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聊聊法国钢琴学派 [打印本页]

作者: scfan    时间: 2013-1-22 13:02
标题: 聊聊法国钢琴学派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3-1-22 21:40 编辑

最近听了玛格丽特隆的录音,加之早先听过的一些科托、卡萨德茹、哈斯基尔、李帕蒂、弗朗索瓦、菊勒、蕾菲布等人录音,对法国学派的风格非常感兴趣。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其实这个学派人数着实不少,列出来也是洋洋洒洒一大堆。收过其中一些大师的录音,但很多大师还是缺乏了解。很有兴趣逐一找来听听。

先看两张师承表,虽然没有把某老师的学生列全,但基本可以概括一大部分了

Louis Diemer 一宗
[attach]63022[/attach]

Isidor Philipp 一宗
[attach]63023[/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22 13:15
好话题,但历史上除了圣桑以降的以玛格丽特.龙为首的所谓“似珍珠”的一派是典型的法兰西学派以外,后继而来的还真不好严格定论法兰西学派。

有事,该话题回头聊。
作者: scfan    时间: 2013-1-22 13:33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3-1-22 21:47 编辑

法国学派早期大师的录音很少,这里转一篇 wei 昧昧吾思之arc 的博文

ARBITER 150: 法国钢琴学派的早期录音
wei 昧昧吾思之arc
2007-03-08 19:26:09

[attach]63024[/attach]

ARBITER这张CD集合了6、7位法国钢琴学派先辈,其中几位更是祖师爷级别的巨匠的录音,虽然其中的大部分都陆续以不同面貌出现过,但是这次以优异的面貌再次出现,而且集合一起,能让我们清晰地窥见法国钢琴学派开端的风貌。

[attach]63025[/attach]
Arbiter 150
发行: 2006年

一:Francis Planté (1839-1934):

[attach]63026[/attach]

●简介

You possess that which cannot be acquired: elegance of sentiment and the execution of a consummate artist. ——罗西尼

    Planté是一位永不知疲倦的钢琴家,即使年俞90,也是充满活力,他一直从肖邦、李斯特的时代生活到二战的临近,他认识的法国作曲家从Berlioz一直到Vincent d'Indy,他赏识并且不断地演奏他们的作品。他的特殊位置可谓绝无仅有。

    Planté 1839年3月2日出生于法国Orthez,他四岁即显示除了非凡的钢琴天才,跟随李斯特的学生Mme. de Saint-Aubert学习,10岁在巴黎音乐学院(Paris Conservatoire)随Antoine Marmontel学习,不到一年就获得了学院首奖,Marmontel的一个学生兼同事就是比才,不久两人也很熟悉了。10几岁就经常跟小提琴家Jean Delphin Alard和大提琴家August Joseph Franchomme合作室内乐,后两者在肖邦去世前是同肖邦合作演出的。1858年Planté再度回到学院,学习和声,并且再度获得奖金。但不久Planté暂停演奏事业10年之久,致力于作曲,1872年才重返舞台,演奏事业持续了近30年,而他的慈善音乐会更加持续到90高龄。他在法国还着力于舒曼钢琴作品的普及推广,他的音乐会随时都可能持续三到六个小时,并且极少制定固定的流程,也常常在演奏时象观众解释音乐当中的意味和困难之处。

    罗西尼的太太听到了年轻的Planté的演奏并且邀请他到家里,介绍给他显赫的丈夫认识,罗西尼非常赏识他,对他写的圣母颂更是大加赞扬,并且让他到沙龙里面去演奏,那里是当时风云人物聚集的地方,例如大作家大仲马。1866年罗西尼举办了一个晚会,Planté和李斯特同台竞技,演奏李斯特的“前奏曲”和双钢琴版的Tasso,李斯特说演出“超出预期的成功”。再透过罗西尼和李斯特,Planté认识了年轻的瓦格纳。

    Planté 1878年去伦敦,在大使馆做了独奏和室内乐演奏,在取道布鲁塞尔,在那里,认识了Franck和Albeniz,成了好朋友。1883年Anton Rubinstein邀请他去圣彼得堡演奏协奏曲并且亲任指挥。期间他的音乐会足迹遍及德累斯顿或者其他德国城市。

    1902年Planté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同Pierre Monteux在夏季音乐季中演出。一战后,他举办了一系列的慈善演出,援助伤员。1928年5月10日,他举办了告别演出。Planté的去世显得偶然(尽管95高龄了),一天早餐时分,一只鸟鹬飞过,这种鸟美味而难以捕猎,热衷狩猎的他穿着睡衣跑出去察看,结果受凉,1934年12月19日因肺炎病逝。

●录音

    我对Planté的认识,来自于DVD“钢琴艺术”的一段无声影片,那是他录肖邦练习曲OP.10 no.7的记录,菲利普的配套CD里面也有一段录音。Planté迟迟没有录音,一直等到1928年89高龄才决定留下录音,巨大的录音设备搬运到了在Mont-de-Marsan的别墅,七月3、4日两天,用10或者12英寸的盘录下了24首曲子,用的是自己的Erard钢琴。Planté亲自挑选了其中的18首发行,遗憾的是其他的6首已经去向不明,ARBITER这次也未能得以发行。

    聆听这些录音,首先显著地注意到的是Planté那宏大的音量,他的每个音符都是强大的存在实体般,他的演奏在暴风雨中透露出自信、优雅,89岁了仍然有着不可思议的灵巧,演奏毫不拖泥带水。他的“冬风”不是寒风凛冽而是狂风大作,“春之歌”则闲庭信步。另外一个标记是他的密集的伴奏声部音群——浮动、飘逸不定,听听练习曲OP.25 NO.1,就如地下熔岩般。Planté漫长的一生可谓指点过无数人,可是他的学生真的难说闻名者,我们找他的脉络继承者的话,奇迹般地注意到一个人:Cortot。难以置信吗,Planté没有那种忧郁的情绪,但是,Cortot那种浮动、飘逸不定的音色不正是继承了Planté吗,更加显著地,我留意到,Cortot的学生Lipatti!!!

