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就" 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这个贴子,向167等老烧请教。 [打印本页]

作者: jadis12    时间: 2012-10-31 20:31
标题: 就" 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这个贴子,向167等老烧请教。
看到这个贴子里有段话,不知是否真实,特向各位请教,望能积极讨论,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我称之为极高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什么是「两全」?您有没有想过,假若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么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
    您还记不记得以前的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设计,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单体、高音单体、超高音单体三路。那个超高音单体负责13000Hz以上的频率。我记得当时有许多人都「不解」,为什么SP-1有超高音单体,而声音却是那么的柔呢?应该要很锐利才对呀!现在我想您该了解了吧!SP-1设计着眼点在于使高音单体不会失真,而又能再生极高频。这就是SP-1听起来很舒服,具有音乐性的原因之一。 以上这段话可信吗?
作者: musicmad    时间: 2012-10-31 21:05
本帖最后由 musicmad 于 2012-11-5 12:57 编辑

转贴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http://bbs.hifi168.com /bbs/nboard.asp?ntypeid=10的帖子:「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这个结语中,曾经许下诺言——既然批判 了,就应该再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取代。初步构思的题目是:《音响系统鉴赏参考常识》,待草拟好提纲后,会不会修改,还不敢作定。虽然说是常识,可是差不多将 一些音响系统牵涉及的名词、形容词…等都囊括进去了,可以说它是一册精简了的HiFi词汇集。

实际上,虽然说是经我手「再写」,却已经不是个人的创作了,它是建立在原来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基础上的洐生物,并且经过批判后网友讨论总结的集体作品了。

再加上我在「HiFi乐趣」栏发表帖子收集到的资料:

2004-10-26 10:52:54 quanlong转贴的「什么是音响的“贵气”」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itleid=62292&page=1
2004-12-12 21:13:59 上帖子「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itleid=65082&page=1
2004-12-30 10:21:08 的帖子:「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http://bbs.hifi168.com/bbs/nboard.asp?ntypeid=10
2005-1-8 12:24:21 的「我们怎会痴迷上音乐」

我将会将它们综合起来,适当地融合到《鉴定音响系统的参考常识》这册子里。这样一来,内容是充实了,恐怕不一定三数十万字可以表达得了,变成巨大编撰了真的怕自己能力有所不逮。

初步的编撰提纲如下,希望大家提意见。

鉴定音响系统的参考常识
上篇 音响器材的鉴定
1  评价音响器材质素的要求
1.1 音响器材的构成
1.2 音响器材的技术规格的定义
1.3 音响器材与机俱来的气质
2  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a 空气感,
b 空间感
c 间形态感,
d 定位感,
e 层次感
f 活生感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d 动态对比。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a 解析力
      aa 透明度
      bb 细致度
    b 瞬态速度
3 音响器材的配搭对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待续)
昨天晚上刚做了部份提纲,随即就发现有缺憾、不够全面,于是决定先发帖,再构思一个晚上修整后再发。我现在补充修正如下

聆听音乐的鉴定参考常识
序言
第一章:声音 音乐 音响系统
1声音
2音乐
3音乐再现的音响系统
第二章 音响器材的质素的鉴定
1  评价音响器材质素的要求
1.1 音响器材的构成
1.2 音响器材的技术规格的定义
1.3 音响器材与机俱来的气质
2  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a 空气感,
b 空间感
c 间形态感,
d 定位感,
e 层次感
f 活生感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d 动态对比。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a 解析力
    aa 透明度
    bb 细致度
  b 瞬态速度
3 音响器材的配搭对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3,1讯源
3.2前置放大器
3.3后级(功率)放大器
3.4音箱
3.5 附件
第三章 回放音乐的聆听环境
1 聆听环境对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1.1 聆听环境的黄金比例
  a 驻波
  b 活与死
  c 硬与软
1.2 声音的折射影响
  a 反射
  b 漫射(扩散)
  c 洐射
1.3 聆听环境残响
1.4 影响声音的音像凝聚的因素
2 音响器材 聆听环境的协调
2.1 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
  a 反射的利用
  b 扩散的利用
  c 洐射的利用
  d 活与死、硬与软的适当配合
2.2音箱的摆位
2.3残响时间的调整
2.4频率响应范围的拓宽
第四章  结语
聆听音乐的鉴定参考常识

序言

计算机已经普及,加上有了速度高宽频,人们的信息丰富化了,HiFi网站遍及全世界,交流聆听音乐的经验体会,变得轻松容易。我在这里想将自己五十多年在HiFi上汲取到的经验体会与大家分亨。

首先我说说自己是怎样迷上了音乐的,我的迷上了音乐可划分成几个阶段:

第 一阶段是认识音乐的美感阶段 我们家是三代同,祖、叔、我辈同挤在一起住。我还只是六七岁,叔叔姑姑们已经上大学,在家里经常哼唱当年的外国流行歌曲,我觉得蛮好听,就这样喜欢上了, 主要是觉得这种旋律委实很美,铭记心坎。聆听音乐就成为自己的乐趣。凭着音乐的感染力强大的原始力量,就把我带到一种有意识的、寻找更多机会聆听到这种充 满魅力的声音的、积极行动心境中去。我开始用积蓄下来的零用钱研究和制造矿石收音机。矿石收音机真的试制成功了,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思考,只要把收音 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

第一阶段对认识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道甚么是美,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因为新的问题 也随着产生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这些旋律美的音乐叫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于是,这些问题就紏缠在心坎里,直到现在!尽管所喜爱的音乐叫 甚么名字?是谁创作出来?很多疑云拨开了。为甚么聆听音乐的感觉会这样美?由于科学研究上仍未有确实定论,因此仍然未有解答。这个阶段延续至我开始踏入社 会,到经济收入逐渐充裕为止,于是口袋里的钱,助拥着自己的聆听欲念,开始作怪了!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我 明白让自己的兴趣仅停留在这个美感阶段是不够的,是尚未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的。因为随着年龄、知识、聆听经验、社会交际圈子等等的增加或增大,求知欲也 水涨船高。毕竟音乐美感只是音乐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却不是它的全部,我对聆听音乐的要求也扩大了,我开始到处逛、到处听……在经济条件日渐宽裕情况下,对 聆听音乐的器材要求改善的构思,就开始萌芽。

在生活、社会圈子扩大后,令我惊讶的是看到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美感阶段养 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 现实,可以逃避现实——他们当然也更不会去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纯粹关于音乐的曲 目,他们又不怎么去聆听音乐,只是片面地聆听可以沉溺迷醉他们的那些庸俗之音。

我发觉,只要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就足可以立即 改变自己当时的心情郁闷——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于是我逐渐踏入了音乐的回放的表达能力 阶段,认识到不同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异,聆听到某些音响器材或音响器材之间的不同配搭,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加高贵优美。聆听音乐的要求于 是便渐渐改变成对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追寻了,这个阶段我称它是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阶段,是最花钞票的阶段。

为了不想花枉钱,我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设法厕身于音响杂志写手行列,那么,接触音响器材、音响系统的机会就会增加了。在自己努力下,我成功地成为香港<音响世界>杂志一名写手了。

这 个阶段花钞票换去那些不恰意的音响器材外,还要补钞票换来新的、认为回放出来的声音会更好听的音响器材,当然免不了还要加上一些昂贵的试音软件。这个阶段 最冗长,像腐骨之疽一直拖延到如今,但可以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瘾」。目前已经七十多岁,偶然踫上机遇,「心瘾」仍然会发作,去年(2004)11 月,一下了就买了万多元黑胶唱片。其实,这个阶段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厘定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吹毛求疵的升级,已经提 升到奢侈的程度,希望能聆听到更加细致性的声音,要花出的钞票代价以几何级数般递增,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是见仁见智了。其实聆听音响发展到这种High end景界时,聆听音乐也该开始升华了,进入了一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聆听景界。

我在这个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里,开始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会使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音乐的价值视乎它诉诸美感 的程度,最好听的音乐并不一定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由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 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要我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惩结所在,因为涵义过于抽象,很难言语表达清楚。

要是希望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这种涵义愈能够具体,他们就愈会喜爱它。愈能使他们想起一部影片、一场音乐演奏会、一次葬礼或任何其它比较熟悉的某国国歌等概念的乐曲,他们就愈觉得富有表现力。这种对音乐具有涵义的仅是一种流行概念。

任 何一首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涵义方面,我说,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胜利、愤怒、喜悦的情绪。它以无 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说所有的音 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我说的音乐确实能表达一 种涵义,但又不能用很多言词来说明其涵义是什么。那么聆听音乐的第三阶段「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景界」,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确实存在 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音乐。如果稍有区别的话,专业音乐工作者又太注意音符了,他们经常陷入下述错误,即全神贯注于琶者和断奏,从而 忘了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的更深刻的方面。我这个外行的角度来看,提高自己对正在演奏的音符的理解,较诸克服纯音乐阶段的坏习惯更为重要。

当 我在街上、或任何场合里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我只会注意到这支曲子的旋律、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假如不是美妙的旋律我就不再注意聆听下去;其次 我注意到的很可能是曲子的节奏,特别是节奏令人兴奋的;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我从来没有考过。

我 认为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我聆听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我认为作为一名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必须更有意识 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因此我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的软件,收集了各种各样乐器 和音乐曲式的原理的书籍。聆听到这一阶段,要素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首先要充实自己的音乐修养。

我为了更清楚将我怎会痴迷上音乐,我才机械地将经历硬性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实际上,我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去聆听,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例 如我坐在剧院里,就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看到的情况与音乐相比较,便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 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 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

只要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贝多芬的作品,只有自觉的、有意识的聆听——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发展,你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聆听音乐,既能进入音乐同时又能超脱音乐。

我觉得假如音响爱好者能「修练」到我所说的「认真聆听音乐真谛的high end景界」时,其实他已经修练「正果」了。他们会不在乎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究竟是好是坏,像音乐家、挥家般迷醉在音乐美妙的声音里。
第一章:声音 音乐 音响系统

1声音

振动的物体能使邻近的空气分子振动,这些分子又引起它们邻近的空气分子振动,从而产 生声音(Sound)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递,这种传递过程叫声音辐射(Sound Radiation)。由于分子振动产生的声波的方向与波传递的方向相同,所以是一种纵波(Longitudinal wave)。声波仅存在于声源周围的媒质(media)中,没有空气的空间里不可能有声波。声音不仅可在空气内传递,也可在水、土、金属等物体内传递。声 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5℃时)。
声波在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称为频率(frequency),单位赫(Hz)。人耳能够听 到的声音的整个范围是20至20000Hz,一般把声音频率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个频带。听觉好的成年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常在30到16000Hz之 间,老年人则常在50-10000Hz之间。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空气层的密、疏会依循着一定的方向放射移动。由于空气的赋有弹性,上述那种疏密的 压力变化,将依次向四方面传播,辐射出一系列有规则的波。声波的波长(wave length)就是这一段路程的长,构成音波的一个密和一个疏循环。波长与声源的振动频率,与声音传播的速度有关。波长:C=L•f(式中,C为声波的传 播速度m/s;L为声波的波长m;f为声波的频率Hz) 。
声音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客观存在的能量,意义上它可以感染、剌激人的心灵,产生很多感 觉。于人们对聆听到的声音总有一种天然的感应,能够代表一种情绪,一种情调,或是一种感情……能使聆听者感动。但这种对聆听到的声音,人们的感染、剌激和 感动的程度每每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是随着个人的文化程度、性格修养、当时的心情状态……等主观因素或条件而变化,因此往往对那瞬间聆听到的声音认知上有不 同的见解。

有关声音,在http://www2.sfu.ca/sonic-studio/handbook/Sound.html网站 的定义里牵涉的问题很广,英文程度好的朋友可以逛逛,保证能增广知识,我在这一章里仅重点地多花篇幅谈谈声音的音色(timbre),因为音色对评定音响 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有决定性意义。

a 人的听觉的系统

人的耳朵有两个功用,第一,它们是听觉器官,第二,它们能感应头部的运动及位置。在这里,让我们先谈论它们的听觉功能。

人 类有两个耳朵,每只耳朵都是由外耳,中耳及内耳组成。外耳的耳壳部份是在头部的两侧,负责收集声波。人类的耳壳一般也不能活动,所以在分析声音来源的位置 的功能方面不太有效。但是,幸好由于人类有两只耳朵,若声音来源的方向是从左边来的,左耳听得声音较右耳快一些,如此类推,就是这样,人类也能分辨声音来 源。

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最后便会震动耳膜(鼓膜)。鼓膜是一片很薄的膜,将声波转化成震动。由于鼓膜与一块耳骨连接,它的震动便会 使该耳骨震动。中耳内有三块小耳骨,它们一块接一块,震动便由一块传至最后一块去。耳骨非常有用,它们将震动扩大超过二十倍之多。耳骨将震动传入内耳的耳 蜗,耳蜗的外淋巴受压,产生震动,外淋巴的震动传进耳蜗的中央管道内,使里面的内淋巴受压。它的震动便能刺激中央管道里的感应细胞,那些细胞便产生神经脉 冲,于听神经传送至大脑。


20-40 Hz极低频,能达到这段音域的乐器极少,钢琴、低音巴松管、管风琴、土巴号等音域,声音却没有方向性,是音响器材最难表现的声音频段。真正的低音,定音 鼓、大鼓、低音提琴、管风琴等助最低部份,加上音乐台、音乐厅的谐振。把它们抽出来单独听,它们类似马路上大货柜车大巴土行走时所发生的物理振荡性低音。
40-80 Hz低频的音高(pitch) 比较极低频高了一个八度(频率每增加或减少一倍时就是一个八度),进入了低音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土巴号等音域。100赫以下低频之回放,是HiFi中花钱最多的部份了。

80-160 Hz中低频低频的音高又高了一个八度。此频段是最容易产生房间驻波的频段。

160-1280 Hz为中频频段,横跨了320 Hz、640 Hz、1280 Hz三个八度,这中频段是所有乐器与人声出现最频繁的音域,也是音乐的灵魂之处。

1280-2560 Hz亦是升高了一个八度,这是中高频。大部份的二路分音喇叭将分频点设在2500- 3000 Hz之处,也就是说,往上的频率要给高音单元负责(高频、极高频),而往下的频率则为另一个单元负责,这是中高频以下的广大频段。

2560-5120 Hz为高频,到此为止,几乎所有乐器所能演奏的「基音」音高都截止了,我们
靠乐器的演奏来分辨高、低频段的能力,也到此为止。

从5120 Hz以上的极高频频域,我们所听到的都是乐器的「泛音」、「余韵」,或HiFi友口中所说的“空气”之顶端(在音乐厅里,每件乐器在演奏时,我们都可以听 到包围着这件乐器音色的“空气”)。基音给予固定的音高,而泛音则是乐器不同音色的来源。在这极高频的泛音范围中,任何人都无法由乐器演奏的基音。

8000 Hz或是16000 Hz频域除非用信号产生器发生基音才能测出,但那已与音乐无关。一般乐器的基本周率,约止于400 Hz,只有电子乐器和管风琴的基本周率能扳高申8000 Hz。但是,5120 Hz以上的频率却是造成「声音甜美」、「弦乐有光泽」、「透明感十足」等等形容词主因。所以,我们以「不够透明」、「没有光泽」、「粗干尖锐」等来描述音 乐时,它所代表的就是「极高频不足」。

读者们若要记住音阶与频率的数字关系,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以中央 A音为准(即La音),中央 A音是 440 Hz。往下一个八度的 A音就是 220 Hz,再往下就是110 Hz。而往上则是 880 Hz、1760等等十分好记。这也就是一个音响评论员,往往很容易就能指出某种乐器大概是演奏几 Hz音高的原因。

70年代却拚命向超高频方向拓展。很多时,你觉得它高音多的体系,真正的缺点可能是低音弱。100赫以下低频之回放,是HiFi中花钱最多的部份了。它已经超越了扬声器品质所能够控制内范围,要借重听音室音响效果去配合了。

另外在乐器音域表中,弦乐的最高音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人声及管乐的最高、最低音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会依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而有些许的政变。同时管弦乐团的排列也会因乐曲需要而作调整。

高 音低音拓展理论 录音素材里,本来是合有余韵、残响和空气的。要把它们原原本本回放出来,就可以再造出迫真生动的音乐。但由 HiFi的第一环唱头唱臂唱盆(还有接线)开始,余韵及空气的特性便有所改变及损失。质素越高的Hi Fi,回放余韵及空气的传真度越是高,音色自然生猛。缺乏余韵表现能力的组合,便是生硬死实。
超高音单元是改善音色的基音和各阶次的谐波,因为它 们的频域延伸到无限,现在市面的超高音单元最高能达到35k Hz而已。除非能买到空气离子的超高音单元,才能冲击这个极限。我现用的两对超高音(ESS和Pyramid,均是美国制造的) ,价格每套都超过万多元港币,它们的效果很好,物有所值。

听到飘逸细致的高音如铜钹、三角铁、小提琴泛音、竖琴拨弦的尾韵…尽管声音 很薄但非常清晰、玲珑、透明…这是一种高级享受的景界…我的印象中,只有自从我拥有了Consequence这对音箱后,才从新进入过这种景界,是在回放 Virgin 编号V2402的Ennio Moreicone电影原声黑胶唱片时,其第二面声轨中的飘逸铜钹声,真是令人陶醉(它们能够把弱音的迅态回放细致的表露无遗)。由此,我认识到超高音单 元对音乐的聆听的重要性,没有它,聆听音响就存在缺憾了。我拥有的Consequence音箱已经有超高音单元,但我额外再连接上一对外置超高音单元后, 整套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的氛围充沛了,人、乐器的声音显得更真更自然,对外置超高音单元从此便永远的再没有可能将它们卸下,否则聆听起来,你会觉得回 放出来的声音说不清楚究竟缺少了些甚么,完全不对劲!

通常高频的气息比较能体现贵气,延伸好,泛音足并且质感细腻。」真是「英雄所见 略同」,我的看法完全一样!音频的高次谐波是声音音质的灵魂,人声、各种乐器声以中央C为准,各自发声时都是261.6Hz,为甚么我们能丝毫不误地分辨 听出来:那是邓丽君、这是腾格尔;这是横笛,那是法国号…的声音?这完全是因为附着他、她、它们声音的泛音及高次谐波不相同之故,令我们清晰地将它们分辨 出来。所以说:能回放出来泛音和高次谐波,对HiFi质素有直接关系。

换句话说:选择器材时要注意它们的重播音域必需广阔!我选择的 器材就是这样:前后级的频域是:10-100K Hz以上,远远超越人的闻域。我的Dynaudio Consequence 音箱本来已经有超高音单元,但是加上了ESS或Pyramid超高音,Dynaudio Consequence 音箱回放出来的声音,显得更加完美丰盈了。

这就是为甚么现在出厂的新型音箱多数都增加了超高音单元的原因。其实Dynaudio的 Consequence已经有超高音单元的,并且有了一对无以伦比的中音单元,因此,它们都是声 音特别诱人的原因。

这 就是我为甚么在谈音响贵气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倡发烧友朋友们多增加上一对超高音单元的原因,它也是音响「贵气」所不能或少的要素之一。这一段文字里所提及 的一些聆听音乐时的技术词语,不也是不可或缺的吗?朋友们不难也会发觉近几年来推出市场上的音箱,不少也附设了超高音单元吗?

b 耳朵能听见的声音范围

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高纸与强度都有一定的范围,声音太低或太高时无法听见,而太弱或太强时则很难区分。人的听 觉系统能够接受的声音频率是每秒10至200,000赫兹(Hz)。但接受能力随年龄而异,年轻者可接受较大范围的音波,年长者逐渐失去接受高频率音波的 能力。我们平常说话的声音,高低和强弱都在我们能够听到的范围之内,而且音域非常狭窄,所以人类耳朵的构造能够顺利听到人所发出的声音。

HiFi20-20,000 Hz?这种说话至今只有一半对,音响体系应该在可能范围里,回放出人耳听觉的可闻周率范围,回放条件是保持声音平衡度(balance)准确。 20-20,000 Hz频率响应范围里,任何部份都不应比讯源有所强调或衰减,即必须保持线性质素(Linearity)。判断频率响应范围的比例平衡性,就必需运用脑子里 贮存了的真实音色,去与实时所聆听到的声音作比较。通常把音域分成高、中、低三段是不足够的,把它微分成极高、高、中高、中、中低、低、极低等七段就勉强 够细微比较。

C 音响频域分段

频域:
极低频:  20 - 40 Hz
低频  :  40 - 80 Hz
中低频:  80 - 160 Hz
中频  : 160 - 1280 Hz
中高频:1280 - 2560 Hz
高频  :2560 - 5120 Hz
极高频:5120 - 20000 Hz

这里所作的音响频段,完全以乐器的音域,以及音响上描述频段的习惯来划分.主要的目的能藉借乐器的音域,去判断频段。


d 听觉对声音的感知
听觉感知系统是人接收信息的主要系统之一,我们的听觉系统,人类语言交流需要听觉的辅助,语言的应用就锻炼了人类的听觉。人 类的耳朵具有“选择收听”的特性,我们说话的能力和我们听觉的需求,影响了人类大脑处理声音的方式,令我们的听觉系统希望听到的,不是支离破碎的声音,而 是有意义的连贯话语。而听觉的接收习惯也会影响人的审美判断行为。

听觉的特殊感受是指人们聆听到的谐音与噪音。一种具有和谐性逻辑,一种 具有非和谐性逻辑。其实噪音与谐音的区别,仅是谐音是合乎逻辑的声音频率,优美的音乐不会让耳朵产生不适感,反而让人们产生欣喜的感觉;而噪音的构成是没 有逻辑性,或者是一个声音的反复,往往噪音会给人造成不适感或让视觉系统感觉疼痛,让人的内心感到压抑和崩溃。因此我们考虑选购音响器材时,应该抱着像在 谱写一首乐曲的心态,去仔细欣赏这首曲子的回放出来的效果。我们必须考虑音响器材的整体定位,和聆听过程中的特殊感受,我们的追求不仅仅是具有回放功能, 而应该同时要求音响器材具备可欣赏性和可理解性。
e 触觉对声音的感知
触觉不同于其它感觉,触觉没有局限于感觉器官,而是覆盖在我们整个身体的表面,触觉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类型的感觉信息——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人们可以分析信息得出相应的行为措施以适应新的环境需求。
我 们的皮肤对外界的刺激相当敏感,仿佛一道屏障抵御着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他也丛外界收集很多必要的信息。当我们聆听到一个利器括金属的尖锐高音时,皮肤毛 发瞬息间便竖起鸡皮疙瘩;爱人轻轻抚摸皮肤毛发移动这样细微的压力、温度和位移的变化,这使我们产生愉快的感觉。如果这种刺激过于强烈则感到疼痛,然而身 体不同的区域对触觉有不同的敏感性,人们大约有一半的躯体感觉受愿望、习惯以及文化的影响。触觉的感知愉快信息的经验同时也影响了一个人的审美观。
聆听音乐的泛音余韵,其实已经多数不是经由耳朵,而是藉助于我们的触觉了。触觉补充了我们听觉的不足,令音乐的频率响应范围扩充得更广阔,聆听起来更绚烂、更丰富甜美。
f 人类两耳听觉有分工
用 神经影像技术对大脑进行扫描,并对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音乐活动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内同时展开的,人脑的每个部分都“各司其职”,假如人 的左脑受损,那么他对音阶的识别能力就会极度下降,而如果受损的是大脑的右半部分,那么此人将无法感受到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
最近的研究人员近来发现,就像人的左右脑有分工一样,人的左右耳朵也有不同的听觉:右耳能更好地处理语音,而左耳则擅长处理音调和音乐。人们一般以为人的左右耳是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声音的,因而认为无论是人的哪一只耳朵出了问题,对人的伤害都一样。但其实不是这样。

据 报道,斯宁格和她的同事在3000多名新生儿中做了听力研究,在婴儿的耳朵里嵌入微型探测器,使其感应两种不同的声音,并测量声音进入耳朵后所引起的振 动。 研究结果显示,语音能在右耳内引起更大的振动,而左耳则感应音调和音乐比较强烈。这与人脑两个半球对语言和音乐能力的处理能力不同是一样的,只不过位置刚 好相反而已。同时,这项发现也证明了听觉的产生先于大脑收到声音信息之前,耳朵能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声音,然后再把它传递给大脑。

g 听觉的主观性

一 般说.对音响器材音色好、丑的定夺,是凭个人的口味。任何人购到一些由Hi Fi播出的音响,都马上直觉地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这一种音色。此外,Hi Fi的好丑,又可凭听觉所分析出来的可闻失真而定高低。所谓可闻失真,是指互调失真(IM)和谐波失真(HD)。至于线性失真、瞬态失真或相位失真等,对 一股玩家而言,均可列入不可闻失真的范围内。

2    声音的三要素
a 响度 (Loudness)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程度的感觉,即是声波振幅的大小。响度变化大致同声强变化的对数成比例。声音的响度虽主要取决于其强度,但也与 其频率和波形有关,人耳对中频的音量变化比之低频和高频更为敏感,所以听觉是非线性的。对声音各频率与1000Hz声音在响度上相等的曲线,称为等响曲线 响度的计量单位是方(Phon),人耳在1000~3000Hz频率范围内听觉最灵敏,声压越低,听觉的频率范围越窄,声压越高,频率范围越宽,当响度级 达到80Phon以上时,听觉的频率响应趋于平坦。表示声音的响度通常以声压(达因/平方厘米) ,或声强(瓦特/平方厘米)来计量,其它的声压的单位为帕(Pa) ;对于响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单位宋(Sone)来度量,并定义l kHz、40dB的纯音的响度为1宋。可见表示声音的响度是随着应用场合而不同,我们只要知道音响领域的习惯,以基准声压比值的对数值称为声压级,单位是 分贝(dB) 就可以了。
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dB—140dB(也有人认为是-5dB—130dB)。固然,超出人耳的 可听频率范围(即频域)的声音,即使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出来(即响度为零)。但在人耳的可听频域内,若声音弱到或强到一定程度,人耳同样是听不到的。当 声音减弱到人耳刚刚可以听见时,此时的声音强度称为“听阈”。一般以1kHz纯音为准进行测量,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为0 dB(通常大于0.3dB即有感受)、而当声音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阈值称为“痛阈”。仍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 级约达到140dB左右。人类的整个躯体,根本是听觉体系之延续。1950年代,人们已经体验到二万赫以上的音频,听觉听不到,皮肤却感到它的存在。在音 乐厅里,同相位的音波相遇,会产生新的「合拼」音;反相的音波相遇却会产生新的「差分」音(Sum and Difference tones),前者是两音波频率的总和,后者是它们的差额。这些闻限内外音波把HiFi回放频带拓展至由DC-1000 Hz,不用说,这个范围已是远远超越了一切人类科技所能达到的录音极限。

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最微弱强度,称为听觉阈,产生疼痛感的最高声音 强度,称为痛觉阈。声音的有用音量范围,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称为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在一般家庭中重播音乐的声压级的平均值约需75-85db,音量太低,不能正确鉴定声音质量的好坏。

b 声音的强度
    声音的强度系用"分贝"来测量,人类耳朵能听到最弱的声音是从零开始。
分贝强度    举例    分贝强度    举例
20    嗡嗡声    110-115    机车排废气声
25    猫的噪音    110-120    一般飞机引擎声
40    街头低的噪音    150    喷射机起飞时声音
60    一般谈话    180    火箭
80    重型车辆,如卡车    180以上    太强爆炸声
人耳的听觉范围是闻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等响度曲线之间的区域。对于1kHz纯音:

0dB—20dB为宁静声,
30dB--40dB为微弱声,5
0dB—70dB为正常声,
80dB—100dB为响音声,
110dB—130dB为极响声。

而对于1kHz以外的可听声,在同一级等响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等效的声压/频率值,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

小 于0dB闻阈和大于140dB痛阈时为不可听声,即使是人耳最敏感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也觉察不到。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 样。人耳的痛阈受频率的影响不大,而闻阈随频率变化相当剧烈。人耳对3kHz—5kHz声音最敏感,幅度很小的声音信号都能被人耳听到,而在低频区(如小 于800Hz) ,和高频区(如大于5kHz) ,人耳对声音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响度级较小时,高、低频声音灵敏度降低较明显,而低频段比高频段灵敏度降低更加剧烈,一般应特别重视加强低频音量。通常 200Hz--3kHz语音声压级以60dB—70dB为宜,频率范围较宽的音乐声压以80dB—90dB最佳。
人耳对声压级变化3dB,敏感的人会感觉到声压增加一倍,大多数人要在声压级增加6至10dB时,响度才有加倍的感觉。人耳能分辨的最小响度变化是1dB,离声源距离每增大1倍,声压级降低6dB,两个声源并存,声压级增加3dB。
声 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只要障碍物的尺寸大于或接近声波的波长,就会产生反射(reflection)而改变其传播方向(与光的反射一样,入射角 等于出射角)。部分声波则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传播,而声波传播时通过窄孔,则将趋向均匀扩散(diffusion),这就是声绕射(衍 射,diffraction)。对频率越高的声音越不易产生声绕射,其传播辐射的指向性越强。频率越低的声音,由于声绕射作用,障碍物的遮蔽作用越弱。
如 果有两个不同声源发出同样的声音,在同一时间以同样强度到达时,声音呈现的方向大致在两个声源之间;如两个同样的声源中的一个延时5-35ms,则感觉声 音似乎都来自未延时的声源;如延迟时间在35-50ms时,延时的声源可被识别出来,但其方向仍在未经延时的声源方向;只有延迟时间超过50ms时,第二 声源才能象清晰的回声般听到。这种现象就是哈斯效应(Hass effect)。
人类对声源方向的判别,不仅取决于声波传播的物理过程,还与人的 听觉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用单只耳朵虽能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等属性,但不能具体确定声源的方向和准确位置,当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对声音方向的定 位能力就能提高,这就是双耳效应(binaural effect)。双耳效应的依据是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到达两只耳朵时,由于距离不等,就存在时间差(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和强度差(Interaural Intensity Difference)。鉴于人的头部双耳间的距离约为16~18cm,是800~1000Hz声音的半波长,所以对频率在800~1000Hz以上的声 音,由于头部的遮蔽作用,两耳听到的声音就有强度差异,主要是这种强度差决定了声音在水平面内的定位。频率在800~1000Hz以下的声音,由于声音的 绕射作用,双耳的定位能力随着频率的降低而减弱。
双耳效应只能解释前方水平方向上的声音定位,三维空间定位主要依赖于耳廓效应。人类听觉系统的频 率响应为声源空间方位角的函数,也就是耳廓对来自各个不同方向的声波频谱进行不同的修正后,才由耳道传到鼓膜,大脑依据声音的频谱特性,就能辨别三维空间 中的声源方向。声音从不同角度进入人耳时,由于耳廓的结构会影响声源的定位,所以人类的耳廓对确定声音的空间方向起主要作用,这是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实验室自80年代起所作人类对声源定位的生理和心理研究的结果。
耳廓效应主要对4kHz以上高频段声波产生梳状滤波作用,而且耳廓效应的数学模型HRTF还与人体头部、肩部及躯干对声波的反射、散射及传导等因素有关。双耳效应和耳廓效应赋于人耳全方位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
2.音高(pitch)

音 高也称音调(sound tone),表示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音调高低与频率高低有密切关系,但声音强度及声音长短都会影响人耳对音调的感觉。声音频率每增加一倍,音 调升高八度,也就是一个倍频程(octave)。客观上音高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单位用赫兹(Hz)表示。主观感觉 的音高单位是“美”,通常定义响度为40方的1kHz纯音的音高为1000美。赫兹与“美”同样是表示音高的两个不同概念而又有联系的单位。一个声音的听 觉阈会因另一个掩蔽声音的存在而上升的现象,称为掩蔽(masking),通常是低频率的声音容易掩蔽较高频率的声音。

人耳对响度的感觉 有一个从闻阈到痛阈的范围。人耳对频率的感觉同样有一个从最低可听频率20Hz到最高可听频率别20kHz的范围。响度的测量是以1kHz纯音为基准,同 样,音高的测量是以40dB声强的纯音为基准。实验证明,音高与频率之间的变化并非线性关系,除了频率之外,音高还与声音的响度及波形有关。音高的变化与 两个频率相对变化的对数成正比。不管原来频率多少,只要两个40dB的纯音频率都增加1个倍频程(即1倍),人耳感受到的音高变化则相同。在音乐声学中, 音高的连续变化称为滑音,1个倍频程相当于乐音提高了一个八度音阶。根据人耳对音高的实际感受,人的语音频率范围可放宽到80Hz--12kHz,乐音较 宽,效果音则更宽。

3. 音色(timbre or tone quality)

音色是人耳对某种声音独特性质的综 合感受。音色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声音的波形,而声音的波形则决定于存在的泛音多少及各自的强度,也即主要取决于各种谐波的相对强度和最突出的谐 波的频率。语言和音乐都是由许多频率的声音所组合而成,都具有脉冲性质,是一系列连续的宽度和强度不等,而且频率差异的声脉冲的组合。所以声音具有瞬变特 性,它的频谱是声波能量按频率的分布。
请 参阅上图:振动物体产生的声波,即是空气里的压缩波,传到我们耳朵里就变成各种乐音(tone)、谐音F1,F2(harmonic tone)或噪声(noise)。在声音世界里除基音(fundamental)外,大量存在的是复合音T0,T1,T2(complex),而频率与基 音频率成整数倍的分音 (partial) ,如F1就是F2的整数倍的分音,称为谐音,频率比基音高的所有分音,统称泛音(over tone),泛音的频率不必与基音成整数倍关系。乐音内的各个音在频率上都有一定比例,例如,高8度(octave)的音的振动频率,是基音的频率的2 倍。如果同时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人耳可以听到悦耳的谐音(和声harmony),也可能听到刺耳的噪声。当两个音的振动频率之比为较小的整数比时, 如1:2、4:4,会得到悦耳的谐音,当频率比为较大的整数比时,如8:9、8:15,听到的将是令人生厌的噪声。乐器在发出基音的同时,总会伴随着一系 列泛音的出现,由于不同乐器的泛音并不相同,所以它们发出的同一个音也不相同,就是这些泛音决定了一个乐器所发声音的音色(timbre)。
频率相同的正弦波(sine wave)之间在时间上的相对位移,称为相位(phase),以度来表示。声波与其它波相同,它整个一周为360°的相位变化,称为周期(period),同相声波互相加强,异相声波互相减弱,或倾向互相抵消。

下图显示音波重迭互相加强情况,左图表示未互相干扰前,右图表示互相干扰后。

除 此之外,outer hair cell的motile response也会帮助place code。所以basilar membrane就像是frequency analyzer一样,即使是复杂波形的音,也会将之分离出不同频率的纯音,由不同位置来处理。如图20。

图 20
频率时间码The timing code for frequency   
   神经细胞受限于refractory rate而在反应速率上有极限,最多一秒只能1000Hz,对于更高频率的声音,必须结合volley principle 与 phase locking才能完成。

一群神经细胞可以轮流对某刺激反应,之后再整合,便可还原回原来的频率,如图21;另外,即使不是每次都反应,一个神经细胞也必须对正弦波的固定相位角反应, 方能还原刺激频率,称为相位锁定phase locking。


图 21

大脑皮层的频率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in the Cortex

大 脑负责处理听觉的位置在temporal lobe,主要在primary auditory receiving area(A1)及邻近区域:secondary auditory cortex 和 auditory association cortex (nonprimary auditory cortex)。
   
对于simple tone的侦测,从cochlea一直到A1,都有依频率排列的特性(tonotopic map),同时对相同频率反应的细胞也排在一起(columnar arrangement)。
  
对 于complex tone的侦测,我们要先看missing fundamental这个现象。前面我们提到,一个以400Hz为基频的音加上其整数倍的harmonics,就是400Hz的complex tone,如图10.22(a);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做出800Hz的complex tone,如图10.22(b)。若现在把400Hz的complex tone拿掉其基频,如图10.22(c),听起来会是什么呢?答案是仍是400Hz的音;即使这些harmonics呈现在不同耳朵也有这个现象。这个 现象告诉我们,决定complex tone,也就是一般我们听到声音的频率,是在相当高层的地方,无法由place coding解释;甚至有中央音调处理器(central pitch processor)的概念出现:在中央有一个机制,整合各个harmonics之后,才形成我们的复合声音的认知(complex tone perception)。这个现象也实际应用在各种电器如音响、电话上。若扩音器的喇叭无法发出比300Hz更低频的音,但只要提供300Hz、 400Hz、500Hz......等,我们就可以「听」到100Hz的声音了!
下列的表显出谐波的次数、波形变化
谐波Harmonic    节点数 Nodes    反节点数Antinodes    合成波形Pattern
1st    2    1   

2nd    3    2   

3rd    4    3   

4th    5    4   

5th    6    5   

6th    7    6   

nth    n + 1    n    --

音 色又称音品,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和包络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各次谐波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泛音。单一频率的音称为 纯音,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每个基音都有固有的频率和不同响度的泛音,借此可以区别其它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声音波形各次谐波的比例和随时间的衰 减大小决定了各种声源的音色特征,其包络是每个周期波峰间的连线,包络的陡缓影响声音强度的瞬态特性。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Hi— Fi)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其实地感受到诸如声源定位感、空间包围感、层次厚度感等各种临场听感的立体 环绕声效果。

另外,表征声音的其它物理特性还有:音值,又称音长,是由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持续的时间长,音则长;反之则 短。从以上主观描述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看,人耳的听觉特性并非完全线性。声音传到人的耳内经处理后,除了基音外,还会产生各种谐音及它们的和音和差音,并 不是所有这些成分都能被感觉。人耳对声音具有接收、选择、分析、判断响度、音高和音品的功能,例如,人耳对高频声音信号只能感受到对声音定位有决定性影响 的时域波形的包络(特别是变化快的包络在内耳的延时),而感觉不出单个周期的波形和判断不出频率非常接近的高频信号的方向;以及对声音幅度分辨率低,对相 位失真不敏感等。这些涉及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方面的复杂问题。

a 时间差和声级差的组合

双耳效应所产生的各种差别,对声源的方位感,都能够单独发生作用。在它们相互结合时,则产生综合作用。如果它们的作用相反,那末就相互抵消。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聆听室里经常会发生这种声音相互抵消的情况,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影响回放出来的声音不好听的罪魁祸首。

近 代立体声技术的实践证明.时间差和声级差的组合,对声源方位感的效果十分明显。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1 ms时间差相当于5 -12 dB的声级差,其关系可互换。在一个混响时间超过正常声学要求的大厅里,声频的反射声、混响声等声级大大超过其直达声。这时,人耳对声源的第一波阵声源的 刺激甚为敏感,如果反射声和混响对于直达声延时40 - 60 M,人耳还可能把握到声源方位。如果延时超过这个40 - 60 M范围,人耳便无法分辨原发声到达双耳的时间差和声级差,就会产生分离的方向感,或混乱的方向感。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回声很重的大厅里不容易把握住声源方 位,需要用眼睛帮助定位的缘故。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怎样去保持第一波阵声源的纯净性,极力设法去保持以免受到干扰。我们的声学处理 重点,就是尽量消除那些多次反射声波的干扰,设法吸收它们或扰乱它们的扩散方向。聆听室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种容器,在其中发生的声音反射回听者耳朵那里 ——音箱产生声波,其中一些直接到聆听者的耳朵,而大部份是由房间的地板、天花板或墙壁等反射之后,才到聆听者耳朵的。当两个同频率等幅度的声波,以不同 的时间到达聆听者的耳朵,这些声音就是多少有点不同相位,即是说,声波形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一样,但波峰值和波谷值都不相吻合。两个声波在完全反相时,峰值 填平了波谷值,就完全抵消。波形的总幅度是由「常态」或媒体的、非激发态开始算起的最大偏离,数值是正的。但声波的本身是在正负两个方向连续变化,因此在 声波上的某一点,相对于正常状态时,声波的综合会产生正值或负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多个声波相交时,会互相加强或互相抵消的原因。这些合成声波的幅度,等 于在相交点各声波幅度之和,如果是正值相加就定生一个更大的正值,负值相加产生一个更大的负值;如果正负值相加,总的结果就接近于零。如果两个声波的幅度 完全相等,但是数值相反,合成声波的幅度就等于零。同样,对于声波其压缩的部份遇到另一声波的稀疏部份,互相会抵消,其程度依随着室内正常的空气密度的偏 离而不同。如果完全抵消,就会没有声音。
声音的音色 *(注1) 是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 ( spectrum ) 和它所凝聚的氛围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 fundamental ) 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 ( fundamental tone );各阶次 ( order ) 的谐波(harmonics )*(注2) 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分泛音 ( partial tone )。单一频率的音,称为纯音( tone),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 ( complex tone )。每个基音都有独特的频率和不同响度的泛音,人们聆听到时,立即可以分辨出来这种独特的频率的特征,与其它不同响度的泛音 (overtone),但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声音波形及各次谐波的比例、声音波形随时间的衰减大小,决定了各种声源的音色特征,它的凝 聚氛围是每个周期波峰间的连线,凝聚氛围的陡缓,影响声音强度的瞬态特性。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 ( Hi Fi ) 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去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声源定位感 ( positioning or spatiality ) 、空间感 ( spaciousness ) 的质素,能显示许多不同乐器或演唱者,各个发声位置及其声音空间。有人认为空间感即是英文的声像演绎( soundstage presentation ),亦即回放系统准确地再生原始演唱者或乐器的位置、尺码、形状和声音的特征。空间感呈现很广阔环回声音、较两边音箱阔的三维空间,可以感觉得到临场的聆 听感、大堂堂音 ( ambience ) ,包围感( envelope or ambience )、层次深度感 ( layers and depth ) 等各种立体声音的环回的效果。
*(注1)音色timbre的概念十分复杂,如上述的定义,构成音色的物理成分十分复杂;人耳对音 色的感觉过程也十分复杂;每个人都生就一对与别人不同的耳朵,对音色感觉和心理上反应也十分错综复杂。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听觉,可以说十分错综复杂,彼此 之间也干差万别的,各自有自己与别不同的「主观评价」。
*注2:谐波harmonics亦称为overtones: 它们是一群基频的倍数频率。谐波的延伸可以无限地超越人的闻阈。谐波里包含有「奇次谐波」和「偶次谐波」的特性。一个二次谐波相当于四倍的基频; 如此类推。每一个偶次的谐波,如2.4.6等,就是一个八度音阶 ( octave ) , 或是音阶高于相应基频的倍数。另一方面,每一个奇次的谐波,如3,5,7等,及它们提升层次所产生的连串音阶,没有与任何八度谐波相对应,因而会是一种不 愉快声音。因此,我在这里必须强调:音响系统会产生奇次谐波的话,它回放出粗糙难听而偏硬声音,因而也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c音色的物理成分:

我 们耳朵对音色的感觉,是人类听觉器官最为神奇的功能之一。活到八十岁的老人,一生中可能听到并且能瞬息间分辨出亿万个不同声音的音色,而且可以清晰地记忆 它们之间的不同音色的特点,可以说人耳对音色的分辨能力是无限的。这也是人类听觉器官最挑剔的功能,是判断声音音色好听或是不好听的主观直接神奇的功能。

声学上音色之间的差别分解为:

(1)频率frequency 是声音的基础,不同的频率产生相异的音调,令人聆听到不同的意义或旋律(基频频率fundamentals及其谐波序列orders of harmonics) ;

(2)振幅modulation 是声音天赋的特质,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乐器,都会有它自己与别不同的特质。它会令人聆听起来时产生感觉,令人的情绪产生变化:立即分辨出是谁或者是甚么乐器的发出来的声音;

(3) 发声过程sound sequence是声音产生的源头,决定声音的赋有的特征,它是根据乐器的材料成份、形状、构造…的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这便是名歌星、名琴的分别, 他们的声音产生的源头与别不同,人们喜欢聆听。上篇<再谈音响贵气>文章提起的意大利小提琴,和下文所提的土耳其钹,都是因为它们的声音产生 的源头特殊,人们喜欢聆听而誉满全球。

这三个变量因素,是一种包含着时间的当量,帮助我们进一步弄清楚音色概念。音色感觉的生理机制,是 人耳蜗基底腹,在受到这三个当量的刺激后,向大脑皮质所发送相应的脉冲信号。这些变量因素是构成音乐语言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 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等的复杂变化,令音乐多姿多采、千变万化。

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发声腔调,每一件乐器也会奏出不同于其它 乐器的声音。事实上每一滴雨水落地的响声,落点不同因而彼此各自也有区别。这些音色差别,我们都能够感觉出来。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各种各样的音色的感觉,都可以归纳为听觉器官对声音进行频谱分析的结果。 每个人对同一种音色的评价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意见。形成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就像每人的口味嗜好一样,各有各人自己的偏好,很难强 求一致。
d 形成对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
在交响乐队中的土耳其钹 (Cymbals),也是一种用“响铜”制造的体呜乐器,源出自古代土耳其,最早在埃及、叙利亚和伊朗流行,后来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而传入欧洲。 1623年,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一位名叫艾夫迪斯(Avedis)的炼金匠,发现了一种冶炼合金的秘方,并将其应用到制钹上,才使土耳其 钱各扬天下。由于艾夫迪斯的成名,人们给他取了“齐尔德吉安”(Zildjian,即“钹匠”)的雅号。时至350余年后的今日,艾夫迪斯的直系后裔仍在 使用世传的秘方制造着世界闻名的“齐尔德吉安” 钹。但现代欧美的一些制钹厂,已经学会模伤“钹匠”的技艺,造出了不少出色的仿制品。这是世人主观评价对钹音色独具爱心的例子。

(1)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日常接触的声音信号亦不同,适应了较为宁静的生活环境的人,对城市的烦嚣音响感到刺耳;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习惯了城市街道杂音,对城市喧哗嘈杂声响,却并不那样无法忍受。

(2)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会有很大的不相同,经常接触音乐艺术,对乐器音色和演奏技巧有研究的人,和平时不接触音乐艺术,不关心乐器演奏的人,对音乐音色虽然有不 同的评价。前者对音色要求细腻、严格,能够区分音色的微小变化;后者对音色要求祖糙,无法感觉出音色的细微变化。
(3)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聆听声音的能力会逐渐下降,音色的谐波成分(高频泛音)听不见了,因此,上数岁的人与年青人的音色感觉有所不同。 老年人觉得不明亮的音色,年青人感觉明亮,老年人感到明亮的音色.年青人可能会感到刺耳。
(4) 每个人聆听音乐时的心态状况不同.亦影响对音色的感觉。例如一个人处于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对明亮尖锐的音响感到厌恶和格格不入,而其它人并没有这种感觉。
(5) 一些人听觉生理上有缺陷,对音色产生与常人不同的感觉,会影响对一些特定的频段音色的分析能力,从而影响音色的正常感觉。
音色的美与丑感觉依附于人的物理条件,就个人的感受来说,又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纯粹地为某一个音色的好坏去争辩不休,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e声级差
不 同的声强的声波到达两只耳朵时,会产生声级差。形成声级差的主要原因是人耳朵的遮蔽效应。前进中的声波如遇到几何尺寸等于或大于声波波长的障碍物,会发生 遮蔽效应。其原理是:高频声在传播遇到障碍物时,因无法越过障碍物,在障碍物后面形成声阴影区;低频声波波长大于障碍物而在障碍物后面形成声音衍射区。
高频声音对于声级差起重要作用,因为高频声波不能绕道聆听者头部,所以处于声阴影区的那只耳朵,比较能够听到直达声的那只耳朵,声强级产生差异。频率愈高,声源偏离正面中轴线愈大,声级差就愈明显。 这就是我们对高频声波有更高的方向分辨能力的原因。
从衍射效应的角度看,低频声音当然也会形成声级差。但是由于头部直径为20 cm左有,低频声音发生衍射时,多走的路程有限,因衍射而损失的能量也很小。因而偏离中轴线的低频声,到达两耳的声级差几近于零,对声源定位作用不明显,因此低频声音没有方向性。
声级差令人们的感觉:对高频声波有更高的方向性,而低频声音没有方向性,因此我们做声学处理的时候,对高频声波(尤其是它们的第一、第二次反射波) 必需设法把它们吸收,以免它们产生声波的和差效应,破坏了整个音乐回放效果。
f音色差
遮 蔽效应对于音级差产生作用的同时,必然会同时对音色产生影响。因为构成音色的主要成分是基础音和各次谐波的分量。例如一个基频为200 Hz,入射角为45o 复合波的点声源,它的基础音和低次序谐波,遇到头部障碍后产生衍射效应,其高次谐波则被头部遮蔽而出现高频声阴影区。这时,到达一侧耳朵的声音为直达声 (原音色) ;到达另一侧耳朵的声音,因为高频损失而使音色发生变化。大脑皮质根据两耳的音色差来辨认声源方位。由此可见,音色差是高频信号声级差的另一种反映。
必 须指出,音色差的形成主要是那些基频在60 Hz以上的复合音声源。因为60 Hz以下的声音高次谐波波长较大,遇到头部尺寸(直径约20 cm)的障碍并不产生遮蔽效应;例如基频为30 Hz的声音,其15次谐波为480 Hz,波长为0.716 m,波长比头部直径大许多,双耳之间不会形成明显的音色差,其17、18、19次谐波,强度很弱,对音色构成意义不大。因此,60 Hz以下的声音比中频、高频声的声源方位感准确性要低。
从强度差和音色差对双耳效应作用中,可以推想出纯音比复合音更加难以定位,原因在于纯音是正弦波(单个波),不能构造音色差。
g声源深度感
声 源深度是听音人与声源之间的距离,所以声源的深度感,又可以称为声源距离定位。声源深度感常常同某个数字模式相联系。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我们除了感觉 到这个声音发生的大致方位外,还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发生的大致距离。若要精确地感觉到声源的深度,则要熟悉声场环境,熟悉声源音色,或者直接借助视觉去测量 声源与自己的距离。由此说明,声源深度感是后天形成的,可训练的。
深度定位主要通过声波衰减的程度来判定。声波在辐射过程中,能量随传播的距离而损耗,首先是高次谐波中振幅较小的先衰减,形成音色变化。人耳听到声信号后,同大脑储存的声信号作比较,从而判断这个声信号声源的深度。
深 度感的另一途径是声源比较法。当有数个不同距离的声源存在时,人耳可通过最近的点声频,来推测出其它声源的深度。多个不同距离和入射角的点声源所形成的阵 声源,使听觉产生声音的宽度感和包围感。再重复一句话;声源深度感通常与视觉并联,靠视觉形成经验,靠视觉帮助精确定位。
这里必须要提出的是必须注意聆听室的宁静性。这种宁静包括聆听室会不会受到外界声音的介入,最重要的还是音响系统会不会存在任何内部的噪音(local noise) 。
h频段跟踪与音色分离

声中有许多音色相近,但频率不同的点声源同时发声,听觉能够跟踪其中一个声源,听觉的这种功能称为频段跟踪。例如交响乐欣赏,当许多拉弦乐器在不同高度上同时发声的情况下.欣赏者仍然清晰听见某一声部的声音,就是频段跟踪功能在起作用。
声 场中有许多个频率相近、但音色不同的点声源同时发声,听觉能够将某一个音色与其它音色分离出来,这种听觉功能称为音色分离。最常见的例子是,在一个喧闹的 环境里,当我们想要听清楚某人的讲话声时,我们就会全神贯注地去抓住这个声音,这时,仿佛其它声音都减弱了,被抓住的声音好像从众多的讲话声中分离了出 来。这就是人耳的音色分离功能在起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频段跟踪与音色分离两种功能常常是同时起作用的。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 声音信号,都存着频率差别。另外在乐器音域表中,弦乐的最高音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人声及管乐的最高、最低音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会依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而有 些许的改变。同时管弦乐团的排列也会因乐曲需要而作调整。

这里,我特意将音乐指挥乐团演出时,习惯性的将不同乐器的排列方式,借用了一个示意图列出如下,帮助乐迷们作频段跟踪,听觉能够跟踪其中某一种乐器声源,去分析自己的音响系统的音响舞台。这样或许会提高聆听音乐时的趣味性。

