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有喜欢戏曲和民族音乐的朋友吗?谈谈经验和感受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9-3 19:46
标题: 有喜欢戏曲和民族音乐的朋友吗?谈谈经验和感受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8-26 09:15 编辑

我听古典音乐占去了大部分听音乐的时间,不过也听流行音乐。至于戏曲,以前基本上从来没听过,但后来有所改变,我觉得听戏曲也是一种既偶然又必然的结果。

香江才子,逝世的黄霑虽然写的是流行音乐,但他平时不听流行音乐的,他主要听国内的各种戏曲。这是我很久以前就知道的,不过当时没引起重视。后来知道《爱乐人走四方》的PATZAK老师原来精通西方古典音乐,但后来主要听戏曲了。还有美国的李欧梵,他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原来也是专听西方古典音乐,但后来他受夫人影响,一部《帝女花》令他深深着迷。

因为觉得新鲜,我也找了一些广东戏曲来听听,主要是粤剧,不过我没听过多少,在这里起个头,有同好可以谈谈,学习中。粤剧名角很多,泰斗有马师曾、红线女等等。经典的曲目像《帝女花》、《审死官》、《四大美人》、《客途秋恨》。。。。等等。我还没入门,听听大家的感受和经验。还有京剧等戏曲,也是想学习的。西方古典音乐听多了,也想改变一下口味,开阔一下眼界。。。。。
作者: schwaz    时间: 2012-9-3 20:34
戏曲对我而言有天然的亲切感。小时候爷爷喜欢京剧,奶奶爱听越剧,宁波月岛还有个越剧社,有固定的舞台定期演出,场下一排排长凳坐满了人,我们小孩子则后台前场乱跑一气•••
现在京剧听得多一点,四大须生(后)跟裘派当然是最爱了,张派青衣也很中意,越剧的传统剧目像"碧玉簪"、"三看御妹"等等都是非常容易一听钟情的。
杨(宝森)派老生入门可能最适宜了,中唱上海的4张专辑当然的首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9-3 20:56
粤剧是广东的戏曲,她的诞生和存在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电影等娱乐还没出现吧。粤剧在民间也叫大戏,不仅有专门的粤剧演员,而且以前非常流行,今天仍然有一定数量的爱好者。他们不仅看粤剧,自己也身体力行,有不少爱好者自己也会唱。很多人对“发烧友”都会有点好奇,但我有一个同事他就觉得很平常,他说他妈妈就是一个粤剧发烧友,平时几个爱好者经常一起切磋。我在深圳一个卖LP的店铺那里,那里播放的音乐不是古典音乐,而是戏曲,我觉得好奇,就问老板娘,为什么总是放戏曲啊?老板娘说:鬼佬的东西听不懂,只能听大戏,哈哈,就是粤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9-3 21:19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2-9-10 13:20 编辑

坛内有大烧还准备玩昆曲堂会呢,哈哈。
身边一小妹子经常在我耳边鼓捣昆曲,听了几段,能品出那韵味和妙处,但始终不能中毒,随缘吧!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9-4 03:18
听戏曲很少,主要是一点京剧。我觉得咱们国家那些老京剧艺术家的唱功比西方唱美声的那些要扎实多了,至少平均水平是这样。中国人要求严格,基本功练得特别狠,一句唱得不对没准还挨揍。西方人就比较自由散漫了,比较注重个性,出名的歌唱家很多都是嗓子特别漂亮,但唱法有毛病。
作者: 笑乐    时间: 2012-9-4 06:24
京剧声音尖,吵,还是越剧沪剧好些。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2-9-4 08:28
西人是音乐传承,中国人是文字传承
作者: myzcj    时间: 2012-9-4 12:40
听过昆曲,游园惊梦的片段,感觉还不错,虽然有些听不懂
作者: xyzt    时间: 2012-9-4 13:18
昆曲吧,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玉簪记等等,很多唱艺具佳的。尤其是昆曲和粤剧里都有的嚯腔,和爵士里面的切分音一样,很有味道的。
作者: 晓晓    时间: 2012-9-8 08:28
本帖最后由 晓晓 于 2012-9-8 09:02 编辑

越剧很好听,沪剧也不错,还有评弹,江南的韵味,对于这些似乎是家乡戏不喜欢才怪呢。

现代京剧,从小听着长大,昆剧么,很喜欢华文漪的《牡丹亭》,其他暂时想不起来。
作者: sffz    时间: 2012-9-8 10:17
喜欢越剧和黄梅的唱腔和音色
作者: baiteng    时间: 2012-9-10 12:47
本帖最后由 baiteng 于 2012-9-10 12:50 编辑

京剧,京韵大鼓,沪剧,绍兴戏,评弹都好听得很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2-9-10 18:56
喜欢京昆和评弹。
作者: jinyou    时间: 2012-9-16 16:57
可惜好的录音好少。
希望录音公司能做点好事,其实商业上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戏曲爱好者也会购入这些发烧录音的,说不定更能带来一批专业的发烧友
作者: dx300    时间: 2012-9-16 21:29
好的录音, 目前只有瑞鸣出一张赵群的<姹紫嫣红> 全是旦角的戏.  记得以前雨果出过一张好像是青衣, 可惜没有再版过. 至于瑞鸣出的京歌系列比如短歌行, 就没有意思了, 权当作流行曲.  其实中唱公司的录音算是中规中矩,  没有人去发掘.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9-17 21:14
郑老先生有一篇文章《为京剧痛心》,值得深思。
作者: 如是我闻    时间: 2012-9-26 10:32
传统的东西都面临同样的境遇,京剧、昆曲表面上看这些年比较热闹,但其实不是靠振兴的口号和什么研究生班就可以改变的。真正懂行的老师、演员和观众越来越少,真正的精品缺乏继承,倒是耗费人财物力的大制作层出不穷。其实身边很多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开始对传统戏曲有了兴趣。现在好的录音技术有,可上哪儿找好的演员呢。古典音乐其实也类似,这也是不少乐迷喜欢历史录音的缘故吧。
作者: 笑乐    时间: 2012-10-4 07:15
伶歌第一辑里头的京韵大鼓,值得一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10-4 08:34
伶歌第一辑里头的京韵大鼓,值得一听。
笑乐 发表于 2012-10-4 07:15
看来还是比较多人喜欢《伶歌》的。



