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从骨笛到《皮黄》——中国音乐发展漫谈 [打印本页]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8 22:16
标题: 从骨笛到《皮黄》——中国音乐发展漫谈
      我和大多数爱乐者一样,从听音乐开始,基本上都以外国作品为主,中国音乐作品听得不是很多。近几年开始为要准备考研的学生补习音乐史,先是外国音乐史(基本上是欧洲音乐史),后来也为他们讲一讲中国音乐史。近现代这部分还好,比较难学的就是古代音乐史,除了文字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可参考的乐谱以及音像资料。所以,我开始搜集整理我能找到的资料,为了自己的学习,也为了丰富论坛,特开一贴,聊聊中国音乐,希望大家多多捧场。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8 22:27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18 22:28 编辑

远古时期的乐器
1.吹管类乐器:①骨笛②骨哨③埙
骨笛
a.我国已知最早的吹管乐器之一,测定距今已有7000—9000年历史。
b.1986-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共25支,用猛禽大腿骨制成。
c.有5-8个音孔,可以吹奏六声、七声音阶。
d.标志着我国乐器发展史的开端,同时也暗示音律的存在。
[attach]62699[/attach][attach]62698[/attach]
②骨哨
a.远古时期的一种吹管类乐器。
b.远古先民用禽类的腿骨制成。
c.为我国远古音乐的发展,以及后代中国乐器理论产生、乐器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体现出中华历史文明源远流长。
③埙
a.闭管吹奏乐器。
b.陶土手工烧制而成,有音律,可佩带,科技含量高。
[attach]62696[/attach]
2.打击类乐器:①石磬②陶鼓
①石磬
石制打击乐器,产生源于某种石制的片状生产工具。
[attach]62697[/attach]
②陶鼓
由陶土炼制而成的鼓类打击乐器。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1-18 23:43
这个帖子太好了,强烈支持!
作者: asdffx000    时间: 2013-1-19 00:01
正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9 11:30
这个帖子太好了,强烈支持!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1-18 23:43
同感,增长知识的好帖!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3-1-19 12:52
昨晚到现在,一直在孜孜等待B老师下节课,不忍插话打断课业。
普及贴,希望早点进入半字谱、律吕谱、工尺谱和登峰造极的《皮黄》。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1-19 13:33
认真坐听,做笔记。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4:12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19 14:14 编辑

原始时期的古乐舞
《弹歌》
a.记载于《吕氏春秋》;全曲4句,共8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b. 描写了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发展中围猎、狩猎的情形;反映了远古时期的音乐与狩猎等劳动生活有关。
c.风格乐观,积极向上;音乐形式是诗、歌、舞三位一体,不可分离。
d.为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垫定了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attach]62736[/attach][attach]62733[/attach]
这张唱片里的乐器都是后人仿制的,作品也是后人创作的,与原始相比肯定会有很大出入。
埙的音色就像一个女人嘤嘤哭泣,但很好听。
骨笛和骨哨听上去有点像小时候吹过的口笛。
编磬声音清脆,但延续性不好,声音发干,音准也不要计较了。

作者: 票友    时间: 2013-1-19 14:57
要认真学习!顶
作者: liao    时间: 2013-1-19 15:08

好贴。是要补补中国音乐发展的课。

小时候用泥捏一种类似这“埙”的东西,晒干后,当玩具吹。我们叫这个东西为“WU DOU”(发音)。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5:13
奴隶制时代
1.“六代乐舞”——贵族宫廷音乐的开始:
周代统治者把从黄帝开始的由各代所制的乐舞,统称为“六代乐舞”,并用于祭祀和宴飨活动中。
①内容:
a.《云门》或《云门大卷》:黄帝部落的乐舞。
b.《咸池》或《大咸》:唐尧氏族部落的乐舞。
c.《韶》或《箫韶》:舜时代的乐舞。记载先民“天人合一”的乐舞。
d.《大夏》或《夏》:歌颂治水英雄禹,标志着我们祖先已由混沌时代进入到英雄时代。
e.《大》:歌颂汤伐桀的乐舞。
f.《大武》或《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韶》、《云门》、《咸池》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对于祖先和自然的崇拜。《大夏》、《大濩》、《大武》反映了对当朝统治者“文功武治”的歌功颂德。
形式:
诗、歌、舞三位一体,由宫廷音乐家创作完成并表演。
开创我国宫廷音乐的先河,对后来宫廷音乐发展有重要意义。孔子评论:“尽善尽美”——《韶》;“尽美未尽善”——《大武》。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5:16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19 15:18 编辑


