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大家看过这本书吗?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09:58
标题: 大家看过这本书吗?
8,90年代的音乐爱好者可能都看过这本书,大家还有记忆吗?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了。尽管这本书在今天看来有种种局限性,但在当时,无疑是我们学习音乐的指路明灯。下图这本是再版的了,最早的封面不是这样的。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是感叹贝多芬的命运,还是难以忘记那些难忘的爱乐岁月!

[attach]6243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0:03
【书摘,转贴】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的根本孤独者。因为他孜孜不倦地创造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而一切真正的科学、艺术和哲学创造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既顽强又猛烈的自我意识,都是一种神圣的孤寂的生涯;因为贝多芬双耳失聪,他的听觉总是面对着永恒的孤寂和寂静的永恒;或者面对着在他看来是一个狭小的、严重缺乏永恒性的世界和人生。为了打破、砸烂这个先验的、不堪忍受的和带根本性的悲剧框架,他只有洒脱、幽默、悲愤地击盆而歌,使用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来制作一个理想的音响艺术世界。音乐创作于他,就是解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2:39
学界对于赵鑫珊的书,向来褒贬不一。

转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吧,有时间我也谈谈这本《贝多芬之魂》:

赵鑫珊“学识渊博,却不是学者;研究哲学,却不是哲学家;写音乐家评传,却不是音乐评论家;写诗,却不是诗人;研究建筑,又不是建筑理论家;涉猎量子物理学,但却不是物理学家;爱好数学,也不是数学家;研究心理学,却不是心理学家”。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2:42
一些正面的评论:

这里没有把赵鑫珊跟大师相提并论的意思。我想说的是,赵鑫珊所研究的课题,他所著书立说的方式,所开创的学术格局和气象,实在让人感到一种悲壮的意味:在书和学术文章严重过剩的年代,在理性精神普遍缺失的年代,谁拥有思想,谁心怀悲悯,谁坚持学术信仰,谁坚持一种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谁就是有力量的,但同时也就是最孤独的。关于赵鑫珊,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最初的启蒙方式——一个五十年代的新中国大学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牵引着他,使他成为学界的一个异数?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5 12:43
一本贝多芬还有一本莫扎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2:46
这是赵鑫珊对4楼问题的回答:

赵鑫珊的回答很简单:我是北大留级生。这是赵鑫珊最得意和最欣慰的事情。1955年,赵鑫珊考入北大,1959年毕业时,却故意考砸两门主课,留级一年,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留恋北大图书馆 ,也因为《战国策》中的一句话: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赵鑫珊的这一举动,在20世纪50年代,可谓疯狂,在北大校史上亦堪称异数。拿赵鑫珊的话来讲,北大六年,“向我的心田撒下了许多种子。当年这样做是无意识的。今天我才明白,这些种子可以分成三类:科学、艺术和哲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2:53
一些不同声音,也就是对赵先生的一些异议,感觉也有道理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赵鑫珊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观照历史和文化的机会,他采取自己惯用的方式:无休止地在文章中写方程式,并说这很美;无休止地狂热抒情;无休止地对伟大事物感激涕零;无休止地对一切事物发表看法。这多少有些矫情。并且让人头疼。但他的忠实读者又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把写书当成布道和信仰的人来说,任何评价都是苍白的。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3-1-15 12:53
书没读过,没权利评价这个人和书。在读书的年龄读了些其它启蒙的书。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起到启蒙作用的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3:0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3-1-15 14:52 编辑
一本贝多芬还有一本莫扎特。
burt5177 发表于 2013-1-15 12:43

他那本《莫扎特之魂》被“批判”得很厉害。
他喜欢用中国古诗词来形容莫扎特音乐的意境,但感觉这本书比较空洞。
其实赵先生懂乐理的,他是想从另外的角度来谈莫扎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3:0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3-1-15 13:05 编辑
书没读过,没权利评价这个人和书。在读书的年龄读了些其它启蒙的书。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起到启蒙作用的书。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1-15 12:53

这本《贝多芬之魂》确实是我的一本音乐启蒙的书籍。
这本书在当时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很多读者写信给赵先生,谈他们的感受。
我后来买过好几本,送给喜欢音乐的朋友,有些是后来在网上认识的朋友。




作者: 音乐精神    时间: 2013-1-15 13:21
一般讲,三联、商务出、译的书大多是上品。有空去广州图书馆找来看下,好了再收一本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15 13:47
这也是一种再创造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9:34
一般讲,三联、商务出、译的书大多是上品。有空去广州图书馆找来看下,好了再收一本
音乐精神 发表于 2013-1-15 13:21
是的,最好还是了解一下,这本书还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里面的一些观点也不一定很高明的,
这本书有名,主要是因为当时适合业余音乐爱好者的音乐书籍很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5 19:44
这也是一种再创造啊!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15 13:47
赵先生是搞德国哲学研究的,他写过40多本书,非常高产,写书就是他的信仰和责任。因为写的书太多,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因此他的书很多雷同。这本《贝多芬之魂》是他早期的作品,他谈贝多芬的音乐,是建立在德国哲学、文化观念上面的。是否恰当就见仁见智了。这本书如果是诞生在今天,它不一定能流行。不过这本书也写到他怎样迷上古典音乐,有一部分内容还是挺有趣的,但他大谈德国哲学,就有点令人乏味和觉得有些牵强附会,有空我讲讲这本书有趣的地方。