作者: dx300    时间: 2012-10-4 20:39
可惜的是 尽管伶歌里出演的都是大腕级别的, 但和真正的戏曲有很大的差异。这只是正餐前的甜品而已, 多吃要腻的。 拿关怀(栋天)来说, 他的嗓音非常漂亮, 不过和其老爹(正字辈头牌须生)年轻的时候相比,余派韵味还差一大截。
作者: 笑乐    时间: 2012-10-14 08:06
我最近突然感到戏曲和曲艺真的很好听,比如《丑未寅初》,关栋天的《短歌行》,还有几张骆玉笙的几张很不发烧的普通CD,韵味如的很!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0-14 09:26
喜欢京剧,喜欢京剧单声道老唱片,最喜欢程砚秋和余叔岩这两位,有几张老唱片转录的cd。
作者: 如是我闻    时间: 2012-10-15 09:22
戏曲类的真正耐听的都是些不发烧或者很不发烧的录音,这一点确实很遗憾。关栋天比其父差的不是一个档次,但关正明60年代的录音真好,晚年的唱法就过于离谱了。程派青衣也有这个问题,把一、二、三代的录音对照着听,发现三代实在与祖师爷相去甚远,包括正当红的张火丁和迟小秋,二代们晚年的录音效果是好了,但唱法上或者力不从心,或者有所发挥,所以只好还是听老唱片。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10-15 11:05
戏曲类的真正耐听的都是些不发烧或者很不发烧的录音,这一点确实很遗憾。关栋天比其父差的不是一个档次,但 ...
如是我闻 发表于 2012-10-15 09:22
听老一辈的艺术家的戏曲作品。LP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6-8-17 19:46
如是我闻 发表于 2012-10-15 09:22
戏曲类的真正耐听的都是些不发烧或者很不发烧的录音,这一点确实很遗憾。关栋天比其父差的不是一个档次,但 ...

行家!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19 12:52
最近了解了一下戏曲这些民族音乐的市场情况,太平洋出的粤剧唱片20元一张。
而那些外国的所谓SACD卖300多。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25 08:47
论坛里大家都是听西方古典音乐的居多,
推荐大家去关心雨果唱片公司的音乐,那里有很多民族音乐的精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25 13:20
听西方古典音乐多年,现在蓦然回首,也发现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是那样的可贵。
最早接触的民族音乐,就是雨果的音乐了。
陈培勋的《我的祖国》以及童声合唱《歌声与微笑》可能是我最早接触的雨果音乐。
“《我的祖国》是任何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作曲家无法忘怀的题材。一个国家最深层的精神底蕴也只有它自己的儿女才可能谱写。捷克有斯美塔那谱写他的祖国,中国有陈培勋谱写我们的祖国。”陈培勋这部作品是中国交响乐的经典之作。

[attach]143843[/attach]

[attach]14384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26 09:14
有网友执着地问我:你用什么器材啊?其实我用很简单、便宜的器材。之所以还比较喜欢这套器材,是因为这套落伍的器材还能分辨薛伟和吕思清的小提琴艺术的不同。每当聆听薛伟和吕思清的唱片,这套器材总会马上活跃起来。

以自己有限的阅历,中国的小提琴家,我最喜欢的就是薛伟和吕思清,还有就是钱舟了。多年前听过薛伟演奏梁祝,为其深深着迷。而当时他演奏的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以及霍拉舞曲也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听薛伟的唱片,主要是他在雨果的作品,还有他在EMI的《爱的致意》。令我深深喜欢上薛伟的小提琴艺术。另外,吕思清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中国的小提琴家。我曾经多次反复比较聆听过薛伟和吕思清的唱片,我都没有办法得出他们的水平谁高谁低的结论。他们在我心中地位都非常稳固。吕思清的小提琴风格典雅、甜美而富于抒情性,他的音乐风格具有维尼亚夫斯基那种唯美、优雅的特质。而薛伟,他的风格自然、通透而细腻,小提琴声偏向于纤细而又充满感染力。听薛伟演奏霍拉舞曲,我会很自然地想起海菲兹。。。。。

每当聆听薛伟和吕思清,内心总会有一种感动!

[attach]14394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26 13:06
难忘那些被音乐感动的瞬间,写一些听雨果发烧唱片的故事和感悟吧。

就不面面俱到了,那些感受最深就谈那些吧。有一天晚上一边看书一边听雨果这张发烧碟。忽然,传来一阵熟识而又有点陌生的钢琴声。这不就是巴赫的法国组曲吗?说它熟识,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巴赫音乐之一;说它陌生,主要是感觉它既不象是古尔德演奏的,也不象是席夫演奏的版本。我拿起说明书看了起来。原来这是雨果制作而又不是由雨果出版的作品,由伍中恩小姐演奏。伍小姐是虔诚教徒,热爱巴赫的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她的演绎浪漫而又感性,充满想象力。

有人说艺术也是一种宗教。宗教、艺术和哲学都可以使人内心平静,获得慰籍。艺术和宗教,从起源上看,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而从情感表现上看,它们都带有情感特性。巴赫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而古尔德身上则有着深刻的宗教情结呢。

而匆匆忙忙的现代人,内心深处不正是非常需要这种音乐带来的内心的恬静吗?

