔中囚犯之歌”
(Lied des Verfolgten im Turm),“哨兵的夜歌”(Der Schilwache Nachtlied),“不幸中的安慰”(Trost im Unglück),“白费心机”(Verlor'ne Müh)。二重唱比赛尔版少了一首“美妙的号角吹响的地方”(Wo die schönen Trompeten blasen)。“美妙的号角吹响的地方”是旋律特别优美的一支歌,我觉得由女声单独唱比二重唱更动听,就如莫里斯这版这样。更适合女声的还有
“是谁作了这支甜蜜的歌?”(Wer Hat dies Liedein erdacht?)这版就是女声,对比男声唱(比如赛尔版)效果有很大不同。而“安东尼向鱼儿布道”(DesAntonius von Padua Fishpredigt)则无论男声或女声唱来都好听(赛尔版是费雪迪斯考,莫里斯版是贝克)。
[attach]47836[/attach]
[attach]47837[/attach]
由Felix Prohaska 指挥维也纳节日乐团,Maureen Forrester和HeinzRehfuss演唱的版本录制于1963年(LP)。也被一些专家和乐友评为经典。CD的封面也有好几种。它搜集了十三首歌,包括了用在第二交响曲里面的“原光”(Urlicht)。这一版是每一首歌由单独的男声或女声唱的,没有duet。另外,女声部的MaureenForrester是女低音。我个人更喜欢听有duet的,所以这张CD对我并不重要。
[attach]47838[/attach]
伯恩斯坦,纽约爱乐,路德维希,伯瑞,LP 于1969年CBS发行。这张CD是1986。这一套有十三首歌,标准的十二首加上“原光”(Urlicht)。有四首含duet。我觉得很遗憾的是,路德维希的声音听起来很“紧”,而且就像口中含着东西,我听着就跟着她的声音紧张。顺便说一句,这两位歌唱家在当时录音的年代还是夫妻。
[attach]47839[/attach]
海廷克,(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杰西诺曼,约翰西尔利奎克。1976年录音。歌曲数目是标准的十二首。也是有四首duet。最大的问题(个人意见):杰西诺曼让人听起来像在唱瓦格纳或者威尔第,虽然她的音色确实很好,而且唱得很轻松,但是不像马勒,否则应该说唱得很不错。这里的男声就要差些。
[attach]47840[/attach]
藤斯泰德这版也是标准的十二首,含男女双部的有四首。还有另外一个套曲《旅人之歌》。我最不满意的是在女声。我觉得LuciaPopp唱歌的很多时候有个特点,声音好像憋足了劲挤出来似的,不够平稳。
[attach]47841[/attach]
马克拉斯指挥伦敦爱乐,Ann Murray, 和Thomas Allen 演唱。VirginClassics 1991年录音。这一套的曲目也是标准的十二首,男女二人的有四首。我觉得这款是中规中矩,没有很出彩的地方。而且录音的信号偏弱,需要加大一些音量。
[attach]47844[/attach]
阿巴多这盘1999年得了古典声乐类的格莱米奖,于是买了一张试试。听了以后,结果大失所望,不再对它有兴趣。阿巴多对伴奏的处理显然是尽量磨光马勒的棱角,把它弄成温和细腻的声音。好似他要把一个顽皮活泼的农村丫头打扮成一个端庄恬静的沙龙少女。这款的安排是每曲只由一个人唱,没有duet。最使我感到失望的是女声AnneSofie Von Otter 的唱腔很夸张,比如她给很多音符都加上了装饰音,一路装饰着下来,听着极不舒服。
[attach]47846[/attach]
对比阿巴多版的女声Anne Sofie Von Otter 的唱腔,MarkusStenz 指挥的这一版的女声ChristianeOelze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当然,AnneSofie Von Otter 是次女高音(mezzo-soprano),Christiane Oelze 是女高音(soprano),不是比较她们的音高,而是看她们的表达方式。这是一张SACD,我听的是CD层。这一张的歌曲比标准的十二首多加了两首:一首是“原光”(Urlicht),另一首是“天堂之歌”(Dashimmlische Leben)(被用进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其中的男女声duet只有三首,“哨兵的夜歌”(Der Schilwache Nachtlied)在这里不是duet,只有男声,有点遗憾。另外还有一个小遗憾,“莱茵的传说”(Rheinlegendchen)一般是由女声唱的,我也觉得女声唱要比男声好听,但是这首在这版是男声唱。尽管如此,这一张是我在近年的版本中较喜欢的一款。录于2009年,录音非常好。
[attach]47848[/attach]
麦克格棱的这一张也值得一听,演唱和录音都很不错。录于2009。它也增加了“原光”(Urlicht)和“天堂之歌”(Dashimmlische Leben),所以一共是十四首歌。其中duet有五首。另外,可能是为了填补时间,还塞进了Blumine,那个从第一交响曲里面被拿掉的原第二乐章。另外,如上面的MarkusStenz 指挥那版,“莱茵的传说”(Rheinlegendchen)这首也是男声唱,这种做法不多见。
其它还有一些有名指挥的版本我就没有收了,比如布列兹(Pierre Boulez and Cleveland Orchestra,
2010)的,还有夏伊的(Riccardo Chailly, Sarah Fulgoni and RoyalConcertgebouw Orchestra ,2003),等等。我听过这几张碟,它们都有我感到遗憾的原因。以上纯属个人胡诌,本无冒犯任何人之意。不对之处请多交流。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2-4-22 10:10