二: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attach]63027[/attach]

    圣桑生平就没啥好废话的了,他的非洲之行留下了“非洲幻想曲”,这里演奏的是其中的即兴华彩乐段。不过录音时间虽然是1904年,可是也实在糟糕得可以,失真、畸变、模糊不清,的确是够即兴性的,技巧也“冇得弹”,但是的确难以深究。结束时还“YE”了一声,除了即兴的成分,估计最明显的意思还是终于能在2'50内录完了(2'40)。

三:Louis Diémer (1843-1919):

[attach]63028[/attach]

●简介

    除了是钢琴大家,他还是钢琴教育大家,门下人才济济,包括Robert Casadesus, Alfred Cortot, Alfredo Casella和蒬ouard Risler等等。题献给Diémer的作品包括圣桑第五钢协,Franck“交响变奏”,Fauré的船歌NO. 12, Op. 106b。

    Diémer 1843年2月14出生于巴黎,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同时学习钢琴(老师Antoine Marmontel)、管风琴(老师Francois Benoist)和作曲(老师Ambroise Thomas),他很快就变成了有名望的演奏家,同Sarasate进行巡演。1887年他成了学院教授开始授徒,他还推广古乐器,1889年的国际博览会中,举行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演出,用的是大键琴。由此促发了“古乐器社”(the Société des instruments anciens)的成立。他的作曲成就包括一首钢协和众多小品,当然,今天已经是被遗忘了。Diémer 1919年12月21日在巴黎去世。

    Diémer跟当时的法国作曲家关系密切,尤其是圣桑,1870年他介绍圣桑的第三钢协,1885年是奥弗涅狂想曲(Rhapsodie d'Auvergne,指挥Colonne,OP.73)。1886年Diémer和圣桑四手联弹首演“动物狂欢节”,1898年,Diémer和Cortot初演双钢琴“英雄随想曲”(Caprice Heroique),由于1880年演出巴赫为四架键琴而作的协奏曲意犹未尽(圣桑,Diémer, Raoul Pugno和Charles-Wilfred Bériot),圣桑把这首曲子改成了八手联弹,1899年演出。(圣桑,Diémer, Fauré和Cortot!)

●录音

    Diémer的录音稀少,而且基本是自己作的曲子,这里收录了肖邦夜曲OP.27,NO.2和门德尔松无词歌OP.67,NO.4“纺纱歌”。时间1903-04年。

    我喜欢……这种浩瀚的嘶咧声中纤细娇弱的声音……Ahh,Diémer的肖邦冰冷柔弱,敏感而细微,象手指触动了冰冷的水面,视觉、触觉都表现出了冷冷的情感,真是漂亮。

    “纺纱歌”则巧得很,Planté也有这个曲子的录音。Planté是热情奔放宏大的,而Diémer则纤细娇弱冷漠。噢……什么才是法国风格呢?      


四:Isidore Philipp (1863-1958×××)

[attach]63029[/attach]

×××注:他的去世日期,ARBITER标是1957,而另有资料显示,精确的日期是1958年2月20日,可能是Allan搞错了。我需要询问一下。(嗯,的确是ARBITER的排版错误)

●简介

    法国钢琴家、教师、作曲家和编辑Isidore Philipp,不光自己多才多艺,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各式各样,著名的包括:Aaron Copland, Guiomar Novaes, Wilfrid Pelletier, Albert Schweitzer, Alexander Tcherepnine和Beveridge Webster,跟他交往的也是牛人多多:Boulanger, Busoni, Debussy, Godowsky, Lumière, Massenet, Paderewski, Rosenthal, 圣桑和Widor。

    虽说是“法派”,Philipp实际是1863年9月2日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不过他一生基本在法国渡过。据说三岁开始在巴黎音乐学院跟随George Mathias(肖邦的学生)学习(但是有人考证说他16岁才获准进校),另外的老师则是李斯特的学生Theodore Ritter和圣桑。1893到1934年在学院教授钢琴。1940年纳粹入侵逃离巴黎,1941年到达美国。大体上,1900-1955年期间,他是巴黎音乐学院、纽约和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的美国音乐学院卓越的钢琴教师。Philipp受圣桑赏识,也终生推崇圣桑的音乐(连录音都基本是),Bartok小有名气时,Philipp想推荐他去见圣桑,不过Bartok却不同意,再推荐Fauré等其他作曲家,仍然遭到拒绝。Bartok说他真正想见的是德彪西,这下换Philipp不乐意了,因为他认为德彪西极难相处,去见德彪西等同于“受辱”。Isidore Philipp 1958年2月20日在巴黎去世。

●录音

    Isidore Philipp的录音基本上是圣桑的作品,除了Vox的少量意大利作品。这里出现的是连同学生兼助手Marcelle Herrenschmidt (1895-1974)的四手联弹:圣桑-谐谑曲(1939年)。这首作品真是不易听到,感觉比较接近德彪西的感觉,波光粼粼、五光十色的感觉,但是整体听来感觉演奏得不够丰满,华丽得指法显得不够尽兴,是有些冷静的演绎。


五:Lazare-Lévy (1882-1964):

[attach]63030[/attach]

●简介

"that rare union of technical perfection and musicality."-圣桑

    Lazare-Lévy,成就不凡的钢琴教师,管风琴和钢琴家,他的社交身影出现在文学、音乐甚至政治圈,他要好的朋友包括Harold Bauer, Edwin Fischer, André Marchal,Paderewski, Philipp, Planté和Rachmaninoff, 哲学家Emmanuel Levinas和André Malraux。他的学生包括:Monique Haas, Clara Haskil,Yvonne Loriod,Solomon,Alexandre Uninsky和Madeleine de Valmalete,管风琴演奏家Marcel Dupré,作曲家John Cage, Lukas Foss和Oskar Morawetz。Dukas和Milhaud都有作品题献给他。

    Lazare-Lévy,1882年一月18日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0多岁起在巴黎音乐学院跟随Diémer学习,同时跟Lavignac学习和声,跟Gédalge学习对位法,1898年获首奖。他早年的搭档包括Casella, Cortot, Enesco, Monteux, Ravel和Thibaud。20岁首演,指挥是Colonne,曲目舒曼A小调钢协。25岁,Lazare-Lévy同Diémer合著出版了Méthode Supérieure,1914-16和1921-23年间,他是巴黎音乐学院的临时教师,Cortot(1923-41和1944-53)离任期间他正式接替位置。除了象别的法国钢琴家般演奏法国作品外,Lazare-Lévy更是罕有地演奏Scriabin。

    二战期间,身位犹太人的他不得不东躲西藏,曾经尝试逃往美国,可是由于儿子被出卖被捕,转移到法国Drancy集中营,被认出是犹太人而遭到折磨,包括儿子在内的近20名家人最后惨死在Auschwitz。Lazare-Lévy精神上也大受打击,因为当时身为维希政府文化部长的Cortot先前拒绝帮助Lazare-Lévy。据91岁的Lazare-Lévy侄女回忆,当时Lazare-Lévy利用假证件进入保护区,去到Cortot在纽利(Neuilly)的家,Cortot说“发生这种事,我能干什么?!!”(Qu'est-ce que tu veux que j'y fasse ?!! Ce sont des choses qui arrivent)然后猛地关上门。这段长达40年的友谊,在关门声中凄然破灭。

