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转:雾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28 08:51
标题:
转:雾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4-2-28 11:11 编辑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肖磊
一夜的大风,吹散了笼罩在北京上空的雾霾,人们抱着喜悦的心情开始了新的一天,似乎已经忘了近几日雾霾带来的各种伤害和不便。
为什么雾霾难治,首先是因为它时有时无、时轻时重,不像交通拥堵,每天都会感受得到,因此没有一个持续“警示”的动力。但随着污染的加剧,大城市人“享受”雾霾的天数越来越多,此次北京连续一周的严重雾霾之后,似乎从中央到地方,真正感觉到了压力。雾霾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你可能用着昂贵的空气净化器,但你不可能永远呆在家里;你可能戴着高科技过滤口罩,但你也会面临吸入氧气不足和细菌侵袭的风险。
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就像饥饿和战争一样,一方面体现的是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我伤害,一方面又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超越自己的推动力。
大自然是有能力让不顾一切的膨胀付出代价的,所以只有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发展的每一个历史环节,才是深刻认识和治理环境问题的关键。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28 08:52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4-2-28 11:13 编辑
饥饿和战争
最早,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生存挑战是“饥饿”和相互战争,但每一次“饥饿”或战争之后,人口会急剧减少;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减少后人均收入增加,生育率上升,人口又开始增长;可是人口增长后,人均土地和收入减少,使生存挑战越来越大,接着爆发战争,并使接下来的人口再次减少。
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周期中不断循环,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这一循环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即: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没有足够的食物养活所有人),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消灭,增长;再消灭,再增长,如此循环了好几千年。
但是,正是由于一次次的生存挑战和战争危机,人类产生了强大的工具意识、技术意识、思想意识、领袖意识、战争意识等等,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类对土地的“寻找”意识。在反复的生存与消灭当中,人类不仅在生产技巧、组织思想等领域取得了进展,而且不断的拓宽了地域生存空间。亚洲打通了去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等。人类几乎占领了所有可以生存的陆地和岛屿,因而发生了各种迁徙,建立了横跨全球的各类人类聚居区。
随着全球各大陆被“探索”完毕,各大聚居区逐渐成形和固定,简单的,以寻找更多农业生存资料的时代面临危机。无论是在竞争当中成功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在没有全球性土地资源可以继续发掘的情况下,都面临升级技术,提高生产率的挑战,这一挑战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率飞速提高,全球性的生产资料开始流通、互补,人均收入有了颠覆性改变。数据显示,从公元元年至1820年的1800多年里,世界人均GDP只增长了 50%。工业革命之后,而从 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增长了800%。
工业革命最大的贡献是,人类突破了人口瓶颈,从而也战胜了“马尔萨斯陷阱”。但工业革命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挑战,从而也给人类的进步继续提供想象空间。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28 08:52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4-2-28 11:16 编辑
挑战雾霾
进入20世纪后,阻碍人类共同持续生存的挑战不再是有限的农业资源,而是不同的国家意识、种族意识、阵营意识、思想意识、信仰意识等,这些“意识”的不同直接威胁到一些人的生存,这也就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两次规模空前的,利用了工业革命成果的战争虽然没有完全消灭国家意识、种族意识、阵营意识等,但基本上打通了各种意识之间的被动交流和强制融合,因此全球进入了合作大于对抗的时代,各类经济贸易活动、信息产业、交通工具、全球性组织等,得到了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全球化和城镇化时代。
二战之后,世界人口迅速向城市和城镇集中,全球各种族之间也开始了互相交融,形成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镇化带来的,尤其是大城市雾霾问题,一度成了人类新的生存挑战。
1930年12月,比利时迎来了20世纪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大气污染惨案。在建有诸多重型工厂的马斯河谷出现逆温层,雾层尤其浓厚。在这种气候反常变化的第3天,这一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有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5倍。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是: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呕吐。咳嗽与呼吸短促是主要发病症状。
1952年12月开始,英国伦敦发生“雾霾事件”。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在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数据表明,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
同年同月,美国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1955年,日本四日市发生“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十多家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含SO2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等占15%。到1964年这里曾经有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
伦敦、洛杉矶、东京等城市治理雾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国家经济从高能耗低效率走向低能耗高效率的过程,是其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是良性城镇化的过程。有很多种方法值得此时的中国借鉴和学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雾霾并没有让英国、美国、日本等陷入长久的环境危机,也没有阻止这些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更没有剥夺这些国家人民的后代享受清洁空气、青山绿水的权利。
但纵观全球各地的环境治理方法,实际上都是从有效监测开始的。中国目前还没有走完第一步,即有效监测这一步。美国1963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案》。1997年修订,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关于PM2.5含量的指标。2006年9月,美国环保署对PM2.5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规定PM2.5的24小时浓度均值为不超过0.035毫克/立方米,年周期内的标准为小于等于0.015毫克/立方米;PM10的年均值,仅规定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0.15毫克/立方米。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28 08:53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4-2-28 11:18 编辑