音乐的生理作用
一、音乐的生理作用
(1)调整生理节律。从物理特性来看,音乐的治疗效应主要在于它的音频、力度、音色和音程等音乐成分 和乐思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如快速的音频振动具有强烈的神经兴奋或紧张的作用,而缓慢的音频振动则具有松弛神经与肌肉的作用;洪亮与高昂的力度给人以鼓 励前进、强壮有力的感觉,而柔和的力度则使人感到亲切友好和温馨;摇篮曲的轻慢节奏给人以平静和安祥的感觉,而进行曲明快坚定的节奏使人精神振奋等等。音 乐节奏与人体内部的紧张与松弛,运动与静止等生理节奏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如音乐的节奏可以剌激肌肉的活动而产生人体行为的节奏;幽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人的 血压平静;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嚼肌运动,胃和肠的蠕动,促进食物消化。
      音乐的节律与我们自身节律趋向一致时,更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本身就可看作是能引起“共鸣”的“乐器”。人体是具有节奏的生物体, 节奏是人与生俱有的特质。例如人体生物钟,实际上就是一种先天控制的节奏。人的心率每分钟60—80次左右。这个节律我们自己可以感受到,每分钟60—— 80次节拍的音乐与人心搏动速度相似,最为人喜爱,其旋律也更容易记住。这样节奏的音乐,对心脏产生共振效应,能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循环血量增加,对节奏 过慢或过快的乐曲来说,都不容易达到最好的效果。
      人的机体可以接受乐声的调控,像心脏、肺和任何空腔谐振系统一样,在谐振频率一致时就可以产生相应的振动。有一些实验也证明,脑在一定频率下也能发生共 振;现代生理学家发现,人体的各种节奏,趋向于和音乐的节奏同步同调。这已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西方学者研究古典协奏曲的一些缓慢乐音,发现它具有一种奇妙 的效力节奏,这种缓慢乐音每分钟60拍,通常有一把低音大提琴,当人们听这种音乐时,身体就会趋于按照它的节奏活动,心脏跳动自然放慢到每分钟60次。大 量资料显示,乐声能够改变人的血压、人的心脏收缩频率,以及人的呼吸深度和节律。音乐剌激肌肉活动而产生人体行为的节奏,即使是比较简单的曲调,诸如劳动 号子,也能激发机体的力量,减少肌肉的疲劳。音速过快、音量过大都会过分地剌激神经,甚至产生痛苦。
      歌唱或演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而且是全神贯注,这几乎相当于做健身运动。因此,唱歌或演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治疗。这对于不宜做强烈运动的老人来说,显然是一种强度合适的健身活动。
      音乐的这种功效已经得到临床证实。平稳、柔和的音乐,可以起到调节松弛作用,使呼吸、心脏等器官和组织得到调整,冠心病、哮喘患者用音乐配合药物治疗,比 单纯用药疗效明显,高血压可以下降10—20mmHg。配合音乐的手术,患者的预后明显较好。有的医学家甚至将音乐用于危重患者的全面监护辅助疗法。日本 有专家用心率、血压、平均动脉压、心电图、镇痛药剂量,以及心情、孤独感、不安、对疼痛的体会等综合指标,分别对诊断为心肌梗塞、猝死综合征、复合外伤和 癌症等危重患者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受乐前后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双重积均呈有意义的减少,不安、抑郁、疼痛明显改善。
(2)促进内分泌系 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适当的音乐可以促进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肌肉变得更加有力,分泌细胞更多地分泌出有益于身体的物质,各个器官的活动更加协调。有 研究推测音乐对细胞的影响很可能是直接影响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诸如ATP能量的释放等等。就像人们常说的,音乐给人提供了新的能量,从而使心血管、呼 吸、内分泌、消化、神经系统都得到良好的调整。
    自古以来,音乐一直被作为一种镇静的因子,并且作为缓解紧张和压力的治疗选择手段。新的形容证明,听音乐能够影响大脑中化学物质的释放,这种物质能够调节 情绪,减少攻击性和抑郁以及提高睡眠质量。从临床研究看来,音乐明显表现了镇痛、镇静、降血压等多方面的作用。这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例如,雄壮、激情、活跃的音乐,对人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使痛阈提高。这个作用的产生,与针剌与针灸镇痛一样,有一种神经体液因素参与其间。在类风湿患者体 内,还可以促进β-内啡肽的水平提高。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音乐与针灸相结合,音乐的声波转换为电能,并与音乐欣赏同步地施于穴位上,其镇痛效用极为显 着,临床上用于治关节病、痛风等等收效很好。
      又例如国外研究者发现,音乐可用于早老痴呆症,为期一个月的音乐疗法可以使一组早老性痴呆症患者的行为问题和睡眠障碍得到改善。这是因为音乐促进大脑内褪黑素分泌水平的提高。
  (选自范欣生编着《音乐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二、音乐的心理作用及生理基础
      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着中,包含着许多心身关系的辩证认识,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汉之际的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早已阐 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感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中国古代典籍中 有许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也认识到音乐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还论述了音乐与 情感的关系,认为情感能影响音乐,如悲哀时,发出焦虑、急促的声音;快乐时,发出舒畅、缓慢的声音;忿怒时,发出粗暴、严厉的声音等。同时也认识到音乐能 够影响人的情感。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 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 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
    现代音乐心理学开始于19世纪中叶研究音响与感觉之间的关系,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使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进 一步深入,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如音乐对心理的剌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
    就听众欣赏的过程来分析,大抵可理解为一个极为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既有感情活动,又有理性活动;既有认识过程,又有情感体验,颇难加以区分。大体来说,最 初以直觉的方式形成认知时,就含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实际上表现为听众以往的一切知识和修养的总和在瞬间的复杂心理反应。如果通过反复聆听,就能逐步 深化。
1、  音乐运动形式与情感
    音乐是声响的艺术,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音乐的声响在空气中波动,呈现着高低、强弱、长短等有规律的变化。从人情感上来讲,节奏本来就是人的固有特性, 速度与情感的运动在时间形式上也相一致,感情变化的幅度则可分解成音乐中的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最适宜表达感情。音乐也好,人 的情感也好,都是在一定时间里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运动形式、反映各种矛盾作用的发展趋势。
    人能主观地感受节奏,有几种基本的感知能力:如时值和力度的感觉,听觉影像,节奏运动的冲动。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自发的不随意节奏活动,在成长过程中它 逐渐发展成由肌肉控制的有节奏的随意运动。节奏引导人的整个机体参与协调、平衡、统一的韵律活动,它给人以舒适、安详、自由的感觉。它能使机械性的活动延 缓,或减少疲劳的出现,缓解由注意过度集中所造成的紧张。不同的节奏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圆舞曲的节奏给人以优美、飘动的感觉;进行曲的节奏使人感到刚 劲、有力。节奏不但组合声音,而且组合人的活动,例如:行进的队伍、集体体操都要用节奏去指挥。有训练的乐队都能摆脱拍子的图示,凭乐队成员共同的内在节 奏获得演奏上的完美统一。
    旋律、音色、力度、速度、节奏、音量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音乐运动就显得复杂了,表达的情绪就更为丰富。例如,单纯的节奏可以理解为事物有序的交替,也即运 动秩序,节奏加快,显得它所表达的运动越来越活跃,情绪随之紧张和激动;节奏放慢,运动显得渐渐缓慢了,情绪就放松缓和;节奏越来越强,感到空间距离越来 越近,情绪随之振奋。节奏与旋律等因素结合起来,作用就加强、丰富,让人的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更为强烈。对感情影响来说,旋律中速度的因素非常重要, 不同的速度使旋律线扩张和收缩,产生不同的曲率,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传达丰富的思想和情绪。音乐可以显着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对人的情绪、情感发生显着影 响。音乐是人心对客观的反映。《乐记》中说引起悲哀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焦虑、急促;引起快乐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舒畅、缓慢;引起欣喜的感情时,发出的 声音响亮、轻松;引起愤怒的情绪时,发出的声音直爽、庄重;引起慈爱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柔和。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即使在音乐知识方面比较贫乏,也能体 会到一定的音乐成分可以明显影响我们,高音或低音都能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松弛的反应。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绪需要的一种良好手段。即使是一群互不认识的 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但一曲音乐却可能使其获得共同的体验;音乐也是一种使人的思绪或情绪从现实倒回到过去的时光隧道。如老人们常常喜欢吟唱过去的革 命歌曲或戏曲,这正是他们怀旧心理的流露和渲泄。
  另外,进行音乐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有组织、有规律的活动,因为你必须自始至终注意乐曲的全貌,而乐曲本身是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等有规律地组合。 这样在音乐养生的过程中,参与者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以适应音乐的有规律运动。这样持之以恒,对行为的改善是极其明显的,同 时培养了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对病后康复的信心有极大的好处。对心理有缺陷的人或者是因病致残的人来说,适当的音乐活动,如集体欣赏音 乐,参加音乐会,特别是参加合唱、合奏等活动,人们自然地会聚在一起,可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促进与社会接触、与人沟通。
  (选自范欣生编着《音乐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二、音乐的心理作用及生理基础
      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着中,包含着许多心身关系的辩证认识,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汉之际的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早已阐 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感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中国古代典籍中 有许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也认识到音乐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还论述了音乐与 情感的关系,认为情感能影响音乐,如悲哀时,发出焦虑、急促的声音;快乐时,发出舒畅、缓慢的声音;忿怒时,发出粗暴、严厉的声音等。同时也认识到音乐能 够影响人的情感。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 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 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
    现代音乐心理学开始于19世纪中叶研究音响与感觉之间的关系,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学的出现,使音乐的感知、认识过程及其本质的探讨进 一步深入,并更多地利用科学仪器对心理活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如音乐对心理的剌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音乐对疾病的作用等等。
    就听众欣赏的过程来分析,大抵可理解为一个极为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既有感情活动,又有理性活动;既有认识过程,又有情感体验,颇难加以区分。大体来说,最 初以直觉的方式形成认知时,就含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实际上表现为听众以往的一切知识和修养的总和在瞬间的复杂心理反应。如果通过反复聆听,就能逐步 深化。
1、  音乐运动形式与情感
    音乐是声响的艺术,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音乐的声响在空气中波动,呈现着高低、强弱、长短等有规律的变化。从人情感上来讲,节奏本来就是人的固有特性, 速度与情感的运动在时间形式上也相一致,感情变化的幅度则可分解成音乐中的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最适宜表达感情。音乐也好,人 的情感也好,都是在一定时间里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运动形式、反映各种矛盾作用的发展趋势。
    人能主观地感受节奏,有几种基本的感知能力:如时值和力度的感觉,听觉影像,节奏运动的冲动。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有自发的不随意节奏活动,在成长过程中它 逐渐发展成由肌肉控制的有节奏的随意运动。节奏引导人的整个机体参与协调、平衡、统一的韵律活动,它给人以舒适、安详、自由的感觉。它能使机械性的活动延 缓,或减少疲劳的出现,缓解由注意过度集中所造成的紧张。不同的节奏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圆舞曲的节奏给人以优美、飘动的感觉;进行曲的节奏使人感到刚 劲、有力。节奏不但组合声音,而且组合人的活动,例如:行进的队伍、集体体操都要用节奏去指挥。有训练的乐队都能摆脱拍子的图示,凭乐队成员共同的内在节 奏获得演奏上的完美统一。
    旋律、音色、力度、速度、节奏、音量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音乐运动就显得复杂了,表达的情绪就更为丰富。例如,单纯的节奏可以理解为事物有序的交替,也即运 动秩序,节奏加快,显得它所表达的运动越来越活跃,情绪随之紧张和激动;节奏放慢,运动显得渐渐缓慢了,情绪就放松缓和;节奏越来越强,感到空间距离越来 越近,情绪随之振奋。节奏与旋律等因素结合起来,作用就加强、丰富,让人的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更为强烈。对感情影响来说,旋律中速度的因素非常重要, 不同的速度使旋律线扩张和收缩,产生不同的曲率,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传达丰富的思想和情绪。音乐可以显着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对人的情绪、情感发生显着影 响。音乐是人心对客观的反映。《乐记》中说引起悲哀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焦虑、急促;引起快乐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舒畅、缓慢;引起欣喜的感情时,发出的 声音响亮、轻松;引起愤怒的情绪时,发出的声音直爽、庄重;引起慈爱的感情时,发出的声音柔和。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即使在音乐知识方面比较贫乏,也能体 会到一定的音乐成分可以明显影响我们,高音或低音都能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松弛的反应。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绪需要的一种良好手段。即使是一群互不认识的 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但一曲音乐却可能使其获得共同的体验;音乐也是一种使人的思绪或情绪从现实倒回到过去的时光隧道。如老人们常常喜欢吟唱过去的革 命歌曲或戏曲,这正是他们怀旧心理的流露和渲泄。
  另外,进行音乐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有组织、有规律的活动,因为你必须自始至终注意乐曲的全貌,而乐曲本身是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等有规律地组合。 这样在音乐养生的过程中,参与者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以适应音乐的有规律运动。这样持之以恒,对行为的改善是极其明显的,同 时培养了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对病后康复的信心有极大的好处。对心理有缺陷的人或者是因病致残的人来说,适当的音乐活动,如集体欣赏音 乐,参加音乐会,特别是参加合唱、合奏等活动,人们自然地会聚在一起,可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促进与社会接触、与人沟通。
  (选自范欣生编着《音乐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3、  音乐想象
    在人的想象中,听觉想象主要是以音乐为媒介,其它器官的感觉对音乐想象也有作用。人并不是把所听到的声音都作为媒介物在脑中印录下来,而是主动地、有选择 地把与当时情境、情绪密切相关的声音再创造地印入脑中。例如欣赏音乐达到心醉神迷之际,实际的声音会启迪精神上的再创造。人的音乐想象力有明显的个别差 异。有的人听觉影像非常清晰稳定,他们听到的“心的声音”就如听到实际的声音;但有的人,他们脑中很少或者从来没有过这种影像。这些差异,与智力没有什么 关系。“心的耳朵”已经听到了音乐里的全部细节,如旋律及其音色变化、和声的转换、织体的结构和某些内声部的流动。储存在脑中的音乐映象并不是呆板的“档 案”材料,而是开拓性的,能非常自由、活跃、奇异地相互影响和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海洋,人们所听到的声音比现实世界的声音要多得多。音乐想象有不同的类 型,主要包括审美的、理智的、感情的、冲动的和运动等等。一个人的想象可能侧重某种类型,也可能具有综合的类型。
    音乐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有些标名性标题音乐,没有文字点明主题、介绍背景(民乐中的“三六”、“中花六板”等,属此类),它 们的音乐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却不确定,欣赏者完全结合自己的感情随着音乐自由飞翔。音乐可以表现非现实的、超脱的、梦境般的精神世界,以满足人丰富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以及替代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和受阻的愿望;音乐不仅可以激发人并没有看到的色彩和形象的意象,也可以让你展开任何不可言喻的幻想 和内心体验。
    由于音乐的欣赏带有主观能动的特点,听众在聆听音乐时,必须结合自己的主观经验,通过回忆、想象及联想等加以丰富补充,因此,可以算是一种个人的再创伤。 它会因人而异,但又不会脱离音乐所表现及规定的大范围,只有听众本人才能体验,难以用语言或文字等具体概念来明确表达。即所谓“意在言外”或“弦外之 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及愉悦感。
4、  音乐道德感化
    儒家认为,音乐“通乎政而改风平俗”,“正音”可使人之间和敬、相亲、和顺,而“淫音”则乱世、乱心。所谓“音正而行正”、“乐和民声”。荀子在《乐论》 中讲音乐心理作用的特点是“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用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的同时,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音乐是一种影响人行为的特殊的东西,音乐既能激发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本能。音乐有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不良情绪,使人获得真、善、美等情 感体验,使认知和情绪得到升华和满足,表现人内心的丰富体验和人格魅力。由于音乐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有两点十分明显,这就是 爱与诚。爱是道德的基础,是音乐的底蕴。优秀音乐是道德的升华、道德的音化。像长笛、竖琴、大提琴三重奏《姑苏行》的旋律,宁静舒缓地刻画出晨雾依稀、幽 叶滴露、杨柳堤台的景色,优美的旋律,典雅而宁静的音色,柔缓的节奏,使人产生一种温馨甜蜜和幸福感,特别是重复听后,每当乐句在耳际荡漾,心中立即就涌 起爱的激情,这是交织了感性和理性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音乐对群体的心理影响巨大。在《乐记》中概括为:当微弱焦虑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产生忧心忡忡的情感;舒畅和谐、缓慢平易、内容丰富、节奏鲜明的音乐流 行,人民就安康快乐;粗壮威严,充满激愤的音乐流行,人民产生严肃崇高的情感;舒畅洪亮、流畅柔和的音乐流行,人民就产生慈爱的感情;当淫邪散乱的音乐流 行,人们就会产生淫乱的情感。
    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而得以发挥的。有人说,音乐蕴含了天地之灵气,闪射着人性之光辉。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唤起并 充实人的爱心,爱已、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爱国家、爱正义…….这种爱,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的内在动力。此说不无道理,最典型 的例证是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激烈的竞争后站在领奖台上,随着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在这熟悉亲切的旋律之中,激情汹涌如波涛,泪水汩汩而出,不能自制。这 是音乐中洋溢的爱国之情对人们发挥的震撼力量,让人体验到为国献身的光荣。国歌这个旋律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激励着无数人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献出毕生 的力量乃至生命。
    音乐是心灵真诚的表达。“诚”是音乐的基本因素,古人说“唯乐不能以为伪”,音乐真实自然地将内心之真情乐化于外。
    音乐是美的结晶,音乐之美滋润人的心灵。在人的心理结构的建造过程中,形成一种对美的热爱和追求的心理定势,在这种积极的心理定势作用下,人们以美的法则塑造自己,使心灵、情感、个性、举止、行为、外表仪容都统一在美的基调之上,精神得真、善、美的升华。
5、  音乐心理作用的生理基础
    音乐心理作用的产生是人体生理结构决定的。所有欢乐、悲哀都是我们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同时这种反应又影响到全身生理功能的协调。
    根据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音乐心理作用的产生主要依据于以下的中枢结构。
  (1)网状结构。大脑的网状结构广泛接受来自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的神经冲动,并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进行调节。音乐经耳传入,形成神经冲动进入网状结 构,对情绪的形成起着激活的作用。因为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状结构的状态,同时还通过网状结构来加强或抑制中枢对剌激的回答反应,提高 或降低脑的积极性,对醒觉、注意力、感知能力,以及内分泌系统、内脏系统的功能活动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投射系统是由不同的感觉区组成的,它在不同感觉中建立联系,可以把视觉信号传输给听觉中枢,也将听觉信号传到视觉中枢,这样就引起了前面 所说的“通感”,优美的旋律在我们眼前形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琴声中可以感到流水潺潺,笛声中可以感到蝶舞蜂飞。
  (2)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所属的各种结构,在大脑半球的内侧恰好形成个闭合的环圈,边缘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复杂,也接受大脑不同部位发来的纤维,如5- 羟色胺能神经元纤维、去甲肾上腺能、多巴胺能纤维末梢;此外,由脑干发出的胆碱能纤维也终结在边缘系统的不同部位。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边 缘系统可以调节内脏活动,引起呼吸、血管以及其它内脏反应。边缘系统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的所谓神经体液途径,影响下丘脑各种神经分泌,从而影响相 应垂体激素的分泌,导致内脏功能的改变。边缘系统中有一些神经元本身即是某种极敏感的感受器,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对于调节体温变化,消化液的分泌量以及进食 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生理意义。②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信息。③影响或产生情绪。大脑边缘系统中有一个包括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影响到大脑 皮层,把情绪色彩附加在意识体验上。边缘系统调节着植物神经系统,尤其是调节与机体天然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反应,对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边缘系统接受着躯体、 内脏的各种感觉,同时也调节着大脑的功能,就整个系统而言,在大多数情绪下,各种情绪代表区在边缘系统内部有广泛的重叠范围。④引起睡眠活动。⑤参与学习 和记忆活动。
  (3)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皮层下部位以及整个有机体的最高调节器,直接调节、控制着情绪和情感,与皮层下神经协同活动,包括神经生理和生化过程共同参 与,实现音乐的身心调节作用。现在神经解剖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和神经病理学家普遍承认上述皮层功能定位。大脑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横回、枕极和内侧的 矩状裂周围的皮层等与它们所控制和承受的周缘器官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对中枢系统来说,皮层最大部分的联合区和边缘系统,它们大多接受多种渠道传入的信息,对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如感知觉的加工、学习记忆和情绪情感 等)有不同作用,但不能认为这些心理过程都是彼此互不相关地独立进行的,更不能相信这些过程会分别在确定的有限部位中进行。大脑皮层的两个半球在功能上虽 然有所分工,但在正常人,它们的工作也是统一的。
三、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已被环境保护组织以及医疗保健机构所重视。数年前国外学者研究了噪声对生物系统作用的力学机制,在动物身上证实了不同频谱和强度的声振动 会导致器官和组织生化过程的显着变化,其特征表现为大脑、肝脏、心肌和血液的结构和机能的改变。上述变化既与声振动的强度及作用时间有关,又与动物种类及 组织有关。已有结果显示,一些典型的变化如红细胞总磷脂水平的增加和这些混和物组分的部分质变,并与脂质过氧化程度相关联;与此同时,红细胞膜三磷核苷酸 (ATP)的活性也发生变化。
图16                                        图17

后 来有再用masking的方法,改成操弄不同频率的mask,测试是否影响test tone的侦测(如图18)。若mask的频率接近 tone时,只需较弱的强度。但若tone较高频或较低频时,需要强一点的mask才可遮盖。结果做出心理物理音调曲线psychophysical tuning curve,如图19。
频 段跟踪和音色分离功能的基础是先天性的,例如一个刚生下两个月的婴儿,就能够从许多人的说话声中听出母亲的声音。但是人们后天的经验训练,会使这种功能得 到更高水平的发展。举例说,一个经过严格训练、并长期从事音乐专业的乐队指挥,在交响乐队演奏时,能够分辨出上百件乐器的不同声音,能够发现乐手演奏中的 细微错误。同样地,一个经常欣赏音乐的人,可以将交响乐演奏的复杂音响分离出旋律、和声、对位、节奏音型等各个不同的组织体。而一个极少接触音乐的人,显 然缺少这种音响的层次分辨力。
当然,听觉的频段跟踪与音色分离能力不是无限度的,它受声场一定条件的制约。一般地说,当信号噪音比(在此处是 指所跟踪的信号同背景信号的比例) 不低于3 dB时,所跟踪的信号清晰可辨,信噪比为0时,信号跟踪显得有点费力;信噪比为20 dB时,信号跟踪变得模糊不清;信噪比为4 dB以上时,频段跟踪将失去目标。
4人耳的掩蔽效应
一个较弱的声音 (被掩蔽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掩蔽音)影响的现象称为人耳的“掩蔽效应”。被掩蔽音单独存在时的听阈分贝值,或者说在安静环境中能被人耳听 到的纯音的最小值称为绝对闻阈。实验表明,3kHz—5kHz绝对闻阈值最小,即人耳对它的微弱声音最敏感;而在低频和高频区绝对闻阈值要大得多。在 800Hz--1500Hz范围内闻阈随频率变化最不显着,即在这个范围内语言可储度最高。在掩蔽情况下,提高被掩蔽弱音的强度,使人耳能够听见时的闻阈 称为掩蔽闻阈(或称掩蔽门限),被掩蔽弱音必须提高的分贝值称为掩蔽量(或称阈移)。

a掩蔽效应
   
已有实验表明,纯音对纯音、噪音对纯音的掩蔽效应结论如下:
    A.纯音间的掩蔽
              ①对处于中等强度时的纯音最有效的掩蔽是出现在它的频率附近。
              ②低频的纯音可以有效地掩蔽高频的纯音,而反过来则作用很小。
    B.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是由多种纯音组成,具有无限宽的频谱

若 掩蔽声为宽带噪声,被掩蔽声为纯音,则它产生的掩蔽门限在低频段一般高于噪声功率谱密度17dB,且较平坦;超过500Hz时大约每十倍频程增大 10dB。若掩蔽声为窄带噪声,被掩蔽声为纯音,则情况较复杂。其中位于被掩蔽音附近的由纯音分量组成的窄带噪声即临界频带的掩蔽作用最明显。所谓临界频 带是指当某个纯音被以它为中心频率,且具有一定带宽的连续噪声所掩蔽时,如果该纯音刚好能被听到时的功率等于这一频带内噪声的功率,那么这一带宽称为临界 频带宽度。临界频带的单位叫巴克(Bark),1Bark=一个临界频带宽度。频率小于500Hz时,1Bark约等于freq/100;频率大于 500Hz时,1Bark约等于9+41og(freq/1000),即约为某个纯音中心频率的20%。 通常认为,20Hz--16kHz范围内有24个子临界频带。而当某个纯音位于掩蔽声的临界频带之外时,掩蔽效应仍然存在。

b 掩蔽类型

(1)频域掩蔽
所 谓频域掩蔽是指掩蔽声与被掩蔽声同时作用时发生掩蔽效应,又称同时掩蔽。这时,掩蔽声在掩蔽效应发生期间一直起作用,是一种较强的掩蔽效应。通常,频域中 的一个强音会掩蔽与之同时发声的附近的弱音,弱音离强音越近,一般越容易被掩蔽;反之,离强音较远的弱音不容易被掩蔽。例如,—个1000Hz的音比另一 个900Hz的音高18dB,则900Hz的音将被1000Hz的音掩蔽。而若1000Hz的音比离它较远的另一个1800Hz的音高18dB,则这两个 音将同时被人耳听到。若要让1800Hz的音听不到,则1000Hz的音要比1800Hz的音高45dB。一般来说,低频的音容易掩蔽高频的音;在距离强 音较远处,绝对闻阈比该强音所引起的掩蔽阈值高,这时,噪声的掩蔽阈值应取绝对闻阈。
(2)时域掩蔽

所谓时域掩蔽是指掩蔽 效应发生在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出现时,又称异时掩蔽。异时掩蔽又分为导前掩蔽和滞后掩蔽。若掩蔽声音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发生掩蔽效应,则称为导前掩 蔽;否则称为滞后掩蔽。产生时域掩蔽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处理信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异时掩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会衰减,是一种弱掩蔽效应。一般情况 下,导前掩蔽只有3ms—20ms,而滞后掩蔽却可以持续50ms—100ms。

有關聲音、聲學物理的問題,請查閱下列網站:

http://www2.sfu.ca/sonic-studio/handbook/Sound.html

http://www2.sfu.ca/sonic-studio/handbook/Sound.html

5音乐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乐曲的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

我 们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美的标准是由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审美趣味所决定的。音乐形式上的美,只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艺术作品的内涵的美。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

欣赏音 乐包容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从宫能上剌激聆听者的听觉,今聆听者对这种声音产生喜爱的感情,然后这种喜爱的感情渐渐炽热化起来,令聆听者发展成为发烧友。 发烧友除了对音乐的追逐和热爱之外,还会额外的对音响器材能再生录音的音色的追逐和热爱。于是发烧友进入了一个理智的欣赏音乐层次。

要想理智的全面地欣赏一个音乐作品,就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官能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旋律非常好听,这是音乐吸引人的诱惑力,纯粹这样去聆听音乐,仅是官能的欣赏上的剌激,可以说是比较肤浅的欣赏。
2.感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以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
3.理智的欣赏: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这是声音令人产生官能的和感情的感觉并喜爱上音乐的主要要素。我对莫扎特的旋律信手拈来的天才,真是由衷的钦佩,旋律彷佛取之不遏,创作之多是历史之冠!
   
节奏是各音谐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然包含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是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1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是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都是音乐感情表露的最主要的手段。

音区是音的高低的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其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 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 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谈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 作用。
   
复调是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问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是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
   
音 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它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它要素甚 至可起主要作用。想要进一步的了解,那就牵绊到音乐的理论专业的课程了,脱离了我们欣赏音乐的原始目的,故此点到即止。
简单的说:欣赏音乐进入另 一阶段是:从音响系统和聆听空间里,捕捉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的「贵气」。「贵气」仅仅是声音的一种高雅气质,一种令人聆听起来身心很愉快、心仪仰慕、 很舒畅欣慰,并且是一种铭记于心,很难忘记的经验。应该说是一种官能和感情混为一体的欣赏,但是如果缺乏了理智的分析,就很难品味出「贵气」而变做盲目的 崇尚了。
音乐可以说是诸艺术中最深奥的一种,它深潜于诸艺术之底,音乐可以表达出人类最复杂最深刻的情感。一套音响系统,它的效果如何,决定于它是否表达出了音乐艺术的内涵。

我在這一節裡沒有附上英文,有關音樂詞彙的網站請參閱:

http://www.essentialsofmusic.com/

询众要求:补充一些有关阐述声音听觉系统(Sound Auditory System ) 和声音音准的认知 (Pitch Perception )概念的数据:

笔者注:
1.      此文是笔者撮摘并加修改,
2.      原文的英文本来就没有译成中文,我觉得这样更方便读,只要将英文看图识义便行。
3.      大概科学家的文笔有时写得比较干涩、难懂,我难以实时就懂的词句,经推敲了解后,我擅自将自己的体会写上去了。
4.      看来要很细心去参详才能懂,只好训练一下大家的毅力了。

听觉除了可以提供各种讯息之外,还有两个独特的功能: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沟通交流,及以听觉上的享受─音乐。

听觉刺激

我们首先要界定「声音」。在物理上,只要物体震动,使空气产生一个疏密波,就有「声音」;在心理上,除了有物理刺激之外,还必须有人「听到」,成为一个知觉经验。
   
声波的传递需要介质,一般而言是空气。因此在真空容器中振动的物体,没有空气作为介质,我们是无法知觉到它的声音的。空气以疏密波的方式传导振动,这种波动在空气中速率每秒约340公尺,称为声波(sound wave)。
   
以 纯音(pure tone)为例,纯音的声波以数学的方程式来看,是十分有规律的正弦波,如图10.1。图中波的amplitude称为振幅;周期(cycle)是指一个 完整的波长;频率(frequency)是每秒传送的声波数目,而一般称为"赫"(Hertz,Hz)。1000Hz就是指每秒传送1000个声波。人类 听觉约可听到20-20480 Hz的声波。



图.1纵坐标是压力,横坐标是时间,显示出一个正弦音波的正负振幅、周期

听觉刺激的三个向度

音 量(loudness):音量就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如果以可以听到的最小声音作为1,根据振幅的比例,那么我们可听到的最大声响则约为 10,000,000,范围太大了。因此声音改以分贝(decibels)表示大小。db=20 log(刺激的振幅/标准的振幅)当采用标准振幅为20 micropascals时,则称为声压水平(sound pressure level,SPL)。音量每增加10分贝,我们会觉得音量增大了2倍。

1.    音高(pitch):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以钢琴的声音为例,如图2,可再区分声音高度(tone height)与声音色品(tone chroma的认知感觉是实时的新鲜体验、现卖生活般水灵,可以说是一种气质),如A5(440 Hz)与A6(880 Hz)具有相同的tone chroma,但为不同的tone height,相差了一个octave八度。
图 2

音 色(timbre):音色对应的是声波的波形,我们听到的声音都不是纯音,而是结合了好几个不同频率的波,可以利用Fourier analysis 加以分析成数个正弦波的元素。而这些正弦波中最低频的正弦波称为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其余的称为谐音harmonics,为基频的整数倍。以图3为例,是一个complex sound复合声音的波形,可以分析成图4的三个正弦波,为频率440、880及1320Hz。
图10                                                图11

整 个basilar membrane中由于构造上的差异,在振动时会有一处最大位移,移动声波氛围(envelope of the traveling wave),而在此位移的波峰P处hair cell反应最激烈。如图12,因此可以最大位移的产生处代表频率。同时,可在耳蜗中找出对应频率,如图13。apex对应低频;base对应高频。

图 13                        图 14

最后,经验也会影响我们如何组织声音;我们对于熟悉的旋律会有melody schema,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声音。有人将两首大家熟悉的童谣放在一起,受试者就无法听出是什么歌;但若告诉受试者歌名,受试者就可以听出藏在其中的旋律了。

皮肤受器
   
皮肤是人体最重的器官,主要具有保暖、保护体内液体流失、防止外物入侵、并提供与触感有关的消息。
   
皮 肤可分两层,表皮(epidermis)是已死的细胞,覆盖在真皮(dermis)外面。真皮内有许多受器,这些受器可由其结构与位置分为下列四 种:Merkel receptor,盘状受器,位于表皮与真皮之交界。Mesissner corpuscle,由一堆扁平细胞组成,其中只有神经纤维在细胞间围绕,位于真皮层恰在表皮之下。Ruffini cylinder,呈现圆桶状,神经纤维深入并有许多分支。Pacinian corpuscle,像洋葱的构造,中有神经纤维,位在皮肤深层,而肠子和关节处也有。这些受器分别有不同的大小及接收刺激的范围,如图1、2。



图 1



图 2

    我们可以用心里物理的方法测量各种受器的最适反应,实验方式是以较低温度的刺激(部分管道对温度敏感)及振动刺激,选择性的降低某些管道的敏感度,结果发 现四种受器分别对不同振动频率的刺激有最好的反应,如表1。也可以插入非常细微的电极到人的手里去测一个神经纤维的反应,可区分出 slowly adapting (SA) fibers 和 rapidly adapting (RA) fibers,如表2。

图 22

而 对于环境中更复杂的声音, (1995)在猴子的nonprimary auditory cortex找到负责对pure tone反应的细胞、负责对complex tone反应的细胞,甚至还找到对其它猴子特殊叫声的细胞,位置近似于人类大脑的语言区。发现人类负责处理听觉的区域可能涉及更高层的区域。 至于是否有如视觉系统的平行处理路径,以及特化的区域处理不同的刺激特性,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听觉定位
   
空间上不同位置的刺激直接投影到网膜的不同位置,因此网膜上就有物体位置的讯息;但是必须藉由其它讯息的帮助来获得。
   
在 空间上如何定位声源位置呢?我们以三个坐标轴来定位,这三个坐标轴也依赖不同讯息来判断。第一个轴是水平上的位置(horizontal or azimuth),指的是位于听者的左或右方;第二个轴是垂直上的位置(vertical or elevation),指的是位于听者的上或下方;第三个轴是距离远近(distance)。如图1。





图 7

内 耳,主要构造是耳蜗(cochlea),内部充满液体,卷成约2.75圈的螺旋外形。Organ of Corti 位在 basiler membrane 上,有听觉受器hair cell。hair cell上的纤毛弯曲时会在细胞内产生电流讯号,讯号传送到大脑的听觉接受区,使我们听到声音。如下图,听觉受器hair cell又可分为两种:inner hair cell与outer hair cell。前者数目较少,约3500个,但是有95%的听觉细胞接受来自此的讯息;后者数目约12000个,但只处理约5%的讯息 。outer hair cell有一项主要的功能是藉由改变其长度(称为motile response)来增加inner hair cell纤毛振动的幅度。如图8。

图.8
听 觉的传递路径由cochlea开始,依序为cochlear nucleus、superior olivary nucleus、inferior colliculus、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temporal lobe(A1)。从superior olivary nucleus开始才是双耳讯息。如图9。
图 9
   
音调认知(Pitch Perception)

我 们曾经提到音调由频率决定,现在我们要来看听觉系统如何登录不同频率的声音。频率地域码(place code for frequency)认为不同频率是由听觉系统中不同位置的神经反应来表示,也就是说在耳蜗中不同位置的受器连结到不同位置的神经,同时代表不同的频率; 频率时间码(timing code for frequency),认为不同的频率是 由神经的反应频率来表示。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这两个理论各自的证据。

不同频率的声音由不同位置的发细胞(hair cell)收录,如图10,basilar membrane的 base 比 apex 窄了三到四倍,如下图左,且base的硬度是apex的100倍。而basilar membrane的振动是一种traveling wave,如图11,透过这种振动方式使耳蜗内的液体振动同时引发hair cell的反应。

图 1

在水平方向上,不同位置的声源到达双耳的时间,因耳朵之間的距離,而每只耳朵對聲音的認知彼此差异不同(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 ITD),如图2。声源位在正前方(点A)时,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相同;声源位在正右方(点B)时,声音到达左耳比到达右耳慢了约0.6ms,此为最大的 时间差。除此之外,由于声波经过头部时会被减弱,形成聲學陰影(acoustic shadow),如图3,位在两旁的声源到达两耳时的强度就有差异(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 ILD)。但这个讯息只适用于一定频次以上,愈高频的声音双耳ILD愈大,如图4。这样的技术可应用于指引盲人的设备上,利用呈现双耳不同差异的讯息来告 知盲人附近物体的位置。
图4

耳 壳(pinna)反射声音进入听道,随着不同频率,反射率也不同,称为方向功能性傳送(directional transfer function DTF),也称为(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 HRTF)。在垂直方向上,由于不同位置的DTF不同,所以可以藉此判断声源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如图5。
图 6

接收皮肤刺激的神经细胞由周围神经(peripheral nerve)进入背根神经(dorsal root),再到脊髓。进入脊髓之后,感觉神经分为两路:medial lemniscal pathway,纤维较粗,负责触觉和本体感觉;spinothalamic pathway,纤维较小,负责温觉和痛觉。大部分的神经会接到视丘中的ventral posterior nucleus。从视丘讯号再送到顶叶的somatosensory receiving area(S1),也可能送至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S2),从左侧来的会传到右脑;右侧来的会传到左脑。
   
皮肤的每个部份在大脑皮层里 有map对应,且具有高敏锐度的部位所分配到的大脑皮层也较大,这点很像视觉的magnification factor,也因此我们假设大脑中有一个「小人(homunculus)」,来代表我们身体各部的触觉;但是这个小人的手、脸等都很大,但身体很小,如 图7。



图.7

在猴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模拟于视觉细胞的接受域的触觉细胞,有中央兴奋、周围抑制的神经细胞、也有对特定方向现段敏感以及特定运动方向敏感的细胞。

触觉的物体知觉
   
前 面我们所提到的两点觉阈实验,受试者是「等着被刺」,称为passive touch;但是在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主动地去摸东西,称为active touch。Active touch包含了三个成分:第一是皮肤感觉,第二是动作的部分,第三是我们认知系统如何解释这些动作与知觉的讯息。J.J. Gibson认为active touch的重要性质是有意图的。如果要求你摸出一个物体的形状,你会选择性的搜寻有关形状讯息的部分,所以意图对active touch经验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主动地藉由触觉辨识物体时,我们有四种特定动作来帮助,称为exploratory procedures (EPs),如图8;但是在不同的作业要求下,会策略性地采取其中一两个动作,来完成作业。

图 8
   
当我们主动去触摸物体,生理上的神经细胞反应又是如何呢?在皮肤上受器的部分,我们可以做下面的模拟:摸到小球,皮肤上的受器在单位面积内会有较大的感觉差异;而摸到大球则差异较小,如图.9。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在不同频率的阈值也不同,如图5最下面的线;中间两条线是在不同频率下,我们感受相同音量的真实强度;最上面一条线是让我们感受到不舒服的强度,超过这个强度可能会造成听力受损。

图 5 图中Threshold of feelint可闻痛域;Equal loudness curve等响度曲线;conservational speech语言适合区;Audibility curve(threshold of hearing) 可闻域起始(虚线以上区域)

听觉系统的构造

听觉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
第一是将外在物理刺激传送至接收器;
第二是将物理能量转为电能;
第三是讯息处理后必须可还原声源的音色、音调、音量及位置。在构造上可分为三部分:外耳(outer ear),中耳(middle ear),内耳(inner ear)。如图10.6。



图 6

外耳部分包括:耳壳、外听道及鼓膜。透过耳壳让我们可以知道声音的方向;外听道约2.5-3公分长,可保护鼓膜(tympanic membrane,eardrum)也可维持鼓膜和中耳的温度恒定。除此之外,透过外耳的共振作用可以提高声音2000~5000Hz的强度。
   
中 耳包括三块小听骨,传递方式是由鼓膜振动开始传到三小听骨(锤骨malleus ,砧骨incus,镫骨stapes),再传至卵圆窗(oval window)最后进入内耳。外耳与中耳都充满空气,而内耳是充满液体,如图7。当振动从空气传入液体时会造成传送不佳,这时候三小听骨便能解决这个问 题。当振动由鼓膜传入到 镫骨输出时,可增加单位面积压力17倍;其次,根据杠杆原理三小听骨可增加约1.3倍的振动;因此在中耳的传送过程可增加振动约22.1倍。此外,中耳的 三小听骨上附有身体最小的骨骼肌,当有非常强大的巨响传入时,它会收缩以减低三小听骨的振动,可保护耳朵。

表 2
    为什么每一个纤维对不同的刺激反应?决定因素之一是受器的构造,会影响到达神经的压力。以Pacinian Corpuscle来说,外形为椭圆形且面积大,如图3。如果把外面的囊去掉,则不会产生原有的反应,因此可以知道是因为构造使得反应不同(见辅助教材内 的辅助网页,有生动的动画说明!)。

图.3

当所有管道全部同时被刺激,我们如何知觉?如图4。用滚轮滚过皮肤,纪录猴子手指上一个神经的反应,根据结果做出spatial event plots,表示神经可以处理刺激的小细节。而其中Slowly Adapting 1 (SA1)对处理细部最好,因为接收区域最小的缘故。同时以字母做实验,当SA1对O与C的反应相当时,则我们会认为是同一个字母O,也就是说我们是依赖 SA1的反应来判断,正说明了SA1对细部处理的重要性。



图.4

    温觉受器为thermoreceptor,对特殊的温度和温度改变反应。可分为两种:温受器(warm receptor)与冷受器(cold receptor)。其中温受器对摄氏30-48度有反应,最佳反应在44度左右。低于44度时随着温度上升细胞反应频率增加,高于44度左右则温度上升 反应频率下降,高温持续则反应持续,而且不对机械振动反应。至于冷受器,对摄氏20-45度有反应,最佳在30度左右。如图5。

图 5

触觉神经的传导

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触觉敏锐度是不同的。以两点觉阈(two-point threshold)为例,指尖的阈值非常小,RA1与SA1都是接收范围较小的 ,而这些受器在指尖的密度也是最高的,所以皮肤的触觉敏锐度是由受器决定的,如图6。

图.9
   
在猴子的S1发现,某些细胞只有当猴子「主动地抓着特定物体」时才会有反应;同时,注意力也扮演相当的角色:当猴子正抓着某物,但注意力放在别的视觉刺激时(比起直接注意手上的触觉刺激),S1神经细胞反应下降。
   
在藉由触觉辨识物体时,共牵涉到大脑哪些区域呢?首先是S1,其它如前叶的motor area、视觉区也都会有反应,

痛觉

国际痛觉协会对痛觉的定义如下:痛觉是对实际或潜在的伤害经验、或对这些经验的描述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与情绪。由此可知,痛觉的来源是多重的(multimodal),可由皮肤受器与情绪而来;而认知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的主观感受。
   
强大压力、高温及化学物质刺激皮肤内的nociceptors产生痛觉,当nociceptors反应速率愈高,人会觉得愈痛,如图10。



图 10

在大脑中,与痛觉相关的区域也因形式不同而不同。由感官而来的痛觉主要与S1和S2有关;情绪上的不舒服则与Anterior Cingulate Gyrus (ACC)有关。

认知如何影响痛觉的主观感受呢?下面是一些已知的因素可以让人觉得比较不痛:预期中的痛、注意力放在其它刺激、痛的同时有其它情绪上正向的刺激。此外,文化及个别差异也都会影响痛的主观感受。

Melzack & Wall (1965, 1988)提出Gate Control Theory来解释痛觉的机制,如图13.11。T送出的讯息受到两种substantia gelatinosa cells所控制。一为SG+会打开gate而使T兴奋,SG-则相反。只有S激发时会觉得痛,L激发时则会抑制痛觉。



图 11

中 央讯息也能影响痛觉。Reynold (1969)发现给予中脑电刺激可以抑制痛觉,称为stimulation-produced analgesia (SPA)。中央如何影响痛觉呢?大脑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称为脑内啡(endorphins),与止痛有关;也许认知的因素也是藉由脑内啡的分泌来达成止 痛的效果。



第二章 音响器材的质素的鉴定

了解了人耳的听觉特性后,我们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方位、响度、音调及音色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目前能够随时欣赏到音乐的方法,就是藉助于音响器材的回放。问题只是怎样去选购恰意的音乐再现的音响系统?

完美的回放效果,是许多音响发烧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那么“完美”的回放效果的标准又是什么?我想,因人而异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尽量接近现场的演奏效果”。

市面看到的发烧器材,都称为“高保真器材”。但以目前音响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这些器材的保真程度究竟有多高?录音、编辑、压片过程中的保真程度又有多高?以及为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保真程度、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又是多少?……这类的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

按照笔者的经验 ,即使非常昂贵的音响系统和现场还是没法比的,起码现场演奏那种宽松、饱满、和谐的氛围,那种厚实而自然的中低频铺垫,以及高潮来临时那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性,均是目前音响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接近现场,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

例 如要播好一首交响乐。一对硕大而昂贵的音箱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对音箱必须有足够宽阔而平坦的频率响应响,在90-120db的响度时,仍然能保持低失 真,单元数目众多却能保持优良的相位特性……。这些东西说是容易,但已足以让所有音箱设计师伤透脑筋了,实际上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音箱屈指可数,起码得 上到infinity IRS V这样级别的产品才行。

可是即使你有能力买IRS V(我居住附近顺德市就有一名资深发烧友拥有这一对音箱,真的想找机会去聆听一下,增广见闻),并不等于回放出来的声音就十分完美。按照目前放大器的设计 模式,“大功率”与与细腻、音乐味”等是一对矛盾,功率的提升通常是以音乐味的流失为代价的。“又好声又大力”的功放当然有,只是价钱……。

就 算过了功放这一关,可是录音制作过程中,对音乐原貌的歪曲又有多少?真的是问题是接踵而来,还有其它烦人的事情等着你解决:例如器材的搭配、器材的摆位、 聆听环境的营造等等。面对这一切,玩HiFi却不会觉得很烦?假如自己的平价系统档次不高,聆听环境不好,老是抱怨声音这样那样的毛病,真的有“烦”的理 由。但实际上更烦得多的人大有人在,因为系统档次不高付出的当然较少,而付出大把金钱却得不到好效果的朋友有的是,他们更“痛苦”百倍!

其 实认为感觉良好的贵价高档系统,在内行人眼里,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根本与“完美”还沾不上边。记得我曾经聆听过一套价值二十万的音响系统,其中音 箱的个头较大,咋听起来颇精致,但只能小音量地播放,稍一大声便疲态尽露、声嘶力竭吓得不知所措!没有人知道这款名牌箱为什么如此中看不中用,但它的价格 是昂贵的,体形也是粗壮的,但……用它来播交响乐的感觉,用广州话来形容最贴切:“到喉唔到肺”,普通话的意思大致是“一点都不尽兴、不畅快”。

说 了这么多目的是想说明:追求“完美”是脱离实际的,即使你口袋里有的是钱又能怎样。我不想泼冷水,玩音响还是抱着装作糊涂、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在玩的过程 里往往会更实际、更省花冤枉钱。那么我们在组合音响系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我们在以主观听觉判断某一音响设备时,要充分注意不要因个人的偏爱,而 影响正确的判断与鉴别能力。

从生物学的层面解答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导引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生物音乐学,通过研究人的音乐行为,了解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有人认为人类进化的谜团,就隐藏在这些美妙的音符之中。

人 类的祖先是很喜欢音乐的,每个民族都有引以为荣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喜欢音乐的民族。美妙的乐声却是从那时起,开始飘荡在远古的空间呢?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回 答这个问题。近几来在欧洲大陆发现了一些骨制的笛子,这些笛子来自5.3万年前,至今仍可以吹奏出悦耳的音符。假若在5万年前人类就已制造出乐器,音乐的 历史可能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有些研究者认为音乐产生于更为遥远的时代。

科学研究者用断层扫描进行的研究人脑聆听音乐的反应,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区域非常活跃,说明人对聆听音乐的感受,非常深刻和沉醉。

人类的情绪中心,心理学上称为脑边缘系统,许多其它动物也拥有这个区域。脑边缘系统对于音乐的反应,说明人类的音乐行为,产生于更久远的年代,隐含着很深的进化意义——人类大脑对于音乐的反应表明,音乐起源于语言产生以前。

可以说人类的音乐天赋,的确来自于更为遥远的年代。那年代的人类,还没有从其它动物中分离出来。音乐并不为人类所独有,有些动物也喜爱音乐,而且在很多时候,它们的音乐行为同人类非常相似。

座头鲸是海洋中优秀的歌唱家,它们的歌声拥有复杂的结构、既有旋律也有音韵。6000万年以前,在生命的系谱图中,人类和座头鲸处在同一个分枝上。曾有人说:“现代动物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并没有发明音乐,人类只是一个音乐聚会中的迟到者。”

追溯历史音乐,它具有某些生物学意义,音乐有利于个体繁衍。在遥远的古代,音乐行为使个体在繁衍竞争中占据优势,歌唱者在异性的眼中充满吸引力。因此音乐在实际上起到了类似孔雀尾巴的作用。今天遍布全球的少年男女,对于歌星和流行音乐的痴迷现象,就是这种理论的有力见证。

音 乐又能够令到一个集体富有凝聚力。我们的祖先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时,抗日战争当高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部落的战士、集 体的一员,需要参与战斗;音乐成为他们的旗帜和灵魂!音乐的这种力量延伸到今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学校和企业,往往都有自己标志性的音乐。还有一种 观点认为,音乐是人们的一个思想游戏,它帮助人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人类聪明,富有创造性。

音乐具有进化的意义,这个问题显得复杂而神秘,许多现象今天依然无法解释。音乐刺激了人的感观享乐的欲求,仿如食物和性。一个人聆听他所钟爱的音乐时,大脑中的这部分神经元便会相对亢奋起来。人类为什么会这样?

事 实上,我们日常回放所用的软件,很大程度是曾经经过制作的修饰。我个人认为场听到的声音肯定不会跟录音的声音相同,因为由于牵涉及器材的品质,现场的声音 在录音过程肯定被劣化了,然后或者再被录音师有意识地「美化」。风景拍成照片的二度空间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和谐的乐器/人声泛音的准确还原和自然延 伸」也可以「制造」出来的,就是增加高次谐波、泛音与适当的堂音的混合体……

我偶然在BT网中下载到一个ImageCD版本”Song 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Barbara Thompson 演奏的高音色士峰直铜管,「那金黄色的高声压“音柱”」 响彻整个大堂,那种层次重迭的残响堂音,说它「绕梁三日」并不过度夸张。要能充分发挥这个优秀的录音效果,聆听室的声学处理要非常好,两周前江门音响爱好 者协会的发烧朋友到访时曾聆听过,大家都认为以CDR刻录下载来的CD能有这样好的效果,真意想不到。很多人都站到计算机旁试学怎样下载、用什么软件刻 录?

我常强调,录音是否能够听起来像现场,那是录音师的修为;我们的音响系统调整则应该接近录音,那是我们身为音响迷的个人修为。如果让三个同场地演出的不同录音听起来都像同一个现场?那肯定是音响系统的分辨率与表达能力有问题。

所 以利用好的录音软件回放出来的声音作为根据,才是我们评鉴音响的标准。无论是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民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只要是听起来可以测试出 器材实力的唱片,都是我们该选用的软件。至于接近现场与否只是评鉴录音的真实性标准,这个概念不可跟评鉴音响器材混为一谈。

音响器材的质素是回放声音的艺术,但必须注意评鉴音响,真的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我认为发烧友应该面对现实,现行音响系统是那种层次就该从那个层次中去寻求改进办法,脱离了现实,一切都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吧了。

音 响是不是很主观的东西,看看整个音响发展过程就知道了。您买来的音响系统是客观的存在,唱片也是客观的存在,主观的人试听后,东搞搞,西搞搞,加点,减 点,换点,整个过程就是主观+客观,是主客观的融合和统一。这个过程就叫做音响的实践,那怕换一根线,有再好的鉴听能力,也只能根据客观的音响系统,客观 的线的特性展现身手,牵制的条件很多,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调音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过程……

真实往往是残酷的,理性的人好接受。添加色彩当然更美,理性和感性的都会喜欢。目前看来楼主是一个感性的人,但又想追求真实。何必苦恼,在现金社会,理性已经太多了,难得还有感性,就顺其自然吧!

写到这里,我好像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该把问题看通看化了!
坛子里有这样的一个帖子:《您喜欢真,还是美》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4580&ntypeid=10

这里说的「真」当然是指HiFi,「美」当然是说声音的甜美悦耳了。我希望「美」是回放出来的音乐很美,假如纯粹是声音的甜美悦耳的「美」,那就是音响派而不是音乐派了。

既然提到「美」,我在这里引入审美心理学。它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之一。审美是指个人内心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指人的知觉、情感和意欲。审美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产生美感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聆听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广义的说它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相当,只不过聆听心理学要更深入一层次,进一步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聆听音乐是一种直觉的直接感受,不会是间接的、抽象的、概念的思维。聆听音乐在大脑所形成的印象,是指聆听音乐对象在主体的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聆听音乐本身的形状和现象,相当大程度会受到聆听音乐主体的主观性格、文化修养、情趣等等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聆 听音乐与聆听音乐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客观地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聆听音乐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 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观之间的种种其它现实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影 响及自己的审美意识。

当聆听音乐者把自己的情趣集中到欣赏音乐,又把聆听音乐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聆听音乐过程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情况是聆听者与音乐(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消失,与“距离说”的过程相反,审美者所作出的结果主观成份一定相当高。

聆听音乐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往往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在作出下意识动作,这就是聆听者对音乐对象的内模仿。聆听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模拟着音乐的动作或姿态——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聆听音乐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因此常常是引起争论。

聆 听音乐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聆听音乐的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 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聆听音乐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聆听者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 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人们对聆听音乐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可分为五个类型:

主观类:注重音乐对自己的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
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聆听音乐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
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聆听音乐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
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聆听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想到天空或海洋;
性格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聆听音乐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认为音乐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我 认为属于性格类的聆听者,在对聆听音乐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聆听音乐以拟人的性格,对聆听音乐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 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聆听音乐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聆听音乐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聆听音乐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 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的聆听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五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

我觉得音乐对我的影响力颇神奇的,它经常可以令我陷入回忆,可以让我联想,还可以左右我的情绪,心情不好时听听音乐,迅速地便能将烦恼抛诸脑后。音乐已成为我调剂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我这样将音乐对大脑的影响夸大,也不会过甚。骤然间忽然聆听到一段老歌,就能勾起人们鲜明的回忆,往事就历历在目。一段乐曲既能够让人得意忘形,也能令人悲痛难忍;它能激发高昂的爱国热情,也能鼓动宗教狂热;难怪武侠小说说音乐具有降龙伏虎之功效。
   
然 而,尽管音乐对人类的心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音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作用,却是一个没有人去专门研究的课题。感受音乐和对音乐做出反应的能力,深深地植根 于神经系统的机能之中。人的大脑对音乐的处理,大部分是在大脑的右半球中进行的,但还是没有弄清楚到底那批细胞是单独用来完成这项任务的。测试人在聆听音 乐、音乐是否包含歌词,在弹奏乐器时的脑电波反应时,发现不同的神经元网络会被激发。研究小组在测量专业音乐家们的大脑发射出的微弱磁场后,发现非常投入 地演奏乐器会,使部分大脑皮层产生可察觉的扩大,其中由灰质组成的大脑皮层,与出色的大脑功能是最有联系的。

谈到音乐对感情的影响,种种 迹象表明音乐能够影响很大脑内释放多量激素,包括可地松(与激励和紧张有关)、寒丸素(与攻击和激励有关)和催产素(与影响养育行为有关),并且能够促使 人体释放出天然的鸦片剂——内啡肽。研究人员在使用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术后,发现当受试者听音乐时,在大脑中参与处理情感的某些部分似乎变得活跃起 来。

虽然这些点点滴滴的研究目的,是想让人想看楚聆听音乐时大脑起着怎样的反应,但是这些研究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想真正了解音乐与大脑的 秘密距离还相当远。其中包括这样一些最难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欣赏音乐?具有音乐才能的人类祖先是否更具有进化优势?或者说,音乐只是一种没有什么生 物学价值的“听觉认知”罢了?值得这么花心思去了解?

