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暖水瓶断想 [打印本页]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2-8-27 22:32
标题: 暖水瓶断想
但凡有国外生活过或旅行过经验的人,都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中国人到了国外除了饮食的种种不习惯之外,最不能适应的是到处都喝不到开水。
我是一年四季喝凉水、冰牛奶的,所以,我到了国外,很快都能适应。但我见过的一些中国人,往往都痛苦万分。喝茶叶茶的朋友,喜欢旅行时也提着个暖水杯或玻璃杯,里面盛着一大杯浓浓的茶叶,随处可以添加些开水,不断续茶。但在国外,不管是宾馆、旅店、饭店、酒吧、咖啡馆是一概没有开水供应的,宾馆里面也没有如今国内宾馆中常备的电热水壶,所以,茶叶似乎在国外旅行时成了多余的摆设。那些痛苦万分的国人,一到住处或下脚的饭店,四处打听哪有开水可以灌一下,有时热情而不得不微笑服务的侍应生,会帮你到不知哪个角落去灌一点热水,但茶客拿到手一看,往往都是一脸苦相:那水温至多就四、五十度,只能算温水。但有些聪明点的国人,会上咖啡馆里请侍应生从咖啡机里加一点沸水,因为国外正宗点的咖啡馆里,使用蒸汽来充咖啡的,从蒸汽喷头里喷出的沸水会在瞬间将一杯咖啡充得又浓又香;机灵点的中国人就想到了这个法子。但这往往要在咖啡馆里消费,人家才会提供这项服务的(当然是免费的),这样银子就哗啦啦流出去了。于是,有些忠实的开水拥趸们就想出了旅行时自备电暖水壶和暖水瓶的主意,自驾游的朋友在车厢里搁上一个暖水瓶,随处可以加水热饮,如鱼得水般自在。
于是乎,问题来了:在外国人家里也见不到暖水瓶之类的保温水瓶或设施。外国人除了喝咖啡现做现喝、喝薄荷茶、红茶、奶茶也是现做现喝,除此之外,煤气灶上的水壶是不会再派其他用场的。所以,也就没得暖水瓶一说,因为一无用处。
为什么,在咱们中国,各家随处可见的暖水瓶,在国外几乎见不到呢?
这是因为,从上古时期,欧洲人就从他们的先民那里继承了喝凉水的习惯,而中国人的老祖宗就是喝开水的。
人类进化史上,陶器的出现,使得远古人类有了能盛水而不会泄漏不会泡软泡塌的容器了,就可以方便地汲水盛水了,这给先民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先民也尝试着在寒冷的季节里加热水。从摩尔根论述古代社会的经典著作里,可以读到早期人类把石块烧热之后放进水里,这样来把水热,甚至可以煮熟鸟蛋的方法,或许中国的先民们也采用过。中国的先民还直接把陶器架在火上烧水,这就是最初的陶釜、陶缽。后来,不同地域的中华先民分别发展出了陶鼎、陶鬲这样一些带支承腿的炊器,使得烧水比以前方便容易了。也由于中华先民有了方便烧水的陶器,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喝开水的生活习惯,一直沿袭到今天。西方的先民没有喝开水的习惯,他们的子孙后代至今还自然地喝生水;甚至大冬天在凉水里还加冰块来喝,甚至产妇刚生了孩子就喝凉水,这些是与中国人迥然不同的生活习俗。这种饮水习俗差异最原始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能烧开水来喝的陶质炊器了。
能烧水了,也就能将粟谷粮食煮成饭了,能熬粥了,也能煮肉菜成羹了,中国先民能吃带汤的食物了。《通鉴·前篇外纪》就有黄帝作釜灶,而民始粥的传说记载。在此之前烘烤而食的更早的熟食阶段,是用手直接抓拿食物送进嘴里的进食方式,这在全人类的初期,都是一样。可是,后来中国先民在吃汤食稀饭、肉羹菜汤的时候,也继续用手指直接去抓、拿吗?特别是寒冬腊月的季节,不能趁热而食,非要等凉下来能用手指去拈、撮时,才好送进嘴里去,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于是,祖先们使用了辅助进食的工具,用两只细长的棍子把带汤的食物或者热的饭菜送进嘴里——这种能借助工具间接把热的食物送进嘴里的吃饭方式,成就了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模式。
西方的先民没有用陶器烧水(或者说,没有烧水的陶器),他们的食物烹调始终是以烤制为主要方式,烤肉烤鱼烤火鸡烤面包……。习惯于喝凉水的生活习俗,也使得他们习惯在烤熟的食物凉下来后,再用手去拿取并送进嘴里吃。后来,在一些庄重、讲究的场所,不再用手直接抓拿食物,而是用上了刀叉,这是西方饮食文化里的礼仪。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方式,后来也加进了礼制文化的因素,笔者将在后文里叙述。
考察博物馆里的原始陶器,专门盛放东西的盆,是较厚一些的平底,在平底与斜向上方的盆壁交汇处,盆壁的厚度比其它部分又还更厚一些。平底,便于盆子的安放,使放得稳当;厚底,让盆子更结实一些。而用于烧水煮饭的陶釜、陶缽,则是一种器壁厚度均匀的锅底型器物。厚薄均匀的锅底,使得受热均匀,便于烧水烧饭,也便于把最后剩留在釜底的少量饭菜汇集起来,铲撮至尽。最初的盆和釜、缽,造型很相似(笔者的意思是,除了器物功能主体之外,再没有其它的附加成分,如附加的高足、碗附加的圈足),甚至盆也可以用来烧水烧饭,但是西方的先民沿着喝生水吃烤食的生活习惯走了下去,而没有像中国先民那样,用陶器去烧水煮饭。
这种由原始陶器的差异导致民族之间最基本的习俗文化发展出巨大差异的现象,就像画出的一个角度几何图形一样,从同一个原点(陶器)出发,然而顺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有 / 无 炊器)所画出的角射线,两条直线渐行渐远……
以至今天旅行四方的中国人是多么不能适应国外的生活习惯,当然,西方人到中国来,也有其他的不能适应的生活问题……