雾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对健康的威胁极大
直到去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然而,虽然空气污染作为一个整体致癌因素被提出,它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几大污染物同时作用的结果。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世界银行[微博]发布的报告表明,由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平均为每天1000人,每年有35至40万的人面临着死亡。具体来讲,早在1997年,世界银行就预计有5万中国人因为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总体来说,这份报告发现,中国的空气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寿命减少了18年。
于此相对应的是,2012年12月,北京市卫生局对外发布消息,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肺癌位居北京市户籍人口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2001至2010年,北京市肺癌发病率增长了56%。全市新发癌症患者中有五分之一为肺癌患者。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肺癌死亡率达48.9/10万,亦居“众癌之首”。
除了雾霾导致的各类直接疾病,长期来看,雾霾天的增多会影响居民开窗透气等,减少人们户外锻炼时间,增加居民的精神负担,使得抱怨等情绪增加,给更长远的社会及身体健康发展带来威胁。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28 08:53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4-2-28 11:19 编辑
2.抑制工业发展
去年末,中科院对北京PM2.5化学组成及来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将燃煤、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气溶胶,是对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的统称)三个来源合并起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成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 其中,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燃煤、石化等领域是工业重要的基础性领域,如果要彻底降低PM2.5,就要降低整个中国工业的生产能力。
长期来看中国工业的高能耗、低效率肯定是要转型升级的,但转型升级并非一朝一夕之举,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下,国家层面会牺牲一定的增长,采取强制措施治理雾霾,减少工业领域对PM2.5的“贡献”。这将直接影响到工业领域的产值,对于占整个GDP总量40%以上的工业来说,治理雾霾需要做出的调整是迫在眉睫的。短期看,这种调整会增加失业人口,对消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整个GDP面临进一步放缓。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28 08:53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4-2-28 11:20 编辑
3.抑制农业发展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贺冬仙表示,他们的学院就雾霾对植物的影响做了实验,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大幅度下降。实验表明,在人造光照射下,辣椒和西红柿种子通常需20天成长为发育完全的幼苗。但在北京昌平区的温室大棚中却花了2个多月。大棚的塑料膜及附着在膜上的空气污染物令照射在植物上的阳光减少一半,植物很难维持光合作用。大棚中的多数幼苗都柔弱不堪或病恹恹的。
贺说:“如今,几乎所有大棚都陷入雾霾恐慌中。”她表示,幼苗质量低下将令中国今年的农作物产量下降。若雾霾天气持续或加强,中国的食品供给将面临严重威胁。冬季和春季的雾霾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影响,今年多种农产品(7.69, -0.09, -1.16%)的价格可能因此上涨。食品供应令人担忧。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共进口超过7000万吨食品,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年,食品自给率下降到不足90%。这意味着雾霾将给占中国GDP10%的农业带来麻烦,并长期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28 08:54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4-2-28 11:24 编辑
“治理雾霾”考验全民智慧
从洛杉矶治理雾霾的经验可以看出,仅对雾霾的讨论、研究和监测,就是一个非常具备争议的过程。洛杉矶最早开始,认为雾霾的最主要来源是燃煤、化工、施工粉尘等,强制关闭了相关工业,但雾霾并没有出现好转,且越来越重了。
目前,按照中科院等提供的研究资料,依然认为燃煤、石化等工业污染为北京等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垃圾焚烧和汽车尾气只占到4%。也就是说,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搞清楚,北京等地的雾霾其根源在哪里。
跟洛杉矶一样,直到十多年后,洛杉矶人才知道了城市雾霾的最大“元凶”是机动车尾气排放。这跟洛杉矶几百万的汽车保有量,发达且密集的高速公路似乎有点吻合。但交通问题牵扯到的利益过于广泛,就不像关闭几个化工厂那么简单了。发展公共交通,限制机动车数量,增加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等,都是洛杉矶治理雾霾过程当中非常起作用的事情,但这些问题都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其阻碍是非常大的,所以直到现在,洛杉矶虽然基本有效防止了空气污染的问题,但依然还在为空气质量问题付出更大成本,且不懈努力着。
随着环保监测、治理等技术的发展,目前全球对SO2等直接且非常快的致命性空气污染进行了有效控制,但汽车尾气等对空气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改变远远大于人类自身科技的认知,一些不够重视,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致病之后潜伏期较长,危害现象不能及时体现的的空气污染问题实际上在加剧。
在信息和科技交流如此频繁和畅通的年代,中国正式重视PM2.5的监测比美国晚了整整15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2年5月下发的《PM2.5自动监测仪器技术指标与要求(试行)》确定了三种PM2.5的自动监测方法)。更别说立法治理和防范空气污染等方面的脚步。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目前又成为制造业规模宏大、汽车保有量非常高的国家,再加上城镇化同时启动,空气污染带来的环境挑战已经属于生存挑战。
从检测、应急、信息公开,到讨论,明确雾霾的根本来源,然后立法,再到各个环节的执行,考验的是中国整个政府结构、治理体系;挑战的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为中国目前“治理环境”问题的经济背景是空前的,中国正处在城镇化、老龄化和“中等收入陷阱”等的发展阶段,这跟其他一些发达国家遇到“环境问题”的历史阶段不同。
雾霾并不是一个自然的产物,而是一个科技的产物,治理雾霾需要的是制度、技术、人才。甚至牵扯到政治改革和金融改革,乃至对外开放和外交政策等等。
雾霾给整个经济层面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对于中国来说,雾霾是一场生存战,也是一场经济战,更是一场改革战。就像人类在经历了每次饥饿、战争危机之后,迎来的往往是一个光明的生存时代;“雾霾”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第三大威胁,仅希望雾霾给中国民众带来的生存挑战,不要像历史上有过的饥饿、战争一样,牺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健康和幸福为代价。
世界的进步有很多种力量在推动,包括工具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思想的力量、领袖的力量、战争的、金融的力量等等,但真正让这些力量一次一次发挥作用的,是人类在面临生存挑战时,对各种力量的,极大限度的升级和运用,这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雾霾是挑战,也是机会。
作者:
s1.4
时间:
2014-2-28 10:22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8-26 08:56
领导有特供食品,没有特供空气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