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alma专栏《随笔》 (十四) 邓泰松 [打印本页]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6 03:51
标题: alma专栏《随笔》 (十四) 邓泰松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9-28 03:23 编辑

Demus杭州钢琴演奏会有感


80岁的钢琴家,你想和我弹什么?
这是最后的演奏会,你想和我弹什么?

你的前辈,维也纳的瓦尔特,他的告别是马勒,
那是第四交响曲,天堂之愿是他的告别赛。

你呢?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
你的巴赫赋格好极了,双手腾欢。
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这最后的乐章,
你让所有人惊讶、热泪、震撼。
这是倾听之河上的秋山。

杭州,多么美妙的城市,就像莫扎特,
你的莫扎特,我想说,你的莫扎特有独特的分句,
这是我无法理解的节奏感,
好梦,如难。衣单,偏寒。

杭州小听众的叫声打扰你了吗?
放肆的咳嗽吓到你了吗?
我压低的喷嚏惊到你了吗?

你最后弹的是舒曼,
这个味道未能尽展。

你想我和弹什么?
童年即景,幻想曲,
还是80岁锦衣郎等清宵半。

钢琴家,你想和我弹什么?
秋山吹落后,你想和我弹什么,
是童年,还是浪漫。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8 00:1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8 01:00 编辑

情感向左,行动向右


很多学科的价值取向会决定他们的左右倾向。譬如社会学偏左,可能最左的。建筑学偏左,但离中间不远。规划偏右,经济学就更右了。以城中村改造为例,社会学家绝大部分是不愿意拆掉重建的,因为每个个体的福祉是与他的社会环境精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拆掉重建,意味着个体的社会环境将彻底推翻。建筑学家大部分也不愿意重建而更愿意改建,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可以将物质环境提升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而又能尽力保留社会环境的连续性。

规划师大部分都同意拆掉重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并整体提升区域环境,使之有更多的投资机会。然后经济学家绝大部分都同意拆掉重建,因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中村的区位决定她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如果拆掉后如果能得到更大更多的城市政策,一定能对经济有很大的提升。

我发现一个问题,越是人文学科,越是偏向个体的学科,大部分的价值取向都偏左。而越是宏观视野的,则越是偏右。譬如诗人、作家、社会学家、建筑学家,大部分都偏左。而规划和经济学,则明显的偏右。

政治学当然希望左右逢源,可是都做不到,他们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当然偏左不是绝对好,偏右不是绝对坏。左翼希望能将蛋糕切得更合理更公平一些,右翼则希望能将蛋糕做得更大一些,但是能将蛋糕做得更大的一方当然有优先分配权。任何社会都希望是左右共治,左右互补,左右均衡。从历史上看,绝大多数的激进派都是左翼,而右翼却大部分是保守派。希特勒领导的政党就是左翼政党。左翼经常会提出一些非常理想却乌托邦式的政策。我党从发展之初开始,是一个左翼政党,而且基本是一个极左翼的政党,随着不断发展,现在则变成了一个偏右的政党,其标志是三个代表指出我党代表先进生产力。

拿建筑学为例,柯布西埃提出的建筑改造社会的计划是非常激进和毁灭性的,因为从个体出发的建筑学,事实上很难提出一个具有完整纲领的社会政策。而从社会的局部政策层面出发,然后回归宏观视野的大局观是必要的。


向伟大的历史学鞠躬致敬。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6-8 01:17
精神向左,行动向右


很多学科的价值取向会决定他们的左右倾向。譬如社会学偏左,可能最左的。建筑学偏 ...
alma 发表于 2013-6-8 00:10

说句实话,alma开了一系列的专栏,我个人最喜欢这篇了。前些日正好收了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因为忙于工作看了个头就放下了。对于柯布西埃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非常地感兴趣,李老师可否给我上一课?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3 02:21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6-13 02:51 编辑

(三):历史被掀开的部分。

历史是被我们演绎的事件吗?

我最近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会在当代的历史剧中被普遍地当成恶势力的存在,我不想指出有多少案例了。。。主教大人有很多都被描绘成坏事做绝却在密室里自我鞭笞。我很难想象,做个比喻就是,佛祖弟子中那些有势力的部分,譬如唐僧,都在坏事做绝。即使在武侠小说里,干坏事和尚的都是被赶出了庙门。我的朋友对我疑问的回复说,那是现代人无法理解中古的人们。

我很清楚,历史喜欢记录那些极端事件。如果这个事件不太极端,就按下。艺术史也喜欢记录极端。我观察到德奥和日本的音乐世家也喜欢记录极端。福特文格勒,就是他们愿意记录的伟大艺术家的典范。

我在我的文化中被熏陶,其实我既喜欢极端,也尊重中庸。极端例子我看得太多了,通常都是不平衡的案例,也是道德感下滑至下限的案例。

历史通常需要被重新解释,譬如巴赫,那个老实巴交的汉子。譬如普鲁斯特。下面这篇豆瓣文章可能或解释一部分?《大师和伟大作品,总会被时间检阅出来的……吗?》
http://www.douban.com/note/280626090/

作为一位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我对德奥文化就有恐惧感,我的恐惧说明一件事情,极端不是我的文化的准则,日本人那么推崇福特文格勒。。。。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是多么的喜欢强调他们的悲剧意识啊!!!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实例说明,不极端而完美的实例,技术上不是最强但道德与文化上完美的例子,譬如泰姬陵。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6-13 09:05
回复 alma 的帖子

法国的音乐一直与德奥音乐相异,德奥音乐中追求斗争、沉重和胜利的精神在法国音乐中变成了精致、典雅与轻快。从拉莫开始,法国的音乐一直延续了这样一种传统:“法国的传统本质上是古典的,把音乐看成是一种音响的形式而不是表现的形式。秩序和限制是基本原则。代替情感的表露和音乐的描绘,我们得到的是音符、节奏和音色的微妙形式。音乐的音响更加诗情或更像圆舞曲,而不像史诗或戏剧。它是节俭、简朴和有保留的,而不是丰富复杂和卖弄辞藻的。它不传达关于宇宙命运的信息或作曲家的精神状态。”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6-13 10:26
本帖最后由 wangziyuang 于 2013-6-13 20:34 编辑

alma兄,中国的和尚有那么好吗?看看《三言二拍》就知道了贪财破戒的,杀人越货的,师徒相奸的,不胜枚举。尼姑也是不甘人后。还有那些断臂焚指的,叫人瞠目。估计除了《高僧传》等自家吹捧的几个外,好的就没剩几个。
当今盛世,自然与时俱进。那些野和尚狎昵老妇,骗人钱财的就不论了。就是那些正规寺院的大多数也是白天做做样子,骗点钱财,晚上吃肉生子,皆大欢喜。妙的是信众倒也坦然接受,“他们那是工作。”解释的很好。
耶教不太熟悉,但基督的老祖宗大卫王干得坏事可比那些主教厉害多了。按《圣经》大意只要其真心忏悔,仍能得神的欢心。其寓意信仰之路的荆棘难行,凡人的软弱动摇 ,倒也合乎人的本性。天主教不许神职人员结婚,确实有违天性,出点性丑闻也在所难免。不过我们也没落人后。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5 23:45
alma兄,中国的和尚有那么好吗?看看《三言二拍》就知道了贪财破戒的,杀人越货的,师徒相奸的,不胜枚举。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6-13 10:26


王兄好。您说的那些小说我读过不少。我自己认为那些下九流的和尚就是些小沙弥,最后就是某些不大名气 寺庙的主持。(请批评)。我讶异的是,做到大主教和国师级别的,也能被描绘成万恶不赦。就像唐僧和八师巴这样级别的人,也能做出万恶不赦来。我是在是泪奔了。

向伟大的耶稣、释迦和真主致敬。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6-16 00:37
回复 alma 的帖子

alma兄,我不太清楚你说的那些主教怎么样的坏事做绝,估计不外杀戒,淫戒吧。这个我倒可以有把握的说,我们从古到今都是不遑多让的。
玄奘志向高远,估计持戒没问题。但同代的辩机,薛怀义级别也不低啊。八思巴更不用提了,密宗的高级僧侣没什么戒律约束吧(个人管见),就像《摩奴法典》中记载的“婆罗门永远不会被其行为所污染。”估计他们身上没有犯罪的概念。从后来格鲁派的崛起来看,情况肯定不会太好。
现代的就不说了,江河日下啊。
其实这是禁欲的宗教必然后果,欲望哪有那么容易压抑。即使成功,对人性的扭曲也可想而知。只是西人比较一根筋,对这些行为就看得严重点。我们是中庸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而且中国人的宗教感情是基本上没有的(进庙拜佛只能算巫术性质的交易 ),所以就没那么在意了。
这种差异从对待男性同性性行为的态度上也很明显,alma兄从 《三言二拍》就可看出古代中国人对这种行为宽容的态度,是让有点西化的我们多么的惊讶。
如兄所言现代社会,宗教的教义有点扭曲了。但也许要改进的是教义,而非我们自己。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6-17 22:23
忽然想起胡适先生说过的一段话:

东方人在过去也曾制造器物......但后世的懒惰子孙得过且过......天旱了,只会求雨;河决了,只会拜金龙大王;风浪大了,只会祷告观音菩萨或天后娘娘。荒年了,只好逃荒去;瘟疫来了,只好闭门等死;病上身了,只好求神许愿......这样又愚又懒,便完全被压死在物质环境下,成了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

作者: alma    时间: 2013-6-18 00:34
回复

alma兄,我不太清楚你说的那些主教怎么样的坏事做绝,估计不外杀戒,淫戒吧。这个我倒可以有把握的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6-16 00:37


找个时间我向您学习。学习下。。。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6-18 18:38
回复 alma 的帖子
这个实在当不起。胡吹几句,没什么依据,最多推己及人罢了。
上论坛看见感兴趣的话题,胡乱聊上几句,讨论一下,虽是俗人,也追求点夫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

   
作者: ssjj    时间: 2013-6-19 19:08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6-19 19:39 编辑

      的确有一种境界在人的认知之上, 艰深的知识从来只能被少数人掌握。各行业的专业知识,都只有少数人还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何况佛教经典确实难懂,以至于和尚僧人里懂的也是少数,而且叁差不齐,所以佛经终只能让极少数人得渡。能说大众多不懂相对论,相对论就不存在吗?所以问题的核心是大众的认知水平本来就这样,否则如何解释人类历史为何总是曲折的(别说现在不曲折哦,那得后世来评判)。佛教重还在于理而不是形式,戒律应该只是针对职业从业者的吧。佛经庙宇只是渡船,和尚僧人亦只是撑船的,撑船的也来自于芸芸众生,自然也会参差不齐。多数人读不懂经典,也就只能要么不信,要么愚信,歪嘴和尚们也就趁机揩油。另外,庙宇和尚自然也逃不脱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吧?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6-19 20:02
回复 ssjj 的帖子

s兄,有点异议,如果“有一种境界在人的认知之上。”那这种“境界”对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上来讲,世尊是反对繁复深奥的教义的,这从他坚持用巴利文写经就可见一斑。
而且无论他鹿野苑初转法轮时讲的“四谛十二因缘”,还是部派佛教时期的《阿含经》,都简便易学,没那么复杂。
那些大部的“大乘经典”应该是佛教发展到“高教会”后的产物。说句不恭的话,这些没多少人看的巨典和我朝的马列著作颇有相似之处。
   
作者: ssjj    时间: 2013-6-19 22:13
    佛教深奥不在于语言,而在于道理。事实上释加连文字都是反对的,这就是只传口头,不立文字的来历。因为在佛教看来,文字也是遮蔽道理的—种“色”,易使人只见指月之指,而不见月。没有一部经典是释加亲自写的,几部主要经典都是弟子们后世记录下来的。后世的大乘佛经出了很多,不能说没有发展,的确有太多是掺了砂子的。
作者: ssjj    时间: 2013-6-19 22:32
      佛经里不是说过么,实际上那种天性人人足具,只不过被自性遮蔽了,难以达到。但毕竞还是有人能达到,除非您认为没有用。相对论也没多少人懂,却已经运用在航天里了,实际上,我们人类的身体随着地球在宇宙中高速运行,也是脱离不了相对论的,这和懂不懂没什么关系。佛理也是如此。
        佛理不可能简单,否则不是人皆可成佛?就说《金刚经》,《心经》,《楞严经》这几部基本经典吧,里面的每—句都不是易懂的。
作者: FIM    时间: 2013-6-27 16:16
回复 alma 的帖子

弹肖邦吧
   
作者: FIM    时间: 2013-6-27 16:20
回复 alma 的帖子

弹肖邦吧
   
作者: FIM    时间: 2013-6-27 16:25
回复 alma 的帖子

弹肖邦吧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3 00:5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3 01:04 编辑

@秋风无迹:1931 年的征婚标准:  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 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围观精神,这种围观按照鲁迅先生 的说法,不鲜血直流不人头落地,围观的人士是不会散去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3 01:31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3 11:59 编辑

这两天有两位大侠远道而来,一位从西边来,一位从南方来,上海的乐友圈相当热闹。有机会的话可以单独聊。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5 05:2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5 18:27 编辑

周一或周二,投贴拜会老念。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9 01:3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19 02:09 编辑

怯魅时代

自启蒙到现在的几百年间,都可以称为怯魅时代。这是个对信仰、宗教和传统的大扫荡的年代,每一个信仰的纽带都被撕裂得一干二净。所有的传统意识形态被扫除,每一个传统观念都被S光扫描,每一个社会制度被分析和挑战,然后剩下是个人的自由意志没有挑战而被保留被彰和显。之后的现代国家的立法之础,被认为是尊重所有人的个人权利,是自由人的集合。这在美国被体现得最为明显:人权、自由、平等被无限放大,意志、善恶、价值和目的等等,都变成了人间自由人的审判,并以民主制的模式进行。

好吧,这就是最近三百年的文化扫荡,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普世价值。好吧,我们正在看到这种霸权性的普世价值正在对自然界的反噬,个人意志的无限膨胀,特别是在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为典型。我知道,有人以代表西方自由主义信仰为荣,正竭力鼓吹这种价值观的。

我要说的是,这个世界不完全是客观的!当我们将社会制度的每一项逐一挑战然后瓦解,并在此基础上去寻找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制度,这就是我们的问题,说得更苛刻一些,就是一种罪恶,首先,在我们的文化中找不到一种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接受的制度,即使我们找到了,我们也就是将人间与自然界的分立显得更严重。怯魅的结果是我们将世界认同为无生命、无哀乐时,就是将自然界与价值、意义等精神现象脱离,直接推到人间的对立面时,恶果正在产生。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怯魅的同时,也是在瓦解我们自身,只剩下无往不胜的个人意志。于是,当我们审视西方文明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无法控制的个人主义的狂欢道路。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19 17:23
      上面言论毫无逻辑和思路,更是罔顾事实,不知所以。自由和人权天生就具有边界和限制性,社会是由众多个人构成,法律在保护每一个人的自由和人权的同时也限制了对其它人的侵害。怎么可能无限膨胀?如果真象您说的那样,欧美国家不早完蛋了?为什么人家反而秩序井然,既不少道德又不缺礼仪廉耻,而我们反而越来越缺少呢?到底谁在为恶呢?任何事物都是自己坍塌的,该改正的是自身,不要再愚民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7-19 20:14
回复 alma 的帖子

alma 兄,长大成人总有阵痛,自由总有代价。但不能钻回娘胎,弃智绝圣。
还有你说的情况有事实依据吗?说实话,有点理解不能。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4 03:4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24 03:57 编辑
上面言论毫无逻辑和思路,更是罔顾事实,不知所以。自由和人权天生就具有边界和限制性,社会是由众多 ...
ssjj 发表于 2013-7-19 17:23
SS君和王老师明鉴,请您们也看下《自由与正义的边界》。这样我们可以进入一个语境。


但我的思想不局限于桑德尔。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7-24 18:56
回复 alma 的帖子

这个推荐好,去学习一下。到时再向alma兄请教,“疑义相与析”是人生乐事。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7-24 23:51
怯魅时代

自启蒙到现在的几百年间,都可以称为怯魅时代。这是个对信仰、宗教和传统的大扫荡的年代,每一 ...
alma 发表于 2013-7-19 01:34
alma这里提到了一个词“普世价值”,让我很感兴趣,又有话题了,虽然你上述的那段话如你标题“怯魅时代",让我看得很鬼魅,找不到方向,哈哈(你我在某些方面很像,就是"我执"太盛,但在辩论的过程中却往往能学到很多东西,所以还请老李同学将“我执”进行到底。)

所谓普世价值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惑”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尺度。普世价值不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交往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最后以规范化的形式表述出来。它源于人类的共性,形成于诸多民族的共同参与之中。只是不同民族、国家对普世价值的形成早晚和贡献大小不同而已。如此说来,一个能够在世界众多民族中屹立而不倒的民族,他的民族文化核心价值是否也是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普世价值?

梁漱冥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有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已甚,适可而止。”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和”字,而这个“和”字也是构成中华主干文化的儒、释、道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可谓百虑一致,殊途同归。那这个“和”字是否可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否可算是整个人类的普世价值?

