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科研,科研! [打印本页]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2 11:06
标题: 科研,科研!
近日参加几个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专业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方向,有点感触。

先看几个论文题目:
1. 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批评观——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为透视文本;
2. 基于NPAH理论的英、汉二语习得对比研究;
3. 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的冲突性话语分析;


感想一:现在很多研究奉行“拿来主义”,即理论是外国的,拿中国的实例进行“验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不要说硕士,即便是我所在的这个学科大领域,那些国内“顶尖”大学的“顶尖”教授发表在国内“顶尖”学术期刊的所谓研究,相当一部分属于此类:介绍,评价,修修补补;没有创新,科研的价值在哪里?


感想二:科研和实践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即使有些研究原创成分高,恐怕对实践的意义很有限。比如第二个题目,作者在摘要里这样说:“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此类错误的出现,顺利掌握各种关系从句的特点,这对于我们之后的英、汉二语习得的学习规律提供了依据,加深并完善我们对自然语言事实和语言习得行为的理解”。可惜,我严重怀疑!这篇论文的价值仅限于让作者拿到一纸文凭,或者给后面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参考依据,仅此而已。大多数老师的眼里,科研的价值是评职称的砝码,进而多一点收入罢了。一线的教学实施者,不会去看这“灭绝师太”的经文级的东东。哈,哪里有韩剧美剧清宫剧好看,还不如多在补习班上几节课来得实惠!

我,太功利主义了吗???

我们的大学研究生在大幅扩招,可是科研质量......唉......


作者: liao    时间: 2013-6-2 12:13
确实问题多。教育在沉沦。科研在沉沦。职称在沉沦。
我们期望,或者说是等待:当它完全不适应了时,能改变。可惜代价会很高。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3-6-2 13:34
的确,不纳入现行体制的代价会很高,但良心上会很安稳。
时下,国内大笔的科研经费正浪费在这些所谓的“科研”上。而这些科研绝大部分在重复国外的研究成果,甚至于直接剽窃。眼下的体制,晋升和职称,都与科研、课题、SCI文章挂钩,科研出现这种烂局也就不奇怪了。
很羡慕国外的同行,他们可以安心地只投入与做一个好医生,而不必头疼于这类科研,而志向于科研的也可以全身心投入研究,不必囿于整天不必要的案头工作。
打破体制,在我们这一代,几成奢望。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6-2 16:23
对学术无敬畏之心,追求大而无当的实绩和轰轰烈烈的效应,功利主义,外行管理内行、不懂又要垄断权力的心理,这种浮躁的科研管理方式,今天主导着学术界,流行于高教界,不知导致多少科研经费被浪费,多少垃圾成果被生产,多少优秀人才被埋葬!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2 17:09
楼上各位对科研状况深有感慨,正好我最近读到唐科先生一文,认为分析深刻,现转过来供大家参考:
"创新"的悖论


在当代中国,“创新”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它已被提高到了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创新常与“源泉”、“动力”、“灵魂”等打动人心的词语联系起来,充斥了各种媒体。推进创新这一重大的责任,除了政府之外,再也无其他组织能够承担。于是,政府自然在推动创新上居于核心位置。近年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国家的投入都有了巨大的增长,而这些投入往往是以“创新工程”、“创新计划”为名的,人们不禁感慨,与“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八十年代相比,科学研究的物质条件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与此形成对照,是我国的创新能力依然偏低的事实,很难否认,创新力并没有和GDP那样取得令人惊叹的增长。而且,越是涉及“核心竞争力”的尖端领域,成果也就越少。这无疑将影响国家发展的后劲。

人们往往把这种情况归咎于我们对创新重视得还不够。似乎还要再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政府也一再强调这一点。可是,政府投入的加大,也就意味着对创新研究干预力度的加大,而过分的干预对创新的影响却是消极的。以至于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状况:对创新的大力鼓吹和干预,恰恰是导致创新能力偏低的重要因素。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越提倡创新,越扼杀创新。

