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八缸的黑胶世界(最喜欢的黑胶唱片72楼开始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1 22:14
标题: 八缸的黑胶世界(最喜欢的黑胶唱片72楼开始了)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3 18:43 编辑
八缸的黑胶世界
喜欢音乐、喜欢黑胶的声音、喜欢DIY带来的乐趣这个过程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一直想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闲暇时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趁着还没健忘还能回忆起点东西赶紧的就写吧!本来在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CD大举进攻、摧城拔寨的时候我以为黑胶要走入死胡同了,看着周围的朋友纷纷贱卖黑胶片和唱机投入CD的怀抱真是有一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早晚要轮到自己选择啊。当时只是感觉从小就听着电唱机长大,黑胶已经成为我回忆童年、回忆走入音乐世界的代理人了,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要放弃实在是不舍得才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当时为了帮朋友们的忙收下了他们留下的大量黑胶,自然朋友帮忙嘛也花不了几个钱,我还要出运费自己雇车拉回来。当时是朋友请吃饭说是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千恩万谢的、哪知道时光转移现在黑胶又回来了,搞得现在每次碰到都逼着我掏钱买单。。。。。。
在音乐板块开了头后会不定时的更新!涉及的内容都是和音乐有关的,自然黑胶软硬件会占大部分,也有一些自己DIY器材以及早年上海音乐爱好者、音响发烧友活动的回忆。现在认识到黑胶声音好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希望在这平台上大家畅所欲言,一同总结把玩黑胶的经验教训,以及收集黑胶的版本信息等等。
关于为什么要写在音乐唱片板块的解答:这个帖会用很大的篇幅写黑胶软件,有shinelb版、metamophore兄、amrs兄、念经大师等一众版主好友们把关我心里有底、不足之处便于向大家学习。还有就是以前很多一起玩的同好都失去联系了,如果这个帖子能让你回忆起当年我们在“卢宫”门口换卡带、在延安中路“中图”门口谈唱片、在“达丰”门口谈DIY经验那段岁月,就赶紧现身吧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我已经退休不是做生意的!所有涉及到的器材软硬件我都没有办法帮大家找到!请见谅。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1 22:16
成为音乐爱好者并非偶然,小时候大院里有2位邻居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京剧院的,他们一位从早上开始练声,一位中午以后开始拉二胡,晚上拉小提琴。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都充满着嘹亮的男中音和优美的琴声!日复一日耳需目染的缘故吧,音乐从此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伴着这些歌声和音乐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上小学时有过一次机会可以去少年宫学习钢琴,因为老师说我乐感不错而且手指够长,不学钢琴可惜了。也许是男孩喜欢动手的原因鬼使神差的去了少科站学习电子线路,装矿石机去了。现在想来我这个喜欢折腾的毛病当时就有苗头了,呵呵。
上初中时上海广播电台有一档叫外国音乐时间的节目,播出时间是每天中午的11:30分到12:00点。那时下课时间是11:20分如果立刻赶回家的话是11:35分,还能听25分钟音乐。如果碰到老师拖堂那就完了,听不了几分钟。所以那时候最怕的就是老师拖堂了。只要一下课就飞也似的赶回家守着台红灯牌收音机收听这档节目。就是这档外国音乐时间成了我进入古典音乐大门的领路人,加上我那个上海京剧院的邻居家里有台电唱机整天放着不知名的优美曲子、慢慢地贝多芬、莫扎特、巴赫、保尔莫利亚乐队、JAMES LAST乐队、曼托瓦尼乐队。。。。。。这些大师们的乐曲、乐队变得熟悉起来,音乐从此走入了我的人生。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1 22:19
这张唱片不是我买的的第一张唱片,是我们一起DIY机器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把他当师傅看,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很尊重他。那时晚上我只要有空就会去他家和一帮朋友聊天。大家谈音乐、谈自己DIY机器的经验、谈那里能买到好的电子元器件。。。。。。这张唱片到现在应该差不多接近三十年了,内衬有些发黄但是画面依然漂亮,声音也很好。也是从这张唱片开始认识阿巴多大师的。这张唱片属于我复听概率很高的,放在最前面是里面有我的青春、有我的回忆、有我从一个菜鸟成长为音乐爱好者的全部。[attach]84840[/attach]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1 22:20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15 18:24 编辑
将近三十年前我自己买的第一台电唱机,是台Technics SL-1700直驱型唱机。配SHURE V15 MM头,现在还能用。这个盘我把输出线给换成怪兽线了。美国怪兽线是最早进入这里的发烧品牌[attach]84841[/attach]
不同时期调整的各类唱盘
[attach]85887[/attach]
这套组合使用的时间长点
[attach]85889[/attach]
自己一个人玩不太好,家庭成员看电影听音乐的地方
[attach]85890[/attach]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1 22:23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1 18:59 编辑
下面是现在在用的一些黑胶机器。
这是英国的NOTTINGHAM ANNA LOG
SME M2-12R 搭配 Ortofon SPU Synergy唱头
NOTTINGHAM ANNA LOG 原配臂搭配 Ortofon MC 5000唱头
底座还是用原配那块,一来够分量方便避震。二来够大方便摆放调整工具。三来做工颜色和木头很配。
[attach]84844[/attach]
SME M2-12R 搭配 Ortofon SPU MONO CG 25 Di MK II 单声道唱头
Tri-Planar precision tonearm 臂搭配 V.D.HUL 乌木白金雀唱头
底座已经换成
Sounds Of Silence VIBRAPLANE 气浮承版
[attach]84843[/attach]
这块 VIBRAPLANE 气浮版尺寸有610X510mm.承重有125公斤,自身重量50公斤。
[attach]84842[/attach]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4-2-21 22:31
很久没见八缸兄
进来学习一下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2-21 22:44
嗯,熟悉的年代和令人无限回味的地名,从最早满柜台的黑胶到最后全部被CD片占据,经历了延安路中图的盛极而衰以及所有的经营唱片的店铺同样的结局:东企、心族、茂名路、镭音、缪斯......最后是九龙的无疾而终.......这一切,历经了岁月的洗刷,我们的爱乐旅程随心旅一路奔驰到CD的全面式微。是啊,整整30年,我们的青春被埋葬,音乐激荡了我们整整一辈子的灵魂深处......从此,我们这一辈子的人生轨迹被全然不顾地推向少年时根本想象不到的彼岸。
作者: williamhoo 时间: 2014-2-21 22:45
很期待这样的精华帖子
作者: 音乐感 时间: 2014-2-21 23:06
我也有一台Technics SL-Q3直驱型唱机,85年买的,也配配SHURE V15 MM头,很久没听了,呵呵!
作者: 百线生 时间: 2014-2-21 23:17
真实的故事,共鸣啊!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4-2-22 01:35
搬板凳听八缸讲故事
作者: wfy 时间: 2014-2-22 06:18
喜欢听前辈们讲故事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10:40
嗯,熟悉的年代和令人无限回味的地名,从最早满柜台的黑胶到最后全部被CD片占据,经历了延安路中图的盛极而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4-2-21 22:44
M兄的回复又勾起了我的美好回忆,这些话题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哪。
中图估计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音乐爱好者的圣地了吧!我那时跑的最多的就是中图和卢宫。尤其是周末,卢宫门口总是到处是人,我是在那里交换卡带的。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富裕自己听过的卡带可以带去和别的同好交换,都用自己的WALKMAN听,如果你的卡带品相和曲目不是太好的话可能还要贴一、二元钱呢。
心族我太熟悉了,我看着他们办起来的,我有个朋友小王是他们第一批的员工,就在法华镇路的试音室里上班。我经常去那里噌听,因为那里有 全上海唯一一对JBL K2 9500 晚上就把那些顶级的HIFI机器机盖打开,研究他们的线路、做工。分析由此发出的声音是什么走向的。那段时间了解了很多国外HIFI机器的知识。不过那时已经全面跨入CD时代了。
常德路、南京路口也有过一家唱片店,店名已经忘了好像叫什么新干线的。我上下班骑车路过总要进去逛逛。时间长了大家很熟悉了,里面有一个小伙子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为了喜欢音乐直接来这里上班的。当时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就是那时他已经收集齐全部莫扎特的作品了有CD也有LP!那应该是在92年!很震撼,因为那时一个月工资也不过2、3张CD片。当时他就对我说如果喜欢某个音乐家音乐的话最好就是全部把他的作品收集齐全,这样能够更彻底的了解和学习以及欣赏。如果不这样的话你的软件数量很难上去,会很杂。受他的启发后来我喜欢的音乐家作品基本都搜集齐全了。
中山公园那里也有个唱片店叫金耳朵的一直开了好多年,看着他一步一步的缩小规模,直至到卖引进版的。。。最后关门了事,不胜须臾。
我想我们上海的音乐爱好者都应该感谢九龙的汪先生,如果不是他的勇气只怕这最后的唱片店早就降临了。他延续了我们音乐爱好者的梦想,一直坚守到最后。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10:43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2-22 10:47 编辑
回复 牛仔 的帖子
牛仔兄好久不见相互学习。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10:47
回复 音乐感 的帖子
估计那时候大家都是这种类型的唱机在用,改革开放后这些日系的二手机才从广东登陆的。已经我们用的电唱机确实跟不上时代了。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10:50
回复 百线生 的帖子
南方的朋友很幸福的,九十年代陶街黑胶大把的,又便宜又好
作者: 布白兔 时间: 2014-2-22 10:52
等着听八缸兄的动人故事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10:55
回复 robinwood 的帖子
谢谢兄弟
作者: amrs 时间: 2014-2-22 12:04
顶老八!
