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音响随谈 [打印本页]

作者: BJMA    时间: 2013-4-30 14:12
标题: 音响随谈
天天与音响打交道,经常能碰到一些奇闻妙事,有时也有些突发奇想,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碰到什么写什么。

经常去不同地方听不同的系统,有相当一部分系统刚开始听时觉得问题多多,但几个小时后却问题不在。
这个问题除了跟器材工作状态以及外界影响因素有关外可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适应性。
人有嗅觉,视觉,味觉和听觉。
嗅觉有很强的适应性,刚到一个有异味的地方很不适应,时间一长就适应了,也感觉不到了。
视觉也有很强的适应性,晚上开着等,很亮,关灯,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因为适应了亮的环境,过一会儿,在微弱的光线下,又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因为适应了暗的环境。
味觉亦然,比如经常吃辣。
听觉方面,比如刚开始听LP,很难容忍炒豆声,时间长了就适应了。
推论: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系统,声音千差万别,可能要先适应后才能感受到这个系统真正的魅力。

作者: BJMA    时间: 2013-4-30 14:36
某日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用了某隔离电源后音量大了好多......
按照物理理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朋友的耳朵非常的好,环境很安静,听音每天基本都在相同时间段以及相同音量。
我不怀疑他的耳朵,也不会考虑有什么外界影响因素。
那么问题可能在于信噪比。
音量大小是相对的,在很安静的环境下轻声说话就感觉很响了,在吵闹的地方,喊破嗓子也听不清楚。
推论:由于加了隔离电源,高频噪声得以抑制,信噪比提升,弱信号延伸,分析度提升,人为错觉音量提升。

作者: xiechen    时间: 2013-4-30 14:55
说得有理,我自已买音响器材就是这样,从媒体已经认同了,但到店买时,第一听感受相距很远.
作者: BJMA    时间: 2013-4-30 14:55
试听会中一朋友信誓旦旦的拿来一条全新的电源线,说他家正在用这个线,效果不错,大家一起听听。
插上几分钟后在集体呵斥声中这线被迫下岗,换回原来的线。
几个小时后大家尽兴,准备起身吃饭。
朋友心有不甘,强烈要求再听一次那个线,大家勉强接受---限时5分钟......
再次插上,耳目一新,翻天覆地......一致好评!
分析:可能是全新的电源线插头铜片有轻微氧化层,导致接地端接触不良,地线及屏蔽层与插座接地接触不上,声音失常。第二次插上时经过插拔摩擦,氧化层被刮掉了,得以正常接触。
推论:试听线材时最好先插拔几次,保证接触良好。


作者: BJMA    时间: 2013-4-30 15:18
4楼说的线材包括信号线,不管是平衡还是非平衡信号线,接地不通的情况下都可以出声,但声音却要差很远。
因为音响系统有2个接地途径:信号线接地和电源线接地,当信号线接地不通时,信号是经过电源线的接地而导通的。在这种状态下整个系统的接地类型将完全改变。
使用二手信号线的用户要特别注意事先用表测量一下,有些很粗且很硬的信号线经常会出现内部接触不良。
作者: BJMA    时间: 2013-4-30 15:38
本帖最后由 BJMA 于 2013-4-30 15:45 编辑

电源线和信号线插头插尾都是弹片接触的,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接触不良或者接触内阻增大问题。
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出于耳朵的适应性,一般感觉不到其中变化。
有条件的朋友可在这些插头插尾的接触导体上涂些专用保护油,防止氧化。
没买保护油的朋友可插拔几次插头插尾,没准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哦...
作者: lpswangyu    时间: 2013-4-30 17:48
看来楼主喜欢逻辑推理,真是理性发烧!
作者: MJL988    时间: 2013-4-30 19:08
4楼说的线材包括信号线,不管是平衡还是非平衡信号线,接地不通的情况下都可以出声,但声音却要差很远。
因 ...
BJMA 发表于 2013-4-30 15:18