回到喝开水上,当然除了中国人喝开水之外,举目世界,还有其他哪国的原住民是以喝开水为习俗的?答案是几乎没有,就连和中国山水相连、一衣带水、文化同源的韩国、日本人,也是喝凉水的。所以,在喝开水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是相当孤独的。所以,旅行时中国人的痛苦,是不会得到其他国家民族的理解和同情的了。
再到暖水瓶的问题上。现代意义上的暖水瓶保温瓶是1892年发明出来,它的发明者是苏格兰科学家詹姆士·杜瓦。当初它的发明者也并没有意识到:到了二十世纪的中国,这种东西竟然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之物了。

当初杜瓦在-240°C的低温下制出了液态氧,为了保存这种液态氧,杜瓦设计了一个热不能传进去、也不能散出来的瓶子。现在我们使用的保温瓶,就是从这种杜瓦瓶演变出来的。杜瓦的保温瓶,是根据热传递原理设计的:第一,它用两层玻璃瓶制成,瓶中间抽成真空,隔绝了空气对热的传递;第二,瓶壁涂上了水银,就像镜子反射光线那样,能把热量的辐射反射回瓶内;第三,瓶口盖上瓶塞,防止热从瓶口溜出去。这样的瓶子,用来装开水,也就成了保温瓶。

