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alma专栏《声音的诗学》(二):分形的声音 [打印本页]

作者: alma    时间: 2013-5-20 23:32
标题: alma专栏《声音的诗学》(二):分形的声音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13 02:57 编辑

1
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参与到滚滚向前的洪流中的感受,这种感受首先表现为时间, 其次才表现为空间。听觉捕捉的是一些回声,这些回声同时浓缩了时间与空间。

2
声音不是过去的回声,声音在现在的回响中获得存在的方式。她是一些短暂的、独特的主动的共同体构成。声音会引发一些联想,但这只是在事后。

3
声音不是思维的方式,她纯粹但转瞬即逝。声音的简单性而言,不需要理解,她是朴素经验的产物。

4
每一个声音都有一种灵魂,她具有一种内在光线,通过知觉可以将这种光线,在色彩和阳光的世界中将她转化出来。声音的制造者创造了这种内部光线的源头。

5
声音可以传递情感,有时也不必要。传递情感的作品必须救赎一个个受激情折磨的灵魂。不传递情感的作品则可以保持单纯,尽收内部光线的照耀。

6
声音可以没有任何铺垫,声音的运动不受因果关系的支配,声音的运动不是哲学建构。

7
因果关系会导致声音的运动过于严谨,她会逐渐失去纯粹和转瞬即逝的主体性,取而代之的是完整构造的实在性和强度。寻找约定俗成的形式,意味着消灭一种形而上学的想象力,抹杀不可预见的单纯。

8
声音自己会寻找梦想,声音自己会开创形式,声音自己怡然自得,并让灵魂安住其中。。

9
这是一种声音的诗学。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5-21 00:12
呵,Alma兄诗意大发。

不过提个建议。这个声音要改为乐音比较好。这是因为声音一词只表达了一个物理概念。声音包含了噪声和乐音。很明显,噪声不是你诗意的对象。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5-21 18:11
音乐中的空间并非客观世界的位置空间,而是相(频率)空间,所以它不是决定论式的,而是概率论的;音乐中的时间也非实际时间,而是被节奏调制过非均匀的时间,这是我认为的音乐时空。
作者: 山河    时间: 2013-5-22 18:04
1
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参与到滚滚向前的洪流中的感受,这种感受首先表现为时间, 其次才表现为空间。听觉捕捉 ...
alma 发表于 2013-5-20 23:32
李大师终于回归了。。。
作者: zione    时间: 2013-5-24 21:28
听说过“大音稀声,大道至简,一生二,三生万物,限定即否定,解构即正义,而正义不可解构。。。。”

人上了年纪,越觉自己书读越多,事见越多越糊涂,反而懒了,钝了,退回孩提状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感觉似乎很好,更好。呵呵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作者: alma    时间: 2013-5-25 01:21
1
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参与到滚滚向前的洪流中的感受,这种感受首先表现为时间, 其次才表现为空间。听觉捕捉 ...
alma 发表于 2013-5-20 23:32


这篇文字也进入豆瓣首页。可惜很多朋友都没看懂我说的内容。



作者: scfan    时间: 2013-5-25 06:52
http://lts.bbs.net/bbs/01/27902.html

标  题: 声音表达情感方面常见的有“语音”和“乐音” (1千字)
发 信 人: 舒存
时  间: 2013-05-24 11:25:28
阅读次数: 22
详细信息: [只看帖主]

“语音”和“乐音”有区别,尤其是在交流中,一个更直接;相同是“听”“声音”。我们说诗歌是音乐,是说诗歌本可以吟唱。重要的一部分是音韵,构成诗歌一种节拍节奏,以及声调形成的音高等等。从中国的新诗歌和传统诗词,以及地方戏剧的唱词发展变化来看,相比现在的普通话语音,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四声调要大大逊色带入声的地方方言语音。换句说,方言中短音的入声字,语音长短构成了声音的抑扬顿挫音韵美。保留在泉州的梨园戏,据说是现在中国最古老的戏剧,音乐对唱词声律的苛求,现在的编剧没有能力编写符合要求的唱词。