俺胡整了一年多的时间在AV上,是时候花点心思在黑胶播放上,向老兄学习,买了一大堆气泵气动配件,今天开始改造俺的唱盘。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2-22 15:35
昨天搜肠刮肚地找了半天,回忆起我的第一批黑胶:DG大黄标数码录音的帕尔曼/莱文档莫扎特小协三张,帕尔曼的这套录音如今已经算不入流的演绎,但那时我就是从这三张唱片开始听莫扎特的,帕尔曼以一种明快简洁的手法来处理莫扎特,显得随心随意,但有时也不得要领了。
作者: qianghw 时间: 2014-2-22 16:11
向前辈学习!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20:45
回复 amrs 的帖子
好极了,把你这个超级潜水员引出来了。贴水星碟就看你的压箱货了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20:51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我第一张黑胶碟是小泽征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天鹅湖组曲,大黄标的。那天中图搞活动,我呆了一下午后来程老师叫我买的这张,7块钱。今天找了好长时间还没找到,惭愧。找到了补张照片
作者: sm163 时间: 2014-2-22 22:12
听课看看如何改木头盘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23:03
昨天搜肠刮肚地找了半天,回忆起我的第一批黑胶:DG大黄标数码录音的帕尔曼/莱文档莫扎特小协三张,帕尔曼的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4-2-22 15:35
我也不知道程老师消息,我在中图他那里学到了超级多的知识,很怀念他。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2 23:41
德国 Clearaudio Master Reference 磁浮唱盘。TT2直线臂搭配 GOLDFinger金手指唱头[attach]84884[/attach]
[attach]84885[/attach]
[attach]84886[/attach]
[attach]84887[/attach]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3 00:08
瑞士名厂THORENS Preslige超重量级软盘SME 3010R GOLD 搭配
Ortofon SPU Synergy唱头
Ortofon RMG 309i 搭配 Ortofon SPU-85 Anniversary 限量唱头
[attach]84890[/attach]
[attach]84889[/attach]
[attach]84888[/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2-23 06:27
铭器!!!
作者: 轩铭 时间: 2014-2-23 09:59
多好的帖子啊,看着让人感到温暖和回味,这个帖子不光可以让老烧回味自身的音乐人生,更能让新手学习到更多的黑胶常识和对待音响的态度,敬佩八缸先生对音乐与音响执着追求的精神,有机会希望能够登门拜访学习!
作者: huasao 时间: 2014-2-23 10:08
座听老师讲课
作者: Jwang 时间: 2014-2-23 11:18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4-2-23 11:22 编辑
这是我的第一台唱机和第一张LP。那是1988年,刚进芝加哥大学。现在那台唱机没了。图是借用网上的。LP到是还在。在这中,有段时间放弃了LP。后来又重拾起了。
[attach]84901[/attach]
[attach]84902[/attach]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3 15:09
多好的帖子啊,看着让人感到温暖和回味,这个帖子不光可以让老烧回味自身的音乐人生,更能让新手学习到更多 ...
轩铭 发表于 2014-2-23 09:59
谢谢,趁着还能回忆起点东西,把这些东西写下来,都是一路玩过来的过程和心得。以后还能不断地检索、吸取经验。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3 15:27
听课看看如何改木头盘
sm163 发表于 2014-2-22 22:12
不敢讲课纯粹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我计划改这个几个部分
1::木头盘最大的软肋就是4个海绵避震脚,就是可以调水平的四个亚克力脚下面薄薄那层。只要拿掉这层海绵加上气浮承台声音马上提升。已经有朋友试验过了。原厂这样是省成本的做法。只要找好材料加工4个脚就换上可以。
2:2块臂板也是亚克力的肯定要换掉的,本来不同唱臂底脚都不一样都要自己加工的。
3:竖起来的2条支架加工比较方便,换起来也比较方便一起换掉,最后才考虑夹着木头的2条横梁。这2条梁加工起来比较复杂最后在做。
4:在做一个支架放在左前方准备安装第三条唱臂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3 15:45
这是我的第一台唱机和第一张LP。那是1988年,刚进芝加哥大学。现在那台唱机没了。图是借用网上的。LP到是还在 ...
Jwang 发表于 2014-2-23 11:18
谢谢兄弟的分享
第一张唱片总是能记忆犹新的,当时可能还不觉得什么。几十年后就是美好回忆的开门钥匙。黑胶经历的不可或缺时代、最辉煌时代、落魄时代、苟延残喘时代、死而复生时代、王者归来时代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有高有底,有顺境逆境。只要坚守就能玩的更精彩。
楼主88年就在国外,找黑胶碟可是大大的方便哪,羡慕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3 15:47
SME 30-12A GOLD[attach]84903[/attach]
[attach]84904[/attach]
[attach]84905[/attach]
作者: 轩铭 时间: 2014-2-23 16:10
没办法,惨了,看的我口水一地,恨不得马上搬一台回来啊:)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3 16:26
MICRO SX 8000 MKII+Phantom II+ Diamond version of jade coralstone还有第二支唱臂Ortofon 297 Anniversary + SPU A
[attach]84909[/attach]
[attach]84906[/attach]
[attach]84908[/attach]
[attach]84907[/attach]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3 16:32
没办法,惨了,看的我口水一地,恨不得马上搬一台回来啊:)
轩铭 发表于 2014-2-23 16:10
我还是倾向于你找SME 30-2A!只要配一个唱头,以后你系统再怎么换都不要考虑换盘了。你搜索一下极品我好像以前看到过有的。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3 22:38
上面的几套盘臂头组合都是自己平时再用的。这些组合各有特点后续会给大家一一道来。先来看盘。一套黑胶组合中盘、臂、头、座、唱放、线缺一不可,环环相扣。从盘的角度上来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隔离地面传来的有害震动和各种谐振、提供恒定的转速
黑胶转盘在以前有重盘和软盘之分,二者各有优缺点。但是我一直认为一台顶级的盘一定是软硬兼施的!从历史上看流传至今被发烧友奉为经典的 THORENS Reference 、Rockport System III sirius 、Goldmund reference 、 EMT 927组合、MICRO SX-8000 、SME 30系列那一台不是这样的设计?一台唱盘要隔绝地面传来的震动和谐振首先就要将整座唱盘分离转盘与唱盘座唱臂两个系统(更考究的做法是分成三个部分唱盘座、唱臂座、唱臂座)这两个系统之间在用弹簧来连接。弹簧既能支撑或悬吊转盘,而且还隔离一部分唱盘座传到转盘的振动,一般省钱的厂家都这么做,这样的设计是最经济的(LINN就是这样的设计)。你想啊几个弹簧有多少钱啊!也有一种做法是加大唱盘的重量,用重量来抵消部分的震动和谐振。我们都知道在大音压得情况下家里的门窗都会抖动,(尤其是在看家庭影院有超低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就是说在大音压的情况下除了地面传来的震动和谐振外空气传播到唱盘的震动也会影响唱头的循迹。重盘就是这样的原理,用一个唱片镇压着唱片让唱片和重量级的盘紧密接触使其成为一体,匀速旋转起来利用重盘的稳定性和惯量有效抵御各种震动和谐振(NOTTINGHAM就是这样的设计)。这方面纯粹用弹簧来悬吊的软盘就比较吃亏,一是弹簧时间长了会老化、二是弹簧有自己的共振频率没准大音压没影响到自己先共振起来了,呵呵。最后弹簧要调整水平那可是很难的,尤其是有一端压上分量时(唱臂轴心部分)。在弹簧的基础上后来就有了气浮设计,这样的设计更合理以前不管是软盘和硬盘转盘的轴承和轴心底部都是紧密接触的,不接触顶不住上面的盘啊。有了气浮技术后这部分就不再接触了,传到盘上的震动就大大的减少!换来声音背景更黑暗,宁静度更好,FMD磁浮技术也是这样的原理Clearaudio是这方面的老手了。但不管是磁浮还是气浮都解决了轴承底部的接触问题,轴承侧面还是接触的,还是会有一部分震动,怎么办呢?最高级的是空气轴承就是解决的最好办法。空气轴承就是在轴承和轴套间留有一定的缝隙空气的压力上来后将轴承顶起来达到真正的不接触,因为不接触所以地面所有的震动和谐振都隔离掉了。但是空气轴承设计有很高的难度,就是这间隙不好掌握,多少重的盘、空气压力多大、间隙多大都要精密计算才行。还有气泵运转会发出噪音等等都是问题。
所以单纯的软盘或是硬盘是没有办法将地面传来的震动和谐振隔绝的,更何况还有空气中传来的有害震动。只有软硬兼施的盘或者FMD磁浮和气浮才能做得更好。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4-2-23 23:34
八缸的黑胶世界
喜欢音乐、喜欢黑胶的声音、喜欢DIY带来的乐趣这个过程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一直想把这个 ...