MA兄好:信号线接地是怎么回事?如何测量?谢谢!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3-5-1 09:52
人耳的掩蔽效应,是听觉最基本的常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实际有多种情况,说起来比较复杂,重要的不是我们掌握这些理论有多少,而是明白这是科学,不是玄学,更不是音响厂商和某些大家的那些所谓“新音响”“新理论”。

通俗说,就是听觉的一种“同化”现象,即人耳听多了一种特有声音,会习惯这种特有声音。这种情况有可能好,也可能不好。音乐人音乐评论家郑延益说音响中的“久入鲍鱼肆”现象,就是批评说音响中的一种现象,习惯了一种不好不对头的声音,认为也是好的、对头的声音。

强调音响要理性,首先是强调依据重播的音乐判断系统的声音。声音表现究竟如何,不是自己凭空想象声音好坏。越是客观的判断,越是需要依据多种音乐之声的相互参照对比得到结论。
作者: WJ9390    时间: 2013-5-1 10:49
讲的在理,学习!
作者: LP\茶    时间: 2013-5-1 10:56
本帖最后由 LP\茶 于 2013-5-1 10:59 编辑

玩音响不可忽视的耳朵堕性.灰尘在理
作者: LP\茶    时间: 2013-5-1 11:02
往往是少许变化好象哥伦布找了个新大陆...是好是坏也没分清就虾鸡爸吹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5-1 11:30
通俗说,就是听觉的一种“同化”现象,即人耳听多了一种特有声音,会习惯这种特有声音。这种情况有可能好,也可能不好。音乐人音乐评论家郑延益说音响中的“久入鲍鱼肆”现象,就是批评说音响中的一种现象,习惯了一种不好不对头的声音,认为也是好的、对头的声音。

强调音响要理性,首先是强调依据重播的音乐判断系统的声音。声音表现究竟如何,不是自己凭空想象声音好坏。越是客观的判断,越是需要依据多种音乐之声的相互参照对比得到结论。


很同意。
作者: andra    时间: 2013-5-1 12:00
回复 舒存 的帖子
说得好。可有的器材明明没听过或没认真听过,就人云亦云,一棍子打死或捧死。

   
作者: zhidong    时间: 2013-5-1 12:56
其实不论是音响摄影或是人生,都是要经过历练和不段成长磨合的一个过程.

玩的是一种心态应以平常心来对待,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和验证问题.再来通过大家的交流

来共同提高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5-1 13:08
强调音响要理性,首先是强调依据重播的音乐判断系统的声音。声音表现究竟如何,不是自己凭空想象声音好坏。越是客观的判断,越是需要依据多种音乐之声的相互参照对比得到结论。
舒存 发表于 2013-5-1 09:52

舒存兄好!上面这观点高度赞同!
就这观点展开几乎可以长篇大论!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3-5-1 15:38
多听不同种类的音乐,特别是现场录音,训练好耳朵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5-1 15:57
多听不同种类的音乐,特别是现场录音,训练好耳朵吧
牛仔 发表于 2013-5-1 15:38

是现场录音还是现场?牛仔觉得现场录音比现场更有说服力?还是相反?还是现场不靠谱?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3-5-1 16:06
是现场录音还是现场?牛仔觉得现场录音比现场更有说服力?还是相反?还是现场不靠谱?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5-1 15:57

能听到的大师没多少了,但他们却留下了不少现场录音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3-5-1 16:18
立体声现场录音的唱片,听不出现场感,就很成问题了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1 16:30
多听不同种类的音乐,特别是现场录音,训练好耳朵吧
牛仔 发表于 2013-5-1 15:38


如此说来,牛仔大师的耳朵应该已经训练好了吧?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3-5-1 16:36
如此说来,牛仔大师的耳朵应该已经训练好了吧?
BJMA 发表于 2013-5-1 16:30

