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听音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0:25
标题: 听音思考
我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顽固的性格带给我音乐上的执着与痴迷。年少时听音乐常有金黄、艳红、蔚蓝、嫩粉等艳丽而斑斓色彩画面的幻想,芬芳的沁香荡漾身边;中年之时,黑白琴键产生的和声织体,引领这颗脆弱的心灵去思考乐曲背后的世界,音乐灵感产生的源泉与黑洞,音响技术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展现演奏之声为宗旨(仿真意义);有一种心声:勿灰心,神考验最可爱的人。开出此贴,以图博海拾贝,随感而发。。。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11-7 10:29
学习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0:47
上世界八十年代,手提着“四喇叭”听邓丽君歌曲之时,我为之愉悦,稚嫩而幼小的心灵说:多好听啊!那时懵懂的我还不知打动我的是词、曲、歌声;回思,那时歌词是理解不透的,曲是听旋律,歌喉是上帝赋予歌者的;被音乐线条流畅和缠绵的歌声吸引的我,同样在表现春之主题时,将“春之祭”视为古怪的古典音乐而拒绝。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1:06
成家之时,家具中最贵的是免税商店买来的“健伍”组合音响,之前带我进入古典音乐世界的是文学作品,诸如乐圣耳疾与命运抗争,倔强的下巴,绷紧的脸部肌肉,坚定的眼神,写出不屈服命运的最强音;在英雄交响曲中寻找拿破仑的影子。这种听音方式,即便局限指导意义是:音乐具有描绘性,使人产生联想,找到打开理解乐曲的“重点音”,诱发好奇和兴趣。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1-7 11:37
哈,终于开张了!支持670707兄!
作者: 虎口脱险 时间: 2012-11-7 11:49
本帖最后由 虎口脱险 于 2012-11-7 11:53 编辑
早就听我好友老C说起670707兄音乐修养很深,声音辨识力强,支持670707兄开贴!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1:57
感谢各位支持,我将自己一些经历和愚见托盘给大家,走偏了,还请诸位帮助指正。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2-11-7 12:39
支持07兄多发感想,搬个板凳坐下听讲。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1-7 12:43
很有兴趣听讲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2-11-7 12:48
俺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3:00
从此开始购买唱片,期间常去音乐学院边上的铺子,能遇见音乐老师在唱片店内聊一些音乐知识,他们常说:音乐爱好者应该花些时间和精力在音乐作品了解上。而我以唱片评鉴等资料为圣经,并不以为然;进入发烧圈,常被口沫四溅的唱片评论和高、低频延伸,中频丰满度,质感清晰,动态强烈,不食人间烟火的器材音色而“流连忘返”。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思考:真实的乐器演奏没有这些专业词语,演奏者说,这个和弦音符具有厚实的音响效果,但不会说,这里拉得厚一点,哪里演奏德薄声一些;钢琴弹出的颗粒感,声响还是浑圆的,除非特殊演奏要求,如模仿强烈的撞击声而长生“刺耳”声;唱片评论中笔者并没有用上好器材,他怎么能辨别各种名琴音色差异所在。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11-7 14:04
必须支持!670兄弟早就该打消一切顾虑。此帖既已开,勇猛精进吧!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4:15
行文至此,为了表达清晰,音响器材与唱片版本分而述之,先说音响。按前言之观点,器材和录音载体结合是为模仿真实乐器之声,故此“世上没有一套器材万能”才可成立。因为它们是接近或表现更好,却无法等同;比如,百人编制的管弦乐队再加上合唱乐队,录音技术不可能将所有发生点尽录期间,即使一台钢琴演奏的录音,单轨和多轨技术也存在长短之处。这里,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由于前者先天不足,我们就放弃求真而在音响设备与录音技术里大行其道,如果我们从还原演奏之音符角度思考,将音响技术为此服务,可能问题不会那么复杂。一般而言,作曲家是在钢琴上作曲,配器在后;我们先把目标锁定在钢琴演奏中音符的体现,把管弦乐和声色彩放在后,是否为音乐爱好者的一条捷径能;当然,将钢琴宏大而宽广的音域视为音响器材还原目标,投入的资金相比于还原音符将是几何级的,管弦乐声响亦然。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4:48
某种角度说,唱片的购买和收藏,对于工薪阶层音乐爱好者而言,是事半功倍的。经验告诉我,音响器材的升级和调整,您会用十张亦或更多唱片经行试验,而不是单一几张发烧唱片,前者将更客观而真实,后者应“讨好消费者”会迷惑人。“音乐之耳”这句话,对于我这个愚笨音乐爱好者,用了十多年才略显明了含义,因为我没有学过乐器、进课堂专业培训乐理知识,现在能一边听电视节目识别小提琴演奏中是否用揉弦以及乐曲声部的大致区别。同好们,请相信用听“音乐方法”和表现“乐器的泛音”,去搭配心爱的音响器材会有不错的性价比。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5:36
能实现“场面”的音响器材,肯定不廉价,高价器材不一定会有好“场面”,音响奢饰品就是明例。“场面”的优势在于将音符表达更清晰基础上,能更好的体现演奏技法和演奏者情感表达,雅俗共赏的“三高”,在“场面”里高音的声线高低一目了然;钢琴弹奏中强音高走,形成“音柱”感,而左手等节奏辅音伴奏,会使该几拍的和弦形成耸立的艺术美感;马勒九乐章一之小提琴与管乐对位中高音域演奏,一步一跚的旋律多揪心啊,再现部中用弦乐器以泛音方式结束——一切耗尽,为告别做铺垫,这便是管乐色彩的魅力。
作者: nmggw 时间: 2012-11-7 17:22
学习了,很好的思考课题
作者: lsh133 时间: 2012-11-7 17:33
我的音响总是闲置一旁,还是用电脑听音乐,简单不麻烦。
作者: 脑震荡 时间: 2012-11-7 17:54
牛贴留名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7 19:16
音响器材闲聊至此,后面想就古典唱片软件、唱片版本说一些个人认识和思考。我们聆听音乐一般能得到的音乐载体以母盘开盘带、黑胶、CD、网络数字音乐;这里以黑胶与CD讨论,我以为普遍而论用CD唱盘讨论黑胶唱片音质是片面的,前者信息量压缩率给读码带来的失真远大于黑胶,我们通过小提琴聆听中弓子压弦产生的反弹力和名琴的各弦产生的音色进行判别,这点CD唱盘逊色许多,至于模拟声和数码声,因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音乐表现力,暂不讨论,我认为无论何种音乐载体,其信息量是第一位的。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8 08:28
各位新老朋友,早上好!
昨晚的功课写了五条,临发之前还是因顾虑而未上贴,那是一条学音乐循序渐进的思路,这种叙述方式可能会有异议,这些是我“思考”的重点,现修改如下。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8 08:33
古典音乐唱片版本如同音响设计与制造技术,极其广泛而深奥。它是有声的音乐文献资料。我至今没有找到一条衡量唱片版本优劣的准则,或许艺术的评价本身并没有一把标尺,否则艺术风格和传承便失去生命力,经典曲目演奏的多样性不复存在,欣赏和评论者随人生阅历的积累和各类艺术修养的提高,会改变原先的观点和评鉴眼光。平心而论我现在不敢轻易动笔写唱片听感,而是在修改我本子里以前幼稚的“激情四溢”,为此我剖析一下自己:
1.某版本音乐作品,它使我沐浴更衣、闭门倾听;但扣心而问,乐曲旋律本声打开心门的成份有多少呢?某大师的诠释和演奏技艺对我有多大震撼力呢?由此,我写的东西客观吗?
2.由1再引申,当我拥有某大师演奏该曲在不同时期录音,音效也良莠不齐,发现上面第一次录音的音效是三版中最佳者,第二版演奏意境更为深远,第三版因年岁而技术退化,而诠释方式更有新意和开拓性,甚至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我又该如何写呢?
3.某些作曲家具有多国生活和音乐创作经历,广义上可以归为某音乐流派,而乐曲分析和演奏上不能一概而论。譬如,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将鲁宾斯坦奉为圭臬,科尔托的地位应该尊重,正视此点,肖邦音乐的演奏可以再朝前追溯一百年以上,它使我们对于某些曲目理解洞察秋毫,体会演奏风格的演变与传承。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8 09:24
4.有些唱片评论中对于“权威”一词的运用,缺乏说服力;或者换一种说法,理论依据不够充分。施纳贝尔和巴克豪斯同为德奥系的,二位皆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专家,施氏用音乐思想和乐曲精神表现力为后人竖立起贝奏诠释方式的一座丰碑,但从乐曲演奏速度和节奏上未必全都按乐谱照本宣科,他指尖传达出的慢板和柔板部分,具有崇高而圣洁的气质;反观键盘“狮王”巴克豪斯,以演奏事业为终生,将乐曲结构稳固的展现,他演奏的节拍能使我聆听时跟着哼唱,太美妙了!我想这是演奏家置身于乐曲背后的魔力吧。
5.由4,带出另一问题,这些演奏大师受上帝照恩的天赋,他们也有幸从事该行业,后天的勤奋和孜孜不倦追求才使其成为演奏艺术家,我很想知道他们对于演奏艺术(二度或三度次创作)思想,我以为:诠释方式受制于思想和情感表达,同时也伴随演奏技术的发展,当然应以第一创作为主因。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1-8 10:51
钢琴演奏家现场演奏的方式取决于他当时的灵感,所以即使同台重复演奏同样曲目也不会相同的。而灵感来自于他对乐曲的理解和当时的演奏空间,身体状况,心情,钢琴状态,空气湿度和气温,观众的互动等外部和内部的因素。
钢琴大师的演奏艺术思想,最多的可得到的比较明确的信息是来自于他的大师班讲解,以及他的专著或者采访影像。从聆听音乐或是音响的层面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因为业余聆听者大都对该乐曲的客观理解都是不够的。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1-8 11:17
比如说弹一首奏鸣曲,最基本的事就是要弹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区别。这是最基本的事,大师是不会和你说这种事的。大师说的往往是对某个乐句以及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接是如何用钢琴来表达的,包括触键,节奏,踏板运用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大师对乐曲的自己的理解,每个大师之间的理解体现出他们的不同音乐个性。这些东西,是一定需要反复比较才能理解的。而这些个性的东西都是建立在对乐曲最基本的理解之上的(比如说不是光知道曲式的概念就行的,还必须知道曲式对该曲目的意义在哪?换成另一个曲式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没有了理解,任何的比较只能是空中楼阁,对音乐的理解,对大师的理解,渐行渐远。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1-8 11:26
1.某版本音乐作品,它使我沐浴更衣、闭门倾听;但扣心而问,乐曲旋律本声打开心门的成份有多少呢?某大师的诠释和演奏技艺对我有多大震撼力呢?由此,我写的东西客观吗?