八缸 发表于 2014-2-21 22:14
八缸兄啊,这板块就靠你来拾柴烧火了!
好帖子!俺也琢磨琢磨抽时间来添点柴火!
作者: Jwang 时间: 2014-2-24 01:03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4-2-24 01:43 编辑
回复 八缸 的帖子
那时年少气旺,不过那时好的之处是既不发烧,也无所谓收藏。买LP的目的是纯而又纯,听音乐。而且听音乐也是种对于知识的追求。买这个LP的主要影响就是对西方哲学热衷的影响。反过来想想,现在反而太多的负担而不能太专注于音乐的本身。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4-2-24 08:00
等八兄开帖已经等了好多年咯,谁知今日终于成真了,哈哈,可喜可贺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4 10:30
八缸兄啊,这板块就靠你来拾柴烧火了!
好帖子!俺也琢磨琢磨抽时间来添点柴火!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4-2-23 23:34
院士惭愧啊!这二年事情多国内国外的来回倒腾。无法静下心来。今年终于可以安心上论坛了。年岁渐长周围生离死别的事情多了,居然有了紧迫感,呵呵。现在不写以后估计都要忘得差不多了。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4 11:35
回复
那时年少气旺,不过那时好的之处是既不发烧,也无所谓收藏。买LP的目的是纯而又纯,听音乐。而且听音 ...
Jwang 发表于 2014-2-24 01:03
最后一句话一语中的!现在要做到单纯的欣赏音乐确实很难,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等等。尤其是现在能吸引年轻人的好玩之处太多了,音乐不会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这么多年下来我倒是还想着那台松下唱盘配SHURE唱头的声音,也许那时简单的设备能吸引自己的就是音乐本身吧!不像现在更多的是用一种玩得心态在听音乐,搞了一大堆东西。哎,人的贪欲是很难制止的,这方面我要检讨自己。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4 11:36
等八兄开帖已经等了好多年咯,谁知今日终于成真了,哈哈,可喜可贺
清兵 发表于 2014-2-24 08:00
“我来晚了”哈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2-24 13:10
多谢八缸兄好帖!除了音乐,八缸兄也擅长摄影,多才多艺。
作者: 轩铭 时间: 2014-2-24 14:44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帖子我每天至少要来看一遍,呵呵,期待八缸先生的后续。
作者: sm163 时间: 2014-2-24 15:34
不敢讲课纯粹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心得。
我计划改这个几个部分
1::木头盘最大的软肋就是4个海绵避 ...
八缸 发表于 2014-2-23 15:27
哈哈这工程有点大等喜讯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4 21:25
哈哈这工程有点大等喜讯
sm163 发表于 2014-2-24 15:34
工程是有点大,呵呵。
我老是想弄个能装4条臂的唱盘,因为收藏的唱臂和唱头很多。老是换上换下的很麻烦。先前找到一个TW的展示盘,到手后运气不好,速控器坏了寄到德国修理半年一点回应都没有,很不爽。后来就把盘退了。后来又找了一个美歌的1500气浮盘,发货到我这里又摔坏一个脚。就这样4条唱臂的计划一直没有实现。所以才想在木头盘上做个唱臂座装第三条唱臂。
作者: sm163 时间: 2014-2-24 21:36
工程是有点大,呵呵。
我老是想弄个能装4条臂的唱盘,因为收藏的唱臂和唱头很多。老是换上换下的很麻烦 ...
八缸 发表于 2014-2-24 21:25
有八只臂了吧!听的完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4 21:38
多谢八缸兄好帖!除了音乐,八缸兄也擅长摄影,多才多艺。
shinelb 发表于 2014-2-24 13:10
实在是不敢当啊摄影是没办法,为了糊口以前在摄影棚里干了5年多!拜得师傅也非常好!别人是为了玩才拿相机的,潇洒得很。咱不同,是为了吃饭。所以有一段时间非常的抵触拿相机,有心理阴影!觉得一拿相机就要给出钱的大爷呼来喝去似的:
作者: lian-12 时间: 2014-2-24 23:08
难得的好文章,赞美之情无语言表。只有经常来看看八先生的好帖。
作者: 轩铭 时间: 2014-2-25 14:17
回复 八缸 的帖子
顶八缸先生的好帖子,八缸先生请看看我这个帖子,麻烦帮我推荐一下呀,多谢!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extra=page%3D1
作者: zy2017 时间: 2014-2-25 15:15
喜欢这样的贴子,听故事又学习,呵呵,顶起来。
作者: sakura51 时间: 2014-2-25 19:54
这种帖子要顶一下了,几天就来看一遍,结合自己玩的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6 21:37
在分析上述几个盘避震方式前我们先要搞明白为什么要避震?黑胶唱盘为什么这么害怕震动?