然而,认识到保温瓶在各种情形中都会有用的是德国玻璃制造工人莱因霍尔德·伯格,他在玻璃胆的外面加上用镍制造的外壳,用来保护玻璃瓶胆。他在1903年获得了保温瓶的专利,并开始大规模工业生产。 伯格甚至举办了一次给他的保温瓶起个好名字的比赛,他挑选的获胜名字是"瑟莫斯"Thermos flask,即热水瓶)thermos的词源来自于希腊语。 伯格的产品非常成功,很快他就将保温瓶运往世界各地。 最初,保温瓶只限于为科学上的用途服务,例如,当液体需要保持恒温时。牛痘苗、血清和其他液体也经常用保温瓶来运送。所以,保温瓶当时出现得最多的地方是实验室、医院和探险队,以后在野餐或乘火车时也使用起来。1925年,开始有大众化的廉价塑料热水瓶出售。
中国人使用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暖水瓶,始于清末,当时的暖水瓶一概都是舶来品,中国人自己是生产不了的,那时最多见的是日货。在解放前后,在上海和东北开始有国货的暖水瓶可以买到了。而暖水瓶的外壳,也经历了镍壳向铁壳这种平民化的转变,在二十世纪中叶,连年战争后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出现了竹壳的暖水瓶;到了上世纪60年代,塑料进入了大众生活视野之后,塑料壳的暖水瓶普及开了。那时,金属外壳的暖水瓶,尤其是铝合金外壳、描绘着游龙戏凤(文革时消失了)或是牡丹、童子形象的彩壳暖水瓶,往往是新婚夫妇必备的摆设之一。进入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后,暖水瓶似乎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现代的人们附庸风雅地喝净水了,连带着中国人发明了带加热的饮水机。咱家的暖水瓶如今就基本上站在角落里,闲赋在家了。
既然中国人如此的离不开暖水瓶这劳什子,那暖水瓶这物件儿是不是咱中国人老祖宗发明的呢?前面提到,现代的暖水瓶发明人是苏格兰人和德国人,好像和中国人没什么关系。况且,现代考古证实:古罗马人已经知道,双层容器能保暖。在庞贝城的废墟中,人们曾挖出过一个双层容器。但是真正有文字记载双层容器用来保暖的,是咱们中国人。
虽然至今还无宋代暖水瓶的实物出土,但根据一些考古资料, 中国最早的暖水瓶出现于北宋后期。这种暖水瓶也称暖水釜。在宋代的餐饮业中,商贩们冬夜提瓶卖茶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行当。宋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记载: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荣干谓办事,深夜办公事私事的人归来,是提瓶卖茶者生意极其兴旺的时刻。他们所用的就是保温的暖水瓶。在宋代,很讲究注滚热的汤水于盏碗中,点开茶叶或茶饼以饮用,蔡襄《茶录》曰:凡欲点茶,先须令热,冷则茶不浮。因而,冷茶在冬夜是不可能有市场的,而在极寒冷的冬夜,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温措施,即使是用厚实的棉被包裹装茶水的器皿,也将不能让茶水保温。宋时暖水瓶的构造是用琉璃为胆,水银为裏,其基本样式为: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还有把手,与现代的没有太大差距。据说,皇帝还将这种暖水器皿赐给出嫁的公主,由此可见,使用暖水瓶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
中国的暖水瓶究竟始于何时?通过对宋代文献史料的研究认为:暖水瓶在北宋的后期就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了。据史料《夷坚志》记载,可发现宋代的暖水瓶已有了今日暖水瓶的雏型,以及中国古代暖水瓶的最早的记录。南宋洪迈(1123—1202)在《夷坚志》中写道:张虞卿者文定公齐贤裔孙,居西京伊阳县小水镇,得古瓦瓶于土中,色甚黑,颇爱之。置书室养花,方冬极寒,一夕忘去水,意为冻裂,明日视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异之,试之以汤,终日不冷。张或为客出郊,置瓶于箧,倾水沦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秘,惜后为醉仆触碎。视其中,与常陶器等,但夹底厚二寸。有鬼热火以燎,刻画甚精。无人能识其为何时物也。此古瓶因其有夹底,防止了热传导。这条史料使我们得知暖水瓶已经在北宋开始使用并引起人们的新奇感与神秘感。另一条史料则清楚地描述了在琉璃胆瓶上涂附水银的制作技术过程(详见《夷坚支》)。
这两条史料均出自《夷坚志》,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中国古代暖水瓶的最早的记录。由以上两则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北宋的暖水瓶之所以已有今日暖水瓶的雏型,是因为其条件都具备了,比如制造暖水瓶的必备之物——琉璃和水银在宋代都是有的了。
暖水瓶的纵横古今,扯远了。
回到中国人喝开水的生活上,不能获得世人的理解也罢,孤芳自赏也罢。但有些事实还是不争的。
中国人如今喝开水最大的不能不喝的原因是:中国人喜好的各种各样的绿茶、功夫茶,那是离不开开水的冲饮的,饮茶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当然别人是不能剥夺中国人的这项爱好的。
况且,喝开水还救了咱中国人。历史上记载,肆虐欧洲上千年的瘟疫,夺去了欧洲无数人的生命。十九世纪流行于洛杉矶的大鼠疫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但瘟疫过后,人们发现,罹患瘟疫死去的华工很少,一调查,原来是中国人只喝烧开了的开水。开水能有效地杀死饮水中绝大多数的细菌,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中国人得病。而欧洲人只喝生水,所以,滋生在饮水中的病菌夺去了不喝开水的白人的性命。喝开水,救了咱中国人。
当然,如今,中国人喝开水也被发现了不是之处。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为什么中国人缺钙的比率如此之高,原因在于烧开的水中钙盐已经沉积在水壶内壁上了,开水中的钙质基本上没有了,所以中国人又少了钙盐摄入的一大渠道,加之中国人牛奶喝得少,缺钙就更严重了……
拉拉杂杂,开水,暖水瓶一大堆,断想。