为何如此呢?根源在于,创新活动作为人类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有着独特的性质,它需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而非政府的集中控制。对此做出最透彻分析的,当属自由主义的大师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一书中,哈耶克对人类知识增长和进步的论述,可以理解为对“创新”的诠释。在哈耶克看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如何增长起来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体现在:首先,创新往往并不具有明确的目标,而是人们不断摸索和试错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目标时常会发生变动。推动人们从事未知事物研究的,常常也不是明确和功利化的目标,而是对研究本身的兴趣,所以,兰米尔(Langmuir)说:“在研究工作中,你不能计划发现,但你可以计划工作,而工作却或许会导致发现。”其次,人们不知道在这一过程中会用到什么已知的知识,以及需要何人的协作,政府很难为创新活动提供它所需要的帮助,常常是事倍功半。第三,在研究结果出来以后,能否以及如何被社会理解和接受,也是很难预测的事。这种复杂性是人类理性不可能准确预测和掌握的。因此,对于创新的集中计划和指导,恰恰违背了创新活动的本质。创新的最有效方法,是把更多的自由留给个人,由“自生自发秩序”去决定谁的成果能推动社会进步。在这种秩序的作用下,所有的人类发明都需证明自身的价值,无效的被抛弃,有效的被保留,社会就这样不断地产生新的目标,知识也一步步增长起来。

哈耶克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知道的东西都很少,尤其是我们不清楚谁知道得最多,所以我们相信人们独立的、竞争性的努力会使我们得到一经见到就想拥有的东西。”

国家操控创新活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规定的目标过于确定化。近年来,种种所谓“创新计划”,都有极为具体的目标,并有对成果的明确要求和完成期限。在这种指挥棒的带动下,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所从事的活动,也失去了创新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是全力集中于发表论文这一极为明确的目标了。成果的发表本来只是研究工作的一个环节,但现在却成了全部。在这种扭曲的机制下,低水平的“成果”自然遍地开花,而剽窃、抄袭之风也是愈演愈烈,更具有讽刺性的是,这些成果往往是被冠以“创新”美名的(现在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表上,必不可少的一栏就是“该项目有何创新之处”)。它的害处在于:由于挂了创新之名,就有了更大的欺骗性,其造成的损失也更不易被觉察。

创新活动还有一个特点:越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作用的创新,越要依赖于个人的天赋、努力和不可预知的偶然性,而不是集中的控制。并且,越是有价值的创新活动,也就越脆弱。因为,重大的发明往往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人们对已知事物的理解,而集中的控制所依据的,恰恰只能是这种理解。正如哈耶克所说:“多数人的行动一般是限于尝试过并确知的事情。”因此,对创新活动的统一指挥很可能摧毁极有价值的机会。遗憾的是,我们可能已经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却浑然不觉——因为这种损失是隐形的。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创立相对论,人们无疑也一样照常生活,丝毫不知道他们本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这使我们办成了不少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无法办到的事。对那些目标明确的事情,我们几乎无往不胜,我们在很贫穷的状况下获得了“两弹一星”这样的成就,我们难免为此自豪。但是,这也许掩盖了另一面:这些成果的取得,可能是以丧失更有创新性的成果为代价的。科研人员只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来从事研究,而国家集中控制下的研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只能着眼于那些目标明确的、已知的项目,说得更清楚一些,就是模仿和赶超,而离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建国之初,这样做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超越而不仅仅是模仿,这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了。当然,崇尚个人自主并不是排斥合作,正如哈耶克所说:“拥护自由并不是反对组织,其实组织也是人类知识进步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应当反对具有特权的垄断性组织。真正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人类自愿结合基础之上的。而国家由于具有强大的权力,在干预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对个人的强制,从而扼杀创新的机会。

“创新”的悖论还让人想起了法国大革命——那是另一个悖论。它以自由之名扼杀自由,恰如以创新之名压制创新。与革命的悖论相比,创新的悖论并不是血雨腥风的,但造成的损失也许更为严重,而且这种损失是隐蔽的,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了。