我们现在用的黑胶唱盘的播放原理就是依靠唱针读取黑胶唱片的沟痕两侧(主要是靠磨擦),通过磨擦所产生的震动借由针尖传到针杆上的线圈,继而产生磁电转换输出电流(就是我们读书时物理里学的右手定律,运动产生电流);再将这些电流转换成电压形式,经过一级一级的放大后最后由喇叭播放出音乐的。唱头工作的核心原理就是右手定律也就是运动产生电流。这个运动就是唱头的针尖在黑胶唱片二侧沟槽内的摩擦和运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唱针准确循迹是最重要的,唱针在唱片上循迹时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压力高达几十吨(别看我们在调整针压时只有1.5或者1.8克,由于针尖非常小经过换算,单位面积上的压强是相当大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唱盘的设计师会享尽一切办法不让有害震动传到针尖上,只要有一点点的震动传过来马上就会有失真发生。为了提高唱头的循迹性能除了盘要避震外(有很多种手法,利用各种材料不同的谐振频率不同组合在一起、用金属制造成非常重的盘利用弹簧等等)唱臂的轴承也必须稳定和摩擦力低,还有唱盘轴承也一样重要,在转动时一定要十分顺滑,绝不能产生任何振荡,摩擦力也需要尽量减少。所以现在的黑胶唱机的轴承都用钨碳类、陶瓷类、磷青铜类配合阻尼油来使用。这个时候重盘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由于盘重转动的惯性大,速度稳定性就好。此外为了避免唱针与唱片沟槽的磨擦力增加导致的可能将转速拖慢(这种现象在轻质转盘上最明显),采用重型转盘由于惯性作用可以修正速度变化并保持转速持续稳定,使抖摆率减少,所以现在的发烧级唱盘多数均采用重唱盘的设计。
为了提高MC唱头的循迹能力除了上述的措施外在针杆上尽可能少的绕上线圈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MC唱头里所绕的线圈数越少,输出就越低;循迹能力就越好!线圈绕得越多,输出也就越高,循迹能力就越差。一般而言,MC唱头的输出电压在0.2-0.5mV之间,这是典型的低输出。还有一种MC唱头其输出大约在0.1mV左右,这就是低输出型唱头了,这种唱头不太多,不过这种唱头循迹能力是最好的,能听到的细节也越多,一般来讲音色也是最优美的。很多唱头厂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唱头制造技术都会做一个这样的唱头。如果把这种唱头玩好了那效果可了不得!我有一个ORTOFON MC 5000 唱头输出只有0.14mV配合原厂T-5000升压牛声音非常的醇正,是听室内乐和人声的利器。低输出型的MC唱头由于输出小功率低,需要通过添加升压器变压器(升压牛)来提高输出。升压牛的放大倍数是由MC唱头的输出电压决定的。如果输出为0.2-0.5mV,则大约需要10到20倍的放大;如果输出在0.1mV以下,则放大倍数应为30至50倍(千万不要以为放大倍数越大越好,关键是只要放大到合适的倍数就可以了。相反,过大的放大倍数会带来电源干扰与噪音以及声音变粗等问题)。还有一种高输出型的MC唱头!就是在针杆上绕上足够多的线圈圈数,让输出达2.5mV甚至更高,方便用家配合MM唱放使用。
说了这么多唱盘避震的核心任务就是不让有害震动传到唱头的的针杆上去!保证唱头有最出色的循迹能力。上面所讲的唱臂、轴承、马达(现在都采用带动传动,通过橡胶带或是细细一条线来带动转盘不让马达的震动传到转盘上)减小针杆线圈数量等等都是为了达到其目的!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2-26 21:38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2-26 21:41 编辑
这里插一段关于升压牛的信息,昨天正好有一个论坛兄弟在询问升压牛的事情,这里在详细解释一下
先要搞明白升压牛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MC唱头的针杆尾部绕的线圈越少就越灵活,针尖拾取唱片沟槽内的信息量就越多,声音的细节和分析力会更好。目前唱头最小输出好像是0.1mv,再小好像没见到过。要把这么微小的信号放大到一般电台调谐器的0.875V和CD的2V电平。其放大倍率是相当相当大的!一般唱放的放大倍率远远不够,哪怕有84DB的提升(英国CHORD有个唱放有这么大的提升)在这放大几万倍的过程中只要感应或者带有一点点一点点的哼声或是杂声,在经过前后级的的放大,天哪,你在喇叭里听到的噪声可能比音乐本身还要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升压变压器,先把唱头输出的小信号放大一次在送到唱放去。就是在唱头和唱放间在加入一个前前级。
所以升压牛的作用就是放大微小小信号(这好像是废话哦)还有进行阻抗匹配。MC唱头由于所绕的线圈数少,电感的影响也就小。同样的,也由于线圈数少,阻抗很低,所以与后一级在阻抗的匹配上就显得很重要。一般低输出MC唱头的阻抗大约在3一10Ω之间(My Sonic Lab-Ultra Eminent BC这个唱头阻抗只有0.6Ω 但是输出却有0.3mV十分的优秀),如果和升压牛连接,那么升压牛的输入阻抗最好要接近唱头的输出阻抗。假若下一级连接的是唱头放大器(电子管或是晶体管放大线路),一般的输入阻抗多定在100Ω或者50Ω。 在这里,输出阻抗要低、输入阻抗要高的搭配原则仍然有用。换句话说,假设唱头的输出阻抗为3Ω,最好就搭配3Ω的升压牛。如果搭配更高的阻抗,会使高频更突出一些。假设唱头输出阻抗为40Ω,而搭配的升压牛输入阻抗只有3Ω时,高频会有明显的衰减。KODON SPz银线升压牛有3档阻抗可调就是为了让用家匹配阻抗更方便。当然如果原厂有一个专门针对某个唱头出的升压牛是最佳的,省去了匹配的风险。
所以选择升压牛基本是被动的 只有在喜欢的唱头实在是输出太小,而且唱放的放大倍率又不够这种情况下才会考虑升压牛。一般的顺序是先选唱头再选升压牛,牛本身也会带来音染。不过用升压牛也有风险,多了一个组件就多了一份感应噪声的风险,常见的就是有哼声!那只能通过这几个办法来调整了一是将升压牛远离电源。二是把唱盘和唱臂的接地都连到牛上最后接到唱放的接地上。三是运气了,拿着升压牛多移动几个地方,拿着接地线到处接等等。此外用升压牛还要多一条去唱放的线。通常需要用到升压牛的低输出唱头都很贵。这样唱头+升压牛+线价格就会很贵.我有3个升压牛在用一个配ORTOFON MC 5000唱头的 T-5000。一个配SPU 唱头的SPU-T100.还有一个为ORTOFON SPU定制的PARTRIDGETH-9708雀仔牛。我自己用牛很小心都是找原厂的来配所幸完全没有不良杂音。玩黑胶有个原则,能少用一件东西就少用一件,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广东人说多只香炉多只鬼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 huasao 时间: 2014-2-27 07:49
听老师讲课受益匪浅
作者: 轩铭 时间: 2014-2-27 10:42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继续听八缸先生讲课,收益很大。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1 21:27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1 21:31 编辑
看看
Nottingham Anna Log是如何解决避震问题的
Nottingham Anna Log是开放式的设计,所有的组件都看的很清楚。唱盘座就是一块大大HDF板,很沉!这主要是增加盘座的份量增加整个唱盘的稳定性。25.5KG重的唱盘通过特殊合金轴承和转盘座连接在一起,这个转盘座就是用百年桦木做成的,然后通过4个支架撑起。但是在这4个支架底部和底座之间有块软的阻尼物(看起来像是高密度海绵和橡胶的混合物)黏在支架底部,通过这块阻尼物来吸收掉一部分有害震动。
[attach]85160[/attach]
整个唱盘的材料从下往上就是HDF板(唱盘座)、阻尼物、特制亚克力(支架)、百年桦木(转盘座)、合金转盘、石墨盘。这就是标准的利用不用材料之间谐振频率不用的特点、充分达到抑制震动的目的。玩黑胶就是玩这点或者说玩黑胶就是玩不同材料间的谐振、控制震动!整个材料除了这块阻尼是软的以外其余都是硬连接!由此可见哪怕诺丁汉这类标准的硬盘还是会考虑中间有个软的地方来吸震的!不会一味的都采用硬连接,把转盘直接落在唱盘座上。实际使用上来说这块阻尼的效果还是相当好的,哪怕被上面几十公斤的重量压得变薄!用手指轻敲唱盘座喇叭基本没声音,用力敲才会有声音。
[attach]85161[/attach]
和大家分享一个试唱盘避震的小窍门,一台唱盘在播放的时候用手指轻敲放这台唱盘的架子,逐渐的加大力量。再就是用拳头敲也是一点一点加力:当然不是叫你拼命的砸啊。避震好的盘不管你怎么敲喇叭里除了音乐是没有其他任何声音的!避震差的盘就会在喇叭里传来有节奏你的敲击声。这个声音的大小和你的敲击力量成正比、和唱盘的避震能力成反比。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放唱盘的音箱架边上踩几下原理同上。别看这个小窍门哦,很多老房子铺的空心地板根本踩不了的,一踩喇叭里就是“蓬”的一声。原因就是地板软支撑不了上面的份量。
虽然这台Nottingham Anna Log靠这块仅有的软质阻尼物达到的效果已经很好了(这里重量级的转盘帮了大忙,一般的小震动根本传不过去)但我认为在这点上这个盘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很多朋友买了这个盘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层阻尼去掉让4个支架直接落在那块HDF上,在HDF板下面想办法用软性材料避震。有种做法是在HDF板下做一个10厘米高的实木架,里面放3mm的钢珠,把板直接放在钢珠上。用钢珠做减震添充料,效果是最好的。因为箱内有N个接触面,而每个接触面又都是球面的点接触,这样的结构对分散震动能是极为有效的。不过这样从上到下就是一硬到底了。我的做法是把这块HDF板拿掉不用,让四个支架直接落在SoundsOf Silence VIBRAPLANE 气浮承台上!一来这块气浮承台有50多公斤重,能进一步提升整套唱盘的稳定性二来用气浮的隔离技术达到抑制有害震动。目前我还没有去掉这层阻尼主要我不愿意破坏那四个支架,只要用其他金属材料车制4个脚就行了,我想用紫铜来做,很多唱机的转盘都用铜来做的,主要是铜这种材料用在转盘上中频的质感很好,声音也很温暖。通过这样的简单改造能进一步的挖掘Anna Log的潜力,更好的提升音乐的规模感和音像深度。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4-3-2 12:07
这么大的改动,要三思而后行啊
这个盘没玩过,不好说太多。从上面图看,盘与脚都没问题,但没看到下面架子结构。八缸兄对引起震动的原因应深入了解,三个点实际上就可以支撑一个平面,而对于四个点(脚)来说,三个点支撑的这个平面是不稳定的。很多人在调整时,只关注水平,而忽略了稳定。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2 15:45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2 15:46 编辑
这么大的改动,要三思而后行啊
这个盘没玩过,不好说太多。从上面图看,盘与脚都没问题,但没看到下面 ...