努力中。起码不会说现场录音听不到现场感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1 17:01
本帖最后由 BJMA 于 2013-5-1 17:03 编辑
努力中。起码不会说现场录音听不到现场感
牛仔 发表于 2013-5-1 16:36


哈哈,牛大师谦虚......
我是这么认为的:音乐的表达是多样的,比如世界几大音乐厅的声音也是各有千秋。
如果刚在A音乐厅听完节目马上到B音乐厅,可能要过一会儿才能适应这里的声音。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3-5-1 18:26
哈哈,牛大师谦虚......
我是这么认为的:音乐的表达是多样的,比如世界几大音乐厅的声音也是各有千秋 ...
BJMA 发表于 2013-5-1 17:01


错对一体,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啊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3 19:09
经常看到大家讨论有关晶体管声和负反馈的问题,偶然看到这个文章,虽然显得不太专业,但表达通俗易懂,转载至此和大家分享。
晶体管声的元凶“瞬态互调失真”
瞬态互调失真(Transient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亦称TIM失真。TIM测量方法则迟至70年代才公开发表。记得1981年音响界人士云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门讨论它。由于瞬态互调失真与负反馈密切相关,所以在讨论瞬态互调失真时就需要先从负反馈说起。
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技术领域,简单而实用的控制技术,负反馈本来是属于控制技术中的闭环控制(Close Loop Control)系统的一个环节,但因为应用广泛,所以常常被用作闭环控制的代名词。负反馈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规律,举例来说,当我们驾驶汽车的时候,如果发现汽车偏离得驶路线,我们就会向相反方向扭动方向盘,使汽车驶回正确路线。在这里我们的眼睛就是充当负反馈通道的作用,负责把输出值(汽车得驶方向)回馈给挖掘器(大脑) ,然后控制器将输出值和设定值(正确方向)互相比较(相减),然后根据比较后的误差,发出修正讯号(扭方向盘)去纠正。由此可见,负反馈的作用是将输出值倒相(变为负数),随后将之回馈至输入端,和设定值相减,得出误差讯号,然后控制器就会根据误差大小作出修正。
失真
在电子放大线路中,由于零件的非线性、对称性、温度的变化,噪音的干扰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信号在被放大的同时,无可避免地被加入各种各样的失真,而负反馈则能有效地降低这些失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放大器在放大一个正弦波讯号时,由于零件的非线性、对称性、温度的变化会使输出有明显失真。通过负反馈,将失真的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减去失真。因为是输出与输入相减,虽然稳定了增益,但是放大量也大幅度减小。如果要使输出讯号被放大到足够的强度,放大器的放大率(增益)便要加大,所幸的是这并非难事,尤其是晶体管机。如果我们将负反馈量加大,使输出讯号降低到和输入讯号电平相同的程度,即完全没有放大,这种放大器线路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缓冲放大器(Buffer Amplifier)。虽然讯号没有被放大,但因为放大器一般都是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所以缓冲放大器常被用作阻抗匹配之用。
互调失真