也许有人认为将二者相提并论并不合适。但是,二者却有着相似的本质,它们都是强制性地使整个社会朝着一个向度,而这种向度都是以一个美好的词语加以装饰的,法国革命是“自由”,现在是“创新”。如果有人敢于抗拒这种向度,就会被边缘化。当社会形成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单向度时,它就同时抛弃了自由与创新两种精神。因为,二者都是以人的独立意志和思考为基石的。

这种单向度毁灭了人的独立性,并使人分成了三种类型:一种是发号施令、主宰他人的人,大革命的领袖以“自由”为名操纵了生杀予夺的大权,而现在以“创新”为名的各种计划、项目,也是以行政权力为基础来施行的。掌握了权力的人事实上只是以“创新”为口号来争夺资源、显示政绩,并不真正关心创新能力的进步(事实上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创新本不是能用政治权力加以控制的)。二是随大流的人,法国革命中的群众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跟着掌握大权的人高呼革命与自由,而现在的“创新计划”也有众多这样的应和者。他们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是推波助澜,其中不少人是企图以“积极”的表现来改变自己低微的身份;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意志,是一种牺牲品。第三种是少数坚持独立意志而又无力抗拒时势的人,这样的人在法国革命中摆脱不了上断头台的命运;而在现在“创新”的浪潮中,也很可能被埋没和扼杀。

当然,从某种意义来说,官僚制度和理性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马克斯·韦伯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比如,以论文数来评价研究人员的工作业绩,就是国内外通行的方法,尽管它并不与创新精神相符,却不得不然。因为,现代的科学研究已不可能是纯粹个人的事业,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协作与利益的分配,因此,就必须有一个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但是,“创新悖论”的出现,却不是科层制度的必然结果,而是科层制度大大膨胀并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观念结合的产物。科层制度有着明显的消极性,它的权力本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但在创新的悖论下,它的权力却大大扩大。这就使得“创新”事实上沦为一种权力的游戏:众所周知,现在我国迅速增加的科研投入往往是根据申请者的“位子”而不是“实力”加以分配的。“创新”话语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当申报项目时,“创新”是进行自我推销的最佳词语,而在对平庸的成果进行评估时,“创新”又成为文过饰非的绝好用语。

近来,有些学者把创新能力视为一种“软实力”,这是很贴切的。因为这个“软”字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的进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是要有赖于有利创新的“软”环境的建立。无疑,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作者:唐科


作者: ssjj    时间: 2013-6-2 18:30
      楼上好文,讲的透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小到空气中pM2.5,一棵大葱的价格和一粒米的金属镉含量都是这个大体系作用的结果,何况教育,科研,社会道德之类了。人的自私本性决定了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否则一切都会指向维护权力这一单一性,并最终毁灭一切(包括权力自身)。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科研项目”的另一个主要作用其实就是”高墙里扔出来的骨头”一一是用来封嘴的而己。当然也希望弄出些果子,但就象文中所说的”那可能吗?”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3-6-2 18:45
文章深刻且富有见地地将时下的“创新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联系起来。法国大革命不止斩下了一个路易十六的头颅,也给巴洛克画上了一个句号,实际上法兰西的艺术走向了一个阶段的倒退。如今,国内如火如荼的“创新运动”铁手,不谛也制肘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进步。
作者: ssjj    时间: 2013-6-2 22:38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6-3 00:06 编辑

    国人得些钱财,生活好了就以为自得,实在是短见。别说科技会使物质和生活方式不停地变化和更新换代,现在先进的会变成淘汰的,推动科技创新的无疑是好的社会机制以及社会形态。就算是大多数人的思想、情绪和言行都逃脱不了社会环境,不过是社会机制灌输和浸染的结果,人都是被后天灌输的观念所驱动着,而这些早已经极度落后于世界,这些行为观念会毁了这个民族。所以最重要的是社会机制,没有公平的法律和公平的机会,多少钱财和物质都只会是昙花一现,怎可能长久,况且还有人性这—层次在自我制约着人,通过不公平得到的也会被不公平地夺去。今朝如果不能在短期内主动平和地转型,未来将很悲惨。人性里本能的残忍如被激发出来,将是极其残酲的,法国大革命的结果不正是这样吗?所以我很不明白,他们从法国革命中居然读出来的意思是因为放松管制,真不明白他们怎么能这样解读,不知道是真不明白还是故意这样解读。不知道法国革命正是因为改革晚了和不肯全部还权于民造成的?我只能还解释为人无自主意识,完全被自私和贪婪所驱动和蒙敝。所以古代需圣人治国,现代需要监督制衡,纵观历史,无道之国没有能长久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3 03:13
我对这个问题的直接看法是:

当严冬来临,我们的文科怎么办啊?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6-3 04:05
我对这个问题的直接看法是:

当严冬来临,我们的文科怎么办啊?
alma 发表于 2013-6-3 03:13


alma兄最近一定是又在看"Game of Thrones"。
作者: ssjj    时间: 2013-6-3 08:59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6-3 11:15 编辑

    从文化的角度,正相反,愈是大一统专制解体时期愈是思想开花,文化大发展和繁荣时期,也是文人地位上升时期。愈是大一统王朝建立和巩固时期愈是文化最黑暗和文人地位最低时期,中外概莫如是。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6-3 21:39
从文化的角度,正相反,愈是大一统专制解体时期愈是思想开花,文化大发展和繁荣时期,也是文人地位上升 ...
ssjj 发表于 2013-6-3 08:59


赞同。不过这可能更适用于思想,未必完全适合艺术,因为艺术家还是需要有人“养”着才能活。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6-3 21:42
我觉得“创新”这个词本身就渗透着浮躁和哗众取宠。老老实实做学问,别想着一鸣惊人。
作者: ssjj    时间: 2013-6-3 23:10
     思想和艺术往往如影相随,思想孕育在先,社会相对稳定后,经济回升,需求到来,就是艺术百花争相绽放的时期。至大一统专制王朝建立后,就仅需要匠人了。催生艺术和技术创新的是广泛的自由竞争,专制王朝正是通过限制竞争从而杀死艺术和技术创新的。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6-4 15:14
我觉得“创新”这个词本身就渗透着浮躁和哗众取宠。老老实实做学问,别想着一鸣惊人。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6-3 21:42

“创新”这个词更多指的是一种创新精神,敢上九天揽月,也敢下五洋捉鳖,这样才能做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科研成果。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4 15:21
忍不住贴一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摘要,来看看目前研究生教育现状:

论文以“英语全球通用语”的理论观点为依托,结合英语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通过引用大量数据和多个案例研究,从教育和经济角度分析研究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影响。文章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与中国在未来的关系为结尾,从而得出在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英语与中国会以亦敌亦友的状态共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全球化进程。

英语对中国教育和经济的影响,十本书,哪怕一百本也很难掰扯清楚的,竟然作为不足2万字的研究生论文课题!后辈确实勇气可嘉啊!
各位服不服?俺,确实服了!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6-4 15:25

论文本是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的展现,是论文作为评价科研人员能力水平的指标之一。但现在论文已日益成为评价的唯一指标,拿文凭、评职称、报项目、发奖金、引人才,都离不开论文。所以大家都开始“为论文而论文”,哪有心思一心低头做学问。除了给“数论文论英雄”的评价机制添几笔漂亮的答卷外,就是养活了一批靠收取版面费为生的期刊杂志。

“科研人员也是人,也知道'书本上种不出水稻'来,但总得解决起床后柴米油盐七件事,在现今的体制下只能继续闭门造车,靠论文加工资。我今明年的梦想是在国际几大权威专业杂志上再发表几篇论文。”一朋友如是说。

所以当下的情况是:论文越来越多,创新越来越少;大楼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4 15:28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3-6-4 15:41 编辑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雨版所说属于“大胆假设”,似乎应该加上“小心求证”,才符合胡适先生的这句名言。
而“小心求证”,需要耐心、恒心、平常心,恰恰是当下很多国内研究者所不能的......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4 15:35
某种程度上,研究生,乃至高等教育种种乱象是我们国家唯“数字”论的一个缩影:GDP,奥运金牌数......
大学招生宣传册:我们的校园XXX亩,实验室XXX间,在校人数XXX万......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4 18:16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3-6-4 18:23 编辑