●录音

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1937
Idylle
Sous bois

Claude Debussy (1862-1918):1929
Masques

    Lazare-Lévy比起其他几位小很多,可拥有更多的录音机会,可惜他本人抵制录音,数量稀少。感觉Lazare-Lévy的演奏十分悠闲、清雅,色彩斑驳多变,其中Idylle感觉好玩、有趣,演奏悠哉游哉,我听时老是想发笑。

六:Ricardo Vines (1875-1943):

[attach]63034[/attach]

●简介

    Ricardo Vines 1875年2月5号出生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Lerida,最初再巴塞罗那跟随Juan Pujol学习,1887年12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自此在巴黎安顿下来。1895年在巴黎职业首演,1900年是俄罗斯巡演,20年代是南美,1930年定居阿根廷,1936年返回巴黎渡过余生,1943年4月29日去世。

    Vines一生推广了大量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包括俄国的新作品,特别地跟Ravel和德彪西紧密联系在一起。1889年开始,他成为Ravel的学生和朋友,不断地推介Ravel的作品,初演的作品包括:Menuet antique (1898),Jeux d'eau和Pavane (1902), Miroirs (1906), Gaspard de la nuit (1909)。Ravel题献给他的包括Menuet antique和Miroirs的Oiseaux tristes。他和Ravel都是终身不娶,也由此引发某些幻想。^O^

    Vines崇拜德彪西,而另一面,德彪西看重Vines对自己作品的演绎,两人还经常合作演出双钢琴版的夜曲和Iberia,德彪西的作品Poissons d'Or题献给他并由他首演,向拉莫致敬也是他首演。但是在意象集第二卷首演(1908)后,德彪西却写信说Vines根本不了解作品的架构,搞错表情。由此,德彪西不再委托Vines首演自己的作品了。

●录音

    Ricardo Vines的录音也是稀少,这里出现的两段节选“向拉莫致敬”和练习曲10是首次出版,来源是1938年的广播录音,领教过这个音质就明白为啥是未发行的测试录音。

    听完这两段珍贵的录音,一个字:“汗!”
    畸变的声音、混杂的噪音、Vines纤细的风格混合在一起,声音恍如隔世般传来远古的力量。按理这种声音应该烂透,可是Vines的演奏鬼魂般让人过耳不忘,那中恍惚的声音——时光倒流70年。'

[attach]63031[/attach]

2007.2.14晚完稿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79752010008zf.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22 13:35
图片都看不到,图片不能拷贝的,要上传的。
作者: scfan    时间: 2013-1-22 13:40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3-1-22 13:48 编辑

再转几个爱乐人上Patzak的帖子

Patzak (2002-03-18 16:21:14)

早一陣子, 亦提過 Samson Francois 的名字, 那是一套錄音由Fernand Oubradous 与及他的 Oubradous Chamber Orchestra. 於 1955 年的七大張豪華的大錦盒的三十三轉LP, 名為 " Mozart in Paris ", Pathe Marconi 出品. 可惜我只提了數位鋼琴獨奏家的名字, 便不了了之. 今天看見 Samson Francois, Alfred.Cortot, Dinu.Lipatti 等名字, 令我不期然又想起那別樹一幟, 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學派了............................

上回我只寫出唱片內五位鋼琴家的名字: Jeanne-Marie Darre、Vlado Perlemuter、Jean Doyen、Joseph Benvenutti、Samson Francois。其實, 名單還有 Lazare Levy, Aline van Barentzen, Marcel Ciampi, Lucette Descaves 等等, 當中肯定以 Lazare Levy (1882-1964) 名氣最響, 而錄音最難尋覓了!

Lazare Levy 与Alfred.Cortot 是同們師兄弟, 皆受業於Louis Diemer(1843-1919), Cortot 此 Lazare Levy 大五歲, 名氣也響亮得多. 而事實上, Louis Diemer 別的學生大名, 亦比 Lazare Levy 更為樂迷所熟悉. 那是誰? 就是 Edouard Risler (1873-1929), Yves Nat (1890-1956), Robert Casadesus (1899-1972), 後二者人們十分眼熟, 但Edouard Risler , 恐怕就較陌生了.我是因為接觸了Alfred.Cortot 另一學生: 巴西女鋼琴家Magda Tagliaferro, 才曉得Risler之大名的.

愈扯愈遠, 還是先說回 Paris Conservatoire 的故事. : )
--------------------------------------------------------------------------------

Patzak (2002-03-19 11:04:59)

昨天特忙, 語焉不詳, 續說下去.

一代鋼琴音樂教育家 Louis Diemer 退休之後, 在 Paris Conservatoire 把這個法蘭西學派傳奇延續下去的, 有數之不盡的優秀鋼琴家及教授. 其中在二次大戰前, 有四位鋼琴家是所有前來巴黎, 最想拜在其門下學藝的. 他們就是: Isidor Philipp (1863-1958 )、Marguerite Long ( 1874-1966 )、Alfred Cortot ( 1877-1962 )、Lazare Levy (1882-1964)。我並不單以出生年份來排列的, 這樣的次序是有原因的. 無疑 Alfred Cortot 的名氣最響亮, 但實際上, 論在推動鋼琴教育的深遠影響, 捨 Isidor Philipp 其誰? 他全副精神心思放在 Paris Conservatoire 之上, 數十年的光陰, 經他調教指導成材的, 不下數百名有影響力的音樂人. 連 Fernand Oubradous 進入學院之時, 亦是跟隨他學習的.

巴西女鋼琴家 Guiomar Novaes (1895-1979) 与及 Jeanne-Marie Darre, 恐怕是Isidor Philipp 最得意的女門生了. 而後者, 在日後的巴黎音樂教育界, 連同Jacques Fevrier , Yvonne Lefebure , Marcel Ciampi , Vlado Perlemuter , Lucette Descaves , 等等, 把老師的事業繼續下去.

至於 Lazare Levy, 他的學生就更耀目了! Solomon ( 英國人的傳奇), Clara Haskil ( 除了Cortot, 亦向Levy 學藝的 ), Lukas Foss ( 集作曲, 指揮, 鋼琴一身的美國奇才 ), Alexander Uninsky ( 四,五十年代紅遍一時, 是 Philips 的錄音明星, 可惜唱片難覓!