人类思维的秘密

我也许对艺术不甚了解,但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对伟大作品的欣赏,对深层理论的确还是无知。所有的人类活动——从艺术和音乐到语言、文学和建筑学——都是人类大脑组织的产物,并遵循其规律。正是这一点才使伟大的美学作品恒久不衰。

这里我们谈谈一门崭新的科学:神经美学
文章出处:
http://www.hebei.com.cn/node2/no ... object1ai24500.html
   
莱 奥纳多•达•芬奇才能像也使用画笔一样,用解剖刀精妙地揭示人类的本质。他对解剖图的精确绘制比得上他“渲染层次”人类思维的奥秘。这个“人类思维”就是 神经美学。史前艺术并不“原始”,而是“代表了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头脑中显着存在的特征”。这意味着,艺术和科学在人类形成之初就联系在一起了,这 种现象如今被称为神经美学。从人类形成之初开始,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观察——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大脑三分之一的部分专司视觉功能。在对大脑礼堂神经 的研究中证明,伟大的艺术家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暴露了大脑的生理机理,运用了大脑堆砌意识图像时使用的相同的基本视觉材料。

甚么是比拟性 思维(analog thinking)? 聆听和表演都涉及比拟性思维,大脑了控制语言的区域,用于理解节秦,而控制视觉的部分,则想象音调。后者以象征实在的“高”的东西的图像来象征高音,而以 相反的图像象征“低音”。大脑右侧还有一个区域(颞叶),其任务是以比拟的手段将音符串在一起,帮助我们识别旋律或音调。
   
大 脑中有在不和谐音乐刺激下产生不悦情感的区域,相反,也有对愉悦和谐的音乐作出反应的特定区域。根据这种普遍的工作方式,我们自然会以情绪的高涨和低落来 解释听音乐时的反应。音乐确实拨动了我们的情感之弦:恐惧、喜悦和悲伤引发了脉搏提高、呼吸加和心跳变化等相应的心理变化。这种从神经生物角度作出的证明 使音乐治疗名正言顺地列入了科学领域——你不必理解瓦格纳的歌剧的歌词,因为他的音乐已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人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是无国界的。

额前脑皮层(大脑的前部)为例指出,随着该区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慢慢变大,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在增强。他说,这个区域的机能障碍将导致对意义和情感内容的理解困难,使我们对经历的事情作出支离破碎的冲动判断。

这两幅图指出人的大脑控制人体思维和动作的区域,可惜我老眼晕瞶,否则将全部文字翻译出该多好!

大 脑中有在不和谐音乐刺激下产生不悦情感的区域,相反,也有对愉悦和谐的音乐作出反应的特定区域。根据这种普遍的工作方式,我们自然会以情绪的高涨和低落来 解释听音乐时的反应。音乐确实拨动了我们的情感之弦:恐惧、喜悦和悲伤引发了脉搏提高、呼吸加和心跳变化等相应的心理变化。这种从神经生物角度作出的证明 使音乐治疗名正言顺地列入了科学领域——你不必理解瓦格纳的歌剧的歌词,因为他的音乐已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人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是无国界的。

额前脑皮层(大脑的前部)为例指出,随着该区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慢慢变大,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在增强。他说,这个区域的机能障碍将导致对意义和情感内容的理解困难,使我们对经历的事情作出支离破碎的冲动判断。

这两幅图指出人的大脑控制人体思维和动作的区域,可惜我老眼晕瞶,否则将全部文字翻译出该多好!

人脑由三部分组成:即脑干、小脑和大脑。脑干可认为是原始的脑,主要功能传递感觉信息,控制某些基本活动,如呼吸和心跳。脑干没有任何思维和感觉功能。小 脑负责肌肉的整合作用,并有运动记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各部分结构的成熟,小脑会逐渐得到训练而提高其生理功能。然而对于运动,我们并没有达到完 全控制的程度。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在不活动其他手指的情况下,试着弯曲小拇指以接触手掌。而聪明的大拇指与食指完成这个动作则十分容易。大脑是人类记 忆、情感与思维的中心,由两个半球组成,表面覆盖着1-2毫米厚的大脑皮层。没有这个大脑皮层,我们只能处于一种植物状态。大脑本身又分为四个脑区或称之 为四个脑叶,即额叶(控制抽象思维的主要结构)、顶叶(帮助处理感觉信息)、枕叶(主管视力)、颞叶(掌握记忆、听觉和语言功能)。额叶位于大脑最前方, 顶叶随后,枕叶最小位于下方,颞叶位于大脑两侧、太阳穴附近。

人脑的重量约1.5公斤,大脑皮质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大脑皮 质由皮质的灰质和脑本身的白质构成。灰质约有14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的连接多达10000条,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每个神 经元本身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这些神经元以高度复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为了说明神经元数量之巨大,如果将100个神经元装在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盒子里,需要一间长、宽、高各10米的房屋才能装下所有的小盒子。

大 脑作为人体的神经中枢,指挥着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脏器的活动、肢体的运动、感觉的产生、肌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思维等。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特定功 能源于大脑的某一区域,因此大脑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感觉区、记忆区、语言区、识字区和运动区等。而大脑各区功能的发现,最初是通过某些特殊病例的研究 而获得的。例如,撞击大脑左半球会引起右侧瘫痪,比如右腿、右手臂和右手的瘫痪;与此类似,撞击大脑的右半球会引起左侧部位的瘫痪。

一个 名叫布罗卡的医生1861年发现,撞击左半球某一区域会引起语言障碍。沃尼克医生于1874年发现,接近布罗卡中心的另一个中心也支配语言。当布罗卡区中 心损伤时,人仍然能说出有意义的语句,但不符合语法规则。另一方面,如果损伤了沃尼克中心,人能说出近于正确的语句,但毫无意义。有一个名叫井上的日本医 生,在20世纪日俄战争中,发现了一些被子弹穿透后脑颅的伤员,尽管没有击中眼睛,但他们仍然变成了瞎子。井上医生由此得出了大脑后部负责知觉的结论。控 制语言中枢的布罗卡区和沃尼克区,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区、杏仁核等都是这样发现的。
详细的Diffractal扩散板块尺寸分列如下:
Diffractal扩散板块的阔度
    间格板的厚度0.9公分×总块数7  =  6.3公分
    有槽木条的阔度9公分×块数6    = 54.0公分
    总阔度                          = 60.3公分
有槽木条的阔度尺寸:
    突缘的阔度0.3公分×总块数5    = 1.5公分
    凹槽的阔度1.2公分×总块数6    = 7.2公分
    总阔度                        = 8.7公分

下文我举上一些例子和怎样去做聆听室的声学处理方法,希望对发烧友朋友们有一点帮助:

g聆听室声学处理的影响

通 常爱乐者不管它对声音的好坏有无影响,都会将自己的音室装璜得美仑美奂,彷佛不是这样就匹配不起花上百数十万元购置的音响器材似的。这是最不可取的做法, 尤其是木板贴墙及架空的天花板、由天花延伸到地面的大玻璃窗等等…对音响效果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本地音响店朋友,请我为他的客人度身购置一套顶班音响器 材,货物从香港运到后,摆设在他的美仑美奂、8M x 4M落地玻璃,又文化石的、大理石的、吸音纤维棉的…(在还没有装饰前,我已经提出反对,但主人认为先按设计师的去做,不行时再改。 他算是那门子的建筑设计师,盖房子前早就决定这个房间用作为聆听室,他却将它的尺寸定为8.0M × 8.0M × 4.0M的四方形,根本对聆听室的黄金比例概念,完全一窍不通,还向客户说自己对声学处理曾有研究?)

實例:
我在第一篇<谈谈音响「贵气」>中曾提及这位朋友的组合是:
Cello Encore 1.5 Mg ohm前级, ;
Cello Performance 一对Mono Block后级,用作推McIntosch XR 290大屏封音箱高中音部份;
McIntosh MC1000一对后级,用作推McIntosh 290低音部份;
Altis Centuri CD transport + D/A Processor;
ELAC 4π 360度扩散超高音系统;
讯号线6M长的Cello, 数码线为VDH Mc Silver,
LP唱盘是Nottingham 的顶班Signature Anna Classic,
唱头是Clear Audio的Accurate (我转让给他的)+ Ortofon 8N Silver接线,
音箱是McIntosch XR 290大屏封,分别设有高、中、低音的接线柱,
音箱线全部「至高」顶班Signature( 这是后来觉得低音不足时,经手的音响店建议加上的,当然啦,又有生意做了。)

阵 容委实强劲,令人垂涎三尺。它们是我一手包办的从香港二手店的朋友购置的,总数仅六七十万(全新时价值超越百五万),新度为75%,性能保持得非常好,因 为运输前的包装十分讲究。装配好后的试听结果,反应竟然仅是差强人意而已,我认为原因完全在于聆听室的环境,而不会是设备的性能。我当时仅是客席顾问性人 物,不能喧宾夺主的提出直接问题所在。让主人家和本地参与的音响店专业人士们先发表高见。这样的聆听结果,劳动了他们对这套系统调整了三四个月,换这个换 那个,钞票又花了十多万,声音依然改不好多少。这个聆听室的毛病是:中低频与低频驻波一直盘踞在室内,只要听到Bass弹奏,或管弦乐低音弦乐部演奏、或 大鼓敲击时,就会把许多中低频、低频的音乐细节被掩盖,所听到的中低频与低频一直处于浑成一团状态;低频是痴肥的,而非凝聚有弹性的。这是正方形空间的通 病,「峰峰相连」的中低频与低频的驻波,会严重影响到音乐的平衡性,把原来的演奏破坏得面目全非。音乐显得软弱而无力,或干涩死板,光泽与甜味不够,某些 中频段与低频频段的量感不足。低频不凝聚、不够扎实、也不够弹性,低频的量感也显得不足。这套音响系统使用了四部大功率扩大机,也会令人觉得功率不够大。 音质不够好,音色没有光彩,声波的扩散不均匀,中频段无生趣,高频段嫌吵杂。

幸好刚巧我在本地认识一位开木材加工的厂家,按我的改进 RPG Diffractal图纸,制造完成了一批共二十多块9” x 24” x  48” 尺码的扩散板块,我取到主人的同意后,将它们暂搬进他的聆听室里应用。摆设好后,仅够将聆听室的聆听位置后墙壁摆满,而地面至天花板有3.5M高度,扩散 板块高度只有48”,亦即1,2 M左右,故仅仅能遮掩后墙总面积的一半。摆设过程中,我已经将主人家的那套TACT 2.0的数码式均衡聆听室音箱声学平衡前级接好,并将它附设的米高风连接好手提电脑。因此,每当摆放下一块模板,计算机荧屏上的左右声道曲线变化,可以一 目了然。

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意识不到Diffractal扩散板块对声音起的影响作用竟然这样大。我发觉每摆放一块,左右声道的声音 曲线便逐渐趋向平直了。当全部摆放妥当后,便正式开机试听,发觉音质大大改善了,仅低频方面仍嫌不足。按驻波公式计算(声音的速度除以墙的长度),这房间 的驻波应该是40 Hz, 80 Hz, 120 Hz等倍频阶次谐波。我们将McIntosh MC1000输出的接线,试着由8欧位置改接到4及2欧位置。结果当连接在2欧位置时,低频出来了,输出功率每频道达1,000瓦。我们第一次在这套系统 中,听到这样澎湃有力的低频。我观察着计算机上仍未平直的曲线,它们的确出现在20 -120 Hz段音域上。说明了聆听室里,仍然存在着相位互相加强或互相抵消的情况,部份低频被聆听室的环境抵消了,致令低频的再生的程况这样差。对症下药的话,除 了增加Diffractal扩散板块的数量外,还必需加上适度数量的吸音柱,吸收或减少那些相位相加或相减而来的驻波,只有这样才能把失落的低音寻找回 来。

由于现场试用的Diffractal扩散板块是我为我的聆听室订制的,要彻底解决问题,唯有再订制另外更多的Diffractal扩 散板块,来处理仍存在的声音「和差」了。于是又订制了一批高度高了一倍的Diffractal扩散板块,数量也增加了两倍多,并特别设计制造了六枝直径 0.6 M的吸音柱,以作减少驻波和吸收左右音箱所产生的第一第二次反射波之用。

后来采用大尺码、大面积的9” x 24” x 96” 的 RPG Diffractal扩散板块,加上六条0.6米直径96吋高的吸音柱,才把聆听室的声学处理平衡了。再生的声音频域平衡了,McIntosh MC1000的输出端,亦重新接回了8欧接线柱位置,低频驻波亦已被消除了,分析力很好的低频也能再生出来了,整体再生的音域十分平衡,计算机上左右声道 的曲线整个再生频域都平直了。由于主人喜欢McIntosh XR 290音箱的气派,我必须替他选配一套系统适配这对音箱。后来这位朋友又添置了一台SONY 777 SACD唱盘,聆听起来与一般CD机好不了多少,这是因为他仍用着Altis的译码器,当然升不上24 bit 96-192 KHz了,效果必然差。现在这套系统等待的,仅是数字软件制式的决定,去选购怎样的高质素译码器( 如dcs等 ),看看怎样去提高软件再生的质素。但是在模拟讯源方面,Nottingham 的顶班Signature Anna Classic,加上了Clearaudio的Accurate唱头,已经拥有了非常高质素的回放效果了

从上述朋友里搬运回来的RPG Diffractal 9” X 24” X 48” 大小的扩散板块,将我的聆听室四壁围绕了,前后墙还可迭起几块板块,增加扩散能力。试听起来,效果正如预测:出奇地好。好到原本我想将这30平方米(85 立方米)不到的聆听室,以拆除隔壁房间方法,将它扩大至60 -70平方米的念头打消了。凭良心说,这聆听室的声学处理仅做了70%左右,尚余的30%未能完全解决,看来还要把天花顶架空的隔板、一米多高的墙基板装 饰等全部拆除掉,Dynaudio Consequence 音箱就有足够的空间呼吸( 约102立方米,我读过B&W Nautilus鹦鹉螺 801的说明书,这15吋口径的低音音箱,也仅需要60立方米的呼吸空间而已 ),声音当然能够舒展得十分畅顺。花万元左右的代价,换来这样好的聆听效果,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还有一点要做的,就是设法将仍然裸露的墙壁及天花板,再 以RPG的Skyline(我存有制造这RPG Skyline的发泡胶模子,别人寄存我这里,我有权使用)选择性地贴上,相信便能够弥补尚欠的声学处理10-20%。
图 6 Skykine发泡胶模块                  
这 块Skykine发泡胶模块已经以石漆处理过,目的是提高它的重量和扩散效果。我在广州音响城中买的,它的零售价为每块RMB75元,发泡胶的密度还不是 最高的,轻飘飘的看来不会有好效果,因此我在它的表面喷上石漆。后来本地的音响店抄袭了它,制造了一个生产模子,该店倒闭后将模子存在我处。下面是我 寫<貴氣>文集時的一位從深圳來email詳細了解後,並親自到我聆聽室聆聽改善聆聽室的聲學處理的效果,心中對我的建議大為嘆服。結果在我 的朋友工廠訂製了九千多元的diffractal洐射模板。最近幾位家在無錫的朋友,託我製造了120塊較便宜的skyline泡塑擺置在音室適當之處, 音色就有顯著改善了。我將emmail來的報告登錄如下:

陳先生:
您好!
这几天我正试着将skyline板贴到我的听音 室内,效果真是令我大吃一惊,对声音的提升极大,高频要圆润得多,低频下潜更深,而且很富有弹性,似乎声音更有力道了,气势也大了很多。说实话比上次您给 我的OCOS线的提升要大的多。我在室内已贴了22块,我不知道贴多了声音会不会发干?不知您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

另外我要告诉您,我的朋友贴了skyline板后也给我打电话效果很好。所以,真要好好谢谢您。

这 两天我在HIFI168的论坛上天天在看您的贴子,关于对刘汉盛《音响二十要》的几点批判,我坚决支持您的观点。写散文不要紧,如果要写这种带有指导性的 文章,我觉得应有严谨的态度,充分的理论依据,至少名词定义要准确不含糊。而刘先生的文章只能算是散文,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我感觉也是一头雾水,不过那 时本人是刚接触HIFI,所以只以为自己道行不深,理解不了这些“已深入人心,无须解释”的名词罢了,再想想其他更玄的文章,也就不了了之了。没想道您会 这么认真地提出批判,真应该向您这种求真的精神致敬,多一点您这样的人,多一点这种认真劲儿,对净化、科学化HIFI界有好处。在此向您表示支持,希望能 读到更多您的文章。


身体健康!
胡xx
2005.01.06

图7 我的意思是像这两张照片般,在我的聆听室的墙壁上端和天花,均贴上Skyline发泡胶片。

h聆听室里声音扩散的重要性

我 们所听到的声音,是从声源直接扩散,和周围环境间接反射而成的混合声波。由于声波的传播途径不同,故耳朵所听闻到的声波,可以说是不连续的和彼此没有关联 的。声音反射的强度的瞬时分布和方向性,取决于我们所能捕捉到实际声源的程度。因而,控制聆听室的反射,成为声学设计上的一个中心考虑要素。

过去十年来从心理声学上的主要发现,曾经认为横向扩散反射,与主观感觉在空间或密室之间彼此有肯定的联系。但是,当这些反射过强,并且较直接声音更早传达人耳朵时,结果声音的干扰会引致一种强烈的方向性印象、错误的定位性、和频率的音色染。

房 间的反射可以通过吸音、扩散和反射来处理。吸音和反射需要有声学上的设计。扩散显得重要是因为它同时既能降低声音强度,又能增加声音的瞬时分布,而且能改 变散布声波的方向性,但又没有消除音场内的声音能量。早期主要反射的强度扩散,可将镜面反射效应降至最低,提高两耳所听的不相同性和空间感,因而亦增加了 聆听者的偏爱感。扩散同时亦能令一个实质上细小的聆听室,在心理声学感觉上,创出一个更大的空间感。

i声音扩散的理想表面

曾 经有人尝试过很多扩散表面的变化,如复合筒形柱、不规则几何形状和塑形、利用鸡蛋防护纸格等等,但它们仅能对声波散布有利,不能同时改进瞬时和空间响应, 作为一项理想的声音扩散器。为了填补造个空隙,RPG扩散系统公司拓展了一项崭新技术,以「一维反射相位格子框绕射」(One-dimension reflection phase grating,RPG)方法,达到声音扩散目的。它由不同深度的、相等隔距的时间通道沟井所构成,通过薄的分隔板分离。深度是根据数学的「数序原理」次 序排列。这种二次残数式的排列设计就是 QRD扩散器的设计基础,再经积本式计算机设计化而成模板。利用它,可以将各方向的、宽阔频域的声音的瞬时反射密度提高,并且散布在空间中的声音,从任何 方向抵达耳际不受时间、场所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j吸收性的相位挠射框格

吸收性的相位挠射框格,是新一代的宽频带吸音板,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对相位绕射的深入认识,导引出对新一代的吸音板的拓展,命名为「吸收性相位绕射框格」(absorption phase grating APG)。APG由等阔度的许多沟井构成阵式,但井的深度各异,由窄的框架间隔。沟井深度基于二次残数数序原理(Quadratic Resdue)排列。

要说明什么是二次残数数序原理之前,先说说扩散。扩散是指音箱发出的声波,无论从那个方向射入一个反射体,那些声波 都会均匀的向各个方向反射。所以,扩散可以说是无指向的。但是,一般声波的反射通常是定向的。如利用一个斜面来反射声波,声波的入射角与出射角相等,亦即 等于斜面的倾斜角加上90o只需一个反射面的长度大于声波波长,则所有的波长较反射面小的频率,都会被反射到某个方向。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聆听室的空间 中,需要的是扩散,而不是定向的反射。扩散可以令室内的声波趋近均匀,而定向反射只会对某些频率,局部地产生不期望存在的音质影响。

k二次残数数序原理的数学计算公式:

hn = (λo/2N)•Sn = (λo/2N)•N/n2
其中:hn:  沟井高度,
Sn:  是以N/n2的余数,
λo: 是希望扩散的中心波长,
N:  是扩散器的格子数量(沟井)。

其 实,知道有这个二次残数数序原理的数学计算公式,亦无助于对声波扩散的了解,这里提出来的目的,解释目前市面销售的扩散板,多数是跟随这个理论设计出来 的。说明了为什么二次残数扩散板近年来倍受欢迎,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性:如果以中心频率为准,它们的扩散范围的低限,可以向下延伸到中心频率以下半倍频(假 如中心频率是1000 Hz,半倍频就是750 Hz);上限则很高,可达中心频率的(N—1) 倍。假设中心频率是1000 Hz,二次残数扩散板沟井数目是7,则这种二次残数扩散板的扩散范围的上限约6000 Hz。

由此可见,目前市面销售的扩散板,几乎都是 针对中频以上的频率加以扩散。扩散板沟井数目越多,扩散频率上限也就越高。其中若加上二组、三组的总和,所起的扩散范围则更广泛。「沟井」的数目必须是质 数:如7,11,13,19,23,29…等等。n则是:0,,1,2,3,4,5,6,7, …。hn则是n那个踏步的高度。

沟井和框 架间隔表面,均附上多孔性吸音材料,用作对抗在相位挠射所用的反射材料。既然这种新的吸音性表面,能令宽频带的声音衰减,既能吸音又能扩散,故称为「吸音 扩散板(Abffusor)」。这种吸音和扩散的结合,令高中频范围和沟井的低 Q振膜作用,在低频时的分隔框和结构提供出不平行的性能。超卓的性能
   
l 神奇的RPG凹凸吸音扩散板

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今天的 HiFi器材已连接近原音回放的水准。但是我们听上去却未必如此,主要原因是一般性的家居聆听环境未能把这些优点显露出来。

RPG 的成功原因有很多。RPG吸音板的有效吸音音域极广。在100周以上的频段都起了明显的作用。更可以把84%的附带杂乱音波吸去。RPG的漫音板亦可以显 注地把反射音波的速度减慢(大约12 -20 ms)。两者适当合用可以改善任何聆听环境。录音原有的Hall Effect,Ambience,位置感和音场等都可以在家居环境里「重生」。再者,两种板的设计都极具现代风格。对室内设计也有美化作用。唯美与实效并 存,无怪RPG受到广泛欢迎。在专业界的成功促使 RPG踏入家居聆听之所。五年的努力得到了成果。RPG Home Concert Hall 终于面世。这一系列产品的功能就是把家居的「小」厅子变成音乐「大」厅!所以音场的深阔和立体感,Hall Effect和Ambience都有大跃进。

e我自己根據美國RPG廠藍圖所畫的圖樣:



图1 这是RPG公司的 Diffracta设计图样l  size: 1’11 5/8” × 3’11 1/4” × 9 1/8”

RPG Diffractal  尺码: 1’11 5/8” × 3’11 1/4” × 9 1/8”  60 × 120 × 23.2 CM

图2  这是我仿造Diffractal扩散板块的横截面图,它是由不同厚度的MDF板构成

我所采用的Diffractal扩散板块是根据上图的形状彷造的。其中右上方的是它的凹凸槽立体形状,根据这图纸,我特别按附在右方样子,设计了整体外形相同的电动刨床用的刨刀刨出来的,在这六条槽的内表面刨了六条小坑,目的是提高扩散板块的扩散效果。
整 块Diffractal扩散板块的横截面如右上图, Diffractal扩散板块全部以中密度木糠合成板MDF制造,尺码是1.22 × 2.44米,厚度有很多的选择。我选用0.9 公分厚的板做隔离槽间隔(如图可以看到大小不一共9片);它们之间夹着的刨了槽的板条( 尺码是:8.5 × 244 × 3公分 ),厚度则用3.0公分的MDF。首先将整块锯成每条8.5 × 244公分的木条,然后将木条以刨床刨槽成形。刨刀是按槽坑尺寸特别设计,可以一次成形或降低制刀成本的话,要节省制刀成本时可分两次成形(刀仅按下图的 半边制成),木条刨了一半边倒过头来再刨另外的半边。

f Diffractal扩散模板的刨刀

刨刀的凹凸形状如下图,不过省去掉六个凹槽内的细小凹凸纹吧了:

图A为旋转形电动刨床用的嵌装刨刀


考虑到音乐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是科学家寻找答案的时候了。



音响器材的技术规格的定义

选 择音响器材时,首先踫上的是印刷得精致美丽的音响器材目录,内容当然免不了有不少吹嘘的句子,还有详细的检定规格。要彻底弄清楚这一大堆出厂的检定规格的 确不太容易,其实即使完全明白了对选择也提供不了多大的帮助。比方要选择前后级放大器及音箱,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参数是看它们的频率响应范围,只要范围能在 5 - 35K Hz内,就可以试聆听,看看回放出来的声音音色是不是自己喜爱的。

现时沿用的测量办法及数字,对听觉心理学非仅毫无参考 价值,而且数十年来已经把电声学界导入了失诸千里的畸途上。从前,我们以为互调失真,谐波失真只要保持在0.1 %以下,线性响应只要做到20至2万±1 dB,选择的任务已大功告成。现在,一套平价组合除了扬声器之外,都差不多可以拥有上述的数字。人耳可能原谅甚至0.1 %以上的互调失真 (inter-modulation I M)和T H D。但瞬态互调失真(transient inter-modulation T I M),就算低到上述不可能的0.003 %,也是足够毁灭「现伤感」、「真实感」。

沿用的瞬态互调失真测试方式,是采用平均计算值 (root mean square RMS)的分析仪(Analyzer),因此完全缺乏代表性。T I M的时间计算值以微秒(百万份之一秒)为单位,我们在平均分析仪读到的200微秒时间延迟,看似不重要,但对听觉就大有影响。1微秒的T I M 或可以接纳,200微秒时间延迟,其数值在电声学上用百分比显示,就会达到10 %的惊人数目。

耳朵对时间延迟最敏感,而有关时间的—切已知失真,包括相位、动态及谐波重整的林林总总,发烧友或已知道它们的存在,但却仍然未想象到它们的致命性。而电声学界们虽然积极在做功夫,却又因为一开始就用错了仪器而大感困扰。

音响器材的组成

音响器材能够回放出声音来,是由多个器材的组合而成。这已经是常识,这里不谈了。

笔者认为选择音响器材时,应遵循“音箱→功放→CD机”的选择顺序进行比较恰当。那么还是先从音箱这一环谈起吧。

a 音箱

选 购音箱就像小提琴家选择提琴一样,因为聆听音响的声音是从这对音箱里发出来的,它的音色是不是合符自己的品味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然后再去寻找匹配这对 音箱,能将它们的性能充分发挥的放大器。讯源的设备就各选所好了:贪求方便的话,首选CD,不怕麻烦的,喜欢经常动手调校、变化多姿多采的,喜欢迎接挑战 的,那便会挑LP了。只要掌握了彼此的调校匹配的技术,汲取了多少经验教训,相信那一种讯源设备,在选择一片录音很好的软件放下去回放,都能播放出悦耳怡 情的贵气声音。当然是在整个音响系统(包括聆听室空间)已经调整妥当的前提之下了。

选音箱,我觉得首先是音色符合自己的口味。否则,名气 再大、价格再高也玩得不痛快。音色的类型有温暖、甜润、好象黄昏的晚霞;也有如水晶一般的透明、冰清玉洁等;再就是刚猛、硬朗。当然,实际上的分类并不那 么绝对,各种类型之间会有不同程度的过渡,甚至在同一只箱上,不同频段会有不同的味道。买音箱时千万不能心急,花个把月的时间,对初步合意的再分别仔细聆 听,以不同的乐器的软件和不同的功放搭配驱动。通过反复试听,找出每只音箱的特点,附带记下这些搭配的经验,就可以一步一步走近自己心仪的声音了。假如不 想花太多时间去比较,或者还不大清楚自己究竟喜欢怎样的音色,或售货员也没有办法能调配出自己喜爱的声音时,不妨试试在投资范围内,选一对中性、音染小、 个性不明显的音箱,然后通过选择功放来调声,这样搭配的变数会范围相对会缩小一些。待调校到音色对了口味后,就以容易回放出效果的系统作为首选,这样就可 以节省不少金钱和时间。

至于低频的表现,是发烧友最感兴趣的元素之一,因此对音箱的要求往往会有些过高。一万几千元的音箱用来听听人 声、弦乐,或者以不太大的音量听交响乐,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希望在90db以上的声压下,喇叭不拍边、不压缩,低频仍然能保持凝聚和自然舒畅, 如海浪般地阵阵涌来,或者获得捶胸跺肺般的冲击力……,这显然有点过份了。不要说一万几千的箱子,就算数万元的箱子,也未必能够胜任愉快。

按 照目前音箱的设计水平,要让低频有良好的延伸,而且在大声压时,低频仍能保持低失真的话,大口径的优质低音单元,或多单元组合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还需要配备精准的分频器,大而结实的箱体,以及其它有利于低频再生的技术手段。事实上,音箱设计中有近70%的成本是花在低频重现上。要获得良好的低频, 大口径大箱体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由单元的物理特性所决定。如果音箱不能尽情开大音量播放,怕音箱会拍边、会烧坏的话,那么这箱子在低频方面的表现肯定不会 好。只有在以大于90db的声压播放时,低频优秀的大箱才能有“密度”和“规模感”的内涵。

不知道是不是偏爱,我觉得灵敏度越低的音箱(例如83-85 dB,如Dynaudio、ATC等) ,回放出来的声音越好听。不过它们都出了名最爱吃功率的音箱,要驱动好它们很伤脑筋。

b 音室

这 里好像有点超越常规,怎会一下子就会谈起音室来了?还有很多音响器材没有谈及呢!请小安勿躁,我只不过挑重要的先讨论而已。我认为音室的处理,对回放出来 的声音的好坏,占60 -70%关系。换言之,所有其它音响器材仅占30 -40%了。未完全是,还有相当的%是由回放时用的软件有关。

玩Hi-Fi的乐趣就是有些玩意不用花太大的代价,只要自己花点心思便能达到的;何况玩Hi-Fi乐趣也不全在低频,例如获得优秀的音场,有时会更加迷人。至于音箱怎样摆位已经有不少文章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这里要强调的是房间聆听环境的营造。

要 提醒大家的是,要营造良好的聆听环境,绝对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要以为你在音箱背后装了扩散板,在第一反射点装了吸音材料,在天花板装了矿棉板, 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获得好声。因为,在业余条件下,我们很难具体测定出被吸收的频率是哪些,吸收的程度又是多少,以及房间整体的频响曲线、混响情况如何等 等,没有适当的仪器就没有办法测量。所以,仍然面对的变数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的调整,才能真正获得好声。

图 省事、追求美观在装修时就把那些吸音、扩散的物件入墙固定牢,就等于断绝了灵活调整的可能性,丧失了进一步调整的余地。我曾多次到过香港「别超」的试音 室,它的四边墙的声学处理板块能够正反面、装上数目多寡地变化,每次到那里,视乎展示给客人聆听的是甚么组合,因而每次的摆置都不相同。所以在专业场所 中,很多吸音、扩散的物件其实都是做成可调整的,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去甚远。例如,可改变展开面积的帷幔,可调整角度的反射板和扩散板,甚至低频的吸收,也 用上多个可随意增减的穿孔木箱等等。这些手段均值得我们借鉴。虽然,有的朋友觉得这样做比较麻烦,想在装修时就一步到位,把聆听环境处理好,岂不更省事? 我觉得这虽属人之常情,但效果肯定不会理想,更不用说达到完美了。记住,收获总是与付出总是成比例的,欲打造试音室的朋友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a音响聆听环境的黄金比例(golden ratio)

一 间房的高、阔、长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大套音响组合在一间理想的房子里,回放时才会有最佳的频率响应宽度(Frequency Response Range)。换句话说,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尽情发挥回放声音的最高至最低频率,声音的平衡度亦会较高,产生驻波的情况极微。 第一反射音波(Primary Reflection)和多次反射音波(Secondary Reflection)的互相干扰情度不至造成混乱。基音(Fundamental)和谐波(Harmonics)的结合又能尽善尽美。声学处理 (Acoustics treatment) 是一门几乎是难以捉摸,莫测高深的学问。声学处理专家都费尽心思找寻最理想的聆听室房间比例,也就是发烧友口中的「黄金比例」,其中有一个是人们最常用的 就是0.618 : 1 : 1.618, 例如高 8 尺,宽 13 尺,长 21 尺,空间体积 2,184 立方尺。

在同一房高的 比例中,空间越大,回放出来的空间感也会越大, 低频的回放响应也会更加理想,低频频律也比较在小的空间会潜得更低。高频的周波很短,所以一般大小的房间对高频回放没有影响;但低频回放却是另一回 事,20 Hz 频率的正负波长是 56 呎;要听到 20 Hz频率的声音,房间长度要足够容纳半个正波长的度——28 呎。但这个长度并不是直线量度的,音波并不是一种平面波形,它是由声源物体(单元),以最大角度向四面八方作半球形的方式扩散。例如一个10 ×16 ×26 呎体积的空间,就可以量度到 27.7 呎长度的对角线,也可以听到 21 - 22 Hz 的超低频了。

房间对声音的重现十分 重要。音响组合能不能作全面性发挥,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房间」。房间虽然越大越好,不过要以市面能买得到的后级输出功率为准,「空间体积」应该不能超过两 万立方呎。而这类空间的高、深、阔的乘积,也足以令器材回放出的声音达到几可乱真的现场感,音场深阔度、空间感等等幻真的感觉。房间处理得越宁静,后级的 输出功率的相应效能越轻松。所以,隔音设计越好越有利。声学上的处理,可以进一步将「房间」的效应提高,不但改善驻波、音波互扰等一切的常见问题,更可以 制造出较实际体积更大的幻觉空间,从而得到更超卓的现场感受。

聆听室音响的回放出来的声音不好,很大程度是由于房间声音反射的平衡造成 的。以一套合格的器材来说,在生产时是按技术指标做出来的,用仪器又测试过。但一旦接上音箱,放到一个现实的家居环境,而不是一个已消除了驻波的音响实验 室,问题就会出现。任何最高明的音响工程师,他在设计一套音响时,都不可能考虑到千差万别的聆听环境、空间。音响好玩,就是因为希望能够调校出一种组合, 能够回放出好听的声音来。这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情。

这里我不是推崇大的聆听室较好,我知道一般人拥有的聆听室体积也不会太大,我现行的 聆听室也不超过 30 米2,我自己一点也不气馁,反而极力设法去改善它。结果我找到了方法,将本来想将它拆墙扩大到 50 - 60米2的计划取消了,省了不少钱。这就是声学处理的效果,它把我的聆听室神奇地变大了!

b聆听空间对声音的影响

现在谈 论的问题渐渐具体了,是一件发烧友都知道,但忽略而又不懂得应该怎样去做的事,是一件发烧友追求好声音就应该立即要做的事——聆听室的声学处理问题。这是 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聆听声音好的音乐,就不能忽略去正视的事情。对音响聆听室做了声学处理的后的回放效果改善,会令你惊诧得目瞪口呆、拍案叫绝!花费不 多 (我现行聆听室的面积不到30㎡,我只需要花了八千多元制造了一批扩散板,就能够将聆听室的体积扩大了一倍),效果奇大,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聆听室 变得宁静了,音乐精致清晰了,音场清楚玲珑浮凸,几乎可以触摸得到,花这些许钱真是十分化算。音质和音色提高了,在听录音好的软件时,好声音自然随着而 来。下文作一个简单的描述:
风闻我的音响系统有大跃进,小镇里的请缨的志愿军来了不少。七八名发着烧的大汉,七手八脚的将全部扩散板摆放在计划的位置后,该是聆听付出的金钱和劳动,能收到怎样的效果的时候了。
开 声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整个聆听环境忽然变得宁静寂穆了(不单是七八名发着烧的大汉鸦雀无声,瞠目结舌不作声,而是整个聆听环境本身完全没有背景声音了) ;另外一个方面,音乐的节奏聆听起来似乎变得比较「慢」了——它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变得比较慢了。事实是音响系统在诠释音乐的时间空间,彷佛忽然间变得充裕 起来,不必匆匆的去处理,有很多时间去作细致分析,宁静寂穆令回放出来的声音显露得更清晰玲珑、纤毫毕现。弱音乐段的迅态,是一种很难呈现得令人信服的音 响回放特性,这时变得轻而易举,我在我的音乐软件中,挖掘出很多以前忽略了的迅态信息…
习惯了聆听匆匆而过的声音分析的人,骤然聆听到这种颇为陌 生的演绎,难免不引起产生这种「慢」的感觉。这是一种就像是从以往的简单的听热闹,升级到细品音韵;从纷乱烦嚣的「急功近利」华尔街股票联合交易所,忽然 置身在一个寂漻无为的「看破红尘」寺院里;从吵闹嘈杂进入到空灵宁谧;就像彻头彻尾的一种人生观概念的骤变,不由不感到陌生。
这种从容不迫的、优游豁达的、闲云野鹤的、逍遥怡然的、淡漠超脱的、慢条厮理的、悠闲潇洒的、一尘不染的、抽丝剥茧的、纤毫毕现的处理音乐讯号的姿态,是我个人最为向往的、可遇不可求的、可望不可即的、雍容高雅的气质风范。它是音乐再生十分珍贵的「贵气」呈露!
我 的Restek Exponent后级放大器的储备裕量(head room) ,在这里发挥了它的无比功力,将仅有0.83灵敏度的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驱策得淋漓尽致。因为聆听环境忽然变得宁静寂穆了,1800瓦输出功率的Restek Exponent后级放大器的力量变得十分充沛,将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推动得更加挥耍自如,不再需要较大的空间,也能舒展出Consequence音箱的本色。本来设在10:30 o’clock位置的前级音量旋钮,现在倒旋至9:00位置就能提供足够的音压。
为什么音响的声音会不好听?我要先为「音响不好听」下个简单的定 义。所谓「音响不好听」,指的是声音听起来让人感受到不舒服、心浮气躁、听不到几分钟就想关机;亦即是听到的声音尖锐刺耳、干涩、一点也不甜美、单薄、生 硬;或死板、缺乏活泼生动、光泽和丰润、浑浊不清、高中低声音不平衡、某几个低频频率音量压过其它声音的等等。我建议发烧友朋友们在聆听室听音乐时,不妨 抱着一只小猫在膝,假如小猫在你怀里乖乖的熟睡不走,好,你的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一定是悦耳的,奇次谐波不多!我真的试过这样做,我测试的是「仿真」 和「数字」讯源的分别,结果小猫在回放「数字」讯源的时候挣扎着跑了,我好奇地跟踪它究竟想到那里去?原来它跑到另外的地方去睡,大概不是我的膝盖太峥 嵘,睡起来不大舒服的原因吧!事实说明:小猫的耳朵是灵敏的、分辨得出声音剌不剌耳这回事的。
音响声音好不好听,除了影响我们对音乐的感染力之 外,还有什么关系呢?根据我多年聆听的经验,当我们在听好听的音响时,心情会不自觉地愉快起来,对人对事变得更乐观;反之,当我们长期处于不好听的音响之 下时,心情容易低落,对人对事都会变得缺乏耐性,脾气也容易暴躁。所以,音响迷人千万不要小看声音好听与否,长期的聆听结果对自己生理、心理所产生的坏影 响,会是根深蒂固的。
音响声音好不好听,空间因素影响最大( 据很多国内外的音响专家的见解,聆听空间因素的影响约占60 %)。了解声音好不好听的基本定义、以及声音对生理、心理的影响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到底是什么因素让音响的声音变得好听?或变得不好听?在此,首先 从不好听的角度切入,这样比较容易让大家有「切身之痛」的了解。我认为影响声音表现的因素,依其影响的深浅重要程度次序排列应该是:空间因素、器材搭配与 调整适宜因素、和器材本身的质素好坏因素。
器材本身的质素好坏因素,会选择的话,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用钱就可以解决。器材搭配与调整因 素,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就算有钱买回来了很好声的器材,但除了器材本身的好坏因素影响很大外,还要使用者搭配调整的功力要高(在再谈音响「贵气」一文中的 Gryphon + K2音箱例子说得很清楚),好的器材全部加在一起,回放出来的声音不一定就必定好听,尤其是如果器材本身质素很差,空间布置得再好、一切的努力也是枉然。 在这三项主要因素中的空间因素也是最难以克服的因素,也这次我们重点针对音响空间,寻找一个最便宜的解决办法。
怎样的音响聆听室形状,会导致音乐 不好听呢?通常,要判断一个音响空间到底能否发出好听的声音,除了用耳朵聆听之外,有经验者也可以用眼睛来观察。形状不对时如果不加以改善,我想就算是换 了贵达数百万的音响器材也是枉然。一间空荡荡的聆听室,里面除了音响器材与椅子之外,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残响时间太长,尤其是高频段的残响 时间更长,这使得音乐听起来不仅吵耳,声音含混不清。残响时间太长,音量无法调大去听音乐,显得中频段与低频段都会虚弱而不丰盈。以这种空间听音乐,就算 花再多的钱购置音响设备,都无法获得美妙好听的声音。
有一项屡试不爽的处理音响空间法门是:「聆听室的东西放得越多、放得越凌乱;回放出来的声 音,比较东西放得少和东西放得整齐好听」。所以,下文中附着说明的我的聆听室照片中,除了上文说的杂物之凌乱外,墙壁上摆着的扩散模板间隔格里,我都放置 了杂物,地板上也乱放杂物,这些物品也都有助于声波的吸收与扩散。
c硬调空间 软调空间

城市里大部分住宅都是钢筋水泥建成的,所 以墙壁与天花板当然都是水泥灌浆、或由砖块砌成、玻璃窗间隔而来;地上铺的作多数是磁砖,这样构成的空间可说是「硬调」的。硬调空间( Hard room) 是指这个空间的表面对声音的吸收值很低,因而令声音高度反射。声音的反射( Reflection): 声音的反射即某一数量的声波能量,一个表面上反射而去。声音与于光线的反射一样,声音的入射角等于声音的出射角。坚硬和非多孔性表面的反射多于软性多孔性 表面。有些声音反射能将音乐或说话声音讯号迭加起来。与北美或欧洲的发烧友朋友相比,他们的聆听室结构多数是以木头、夹板构成,就连地板也是木板铺成,而 四壁则以石膏板钉成,天花板是木架子钉上薄夹板的结构,这是「软调」空间软调空间 ( Soft room): 即是说这空间带有高度吸音的表面。这种软调空间最大的好处,就是声音听起来不刺耳,相当温暖;不过它也有害处,就是低频频段,因为缺乏坚硬墙壁或地板反射 而显得软弱和缺乏力度;由于木板容易因为振动而吸收低频,所以听起音乐来的低频,总是比不上具有硬调空间性质的「扎实」。
高频频段在硬调空间容易 受到光滑、坚硬墙壁的反射(音箱的第一、二次反射,见第五页的解释),因而产生大量超过耳朵负荷的高频量感;低频段也会因为空间低频驻波的关系,而产生过 度的低频量感。试想,高频段量感多得刺耳,低频频段量感多得浑浊有压迫感,而中频段却被夹在这二个变形频段之间,这种整个高、中、低频段被严重扭曲,声音 的整体平衡被破坏了的音乐怎能会好听呢?
d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平衡被破坏,音乐听起来当然不会好听!
这就是我们常遇到的硬调空间聆听室 的问题结征所在。很多发烧友朋友都会踫到过这种的经验:怎么换过好几套音响系统,在这个空间中听起来声音特性都差不多?都一样会尖锐刺耳难听?因为每个空 间都会有不同的长、宽、高比例,应用了不同的建材和装潢材料,所以不同的空间处理,产生不同性质的声音特质。硬调空间的声音特质是:高频段尖锐吵杂刺耳, 中频段不够丰润,低频频段会在某频段处显得浑浊、某频段处量多而缺乏弹性,低频频段完全丧失了解析力、浑浊而毫无细节。
设法将「完全硬调」转变为 「软硬适中」,硬调空间就有可能聆听得到好的声音。要做到「软硬适中」,需要懂一些相关知识:如对吸收声波材料的掌握、对声波扩散的了解和怎样去摆放这些 声学处理材料等等。我在广州海印音响城就看到许多现成的空间处理商品,它们是针对「软硬适中」空间而设计的,例如二次余数扩散板块 ( 简化了的 )、泡棉吸音板 ( 仿制RPG的Skyline )、各种形状的吸音柱以及「低频陷阱」等等,我认为制造商本身对自己的产品认识不深,仅是见有利可图而抄袭出来,仅样子有点像,效果却大打折扣。其实买家 也是一知半解,听说有改善音质作用,就买回来试用吧了。如果能够正确的使用这些市售现成品,有机会得到「软硬适中」的空间。不过,这类空间处理商品必须使 用相当的数量,才能达到适当的声波吸收、反射、扩散的效果,才能把「硬调」空间转换成「软调」空间,这样将要花一大笔钱。不客气地说一句,我漫步观察过许 多间大型的广州海印音响城的试音室,看到都曾经花了心思做了声学处理,但完全犯了「图省事、追求美观在装修时就把那些吸音、扩散的物件入墙固定牢,就等于 断绝了灵活调整的可能性,丧失了进一步调整的余地。」这毛病。相信经营者对自己的音室经存在着甚么问题也不清楚!
我们在家中听音乐的地方比原来录 音的场地细小得多。天花,地板和四壁的音波反射距离短了很多倍。喇叭发出的直接音波,和反射音波到达人耳的时间跟实际录音环境会有差距。而这些差距却足以 扰乱录音原载的定位,音场,层次,亦同时影响音色,共鸣,甚至音质的结构肌理 ( Texture )!

改善的方法主要有三个,就是吸音Absorption,漫射(或扩散)Diffusion和反射 Reflection。只用吸音物质而不用漫射物体的毛病,是应用不法时会造出「死声」。最可惜的是漫射物质过往只供专业人仕应用,因为售价高昂一般人不敢罔效。
我 处理我的聆听室的声学方法,是自己画图纸叫木工师父去做,这样就节省得多金钱,相信效果会较买成品好得多。记得十多年前翻译那篇介绍RPG产品文章时,就 对Diffractal测试效果十分满意,但代理的订价一块要港币八千多元,怎能买?能买多少块?我现在自己做,花了仅是从前1 / 20的价钱就能有一块,还会在乎用多少块?总之,用多少块才会有好听效果,就做多少块啦!看来用以前买一块Diffractal约价钱,差不多就能够将目 前的聆听室的声学处理做妥,这一点点钱该不该舍得花?
当年我翻译这些文章后,自己当然是见猎心喜,但计算下来要花十多万元去买材料,才够我的聆听 室摆布,因为当时我的音室空间还未达理想,花这些钱是否值得,何况这些东西完全可以仿造的?便搁置下来。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因为自己错失了好多年聆听精 致音乐声音的宝贵时间。现在的聆听室还不是同样不十分足够空间?结果放了这些仿造的神奇音色调节板后,效果不是很好吗!事实上这时的聆听室,还未能说达到 百分百的调校妥当,仅达70 % 吧了。因为聆听室的天花、四边墙的高端、地面…我还未有作适当的处理。
在这里,我着先引入一个聆听室的「残 响」(reverberation)简单概念(这个问题还会在后面详细分析)。残响是一串正在消散着的回声,有恰当的空间与时间去让它们彼此互相融合而渐 渐衰败。聆听室有适当的残响时间,音乐听起来就会清晰、丰富、温暖。残响时间过长则:音乐听起来吵杂、混浊与虚软。残响时间过短时:音乐听起来会感到干 涩、死板、单薄。
我想发烧友朋友多数不可能拥有残响时间测试的仪器,我们只能够以自己的耳朵来判断残响时间是否适当、过长或过短。通常,我们讲话 时的声音如果觉得相当丰润,说话时不会感到吃力,拍掌时空间中没有高频的回响,仅听到掌肉的拍击的掌声,这样的残响时间就可以说恰当了。如果一进房间讲话 就感到吃力、或讲话会带有浓重的鼻音,那就是残响时间大长了。
残响时间太短,音乐听起来干干死死的,不够丰润饱满,就应该采用表面光滑的二次余数 扩散模板,必须分散使用,因为这样可以提升吸收或反射、扩散的「效率」,可以用比较少的材料面积,得到更大的吸收、反射、扩散效果。二侧墙「软硬适中」的 原则是吸收、反射、扩散总面积各占三分之一,第一区最靠近音箱处是反射区;第二区在二侧墙的中段处是吸收区;第三区在靠近聆听位置处是扩散区。最有效的扩 散声波方式就是应用二次余数扩散模板。
音箱后墙与聆听位置后墙,是最容易产生驻波(stationarywave)的地方,降低驻波的能量(驻波 无法完全消除,只能降低能量)是首先考虑要点。音箱后墙要保持坚硬的墙面以提高反射能力,这样才能把音箱的能量毫无损失的传送出来。假若音箱后墙用厚夹板 钉成,会严重吸收中低频以下的频率,让低频不够扎实有劲;同时会吸收过多的中频,让中频段乐器形体变得细瘦,钢琴与人声不够饱满。
我现行使用的二 次余数扩散板块的表面是光滑的,也会有反射作用。反射区里,我同样摆放了二次余数扩散板块Diffractal,效果不错!以声波扩散的角度来看,用扩散 来取代反射,其声波扩散的效果将会更好。不过我考虑的是,一旦室内使用太多的二次余数扩散板块,这些扩散板块都是木板做成,它们是否会吸收掉太多的中频段 与中低频段声音呢?这中频段与中低频段被吸收得太多,听起音乐来就会不够有劲,不够饱满,这是我所担心的。当然,实际听起来并没有产生这种情形,看来更多 的扩散板块能保持更丰富的回放能量,这是始料不及的额外收获。



图1使用电动音箱的室内反射干扰



图2 使用RPG吸音板处理反射干扰



图3 电动音箱的最佳RPG布置方法


图4 使用双极音箱的室内反射干扰



图5 双极音箱的最佳RPG布置方法                                    
                                 
尽量使用房间长的一面。同时设法把窗,门与及平面反射墙改建在前后方,将来用了 RPG后,便是 Diffractal之后。家俬,摆设,花木和地毡的适当应用,可以进一步帮助 RPG改善音色。如果这间房是「度身定造」,尽量做成没有直线平行的墙与天花。

我发觉昨天上传这些图的质素很低,故重新上传一次,希望大家改正。抱歉。










C功率放大器

目前功放的技术已经这么成熟,还有什么好谈的,大不了就是音色不同罢。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口味挑剔的发烧友来 说,其伤脑筋的程度绝不亚于选择音箱。有资历的发烧友都认为 “功率”与“好声”是矛盾的。英国平价功放很多崇尚简洁的线路,每声道只用一对管,声音是甜美、细腻的,也能控制产品的成本。但以区区每声道60w,要它 再现汹涌澎湃的大气势,要它推ATC,显然是“有心无力”的。要有大功率输出的话,“多管并联”的设计是必须的。但这必然对功率管的品质、配对、提出非常 严格的高要求,其它如变压器、滤波电容、散热器等方面的成本,都会呈几何级数地跳升的连锁反应,大功率机贵就贵在这里哦。所以在有限的成本下,英国人的做 法很聪明、很合理,但也很无奈。

当你拥有一台平价的小功率放大器时,你就得容忍它的缺陷,不能对它提出太高的要求。如果在这类机子身上能 获得某种独特韵味,就已经物有所值了。也许有的朋友认为,我可以花多一点钱,买些多管并联的机子不就行了?答案是:当然行,但回放出来的声音不一定会好 声。因为多管并联后,虽然输出功率增大了,但同时也会带来其它弊端,晶体管的“结电容”会增大,导致细节流失、声音变粗。所以,某些发烧友抱怨有的大功率 功放声音粗,并不是有意挑剔,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再者,随着并联管数目的增加,功放的非线性失真也会增加。为了要减少失真,必然对组件的品质要求更高, 再加上严格的筛选和其辅助的技术手段,会导致成本急剧上升。所以,如果你买了一台多管并联的后级,但价格却是低廉的。那么,这台功放在晶体管的品质上,在 配对的严格程度上等方面应该是作了一定妥协。如果它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并不是设计师不想或者不行,而是在这样的成本下,确定只能出这样的声音!作为一家功 放厂的老板,不仅仅要考虑元器件的成本,还得考虑整个企业的运作成本。所以,有时我们也得体谅人家的难处。

虽然追求“又好又便宜”的东西 是人之常情,但放在音响上似乎行不通。要求厂家出“又好又便宜”的东西,但当这些产品的表现不理想时,用者心态变得毛燥、不平衡起来,心痒痒地想骂人。其 实玩音响如果不想花大价钱,就得容忍功放的缺点;想功放又好声又好力的话,就得肯出足够的本钱!