GSK中国研发中心总裁藏敬五Nature Medicine论文造假东窗事发己经离职  
作者:formergskemployees 
据悉,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GlaxoSmithKline R&D China)负责人藏敬五2010年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论文涉嫌造假,己离开该公司并正在接受调查。该文(Nature Medicine 2010,16:191-197)的第一、二作者是刘学彬(Xuebin Liu)、梁绍勤(Stewart Leung),通迅作者是藏敬五。据该文报道,白细胞介素7(IL7)对多发性硬化症动物模型和患者血液中TH17细胞的生存和扩增起关键作用,且阻断IL7受体能减轻实验性多发性硬化症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和临床体征。因此,IL7受体抗体己成为GSK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候选药物并进入临床试验,被藏敬五树为GSK中国研发中心的标杆。 
接到举报后,Nature Medicine 和葛兰素史克总部经过慎重调查,在发现事实与举报一致的情况下联合派出调查组于2013年5月23日来到上海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对该文主要作者藏敬五、刘学彬、梁绍勤等人进行了单独询问、核查。藏敬五等人伪造实验结果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1. 文中图6(Figure 6)有关的IL7 和IL7受体拮抗剂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液中TH17细胞的生存和扩增的实验结果纯属伪造!该图中所有结果均来自于健康人而非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样。调查组找出了图6的原始实验记录,上面明确写道实验结果来自于健康人血液样品。在事实面前,刘学彬、梁绍勤、藏敬五无法抵赖, 只有承认图6中的实验数据来自健康人,而不是文中多处(摘要、实验方法、结果、讨论部分)所谓的来自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血样。为什么要用从健康人血样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冒充是来自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样呢?难道是作者标记错误吗?其实这里面大有玄机。原来,由于在中国无法收集到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样(中国是该病低发地区),藏敬五遂与美国贝勒医学院签了一份合作协议,由时任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的洪建负责收集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样并完成实验。 洪建用所收集到的极少数患者血样进行了实验,发现IL7拮抗剂并不能有效抑制TH17细胞。刘学彬、梁绍勤、藏敬五等人收到这一结果非常失望,于是找来健康人血样,让王春霞做实验得到了所谓的IL7拮抗剂抑制TH17的结果,然后偷梁换柱,谎称是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样中获得的数据。殊不知GSK对实验记录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原始实验都记录在电子记录本(electronic lab notebook, eLNB)里, 保存至少60年,且任何更改都会留记录。因此调查组并未费多少功夫便确认其造假的事实。调查组还发现,论文投稿时间居然早于合作协议签署时间!可见合作研究尚未正式启动而其实验结果已有了,而且论文已经投稿了!GSK明文规定不允许在没有有效协议的情况下与外单位合作,故此事也触犯了GSK 的Compliance 方面的规定。
2. 在该文附加图7(supplementary 7) 中,作者描述了IL7促进MS患者血液中分化的TH17细胞中IL17的表达(?n?=?20?)。图中20个点代表20个患者血样。作者真的是从20例患者血样中获得的数据吗?回答是否定的。据悉,他们仅做了极少数几例,然后灌水,谎称结果来自于20例患者血样!可见附加图7中的实验结果纯属伪造!有趣的是附加图7上显示的统计学结果是p<0.001, 而在第196页"结果"部分,作者描述为 "Furthermore, in vitro exposure of differentiated TH17 cells to IL-7 l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IL-17 (n=20, P<0.01)"。同一结果,一处是p<0.001, 而另一处是p<0.01,可见作者在伪造结果时多么不小心!
3. 文中其它部分的实验结果是从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中获得的。虽然结果看似完美,但无法被辉瑞公司所重复!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我们不禁要问该实验的主要执行者赵永刚同志,你心里踏实吗?