[attach]62760[/attach][attach]62761[/attach]
提到《云门》,就想来说说云门舞集。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创办于1973年,也是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也就是黄帝时代中国舞蹈的名称。
《水月》,是舞团创始人林怀民灵静之旅系列的第二个作品。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佛偈镜花水月皆成空。这出作品企图在水与镜中找出生命周而复始,皆尽成空的美感。在舞台运用上,运用了相当多的水和镜子,在舞者服装上,仅用白色的舞衣来代表水的意象。在配乐上,古琴贯穿始终。
去年十一月份,云门舞集和德雷斯顿同时来国家大剧院演出,同一天晚上都是最后一场,百般纠结下选择了德雷斯顿的音乐会,不过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机会。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5:20
2.“四夷之乐”:
周王朝四周各部族所制的舞蹈,用于周代宫廷表演展示周代统治疆域广阔。
3.“八佾”——西周时期用音乐区分贵族等级的一种形式:
①乐队的建制:
a.天子:悬四面(宫县)。
b.诸侯:悬三面(轩县)。
c.卿和大夫:悬二面(判县)。
d.士:悬一面(特县)。
②歌舞的人数:
a.天子:64人。
b.诸侯:36人。
c.卿和大夫:16人。
d.士:4人。
音乐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表现了音乐的重要性。

作者: 和.静.怡.真    时间: 2013-1-19 15:23
回复 burt5177 的帖子

B老师,我很喜欢埙的音色。古老,漂渺,深远,似乎是来自远古,来自宇宙深处。听过张维良的《天问》。对于民族音乐,个人更喜欢单一乐器演奏的。是否可以请您推荐一些现在还可以买得到的埙的唱片。非常感谢!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5:23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多谢捧场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5:24
回复 asdffx000 的帖子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5:44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大家一起努力补充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5:47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我要福利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9 16:16
我要福利
burt5177 发表于 2013-1-19 15:47
哈哈,B老师,可以的,我很想送一张LP给您,作为春节的礼物。
如果您愿意接受,请您发地址给我。感谢您对论坛的支持。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6:22
回复

B老师,我很喜欢埙的音色。古老,漂渺,深远,似乎是来自远古,来自宇宙深处。听过张维良的《天问 ...
和.静.怡.真 发表于 2013-1-19 15:23

民乐独奏作品也是我的最爱,埙的唱片听的不多,我知道几位大师级的人物,赵良山教授和他的儿子赵亮,于天佑教授和陈镜教授,刘宽忍,范睿,李海生,陆金山,刘凤山,徐昌茂。我建议买一只牛头埙尝试一下。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6:25
哈哈,B老师,可以的,我很想送一张LP给您,作为春节的礼物。
如果您愿意接受,请您发地址给我。感谢您对论 ...
shinelb 发表于 2013-1-19 16:16

这个论坛只有一个LP俺想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9 16:27
这个论坛只有一个LP俺想要!!!!!!
burt5177 发表于 2013-1-19 16:25
说说啊,不知我有没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9 16:32
这个论坛只有一个LP俺想要!!!!!!
burt5177 发表于 2013-1-19 16:25
您喜欢马勒,我可以送一张马勒给您。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19 16:40
回复 liao 的帖子
我小的时候做过口笛。


   
作者: 和.静.怡.真    时间: 2013-1-19 17:39
本帖最后由 和.静.怡.真 于 2013-1-19 19:54 编辑
民乐独奏作品也是我的最爱,埙的唱片听的不多,我知道几位大师级的人物,赵良山教授和他的儿子赵亮,于天 ...
burt5177 发表于 2013-1-19 16:22


好的,按照您的提示去寻找一下。
期待B老师继续系统地讲述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民族的,深入进去了都是博大精深的。
买个塤尝试一下,也是可以的,就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我吹不响它。哈哈。。。