最后,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要告诉大家——前级设计要比后级更加困难,这意味着……。

音 响器材离“完美”究竟有多远?我觉得就绝大部分发烧友而言,仍然非常遥远! 只要我们多一分理性,多一点接触电子、电声学方面的知识,反而可以玩得更坦然、轻松一些,懂得该怎样去理解了。当你学会分析制造一件器材的难点时,你才会 懂得欣赏一件器材的优点,从而评价它究竟值与不值、应不应该去珍惜它。千万别老想着十全十美,否则你会惶惶终日,整天胡思乱想。毕竟音响只不过是一件 “玩物”, 用来满足个人欣赏音乐口味和心理需求的器具吧了,何必太钻牛角尖呢?希望大家要成为爱乐者(Philharmonic) ,而不是一名音响爱好者(audiophile) 。

为了鼓励读者能成为爱乐者,这里又浅谈一下音乐的特性:

音乐是时间 性之艺术,与雕刻、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能够触摸和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有很大不同。空间艺术是指要利用空间去表现的艺术作品,一座雕塑占有空间;音乐的声音 的领域,却牵涉及空间(以空间存在的空气传播) 和时间(它需要时间去延续) ,因此音乐是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说它是精神的,它却又需要时间的节奏去延展;说它是物质的,但它又不占有实质空间,仅充溢、弥漫在空间里。

音 乐的演变过程中(becoming),令人感觉到时间的概念。英文的存在(being)与演变过程中(becoming)两个概念含有特殊意 境:being不但是「实质」、「实在」,而且带着不会变动的意识;becoming则带着浓厚的变动的性质,欠缺永恒的实质。欣赏音乐就是从 becoming(演变) 聆听过程中,思考变化背后的「实质being」。音乐是透过其「非物质」的特性,来达成它的时间概念。音乐由这个音符之消逝到另一个音符之出现,演变过程 相当迅速紧凑而明朗;音乐之变化,能提供一个较鲜明之时间演奏概念。

音乐除了能够表达纯粹时间概念外,还有另外一项特点是音乐不必占用空间,所以能够其变化中助人感悟出时间的过渡。歌剧亦是时间艺术,但歌剧同时要利用空间(舞台)去表现,故此不及「非物质」,「无物」,「空灵抽象」的音乐更能表现纯粹时间观念。

音 乐虽然可以视为「非物质」,但乐音可以形容为「可以听出来的物质」,而且更适当之说法应该是「乐音是时间变成可听之物质」,乐音是一项物理现象,称之为 「物质」亦不错,但乐音之「物质性格」,却有特别深意——乐音是「时间之物质化」。虽然时间不可见不可触,照理谨凭感官,难以就知其存在。但时间可以听, 于是,在听到一连串乐音出现时,人类之心灵可以感受出时间之过渡,这就是「时间之物质化」透过音乐而显现。

我觉得当我在聆听音乐时,乐音的意象会引发我思考的能力,从单纯的生理欣赏进入了心理思考境界,从物质层次进入了精神思想的较高层次层次,到达文化领域,净化了心灵。

1.2  音响器材质素的基本要求

人 类的听觉系统能够辨别声源,产生空间感及方向感,是由于人类耳朵的构造,对由不同方向到达的声音有不同的频率响应。这种由声音以不同方向到达时间差,令人 类听觉系统所产生的您微妙变化,是一种与头部相关的传递函数(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 HRTF)。而人的脑部就以这些不同的频率响应,来断定所聆听到的声音来自空间中的那一个位置。

通常录音技术上采用的摆置麦克风进行 录音的方法,与人耳聆听的结构不同。录音时虽然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声音信息,都是在同一时间瞬时被记录下来,但由于麦克风没有类似人类对空间及方向的识别 能力,因此传统双声道系统在回放时,没能够真实地重现录音中原有的音场。3D(3 dimension)技术的核心,在于补偿麦克风录音方式与人类听觉系统间的差异。 在传统的双声道回放系统上,加上麦克风和人类听觉系统上差异的补偿,把原有的声场信息从录音中提取出来,进行处理、还原。声场中应有的宽度及深度得到重 现,更把一般双声道系统音箱是点音源(Point Source)的问题解决,营造出一个既宽阔又连贯的声场,从而使用两只音箱来达到多只音箱才能达到的环绕声效果。

3D技术的分类和特 点,在于以双声道立体声,就能给人以平面声场真实再现声场的三维空间特性。为了重现声场的 三维空间分布,使聆听者产生更真实的空间感和临场感,人们在8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声音的三维再现技术,发现普通双声道立体声不能营造3D立体声场的根本 原因,并不是由于只使用了两个声道或两只音箱,而是因为录音时使用的麦克风没有类似于人类的“耳廓”,因而无法表现来自各个不同空间方向声音的频谱特性, 只能以同一频率响应,将所有的空间方向的声音记录下来。由于录音信号中没有大脑识别声音方向时所需要的频谱信息,因此在重放时便不能令人聆听时产生三维空 间感。3D增强技术是用两只音箱实现环绕立体声。3D技术是藉助空间器(Spatializer)技术,采用的音场处理方式极为相似,音场庞大而且热闹, 尤其是环绕临场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有一定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用它,声场立刻变得很平面。Spatializer拥有极为相似的声场包围感之外,在音质 和音场得细微之处声场开阔,十分具体。

音响系统所用的音箱,只用两只的原因,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声音,也就是为了达到所谓的高保真 HiFi。我们希望音回放出来的声音信号,与原来录制的信号基本一致,达到既不夸张,也不掩饰。人耳的可闻频率在20Hz到20kHz,在电路上这一点比 较容易实现,关键音箱里的在声音驱动单元(drivers),现在一般的扬声器很难完全覆盖人耳的可闻频率范围,所以需要由多只扬声器共同负担整个音域的 声音重放。最低限度由一只扬声器重放20Hz到5KHz,另外一只重放1KHz到20KHz,这样在1KHz到 5KHz区域两只扬声器都会发声,会出现音色和解析力下降,我们通过分频电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现在也有一只扬声器 可以重放整个音域,这就是所说的同轴扬声器(on axis loudspeakers)请注意和廉价的“双纸盆扬声器”的区别)。

上文 提到功放的有效功率(RMS),它与重现音乐峰值功率(peak power of music) 有密切关系。它是给功率放大器输入一个连续的正弦波信号,在放大器的输出电压达到所规定的失真度时,所能输出的有效功率值。因为有效功率是在规定的失真度 情况下测得,所以有时也将之称为“不失真功率”。“音乐峰值功率”(PPOM)是为了反映功率放大器对实际音乐信号处理能力的一个指标,是指音频功率放大 器在处理音乐信号时,在一个短持续时间 内能够输出的峰值功率,一般是有效功率的8-10倍。

音箱的 “频率响应” 是指功率放大器或音箱,对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的频率变化的输出特性,亦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或音箱重放声音的频率范围。功率放大器一般很容易达到20Hz到20KHz或更宽的频率范围,而音箱大多数只能够达到40Hz到20kHz。

总结来说,可以归纳为:

a方位感(positioning):人耳对声音传播方向及距离、定位的辨别能力非常强。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之为“方位感”。

b 空间感(spatialness)用于表示高音的开阔,或是声场中在乐器之间有空间间隔的声学术语。此时,高频响应可延伸到15kHz-20kHz。反义 词有“灰暗(dull)”和“厚重(thick)”。非常抽象的词,不是空间感。它较适合听大型的作品或是在较大场地演奏的节目。它是一种频率较高、比较 散的声音。

c响度感(loudness):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加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 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无明显的变化。通常把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份来确定低、中、高音频段。即:低音频段20Hz-160Hz、中音频段 160Hz-2500Hz、高音频段2500Hz-20KHz。

d音色感(timbre):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上文已经阐述了,这里不再赘述。

e 聚焦效应(focus effect):人耳的听觉特性可以从众多的声音中聚焦到某一点上。如我们听交响乐时,把精力与听力集中到小提琴演奏出的声音上,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声就 会被大脑皮层抑制,使你听觉感受到的是单纯的小提琴演奏声。这种抑制能力因人而异,经常做听力锻炼的人抑制能力就强,我们把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聚焦 效应”。多做这方面的锻炼,可以提高人耳听觉对某一频谱的音色、品质、解析力及层次的鉴别能力。

f 迅态响应(transient response) 器材对音乐中突发信号的跟随能力。瞬态响应好的器材应当是信号一来就立即响应,信号一停就嘎然而止,决不拖泥带水。(典型乐器:钢琴)

1.3 影响音质(tone quality)、音色(timbre)的主要技术指标

a 频率范围(frequency range)单位Hz):功率放大器在规定的失真度、额定输出功率条件下的工作频带宽度、功率放大器的最低工作频率至最高工作频率之间的范围。通常音响器 材的习惯性频率范围定义在20 – 20K Hz,但高质素的音响器材早在十多年前就将这个习惯废弃了,频率范围已经扩宽至5 – 35K Hz或以上。我在1990购置的音响器材,除了音箱外都达到这个频率范围。请不要轻视频率范围的扩宽这个指标,因为甚么泛音、余韵、空气感、残响、立体 感……都在这频率延伸的范围里,想自己的音响系统好声,就该不能忽视!

b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单位:分贝dB):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增益,随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而提升或衰减、相位滞后随输入信号频率而变的现象。这项指标是考核功率放 大器品质优劣的最为重要的一项依据,该分贝值越小,说明功率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越平坦,失真越小,信号的还原度和再现能力越强。

c 音场的再现(presence reform) 一套好的音响器材,除要把各种乐器的音韵再现外,还要把各种乐器演奏的位置、距离、场面再现出来。无论个人偏爱的是哪种色调或机型,如果播放出来的音色与 原来乐器演奏的音色有听觉上的差异,就不能算是一台好设备。高保真音响(Hi-Fi)的真正含义是高还原度。如果你的音响设备不能还原出原有乐器的音色韵 味,那么就称不上高保真设备。

d声音的密度(sound desity)这里再单独强调一下,其实以sound desity来代表声音的振幅频密程度在逻辑上说不通,应该说是energy density of sound(声音的能量密度) 。当然它对音色的关系很密切,但由于下文将会有详细的讨论,这里也不再赘述。

1.4 音响器材与机俱来的气质(Temperament)

气 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灵活性、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 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 “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每个人的神经系统、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等,特别是大脑,都有着自身的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特点。气质 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受到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控制。它的特点一般是通过人们处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 往显示出来的,并表现出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音响器材也有与生俱来的气质?对,有的。它的与生俱来的气质第一是它们的外显 性,外形的潇洒、流畅、脱俗、惹人喜爱……等等,都是外在的、独具吸引力的气质,它们很多时候可以说是由内而生的,但我们可从外在的每件采用的零件,设计 与用者之间的默契等等呈露出来;这些气质如何表现自我对我们来说仅是产生亲切感吧了,我们重视的是它的内在气质——回放出来的声音的气质,我们追求的就是 这种高贵的、独特的声音气质。

瞬态反应(transient response) 是一项选择音响器材的要素之一,它与音响器材的设计和生产时,采用的零件是否恰当和素质关系很大。一名懂得音乐、了解乐器音色的设计者制造出来的音响器 材,往往会与只求赚钱的制造商的音响器材,在回放出来的声音质素上有天渊之别。当年的Mark Levinson产品、随后的Cello产品为甚么订价这样高也很受用者欢迎?就是由于Mark Levinson是一名大提琴玩家,懂得乐器的音色,因而要求自己的产品声音音色能接近原来乐器的音色。因此,懂得音乐的制造商人会指导他的设计工程师, 开发出一种具有独特 气质的音响器材的。

“音响”(指硬件)即是器材。我喜欢Dynaudio音箱,喜欢Mark Levinson的Cello产品……就是喜欢它们回放出来的声音有气质,这种气质是与其它器材不同,音色的独特之处就是这样玄妙!所以依照XX要是永远 找不到的。所以我常对朋友说:选择音箱就像小提琴家选琴,音色一定要恰意,回放出来的声音好坏,音箱是主要角色。

音响问题上,仍然应该对音质和音色进行区分:因为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个特色是“会”存在的。

不错,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而音质和音色是不是有必要进行区分呢?我的想法是这样: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是狭义的音色;应该广义地综合性地去认识音色,因为音乐乐曲里的各种乐器的声音的特色凝聚在一齐就是音质。音色是音质基本构成成份,两位一体。

2  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

HiFi 音色参考标准?大部份对着HiFi十年八年以上的玩家或行家,都会有信心地对你说一句:「用不着识听柴可夫或贝多芬,总之我认为好声就是好声!」的而且 确,对这些人来说,在听到真正高级的HiFi时,他们九成会知道是好声。但对一些音色悦耳而缺点多萝萝的组合,就不大了了矣。
   
标准HiFi音色,一定要有个参考标准,而这个标准却要先藏在其人的脑海中。这个标准,绝不能自圆其说般作为个人的口味,它是一种以时间、知识及实践等因素培养出来的判断力,内中固然包括了个人的品味,而凤味的优劣却因判断力之强弱而定格。

音响认识你知多少?判断HiFi质素之能力,主要是来自其人对音乐音响的结构认识有多深。认识得越深,内在预存的参考标准也更为可靠。
   
摩登HiFi,通常情形下可能产生甚少互调失真和谐波失真。对玩Hi Fi玩到仅得分辨互调及谐波失真的专家来说,判决这些新进器材的优劣就得靠更深入的探讨。

能呈现HiFi是二十至二万Hz就好听?

我这段期间详细地参阅了hifi168下列几个牵涉及声音音质的帖子,答案差不多从帖题中,50% vs 50%!

1。「好听与HI-FI」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2448&ntypeid=10

2。「靓声未必一定真实,二者你会作何选择?」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3157&ntypeid=10

《您喜欢真,还是美》,讨论的发烧友非常的科学性,热烈深入令人叹服:

3。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4580&ntypeid=10

总 言之,「怎样鉴识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稍为精确的答案的。要说形容词?每人口里会讲得非常流璃,问深一层就哑口无言的人恐怕相当 多。「二十要」里的能说是没用处的,能说得分明才对自己有益。我经常遇对一些自认老资格的发烧朋友,顺口溜般抛音响术语书包,自己那套音响系统却一塌糊 涂!


看來我的章節亂了,請各位只好暫時忽略它的次序或撥入的範疇,待重新整理時,我再將它們規劃一次。這是寫作過程的通病,尤其是這次一脫稿就上帖,倉卒中難免錯漏百出!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這裡談的只是我們的聽感,其中主觀成份相當高,並且絕大多數的術語只是用來表達聆聽到的感想,當然主觀性強的發燒友,會根據自己的偏愛而會將某些術語當作自己的選購音響器材的準繩,這也無可厚非的。

文章裡,讀者會發現每每有重複再談的地方,這是因為談到該處時牽涉到的關係點不能不再提出來,說明音響系統各個組成完件之間,彼此互相輝映的。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中,右半球专门接收破译具有感情色彩和意义的信息,而来自左侧视觉和听觉的大多数感觉同一瞬間输入,是靠大脑右半球处理的,右侧视觉和听觉所感受的大部分信息,又是靠大脑左半球处理的,这就是说人的大脑是交叉处理来自身体左右两侧感觉信息的。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 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 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 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X(因為下文中的「感」已經超越6個了,只好以X代替)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X 个感它们全部都是感觉——听觉和触觉通过右大脑半球在颞叶的上部大脑皮质听觉区,去识认分析的听感。细心去了解的话,X个感的存在、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录 音的模式、录音师的心思、录音的设备……坛子里不是正在热烈地讨论着D版Z版的质素差异吗?他们已经积累了很长日子的聆听音乐经验,才能分辨出高低。

X 个感与音响器材的分析力好坏有直接关系。分析力差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模糊一片,只有混浊感!分析力好的音响器材所回放出来的声音,也不一定X个感俱 全,X个感还需要有良好声学处理的环境去凝聚,才能回放出来的非常悦耳声音!X个感的用途作為描述聆聽感覺多於用來作為評鑑音響器材的素質。

a 空气感(air、airy、ambience堂音 ),用于表示高音的开阔,或是声场中在乐器之间有空间间隔的声学术语。此时,高频响应可延伸到15kHz-35kHz或以上。好的空气感必須有好的錄音、 泛音、餘韻、殘響……彼此相互相承。深入地說音色空气感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而音质和音色上的表現。我的想法是这样: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 是狭义的音色;应该广义地综合性地去认识音色,因为音乐乐曲里的各种乐器的声音的特色凝聚在一齐就是音质。音色是音质基本构成成份,两位一体,它具體呈現 在空氣感的氣質裡。

空气感的反义词有“灰暗(dull)”和“厚重(thick)”。非常抽象的词,不是空间感。它较适合听大型的作品或 是在较大场地演奏的节目。它是一种频率较高、比较散的声音。同時指音响器材所能重放的最低频率,表示重放低音时音响系统或音箱所能下潜到什么程度,小型超 低音音箱的低频延伸可以到40Hz,而大型超低音音箱则下潜到16Hz。

b 空间感( spatialness、spaciousness ) ,我在這裡特意寫上這個術語,主要是中外人仕經常以它來代表音場的寬深、空气感的充沛、3D十足……。它只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c 形态感(figuring),這個術語與空间感一詞的用處類似,只不過是描繪音響器材具備的結像能力、或聚焦能力……它也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d 定位感(positioning、sptiality),简单讲就是人声或乐器声发生点清楚、确定位准确。通常说,声音发飘即是指定位感不好。在音场中, 靠两侧的乐器定位感通常会比较好,而音场中央的乐器定位感会比较差。这也是环绕声音响效果中加中间声道的原因之一。加中间声道对定位感有所帮助。這個術語 與形态感的用處更加類似,只不過是描繪音響器材具備的結像能力、或聚焦能力……它也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e 层次感(layers of depth) 这是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发声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清楚程度。这程感觉就像木头截面裡的年轮,一圈一圈的排列感覺。

层 次与深度、形像与阔度,其實情況也與b、c、d、相似。只不過立体声之回放,在60年代只能做到由左至右的音场感。那时期的形象与定位,都是平面化的,左 右声道不协调,就产生“中间空洞”的效果。“定位”的正确解释,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一樣,每件乐器都必需按照正确的乐队排位回放出来。因为,管弦乐队乐器 的排位根本没有固定形式。讀者經常會在刊物上读到解释定位,把一队管弦乐团惯用的排位抄了出来,叫读者去找。他写的是长笛在中间声道,第一、第二小提琴在 左声道等一般排位。如果读者信了他的话就問題多多了。很多管弦乐曲的录音会把长笛排在中间偏左。有些录音會将第一、第二小提琴分别排在左前方及右前方。此 外,敲击乐器的排位,更是因不同指挥及不同环境而异。大提琴组也会有时给搬到音乐台最后排之中央的。故此,任何乐器所投射出来的方位感由此至终稳定不变, 形象鲜明,不漂不移,就是最佳的“定位”。
   
新进的体系,应该可以在听音室前面两声道之间,建立一个 3D式的立体音响空间,这幻觉的“音乐舞台(sound stage”把两柱扬声器前后左右包围着,阔度超过了两柱扬声器的距离、最佳的体验、甚至超越了听音室的阔度。在聆听这些 3D式有立体感的组合时,要是录音质素上乘,我们是可以用听觉触摸到那些分前后左右排列的有立体感的乐器。而且,那些乐器的体型大小均有所交待,这才是接 近 藝術境界(State of the art)的音乐回放。但是,发烧友若对各种乐器缺乏适当常识,就很难在脑海中泛起听音室之前方有个音乐台的幻觉了。

上文已經交代了錄音已經滲入考慮到人耳聆聽認知的立體感覺因素,不再贅述。


f 活生感(liveness)「活生感」实际上也是音场的表现情况之一,“当声波波长的长短接近单元振膜锥的直径(包括直径的倍数值)时,声音传播的方向性就会增强。”

這裡借用劉先生的話:「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瞬时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沉沉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象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沉沉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看 來活生感完全是一種聆聽時覺得音樂顯現得生氣潑潑的聽感,它是因軟件硬件完全配合得很好時得到的回放感受。2005年元旦出席江门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的聆 听体验中,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品味LP的聆听室本来是用作讲座的三边墙对作了吸音,加上地毡,因此回放出来的声音一点也不活生;三楼的DIY比抨室本来是 阅读室,三边墙都是书架子,仅加上地毡,因此回放出来的声音非常活生。这例子告诉我们聆听环境是「活生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g 「现场感」除了皮肤触觉对极高频的响应之外,躯体及内脏对低音的物理性响应也十分重要。新发现是「肚皮爱听低音」,人身里最重的器官是肝脏,它在「听」到 一个结实有劲的低音之后,会告诉神经中枢「这低音确够冲击性」。心脏对低音非常敏感,已是古有名训了:「撼人心弦」等词句吗?但续研究显示「撼人心弦」的 低音是100 Hz左右已有效,发烧友等級中,那是中低音吧了。真正20至40赫的音波,还要达到100 dB以上响度,才有资格称得上「撼人心弦」和「撼人肝脏」哩。

臨场感就是系统重播音乐时,以声音的方式展现在聆听者面前的乐队的规模和范围?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 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 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 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X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可以这样总结臨场感這個概念:「呈现在聆听者面前的声音氛围,显示出乐队的规模和迅態范围的阔、窄、深、浅、和声音的抑、扬、钝、错的动态活生感」,会更全面些。是吗?

学物理理论是用來將聲學分析得较为详细,更容易被发烧友理解和使用的,這就是我在這裡提供了諸多理論性概念的原因。

g 密度感(energy density of sound)

在「批判」帖子裡關於「密度感」討論得很熱烈和精采,這種情況說明了很多發燒友的概念是有共識上的差距,包括了我。我將它節錄下大家一起回味:

物理學上密度 = 質量 / 容積

—对于密度的理解:在现代,应该以高度分析力为基础,存在“足够”“密实”的信息量,同时全频段声音信息都“轻重”、“有致”地均匀“填满”听音三维空间。

—对空气感的理解最近有所更新:在舞台“台形”之外,我们还应该听到周围空间的残响与回音,将音乐演奏现场的空间信息清晰地感应出来。同空间感的概念非常相交,空气感还应有着确实的能量感(能够清楚全频各段声音的非声压的能量多少),而空间感则只有三维大小的感觉……

—对音响音的质量,我是这样理解的:重播各种录音中的声音应该没有明显失真——什么东西的发声就是是什么声音!

同 意你的见解,「密度」不仅要充斥整个声音氛围,还要没有任何音波的重迭或抵消。尤其是在弱音乐段时,都能有足够的「密度」。千万不能误会「密度」就是密, 它应该包含着疏、密、强、弱、轻、重、响、静……等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为甚么喜欢俞丽娜在上海音乐学院还未毕业时,演奏的那个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呢?就是她拉那第五<抗婚>第六段《楼台会〉的感情太真了,那种少女情怀无奈都表露无遗。俞丽娜之后再拉的梁祝,大概老了,感情只是沧桑,没 有了少女情怀!

比如 timbre 和 tone 这两个词就很不同,前者是音色,后者是音调。timbre音色指同一基准频率下,同样音量下不同的乐器或发声体的声音不同的特性。比如钢琴和小提琴在同样 的音阶下声音就不同。tone , 音调是指的是声音的基准频率,同样音阶下的不同乐器的音调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没有数学描述,就很容易 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最后音响讨论成为玄学的乐园。我只知道声音既是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又是纵向波,它的传播能量由产生声音音的地方,将被振动 的介体的物质(空气分子) ,个别地纵向地平行于能量传送的方向输出;它又是一个压力波,因为振动产生声音是将空气分子压缩(compression) 和解压缩(rarfaction) 而生成音波的,将机械能转变为声能。压缩过程便是波峰,解压缩过程则是波谷。音乐回放过程中每个音调(tone) 都含有基音(fundamental) ,和一连串的谐波(harmonics) ,每瞬间演奏出各种乐器的音调这样多,引发的谐波更是不知高出多少倍,想以数据去分析这種音场的密度,只能得到的是仪器或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出来的平均值及 图表,能解释密度的实况吗?

所以归根究底,还是要人耳聆听收货,很主观「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这是客观事实,谁能改变?

—— 玄学与人耳聆听所得的结论为依据收货是有根本上的差异的。玄学只是精神上的空谈,人耳聆听收货却是建立在积累了相当时日的聆听经验上的总结,不是没有科学 根据凭空幻想。我觉得你对密度的物理论述非常精辟,就是,在牵涉到感情表达方面不敢盲从,主要是指“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以为感情只能从音乐 和音乐表现而来,而能够还原音乐表情是综合了音响多方面因素的要求达成的综合性表现,作为把系统(包括房间环境)物理特性割裂进行分析的单个概念——“密 度”不足以表现感情。的确,如果按“××要”地去分析、判断音响重播能力,我认为只应该作物理分析,似乎一旦代入感情表达、音乐表现力的例子(作为佐 证),就容易产生歧义。这一点,是普通杂志文章不能避免的。正如重播的问题上,音乐和声音,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流派:一是音响应该以重播音乐为本;另一是 认为音响重播首先是声音重播,在此基础上标准地通过声音重播表现音乐。我赞同第二种观点,但决不否定第一种观念——基于对物理分析与实际表达能力的理解。

不要忘记我们现在谈的是「要」的密度,这「密度」当然所指的应该是回放出来的音乐的表现,试问音乐缺少了「浓厚感情的声音」会变成怎样,我们该「要」吗?

既然是「要」的密度,我认为割裂进行物理特性分析,这个概念会偏离了「要」的意愿,变作对「密度」的纯理性科学研究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对聆听音响能起甚么作用?

不错,一旦牵涉及感情,就会情人眼里出西施,难免主观成份增加,乐观地设想,情况总会是大同小异吧!

「音 乐和声音,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流派」是客观事实,我看是没法将他们统一,也没有这种必要。各人喜欢怎样去聆听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何况谁也影响不到谁?我 们讨论或声讨这篇文章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提供他们任何流派参考:音响系统应该具备一些甚么东西。也不能强要人家接纳!

音响系统应该体现在 器材质素,和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的好坏上,既然是「单位体积空间中的声音音的密度」,密度的疏密就代表了音色的好坏,密度密就好密度疏就不很好。密度密表 示器材的分析力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较少;密度疏表示器材的分析力不很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就较多。

"声场很大,但层次感较差."大 家一看就清楚了。我读了反而胡涂了!为甚么,因为我不明白声场很大,反而层次感较差的原因;我认为应该刚好相反——声场很大,层次感更清晰了。要知道这里 说的声音音场,不是噪音音场;声音音场广阔深远了,该不该层次感更清晰?音场是层次的舞台,舞台大了乐队怎会紊乱起来呢,乐队队员都躺下了?

「密 度可定义为单位声量(db)所包含的信息量。」于是又上英文国际字典查sound density,没有找到任何解释?一连查了几个网站,结果都没有找到任何解释!网站只是反问你的意思是不是找Sound intensity、SOUND LEVEL、SOUND PRESSURE?无功而回。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 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的钢琴,和最小的115鍵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 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的空气有关。

单位体积的信息量关系分析力。信息少分析力差,反之分析力好。

两个同样大小的音场有误优劣之分?有啊,层次、定位、、、所以还是把层次、定位等拿出来为好。

「音场大——必然层次感清晰,没有质量的音场是不会大的。」

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后半句我却有异见:首先,音场是由声音音压凝聚而构成,它虽然虚无飘幻,却是一种能量的表现;音场是会大的,这里扩大的情况我从聆听室做了声学处理后的亲身体验,本来想扩大聆听室的构想取消了,因为声学处理后聆听起来的音场是感觉上大了!

——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你所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 的钢琴和最小的115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 的空气有关。」

这个例子阐述声音密度精采极了,我承认我对刘先生提出的声音密度的了解方向,与Llhu兄的理解方向不相同。我想刘先生本人的理解该是怎样的呢?今天幸亏有这样的讨论机会,问题逐渐澄清了!

从波形(WAVEFORM )方向方面探讨「声音的密度」,波形是声压(sound pressure)变化的模式,它的曲线通常以纵坐标代表声压或振幅(amplitude) ,横坐标代表时间。振幅随着输入讯号的频率不断的随着时间连续变化。

我 觉得Llhu兄对密度的物理论述非常精辟,就是,在牵涉到感情表达方面不敢盲从,主要是指“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以为感情只能从音乐和音乐表 现而来,而能够还原音乐表情是综合了音响多方面因素的要求达成的综合性表现,作为把系统(包括房间环境)物理特性割裂进行分析的单个概念——“密度”不足 以表现感情。

根据超位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 解释,波形是随着每瞬间时间、以简单地线性的振幅形态组合而成。整个频域(spectrum) 就是以无限的、不同振幅的正弦波混合在一起而成。

这種超位置定律的另一种阐述是:假如有两个或以上的声波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的变化而变化。

从 上述分析,「声音的密度」可以说是每瞬间时间振幅的代数累加与时间之间的一变量,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 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声音的密度」是随着音箱每瞬间回放出来的振幅多少而变化。那么好的音响器材、频域越宽阔、分析力很好的前后级放大器、音箱的质素 高相应的频域也宽阔,回放出来的声音密度就会高了;当然还要加上聆听环境的良好声学处理!
这样说的话,「声音的密度」是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 谓密度,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是质量/体积之比,这里体积就是指音场的大小,在这个音场内,所缊含的信息量越多,声音密度就越大,但是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 因为信息量如果掺进太多劣质(比如失真的、添加的distortional、additional)信息,也会令声音密度加大,但就打破了声音的均衡均 匀,令声音变得畸形、奇怪起来。
——感谢harvey老师提出高见,根据这张图,如果要还原锯齿波,那么此系统的高频响应要相当的好了,否则就无法有那么多细节,只能还原出低次谐波。因此,我觉得“密度”和“贵气”在某种程度上是紧密相关的。
声音在物理学质量定义里虽然不能称它是物质,但它却是一种能量,是在随着时间因素不断改变、可以用耳朵听得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对,渗混了噪音的声音,就不能入耳了。
——对,所以我近来极力提倡多加上一对超高音单元,让谐波、泛音回放出来更多。我的聆听室经常有朋友过访,目的就是聆听多了谐波、泛音回放出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他们都起意增加超高音单元了。
h 透明感(transparency):這也是形容聲音聽感的術語,表示聲音玲瓏、浮凸、清晰、通透,沒有受到半點紗、霧的遮蓋。最好的透明感、声音是不会刺耳的是最耐听的,每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i 临伤感与真实感 State of the art的最终目标,是临场感和真实感。也是判断Hi Fi好坏之最终理论。好的Hi Fi,是能够使听者产生身历其境的实质感觉。它令你浑忘了电子机械媒介的存在,令听觉与音乐之间的距离缩短,甚至消失。因此,State of the Hi Fi,就是没有Hi Fi。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动态对比

我在《贵气》文中的4 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就是粗略地的读后总结,记得写五谈《贵气》时,由于聆听室经初步声学处理后,聆听环境静了,回放到 乐曲的声音段时,聆听到细致的声音纤毫毕现——薄薄的轻敲钹声像涟漪般弥漫飘逸,那种境界令人难以忘怀。就是这样,强弱对比的重要观念注意到了;因为音响 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动态对比也来了;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也顺理成章的洐生!
录音过程录音的确做了手脚,否则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时,独奏者的琴音都被遮盖了。我以为这是软件的事情,关音响硬件甚么事?难道硬件能将「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改变?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細緻地去研究這些XX对比,其實可以用「动态对比」就完全可以囊括了。因此我在這裡總談动态对比。

“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这个表现,在牵扯到一个“瞬态”的概念——极短促之中的起伏,确实是音响对音乐表达能力的客观存在的要素,正是音响表达音乐感情所必须的,也是声音与时间关系的感悟。

一個聲音訊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是指一個電聲音響系統的最響部份與最沉靜部份之間的聲壓水平差異,單位一般以分貝(decibel dB) 表示。這個範圍也可以用來表達最大輸出時的訊噪比。

人 的聽覺系統也有一個0 - 120 dB動態範圍,介於聞閾與痛閾之間。音樂的動態範圍可達到90 dB;錄音磁帶的動態範圍只有55-60 dB,因此錄製唱片或光盤時,通常都需要將聲音訊號壓縮或增加,CD是數碼錄音,它的動態範圍可高達90 dB。商店裡有許多降噪音設施藉此提高10-20 dB或更高的動態範圍。

背景噪音(background noise) 是由週邊設備及週遭環境的噪音構成,如系統的交流聲、嘶聲……一般以訊噪比測量。有時,人們將它當作有包圍感的意味。

基 調(keynote) 是某一樂曲選用的調性,它決定了整首樂曲創作的基音。從音景角度看,基調卻是聆聽者在聆聽經驗上已經熟悉了的調性,以它來鑑識有無其他聲音的入侵。舉一個 廣東人熟悉的例子,黎明這位歌手是以唱走調而能走紅的,誰聽到他唱的聲音,就知道與配樂不同調。鋼琴調音不好就走調,小提琴按弦位置相差一絲也就走調。指 揮家就能夠立即知道那位演奏者走了調。

靜寂(silence)即是沒有聲音。這只不過是理論上的表達,最低限度在生物大氣層裡,無論那裡有耳朵,都會聆聽到聲音(非人類動物的聽覺)。絕對沒有靜寂這回事,只有在真空環境裡,沒有了傳播媒介,才可能存在靜寂。

流畅度及动态
    Hi Fi音响要听得舒服,久听不倦,表示整個音響系統把聲音處理得十分流畅。由最弱音一下子升为最强音,像不费吹灰之力的,是最理想的。有些Hi Fi可以开得响,但细声时音响画面缩窄;有些可以开得响,但大声时音色变很粗糙;都是不流畅不悦耳的毛病,絕大可能与功力供应不充裕有关。或者是线路上选 了有副作用的零件(有些电容本身又是电阻,有些电阻本是也是电容,有些接線含雜質過多,把傳輸的音頻信號檢波遺失了)。有问题的零件对音色流畅的影响,有 時較不同线路设计的影响更严重。
   
线路设计是主动性的(Active)操作程序,零件质素却是被动性的(Passive)操作性 格。 Hi Fi厂家在宣传制品时,把焦点集中在主动部份的突破上,令消费者觉得线路设计是决定Hi Fi音色的关键。冷静地想一想,纯A类结构是否一定好声?纯B类又是否一定不好声?专家们马上可以举例指证不好声的纯A机,和好声的纯B机。两部同牌同型 的出品,只要把其中一部换上质素高的接线和插座,也便能肯定的改善音质,何况是电阻和电容!一切被动性操作的配件;已被玩家们換「補品零件」地捻到走火入 魔的阶段了。
   
动态一词,很多人誤解以为是迅速、响的意思。讲深一层,它应该早HiFi能夠有多静的表現。静的艺术,要比响的艺术 难度高出多倍。响的Hi Fi,是吵耳的。静的Hi Fi,在弱音的表现方面使人全神贯注,毫无杂念。在响时却不觉其嘈吵,因此Hi Fi愈是高级便愈是开大声而不觉。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討論到這裡,問題開始逐漸深入了。

a 解析力

音乐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清楚,既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亦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综合低电平与高电平的解析力,就是我们所谓的解析力。

「解 析力」就牵涉及音响器材为主了(尤其是前置放大器、訊源、接線等),我的观点认为这一「要」牵涉及音响器材当然可以独立;不过好「解析力」的音响器材,在 不好的聆听环境里回放,环境有时会自作主张地将声音修整得脸目全非的。大家分析音场的细致性、透明玲珑浮凸时,注意及不要輕卒地全部归咎于音响器材,其实 归咎更多的应该是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不理想。

音响器材「解析力」的好坏,表现在音响器材在回低电平时和高电平时乐段时所呈现的解析力。甚么音响上形容词:透明度、清晰度、层次感、动态迅捷、频率响应广阔……都牵涉到了,而且上文早就提到了。

瞬态(transient),定义上解释它是声音中的一个突然的迅速波动。

声 音氛围(envelope) 是声音振幅随着时间而变的形状。下图表示了一个声音氛围的坐标图,展示出冲击(attack) 、稳定状态(stationary state) 、衰灭(decay) 、开始瞬态(onset transient)、瞬态(transient)等等曲线形状。图中衰灭(decay) 部份拖着的尾巴表示环境残响过程。
声音氛围是由不同的声压模式随着波形和时间变化的最大振幅的联线。
音 乐是时间性之艺术,与雕刻、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能够触摸,和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有很大不同。空间艺术是指要利用空间去表现的艺术作品,一座雕塑占有空间; 音乐的声音的领域,却牵涉及空间(以空间存在的空气传播) 和时间(它需要时间去延续) ,因此音乐是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说它是精神的,它却又需要时间的节奏去延展;说它是物质的,但它又不占有实质空间,仅充溢、弥漫在空间里。

音 乐的演变过程中(becoming),令人感觉到时间的概念。英文的存在(being)与演变过程中(becoming)两个概念含有特殊意 境:being不但是「实质」、「实在」,而且带着不会变动的意识;becoming则带着浓厚的变动的性质,欠缺永恒的实质。欣赏音乐就是从 becoming(演变) 聆听过程中,思考变化背后的「实质being」。音乐是透过其「非物质」的特性,来达成它的时间概念。音乐由这个音符之消逝到另一个音符之出现,演变过程 相当迅速紧凑而明朗;音乐之变化,能提供一个较鲜明之时间演奏概念。

音乐除了能够表达纯粹时间概念外,还有另外一项特点是音乐不必占用空间,所以能够其变化中助人感悟出时间的过渡。歌剧亦是时间艺术,但歌剧同时要利用空间(舞台)去表现,故此不及「非物质」,「无物」,「空灵抽象」之音乐更能表现纯粹时间观念。

音 乐虽然可以视为「非物质」,但乐音可以形容为「可以听出来的物质」,而且更适当之说法应该是「乐音是时间变成可听之物质」,乐音是一项物理现象,称之为 「物质」亦不错,但乐音之「物质性格」,却有特别深意——乐音是「时间之物质化」。虽然时间不可见不可触,照理谨凭感官,难以就知其存在。但时间可以听, 于是,在听到一连串乐音出现时,人类之心灵可以感受出时间之过渡,这就是「时间之物质化」透过音乐而显现。

我觉得当我在聆听音乐时,乐音的意象会引发我思考的能力,从单纯的生理欣赏进入了心理思考境界,从物质层次进入了精神思想的较高层次层次,到达文化领域。

一個聲音訊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是指一個電聲音響系統的最響部份與最沉靜部份之間的聲壓水平差異,單位一般以分貝(decibel dB) 表示。這個範圍也可以用來表達最大輸出時的訊噪比。

耳 朵的聆听特性,本身是件瞬态的器官(Transient)在类别上应该属于示波器(oscilloscope)。同时,听觉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最低限度要 用到第二次微分(2nd derivative)去表达。听觉系统最敏感的既然是与时间有关的失真,所以器材的发展应该积极在消灭时间失真方面努力。可惜的是,目前器材除了扩音器 之外,扬声器、唱头、唱臂、唱片等东西都基本上是时间失真、结群失真、包络失真、瞬态失真,及相位失真的生产器。
   
就听觉心理学上,音響的藝術境界的理想似是极端令人懊丧。除非扬声器、唱头、唱片等都换上了新—代,完全连根拔起之新设针(例如雷射数码碟,以空气为发音质的全音扬声器等),HiFi和真正HiFi的距离尚有一段长路。
   
就算短期内我们拥有脉冲数码激光器材,我们需要医学家替我们身体上装上一个输入插座,让这些脉冲数码雷射音乐讯号直接喂入神经中枢,使我们整个躯体——听觉和视觉——产生身历其境的迷幻经验,这才是音響的藝術境界。

清 晰度和透明度屬於解析力範疇,指的是质高的Hi Fi,播放质高的軟件时,你可以追综一件乐器,由它的独奏乐段开始,一直追入大高潮里跟一百件乐器合奏时,仍然可以清楚玲珑地听得出来,定位及深度感能保 持穩定。透明方面,一件乐器有一件的清脆,一百件乐器有一百件的深厚,独奏与多奏的动态表现准确,乐器的音色不会混淆不清,音响画面是晶莹透明,绝不流于 混浊。
   
判断Hi Fi回放内容的优劣,先要对播放的音乐有较具体之认识。这一方面的常识,在应用于判断录音之优劣具重要性。有些Hi Fi,在回放太强音大合奏的乐段时,会遗漏了一些微细精緻的乐器,通常是瞬变快速的音响,例如音量不强的铙钹、铃鼓、边鼓、三角铁等,又或者一些频率极低 的大鼓和低音提琴。损失瞬变的原因,多半是唱头或扬声器在剧烈活动时所产生的抵消作用。回放音色,可能保持相当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但却有几件乐器失了踪。 损失低频的原因,90%是扬声器低频响应欠佳。可能40赫以下反应不夠就聽不到好大鼓聲音,100赫以下出现快速滚降(连低音大提琴都失踪了)。从前的录 音,在录大鼓及低音大提琴聲音时,经常把基本周率削去,听者对音调之变化非仅不察,反觉得大鼓更劲,低音提琴更勁。今时的录音技术上,已經可錄下30赫之 间頻率,已经低过很多旧日名厂音箱的响应范围,新进音箱亦不是轻易做得到30赫的回放,前文已说过100赫以下的音波回放已非音箱单独可以控制,是听音室 环境的干扰。
b 中音线条的准确度
  
HiFi設計者對高音和低音拓展的理论上看得太重要了。听说有人立志要搜索一 个能回放 6赫的扬声器,又听说高頻单元的功能達到40000 Hz。即使可以做到100000 Hz的高音单元又怎樣?反正软件方面的供应有限度,15K以上的频率又开始进入无线电波干扰范围内。玩家又得花钱去添置甚么“电源清洁器”等。20 Hz以下的超闻限低頻要来作什么用?唱针、唱臂、弯曲唱片、回授等谐振在20 Hz以下能带给你灾难性恶梦。至目前为止,还是守着20至 2万的阵地较为上算。這種保守觀念蠶食著設計者的思維自由度。
   
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最重要的,永远是中音的准确性,音乐音响永远是中 音的世界,HiFi组合的黄金地带是中音的准确回放,整个音响画面的美感,是由中音线条勾划出来,听HiFi第一件事就要分析它中音的质素。所以我喜歡的 兩個牌子的音箱(Dynaudio、ATC) ,恰巧它們採用的中音單元,都公認為目前最好的。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功力供应,分音器的交岔总脱节,各扬声单元之间的相位漂移等等,均足以严重影响中音 线条的明朗性及统一性。中音质素不佳的体系,使回放缺乏音乐味,这些Hi Fi在播放大炮声,大鼓声时却往往有吓死人的效果。

到此為止,我已經很努力的試著澄清相當多模糊的、誤導的音響技術上經常遇到的術語或概念了,究竟是不是有些地方說錯了,或還有那些含糊地方,請大家隨時指正。謝謝

引用:
harvey 在 2005-1-13 15:45:41 发表的内容


看來我的章節亂了,請各位只好暫時忽略它的次序或撥入的範疇,待重新整理時,我再將它們規劃一次。這是寫作過程的通病,尤其是這次一脫稿就上帖,倉卒中難免錯漏百出!

2.1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

這裡談的只是我們的聽感,其中主觀成份相當高,並且絕大多數的術語只是用來表達聆聽到的感想,當然主觀性強的發燒友,會根據自己的偏愛而會將某些術語當作自己的選購音響器材的準繩,這也無可厚非的。

文章裡,讀者會發現每每有重複再談的地方,這是因為談到該處時牽涉到的關係點不能不再提出來,說明音響系統各個組成完件之間,彼此互相輝映的。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中,右半球专门接收破译具有感情色彩和意义的信息,而来自左侧视觉和听觉的大多数感觉同一瞬間输入,是靠大脑右半球处理的,右侧视觉和听觉所感受的大部分信息,又是靠大脑左半球处理的,这就是说人的大脑是交叉处理来自身体左右两侧感觉信息的。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 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 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 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X(因為下文中的「感」已經超越6個了,只好以X代替)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X 个感它们全部都是感觉——听觉和触觉通过右大脑半球在颞叶的上部大脑皮质听觉区,去识认分析的听感。细心去了解的话,X个感的存在、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录 音的模式、录音师的心思、录音的设备……坛子里不是正在热烈地讨论着D版Z版的质素差异吗?他们已经积累了很长日子的聆听音乐经验,才能分辨出高低。

X 个感与音响器材的分析力好坏有直接关系。分析力差的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模糊一片,只有混浊感!分析力好的音响器材所回放出来的声音,也不一定X个感俱 全,X个感还需要有良好声学处理的环境去凝聚,才能回放出来的非常悦耳声音!X个感的用途作為描述聆聽感覺多於用來作為評鑑音響器材的素質。

a 空气感(air、airy、ambience堂音 ),用于表示高音的开阔,或是声场中在乐器之间有空间间隔的声学术语。此时,高频响应可延伸到15kHz-35kHz或以上。好的空气感必須有好的錄音、 泛音、餘韻、殘響……彼此相互相承。深入地說音色空气感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而音质和音色上的表現。我的想法是这样: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 是狭义的音色;应该广义地综合性地去认识音色,因为音乐乐曲里的各种乐器的声音的特色凝聚在一齐就是音质。音色是音质基本构成成份,两位一体,它具體呈現 在空氣感的氣質裡。

空气感的反义词有“灰暗(dull)”和“厚重(thick)”。非常抽象的词,不是空间感。它较适合听大型的作品或 是在较大场地演奏的节目。它是一种频率较高、比较散的声音。同時指音响器材所能重放的最低频率,表示重放低音时音响系统或音箱所能下潜到什么程度,小型超 低音音箱的低频延伸可以到40Hz,而大型超低音音箱则下潜到16Hz。

b 空间感( spatialness、spaciousness ) ,我在這裡特意寫上這個術語,主要是中外人仕經常以它來代表音場的寬深、空气感的充沛、3D十足……。它只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c 形态感(figuring),這個術語與空间感一詞的用處類似,只不過是描繪音響器材具備的結像能力、或聚焦能力……它也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d 定位感(positioning、sptiality),简单讲就是人声或乐器声发生点清楚、确定位准确。通常说,声音发飘即是指定位感不好。在音场中, 靠两侧的乐器定位感通常会比较好,而音场中央的乐器定位感会比较差。这也是环绕声音响效果中加中间声道的原因之一。加中间声道对定位感有所帮助。這個術語 與形态感的用處更加類似,只不過是描繪音響器材具備的結像能力、或聚焦能力……它也是一個顧名思議的名詞吧了,我們會在音場那裡詳細討論

e 层次感(layers of depth) 这是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发声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清楚程度。这程感觉就像木头截面裡的年轮,一圈一圈的排列感覺。

层 次与深度、形像与阔度,其實情況也與b、c、d、相似。只不過立体声之回放,在60年代只能做到由左至右的音场感。那时期的形象与定位,都是平面化的,左 右声道不协调,就产生“中间空洞”的效果。“定位”的正确解释,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一樣,每件乐器都必需按照正确的乐队排位回放出来。因为,管弦乐队乐器 的排位根本没有固定形式。讀者經常會在刊物上读到解释定位,把一队管弦乐团惯用的排位抄了出来,叫读者去找。他写的是长笛在中间声道,第一、第二小提琴在 左声道等一般排位。如果读者信了他的话就問題多多了。很多管弦乐曲的录音会把长笛排在中间偏左。有些录音會将第一、第二小提琴分别排在左前方及右前方。此 外,敲击乐器的排位,更是因不同指挥及不同环境而异。大提琴组也会有时给搬到音乐台最后排之中央的。故此,任何乐器所投射出来的方位感由此至终稳定不变, 形象鲜明,不漂不移,就是最佳的“定位”。
   
新进的体系,应该可以在听音室前面两声道之间,建立一个 3D式的立体音响空间,这幻觉的“音乐舞台(sound stage”把两柱扬声器前后左右包围着,阔度超过了两柱扬声器的距离、最佳的体验、甚至超越了听音室的阔度。在聆听这些 3D式有立体感的组合时,要是录音质素上乘,我们是可以用听觉触摸到那些分前后左右排列的有立体感的乐器。而且,那些乐器的体型大小均有所交待,这才是接 近 藝術境界(State of the art)的音乐回放。但是,发烧友若对各种乐器缺乏适当常识,就很难在脑海中泛起听音室之前方有个音乐台的幻觉了。

上文已經交代了錄音已經滲入考慮到人耳聆聽認知的立體感覺因素,不再贅述。


f 活生感(liveness)「活生感」实际上也是音场的表现情况之一,“当声波波长的长短接近单元振膜锥的直径(包括直径的倍数值)时,声音传播的方向性就会增强。”

這裡借用劉先生的話:「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瞬时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沉沉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象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沉沉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看 來活生感完全是一種聆聽時覺得音樂顯現得生氣潑潑的聽感,它是因軟件硬件完全配合得很好時得到的回放感受。2005年元旦出席江门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的聆 听体验中,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品味LP的聆听室本来是用作讲座的三边墙对作了吸音,加上地毡,因此回放出来的声音一点也不活生;三楼的DIY比抨室本来是 阅读室,三边墙都是书架子,仅加上地毡,因此回放出来的声音非常活生。这例子告诉我们聆听环境是「活生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g 「现场感」除了皮肤触觉对极高频的响应之外,躯体及内脏对低音的物理性响应也十分重要。新发现是「肚皮爱听低音」,人身里最重的器官是肝脏,它在「听」到 一个结实有劲的低音之后,会告诉神经中枢「这低音确够冲击性」。心脏对低音非常敏感,已是古有名训了:「撼人心弦」等词句吗?但续研究显示「撼人心弦」的 低音是100 Hz左右已有效,发烧友等級中,那是中低音吧了。真正20至40赫的音波,还要达到100 dB以上响度,才有资格称得上「撼人心弦」和「撼人肝脏」哩。

臨场感就是系统重播音乐时,以声音的方式展现在聆听者面前的乐队的规模和范围?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还具有驱除疲劳、愉悦身心的功能,正因为如此,男女老少都喜爱它。除此以外,它又有下列优越性:

音乐可以健脑,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促进脑细胞活跃和生长。
   
人 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分管语言、计算、分析等逻辑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右半身活动,如握笔写字、拿工具干活等。右半球则分管音乐;舞蹈、绘画等 形象思维,并支配着人体的左半身活动。平常人的多数活动,大都只限于大脑左半球在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便削弱了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但如果在一天工作之余, 听听音乐,唱唱歌曲,动动乐器,就能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从而大大地增强大脑的功能和左、右两半球的协调。

这里忽然怎会谈起脑科学来呢?我认为聆听音乐的听感是需要培养的,换言之,聆听音乐经验越丰富,就能够越体会到像我所归纳出来的X个感: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

可以这样总结臨场感這個概念:「呈现在聆听者面前的声音氛围,显示出乐队的规模和迅態范围的阔、窄、深、浅、和声音的抑、扬、钝、错的动态活生感」,会更全面些。是吗?

学物理理论是用來將聲學分析得较为详细,更容易被发烧友理解和使用的,這就是我在這裡提供了諸多理論性概念的原因。

g 密度感(energy density of sound)

在「批判」帖子裡關於「密度感」討論得很熱烈和精采,這種情況說明了很多發燒友的概念是有共識上的差距,包括了我。我將它節錄下大家一起回味:

物理學上密度 = 質量 / 容積

—对于密度的理解:在现代,应该以高度分析力为基础,存在“足够”“密实”的信息量,同时全频段声音信息都“轻重”、“有致”地均匀“填满”听音三维空间。

—对空气感的理解最近有所更新:在舞台“台形”之外,我们还应该听到周围空间的残响与回音,将音乐演奏现场的空间信息清晰地感应出来。同空间感的概念非常相交,空气感还应有着确实的能量感(能够清楚全频各段声音的非声压的能量多少),而空间感则只有三维大小的感觉……

—对音响音的质量,我是这样理解的:重播各种录音中的声音应该没有明显失真——什么东西的发声就是是什么声音!

同 意你的见解,「密度」不仅要充斥整个声音氛围,还要没有任何音波的重迭或抵消。尤其是在弱音乐段时,都能有足够的「密度」。千万不能误会「密度」就是密, 它应该包含着疏、密、强、弱、轻、重、响、静……等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为甚么喜欢俞丽娜在上海音乐学院还未毕业时,演奏的那个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呢?就是她拉那第五<抗婚>第六段《楼台会〉的感情太真了,那种少女情怀无奈都表露无遗。俞丽娜之后再拉的梁祝,大概老了,感情只是沧桑,没 有了少女情怀!

比如 timbre 和 tone 这两个词就很不同,前者是音色,后者是音调。timbre音色指同一基准频率下,同样音量下不同的乐器或发声体的声音不同的特性。比如钢琴和小提琴在同样 的音阶下声音就不同。tone , 音调是指的是声音的基准频率,同样音阶下的不同乐器的音调应该是相同的。

如果没有数学描述,就很容易 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最后音响讨论成为玄学的乐园。我只知道声音既是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又是纵向波,它的传播能量由产生声音音的地方,将被振动 的介体的物质(空气分子) ,个别地纵向地平行于能量传送的方向输出;它又是一个压力波,因为振动产生声音是将空气分子压缩(compression) 和解压缩(rarfaction) 而生成音波的,将机械能转变为声能。压缩过程便是波峰,解压缩过程则是波谷。音乐回放过程中每个音调(tone) 都含有基音(fundamental) ,和一连串的谐波(harmonics) ,每瞬间演奏出各种乐器的音调这样多,引发的谐波更是不知高出多少倍,想以数据去分析这種音场的密度,只能得到的是仪器或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出来的平均值及 图表,能解释密度的实况吗?

所以归根究底,还是要人耳聆听收货,很主观「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这是客观事实,谁能改变?

—— 玄学与人耳聆听所得的结论为依据收货是有根本上的差异的。玄学只是精神上的空谈,人耳聆听收货却是建立在积累了相当时日的聆听经验上的总结,不是没有科学 根据凭空幻想。我觉得你对密度的物理论述非常精辟,就是,在牵涉到感情表达方面不敢盲从,主要是指“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以为感情只能从音乐 和音乐表现而来,而能够还原音乐表情是综合了音响多方面因素的要求达成的综合性表现,作为把系统(包括房间环境)物理特性割裂进行分析的单个概念——“密 度”不足以表现感情。的确,如果按“××要”地去分析、判断音响重播能力,我认为只应该作物理分析,似乎一旦代入感情表达、音乐表现力的例子(作为佐 证),就容易产生歧义。这一点,是普通杂志文章不能避免的。正如重播的问题上,音乐和声音,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流派:一是音响应该以重播音乐为本;另一是 认为音响重播首先是声音重播,在此基础上标准地通过声音重播表现音乐。我赞同第二种观点,但决不否定第一种观念——基于对物理分析与实际表达能力的理解。

不要忘记我们现在谈的是「要」的密度,这「密度」当然所指的应该是回放出来的音乐的表现,试问音乐缺少了「浓厚感情的声音」会变成怎样,我们该「要」吗?

既然是「要」的密度,我认为割裂进行物理特性分析,这个概念会偏离了「要」的意愿,变作对「密度」的纯理性科学研究了,这样的研究结果对聆听音响能起甚么作用?