既然负反馈能有效地降低失真,但为什么又会引起瞬态互调失真呢?原来问题出在时间上,其中又以晶体管机最为严重。和真空管相比,晶体管有坚固耐用,体积小,重量轻放大率高等优点,其缺点是工作特性不稳定,易受温度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失真甚至失控。解决办法之一是采用高达50至60dB左右的深度负反馈。反正晶体管的放大率很高,牺牲一些无所谓,由于采用了大深度的负反馈,大幅度减少了失真,所以晶体管机很容易获得高超的技术规格。不过麻烦也就因此而起,为了减少由深度负反馈所引起的高频寄生振荡,晶体管放大器一般要在前置推动级晶体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加入一个小电容,使高频段的相位稍为滞后,称为滞后价或称分补价,可是无论电容如何细小,总需要一定时间来充电,当输入讯号含有速度很高的瞬态脉冲时,小电容来不及充电,也就是说在这一刹那线路是处于没有负反馈状态。由于输入讯号没有和负回输讯号相减,造成讯号过强,这些过强讯号会使放大线路瞬时过载(Overload)。因为晶体管机负反馈量大,讯号过强程度更高,常常达到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结果使输出讯号削波(Clipping)。这就是瞬态互调失真,因为在晶体管线路最多出现,所以也被称为“原子粒”声或晶体管声。
顺带一提的是,这种负反馈时间延迟问题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也常常遇到,称为纯延迟(Dead Time)问题,其起因绝大部份是因为感应器(Sensor)安装位置太远。例如在一个恒温热水器中,温度探测被安装在远离发热顺的位置,结果是当探测器感应到水温足够时,在发热器附近的水温早就已经过热了。这样的控制结果必然是水温在过热和过冷之间大幅摆动,称为控制超调(Overshoot)或系统振荡。纯延迟至今仍然是困扰自动控制技术的一大难题,有关解决方法的论文由五十年代至今少说也有上千篇,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办法。
虽然负反馈出现时间延迟不好对付,但要解决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干脆不让它出现,或即使其出现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破坏,方法有多种,例如只用小量大环路负反馈,这样即命名出现负反馈时间延迟,输入讯号也不至于过强。所减少的负反馈量则由只跨越1个放大级的局部负反馈代替,,局部负反馈路径短,时间快,不易诱发瞬态互调失真。真空管工作稳定,不一定要用大深度负反馈抑制失真,况且其失真多数是人耳爱听的偶次谐波失真所以胆机没有一般所谓的“原子粒”声。至于其他用于线路设计上防范瞬态互调失真的方法,因涉及较多枯燥的理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除了在线路设计上防范瞬态互调失真外,发烧友还可以采取另一项措施去减少瞬态互调失真,那就是尽量利用各种屏蔽和滤波措施去减少各种高频干扰讯号进入放大器,虽然这些讯号有许多是属于人耳听不见的射频干扰,但因为其频率很高,极易诱发瞬态互调失真,令输入级过载,使音乐讯号得不到正常的放大。
性能
负反馈方式的设置对功放性能影响很大。一般功放电路负反馈取自输出端。电流放大级产生的失真靠大环路负反馈来改善。这种反馈方式往往使功放在客观上失真度指标是改善了,而主观听感上却不尽人意。末级产生的失真通过负反馈输入前级,再通过前级放大后对其进行补偿与调整,这种补偿与调整必然是滞后的,势必使系统瞬态响应速度降低,易于诱发瞬态互调(TIM)失真,并使高频信号产生失真与相移,在听感上表现为生硬的“晶体管声”。另外,扬声器产生的反电动势和音箱线感应的射频干扰也通过信号产生“污染”,影响了音质的纯正。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3 19:47
MA兄好:信号线接地是怎么回事?如何测量?谢谢!
MJL988 发表于 2013-4-30 19:08