Lazare Levy 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基本功, 除了多彈苦練, 就是苦練多彈! 上他的課, 是一項苦差事, 許多豪門貴介子弟, 來到花花之都, 本想鍍鍍金而已, 那里禁受得住? 還不跑堂去也! : )
--------------------------------------------------------------------------------

Patzak (2002-03-19 14:54:20)

美國著名鋼琴樂評人 Charles Timbrell 曾在 1992 年出版了一本 "French Pianis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縱述了Paris Conservatoire 百多年的法蘭西鋼琴學派的演鐸, 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http://www.frenchculture.org/books/release/music/timbrell.html

而我在台灣一個講述 EMI 唱片公司的網頁( http://hwonline.status.com.tw:19 ... her/002/emi_022.htm) 找到一些談論 Isidor Philipp, Marguerite Long, Alfred Cortot 的教學風格, 就是沒有 Lazare Levy 的資料, 真令人洩氣之極! : (

但看到這少許文字資料, 便可想像當年Paris Conservatoire 的鋼琴學派之丰盛多樣, 百花齊放, 真果是令人羨慕不已!

................在当时的法国钢琴学派中,Isidor Philipp 的理论和练习曲是最主流的,和他对抗的,则是 Marguerite Long 。她在巴黎音乐院中的地位仅次于萧邦嫡传学生Louis Diemer ,在她的传授下出了Jacques Février,而Jeanne-Marie Darre 则出自Isidor Philipp 门下。Isidor Philipp 是圣桑的嫡传学生,来自匈牙利,但终生于巴黎音乐院任教,他的学派禀承浪漫派以来的钢琴名人技,讲究从克莱曼第、彻尔尼以降的钢琴音乐完整的学习,但因此让 Jeanne-Marie Darre 获得相当结实的训练。

在本世纪的前半叶,法国曾经一连串出现好几位作风前卫、技巧出众的女性钢琴家,她们各有胜场、各具特色,并且所专精的曲目和风格也都各有不同。在西班牙音乐方面,有Magda Tagliaferro ;在偏僻的法国古代和近代音乐方面,则有玛莎.梅耶;而在德国浪漫音乐方面,则有 Yvonne Lefebure。

Jeanne-Marie Darre 是这些人里面作风最特立独行的一位。她年纪比其他人都小,出生于一九零五年七月三十日。可是却特别活跃,尤其受到几位中字辈法国作曲家的喜欢,除了玛莎.梅耶以外,和法国六人组最要好的就是她。她身上有一种法国音乐家特有的天性,活泼而乐观,是她吸引人的原因。

Jeanne-Marie Darre 和巴黎音乐院所有的优秀毕业生一样,天才早慧,十四岁就在著名的艾哈尔厅开生平第一场独奏会,十七岁就灌录了生平第一张唱片。随后她就正式进入巴黎繁盛的艺术圈,成为圈中的娇娇女。她为佛瑞弹奏他的夜曲、为拉威尔弹奏他的「水妖」,更在圣桑面前弹奏过他的五首钢琴协奏曲。这套曲目成为我们如今窥见她生平技艺汇集的顶峰代表作,她原来在一九四八年就曾与指挥家佩雷协作过一份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录音,可是在录音技术日新月异的五零年代,由于前一份录音的快销,所以她再度进录音室完成了这套乐曲,当时她已踏入五十之龄。

不久 Jeanne-Marie Darre 即将登上大西洋彼岸,与孟许等人在美国为法国钢琴学派留下惊人的声势,成为纽约乐评家哈洛德.笋伯格「伟大的钢琴家」一书中盛赞的名家。................................
--------------------------------------------------------------------------------

Patzak (2002-03-19 17:51:07)

Charles Timbrell 的 "French Pianis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修訂二版, 前年由 Amadeus Press 再度發行, 喜愛閱看這方面資料的朋友, 萬勿錯過! : )

http://www.amadeuspress.com/books/index.cfm?do=details&ID=344

說起這位 Charles Timbrell , 是知名度極高的樂評人, 主要以評述鋼琴音樂 為主, 而在 "The Revised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更常常見到他的文稿. 至於在"Fanfare", "International Piano", "Music and Letters", "Piano & Keyboard" 亦可以見到他的評論.

除此以外, Charles Timbrell 更是一位極不錯的鋼琴好手. 幾年前我曾買過一張法國版 Dante 的 CD, 曲目十分有趣: 上半部份是一位已然被人忘記的作曲家 Walter Rummel (1887-1953) 彈奏的Bach, Chopin, Liszt. 下半部份就是Charles Timbrell 鋼琴伴奏, 女高音 Regina McConnell 演唱Walter Rummel 的歌曲. 而詳盡的解說文章, 當然就由Charles Timbrell 執筆.

而前些年, Charles Timbrell 在加拿大渥太華的McMaster University , 彈奏演出了Liszt 的巨著"Bunte Reihe", 据說還是北美洲的首演. 他還擔任了 American Liszt Society 發行的學報之編輯呢!

如果樂友們對這方面有興趣, 大可与Charles Timbrell 聯絡一下. : ) 他的 e-mail: ctimbrell@aol.com.

愈扯愈遠, 還是說回法蘭西鋼琴學派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3-1-22 13:43
关于Francois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文:piy

虽然现在再死板的把钢琴学派硬性分割成诸如俄罗斯派,德奥派,法国派等等已经不再有什么很大的意义,但是在我看来,法国的钢琴家总是那么好认―――因为他们都带有很明显得烙印―――法兰西的烙印。有时候我不禁纳闷:法兰西,你真是一口大染缸吗?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我们可以用“怪异”,“个性”等等,来形容这个傍着塞纳河成长起来的民族的音乐,但是在法国人―――更确切的说,巴黎人――自己的眼里,万物本就是如此,音乐也不例外。

于是当Samson..Francois似一个天神般突然降临的时候,别国的人们惊讶了――巴黎人却依然如故,他们还是在肖邦待过的酒吧里喝着他们的葡萄酒,没完没了的各种沙龙音乐会还是纸醉金迷。

Francois死于1970年,距今32年了――那年他46岁。说来惭愧,我第一次听到他的琴声,却只是在去年――曲目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肖邦第三奏鸣曲。―――可以说一上来右手的五个音就把我震住了。他并没有按照节奏弹,而所做的弹性速度又不同于所有刻板的解释,同时在音色方面,也做的十分随意――是那种非常严格的随意!慑人心魄呀!这是号角吗?还是呼喊?我不知道,但我明白,这绝对非同寻常。一曲终了,我对肖邦的印象大有改变,一扇门被打开了,我发现了别有的洞天。

这里多的是酒,是酒窖,酒神的世界。阴森,诡异,却又是如此合情合理。大隐隐于市!于是醉了,醉在朦胧的歌声中。一阵阴风,几抹光亮,但终究是黑暗的。那是谁在吟唱呢??目力所见,有得是扭曲的人形,夸张的舞姿―――唯有塞纳河,静静的流淌。