作者: zyhifi9    时间: 2013-1-19 20:12
好文章,强顶.谢谢分享.
音乐代表一个国家的特质.
今天与朋友在一起听音乐,还在议论中国音乐.
我感觉中国古音乐,美哉攸哉,但少了一种气质.
小时候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二战期间,一德纳粹军官收集苏联情况,他听了好多的俄罗斯,(包括苏联)音乐.得出二战苏联必然战胜德国的结论. 所以,尽管日本北方四岛被俄罗斯占领,美,日国仍不敢直视.(  而现在,钓鱼岛之事,美国一参预,中国人都蒙了).大国沙文,果然了得.磅礴大气.从音乐中,可窥一斑.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2 21:54
春秋战国时期
1.《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
①由屈原开创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也称“楚声”或“南音”。
代表作:《九歌》
a、春秋时期楚国民间音乐中的祭祀音乐。由屈原加工创作。
b、共11首,大都是恋歌。主要形式为填词创作、大型歌舞曲。
c、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它在内容、音乐及表演等方面情况。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周初到春秋时期的作品,最初叫《诗》、《诗三百》。按照乐曲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
a.内容:周南十五国风。共160篇,全部为地方曲调,民歌,可以说是《诗经》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十五国风深刻的反映和揭示了周代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和感情,有着相当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b.意义:代表了时代潮流,它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表现了现实题材的内容。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形式:音调丰富,结构多样,曲调靠口耳相传,没有记谱。
“雅”:指宫廷歌曲,来自民间。传到宫廷后被规范化,程式化,共105首,有“大雅”、“小雅”。
“颂”:用于宫廷祭祀。规模较大,歌词比较难懂。主要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面貌。共40余首。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2 22:42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22 22:44 编辑

3.《乐记》——春秋至西汉时期儒家音乐理论的经典著作。
内容:
a.音乐是服务于社会的。音乐是服务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强调了音乐与人类社会伦理关系和对统治者歌功颂德。
b.音乐评价标准的问题:强调“尽善尽美”是音乐的评价标准,认为作品要有好的内容和形式。大力提倡“德音”、“和乐”,反对靡靡之音。作品内容必须服务于社会。
c.音乐的教化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成了进行教化最有力的工具。“乐”是对人的心灵有巨大感染力量。

意义:
a.继承和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理论,反映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儒家关于“礼乐”的一个总结。
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始终被历代统治者或士大夫们视为正统的音乐思想而加以推崇和宣扬。
c.是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大司乐——西周时期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教育机构。
职责:
a.演出职能:包括宴飨之乐与祭祀之乐。
b.教育职能:对象为奴隶主贵族弟子,如世子和国子。授课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大司乐”。
4.“八音”分类法
内容:指春秋时期乐器制作的八种材料
a.金:编钟等青铜器。
b.石:编磬(玉石)。
c.土:埙。
d.革:鼓类。
e.丝:琴类。
f.木:宫廷祭祀用的打击乐器。有箎、柷、敔。
g.匏:笙、竽、箜。
h.竹:笙、箫。
意义:世界上第一部乐器分类法。标志春秋时期我国吹乐、打击乐、弦乐已初步形成。映衬出我国先秦音乐发展的辉煌,对增强音乐艺术表现力起到积极作用,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5.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了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
特征:
a.整套编钟制作精美,音质良好,发音相当准确,并可以旋宫转调。
b.编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并又有所发展,音域达到了5个八度,且几半音基本俱全,可演奏完整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
意义:
a.编钟每件钟的钟体上都镌有错金篆体铭文,它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我国先秦乐律学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我们对传统乐律的再认识,弥补了我国在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
b.曾侯乙墓编钟的发现,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造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编钟的三次敲响

第一次奏响:1978年。197881日。建军节。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日下午,历史上的第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这是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
第二次奏响:1984年。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商》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响:1997年。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天··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attach]63039[/attach]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2 22:45
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
1、墨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墨子,战国时期的鲁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提出反对享乐、反对音乐的政治主张。
基本思想:
a.极力反对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一切享乐,音乐作为享乐的一部分,也在享乐之列。
b.乐器的制造、乐舞的表演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c.全国上下如都沉醉于音乐之中,必然使王公大人不能很好的理政治国,人们不能安居乐业,导致社会动荡。
评价:
a.积极方面:对于贵族奢侈无度的音乐享乐,墨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b.局限性:从极端功力的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完全排斥了人对于音乐的需要。
2、道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而且还可以相互转化。
基本思想:
a.“大音希声”,大音是美好的音乐。
b.“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c.庄子在老子音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籁”、“地籁”、“人籁”。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3 19:32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23 19:34 编辑