670707 发表于 2012-11-8 08:33
同感。完全客观地评价一部作品、一次演绎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能不能被打动,多数时候是取决于“我”是否静下来听,而不是演绎本身。何况音乐中总有我还没能理解的部分等待以后去发掘。大概欣赏音乐的乐趣在于不断发现音乐里那些丰富的内容,而不是给一个简单的“好”、“坏”的评价。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1-8 11:31
比如说弹一首奏鸣曲,最基本的事就是要弹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区别。这是最基本的事,大师是不会和你说这 ...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2-11-8 11:17
对!所以我说嘛,别被大师那些“大白话”给忽悠了。大白话多数要么在音乐基本功上理解的,要么是大师觉得对牛弹琴没意思敷衍我们普通群众的。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8 11:49
回复 vincentlyl 的帖子
先生说到我心坎了,我前帖里提及把原先写的部分修改后重新写,是为了不要引起误会,后续中我将阐明学习乐理知识的益处,它有助于我理解大师们的直言片面内涵的深刻性。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8 12:06
特别迷恋于单声道录音,里面的学问可大啦!它能使你接近与作曲家的“脉动”。听着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演奏——左手弹出笨拙、憨厚的农夫舞曲(抑扬顿挫)右手少女轻盈的轮物(如同窜铃一般),它招魂我于乐曲画面的某一瞬间;我是幸运者。
7.随着乐曲聆听时间推移,我对古典音乐类型的广度和深度有些了解,好奇心有萌生了,这首曲子沉迷其中的内力在哪里,手里现有的阅读资料显然不能满足它,乐谱固然好,但对业余者而言是困难的,更何况浩瀚的曲目,我更不能穷尽。难道没有他途?我想:乐理知识是要学的,同时可以仔细阅读一些自己特别喜欢乐曲的乐理分析和演奏方式的专门书籍和文章,它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8 12:36
本帖最后由 670707 于 2012-11-8 12:44 编辑
8.我翻阅以前的笔记,激扬文字里空洞的内容多,实质内容寡;艰难地翻看乐谱和分析性文章,再拿唱片一听,我恨不得此刻时间是凝固的,它能使我看清乐曲的肌理,作品的伟岸以及演奏家艺术幻想和深刻理解性而奏出的声响,我便可记录在案,而我这种“灵感”的获取,代价不小。
9.各位同好,您如原意尝试,我有个主意,将喜欢的某部作品乐理分析文章找来,就单一乐章读熟悉,根据里面的曲式分析图标中节拍数字,便可知道这一主题在唱片里大致那个位置,根据您需要的那段旋律寻到分析文章里是如何解释的,以此去体会演奏的声响,别的以此类推,看此法可行否。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8 13:17
10.我已经没有机会能像V先生那样去学钢琴弹奏,“小蝌蚪”发出的声响离音乐本体是如此近,我只能感受而无法体会。斯特拉文斯的作品在当时可谓前卫,冲突的和弦,调性的转移,在不知所云演奏者手里便会产生“尖锐的碎片”,可是他在钢琴上一弹,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据说“香奈儿5号”便是那时“厮守”的产物。我们音响器材出来的声响,请注意是乐器发出“尖锐”,“波形”并不扭曲。
11.古典唱片发行业的不景气,唱片公司应负有一定责任,唱片收藏爱好者们都有同感,新版唱片播放质量之低劣,某种角度讲就是“自甘堕落”,就CD唱盘而言,宝丽金的西德版播放时闪耀的“乐器光辉感”(泛音),被新版“抹掉了”,汗啊!
作者: LEE 时间: 2012-11-8 21:22
看不懂,怎么感觉全是虚的啊。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11-8 22:26
我懂67兄,就是如何把音乐与音响结合,很多东西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1-8 22:44
670707兄,您是老师,我才不是呢!弟子在这儿端坐听课。
上面的1到11让我有不少共鸣。希望670707老师还能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分析得到位一些,以帮助我们理解。
作者: scfan 时间: 2012-11-9 08:42
我懂67兄,就是如何把音乐与音响结合,很多东西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11-8 22:26
的确如此,以前听一位导师大哥讲解音乐与音响的要素,比如说音乐的“节奏感”,貌似简单的一个词汇,各人的理解完全不同,导致对录音作品乃至音响系统声音评价的南辕北辙。在多次共同的聆听中,导师反复对照一些参考录音进行讲解,我们这些后进之辈才逐渐领悟到了“节奏感”的真谛。过程中虽然用到了很多形容词名词,但最后起作用的,还是自己的聆听。导师每每讲解了一段,还是要播放录音让我们自己听了领会,光靠语言是说不清的。
其实在专业领域也往往是这样,看看海菲兹的大师班录像,基本上也是学生拉一段,老师点评,然后老师再拉一段,学生能学到的两部分,技术技巧和对音乐的领悟,前者可以可以通过文字传达,后者则只能从老师的琴声中领会了。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9 10:43
楼上老师和朋友们给我的建议,我会在后言逐步改进,表达清晰一些。我坚持音响器材和音乐载体相统一,是因为在器材折腾中有过一些教训,这里以聆听古典音乐为例,器材音色的个性越浓烈,对于软件中演奏乐音还原越不利;原因是:
1.作曲家写在谱子里的音符里有模仿自然之声,通过乐音的演奏体现出来;
2.乐谱里有思想、情感的意念,需要乐音倾述;
3.由1、2以和声方式表现在流动的乐音中产生音色的变化,聆听者如能在谱子里发现此“耀眼”处,便于入木三分地理解该首作品,我们可以在乐谱分析文章里发现之。
4.除1、2因素外,二、三度音乐创作,也有演奏者制造的音色变化效果。比如,富尔特温格勒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交响乐作品,仔细聆听过程中有时“跳出”几个“不同寻常”音,这是他让乐手按其“音响”要出演奏出来的;朱利尼常指挥布鲁克纳第八、九交响乐,录音唱片里也可听出某些音的特殊奏法;布伦德尔的舒伯特、海布勒与皮尔斯的莫扎特等人弹奏钢琴“唱出”的主题,具有鲜明的音色感染力。
回头说,1-4客观存在,我不是提倡音响器材之声没有音色,而是相对“弱”一些,器材选择和搭配过程中将注意力在更多听到1-4的信息,然后调声过程中将其表现得更佳。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2-11-9 11:36
8.我翻阅以前的笔记,激扬文字里空洞的内容多,实质内容寡;艰难地翻看乐谱和分析性文章,再拿唱片一听,我 ...