朋友劝我别听Francois,因为“一旦你迷上了他,受其影响,你就再也弹不好了”。是这样吗?难道Francois真是绝色妖女,勾人魂魄?可我还是要听,听他的德彪西,听他的肖邦。我不是什么钢琴家,只是一个喜欢音乐,并借助钢琴这一手段来表达我的这种喜欢的普通人,我喜欢Francois,然而冥冥中我觉得我有我的航向,他终究不能左右我。举例来说,人们大凡都以为夸张的弹性速度是Francois的特点,这类“橡皮筋”似的口气是 Francois的专利而非他人的。于是如果哪个乖学生企图模仿这种口吻,就一定会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可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得深一些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这弹性速度的根源,就是分句。正因为Francois心里对句子的划分不同于常人,常人才会觉得他怪。如果我们用他的分句去审视他的演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合理的,自然的,浑然天成的。我想说的是,这种独特的分句并不是Francois的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融化在天才血液里的东西。在他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你赞美他:“大师,你的分句真了不起。”他很可能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你。怎么?难道不该这么分吗?

天才的老师是伟大的,也是难当的。那么Francois的恩师是谁呢?是Alfred.Cortot------另一位天才!一段时间我曾经没完没了地听Cortot的录音,现在又是Francois。把两者相比较,我发现徒弟似乎从老师那里学来了所有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却用来表达和老师截然不同的思想。Cortot浪漫,风趣,而光亮,Francois忧郁而阴沉。Cortot不仅长于创造性的演奏,也长于从理论上找出他灵感的支撑点――他写了不少著作,亦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教师。他的学生中除了Francois外,还有大名鼎鼎的Clara.Haskil,以及Dinu.Lipatti。而Francois似乎完全不热衷于从理论上解剖自己,他不会去问为什么,也说不清这是为什么――我即是我,一个自由而纯粹的我――我即是万物之灵!他只是凭着一种本能在演奏,就好像冥冥中有谁抓着他的手一样――是了,抓他手的人――一定是酒神吧。

于是他醉了,醉在音乐的美酒里,头上还依稀带着光环。――我们也就跟着一起醉。终于有一天――那是1970年的某一天――他再也没有醒来。也许用这样的方式告别尘世,正是最好的方式――对他来说。换了其他的方式,都是不尽完美的。

在他最后留下的录音中,有23首德彪西的前奏曲――还差一首就完成全集了。怎么?难道天才在这里故意卖了一个关子――以待将来我们和他的天堂之遇?

脑子里闪出这样的画面――将死而未死的Francois在醉后片刻的清醒间,喃喃地用音乐向我们吐露他的心语。可绝大多数的人注意的,只是醉鬼在半梦半醒间的憨态。―――哪知在烂醉如泥的躯体之下,是一颗赤子之心,在越跳越慢。。。。。。

piy (2002-03-16 18:15:06)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3-1-22 15:22
同样对法国钢琴学派感兴趣,起因是听到Magda Tagliaferro 的唱片,音色美,技巧扎实。
作者: reiner    时间: 2013-1-22 15:29
前排学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23 13:55
法兰西的浪漫,弗朗索瓦的肖邦真是值得一听再听!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23 16:06
[attach]63083[/attach]

[attach]63084[/attach]

这张GR转制的Levy大概是目前为止效果最佳的。

作者: 时光车间    时间: 2013-1-23 16:33
本帖最后由 时光车间 于 2013-1-23 17:07 编辑

卡杀得喜!

[attach]63091[/attach]

[attach]63090[/attach]

法国演奏家诠释法兰西作品,第一印象是:这云彩一片片的……
情感表达层次丰富、变化拿捏相当细致!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30 00:35
这个帖子不能沉下去,有心得的兄弟们都当出一番力气!长篇宏论亦或只言片语都可啊!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1-30 02:10
响应念经老哥的号召,放些许厥词。

大伙说弗朗所瓦到底算不算一个有代表性的法国学派呢?我感觉不是,他更像是一个异类。我印象中典型的法国学派并不是浪漫再浪漫,而是优雅节制,像隆、卡萨德许、麦耶那样的。弗朗所瓦的老师科尔托是个浪漫与优雅的结合体,而科尔托的另两位著名弟子哈斯基尔盒李帕蒂都是优雅节制的典型。弗朗所瓦则像一个大流氓(没有贬义哈),弹什么都是那么胡来。另外,记得若干年前看到过:弗朗所瓦弹的是斯坦威钢琴,而传统的法国学派一般都用Pleyel之类。

一知半解,抛砖引砖。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30 14:04
响应念经老哥的号召,放些许厥词。

大伙说弗朗所瓦到底算不算一个有代表性的法国学派呢?我感觉不是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1-30 02:10

Pleyel这类法国传统钢琴乃沙龙利器,早不适合音乐会表演了。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30 14:24
辉煌有个包子,里面是肖邦同时代的作曲家的曲子,包括菲尔德的夜曲,用的就是当时那些钢琴,包括这个pleyel。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30 14:36
先简单说说我关于“法国钢琴学派”的思路吧:

要聊一个学派的立足点很多,scfan版主的转贴在我看来基本上属于漫无目的的罗列一大堆法国籍钢琴家,然后逐一听下来简单点评后就没了下文的东西,这当然也有助于你我广泛了解所谓“法国钢琴学派”都有哪些人物,好事者还可以按文索骥,得手后逐个细品。但这样的方法终究还是让人如坠五里雾中,基本上对“什么是法国钢琴学派?”这一问题陈述不清。所以我认为,要了解法国钢琴学派一定要先从这一学派的传统特征,也即技术与表现手段等特征入手才能达到让其眉清目楚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何为法国钢琴学派呢?这一学派的特征具体体现为什么呢?!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30 15:11
一、苏联学派(解体前)
  苏联有着优秀而悠久的的民族文化传统, 尤其是钢琴艺术方面,一方面继承了19 世纪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 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引进西欧先进的钢琴弹奏技术, 建立起了完整的钢琴教育体系,其特点为:
  (一)苏联钢琴艺术是扎根于其丰厚的音乐文化土壤深处,并始终关注国家的命运,以民族艺术天性的艺术观,极富个性地反映时代的情绪。
  (二)同等重视基本功的坚实和演奏情感的丰富,融合吸收西欧先进的演奏训练方法的同时,主张以严格的手指训练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指专业训练体系,以及干净准确的技巧、柔润好听的音色和优美含蓄的音乐表现这一教学特色。
  二、德奥学派
  20世纪的德奥钢琴学派是一个高度严肃、重理性、重思辩、避免表面美丽而宁要一丝不苟的音乐技巧学派。
  (一)在音乐内容上更富于创造魅力,具有较多的色彩变化,在气质上的理解表现也极为深入。
  (二)在演奏技巧上,强调手的自然重量的运用,要求技术明净,手指灵活且很有功力,追求发音清晰,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对手指严格的遵从惊人地揉合为一体。
  三、法国学派
  20世纪以巴黎音乐学院为中心的法国钢琴学派,开拓了新的体现典雅精致风格的学派研究领域,并由杰出的钢琴家传承下来。
  (一)力图发展音乐中现代精神的特殊表现方式,崇高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
  (二)非常重视手指的严格规范,其演奏特点是干净利索的触键和音色,赋予钢琴以丰富而辉煌的音色。
  四、英国学派
  英国学派是一个文雅、兼收并蓄的学派,不断创新更加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演奏技法。
  (一)潜心研究了钢琴音乐艺术的表演方式及其美学原则,在教学中始终不懈地追求对旋律特性的细致理解,特别崇尚表现古典美。
  (二)要求音色透明和谐、圆润温文;要求分句匀称自如,极富于变化;要求发出的声音不大,但要很有传送力。
  五、意大利学派
  20世纪的意大利钢琴学派深受意大利模式的熏陶,具有意大利开阔明朗的气质。
  (一)注重意大利的旋律美、宏伟深刻的音乐表现及内在的热情美,使旋律的色调和力度变化细致入微而又富于控制。同时,刻意对声音有完善的控制能力,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风格。
  (二)倾向于对音乐的完整性演奏以及学者气派的宏丽表现,并且在发展音乐上倾向于更加严谨,使浪漫主义的热情与古典主义的优雅揉为一体。
  六、美国学派
  美国钢琴学派受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客观而折衷的学派。
  (一)主张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 把欧洲以及世界各国钢琴艺术的规律性与民族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多变的世界音乐性格。
  (二)深受新音乐思潮的影响,对音乐的诠释有创造性,在演奏中节奏富有弹性,形成自己极富个性和表现力的风格。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30 15:17
一、苏联学派(解体前)
  苏联有着优秀而悠久的的民族文化传统, 尤其是钢琴艺术方面,一方面继承了19 世 ...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30 15:11

哈哈,俺就知道你找论据去了。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30 15:36
[quote]哈哈,俺就知道你找论据去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1-30 15:17 [/quo

网上的东西,信手拈来,实在太容易了。

其实我想说,法国钢琴学派,源头还是来自于法国钢琴音乐本身的特点(省略1万字)。同时和小提琴的法比学派,也是很多共同点的。甚至说,除了和法国绘画等艺术以外和法语也有很多共同点的,重音不多,声音柔和,旋律优美。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30 15:41
[quote]哈哈,俺就知道你找论据去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1-30 15:17 [/quo
其实我想说,法国钢琴学派,源头还是来自于法国钢琴音乐本身的特点(省略1万字)。同时和小提琴的法比学派,也是很多共同点的。甚至说,除了和法国绘画等艺术以外和法语也有很多共同点的,重音不多,声音柔和,旋律优美。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30 15:36

哟!V老弟一下说出了我的心里话,那就是审美层面的固有因袭的传统,这观点留待稍后一点分析分析吧,哈哈。
不过,法语俺怎么都觉得柔和倒是柔和,就是有些含混不清,这倒是跟法国学派讲究清晰的理念有些小吊诡般的冲突,暂时还未想通。不过这只是其一,法国人浪漫梦幻的音色倒是跟法语如出一辙罢了。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30 16:26
曾经看到过文章里说,科尔托对于钢琴音色的打磨,是作为最重要的钢琴技术之一来磨练的。音色要圆润,饱满,柔和,但不乏清晰。“含混不清”,那可能是对于某种特殊曲目(比如说德彪西)来说的一种效果和意境,就像印象派绘画,线条感不一定要很清晰,这是一种艺术效果。

又比如,Bechstein大钢琴,很适合法国钢琴乐曲的弹奏。因为他有第四个踏板,独特的柔音踏板,不同于一般的大钢琴的柔音踏板。一般的大钢琴柔音踏板是靠榔头的移动,本来敲击3根或2根琴弦,变成2根或1根琴弦,形成柔和的效果。Bechstein大钢琴额第四踏板,是靠减少琴键的行程,用这种方式来产生柔和的效果。涅高兹曾经说过,钢琴触键不管是需要产生什么音色,都必须把琴键按到底(一般琴键的行程大致在9-11.5毫米)。拉赫曼尼诺夫甚至提出,触键需要把手指抠到琴键里面。当然这是一种比喻和形容。从中,也能看到俄罗斯和法国钢琴学派的一些不同之处。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30 16:42
本帖最后由 vincentlyl 于 2013-1-30 16:44 编辑

简单说,法国钢琴学派把音色看成是第一位的。与此对比的是德奥把结构,意大利把旋律,俄罗斯把基情放第一位。和民族性格类似。

法国钢琴音乐,从浪漫主义开始,和声逐渐偏离了大小调功能性这根主轴,而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描述性的音乐语言。更多的是一种听觉上的色彩艺术。这种作曲风格,更直观得让人感受到某种气氛,某片意境,某些心情。这种乐曲,需要独特的钢琴技巧来表达,渐渐诞生了法国钢琴乐派那种着重钢琴音色表达的特色。法国曲目弹得好的,绝大多数还是法国人。法国人对“色”的品味和偏爱,历来如此!