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秦乐府:秦乐府并不是宫廷音乐机构。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了了解中原民情,建立乐府。借音乐进行传递情报。
2.汉乐府
背景:
a.统一中原之后,“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进入了全盛繁荣。
b.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重建“乐府”。
②功能:
a.演出功能:乐队规模庞大,完成宴飨、祭祀之乐。
b.音乐教育:一年两次大考,为乐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家。
c.广集各地民歌,编集成册,收录乐府。
代表人物李延年:
a.汉武帝日期乐府著名乐工,协律督尉。
b.善长歌曲创作,将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编成《新声二十八解》。
c.将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意义:
汉乐府的建立,对我国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人民间文化交流,整合起了积极作用。后来虽被撤消了,但那些被罢免而又在乐府中受过训练的民间音乐家,又流落到民间,无疑对我国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3.鼓吹乐——最早的器乐合奏形式。
特点:北方游牧民族苍凉雄浑的吹奏乐器与中原的打击乐器一起演奏。
鼓吹乐传入中原,最早生根于民间。《木兰词》是民间鼓吹乐唱词。
鼓吹乐进入宫廷后,出现了4种形式:
a.黄门鼓吹:宴飨之乐和皇帝宴会音乐。
b.横吹、骑吹 :统治阶级凯旋的军乐,汉代兵营中的军训歌曲、军歌军乐。
c.短萧铙歌:祭祀之乐。
4.相和歌:
①徒歌:相和歌最初形式,最早产生于乡间。
a.内容:表现了现实生活,内容直白、质朴
b.形式:一人唱,无伴奏。
旦歌: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徒歌的再发展。
a.场合:发展到了乡镇的庙会、集市。
b.内容:反映现实生活,已出现表意。
c.形式:一人唱,三人和。
相和歌:东汉至魏晋时期相和歌的主要形式,在徒歌旦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场合:在酒楼、瓦肆有职业的民间艺人在表演。
b.内容:以抒情表意为主。
c.形式:一人唱,众人和,有乐队伴奏。
相和大曲:从相和歌发展而来的,为宫廷宴飨之乐。
a.场合:进入到了宫廷音乐,规模庞大。
b.形式:一人唱,众人和,有乐队伴奏和伴舞。
c.特点:将歌唱、音乐、舞蹈三者有机结合。
5.清商乐:魏晋时期的民歌。
①吴歌:
a.流传地区:江苏南京(建业)的城市歌曲(民歌)。
b.内容:深居闺阁女子的情感经历;盼夫思归的伤感爱情。代表作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
c.音乐语言:抒情为主,细腻委婉,伤感哀叹。
d.伴奏:多以丝弦类乐器为主。
②西曲:
a.流传地区:九江城市歌曲。
b.内容:表现了城市中劳动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爱情的大胆表达。代表作:《莫愁乐》表现了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
c.音乐语言:高亢、嘹亮、直白。
d.伴奏:吹管类乐器,箜、箫、笙较多。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3 19:34
6.《声无哀乐论》
①嵇康,著名的思想家、文字家、音乐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魏晋率学的代表人物。善弹古琴,将《广陵散》弹奏得“声调绝伦”,并使其流传下来。
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主要内容:
全文以“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辩难形式写成。“东野主人”就是嵇康自己,而“秦客”则是与他观点不同的儒家学者的化身。文章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声无哀乐”。有针对性的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了他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
具体思想:
a.音乐是外界客观事物,而哀乐属于内心主观感受,二者不是一回事。
b.音乐是形式、表现手段和美的统一。嵇康认为音乐对欣赏者的作用只能是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毫无关系。
c.嵇康阐述了哀乐产生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人心中已经先有了哀乐,音乐的出现只起到了诱导和媒介作用,使哀乐表现出来。
d.他认为音乐并不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尖锐地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把音乐的社会功能庸俗化的观点。对完全无视音乐艺术性的音乐进行了批判。
局限性:
他认为音乐不能引起人的情感变化,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是片面的、机械的。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7 20:47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27 20:49 编辑