个人一贯反对、也反感文人借音乐发挥想象。坚决反对把“听”“乐音”直接的感受,转变成云里雾里的漂亮文字。中国古代的文人,或者说诗人,如魏晋时期,都是多才多艺的能人,他们有能力这么做,一边喝着苦药的茶汤,一边挥毫作画;另一刻弹琴,一刻作诗著文。现在的文人,能做的是什么?附录的转帖权当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小诗,留给文学青年品味,不宜当做音乐同好的感受分享。



谈谈声音的诗学


1
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参与到滚滚向前的洪流中的感受。。。


作者: alma    时间: 2013-5-30 02:24
声音的诗学请看这里:

高科技地告诉你各音乐类型的区别  http://www.douban.com/note/264690600/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3 00:07
音乐的尽头是诗歌。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6 03:46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6 03:49 编辑

德奥音乐在舒伯特之后,就没有诗学的闪光了。这是我的见解。

这是我拒绝德奥党人的原因之一,他们喜欢抱着声音沉醉。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6 10:43
相较於后浪漫主义的冗长巨构, 韦伯恩则探测另一种不同的世界──这是「微观宇宙」的世界,而非「宏观宇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裏,满是纤细、瞬间即逝、点描式的声音,寂静、新颖的音调关係,雋永的精义,以及发散幽光的管弦谱配法。他在1908年到1909年之间完成的弦乐团五乐章、为管弦乐团作的六首小曲中,着重於零散 的小片段、乐句和细节,而非主旋律。他构思出一套创造总谱的新方法,几乎是以不同的乐器处理每一音符,色调时有变换。韦伯恩的音乐日趋精简雋永。他在1914年到1917年间所完成的歌曲集「把一丝不苟的对位法同化为基本的连贯形式」(皮埃尔.布列兹言),预示音列系统的到来,布列兹认为韦伯恩营造了另一新层次一──声音空间。「韦伯恩观点的急进、感情的革新,都堪称前无古人。」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6 11:36
韦伯恩发展了勋伯格“音色旋律”的技法,以“点”代替“线”的旋律,把具有自己音色、力度、发音法的一个个音或和弦拼接起来,这一方法成为“点描派”音乐的先声。他对作品简洁的要求更是强烈,他认为:“主题一旦开始,就表现了它所有要说的东西,接着就必须出现某些新的东西。”在《五首管弦乐曲》中,五首乐曲仅持续五分钟,而第四首在整首作品中是最短的一首,只有六个多小节,演奏时间只有十九秒。这首乐曲的篇幅虽然如此短小,但结构却十分完整,内涵也异常丰富,犹如一句精辟的格言。象这样精练的形式,当然非有严密的组织不可。韦伯恩在短小的音乐材料中包容着巨大的感情,勋伯格在听完他的《为弦乐四重奏用的四首小曲》时说:“韦伯恩的短曲是一部长篇小说,它那每一瞬间的呼吸都表现一种幸福。”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6-6 21:17
看了楼上的建筑学博士和物理学博士聊音乐,我汗颜 ,深深惭愧自己的认知太有限了,还是缩回去老老实实听音乐吧。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7 23:41
韦伯恩发展了勋伯格“音色旋律”的技法,以“点”代替“线”的旋律,把具有自己音色、力度、发音法的一个个 ...
甲米 发表于 2013-6-6 11:36


我确实应该再去好好听下韦伯恩,10年前曾经是现代音乐爱好者的时候没有好好听,应该回炉下。O(∩_∩)O~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8 03:01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8 03:05 编辑
韦伯恩发展了勋伯格“音色旋律”的技法,以“点”代替“线”的旋律,把具有自己音色、力度、发音法的一个个 ...
甲米 发表于 2013-6-6 11:36

甲版,您能否说下韦伯恩与马勒、布鲁克纳、瓦格纳、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等的音乐,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我给您出难题了,我认为韦伯恩的音乐就是对德奥传统音乐完全的背叛。您同意吗?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8 10:40
回复 alma 的帖子