[attach]14395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27 19:37
熟识香港音乐或雨果唱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香港纯弦组合的大名。

香港纯弦组合在2004年成立于香港。大部分乐团成员均为香港管弦乐团团员,创办人黄敏基教授为始创赞助人,香港管弦乐团第一副团长梁建枫为艺术总监。顾名思义,这个音乐组合都使用弦乐器,由6位音乐家组成,类似六重奏。梁建枫曾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在世界音乐比赛中多次获奖。香港特区政府多次表扬他在推动文化及艺术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香港纯弦组合的音乐风格类似跨界音乐,从东方的邓丽君到西方的巴赫,无所不包。

香港纯弦组合主要由6位演奏家组成。6位艺术家分别是梁建枫(艺术总监,第一小提琴),李哲艺(编曲,竖琴),陈清德(第二小提琴),尤美德(中提琴),康雅谈(大提琴),宗小谦(低音大提琴)。下面这张唱片《从这到那》就由这6位艺术家演奏。

这张唱片的音乐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米高杰克逊,老锣,皮亚佐拉等等。重头戏是《黄河》和巴赫管风琴565。香港纯弦组合最新的唱片是《欧洲故事》,由小提琴家梁建枫,大提琴家康雅谈,竖琴演奏家李哲艺三人演奏。

香港纯弦组合来过内地巡演,并多次获得优秀唱片奖,在由广东电台举办的发烧唱片评比中获奖。香港纯弦组合给乐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在唱片录制方面也非常成功,值得向大家推广。

[attach]143997[/attach]

作者: vlda    时间: 2016-8-27 19:46
古典听的很少,我主要是民族的东西,亲切感共鸣更多,有一种可以融入血液的感染力。民族唱法的男女高音、中音、戏曲、曲艺、朗诵等都是常听的,问题在于,作为发烧友,这方面好的录音较少,总怀着一种缺憾与渴盼。国内很多有艺术修养及内涵的大家对民族的东西毕生追求,据我所知,贾平凹对秦腔是非常执迷的,因为她沉淀了黄土高原数千年的某种东西。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27 20:44
vlda 发表于 2016-8-27 19:46
古典听的很少,我主要是民族的东西,亲切感共鸣更多,有一种可以融入血液的感染力。民族唱法的男女高音、中 ...

哈哈,兄台谈谈贾平凹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 19:25
一些雨果唱片:

[attach]144441[/attach]

[attach]144442[/attach]

[attach]14444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 19:28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9-1 19:30 编辑

[attach]144448[/attach]

[attach]144445[/attach]

[attach]14444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 19:32
[attach]144449[/attach]

[attach]144450[/attach]

[attach]144451[/attach]

[attach]144452[/attach]

[attach]144453[/attach]
作者: 哈奇奇    时间: 2016-9-1 21:51
我也喜欢雨果的民乐碟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2 14:34
请问兄台LPCD45与LPCD1630区别大吗?我觉得1630音质都非常不错了。

雨果也出XRCD的,请问正常价格是多少啊?
作者: luss    时间: 2016-9-2 16:06
雨果的录音,个人还是比较推崇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因为演艺的乐团也艺术家有比较大的差异,应该是以九十年代中期为分水岭。在这之前,跟雨果合作的都是国内最顶级的乐团,如国交的前身中央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彭修文大师领导下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独奏的艺术家也大多是国内顶尖大师级人物,可以说,雨果为中国民族音乐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录音作品。不过之后,雨果就很少与国内这些顶级乐团和艺术家合作,转向香港,台湾甚至新加坡的一些艺术团体与个人合作。其中原因,老易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起,之前国内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经济意识还不强,因此费用不高,但九十年代中期过后就不行了,那时候中央乐团改组成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虽然彭修文大师过世,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也能跑去维也纳金色大厅风光一把,这个时候的身价就不是雨果能承受得起了。只能找港台一些艺术团体合作了。
作者: luss    时间: 2016-9-2 16:22
中国的民乐,国内自己国外的英语翻译一般叫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直接翻回来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不过在华人界却叫法不同,大陆叫民乐,台湾叫国乐,香港叫中乐,新加坡叫华乐。至于水平,恐怕没什么可怀疑的,海外这些民乐界人员,基本都是国内音乐学院毕业。就以雨果合作最多的高雄国乐团,指挥关廼忠发烧界都熟悉,尔团员,几年前出于好奇,曾经上他家官网查了一下,各个乐器声部的首席几乎都是国内毕业出去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2 16:23
多谢兄台的回复,有些事情如果不是您解释,我可能还真的不知道。网友的很多意见都值得参考。
之所以谈起雨果,因为我平时主要是听西方古典音乐的。后来回头看中国音乐,有了更深的体会吧。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还是应该关心我们祖国的文化和艺术的。
在传统中国音乐出版的情况,雨果是做得非常好的。雨果既支持传统音乐,也注重中国的乐团、中国的演奏家和中国的指挥家。
雨果的理念,我感觉是在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录音技术这两方面取得平衡。不仅有音乐的艺术价值,同时唱片也非常注重录音效果。有很多其他公司的发烧唱片,往往音质很好,但艺术价值又不够。或者有艺术价值,但录音又不够发烧。而雨果在这两方面是很注重平衡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2 20:00
雨果的图书馆系列。
因为看到赵碧丹演奏贝多芬、弗兰克都非常不错。所以后来又买了一些。

[attach]144491[/attach]

[attach]144492[/attach]

[attach]144493[/attach]

[attach]14449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2 20:02
[attach]144495[/attach]

[attach]144496[/attach]

[attach]144497[/attach]
作者: 哈奇奇    时间: 2016-9-3 00:36
shinelb 发表于 2016-9-2 16:23
多谢兄台的回复,有些事情如果不是您解释,我可能还真的不知道。网友的很多意见都值得参考。
之所以谈起雨 ...