MJL998兄:
信号线的地指信号线的地线或屏蔽层,用万用表电阻1欧档测量头尾两端即可,正常显示一般为零点几欧姆。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3 20:17
本帖最后由 BJMA 于 2013-5-3 20:44 编辑
人耳的掩蔽效应,是听觉最基本的常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实际有多种情况,说起来比较复杂,重要的不是我们 ...
舒存 发表于 2013-5-1 09:52

舒存兄,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我们说的不是一码事哦。
音响系统(包括环境)的表现是综合性的,尚无一个绝对的标准,只能界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比如各频段的混响时间)。
当适应了某个系统的声音后,再去听另外一个同样也在合理范围内的系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反之,适应了新系统的声音后再回头听原有的系统,照样需要适应时间。
有些朋友听了一耳朵某系统,总共几分钟不到,即下了判决书,我认为这样可能会缺少公正。
当然,有些有明显缺陷的系统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适应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作者: rock    时间: 2013-5-3 21:19
天天与音响打交道,经常能碰到一些奇闻妙事,有时也有些突发奇想,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碰到什么 ...
BJMA 发表于 2013-4-30 14:12


这样讲来,器材降级了,适应一段时间就OK了?呵呵...反正我的耳朵是适应不了的.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3 21:40
这样讲来,器材降级了,适应一段时间就OK了?呵呵...反正我的耳朵是适应不了的.
rock 发表于 2013-5-3 21:19

哈哈,也误会了不是.......
都是不错的系统,或同级别的系统,声音是有差别的。
比如听惯了马克,突然听柏林,就得需要适应一下。
再比如同样是小证据,放在您家听和放在我家听,声音也不一样,也需要适应一下。
总不能搬到我家后,您听了一耳朵,发现声音不一样了,立马下判决书:小证据不好...








作者: 直言不讳    时间: 2013-5-3 22:50
本帖最后由 直言不讳 于 2013-5-3 22:53 编辑

楼主讲到问题我也经常遇到,记得第一次是12年前,当时帮朋友买回一台全新的Creek 53se  Cd机,那晚放的第一张碟子是孟庭苇的xrcd,声音很是清爽顺滑飘逸,两首歌过后,朋友摁暂停,接了个电话,讲完后又接着播放,但是声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显变差了,低音没了弹跳,高频变暗发散没了延伸,人声木纳发闷,清纯的孟庭苇变成了染病在身的中年妇人。当时大家都以为是那首歌录音如此,又跳回刚才播放的那两首,但第一次播放时清爽顺滑飘逸的声音也不见了!!!
电源污染?器材或碟片被导磁?不得而知,只是该碟机声音再也没有了当时刚买回来时那通透轻逸的感觉!
之后经常碰到这类莫名其妙的事情,就不一一例举了。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4 00:07
本帖最后由 BJMA 于 2013-5-4 00:11 编辑

神奇的视觉误差


[attach]69785[/attach]



下面这个图形到底是不是在转动呢?


[attach]69786[/attach]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4 00:18
本帖最后由 BJMA 于 2013-5-4 03:25 编辑

有谁能谈谈这个?

[attach]69787[/attach]


如果有人说下图中所有水平和垂直的线都是直线,您肯定不信吧...

[attach]69796[/attach]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4 02:36
神奇的听觉误差:
http://www.u148.net/article/2067.html
作者: curithir    时间: 2013-5-4 13:15
很有意思,看来人的视觉和听觉都是很容易被骗的哦,好奇的是人是否能通过训练,抵制这种视觉干扰或者听出音频的内在变化?
作者: BJMA    时间: 2013-5-4 17:03
很有意思,看来人的视觉和听觉都是很容易被骗的哦,好奇的是人是否能通过训练,抵制这种视觉干扰或者听出音 ...
curithir 发表于 2013-5-4 13:15


这个靠训练抵制可能有点难,我们只能尽量避免干扰。


作者: 以声入定    时间: 2013-5-12 13:49
请教信号线如何接地?
作者: fengye    时间: 2013-6-3 11:29
好贴!引发许多思考。
作者: NHB-DTZ    时间: 2013-6-3 11:58
经常看到大家讨论有关晶体管声和负反馈的问题,偶然看到这个文章,虽然显得不太专业,但表达通俗易懂,转载 ...
BJMA 发表于 2013-5-3 19:09

DARTZEEL的设计理念和108的设计基础就基于此。


作者: BJMA    时间: 2013-6-3 13:55
请教信号线如何接地?
以声入定 发表于 2013-5-12 13:49


抱歉,可能是我表达错误。
我说的意思是信号线的地线,就是平衡线的1端口。


作者: BJMA    时间: 2013-6-3 14:31
DARTZEEL的设计理念和108的设计基础就基于此。
NHB-DTZ 发表于 2013-6-3 11:58