尽管韦伯恩一再宣称,自己的音乐尽管特立独行,却完全根植于传统音乐之中。但他是一位抛弃过去的音乐理念而白手起家、一位用客观冷静的解决方案清除文化上的一切过往影响的作曲家。对于欧洲战后成年的作曲家来说,韦伯恩是完美的英雄和保护神。在20 世纪下半叶,韦伯恩定义并主导着音乐的现代性,正如毕加索之于绘画,乔伊斯之于英语文学。
没有作曲家能象他那样够用这么少的音乐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而且里面没有一首是悦耳的。韦伯恩唯一的交响曲只有10 分钟,弦乐四重奏仅8 分钟。尽管短小,他的音乐要求听众聚精会神,从脱节的叮咚声和能量爆发中寻找蛛丝马迹。
作为现代派音乐理想的作曲家,他在严格执行现代作曲规则时,竟也达到了一种清晨的空气和山谷的溪流般的明澈。韦伯恩的作品代表着顿悟,其音乐的结构在音符和音程的秩序中升华。当你听他的音乐(尤其是后期作品),在最初的惊愕和困惑之后,会经历完美声音的凝固瞬间。继续听下去,你会进入一个绝对不同的世界:执迷,自给自足,片段式的天籁。单单这种质感,就足以令韦伯恩不朽。而倾听他的全部作品,你找不到一部欠佳之作,也没有一部会听不出作者是谁。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这种特质只有贝多芬和瓦格纳才有。韦伯恩应该得到相同的认可,他既是现代世界的缔造者。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3 01:08
韦伯恩发展了勋伯格“音色旋律”的技法,以“点”代替“线”的旋律,把具有自己音色、力度、发音法的一个个 ...
甲米 发表于 2013-6-6 11:36


谢谢甲版分享心得。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3 01:2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13 01:22 编辑

我最近浏览文章的时候,发现这篇很可爱的短文,请看果壳网的这篇文章:《韵律中的分形艺术》, http://www.guokr.com/article/118941/

分形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也是建构艺术的一部分,但是将分形直接应用在音乐艺术中,还是很少见的。但是这篇文章试图分析这些规律,其中的分析数据相当赞,结果令人惊讶,譬如说贝多芬是可以预料的,而莫扎特就是变幻莫测了。

分形音乐在现代音乐中是有发展的,现代音乐有一些现成的例子了。一个简短的乐句通过无数重复和微小变形,是可以成为一段悦耳声音的。我不知道这是人类的发明,还是声音诗学的本质。

alma对这篇文章的评论,请见首贴的第八条。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3 03:41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13 03:58 编辑

这是一种暴力,
将太阳烤焦,飞机低飞。
却如此虚幻,等待巨大力量投向大地。

憎恨已经展开,建筑已经关闭,
石头正在移动,你却还在静止。
--------------------------

你看到那么多冻僵的人,
地上有雪。不知道你是否愿意。
和他们在一起?

恐惧正掠过你手上的报纸。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14 12:12
回复 alma 的帖子

譬如说贝多芬是可以预料的,而莫扎特就是变幻莫测了。
-----------------------------------------------------------------
这一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好像不做音乐分形研究也可以“看得出”的,一个“先天”的天才,一个“后天”的天才。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29 14:02
这是一种暴力,
将太阳烤焦,飞机低飞。
却如此虚幻,等待巨大力量投向大地。

憎恨已经展开,建筑已 ...
alma 发表于 2013-6-13 03:41


有诗刊要收这首诗,但是我现在实在是记不清,这首诗是否是自己写的。
在这个半夜里我到底做了什么?写了什么?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30 00:42
有诗刊要收这首诗,但是我现在实在是记不清,这首诗是否是自己写的。
在这个半夜里我到底做了什么?写 ...
alma 发表于 2013-8-29 14:02

那个半夜,你从一山上下来,有人问你是否有遇艳,你说沿途只看到了两只猫......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31 00:36
点评
bodyheat 发表于 昨天 04:18 删除
一只是黑猫,另一只也是黑猫。大半夜黑灯瞎火的,alma是咋看见的捏?
--------------------------------------

因为alma是山上的第三只黑猫,只不过他这只猫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这故事接的,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8-31 10:48
原文很有意思。古典音乐都呈现了一种1/f的频率递减趋势,1/f也是人类听力递減的比率。至于那些多彩的图形并没表明什么。只是种机械的类比。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9-1 11:19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9-1 12:20 编辑
声音的诗学请看这里:

高科技地告诉你各音乐类型的区别
alma 发表于 2013-5-30 02:24

这里给alma看这个视频,你就可理解,你引的文的作者对录音一点不懂。下面是我在立体声坛看到强兄所引的录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NzcwODk2.html

我在不同的地方上过一图就是古典经过处理的,看上去象Rock。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