另外,对“宗教是普世价值的基础”有何看法?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5 00:00
    的确,  也许知道任何一件事儿的边界才是最高智慧,但对一个饿肚之人去言说过饱的害处不可笑吗?况且,自由与民主是一套相互制约的体系,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东西。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5 00:10
      民主必须与自由结成共轭的关系,才能避免在民主制度下的名副其实的“多数人暴政”。正如一句老话说的,“公域要民主,私域要自由”,即所谓的“群己权界”。在这里,“自由”的含义更偏向于消极的freedom,即“免于……的自由”,而民主权利则更多地具有积极自由(liberty,源于libra,既有“天平”的公平合理之意,又有为可做之事‘right’规定“转动范围”之意;我所指的比伯林所说的positive liberty意思要弱)的特征。私域中的自由权利不得由公域中的任何民主决议所侵犯,公域中的民主权利也不得因肆意扩张、妨害公益的私权所侵犯,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公域和私域的界定。什么样的权利行使无关乎他人的福利,且不妨害他人的权利行使,这样的权利就应该归入私域;什么样的权利行使有关社会公益,且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程序在他人的同意下行使,这样的权利就应该归入公域。公域和私域的划分是人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私域中的一些内容可能转入公域,如社会保障、货币管理、基础设施工程等;公域中的一些内容可能转入私域,如宗教、社会服务、公共设施运营等。但像人身自由权、公民权等基本权利始终是不可剥夺的私域权利,而像行政管理、政策制定这样的职责则始终位于公域的范畴。
    
      如果仅仅论述至此,还只是触及了政治价值的抽象层面,为了保障这些价值得到实现,多元制衡、依法治政的宪政框架是必须的。其中,多元制衡的思想是麦迪逊首先提出的,而依法治政的思想则可归功于托克维尔,而这一切又根源于洛克原始的“三权分立”思想。在社会层面,多元化的社会利益集团构成权力制衡,同时接受法律的规范和调节;在国家层面,多元化的权力制衡格局是法定的,独立的司法系统及其执行机构构成社会底线道德和公平正义的中枢。民主、自由、宪政三者之间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铁三角,缺了任何一个,都无法正常运转。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5 00:29
      传统文化向来都是被权力(因了私利)支解和歪曲的,碎片化是支解的结果。因为大凡真正的文化,都是讲制约私利的,是私利的天然之敌。文化本来是活的,却被权力支解和歪曲了,这也是一个民族整体丧失判断力的根本原因。所以制约权力的民主宪政法治才是根本,传统文化和道德由于不具备强制性,所以只能作为辅助。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5 21:35
传统文化向来都是被权力(因了私利)支解和歪曲的,碎片化是支解的结果。因为大凡真正的文化,都是讲制 ...
ssjj 发表于 2013-7-25 00:29


您说的这点我非常同意的:民主宪政与法治是根本。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5 23:31
那我谈谈普世价值吧。

普世价值观念最近一段时间炒得很热,这个观念在自由派思想家那里得到很多追捧,但是遭到了左翼理论家无情的批评。我觉得左翼批评的有道理。

普世价值这个名词,本身就是错的。“我承认我从来没有明白价值是什么。它又不是一个东西。如果它是人们用来理性地认识社会世界的语言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应该被当成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桑内特)。很明显,普世价值说,就是意识形态之争,并使用了绝对性的术语,当然遭到左翼思想家的迎头痛击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5 23:3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25 23:43 编辑

我对普世价值里面的“营养成分”很感兴趣,我觉得应该用这种表述可能更准确: 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观念,譬如:相信民主、相信科学、相信法制,这些观念是我朝明媒正娶的价值观念。

所以,那种认为“普世价值不分地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系统,和价值观系统。所以,按照我上面那个说法,雨版所说的“和”,就正是一种“普世价值” ,就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值得提倡的信念。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5 23:49
    ”和”显然不能是一种”普世价值”,因为你对善人善举”和”则是”好”,对强盗”和"就是助虐为纣。普世价值还是以基本人权和自由为主的适用于全人类的核心价值观。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7-25 23:57
”和”显然不能是一种”普世价值”,因为你对善人善举”和”则是”好”,对强盗”和"就是助虐为纣。普世 ...
ssjj 发表于 2013-7-25 23:49
“和”不是无原则的和,正如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论坛打开不是一般的慢,估计是我家网速的问题)


作者: scfan    时间: 2013-7-26 00:08
各位谈得深奥,我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强奸幼女罪、嫖宿幼女罪,哪个是普世价值?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6 00:08
   雨版又说对了,任何”说词”丧失了前提和边界条件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是”空”的。所以如果一直随便扯出个说词就来大论一通,都是无边际地乱侃—气而已,呵呵!喝茶,喝茶!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6 00:4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26 01:00 编辑

接着谈谈怯魅时代。

马克思韦伯当年羽扇纶巾,说起用理性怯魅。这些魅,是加诸在人身上的各种无法证明的观念,譬如,宗教、自然秩序说,伦理道德说,也就是所有先验的无法通过理性证明的东西都是魅。感觉、事实、情感,所有这些都无须放在一个先验的框架中去理解,然后,事实和逻辑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就是怯魅,按照这个说法,启蒙时代以来的历史,就是怯魅的历史。

所以,我们以科学的名义,应该要对客观性和坚定不移的追求客观事实大唱赞歌。所以这个怯魅时代,也必须要为当前主体性狂飙突进负责!!!

作者: PRADA    时间: 2013-7-26 00:50
本帖最后由 PRADA 于 2013-7-26 01:32 编辑

胡诌几句 我们生下来睁开眼看见这个世界,所有的每一件事无一例外的都必须为统治服务,吃饭拉屎结婚生孩子喝茶泡坛听音乐上学考试盖房子买楼股票宗教法王打酱油, ,,,能企及的所有一切,当然也包括计划生育。只有在被统治的情况下才可以顺利进行,,至于怎么统治我们无法契入,无论是什么政,终极意义在于可以再有效的壁垒下繁衍与生存,当然有优有劣有奢有戾,,再每一个流转的间隙处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这个变迁叫做生活,差点的叫活着。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6 00:52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26 02:19 编辑
”和”显然不能是一种”普世价值”,因为你对善人善举”和”则是”好”,对强盗”和"就是助虐为纣。普世 ...
ssjj 发表于 2013-7-25 23:49

我说下个人的观点,基本人权是应该重点提倡,但自由不是。罗尔斯将权利放在他正义论的第一位,但是桑德尔反驳说,权利要和善并置。

我从来都没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6 01:0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26 01:18 编辑

接着我上面的论述,我们以同性恋作为案例分析。同性恋当然是一种自由,也是个人权利。按照罗尔斯正义论,任何反对同性恋者就是不正义。是吧。

但是,同性恋不善,至少破坏了生殖之善。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说,同性恋也是一种性爱的善。这就是在政治领域的善的纠缠,于是,善需要定义,谁来定义?很明显,善的定义是与社会体系联接在一起的。
作者: PRADA    时间: 2013-7-26 01:16
本帖最后由 PRADA 于 2013-7-26 01:31 编辑

大多数活滋润了的就像我们现在这几条半夜不睡觉,白天自然醒的咸鱼一样, 捣鼓这瞎掰点那的,,高级的在扒拉几下灵魂说不准头上还会被我们扣上光圈,再高级的那就牛逼了,轻的文成武略,狠得纵横天下名留青史,当然秦桧例外了。说回来人到底有没有慧,答案千奇百怪,自己找吧,不过天天捞月亮肯定不行,所以不到死那天都够呛, 那就洗洗睡吧。
作者: PRADA    时间: 2013-7-26 01:24
对不起了俺歪楼了,,先呼呼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6 16:41
中国语境下的自由主义:潜力与困境
http://www.opentimes.cn/bencandy.php?fid=370&aid=1740

“---------------启蒙理性主义主导的现代自由主义,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将现代社会理解为一个完全“祛魅”(disenchanted)的世界,将现代人理解为摆脱了传统魅惑的理性主体。而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伦理意义,对于共同体的情感依恋,对于国家政治的神圣性,对于超越性的信仰与终极关怀,现代自由主义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言之甚少,除了提倡理性反思与自主选择这类程序性原则之外,很少提出实质性的正面论述。因为在世俗化的自由主义视野中,一切不能以理性反思来阐明的经验与愿望——无论是难以言说的情感体验,还是超越现实利益的精神诉求——大抵都被判定为“前现代(传统)的精神残余物”(traditional spiritual residua),应该退出公共领域,留给个人去抉择和安置。否则,公共精神就可能会陷入迷信和狂热,政治就可能走上危险的歧途。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由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欧洲宗教冲突的创痛经验)有关,也与它应对现代社会多元分歧的特定理论方式(放弃整全性学说来应对多元理想的冲突)有关。换言之,自由主义在社会政治基本原则方面获得的理论优势,是以回避对精神世界的论说为代价的。于是,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几乎没有为超越性的情感与精神意义留下足够的位置。---------“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7-26 21:05
许小年为《自由选择》作序:作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attach]73290[/attach]

许小年作序:作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重申自由的意义;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强调对自由的保障。古代的奴隶被剥夺了自由,在强权的压迫下,忍受屈辱以求生存;今天的人们主动放弃自由,以换取精神主宰所承诺的安全与秩序。肉体的奴役是对赤裸裸的暴力无可奈何的服从,精神的奴役则源于盲目的自卑和自卑心理支配下的智识自戕。人类社会究竟是在进步、退化,还是变换形式的往复循环?古希腊人为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争论不休,在当代语境中,古老的命题重新表述为市场与政府的分界,以及自由和管制的冲突。