670707 发表于 2012-11-8 12:36
07兄把第9条加以发扬,具体到某一版本的乐段来说明就好了。大家也别急,听07兄把理论理清楚。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1-9 12:05
接着67大哥的话题,提一个我的观点:
听音乐最需要的是 灵感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1-9 14:09
灵感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作曲家的灵感,这个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比如舒伯特做了一个曲子,过了几天他自己都忘了自己曾经做过这个曲子。这种难度是极高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二个是演奏家的灵感,这个灵感也是在演奏家长年累月对某作品的演奏中得来的,是他对该曲目的深层次的理解。演奏家的目的是要找寻到作曲家作曲时的灵感。这个难度也是极高的,可遇不可求的。可能是由于一个事件,一个场景等,某些神经突然打通,开窍了,找到了曲目中隐含的作曲家的灵感。有个大师曾经在某个演奏会上弹好后,才发觉突然有灵感的,然后回家后马上去练习该曲目,巩固了那个灵感,那是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个是我们聆听者的灵感。我们对于聆听音乐,其实有点复杂了。作曲家是乐思,是源头,演奏家是演绎,有可能录制的唱片中没有找到作曲家的灵感。所以我们聆听着听到的音乐不一定是带有灵感的音乐,很有可能是很一般的或者很有个性,但缺乏作曲家灵感的录音。我们也没有十分高深的音乐理论知识来十分清晰地理解这段音乐。不能过高评估对于多听几次音乐就能理解。更何况音响器材回放录音等等的局限。
关于67大哥的方法,我觉得比较适合像67大哥这种逻辑性强,不怕苦不怕累,对音乐比较执着的乐迷。但对于大多数乐迷来说,的确是一桩很难坚持下来的方法。
我所说的需要灵感来听音乐,是指:对于一段音乐,不要在某一天内反复聆听。需要在很放松的心情下聆听,或者去欣赏,但不要去做任何无谓的听感分析。然后过些天再去听,记忆会巩固,但不会觉得缺乏新鲜感。同时在听的时候去做一些形象化的比较,建筑,画面,诗歌,故事等。而事实上,音乐不需要任何形象化的比较,但要求太高,业余的都没可能做到。
关于乐曲分析,67大哥说的那种方法,我认为类似于节拍器的作用,对于深入理解,意义不是很大。比如说,一个奏鸣曲,如果知道了是什么曲式,第一和第二主题在哪几个小节,知道了呈示部,再现部在哪里,这些对听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就像乘火车路过普罗旺斯,能说去过普罗旺斯吗?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奥秘就像海底的珍珠,漂浮在海面上是永远发现不了的。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每个音符之间的连接,这种细节通过聆听而不是通过键盘推敲,是很难充分理解的。
我一直认为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是一件很美好很快乐的事情,但仅此就行了。如果想深入理解音乐,就需要切实地投入其中,游泳只有在水里才能学会的。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1-9 14:48
加一段话,来说明一下我认为的“理解音乐”。
李斯特有一次给他的学生上课。他写了一个乐思,大致是2-3个小节(有谱子)。然后他问他的学生,你觉得肖邦会如何写这段乐思?随后他写了几个变化。。。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2-11-9 19:40
07兄把第9条加以发扬,具体到某一版本的乐段来说明就好了。大家也别急,听07兄把理论理清楚。
708300 发表于 2012-11-9 11:36
url]http://www.docin.com/p-72542877.html[/url] 按照先生关于第9条要求,我复制一个链接,它是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作品研究,这个网站里有很多类似文章可供参考,请不防保留。
-------------------------------------------------------------------------------------------------------------------
已经收藏老兄提供网址。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1 11:32
(1)信息量充满箱体而有“涨溢”感,小系统改换大系统了;
(2)大系统中发觉音乐播放设备或播放软件不能填满“场面”,是好事;
(3)一般而言,小提琴最低音约196赫兹,大提琴最低音约65赫兹,低音提琴最低音约为33赫兹;在音响器材播放中,小提琴及中提琴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之区别易份,而管弦乐演奏会中有关“低频”表现观点颇多,我的理解是: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乐音的层次性。举例:
A.莫扎特的“小小夜曲“K525,乐曲是弦乐五重奏,后常以弦乐队演奏,但其中的低音提琴之声响如“影子”一般紧随其他弦乐声部演奏,如果听弦乐四重奏版,就乐队音响饱满度而言则显得单薄,故此在小编制弦乐队作品聆听中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应明确显现。
B.马勒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强有力“的八支圆号与四支小号再加上定音鼓奏出第一主题时,请关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清晰的分为二层,低音提琴粗狂而迅猛的力度,就像“超低、收汁水”一般浑厚而快速,为后续其他乐器的进入提供音乐进入空间。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1 14:03
这种低频的获得来自于:
1.箱体单元的大口径;
2.后级功放的大功率;
3.音响器材的调声(含辅助设备与辅材);
录制均衡的唱片在音响器材中还原之声响,非简单意义上的频响均衡;音乐播放中高频部分体现演奏力度变化而没有中低频厚实有力的支撑,难以体现演奏者的“控制力”,音乐艺术评论中将“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为音响技术表现之法,籍以体现演奏之法。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2 16:59
本帖最后由 670707 于 2012-11-12 17:50 编辑
音响器材中的指标是衡量其表现能力的参考资料,不是唯一依据;在现实运用中,我们通过聆听经验和乐器真实演奏乐音的频响来考察它,为此借用刘汉盛前辈的话:
“从20Hz -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祇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祇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低频
从 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此间,我们不难发现,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在乐曲最低音演奏上是分为二个频响段,上贴中言及的“超底”是指,极低频能将某几拍的音符在音响体现上,将乐音形成的整个色块从最底部铲起,然后“收汁”,就是将弦乐组之小提琴,铜管乐组之圆号、小号,木管乐组之单、双簧管、短笛,打击乐组之定音鼓等这些乐器奏出的乐音,在倾刻间以迅雷般速度把这些乐器的基因和泛音收得干净利索,形成时空上的“黑洞”,“这项任务”由极低频来完成,从音效上讲,它是不二“人选”。在音响器材上用大功率胆机担当,后面的事情便可坐看风云了。
我们以前讲的把第一、二小提琴组在“场面”左侧进行分离,铜管乐与木管乐有前后距离感,这些主要针对“场面”之上半部分,而下半截才是力量与速度的源泉。我将它俗称为”底盘“。音乐上理解为:节奏、速度、力度。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2 23:14
上贴话留三分之一,多么期待有朋友进来续一下…
作者: s1.4 时间: 2012-11-13 00:13
这个要好好学习下,楼主兄辛苦啦!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4 20:45
本帖最后由 670707 于 2012-11-15 12:07 编辑
这是科尔托40张包子中最后4张唱片的曲目,由法国EMI出版:
CD 37
Dichterliebe op.48.
舒曼:诗人之恋op.48.
Fetes galantes premier recueil.
德彪西:《感伤的对话》之第一首
Fetes galantes second recueil.
德彪西:《感伤的对话》之第二首
Chansons de Bilitis 3 melodies.
德彪西: 3首比利提士香頌(潘笛、发辫、水神之舞)
Le Promenoir des deux amants : Aupres de cette grotte sombre / Crois mon conseil chere Climene / Je tremble en voyant ton visage.
德彪西:《恋人之散步处》:“在黑暗的洞穴”、“相信我的话吧”、“看到你的容颜,我震颤不已”
Proses lyriques : De greve.
德彪西:《抒情散文》之:“沙滩”
Trois ballades de Francois Villon : Ballade des femmes de Paris.
德彪西:《3首弗朗索瓦 维龙的叙事诗》之:“巴黎妇女的叙事歌”
CD 38
Sonata for Piano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etique'.
贝多芬: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op.13“悲怆”
Sonata for Piano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贝多芬: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op.27 No.2 “月光”
CD 39
Sonata for Piano No.23 in F minor op.57 'Appassionata'.
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op.57“热情”
Sonata for Piano No.27 in E minor op.90.
贝多芬:e小调第27钢琴奏鸣曲op.90
CD 40
Sonata for Piano No.25 in G major op.79.
贝多芬:G大调第25钢琴奏鸣曲op.79.
Sonata for Piano No.26 in E flat major op.81a Les adieux.
贝多芬:降E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op.81a“告别”
Speech March 19 1959 at the e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 with Alfred Cortot in memoriam Dinu Lipatti.
1959年3月19日,阿尔弗雷德 科尔托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音乐厅举办的掉念李帕蒂去世所进行的演讲(演奏)。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4 21:36
回复 670707 的帖子
V先生届时看了全部40张唱片译文之后再做决定不迟。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1-14 21:48
回复
V先生届时看了全部40张唱片译文之后再做决定不迟。
670707 发表于 2012-11-14 21:36
呵呵,这个不用看了,只是早买晚买的问题。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1-14 21:54
67大哥,我有目录的,也懂法语,不过最关键是科尔托本人,他弹什么都可以听听的
作者: Jwang 时间: 2012-11-14 22:48
这些大包子吸引人啊。尽管我已有很多Cortot的LP,但我也会买。这是CD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唱片公司的垂死挣扎。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4 23:09
楼上各位好友们,我在翻译过程中对科尔托有了新的认识,他居然能演奏如此广泛的曲目,并且不限于键盘乐曲。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1-14 23:14
楼上各位好友们,我在翻译过程中对科尔托有了新的认识,他居然能演奏如此广泛的曲目,并且不限于键盘乐曲。
670707 发表于 2012-11-14 23:09
他还指挥了《众神的黄昏》在巴黎的首演呢!
作者: 手谈目眩 时间: 2012-11-15 12:45
啊啊,品读67老师的文章,尤感严肃音乐的底蕴不是靠器材铭牌来推动的,好系统也需要静心研磨呀!
作者: 蛋黄 时间: 2012-11-15 22:20
本帖最后由 蛋黄 于 2012-11-16 17:09 编辑
各位晚上好!07先生我购入科尔托的大包子(单声道录音)是为了在比较中聆听,学习。谢谢!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6 12:02
回复 蛋黄 的帖子
老哥,另外请关注我给予你的链接:
http://www.docin.com/p-396235652.html
这个网站里有关音乐文章的专业性及其深奥性,我们作为学生理解到何种程度,这些都不要紧,牛之反刍,便于我们消化、吸收营养,它的巨大功能在于提示、帮助我利用音响技术和调声手段,将文章中有关“声响”的描述给“整合”出来。可怕的是,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居然没有花钱就得到它。我想建立于此基础上的唱片听感和评价,将是另辟蹊径之路。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7 09:26
用仪器测试器材频响范围,是用数据指标考察它展现频率范围的可能性;调整频响曲线是主人听音爱好和习惯的需求;表现出唱片播放中乐器演奏和歌唱者发声动态的频响之间变化,非一日之功:男声四重唱中各自声线高低,拉小提琴高把位时的紧张感,竖琴、低音提琴、低音鼓在30赫兹范围的音质等,将这些清晰刻画出来,才能言及声音的立体性问题。
作者: 蛋黄 时间: 2012-11-18 22:51
回复 670707 的帖子
先生好!发来马勒的音乐资料收到并已保存。谢谢!!