太深的环路反馈确实会影响听感,现在很多厂家已经在减轻环路反馈,多用局部反馈。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8 19:07
经常有朋友问:
到底我们需要多少瓦的功放?
这个100W的功放怎么这么大啊?我家里那个也是100W的,才十几公斤...
功放是不是标称输出功率越大驱动力就越强啊?
区区一两百瓦的功放,用那么大的变压器和滤波电容,有必要吗?
......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8 19:26
先转载几段文章热热身:

谈谈功放电源与驱动力的关系  

2012-01-13 09:33:59|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谈谈功放电源与驱动力的关系
晶体管功放的驱动力取决于什么因素,是输出功率还是电源供应?为什么有些60W的功放听起来感觉比100W的还有劲?
功放的驱动能力不是由某个因素单独决定的,它是很多因素的综合效果,根据目前的研究,至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电源供应、输出功率、阻尼系数、抵抗反电动势的能力。或许,我们如果从音箱的角度来看问题,可能更清楚些。音箱的驱动难易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阻抗曲线的走势、灵敏度、相位角的偏移情况、反电动势的强弱。
阻抗曲线
先说阻抗曲线。我们知道音箱有4Ω、6Ω、8Ω等规格,其实这些数字只是在某一个频率点上的阻抗标称值,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阻抗都是恒定的4Ω、6Ω、8Ω。以8Ω的音箱为例,从阻抗曲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一款箱子的阻抗能够从20Hz到20kHz一直保持在8Ω的位置上,它会随着频率的改变而变化,有时会高到几十欧,有时会低到三四欧。
阻抗曲线的变化与功放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忘了,功放的输出功率和负载阻抗(也就是音箱的阻抗)是直接相关的,假若一台功放标称在8Ω时有100W输出,那么16Ω时便只能输出50W,32Ω时还要低,只有25W输出。反之,该功放在4Ω时输出有可能会增大到200W,2Ω时也有可能增大到400W。
请注意,当音箱阻抗变高时,相当于功放的负荷变轻,此时输出功率只是按比例减小而已,对功放不会造成什么负担。然而,当音箱阻抗降低时,功放的输出就不仅仅是变大那么简单了。首先会遇上的问题就是功放的电源部分能够提供那么大的输出功率所需的电能吗?如果不能,在4Ω时就无法达到200W输出,更别提2Ω时达到400W输出了。
假若电源供应真有那么大的功率储备,可以满足400W的功率所需,我们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输出晶体管能够承受那么大的电流吗?通常,厂家不太可能在100W的机器上用上400W后级所需的功率晶体管,因为这样一来,成本会大幅提高。于是,除了少数不惜代价的Hi-End产品,大部分功放都无法做到负载阻抗降低时输出功率成比例增长。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8 19:52
功放对音箱的控制能力
看起来很简单的发声原理,但是实际当中,情况要复杂的多。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是有惯性的~喇叭的音圈啊,震膜啊,也不例外。当一个电信号传入音圈,引起机械运动的时候,惯性作用就来了~当下一个信号来的时候,音圈和震膜还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着上一个信号产生的机械运动。如果功放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制止这种惯性的运动,那么回放的声音就会干脆、快速,但是如果这种制止惯性的作用过于强烈,声音就会干瘪、冷硬。反过来,如果这种惯性作用持续的时间过长,声音就会混乱不堪、没有层次、缺乏力度。当这种惯性作用持续的时间恰到好处的时候,喇叭才能在功放的控制下发出美妙的声音。
两个基本参数:
1、阻抗。它是指扬声器输入信号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音箱的输入阻抗一般分为高阻抗和低阻抗两类,高于16Ω的是高阻抗,低于8Ω的是低阻抗,音箱的标准阻抗是8Ω。在功放与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低阻抗的音箱可以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但是阻抗太低了又会造成欠阻尼和低音劣化等现象。功放的阻抗一般可标为等值阻抗,比如4Ω下130W的输出,大概相当于等值的8Ω80W的输出。
2、阻尼系数。是指放大器的额定负载(扬声器)阻抗与功率放大器实际阻抗的比值。阻尼系数大表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电阻小。具有高阻尼系数的放大器(实际阻抗小),对于扬声器更象一个短路。当音圈随惯性运动时(可以把此时的喇叭看作一个发电机),音圈上的感应电压就会驱使一个较大数值的电流流经放大器的内阻,而放大器的功率输出级线路却变成负载。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这个电流是音圈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中振动所产生的,所以这个音圈电流就必定会产生一个和振动方向相反的力去抵消振动。放大器的内阻越小,电流就越大,抵消惯性振动的作用也就越强。也就是说,阻尼系数是放大器在信号消失后控制扬声器锥体运动的能力。