  4.论文是2010年发表的,到2013年被调查,这三年间藏敬五对以上造假的事实是否知情?从得知被调查之日起他的所作所为可见一斑。藏敬五于5月22日接到上级通知,让他本人和该文的主要作者刘学彬和梁绍勤以及主要人血样品实验执行者洪健和王春霞次日全天待命,接受调查组问讯。藏敬五立即与以上四人去东郊宾馆吃晚饭并商量对策。他指使他们统一口径,以掩盖事实真相,其后藏敬五多次招集刘学彬、粱绍勤等人商量如何瞒天过海。可见藏敬五不但完全知情而且参与合谋!
我不禁要问藏总,1)您在许多场合(通常是酒后)提到您这篇得意之作时自豪地说完成该文的实验您花费了1000多万元人民币。现在看来,由于关键花钱的实验是自编的,您的1000万元都花到了何处?2)在您的全力推动下,大干快上,将IL7受体抗体作为候选药物推到了临床试验阶段。您有没有自问这个基于伪造实验数据的临床试验会给GSK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造成多大的潜在威胁、对GSK的声誉和股票会产生多大影响吗?在这些时候您都想了些什么呢?3) 您在很多场合的演讲时都强调科学研究趋动的新药开发是GSK中国研发中心的特色。当您面对无数崇拜您的听众时您有没有手心冒汗?4)您在外把自己包装成科学大师、自称世界五大免疫学家之一,在内却沆瀣一气,数据造假、灌水无所不用其极时,您想过什么是科学道德、为人师表、师道尊严吗?5)我想再去调查您2013年3月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的论文或者2011年发表在Immunity上的论文或者您刚刚修回到Nature Immunology的有关Sirt1调节RORgt的故事,己经是浪费时间了,这里面有几斤干货您心知肚明!您知道您描绘的所有这些海市蜃楼会在大雾散去太阳升起之时消失吗?
藏总,很多人都替您扼腕,因为您聪明、大胆、敢想敢干!但凡事不能走极端!聪明太过就变成愚蠢,胆大就妄为!您胆子也忒大了一点,数年前您冒充世界五大免疫学家之一,被人当作饭后笑料;还是数年前您无视法规擅自上临床试验被美国FDA警告;两年前您在NOGO项目上隐藏不良数据、****、欺上瞒下,被GSK警告并勒令整改??????????。 老天爷给了您如此多的机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您为什么不要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利令智昏!为了权和利,您不择手段啊!您知道多少仁人志士,其中不乏您的旧友,为实现中国梦,远道而来,投奔到您的麾下,结果,多少人饱受您的打击报复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吗?  用您常常引用的话结尾吧:what does no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这次曝光的丑闻会因时间推移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愿您因此而深刻反思,重新扬起您高傲的头,成为真正的强人!(XYS20130531)◇◇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5 09:44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创新”这个词本身就渗透着浮躁和哗众取宠。

请R老师详解。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6-5 10:19
回复

“创新”这个词本身就渗透着浮躁和哗众取宠。

请R老师详解。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6-5 09:44


我的意思其实就是您上面说的:耐心、恒心、平常心,尤其是平常心。科学研究应该是“发现”而非“创造”。

也可能我讨厌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那个姓江的吹牛大王忽悠起来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5 11:13
alma兄最近一定是又在看"Game of Thrones"。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6-3 04:05


呵呵,权力的游戏只看了第一季,买了第二季据说网上有第三季但都没看。我希望拍完了一起看,所以拒绝剧透哦。

我说的是当意识形态的严冬来临,我们的文科怎么办?都去解释中国梦吗?
七不讲和最近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要求等等。。。。。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5 11:2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5 12:23 编辑

关于创新,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原创性,请看我的这篇日记:
http://www.douban.com/note/223833675/
作者: ssjj    时间: 2013-6-6 11:36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6-6 12:08 编辑