作者: color4 时间: 2012-11-18 23:00
如此高人,在江湖现身了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19 13:06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先生,弗朗斯 布吕根指挥十八世纪管弦乐团于2011年在荷兰鹿特丹现场演奏并录音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出版了,不知为何该款唱片有很多大学教授需要购买,我上次谦让,这次不肯了,请先生关注。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21 15:05
刚踏入古典音乐聆听门槛之时,便听他人经验之谈中涉及录音工程师、制作人、交响乐队在某指挥带领下的高峰期,没有想到这次机会来了,最近唱片公司出品了韩国版的索尔第70年代录音集,该套包子里主要演奏乐队是芝加哥交响乐团,此外还有伦敦爱乐乐团、巴黎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曲目内容请朋友们参看相关资料,其关注点除了体现索尔第和芝加哥交响乐团之间紧密关系之外,DECCA公司王牌录音工程师和老资格制作人,以及选择录音场所,均是以前发行的黑胶和CD而蜚声于外的原因,列举如下:
1.录音工程师:Gordon Parry、Kenneth Wilkinson、James Lock、Colin Moorfoot
、John Dunkerley、Stanley Goodall,其中:肯尼斯 威尔金森参与录制44张唱片录制(包子共计53张CD)、戈登 帕雷参与5张唱片录制、詹姆斯 洛克参与
12张唱片录制。
2.制作人:David Harvey、Ray Minshull、James Mallinson、Richard Beswick
、James Mallinson、Christopher Raeburn、Andrew Cornall,其中:大卫 哈维参与制作18张,雷 明沙尔参与制作19张。
3.录音场地:
Medinah Temple, Chicago(芝加哥,麦地那音乐厅)
Krannert Cent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ampaign(伊利诺亚大学香槟分校,肯特纳中心)
Sofiensaal, Vienna(维也纳索芬音乐厅)
Kingsway Hall, London(伦敦,金斯维尔大厅)
Salle Wagram, Paris(巴黎 万丽大厅)
Residenz, Herkulessaal, Munich(慕尼黑,大力神音乐厅,皇宫区)
以上三大因素是唱片出靓声的源头。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2-11-21 16:14
谢谢07兄的分享。真是好帖子,言之有物。很喜欢看。希望老兄长期继续。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27 18:16
唱片的整理与翻译事件繁琐而辛劳的工作,然后苦尽甘来;无论是老曲新听还是新曲聆读,它能带给我多角度、多视纬的感受和领悟;人声是上帝赋予的最美的乐器,其不可模仿性不言而喻,其唱片的播放、还原中对于演唱者音色的刻画之难,不亚于贝森朵夫、斯坦威、斯特拉迪瓦里、瓜内利等名琴,对于他们歌唱艺术的溢美之词,尽语言之功能恐不能胜。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1-29 02:37
人声是上帝赋予的最美的乐器,其不可模仿性不言而喻,其唱片的播放、还原中对于演唱者音色的刻画之难,不亚于贝森朵夫、斯坦威、斯特拉迪瓦里、瓜内利等名琴,对于他们歌唱艺术的溢美之词,尽语言之功能恐不能胜。
670707 发表于 2012-11-27 18:16
说到人声,我觉得很多爱乐者对它的理解可能有误。钢琴小提琴我们当中多数人不会天天接触,但人声我们天天听,说话唱歌都有。所以很多人似乎认为音响还原歌剧演唱应该像我们生活中听到的人声一样才算高保真。其实不然,因为经过训练的声音跟没有经过训练的声音差别非常大。打个比方,用一台破收音机推一对hifi音箱,声音肯定没高没低。那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人声”。一个歌唱家——即使是小号女高音——在小房间里唱歌,声音会涨耳朵。这种声音是为了在音乐厅和歌剧院里演唱。在那样的环境下,观众听不到多少“嗓音”,听到的全是腔体发出的共鸣。所以用音响播放歌剧,演唱者不应该像是站在你面前“温暖亲切”地演唱,而应该不像是个“人”在唱歌、像个乐器才对。
其实乐器也一样。我家音响重放出来的钢琴声音远比我在钢琴上摸出来的声音更接近音乐厅里听到的效果。
当然,最好的人声和钢琴效果未必是在大音乐厅或歌剧院里。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不知670707兄是否同意我上面的观点?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1-29 10:04
谢谢老师的分享,我想接着您的话题说几句,现实中我与烧友交流,西洋古典声乐的唱片还原难度之高,一般而言胜过乐器类,打个比喻,老外身高马大,小头居多,站在舞台上不用麦克风演唱,而闻者清,他(她)就像一件独立的乐器,唱片录制过程中轨道之混音,目的也是将乐队和歌唱者,从声部角度讲是分离,从表演层面讲是融合,二者完美结合成为佳作。由于歌唱多数是单音发声,长处在歌词的叙事性、抒情性、戏剧冲突(或张力);此间,欣赏者能了解唱词大意,便能发现某大师在某部声乐作品人物刻画中,在特定的音区内唱出的音色,如同作曲家为他度身定做一般,人物形象的画面感油然而生。乐器在模仿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时,往往受限于乐器自身发声原理,歌唱艺术中加入语言的表现功能结合大跨度的声区转换和技术性的音色变化,以及歌者嗓音固有的音色与唱腔的变化,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和共鸣性,是烧友多年心血的回报。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2-1 09:34
我桌边放着三张唱片,它们是《中国魔笛》(唐俊乔弟子专辑)、《十面埋伏》(章红艳)、《闹居吟》(于红梅),此三款唱片皆为荷兰音乐频道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al)录音、制作,根据唱片内侧录音兼制作人加雷德 萨克斯照片推断其年龄不大,但是我要说,国人同行应向他学习,一曲唐俊乔吹奏的“早晨”,模仿鸟鸣的颤音飘荡在偌大的空间内,杨琴在其右侧后方荡起的林中氛围,可谓惟妙惟肖。这种录音风格在于:尊重乐器发声之理和演奏技法的真实体现,乐器主次关系交待清楚,提供录音场地的空间感。反观国内不少“发烧片”为了“好听”,夸张的后期制作,背离了乐器应有的声响,平面性横向的“拉伸”,让左右音响“此起彼伏”,就如同每个录音麦克风“塞进”乐器里一般,以至于古琴发出的“嘭嘭”的弹弓声,琵琶发出“琤琤”的颗粒声,然后歌者“啃”者麦克风。。。行笔至此,非讽刺,“悦耳”需敬畏音乐,“讨好”不可误导。可能前者在一些器材里不讨巧,服从客观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扬国粹。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2-12-1 11:02
章红艳老师琵琶弹的好,人也漂亮。
作者: 蛋黄 时间: 2012-12-2 21:23
回复 670707 的帖子学习,思摸中。。。
作者: 老头2 时间: 2012-12-2 22:04
乐谱里有思想、情感的意念,需要乐音倾述!!
精彩!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2-2 22:23
谢谢楼上二位。我以为,唱片的还原用仪器测试是手段,有些问题现在科技尚未能及,比如:人声的音色、乐器的音色等问题目前无法测试,可是人耳聆听却能清晰分别。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2-2 22:49
邓丽君的唱片久听不厌倦,HIFI之路有失偏颇:甜、糯、嗲、灵之语,常将文盖质,故我以为器材之声应做到:
1.体现邓丽君身心是健康的,她的齿音与歌声融为一体。
2.高音区嘹亮具有丝质般穿透力,能体现激扬、奋进之力量。
3.中音曲能表达委婉的叙事、优雅的情绪、各类语气转换的复杂性。
4.低音区能体现情感上的失落、期盼、留连、回忆。
作者: color4 时间: 2012-12-3 13:06
如此好文,怎能错过
作者: 蛋黄 时间: 2012-12-5 21:46
回复 670707 的帖子先生;央视声乐,器乐大赛对选手的现场打分与场外观众打分不一致?这就是现场和场外观众获取的音频信息质量之间差异所致吧?