在阻尼系数这个概念之前,要考虑一定的功放功率,因为震膜的能量最终是有电流转化来的,功率不够,震膜的运动也就不够,更谈不上对音乐的还原,这是个前提达到基本保障之后,主要就是看功放和负载(音箱)的阻尼系数了,阻尼系数大的搭配,速度快,低频猛,声低干净但是缺乏韵味,容易显得干瘪冷硬。阻尼系数小的搭配,声音偏暖、慢,容易在低频部分引起混浊。但是比较容易出“味道”。
胆机因为有电路结构上的原因,(主要是输出牛的线圈电阻),阻尼系数大极有限,相反地,晶体管机采用多管并联等方法可轻易将阻尼系数提升至一百几十,甚至达到数百。
因此:1、阻尼系数高,扬声器动作及时,低音迅猛。还有音频频带宽;失真小于1%,声音没有音染现象,放音真实。所以适合播放现代音乐,摇滚乐、打击乐之类。
2、胆机:阻尼系数低,震膜振动自然,余音袅袅,韵味较好。音频频带比石机窄,但能够符合扬声器放音带宽,所以音箱各频率交扰低,放音时高低音层次分明。失真至少小于3%,声音有音染现象,恰恰胆机的失真偶次谐波,而偶次谐波适合人耳的主观感受,所以会使声音有华丽感。因此胆机适合播放一些古典小品和人声演唱等。

说明:
转载本文旨在说明事物的表面现象,文章中关于“如果这种制止惯性的作用过于强烈,声音就会干瘪、冷硬”的说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人认为导致的声音干、硬、冷是因为功放的大环路反馈太深产生新的失真而致,而并非因制止惯性的作用过于强烈。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8 20:19
有关阻尼系数进一步探讨:
阻尼系数大致等于音箱的阻抗除以功放的源内阻,晶体管功放一般是以提升环路反馈深度来提高阻尼系数。高阻尼系数对功放的供电规模、电路的功率储备以及线路设计都有很高要求。
在各项基础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适量提升阻尼系数是有意义的,但过高的阻尼系数对声音的贡献是有限的,而太深的环路反馈却会产生新的问题(很高的阻尼系数一般有很深的反馈),故而本人认为常规下过高的阻尼系数是得不偿失。