牛仔 发表于 2014-3-2 12:07
呵呵,谢谢牛仔兄的提醒。
改这个盘会一步步来,不会一下子全搞完,我老是觉得那些黑色亚克力不爽,想换,第一步就是换这4只脚,因为是软性材料所以刚刚开始调好水平后隔一段时间还要在调一次,这样也就是不稳定,硬接触就好多了,不会一直要调的。
我说的防止有害震动传到针杆上只是个原理,包括地面传过来的、空中传过来的、材料自身引发的等等,不指我下面的架子,我这里用没问题的。因为每个用家架子都不一样引起震动的原因也会不一样。关键做到防止震动,抑制震动就好啦。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4-3-2 16:48
软性材料所以刚刚开始调好水平后隔一段时间还要在调一次
八缸 发表于 2014-3-2 15:45
这说明你唱盘受力不匀
也就是说水平与稳定没做好。
底下垫的是减震板?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2 17:31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2 17:33 编辑
这说明你唱盘受力不匀
也就是说水平与稳定没做好。
底下垫的是减震板?
牛仔 发表于 2014-3-2 16:48
这个盘后面我装了2个唱臂整体重心肯定靠后,4个脚做不到受力均匀的。后面份量大时间长了会压下更多一点。所以调整好水平后不时要观察一下。
现在整个盘放在气浮大坂上,前面有图片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2 17:45
这说明你唱盘受力不匀
也就是说水平与稳定没做好。
底下垫的是减震板?
牛仔 发表于 2014-3-2 16:48
牛仔兄:《水平于稳定》这个话题非常好,我们可以好好的讨论一下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2 22:38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2 22:40 编辑
Nottingham Anna Log使用调整心得
轴承安装
这个盘安装除了通常的校准水平外,轴承里加完油后轴套要放在上面让它慢慢的自然下沉,把里面的空气都逼出来,千万不要用手按下轴套啊!这个过程基本要半小时左右。主要是轴承轴套的加工精密度相当高二者之间的间隙非常的小,这个间隙非常重要是保持转盘稳定旋转的关键所在。加上油液的润滑空气很难排出。一旦安装完成,今后可以放心使用,不用再保养了。
水平调整
上面说的水平除了底座的水平外转盘的水平一定要留意!原因就出在这4个黏有阻尼物的脚上,因为是软软的,加上整座唱盘的重心不在中心水平线上,上面转盘的重量压下来后不是平均的往下降的,会有倾斜时间长了尤其明显,这个问题要时刻留意。我们平时所说的水平不是绝对的!可能你今天调整好了明天又有变化了,今天你手顺一下子就调好了,明天手潮怎么调整都不行。平时要经常量一下让唱盘的各个水平面保持在一个误差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转盘的理想状态是在没有震动的、误差最小的水平面上稳定的恒速旋转。这是整套黑胶系统的基础!只有把这个基础做好了,唱头才能正确读取唱片沟槽内的信息。不要忘了马达也是要调整水平的。
马达的高度
这个马达的高度怎么确定?在马达和转盘都水平的情况下看这根橡胶条在马达和转盘凹口内的位置!不能高也不能低要调整到凹口上下都有一点余量,这样转盘运动起来的阻力是最小的,调整好了实际上这根小胶条也是水平的。
马达和转盘的距离
这个距离的调整我的经验是尽量离转盘近,近到在近胶条就要垂下的位置,要保证胶条一不能垂下二还要有相当的张力来拖动转盘三要保证转速恒定。这里面其实还有避震的道理,马达转起来就会有震动,马达转盘之间拉的太紧容易把震动传过去。虽然ANNA LOG的合金转盘加上石墨盘重量要超过50斤还是小心为妙。这类重量级的盘转动到稳定后惯量是相当大的,拖动它的橡胶条只要有一点点力就可以了。
马达的避震
马达转动起来就会有震动,有震动就会传到转盘上影响针头拾音。因此厂家在出场时候已经在马达外填了吸震物,但如果是马达和转盘座放在同一个面上,要根据转盘的高度在马达的下面放一层软的能隔离震动的小橡胶块或是硬海绵之类的。前文已经说了玩LP控制各类震动和谐振非常重要,不同的材料谐振点都不同,一味的取其硬或取其软都不合适,软硬兼施才是正道!
马达的保养
想要马达长寿就要注意一负载不能太重二不能频繁启动,所以橡胶条不能拉得太紧,还有一旦转盘转动起来后就不要停(SME这类盘就不行了,非要停下马达换片的)多练习在转盘转动的情况下换片的技巧,这样即减少了启动次数又节约了换片时间,听音乐的连贯性还能大大增加。
上面说了一大堆其实马达和转盘之间的核心关系就是:在各自都保持水平的情况下用最小的力让转盘平稳的转动!
接地
根据自己系统的噪音决定是否将轴承座地下的接地线是否连上,如果没有噪音,信噪比很好不接也可以的。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3 08:46
在多说点这个木头盘。
我想Anna Log唱盘最漂亮地方,肯定是这块由百年桦木做成的转盘座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视觉的中心点。原厂介绍说这块转盘座的木料取自当地老屋重建的屋梁回收品,应有百年历史,虽然这些回收的木料非常坚实,但仍需先泡湖水数年,再经彻底风干,挑选木纹,才可使用,因此得之不易。这些木纹精选的美丽木料,先切割成厚度约 2.0 公分的细片,以直横交互排列的方式高压胶合(此举除了美观因素外,更可强化承载能力,并享有更佳的避震效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会慢慢的变深,就像有生命力一样。放在家里非常养眼!但是转盘座两侧以特制的高密度压克力做成的支架撑起这点我认为这是控制成本的做法,虽然厂家介绍说试过了很多金属材质还是亚克力材料最好声!如果换上铜或是铝合金或者锌合金声音肯定不会差,而且铜和木头这个组合对唱盘声音提升非常明显。但这样一来份量会重好多、工艺更复杂、制作时间会更长自然价格也就更高了,后续的物流费用也会相应增加不少。
Nottingham转盘有一个特点 合金转盘加上石墨垫,除了很重之外,用手拍打完全没有共振,但是单一的材料敲打就会发出共鸣声。这是他们较声以后的结果,这块石墨垫就是靓声的关键了。还有一个特点这个合金转盘当 Nottingham 向供货商买下这些合金转盘的材料后,他们会将整块合金大致加工至粗胚状,然后...什么事都不做,就搁在一旁,放三年,放满三年后才取粗胚打磨成细致的转盘,不仅Anna Log 如此,Nottingham 每一型号的唱盘皆经需此“什麻事都不做,就搁在一旁,放三年”的处理,原厂表示从供货商来的块状合金都曾经高温处理成型,初拿到手,外观当然不会变,但其内仍不安定,需放置一段时间,待内部安定后才能加工使用,这样唱盘才会安静好听...,从金属加工的角度来说这是“退火”的过程。不知道其他生产转盘的厂家有几个能做到这点,和某些厂家恨不得马上就出成品卖给客户的做法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还有我们平时使用的带动转盘那根带动转盘旋转的线,要么是细细的一条防止传输有害震动、要么是扁扁的有伸缩性小橡胶条、Nottingham转盘是用圆形硅胶皮带传动的,而且大小正好和盘的凹口契合。配合使用交流的低扭力马达。使用调整都很方便。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个25.5KG的盘。转起来后重盘的惯量非常大,只要一点点力就可以了了。
我个人认为ANNA LOG是诺丁汉最好的产品,无论是外观或是声音或是易用程度!现在的旗舰风格已经变了,外观更是看了就不想看,毫无艺术性可言。加上硬盘相对调整起来方便,重量级的转盘也给人以信心!装2个臂也方便比较。搭配的唱臂没有什么禁忌,都可以。这个盘声音有浓厚的模拟味,低频扎实调整方便,除了规模感稍小外没什么明显的缺点,这个缺点可以通过改进唱盘座的避震、唱放选择和音箱摆位来调整和弥补。
如果喜欢黑胶喜欢那种黑胶带来的模拟味那么选择这个盘一条路走到底也未尝不可!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4-3-3 11:44
实际上,这个盘的避震已很完美了,没必要过多地在这方面下功夫
亚力克是一种惰性材料,要比其它金属材料更好。