隋唐
1.曲子:隋唐时期,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提炼的民歌中,一些好的曲调,经文人的选择、推荐、加工,用新词配曲,是一种艺术歌曲。
①发展过程:
a.隋代:
已经有了曲子,主要在田间、乡村流传,又叫踏歌。歌词短小,生活化,口语化,表现生活现实和生产劳动。
b.唐代:
向城市传入,但乡间的曲子依然存在,又叫竹枝词。歌词较长,抒情表意。一般在酒楼、瓦肆演唱。
②特点:
新鲜而富有生气,形式自由、节奏活泼,歌词接近口语,生命力极强。2.唐代大曲——大型的宫廷乐舞。
唐大曲又称“清乐大曲”或“法曲”,是一种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形式连续表演的综合性大型歌舞艺术,是中国古代宫廷歌舞音乐的典范。
曲式结构:散序—歌(中序)—破(曲破)。
a.散序:
唐大曲第一部分,宴飨之乐。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合奏。曲子较长,散板、散序若干遍。代表作:《霓裳羽衣曲》
b.歌(中序)(拍序、歌头):
在散序之后,以歌唱为主。节奏固定、慢板,兼有伴舞。作品以抒情为主。
c.破(曲破):
以舞蹈为主,高潮部分节奏快,歌退而求其次。
类别:
a.在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西域个少数民族的音乐。
b.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传入内地后不断汲取清乐的营养和经验而形成的大型歌舞曲。
c.宫廷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和用于宴飨、朝会和重大节日中进行表演的“雅乐大曲”和“燕乐大曲”。
d.法曲——东汉以来,佛教日益昌盛,由于对佛教的重视,当时不少寺院培养了一批奏乐歌舞的僧侣,他们主要演奏用大曲曲调或形式编成“法曲”与一部分称之为“法曲”的世俗大曲。《霓裳羽衣曲》是其代表作品,由唐玄宗李隆基所作。
3.燕乐与“俗乐二十八调”:
“燕乐”,也称“俗乐二十八调”,简称“二十八调”,是隋唐宴飨活动中的俗乐。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7 21:02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27 21:09 编辑