作者: yxdwh    时间: 2013-7-9 01:36
好贴!深度学习!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10 16:00
一台汽车的动力部分简单来说可分为发动机、变速箱、轮胎。油门大小决定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变速箱的档位决定在同功率下轮胎的转速和力矩。
档位高,轮胎转速高,但力矩小。档位低则轮胎转速低但力矩大。
如果用汽车来比喻,电子管功放的电源就是发动机,输出变压器就是变速箱,音箱就是轮胎。
常规电子管功放输出一般有2欧、4欧、8欧、16欧,共4档。
我们可以依照音箱的实际阻抗来驳接相应档位,在不同音箱阻抗下该电子管功放都可以比较正常的工作,并且在不同档位下都可以满功率输出。
那么这台电子管功放相当于一台4档位的汽车。
如果将这个功放换成晶体管功放,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台汽车没有变速箱!
(原创,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校正,待续...)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10 16:08
如果是一台没有变速装置的汽车,轮胎转速相对于发动机转速变速低的话(比如固定在一档),我们可以控制油门的大小来控制轮胎的转速,这车还可以跑,只不过速度要慢一点。
如果轮胎转速相对于发动机转速变速高(比如固定在四档),那可能就不好办了,除非发动机的功率非常非常的大,轮胎在高转速下仍然可以保持很大的力矩。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10 16:24
做为一台没有输出阻抗选择的晶体管功放,它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音箱的阻抗有很多种,并且这个阻抗是随着频率的改变而改变,有可能是3欧,也有可能是8欧......
很多设计师都感慨:音箱是魔鬼式负载,尤其是现代的大型音箱......
如果这台功放的原始档位低(由设计而固定),那可能在上述阻抗下都可以正常的工作。
如果这台功放的原始档位高(由设计而固定),在负载一些低阻抗的音箱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可能是非正常的失真,可能是动态压缩,也可能是频响曲线失衡等等。
当然,也有可能这台功放原始档位高,但功率余量也非常非常的大,就有比上面说的汽车,固定在4档,但发动机的功率巨大,比如数千甚至数万马力,足够踏平任何坎坷的道路......
做为一名发烧友,当然是相信有这种东西的存在,尤其是我们极品论坛的烧友,或者我自己...哈哈......
那么,这现实吗?我们不妨简单的来计算一下......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10 16:37
本帖最后由 BJMA 于 2013-7-10 16:41 编辑

补充说明:
在电源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功放的输出电压高代表上述”档位高”,输出电压低则代表上述“档位低”。
在同等电源规模下,输出电压高则输出电流小,输出电压低则输出电流大。
常规情况下功放的输出电压可以由功放的标称功率换算出来。
比如8欧100瓦,则输出电压为8*100再开方,等于28.28v。
8欧1000瓦的输出电压为8*1000再开方,等于89.44V。
上述输出电压为RMS值,如果是峰值的话,再乘以根号2,分别为40V和126.5V。
如果是峰-峰值的话,再乘以2,分别为80V和252.9V。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10 16:55
100W的功放,在不同负载阻抗下其最大电流和分别为:
8欧=40V/8=5A
4欧=40V/4=10A
2欧=40V/2=20A
所需要的最小电源功率分别为(OCL电路):
5A*80V=400W
10A*80V=800W
20A*80V=1600W
上述为每声道所需理论上最小功率,如果是双声道的话,加上损耗和预留,大致为:
8欧=1000W
4欧=2000W
2欧=4000W
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那么如果是8欧1000W的功放,到底需要多大的电源才能完全应付2欧的负载状态呢?大家算一算,可能会吓您一跳哦~~~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10 17:09
很多发烧友总是对那些铁甲威龙嗤之以鼻,认为没必要或者是炒作,但从实际理论上来要求,好像全球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功放的电源能真正达到2欧的负载要求!
而大部分厂家都是在搞概念炒作,比如输出功率多少千瓦,输出电流达到多少百安培......
这些参数大部分都是指瞬间值,可能是多少微秒,甚至几分之一微秒。
这些数据都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对于音响来说,有实际意义的是连续参数,哪怕是几分钟的连续参数,以应付爆棚的需要......


作者: BJMA    时间: 2013-7-10 17:36
目前功放的标称功率大多数以8欧为准,我个人认为:
8欧100瓦及100W以下的属于小功率,相当于1档。
8欧100W-300W属于中功率,相当于2档。
8欧300W-500W属于大功率,相当于3档。
8欧500W以上的属于超大功率,相当于4档。
那么,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下,我们到底需要多大的输出功率呢?
这个问题要精确的来说就比较复杂了,跟房间面积、音箱效率、个人喜好等等都有关系。
就常见情况来说,20平米及以下的有100W,20-50平米的200W,50平米-100平米的500W,100平米以上的1000W。这已经留出了足够的功率余量,基本可以应付任何爆棚需要了。
如果是4欧的音箱,实际使用时功率会翻倍,那么再减小一半就可以了。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