用避震板、气浮很难控制与掌握其软硬程度,搞不好会“脚软”或者是象船在水面晃荡。这样的话,反而会增加震动的产生。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4-3-3 14:26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个25.5KG的盘。”
这个要认真考虑
唱盘设计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有,十有八九与水平、稳定调整不好有关,是轴心与轴套磨擦过大造成阻力。水平、稳定调整状态好的话,接触磨擦的只有滚珠的一个面,转动起来就会很顺畅。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3 18:37
实际上,这个盘的避震已很完美了,没必要过多地在这方面下功夫
亚力克是一种惰性材料,要比其它金属材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1:44
亚克力这种材料便宜是肯定的,但要说用在音响制品尤其是唱盘上我还是觉得不合适。我觉得金属材料和各类木头更合适。
关于这块气浮版本身就很重有50多KG,它上面就是一块10mm厚的钢板调好水平后不用再管了,不会发生压力不够不水平的问题,再说他还有调整气压的功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应该不会发生腿软的问题。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3 18:40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4:26
哦,这个牛仔兄有所不知,诺丁汉的重盘都是这样的设计,低扭力马达带动重量级的转盘。我有篇台湾音响论坛的诺丁汉原厂专访,找到了发上来一起研究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3 18:41
最喜欢的黑胶唱片之(1)
[attach]85246[/attach]
今天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的。前几天要么在下雨要么是雾霾,呵呵。搞得现在看到这么好的天感觉很兴奋的样子,唉!这环境污染的这么厉害活着不容易啊!还是抓紧享受音乐吧。
这张唱片是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由克路易坦指挥巴黎广播交响乐团伴奏。COLUMBIASAX 2315 立体声水蓝银标就是俗称的地球版。奥伊斯特拉赫在英国的哥伦比亚公司一共才出了二十几张唱片,很多都是不朽名盘。他的贝小协一共有2个版本另外一个是阿贝德洛兹(Abendroth)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版。2个版本中以这个克路易坦版本最好。贝多芬只有这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D大调,OP。61,作于1806年,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首。这首作品专门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克莱门特而作,1806年12月23日由克莱门特在维也纳首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太有名了,古往今来几乎每一位小提琴大师都流下了珍贵的录音。克莱斯勒、胡贝尔曼、西盖蒂、格鲁米欧、谢林、海菲兹、米尔斯坦、梅纽因等等。我最喜欢的海菲兹有3个版本平时经常听的是Munch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RCA版,最好的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还没有找到。在以前的单声道录音中西盖蒂47年的演绎是最好的,没有一版能与其情感表达相比拟,朋友们以后看到了一定不能走宝。
奥伊斯特拉赫演绎这首曲子以情感流泻见长,和着午后的阳光,在前奏中小提琴声徐徐展开琴声高雅、厚重带有强烈的奥氏风格,慢慢的我就变得正襟危坐起来,这地球版的音效那可是超一流的。整个声场又宽又深的同时各种乐器的声音非常之鲜美。尤其这把小提琴的质感更是超一流的在庞大的乐队伴奏下显示出超强的气场。一开始我是用THORENS Preslige + SME 3010R GOLD + OrtofonSPU Synergy来听的整体的透明度相当好,高频去的很尽,OrtofonSPU Synerg的声音就是通透,仿佛雨后开窗呼吸那种清新空气一般。第二面我迫不及待地换成MICROSX 8000 MKII+ Phantom II+ Diamond version of jade coralstone来听。乖乖,琴声的质感更强烈了,尤其在第三段快板上那些大量发挥技巧的段落,琴弦声、琴腔共鸣声、擦弦声不绝于耳。大师的演绎那是相当的稳健,不疾不徐的将这些技巧一一展现出来。相对于海菲兹的快奥伊斯特拉赫相对慢的,就像金庸小说里的灭绝师太教弟子练剑法一样在快如闪电的手法中每一招每一式清清楚楚的展现出来,每一下的晃动都令你看的很明白。光悦这棵钻石针杆的翡翠白金头表达这类音乐那就是极品级的音效啊!就像绍兴那里二十年的女儿红一样,味道香甜、浓烈、醇厚,暖暖的。绝对一听中毒!包括我一样再一次中弹倒下,听后不想在听任何唱片了。如果每一天都能听到这种让人感动的唱片该有多好。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3-3 22:54
从黑胶来说,常见的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小协Op.61录音至少有5种:1950年Abendroth指挥RIAS的录音是第一个版本,这一年铁幕拉开,1951年Gauk指挥苏维埃国家交响乐团的录音是第二个可见的版本,其次是1954年在Columbia录制的早先的一个与芬兰指挥家Sixten Ehrling及斯德哥尔摩节日管弦乐团合作的版本应该是他西行录音事业的开始,再后面是这两年刚刚被发掘发行国际录音的他1957年访华演出的与中央实验歌剧院乐团及黎国荃演出的现场录音(这个录音很好地填补了奥伊斯特拉赫50年代中后期演艺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张中唱发行的黑胶非常值得一买,而且肯定有升值空间),最后就是这个1962年与克履依坦的辉煌的哥伦比亚立体声录音。其中,我最喜爱哥伦比亚的两个录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3-4 12:30
大家有没有比较过这个大卫贝小协的头版黑胶和CD的差异吗?大家觉得差别大吗?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4 17:39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4 19:16 编辑
从黑胶来说,常见的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小协Op.61录音至少有5种:1950年Abendroth指挥RIAS的录音是第一个版本,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4-3-3 22:54
谢谢M兄指正关于东企我记忆中是不是沪东工人文化宫那里东大名路上那家?
作者: nzjcy 时间: 2014-3-4 18:26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这2版CD差别很大。头版LP木有听过。
[attach]85322[/attach][attach]85323[/attach]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4 20:52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4 21:46 编辑
大家有没有比较过这个大卫贝小协的头版黑胶和CD的差异吗?大家觉得差别大吗?