楼主点评到位。我也是听古典音乐之后,发现我们的民乐也是一个辉煌灿烂等待挖掘的大宝库!作为民乐专辑的制作,我喜欢雨果的老易和FIM的马睿。雨果是想用优秀的录音记录中国音乐的全貌,有做民乐百科全书和历史文献之意。FIM也做出了江河水,丝竹管弦,秋思等等优秀的录音,马老板是籍着真实优秀录音,即抢救了像闵惠芬等大师的珍贵优秀的录音,又向全世界弘扬了民乐的真实璀璨的一面,让大家都发觉我们的民乐可以如此的有深度和多层次的美!可惜,马老板去了。雨果的LPCD录音格式,我觉得是中国唱片制造业的骄傲!各大唱片公司的母带经过雨果的处理后,既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又变得饱满真实耐听了!LP1630的录音已经很清秀真实耐听了,动态也大,对比同价位的普通CD,我觉得声音是最好的!作为更进一步的LPCD45,我觉得LPCD45II声音会更饱满清晰,密度更厚实,层次感更分明一点儿。不过只要喜欢音乐,就是LPCD1630的CD已经够好了。
作者: 哈奇奇    时间: 2016-9-4 16:59
实际上我早就觉得我们的民乐非常值得聆听和挖掘,无奈关注度一直不是太够,各大HIFI论坛整天讨论的都是古典音乐居多,关注民乐的可谓少之又少饿。再怎么样,民乐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啊,我们即使不会演奏和演唱民乐,但是听多点儿民乐,给各位发烧友们听听我们的民乐碟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和多层次的美感,也是份内之事。不瞒大伙儿说,到我家听音乐的,我经常都是播放民乐碟子多,特别是新晋的发烧友,我常给他们聆听雨果和FIM的碟子,我常说,你要先了解自己祖国的音乐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有了这个标准,你再听古典音乐,你才知道,我们中国的音乐也是宽阔深沉如海的!
作者: 热的咖啡    时间: 2016-9-4 17:46
本帖最后由 热的咖啡 于 2016-9-4 17:49 编辑

彭修文的有关专辑,不可忽视!

新中国后的中国民乐发展,有一个人不能绕过,这就是彭修文,现在的民乐演奏形式、架构及乐器的改革都有其的身影,很多现在广为流传的民乐作品,很多又和彭修文的改编有关系。
[attach]144577[/attach][attach]144578[/attach][attach]144579[/attach][attach]14458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5 08:22
好的,多谢两位兄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5 09:18
彭修文先生简介:

彭修文(1931年2月7日-1996年12月28日),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之一。
1931年生于汉口,从小学习民族乐器;1949年,毕业于商业专科学校,1950年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2年调入中央广播民族乐团,1953年任该乐团指挥兼作曲,创作和改编了一系列民乐乐曲,并建立了中国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最初编制。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文革期间,彭修文的音乐事业被迫中断;1981年受聘为香港中乐团客席指挥,同年出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指导;1996年在北京逝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5 12:42
上面几位兄台听民乐应该比我资深。

我听音乐,有两次经历对我影响比较大。我原来主要是听西方古典音乐的,而且主要是听古典浪漫派的。后来受朋友影响,开始去听西方现代音乐和当代音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第二个进步就是开始尝试去听中国传统音乐,对我来说,确实是开阔了眼界的。我听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历,主要是从听雨果的唱片开始的。

我谈的这些,仅供大家参考。我个人其实是反对布道的,我希望大家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4 19:18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型于清代光绪年间,繁荣于民国时期。内容广泛,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如今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芭蕉》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4 19:19
[attach]145410[/attach]

[attach]14541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4 19:21
[attach]145412[/attach]

[attach]14541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5 18:57
粤剧:

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粤剧必谈红线女。海内外的广府人都知道,哪里有粤语,哪里就有红线女的“红派”曲腔。
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红线女独有的以声带情、炉火纯青的唱腔艺术塑造了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王昭君、李香君、刘胡兰、焦桂英、崔莺娘……在粤剧史上留下了绚丽篇章。

[attach]145449[/attach]

[attach]14545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5 19:01
[attach]145451[/attach]

[attach]145452[/attach]

[attach]14545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5 19:05
[attach]145454[/attach]

[attach]145455[/attach]

[attach]14545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6 15:0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9-16 15:19 编辑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粤剧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剧目创作多姿多采,主张继承艺术前辈的流派唱腔并加以发展,增强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浅斟低唱的艺术魅力;伴奏音乐提倡中西结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建立导演制度,净化舞台艺术形象,注意整体艺术的创造,发展多种风格的舞台美术设计。粤剧渐而成为广东地方戏剧中拥有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美誉,戏剧大师田汉称赞粤剧具有“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的艺术特点。

全省专业粤剧团最多时发展到73个。1953年成立广州粤剧团;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粤剧院;1960年成立了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曾三多、靓少佳、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红线女、罗家宝、林小群、陈笑风、谭天亮等分别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十奏严嵩》、《三件宝》、《寸金桥》、《金鸡岭》、《红花岗》、《刘胡兰》、《山乡风云》等优秀剧目。其中,《山乡风云》在全国还被移植成20多种戏曲剧目。还曾组团到朝鲜和越南进行友好访问演出。薛觉先“万能老倌”的艺术造诣,马师曾的“乞儿喉”唱腔,白驹荣的“平喉”,罗品超的文武生,陈笑风的“风腔”,红线女的“红腔”,文觉非、罗家宝等人的唱做念打深受观众喜爱。80年代粤剧代表作有《三脱状元袍》、《袁崇焕》、《昭君公主》、《南唐李后主》、《魂牵珠玑巷》等。关国华、林锦屏、卢秋萍、倪惠英、冯刚毅、丁凡、郭凤女、陈韵红、彭炽权、曹秀琴等成为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剧团还频繁地到港澳地区和一些国家演出。(转载自网络)

[attach]145477[/attach]