4.唐代宫廷音乐机构
大乐署:又叫“坐部伎”。
a.属于表演音乐,既有宴飨之乐,也有祭祀之乐。
b.乐工的艺术水平较高,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代表唐代宫廷里的最高水准。
鼓吹署:又叫“立部伎”
a.属于表演音乐,既有宴飨之乐,也有祭祀之乐。
b.包括音乐以内和音乐以外的表演形式。
教坊: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a.专业分置:学习歌唱、器乐、舞蹈的人员都是分开培养的,不像汉代一位艺人需要学习很多乐器。
b.有“内教坊”和“外教坊”之分。
c.培养的人一部分留在宫廷,另一部分去官宦之家。《韩熙载夜宴图》就描绘了这一情景。
梨园:是唐朝皇室的音乐机构,是教习法曲的机构。
唐朝音乐机构最突出的特点:强化对歌舞伎乐人才的培养和对音乐表演艺术的高度重视,这正是我国宫廷燕乐发展至极盛时期特征的表现。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7 21:09
5.唐代说唱音乐
佛教音乐:讲经“俗讲”
a.汉代佛教从西域传入,当时为梵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原盛兴,由于当时战乱,时局动荡,人民需要寻求一个精神寄托。佛教在中原进行了汉化。
b.到唐代时,佛教成为国教,说明佛教在唐代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
c.“俗讲”:寺庙中“讲经”被改成几句长的歌词,以木鱼为乐器,有表演,以吸引人们信佛。后来进入到民间后变成现实题材,称为“俗讲”。
散乐——唐代民间的表演形式,是唐代城市文化的代表。散乐是杂技、歌舞、以及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的总称。散乐的表演是有乐队和唱的。散乐是我国早期戏曲艺术的萌芽。
a.参军戏:是带有中国早期戏曲元素,我国古代歌舞类表演第一次出现了“角色”。
b.踏谣娘:唐代散乐中的一种,是早期戏曲艺术的萌芽。他的内容体现了戏曲的三要素:情节、任务和矛盾冲突。
6.唐代著名音乐论著及音乐家
唐代琵琶艺术家:
段善本、康昆仑,两人均能新翻(转调)羽调,闻名全国。
白居易(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
a.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b.《策林》:这部书中提到“新乐府运动”的主张:音乐与文学要反映现实、反映生活;音乐艺术受时政时代的影响,但主张音乐作用于社会和政治,反映现实。
元万顷:
著有《乐书要录》。是武则天授予写的书。写唐代宫廷音乐教坊等制度,及宫廷音乐当中的逸闻趣事。
段安杰:
著有《乐府杂录》。主要记载唐代宫廷的音乐活动、音乐家、音乐作品、乐器。
《羯鼓录》:
主要记载唐代宫廷的音乐活动、音乐作品、乐器。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7 22:26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
史国和米国等,,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
白居易曾作诗云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台湾作曲家钟耀光为长笛与乐团而作的《胡旋舞》,完成于2007年。乐曲采用胡旋舞欢快迥旋,万转不停歇的特点,由慢而快堆叠发展出流畅、明亮、跌宕起伏的乐音,乐句悠长,仿佛胡旋女又呈现在眼前。
[attach]63377[/attach]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8 19:07
宋元
1.宋词(宋代词调歌曲):又称“词曲”、“词牌曲”,是唱的形式,为即兴表演。音调最早来自唐代曲子的“竹枝词”。
音乐来源:传统古曲、外来乐曲、民间曲调和自度曲。
音乐体裁:
a.令:与元代“叶儿”都是单乐段的小曲。或叫“小令”。
b.慢:又叫“慢曲”或“慢曲子”。曲调较长,唱时用板打拍,特点是“重起轻杀”,富有抒情效果。代表作《扬州慢》。
c.近:又叫“近拍”或“过曲”,代表作《淡黄柳》。
d.犯:又称“犯调”(转调),此名始见于唐代。犯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句法相犯,即把原来分属于几个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成一个新的曲牌;另一种则是指转换调式,代表作《凄凉犯》。
音乐创作方式:
a.旧谱填词:指用已有曲牌的曲子。
b.自度曲:将曲牌以外的民间音调拿来改编。
代表人物:姜夔,也叫“姜白石”, 号“白石道人”。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等。存诗180余首,词八十多篇。词调歌曲以清雅著称,自度曲突破了依声填词的方法,先成文后制谱,打破了传统词调歌曲上下阕强求一致的规格,不受音乐形式的束缚。
a.曲式结构:采取了平行结构、对比结构和即兴的自由体结构。
b.旋法:多用频繁的大调、连续的音阶和琶音式的进行。
c.代表作:《扬州慢》、《杏花天影》。
2.宋代说唱艺术的兴起:
①历史背景:
宋代社会稳定,城市繁荣,人口急剧增加,出现了市民阶层。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宋代出现了专攻人们游乐的场所——“瓦舍”(又称“瓦肆”)。瓦肆中民间艺人表演的场子成为“勾栏”。勾栏在宋代规模大,数量多,这就引起了民间艺人的竞争,他们在竞争中提高了表演水平。
②表演形式:
a.以说为主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小说、讲史、说经。
b.以歌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唱赚、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
③行会:
南宋民间还出现了一些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和社会。书会专门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社会由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这些行会使艺人能够进行交流,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8 19:10
3.鼓子词:宋代“勾栏”说唱艺术的一种。
表演形式: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用鼓伴奏,加上管弦,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
分类:
a.士大夫鼓子词:一般不在勾栏而在士大夫府邸演出。体裁常为风花雪月、才子佳人、鸳鸯蝴蝶的故事。艺术性较难,唱多说少。
b.市民鼓子词:在勾栏里演出。以“铁骑(军旅)、灵怪(狐仙)、公案”为题材,音乐语言较直白。
4.唱赚:宋代的说唱音乐,也称道赚。
音乐组成部分:
a.缠令:为单曲,单乐段、有引子、过渡段或尾声,中间插有若干个曲牌。缠令本身可多次重复。
b.缠达:也叫传踏或转达。音乐本身有对比部分,音乐材料、曲调不同。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曲牌的部分。
代表人物:张五牛,宋代杭州勾栏艺人,将缠令和缠达放入音乐中形成赚,并将唱赚发展成熟。
覆赚:大型化的唱赚,由于情节需要,唱有许多段。
5.诸宫调:宋代大型说唱音乐。
①发展过程:由汴梁勾栏艺人孔三传创造,在宋金对峙时期已经成熟,并达到较高水平。
艺术特征:
a.调性变化(调高和调式)丰富。
b.各种调式之间与说穿插进行。
代表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来源于唐代的《莺莺传》,结构极其宏伟,共使用了十四个宫调的一百五十一个不同的曲牌,一百九十三个套曲。
6.货郎儿:原是宋代城市乡间挑担卖物的小商贩的“叫声”(4-8句,是一种短小的民间歌曲)。“叫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货郎儿”。货郎儿的曲式是将“叫声”一曲分成前后两部分,中间插入新的曲调,也叫“转调货郎儿”。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9 22:37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29 22:38 编辑