shinelb 发表于 2014-3-4 12:30
怎么说呢,又要回到CD和LP哪个声音更好的问题了。
CD从出生到现在马上就要30年了吧!这么多年由于科技的发展,CD系统重播技术和刚刚出来时候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告别了以前我们印象中冷、硬、尖的特点。现阶段顶级CD系统的信号读取、数模转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声音还原和音质已经相当好了。就欣赏音乐本身来说真的已经足够好了。
LP的情况比较复杂,虽然模拟重播技术在70年代已经到达顶峰了但要想还原到CD的音效甚至超越CD的效果很难!也许在某些方面有优势,比如整体的听感上和乐器的质感上等等。我一直认为不管是CD也好LP也好都是音乐的一个载体,不存在哪个要取代哪个的问题。如果有那是厂家的宣传就像80年代CD刚刚出来一样,在厂家的推波助澜下大有取代LP之势。商业巨头希望我们在选择CD或是LP上具有唯一性,最好不停选择他们推出的新技术下的产品以达到他们的商业利益。但对于我们音乐爱好者来说在CD和LP之间没有选择的唯一性的!尽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好了,如果你已经有了几千张CD片那么找台好点的CD机安心享受音乐吧、如果你是拥有几千张LP片的发烧友,那么尽量的把LP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一样的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估计我这种隔靴挠痒式的回答S版不会满意的,哈哈 那就从我的情况来分析,我从来不排斥CD机,相反一直用的CD系统都比较好。虽然我的CD收藏不多不过平时听的时间不少。在家里干活的时候基本都是放CD的,早上起来也是马上放CD。但只要坐下来认真听音乐的时候就会听黑胶了。我的CD系统主要是方便比较、校准自己LP的声音,做一个参考。还有就是以前黑胶找不到的版本可以找CD来听和比较,现在有CD大包子就更方便了,如果是原来LP封面的就更好了。
这是我原来的CD系统听了有10年以上了。MARK 31.5+30.6
[attach]85328[/attach]
现在的CD系统是DCS Scarlatti三件套
[attach]85330[/attach]
进入主题,这个录音的CD片我没有,其他版本贝小协有。打个比方如果我用MICRO SX 8000 MKII+ Phantom II+ Diamond version of jade coralstone来听有95分的话只是打个比方啊!用THORENS Preslige + SME 3010R GOLD + OrtofonSPU Synergy来听会有90以上主要是在低频的权威感上相对于MICRO欠缺一点但高频更通透点。那在DCS Scarlatti上放会有多少分呢?这个我不敢乱说。只能说就CD还原来说已经相当之好了!一定要把他们凑在一起要个结果没什么意义的,根本是二种类型的声音!很多方面是没有可比性的!具体在音乐的规模感、鲜活度以及乐器的分离度和质感上LP确实听得更舒服一些,尤其是感情方面(不是虚幻的哦,昨天我真的被感动了)。奥伊斯特拉赫的小提琴声有那种牢牢抓住你的魔力!能让你正襟危坐百分之百的集中精力听他表演。LP的声音更容易感动到你!CD。。。我好像很少或者没有感动过吧(不要说我冷血哦!)只会觉得好听而已。
回到现实中来,LP重放要达到很高的水准很难做到,唱盘、唱臂、唱头、底座、唱放、唱臂线。。。每一个地方都要调整到位,尤其是唱头和唱臂之间的匹配、唱头和唱放之间的匹配尤其重要,更有气温和湿度都会影响声音的还原。也许这个过程很繁琐、也许这就是一个玩的过程。
CD重播就方便多了,放好片子按下PLAY就可以安心享受。更重要的是数模转换技术还在不停的进步!CD现在差不多30岁再有20年CD的重播技术会达到怎样一个层面呢?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4 21:25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4:26
这是一篇台湾音响论坛的诺丁汉原厂专访,牛仔兄请看
关于「复合材质」的观念,虽然Tom说了不少,再三强调这是Nottingham的设计精华所在,坦白说当时我只能迅速地在笔记本上纪录下来,没有仔细推敲。在撰写这篇原厂巡礼的报导时,自然也多方搜寻参考数据,关于复合材质的「实例」,我在「南方音响」的网站上找到最好的说明。南方音响的黄裕昌先生把铝合金转盘和石墨转盘分别拿起来轻轻敲打,单一转盘都会发出共振的声响,但是两者结合起来,再重复试敲,没想到原来的声响都不复听闻。这就是复合材质控制谐振的妙用,分开时各自有其谐振点,合起来就能产生抵消或互补的效果。
接着话题谈到了马达的设计,Tom强调任何可以直接带动LP转盘的马达,扭力都太强了,也是引起不必要振动的来源之一,所以Nottingham使用超低扭力的马达(ultra low torque motor)。要让LP唱盘转动前,必须用手轻轻带动,「助跑」一下马达才有足够力量转动盘身,而市面上所有的唱盘都可以直接从马达带动盘身,在Nottingham的看法中,这些马达扭力都太大了,都会产生不必要的振动,影响声音的纯度。
Nottingham选择从荷兰订做的24极低扭力AC马达,同时为了让这颗AC马达工作更为稳定,他们还设计了外接的Wave Mechanic电源供应器,提供稳定的供电,不过原本的AC马达效果已经很好,所以这个外接电源盒是选购配备。搭配外接电源效果会增加多少?Tom说所有的Nottingham唱盘加上Wave Mechanic电源供应器,对声音都有帮助,但效果比不上唱盘升级来得直接。这位老兄还真诚实,电源供应只是辅助作用,还是结构用料扎实的唱盘,对声音影响比较大。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4 21:28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4:26
这是Kuzma唱盘的介绍
kuzma的唱盘采用了大量的铜制品,重量非常的重,两个马达外置也安装在很重的铜底座上,低扭力马达和英国另外一台牌子诺丁汉唱盘一样往往需要一些助力才能让转盘启动,转盘本身采用复合材料,目的也是吸收震动,外置的唱臂底座也是整块铜块挖出来的,重量大到单手无法拿起,精密的vta调整几乎旋转十圈才移动1mm,整个唱盘可以营造出非常好的信噪比,确能够比诺丁汉有著更好的能量感,这对低扭力马达的唱盘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低扭力马达除了能营造非常好的信噪比外,唱盘本身的音染相对的更少,更能让唱臂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自家的旗舰气浮旗舰唱臂不是低压设计,压力可以自行调整,在调整唱臂压力大小,也能营造出不同的声音特色,低压时两端延伸略小,中频突出音乐感染力非常不错,压力调高细节和低频线条刻划度更上一层,有这只唱臂的朋友可以试试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4 21:51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4 21:52 编辑
“唯一不方便的地方可能就是转盘开始旋转的时候需要用手来助跑一下。主要是这个马达的扭力很小开始带不动这 ...
牛仔 发表于 2014-3-3 14:26
驱动电机控制电路一般会设计成,启动后有一小段短暂的快速强扭力,然后再到平缓
估计SME的马达控制就是这样的,一开机只要7秒钟就能把转速稳定下来。转盘也很重的,后面运转不需要这么大扭力的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4-3-4 21:54
接着话题谈到了马达的设计,Tom强调任何可以直接带动LP转盘的马达,扭力都太强了,也是引起不必要振动的来源之一,所以Nottingham使用超低扭力的马达(ultra low torque motor)。
八缸 发表于 2014-3-4 21:25
看了,这是运行中的要求,实际电路是可控的
转盘中途降速后,不借助外力,是会较难达到原速。我试验过,电源开启时的短暂扭力要大于运行时的扭力。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4 21:59
看了,这是运行中的要求,实际电路是可控的
转盘中途降速后,不借助外力,是会较难达到原速。我试验 ...