[attach]145478[/attach]

[attach]14547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6 15:09
[attach]145468[/attach]

[attach]145469[/attach]

[attach]14547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6 15:10
[attach]145471[/attach]

[attach]145472[/attach]

[attach]14547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9-16 15:13
[attach]145474[/attach]

[attach]145475[/attach]

[attach]14547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6 09:55
即使是不经常听古典音乐的人,可能也知道西崎崇子的大名,因为她的《梁祝》实在太有名。西崎崇子前后录过7个版本的梁祝,《梁祝》这部中国作品今天之所以在国际上拥有极大声誉,与西崎崇子及其夫君克劳斯.海曼的大力推广有很大关系。

西崎崇子是日本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她出身于音乐家庭,早期随父亲习琴,后来成为铃木教学法的创始人铃木镇一的首名学生,西崎崇子继而进入茱莉亚音乐学院这一小提琴艺术的圣殿学习。她曾先后获得多项重要的国际性奖项,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期间她获得了由伟大的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亲自创立的弗里茨•克莱斯勒奖学金。1969年她获得茱莉亚学院协奏曲比赛冠军。当时她与中提琴家今井信子一起演奏了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

西崎崇子是日本人,但却在美国接受了音乐教育。因此她的音乐既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也受到西方艺术价值观的影响,尤其克莱斯勒的小提琴艺术对她有很大影响。象她演绎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您会看到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西崎崇子。西崎崇子的演绎,追求一种优美、典雅、高贵而富于抒情性的音乐风格。

《梁祝》这部凄美、哀婉的小提琴作品,就像是为西崎崇子度身量做的,非常符合她的艺术气质及品位。对《梁祝》这部作品,西崎崇子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她淡化了这部作品的反封建色彩,而将这部音乐作品当做一个普通的感人的爱情故事来诠释和演绎。

西崎崇子的《梁祝》,以1978年她的第一个版本最有名。这个版本是指挥家林克昌和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协奏的,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这首作品的优秀唱片录音版本之一。《梁祝》这部作品走出国门,蜚声中外,与西崎崇子这个版本有很大关系。港、澳、台同胞等大陆以外地区的听众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个录音来认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当然,这个版本之所以非常成功,与西崎崇子的杰出演绎有关,也与指挥家林克昌有关。林克昌是埃奈斯库的学生,他继承了埃奈斯库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及音乐理念,林克昌不仅在华人地区,而且在全世界都拥有很高地位。

[attach]146555[/attach]

[attach]146556[/attach]

[attach]14655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6 19:06
谈到《梁祝》的演绎者,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俞丽拿了。

我曾在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厅听过俞丽拿的《梁祝》现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对《梁祝》这部音乐作品的喜爱,与我这个亲身经历有很大关系。俞丽拿高贵端庄的大家风范,她在舞台上的气场,她典雅的举止,至今令我久久不能淡忘。谈到欣赏古典音乐,一般人都认为关键是“听”。而我则认为,这当然没错,但对于古典音乐的表演者,音乐会台风也非常重要的。我经常谈到穆特,有些朋友可能不太理解。其实,穆特的音乐会台风是非常好的,她的言行举止优雅、高贵、正派,她身上体现了德国人对古典音乐和美的追求。谈这个可能离题了,但俞丽拿同样具备这样的素质。

俞丽拿是浙江鄞县姜山镇人(今浙江宁波市),生于上海。幼年学钢琴,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就学,师从窦立勋、谭抒真,1962年毕业。现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梁祝》首演,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引起轰动。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俞丽拿无数次在不同舞台演绎着《梁祝》,并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1960年,俞丽拿在上海女子弦乐四重奏中担任第一小提琴,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中获奖。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奖。1990年,她以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艺术家身份,在台北演出《梁祝》,轰动宝岛,促进了两岸艺术的交流。1993年,她成立“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以推动国内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养。

俞丽拿多次录制过《梁祝》。俞丽拿最早在中唱的录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当时环境的影响,俞丽拿的情感投入非常真挚、细腻和丰富。陈燮阳和上海乐团的协奏也非常默契。这个录音尽管音质欠佳,但是音乐氛围感人。这个录音非常具有历史意义。而1996年,俞丽拿及其爱子李坚在BMG录制的版本,则达到了新的高峰。不仅《梁祝》拉得好,而且演绎一些中国小提琴小品也非常感人和动听。这些小提琴小品包括《良宵》、《夏夜》、《二泉映月》以及《渔舟唱晚》等等。这个录音至今有很大影响,一直为大众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珍藏。

俞丽拿也是著名小提琴音乐教育家,她最出色的学生就是黄蒙拉。

[attach]14658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6 19:16
薛伟有两个以上的《梁祝》的录音。最常见的就是台湾巨石版,后来ABC和风林再版了这个录音。薛伟在雨果也有一个录音。录制《梁祝》最多的音乐家可能是西崎崇子,她录了7个版本,而吕思清也录了4个。总之,版本非常多,全部介绍不可能,但最重要的版本都会谈一下。慢慢谈吧。

[attach]146589[/attach]

[attach]146590[/attach]

[attach]14659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6 19:18
雨果和马可波罗都非常重视《梁祝》。孔朝晖在雨果的这版《梁祝》也非常有名,1991年录制。唱片音质好,演绎也很出色,技术全面,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很多烧友喜欢。协奏是中国中央交响乐团,指挥是胡炳旭。孔朝晖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孔朝晖也致力于马思聪音乐的传播,多次举办过以马思聪的音乐为专题的音乐会。孔朝晖曾应广东人民政府邀请赴马思聪家乡演出。

[attach]146592[/attach]
作者: F18    时间: 2016-10-6 23:38
S版,无论音响性音乐性,还有能超越沙汉姆版的吗?可能俺太孤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7 11:16
F18 发表于 2016-10-6 23:38
S版,无论音响性音乐性,还有能超越沙汉姆版的吗?可能俺太孤陋