    2008年,全球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世人对自由的信心,曾经是严密而完整的市场逻辑体系,几乎一夜之间就被摧毁殆尽。卷入海啸漩涡中的人们丧失了正常的理智,纷纷抓住激流中的稻草,视政府为逃过世纪之劫的最后方舟。尽管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中央银行确实做出了努力,通过超常规的货币投放,避免了流动性短缺,从而避免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崩溃,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我们岂可因其救火之功,而宽恕它的纵火之罪?如同《自由选择》第3章所分析的,美联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负有主要责任,弗里德曼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进入21世纪,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再次出现重大失误,而美国的凯恩斯主义知识精英和他们的政界朋友却竭力掩饰,利用危机中的恐慌情绪和思想混乱,攻击自由市场,将他们自己描绘成挽狂澜于既倒的救世主。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20世纪“大萧条”期间,这一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市场失灵”,或者更准确地讲,自由市场失灵。根据这一学派的说法,斯密所称赞的“看不见的手”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混乱和灾难,而灾难的根源就是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冲动,凯恩斯称之为“动物精神”。既然市场失灵,就需要理性的力量来恢复秩序,如果不能防止灾难的发生,起码也可减少灾难的损失,这个理性力量就是政府,当然,必须是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这一学派主张政府动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监管和行政等微观干预手段,遵循“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调节经济运行,指导和管理市场交易,克服市场失灵,甚至还应该劫富济贫,在实现资源更有效配置的同时,保证社会公平。

    任何拯救都是有代价的,政府干预必然限制个人自由,皈依凯恩斯主义意味着用自由换取秩序和正义。这交易合算吗?事实证明,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更像不平等条约,公众交出部分自由,得到的却是更多的麻烦。姑且不论“大萧条”和全球金融危机到底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看似高明的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漏洞百出,在实践中与设计的目标南辕北辙,所谓治世良药给憧憬理想国的人们造成更多而不是更少的伤害,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以救世主身份行事的政府。

    凯恩斯主义在逻辑原点上就错了,世界上并不存在“社会利益”,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具有思维和感受能力的“社会”,就像不存在抽象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具有思维和感受能力的“人民”或者“民族”。社会由张三、李四、王五等具体的个人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利益可能一致,也可能相互冲突。例如当中央银行为控制通货膨胀而加息时,存款利率上升,储蓄者支持,企业则因贷款成本上升而反对,而且高利率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股民因此遭受损失。又如政府管制产品价格,消费者欢迎,但公司利润下降,损害包括股民在内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任何一项政策都会使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受损,什么是“社会利益”?无法定义“社会利益”,如何制定“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即使当人们的利益一致时,也是由于每个人的具体诉求相同,例如财产和人身的安全,而不是因为他们的诉求符合某个绝对的和客观的“社会”标准。

    在臆造了抽象的整体利益和抽象的利益主体后,要使悬在空中的抽象整体利益落地,变为可执行的具体政策,就必须找到“社会利益”的代表,社会没有思考和决策能力,社会的代表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人。凯恩斯主义知识分子于是当仁不让地以社会的代表自居,宣布唯有他们把握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唯有他们可充分理解“社会利益”,唯有他们能够设计理想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造计划,执行他们治国平天下宏图大略的,就是政府和无所不在的官僚体系。经过如此的概念转换,个人组成的社会变成了精英主导的社会,个人自由与个人权利消融在“社会利益”中,变为多余的累赘。在更多的场合中,个人自由被视为“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障碍,遭到大众的唾弃和极权的压制。哈耶克尖锐地指出,强调集体利益的危险就在于它要求权力的高度集中,而权力行使者所铺就的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凯恩斯主义的第二个根本性错误是假设了一个全能和仁慈的政府,“全能”的含义是无限的认知和执行能力,“仁慈”意味着以救民水火为己任。凯恩斯主义者将“市场失灵”归咎于人的“动物精神”,归咎于市场交易的外部性、市场上的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市场的“非完美”因素;当他们建议政府干预时,却有意无意地假设了政府官员的完全理性,政府干预没有外部性,政府不可能垄断,政府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的政策成本等于零,一句话,政府是完美的。在这短短的序言里,我们无法一一解释这些经济学名词,读者只要对照关于市场和政府的不对等假设,就知道“市场失灵靠政府”的结论来自哪里了。完美的政府当然是我们这个不完美世界的拯救者,不需要什么理论,不需要数学推导,让我们在全能的人间上帝面前跪下祷告,让我们虔诚地假设……

    然而现实中的政府官员和凡夫俗子一样,既有理性计算的能力,也不乏“动物精神”。在计划经济的1959~1961年,政府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极高的投资率导致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的极度匮乏,以至于在和平年代几千万人非正常死亡,这是人类理性还是“动物精神”?2001~2007年,美联储大量投放货币,制造了二战之后美国最大的资产泡沫,泡沫的破灭引发2008年的金融海啸,这又是人类理性还是“动物精神”?电信业被称为“自然垄断”,于是在中国内地只有政府经营的企业才能进入这个行业,电信服务的价格也由政府决定,结果是中国内地的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比其他国家或地区高得多的费率,远远高于私人公司提供电信服务的香港。市场上的“自然垄断”厂商唯利是图,政府垄断就可以保护公众免受垄断之害了吗?

    凯恩斯经济学假定市场参与者是最大化个人利益的“理性经济人”,但在分析政府官员的行为时,却假设他们最大化“社会利益”。对于这个明显的逻辑不一致,凯恩斯主义者讳莫如深。为什么人和人就不一样呢?莫非官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莫非他们从小接受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教育?莫非政府的办公室有着神奇的魔力,进去的是饮食男女,出来的是智者圣贤?如果官员也和贩夫走卒一样,最大化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会利益”,那么凯恩斯经济学建立在沙滩上的理论大厦立即倾覆崩塌。

    《自由选择》一书考察了现实世界中的政府,而不是凯恩斯主义者所设想的全能仁慈政府。在现实世界中,官员追求个人利益而非“社会利益”,他们必然会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公开或隐蔽地为自己谋求好处,例如不顾财政资源的限制,增加福利开支,合法地收买选民。另一类常见的交易是议员通过有利于某些工商集团的立法,以得到这些利益集团的政治捐款。在法治薄弱的新兴市场国家,政府高官的家族直接经营商业和企业,如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家族和菲律宾的马科斯家族,这些家族获得了电信、石油等行业的垄断经营权,利润丰厚的政府合同落入他们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承包商手中。中国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利用职权,批给商人丁书苗铁路建设和设备采购合同,丁则用金钱为刘维护政治和商业关系网。至于官员借审批、监管、检查、收税之机,索贿、受贿的腐败比比皆是,几乎每天都可见诸于报端。

    在政府官员最大化个人利益的现实情况下,研究市场与政府的分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再适用,需要采用由布坎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图洛克、奥尔森等人发展的“公共选择”理论,这也是《自由选择》一书的基本方法。公共选择学派并不因政客的利欲熏心而否定政府,而是强调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只有在公众和媒体的强有力监督下,只有在制度的有效约束下,政府官员才可能按照公众的意愿制定和执行政策。

    即使监督和制约保证了官员与公众目标的一致性,政府的效率仍有可能低于市场上的自发交易,这是因为官员既无激励,亦无信息办好公众委托的事务。官僚体系的特点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些事情做对了,公众认为是应该的,不会有任何奖励;做错了则有可能发生公共舆论危机,并且授同僚以柄,在官场升迁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决定了官僚体系的行政效率低下,基于同样的道理,官僚体系管理下的国有企业也不可能有很高的经营效率。除了激励,信息是另一问题,官员没有足够的信息以完成公众赋予他们的任务。环境污染是经典的“外部效应”,企业排放污染,公众健康恶化,但企业不必为此支付成本,于是就过度生产和过度污染,市场不能引导企业实现“最优产出”,市场失灵了。对此,凯恩斯主义者为美国政府开出药方:为减排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显而易见,补贴额应该等于减排成本,但政府并没有企业的成本信息,只能要求企业自报。结果可想而知,企业普遍虚假高报。后来美国环境总署采取另一方式,让企业在市场上交易“污染配额”,交易价格表明,实际减排成本仅为企业上报数的十分之一!读者也许会问,政府为什么不能查处虚报减排成本的企业呢?政府当然可以这样做,但监督检查也是有成本的,成本有可能高到不值得甚至无法负担的地步,而市场之所以有效,归根结底,就在于人们能够在市场上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为准确的信息。

    强势大政府的兴起非但解决不了市场失灵的问题,而且限制个人自由,窒息了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发动机——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政府占用了本来可供民间使用的资源,压缩了个人发挥的空间;政府干预扭曲了民间的激励机制,社会停滞,企业和个人逐渐退化。处在政府保护下的企业丧失创新的动力,将资源用于游说和贿赂政府,以便继续享受排斥竞争的行政保护政策;个人则依赖政府的福利开支,不再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自由选择》一书描述了战后英国的萎靡不振,今天欧洲的债务危机和日本经济的持续萧条,又何尝不是政府职能扩大、民间创造力衰退所造成的苦果?