牛仔 发表于 2014-3-4 21:54
和很多汽车刚刚启动会高怠速运转一下一样的道理吧,只不过目的不一样一个是尽快稳定转速,一个是尽快提高水温。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4-3-5 12:33
楼主写的真好,可惜俺没有LP设备,不过从朋友家的听感,楼主对LP的质感、乐器分离度的评价十分到位。
作者: nzjcy 时间: 2014-3-5 18:57
回复 八缸 的帖子
有道理,学习了。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5 20:51
楼主写的真好,可惜俺没有LP设备,不过从朋友家的听感,楼主对LP的质感、乐器分离度的评价十分到位。
708300 发表于 2014-3-5 12:33
谢谢,谢谢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5 20:55
最喜欢的黑胶唱片之(2)[attach]85456[/attach]
奥伊斯特拉赫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由克伦佩乐指挥巴黎广播交响乐团伴奏。COLUMBIA SAX 2411 立体声水蓝银标
这张和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一样也是奥伊斯特拉赫在哥伦比亚留下的不多录音之一。布拉姆斯这首D大调,OP。77,作于1878年夏秋之际,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首演。这是布拉姆斯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西姆而作的,首演即由约.阿西姆完成独奏。这首曲子估计每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也都演奏过,好版本不少。这版的录音是一贯的地球版标准声场又深又阔,整个乐队乐器质感一流。这一点真的很难做到。大场面录音很多的,只是在让你感受到乐队整齐划一的动作时不会有特别让你震撼或是留意之处。不像一二件乐器那样能让你记忆深刻。而这克伦佩乐和奥伊斯特拉赫强强联手的共同演绎让你在感受到乐队的庞大时还能品味到那份独特的弦乐之美。领略到指挥家克伦佩乐贯穿整个乐队的意志力,而奥伊斯特拉赫的小提琴琴声一贯的厚重,不疾不徐的来演绎。哪怕第三段具有吉普赛舞曲风格的快板。奥伊斯特拉赫的演绎都是相当的稳健。说实话要说最喜欢的小提琴家如果没有之一的话我会选拉宾!只是在此时此刻我还是由衷的钦佩大师!向无数带给我们音乐瑰宝的大师致敬!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5 20:58
最喜欢的黑胶唱片之(3)[attach]85457[/attach]
[attach]85458[/attach]
迈克尔。拉宾 。马赛克 Capitol SP 8506
小提琴神童迈克尔拉宾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新秀,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美国人是崇拜英雄的,拉宾被称为美国希望也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可是天妒英才啊!他才活了36岁就意外死亡了。为什么老天不眷顾他多一点呢?拉宾的演奏充满了天才的火花,琴声饱满在炫技的同时充满了自然的音乐性。令后人无法超越。小提琴演奏中的炫技和音乐性很难结合起来的唯有拉宾能让二者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此刻我想到了一句话,天才都是短命的或是向白痴一样的。前2天我看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有个山村里的心算奇人看起来傻傻的,小时候还被诊断为“脑瘫”。但是他能心算数学里的16位数开14次根号这连计算机都不太容易算出来的题目,把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学教授都比下去了,你能说他傻吗,这就是天才!这个月他将代表我们中国去参加最强大脑的比赛了。还有一位我喜欢的天才法国女小提琴家NEVEU也是英年早逝,1935年NEVEU参加华沙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击败了包括奥伊斯特拉赫这样的强大对手荣获第一名。而当时奥伊斯特拉赫已经是享有很高声望的演奏家了。我第一次听小提琴听到感动就是NEVEU的琴声,在充满了炒豆声的唱片里发出的琴声深深的打动了我,那种直达心灵深处的琴声至今记忆深刻。扯远扯远了,回到拉宾这里。拉宾留在Capitol的四张LP是小提琴录音的典范。其高超的技巧、饱满的琴音、充满激情的演绎绝对令你一听难忘。这张马赛克 Capitol SP 8506就是其中的一张。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4-3-5 22:19
凑巧前2天才听了一张拉宾,是一张瑞士全银圈的老版,也是CAPITOL的录音, 琴声甜而不腻,媚而不俗,好听。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6 10:22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6 15:42 编辑
回复sakura51
拉宾这四张碟是喜欢小提琴演奏的黑胶发烧友必收的!恭喜兄弟能找到另外三张。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6 15:55
本帖最后由 八缸 于 2014-3-6 21:18 编辑
最喜欢的黑胶唱片之(4)[attach]85471[/attach]
迈克尔。拉宾 。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维尼奥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Capitol SP 8534
帕格尼尼、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13岁就第一次离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同时还创作高度技巧性地小提琴曲由自己来演奏,琴技无人能比拟。他自己就拥有斯特拉迪瓦里、瓜奈里、阿马蒂等名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土豪哦)。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留下6首
这首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17年原曲是降E大调写成,不过这样演奏起来实在是难度太大了。除了他自己估计别人没法玩。为了降低难度现在一般都调高半音,以D大调演奏。
维尼奥夫斯基、波兰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8岁进巴黎音乐学院,音乐奇人真多啊8岁就能进音乐学院我们都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维尼奥夫斯基一共只有二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62年
这张是拉宾留在Capitol的四张LP小提琴典范录音的其中一张。由拉宾这样的天才来演绎帕格尼尼这种魔鬼附身的作曲和演奏家弄出来的曲子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作者: sakura51 时间: 2014-3-6 17:41
麻烦把缸兄看下我pm给你的消息,多谢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6 21:17
最喜欢的黑胶唱片之(5)
[attach]85505[/attach]
这张唱片的曲子没什么特别的,都是很普通的“口水曲”(我自己想出来的名字,既然有口水歌就有口水曲,这不是贬义的)只是演绎这二首曲子的人!是二十世纪小提琴界的传奇之一---柯岗。是我除了拉宾、内佛以外另一位极其崇拜的小提琴大师!或许是他的神秘吸引了我、或许是他高超的琴艺征服了我、或许是他演奏时面部狰狞的表情雷到了我、或许是他冷峻的外表下有着火一样的表现能力打动了我。谁知道呢?反正我是崇拜和喜欢他的
通过文字资料,我们知道莱昂列德·柯岗(Kogan)1925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摄影师家庭,父亲会拉琴,当对小提琴初有兴趣的柯岗上了三节课便因畏难而想打退堂鼓之际,他的父母采取了强迫的措施,呵呵和我们现在教育小孩的方式一样,唉小柯岗毕竟不是拉宾那样的神童,估计这段时间没少挨揍。当然我们还是要感谢其父母,不然这世上可能少了一位技艺超群的小提琴大师。然而小柯岗头几个月的感觉与一般孩子并无两样:“拉不到五分钟便想停,左手象灌了铅,头比手更重”可见就算天纵英才,也非生而知之,柯岗有日后的成就,与他付出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有趣的是,他的两位恩师都叫扬波尔斯基,前一位菲利普,是俄国小提琴学派创始人奥尔的学生,他使柯岗爱上了音乐并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后一位阿布拉姆则更是把他造就成一位卓越的音乐家。柯岗自十岁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附小便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但演奏生涯从13岁便开始了。1940年16岁的他正式登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演奏的曲目是小提起文献的巨著——庞大而艰深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他还未入大学部就读,却已是知名的小提琴家了。1947年,他首次出国比赛,在布拉格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51年,柯岗登上了演奏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在比利时“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第一名,是继1937年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一举摘冠后苏联人再获此殊荣,并且顺理成章地与大卫一起成为苏联小提琴演奏的两大代表,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的足迹遍及欧、亚、美、澳,所向披靡,一跃成为当代巨匠而与西方诸大师比肩而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他人生又一个辉煌时期,既演出,又当国际大赛评判并兼任教学工作。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去世后,他更是成为苏联小提琴的首席代表,支撑起整个苏联小提琴学派的传统
然而在铁幕的政治背景下,那里曾有过的意识形态力量,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巨大的创痛和阴影!当年罗斯特洛波维奇去美国后,举国上下铺天盖地的声讨大会,声讨大会呵呵,我们这里也有的!当罗氏的亲朋旧友纷纷指责其“罪行”时,只有柯岗等几个人因保持沉默而遭到传讯。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柯岗是个怎样的人,他有良知、有立场、有勇气。
所以从他越是激越的琴音,从他越是张扬的琴音的音乐处理,我们也越是从他紧锁的眉头,越是从他处于阴影中流露的目光,感受到了一股沉痛,面对这份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压抑,艺术即是最好的宣泄,这即是柯岗独特的艺术面貌。柯岗在欧洲的录音非常少,在英国哥伦比亚的几张SAX系列的张张天价。几年前我在Ebay上看到一张SAX 2329 拉罗 西班牙交响曲的出现过,拍卖还没到最后时候已经有120个出价记录了,绝对是盛况空前。这张 33CX 1744 是蓝金 LABEL 单声道版,小提琴的质感和饱满的音色更加出色。
作者: 32168 时间: 2014-3-6 21:40
图文并茂,软硬兼施,受教了!
作者: sakura51 时间: 2014-3-6 21:43
本帖最后由 sakura51 于 2014-3-6 21:46 编辑
克刚最爱他这3张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6 23:00
克刚最爱他这3张
sakura51 发表于 2014-3-6 21:43
这就是柯岗在哥伦比亚最好的几张碟。谢谢兄弟贴图
作者: 33转黑胶 时间: 2014-3-7 21:34
另外三张图:[attach]85523[/attach]
[attach]85524[/attach]
[attach]85525[/attach]
作者: 33转黑胶 时间: 2014-3-7 21:36
不好意思打岔了,八缸前辈讨论硬件实在不懂,现在兄台开始谈黑胶,兴奋了。哈哈。。。
继续看兄台贴好片,谈妙想。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7 22:23
另外三张图:
33转黑胶 发表于 2014-3-7 21:34
好片啊!喜欢贝小协和柴小协。下面这张拉罗的就是我上面帖子里说的eBay里拍的很热闹的那张谢谢兄弟贴的图片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7 22:26
不好意思打岔了,八缸前辈讨论硬件实在不懂,现在兄台开始谈黑胶,兴奋了。哈哈。。。
继续看兄台贴好片, ...
33转黑胶 发表于 2014-3-7 21:36
没关系,多来!我老是把你的名字和合肥的王老师搞起来,年纪大了绕不过弯硬件还会写的,不过以后更多的会写一些听黑胶的感受,还有贴一些黑胶图片和大家分享
作者: nzjcy 时间: 2014-3-8 11:01
回复 nzjcy 的帖子
3000日元是12年日本出的SACD,转制效果很好,比左边那张好很多。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