其实很多版本都有可取之处。没有唯一最佳的版本。
作者: 时光车间    时间: 2016-10-7 13:57
本帖最后由 时光车间 于 2016-10-7 13:58 编辑

个人听音感受:目前没听到过超越沙涵姆的《梁祝》!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7 16:15
沙汉姆是今天国际上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与新加坡交响乐团、指挥家水蓝合作的《梁祝》是这一经典曲目中的佼佼者。

沙汉姆与新加坡有缘,他的夫人艾德蕾安东尼(Adele Anthony)也是著名小提琴家,沙汉姆与艾德蕾同为美国小提琴教母迪蕾女士的学生,两人是音乐上的知音,共同致力于音乐事业。艾德蕾生于新加坡,她的父亲阿方索(Alphonso Anthony)是新加坡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后移居澳洲阿德莱德。

和沙汉姆合作演出的新加坡交响乐团是亚洲著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成立于1979年,团员来自美国、东欧、新加波等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乐团的演奏曲目从经典的管弦乐作品到实验性音乐均有涉猎。除了演奏西方传统经典,也演奏亚洲的优秀作品。新加坡交响乐团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乐团的指挥和音乐总监水蓝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获得过诸多国际大奖,包括北京音乐节、纽约切列普宁协会和第37届法国贝桑松指挥大赛的奖项以及波士顿大学杰出校友奖。《梁祝》就是他们的杰作。沙汉姆曾说过《梁祝》是他非常欣赏的东方经典音乐作品,他曾带着该曲巡演亚洲。

谈到《梁祝》,水蓝曾谈到“沙汉姆经常和乐团的演奏家讨论这部作品,他熟知每一段音乐背后的故事,对《梁祝》的理解比我们很多人还深刻”。沙汉姆和水蓝、新加坡交响乐团于2007年录制了《梁祝》,唱片由金丝雀(Canary Classsics)制作出版,这是沙汉姆在2004年成立的自己的唱片品牌,至今已推出多张古典音乐大碟。沙汉姆这版《梁祝》,从演绎到录音,几乎都无可挑剔……. 他以一个西方小提琴家的独特视角来诠释他对东方大国的经典之作的理解与认识。

陈钢也认为这是最佳版本之一。

[attach]146621[/attach]

[attach]14662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8 21:19
还有一个非常出色的版本要介绍给大家的,就是吕思清的版本。

吕思清象沙汉姆一样,也是迪蕾女士的学生,吕思清还跟梅纽因学习过。吕思清在1997年,在马可波罗录制了这个版本。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录制梁祝了。而当时他已经在中国和国际的音乐会上演奏近百次梁祝了。而指挥陈燮阳以及上海交响乐团,他们对梁祝的理解,这些条件都是沙汉姆以及新加坡交响乐团和水蓝所不具备的。

吕思清在马可波罗的一些录音都非常出色。象《梦幻曲:小提琴小品集》,维瓦尔第《四季》以及这版《梁祝》,都是很出色的唱片。大家如果想了解吕思清的小提琴艺术,推荐大家去听马可波罗这些录音。

吕思清对梁祝的演绎和解读,追求情感上、速度上以及力度上的对比,使其演奏深情处委婉、凄美,而激情爆发处坚决、果敢。整部作品,追求大悲大喜,绝不取中庸之态。因此,吕思清这版梁祝更富戏剧性,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非常丰富和细腻。马可波罗的录音技术也非常过硬,吕思清这个版本在演绎上以及录音上都非常突出。

吕思清对梁祝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谈到:“我虽偏重对于这个爱情故事中主要角色——祝英台的女性悲剧的阐述和控诉,但在总的诠释上却崇尚一种大气魄、大景观、大视野,以及大力揭示随着时间逝去的生活留给人们的那一块久久难忘的心中块垒,既是一曲对那种时日、那种环境、那些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悼歌,又反衬了如今万花筒似的变化多端的生活,祝祷人们珍惜在自由天地翱翔的爱情……”。

何占豪曾说:“一个好的演奏家,作者想到的他会想到,作者没有想到的他也会想到……吕思清演奏的《梁祝》想的比我多、比我深刻!我很喜欢!”陈钢表示,吕思清的《梁祝》“是目前最杰出的”,他还曾说:“我曾在美国好莱坞碗型剧场聆听了吕思清演奏的《梁祝》,他用柔情万种的琴声表现了无限的爱,赢得了‘向中国喝彩’的热烈掌声……他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就我个人不太丰富的阅历,我认为吕思清是中国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对他的梁祝,我也认为是最顶尖的几个版本之一。

[attach]14666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7 12:37
我非常喜欢梁祝这部作品,梁祝这部音乐作品优点非常多,下面我来谈谈《梁祝》这部作品的缺点和遗憾,这些仅仅是我的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梁祝这部作品在写作技术上并非十全十美的作品,而且音乐风格有点落后于当时的世界音乐发展史,没能与当时世界音乐的发展同步。其实不只音乐如此,当时的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与之类似。这种艺术上的发展状况与当时的国情有关。另外,遗憾的是,后来何占豪和陈钢都未能再超越自己。这令我想到肖斯塔科维奇,在学生时代,肖斯塔科维奇就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并且得到音乐界的认同,但是肖斯塔科维奇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后来不断超越自己,在音乐创作上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最终成为与贝多芬、马勒比肩的伟大音乐家。

不过,不管怎样,梁祝仍然是一部体现中国人智慧的优秀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甚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应该有一定的艺术地位。

作者: dx300    时间: 2016-10-17 16:20
除了粤剧以外,  其他戏曲品种 有什么高质量的唱片吗?  90年代之前 中国唱片社是为数不多的录制并发行戏曲唱片的机构。大家可以谈谈中唱的录音, 我个人觉得录得还是不错的, 中规中矩,尽管不是发烧级别的录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7 20:1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7:17 编辑