不错,一旦牵涉及感情,就会情人眼里出西施,难免主观成份增加,乐观地设想,情况总会是大同小异吧!

「音 乐和声音,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流派」是客观事实,我看是没法将他们统一,也没有这种必要。各人喜欢怎样去聆听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何况谁也影响不到谁?我 们讨论或声讨这篇文章的目的,只不过是想提供他们任何流派参考:音响系统应该具备一些甚么东西。也不能强要人家接纳!

音响系统应该体现在 器材质素,和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的好坏上,既然是「单位体积空间中的声音音的密度」,密度的疏密就代表了音色的好坏,密度密就好密度疏就不很好。密度密表 示器材的分析力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较少;密度疏表示器材的分析力不很高、环境抵消声波的情况就较多。

"声场很大,但层次感较差."大 家一看就清楚了。我读了反而胡涂了!为甚么,因为我不明白声场很大,反而层次感较差的原因;我认为应该刚好相反——声场很大,层次感更清晰了。要知道这里 说的声音音场,不是噪音音场;声音音场广阔深远了,该不该层次感更清晰?音场是层次的舞台,舞台大了乐队怎会紊乱起来呢,乐队队员都躺下了?

「密 度可定义为单位声量(db)所包含的信息量。」于是又上英文国际字典查sound density,没有找到任何解释?一连查了几个网站,结果都没有找到任何解释!网站只是反问你的意思是不是找Sound intensity、SOUND LEVEL、SOUND PRESSURE?无功而回。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 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的钢琴,和最小的115鍵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 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的空气有关。

单位体积的信息量关系分析力。信息少分析力差,反之分析力好。

两个同样大小的音场有误优劣之分?有啊,层次、定位、、、所以还是把层次、定位等拿出来为好。

「音场大——必然层次感清晰,没有质量的音场是不会大的。」

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后半句我却有异见:首先,音场是由声音音压凝聚而构成,它虽然虚无飘幻,却是一种能量的表现;音场是会大的,这里扩大的情况我从聆听室做了声学处理后的亲身体验,本来想扩大聆听室的构想取消了,因为声学处理后聆听起来的音场是感觉上大了!

—— 「我还是认为声音密度和声能有关。不赞同和信息量有关。不赞成和分析力有关。因为只播出单音阶也可以感到密度的不同。你所举个例子吧,9尺的Grand级 的钢琴和最小的115立式钢琴在弹奏同一个音阶时,你所感到的声音的密度感有很大差异,这和信息量、分析力无关,和不同长度的琴弦、琴箱散发的能量、策动 的空气有关。」

这个例子阐述声音密度精采极了,我承认我对刘先生提出的声音密度的了解方向,与Llhu兄的理解方向不相同。我想刘先生本人的理解该是怎样的呢?今天幸亏有这样的讨论机会,问题逐渐澄清了!

从波形(WAVEFORM )方向方面探讨「声音的密度」,波形是声压(sound pressure)变化的模式,它的曲线通常以纵坐标代表声压或振幅(amplitude) ,横坐标代表时间。振幅随着输入讯号的频率不断的随着时间连续变化。

我 觉得Llhu兄对密度的物理论述非常精辟,就是,在牵涉到感情表达方面不敢盲从,主要是指“充溢着浓厚感情的声音氛围”——我以为感情只能从音乐和音乐表 现而来,而能够还原音乐表情是综合了音响多方面因素的要求达成的综合性表现,作为把系统(包括房间环境)物理特性割裂进行分析的单个概念——“密度”不足 以表现感情。

根据超位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 解释,波形是随着每瞬间时间、以简单地线性的振幅形态组合而成。整个频域(spectrum) 就是以无限的、不同振幅的正弦波混合在一起而成。

这種超位置定律的另一种阐述是:假如有两个或以上的声波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的变化而变化。

从 上述分析,「声音的密度」可以说是每瞬间时间振幅的代数累加与时间之间的一变量,在同一空间同时出现,就能繁殖出代数累加的任何周期的声压,随着构成声波 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声音的密度」是随着音箱每瞬间回放出来的振幅多少而变化。那么好的音响器材、频域越宽阔、分析力很好的前后级放大器、音箱的质素 高相应的频域也宽阔,回放出来的声音密度就会高了;当然还要加上聆听环境的良好声学处理!
这样说的话,「声音的密度」是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 谓密度,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是质量/体积之比,这里体积就是指音场的大小,在这个音场内,所缊含的信息量越多,声音密度就越大,但是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 因为信息量如果掺进太多劣质(比如失真的、添加的distortional、additional)信息,也会令声音密度加大,但就打破了声音的均衡均 匀,令声音变得畸形、奇怪起来。
——感谢harvey老师提出高见,根据这张图,如果要还原锯齿波,那么此系统的高频响应要相当的好了,否则就无法有那么多细节,只能还原出低次谐波。因此,我觉得“密度”和“贵气”在某种程度上是紧密相关的。
声音在物理学质量定义里虽然不能称它是物质,但它却是一种能量,是在随着时间因素不断改变、可以用耳朵听得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对,渗混了噪音的声音,就不能入耳了。
——对,所以我近来极力提倡多加上一对超高音单元,让谐波、泛音回放出来更多。我的聆听室经常有朋友过访,目的就是聆听多了谐波、泛音回放出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他们都起意增加超高音单元了。
h 透明感(transparency):這也是形容聲音聽感的術語,表示聲音玲瓏、浮凸、清晰、通透,沒有受到半點紗、霧的遮蓋。最好的透明感、声音是不会刺耳的是最耐听的,每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i 临伤感与真实感 State of the art的最终目标,是临场感和真实感。也是判断Hi Fi好坏之最终理论。好的Hi Fi,是能够使听者产生身历其境的实质感觉。它令你浑忘了电子机械媒介的存在,令听觉与音乐之间的距离缩短,甚至消失。因此,State of the Hi Fi,就是没有Hi Fi。

2.2 回放出来声音的感觉之间的对比

动态对比

我在《贵气》文中的4 个对比: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就是粗略地的读后总结,记得写五谈《贵气》时,由于聆听室经初步声学处理后,聆听环境静了,回放到 乐曲的声音段时,聆听到细致的声音纤毫毕现——薄薄的轻敲钹声像涟漪般弥漫飘逸,那种境界令人难以忘怀。就是这样,强弱对比的重要观念注意到了;因为音响 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动态对比也来了;细节重量对比,明暗对比,也顺理成章的洐生!

录音过程录音的确做了手脚,否则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时,独奏者的琴音都被遮盖了。我以为这是软件的事情,关音响硬件甚么事?难道硬件能将「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改变?

  a 细节重量对比,
b明暗对比,
c 强弱对比,

細緻地去研究這些XX对比,其實可以用「动态对比」就完全可以囊括了。因此我在這裡總談动态对比。

“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这个表现,在牵扯到一个“瞬态”的概念——极短促之中的起伏,确实是音响对音乐表达能力的客观存在的要素,正是音响表达音乐感情所必须的,也是声音与时间关系的感悟。

一個聲音訊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是指一個電聲音響系統的最響部份與最沉靜部份之間的聲壓水平差異,單位一般以分貝(decibel dB) 表示。這個範圍也可以用來表達最大輸出時的訊噪比。

人 的聽覺系統也有一個0 - 120 dB動態範圍,介於聞閾與痛閾之間。音樂的動態範圍可達到90 dB;錄音磁帶的動態範圍只有55-60 dB,因此錄製唱片或光盤時,通常都需要將聲音訊號壓縮或增加,CD是數碼錄音,它的動態範圍可高達90 dB。商店裡有許多降噪音設施藉此提高10-20 dB或更高的動態範圍。

背景噪音(background noise) 是由週邊設備及週遭環境的噪音構成,如系統的交流聲、嘶聲……一般以訊噪比測量。有時,人們將它當作有包圍感的意味。

基 調(keynote) 是某一樂曲選用的調性,它決定了整首樂曲創作的基音。從音景角度看,基調卻是聆聽者在聆聽經驗上已經熟悉了的調性,以它來鑑識有無其他聲音的入侵。舉一個 廣東人熟悉的例子,黎明這位歌手是以唱走調而能走紅的,誰聽到他唱的聲音,就知道與配樂不同調。鋼琴調音不好就走調,小提琴按弦位置相差一絲也就走調。指 揮家就能夠立即知道那位演奏者走了調。

靜寂(silence)即是沒有聲音。這只不過是理論上的表達,最低限度在生物大氣層裡,無論那裡有耳朵,都會聆聽到聲音(非人類動物的聽覺)。絕對沒有靜寂這回事,只有在真空環境裡,沒有了傳播媒介,才可能存在靜寂。

流畅度及动态
    Hi Fi音响要听得舒服,久听不倦,表示整個音響系統把聲音處理得十分流畅。由最弱音一下子升为最强音,像不费吹灰之力的,是最理想的。有些Hi Fi可以开得响,但细声时音响画面缩窄;有些可以开得响,但大声时音色变很粗糙;都是不流畅不悦耳的毛病,絕大可能与功力供应不充裕有关。或者是线路上选 了有副作用的零件(有些电容本身又是电阻,有些电阻本是也是电容,有些接線含雜質過多,把傳輸的音頻信號檢波遺失了)。有问题的零件对音色流畅的影响,有 時較不同线路设计的影响更严重。
   
线路设计是主动性的(Active)操作程序,零件质素却是被动性的(Passive)操作性 格。 Hi Fi厂家在宣传制品时,把焦点集中在主动部份的突破上,令消费者觉得线路设计是决定Hi Fi音色的关键。冷静地想一想,纯A类结构是否一定好声?纯B类又是否一定不好声?专家们马上可以举例指证不好声的纯A机,和好声的纯B机。两部同牌同型 的出品,只要把其中一部换上质素高的接线和插座,也便能肯定的改善音质,何况是电阻和电容!一切被动性操作的配件;已被玩家们換「補品零件」地捻到走火入 魔的阶段了。
   
动态一词,很多人誤解以为是迅速、响的意思。讲深一层,它应该早HiFi能夠有多静的表現。静的艺术,要比响的艺术 难度高出多倍。响的Hi Fi,是吵耳的。静的Hi Fi,在弱音的表现方面使人全神贯注,毫无杂念。在响时却不觉其嘈吵,因此Hi Fi愈是高级便愈是开大声而不觉。

2.3 音响器材对声音的处理能力

討論到這裡,問題開始逐漸深入了。

a 解析力

音乐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清楚,既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亦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综合低电平与高电平的解析力,就是我们所谓的解析力。

「解 析力」就牵涉及音响器材为主了(尤其是前置放大器、訊源、接線等),我的观点认为这一「要」牵涉及音响器材当然可以独立;不过好「解析力」的音响器材,在 不好的聆听环境里回放,环境有时会自作主张地将声音修整得脸目全非的。大家分析音场的细致性、透明玲珑浮凸时,注意及不要輕卒地全部归咎于音响器材,其实 归咎更多的应该是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不理想。

音响器材「解析力」的好坏,表现在音响器材在回低电平时和高电平时乐段时所呈现的解析力。甚么音响上形容词:透明度、清晰度、层次感、动态迅捷、频率响应广阔……都牵涉到了,而且上文早就提到了。

瞬态(transient),定义上解释它是声音中的一个突然的迅速波动。

声 音氛围(envelope) 是声音振幅随着时间而变的形状。下图表示了一个声音氛围的坐标图,展示出冲击(attack) 、稳定状态(stationary state) 、衰灭(decay) 、开始瞬态(onset transient)、瞬态(transient)等等曲线形状。图中衰灭(decay) 部份拖着的尾巴表示环境残响过程。

声音氛围是由不同的声压模式随着波形和时间变化的最大振幅的联线。

音 乐是时间性之艺术,与雕刻、绘画、建筑等空间艺术能够触摸,和可以用眼睛看得到有很大不同。空间艺术是指要利用空间去表现的艺术作品,一座雕塑占有空间; 音乐的声音的领域,却牵涉及空间(以空间存在的空气传播) 和时间(它需要时间去延续) ,因此音乐是存在于精神与物质之间,说它是精神的,它却又需要时间的节奏去延展;说它是物质的,但它又不占有实质空间,仅充溢、弥漫在空间里。

音 乐的演变过程中(becoming),令人感觉到时间的概念。英文的存在(being)与演变过程中(becoming)两个概念含有特殊意 境:being不但是「实质」、「实在」,而且带着不会变动的意识;becoming则带着浓厚的变动的性质,欠缺永恒的实质。欣赏音乐就是从 becoming(演变) 聆听过程中,思考变化背后的「实质being」。音乐是透过其「非物质」的特性,来达成它的时间概念。音乐由这个音符之消逝到另一个音符之出现,演变过程 相当迅速紧凑而明朗;音乐之变化,能提供一个较鲜明之时间演奏概念。

音乐除了能够表达纯粹时间概念外,还有另外一项特点是音乐不必占用空间,所以能够其变化中助人感悟出时间的过渡。歌剧亦是时间艺术,但歌剧同时要利用空间(舞台)去表现,故此不及「非物质」,「无物」,「空灵抽象」之音乐更能表现纯粹时间观念。

音 乐虽然可以视为「非物质」,但乐音可以形容为「可以听出来的物质」,而且更适当之说法应该是「乐音是时间变成可听之物质」,乐音是一项物理现象,称之为 「物质」亦不错,但乐音之「物质性格」,却有特别深意——乐音是「时间之物质化」。虽然时间不可见不可触,照理谨凭感官,难以就知其存在。但时间可以听, 于是,在听到一连串乐音出现时,人类之心灵可以感受出时间之过渡,这就是「时间之物质化」透过音乐而显现。

我觉得当我在聆听音乐时,乐音的意象会引发我思考的能力,从单纯的生理欣赏进入了心理思考境界,从物质层次进入了精神思想的较高层次层次,到达文化领域。

一個聲音訊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是指一個電聲音響系統的最響部份與最沉靜部份之間的聲壓水平差異,單位一般以分貝(decibel dB) 表示。這個範圍也可以用來表達最大輸出時的訊噪比。

耳 朵的聆听特性,本身是件瞬态的器官(Transient)在类别上应该属于示波器(oscilloscope)。同时,听觉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最低限度要 用到第二次微分(2nd derivative)去表达。听觉系统最敏感的既然是与时间有关的失真,所以器材的发展应该积极在消灭时间失真方面努力。可惜的是,目前器材除了扩音器 之外,扬声器、唱头、唱臂、唱片等东西都基本上是时间失真、结群失真、包络失真、瞬态失真,及相位失真的生产器。
   
就听觉心理学上,音響的藝術境界的理想似是极端令人懊丧。除非扬声器、唱头、唱片等都换上了新—代,完全连根拔起之新设针(例如雷射数码碟,以空气为发音质的全音扬声器等),HiFi和真正HiFi的距离尚有一段长路。
   
就算短期内我们拥有脉冲数码激光器材,我们需要医学家替我们身体上装上一个输入插座,让这些脉冲数码雷射音乐讯号直接喂入神经中枢,使我们整个躯体——听觉和视觉——产生身历其境的迷幻经验,这才是音響的藝術境界。

清 晰度和透明度屬於解析力範疇,指的是质高的Hi Fi,播放质高的軟件时,你可以追综一件乐器,由它的独奏乐段开始,一直追入大高潮里跟一百件乐器合奏时,仍然可以清楚玲珑地听得出来,定位及深度感能保 持穩定。透明方面,一件乐器有一件的清脆,一百件乐器有一百件的深厚,独奏与多奏的动态表现准确,乐器的音色不会混淆不清,音响画面是晶莹透明,绝不流于 混浊。
   
判断Hi Fi回放内容的优劣,先要对播放的音乐有较具体之认识。这一方面的常识,在应用于判断录音之优劣具重要性。有些Hi Fi,在回放太强音大合奏的乐段时,会遗漏了一些微细精緻的乐器,通常是瞬变快速的音响,例如音量不强的铙钹、铃鼓、边鼓、三角铁等,又或者一些频率极低 的大鼓和低音提琴。损失瞬变的原因,多半是唱头或扬声器在剧烈活动时所产生的抵消作用。回放音色,可能保持相当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但却有几件乐器失了踪。 损失低频的原因,90%是扬声器低频响应欠佳。可能40赫以下反应不夠就聽不到好大鼓聲音,100赫以下出现快速滚降(连低音大提琴都失踪了)。从前的录 音,在录大鼓及低音大提琴聲音时,经常把基本周率削去,听者对音调之变化非仅不察,反觉得大鼓更劲,低音提琴更勁。今时的录音技术上,已經可錄下30赫之 间頻率,已经低过很多旧日名厂音箱的响应范围,新进音箱亦不是轻易做得到30赫的回放,前文已说过100赫以下的音波回放已非音箱单独可以控制,是听音室 环境的干扰。

b 中音线条的准确度
   
HiFi設計者對高音和低音拓展的理论上看得太重要了。听说有人立志要搜索一 个能回放 6赫的扬声器,又听说高頻单元的功能達到40000 Hz。即使可以做到100000 Hz的高音单元又怎樣?反正软件方面的供应有限度,15K以上的频率又开始进入无线电波干扰范围内。玩家又得花钱去添置甚么“电源清洁器”等。20 Hz以下的超闻限低頻要来作什么用?唱针、唱臂、弯曲唱片、回授等谐振在20 Hz以下能带给你灾难性恶梦。至目前为止,还是守着20至 2万的阵地较为上算。這種保守觀念蠶食著設計者的思維自由度。
   
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最重要的,永远是中音的准确性,音乐音响永远是中 音的世界,HiFi组合的黄金地带是中音的准确回放,整个音响画面的美感,是由中音线条勾划出来,听HiFi第一件事就要分析它中音的质素。所以我喜歡的 兩個牌子的音箱(Dynaudio、ATC) ,恰巧它們採用的中音單元,都公認為目前最好的。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功力供应,分音器的交岔总脱节,各扬声单元之间的相位漂移等等,均足以严重影响中音 线条的明朗性及统一性。中音质素不佳的体系,使回放缺乏音乐味,这些Hi Fi在播放大炮声,大鼓声时却往往有吓死人的效果。

到此為止,我已經很努力的試著澄清相當多模糊的、誤導的音響技術上經常遇到的術語或概念了,究竟是不是有些地方說錯了,或還有那些含糊地方,請大家隨時指正。謝謝

3.2 讯源

談及讯源大家一定會說我偏心,讀過我曾發表的文章的,都知道我積累下來的軟件,黑膠LP近4000張,那麼介紹怎樣 選擇讯源當然LP是首選了!這裡我可以告訴大家,其實我收藏的CD總數也接近4000張了,形勢是旗鼓相當、不相伯仲、當然亦會不偏不倚。何況要談的只不 過是讯源裡該「要」的是甚麼吧了。

我為了想了解一下壇子裡的網友對這個議題關注的是甚麼,特意翻閱了有關CD vs LP的帖子,精采文段摘錄如下:

<听LP黑胶唱片的五大好处> 2002-10-9 14:57:04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4&ntypeid=10&did=25

1、LP机没有快进键,不能任意选曲,CD机所体现出的大都市现代人的浮躁不安情绪,全没有机会让你在LP机上发泄。这有利于你完整地听完一张唱片。
2、每张唱片都有他的生命(注意,我用了“他”,而不是“它”),每唱一次,他的生命就缩短一次,一张好唱片,每聆听一次都值得珍惜。所以我每次聆听一张LP,都会安静地坐下来,虔诚聆听他生命的每一次歌唱,珍惜生命欣赏音乐,更能细细地体味音乐中更深层的意义。

3 好的LP价格绝对不菲,而且绝无翻版。你会珍惜你的金钱吧,于是你只会买你最喜欢的 音乐。少而精,更能利用你有限的时间去欣赏最有价值的音乐内容。 CD,尤其翻版CD的大而全,象我有过千张的CD(当然老翻为主啦,呵呵),根本听也听不过来。有时我自问,古人能听到的音乐作品比我们少那么多,尚能三 日不知肉味,我们听了这么多,居然能触动心弦的却那么少,可见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音乐垃圾。

4、保存LP很考究功夫,而且还要定期查看有没有发霉之类的问题。由此,你会对自己的收藏很入脑,时间一长,如数家珍是必然的,甚至哪一张放在哪个位置都会一清二楚,呵,利害吧!吓住门外汉了!

5、当然了,每张LP都是绝对正版。我支持正版,尤其是陶街5元10元一张的正版啊!买LP就是支持正版!

—— 我看了香港资深发烧友李哥的文章,他烧龄40多年,在音乐发烧方面颇有建树,但他总认为自己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只不过比别人多烧几年罢了,他认为音乐是靠 自己理解和感悟的,他介绍的种种发烧玩法,都只说是自己的玩法,不敢肯定正确,从不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象他这样修练到这样境界的人,才是高人,是我 等一辈子也学不到的!
——请问:李哥先生有没有说过“千元级的LP远胜万元级的CD”的话?他肯定不会说的,因为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会说一些无知又狂妄的话的。
关 于修养。取决于个人的世界观、个人的学识、个人所处环境。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心理会有不同的变化,对一个正处于顺境的人来说,心平气和很自然。当他处于逆 境或感受压力时,难免浮躁。这很正常,和音乐没有太大关系。当然音乐对人心态的调节作用也不可忽视,但不能说听音乐的人就一定修心养性。大音乐家们也不可 能完全排除在世俗之外,他们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困扰。
——发烧领域没有知识高低之分,只有投入多少之别。我并没有全盘否认LP的价值,我认为 LP的存在正是因为其和CD的互补性,如果没有这个互补,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理,CD也是如此。我认为CD的发展正是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口味,包括 很挑剔的发烧友的口味,才站住脚跟的。以后必将有取代CD的更理想的音源出现,但绝不可能是模拟的方式。
——音乐发烧也好,音响发烧也罢,说真的 我自己有时候真的感觉模糊不清,我在歌剧院有个不太来往的朋友,他是个歌院的钢琴师,一日有事去他家,看见他在钢琴旁边放着一台单声道三洋牌卡式磁带机在 听曲子。他在听些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答曰;还好用,听听一样的。你说他不懂音乐?不发烧音乐?

<我也来谈谈LP和CD!> 2002-10-9 12:18:42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8&ntypeid=10&did=25

——我初中时就开始玩LP,当时起义路的中图有大量的LP清仓贱卖,而且全部是DG、EMI等好货色,我的第一批收藏就是从那时积累的。当时惠福路的打口CD也是相当兴盛,搞得我个个月破产,零用钱早餐钱全部贴进去也不够开销。

参加革命工作后,有玩开LP的老友放出手头的收藏,当中竟然有几张莱纳的邮票版,呵呵,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唱片也是分版本的。

对于CD和LP,我觉得站在音乐欣赏角度,实在区别不大,这如同CD和MD的区别一样。
LP的声音,比较真实和亲切,虽然我也知道有音染的存在,但听觉是很主观的,好听则可。
CD信噪比好,较干净,动态较大,听交响乐,我就喜欢听CD多一些。

LP听人声很好,较厚实,尤其颅腔共鸣的还原效果非常好,在CD上就听不出来了。
所以,我基本上去淘街只买二手的流行歌LP,一来便宜,二来数量较多,选择余地较大。至于古典音乐的LP,我觉得价格贵,而且成色也不太好,风险太大。买新片的话,不如买CD更为实际。

很多人说CD的音质不如LP,我觉得这只是技术的发展程度问题,假如CD的数据容量不局限于现有的650M,而是5G或更高的话,再加上更高速的解码芯片,CD接近或超过LP,不是难事,百分百还原母带的质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目前来说,千元的LP机的确远胜万元的CD机,LP机的性价比实在令人侧目,这是我多年听感的结论。

不过,玩LP实在好麻烦,除了会调机,买二手唱片还要有点运气,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小心入门为妙,呵,真系一失足成千古恨嘎。我现在对住成堆碟,唔玩都唔得,真系问你怕未。。。。。。
但目前来说,千元的LP机的确远胜万元的CD机,LP机的性价比实在令人侧目,这是我多年听感的结论。

——这“远胜”之说是“远”多少?讲个大体范围。什么方面LP“远胜”CD,为什么?
按你的说法,早前的组合音响上的LP应属千元级别吧,既然“远胜”现在的万元CD,再加上起码三万元功放、扬声器。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组合音响“远胜”HIFI音响,是吗?
——1)LP动态更大! CD只是较大声帶來了錯覺.....
2) LP不一定较厚实, 只是舒服, 鬆容不迫所帶來的另一錯覺.....
3) CD接近或超过LP其實是很难的事, CD始終是0-1-0-1的數碼制式, 無論多少bit多少KHz, 一定有很多0與1之間的訊息在重組時不翼而飛......
4) 除非你不夠燒, 否則玩CD其實與玩LP一样好麻烦; 難道CD上佈滿塵、指模、油汚等你不去抹? CD還要比LP易抹花......
——1)LP动态更大?请问LP的动态范围是多少?CD又是多少?仅仅是“较大的声”吗?
2)舒不舒服还不是你说了算?你说舒服就是舒服。
3)bit和KHZ“不翼而飞”的证据是什么?
4)既然只不过都是“麻烦”,凭什么说LP一定比CD好很多?
——1)模拟录音的作用,感觉声场整个抬高了一截。动态范围我就觉得高频要比CD的延伸得好。
2) LP 听的舒不舒服就各人喜欢了。
3)因为是模拟的东西,并不存在DA 转换。
4)LP 不一定就比CD要好,是两种音色取向。但LP的确比CD要难保养。
——就LP唱片来说,动态要比CD唱片大多了,但是在唱头放大的时候为了避免自激和失真,因为唱头放大的增益很大。所以难免要衰减一些极高和极底的频段。
本来我实在不屑于和那位自认弱智的记者再斗嘴,不过大家搞到咁热闹,我就再加几句。
1、先看看我的签名栏。
2、有几位发烧友系拿着一大堆技术指数去买音响的?不管CD的技术指数多么的高,我就是觉得LP好听过CD。
3、我认为是好的,就是好的,只要不犯法就不能干涉我的购买行为,至于言论,更是自由的。
4、那位记者朋友,我觉得你要学学做人。大家来这里无非发下牙痕,吹下水,你搞到好似学术研究会咁,简直系系度搞搞震无帮衬!

——總之CD有CD的好, LP有LP的好, 其實一口否定了CD的人就真是沒意思的, 始終CD這個東西在現今世界的發展空間一定比LP大, LP的聲音魅力也有個人之處.
当大家在比较CD和LP的时候, 为什么只片面地比较动态范围呢?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载体格式, 根本不能直接比较哪个好听. 要比就比音箱出来的声音.

——我虽然没有亲耳听过, 但凭经验觉得:
1. 当一套很高级CD系统和一套很高级的LP系统放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的表现应该会很接近.
2. 当一套很高级晶体机系统和一套很高级的胆机系统放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的表现也应该会很接近
对! 在低中价位上LP的声音确实讨好! (注意, 是讨好我和你, 不一定讨好其他人) 我以前经历过一次在4万RMB系统上的LP和CD的AB比较(真正AB比较, 用同一唱片公司同一版本的曲目), CD简直惨不忍听.

——其实我觉得上左4-5字头,两者距离并不差太远,我可能宁愿玩CDP多D添。
如是這樣, 我覺得LP會好一點啦... 20000塊來說
小時候我都見爸媽聽LP, 看他們時常要處理一大埋LP, 很多時候都要"就住就住", 弄了很多步驟才放下LP聽歌, 又要小心地放下唱針, 大力一點又怕弄壞.... 所以看見他們那樣服侍
LP就覺得有點麻煩了.

——小時候我都見爸媽聽LP, 看他們時常要處理一大埋LP, 很多時候都要"就住就住", 弄了很多步驟才放下LP聽歌, 又要小心地放下唱針, 大力一點又怕弄壞.... 所以看見他們那樣服侍LP就覺得有點麻煩了.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观点,越高档的系统上对比,CD的缺点越明显!还记得ERIC介绍法兰克福音响展的贴子吗?“百份之七十的档位都以LP作声源。”要在展览馆上用LP做声源,所花的时间,精力比CD多好多,这些厂商可不是傻瓜。

——1,为频率特性。2,为动态范围。3,为抖晃。4,为信号劣化。5,为信号失落。

——以前的观点是CD可以永久保存,不过我觉得CD如果保养得好,听几十年不是问题。LP如果频繁播放肯定不行,因为播放LP是有损的。

—— 我感觉CD声音和LP还是有差距的。数码的优势体现在高速率和长距离的情况下,这点在我们的音响系统中并不是很重要(在电信系统上数码绝对压倒模拟)。数 码系统的失真是来自A/D D/A转换过程中的小信号损失,提高抽样频率对减少这种失真还是很有意义的。数字信号有纠错,可以实现无误码传输,但是这种纠错照样会影响声音,要不高档 的转盘和数码线就没有意义了

——我听过现场的AB对比,用同一个演出的录音版本,一套5千无的LP,胜过2万元的CD机,在声音的质感和密度上,随便哪个人都能听出来,而且是好过许多,我觉得要评价一样东西还是要现场AB对比,优劣立现,无需争吵.

——光对声音的音质来说,LP一定赢CD。
现在我听的是丹麦神弓的24/196升频CD机,4万多元,我认为他是4万元内最好的CD机之一。但它的声音,与我的DUAL唱盘加欧博唱放的声音各有输赢。

——千元级的LP远胜万元级的CD是对的。
我们听的是声音,不是数据。何况CD是压缩过的声音,LP是完全没有压缩的。
还有人说了:在什么展览会上厂家大部分用LP作音源。
我没去过外国,好歹手头上也有一些关于音响展的图片,包括美国的CES。怎么我看到的却不一样?多数厂家用了CD做成音源,真是奇怪。

——我没有否定LP的长处,因为存在即合理。同样道理,CD也存在。现在大多数唱片厂家都采用数字录音,他们出的CD数量远超LP,为什么?不是CD比LP有天壤之别吗?为什么这些公司还出发烧CD?咄咄怪事!
有很多CD与LP采用同一母盘录音,就算经过数码处理会造成信号损失,但我想这些录音工程师不会听错吧?难道他们不如你?否则在那录音的就该是你先生了。

——“怎么我看到的却不一样?多数厂家用了CD做成音源,真是奇怪。”
答:欧洲的器材讲求音乐味,所以欧洲的展览会都喜欢用音乐味好的LP。
他们出的CD数量远超LP,为什么?不是CD比LP有天壤之别吗?为什么这些公司还出发烧CD?
答:现在满大街是D版,D版的数量远超Z版,所以,D版比Z版好。

就算经过数码处理会造成信号损失,我想这些录音工程师不会听错吧?难道他们不如你?否则在那录音的就该是你先生了。
答:所以现在5、60年代的模拟录音最值钱。

对了我忘记说了
这里的一贯原则是:音乐学院出来的耳朵没有发烧友的强
录音师,调音师大多水平很差(个人估计言下之意是还没有发烧友强)
所以,有些东西实在没有必要说的

听说现场音乐会的动态远胜CD,而CD的动态无论是测试还是听感都超过LP,但依然有人喜欢LP,其中最实际的的解释是那就是他所追求的声音,即使存在更大的失真!
有人喜欢纯净的人声,如波切利,有人喜欢磁性的人声,如louis armstrong,道理是一样的。我是挺喜欢LP的声音的,没什么理由,就是觉得好听。
如果抛开好听有味道这类较主观感觉,也抛开数字模拟取样这类硬性指标,LP和CD哪一个更接近现场呢?我觉得这才是能服众的标准。
"答:所以现在5、60年代的模拟录音最值钱"
您不会认为CD只是D版比LP多吧?就算数量D版多,那么种类呢?每个种类的D版不是来源于Z版吗?您为什么不去看看各大公司出的唱片目录?上面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这个公司一年的各种载体唱片的种类和数量。

——CD的声音经过压缩了吗?我一直认为CD是没经过压缩的呀。那位能证实一下?

现在CD的规格是16比特/44.1KHz,16比特是使CD具有96dB的动态范围和2的16次方的分析力,44.1KHz是使CD具有22KHz的频率响应范围和每秒取样44次,这都使CD的分析力和频宽较小。
应该是5、60年代的模拟录音母带最值钱才对,那个时代是模拟录音技术发展的顶峰,音乐演奏家的音乐修养又比当代的更有底韵,当时又没有cd技术更不要说提高采样等等很多东西都是现在无法再现的。
cd的声音肯定是压缩的,因为cd的采样会造成削波和细节丢失,所以才有提高采样和增加细节记录的hdcd等技术。cd技术不是还在发展吗,接近未压缩状态是可以期待的嘛。
“值钱”之说需要推敲。这些值钱录音一定就是因为音质好才值钱吗?我看不见得。是不是有些音乐之外的因素?比如:稀少;比如:绝版;比如:演奏者过世等等。这些是否是衡量一种录音优劣的根本原因?
再有,我们倒底是收藏家还是听音乐?您听音乐是为了它的值钱吗?
现在的压缩技术还达不到只省去人辨别不到东西,要不然为什么连普通人都一下能听出md、
普通cd、hdcd的区别呢

—— 记得86、87那几个寒暑假我老住在一个发烧亲戚家,成天放他的LP(他做生意经常不在家)。不过因为我习惯老是重放一两张,直到厌烦再换另外的,结果每 次假期结束他都恨不得揍我。所以我觉得LP是经不起这种强度磨损造成的失真累积的,cd流行后我只折腾cd了,还可以挑着重播,挺适合我。可是cd播放要 是乐手张力稍欠或制作稍差一点,却实比同样的LP更难让人沉进音乐中。
说的就是取样丢失啊,压缩解压都是运算出来的哪会出错。DVD不是基于PCM编码的,不过只要盘上没有错误信息也是不必纠错的,就是Z版跟D版的根本区别。
LP的失真是线形的,数碼摸擬转换的失真却不是,所以LP磨损的失真要容易接受,CD却分明是在那里缺了、平了

——你听过现代高级的Lp系统吗?这二十多年来数码CD是怎么搞的?在越高级的Lp和CD系统比较中,CD输得太不像话了!(CD的分析力、清晰度、层次、音场定位都哪里去了?更别提流畅自然的声音了)
既然你是音乐(响)爱好者,希望你分别去听听高级的LP和CD以及音乐厅的现场演奏.究竟谁最接近现场效果?你将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有一句话经常说的:科技的进步却伴随着艺术的退步。
请看这样一个发展主线:LP-CD-MD-MP3.
现在听MP3、MD的人一定多过听CD的,能说MP3和MD 好过CD吗?

lp就是8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有内涵,有文化味。
CD就是现在的香港流行音乐,快餐文化,刺激。
就LP唱片来说,动态要比CD唱片大多了,
但是在唱头放大的时候为了避免自激和失真,因为唱头放大的增益很大。所以难免要衰减一些极高和极底的频段。

—— 这位大师比较幽默,竟然说LP的动态大过CD。CD机的动态范围是这样测的:用刻有-60dB的正弦波(满输出为0dB)的测试碟让CD机播放,测这时输 出音频的失真,再折成dB数,其绝对值再加上60,就是动态范围。比如说-60dB时失真为1%,换成dB数为-40dB,算出来的动态范围就是 100dB。如果CD满输出有2V,这-60dB就是2mV,这样低的输出CD可以做到1%,如果您能忍受100dB的的声压的话,即使声音小到 40dB,CD机依然可以做到只有1%的失真,CD机的“鬼寂”让多少发烧友当年为止耳目一新。而听LP是明显地感觉到某些弱音淹没于一片噪声之中,何来 LP的动态大过CD之说。"科技的进步却伴随着艺术的退步"那要看你对艺术怎么理解了,没有现代的建筑科技人类也修不出悉尼歌剧院这样艺术的建筑。

“请看这样一个发展主线:LP-CD-MD-MP3”
这是谁定的发展主线,怎么不见SACD或是DVD-AUDIO的踪影,而且还把MP3也列进去了,现在你要是用MP3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从那里得出“现在听MP3、MD的人一定多过听CD的,”这样的结论?

—— 1. LP好声前提是调好LP盘。从有关的帖来看,本坛正玩的LP盘好象还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调好了)。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请到达声、威马生等高手来调!
2. 威马生说过3~5成投入的LP盘才能和CD有得比,要胜CD则投入更多。,也把自用CD机抱去比较过。也到白天我听过50万LP系统和40万CD对比,我相信了威马。
3. 我觉得LP声很迷人(前提是调好的LP盘,如达声那套莲的DD),但CD也很值得玩

—— 1、通常情况下cd的失真小于lp,极限情况下lp可以比cd好。16比特的曲阳是指每秒取样点为65536个,通过解码把他连成一条线。没有人的耳朵能 分别出65536个点,就是655个也分别不出。多出的点是为了使连线平化。这和我们的照片是一样的,许多银盐的点组成图像,眼睛也是无法区分的。lp是 模拟的就像手工画像,不管高手低手失误都比照片大。但高手的图像可以传神。它的价值才超出了照片。但需要原迹,如果是翻版印刷的一般来讲还是照片受欢迎 了。lp是一个工业化的商品,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得到原迹。如果是大师亲自刻盘,cd是无法超过lp的。
2、lp的频响止于15khz,所以动态范围院校与cd。
3、cd是未经压缩的。
4、我在20年以前听lp,后来是高保真的录音机,在后来才是cd。有了cd我淘汰了lp,不是为了失真,不是?了动态。只是与cd对比无法忍受唱头与唱片接触的噪音??
SACD, LP 我都想上。 :)

——但听得最多的肯定是CD.
完美的模拟系统肯定大大超越最好的数码系统(数码系统在声音还原中不能称为完美),但LP并不完美。愚见CD和LP比,只能说各有所长。

如果SACD在CD落后的地方追近LP,或有模拟的,不经压缩的光碟出现(比较渺罔)实在是发烧友之福。

——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当年是拥护数字音响系统的,现在居然成为模拟唱片的拥护者。不知是否年岁的缘故,在历经十年数字音响系统之后,我对愈来愈数字化的声 音,竟是觉得冰冷无情。虽然在清晰度、低频重量和力道的营造上,数字音响比模拟要好得多,但音乐的氛围有时并非频宽或动态比所能完全涵盖,用黑胶唱片回放 音乐,在空间的呈现,旋律线条的浮凸,形体感的具象,乐音的温润程度,确实比CD要好很多。就像我们并不认为在白色画布上画上清楚的风景代表一种美,虽然 美术学者可以用各种理论来诠释白色画布上的风景,但一般人的美感经验可能不是这样的。我们习惯于风景的浮凸与多采,甚至很少有画是以白色作背景。数字音响 就像白色画布上的物体,清晰地悬在那里,犹似失根的兰花;模拟系统则是在有背景有颜色的画布上作画,虽然不若数字的清晰,甚至无法避免音染,但整体氛围却 较接近现场音乐。年过四十,追求高解析力的想法似已远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氛围,一种被音乐包裹的感觉,解析力好不好,音场定位是否准确,仿佛已不是那么 重要了。但这亦并不是说模拟音响的解析力或音场定位一定比较差,而是整个音乐的空间感与音乐氛围更为重要。科技主义的信奉者认为新科技的数字系统一定会取 代模拟,而今却觉得黑胶唱片是值得珍惜的人类伟大遗产。这种感觉当然不是发生于旦夕之间,而是历经长期浸淫音乐世界的结果。当新的取样系统愈来愈数字化, 当解析力愈来愈被强调,我不知道新一代的爱乐者是否还会走进音乐厅?

——于音质方面:我追求真实再现,也就是整个系统在人耳的听音范围内20--20KHZ能平滑还原,如果在两个极限范围外还能还原,那更好,因为人虽然听不见,但能感觉到。
所以得出如下结论:
LP的优点有的,但缺点是不可否认的。
CD的缺点是有的,但优点也是不可否认的。
我倒觉得低频重量和力道的营造上,模拟音响比数字要好得多:)但下潜倒未必:)

<进入LP领域的初步感受> 2002-12-24 9:53:17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8&ntypeid=10&did=25

我的LP系统开声有2天了,好兴奋啊!
玩LP的初步感受是:
1、操作比CD烦琐,但充满乐趣,有了“玩”的味道,其乐无穷1
2、 有人将CD、LP比较成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的区别,有道理,我是个摄影发烧友,现在的感觉,不仅仅是数码和模拟的比较,我觉得,好象是NIKON、 CANON等电子相机和LEICA相机的比较一样。用AF SLR相机很方便,拍得很快,但感觉那是在拍照片,不是在摄影!而LEICA就不同了,是摄影!(各位别抬杠哦,玩LEICA的经常挨骂的哦,就别在这儿 骂我了)
3、从音响效果来看嘛,我的道行低,说不出太多的东东,拿了几张同时有LP、CD版本的唱片AB比较了下,感觉LP的音场深,CD的音场 较平面,也许有心理作用,感觉LP的音乐感好,生动,连一直对HIFI不以为燃的LP(此LP是老婆)都明显听出来了,并且她还是在另一个房间听到我大声 播放LP是说:这张真唱片好听啊,完全的盲测啊!我还通过我的STAX4040耳机AB比较,感觉LP的质感好!
4、玩LP还有个对我来说很大的好处,可以让我坐下来慢慢的欣赏音乐了。
我都有点后悔当初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买CD设备了!就象后悔花了那么多钱买NIKON一样。
当然,CD不能丢,有些曲目只有CD,并且,CD还是有很多好处的,起码方便嘛。

——我是音响初哥,不想引发LP、CD之争,只是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跟大家分享罢了,在此希望大家多给些指点。
我 一开始听LP时,的确感觉和听CD不同,有点像“上瘾”了。不过随着音乐理论学习的深入和现场音乐会的多次仔细聆听,我觉得从还原录音现场的效果来 看,CD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并且,我认为CD缺少LP的所谓“音乐味”是令人莫名其妙的,我并没有从听LP中得到比听CD时多任何一点的“音乐感觉”, 并且LP难免的偶然的静电噪音“啪”的那么一声,令人很扫兴,并且在乐队全奏时LP的效果有时令我分不清准确的声部,就算对着总谱也不知所云。如果说宁可 LP的乐趣来自于调校唱盘的辛勤,还不如选择技术已完全成熟的CD,应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上面,而不是时刻留意着LP上面那个弱不禁风的唱头,并沉醉于那 个小唱头划出来的经放大的模拟声波。
顺便说一下“盲测”。我同时有LP版和CD版的Handel的弥赛尔(CD版就是Chesky出的那张双 张),有一次招待朋友,准备放LP,但恰巧此时CD机也放进了CD版,于是趁机假装放LP,在调功放音量时把偷偷信号转到CD上,结果众人没有一个不说: 果然LP的声音够靓。但是后来听久了他们发现为什么我这张LP状态好到竟然连一声“啪”声都没有,我才把谜底揭出来,众人都尴尬不已。看,这就是事实!
LP玩的是味,音色

—— CD玩的是质!!概念完全不同的!!!现在的发烧友经常把这两个混而一谈是非常不理智的!!回看一下,为什么当年的CD会把LP淘汰呢?难道是我们的耳朵 有问题吗?其实不是的,由于当年每个人都听惯LP,而CD却闯进了我们的生活里,而凭借它的精确、大动态、低噪音等先天条件带给了我们惊喜。不过时至今 天,我们又把CD听腻了,LP的味又重新带来了惊喜,就是这样,我们就一直接受着这种惊喜。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是现在CD命歹而已!!!
但歐美各国多年來就連 Billboard 流行榜的流行曲也從未停產過 LP 軟件出版又作何解? 英、美、德、日等大国每年的国际性音展也有新 LP 類產品亮相又作何解? 也是为了SALE 其仓底货?

——LP的中高频不错,音乐味很浓,只可惜低频稍差,这是我听了低档的LP后的感受。想问一下听过高档LP的朋友,LP的频响大概是多少呢?好让我决定是否认真地去玩LP。
我 只有CD,没有LP,平时正版盗版都听,有次买碟买了张齐秦的<狼>(原来也有,但版本不同),初听发觉味道跟原来听过的CD和磁带都不同, 拿过封面仔细一看,才发现是用LP作音源制作的,产地台湾也不知真假.若要形容它的声音,我觉得用"过瘾"两个字比较准确,但明显地不如CD真实.到底用 高级的系统分别重播LP碟和这种翻刻的CD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还请各位有心人研究研究.如果没什么差别,那么会不会是另一种欣赏LP的途径呢?我们用这种 翻LP版的CD一样的可以过LP的瘾,费用可就大大地降低了,呵呵!

翻閱了這樣多討論,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要得到共識相當困難。其實 也沒有必要得出一個共識的,各投所好便行,為甚麼要別人的觀點必須要與你相同呢?我是騎牆派——CD LP兼備。說實話,根據上列帖子的分析,CD的確有 它的方便性,偷懶的時候想聽音樂,我多半用CD播放,尤其是聆聽最近我下載刻錄下二千多片CDR罕有版本時,CDR嘛,當然只能以CD系統回放了。至於 LP嘛,這數千張黑膠唱片已經被別人稱它們是我的「珍藏」了,我得對它們特別珍惜才對,它們已經成為我招待客人及心癢時的高尚亨受。每用一次有耗損嘛、經 常要清洗嘛、清洗之後換上新內套嘛(順便帶上一句,現在的防靜電內套差不多要2元/個了,想落4000個要花8000元真會心痛),真的麻煩一連串,但是 當聆聽下去時,麻煩?算甚麼!

這個話題應該說到這裡為止,但按目前世界上玩音響的趨勢來看,我不能不贅述幾句:LP又重新發行了,新發行 的最精緻的版本是原存下的母帶(光學膠片),以45rpm單面錄製;外國CD玩家又有復古趨勢,認為選購CD以redbook AAD ADD版本最好, 其他XRCD、HDCD、SACD、DVD Audio不值一笑!

补充最新找到人的大脑怎样认知听到的声音资料:
聆听频域的正常声音,人要听到必须先靠外耳来收集音波,传入耳道再经由空气的传导至中耳的鼓膜,令 其发生共振,进而导致内听小骨产生移动,使内耳耳蜗的卵圆窗(oval window)发生振动。由于耳蜗管里充满了淋巴液,所以这么一来,淋巴液便开始流动,刺激耳蜗内部的毛发细胞。毛发细胞是连结听觉神经的听觉接受器,经 由纤毛的摆动,会触发电位反应,将音波讯号变成电波,藉由听觉回路传到大脑听觉皮质,让大脑辨识声音的来源与声音频率赋有的能量。
假如听神经接收 到的是高频率的刺激,它更会将讯息传递至位于脑干网状组织的「网状兴奋系统」(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此时,讯息除了上传至大脑皮质,使个体对周遭环境产生警觉,同时也会经由下行路径,将讯息传递至脊髓的交感前神经节细胞 (sympathetic preganglionic cell),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会引发皮肤竖毛肌收缩,因而提高毛孔在皮肤上的高度,造成「鸡皮疙瘩」;这个现象与皮肤遇到冷空 气的自然反应十分类似。当然,有时听见阿谀奉承之词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 【本文转载自2003年9月号】
3 音响器材的配搭对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影响

音箱还得跟聆听室、音响设备以及聆听爱好有协调和匹配的关系,才能够回放出好听的声音。如果房间小,搭配大型落地式之类音箱便不太恰当。因为会使房间内过度的响亮,低音也多半放不出来。反之,如果是面积很大的房间,那么使用一对小型音箱又会感到底气不足,发声力不从心。

通 常以dB表示的音箱灵敏度,灵敏度越高,需要的输入功率会越小,音箱的回出来的声音也会越响。灵敏度的高低仅代表了一个方面,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房间 的大小、平时爱用多大的音量来聆听音乐、都是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欣赏休闲音乐时,功放的平均输出能有10W也就够了。据我的经验驱动音箱的功率放大 器功率越足音箱回放出来的声音往往会越流畅。大家要注意的是功率放大器是为驱策好音箱服务的,要自己音箱的声音好,就必须要将它们喂饱。我上文建议过购置 音响器材的准发烧朋友,选择器材的顺序应该是音箱→功率放大器→前置放大器→讯源→聆听室声学处理→线材、钉脚、垫材、支架等等辅助杂物……千万别喧宾夺 主。记得要聆听的是声音,音箱是发声的主角,其它的只不过是配合而已。

至于音箱跟其它音响器材的匹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情。假如所选择 的音响器材比较高档,比如属上万元或几万元级的Hi-Fi级音响器材,那么花1—2万元去购买音箱,也是应该和必要的。通常音箱的投资,最低限度要超越总 投资在音响器材的1/3;如果原有的音响器材仅为一般的器材,那么配以高档音箱也只能白费金钱。

器材搭配要注意的另一点,是要仔细聆听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质。大家都知道低音难求,因此就更应该重质不重量,宁可少些也必须坚持要好些。过多的带失真的低音,对不在行的人说来似乎很过瘾,但行家却不屑一顾,久听必定腻闷,并且容易感到疲劳。这样的音箱不能买的。

音 箱既非越贵越好,更不是越大就必然越好。往往有些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小型音箱,由于内装质量的驱动单元及器件,性能反倒比有些内装多只低档单元的庞然大物音 箱会更好。小型音箱因近于“点声源”,声像定位也更准确些,较适合于在小型或不大不小的聆听室使用。再说驱动单元,除最常见的电动式单元,还有一些其它型 式的,它们各具特色,比如High-End级的平板磁性扬声器、静电扬声器、带式扬声器和混合设计的扬声器等。

选择搭配器材不能急,必须耐心,多花些时间往往会省去很多事后后悔和花掉冤枉钱。

心理声学云:人们在对音箱进行聆听测试时,多半会误以为声音宏亮些的音箱便是好音箱。因此,测试时应该注意:应该以同一软件、在相同的声响电平下进行比较。必要时甚至还可去买只声压电平表来测试。这种表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今后在调试自己音箱时,也会派上用场的。

最 关键的用耳验收的阶段了,首先把前级放大器音量旋至最大,记得把CD按暂停,然后把耳朵贴近喇叭,此时应听不到任何声音从音箱中传出,就证明您要的功放有 足够的信噪比。随后以小音量播放您熟悉的音乐(自带的片子比较好,有小提琴、钢琴、人声、交响乐等的,不要用那些专业处理过的试音碟),慢慢品味。声音以 不亢不卑、不软不硬,高音细腻撩人,中音饱满宽广,低音结实深厚,弦乐流畅而没有毛噪感为佳。有些音箱刻意对高低音过度的渲染是不对的,它们可能以张的声 音吸引顾客,一旦长时间的聆听下去就觉得乏味、刺耳、厌烦。这就是好音响与不好音响之差别,好的音响制造的是音乐,差的音响制造音乐的同时也制造噪音。当 您发现平时并不觉得好听的音乐,突然变得清晰明亮,绕梁不绝,聆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声音时就对了。好音响十分耐听,越听越好听,听女声婉转如泣如诉、男声 嘹亮、、弦乐如丝般柔美、敲击乐彷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或气势如排山倒海、管乐直冲云宵……

要找到一对低音足、声像定位不错、声音回放效果 不错的音箱虽比较困难,只要有耐心总还找得到。按以上的去寻找,便会找到这样的音箱。问题是,这果真是要买的音箱吗?将来会很长时间用它来欣赏音乐的,因 此千万要冷静,要牢记,只有真正能打动你,能让你振奋,让你听得心跳,让你着迷的音箱,让你在聆听音乐时会忘掉音箱在那里,而只有回放出美妙音乐、令你迷 醉的音箱,才是你应当购买的音箱。

好的音箱决不仅仅是声音回放效果良好,更重要的功能是把音乐中所蕴藏的能量和热情,全部传递给你,让你的心灵激荡,让你能充分体验和感受那聆听音乐的欢乐!

匹配方面牵涉及的技巧太多了,我只好重点地强调从音箱出发,环绕着怎样才能驱策好的关键上,去挑选其它器材。最抱歉的地方是我对国产的音响器材可以说完全是门外汉——一窍不通,我只好介绍一个网站代劳:这是《音响世界》「最佳组合搭配集」站:

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它共有23页,种类繁多。

3,1前置放大器

前 级放大器最重视的它的频率响应范围一定要宽阔(5- 35K Hz以上)高频越延伸谐波、泛音、余韵才会丰富,高频不出色,中低频无论多么好,我也不接受,影响了听感。一台好的前级放大器,首先要做到整个声音音域要 平衡,动态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声音解析力十分好,这样声音才会通透,音场的结像自然,乐器隔离度玲珑,尺寸大小才适当。要想丰润的声音,中低和低音最 难调校,怎样调,利用什么材料,这就看你个人的工夫了。我当年的没有办法的办法是购置了几部前级放大器(Restek的Vector,喜欢它的频域宽,解 释能力强,回放出来的声音认真清晰细致,我称它为「燕瘦」;另外一部称为「环肥」的是Audiolabor的Klar,它回放出来的声音就丰盈腻润了,有 血有肉,滑不留手,我仿彷如唐明皇般喜欢杨玉环多于赵飞燕,尤其像冬天寒冷天气里,它给我带来温暖,不像赵飞燕那般冷若冰霜,我心情燥热时以她播放,往往 能起整个人沉静下来的特殊功效。再者,我还有一部ARC SP 11 Mk II,那就专门用来聆听人声的特别措施了,由于接驳繁复,不像我的「燕瘦」「环肥」一部接XLR另一部接RCA插头输入我的Restek Exponent后级放大器般方便,我只需要在Exponent背板的按钮上将Bal变Unbal,就可以选择「燕瘦」或「环肥」了。

这 个例子说明前级放大器对聆听者的偏爱有直接关系,我聆听音乐种类、性质繁多,因此用了多部,其它的发烧朋友,当然要根据自己聆听那一类型的音乐去选择了。 喜欢古典音乐的,当然频率响应范围一定要宽阔(5- 35K Hz以上);以聆听人声为主的音压和频域要求就可以降低些……
总之,要诀还是要多些聆听,还要配合已选好的音箱结合起来聆听,只有这样,回放出来的声音才会是将来自己想聆听到的声音。

假如音响器材的前级放大器,能在速度、瞬变、动态、声压等要素,较为真实还原出来的话,就可以冷静的坐下来聆听音乐了,并可以进入音乐优美的境界,欣赏到音乐的内涵而深受感动。

玩 HiFi的朋友往往会偏重于调校某些环节,而疏忽其它因素的影响,器材除了要配搭得宜之外,更要有一个好的聆听环境,悉心的调校和使用,才可以达到目的, 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些道理相信大部分的发烧友都懂得,但能够顾及全面去玩的朋友毕竟不多。单就器材使用方面,很多发烧友对自己的器材性能都不甚了了,往 往因为使用不当,而将声音不好的原因归究在某些器材身上。结果「玩」HiFi变成了不停地「换」HiFi。我居住的这个小镇里,就有这样一位发烧朋友,玩 音响的经历仅五六年,前后换了不下六套系统了。我说的是「套」,换的是整套!大家猜猜他现在是怎样玩前级放大器的?他现在是以玩CD Wadia 861为讯源(半年前曾玩过一台LP唱盘,弄不出好声音而转让或退回给代理了) ,这部机已经可以直接连接后级放大器了,因为它经已设置了有一个数码式音量遥控器,可是他大概慕名或者是嫌Wadia 861数码声音较重,另外连接了一部ARC Reference II 前级放大器,才连接到每边输出600W的Pass功率放大器,驱动一对Wilson WATT/Puppy 6。钞票原来是这样来花的!?大概他认为这样就能将声音真空管化了!