     意识形态正式进入宇宙层级,诗歌早已飞出宇宙之外,日历进化到了5月35日,文学和现实都已经远远甩开了卡夫卡好几条街。。。。。。,成果如此辉煌。剩下的事儿只需要各学科从不同方向去验证宇宙真理就行了,不敢想像严冬还会创造出什么奇迹。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6-6 18:34
教育本身是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合力的结果,但是现在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水准下降,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相当不利。学校教育也的确存在很大问题,小学中学本该是普及教育,大学是精英教育,中国的现状则刚好相反。中学的分数教育导致把最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到最优秀的学生身上,以高考分数为目标,忽略了大部分成绩普通的学生,所以中学是精英教育模式。大学反而是普及教育,大量扩招导致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所以大学倒是真像普及教育模式。既然社会和学校教育都存在缺陷,家庭教育就成了关键,我们做父母的就得自己好好下工夫了。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3-6-6 19:56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家教一直就很重要,而且是最总要的。以北京为例,
建国后大部分时间里,北京最牛的那几所中学,其实师资力量并不比二三档的学校强到哪里去,大致基本相当而已。可为什么成绩那么突出成材率那么高?无非历史悠久牌子硬,吸引了大量家教深厚的子弟,其中名门之后比比皆是,你还别说他们丫搞特权垄断优质教育资源,这帮孩子就是比寻常子弟见识广、方法好、脑瓜灵,根本用不着老师费劲。记得俺们那会儿初中一二年级,二十四史古籍本猫家自己断句通读这类的事儿都不算最邪性的,你教这帮小王八蛋历史、语文?你说当时谁布置谁逼了,家教环境熏陶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而已。

作者: liao    时间: 2013-6-6 20:57
家教重在熏陶,不是补习功课。把孩子弄明白了,学校那点东西,呵呵,对他们来说,小菜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7 23:43
意识形态正式进入宇宙层级,诗歌早已飞出宇宙之外,日历进化到了5月35日,文学和现实都已经远远甩开了 ...
ssjj 发表于 2013-6-6 11:36


赞!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8 01:10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宗教感的精神,就是培养使命感、责任感和顽强奋斗并为伟大理想奉献的精神。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6-8 01:22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宗教感的精神,就是培养使命感、责任感和顽强奋斗并为伟大理想奉献的精神。
alma 发表于 2013-6-8 01:10
真心地希望我们的老师们都有着与李教授一样的崇高的信仰!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8 01:3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8 01:44 编辑
真心地希望我们的老师们都有着与李教授一样的崇高的信仰!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6-8 01:22


谢谢雨版的夸奖。

我是社会的精英,得到过国内最好的教育,承受国内最好导师们的栽培,经历过80年代自由激荡的日子,是被称为黄金的一代,并在中国最自由的学院里任教。

为什么教育现在如此的沦落,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很多人放弃了精英的立场。我们应该毫不犹疑。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8 20:08
回复 alma 的帖子

严重赞同!
身为教育从业者,只是感叹:目下,何其难!
   
作者: mnbvc    时间: 2013-6-9 11:41
得到过国内最好的教育,承受国内最好导师们的栽培,经历过80年代自由激荡的日子,是被称为黄金的一代,并在中国最自由的学院里任教。

...
alma 发表于 2013-6-8 01:38

对李教授不了解, 能否说说得到过国内什么样的最好的教育?

承受国内最好的什么导师们的栽培?

并在中国最自由的什么学院里任教?

作者: mnbvc    时间: 2013-6-9 12:10
意识形态正式进入宇宙层级,诗歌早已飞出宇宙之外,日历进化到了5月35日,文学和现实都已经远远甩开了 ...
ssjj 发表于 2013-6-6 11:36




作者: mnbvc    时间: 2013-6-9 1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政府签署的《世界人权公约》对人的基本权利有明确的规定。人民群众的这些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人身权利以及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不受任何侵犯。

作者: mnbvc    时间: 2013-6-9 12:13
习近平在今年“两会”闭幕会指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李克强在中外记者见面上指出:“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张德江在“两会”闭幕会上也有类似表示。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3 01:23
我最近大开杀戒,首先是杀掉了一位日本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接着是杀掉了一位美国研究生的论文答辩资格。就是对我们自己的研究生还是手下留了情。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3 02:15
对李教授不了解, 能否说说得到过国内什么样的最好的教育?

承受国内最好的什么导师们的栽培?