摘自我的博客----
  1. [size=4][color=#2e8b57]魂牵梦萦行天下[url]http://blog.sina.com.cn/u/2169180122[/url][/color][/size]
复制代码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8-27 23:06
我有一朋友留学法国,带一热水壶,烧热水喝,法国同学们万分惊诧,问道"水烧开了还能喝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8-27 23:07
哈哈,有趣的文字!
我是早上起来不喝茶就不吃饭的人!一天到晚只喝茶不喝白开水,并且也绝不喝任何碳酸饮料!
但是,如果去国外,我也不在乎冷开水。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8-27 23:13
我仍有一事不明,西方人食多生,我国人全熟食,乃何我国肝炎病毒患者大大超过西方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8-27 23:20
我仍有一事不明,西方人食多生,我国人全熟食,乃何我国肝炎病毒患者大大超过西方呢?
甲米 发表于 2012-8-27 23:13

有利则有弊,老外连产妇也不做月子,我哥们的儿子生下来,第二天当妈的就直接抱着小孩去医院附近超市买东西了。
但是久而久之终会落下病根的,老外很多上年纪了下肢瘫痪,跟这有很大原因,包括生冷吃得太多。

中国人肝炎,跟一个锅里吃饭有关系,还有整体的卫生状况不是更好,而是每况愈下。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8-27 23:22
后来我有一友专门研究乙肝病毒,发现咖啡对乙肝病毒有明确的㧕制作用,他还专门分析了各国人均年咖啡消耗量与乙肝患者比例的关系,发现人均咖啡消耗多的国家乙肝患病率低,仅巴西除外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8-27 23:31
后来我有一友专门研究乙肝病毒,发现咖啡对乙肝病毒有明确的㧕制作用,他还专门分析了各国人均年咖啡 ...
甲米 发表于 2012-8-27 23:22

这例外大概也跟气候及卫生有很大关系。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8-27 23:37
多喝咖啡有好处!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2-8-28 00:20
我是下雪天也要喝冰水的人
作者: sffz    时间: 2012-8-28 07:17
打寒颤,冬天只有喝多了才喝冰水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8-28 08:57
老外生完孩子的产后餐都有冰激淋。
作者: liao    时间: 2012-8-28 11:44
我是下雪天也要喝冰水的人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8-28 00:20

国内女性千万别长期这样,小心影响造人计划。
— — — — — —
我是茶水和咖啡的不良饮用者。晚上喝咖啡了才睡得安稳。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8-28 22:19
矿泉水、茶、咖啡、酒,讲究起来够折腾的了
作者: 淡忘    时间: 2012-8-30 12:15
我是可乐为伴。咖啡,但水也不喝不小。
酒是喝点红酒,别的不敢,呵呵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