宋元时期的戏剧
1.杂剧——一种综合性的戏曲。
宋杂剧:不是独立的综合艺术,是正剧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俗事。原来是民间一种独立演出的滑稽戏,表演形式非常随便。
元杂剧:有独立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是民间的多元的艺术表演形式,确立了角色和行当。
a.结构:一般由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联成。每个套曲,全由同一宫调的曲牌联成。
b.内容:反映社会现实。
c.表演形式:多半由一个角色主唱全剧,其他角色或唱楔子、或者说白。
d.伴奏乐器:以笛、板、鼓为主,有时也加三弦、笙、琵琶、锣等乐器。
e.代表人物:马致远《汉宫秋》、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
f.影响:继承宋杂剧传统,并在金代杂剧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当时北方流行的诸宫调、唱赚等说唱艺术,以及各民族歌曲等多种艺术营养,元杂剧逐渐兴盛。
2、南戏——我国元代南方地区戏剧艺术,中国戏剧产生的标志。
特点:
a.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比较细腻婉转。
b.剧本可长可短,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限制,可以转调。
a.运用了“前腔换头”、“南北合套”等形式。“前腔”是指一曲调的变体。“换头”是指每个变体开头第一句总要换不同的曲调。“南北合套”是南戏吸收北方杂剧的曲牌所创造的新形式。
代表作:《琵琶记》、《金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杀狗劝夫》)。
影响:在明清时期艺术发展中被大量运用和吸收,成为后来的昆曲。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1-29 23:28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29 23:33 编辑

宋元乐器
1.稽琴:始于唐,盛于宋元,唐时有两根弦,用竹片擦弦发声,又称“奚琴”。
2.胡琴:是马尾做弓拉奏乐器。
宋元音乐表演形式
1.细乐:宋代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以弦乐器和少量的吹管乐器为主。
2.教坊大乐:宋代一种宫廷器乐合奏。北宋时,其乐队有筚篥、龙笛、笙、箫、埙、篪、琵琶、筝、箜篌、方响、拍板、杖鼓、大鼓、羯鼓等乐器,而且规模很大,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管弦的乐队。包括宋之前所有的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
3.散曲:元代城市中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的歌曲。体裁包括:
小令:又叫“叶儿”,也叫令曲,是元散曲的基本单位,是单乐段的歌曲形式,也可以有几段歌词。
代表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韵到底。
套数:是元散曲中一种大型的声乐演唱体裁。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大令,它融合并发展了唐宋以来大曲、诸宫调的联缀演唱方式,即有同一宫调的多首曲牌,连缀成为一个带尾声的整套。
代表作:关汉卿《不伏老》。
宋元时期音乐文献
1.《琴论》:作者是宋代的成玉石间,是一部古琴演奏理论著作。《琴论》中强调琴曲内容的表达是琴的表演艺术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得意为主”的主张。
他认为要完美地表达内容,针对当时音乐界轻内容而种形式,认为表演者首先要做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程度。
还提到“新奇声”的创造必须吸收了各家之长,再加上个人的独创。他批判了当时琴坛上盛行的一味复古,音乐作品没有与时俱进,认为古琴作品要有传统艺术有与时俱进的特征。认为“竭规模古意为新曲”,应按作品风格基础上创新。
2.《唱论》:作者元代人(燕南)芝庵,也叫芝庵。是我国戏曲演唱的一本理论专著。
首先提到了歌唱者咬字与唱腔的问题。“腔必真,字必正”的要求。《唱论》也提到“字真”与“声要圆熟,腔要彻满”,也即后代艺人们常说的“字正腔圆”。
其次歌唱家要唱出美好的唱腔一定要有气息的支持与发声吐字的统一。提出了“偷气、取气、换气、歇气、爱者有一口气”等方法。气息的技巧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3-2-6 10:13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2-6 10:14 编辑