    没有个人的创造就没有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从电灯、汽车到移动通信,从绘画、诗歌到交响乐,无一不是思想自由驰骋和灵感自由升华的结晶,无一不源于个人的自由梦想和自由发挥。爱迪生、福特和乔布斯,张大千、歌德和贝多芬,在自由创作的环境中,他们得以运用其天才,给我们留下了哲学、科学、艺术与财富,构成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核心。墨守成规的官僚体系可以维持自由所需要的和平与秩序,充当自由的守夜人,却绝不可能替代自由的创造力。

    弗里德曼夫妇引用生动的案例,说明自由选择和自由交易能够比政府更有效地提升公众的福利,从而印证了亚当•斯密的深刻见解: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能够比刻意为社会着想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用我们不很严格的话讲,利己是比刻意利他更有效的利他,这是《自由选择》的一个中心思想。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自由仅为实现个人目标的一种手段,那就误解了两位作者的本意。在本书的引言中,作者摘录美国《独立宣言》,给出了本书的另一中心思想,“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一个人追求自由和幸福,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和任何方式禁止他这样做,自由就是他的人生目的。

    确立自由作为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所有与这个目的相悖的手段都不具备正当性,特别是那些以抽象集体的利益为名压制和牺牲个人自由的手段。现代人生而自由,这是不言自明的,不需要论证,就连集权专制者恐怕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起码在公开场合也要表示出对个人自由的尊重,那些殿前伺候的大学士只能从后门偷运进反个人自由的迷药。虽然甘愿饮药者不乏其人,仔细观察,大多因缺乏自信,或者妒嫉到宁可自残进宫,好借皇上的鸟铳,将头顶上自由飞翔的同类击落在地。

    个人自由当然不是绝对的,当然可以加以限制,但必须是自愿的,或者说自由只能让渡而不可剥夺。人们也许会问,自残进宫的奴才难道不是让渡了他的自由吗?自由人和宫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而自我限制自由,后者则以自我奴役换取奴役他人的权力。自我限制的方式是制定法律和规则,法律看上去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但若没有法律就没有和平秩序,在暴力横行和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哪里有个人自由可言?法律因此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形成的游戏规则,服从法律并非放弃自由,因为法律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为了维持和平秩序,自由人需要并服从政府的权威,这与匍匐在主子脚下的奴才有着本质的不同。自由人选择政府,在允许政府使用强制性手段的同时,严格地限定强制性手段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序,政府如同法律是保障自由的工具。对于现代人,最重要的自由即制定法律和选择政府的自由,这一自由使他们能够享受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广泛自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许小年

    2013年5月14号于北京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6 23:09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7-27 00:49 编辑

         瞧瞧人家,讲得多清晰、全面而透彻!许小年,最令人崇敬的经济学家。我觉得以凯恩斯和alma为代表的政府主导主义者们,根本问题,就是不懂人性(当然也有的是假装不懂)。不知道人都是非理性的,不知道人的自私立场注定了这个世界是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矛盾体,注定是杂乱而多维的,从来也不会有—条所谓的正确道路,只有各利益体不停地相互竞争和妥协不停地达成平衡的路,这也同时使世界具有了活力,是动态的,是随时可以校正的,而且因为动态所以稳定。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7 01:07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7-27 01:09 编辑

      宗教和文化,由于歧义多而复杂,且应用条件多变,从来就不是刚性的,很容易被执行人用来谋取私利,难以作为强制的硬性规定,不具备可执行性。只能先被个体用以精神提升,进而提升群体的信仰,并对社会治理起辅助作用。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7 10:15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27 10:33 编辑
许小年为《自由选择》作序:作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许小年作序:作为目的和手段的自由

    世界从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7-26 21:05

许小年说的很好啊。
但是,我前面贴出的由年轻的中国政治学者写的文章,或许可以反驳和修正许小年的观点。
弗里德曼是典型的经济自由论和市场论的拥护者,但是,最近托尼朱特的遗作《沉疴遍地》,在西方的语境里,提出了另一个药方。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7-27 20:07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7-27 21:21 编辑

前面Alma引的文章的确是篇好文章,但他的自由主义的内含和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是不同的内含。他的自由主义是指平等,人道等一种社会观。故谈不上谁驳谁的问题。有些观点我并不认为有理,比如春运例子,比如对社会想象的估价。但不失为一好文章。文中春运例子表明作者对经济学理论了解不够。

许小年的序实际开始就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08年金融危机恰恰是被认为政府对华尔街缺乏干预太少,后来美国政府出来救,恰恰说明了巿场的局限性。市场是万能的话,也不需政府出面干涉了。从这点上来看,许小年牛逼烘烘的并不怎么样。当然我承认我对他了解不够。下半部分则把政治伦理上的自由和经济上的自由混为一谈。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许小年对自由和市场的鼔吹。我只是从文章本身来讲。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7-27 20:38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7-27 21:22 编辑

我又往前翻看一下,Alma兄有关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各种家说法完全不成立的。这说明了社会理论的研究和自然科学一样是需要基本的技能训练和知识。不能用常识common sense和传说(myth)来作为论据。在那个同性恋的帖子中太多的常识和传说。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7-27 20:58
我到是最近在看这本书,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者斯蒂格利茨写的。当然他是左倾的的。
[attach]73324[/attach]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7 21:44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7-27 21:52 编辑

      Jwang兄,煲汤盐多了就加水,水多了就加盐,岂有一定之法呢?从美国来说,缺少的正是政府管控。以中国来说,缺少的却是自由市场。许经济学家聪明智慧,在当今国内舆论环境下,如何能做到不暂时混淆差异而以一本根于世界环境之书而序指国内?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8 00:04
前面Alma引的文章的确是篇好文章,但他的自由主义的内含和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是不同的内含。他的自由主义是 ...
Jwang 发表于 2013-7-27 20:07


其实许小年教授说的自由,在我国宪法上都清清楚楚的列着呢,可是我朝宪法的执行得很差。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8 00:19
Jwang兄,煲汤盐多了就加水,水多了就加盐,岂有一定之法呢?从美国来说,缺少的正是政府管控。以中国 ...
ssjj 发表于 2013-7-27 21:44


是的,我朝当前急需市场的而不是政府管控的经济。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8 00:4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28 01:00 编辑

上帝与佛祖与我同在

我们在历史中走了那么久那么远,这些都要拜托18、19世纪以来的先贤们的伟大功力,他们扫除了附着在人头上的神话,激发了理性思索的伟大力量,也唤起了自恋的苦恼。

以前我们总认为我们相信科学和理性主义是一种偏好,其实我们是将科学当成偶像崇拜的敌人。因为神明已经被我们赶走了 ,神明已经被去神秘化了,所以人就学着神秘化自己的环境,但这个时代也结束了。

信仰是无所不在的,这是人本质的需要。为了让人的生活变得与上帝时代一样有意义,于是人开始将自我投射到物体上、商品上,马克思批判这种人类的精神叫拜物教,这个名词现在依然有效。

信仰的意愿,从一种没有偶像的宗教发展到一种更注重反省自身的状况,信仰开始越来越集中到人类自身的直接生活和他能相信的一切经验。由于人的内心需求是真实和真诚的,所以需要一种摆脱上帝和佛祖的意识形态,这就是一种亲密性的社会形态,一种没有上帝和佛祖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个意识形态里,温暖就是我们的上帝。因为,在物质和社会本身的客观环境中,人找不到这些意义(桑内特)。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是自己的上帝,变成了这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3-7-28 01:09
上帝与佛祖与我们同在

我们在历史中走了那么久那么远,这些都要拜托18、19世纪以来的先贤们的伟大功力, ...
alma 发表于 2013-7-28 00:43

老李,俺似乎厌倦了谈玄轮道,但见你这段又似乎得说一句:既然站在宗教之外隔靴搔痒,那还是别说为好,呵呵。要说理性,二十世纪最理性的大概维特根斯坦要算一个,而他片段性的言论之一是:不是我卓越的大脑需要拯救,而是有血有肉的灵魂!个人认为任何宗教都需要理性的洗礼,但宗教的核心以及本质永远是非理性的,超验的,是理性所解释不了的!

如果你知道梵蒂冈封圣(圣徒)的条件之一,以及,如果你愿意的话,去找些密宗修炼的一些体验类的文字来看看,也许会对神秘有那么点敬畏!

理性是必需的,但有时候,理性就好比陡峭山路边的矮树丛,以至于因为其存在,你我可以在狭窄的山路上快步行进!可你砍掉那些树丛试试?帕斯卡尔说那会立马让我们汗出如浆!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28 01:2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28 01:37 编辑
老李,俺似乎厌倦了谈玄轮道,但见你这段又似乎得说一句:既然站在宗教之外隔靴搔痒,那还是别说为好,呵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3-7-28 01:09

我最近在阅读宗教崩溃后,人是如何获得他们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个发展过程的。你说的密宗这事,以前也看过一些资料,那是相当诡异和匪夷所思的。

但是,我对人类理性的狂飙突进还是深表怀疑。理性无法解决人的意义问题。当然,这可能是个伪问题,但是这确实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我相信神明是存在的。人类的理性最终会证明,上帝和佛祖就是与我们同在,而我们视而不见。

神不仅是个人的个性、活力、合乎道德或缺乏道德的秉性以及爱好的需要的理想化,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个体之间的社会生活形式赋予了宗教观念以内容。……宗教存在于社会关系形式之中,有了宗教,这些社会关系形式便于其经验内容中摆脱出来而获得独立 ” (西美尔)

但是佛祖有佛祖的意思。佛祖和上帝之间的距离相隔一个银河系。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7-28 05:44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7-28 08:36 编辑

我并不质疑中国需要更多的巿场这个观点,我是质疑许小年做学问功力。这文章做为一篇报纸上宣传的文章,我们可马虎点。但作为学术文章就太欠缺了。

    比如他又说,"任何拯救都是有代价的,政府干预必然限制个人自由,皈依凯恩斯主义意味着用自由换取秩序和正义。这交易合算吗?"