并在中 ...
mnbvc 发表于 2013-6-9 11:41


我的一位导师是民国的教会大学的毕业生,他改造了我对科学和艺术的精神。我的另一位导师是专业方面的权威。我只是继承者而已。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13 09:40
回复 alma 的帖子

对“自己人”留情?
好奇!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13 16:08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3-6-13 17:16 编辑
GSK中国研发中心总裁藏敬五Nature Medicine论文造假东窗事发己经离职  
作者:formergskemployees 
据 ...
甲米 发表于 2013-6-4 18:16

-----------------------------------------------------------------------------------------
GSK Says Paper Published In Nature Medicine By Company Scientists To Be Retracted
PharmAsia
Tue, 11 Jun 2013 10:35:59 GMT


GSK confirms dismissal of R&D China Head Jingwu Zang. Internal GSK communication seen by PharmAsia News alleges “disturbing efforts” by employees to undermine an internal investigation into a paper on preclinical research. GSK has suspended programs related to IL-7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 appointed an interim head of discovery in China, and R&D President Patrick Vallance is headed to Shanghai to discuss with employees.

-----------------------------------------
此事将在国际上大大的打击新药研发领域中国科学家的信用。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5 21:32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15 21:34 编辑
回复

对“自己人”留情?
好奇!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6-13 09:40

好奇心杀死猫了。我们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学院,每年在我院交流的国际研究生大概在40位以上,这些研究生主要来自欧美的学校,而且大部分还是出身很好的学校。我指的就是这些国际学生。他们在我院学习和研究一年,加上他们在自己学院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最后会拿到我院和他们自己学院的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15 21:43
Alma请告诉我们同济有哪些建筑的代表作?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15 21:58
回复 alma 的帖子
抱歉,我没说清楚。您为什么单单对国际学生开刀?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5 22:15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15 22:18 编辑
回复
抱歉,我没说清楚。您为什么单单对国际学生开刀?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6-15 21:58


我当然要拿美国人和日本人开刀了,难道拿自己的学生开刀?这如何竖立我院的学术威信?

这不仅是玩笑了。在我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上,历来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取向,另一类是研究取向的。我院属于后者。不同学院有不同取向。国外的研究生有很多是设计取向的,这与我院的取向不同。其实我院的取向,是与很多年前中国的设计研究的人数很少有关系的。中国主要高校的研究生都被定为研究取向的。

所以,设计取向的学生的学位论文,当然在研究品质上是有缺陷的。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15 22:26
回复 alma 的帖子

原来这样啊。
开题不通过,告诉他,大方向偏了,还说得过去。都要答辩了再因为论文取向给否掉,是不是不太合理啊?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5 22:34
回复

原来这样啊。
开题不通过,告诉他,大方向偏了,还说得过去。都要答辩了再因为论文取向给否掉,是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6-15 22:26


那个开题,完全不符合学术写作的基本范式。关于答辩的论文,我只能完成本份的事情。最后是否通过,有学院决定。他们通常喜欢在政治上考量并放他们过的。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15 22:38
回复 alma 的帖子

谢谢!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8 00:41
回复

谢谢!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6-15 22:38


明早我将全套西装出席我学生的毕业典礼。不能让意大利教授们小视我院的礼仪,即使冒着36度的高温和潮湿的天气。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8 01:0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18 01:05 编辑

我转载了研究生小站的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去找50个研究生问问为什么读研。假如生活让你想死,你去问问他们论文做得怎么样。假如生活觉得拮据,你去问问他们有多少补助。假如你觉着无聊,你找他们问问他们一天都干了什么。这50 位研究生请不要悲伤。你可以去找50个博士生,问问他们什么时候毕业。”

很多的转与赞。逼得我不得不回答:
这50位研究生的错,其实是指导教授的错!!!我想说的是,教授们的错误在于,他没有能告诉你,研究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3-6-18 17:57
回复 alma 的帖子
alma老师,怎么样?把他们比下去没有啊?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21 22:57
回复 扬帆远航 的帖子

怎么能和意大利教授比着装,只要不差得太远就行了。
毕业典礼和答辩在教堂举行。无论对意大利学生还是对我院的学生,都是一个难忘的典礼和答辩。我是答辩主席之一。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