京剧的录音:

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是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当时有名的演员,大都在高亭、百代、蓓开、胜利等唱片公司灌有唱片传世,大多数是2、30年代的录音。后来中唱翻录过一些录音,这些是比较宝贵的资料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8 09:38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3:26 编辑

(以下内容为转载)

[attach]147276[/attach]

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梅兰芳

[attach]147279[/attach]

[attach]147280[/attach]

梅兰芳(1894~1961),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日战争时期,曾“蓄须明志”,在日伪统治下拒绝演出,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一九五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幼师学“正工青衣”,又在喜连成科班搭班演出。民初开始编演新剧。他善于刻画封建社会上层妇女的品貌和仪态。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8 09:49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09:56 编辑

程砚秋

[attach]147278[/attach]

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8 10:2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7:14 编辑

[attach]147367[/attach]

A
1.梅兰芳:女起解 蓓开公司1929年录音
2.梅兰芳:贵妃醉酒 中国唱片1954年录音
3.程砚秋:春闺梦 胜利公司1935年录音
4.程砚秋:锁麟囊 百代公司1941年录音
B
1.荀慧生:元宵谜 胜利公司1928年录音
2.荀慧生:红娘 中国唱片1959年录音
3.尚小云:三娘教子 百代公司1934年录音
4.尚小云:双阳公主 中国唱片1959年录音
5.梅兰芳 尚小云 荀慧生 程砚秋:四五花洞 长城公司1932年录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8 10:27
[attach]147284[/attach]

12CD梅兰芳老唱片全集/HCD-1055

配有图文并茂的图书一册,登载了近百幅梅兰芳剧照,其中梅葆玖先生最新寻觅出来、从未面世的绝版底片更是弥足珍贵。这本书才称得上是梅兰芳建国前继承、加工传统戏和新编个人本戏的记实,更是梅兰芳艺术鼎盛时期演剧活动的缩影。《全集》既有研究梅派艺术的文献价值,又有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是京剧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谨以此纪念梅大师诞辰110周年。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8 11:29
尚小云

[attach]147350[/attach]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唱腔特点: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8 11:33
荀慧生

[attach]147351[/attach]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代表剧目:荀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等。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8 11:36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1:42 编辑

对“四大名旦”的客观评价:

[attach]147352[/attach]

[attach]147353[/attach]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

◇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

◇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8 11:5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2:34 编辑

中国国粹京剧:

[attach]147354[/attach]

[attach]147355[/attach]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作者: dx300    时间: 2016-10-18 16:45
本帖最后由 dx300 于 2016-10-18 16:47 编辑

我来介绍一套京剧立体声录音的CD. 中国唱片公司出品的 《京剧之星》. 这套CD是中国唱片总公司为了振京剧艺术,激励培养跨世纪的京剧接班人,倾力推出30位新世纪的京剧之星唱片专集。

这套CD的录音质量很高, 录音师包括了李大光, 李小沛等知名高手来操刀。这批演员都是当时一时之选,正当其盛年。


[attach]147362[/attach][attach]147363[/attach][attach]147364[/attach][attach]147365[/attach][attach]14736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19 13:54
中国戏曲五大剧种(转载)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B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

  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

  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

  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

2.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上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

代表人物

评剧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白玉霜等。解放后更有东北、河北等地刘小楼、喜彩苓、韩少云、小俊亭、花淑兰等名伶;在北京评剧界的筱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花月仙、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魏荣元、陈少舫等。

3.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代表人物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旦角流派。小生赵义庭、王素君,须生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黑脸李斯忠,丑角牛得草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包括东北许多地区。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清末起源于浙江 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主要流行于江、浙、闽、上海一带,还有一些北方地区,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中华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代表人物

  四宫调时期:施银花(花衫鼻祖),屠杏花,王杏花,赵瑞花,李艳芳,姚水娟(越剧皇后),竺素娥(越剧皇帝),马樟花(闪电小生),支兰芳(闪电花旦),筱丹桂……

  新越剧:小白玉梅(快板鼻祖,旦行全才,已故)。

  尹桂芳(越剧皇帝,尹派鼻祖,已故),优秀的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尹瑞芳、高剑琳(原西安越剧团团长,已故),庞天华(原少壮越剧团副团长),陈书君(原富阳越剧团团长),尉少秋,张效芳,宋普南,赵志刚,茅威涛,萧雅,王君安等。

  袁雪芬(袁派鼻祖),优秀传人(自己创派的除外)有朱东韵,方亚芬,陶琪,华怡菁等。

竺水招(越剧西施,竺派鼻祖,生旦全才),优秀小生传人有女儿竺小招、孙静等,花旦传人有筱水招等。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代表人物

  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周珊、黄新德、张辉、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关俊华、刘秋平。


作者: 长沙龙波    时间: 2016-10-24 00:39
文革中听样板戏,一个字唱几分钟,感觉太慢,现在感觉是韵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24 08:40
京剧这些内容是我转载的。
因为最近对戏曲来了兴趣,所以琢磨一下。
作者: dx300    时间: 2016-10-24 11:27
瑞鸣出过两张 正儿八经的京剧唱片    戏歌和短歌行等不算!  

第一张 是上海京剧院的 青衣 赵群-------姹紫嫣红

2009年出品   赵群本工张君秋一派,其张派的实力还是有保证的,至少她是得到了张君秋老先生的再传。然而,为了展示京剧旦角的各种流派来和标题匹配,让她演绎了非她本工的流派比如 梅派和荀派的代表曲目。我不是说 她唱的不好, 只是她不是这些流派的专家, 味道不是很纯正。况且 当时她还怀着孩子,嗓子的状态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 个人觉得。我在剧场和票房里,多次看/听过她的演唱,对她的声音是相当熟悉的。 这张片子录音非常好,可惜美玉微瑕!