明清时期
1.小曲:小曲是一种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小曲,又名“俗曲”。 它最初在各地的城坊市镇流行,后来进入城市,在歌楼酒馆内传唱。在城市里,经过民间职业艺人的努力,在艺术上进一步成熟。明时在首都等各地形成了许多小曲的中心。
类型:北京小曲、扬州小曲、汴梁小曲。
音乐上:现实性题材、风格各异、其音乐语言,丰富多样。意义: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较以前有较大发展,形成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突出特点。
2.弹词和鼓词:我国古代说唱艺术的高峰,也是明清艺术的杰出代表。
弹词:源于宋时陶真,是清代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明代弹词有小鼓、拍板伴奏,清代弹词有琵琶、三弦伴奏。
鼓词: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形式,前身是宋元鼓子词、词话。表演形式是表演者边唱边击鼓板,以三弦伴奏。最早的鼓词是《大唐秦王词话》。
  
弹词
  

鼓词

  
南方
  

北方

  
明末(在清代发展起来)
  

清初(在清代发展起来)

  
重唱(多为浪漫性题材)
  

重说(多位现实性题材)

  
多为长篇
  

多为短篇(段儿书)

  
方言
  

国音

  
内容:风花雪月的故事、传奇
  

现实性写法

  
作品:张端生《再生缘》、陶贞怀《天雨花》、
  
丘如心《笔生花》、成惠英《凤双飞》、陈遇乾《义妖传》(白蛇传)、《珍珠塔》
  

《呼家将》、《薛家将》

  
反映明末社会的阶级矛盾:男尊女卑,女性题材较多。
  

作品多半以忠臣良将、卫国英雄的功绩为题,描写他们南征北战、卫国却敌的故事。

  
苏州弹词、杭州弹词、扬州弹词、江宁弹词
  

山东大鼓(梨花大鼓、犁铧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凤天大鼓)、乐(lao)亭大鼓

3.子弟书:
北方鼓词的旁枝,出现于清代,是八旗子弟的说唱艺术。表现八旗子弟在边关保家卫国。清中期以后,被其它鼓词艺术取代、逐渐消亡。
4.琵琶艺术的发展
《十面埋伏》
一首著名的琵琶古曲。最开始叫《楚汉》,后又叫《十面》,最后演变成《十面埋伏》。清代琵琶曲分为文曲和武曲,此曲为武曲。叙事型套曲,详细描写了楚汉决战。最早见于《华氏琵琶曲》。
《霸王卸甲》
一首著名的琵琶曲。与前者一样都是描写楚汉决战《海青拿天鹅》:又名《海青》,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首琵琶套曲。目前所见《海清拿天鹅》的最早谱本,是北京智化寺保存的康熙年间的手抄本。内容生动地描写了海清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全曲共有18段。
5.民间器乐(形式)
明清时期,在各地民间音乐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合奏,如:鼓吹、吹打、十番、弦索等。
西安鼓乐
a.分为“佛乐”、“道乐”、“俗乐”(前两个是宗教的,后一个是民间的)。
b.分为两种形式:“坐乐”(坐在大殿上)和“行乐”(坐在马车上站着吹)。
河北吹歌: 河北鼓吹是纯民间俗乐,在中秋、春节上表演。
山西八大套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由当地职业性的民间音乐组织鼓房”(亦称响打鼓班”)进行演奏。
十番锣鼓:分为锣鼓段和乐段组成。
⑤弦索:北方器乐合奏形式。乐器:提琴、火不思、兔儿味瑟、扠儿机等。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