作者: 蛋黄 时间: 2012-12-15 20:01
回复 670707 的帖子正如先生所言;听降央卓玛的现场演唱;虽然不完美但有激情,有互动和交流,着实感人!这是录音棚唱片里的缺憾。。。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2-16 20:59
本帖最后由 670707 于 2012-12-16 21:14 编辑
回复 蛋黄 的帖子
老哥,您QQ用的少,那套DG版本的伯恩斯坦马勒交响曲,我已经整理完,为了不耽误您欣赏此套唱片,我挂在帖内,以供参考,因我手头卷一部分原文错误的,有些部分无法看见,留些缺憾,待以后补上;此款唱片中马勒第一交响曲是“一蹴而就”之录音,关于此问题弟以前愚见观点,“真实的演奏和完美的录音”中已经讨论;另外,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录音)选集之5(1980-1990)也将该次演奏列为其中,标注的录音时间是1987.10.9。好,现附如下,错误和纰漏在所难免,请指正为谢。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2-16 21:04
卷一:
CD1
马勒D大调第一号交响曲
1.Langsam, Schleppend(缓慢拖延地)D大调 16.30
2.Kräftig bewegt(稳定前进地)(Ländler舞曲) 9.01
3.Feierlich und gemessen(庄严准确地)这是一首葬礼进行曲。其旋律基于民歌“两只老虎”(杰克叔叔)。 10.27
4.Stürmisch bewegt(暴风雨般冲动地) 20.12
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马勒:旅伴之歌
5 《当我心爱的人出嫁时》 4.30
6. 《清晨我走过田野》; 4.06
7. 《我有一把闪亮的刀》; 3.20
8. 《心爱的人有一双蓝眼睛》;5.34
维也纳爱乐乐团
Thomas Hampson托马斯•汉普森(Thomas Hampson,1955-),美国男中音
CD2
D小调第3交响曲
1. 强有力而决然地 34.52
2. 小步舞曲速度 10.46
3. 悠闲的谐谑曲 18.32
CD3
1.“极为缓慢、神秘地” 9.32
2.“以活泼的速度,表现要大胆。”4.07
3.“缓慢、平静、充满感情地” 28.01
Christa Ludwig (克里斯塔.露德薇希,女中音,德国女中音)
New York Choral Artists (纽约艺术家合唱团)
Brooklyn Boys Chorus (布鲁克林童声合唱团)
New York Philharmonic (纽约爱乐乐团)
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1.庄严肃穆的快板 25.09
CD4
2.庄严的行板 12.19
3.沉着的、流畅的谐谑曲 11.26
4.原始之光,非常庄重质朴地 6.19
5.激动的谐谑曲 38.42
德国次女高音—克利斯塔•路德维格(Christa Ludwig,1928-)
美国女高音—芭芭拉•亨德里克斯(Barbara Hendricks,1948-)
威斯特敏斯特合唱团(THE WESTMINSTER CHOIR)
纽约爱乐乐团
CD5
C大调第4交响曲
1.缓慢的,从容不迫地 17.38
2.舒缓地运动 10.14
3.充满深沉的宁静 20.34
4.非常愉快舒适 8.42
Helmut Wittek(海穆特・维特克,女高音)
Jaap van Zweden(吉普 范 茨维顿,小提琴,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
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CD6
马勒:《少年的魔角》
1. 哨兵小夜曲(Der Schidwache Nachtlied);6.04
2.谁想出了这首小曲(Wer hat dies Liedlein erdacht?);2.13
3. 军事鼓手(Der Tambourg' Sell);5.18
4. 尘世(Das Irdische Leben);2.57
5. 徒劳(VerloreneMuh);3.03
6. 安东尼向鱼儿说教(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hpredigt);3.43
7. 起床号(Revenge) Revelge 6.47
8.莱茵河传说(Rheinlegendchen) 3.35
9. 赞美崇高理性(Lob des hohen Verstandes) 2.34
10. 美丽的号角吹响的地方(Wo die Schoinen Trompeten blasen);8.29
11.塔楼中的追捕之歌(Lied des Verfolgten im Turn);4.38
12.悲伤中的安慰(Trost im Ungluck) 2.28
13.原光(Urlicht);5.49
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女中音:Lucia Popp(卢西亚.波普,捷克女高音)
男中音:Andreas Schmidt(安德雷斯•施密特,德国男中音)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2-16 21:06
第二卷
CD1
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
1.葬礼进行曲 14.35
2.激动的暴风雨般的快板 15.05
3.谐谑曲,带有圆舞曲性质 19.05
4.小快板 11.16
5.末乐章:诙谐、清新的快板 15.02
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87.9
录音地:Frankfurt am Main,Alte Oper(法兰克福 老歌剧院)
录音师:Karl-August Naegle(卡尔-奥古斯特 内格勒),Helmut Burk(赫尔穆特 伯克)
制作人:Hans Weber(汉斯 韦伯)
CD2
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
1.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 23.17
2.谐谑曲 14.16
3.中庸的行板 16.19
CD3
1.中庸的快板 —有力的快板 33.10
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88.9
录音地:维也纳金色大厅
录音师:Hans-Peter Schweigmann(汉斯—皮特 施魏格曼);
制作人:Hans Weber(汉斯 韦伯)
马勒:亡儿之歌
2.《太阳再次升起在东方》 5.59
3. 《现在我看清了火焰为什么这样阴郁》5.11
4. 《当你亲爱的母亲进门时》 6.05
5. 《我总以为他们出远门去了》3.30
6. 《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不该送孩子们出门》7.20
Thomas Hampson托马斯•汉普森(Thomas Hampson,1955-),美国男中音;
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88.10
录音地:维也纳金色大厅
录音师:Hans-Peter Schweigmann(汉斯—皮特 施魏格曼);
制作人:Hans Weber(汉斯 韦伯)
CD4
马勒:E小调第七交响曲
1.慢板-热情的快板 21.38
2.中庸的快板(夜曲) 17.08
3.诙谐曲 10.32
4.深情的行板(夜曲) 14.47
CD5
1.回旋曲-终曲 18.26
纽约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85.11、12
录音地:New York,Avery Fisher Hall(爱弗利 费雪厅)
录音师:Hans-Peter Schweigmann(汉斯—皮特 施魏格曼);
制作人:Hans Weber(汉斯 韦伯)
马勒:5首吕克特之歌
2.我呼吸菩提树的馥郁芳香 2.48
3.假如你喜欢美貌 1.30
4.别在歌中看我 3.00
5.我不再在世上存在 7.22
6.午夜 7.48
男中音:Thomas Hampson(托马斯 汉普森,美国男中音)
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地:维也纳金色大厅
录音师:Karl-August Naegler(卡尔-奥古斯特 内格勒)
制作人:Hans Weber(汉斯 韦伯)
录音时间:1990.2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2-16 21:10
第三卷
CD1
马勒:第十交响曲
1.行板 - 慢板 26.03
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地:维也纳金色大厅
录音师:Rolf P.Schroder(洛夫 施隆)
制作人:John McClure(约翰 麦克卢尔)
录音时间:1974.10
马勒: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
2.Allegro impeluoso (激烈的快板)
“Veni,creator spirtus”(choruses Ⅰ/Ⅱ) 1.31
降临吧,造物主的圣灵,请来到我们心中,(合唱1、2)
3.A tempo. Etwas (aber unmerklich)(稍微加紧地,优美地唱)
“Imple superna gratia” 赐我恩泽 3.16
(sopranoⅠ,tenor,sopranoⅡ,contraltoⅠ/Ⅱ,baritone,bass,choruses Ⅰ/Ⅱ)
(女高音1,男高音,女高音2,女低音1/2,男中音,男低音,合唱1/2)
“赐我恩泽,您给予我安慰,给予我崇高的仁慈,生活的源泉,爱的光辉,如甘露般的恩惠”
4.TempoⅠ(Allegro impetuoso)恢复最初速度(激烈的快板)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我们的身躯因您所赐而充满力量” 2.44
(choruses Ⅰ/Ⅱ,sopranoⅠ/Ⅱ,contraltoⅠ/Ⅱ,tenor, baritone)
(合唱1/2,女高音1/2,女低音,1/2,男高音,男中音)
5.TempoⅠ(Allegro ,etwas hastig)恢复最初速度(快板,有些匆忙)1.14