前级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般人对前级的理解,以为仅是前级只是用来控制音量的大小和选择讯源的一件器材,对于机上的按钮和设施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对每个按钮的用途也懒得去理解,他们其实是浪费自己的金钱和设计者的心血,没有好好地去发挥它的性能。

就 以一部最简单的前级为例,它通常只具备选择讯源和控制大小声的功能,但你不要轻视它,其实声音的好坏,与操作前级是否正确和调校有极大关系。先撇开调校不 谈,就以控制音量旋钮(Volumn)来说,它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音量的大小足以影响到整个系统声音的好坏。我居住的这个小镇里,又有这样的另一位发烧朋 友,他喜欢欣赏鼓声音,招待客人就是鼓声连场,音量旋钮通常都旋至12.00 o’clock 或 13.00 o’clock位置,谁受得了。他不管听什么音乐,都以同一音量去听,以为录音靓自然声音就必然好听。更要命的是他以为大声就是好听,所以不管是听交响 乐,或是单一乐器演奏都用同一音量去听,结果你听到邓丽君的歌喉声如洪钟,娇小的身躯变得像姚明雄伟,小提琴的体积扩大为倍音大提琴,结他的高音像古钢 琴,低音部分像打鼓。当你听到皱起眉头,心中发闷时,他还对你说他的系统的动态如何的劲,歌手是如何的够中气,录音细节是如何多,简直可以把你气得半死!

为什么这些朋友会这样子去听音乐呢?纯粹因为他们少了去聆听音乐会,正统的现场音乐会。当他听过在同一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队,和单一件 乐器演奏时的音量大小,和真正乐器发声时,他会明白到什么叫做声音的比例,才能了解到单一件乐器演奏发声时的音量的响度。除了听现场外,其它解乐器发声和 音量的方法,就是听一些不用扩音机系统的真人演奏。那么当你再去听那些CD上的罐头音乐时,就不会毫无准则地去调节音量,不但使声音失真,乐器变形,耳朵 受罪外,听觉也可能受损呢!

音量控制的最高技巧,就是能令到自己的音响器材达到最佳的表现,能够将乐队、独奏乐器、真人唱歌时的音量 大小,原汁原味地还原!就是HiFi的1:1的音量,同样比例的体积和同样大小的立体音场,彷佛整个交响乐队在家里聆听室作现场演奏!发烧友以为:只要把 世上最贵的器材搬回家,就可以做到这样的景界。事实上并不像他设想的那么简单,其中学问多着。

第三章 回放音乐的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

这 一章里我曾引入很多中文英文对照的词汇,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混淆,希望大家多加注意。我发觉许多词汇在杂志里误用了,因而产生错误的效果。我自己也犯这种 毛病,例如我经常将diffraction写作扩散,其实它应该是洐射,扩散的英文应该是diffusion。两种情况不相同。美国RPG声学处理产品中 有diffractal和diffusor两种构造和作用完全不相同的产品。

开始讨论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之前,最好先弄清楚几个与声音干 扰(sound interference)的概念,让大家彻底明白声学处理对声音的回放与聆听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白聆听环境是怎样擅自对回放出来的声音加以「修整」的。 那么,我们就会很清楚为甚么将「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listening environment acoustic treatment) 提到这样高的层次来讨论了。

a声音干扰(sound interference)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的、相同频率的声波互相踫撞时,立即产生声波的声压置换(pressure displacement) ,引致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的振幅(amplitudes)发生和、差效果(sum and difference amplitudes) 。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的波峰(crests of waves) 彼此重迭起来时,振幅幅度便会增加,称为建设性干扰(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下图中的线C所指示 ;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的一个波峰刚好与另一个声波的波谷(troughs of waves) 重迭起来时,由于波峰与波谷的相位相差180o,两个不同声源声波的振幅幅度彼此便会互相抵消,振幅幅度便会减少,称为毁坏性干扰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或抵消(cancellation) ,下图中的线D所指示:
一 种由于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互相干扰而产生的音响拍音(beat) ,假如两个约15 Hz或邻近的音调,互相干扰的结果是频率不能清晰地识认出来,并且渐渐移相,直到180o毁坏性干扰程度,引致响度的降低。当它们回复同相后,又成为建设 性干扰,引致响度增大。因此音响的拍音是一种调幅模式(amplitude modulation),当两个频率更接近时,音响拍音情况便会逐渐变缓而消失,频率也清晰了。

定 向、调相(phasing),亦称为折边、折缘(flanging),是由两个可识认的、衰弱时间(decay time) 很微的、分隔小于25ms(微秒) 、但最强不超越10ms的音频信号互相累加的情况。这个很微的衰弱频率在于音响波长范围之内,两个可识认的音频信号混合的结果,影响了组合成声音的频域频 率。
因为不同的频率有它自己的波长,不同的频率之间有自己的不同的时间或相位衰弱。例如仅1 ms衰弱时间,一个1 K Hz声波,就会引致360o的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 ;而500K Hz声波的相位差,只有180o。因此500K Hz声波的情况里会发生抵消,实际上这种抵消不是全部没有声音,只是响度降低了20 dB吧了。

两个声波:振幅A频率f,混合后的振幅为Ar,两个声波之间的衰弱时间t,它们的关系公式为:

Ar = A /2 cos(2πft)/

当ft = n/2,  n = 1,3,5,7…时,所得振幅结果是最小值。

例 如当t = 1 ms时,复合频域(complex spectrum) 的抵消发生在500,1500,2500,3500 Hz……处,效果与对这些频率做梳形滤波(comb filter) 情况相似。这种音染(sound coloration)描述出「飕飕」声(swishing)、喷射声(jet-like) 的结果,在播放一些商业性录音时经常聆听到。衰弱时间实际上不会恒定的,因此它会引致音高(pitch)的上扬或下挫。与音高相应的频率周期等于衰弱时 间,当反射声音(reflected sound) 较强,或有相同衰弱时间的倍数频率同时存在时,音高会更响亮。这种滤波性后果表现在音色的改变里,因为衰弱时间是一种声音播散速度变化而产生的后果。

这 里牵涉及一个声音的繁衍(sound propagation) 情况,意思指当声音音波在空气媒体中辐射扩散传播时,受到环境的物理性情况(如温度、吸收物体、反射表面,阻碍物形状、空气流动速度、大气压力等等)干 扰,衍生出新的、与原来音波完全不相同的复合声音。对聆听环境影响最有关系的列举如下:

b 声音的反射(sound reflection)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假如遇到的物体没有吸收的话,它就会发生反射,它的反射定律与光学相同,即入射角(angle of incidence) 相等于反射角(angle of reflection) ,即所谓反射表面的镜影影像(mirror image) 。但是这定律的适用于声音的波长小于与反射表面尺寸范围。声音的反射情况如下图:




图中:original wave原声波,source音源,image影像,reflected wave反射声波,barrier障碍物。请注意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所产生的幻象音源距离,与原音波的距离相等。

反 射声波会产生diffusion(扩散、弥散、散射) 、残响(reverberation) 和回声(echo),不相同的反射表面有不相同的反射能量,因为不相同的反射表面有不相同的吸收系数(absorption coefficient) 和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总言之,凸形表面会将声波聚焦,因而将声音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而凹形表面会将声波散射(scatter sound) ,因而提供好的扩散(diffusion) 。

对称形状的表面(symmetrically-shaped surfaces) 会产生对称的反射,最突出的例子莫如北京天坛的回声壁,这边里轻声细语,那边厢清晰听闻,这是由于声音传送时,沿着墙壁作了重复反射的结果。拋物线形反射体会将所有声音聚焦在拋物线焦点上。

这里又牵涉到超位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 ,我们在讨论声音的密度一节时已经做了详细分析,不再赘述。

c 驻波(standing wave) 是任何聆听室都会存在的,它们的多寡或发生在那些频率范围,因各聆听室几何尺寸不同而不相同。通常聆听室的驻波产生在波长较长的低频频段,它由于两片平行 反射表面所反射的声波,与原始声波的相位很接近,而令波峰与波谷凝聚成为一个固定的空间模式,波谷成为死点,在这里声音接近完全被抵消,这种情况因为我们 听不到,不谈。讨厌的是当波峰与波峰重迭时,这种基音的共振波型(fundamental resonance mode) 由于在聆听室里反射的增强作用,声波的波长相当于聆听室几何尺寸的两倍我们称它为固定振动频率(eigentone) ,即是驻波频率frequency of standing wave)。

聆听室里最低限度有3个固定振动频率,它们都都不一定有谐波性 关系(即简单地彼此成倍数) ,这是因房间的长X阔X高尺寸不相同。举一个人人都有经验过的例子,如在洗澡房间里引腔高歌,会发觉自己的歌声十分嘹亮雄厚。澡房的磁砖裸壁高度反射表面 和细小的房间尺寸,与人声音的半波波长粗略地相等,因而增强或扩大了歌声。当然,房间尺寸限制了只有某些频率才能有这种天然扩大器作用,在房间尺寸大的环 境里,残响就较共振来得重要了。

附:驻波的计算公式:一般家庭里的聆听室能容纳的最低频的情况是这样的:

声音的速度= 频率x波长,因此购买音箱时不能盲目的追求它的低频频要尽量的低,因为一般聆听室环境能够容纳的最低频率,仅能够以最低频率的半波长去重现,但人们只要听 到频率的半波长,就可以感觉到这个频率了,20 Hz的半波长为8.65公尺:25 Hz的半波长为6.92公尺;30 Hz的半波长为5.77公尺,如果房间的长度不够长的话,就容纳不下太低的低频了,反而会造成低频混浊不清的现象。

如果想要知道一个 房间能容纳的最低频,可由下列公式求得:F=音速/2L, 其中F=频率,L=房间最长一边的长度。例如您的聆听室空间长的一边是6公尺,则:F=346(音速)/2x6=28.8 Hz。计算驻波的公式与此相同,同例的房间驻波即是30、60、120、240…等倍频。

d残响(reverberation) 是反射的结果。声波在封闭式空间或半封闭式环境里,会由于反射表面的往复踫撞而破碎。从效果上说,残响是回声的多重性产物(multiplicity of echos) ,它的反复速度(speed of repetition) 对回声群来说是太快了,很难被人耳听觉所分别地认知。因此,人们设立了一个公认的残响周期(official period of reverberation) :一个声音在一个空间里每降低百万份之一它的强度时所需要的时间(亦即是它的强度水平改变-60 dB) 。

任 何空间的残响品质(无论闭式空间或半封闭式环境) ,都对我们确认声音有帮助。尽管这种认知或者并不是真实的意识,残响在许多方面指引着聆听者在聆听空间里的定向作用(orientation) 。直接声音与残响声音的比例,对声音的深度距离认知也是一项重要指引。大的聆听空间里,直接声音的强度与距离之间的降低,较残响声音的强度降低为大,因 此,残响声音的偏移比例也较小。闭式空间里,残响时间与空间的容积成正比;与空间的总面积乘以吸音系数的和成反比。

在许多类型音乐里,尤 其是交响乐,当残响时间是1 - 2秒时,残响声音增加了单独声音的掺杂度(blending) *。较长的残响时间会令声音变得模糊(blur) ,则需要减慢节奏去避免声音的不清晰性。演说时,残响时间小于1秒以作补偿。反射声音群到达时间大于80 ms时,会增加残响能量,这种能量就是人们常说的提供空间感(spaciousness) 、温暖感(warmth) 和声音氛围(envelopment) 。这种空间的声学设计通常牵涉到创造一个平衡的、一方面介于清晰度与解析力之间的、另一方面介于空间感之间的构想。聆听者在这一方面却有不同的爱好或选 择。

*掺杂度是音乐里各种声音混合一起的环境声学因素。残响声音量过多,会令声音降低清晰性,对音乐来说掺杂度丰富化了整体声音,尤其是那些声音群。一个单独冲击音调发生于50 ms范围内,掺杂度可以参考作为耳朵接受对各种不同乐器的不精确冲击能力。
e聆听室残响时间t的公式:

t=0.16V/{S [-2.3lg(1-a)+4mV] }

V:房间体积
S:房间总表面积
a:平均吸音系数
m:声音在空气中的衰减系数,相对湿度70%时约为
1000Hz  0.0012
4000Hz  0.0062
6000Hz  0.0134
8000Hz  0.0200
10000Hz 0.0250




warm air暖空气,cool air冷空气,source声源,body of water水
[quote]harvey 在 2005-1-15 19:43:34 发表的内容
f洐射(diffraction) 在声音繁衍的现象里,当声音音波传播时,环绕着一个物体尺寸小于/等于声音音波波长的话,便发生洐射发生情况。

图中original wave 原声波,barrier阻碍物,secondary center次级中心。

短 波长的高频段声音,不会环绕物体发生洐射,多数产生反射或被吸收,产生一个声音音影(sound shadow)*于物体背后。高频与次高频之间高频是较容易被吸收,但对洐射的敏感度却较低,即是说由于波长较短,高频较不容易绕过物体。因此,由于声音 音影的原因,必须注意高频频段的衰减。否则聆听起来便彷如,聆听环境里的反射声音多于直接声音。

人的头部也会吸收高频多于次高频,头部也 会为自己的耳朵创造出声音音影,令音源变得十分远,因此,这个现象对声音的定位(localization) 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效应似乎对双耳聆听的时间差并不重要,除非在较高频率频域。瞎子是利用声音音影效应作导航的,并且以反射声音作其它指引。

这 些都是与人的头部对高频的感应情况。低频的波长通常都会比较大多数阻碍物体大得多,这种声波完全可以通过它们而不会受阻。当波长与阻碍物体的尺寸接近时, 如低频与聆听环境、中频与人的头部,波长就会环绕着这物体洐射,利用物体的边缘作为聚焦点(focal point) ,洐生出一种新的、相同频率的波前(wavefront) 传播,但强度降低了。这样,洐射可以协助声音的散布(dispersion) 和扩散(diffusion) 。

作为洐射兼容性结果,在某些聆听环境里,低频是较困难得到好的定位。

既然不能通过洐射自然地得到,因此必须设计一种特别的声学辐射装置(acoustic radiator),去获取好的高频散布。声学辐射装置是利用一连串的机械能转换模式,将声音的能量转变到周围的介体里。从另一角度看声音繁衍是声波在介体里移动。

小号(trumpet) 的号角、音箱的驱动单元可以称为声学辐射装置。它们都是利用较小的能量,便能发出较响的声音。





*声音音影是由于声音音波传播时,途中遇到物体阻碍或被吸收而产生的现象。这种效应在聆听认知上是响度的降低,但其程度视乎聆听者的聆听位置、音源、阻碍物体等位置,最大的影响是三者在同一轴在线。

补充:

想 将自己聆听室的洐射声学处理的话,我建议采用美国RPG设计的diffractal洐射模板,我在本帖子的第8页谈音室时,一时不注意就在撮取<三 谈音响贵气>文章中摘录贴上了。看来应该搬回来放在专论洐射所用材料这一节才恰当,RPG设计的diffractal就是利用 diffraction洐射的原理嘛 。
有关RPG设计的产品请参阅:

http://www.rpginc.com/projects/index.htm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index.htm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walls.htm

有关RPG设计的diffractal产品请参阅: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diffractal/index.htm

左图是diffractal的成品彩色照片,右图是diffractal的特点:纵坐标-扩散系数;横坐标-设计外形区域对应低、中、高频的特性曲线。

diffractal 设计者的解释:diffractal这产品是世界上首次的洐射扩散结合,它是由巢式规划、类似扩散块构成,每一部份笼罩着特定的频率范围,照顾到广阔地域 而不会产生任何方向性突变。这种巢中巢式设计亦即扩散块中扩散块,每一巢都对特定的频率范围提供了均匀的扩散作用,因此扩散的频率范围就能非常宽阔。



上图是diffractal的吸收系数曲线,纵坐标-吸收系数;横坐标-频率。扩散板的作用是将声音散布,扩散过程所用的器具或多或少都会有吸音情况产生,测量结果diffractal的吸收系数,在巢与巢之间对整个频域都很低而平直。

论坛发烧友
UID: 8959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250
注册: 2004-10-28 16:13:00
状态:  离线

*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05-01-16 11:23






这 里我需要强调的是skyline泡塑块的吸音系数在中频频域相当高,因此我用时都在泡塑块的表面上喷上一层石粉漆(最低限度也要涂上一层乳胶漆,否则中频 变得干涩),目的主要增加skyline泡塑块的刚性和另它的扩散效能更好。因为泡塑块的密度太低,所以吸音系数,故我订制时将泡塑块的着意提高了,但成 本也高了不少。我手头上有这套模子,我已经替无锡的网友生产了一批,他们只将它们贴上少量,效果已经十分显著。成本仅40多元/块,无锡的网友每人只花千 元左右,就能将音室改善,相当便宜!

曲线怎样看在洐射模板节里已经谈及,不再赘述。这里仅强调一下:

设法干扰反射是可以 用吸收或扩散来控制的,我们经常描述:「以扩散取代吸收控制反射的干扰,令声音音场充满包围感」吗?当聆听环境的四壁相对地比较接近聆听者时(即小型聆听 室) ,则十分需要充分扩散的表面面积,最便宜、最有效的增加扩散的表面面积的方法,就是多多采用skyline泡塑块了,它能够将实时声音散布得十分均匀,令 声音各个方向的光辉度(glare) 减弱。聆听座位后墙声音的干扰,多采用skyline泡塑块贴上,聆听到的声音、音场立即变得清晰和玲珑浮凸……

这种凌乱情况我会在全篇文章脱稿后作整体修正,暂时请大家将就着看。请谅!

论坛发烧友
UID: 8959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250
注册: 2004-10-28 16:13:00
状态:  离线

*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05-01-16 11:23






这 里我需要强调的是skyline泡塑块的吸音系数在中频频域相当高,因此我用时都在泡塑块的表面上喷上一层石粉漆(最低限度也要涂上一层乳胶漆,否则中频 变得干涩),目的主要增加skyline泡塑块的刚性和另它的扩散效能更好。因为泡塑块的密度太低,所以吸音系数,故我订制时将泡塑块的着意提高了,但成 本也高了不少。我手头上有这套模子,我已经替无锡的网友生产了一批,他们只将它们贴上少量,效果已经十分显著。成本仅40多元/块,无锡的网友每人只花千 元左右,就能将音室改善,相当便宜!

曲线怎样看在洐射模板节里已经谈及,不再赘述。这里仅强调一下:

设法干扰反射是可以 用吸收或扩散来控制的,我们经常描述:「以扩散取代吸收控制反射的干扰,令声音音场充满包围感」吗?当聆听环境的四壁相对地比较接近聆听者时(即小型聆听 室) ,则十分需要充分扩散的表面面积,最便宜、最有效的增加扩散的表面面积的方法,就是多多采用skyline泡塑块了,它能够将实时声音散布得十分均匀,令 声音各个方向的光辉度(glare) 减弱。聆听座位后墙声音的干扰,多采用skyline泡塑块贴上,聆听到的声音、音场立即变得清晰和玲珑浮凸……

这种凌乱情况我会在全篇文章脱稿后作整体修正,暂时请大家将就着看。请谅!

上 图可看到包围了聚酯胎垫的圆形柱外层, 它全部包绕了玻璃纤维层,并且提供良好高频频率的吸收性能。然后以无反射性的塑料薄膜,包围柱体的一半,另外的一半的垂直面完全不作任何处理。最后,选择 一种自己喜爱或比较匹配聆听室装璜颜色的音箱格栅布,缝制一个布袋,将整个包围了聚酯胎垫和塑料薄膜的圆形柱外层,纳入这个布袋里,然后在圆形柱外层的两 端,再嵌装两块已经油上了漆的圆板作装饰。

第一次制造吸音柱时,我仅简单地画手画了一些示意图,再用说话说明一切制造程序,木匠便心 神领悟的,将我所需要的吸音柱造了出来。现在有了这些照片,木匠当然更为轻松了。不要小看了这吸音柱能起的作用,我在一次与朋友处理聆听室的声学问题时, 在摆放这些吸音柱过程中,聆听室的音响系统,一直接连着TACT 2.0的数码式均衡聆听室音箱声学平衡前级,并将它附设的米高风连接好手提电脑。因此,在连续测试着声音响应当中,工友每当搬来或摆放下一条吸音柱,计算 机荧屏上的左右声道曲线变化之大,可以一目了然,效果之大令我几乎不敢相信。我曾在音乐回放过程中,在聆听室到处巡回,当我走近吸音柱时,明显地感到这邻 近区域声音响度降低很多,仿似走进静寂地带。

制造这种陷阱花钱不太多,收效却是十分显著。

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报导,介绍发 烧唱片「一听钟情」FIM公司老总的听音室,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前前、后后摆满听音室的十多根吸音柱。文章里强调了这些吸音柱在 音室里所产生的神奇效果。说的就是这种吸音陷阱,不同的只是他用的是厂制品,我们提的是土制DIY品吧了,其性能是一样的。

其他製造吸收駐波器具的土辦法:
1 弧形障板:

harvey 在 2005-1-16 10:08:35 发表的内容
[quote]harvey 在 2005-1-15 19:43:34 发表的内容
f洐射(diffraction) 在声音繁衍的现象里,当声音音波传播时,环绕着一个物体尺寸小于/等于声音音波波长的话,便发生洐射发生情况。
图中original wave 原声波,barrier阻碍物,secondary center次级中心。
短 波长的高频段声音,不会环绕物体发生洐射,多数产生反射或被吸收,产生一个声音音影(sound shadow)*于物体背后。高频与次高频之间高频是较容易被吸收,但对洐射的敏感度却较低,即是说由于波长较短,高频较不容易绕过物体。因此,由于声音 音影的原因,必须注意高频频段的衰减。否则聆听起来便彷如,聆听环境里的反射声音多于直接声音。

人的头部也会吸收高频多于次高频,头部也 会为自己的耳朵创造出声音音影,令音源变得十分远,因此,这个现象对声音的定位(localization) 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效应似乎对双耳聆听的时间差并不重要,除非在较高频率频域。瞎子是利用声音音影效应作导航的,并且以反射声音作其它指引。

这 些都是与人的头部对高频的感应情况。低频的波长通常都会比较大多数阻碍物体大得多,这种声波完全可以通过它们而不会受阻。当波长与阻碍物体的尺寸接近时, 如低频与聆听环境、中频与人的头部,波长就会环绕着这物体洐射,利用物体的边缘作为聚焦点(focal point) ,洐生出一种新的、相同频率的波前(wavefront) 传播,但强度降低了。这样,洐射可以协助声音的散布(dispersion) 和扩散(diffusion) 。

作为洐射兼容性结果,在某些聆听环境里,低频是较困难得到好的定位。

既然不能通过洐射自然地得到,因此必须设计一种特别的声学辐射装置(acoustic radiator),去获取好的高频散布。声学辐射装置是利用一连串的机械能转换模式,将声音的能量转变到周围的介体里。从另一角度看声音繁衍是声波在介体里移动。

小号(trumpet) 的号角、音箱的驱动单元可以称为声学辐射装置。它们都是利用较小的能量,便能发出较响的声音。
*声音音影是由于声音音波传播时,途中遇到物体阻碍或被吸收而产生的现象。这种效应在聆听认知上是响度的降低,但其程度视乎聆听者的聆听位置、音源、阻碍物体等位置,最大的影响是三者在同一轴在线。

补充:

想 将自己聆听室的洐射声学处理的话,我建议采用美国RPG设计的diffractal洐射模板,我在本帖子的第8页谈音室时,一时不注意就在撮取<三 谈音响贵气>文章中摘录贴上了。看来应该搬回来放在专论洐射所用材料这一节才恰当,RPG设计的diffractal就是利用 diffraction洐射的原理嘛 。
有关RPG设计的产品请参阅:

http://www.rpginc.com/projects/index.htm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index.htm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walls.htm

有关RPG设计的diffractal产品请参阅: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diffractal/index.htm





左图是diffractal的成品彩色照片,右图是diffractal的特点:纵坐标-扩散系数;横坐标-设计外形区域对应低、中、高频的特性曲线。

diffractal 设计者的解释:diffractal这产品是世界上首次的洐射扩散结合,它是由巢式规划、类似扩散块构成,每一部份笼罩着特定的频率范围,照顾到广阔地域 而不会产生任何方向性突变。这种巢中巢式设计亦即扩散块中扩散块,每一巢都对特定的频率范围提供了均匀的扩散作用,因此扩散的频率范围就能非常宽阔。
上图是diffractal的吸收系数曲线,纵坐标-吸收系数;横坐标-频率。扩散板的作用是将声音散布,扩散过程所用的器具或多或少都会有吸音情况产生,测量结果diffractal的吸收系数,在巢与巢之间对整个频域都很低而平直。

上图是diffractal的扩散系数曲线,纵坐标-扩散系数;横坐标-频率;红色线代表中频频域的洐射成份;绿色线代表高频频域的洐射成份;蓝色线代表反射。

从这曲线图可以明显地看到,构成洐射模板diffractal的扩散巢坑所起的作用是如何骄人。由500 – 20 K Hz频域里扩散得相当均匀,反射情况更显出色。这就是我为甚么极力推荐并且自己已经采用了的原因。

g扩散(diffusion)在这里,扩散的意思是相对均匀地分布声波声压,在指定聆听环境里散播到各个角落地方。假如声波声压是均衡地遍布聆听环境的各个角落,声音就可以称为良好地扩散。

扩散对聆听室的重要性在于避免聆听室里存在着死点,在那里声音微弱或甚至听不清楚。好的扩散处理在结构上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

●现场里装置了很多不规则的反射构件,例如壁柱(pilasters) ,多孔性洞壁,暴露的诸多横梁,镶板条的天花,基于凸状表面分散声波的物体;
●交替应用声音反射和声音吸收的表面;
●随机分布改变吸收系数的表面。

这些方法构思设计来确定声音能在各个方向反射,令到毁坏性干扰在任何位置都不可能发生。

电声学扩散在实用上是利用多个音箱,令声音散布各个角落,通常是实时控制声压水平,均衡地摆布声音。声源或者是现场演奏,合成器,或立体声、或多声道磁带录音。

这里牵涉及一个扩散音场(diffuse sound field) 的概念。一个聆听环境里存在着大量的反射声波和吸收声波的物体,这些重复性的声波反射和洐射,就是良好的扩散效果,因而得到均匀散布的声音能量。

美国RPG设计的扩散模板diffusor: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omniffusor/index.htm
我认为这个设计适合用于天花,由于制造成本高,而且重量很沉,不太适用。我对RPG的另一相同作用的产品skyline泡塑块,反而有浓厚兴趣:

Skyline: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skyline/index.htm

f洐射(diffraction) 在声音繁衍的现象里,当声音音波传播时,环绕着一个物体尺寸小于/等于声音音波波长的话,便发生洐射发生情况。



图中original wave 原声波,barrier阻碍物,secondary center次级中心。

短 波长的高频段声音,不会环绕物体发生洐射,多数产生反射或被吸收,产生一个声音音影(sound shadow)*于物体背后。高频与次高频之间高频是较容易被吸收,但对洐射的敏感度却较低,即是说由于波长较短,高频较不容易绕过物体。因此,由于声音 音影的原因,必须注意高频频段的衰减。否则聆听起来便彷如,聆听环境里的反射声音多于直接声音。

人的头部也会吸收高频多于次高频,头部也 会为自己的耳朵创造出声音音影,令音源变得十分远,因此,这个现象对声音的定位(localization) 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效应似乎对双耳聆听的时间差并不重要,除非在较高频率频域。瞎子是利用声音音影效应作导航的,并且以反射声音作其它指引。

这 些都是与人的头部对高频的感应情况。低频的波长通常都会比较大多数阻碍物体大得多,这种声波完全可以通过它们而不会受阻。当波长与阻碍物体的尺寸接近时, 如低频与聆听环境、中频与人的头部,波长就会环绕着这物体洐射,利用物体的边缘作为聚焦点(focal point) ,洐生出一种新的、相同频率的波前(wavefront) 传播,但强度降低了。这样,洐射可以协助声音的散布(dispersion) 和扩散(diffusion) 。

作为洐射兼容性结果,在某些聆听环境里,低频是较困难得到好的定位。

既然不能通过洐射自然地得到,因此必须设计一种特别的声学辐射装置(acoustic radiator),去获取好的高频散布。声学辐射装置是利用一连串的机械能转换模式,将声音的能量转变到周围的介体里。从另一角度看声音繁衍是声波在介体里移动。

小号(trumpet) 的号角、音箱的驱动单元可以称为声学辐射装置。它们都是利用较小的能量,便能发出较响的声音。

*声音音影是由于声音音波传播时,途中遇到物体阻碍或被吸收而产生的现象。这种效应在聆听认知上是响度的降低,但其程度视乎聆听者的聆听位置、音源、阻碍物体等位置,最大的影响是三者在同一轴在线。

g扩散(diffusion)在这里,扩散的意思是相对均匀地分布声波声压,在指定聆听环境里散播到各个角落地方。假如声波声压是均衡地遍布聆听环境的各个角落,声音就可以称为良好地扩散。

扩散对聆听室的重要性在于避免聆听室里存在着死点,在那里声音微弱或甚至听不清楚。好的扩散处理在结构上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

●现场里装置了很多不规则的反射构件,例如壁柱(pilasters) ,多孔性洞壁,暴露的诸多横梁,镶板条的天花,基于凸状表面分散声波的物体;
●交替应用声音反射和声音吸收的表面;
●随机分布改变吸收系数的表面。

这些方法构思设计来确定声音能在各个方向反射,令到毁坏性干扰在任何位置都不可能发生。

电声学扩散在实用上是利用多个音箱,令声音散布各个角落,通常是实时控制声压水平,均衡地摆布声音。声源或者是现场演奏,合成器,或立体声、或多声道磁带录音。

这里牵涉及一个扩散音场(diffuse sound field) 的概念。一个聆听环境里存在着大量的反射声波和吸收声波的物体,这些重复性的声波反射和洐射,就是良好的扩散效果,因而得到均匀散布的声音能量。所谓扩散音场就是典型地创造出来的

h 折射(refraction) 声音是藉助空气媒介传播,它的传播速度与空气密度有关,空气密度有关又与温度有关。因此,温度高时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反之,温度低时声音的传播速度较 慢。由此可知声音以不同的速度中传播,声音繁衍出来的声波波前方向随着改变。这种效应称为折射。由于空气温度变化对聆听音乐的影响很微,往往被忽略而不加 考虑了。这里提供一图以作参考:

制造如上图所示的弦形障板,首先找一块六呎高,三呎阔的长方形木板,然后裁四块半月形木板,面积是三呎阔,深度d必须超退六吋,四瑰平均钉在木板上,然后 再用一瑰薄木板拉成弧形钉在半月形木板的边缘上,两面接口再用两条长方形木条钉牢长方形木板,使弧形障板更稳固。障板与背板之间要用吸音绵填塞所有空间, 障板可贴上木纹纸做装饰。

应用时需要随机应变 弧形障板还有解消「掌击回音」的效用。当聆听房间有两面硬性平行面时,就很易发生「掌击回音」,大家站在房间中央大力拍一次手便可知道回音是否严重。对付 方法也可利用扩散板,阔度可比第一次反射波用的弧形障板小,约四十五至六十厘米便适合。再者,除了弧形表面,可考虑山形,金字塔形、半球形等等,要配合缓 境。

制作过程简易的还有下列的吸低音专用吸音柜子:   



但是假如聆听房要兼顾用为客厅及饭厅时,庞然大物可能不易摆放,此特便需在家具方面着手,挂墙毯、厚窗帘、铺地毯对吸音有一定的作用,声波反射可靠家具处理,但要随机应变,不可千篇一律。
                                             
处 理聆听房间音响特性中,最伤脑筋的就是驻波。驻波是在一所密封房间里所发生的共鸣现象,任何形状的房间都会发生。即使大会堂演奏厅都会发生,但因为演奏厅 的容积大,发生共鸣之频率低于耳闻范围外,所以平时也不会留意到,对音响效果也没有丝毫影响。普通家庭式聆听房间由于容积细小,容易在五十赫附近产生共 鸣,而正在一百赫(两倍)及一百五
十赫(三倍)都合产生驻波现象。
   
最正宗、理想的聆听房间会做成多角形的形状(减少平行 面),将天花板、地板、四面墙壁都不构成任何平行面便最为理想,因为这样便可分散驻波。普通长方形或正方形房间,长、阔、高三者的比例如果出现整数倍数, 便会有超过两段频带会出现驻波,情况最为恶劣。此时驻波会产生声频伸缩,即是有些地方声压比较低(声波较疏),有些地方声压较大(声波聚集在一起) 。
   
为 了消除驻波而改变聆听房间的长、阔、高比例是较为困潍。使用频率均衡器也只是在某一聆听位置去平衡音压而已,其它位置可能产生反效果,所以也不通用作解消 驻波。最有效的方法是放置吸音箱在驻波最严重的地方,设计适当的吸音箱放置在驻波区内能将驻波暖和,使房间声音分布得更平均。

吸音箱尺寸 要准确上图中所见的长方形吸音箱装有六个入气孔道,能有效吸收九十赫的低频驻波。吸音箱的计算方法可参考左图公式,吸音箱内的空气表面停留不劲,但实际上 当九十赫频率的声音通过管道进入声箱后,再折回出来时,能量便在一出一入间消失耗尽,吸音效果也在于此。低音反射式喇叭也应用相同理论去设计声箱的开孔。
   
吸音箱的形状没有一定的限制,管道也不一定要圆形管道,最重要的是要计算箱内的容稽,孔道的长度及表面积。看看计算的方程式便可容易察觉得到,箱容积越大、孔道面积越广、长度越长,所得出的共鸣频率数值就越低。利用这方程式便可计算出能吸收频率的数值。
   
吸 音箱要摆在驻波最严重的区域才有效,在一间房里,驻波最严重的区域有可能在正中央,至于四面侧墙通常也会出现驻波,如墙角的位置,将吸音箱放在这些地方就 最好。吸音箱的形状可按各人之喜好、家具的形状去设计。如右图a,可将吸音箱设计成承放花瓶的木箱,在底部开孔道。图b的墙角形吸音箱。图c音响机柜下面 也可设计成吸音箱。


大家可以看看洋產品用後的音室情況是怎樣的:

這是從前Cello 的Music and Film Systems
http://www.rpginc.com/projects/celloLR.htm



想看更多上這個網:
http://www.rpginc.com/projects/index.htm

各個行業的參考實況都齊全了。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土製產品用後的音室情況是怎樣的: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itleid=56926&page=5


是不是相當老土?

下圖是怎樣應用skyline泡塑块的:

http://www.rpginc.com/projects/tmc.htm


harvey 在 2005-1-16 12:24:48 发表的内容


上 图可看到包围了聚酯胎垫的圆形柱外层, 它全部包绕了玻璃纤维层,并且提供良好高频频率的吸收性能。然后以无反射性的塑料薄膜,包围柱体的一半,另外的一半的垂直面完全不作任何处理。最后,选择 一种自己喜爱或比较匹配聆听室装璜颜色的音箱格栅布,缝制一个布袋,将整个包围了聚酯胎垫和塑料薄膜的圆形柱外层,纳入这个布袋里,然后在圆形柱外层的两 端,再嵌装两块已经油上了漆的圆板作装饰。

第一次制造吸音柱时,我仅简单地画手画了一些示意图,再用说话说明一切制 造程序,木匠便心神领悟的,将我所需要的吸音柱造了出来。现在有了这些照片,木匠当然更为轻松了。不要小看了这吸音柱能起的作用,我在一次与朋友处理聆听 室的声学问题时,在摆放这些吸音柱过程中,聆听室的音响系统,一直接连着TACT 2.0的数码式均衡聆听室音箱声学平衡前级,并将它附设的米高风连接好手提电脑。因此,在连续测试着声音响应当中,工友每当搬来或摆放下一条吸音柱,计算 机荧屏上的左右声道曲线变化之大,可以一目了然,效果之大令我几乎不敢相信。我曾在音乐回放过程中,在聆听室到处巡回,当我走近吸音柱时,明显地感到这邻 近区域声音响度降低很多,仿似走进静寂地带。

制造这种陷阱花钱不太多,收效却是十分显著。

笔者曾经读过一篇报导,介绍发 烧唱片「一听钟情」FIM公司老总的听音室,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前前、后后摆满听音室的十多根吸音柱。文章里强调了这些吸音柱在 音室里所产生的神奇效果。说的就是这种吸音陷阱,不同的只是他用的是厂制品,我们提的是土制DIY品吧了,其性能是一样的。

其他製造吸收駐波器具的土辦法:
1 弧形障板:

图中公式:d是弧形障板弧形最高尺寸;W是弧形障板弧宽。要注意的地方是弧形障板内腔记得要分数格,并且内腔里必须填充一些吸音物体,如碎纸机剪切后的纸屑、吸收玻璃纤维,搓揉过的废报纸等等,制作过程十分简易。

扬 声器所发出来的声音,由于经天花板、地板、四面墙壁及家具多次反射,因此便会出现了在某些地方某些频率会被加强或减弱的现象。这种声频反射现象可简称为第 一次反射波干扰现象。舆驻波不同,驻波是停留不动的强调音波,即使移勃音源(喇叭)也不会改变其位置。第一次反射波是移动着的音波,喇叭与反射面之间的距 雕改变时,所受影响的频率也随之而变更。

如中图所示,反射面尤如一面镜子,喇叭的影子就仿如从墙壁裹面倒影出来,因此无形中多了一个 发声点,大大将音像定位弄致杂乱不稳定。而受干扰的频率是会随着喇叭摆离侧墙而变高。普通聆听房间普遍都会在中低频段出现问题,令音像变乱及严重影响音色 平衡,因此第一次反射波是必需设法改善的。

残响时间愈长的聆听房间,这种反射波干扰就愈严重,本来用吸音性能更好的材料铺在反射面(墙壁)上会有帮助,但因为中低频段的波长有大约一米长,因此即使在墙前褂上厚密帘也没有很大用处。所以在反射面上进行声音扩散的处理法会更有效,使反射波不会发生。

中图大家可看到在扬声器侧面的墙角处有一个弧形表面的声波扩散板,大可称它为「弧形障板」,对中低频扩散效果非常好。普通凹凸面细小的吸音棉、水松板之类的吸音物质,对中低频肯定完全没有扩散或吸音能力。

第三章 回放音乐的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

这一章里我曾引入很多中文英文对照的词汇,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混淆,希望大家多加注意。我发觉许多 词汇在杂志里误用了,因而产生错误的效果。我自己也犯这种毛病,例如我经常将diffraction写作扩散,其实它应该是洐射,扩散的英文应该是 diffusion。两种情况不相同。美国RPG声学处理产品中有diffractal和diffusor两种构造和作用完全不相同的产品。
上图中我们可看到被包了玻璃纤维的框架。包绕玻璃纤维时,别忘记挤上一些硅酮橡胶,黏合玻璃纤维与两端的帽子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气。当包绕外层钢丝网围时,必须将玻璃纤维推挤定位,肯定整条圆形柱的玻璃纤维,都能均衡不存在任何差距。
开 始讨论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之前,最好先弄清楚几个与声音干扰(sound interference)的概念,让大家彻底明白声学处理对声音的回放与聆听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白聆听环境是怎样擅自对回放出来的声音加以「修整」的。 那么,我们就会很清楚为甚么将「聆听环境的声学处理」(listening environment acoustic treatment) 提到这样高的层次来讨论了。

a声音干扰(sound interference)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的、相同频率的声波互相踫撞时,立即产生声波的声压置换(pressure displacement) ,引致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的振幅(amplitudes)发生和、差效果(sum and difference amplitudes) 。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的波峰(crests of waves) 彼此重迭起来时,振幅幅度便会增加,称为建设性干扰(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下图中的线C所指示 ;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的一个波峰刚好与另一个声波的波谷(troughs of waves) 重迭起来时,由于波峰与波谷的相位相差180o,两个不同声源声波的振幅幅度彼此便会互相抵消,振幅幅度便会减少,称为毁坏性干扰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或抵消(cancellation) ,下图中的线D所指示:

一 种由于当两个(或以上) 不同声源声波互相干扰而产生的音响拍音(beat) ,假如两个约15 Hz或邻近的音调,互相干扰的结果是频率不能清晰地识认出来,并且渐渐移相,直到180o毁坏性干扰程度,引致响度的降低。当它们回复同相后,又成为建设 性干扰,引致响度增大。因此音响的拍音是一种调幅模式(amplitude modulation),当两个频率更接近时,音响拍音情况便会逐渐变缓而消失,频率也清晰了。

定 向、调相(phasing),亦称为折边、折缘(flanging),是由两个可识认的、衰弱时间(decay time) 很微的、分隔小于25ms(微秒) 、但最强不超越10ms的音频信号互相累加的情况。这个很微的衰弱频率在于音响波长范围之内,两个可识认的音频信号混合的结果,影响了组合成声音的频域频 率。

因为不同的频率有它自己的波长,不同的频率之间有自己的不同的时间或相位衰弱。例如仅1 ms衰弱时间,一个1 K Hz声波,就会引致360o的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 ;而500K Hz声波的相位差,只有180o。因此500K Hz声波的情况里会发生抵消,实际上这种抵消不是全部没有声音,只是响度降低了20 dB吧了。

两个声波:振幅A频率f,混合后的振幅为Ar,两个声波之间的衰弱时间t,它们的关系公式为:

Ar = A /2 cos(2πft)/

当ft = n/2,  n = 1,3,5,7…时,所得振幅结果是最小值。

例 如当t = 1 ms时,复合频域(complex spectrum) 的抵消发生在500,1500,2500,3500 Hz……处,效果与对这些频率做梳形滤波(comb filter) 情况相似。这种音染(sound coloration)描述出「飕飕」声(swishing)、喷射声(jet-like) 的结果,在播放一些商业性录音时经常聆听到。衰弱时间实际上不会恒定的,因此它会引致音高(pitch)的上扬或下挫。与音高相应的频率周期等于衰弱时 间,当反射声音(reflected sound) 较强,或有相同衰弱时间的倍数频率同时存在时,音高会更响亮。这种滤波性后果表现在音色的改变里,因为衰弱时间是一种声音播散速度变化而产生的后果。

这 里牵涉及一个声音的繁衍(sound propagation) 情况,意思指当声音音波在空气媒体中辐射扩散传播时,受到环境的物理性情况(如温度、吸收物体、反射表面,阻碍物形状、空气流动速度、大气压力等等)干 扰,衍生出新的、与原来音波完全不相同的复合声音。对聆听环境影响最有关系的列举如下:

b 声音的反射(sound reflection)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假如遇到的物体没有吸收的话,它就会发生反射,它的反射定律与光学相同,即入射角(angle of incidence) 相等于反射角(angle of reflection) ,即所谓反射表面的镜影影像(mirror image) 。但是这定律的适用于声音的波长小于与反射表面尺寸范围。声音的反射情况如下图:




图中:original wave原声波,source音源,image影像,reflected wave反射声波,barrier障碍物。请注意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所产生的幻象音源距离,与原音波的距离相等。

反 射声波会产生diffusion(扩散、弥散、散射) 、残响(reverberation) 和回声(echo),不相同的反射表面有不相同的反射能量,因为不相同的反射表面有不相同的吸收系数(absorption coefficient) 和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总言之,凸形表面会将声波聚焦,因而将声音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而凹形表面会将声波散射(scatter sound) ,因而提供好的扩散(diffusion) 。

对称形状的表面(symmetrically-shaped surfaces) 会产生对称的反射,最突出的例子莫如北京天坛的回声壁,这边里轻声细语,那边厢清晰听闻,这是由于声音传送时,沿着墙壁作了重复反射的结果。拋物线形反射体会将所有声音聚焦在拋物线焦点上。

这里又牵涉到超位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 ,我们在讨论声音的密度一节时已经做了详细分析,不再赘述。

c 驻波(standing wave) 是任何聆听室都会存在的,它们的多寡或发生在那些频率范围,因各鎏?室几何尺寸不同而不相同。通常聆听室的驻波产生在波长较长的低频频段,它由于两片平行? 瓷浔砻嫠?反射的声波,与原始声波的相位很接近,而令波峰与波谷凝聚成为一个固定的空间模式,波谷成为死点,在这里声音接近完全被抵消,这种情况因为我们? ?不到,不谈。讨厌的是当波峰与波峰重迭时,这种基音的共振波??fundamental resonance mode) 由于在聆听室里反射的增强作用,声波的波长相当于聆听室几何尺寸的两倍我们称它为固定振动频率(eigentone) ,即是驻波频率frequency of standing wave)。

聆听室里最低限度有3个固定振动频率,它们都都不一定有谐波性 关系(即简单地彼此成倍数) ,这是因房间的长X阔X高尺寸不相同。举一个人人都有经验过的例子,如在洗澡房间里引腔高歌,会发觉自己的歌声十分嘹亮雄厚。澡房的磁砖裸壁高度反射表面 和细小的房间尺寸,与人声音的半波波长粗略地相等,因而增强或扩大了歌声。当然,房间尺寸限制了只有某些频率才能有这种天然扩大器作用,在房间尺寸大的环 境里,残响就较共振来得重要了。

附:驻波的计算公式:一般家庭里的聆听室能容纳的最低频的情况是这样的:

声音的速度= 频率x波长,因此购买音箱时不能盲目的追求它的低频频要尽量的低,因为一般聆听室环境能够容纳的最低频率,仅能够以最低频率的半波长去重现,但人们只要听 到频率的半波长,就可以感觉到这个频率了,20 Hz的半波长为8.65公尺:25 Hz的半波长为6.92公尺;30 Hz的半波长为5.77公尺,如果房间的长度不够长的话,就容纳不下太低的低频了,反而会造成低频混浊不清的现象。

如果想要知道一个 房间能容纳的最低频,可由下列公式求得:F=音速/2L, 其中F=频率,L=房间最长一边的长度。例如您的聆听室空间长的一边是6公尺,则:F=346(音速)/2x6=28.8 Hz。计算驻波的公式与此相同,同例的房间驻波即是30、60、120、240…等倍频。

补充

我重点要强调的是:「怎样才可以控制这些讨厌的驻波?」

驻波是没有根治的办法,因为消除不掉;我们只能设计陷阱让这些讨厌的驻波自己钻进陷阱里去,它会在陷阱不断运动、摩擦变化成热能而衰灭。我在<三谈音响贵气>中介绍过这种吸收驻波陷阱的制造方法,这里重新整理贴上:

降低驻波的低音陷井构造的照片:

制造吸音柱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降低驻波的低频,其二是吸收音箱的第一、二次反射。

低频驻波这么可怕吗﹖可怕的地方是驻波没有办法消除,唯一处理方法是设法令它的影响减少。事实上每一个聆听室房间都会产生驻波,只是驻波频率不一样而已。空间体积越大的房间,产生驻波的频率越低,影响也就越小。怎么去计算聆听室驻波的频率呢﹖其计算公式是:

驻波的频=声波每波秒钟行进的度/聆听室长度

举 例:以声波每秒钟的传播的度(340米/秒), 以聆听室最长边的距离(米)去除,就可以了。假如聆听室长度为5米:340/5=68,即聆听室这个尺寸的主要驻波为64Hz。再者,驻波不是只有单一频 率,还会繁衍产生多次谐波,一般的聆听室尺寸太细小,容纳不下一个低频的全音波,故以一半波来计算,这例子的聆听室的64Hz,它的多次谐波会是:16、 32、64、128、256…等等逐渐减弱的驻波。假如以声音的半波长度计算,聆听室里回放出来的声音在32Hz处,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声波因重迭而突 起,其它的各个阶次的驻波会逐次减弱。不仅这样,一个密闭空间的空间,是由长×阔×高构造成,因此有三组相对的六块墙面,所以聆听室会有三组不同的驻波产 生,我们不能将这样多的驻波一起处理掉,只可重点设法去减低主要驻波,令它们对回放出来的声音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少而已。

喇叭与坐位摆 好之后,吸音柱的摆放则容易得多了。音波反射的角度和光线一样——入射角等于出射角。只要用一面镜子(越大越容易找到正确位置)和一位助手,助手拿着镜子 在音箱前方,分别在两边墙壁移动。每边墙上,当看到靠近音箱的投影时,这个位置的地方,便是声音第一反射处;看到隔邻音箱的投影时,那个位置的地方,则是 第二反射处。将两边墙壁寻找到左右音箱在镜子上的投影位置弄上记号,它们就是所用半圆形吸音柱摆放位置,吸收左右音箱漫射的第一次及第二次反射声波。一旦 这样摆放了,你会立即体会到:整个回放声音的音质,明显地变得清晰玲珑剔透,音响舞台气氛活灵活现,整个管弦乐团就在眼前。

要说驻波及音箱的第一次及第二次反射声波漫射那种影响大?很难准确定论,有两点值得注意的:驻波会令到回放声音变得十分浑浊、没有纹理;音箱的第一次及第二次反射,令到回放声音变得音场模糊,丧失了方向,更甚的会出现是应强变弱,应弱变强现像…

看 图识字的,我将我的吸音柱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地方,拍摄了几张照片作为参考,买齐了所需材料后,依随着照片去做便妥。材料方面很容昜买到,只要在建筑材料 店,就可以买回来夹板、疏、密间隔的钢丝网、玻璃纤维、硅酮橡胶;再到一些集中销售布料的地区,不难找到需要的聚酯胎垫(一般用来做沙发乳胶垫上的再垫 层),和音箱格栅布。

至于吸音柱的外形、大小尺寸方面,没有一定的限制,可以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或半圆形,我的建议是:放置在聆听室 四个墙角的,目的是降低驻波低频,最好是圆形吸音柱或直径大的1/4圆形吸音柱;放置在聆听室音箱前方的,目的是吸收音箱的第一及第二次反射,用半圆形吸 音柱,这样比较不占用太多地方。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吸音柱的中心必须是空的。原因是留存这个空间给被吸引入来的声音,在这个空间里来回 活动,直至这些声音的能量消耗殆尽。这是我们设计这个低音陷阱的主要目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降低驻波的影响。下图可看到框架内圆钢丝网所留的柱形空间,制 造时它的内部没有填充任何东西。

图中我们参看基本的框架结构,由两端的帽子,中间的支承,与钢丝网等材料,以钢丝网围绕两端的帽子、中间的支承,组成内部的框架结构。选择钢丝网的间格有较密的间距,其效果会比较好。
上图中我们可看到被包了玻璃纤维的框架。包绕玻璃纤维时,别忘记挤上一些硅酮橡胶,黏合玻璃纤维与两端的帽子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气。当包绕外层钢丝网围时,必须将玻璃纤维推挤定位,肯定整条圆形柱的玻璃纤维,都能均衡不存在任何差距。

这里可看到圆形柱外层已经包绕外层钢丝网。钢丝网约束了玻璃纤维外部的不平整地方,令到没有任何松开的玻璃纤维伸出外面,全部被裹住在钢丝网里面。

开了那个批判帖子后,每天都上五、六小时在计算机上,精神方面说不累骗人的,儿子替我想了一个不打瞌睡的办法替我买了一些即泡即喝的咖啡,半个月下来,相当管用。可是今天就吃不消了,非要午睡一小时不可。趁刚上帖后要稍才能再贴图,闲聊几句。

这里补充一些数据:

i 吸音(absorption),在传播过程中,声音能量的消散或损耗,通过某种材料或撞击一个表面声音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的现象——音波在材料中的振动与磨 擦,而消耗掉某些频率音波能量的方式,不同材质的物体对于不同频率音波的反射与吸收或阻尼的能力不同。大部份的吸音材料只能吸收中、高频中的某一小范围的 音波。因为撞到物体表面时,发生吸收、反射或能量转化。

当反射声音过强时,可以用吸音的方法来处理,可是当反射的声音过于集中于某一个方 向时,最佳的处理方法便是做适当的扩散(diffuse)处理。扩散的主要功能是消弱反射(reflect)音的方向性,使反射音均匀的扩散至场地中的每 一个角落。通常在音响聆听的空间中,反射最强的是两面的侧墙。侧墙的处理,决定了整体音响回放的主要效果。两面侧墙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对称的不平行设 计,以免侧墙的平行而产生驻波。另外,扩散二面侧墙做适当的扩散处理也是必要的。很多专家说,音箱靠硬墙摆置,能够提高低频的,我试过把音箱放置在比较靠 墙的一侧和墙角,不知怎么搞的,音箱靠墙的距离,与低频量的增加并不是很明显,反而对音场的深度倒有些影响。最后将音箱稍微内向摆置,倒感觉低频明显增加 了(也有可能是因为高频减少了的原因) 。

我见过一本英国文献上这样说,可用音箱稍微内向摆置的方法,通过墙角反射来扩大声场,改善 低频。当然这样做,得到的是声音的虚像,声舞台也会后靠,加宽,但高频会有损失,低频因墙角驻波影响,在某些频率上会被加强,从而造成声场响应不平直,引 致声音不平衡的负面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吸音柱,用一段15—20厘米的PVC管(长度与你的房间高度差不多),密钻6—8毫米的孔,内 部充填好玻璃纤维(别填紧实了),或用40厘米的五层板,同样钻孔,内里填以玻璃纤维,放置在墙角里,即可以将驻波引入内腔,让低频与玻璃纤维往复摩擦变 热而消散。玻璃纤维是绝热吸音材料,吸音效果要比羊毛、矿棉等其它材料好。

RPG产品中有一种称为abffusor的,它既能吸收又能起扩散作用:

http://www.rpginc.com/products/abffusor/index.htm

上文谈了这样多的各种问题,简单地说目的只不过是希望能聆听好的声音。

纯音乐发烧朋友是较容易满足他们的发烧欲望的,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音乐「美」,他们会类似音乐家般,对回放出来的声音不足的地方,在心里自然地补充上去,体谅自己的音响系统所存在的缺憾。我建议这些朋友参观一下下列这个帖子:<随笔,回馈贵坛>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6133&ntypeid=10

这 帖子所谈的Lowther全音域迷宫式音箱,是我曾经用过的音箱中最最不花费功率的,假如不追求爆棚音乐的话,这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的纯净美丽,是任何 组合无法比拟的!进入到这种聆听境界后,相信你必定会冷眼看着那些还在聆听1912的大炮声音的朋,认不住地摇头感叹!