作者: zq6385    时间: 2013-1-15 23:57
本人也是看了他一篇介绍布鲁赫小协的文章开始喜欢古典音乐的,至今记忆犹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7 13:01
本人也是看了他一篇介绍布鲁赫小协的文章开始喜欢古典音乐的,至今记忆犹新。
zq6385 发表于 2013-1-15 23:57
这篇文章我没看过,还是很感兴趣的。
看过赵先生一些书,虽然不能全部赞同,但对他这个人还是很敬仰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7 17:06
赵先生在《贝多芬之魂》这本书里,谈到他年轻时是怎样迷上古典音乐的。在北大时,因为失恋,曾经觉得很痛苦,后来他认识一位外教,是个老头,一个老外籍教授。这位老教授终身未婚,一直与古典音乐为伴。当时老教授就请还是学生的赵先生去他家听音乐,赵先生与音乐有缘,跟着老教授学读谱,一开始主要听贝多芬,听《田园》和《命运》。赵先生也因此一辈子与古典音乐结下不解之缘。那位老教授就是他的启蒙老师,赵先生也因为有古典音乐这个寄托,而度过那个失恋的艰难时期。因此学习古典音乐,和机遇,个人际遇,启蒙老师的正确引导都有关系。能学会古典音乐并非全部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和环境的影响都很重要。
作者: myzcj    时间: 2013-1-17 17:42
还有这种书啊,还真是第一次看到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1-17 23:18
我非常不喜欢这个赵鑫珊,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听音乐入门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被某本书或者某个音乐家吸引了;后来越听越深,觉得入门时候喜欢的那些东西真是忽悠人。其实这些“低水平”的东西很有意义的,毕竟他把我们吸引到古典音乐中来。我们也应该像大S兄一样,宽容看待这些书或音乐家,多看到他们的优点。

我曾经特别崇拜帕瓦罗蒂,后来又有一阵对他很不屑。现在心态比较平和了。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17 23:51
国内这种类型的书,不知道为什么,我几乎没有看过。除了去年看了一本辛丰年后期写的书。本来是奔着批判的眼光去看的。事实上的确没啥意思。不过他自学钢琴那些文字,促使我增强了学钢琴的想法,从这点上看,还是对我很有用的。

此类书,我觉得国外写的明显好于国内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8 09:00
我非常不喜欢这个赵鑫珊,但是我觉得每个人听音乐入门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被某本书或者某个音乐家吸引了;后来越听越深,觉得入门时候喜欢的那些东西真是忽悠人。其实这些“低水平”的东西很有意义的,毕竟他把我们吸引到古典音乐中来。我们也应该像大S兄一样,宽容看待这些书或音乐家,多看到他们的优点。

我曾经特别崇拜帕瓦罗蒂,后来又有一阵对他很不屑。现在心态比较平和了。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1-17 23:18
哈哈,R教授说得很坦诚的!对赵先生,帕瓦罗蒂,大家都有很多非议的。但是有时想想,他们真的是那么令人。。。。。
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优点的,人无完人的,我们由于自己的好恶,有时会经常忽略别人的优点。年纪大了,心态也缓和了,不那么激进了,慢慢懂得心平气和地去看待一些人和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8 09:08
国内这种类型的书,不知道为什么,我几乎没有看过。除了去年看了一本辛丰年后期写的书。本来是奔着批判的眼 ...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17 23:51
V师傅说的也是真话,其实不是我不谦虚,对国内很多此类书,我确实没有动力看下去,不过这些书在我听古典音乐入门的时候曾经深深影响过我,说实话,我应该感谢赵先生,李杭育这些引路人的,尽管今天我已经基本上不看他们的书了。
我对音乐学院的书籍还是很有兴趣的,尽管很多我看不懂,主要是我乐理差。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18 12:28
赵鑫珊俺离得远远的,俺对一切标榜道德至上的家伙都离得远远的,无论现实中还是艺术中,尤其后者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8 14:44
我从另一本书看到的一些赵先生的故事,我也说说吧:
赵先生是真的把写书当作一种信仰的,他不是因为穷而写书的,他也不太在乎物质享受的。
他可以一整天都在写书,没时间搞吃的,就煮一锅排骨萝卜汤,吃一整天。
他还谈到他最大的享受就是在冬天躲在被窝里听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一般人可能不太理解,但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其实真正搞艺术,研究哲学的人大多如此,
他们很忘我的,他们喜欢那样的生活的,他们喜欢躲在自己的象牙之塔里的,
如果您不喜欢艺术和哲学,您可能很难理解。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