6.Sehr flieBend-Noch einmal so langsam als vorher.Nicht schleppend(平静,慢速)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世人易朽之驱 3.15
(bass ,tenor ,contraltoⅠ/Ⅱ,baritone ,sopranoⅠ/Ⅱ)
(男低音,男高音,女低音,1/2,男中音,女高音1/2)
“您的火焰为我们燃烧,您的爱在我们当中奔流。驱逐我们狡猾的敌人,赐予我们和平,直到永恒。通过您,我们至高无上的引路者,让我们躲避一切邪恶,赐我们予胜利”
7.Plotzlich sehr breit und leidenschaftlichen Ausdrucks-Mit plotzlichem Aufschwung
“Accende lumen sensibus” 你神圣明光照耀世人心灵 4.24
(sopranoⅠ/Ⅱ,contraltoⅠ/Ⅱ,tenor,baritone ,bass,boys choir,choruses Ⅰ/Ⅱ)
(女高音1/2,女低音1/2,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童声合唱,合唱1/2)
“请赐予我们多重的仁慈,您就是圣父右手七宝齐全的手指。通过您,让我们认识圣父,认识圣子,对圣父、圣子以及圣灵,让我们信仰您和圣灵,直到永远。”
8.“Veni,creator spiritus” 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 4.27
(sopranoⅠ/Ⅱ,contraltoⅠ/Ⅱ,tenor,baritone ,bass,choruses Ⅰ/Ⅱ,boys choir,)
(女高音1/2,女低音1/2,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合唱1/2,童声合唱)
“请赐予我们您神圣的恩典,赐予我们和平,让我们挣脱斗争的锁链,使我们预见欢乐。”
9. a tempo
“Gloria sit Patri Domino” 荣耀归于圣父 3.22
(boys choir,sopranoⅠ/Ⅱ,contraltoⅠ/Ⅱ,tenor,choruses Ⅰ/Ⅱ,bass)
(童声合唱,女高音1/2,女低音1/2,男高音,合唱1/2)
“光荣归于上帝我们的圣父,归于圣子,他曾死而复活。也归于圣灵,天长地久,直到永恒。”
CD2
第二部分,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分最后一场的配乐,马勒认为,这是对“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的祈祷的较好应验。这是对浮士德与玛格丽特在天界超越了自身的描述。这一部分分为3段:第一段稍慢一点,由降E小调序奏和快板构成,加以合唱与独唱。第二段以女声独唱为中心。第三段具有圣诗风格,有8名独唱者:第一女高音(罪之女)、第二女高音(赎罪之女)、第三女高音(光明之神的母亲)、第一女低音(撒玛利亚之女)、第二女低音(埃及的玛利亚)、男高音(赞美玛利亚的学者)、男中音(快乐与天使澄明神甫)、男低音(沉思的神甫)。
1.Poco adagio稍缓慢一些 6.26
2. Piu mosso 更快的 3.05
3.Wieder langsam 4.32
Chor und Echo:“Waldung. Sie schwankl heran”
(choruses Ⅰ/Ⅱ)合唱1/2
“森林莽莽苍苍,巉岩重叠如嶂,树根纠缠盘绕,树干密密参天.百道山泉飞溅,千座岩扉荫罩,狮子与人为伍,默默在周围徘徊,如此洞天福地,实为圣爱所在。”
4.Moderato 中板的 1.36
Pater ecstaticus:“Ewiger Wannenrand”
(baritone)男中音
极乐神甫:“欢乐之焰永恒,恩爱情缘如楚,胸中苦痛煎熬,法悦三昧如醇,圣箭穿我心.圣枪刺我身,雷石捣我为齑粉,电火烧我成灰烬。一切虚无之物。消失如灰飞烟灭,唯有耿耿长明星,永恒之爱的核心。”
5.Allegro 4.30
Pater Profunus:“Wie Felsenabgrund mit zu Fuben”
(bass)男低音
沉思的神甫:“脚下悬岩重万钧,下临绝壑深千仞,千道溪泉齐奔泻,飞泡溅沫浮光晶,古木森森立擎天,如有大力参浮云,宏哉爱力正如此,造形万物育万类,周围风狂怒号,林涛声声如涌,山泉直下千里,水波粼粼喧哗,灌注谷底如施刮,电光闪闪下天郊,扫除毒雾与妖氛,万里长空更清寥,爱之使者告世人,永恒造化育众生,纵使心热如焚,心态冷如冰霜,官能迟钝失灵,如被锁链禁锢,诸神解我焦思,光明照我饥渴心。”
6.Allegro deciso 2.23
Chor der Engel:“Gerettet ist das edle Glied der Geisterwelt vom Bosen”
Chor seliger Knaben:“Hande verschlinget euch”
(choruses Ⅰ/Ⅱ, soprano, contralto, boys choir)(合唱1/2,女高音,女低音,童声合唱)
天使们合唱:“灵界高贵的成员,已从魔鬼手中救出,凡是自强不息者,都能获得我们拯救,更有爱从天降,圣光庇护其身,极乐之群与之相遇,衷心表示欢迎。”
升天的孩子们旋绕在最高山顶合唱:“手挽手儿我和你,连成一圈真欢喜,一起跳跃歌唱,唱出圣洁情感,神明所教养,我们所依赖,我们将瞻仰,我们所敬爱。”
7.Malto leggiero 1.50
Chor der jungrren :“Jene Rosen aus den Handen”
(choruses Ⅰ,soprano, contralto)(合唱1,女高音,男低音)
较年轻的天使们的合唱:“玫瑰花,圣洁手,赎罪女子情意厚,助我获胜,大功告成。获此至宝,获此灵魂。天花乱坠,恶者自退。天花所中,魔鬼崩溃。地狱之刑,习之已惯。魔受爱恼,倍觉悲惨,即使老狯,恶魔之王,锐利之痛,刺彼胸膛,请君欢呼,齐声歌唱。”
8.Schon elwas langsamer und immer noch maBiger 2.23
Die vollendeteren Engel:“Uns bleiblt ein Erdenrest”
(choruses Ⅱ, soprano, contralto, tenor,contralto solo)(合唱2,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女低音独唱)
较成熟的天使们合唱:“尘世遗蜕,荷之辛苦,纵是石棉,也非纯净,精神之力,吸引颇强,吸引元素,附着于身,形与神合,亦肉亦灵,纵有天使,亦难分泾渭,只有永恒之爱,才使灵肉离分。”
9.Im Anfang noch etwas gehalten 1.22
Die jungrren Engel:“Ich spur soeben ,nebelnd um Felsnhoh”
Doctor Marianus:“Hier ist die Aussicht frei”
Chor seliger Knaben:“Freudig empfangen wir”
(choruses Ⅰ, soprano, contralto, tenor,boys choir)(合唱1,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童声合唱)
较年轻的天使们合唱:“雾罩岩顶,方觉察有生命的精灵,在周围活跃.浮云澄清,看出是活泼的升天的孩子,他们摆脱了尘厄,手拉手连成圆圈,神会心领,上界的绮丽新春,他初来应与孩子们为伍,渐底于成,宏德于已。”
升天的孩子们合唱:“竭诚相迎,作为良友.此身如蛹,尚在茧中,亦如抵押,天使之质,我们加以保护,为之层层剥去茧壳,生命得到福祐,已长大变成美好。”
10.Sempre I istesso tempo 4.24
Doctor Marianus:“Hochste Herrscherin der Welt”
(tenor ,choruses Ⅰ/Ⅱ)(男高音,合唱1/2)
在极高极洁净的石龛中赞美玛利亚的学者:“在这儿自由眺望,精神无比高扬,有美人结队成行,飘摇而直上上界,其中有庄严的圣体,星冠璀璨辉煌。我向光辉瞻仰,世界上最崇高的女帝呵,请让我在苍穹下面,瞻仰你的神圣。请你容许,侠气与温情,激荡着男人的心胸。以圣洁的爱向你奉献,您一旦庄严地命令,我们的勇气便不可战胜。您只要稍加安抚,心中的焦躁就会突然清净。最纯洁的处女,最崇高的圣母,万民选出的女王,位与诸神为伍。”
11.Auberst langsam 3.56
“Dir,der Unberuhrabaren”( choruses Ⅰ/Ⅱ)(合唱1/2)
Chor der Buberinnen und Una poenitentium
“Du schwebst zu Hohen der ewigen Reiche”
(choruses Ⅰ/Ⅱ,sopranoⅡ)(合唱1/2,女高音2)
合唱:“你是不可扪触者,但你也不禁止,易受诱惑的人们,虔诚地向你走近。世人不容易拯救,谁能用自己的力量,挣断欲望的锁链,踏着光滑而倾斜的坡,谁能不容易失足!”
12.Filebend 4.51
赎罪女子们的合唱:“在天乡处处翱翔,请接受我们的心声,您崇高无比的圣母,您大慈大悲。”
罪之女(玛丽•玛格达连,歌词选自《路加福音》第七章第三十六节):“我以爱情向圣母祈祷,泪洒圣子脚上,滚滚如涂香膏,不顾法利赛人讥讽,我持小瓶向圣母请求,瓶中芳香流溢不尽,我以我的发丝告诉圣母,它曾擦干神圣的肢体。”
撒玛利亚之女(歌词选自《约翰福音》第四章):“我以此泉水祈祷我圣母,亚伯拉罕曾到此放牧。我以此水桶祈祷我圣母,耶稣曾以它解渴。我以此清泉祈祷我圣母,清泉滚滚,源远流长,永世常清不竭,流向四面八方。”
埃及的玛利亚:“我在此圣地,卸下救世主,作为我之证,祈祷我圣母,我以您的手臂,阻我入门去,作为我之证,祈祷我圣母,潜居沙漠,40年忏悔,祈祷我圣母,我在沙漠中,所记告别辞,辞意含况福,祈祷我圣母。”
3人合唱:“您不拒绝罪深的女人,向您靠拢。人如能忏悔,忏悔必有功,其功不会没,升之于无穷。这儿有一位善女,一次偶然失身,过失出于无意,请您广开鸿恩。”
(女高音1,女低音1,女低音2)
13.Neige ,neige,du Ohnegleiche 1.13
赎罪之女(玛格丽特):“回过头,回过头来,无比的圣母呵,无比的光辉,请慈悲地一瞥我的幸福,我早年的爱人,他已经回来,不再是那么痴呆。”
(女高音2)
14.Er uberwachst uns schon 3.57
升天的孩子们环绕着向前:“他那健壮的躯体,已比我们有力。我们的诚心呵护,会得到丰富的馈赠,我们过早离开人间,对人也全然无知,他却见多识广,会给我们教益。”
(童声唱片,合唱2,女低音,女低音2)
15.Komml hebe dich zu hohern Spharen 1.23