问题是出自余下的 一大批纯音响发烧朋友,想满足他们的发烧欲望就十分困难。众所周知,音响系统两大内容:音响器材和聆听环境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玩意,花得起钱的能有好 的向导的话,发烧欲望就比较容易达到;只想花小量钱又能十分发烧的话,想满足他们的发烧欲望便十分困难了。

我在这里只好尽量设法去满足他们这个发烧欲望。我在这帖子里再三强调过,聆听环境对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好坏,最少有60%的影响。我们就从这一点说起吧,首先声明,既然要花钱不多,用的当然是土办法了。

上文已经提起RPG的diffravtal洐射扩散模板,它是洋制的,记得当年我翻译那篇介绍文章时,曾经十分心仪,打听下来每块订价港币8000!把我吓倒。2000年退休回这小镇认识了一木工工厂老板,替我制造了一批(按我画的图) ,每块只需570元。

现在将它的图及怎样制造出来的情况介绍如下(其实在本帖的第8页已经提到):
我 现行使用的二次余数扩散板块的表面是光滑的,也会有反射作用。反射区里,我同样摆放了二次余数扩散板块美国RPG Diffractal,效果不错!以声波扩散的角度来看,用扩散来取代反射,其声波扩散的效果将会更好。不过我考虑的是,一旦室内使用太多的二次余数扩散 板块,这些扩散板块都是木板做成,它们是否会吸收掉太多的中频段与中低频段声音呢?这中频段与中低频段被吸收得太多,听起音乐来就会不够有劲,不够饱满, 这是我所担心的。当然,实际听起来并没有产生这种情形,看来更多的扩散板块能保持更丰富的回放能量,这是始料不及的额外收获。

这里我将无锡的朋友贴上skyline泡塑块的感想. 登录:

陈羲伟先生:
      您好!
这几天我正试着将扩散板 贴到我的听音室内,效果真是令我大吃一惊,对声音的提升极大,高频要圆润得多,低频下潜更深,而且很富有弹性,似乎声音更有力道了,气势也大了很多。说实 话比上次您给我的OCOS线的提升要大的多。我在室内已贴了22块,我不知道贴多了声音会不会发干?不知您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

另外我要告诉您,我的朋友贴了扩散板后也给我打电话效果很好。所以,真要好好谢谢您。
这 两天我在HIFI168的论坛上天天在看您的贴子,关于对刘汉盛《音响二十要》的几点批判,我坚决支持您的观点。写散文不要紧,如果要写这种带有指导性的 文章,我觉得应有严谨的态度,充分的理论依据,至少名词定义要准确不含糊。而刘先生的文章只能算是散文,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我感觉也是一头雾水,不过那 时本人是刚接触HIFI,所以只以为自己道行不深,理解不了这些“已深入人心,无须解释”的名词罢了,再想想其它更玄的文章,也就不了了之了。没想道您会 这么认真地提出批判,真应该向您这种求真的精神致敬,多一点您这样的人,多一点这种认真劲儿,对净化、科学化HIFI界有好处。在此向您表示支持,希望能 读到更多您的文章。

身体健康!
胡……
2005.01.06   
胡,

我正想去信问你skyline装好后的效果,以为你高兴得将我忘了,你的报告却来了。很抱歉,我的skyline还搁在厂里未拿回家,看来等朋友货车能抽空希望省钱这念头落空了,今天只好叫货车运回来,其实我也急切地希望聆听到好效果。

祝聆听愉快!


陈羲伟先生:

您好!
     
这两天我的扩散板从天花上掉下了四块,我估计六块会全部掉下来,还得想个法子固定才行,双面胶看来是不行的。贴上skyline扩散板声音效果是很好的,只是有点儿影响美观,唉,世事难两全啊!

身体健康!
胡……
2005.01.11

这 位朋友急于聆听改善效果,把我提醒的方法忘记用了。我是这样建议的:skyline是泡塑制品,订制时虽然把密度提高了,但泡塑本身的吸音系数相当高,因 此它的表面必须涂上乳胶漆(当然效果最好是喷石粉漆) ,然后定造木框子,将skyline挤紧压入框格内,格子多少,按需要面积而定。最后是钻墙孔把木框子吊挂,这样就不会掉下来了。
                                                      
洋设计土制的便宜办法说了,价格已经降低了90%有多。下面再谈一些更土的办法:

我为了寻找一些较省钱的声学处理方法,结果给我找到下列的帖子。《穷人有哪些搞好环境的好招数?》—2003-3-14 22:50:01 这个帖子很有意思,大家不妨看看土办法是怎样做声学处理的: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4&ntypeid=10&did=23

— 今天到装饰材料市场问了一下那些地毯店,他们介绍的吸音布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绒面的,比较薄,8块一平方;另一种也是绒面但是有竖的凹凸条纹,十多块一 平方。我算了一下,如果贴客厅的两个面(音箱正对和背对的两面墙),大概是30个方左右(5*3*2),那加起来也就最多四百块,似乎很便宜,试想如果挂 地毯,一张几个方的地毯至少四五百块。但是就不知道效果好不好,有没有人用过呢?

—其实穷人也可以穷人的“活法“,在陋室中的东西(衣柜、衣服架、还有衣服,可以挂在墙上的衣服,如大衣、西服之类的,还有一些纸箱等等)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吸音材料,但是关键是你要懂得摆设哦!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否则那些东西反而会让你拥有更多的噪音哦!请注意!!!
用纸箱,或用纸板做的园筒,里面放满旧报纸,放在墙角等地方。

—挂了绒布就不用扩散板???最近我也想搞搞听音室,想知道有啥法子,天花吊密封的还是窗格的?
—房间的处理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系统搭配。

—用杉木薄板钉个合用的架子,再去批发几打鸡蛋托,最好是白色的,根据需要钉在木架上,如果嫌不好看,可以买些水性颜料,在蛋托上做画也行,简单的着色也行。
这样好不好啊?

—有一调音师傅讲过:
低频:的驻波就用一个空木制箱体与之共振就会解决问题喔~(当然要计算位置)
中频:好多大师都讲过(例如L版)~~一般家具都会吸收并共鸣...
高频:是直线反射...毯之类的东西可以搞掂

—我开始时也是用鸡蛋托,效果显着,就是难看.而且粘贴麻烦。
后来,一次逛街时突发灵感,买回50顶彩色草帽,回到家里,钉一颗钉挂一顶帽.又快又漂亮又有效又浪漫又与众不同。
—好办法!我也挂了两件蓑衣。
—我在天花上也吊了一行草帽
—绿色植物能不能吸音呢?
又想不花钱又想不让家里看着乱,难办啊!没钱就多找些纸箱窗帘加厚,地毯也用不着太多,那玩意对低频作用不大,找准位置放一块就行了,主要是4个角,再就是音箱放的位置和人坐的位置,自己多摆摆位。
—大量收购碎纸机的碎纸吧,装进几个大布袋放四角.....
—鸡蛋托是好东西,先把蛋托钉在木板上,然后把木板钻孔上到天花那,固定好。
—听音区的两个侧面尽量吸音,地面铺一块稍厚的地毯,至于顶嘛,前面已有很多方法,有米的话吊满二次余数扩散板。(请个木匠DIY)

—leslie转贴的文章:

有朋友提了关于吸音的问题,小弟就己所知,提供以下关于声音方面的理论,希望对于各位有所帮助:

1 当音波向墙面入射时,有所谓入射的音能(I),墙面会吸收一部份的能量(A),反射一部份的能量(R),其余则为透过的音能(T)。I=R+A+T。材料 (建筑材料)中,对于入射音能有较大吸收能力者称为吸音材料,反射能力较大者称为反射材料,透过能量较小者,则称为隔音材料。材料的吸音能力一般以吸音率 α表示,定义如下:

α=(I-R)/I=(A+T)/I 声音的透过率,则以τ表示,为透过音能与入射音能之比。τ=T/I。透过率的倒数,则称为透过损失(transmission lost, TL)。

2.以声音的传播特性,我们可以用a.音源侧(点)b.传播途径c.受音侧(点)三个部分作讨论。日后有机会,可作细论。坊间其实也有许多关于声学或音响学方面的书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书局找找。

……

3.吸音材料的种类与特性:所谓声音被吸收,乃是指入射音能,因为材料内的摩擦作用转换为热能而消失。音波传递时会引起介质的振动,例如空气层、木板、合板等板材的振动,分子振动时将消耗能量,音能就逐渐减少。

a. 多孔性材质:例如海绵、岩棉、石绵等纤维质。多孔性吸音材料,因为材料中含有大量的细孔、细缝或气泡,所以主要利用细孔中的摩擦作用。音能的抵抗损失则与 粒子运动的速度压成比例,空气质点振动最大的部位,是距离壁面1/4、3/4波长之处,在这些地方放置吸音材,效果最大。高频声音的波长较短,于吸音材料 处的粒子速度较大,故较易吸音。当音波的1/4波长与材料厚度相等时,音波便极易被吸收。所以当多孔性吸音材料紧靠刚性墙壁装设时,对于高音的吸音效果远 甚于低频音。若离开壁面一段距离再装设多孔材质,则既不影响高频吸音,对于低频的吸音能力可再提高。

b.板振动材料:例如合板、石膏 版、水泥版等。当声音传至板材时,因音压而使版发生振动,所以音能转换为板振动之机械能,并由于版内部摩擦与版之按装部分的摩擦而转为热能消失。版对于共 鸣频率音波的吸音率最大,所以其吸音频率以低频为主。这种特性与前述之多孔材质恰好相反。

c.开孔板:例如有孔石膏版、有孔铝版等。 开孔板的吸音能力在于版面上的孔洞或缝隙藉由共鸣而吸音,又称为共鸣吸音体,凡多孔性材质无法处理的低音域至中音域的音波,可以利用开孔板来处理。单一的 共鸣器,只在共鸣频率附近有敏锐的吸音作用,要作全面的吸音处理就较困难,其吸音率也受开口率及背后空气层影响,若在空气层再加上多孔材质,其吸音率便可 提升。

其实以聆听音乐而言(而非阻绝噪音),与其说「吸音」,倒不如说是控制「反射音」来得贴切。聆听空间其实对于器材的表现有着重 要影响,许多前辈也时常强调「摆位、调整」的重要性,(所以回到老话:量力而为、多看多听)。以上野人献曝,希望对于各位能有所帮助,避免消除掉不想失去 的声音。(事实上还有所谓「余响」,而余响时间对于室内空间的音响性能评估,恐怕比吸音更为重要)。最后祝各位欣赏音乐愉快!

聆听环境应不应该先要煲?这个问题真将我问倒了。我在<三谈音响贵气>文章里,谈到摆置了Diffractal洐射扩散板块后试聆听时的感想:
「扩散板摆放在计划的位置后,该是聆听付出的金钱和劳动能收到怎样的效果的时候了。
「开 声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整个聆听环境忽然变得宁静寂穆了(不单是七八名发着烧的大汉鸦雀无声,瞠目结舌不作声,而是整个聆听环境本身完全没有背景声音了) ;另外一个方面,音乐的节奏聆听起来似乎变得比较「慢」了——它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变得比较慢了。事实是音响系统在诠释音乐的时间空间,彷佛忽然间变得充裕 起来,不必匆匆的去处理,有很多时间去作细致分析,宁静寂穆令回放出来的声音显露得更清晰玲珑、纤毫毕现。弱音乐段的迅态,是一种很难呈现得令人信服的音 响回放特性,这时变得轻而易举,我在我的音乐软件中,挖掘出很多以前忽略了的迅态信息…
「习惯了聆听匆匆而过的声音分析的人,骤然聆听到这种颇为 陌生的演绎,难免不引起产生这种「慢」的感觉。这是一种就像是从以往的简单的听热闹,升级到细品音韵;从纷乱烦嚣的「急功近利」华尔街股票联合交易所,忽 然置身在一个寂漻无为的「看破红尘」寺院里;从吵闹嘈杂进入到空灵宁谧;就像彻头彻尾的一种人生观概念的骤变,不由不感到陌生。
「这种从容不迫的、优游豁达的、闲云野鹤的、逍遥怡然的、淡漠超脱的、慢条厮理的、悠闲潇洒的、一尘不染的、抽丝剥茧的、纤毫毕现的处理音乐讯号的姿态,是我个人最为向往的、可遇不可求的、可望不可即的、雍容高雅的气质风范。它是音乐再生十分珍贵的「贵气」呈露!」
「聆听环境应不应该先要煲?」这纯粹是对陌生的聆听经验的感性初步认知过程,说穿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对新的聆听环境所回放出来的声音的熟习过程。试想环境怎样去「煲」?以声音怎样才算是将它「煲」透了?


在批判帖子里讨论了很多有关音场的发言,我在这里作一个归纳,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对音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聆听环境所凝聚出来音响舞台、音像、音场(sound stage、sound image、sound field)

很 多发烧友没有将音场的调校处理,作为首「要」去面对,我认为是犯了很大的错误。现在我认为应该将音场「置顶」,因为音场的建立是在所有其它「XX要」的基 础上,缺少了一个「要」,音场也不会完美!影响音场完美的主要因素,就是回放音乐的聆听环境。音响系统除了器材还包括聆听环境,要能够HiFi除了器材 HiFi,环境也必须HiFi。意思是说在这个聆听环境聆里,聆听者所聆听到的声音应该非常清晰(clear)、一点也不会挤迫(clouded)、不会 拥肿(fat)、也没有被其它噪音所遮蔽(covered)。

聆听房间的所有六面墙壁都能反射声波,产生干涉,但最主要的、最强烈的反射声波干涉,就在音箱的第一第二(primary and secondary reflections)的反射声波所产生的干涉区范围内。那些地方才需要采取散射吸音措施。

我 在数篇谈及音响的贵气的文章中,重点是论述声学空间(acoustic space) 对音响系统的重要性,甚至说器材对音「色」的影响仅占30%,声学空间占60-70%。无论是实际的(现场)、模拟的(多音箱环绕) 、或幻觉的(二声道虚幻) 所聆听到的声音,每个音调都携带着空间的讯息,以环境声、合成声的形态出现。它们的响度与残响声音的质感,是我们聆听认知的决定因素,声场的内敛或开扬、 大或小,则取决于音场的扩散及音场的自由度,速度活生感的认知却要看聆听环境的Doppler 效应了。

所谓音场的扩散(defused sound field) ,是指聆听环境里存在着有很多的反射表面、很多的吸音小对象,令声音在这个空间里,同一瞬间产生多次反射(multi-reflection) 与折射或衍生(diffraction) ,结果得到好的声音扩散,和均匀分布的声音能量。

在这里我引入音景(soundscape) 这一个只能在声音词典上才能找到的名词。音景是由聆听者的意识和潜意识认知共同蒂造出来的;聆听者这种理性的意识和感性的潜意分析,是建立于认知和认识力 的归纳上,如前景(foreground)、后景(baclground)、外形轮廓(contour) 、节奏(rhythm) 、宁静(silence) 、密度(density) 、容积空间(space and volume) 等等分析而延伸出这样精致的声音概念,它包括了下列的各种情况:

基调(keynote)是乐器和乐曲的调性,在聆听音乐的音景中,聆听者 能够有意识地、熟练地从复杂的声音背景中确认出独特的基调来,例如回放中夹杂了的交流声……有时基调声音不能够有意识地识认出来,但基调会作为其它声音讯 号的媒介,相应地比拟环境中认知形象轮廓的关系。举一个广东人熟悉的例子,黎明这位歌手是以唱走调而能走红的,谁听到他唱的声音,就知道与配乐不同调。钢 琴调音不好就走调,小提琴按弦位置相差一丝也就走调。指挥家就能够立即知道那位演奏者走了调。

声音的连续串实况(sound event)  空间和环境素质(context) 决定了声音或声音串在它们的演绎能否纯正,它们都是构成音景的主要部份。聆听时,发声物体(sound object) 往往被抽出而变作一个声学上物体,以声音的连续串方式将音响意思,在这种声学环境素质中呈现。因此,声音的连续串在一个声学环境素质中的呈现,包含了包围 感(ambience一种在聆听环境里由许多声音构成的综合声音,其中包括保真声音、基调、污染声音等等) 、环境特性造成的残响、声学空间、节奏等等。声音的连续串又可以根据它的语义上、象征上或结构上的功能或品质去分类,如人声、乐器声、杂声等…

声音效果(sound effect)  提及THX、AC3、Dts等大家就会意会到甚么是声音效果了。声音效果是一种录制过程的人造仿效出来的包围感、声学空间电影中音景,音乐唱片、CD也有这样的人造仿效音景的,我们在选购器材时就不能以这种录音去欺骗自己了。

在 这里我又引入一个新名词声音罗曼史(sound romance) ,意思是指我们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声音记忆,这些印象往往不容易聆听到新的类似声音所能取代的,我每听到My Way就记忆起Frank Sinatra,听到小城故事,就想起邓丽君,这种情结即是romance。我们在选购器材时,就要以这种录音去,因为自己对他她们的声音最熟悉,最能识 辨真假

直接音场(Direct sound field)聆听者聆听到的声音大部份直接来自左右音箱,仅有小部份来自左右聆听环境的墙壁天花板地板等反射。直接音场比较准确地反映音源,而残响音场 (reverberant sound field)更能清晰的营造出立体声音像。直接音场的声音是以摆置音箱更接近聆听位置时,限制了音箱发出的声音过于分散(Dispersion)而达成 的。

音箱发出声音的声音分散程度,是四面八方地扩散的,较单独直接向前面方向扩散的多,尤其是在低频频段更甚。但当声波波长的长短接近单元振膜锥的直径(包括直径的倍数值)时,声音传播的方向性就会增强,因为声波的谐振累加了,声压相应加强。

音像(Imaging ) 是立体声、环绕声系统声音的一个虚幻感觉,通常靠音箱摆位恰当时营造出来的,听到的声音显更玲珑浮凸、清晰稳定。音像往往以主观观念来形容音像中各种乐器之间展露的紧密疏松、高低远近、深浅阔窄……

残 响音场(Reverberant sound field)  我们聆听到的音响系统所回放出来的声音,绝大部份来自聆听环境墙壁的表面反射,远较从音箱较直接传送到耳朵的多。皇帝位聆听到的立体声音像的形成,主要是 倚靠残响音场,多于靠直接音场,因而谛造出好的深度。残响音场的声音是藉音箱声音广泛分散谛造出来的,例如采用双极(bipolar) 的音箱等等。

声音舞台(Sound Stage) 就仿效电影般、以两只音箱营造出来的声音像舞台似的各种声音效果。效果气氛的立体性取决于录音专心谛造,各种乐器之间展露的紧密疏松、高低、远近、深浅、阔窄……完全出自录音师独心栽的创造能力高低。

皇帝位(sweet spot) 是聆听者坐在那里,音响系统回放时最能显现立体声,和环绕声的座椅,尤其音像方面效果最好。

时 间准确性(time alignment ) 是指各个音箱所回放出来的声音,都能够同一时瞬间准确地抵达聆听者的耳朵(聆听DVD audio时较重要)。例如高档(high end) 音响系统中,常将高音单元靠后放置,目的是希望高频与低频频段能同时抵达聆听者的耳朵,避免产生相位误差,令声音更连贯紧凑(coherent) 。

所 谓音场的扩散(defuse sound field) ,是指聆听环境里存在着有很多的反射表面、很多的吸音小对象,令声音在这个空间里,同一瞬间产生多次反射(multi-reflection) 与折射或衍生(diffraction) ,结果得到好的声音扩散,和均匀分布的声音能量。

通常我们将这反射部份的声音群称为残响音场(reverberation field) ,残响声音的好坏是以时间恰当程度去评定。音场的自由度是说:一个声音空间里,在声音的繁衍过程中没有任何可聆听到的障碍、边界、反射表面等骚扰。

一个声音讯号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是指一个电声音响系统的最响部份与最沉静部份之间的声压水平差异,单位一般以分贝(decibel dB) 表示。这个范围也可以用来表达最大输出时的讯噪比。

人 的听觉系统也有一个120 dB动态范围,介于闻阈与痛阈之间。音乐的动态范围可达到90 dB;录音磁带的动态范围只有55-60 dB,因此录制唱片或光盘时,通常都需要将声音讯号压缩或增加,CD是数码录音,它的动态范围可高达90 dB。商店里有许多降低噪音设施藉此提高10-20 dB或更高的动态范围。

背景噪音(background noise) 是由外围设备及周遭环境的噪音构成,如系统的交流声、嘶声……一般以讯噪比测量。有时,人们将它当作有包围感的意味。

静寂(silence)即是没有声音。这只不过是理论上的表达,最低限度在生物大气层里,无论那里有耳朵,都会聆听到声音。绝对没有静寂这回事,只有在真空环境里,没有了传播媒介,才可能存在静寂。

音 响系统并不是完全该是靠音响器材的质素,与此同时还必需具备一个相应的聆听环境。而甚么空气感,空间感,形态感,定位感,层次感和活生感;细节重量对比, 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动态对比;瞬态速度,深度,阔度,透明度;解析力,结像力;整体平衡…等等的一系列有关耳朵聆听音响牵连到的术语名词,差不多完全都 与聆听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聆听环境能否匹配,直接影响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好坏。而笔者感觉里,认为对聆听环境做一些必需的声学上处理,是一种最经济、立 即可以看到效果的、最好的改善回放声音的方法,其效果比较换音响器材、讯号线等等的改善高出千倍。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深入去了解聆听环境与形容音响 「贵气」的许多术语名词的关系,并且粗略地介绍一些聆听环境声学处理的方法。由于牵涉及的数据很多,下文中笔者摘用了不少好文章的片段,也有摘译了不少的 外国文件。

影响声音的基本因素

影响声音的客观基本因素,对这些因素能加以了解,校声时肯定有很大的帮助。第一是环境因素,第二是人的因素。

环境因素

一、聆听环境的共震特性;

环 境的共震特性若用频谱测试分析仪去测试的话,房间的频率响应特性曲线会像舞龙般高低起伏不平,就算你用的器材如何高级,也必受制于这房间的音响特性,你如 何消除或减轻这房间先天的影响,使响应平直,令组合有好的表现,就要看你玩的功夫了。房间的比例以长方形比较容易处理,最忌的是四方形的房间,驻波特别多 而厉害,难以处理,稍懂音响的朋友都知道这差不多是死症,很难将音响系统玩得好声。

二、外来震动;

外来震动:有些聆听室 邻近路边或贴近工场,或隔壁是升降机房或泵房之类,很多时候都受到汽车经过时和机器开动时所造成的噪音或超低频影响,令音响器材受到震动而声音模糊不清, 这种情况看来只有搬屋或模仿录音室设计,在屋内做一个与屋外隔绝而浮起的房间,做足隔音措施,才可避免。

三、声音的回输震动;

声 音回输震动:当音响组合工作时,声音会震动墙壁、天花板和地面,更有部分直接或间接冲击音响器材,这些震动经由不同的媒介,例如音响架、空气等以不同的速 度和强度先后回馈到器材上,引起器材震动和产生自身的谐振,导致工作中的器材线路上产生微妙的电子流动变化而令声音变化,结果使声音模糊的现象,可以说是 一种失真。市面上大部分的承放音响器材的配件,例如钉脚,什么木、钢砂之类的产品,都是为了对付这类谐振而生产的。

四、聆听室的声学特性。

聆 听室的声学特性:除了上面所谈过聆听室先天因比例和形状对频率特性产生的影响外,每个聆听室的建造时的材料,和日后在室内做装修时的材料、布置、家具、窗 帘等一切都会把原有先天的音响特性改变,这些改变部分可预测或是计算到,但很多未知因素,例如装修的施工,日后搬入时用的家具的材质,地毯的厚薄,摆设的 位置等,是难以估计的、也没有数据可用的,就算是音响工程师也拿它没办法。正因为如此,聪明的发烧友想当然地去胡乱设计一番,他们多在以后才细意去分析房 间的声学特性,再用目前市面上可以用作调音的材料,或是用例如RGP板、Room Ture、Sonex、扩散板之类的专业材料去调好房间特性,往往比盲目地自以为是地去乱搅一通、到头来难以收拾好。

人的因素

想将自己的音响系统保持着最佳状态,我们必须要勤力。勤力地去深入了解声音、音响器材的性能、影响声音、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好与坏的因素及怎样去改善和维持……下列提供的几点值得大家关注:

1. 每隔数个月或半年,全面清洗音响器材的所有连接接点。这个程序发烧朋往往会疏忽或忘记,但是这项工作却是必需做的。因为金属暴露于空气中久了,表层就会产 生氧化现象,失去光泽,变得暗哑锈化。尽管现行的讯号线插头插座,表面都经过镀金处理而不易氧化,与机身插头又有紧密接触,但日子久了,仍然会有一定程度 的氧化,导致接触不良,所以必须每隔一段时间清洁一次。只要用棉花沾上酒精(当然最好用Last等清洁液)涂拭接点便行。这种工夫可以令接点回复最佳接 触,声音也随之清晰、透明一点。

2.每隔半年清洗CD机的镭射唱头一次,往往会令回放出来的声音的音色大大改善。尽管镭射唱头只是那 么一小点的面积,但声音信号的拾取,全靠镭射光读取CD碟上的记号。因此镭射唱头上只要粘附上极少的微尘,都足以影响读取信号的精确度。虽然CD机大都有 密封的机身,但别忘记在经常出碟入碟的过程中,就有空隙让灰尘乘虚而入,何况还有静电的作怪,一段日子下来,唱头表面定然留有或多或少的灰尘。这时便要拧 开机盖螺丝,打开机盖直接用棉花棒点上酒精清洗。市面上虽然有售各种清洗CD碟,但是你花了一面几十元,那些所谓洗CD碟可能只是靠一排刷去扫掉灰尘或者 是利用绒面之类靠转动来除尘,效果可及不上直接用棉花棒辙底。当你那部久未洗头的CD机清洁完毕之后,再听时会令人有掀开一层纱的感觉,而高频回复旧日的 清晰,细节也听多了。

这个清洗唱头的步骤大概要一年做一次,就算是使用Pioneer的反转式唱盘系统(镭射头向下而非向上)灰尘仍会被唱头所带的静电吸引而黏附其上,所以这工夫也还是不能省的。

3. 假如采用的是真空管的音响器材,每隔一年做一次半载,用沙胶(含砂粒的橡皮刷,从前用来擦掉钢笔字的)轻擦真空管的脚,轻轻将每只真空管的脚细擦一遍,再 插回真空管的座里,经这样擦过的真空管,回放出来的声音确会好听得多,整个频段都有所改善,而讯息量也增加一些。擦的时候,千万记得不宜直接去磁胆身,以 免留下手汗阻碍灯胆散热,最好在接触真空管时,戴着手套或隔着毛巾较佳。

4. 置放器材彼此要隔离一段距离(5 – 10 CM),尽可能避免机叠机,尤其是前级放大器,它们都是非常敏感的,对环境的电阻、电感、电容等变化,足可以令回放出来的声音产生变化。基于环境问题而要 将器材叠起来摆放,是无可奈何的事,但只能是权宜暂时的,到有条件时,就应尽量将最主要的CD讯源及前级放大器部份,分散独立摆放。究其遗害之处,另外是 由谐震引致,当喇叭播放音乐时,震动空气令到器材跟随震动,两部机相叠,便会互相传导谐震,令到音乐中的微细讯息模糊不清,并且干扰各频段的传送,造成一 种声音的污染。CD机在播放碟时,马达连转又加剧了谐震幅度,影响就更巨。这所以要把器材独立置放在稳固机架之上,是好声音的相当重要因素。

5. 分体供电的器材、单声道后级之间最好保持距离。 现时音响器材的供电,就算中价前级,也不少都会采用一个盒子大小的分体供电,简单地将变压器与主机分离,成为两部份分体供电,带来的好处自然是可将机内零 件与变压器之间可能引起的干扰隔离。假如我们将分体供电器部份,摆置放在前级旁边,那岂不是与失去意义、与设计的原意背离?应该赶快将它远离前级,便即时 可以聆听到整体的声音分隔度有所提高,音像也会准确一些!单声道的后级亦是这样,有条件两年器材分开一点摆放,保证百利而无一害。
  6. 注意喇叭线与器材的接驳情况 裸线接驳当然是最好、最直接,但裸线却容易氧化,接触点焊上锡(最好含银成份高、含铅成份低的)便可解决问题了。线芯粗时需借助接线叉或
香 蕉插(有张力弹性镀金的),这两种常用的接驳媒介,可以的话,绝对首选是选用叉接的,因其接触紧密不似香蕉插般易于拉脱,WBT的旋紧张力弹性镀金的香蕉 插设计是例外,可惜订价吓人地高,我只买了一套四粒,就再不舍得再多买一套才敷上用于连接超高音单元(现在还搁在抽屉里闲暇时拿出来欣赏一番,现行用于连 接超高音单元的是Supra牌子香蕉插,8只共花了HK$480,花了钱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只不过是自己在骗自己图得安心吧了)。再次强调,不要贪图方 便,在叉接头上,再加香蕉插才连接喇叭或扩音器,多经一个插头声音显然差很多(这就是令我感到头痛的情况,我的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采用OCOS音箱线连接,而且我一口气用上4对OCOS音箱线并联连接,OCOS音箱线的连接必须要用连接适驳器 (adapters) ,再加上并联多一对超高音单元,试想头痛不头痛?因此,我必须叉、再加香蕉并用)。定期检查叉与接头有否连接不牢固的现象,因为音箱的振动,会令旋紧的接 触变松。在挑选接线叉及蕉插时,留意含铜量高的一种会比较为软身一点,非用蕉插不可时,则应以插身鼓胀分成多瓣的较好,因有弹性接触面积会较大也。

7. 废除CD机的可调音量输出 上文曾说有朋友用Wadia 861 CD机。市面有很多这种设有可调数码音量输出端的CD机,以便利用遥控器控制音量。如果你已经有前级放大器,用不着这个可调输出时,大可以将它废掉不用的 (Wadia 861 CD机是废不掉的例外),甚至乎机身前面有耳机输出装置的,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一并废除。因为这两组讯号输出是经由主讯号所分出来的,一经废除,只用一 组固定音量输出时便不用分薄了讯号输出的能量,声音会较为结实,力感亦会更佳。要废除这两组输出方法不算复杂,只要打开机盖,抽起机内有关的连接线便可以 了。

8. 电源供应充沛,电压稳定,是聆听所用的音响器材的基本必须条件,脱离了电压稳定、电力充沛,音响器材的性就不能够充分发挥。目前售价的器材,都使用十三安 培的插头,音响器材需要供电的数量多,往往入墙插座的数量不敷所需,因而藉助拖板增加插座数目来连接。这些插头与插座连接的紧密程度,对供电有直接关系。

这里我引入版主所开的帖子:  < 相位!!!终极解决非常完全手册。>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6057&ntypeid=10

这是一非常现实的帖子,各位千万不要小觑了这个问题。

10. 干扰越少、声音会越好这是一个很单常识。聆听室内的音响器材及电脑应避免与音响共享一组电源。即使必须放在一起的话,也应该以不同来源的电源里取电。让接 线(讯号线、音箱线、数码线、光纤VT&T线等)纠缠在一起时,令线与线之间互相吸收杂讯、令线与线之间的电感电容变而互相感染,都会破坏声音音 质。我经常看到认识的朋友,把线材离开地面,用象棋或其它器具(如凹形的2 CM厚小木块)承架起接线,据说可进一步达到纯净的效果。我有这样细致的去处理这许多接线,只是在接驳讯号线时,尽量不要将它们靠很太近、不要彼此平 行……至于音箱线,摆置的问题就关注较少了。

11.器材、接线需要「煲」熟「煲」透,接线要保顺方向连接,才能发挥令它们发挥得淋漓 尽致,这些已是常识。市面上有专门「煲」机的burn-in CD,利用track8的煲机讯号来煲练器材。由于该段讯号包含着极高至极低的频率,用来煲机可谓事半功倍。每一件新器材或接线买回来后,都可以通过煲练 的程序,更快进入稳定好声的状态;即使是已经用了一段时间的器材亦可照煲,只要未到烂熟阶段,相信进一步再煲,仍然会有更好的改善,特别是音箱的效果尤 佳,连续煲练十馀小时已然见功。

这样做在可煲透器材之馀,其实亦有令全套系统的连接部份运行得更畅顺,情况有如通过这连绵不断的讯号,像 武侠小说所描写般,打通了音响系统的任督二脉、生死玄关,令音响系统武功强了、回放出来的声音也变得顺滑流畅了,高频的硬处、棱角刺耳的情况因而被修饰 了。听起来舒畅,歌者仿佛唱得更放更投入,而低频也从容了,这是各部份连接段落和器材,都进入了更佳状态所致。

市面也有CD用来退磁(de-magnetization)的(Chesky有一片试音CD,其中一段能有这种作用,以KH$280买了一片) ,它是对整体音响器材作退磁,我用了,大概因为人老了耳朵退化了的原因,只觉得回放出来的声音稍为清晰些吧。

12. 音箱摆位是一个相当微妙的问题,牵连及的因素不少。摆位过程中调校声音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绝不能马虎草卒。音箱摆位摆得不好,令声音的回放效果大打折扣。 怎样才能在聆听房间中找到最好声的摆位置,实在是十分考耳朵、考耐性、考毅力、考功夫事情。由于牵连及个别情况不同,摆位的考虑因素不同,里很难说得透 彻。原则性地简单一提的话,就变得步别人的后麈、肤遣了事了。

13.口袋里票多发烧朋友,往往会偏重于聆听环境的美化上下功夫。实际上美 丽悦目怡情的聆听环境对聆听音乐的帮助当然,但并不很大。反而,昏暗的聆听环境却是能够增强聆听效果。熄了灯聆听人声歌曲可以说是一个习惯上的问题,实际 上与回放扯不上关系,只是在漆黑的环境之下,耳朵会特别灵敏,减低了视觉上的障碍,对音响画面重组、乐器的位置感等,便会格外感觉清楚明确。聆听气氛与亮 着灯时的情趣相去相当远。瞎子的听觉特别敏锐,就是他们丧失了视觉上的障碍。我的发烧朋友中,闭着眼睛赏音乐的相当多,大概他们希望这样就能降低了视觉上 的影响他们聆听的专注。

最近对学习声音的知识上花了一些时间,这里交代一些学习心得做下来的功课。

音乐奇异力量的秘密是什么?经过努力,科学家给我们们拼出一幅了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家脑里的图像。

音 乐除了弥漫在周围,我们除了聆听便不能以绩其它方式拥有它。当优美的管弦乐响起的时候,我们会激动得浑身战抖,流下热泪。人类对声音的爱好有深刻的基础, 我们的乐感是天生的,2个月的婴儿听到会转头朝向和谐、愉快的声音,而会避开刺耳的噪音。音乐如此广阔地被热爱,肯定有着一个有趣的生物学秘密。

可 能的情况是处理音乐的区域分布于全脑,这些区域同时会处理其它事务。这些活动区域随着个体的经验和音乐训练而变化。在感觉器官中耳朵具有最少的感觉细胞 ——3500个听觉细胞,相对于眼睛的10亿个感光细胞简直是九牛一毛。然而人们对于音乐的反应却具有显着的适应性,稍加学习就可以重新调整大脑处理音乐 的方式。

音高、音程、旋律与声音的空间概念相当类似,它们的表现,可以在许多音乐日常用语上,可以看出端倪。如音的「高低」这个空间观念 来形容音高,在古今中外似乎都是一样的。 在音程方面,我们不但使用了「距离」这个静态的空间观念,也用到「级进、跳进」等动态的空间观念。在旋律的认知方面,我们用「上行╱下行」、「平行╱同向 ╱反向╱斜行」来形容单条及多条旋律线的运动。

种种形容词都与视觉做比较,才能够显示出声音的独特性。例如我们说:「女歌唱家的声音比男 歌唱家的声音高」,因为女人讲话的平均音高约为220 Hz,大于男人讲话的平均音高(约为120 Hz)。然而,虽然蓝色光光波频率平均值比红色光高,但我们并不会说「蓝色光比红色光高」。换言之,频率虽然是光波和声波的一大特征,但只有听觉处理上, 才会将频率牵扯到空间的观念里去,反观视觉系统里面,色彩知觉与空间知觉并没有这样的关系,光波的频率并没有以一维(one-dimensional)的 量来认知。

音高 (pitch) 的概念, 却是听觉有别于视觉的一大关键, 视觉中没有类似音高的观念。声波具有周期性, 因此可定义音高f0, 所有的泛音频率都是f0的整数倍。自然界的红光, 蓝光就没有"音高/泛音"这些形容词。

听觉系统之所以演化出处理音高的能力, 是为了做听觉景像分析auditory scene analysis"(特别是音高基的组 pitch-based grouping, 这个说法很深刻, 很有道理。

原 来人的听觉对音高 (pitch) 的概念,有绝对音感相对音感。所谓绝对音感是说声音的真实音高,每个人的耳蜗中都有一把具绝对音高刻度的尺,它将所接收的声音作频谱分析,再由右脑听觉皮 质区的主干区算出音频。若听者使用绝对音感,则左脑将每个音贴上固定唱名的标签;若听者使用相对音感,则各个音频讯息被传到右脑听觉皮质区的周边区域,处 理成相对音高的讯息。一般人无法意识到绝对音高,因为人类语言是相对音高的结构,毫无用处的绝对音高信息乃被深埋。有些动物习惯听绝对音高,牠们的语言 (如某些鸟语)可能就是绝对音高的结构。

其实人人都能够感知绝对音高,但它被有效的隐藏起来,因为它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是冗余的信息。每 个人幼时都具有绝对音感,但在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中,幼儿必须学着将绝对音高的信息"系统化的比较"的处理,成为更有用的相对音高信息,以便学习语言声 调,此时若不将固定唱名铭印在他脑中,以后他的绝对音感,可能将永远隐而不显。

具相对音感力的人在听音程时,视觉皮质区中位于Talairach 坐标(15, -87, 29)的区域被活化,具绝对音感者则不会被活化。具絶对感者只动用到较少的空间认知神经回路来处理旋律,因为他们习惯以固定唱名来推算音程。

在 音高的认知中,绝对音高信息进一步被处理为相对音高信息;反之,在视觉空间认知中,物体相对于眼球位置的信息,必须进一步处理为绝对位置信息,以在眼动、 头动的情形下维持物体位置的恒定性。这个「相对→绝对」的空间处理,可能是在视觉皮质中的V6 区域进行的。这个处理跟「绝对音高→相对音高」有些类似,因此,具相对音感者可能动用到V6 区域附近的神经回路来计算相对音高。此猜测尚待检验。

音 乐家的音乐感觉比常人敏锐,具绝对音感的音乐家在听到任何声音时,都能立即指出它相当于钢琴上的那一个音,这种能力,对于只能辨识声音与声音之间的相对音 高关系的人而言,无疑是一种神奇的现象。绝对音感真的只是上天赐与少数人的异禀吗?心理学家发现,绝大部份的婴儿可能都具有绝对音感,此能力有助于小婴儿 开始学习语言,一旦语言发展阶段完成,绝对音感的能力也就功成身退,因此大部份的人都没有绝对音感。

其实每个人本来都有绝对音感,但置身在具相对音高结构的音乐环境中,久而久之便丧失此一种能力。发烧朋友们常称XX人有一对金耳朵,这金耳朵大概是具备了鉴识绝对音感的能力,所以他能彷如交响乐指挥家般,瞬即能鉴听到声音那里不对头。

arvey 在 2005-1-18 9:56:01 发表的内容


引用:
harvey 在 2005-1-11 12:46:02 发表的内容


下列的表显出谐波的次数、波形变化

谐波Harmonic  节点数 Nodes  反节点数Antinodes    合成波形Pattern

1st           2                 1                              
   

2nd           3                 2                              

3rd             4                 3                              

4th    5    4                              

5th    6    5                                                               

6th    7    6                                          [

上列的1次到6次n次的谐波波形图是在同一瞬间存在于同一聆听空间里。

nth    n + 1    n    --
音 色又称音品,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和包络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各次谐波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泛音。单一频率的音称为 纯音,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每个基音都有固有的频率和不同响度的泛音,借此可以区别其它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声音波形各次谐波的比例和随时间的衰 减大小决定了各种声源的音色特征,其包络是每个周期波峰间的连线,包络的陡缓影响声音强度的瞬态特性。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Hi— Fi)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其实地感受到诸如声源定位感、空间包围感、层次厚度感等各种临场听感的立体 环绕声效果。

另外,表征声音的其它物理特性还有:音值,又称音长,是由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持续的时间长,音则长;反之则 短。从以上主观描述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看,人耳的听觉特性并非完全线性。声音传到人的耳内经处理后,除了基音外,还会产生各种谐音及它们的和音和差音,并 不是所有这些成分都能被感觉。人耳对声音具有接收、选择、分析、判断响度、音高和音品的功能,例如,人耳对高频声音信号只能感受到对声音定位有决定性影响 的时域波形的包络(特别是变化快的包络在内耳的延时),而感觉不出单个周期的波形和判断不出频率非常接近的高频信号的方向;以及对声音幅度分辨率低,对相 位失真不敏感等。这些涉及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方面的复杂问题。

a 时间差和声级差的组合

双耳效应所产生的各种差别,对声源的方位感,都能够单独发生作用。在它们相互结合时,则产生综合作用。如果它们的作用相反,那末就相互抵消。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聆听室里经常会发生这种声音相互抵消的情况,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影响回放出来的声音不好听的罪魁祸首。

近 代立体声技术的实践证明.时间差和声级差的组合,对声源方位感的效果十分明显。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1 ms时间差相当于5 -12 dB的声级差,其关系可互换。在一个混响时间超过正常声学要求的大厅里,声频的反射声、混响声等声级大大超过其直达声。这时,人耳对声源的第一波阵声源的 刺激甚为敏感,如果反射声和混响对于直达声延时40 - 60 M,人耳还可能把握到声源方位。如果延时超过这个40 - 60 M范围,人耳便无法分辨原发声到达双耳的时间差和声级差,就会产生分离的方向感,或混乱的方向感。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回声很重的大厅里不容易把握住声源方 位,需要用眼睛帮助定位的缘故。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怎样去保持第一波阵声源的纯净性,极力设法去保持以免受到干扰。我们的声学处理 重点,就是尽量消除那些多次反射声波的干扰,设法吸收它们或扰乱它们的扩散方向。聆听室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种容器,在其中发生的声音反射回听者耳朵那里 ——音箱产生声波,其中一些直接到聆听者的耳朵,而大部份是由房间的地板、天花板或墙壁等反射之后,才到聆听者耳朵的。当两个同频率等幅度的声波,以不同 的时间到达聆听者的耳朵,这些声音就是多少有点不同相位,即是说,声波形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一样,但波峰值和波谷值都不相吻合。两个声波在完全反相时,峰值 填平了波谷值,就完全抵消。波形的总幅度是由「常态」或媒体的、非激发态开始算起的最大偏离,数值是正的。但声波的本身是在正负两个方向连续变化,因此在 声波上的某一点,相对于正常状态时,声波的综合会产生正值或负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多个声波相交时,会互相加强或互相抵消的原因。这些合成声波的幅度,等 于在相交点各声波幅度之和,如果是正值相加就定生一个更大的正值,负值相加产生一个更大的负值;如果正负值相加,总的结果就接近于零。如果两个声波的幅度 完全相等,但是数值相反,合成声波的幅度就等于零。同样,对于声波其压缩的部份遇到另一声波的稀疏部份,互相会抵消,其程度依随着室内正常的空气密度的偏 离而不同。如果完全抵消,就会没有声音。
声音的音色 *(注1) 是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 ( spectrum ) 和它所凝聚的氛围决定。声音波形的基频( fundamental ) 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 ( fundamental tone );各阶次 ( order ) 的谐波(harmonics )*(注2) 的微小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分泛音 ( partial tone )。单一频率的音,称为纯音( tone),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 ( complex tone )。每个基音都有独特的频率和不同响度的泛音,人们聆听到时,立即可以分辨出来这种独特的频率的特征,与其它不同响度的泛音 (overtone),但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之间的分别。声音波形及各次谐波的比例、声音波形随时间的衰减大小,决定了各种声源的音色特征,它的凝 聚氛围是每个周期波峰间的连线,凝聚氛围的陡缓,影响声音强度的瞬态特性。声音的音色色彩纷呈,变化万千,高保真 ( Hi Fi ) 音响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输、还原去重建原始声场的一切特征,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声源定位感 ( positioning or spatiality ) 、空间感 ( spaciousness ) 的质素,能显示许多不同乐器或演唱者,各个发声位置及其声音空间。有人认为空间感即是英文的声像演绎( soundstage presentation ),亦即回放系统准确地再生原始演唱者或乐器的位置、尺码、形状和声音的特征。空间感呈现很广阔环回声音、较两边音箱阔的三维空间,可以感觉得到临场的聆 听感、大堂堂音 ( ambience ) ,包围感( envelope or ambience )、层次深度感 ( layers and depth ) 等各种立体声音的环回的效果。
*(注1)音色timbre的概念十分复杂,如上述的定义,构成音色的物理成分十分复杂;人耳对音 色的感觉过程也十分复杂;每个人都生就一对与别人不同的耳朵,对音色感觉和心理上反应也十分错综复杂。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听觉,可以说十分错综复杂,彼此 之间也干差万别的,各自有自己与别不同的「主观评价」。
*注2:谐波harmonics亦称为overtones: 它们是一群基频的倍数频率。谐波的延伸可以无限地超越人的闻阈。谐波里包含有「奇次谐波」和「偶次谐波」的特性。一个二次谐波相当于四倍的基频; 如此类推。每一个偶次的谐波,如2.4.6等,就是一个八度音阶 ( octave ) , 或是音阶高于相应基频的倍数。另一方面,每一个奇次的谐波,如3,5,7等,及它们提升层次所产生的连串音阶,没有与任何八度谐波相对应,因而会是一种不 愉快声音。因此,我在这里必须强调:音响系统会产生奇次谐波的话,它回放出粗糙难听而偏硬声音,因而也不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c音色的物理成分:

我 们耳朵对音色的感觉,是人类听觉器官最为神奇的功能之一。活到八十岁的老人,一生中可能听到并且能瞬息间分辨出亿万个不同声音的音色,而且可以清晰地记忆 它们之间的不同音色的特点,可以说人耳对音色的分辨能力是无限的。这也是人类听觉器官最挑剔的功能,是判断声音音色好听或是不好听的主观直接神奇的功能。

声学上音色之间的差别分解为:

(1)频率frequency 是声音的基础,不同的频率产生相异的音调,令人聆听到不同的意义或旋律(基频频率fundamentals及其谐波序列orders of harmonics) ;

(2)振幅modulation 是声音天赋的特质,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乐器,都会有它自己与别不同的特质。它会令人聆听起来时产生感觉,令人的情绪产生变化:立即分辨出是谁或者是甚么乐器的发出来的声音;

(3) 发声过程sound sequence是声音产生的源头,决定声音的赋有的特征,它是根据乐器的材料成份、形状、构造…的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这便是名歌星、名琴的分别, 他们的声音产生的源头与别不同,人们喜欢聆听。上篇<再谈音响贵气>文章提起的意大利小提琴,和下文所提的土耳其钹,都是因为它们的声音产生 的源头特殊,人们喜欢聆听而誉满全球。

这三个变量因素,是一种包含着时间的当量,帮助我们进一步弄清楚音色概念。音色感觉的生理机制,是 人耳蜗基底腹,在受到这三个当量的刺激后,向大脑皮质所发送相应的脉冲信号。这些变量因素是构成音乐语言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 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等的复杂变化,令音乐多姿多采、千变万化。

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发声腔调,每一件乐器也会奏出不同于其它 乐器的声音。事实上每一滴雨水落地的响声,落点不同因而彼此各自也有区别。这些音色差别,我们都能够感觉出来。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各种各样的音色的感觉,都可以归纳为听觉器官对声音进行频谱分析的结果。 每个人对同一种音色的评价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意见。形成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就像每人的口味嗜好一样,各有各人自己的偏好,很难强 求一致。

d 形成对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

在交响乐队中的土耳其钹 (Cymbals),也是一种用“响铜”制造的体呜乐器,源出自古代土耳其,最早在埃及、叙利亚和伊朗流行,后来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而传入欧洲。 1623年,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一位名叫艾夫迪斯(Avedis)的炼金匠,发现了一种冶炼合金的秘方,并将其应用到制钹上,才使土耳其 钱各扬天下。由于艾夫迪斯的成名,人们给他取了“齐尔德吉安”(Zildjian,即“钹匠”)的雅号。时至350余年后的今日,艾夫迪斯的直系后裔仍在 使用世传的秘方制造着世界闻名的“齐尔德吉安” 钹。但现代欧美的一些制钹厂,已经学会模伤“钹匠”的技艺,造出了不少出色的仿制品。这是世人主观评价对钹音色独具爱心的例子。

(1)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日常接触的声音信号亦不同,适应了较为宁静的生活环境的人,对城市的烦嚣音响感到刺耳;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习惯了城市街道杂音,对城市喧哗嘈杂声响,却并不那样无法忍受。

(2)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会有很大的不相同,经常接触音乐艺术,对乐器音色和演奏技巧有研究的人,和平时不接触音乐艺术,不关心乐器演奏的人,对音乐音色虽然有不 同的评价。前者对音色要求细腻、严格,能够区分音色的微小变化;后者对音色要求祖糙,无法感觉出音色的细微变化。

(3)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聆听声音的能力会逐渐下降,音色的谐波成分(高频泛音)听不见了,因此,上数岁的人与年青人的音色感觉有所不同。 老年人觉得不明亮的音色,年青人感觉明亮,老年人感到明亮的音色.年青人可能会感到刺耳。

(4) 每个人聆听音乐时的心态状况不同.亦影响对音色的感觉。例如一个人处于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对明亮尖锐的音响感到厌恶和格格不入,而其它人并没有这种感觉。

(5) 一些人听觉生理上有缺陷,对音色产生与常人不同的感觉,会影响对一些特定的频段音色的分析能力,从而影响音色的正常感觉。

音色的美与丑感觉依附于人的物理条件,就个人的感受来说,又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纯粹地为某一个音色的好坏去争辩不休,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e声级差

不 同的声强的声波到达两只耳朵时,会产生声级差。形成声级差的主要原因是人耳朵的遮蔽效应。前进中的声波如遇到几何尺寸等于或大于声波波长的障碍物,会发生 遮蔽效应。其原理是:高频声在传播遇到障碍物时,因无法越过障碍物,在障碍物后面形成声阴影区;低频声波波长大于障碍物而在障碍物后面形成声音衍射区。

高频声音对于声级差起重要作用,因为高频声波不能绕道聆听者头部,所以处于声阴影区的那只耳朵,比较能够听到直达声的那只耳朵,声强级产生差异。频率愈高,声源偏离正面中轴线愈大,声级差就愈明显。 这就是我们对高频声波有更高的方向分辨能力的原因。

从衍射效应的角度看,低频声音当然也会形成声级差。但是由于头部直径为20 cm左有,低频声音发生衍射时,多走的路程有限,因衍射而损失的能量也很小。因而偏离中轴线的低频声,到达两耳的声级差几近于零,对声源定位作用不明显,因此低频声音没有方向性。

声级差令人们的感觉:对高频声波有更高的方向性,而低频声音没有方向性,因此我们做声学处理的时候,对高频声波(尤其是它们的第一、第二次反射波) 必需设法把它们吸收,以免它们产生声波的和差效应,破坏了整个音乐回放效果。

f音色差

遮 蔽效应对于音级差产生作用的同时,必然会同时对音色产生影响。因为构成音色的主要成分是基础音和各次谐波的分量。例如一个基频为200 Hz,入射角为45o 复合波的点声源,它的基础音和低次序谐波,遇到头部障碍后产生衍射效应,其高次谐波则被头部遮蔽而出现高频声阴影区。这时,到达一侧耳朵的声音为直达声 (原音色) ;到达另一侧耳朵的声音,因为高频损失而使音色发生变化。大脑皮质根据两耳的音色差来辨认声源方位。由此可见,音色差是高频信号声级差的另一种反映。

必 须指出,音色差的形成主要是那些基频在60 Hz以上的复合音声源。因为60 Hz以下的声音高次谐波波长较大,遇到头部尺寸(直径约20 cm)的障碍并不产生遮蔽效应;例如基频为30 Hz的声音,其15次谐波为480 Hz,波长为0.716 m,波长比头部直径大许多,双耳之间不会形成明显的音色差,其17、18、19次谐波,强度很弱,对音色构成意义不大。因此,60 Hz以下的声音比中频、高频声的声源方位感准确性要低。