政府干预必然限制个人自由。这种讲法或许对中国的现实有意义。但不是做学问可取的态度。政府干预并不必然限制个人自由。再拿08美国政府于预金融巿场的行为为例。这个行为没有限制任何人的自由(政治上的,或经济上的)。但是美国政府买入了占有绝对的控制权AIG的股份,这限制了AIG这个公司的决策行为。这实际是个再分配的过程。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去买这种高风险的股份,税收人为AIG担风险。由于政府资源巨大,这种高风险变成低风险。经过几年AIG马上赚钱。政府出售股份,又收本又收利。从这角度,纳税人好象没吃亏,但实际上是吃亏了。而且AIG之后又赚钱了,AIG的机会成本降低。钱都给AIG赚了。这改变了分配。但是当初政府不救AIG的话,信贷巿场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这个也是政府干预,但没有限制个人自由。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8 08:18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7-28 11:16 编辑

      以国内之学术现状如何与世界列强比?不会象宣称的那样真的以为中国是强国了吧? 哈哈!以可怜而悲惨的国内学术界来说,就凭许敢于针对病根说真话,也足以令人崇敬了,自然算出色的,但又如何与如云的国际大师们比?发明药的人自然历害,能把药取来灵活运用于各种病,不也是医生的智慧?许不过是抓弗里德曼这付药试图医国内之病。况且此政府也非彼政府,国内并不仅仅是需要更多市场的问题,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么。有什么病下什么药,同时什么药也不可能治百病。不审时则宽严皆误。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8 11:33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7-28 12:55 编辑

      alam兄,真的有市场吗?。。。。没有!只有经济。真的有经济吗?。。。没有!只有政治。真的有政治吗?。。。。没有!只有贪婪。。。。真的有贪婪吗?没有,只有虫子。。。。。。,但是,如果真的没有了人性,连虫子也不会有。。。。,     
      
  对人来说,明白不过是糊涂,理性实际是非理性,问题从来就是这么诡异,人本来就是—场悖论。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29 10:57
雨中独舞  发表于 昨天 23:18
你就直接绕晕老李吧!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
        世上从来人绕事,何尝有过事绕人。
        人心本未向明月,怎怨明月照沟渠?
        沟渠明月自有故,明月人心却相弃。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7-31 23:20
我最近在阅读宗教崩溃后,人是如何获得他们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个发展过程的。你说的密宗这事,以前也看过一 ...
alma 发表于 2013-7-28 01:28
有个年轻的物理学家,学问做得很好,且是唯物主义者,然后他就跟牧师辩论。他对牧师说:“我通过我所学过掌握的科学原理,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牧师说:“孩子,你说的是对的,上帝也相信你。”

所以,宗教针对的是人的终极关怀、大精神,现实生活,可以用相对真理即科学进行论证。即,人不能论证神,否则人就是神了;神是用来信仰的,不是用来论证的。人是有限的,神则是无限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31 23:24
有个年轻的物理学家,学问做得很好,且是唯物主义者,然后他就跟牧师辩论。他对牧师说:“我通过我所学过掌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7-31 23:20


我今天对学生说,我退休以后就去做博士后,专门研究宗教崩溃以后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7-31 23:36
我今天对学生说,我退休以后就去做博士后,专门研究宗教崩溃以后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

...
alma 发表于 2013-7-31 23:24
“我今天对学生说,我退休以后就去专门研究宗教崩溃以后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 这句话,我更欣赏!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1 00:34
等待野蛮人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3-8-1 10:39
我今天对学生说,我退休以后就去做博士后,专门研究宗教崩溃以后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

...
alma 发表于 2013-7-31 23:24


对现在啥子研究结果都难提起兴趣(都“崩溃”了),对李老师这个倒极为好奇......,引颈以待,真的。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1 23:37
等待野蛮人
alma 发表于 2013-8-1 00:34
寻找野蛮人!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2 02:1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8-2 02:33 编辑

佛祖一直拥我在怀

我刚出道时,那是90年代初,研究生在读和刚毕业,我有幸遇见和聆听过20年代出生的老一辈学者,他们的风范我一直感念在怀。一次我去华师大开会,顶着我导师的威名,懵懵懂懂啥都不懂,来到会场谁都不认识,会议上说的让我大开眼界,我立刻了解,那是恩师让我去学习去闯荡。

午饭的时候,见到会议主席,我报我导师的名号,他立刻把我拉住,你好,杨先生好吗。你就坐我边上我们一起吃饭吧。如果你觉得怕,你就跟着我吧。

他就是杭州大学著名的工程心理学家朱祖祥教授。
我现在才了解,上帝爱我很久了,佛祖一直拥我在怀。

作者: nomax    时间: 2013-8-2 11:07
怯魅时代

自启蒙到现在的几百年间,都可以称为怯魅时代。这是个对信仰、宗教和传统的大扫荡的年代,每一 ...
alma 发表于 2013-7-19 01:34


无来由的想起一句“集体是不决策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3 00:12
碎片化读书

读书的方式最近发生了很大变化,按说我这个职业就是要读书,学校开给我工资,除了教书研究写作以外,就是让你读书的。但实际上,能整块切下来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学校里如果有整块读书时间,更多是在查论文读论文。或者是为了项目尽可能的查阅资料。读书时间实在不多。我发现读书更多的时候是在地铁里的20分钟,陪孩子读外语的90分钟,和睡觉前的40分钟。读书时间已经被碎片化了,尤其是非专业的闲书,更是如此。

1.        完整的阅读
一本书是否可以被碎片化的阅读,这个事情已经不需要讨论了,它就是事实,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可以讨论的是,一本伟大的书如何被碎片化阅读?显然,应该是尽可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伟大的左翼地理学家大卫哈维的成名作《地理学的解释》我就是一口气读完的,当年是因为要做博士论文,所以就这么读下来了。我被他精炼、确定和哲学般的文字气息着迷。最近阅读哈维的《巴黎城记》,显然是做不到一口气读下来,是时断时续读下来的,但是在这一个礼拜完成的,在期间我就只读了这本书,其他的阅读全部放弃。伟大的学者如哈维,其实也不是每本书都是精品,他虽然写了很多著作,据说真正伟大的就5本。地理学的解释和巴黎城记,应该被列入这五本巨作之中。

一口气读下来,应用所有松散的时间,地铁、陪读、闲暇、饭后和床前等等时间,这是阅读一本伟大的著作应该有的方式。最近如此阅读的是一本桑内特写的《肉体与石头》。桑内特是与哈贝马斯、阿伦特其名的伟大的社会学家。在这本时间跨度长达2000年的历史社会学著作中,桑内特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城市街道中人们看似越来越自由而且个人的空间受到更多的尊重、空间的移动也变得越来越快捷舒适,但是,我们其实是被逐渐禁锢了,这个历史要从声音的伯利克里和图像的哈德良开始叙说。

我发现应该一口气读下来的书,一般都有宏大的叙事和伟大的视野和明确的线索,这些都围绕作者的洞见和历史的狡黠,如果无法完整阅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对历史玩笑的线索失之交臂,无法整合这些惊心动魄的沉重的压迫性的史观。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3 00:47
2.        断续的阅读
有些伟大的著作迫于时间压力,无法做到完整的阅读,确实是无可奈何。譬如伟大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他这本著作是写给法国高中生的,大家小书。我在阅读中国这章后,发觉布罗代尔有两个观点异常深刻,1,他说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不前,官僚阶层(士大夫)阶层应该付重要的责任,2,人口太多而导致中国技术发展动力不足。阅读中国后,然后找个时间再去阅读欧洲,对比布罗代尔是如何认为欧洲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因的。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找时间也可以阅读印度、阿拉伯文化等等。这些确实可以分开读。

分开读的书的原因,除了时间问题以外,书的写作方式确实是可以分开读的。譬如桑内特写的《公共人的衰落》,我看完序言,直接就看书的结论:亲密性社会的理论。看完后,再倒回去去看巴尔扎克时期的法国。桑内特长袖善舞,论据复杂,洞见异端,但确实神出鬼没。他这本书可以将亲密性社会的形成在历史长河的脉络中判断,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在历史文献和文学艺术中找到证据。所以,我们也可以跳过某些证据直逼另一些证据。