[attach]147732[/attach]

第二张 生旦净丑
有第一张的经验, 估计听见了些反馈。终于力邀十一位当代京剧名家,包括各行当名流派传人如老生杜鹏、小生于万增、武旦宋丹菊、武生叶金援、青衣王蓉蓉、花旦管波、老旦、李鸣岩、铜锤花脸康万生、架子花脸张关正、文丑黄德华、武丑吴建平十一位著名京剧艺术家。遴选各行当的经典唱念,突出行当间组合交流,异彩纷呈中彰显人声与乐队呼应互动、浑然一体的魅力。 专辑曲目包括经典小生选段《玉门关》、老旦唱腔《赤桑镇》选段、承自昆腔的刀马旦《扈家庄》选段、以及老生,青衣和铜锤花脸三重唱的京剧咏叹调《二进宫》选段,等等;涵盖西皮、二黄、反二黄腔调中的导板、慢板、原板、流水等板式,昆腔、云苏调等声腔,构成京剧的听觉群像。在北京京城内著名的                                        、坐拥三百年历史的全木质古戏楼 "正乙祠" 戏楼内实地拾音,                                        二百年戏曲声腔气场十足,个人觉得这张是名家荟萃的录音。录音是一贯的高标准。可惜的是 部分名家 的状态已经不是其巅峰期了 比如李鸣岩,康万生等老一辈演员。


[attach]147733[/attach]



作者: dx300    时间: 2016-10-24 11:37
说了京剧, 再谈谈 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 昆曲。

瑞鸣出过一张 昆曲发烧大碟《春色如许》   

被称为“百戏之祖”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所独有的千种风情、万般意境精致展现。 拥有六百年悠久历史的昆曲艺术,沉积了无数璀璨名篇,制作团队从中精心甄选十数首脍炙人口的旦行经典唱段,将这些传世音律尽收录于此雅集中。

这里有《牡丹亭》畔杜丽娘的百转千回,《长生殿》中杨玉环的百媚千娇;亦有《玉簪记》中陈妙常、潘必正的海誓山盟,《白蛇传》里白素贞、许仙的情深意重;更有《窦娥冤》中窦娥的感天动地,可谓名篇荟萃,美不胜收。万千情缘、万千悲喜汇聚其中,令人怦然心动。 专辑集中汇聚了昆曲旦行的诸多角色类型,演唱者余彬分别演绎闺门旦、正旦、刺杀旦等唱腔,听来花团锦簇,回味绵长,柔情、至情、激情、深情,几乎面面俱到。闺门旦有其从容端庄,一步三摇;正旦有其至情至性,满腔幽怨;刺杀旦则有其激越高亢,侠骨柔肠;还有各类人物所带有的独特韵致,令人眼花缭乱,历历在目。角色虽然纷繁,但演唱者亲和恬淡的内在气质贯穿于各唱段之中,如有娓娓道来的倾谈之感。而其声腔中所伴有独特多变的丰姿与风情,时而清雅、秀丽,时而温润、醇厚,……聆听者可从中尽享昆剧旦行诸般意蕴。 如同以往瑞鸣唱片出品专辑,《春色如许-余彬.昆曲》的制作秉承了瑞鸣一贯追求高品质人文精神的创作原则。在演唱演奏者方面,可谓昆曲界群星云集。主唱由荣获多项大奖的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优秀旦角表演艺术家余彬担纲;昆剧艺术大师蔡正仁、张静娴及小生表演艺术家黎安与上海昆剧团数十位演奏家携手献艺。

这张录音堪称 昆曲录音的精品, 个人觉得。
[attach]147734[/attach]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6-10-26 09:51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6-10-26 09:54 编辑

京剧还是要听老录音,比如杨宝森1950年在香港的一批实况录音,虽然是钢丝录音质量欠佳,但杨当时的状态极佳,特别是和张君秋对啃的坐宫一折应该说至今绝后!其它如乌盆计,珠帘寨,问樵闹府等无不精彩!可能当时在港心情愉悦,再加上杜月笙孟小冬在,大烟管饱——
作者: dx300    时间: 2016-10-26 17:13
杨是大宗师级别的, 可惜身体弱 过早离世 也躲过了文革!

开派立宗的众京剧大师们 都没有留下立体声录音 除了张君秋 在80年代初录过一批立体声录音。 单声道录音 只能说 保留了一部分韵味,但是还是无法全面展现大师们的风采。
作者: 长沙龙波    时间: 2016-10-26 22:41
伶歌和短歌行属于这类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1-13 15:37
宁峰的梁祝:

[attach]148654[/attach]
作者: 哈奇奇    时间: 2016-11-15 22:54
啥也不说,直接上视频吧。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作者: jazz6789    时间: 2016-11-16 22:26
曾经一段时间喜欢中国民族音乐,特别迷琴歌

[attach]148837[/attach]

[attach]148838[/attach]


作者: jazz6789    时间: 2016-11-16 22:30
听得多是雨果的,选几张:

[attach]148839[/attach]

[attach]148840[/attach]

[attach]148841[/attach]

[attach]148842[/attach]

作者: jazz6789    时间: 2016-11-16 22:34
系列合辑没有 ,当时不少专辑是东芝压片,质量不错,后来也就没一张lpcd

[attach]148845[/attach]

[attach]148846[/attach]

[attach]148847[/attach]

[attach]148848[/attach]
作者: jazz6789    时间: 2016-11-16 22:36
民族乐器也演奏西方音乐:

[attach]148849[/attach]

[attach]148850[/attach]
作者: cui_xibo    时间: 2016-11-17 13:35
我每年回国过春节时,都会向瑞鸣,雨果,ABC,天弦等唱片公司购买新出的戏曲和民族音乐带回国外。自己留一套,多余的送给亲戚朋友......。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