从强度差和音色差对双耳效应作用中,可以推想出纯音比复合音更加难以定位,原因在于纯音是正弦波(单个波),不能构造音色差。

g声源深度感

声 源深度是听音人与声源之间的距离,所以声源的深度感,又可以称为声源距离定位。声源深度感常常同某个数字模式相联系。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我们除了感觉 到这个声音发生的大致方位外,还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发生的大致距离。若要精确地感觉到声源的深度,则要熟悉声场环境,熟悉声源音色,或者直接借助视觉去测量 声源与自己的距离。由此说明,声源深度感是后天形成的,可训练的。

深度定位主要通过声波衰减的程度来判定。声波在辐射过程中,能量随传播的距离而损耗,首先是高次谐波中振幅较小的先衰减,形成音色变化。人耳听到声信号后,同大脑储存的声信号作比较,从而判断这个声信号声源的深度。

深 度感的另一途径是声源比较法。当有数个不同距离的声源存在时,人耳可通过最近的点声频,来推测出其它声源的深度。多个不同距离和入射角的点声源所形成的阵 声源,使听觉产生声音的宽度感和包围感。再重复一句话;声源深度感通常与视觉并联,靠视觉形成经验,靠视觉帮助精确定位。

这里必须要提出的是必须注意聆听室的宁静性。这种宁静包括聆听室会不会受到外界声音的介入,最重要的还是音响系统会不会存在任何内部的噪音(local noise) 。

h频段跟踪与音色分离

声场中有许多音色相近,但频率不同的点声源同时发声,听觉能够跟踪其中一个声源,听觉的这种功能称为频段跟踪。例如交响乐欣赏,当许多拉弦乐器在不同高度上同时发声的情况下.欣赏者仍然清晰听见某一声部的声音,就是频段跟踪功能在起作用。

声 场中有许多个频率相近、但音色不同的点声源同时发声,听觉能够将某一个音色与其它音色分离出来,这种听觉功能称为音色分离。最常见的例子是,在一个喧闹的 环境里,当我们想要听清楚某人的讲话声时,我们就会全神贯注地去抓住这个声音,这时,仿佛其它声音都减弱了,被抓住的声音好像从众多的讲话声中分离了出 来。这就是人耳的音色分离功能在起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频段跟踪与音色分离两种功能常常是同时起作用的。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 声音信号,都存着频率差别。另外在乐器音域表中,弦乐的最高音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人声及管乐的最高、最低音也不是绝对的,它们会依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而有 些许的改变。同时管弦乐团的排列也会因乐曲需要而作调整。

这里,我特意将音乐指挥乐团演出时,习惯性的将不同乐器的排列方式,借用了一个示意图列出如下,帮助乐迷们作频段跟踪,听觉能够跟踪其中某一种乐器声源,去分析自己的音响系统的音响舞台。这样或许会提高聆听音乐时的趣味性。
声音整体平衡性

让我们首先了解各种不同频段有各自的音色特点:

比 如,一把小提琴拉出a'--440Hz的声音,双簧管也吹出a'--440Hz的声音,它们的音高一样,音强也可以一样,但是一听就能分辨出哪个声音是小 提琴,哪个声音是双簧管。其原因是它们各自的高频频段频率泛音成分各不相同。聆听歌曲也是一样,例如由Sahara Brightman演唱一首"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Madonna也演唱一首"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两首歌调一样,响度也一样,配器也一样,我们一听便分辨出来哪个是Sahara唱的,哪个是Madonna唱的,说明两个歌手各自的声音高频频段频率 泛音不相同,高频频段频率成分的幅度不同,两个人的音色个性也不相同。如果这种频频段成分过少,那么音色的个性就减色了,韵味也就失掉了,声音就有些尖 噪,出现沙哑声,有些刺耳的感觉了。因此,高频频段成分不要过量。然而又绝对不能没有,否则声音会失去个性。

不同频率的细节对音色的影响 (上文已经在频域那节简单地绍过,这里再进一步分析频率与音色的关系,发烧朋友它认识清楚后,认为自己的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那种情况不对头,就不会像盲人摸象般无从入手了:

低 音频段:20至200 Hz:如果低音频段比较丰满,则音色会变得雄浑厚实,充沛的空间感,因为整房间都是共振频率,而且都是低频区域;如果这个频率成分多了,会使人自然联想到 房间的空间声音传播状态。如果这个频率的成分不足,声音音色就会显得苍白、单薄,失去了基音而感到乏力;如果这个频率的成分在声音音色中过多了,单元的声 音听来就会显得浑浊不清,因而降低了音乐细节的清晰度。

20至60 Hz频率:由于乐音的基音大多存在这段频率以上,这段频率又是房间或厅堂经常出现的谐振频率,对音色的空间感影响很大。如果这段频率表现得充分,会令聆听 者产生一种置身于大厅之中的感受;如果这段频率贫乏的话,音色便会变得空虚;如果这段频率过强时,会产生一种嗡嗡的低频共振的声音,严重地影响了语音的清 晰度和可懂度(驻波、共振)。

60至100 Hz频率:这频段频率影响声音的雄浑感,是低音的基音区。如果这段频率很丰满,音色会显得厚实、雄浑感强。如果这段频率不足,音色会变得无力;而如果这段 频率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鸣声的感觉。这个频段也是驻波最易产生的区域,假如房间边长与这频段相近或成比例,即会因共振而产生驻波。

100至150 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丰满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增强,就会产生一种房间共鸣的空间感、雄浑感;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了,音色会变得单薄、苍白;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将会显得浑浊,语音的清晰度变差。

中 低音频段:200至600 Hz频段是人声和主要乐器的主音区基音的频段。这个频段音色比较丰满,则音色将显得比较圆润、有力度。因为基音频率丰满了,音色的表现力度就强,强度就 大,声音也变强了。如果这个频段贫乏,其音色会变得软弱无力、空虚,音色发散,高低音不合拢;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其音色就会变得生硬、不自然。因为基音 成分过强,相对泛音的强度就变弱了,所以音色缺乏润滑性。

150至300 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乏,音 色会显得发软、发飘,语音则会变得软绵绵;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声音会变得生硬而不自然,且没有特色。

300至500 Hz频率:这段频率是语音的主要音区频率。这段频率的幅度丰满,语音有力度。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声音会显得空洞、不坚实;如果这段频率幅度过强,音色 会变得单调,相对来说低频成分少了,高频成分也少了,语音会变成像电话中声音的音色一样,显得很单调。

中高音频段:600 Hz至6K Hz:这个频段是人耳听觉比较灵敏的频段,它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清晰度、透明度。如果这个频段的音色成分太少了,则音色会变和黯淡了,朦朦胧胧的好像声音 被罩上一层面纱一样;如果这频段成分过高了,音色就变得尖利,显得呆板、发楞。 这频段是人耳朵最敏感的频段,因此人的耳朵对这频段的要求比较吹求疵,这频段可以说是耐听不耐听的分水岭。

500 Hz至1K Hz频率:这段频率是人声的基音频率区域,是一个重要的频率范围。如果这段频率丰满,人声的轮廓明朗,整体感好;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语音会产生一种收 缩感;如果这段频率过强,语音就会产生一种向前凸出的感觉,使语音产生一种提前进人人耳的听觉感受。

800 Hz频率:这个频率幅度影响音色的力度。如果这个频率丰满,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如果这个频率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弛,也就是800 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显;而如果这个频率过多了,则会产生喉音感。人人都有一个喉腔,人人都有一定的喉音,如果音色中的喉音成分过 多了,则会失掉语音的个性、失掉音色的美感。因此,录音师认为这频率是"危险频率",要十分谨慎处理。

1至2K Hz频率:这段频率范围表达通透感明显,顺畅感好。如果这段频率贫乏,音色则松散且音色脱节;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则有跳跃感。

4K Hz频率:这个频率的穿透力很强。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至4K 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空虚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强了,则会产生咳声的感觉,例如 当收音机接收电台频率不正时,播音员常发出的咳音声。 2K至3K Hz频率:这段频率是影响声音明亮度最敏感的频段,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丰富,则音色的明亮度会增强,如果这段频率幅度不足,则音色将会变得朦朦胧胧,聆听起 来彷如隔着一层纱;而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音色就会显得呆板、发硬、不自然。

高音频段:6K至20K Hz:这个频段的声音幅度影响音色的表现力的重要频段,甚么泛音、余韵、残响都在这个频段现和衰灭。如果这个频段的泛音幅度比较丰满,那么音色的个性表现 良好,音色的解析能力强,音色的彩色比较鲜明。这个频段在声音的成分中幅度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强度不是很大,但是它对音色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声音的 尾巴强度不是很大,但是它对音色韵味的影响却很大,所谓「绕梁三日」描述的就在这里,因此它十分宝贵,也是发烧的追求重点——贵气。

4K 至5K Hz频率:这段频率对乐器的表现响度关系密切。如果这段频率成分幅度大了,乐器的响度就会提高;如果这段频率强度变小了,会使人听觉感到这种乐器与人耳的 距离变得遥远了;如果这段频率强度提高了,则会使人感觉乐器与人耳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对聆听的层次感影响相当大。

5K至6K Hz频率: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可懂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显得含糊不清;如果此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变得锋利,易使人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感。

6K至8K Hz频率: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明亮度,这是人耳听觉敏感的频率,影响音色清晰度。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少,则音色会变得暗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则音色显得齿音显得过重。

8K至10KHz频率:这段频率s(嘶)音非常明显,影响音色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

10k 至12K Hz频率:这是高音木、竹管乐器的高音铜管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高音管乐器的金属声、木管声、竹管声都显得非常强烈。如果 这段频率缺乏,则音色将会失去光泽,失去个性;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会产生尖噪,刺耳的感觉。分不出铜、木、竹的气质音色。

12k至 16K Hz频率:这是人耳可以听到的高频率声波,是音色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是一些高音乐器和高音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频段,例如镲、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 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可给人一种"金光四射"的感觉,强烈地表现了各种乐器的个性。如果这段频率成分不足,则音色将会会失掉色彩,失去个性;而如果这 段频率成分过强,如激励器激励过强,音色会产生"毛刺"般尖锐烦噪、刺耳的高频噪声,对此频段应给予一定的适当的衰减。

16k至 20K Hz频率:这段频率范围实际上对于人耳的听觉器官来说,已经听不到了,因为人耳听觉的最高频率是15.1K Hz。但是,人可以通过人体和头骨、颅骨将感受到的16k至20K Hz频率的声波传递给大脑的右脑听觉皮质区,因而感受到这个声波的存在。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气质、韵味、色彩、和感情。如果音响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达不到 这个频率范围,那么音色的韵味将会失落;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则给人一种宇宙声的感觉,一种幻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使人有一种不稳定的、太空漫游般感 觉。因为这些频率大多数是基音的不谐和音频率,所以会产生一种不安定的感受。这段频率在音色当中强度很小。但是很重要,是音色的表现力部分,也是常常被人 们忽略的部分,甚至有些人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是我为甚么在<四谈音响贵气>中推荐大家加一对超高音单元的原因。

综合来说,整体平衡主要是讲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合理的高、中低量感就是整体平衡性,听音乐感觉到乐曲柔和但有力度,明亮,欢快而又有层次,明晰、融合而又立体感。临场感强,那么好的音响器材其整体便体现出来了。

例如松香味:一般用于对弦乐的评价,常见的说法有”松香味十足”、”松香味浓郁”等。实际上,这是一种音高较高(频率较高)、响度较低、有毛刺感但听上去使人愉快的音。

弹性:常用于对低频的评价,较抽象,具有力度、饱满和使人愉快感。

声音的冷、暖:二者都是愉快的,冷的音质清澈、有力度、甚至略有毛刺,暖的音质明亮、圆润、力度不是那么充沛。丰满、干瘪:丰满的声音饱满、宽广、融和、令人愉快且具有一定的响度,而干瘪的声音单薄、分割、干涩、令人难受且响度一般较小。

声音的宽、窄:二者直接与重放节目的频率范围有关。如果重放节目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都能很好的表现出来,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就叫做宽。反之,重放节目时基本听不见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只有中频,就象在电话里听到的声音,令人难受,这就是窄。

声音的松、紧:一个声音如果比较散、比较圆润、有一定水分且不使人难受就叫松,而声音有力度、但比较干涩灰暗就是紧,使人不大愉快。

音 响系统回放出来的声音整体平衡性要好的意思:音响器材与聆听环境都需要平衡;回放出来的声音高、中、低频段量感都需要平衡。选择音响器材应该彻底聆听清楚 回放出来的声音是不是自己所喜爱的,不同的音响器材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音色,而且搭配出来的音色,也会千变万化。最聪明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的预算,参考友侪相 仿的音响器材搭配出来的音色,去修订选购。

一些描述声音的「形容词」与「音响系统」的关系:

声音丰满--频带宽,中低频好,混响适度

声音发直--高频及中高频欠缺,低频及中低频成份较多,但量感不足,混响时间偏短,听起来不活跃,呆板.

声音现场感或临场感频响好中高频尤其好--失真小,瞬态好

声音平衡或谐和--频率特性好,失真小

单声道有立体感--频响平坦,混响适度, 失真小,瞬态好

声音有水份--中高频混响足量,频响宽且均匀,声音出得来,有一定的响度和亮度.失真小,混响声与直达声的比例合适.在听觉上感到不干,圆润,有水份

声音狭窄--频率特性狭窄[例如只有150-4000 Hz]

声音发散--中频欠缺,中频瞬态不好,混响过多

声音有层次--瞬态好,频率特性平坦,混响适度

声音发闷--低频量感过强,特别是在150 Hz左右,且低频段失真较大,瞬态响应不好,高频和中高频成份欠缺,在3k Hz~4k Hz以上严重衰减,高频混响不足.

声音浑厚--低频及中低频量感强,特别是200~500 Hz声音出得来,高频成份够,声能平均能级较高,混响合适,失真小,声音厚实,有力.

声音发炸--声能密度过大,高频及中高频成份过多,且在高频段有噪音,有过载削顶失真

声音发浑--瞬态不好,扬声器谐振峰突出,低频或中低频过多

声音有气势,力度好--中低频段量感充足,高频成份不缺,混响足够,失真小,声音坚实有力且出得来

声音柔和--低频段频响展宽,低频,中低频也得来,高频段无峰值且高频段下降.混响适当,失真小,阻尼好,在听觉上感到柔软舒适

声音有透明感--整个音域范围内低频,中频成份适度,高频段量感充足,并有丰富的谐音和谐音上较慢的衰变过程,混响适当,失真小,瞬态响应好,听感明朗,活跃

声音清晰度好--频响宽且均匀,整个频带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小,混响适度,瞬态响应好,中低频段适度,高频段没有噪声和失真,并能出得来.语言可懂性高,乐队层次分明,声音有清澈见底之感

声音轰鸣--扬声器谐振峰严重突出,失真及瞬态均不好.

声音发破(劈)--声能密度太大,严重的谐波失真、互调失真以及过载削顶失,都会产生破的感觉,严重的还会伴有“噗噗”的杂声

声音发噪--有失真,中高频略多,有顺态互调失真

声音纤细--高频及中高频适度并失真小,瞬态好,无瞬态互调失真

声音金属声--中高频个别突出,失真严重

声音圆润 --频率特性及失真指针均好,混响适度,瞬态好

声音扎实--中低频段声能平均能级较大,高频及中高频不缺,直达声比例较大,混响声适量,响度高,失真小,声音厚实,明亮

声音尖刺--低频量感不足,中高频段(2kHz~6kHz)提升过多,频响分布不均匀,失真大,在听觉上感到刺耳

高音虚飘--缺乏中频,中高频及高频指向性术尖锐

声音发干 缺乏混响,缺乏中高频

声音发暗--缺乏高频及中高频

声音发硬--有谐波及互调失真,用仪器可明显测出,失真3%~5%

声音发沙--通频带失真较大,有附加的高次谐波,且伴有瞬态失真,听觉上感到声音沙哑

声音缩--声能密度较小,声音送不出来;缺中音,混响声少,响声低,清晰度差,音色不丰满

声音脆--中高频及高频成份过多,低频成份不足,整个频带频响不均匀,失真较大,声音单薄,不厚实

声音发飘--声能平均能级较小,响度低,缺少中音,直达声不够,间接声过多,造成声音焦点不实,声像发虚且飘动

如果聆听过程中发现声音呈现上述状态,根据所列出调整,或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写结语之前先说明一点事实,所写帖的都十分凌乱,需要补充的地方彼彼皆是,这项工作只好等待在重新整理时去做了。

结语

在我的另一个帖子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里,有人说:好听,就是好听!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itleid=65082&page=7

这简单的六个字,令我想了很久:为甚么「好听」这样难答?原来「好听」所牵涉及的聆听心理是十分复杂、高深,因此是这样难答!

任 何音乐活动,都是人内心的听觉活动(hearing activity),脑子里的听觉活动。这种活动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hearing image)。音乐感知(music perception)、音乐记忆(musical memery)、音乐想象(musical imagination)等都是内心的音乐活动。

音乐是门听觉艺术,音响回放出来的音乐的聆听心理活动,是以耳朵的听觉去听、以脑子去分 析鉴赏,这就是我们聆听音乐时的“内心听觉”,所进行的一系列与听觉有关的音乐活动。这些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意象的建立,因此,笔者认为,内心听觉是人 在内心(实际是头脑中)进行的,以音乐感的认知为基础,去形成和完善音乐意象,最终目的是希望这种心理活动能够完美。

我们这种内心听觉是 一种欣赏音乐的能力、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在欣赏音乐过程里具有先导性与创造性能力,就是这种能力令到我们的听觉具有鉴识性、判断性意识。内 心听觉与一般所说的音乐听觉不同,音乐听觉纯粹是外部听觉对音乐的感知与记忆,只是孤立地对某种声音产生的听觉意象;内心听觉则以外部听觉此为基础,进一 步将声音在心理上的分析比较,它是对音乐整体性的听觉意象,它的意景有时甚至超出这个意象,它不是外部听觉在脑子里的纯粹复制,它已经摆脱了外部听觉束 缚,令乐内心听觉与先导性与创造性能力结合。

这种内心听觉,可以说已经贯穿了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活动过程。演奏家也是如此,他在演奏时,也 总是在内心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出的音响,提前于外化的真实音响对音色、力度、速度等要素的分寸感做出判断,以便调整自己的演奏动作求得自己满意的声音效 果;我们聆听音响欣赏音乐,并不单纯是听觉器官的活动,它是一种内、外结合的听觉活动,当欣赏主体以耳朵听音乐的时候,内心的听觉也总是在不断地帮助他对 感官听觉作出判断。

但是欣赏音乐活动的内心听觉的形成、先导性与创造性能力所起的作用等,各个聆听音响的朋友也会是不同的。取决于聆听者的聆听经验等诸多外在内在所具备的条件。

下文中,笔者试举一个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学习过程中的例子,以描述聆听器乐演奏中,自己的内心听觉是怎样活动的:

笔 者试举的聆听韦伯(Weber)的钢琴作品#65 <邀舞>(Invitation to the Dance),它是一首华丽的回旋曲,非常简单易懂,而且形象化。我聆听的版本是经已由柏辽兹(Berlioz)改编了的管弦乐乐曲。开始时描绘舞场的引 子,朴素的大提琴旋律是男主角,婉转妩媚的木管乐器是女主角,反复地重现模拟男主角与女主角在细语对谈。然后另一个大提琴旋律兴起,表示男主角邀女主角共 舞,木管乐器的女主角回答另一新旋律,表示女主角客气地婉言推却;男主角坚持的再次邀女主角共舞,由于谈话间彼此渐渐熟落,女主角欣然同意共舞。

引 子结束而进入一首华丽的圆舞曲。它也是一首稍为大型的回旋曲,快三步的节奏感非常强烈,在基本旋律的变奏中,加进新的材料速度、力度、起伏跌宕、互相对比 的结构,描写了不同的舞蹈状态,令聆听彷佛置身于舞池里,领着女伴翩翩与舞于人群之间。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结构,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 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风格古朴典雅,生动秀美。

柏辽兹在配器上所下的功夫是卓越的,以朴素的大提琴旋律代表男主角,婉转妩媚的木管乐器代 表女主角,更是可圈可点,处理舞会的热闹气氛、人们的兴致、翩翩起舞的形态,都能绘画出玲珑浮凸的、栩栩如生音乐景像,景色迷人令人彷如亲临现场。这就是 一种以耳朵「看」到音乐舞台、以耳朵「触摸」到音符的抽象景界。


  聆听者第一次聆听时,一定不会意识到这种景像。不断地聆听两三次,头脑就会对这首乐曲形成一定的听觉意象,接下来聆听演奏此曲时,结合前两次的听觉积累内 心中记忆,由于脑子里已经建立了声音的怀念记忆(romantic sound memory) ,无论以甚么乐器演奏这这首乐曲,都立即会形成表现此曲的新的音乐意象。

以上便是我的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的整个活动过程。笔者将这个心 理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听觉意象的形成,和听觉意象指导演奏。因此我们讨论内心听觉就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内心听觉能力是随着听觉意象的不断完善形成起来 的,其二,内心听觉发挥作用,是通过形成的听觉意象,进一步指导自己去调整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效果,好的声音才能够得以实现的。

(未完,待续)
既然音乐内心听觉,是人的大脑中基于以往聆听音乐的积累、与新发生的音乐音响相结合的心理活动,因此,有目的地对自己在这方面加以培养、提高,在音乐音响实践中,就有可能发挥更加积极的效用。

聆 听音响音乐,事实上可以说是一个二度创造音乐空间的过程。因为器乐演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不仅是创造而且又是再创造,即二度创造。「再创造」就 是指它是在作曲家一度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必须以乐谱形式的音乐作品为再创造的依据,准确的把握和领会音乐作品的真谛,并在所创造的音响中正确地体现出 来。聆听音响音乐呢,这种活动就是二度创造后的「再创造」了!因为它是建筑在录音师的二度创造基础上,再以音响系统去「再创造」出录音师的二度创造的声音 重现的效果与音乐听觉意象。

听觉意象是心理学专业名词,那么什么是意象呢?聆听者的心理学简单地立即想到:它就是音象(sound image)。人在感受客观事物时,刺激就在头脑里留下印迹,在这之后,刺激物虽已消逝,但印迹仍在头脑里保持,必要时这印迹又能显现出来,在头脑里再现 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意象实质上是一种感知,是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它是记忆的重要形式,也是想象力的基础。

听觉与视觉差异 在于:视觉在现实环境里可以看到东西,清晰地知道东西的外貌、颜色、质素,甚至可以用触觉去深入了解;听觉在现实环境里只可以听到东西,感觉到东西的音像 轮廓、音色的美丽、音质的好坏,却无法眼见或触摸。声音是不在场的抽象物体,只可以随着时间去聆听它甚至最细致的存在,而不能够像视觉般去观察细看。

不 在场这个词在这里意味着数种不同的事物:首先,它可以表示为某些实际存在的,但由于是在别处而并没有出现在眼前;其次,它还能表示为某种实际并不存在,必 须创造出来才能存在的事物。声音的意象也具有 「不在场」事物再现出来的功能,也具有产生出从未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功能。声音这一个‘不在场’的事物,发烧朋友在音响回放方面获得愿望的满足,它却有时 仅可以满足简单渴望,而不可能就能达到满意的意象景界,需要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通往创造力的能力。因此,意象是使发烧朋友不再消极地去适应现实,不再被 迫受到现实局限的驱动力。

音乐的重现靠音响系统,感受音乐的美丽依赖于听觉,因而人们头脑中显现的音乐基本是听觉意象,音乐意象其实就是 指听觉意象。正因为音乐意象具有创造的能力,我们才说内心听觉具有创造的能力,二者具有同一性。内心听觉这一心理过程,主要是音乐意象出现和发挥作用的过 程。当然这一心理过程,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发挥,如感知、想象、联想、记忆、情感及意象等协同配合,互济互补,不过主要涉及的是意象这一心理过程。因 此对其它心理因素就不一一论述了。

笔者认为,成功的音乐意象,应该是与主体内心需求,相符的主观音响效果。因此,成功音乐意象的出现,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听觉意象是随着音乐的多次刺激,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成型的。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听觉也实现了它的形成过程。

每 一次音乐刺激,大脑都会产生音乐感知。由于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和主体的个体差异,因此,每一次所形成的感知,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感知更深入了;相应地形 成的音乐意象,也会有所改变。经过多次的音响刺激,必然会积累到逐渐丰富的音乐感知,故音乐意象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升华的。

内 心听觉不仅贯穿了意象形成的过程,而且以形成意象为最终目的。内心听觉在形成意象的过程中,随着外部听觉音响积累的丰富不断得到提高。内心听觉活动的具体 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心中有象」的演奏音响效果”。我们聆听音乐时,总会无意识地感觉到了什么,又捕捉到了什么,尽管这一切来得太快,稍纵即逝,然 而这一现象确确实实的存在着。很多人这样说:在聆听音乐时,内心确实体会到了另外的不同的东西,比如说「想象」:聆听的某一个瞬间,眼前确实是呈现出一幅 或明或暗的意景。

其实,人们的这种体验反映出演奏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另一种心理现象,那就是由内心听觉产生的音乐意象。在意象形成过程中内 心听觉要求听觉主体在极短的时间经历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条列心理过程,随着外部听觉的重复刺激,这一心理过程的序 进得到了高度的概括,这时听觉意象出现了,我们感受到、体会到和捕捉到的就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意象。但是这一形成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因此我们会有这种似 有若无的感觉。如果我们了解了内心听觉在演奏中形成的心理机制,将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为有意识的形为,必将会对我们演奏中主动形成所期望的音乐意象助 一臂之力。

这里我插入一个消息:<您喜欢真,还是美>这帖子复活了!由2004-5进入2005-1,讨论更显精采。我在这 里正好谈及类似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建立自己的听觉意象呢?我的观点趋向现实,说喜欢真是自己在骗自己,一方面「真」的确是可遇不可求,何况「真」不一定好 听!因此我欣赏的是「美」,是情人眼里的「美」就满足了。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 ... tleid=54580&page=16

大 脑中储存信息相匹配的感知材料,其实不断地受到全新的音乐感知材料所充实着,后者便会很快参与到音乐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中形成意象,而那一部分新的音乐 感知材料便会存储在大脑中为下一次音乐的刺激奠定坚实基础。音响发烧朋友的音乐感知,随着聆听音响的不断反复刺激,聆听经验便会越积累越多,感知材料积累 得越多,意象的形成便会越容易。
好听不好听评鉴标准也就会越来越明确。

人的意象的种类很多,有多少种感觉就有多少种意象,但主要 是视觉和听觉两种,发烧音响人则以听觉方式占据优势。他们的内心听觉,是随着听觉意象的不断完善形成起来的。音乐知觉不仅仅是形成意象的基础,并且在聆听 过程意象作用中同样也参与,只不过这两个心理过程中,知觉参与的形式是不同的。前者是从大脑中存储的与音乐相匹配的音乐感知,提炼出来形成音乐意象,而后 者则是以事先形成的音乐意象,反作用于音响声音刺激所形成的新的音乐感知。这两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并且共同组成内心听觉的整个心理过程。这整个过程也正 是我们通俗所讲的「找感觉」,「发挥想象力」的内在心理过程。

我们知道意象,是对不在场音乐的、内心听觉的心理过程显现,是以音乐感知为起点,而音乐感知则往往是与具体的东西相联系,能再现的只能是当时在场的事物。进一步说,感知来源于我们的每一瞬间所感受的具体刺激的反映,因而它也是我们感受音响刺激的最直接的方式。

我 们在欣赏一片音乐软件时,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这些基本的音乐语言要素排列组合、相互配合,构成了这部作品 特定的、而又丰富的内涵与形式,当它通过乐器以音响的方式去表现。声波的振动使我们体会到了强烈的听觉感受,并进一步引发情绪、情感方面的共鸣体验。这一 典型的欣赏过程,恰恰也正是一个典型的音乐感知的过程,由此可知与具体客观音响联系,最紧密的便是音乐感知。在我们聆听音乐过程中,乐器的音响效果刺激着 感官,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音乐运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内心听觉要求音响自己脑子,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 过程而凝聚成意象,再由意象反作用于音乐主体……这种情况尽管是可能的,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由于这种瞬间形成意象的能力,具有个体 差异性)。

在极短的时间内音响刺激听觉器官,音乐感知是我们感受到音乐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所形成的意象,只是由乐器产生的音 响刺激所形成的音乐感知,再由音乐感知直接控制与调整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的状态,意思说音乐感知,是音乐回过程中听觉意象转化为动态音响形式的介体。聆听 音乐时由内心听觉形成的听觉意象,这个过程也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所需的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就是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同时聆听的技巧也随之逐渐 成熟起来。

里必须指出的,强调意象以作为理解音响声音这种再创造心理过程的关键,决不等同于不负责任地将意象的作用盲目夸大,而只是认 为意象是演奏再创造心理过程中,能够产生创造的、重要的心理机制方面的根源;由内心听觉产生音乐意象的心理过程,也离不开情感、想象、思维等因素的参与, 尤其是想象,想象是另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想象却不能离开意象,意象才是想象的基础。

聆音响过程中,受过训练的、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的、主动意象的心理机制,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逻辑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一幅幅快速变换的、符合作品的意象画面,聆听者以想象力将之进一步丰富化,主体的思 维也参与其中,便获得最低程度的定性解释,并以此作基础进一步发展意象,并进而运用发散思维等等各种创造手法,控制意象的运动过程,在艺术的似与不似之 间,追索某种平衡,思维实际上起到的是控制与规范意象作用,以便走向自身审美偏好的作用。由此可看出形成内心听觉这一过程,涉及到其它很多感性和理性的因 素,这就是整理好这个帖子后的新题目:<音响系统的感性与理性的分析>

听觉意象能力水平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音响发烧的「道行」因此亦有深有浅。本着这点,笔者将平时用来训练自己聆听「道行」的方法,供诸于大家共同探讨。先之声明,恐怕这些方法对音乐爱好者的帮助较多,至于音响爱好者嘛——恐怕帮助甚微!

方 法一:多听是获得良好音乐感知的关键。我们听一首音乐作品时,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基本的音乐语言要 素,首先进行内心的排列组合、相互配合,构成了这部作品特定的、而又是丰富的内涵与形式。当它通过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时,声波的振动,使我们体会到了 强烈的听觉感受,并进一步引发情绪、情感方面的共鸣。这是一个典型的「音乐感知」过程: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音响的物理刺激,另一方面,这一刺激感受与我们 曾经有的聆听体验的相似性的原则,相互匹配形成某种程度的认识,进一步归入大脑的记忆机制之内。我们听得越多,大脑中所储存的音乐记忆也会越多,当我们再 次听音乐时,它与我们相似性的体验相互匹配,这种积累的相似性的体验越多,我们就会越容易对刺激我们的音乐,作出一定程度的反应。

多听还 包括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应该全部投入音乐意味,要扩大自己对音乐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 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 能不带偏见地聆听。

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同时还可以积累各种音乐风格 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器乐演奏者来讲不能只听一些与自己所学器乐相关的音乐还应该多听其它音乐作品,如声乐,管弦乐作品等,尤其管弦乐作品由于它所含的音 色丰富,使我们对于各种乐器的色彩、技法、性能都能有一定的体验。

方法二:积累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有用的,在此 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服务于我们聆听音乐的手段。将理性的知识,融入感性的体验之中,是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正确途径。积累了关于理论方面 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读法等,另一方面是积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 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这样会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自己聆听乐曲时的理性分性,还能通过这些 知识,去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便能令自己在聆听时产生感知的共鸣。

方法三:歌唱是人类本能的、原始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人的嗓子是最纯的、最卓越的乐器。唱歌不仅是最直接抒发情感的方式,而且是最自然地感受音乐的方式。因此,训练自己带着情感的唱歌,会诱导我们对音乐的体会、情绪的培养都会有很大的裨益。

方 法四:假如能对音乐术语的特定了解,就会对不同的音乐术语、不同演奏手法、音乐术语在音响效果的相应的表现,比如说,重音,同音连线、倚音、边线……去体 现音色作一步认识。以演奏和弦重音为例,重音不仅要在力度上有强的效果,时值要饱满,而且发出的声音既干脆又有弹性,以跳音记号为例,一般来讲跳音要求声 音短促,干脆,有颗粒性。
通过训练音乐记忆力为提高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提供储存手段

要提高内心听觉中的音乐听觉意象,记忆力的训练必不可少。闻说:


(三)通过训练音乐想象力来完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听觉意象是音乐想象的基础,内心听觉的形成离不开想象。如果说感知是评判内心听觉形成容易与否的关键,那么音乐想象则是评判内心听觉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因而音乐想象能力的提高会进一步的完善内心听觉。

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一些粗陋体会,聆听音响音乐中还会面临其它很多具体问题,不过玩音响是一种艺术,需要仔细分析和研究,才能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从实践里逐步完善自己的经验。

继续交代一些学习心得做下来的功课。

从研究音乐家的脑子得到的结果,音乐和语言在大脑里是由独立的区域负责的。1953年俄国作曲家 Vissarion Shebalin在经历一次的撞伤后,丧失了听说能力,但是他的作曲能力依然保留,直到10年后去世。因此,脑子里存在一个「音乐中心」的猜想看来是可信 的,尽管近来的研究出现了略有不同的理解,音乐和语言(心理学家侧重于研究语言与脑的反应)有其共通性:它们的功能都是传达信息,掌握着一套用来组织识认 要素的规则(分别对应于音符和单词)。神经科学研究所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了一个在脑叶前的区域,它能够正确处理音乐和语言的语法,是大脑的其它部分处理 语言和音乐的相关部分。

脑成像技术,可以提供给我们一幅大脑响应音乐的清楚纹理图像,这些图像显示出耳朵如何向大脑传递声音的。像大 脑的其它的感觉系统一样,听觉的传递是逐级进行的,神经冲动序列,从耳朵将声音传送到大脑的处理听觉中心——大脑听觉皮层。处理声音的过程,如音乐,开始 于内耳(耳蜗),它将复杂的声音,如小提琴声,分解为相应的频率单元→然后耳蜗经由不同的听觉神经,分别传送这些信号序列→最后这些信号序列到达位于脑颞 页的听觉皮层。听觉皮层中,不同的细胞对特定的的频率具有最好的响应能力,相邻的细胞有解调同一频率的能力,这样听到的声音就不会有间断。这种相邻细胞的 解调相同频率的能力,在颞叶的表面就形成了一幅「频率地图」(frequency map)。

但是大脑响应音乐的本质,依然复杂难 解。音乐是一个复杂的声音序列,理解它需要抓住声音序列的各单音的相互关系。大脑的很多个区域共同参与处理音乐的各个成分,考虑一个乐音,必须包括频率和 响度。据猜想:听觉细胞一旦成功解码某一频率,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去解码。

研究音乐本身结构时,节奏(音符的长度 和间隔)、和弦(两个或更多同时发出的音符的关系)和音色(两件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符的差异)大脑的对节奏的吸引关注程度表明,大脑的一个半球更擅长于 这一方面,问题是不同的任务或不同节奏,大脑要有不同的处理能力。例如,大脑左颞叶处理抽象问题较右颞叶强,因此,聆听者想抓住一段音乐的主题时,左颞叶 的工作会比较频密。这一点在聆听和弦时就更清楚了:脑皮层成像发现当乐曲是和弦的时候,位于右颞叶的听觉皮层更活跃;音色也是由右颞叶听觉皮层负责的。据 医院有关病历的统计,那些大脑脑颞叶改变的病人(如切除),如果病变在右侧,病人就会缺乏音色识别能力,而左颞叶切除的,却不会有这样的现象。他们的脑右 颞叶,在听到平常的声音,辨别到熟悉音色时,立即会兴奋。

脑反应的强度与听音经历和训练相关,稍微的训练就会显着改变脑反应激烈性。 10多年前,科学家还是说听觉皮层中每个细胞的解码能力是不变的;现在根据对乐曲等高线的研究结果,证明细胞解码能力,是会随着学习的过程改变,特定的细 胞会对引起注意的和记忆中的声音格外敏感。学习使大脑改变,使更多的听觉细胞来响应重要的声音。这种细胞调整过程存在于整个大脑皮层,「编辑」频率地图, 令到大脑以更大面积的细胞来处理重要的声音,因此大脑能够由听到重要的音,来决定其听觉皮层的组织。

这种大脑对声音的熟习调整「培 训」过程或会相持久,但不需要强化训练,而是随着时间逐渐加强,需要持续时间。发育中的大脑识认机体是大脑储存重要刺激的一种方式,以调动更多的脑细胞来 处理这些聆听到的刺激。脑成像技术可以发现大脑皮层中,不同区域的数以千计细胞中的平均变化。长期调整学习的影响,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能够在嘈杂的房间 里一下子听出熟悉的人的声音。

聆听音乐对大脑的灵活敏捷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大脑发育,因此发烧朋友的IQ可能比较普通人高。 即使在没有音乐的环境里,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记忆聆听到某首乐曲,幻想象到那些你熟悉的乐曲,并且在脑子里演奏着它。科学家扫描音乐家的大脑发现:测试音乐 家在听音乐或者想象着在聆听同一首乐曲时发现,听音乐的时候,脑颞叶的很多区域活动;而在头脑中想象乐曲,这些区域液同样活跃。

对音乐家 的研究扩展了研究结论,确定了大脑具有为适应处理音乐,而会调整其内部连线的能力。经过某些训练,会提高那些处理变得重要的声音细胞的数目,强化学习使大 脑反应敏锐,发生气质性改变。音乐家们每天都要练习好几个小时,就显示出这种变化——他们的反应异于常人;他们脑中相关的区域超常发育。

试 验发现:在听钢琴演奏的时候,音乐家的左脑半球听觉区域的反应面积,比较常人多了25%。这种情况说明聆听激发的大脑皮层激素液,只会发生在聆听这种乐音 时,但其它的声音则没有这种现象。研究者进一步发现,那些4-5岁孩子对钢琴、小提琴及纯粹音调的脑反应图像,显示出那些在家里常听音乐的小孩的听音分析 能力,比那些听不到者要提早三年。音乐家对声音更加敏感,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大脑有更多的听觉皮层。

音乐家的听觉皮层的体积是常人的 130%。音乐训练提高了这种大脑组织的百分比,这暗示出音乐学习适当提高了处理它的神经细胞的数量。还有,音乐家的大脑中,有更多的细胞用来指挥演奏乐 器的手指。小提琴家大脑中接收从第二到第五手指(食指到小指)信息区域的面积明显增大,因为这些手指在演奏小提琴时要做快速而复杂的动作。脑皮层中相应右 手的区域就不增大,它控制琴弓,没有特殊的手指动作。常人的大脑中就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样的脑强化现象也存在于小号演员,但会对其它的乐音没反应反应,例 如,小提琴。

音乐家也可能两手都发达,如键盘手。因而可以推断其两个脑半球上动作控制区域,有相同的增长。这似乎是事实。这两个通过神经 纤维联系运动指挥区域,音乐家的比常人的大。再者,那些早年接受音乐教育者的此区域面积也更大。这驱动皮层的确切尺寸,大小与小脑相当——大脑后部起运动 协调作用的区域——音乐家的亦较大。

最后,终于谈到大脑在聆听到音乐时的、感性的、强烈的情感机制了。开拓性的工作发现80%的成年受试 者,聆听音乐时有身体反应,包括颤抖、欢笑或流泪。调查几百名青年男女,70%的选择喜欢音乐,因为它能“宣泄感情,表达感受。」受试者在聆听欢快、悲 伤、恐惧或者紧张的曲子时,测量他们的心率、血压、呼吸及其它生理指标,每种音乐刺激了不同的情绪,但其导致了生理变化这个结果是一样的。

直 到最近对脑的工作机制所了解的,其中的一个线索来自一个双侧脑颞叶受伤的病人,听觉皮层区域受伤,她的智力及常规记忆都正常,语言能力亦没有问题,但她听 不懂音乐了。不论是一首熟悉的乐曲还是反复听一首新的,她分不开无论多么不同的两首曲子。但是,对不同类型的乐曲,她仍有正常的情绪反应。她能够完全正常 地,随着一首特别的乐曲结束她的情绪反应!从这个例子上以看到,脑颞叶是理解音乐所在区域,但不存在情绪反应,与脑颞叶前突的内外均有关。

2001 年的脑成像实验说明了那些脑与音乐情绪相关的区域。这次研究采用温和的情绪刺激,和谐音和不和谐音。和谐音的频率之比通常有一个简单的值。例如中音C(大 约260Hz)和中音G(大约390Hz),他们的比率是2 :3。在同时演奏这两个音时,产生悦耳的「完美第五」间隔(fifth intervals)。相反,中音C和高音C(频率大约277Hz) ,具有复杂的频率比8 :9,是令人难受的,产生“粗糙”的声音。为什么会这样?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发现,当听到和谐音或者不和谐音时,大脑相关的区域会有情绪反 应。乐音激活右脑半球的前缘区域(反馈系统的一部分),是皮层下面的一部分,对应的噪音激活右脑回部海马体,即是说,有两个反馈系统各自处理相应的情绪反 应,在大脑处理情绪音乐时工作。因此发现了「不同的活动形态,联系到不同的脑半球区域。」

同年,为音乐如何使人高兴,提供了进一步的 线索。当扫描听音乐中高兴得颤抖的音乐家的大脑时,发现音乐激活的是由食物、性和致瘾药物刺激的同一反馈系统。总之,迄今为止的发现证明:音乐具有它的生 理基础,大脑有处理音乐功能组织。相当清楚的是,很多大脑的区域,在理解乐曲或是情感反应上,共同参与了特殊的音乐处理过程。音乐家们具有某些额外的、超 常的脑部结构。

末了,笔者总结的说:发烧的朋友的学习聆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改善自己的大脑敏锐性和分析能力。一方面不断地聆听,提高大 脑单个细胞对的声音反应敏锐性;另一方面增加聆听音乐的种类,令大脑参与这一反应的细胞的数目增加。在音乐与自己的大脑的培训里,不但能够深入理解音乐本 身和它存在的理由,还会淘陶冶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想不到偶然对“施与受” 说一点感想,竟然引起大家的音响的一番感触,说明我发这个帖子对大家确实有些许帮助的。我许久以前就说:玩音响是一种永久不熄的学习过程,因此,我现在还 是不断地在学习。这已经成为我的乐趣,无所是事的老人还能做些甚么呢?除了聆听音乐,还要学习音乐……

说起来令人觉得滑稽,记得曾经看书 知道舒曼曾说:「每日必备的课业,你必能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因此我特意下载回来Bach的十二平均律『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 tempered intonation on the clavier)。从前认为这种乐曲非常枯燥,对它一点兴趣也没有,我最近竟然有兴趣聆听了。怪事!

说起十二平均律,记得在帖子里的那一段中提及自己为了想聆听「编钟」的声音,曾经找遍了整个城镇的音乐软件店,才如获至宝地花了98元,买来了两片(一片 是VCD) 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20周年的版本(近年D版的以11/5价钱在市面便可买到)。大家不妨买一片,聆听起来古朴隽永,别饶风格。读了解说才知道我国古人对 音律的研究,远在明朝 (1368-1644)就有很卓越的成就。十二平均律在「编钟」里早就用上了!巴赫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在1722年才在欧洲始创应用,差了近百多 年。

为了最近正在深入地了解巴赫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这里我将有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亨。很有意思,包涵了半音音阶的十二平均律,不是近年来中国作曲家也多用了半音音阶于创作上吗?我就偏爱上半音音阶的乐曲,旋律聆听起来迷人多变,非常好听,对了,巴赫的
Air不是包含了很多半音音阶吗?中国的电影用来作插曲的确数之不到尽了。

中国的编钟的十二平均律
湖北汉口湖边坛村财贸学校宿舍  黄可复

摘 要:旧中国以后,编钟技艺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编钟的特点是:钟体呈合瓦形;按12平均律定音;钟体大小依次排列;每钟可发二音(其实敲在钟体不同区 域,声音也有不同);纹饰精美而每缛;铸造工艺极精良,例如曾侯乙编钟。清代编钟是:16件外形尺寸统一;分两层挂在木梁上;按十二平均律定音;每钟只发 一音。编钟告诉我们: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12平均律,直到清代都在使用。但中国的古12平均律如何和国际律相对应呢?有三种不同的记载:曾侯 乙编钟割肆为C;清式编钟夹钟为C;古琴家们说黄钟为C。这里仍有未解之谜。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创作实践证明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在 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 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还要徘徊很长一段时 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其中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年在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
     
巴 赫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受了先辈作曲家费歇尔(约1665—1746)的启发。费歇尔在1702年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 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的标题起源于希腊神话,阿莉阿德尼是古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 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民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这个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要为民除害,他借助阿莉阿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 刀,杀死这个怪物后沿着线顺来路走出了迷宫。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创作实践证明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它是 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 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还要徘徊很长一段时 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其中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 年在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

巴赫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受了先辈作曲家费歇尔(约 1665-1746)的启发。费歇尔在1702年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的标题起源 于希腊神话,阿莉阿德尼是古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民每 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这个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要为民除害,他借助阿莉阿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杀死这个怪物后沿着线顺来路走出了迷宫。"新风琴音 乐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指示风琴演奏家用五花八门的大小调作迷宫的引路人(西方有句成语"阿莉阿德尼的线",用来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 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调中的十九个调,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而e小调用了两次。其中所有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都是很短小的乐曲, 主题和《平均律钢琴集》中的主题很相似。巴赫吸收前人经验谱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运用了全部大小二十四调,在音乐史上首开先河。 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而在音乐百科全书中,列在"巴赫"条目下的有数十人之多, 这是因为巴赫家族是一个兴旺的音乐世家。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间巴赫家族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J.S.巴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 家,他自幼就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巴赫的哥哥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曾教他学习音乐。巴赫在二十二岁时与表妹玛利亚结了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 去世后,他娶了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长大成人,其中三个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 普•埃曼纽•巴赫(K.P.E.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他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长期居住伦 敦,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最近为了深入地了 解十二平均律里所包涵了的半音音阶,因此特意把载而来的、巴赫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反复聆听,希望能听出一些「所以焉」来。事实上,近代的中国作曲 家,也多用了半音音阶于他们的创作上了,我个人就偏爱上有丰富的半音音阶的乐曲,旋律聆听起来迷人多变,非常好听。对了,巴赫的其中一首组曲的第二乐章, 大概旋律(melody) 太优美,人们将抽来经常在encore时演奏。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剑胆琴心》The Magic Bow,描写Paganini在皇宫里演奏时,小提琴三根弦都断了,仅余下G弦,于是他以这根G弦拉奏了巴赫这首组曲的第二乐章。从此,这首组曲的第二乐 章被小提琴家独奏时,他们都用G弦奏,曲子的名也改成为Air For the G String「G弦上的叹调」,曲子里不是包含了很多半音音阶吗?中国的电影用「G弦上的叹调」来作背景插曲的次数数之不到尽了。

进一步了解半音(halftone半音级)音阶(scale)时,竟然发现英文overtone就是用来说明半音的,tone是纯音,加上over在tone之前,应该表示超越过纯音了。音乐的半音音阶称为泛音系列Overtone Series。

为 了提高欣赏音乐的品味,突然间兴致所至,特意提出来,将「泛音」这个概念的澄清。泛音正确的英文应该是harmonic亦即是谐波,英文字典里说 overtone是泛音或谐波,与harmonics共通是不正确的,只可说是一种通俗的解释。因为overtone这种泛音,在音乐里是可以人造出来 的,所有合成器(synthesizer)的声音藉助石英振荡芯片产生出来的声音,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可以奏出泛音。「泛音」既是分辨乐音音色的基本,又 是乐音气质、音乐余韵、音响残响等等的重要组成成份,专项详细讨论,对它作进一步了解是有必要的。

谐波性的泛音,除了发音体的整体振动所 产生的基音外,还有它的1/2、1/3、1/4……等各部分高次谐音在同一瞬间产生振动。元比如:当奏大提琴的最低音C音时,弦的振动里就包含了图示的那 种振动。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基频(fundamental)和谐波(harmonic)音

我找到个简单方法让大家比较彻底一些去了基频和泛音——看图释义。

举一个谐波频谱的图例,它是一共显示了两个单音的锯齿声波,图中只列出6个谐波曲线:红、蓝、绿、青、紫、灰依次代表:f基波、2 f、3f、4f、6f…等谐波,为清晰可见,其它的谐波未予画上。

上图右方显示的6条振幅大小不同的曲线,依次代表:f基波、2 f、3f、4f、6f…等谐波:

f基波可以用  y1 = a1 sin (2π*ft) 代表;
2f谐波可以用  y2 = a2 sin (2π*2ft) 代表;
3f谐波可以用  y3 = a3 sin (2π*3ft) 代表;
4f谐波可以用  y4 = a4 sin (2π*4ft) 代表;
5f谐波可以用  y5 = a5 sin (2π*5ft) 代表;
6f谐波可以用  y6 = a6 sin (2π*6ft) 代表;

在下面右方另一条的线图中,则是上图基波、谐波频谱的振幅/频率实时总坐标了,是f基波、2 f、3f、4f、6f…等谐波的累加总和,也就是我们耳朵真实聆听到的声音(当然,我们已经将更高次的谐波忽略去了)。

这个声音的曲线数式为:

y = a1 sin (2π*ft) + a2 sin (2π*2ft) + a3 sin (2π*3ft) + …… + an sin (2π*nft) …

即是说我们聆听的这个声音,是在同一瞬间一齐听到的,是一个复杂的频谱组合。


在聆听这个复杂的频谱组合时,能清楚地听到频谱组合「和弦harmonics」的「节点node(横坐标的0位置)」。


要搞清楚的是,在相同音阶、相同声音强度的情况下,不同乐器的频率曲线绝对不会同的,即使同一种乐器,的严格地测量的话,它们的频率曲线绝对不会同。这就是鉴定音色、音质的依据。

我的本意是从论述 声学空间(acoustic space) ,去解释音场(sound field) 涵括了些什么?发觉声学空间所描述的音场,就包含了下面这一连串的内容,假如不一一的都引入解析,相信大家依然会音场、音像、音景、声音舞台地,你喜欢怎 样说就怎样说,其实说的都是音场,为甚么不将它统一一下,令大家概念清晰些呢!?

音场的扩散(defused sound field)
多次反射(multi-reflection)
衍射 (diffraction)
音景(soundscape)
前景(foreground)
后景(baclground)
外形轮廓(contour)
节奏(rhythm)
宁静(silence)
声音能量密度( energy density of sound)
容积空间(space and volume)
连续串实况(sound event)
环境素质(context)
包围感(ambience)
声音效果(sound effect)
声音罗曼史(sound romance)
直接音场(Direct sound field)
分散(Dispersion)
残响音场(reverberant sound field)
残响音场(Reverberant sound field)
皇帝位(sweet spot)
时间准确性(time alignment )
连贯紧凑(coherent)
音场的扩散(defuse sound field)
残响音场(reverberation field)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
背景噪音(background noise)
声音舞台(Sound Stage)
音像(Imaging )
总加在一起都是为具体化描述音场(sound field) 的涵义而提出的,我的意思只有一点——音场!

对,我们要聆听的应该就是不曾受到环境污染的「直接音(Direct sound)和间接音(reverberant sound) 」而用场(field)不会导致繁琐和概念含糊,反而是希望能将概念简化。

音像(Imaging )包含的基本概念有:

聆听环境声学的影响

衍 射 (diffraction) ,反射(reflection) ,扩散(diffusion) ,吸收(absorption) ,残响(reverberation),时间准确性(time alignment ) ,容积空间比例(ratio of space and volume) ,驻波(standing wave)环境素质(context)

心理的

前景(foreground),后景(background), 外形轮廓(contour) ,包围感(ambience) ,皇帝位(sweet spot),尺寸(size),定位(localization),聆听者的个性、文化、音乐修养及气质

到此为止,我们对音像的论述就很清楚了。两大线条,声学的,心理的。这两大线条也应该是我们谈论一个音响系统的两个方面。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好的话,我们对一个音响系统的音像评论就有了一个共同语言,一套标准。

—聆听环境声学的影响
◎「提到“声学(Acoustics)”时,环境已经包括其中」我同意,但我强调聆听环境声学的影响,是有我的苦衷,因为发烧朋友们对环境声学的影响妄顾或重视不足的情






作者: 华华    时间: 2012-10-31 21:19
好复杂哟。。。
作者: zq6385    时间: 2012-10-31 21:27
本帖最后由 zq6385 于 2012-10-31 21:29 编辑

宏篇巨作,叹为观止,有点晕。
作者: 红苹果    时间: 2012-10-31 21:52
看的眼睛受不了.
作者: 乐融融    时间: 2012-10-31 22:06
只能分几天,甚至十几天看了
作者: 自由天空ly    时间: 2012-10-31 22:17
平衡的声音是美妙的,平衡下的精致是更高的追求!
作者: 铭友影音    时间: 2012-11-1 15:18
看来要花几天分开看了,太长了
作者: yfhehui    时间: 2012-11-1 15:37
真的要花点时间细看。
作者: 子雨    时间: 2012-11-1 19:27
非常值得花点时间细看!
作者: 167    时间: 2012-11-2 09:02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2-11-2 09:03 编辑
看到这个贴子里有段话,不知是否真实,特向各位请教,望能积极讨论,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 ...
jadis12 发表于 2012-10-31 20:31

音箱失真低,相位正确,三频平衡,听起来就舒服。
要达到失真低,有两点:
1.喇叭本身的素质好,失真低,频响宽,对微弱信号的还原能力强
2.分频器设计合理,即使是一些素质平庸的喇叭,把分频器设计对了,也能合理利用好它;
这其中就包括了多路分音,合理利用好每个喇叭单元表现最好的那一段。


作者: 天麻炖鸡    时间: 2012-11-5 11:56
很多内容,估计得花个两三天来仔细看了
作者: liao    时间: 2012-11-5 12:30
转贴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bbs/nboard.asp?ntypeid=10的帖子:「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 ...
musicmad 发表于 2012-10-31 21:05


编辑消化一下,分开贴好。看得好累。

作者: vitro    时间: 2013-1-4 11:56
记号,慢慢学习
作者: pcmsc    时间: 2013-1-4 12:29
有点长了。。。。。。。。。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