学习了,这个曲目有好久没有聆听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4-22 10:33
KELI兄对这些歌曲的名称是自己翻译的吗?与一些书籍有出入,不过意思是差不多的。
就像诗歌,翻译得如何很重要。帖子内容很丰富,谢谢。
作者: nmggw 时间: 2012-4-22 10:36
楼主对少年魔角多种版本分析透彻,这个马勒少年魔角的确好听,正在听1968塞尔版,
作者: 桂猪 时间: 2012-4-22 10:45
本帖最后由 桂猪 于 2012-4-22 10:58 编辑
我也喜欢《美妙号角吹响之处》!这套曲子其实不容易把握,很多人都忽略了它们是被叫做幽默曲的,处理得过于悲切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4-22 10:49
我觉得LuciaPopp唱歌的很多时候有个特点,声音好像憋足了劲挤出来似的,不够平稳。
keli 发表于 2012-4-22 10:04
我不喜欢POPP的,她的《最后四首歌》感觉比较差。
作者: blueelf 时间: 2012-4-22 11:26
最喜欢这种帖子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4-22 11:50
交响乐伴奏(这一点也符合作曲家本人的要求)。
keli 发表于 2012-4-22 10:04
有些版本是钢琴伴奏的。这个曲目,伯恩斯坦也很有名。他有多个版本。
有乐队版,也有钢琴伴奏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4-22 12:49
伯恩斯坦,纽约爱乐,路德维希,伯瑞,LP 于1969年CBS发行。这张CD是1986。这一套有十三首歌,标准的十二首加上“原光”(Urlicht)。有四首含duet。我觉得很遗憾的是,路德维希的声音听起来很“紧”,而且就像口中含着东西,我听着就跟着她的声音紧张。顺便说一句,这两位歌唱家在当时录音的年代还是夫妻。
keli 发表于 2012-4-22 10:04
这套我有LP,感觉还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塞尔那个版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4-22 12:53
阿巴多这盘1999年得了古典声乐类的格莱米奖,于是买了一张试试。听了以后,结果大失所望,不再对它有兴趣。阿巴多对伴奏的处理显然是尽量磨光马勒的棱角,把它弄成温和细腻的声音。好似他要把一个顽皮活泼的农村丫头打扮成一个端庄恬静的沙龙少女。这款的安排是每曲只由一个人唱,没有duet。最使我感到失望的是女声AnneSofie Von Otter 的唱腔很夸张,比如她给很多音符都加上了装饰音,一路装饰着下来,听着极不舒服。
keli 发表于 2012-4-22 10:04
夸斯多夫是个侏儒,DG也力捧他,不过我不太喜欢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4-22 13:02
打个岔,莫里斯那版封面是席里柯的名画。席里柯是绘画史上浪漫主义的先驱,在绘画史上有一定地位,不过他最有名的画是《梅杜萨之筏》,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席里柯曾经深深影响过德拉克洛瓦。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2-4-22 14:04
《少年魔号》与马勒诸多交响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专门收藏和聆听《少年魔号》却极少,我也仅仅听过塞尔和海廷克。谢谢楼主!
作者: keli 时间: 2012-4-22 20:28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我不懂德语。大多CD小册子内都有英文译文,我也就照着大概的意思翻过来,肯定是不够准确了,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4-22 20:34
回复
我不懂德语。大多CD小册子内都有英文译文,我也就照着大概的意思翻过来,肯定是不够准确了,哈哈。 ...
keli 发表于 2012-4-22 20:28
我对照书本看了一下,意思是差不多的,正确,只是用词不同。兄台这个帖子写得很好。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4-23 09:24
我也正在寻找《少年魔角》的好版本,这张贴出现得真是时候。
作者: zrl86 时间: 2012-4-23 09:32
谢谢分享
作者: reiner 时间: 2012-4-23 13:29
好贴。学习啦。
也推荐一个好版。巴伦的乐队非常美,录音也出乎意料的好。
[attach]47918[/attach]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2-4-23 17:32
少年魔号几乎和所有的马交都有联系,甚至我认为马勒入门就应该从少年魔号入手。
曾经看过一个伯恩斯坦介绍马交的记录片,叫《打鼓的小男孩》。他就是从少年魔号开始入手,结合魔号和交响曲之间旋律线,从而展开对马交的介绍。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4-23 18:14
好贴。学习啦。
也推荐一个好版。巴伦的乐队非常美,录音也出乎意料的好。
reiner 发表于 2012-4-23 13:29
这张我也有,很久以前买的啦,都遗忘了。
作者: keli 时间: 2012-4-23 18:52
回复 joco 的帖子
这张一定整来听听。谢谢推荐!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