可能有点瞎说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30 17:00
简单说,法国钢琴学派把音色看成是第一位的。与此对比的是德奥把结构,意大利把旋律,俄罗斯把基情放第一位 ...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30 16:42

哈哈,没瞎说,很好,拨云见日般的见地,厉害!
俺家里来哥们了,准备狂整一天毒药,哈哈,晚上见,很晚的晚上我再来胡扯一番!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1-30 17:20
V老弟有想法继续喷,别刹车,喷完咱再继续往下不迟!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30 17:42
想到了肖邦的演奏风格,和贝多芬-车尔尼-李斯特那种大快朵颐,强调音响效果的弹奏方法不同,那是一种沙龙音乐氛围和品味下的演奏风格,强调音色的完美,轻灵、诗意。一方面出自于对特定曲目的演奏要求(浪漫派特性曲目较多,短小紧凑,和声语言丰富多彩,感情比较直观地流露),一方面来自于对沙龙环境的要求(相对于音乐会演奏环境)。肖邦,能不能说是极大地影响了法国钢琴学派呢?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1-30 22:08
Pleyel这类法国传统钢琴乃沙龙利器,早不适合音乐会表演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1-30 14:04


是战后没落了。但是谁说它不适合音乐会了?老一辈法国钢琴家就是喜欢用这个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2fRWWW_6MM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1-30 22:42
又比如,Bechstein大钢琴,很适合法国钢琴乐曲的弹奏。因为他有第四个踏板,独特的柔音踏板,不同于一般的大钢琴的柔音踏板。一般的大钢琴柔音踏板是靠榔头的移动,本来敲击3根或2根琴弦,变成2根或1根琴弦,形成柔和的效果。Bechstein大钢琴额第四踏板,是靠减少琴键的行程,用这种方式来产生柔和的效果。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30 16:26


这一段我不明白。我怎么觉得通常钢琴的柔音踏板都是缩短琴键行程的呢?至少我摸过的钢琴都是这样,不管是从琴键上感觉,还是掀开板子看小槌的位置,都能看出来。再说,如果是错开槌子达到柔音效果,那只有一根弦的低音键怎么办呢?(还是大钢琴即使最低音也是两根?这我就不大了解了。)
作者: vincentlyl    时间: 2013-1-30 22:51
本帖最后由 vincentlyl 于 2013-1-30 22:53 编辑

缩短榔头行程(不是琴键)的是立式钢琴,我说的是grand piano,是靠击弦机构移位实现的。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1-30 22:58
缩短榔头行程(不是琴键)的是立式钢琴,我说的是grand piano,是靠击弦机构移位实现的。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30 22:51


哦?我呆会儿去三角琴上再仔细看看。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1-31 22:49
哈哈,没瞎说,很好,拨云见日般的见地,厉害!
俺家里来哥们了,准备狂整一天毒药,哈哈,晚上见,很晚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1-30 17:00


狗老哥,等你胡扯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2-4 03:43
狗老哥,等你胡扯呢!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1-31 22:49

本来我想胡扯一大通的,可最近实在有些懒惰,就简单说说吧。
法兰西民族是一个审美非常独到的民族,自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起就一直很吊地自我安慰似的自居于欧洲各民族之上(迄今他们不也还觉得法语最牛逼而自绝于英语早已一统天下的局面吗?)而已自傲的眼光审视并同时鄙视着异质文化的种种。所以,在整个西方古典音乐钢琴演奏的领域早已被以李斯特、莱歇蒂斯基系所君临的状况下,法兰西人却完全不为所动,兴许他们认为那都是前斯巴达人蛮力般的雕虫小技,底下而无品味吧?哈哈。

事实上,法兰西人更钟情于传统的胡梅尔、莫谢莱斯以及其弟子塔尔贝格那一路数的所谓传统主流美学的情趣,其表现为几乎不带情绪化的力度控制以及明亮均匀的经过句等特点最终在圣桑手上得以发扬光大,而圣桑正是传统法国学派最为经典的代表人物,无论从其非凡而精湛的演奏技巧还是他自己所作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上,都反映了一种轻盈的,明亮华丽的,颗粒清晰而快速的特质,使得他的协奏曲听上去流畅华丽,斑斓生动,总体上与同时代的整个氛围大相径庭。

圣桑的特点归结起来基本可以作为传统法国学派的典型特征,那就是明晰与清晰——所谓“似珍珠的”一种“非断奏也非圆滑奏”的技术手段,据说这是一种源自大键琴的演奏方式,注重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手指上下施力,同时手腕平行移动的技巧特征,玩的是手上功夫,其目的就是为了清晰!这当然与李斯特以降强调手指到手腕,手腕到手臂甚至身体带动躯干的“杂耍”似功夫大异其趣。私底下,我总是觉得这跟法兰西人热衷的沙龙文化范儿有着千丝万缕的某种潜意识审美的联系,是某种习惯性审美腔调的必然结晶。

圣桑的影响延续到20世纪初的典型代表人物除了上面转文所提到的diemer、philipp外,就是大名鼎鼎的玛格丽特.隆夫人了。

但是,很显然,这种所谓的传统法国学派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别的不说,就是拉威尔的某些作品它也难以胜任!至于当今时代,传统的法国“似珍珠的”手段早已不复存在了,除了音色,法国人独有的音色!

上面胡言乱语参考归纳了焦元溥所著《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并结合自我浅薄领悟而发,有道理的都是因为焦同学修为甚高,没道理的当然属于我胡扯,别当真。话虽如此,这两册一套的书的确值得一读,顺带在此推荐!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2-4 04:01
除了圣桑的传统,我心目中的法兰西真正的代表是属于科尔托以及众多的与其少不了干系的一众人等的。除此之外,法兰西学派于我基本尚属一片“荒漠”,有太多的神秘还需要去发掘。但我可以肯定的是,20世纪的法兰西学派是语焉不详的,即使在隆夫人的时代,“似珍珠的”传统技术手段也已经被无数的法国钢琴家所摈弃或者至少是有选择地摈弃了。因此,整体上的法国学派大概并非那么一目了然,就像德国学派那样!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2-4 08:25
本来我想胡扯一大通的,可最近实在有些懒惰,就简单说说吧。
法兰西民族是一个审美非常独到的民族,自太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2-4 03:43


这一“小通”胡扯很有道理嘛。总的来说狗儿老哥描述的这种法国风格与我的那点一知半解很相符。我印象中的法国学派正是“清晰”、“不带情绪”的。我没有听过很多老一辈法国钢琴家的录音,但是从卡萨德许这一批人身上也能明显看出这种特点。其实德彪西、拉威尔的音乐虽然不一定能严格地用这种所谓“似珍珠”的音色演奏,但他们的“反浪漫”我觉得跟其他法国佬们的音乐理念一致。德彪西甚至说:音乐是声音的数学。肖邦虽然影响很大,却是一个舶来品,所以说“法国钢琴学派就是肖邦的学派”我觉得属于严重误解。

我不大明白的是这种法国风格跟沙龙有什么关系?沙龙音乐难道不是听个响、有点情绪就行了么?为啥要弄那么清晰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2-4 18:04
我不大明白的是这种法国风格跟沙龙有什么关系?沙龙音乐难道不是听个响、有点情绪就行了么?为啥要弄那么清晰呢?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2-4 08:25