有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写历史著作如写小说,就是魏斐德,他写《戴笠》就是如此写法。虽然小说的阅读应该是连续性阅读的,但是,个人历史确实也可以分段。当然分段也是应该连续的,但是因为时间原因无法做到连续,不过魏斐德的每一部作品读起来都是赏心悦目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3 01:10
3  天才的著作

有些天才的著作很难做到断断续续,譬如本雅明的《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这部书不太长,但这部书有一股气息在引导你,就是本雅明的洞见的气息,他在这本书里解释了为什么摄影术和复制技术的成长是对灵光的破坏,但是以我愚笨之徒,显然对灵光是不太容易懂的,更何况是对灵光消逝。

还有库切,他那本《内心活动》对150年来的伟大欧洲作家做了点评,按说,由于作家不同也就评述不同,这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但是我很少见到一位作家可以写出那么犀利而深刻的文学评论,即使是充满了偏见,我也对这些偏见充满敬意,爱不释手,积攒每次地铁和陪读的时间,就把他读完了。真是伟大的文学评论。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3 01:24
4. 地铁上

有些书确实可以在地铁上读,譬如英伦天才德波顿的一些作品,最近小德在中国混得不错,有不少作品出版,包括《幸福的建筑》《写给无神论者》,但是都是一些散文化的建构论,可以作为饭后茶点,虽然小德确实在围绕一个主题在写,并具有历时性的建构,但是明显是因为功力不足而显得比较轻浮,这比较适合地铁。

有的大部头作品因为是资料性,虽然写得比较盎然,但也是可以分开的,譬如《20世纪思想史》,这部上下册的巨著,表面上确实有宏大视野,但是因为伟人和事件之间缺少横向的联系,或者说没有强调这些联系之间的因果解释,而显得这部巨著如百科全书,所以,也适合字典版的查阅。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3 01:57
5.  无法完整的阅读

有些书确实可以断开读,她的特点就是分段的、资料的,或者是可以跳开某些论据的,我发现法国人的大多哲学著作,都可以分开读。但是有的著作,很难分开读,倒不是因为他写得如何伟大,而是其中的逻辑性的紧密、趣味和压迫感。

我举两个例子,一本是弗雷泽最近写了本《城市的胜利》,书里他以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观点,阐述了城市生活对美好和生态的压倒性优势。因为他论据充分,一气呵成,书里批驳了索罗的瓦尔登湖的浪漫乡村主义对生态的破坏,这完全是一种理性的力量。

另外一本看来是非理性而显得有理性有论据的巨作《失控》,这是一本伟大的极端著作,他书里描述了无生命的机械和计算,如何通过组织(一种类似于分形的方式)而获得生命的方式,我被此书描述的未来吓得屁滚尿流,但确实爱不释手。
作者: Jwang    时间: 2013-8-3 02:48
alma兄读书不少。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3 02:48
6. 书的气息

每一本书都有气息。书与书之间的气息会干扰。所以,即使是断续的阅读,也应该是将一本书读到底。我自己就发现这个规律,即使是碎片化读书,也会应该将碎片化的时间收集起来一本一本的读,而不应该同时读很多书。我知道很多人都是同时阅读很多书的,但我做不到,他们是天才。

至于如何读一本书,那就见仁见智了。完整的读,还是挑着读,还是倒过来正过去,还是怎么读,要看这本书的质量和阅读习惯。

每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连续的。即使是一本诗集,或许看来是可以一首一首分开读的,但是诗人、编者其实是将这些诗歌编织到一定的脉络中,应该是按照脉络读的。诗的气息是连起来的,相互缠绕的。这就是诗集,也是书信,和书。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3 19:54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8-3 19:55 编辑
碎片化读书

读书的方式最近发生了很大变化,按说我这个职业就是要读书,学校开给我工资,除了教书研究写 ...
alma 发表于 2013-8-3 00:12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一点alma非常值得我向你学习,与你做同学,除了要好学好想好知外,还得有好的体力,你的作息时间看起来更像是在美国。说到读书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这段时间,全国江浙沪集中供暖的待遇我还真点受不起,不是中暑就是热感冒,读书的兴致也少了不少,些许的碎片时间都用去学习分析照明设计案例了,让一个文科生做理工科的事,个中滋味:累并快乐着。

见你提到哈维的「巴黎城记」,不由得想到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当初关于那两本书引出的主题帖子也因你"毕业"而中断,很是遗憾。我也是因为「巴黎城记」而爱上哈维,我在想老李如此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近来如此钟情于诗歌,是否受哈维的影响,欲将诗歌与小说中众多的历史思想重现光芒。哈维在「巴黎城记」中,将地理和空间的维度融入过去以时间维度办主的线性的历史,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引入空间的维度,比如将空间本身作为生产对象来对待,运用历史地理唯物论的方法来理解特定时空下都巿变迁的动力的叙事方式着实让我震惊了一把。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更多的是把视线放在奥斯曼对巴黎进行"创造性的破坏",从而诞生了一座现代化都巿的过程中,觉得19世纪中期的巴黎和21世纪初的中国城巿就是一对双胞胎,左脸和右脸,不过跨越了时空和空间,甚是觉得痛。但再读就没了能作为中国城巿变迁之镜像之感了,因为中国有太多的奥斯曼化,却缺少一个真正的奥斯曼。而且现在觉得奥斯曼的最成功之处并不是打造了一座现代化的都巿,而是巴黎成功地成为了一座全世界资本流通集中的城巿。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3 20:15
在读哈维的「希望的空间」,他在书中批判迪尼斯是一种"变质的乌托邦",我虽然不能完全认同于他的视角,但对于他在阐述后现代社会问题时,运用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建筑学、城巿规划理论等多种学课很是敬佩,特別喜欢像哈维这样一类学术博大、无所不包的学家著作。

弱弱吐槽一下我国当下的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家,太多人把自己的角色放的太重,而把民众生活的理念阐述的太轻。老李同学,并非针对你,是指普遍存在的现象。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3 20:20
ipad上的书名号在哪,我找不到,只好用「」代替,求解,谢谢。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4 00:49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一点alma非常值得我向你学习,与你做同学,除了要好学好想好知外,还得有好的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8-3 19:54

雨版说得没错,奥斯曼打造的不仅是华丽的巴黎,更是资本汇聚的巴黎。但是现在的巴黎,则变得非常昂贵,因为历史城区需要全面保护,所以资本就进不来。19世纪末期穷艺术家可以占据左岸的咖啡馆高谈阔论,这种场面现在的巴黎已经越来越少见到了,因为穷艺术家负担不起在在巴黎旧城的生活了。 这就是保护的代价。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4 00:5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8-5 11:39 编辑
在读哈维的「希望的空间」,他在书中批判迪尼斯是一种"变质的乌托邦",我虽然不能完全认同于他的视角,但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8-3 20:15

您说的没错,所以我也觉得最近20年来的设计主流思潮不正确,话说回来,历史上的建筑学主要都不会把使用者放在啥高贵的位置。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4 03:4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8-4 04:02 编辑

我这一代承上启下,身负重任。吐槽不是我的任务,建立才是我的职责。

我们必须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用自己的学养和功力,在自己小小的研究领域内,建立一个参考级的规范。有时,你必须像学霸那样,拒绝所有人的吐槽,要明确其他人都是菜鸟,你自己才是被历史挑选的承担者,这就是精英的任务,为民族的发展确定一个小小的指针,你必须勇敢的承担起历史交给你的职责,并为自己的成就、缺陷和偏见在历史长河的检验中负责。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7 06:56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8-7 13:41 编辑

十  一丝不挂

一丝不挂很重要的意思是身体上没有任何附着物。但是从宗教来看指的是不带任何的自我主观。一丝不挂的人都是圣人,都是将自己完全奉献的人。与这个词有些关联的是一丝不苟,指的是任何细节都讲究,通常这样人可以作为学者、律师、医生和艺术家。所以,一丝不苟似乎是和一丝不挂是完全相反的。

不挂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了无牵挂。这从意念上说,就是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个不挂是与上面的不挂不太一样,上者指虽然不挂,但是要将自我献给一个先验的本体,其实是有挂。后者是说,应该超越这个本体,真是无挂,挂无可挂。

要做到一丝不挂和一丝不苟实在太难了,做到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伟大,但更难的是两者都能做到。为谁挂,为谁苟,为谁不挂,何处无挂。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9 17:52
我这一代承上启下,身负重任。吐槽不是我的任务,建立才是我的职责。

我们必须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用自己 ...
alma 发表于 2013-8-4 03:43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22 23:5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8-23 00:52 编辑

十一   时间的敌人


度假途中一路读书,是最近读闲书最快乐的时光。读了四部大作---------《世界,一部历史》(前200页),《萨福》、《最后的日记》和《查令街84号》。这几部都是我在客栈里找到的,但读来全忘了旅行,捧在手里静静地呆在客栈里,静静地读,静静地眺望古城、雪山和村野。

书籍真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奇妙感受。马克思韦伯说的怯魅时代以来,切除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主要是我认为的是历史的价值观、信仰和情感。也就是切除了时间,切除了时光。当下就变成了永恒。生物学者会告诉我们,很多动物与时间的关系几近这样,当下为永恒,而记忆飘渺,没有意义的瞻望,只有窘迫的时间缝隙。

书籍是时间的敌人,书籍可以挽回我们极野蛮的返祖归宗。阅读不是PRADA君说的二手人生,而就是我们的人生,至少是我的人生。

时空压缩是当代的主要特征。十二年前我从上海出发达到梅里雪山化了一周时间,而现在我达到那里只要2天。我买张机票明天就可以达到我热爱的格林纳达,也可以明天飞去彼得堡,只要我愿意。时光的故事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当下。而谁能为我们保留时光的完整感受呢?