赎罪女子(玛格丽特):“被珍贵的精灵环绕,神智尚未十分清醒,他还未感知到新鲜的生命,便已进入神圣之群。看哪,他已摆脱了尘世的所有羁绊,抛弃了旧日的腐臭皮囊,从厚重的云霞中,挣出青春的力量,请让我用心指导他,他还在新生的白昼中,睁不开眼睛。”
光明圣母:“来吧,升向更高的境界!他会觉察到你.他会跟着你飞升。”
(女低音3)
16.Blicket auf zum Retterblick,alle reuig Zarten 6.01
赞美玛利亚的学者:“忏悔感悟的人,沐浴着神圣的光辉,从此改头换面,共同超凡人圣,任何向上的意志,无不向您皈依。处女,圣母,女神,天后,但愿永远得到您的恩佑。”
(男高音,合唱1/2,童声合唱)
17.神秘的合唱告终:“一切无常事,只是一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实有,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向上。” 6.28
(男中音,男低音,童声合唱)
女高音:MARGARET PRICE(玛格丽特•普莱斯,英国女高音,1941-2011)—Magna Peccatrix(罪孽深重的妇人)女高音1
女高音:JUDITH BLEGEN(茱迪茨 布莱根,美国女高音)—Una poenitentium(悔罪女),女高音2
女高音:GERTI ZEUMER(格蒂.泽梅-培恩)—Mater glorisa(荣光圣母),女高音3
女中音:TRUDELIESE SCHMIDT(特鲁德利萨 施密特,德国女中音—Mulier Samaritana(撒玛利亚的妇人)
女低音:AGNES BALTSA(阿格尼丝•巴尔莎,希腊女中音)—Maria Aegyptiaca(埃及的马利亚)
男高音:KENNETH RIEGEL (肯尼斯.雷格尔)—Doctor Marianus(崇拜圣母马利亚的博士)
男中音:HERMANN PREY(赫尔曼•普莱,1929—1998,德国男中音)—Pater ecstaticus(狂喜的神父)
男低音:JOSE VAN DAM(约瑟 冯 当姆,1940-,比利时低音男中音—Pater profundus(沉思的神父)
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Wiener Singverein(维也纳合唱团)
Wiener Sangerknaben(维也纳少年合唱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
CD3
马勒:大地之歌
1.愁世酒歌 8.31
2.秋日孤人 11.22
3.青春 3.11
4.美女 8.10
5.陶醉于春天的人 4.39
6.告别 31.02
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地:维也纳 索芬音乐厅
录音师:Gordon Parry(戈登 帕雷)
制作人:Yohn Culshaw(约翰 库肖)
录音时间:1966.4
CD4
马勒:D大调第九交响曲
1 悠闲的行板
2 稍笨重但非常坚定的快板
3 十分刚毅的谐谑曲
4 极柔板
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录音地:Amsterdam Concertgebouw,Grote Zaal(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大厅)
录音师:Klaus Scheibe(克劳斯 谢伯)
制作人:Hans Weber(汉斯 韦伯)
录音时间:1985.6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12-16 21:15
670兄您辛苦了,谢谢。
作者: 蛋黄 时间: 2012-12-16 21:41
本帖最后由 蛋黄 于 2012-12-16 21:47 编辑
回复 670707 的帖子谢谢先生如此地用心!我会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滴。。。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12-17 11:24
最近在阅读和学习几篇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的专题文章,我把《瓦尔特 吉泽金的钢琴教学演奏和教学思想》的读书笔记整理如下,它能提示和帮助我在聆听吉赛金演奏的拉威尔、德彪西、莫扎特、巴赫等作品唱片时,注意他的诠释法、演奏技法、演奏音色;我相信有了体会才有自我总结,摘录如下:
吉赛金认为:德彪西的音乐所表达的是独立的自然,不与自然抗争,他倾心地聆听
自然,满怀感情地靠近自然,在自然地千万种声音中创造出惊人的音乐。。。。(他)认为,德彪西的音乐多样而富于表达,而拉威尔的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吉赛金的原则是:将简单音乐透明地弹奏出来。。。。
1.音色的层次以及对比:概括地说,需要三种要素的对此:旋律、低音、和弦(伴奏)。在音强对比上:旋律最强,低音较弱,和弦次之。。。。
2.踏板的应用:在德彪西与拉威尔作品演奏中,。。。根据低音和声使用踏板,他认为德彪西与拉威尔的踏板记号往往是低音,而踏板必须保持和低音的和声一样长。当和声继续保持同样时,长踏板保持几小节甚至几页。在使用长踏板时,旋律音必须显示出来,和声音的声音处理的音更柔和些,而其他的东西在音量上则要更弱一些。。。
(他)认为踏板的使用要与音乐的形象相一致,要起到对音乐想象更生动的烘托效果。。。(他)的踏板法还包括:颤音或抖动踏板、用半踏板、用手指踏板法、提前踏板法、由于休止而重新抓住和弦、乐曲借结束处的踏板法、使用左踏板、用踏板经过不同的和声而不使用延音踏板。
对于巴赫的演奏,吉赛金提出几个观点:
1.认识作曲家的意图。。。当然传统与现代、风格认知与感情的结合是必须追求的,但过分的理性或过分的感情投入都不利于对作品的阐释。。。
2.(演奏)巴赫要避免一切强奏。(与巴赫时代乐器发音有关)
3.踏板:。。。不需要踏板效果。。。和弦应该使用手指,而不用脚来持续。。。为了美化一些音而使用无声踏板或一些例外是允许的。
4.音色:透明清晰的乐声是巴赫音乐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或方法之一。对于声部的处理,。。。只需要稍微的突出弹奏,音乐的主题结构就能够被突显出来。。。
对于莫扎特的演奏,吉赛金认为:
1. 莫扎特的音乐朴素、自然,要把他尤其简单(或者称之为真正天才的完美节奏)却包含着既丰富的感情和强烈情感表达的渴望表现出来,必须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阐释。
2.吉赛金演奏莫扎特不使用踏板的原因是:在莫扎特进行音乐创作时,右踏板尚未发明或者是在个别钢琴上安装。。。(故此吉赛金)追求澄清的音色,单纯透明却不枯燥。他认为,音质上的单纯与表达上的优美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17 12:46
67兄,关于季塞金的这段文字,不知道是因为摘录的还是什么场合下写的,有很多地方可能存在着问题,很容易引起误解。
1:“在音强对比上:旋律最强,低音较弱,和弦次之”
没有任何资料及录音显示出必须旋律最强,这个肯定是按照作曲家意图来弹奏的,某些地方的旋律完全可以是弱的。另外低音和和弦之间,怎么个区分呢?
2:“在使用长踏板时,旋律音必须显示出来,和声音的声音处理的音更柔和些,而其他的东西在音量上则要更弱一些”
长踏板是不是指一直踩着踏板?如果是这样,不管是和声,还是旋律,还是其他,其实听上去都会十分模糊,有混堂声。当然特定场合需要这种音色除外。德彪西的音乐,音色十分突出,音色上的印象派,对踏板要求是十分严格和变化多端的。德彪西也被认为是对现代钢琴技巧发展上仅此于李斯特的人,主要就是指他这种音色层次丰富的所需要的演奏技巧。但这些技巧,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中,是没那么突出和变态的。
3:“踏板:。。。不需要踏板效果。。。和弦应该使用手指,而不用脚来持续。。。为了美化一些音而使用无声踏板或一些例外是允许的。”
演奏巴赫当然需要踏板。巴赫经常用的键盘乐器之一就是羽管键琴。这种琴虽然没有右踏板,但是发声效果接近于现代钢琴使用右踏板的感觉,有丰富的琴弦共鸣,只是音量低了点。另外巴赫音乐中,复调为主,极少和弦音,主要是不同声部旋律之间的对位。所以我觉得是否是67兄省略了很多语句。如果单从和弦音连接来说,很多和弦音只通过手指而不用踏板,是很难有连奏的效果,不单纯是技巧问题,还包括现代钢琴结构问题。另外“无声踏板”是什么?
4: “吉赛金演奏莫扎特不使用踏板的原因是:在莫扎特进行音乐创作时,右踏板尚未发明或者是在个别钢琴上安装。。。(故此吉赛金)追求澄清的音色,单纯透明却不枯燥。他认为,音质上的单纯与表达上的优美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季塞金应该知道,不管是羽管键琴还是古钢琴,都是有丰富的共振泛音的,古钢琴甚至还能在弹奏下去的时候改变声音的强弱。而不是像现代钢琴不踩右踏板的干瘪的声音。这是乐器结构问题。季塞金不用踏板,只是他一面之词或者说爱好而已。不过他所强调的加强手指训练而不是偷懒用踏板(连接和弦,延长音的时值等等)蒙混过关,来掩饰手指技巧上的不足,这种认识和观点是非常好的。踏板,毕竟是现代钢琴演奏的灵魂。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17 15:30
67兄,我刚才看了这篇论文,是国内某学生写的。他参考的书目包括班诺维茨的《踏板法指导》以及《现代钢琴演奏技巧》这两本书,值得一读(因为我手上有这两本书)。勋伯格(著名乐评家)那本书,没看过,不清楚,也没兴趣看。总体感觉是剪刀浆糊拼凑的,很多地方的确说得不清不楚,而且容易误导人。特别是踏板处理,犹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建议67兄直接找大师原著来看吧,国内论文,实在不行。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2-19 18:42
季塞金应该知道,不管是羽管键琴还是古钢琴,都是有丰富的共振泛音的,古钢琴甚至还能在弹奏下去的时候改变声音的强弱。而不是像现代钢琴不踩右踏板的干瘪的声音。这是乐器结构问题。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2-12-17 12:46
这段v兄是听钢琴老师说的?还是自己研究的?我觉着不对头啊。现代钢琴比古钢琴干瘪、没有丰富的共振泛音,怎么可能呢?