呵呵,这只是我的臆想罢了,并无历史证据或者说我找不到证据。法国文化多少有种自足和自我满足的因素在里面,沙龙是这种自我满足心理的典型产物,其空间局限性并不要求诸如钢琴演奏者们要动用多大的力气去震慑一帮闲适安逸的绅士淑女,他们需要的是背景音乐,高级的背景音乐。久而久之,这种高级背景音乐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顽固的趋势”深入到法国学派的独有特征中去,正因为沙龙不需要过于动态起伏的音乐,它需要的恰恰是相对小音量状态下流畅清晰地听觉传递,传统于是潜移默化地成型。

事实上,焦元溥也提到,即使在20世纪初期,在十九世纪一直到20世纪德国钢琴制造业突飞猛进的时代,“法国的钢琴制造业还持续制造音量小、声音表现弱、仅适合沙龙演奏的钢琴,无论是埃拉德(Erard)、普耶尔(Pleyel)或嘉芙(Gaveau)等厂牌皆然。”这些琴之所以能持久为十九世纪、20世纪初的法国钢琴家所亲睐,从而形成传统的法国一脉清晰的演奏风格,沙龙文化的身影都无处不在。

至于科尔托以降那是另一回事了,虽然其风格中也带有较为明显的沙龙审美情趣,但其无与伦比的音色与自由速度掌控力已经不是传统的法国学派的产物,乃是直接受浪漫主义影响的产物!而且,我再次臆测那很可能多少也受到了瓦格纳美学的启发——深邃而悠远!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2-4 22:40
呵呵,这只是我的臆想罢了,并无历史证据或者说我找不到证据。法国文化多少有种自足和自我满足的因素在里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2-4 18:04


狗老哥又分不清前后鼻音了,青睐,不是亲睐啊亲。

这样的说法有些道理。不过我觉得法国学派的风格恐怕也与他们哲学、数学的清晰,和法语逻辑(不是发音……)的清晰一脉相承。

不过我还是怀疑法国钢琴只适合沙龙这种说法。大流氓Cziffra还弹Gaveau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2-4 23:30
狗老哥又分不清前后鼻音了,青睐,不是亲睐啊亲。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2-4 22:40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2-4 23:39
不过我觉得法国学派的风格恐怕也与他们哲学、数学的清晰,和法语逻辑(不是发音……)的清晰一脉相承。
不过我还是怀疑法国钢琴只适合沙龙这种说法。大流氓Cziffra还弹Gaveau呢!Rozinante 发表于 2013-2-4 22:40

音乐家有几个精研哲学数学的真不知道,我倒是觉得一种文明的固有思维方式反过来启发该文明的哲学与数学倒是有可能。
20世纪初期的法国钢琴更适合沙龙的特点我想也是一种相对性的表述吧,至于Cziffra也弹这种琴会不会是因为琴键轻省,很适合其狂飙那些快速音群的缘故呢?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2-4 23:53
音乐家有几个精研哲学数学的真不知道,我倒是觉得一种文明的固有思维方式反过来启发该文明的哲学与数学倒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2-4 23:39


嗯,样样精通是不必,主要是思维习惯的力量吧!

Cziffra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在法国混迹很久,自然就多用法国琴了。不管什么原因,从他弹出来的结果看,法国钢琴不会只适合沙龙吧,呵呵。法国琴琴键轻这一点我也有印象,不记得是哪儿来的印象了,也许是我自己想象的,想了一百遍就当成真理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2-5 00:59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3-2-5 01:01 编辑
嗯,样样精通是不必,主要是思维习惯的力量吧!

Cziffra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在法国混迹很久,自然就多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2-4 23:53

究竟是否只适合沙龙,没听过真家伙我还真不知道,反正这话我也是看来的,至于哪些位早期法国钢琴家演奏的法国琴(20世纪初的法国琴)我还没仔细关注过,即使想关注可能那些早期历史录音也显示不出来法国琴本身的特质了。不过,有此一说我认为也不必过于苛刻较真,大部分法国钢琴音乐不需要太大力量来体现倒是真的。

我想在现代音乐厅中,那些20世纪初琴的法国钢琴恐怕真的已经很难胜任至少非法国作曲家的某些作品了,这也是为何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有很多法国钢琴家开始摈弃传统的法国学派手法而吸纳十九世纪欧洲钢琴音乐以李斯特、莱谢蒂斯基为代表的技术手段而力求更广地拓展曲目与表现力的原因吧?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2-5 01:38
究竟是否只适合沙龙,没听过真家伙我还真不知道,反正这话我也是看来的,至于哪些位早期法国钢琴家演奏的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2-5 00:59


法国琴(包括法国学派)肯定有其局限性,但我觉得这不是它衰落的主要原因。二战后欧洲疲软、美国强势,经济上、文化上都是如此。于是乎,琴厂的策略在改变,人们的口味也在改变。不仅法国琴没落了,Bechstein其实也没落了。我印象里二战前德奥钢琴家就没有弹斯坦威的,几乎是一水的Bechstein;现在音乐会上和录音室里哪儿还能看见Bechstein的影儿啊?从技术角度,我想象不出为什么20世纪初法国钢琴可以在音乐厅里演奏(到60年代还可以让Cziffra弹李斯特),后来就不能了。

现在的钢琴家中有些手指不是特别有力气的,我有时候还想:让他们弹法国琴是不是效果会更好?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2-5 10:39
缩短榔头行程(不是琴键)的是立式钢琴,我说的是grand piano,是靠击弦机构移位实现的。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3-1-30 22:51


今天去琴房的时候摸了一下,确实,三角琴的柔音踏板是平移整个键盘,并不改变榔头的行程。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这一机构是完全不同的。呵呵,以前一直没注意过,因为基本没踩过那个踏板。多谢v师傅帮我纠正了一个错误概念。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3-7-9 13:16
又是一个好帖别沉,SCFAN兄以及其他兄台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想以及好录音推荐吗?
作者: Solarmaker    时间: 2014-8-5 23:47
好贴,大家继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8-6 07:35
这个帖子不能沉下去,有心得的兄弟们都当出一番力气!长篇宏论亦或只言片语都可啊!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1-30 00:35


那时候老念很有激情!极品论坛,大将安在?

作者: op133    时间: 2014-8-6 22:30
最近买了套算是新人Jean-efflam Bavouzet的法国作品集,chandos出的,冲着他德彪西买的,果然很不错,拉威尔也十分有味。此君貌似来过北京,没机会听现场。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4-8-7 21:17
法国钢琴学派这个人算不算?我觉得弹得也不错,风格有些像绍尔、科尔托那种路子
90后 发表于 2014-8-7 21:06


荷兰人应该不算吧。 没听过他的录音,弹得咋样?
作者: Solarmaker    时间: 2014-8-8 23:36
回复 op133 的帖子

此人的德彪西也是留声机青睐呀,得了不少奖。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