今天是我重要的一天,我昨日刚告别梅里,今日就收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发给我的邮件,告知我的研究项目已获批准。这是我的第三个国家基金项目,我保持了每击必中的成功率。我感叹佛祖待我恩赐有加,一直拥我在怀。佛祖一直安排我一些细节和琐碎的事情让我做,让我去分析一些微小的局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思想、语言、理论是文化最重要的东西,是时间长河上的荣光。但是我以为:在佛祖看来这些都应该是抛弃。佛祖总是在远处。但也在近处,只是我一直还在寻找。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23 01:4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8-23 02:01 编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她眺望黎明。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26 00:01
十一   时间的敌人


度假途中一路读书,是最近读闲书最快乐的时光。读了四部大作---------《世界,一部 ...
alma 发表于 2013-8-22 23:54

是的,阅读也是我的人生,哪怕近期忙得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在椅子上坐上一会,也不忘在睡前翻上几页书,而且一直坚持读纸质的书,喜欢淡淡的墨香,喜欢随手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当时读书的心境,一本书看完后其就成了一本不可复制的我的专属读本。

恭禧alma的项目获得通过,很为你感到高兴,真的,与你做“同学”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所聊的话题可以从古至今,从情色到哲学,可以偏激,可以歪理,甚至有时言语比较直接尖锐,但从不用担心双方会起冲突,继续共勉!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3-8-28 23:32
十一   时间的敌人


度假途中一路读书,是最近读闲书最快乐的时光。读了四部大作---------《世界,一部历史》(前200页),《萨福》、《最后的日记》和《查令街84号》。 ...
alma 发表于 2013-8-22 23:54


《查令街84号》1986版电影拍得非常好,推荐alma和雨版有时间不妨看看。“罗宾逊夫人”安妮·班克罗夫特演海伦,“汉尼拔”教授安东尼·霍普金斯演弗兰克,拿下当年英国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女主角三项大奖。风华正茂的George Fenton同学凭这部影片的出色配乐开始在影业主流中崭露头角,这厮居然还引用了Corelli的A大调教堂奏鸣曲第3号这么冷偏的曲目——太臭屁了!俺唱片架上还留了这张原声CD,2007全球限量1000枚。

[attach]75878[/attach]




作者: alma    时间: 2013-8-29 00:37
楼上兄弟,您把这张原声音乐交出来吧大家分享一下吧
电影咱看过,可这原声真没听过的啦。

PS: 为什么采用了Corelli的奏鸣曲,因为HH在给弗兰克的信里,提到了Corelli的奏鸣曲。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30 00:36
《查令街84号》1986版电影拍得非常好,推荐alma和雨版有时间不妨看看。“罗宾逊夫人”安妮·班克罗夫特 ...
bodyheat 发表于 2013-8-28 23:32

《查令街84号》,b兄,你相信男女间有纯真的友情吗?我相信,所以常被周边的人嘲笑!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3-8-30 03:07
《查令街84号》,b兄,你相信男女间有纯真的友情吗?我相信,所以常被周边的人嘲笑!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8-30 00:36

俺信,为什么不呢?自己和身边朋友中这种例子太多了。
俺在饭局上曾经总结过一句话,“男女间不就是那份儿“贼心”么!把心留下,贼放了,纯真它就有了。”。
有些人心里贼太多,总也放不干净;有些人是心里那个贼太贪或者很少得手,于是总也不肯出去。~都缺练。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8-31 00:24
俺信,为什么不呢?自己和身边朋友中这种例子太多了。
俺在饭局上曾经总结过一句话,“男女间不就是那份 ...
bodyheat 发表于 2013-8-30 03:07

所以人哪,还是得多多锻炼,有益身心!
作者: alma    时间: 2013-9-7 03:3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9-7 03:48 编辑

菜鸟因为灌水很多,发帖量超过一定数量而被提升为院士,这显然是本坛数据控制与论坛程序操作失误,而让一位喜欢胡说八道的人被提升为最高等级,我把这个等级看做是超过版主的荣誉。

菜鸟曾经作为马勒的爱好者,突然转为马勒的批评者,显然让很多人跌了眼睛,但更重要的是,我对马勒直接批判的态度,这会让本论坛颤抖不已。有很多论据还在我手里没有发布,让那些热爱马勒的音乐爱好者发抖吧。如果我愿意,我随时准备扫荡他们。


作者: zxh999    时间: 2013-9-7 09:26
回复 alma 的帖子


    颤抖了吗?没有,发抖了吗?没有。建议你先证明自己比马勒高明,或者写出比马勒好的作品,再来评价马勒为好。你现在的行为,打个比喻,就好像,离婚后,不断攻击前妻一样。仅是建议,如有冒犯,请谅解。BTW:既然不喜欢马勒了,就把用户名改了吧
作者: ssjj    时间: 2013-9-7 22:39
     我觉得人什么时候学会了扫荡自己,才算是进步。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9-8 00:41
点评
Rozinante 发表于 昨天 10:06 删除
这还了得?以后谁还敢说郎朗是狗屎啊?嘿嘿。另外ID不能改的问题alma抱怨好几回了。
-----------------------------------------------------
论坛ID不能改是正确的,因为alma的感情比较丰富,他三天改一ID,你受得了吗?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9-8 02:29
论坛ID不能改是正确的,因为alma的感情比较丰富,他三天改一ID,你受得了吗?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9-8 00:41


呵呵,我对论坛规则没意见,只是说明一下为啥alma跟马勒“离婚”后还保留了马勒夫人的名字作ID。
作者: alma    时间: 2013-9-26 01:31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9-26 01:38 编辑

今天因为情感的原因,我参加了一场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的致敬莫扎特的音乐会,下半场是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是我第一次现场听莫扎特安魂曲。我的老师前几日仙逝,他的公子是本场合唱团的男低,邀请我们参加这场音乐会,并为我的老师送一程。这个邀请我是不能不去的。

我发现一个问题,合唱指挥比较难当,尤其还是一支业余的合唱团,话说该场指挥也是美国合唱团的知名指挥,但乐团却很业余,如何将一支业余合唱团调教好非常困难,尤其还是临时的指挥。我校最近聘一位莫斯科毕业的合唱指挥任教,我曾经和她讨教过合唱指挥应该如何调教各种声部,她语焉不详,让我无可奈何。但是简短的谈话里我知道合唱指挥不容易。

上海最近涌现出很多支业余合唱团,我现场听过的就不下四个,而且各有专长,有以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见长的,有以现代作品见长的,有的还发行唱片。

我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业余合唱团里,外国人不成比例,上海超过2000万人口,外国人应该不到100万,但是我发现今天合唱团里居然有30%的西方人。这说明老外音乐的素养很高,至少能读谱,而且还以参加这种合唱团为乐!但是我们就不容易,我记得另一支合唱团一直在招人,招各种声部。

我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管风琴,声音不好,几乎没有低声部,声音也不够壮丽。这事也正常,我去过那么多次,也只听过这个管风琴响过两次,这个使用率太低。本场的管风琴乐手最近刚获得美国大奖第一名,他确实演得非常不错,就是东艺的管风琴声音实在不给力。
作者: alma    时间: 2013-9-26 01:43
说说莫扎特安魂曲的演唱,本场的缺点实在太多,最明显之一的就是各个声部黏在一起,其他缺点就不说了,这说明合唱指挥的合团训练太少。

莫扎特两个最伟大的合唱曲,我还是比较喜欢C大调弥撒更多一点。
作者: alma    时间: 2013-9-28 03:3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9-28 03:33 编辑

最近听了邓泰松的钢琴演奏会,上半场是德彪西版画、李斯特传奇,下班场是肖邦。邓是肖邦大赛的冠军,显然肖邦是很好的,但是我听来,其实他的德彪西更好。邓这家伙其实很厉害。我纳闷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很少德彪西的高手。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旋律乐句不多,更多的是和声乐句,譬如演奏版画。肖邦音乐中旋律乐句很明显,中国乐手普遍弹得很好。这个事情就显得比较诡异,德彪西自己结合了很多东方的和声,创造了独特的音乐形态。但是我们的钢琴家就不是那么喜欢弹德彪西。这事不是说中国传统缺少复调,或者是单线条的旋律语言就能说得通的,难道越南人的传统音乐就有复调吗?

还是中国培养钢琴音乐家有偏颇啊,我倒是认为德彪西那种音乐是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