我觉得你的意思可能是:现代钢琴延音比较长,不像古钢琴弹下去声音很快就没有了,所以现代钢琴抬起琴键的时候会更明显地感觉到把声音“切断”了。但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不使用踏板、靠手指“连奏”都是最最重要的基本功。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19 20:01
R兄,我说的是古钢琴是指小金属片击弦的锥子键琴,按下琴键可以改变声音强弱,泛音是比较多的,没有踏板,只是声音响度很轻,适合家里使用。羽管键琴,那是拨弦乐器,也是有足够泛音的,只是音色不会像现代钢琴那么低音雄浑,高音亮丽。现代钢琴是击弦乐器,因为结构问题,按下琴键,榔头接触到琴弦就会马上复位,击弦后不能改变声音响度。踏板是现代钢琴才有的,是为了解决泛音不丰富而创造的机构。
手指基本功我可没有说要忽视啊。事实上现代钢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连奏的。但可以通过踏板等结构以及手指技巧来弥补这个缺点。唱片里的录音,几乎没有不用踏板的。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2-19 22:36
vincentlyl 发表于 2 小时前
我说的是现代钢琴没踩右踏板的声音:-)
----------------------
这我当然知道了。你说得好像现代钢琴不踩右踏板就没法弹了似的。哪有这回事……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2-19 22:46
R兄,我说的是古钢琴是指小金属片击弦的锥子键琴,按下琴键可以改变声音强弱,泛音是比较多的,没有踏板,只 ...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2-12-19 20:01
不管是羽管键琴还是Fortepiano,琴键放开声音都会马上停止,因为羽管或止音器会回到琴弦上。踏板只是为了丰富钢琴的表现力,哪是什么“为了解决泛音不丰富”。
“现代钢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连奏的”,这就更——恕我直言——胡说八道了。不用踏板或者偶尔踩一两下的录音多得是。一个音阶如果踩着踏板弹下来就成了糊涂一片,就像你把12345671一下子全弹下去的效果。
说真的,您现在刚开始弹钢琴,最好不要学用踏板。现在就踩,学不会真正的使用踏板的方法,只会让您的双手学会偷懒。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19 23:01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看来你对我很反感,没事,我说得不清楚,或说错了,你纠正,那谢谢了!
对你来说,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和现代钢琴之间的机械发声结构没啥区别咯?
踏板的问题,我只是就你说的那个问题来说一下,是个比较的问题。并不是要很完全说明踏板的问题。这个百度上都有,我也没必要去抄,你也不必认为我连百度都不会吧!
钢琴从原理上说能不能连奏,你自己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这个的确没啥好说的。
我在学钢琴,我家有钢琴,踩和不睬踏板啥区别,不用你来教的,呵呵!
我没说我要学踏板,你不要自以为是地先入为主地认为我要学踏板,我只是在学拜厄,和踏板没啥关系。这个我不一定比你不了解。
我所有说的,只是为了说明相对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那些事。
不要貌似很客气地用上“您”,这里只是论坛,不比过于客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12-19 23:02
不管是羽管键琴还是Fortepiano,琴键放开声音都会马上停止,因为羽管或止音器会回到琴弦上。踏板只是为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12-19 22:46
哈哈,这块砖拍得!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2-19 23:23
回复
看来你对我很反感,没事,我说得不清楚,或说错了,你纠正,那谢谢了!
对你来说,古钢琴和羽管 ...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2-12-19 23:01
v兄不要误解。我称呼“您”因为知道您肯定比我年长很多。我对您完全谈不上“反感”,您说的很多东西我也非常赞同。但您说的另外一些东西……实在不敢苟同。我很捉急呀!
下面一样一样地说。
羽管键琴跟钢琴的发声原理完全不同;但是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和fortepiano的发声原理跟现代钢琴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小锤击打琴弦发声,通过止音器让声音停止。现代钢琴由于结构进步,声音比古钢琴更丰满而已。我不知道您说的现代钢琴共鸣不够是哪里得来的结论。但这似乎跟前面提到的这些发声原理没有多大关系。
您说的钢琴不能连奏大概是指不可能一个句子从头到尾保持同样的强度。这我同意,因为琴键敲下去的声音大,往后会变小。但这踩了踏板也找补不回来,而且这“断”在古钢琴上更甚。巴赫为什么经常写一长串颤音?因为那时候的钢琴如果只弹一下,即使琴键一直按着,很快就没有声音了;所以他写颤音实际是为了保持音。因此,说钢琴不能连奏是和小提琴一类乐器比,而不是现代钢琴跟古钢琴比。
您没学用踏板,我就放心了。 我也是这么学过来的。那时自以为懂音乐,其实到头来发现自己所知太太太皮毛了,还是要像个普通的琴童一样老老实实地学才行。与您共勉。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12-19 23:32
呵呵,我知道了,你们俩之间其实有歧义,因语言表述而产生的歧义。表述清楚了其实就没问题了,歧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19 23:36
R兄的确够严谨,我的理解的确有不对的地方,另外文字表达也不够清晰、充分,这点我以后改!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2-19 23:50
v兄说的按下琴键怎样改变音色这一块我还得好好研究研究。如果是“金属片”在弹下去之后还呆在琴弦上,那肯定会阻碍琴弦的振动啊。
另外现代钢琴也可以在弹下去之后搞出一种类似弦乐器揉弦的效果,只是不很明显。这个原理我也弄不明白……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12-20 00:17
说到吉塞金的连奏,那真是牛,有时候匪夷所思。比如他30年代录的那个《华伦斯坦奏鸣曲》末乐章,最后一段贝多芬标的是"Prestissimo",最急板,有一段双手八度音阶。巴克豪斯是放慢速度按照普通八度弹的,也不踩踏板,声音是断开的;其他人多数是八度滑奏,弹出来磕磕绊绊不很均匀。而吉塞金那个像缝纫机一样,不仅均匀连贯,还超级快。我当时把这段发给我一个弹琴很牛的朋友,他听了半天也听不出来是怎么弹的。他说可能是高音那个下行音阶是两只手一起弹,低音的上行音阶没有弹八度,只用左手弹了单音。他也不确定,我也将信将疑,呵呵。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2-12-20 00:25
敬佩LS几位钻研的精神,专业学钢琴的可能都没有这么认真,推荐几本以前读过的书,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
[attach]59749[/attach][attach]59750[/attach][attach]59751[/attach][attach]59752[/attach][attach]59753[/attach][attach]59755[/attach][attach]59756[/attach][attach]59757[/attach][attach]59758[/attach][attach]59759[/attach][attach]59761[/attach][attach]59762[/attach][attach]59763[/attach][attach]59764[/attach][attach]59766[/attach][attach]59767[/attach][attach]59768[/attach][attach]59769[/attach][attach]59770[/attach][attach]59771[/attach][attach]59772[/attach][attach]59773[/attach][attach]59774[/attach][attach]59775[/attach][attach]59776[/attach][attach]59778[/attach][attach]59779[/attach][attach]59780[/attach][attach]59781[/attach][attach]59782[/attach][attach]59783[/attach][attach]59785[/attach][attach]59786[/attach][attach]59787[/attach][attach]59788[/attach][attach]59789[/attach][attach]59790[/attach][attach]59791[/attach][attach]59784[/attach][attach]59777[/attach][attach]59765[/attach][attach]59754[/attach]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2-12-20 08:54
鲍里斯-贝尔曼写的钢琴弹奏法是我读过的最好看的一本,另外,指尖下的艺术比较通俗易懂。这几年买的书没有拍照片所以电脑里没有图片,钢琴演奏最好还是一对一学,看书只能增加一些理论知识。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2-12-20 09:00
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是比较早的一本,在国内影响很大,几乎所有老钢琴教师都看过,现在的年轻人估计看过的不多。
怀尔德的钢琴家论演奏通俗易懂。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20 10:15
我也晒几本书吧,都是最近两个月内买的或借的,有几本还都没看过。[attach]59815[/attach][attach]59816[/attach][attach]59817[/attach][attach]59818[/attach][attach]59820[/attach][attach]59819[/attach][attach]59821[/attach][attach]59822[/attach][attach]59823[/attach][attach]59824[/attach][attach]59825[/attach][attach]59826[/attach][attach]59827[/attach][attach]59828[/attach][attach]59829[/attach][attach]59830[/attach][attach]59831[/attach][attach]59832[/attach][attach]59833[/attach][attach]59834[/attach][attach]59835[/attach]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20 10:26
[attach]59837[/attach]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20 10:46
图雷克的《把和演奏指南》,对巴赫键盘音乐,特备是装饰音做了很完善的论述。我只看了开头一点,一个简短的乐句,居然有各种演奏技法和理论上的支持,够仔细,够耐心,给我触动很大。弹好钢琴,需要字斟句酌,难度可见一斑。
科尔托的《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事实上是指法练习,类似《哈农练指法》,方法比较独特,这个可以和哈农配合练习。另外玛格丽特.隆也同样有一本类似的书,可惜找不到。
《钢琴艺术三百年》,列举了主要钢琴作曲家作品的特征及作品,简单明了,是个不错的工具书。
《肖邦的创作》,还没仔细看,对肖邦作品的时代特征及技巧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十分简洁清晰。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2-12-20 12:03
吉塞金和莱默尔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没通读,提纲挚领地分析了钢琴演奏的一些注意点,比价简介,但很全面。
班诺维茨的《钢琴踏板法指导》,最专业的踏板法指导书,还没怎么看,现在用不着。
《钢琴音乐简史》,写得系统,条理清晰,深刻,参考引用的书比较多,是本极好的工具书。
《飞跃高加索的琴韵》,这本书很大路,估计人手一本了。俄罗斯钢琴学派,个个武林高手。
列文涅的《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薄薄的小册子,很多精彩心得,但不够全面,就像他的录音一样。
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B老师已经说过了,全面,权威,特别是对音乐的理解做了很多的形象化解释,语重心长,娓娓道来,是个完美的钢琴老师和教材。不学钢琴,只听音乐的也非常适合买一本看看。
《多面肖邦》,书信集,没通读,想了解肖邦那个时代和其人,比较有趣味性。类似的书信集,很多作曲家都有。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