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有音乐相伴的日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3-19 18:37
标题: 有音乐相伴的日子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3-21 13:59 编辑

大约一年前,古典音乐之旅开启,至今乐心未改,兴意渐浓。在这里记录下听乐的点点滴滴。似沙滩上或深或浅的一串印迹,见证此刻的“乐、人、事、情”,他日回视,亦可复原彼时的旅程。
不求“量”;检视自己那点可怜的“内存”,“质”更无从谈起;但求“真”!
敬请各位同好赐教、指正!先谢过!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3-19 18:42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3-19 18:48 编辑

有雾霾的日子

去岁今春,雾霾肆虐,我所在的海滨小城也未能幸免。原本湛蓝的天空,掺入了白和灰,调出的色调是灰蓝,不,是蓝灰。雾霾包裹下,无处躲藏,心情难免倦怠,甚至消沉。这不,今天则是一片灰白,阳光完全被遮蔽。这样的日子里,我选巴赫的长笛奏鸣曲。BWV1030-1032BWV1033-1035。长笛的轻盈飘逸,大键琴的清澈明亮,荡涤阴霾,编织一片澄澈的天空。慢板,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他亲手培育的一畦畦绿油油的豆苗,头顶碧蓝的天空,厮守那一池湖水……
[attach]86031[/attach]
乘兴来到海边。初春时节,海风裹挟一丝清爽的凉意,扑面而来。天空昏暗,空气却格外清冽。无需口罩,不必掩鼻。呼吸是如此畅快!啊,自由,自由的呼吸!旅游旺季还未到来,没有喧闹,只闻海水轻抚沙滩。这样的氛围,倒适合散淡的心情,漫(慢)步。沿海边的木栈道,一个人,边走,边看,还有不着边际的思绪随风飘散。此时,自然要有音乐相伴。耳机里奏响的是维瓦尔第的大提琴协奏曲。和长笛相比,大提琴自然沉稳许多,不过快乐章仍有进行曲的意味,脚步不知不觉轻快起来。
此时此刻,音乐,只有音乐!
[attach]86030[/attach]
Dive, immerse, and soak myself in music!

作者: 有时风雨有时晴    时间: 2014-3-19 18:54
这是刚步入古典音乐的季节,也是最快乐的时光,好好享受吧,把点滴记下来也是最好的,这令我想赶快刚涉足古典音乐的日子。
作者: xgchu    时间: 2014-3-19 19:18
支持,有音乐相伴的日子生活很充实。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3-20 08:26
哈哈,扬帆远航兄文笔优美如泰戈尔,又似山间潺潺溪流。期待继续美好的音乐之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3-20 08:50
有音乐相伴的日子就是美好的日子,最近我在听巴托克和一些经典的黑胶唱片,
感觉一个人真的是无需要太多,音乐可以令一个人感觉到富足,对这个世界不是大包大揽.......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4-3-20 09:54
美文。宜慢慢细品。贺扬帆兄起锚远航!
作者: cantabile    时间: 2014-3-20 20:06
我也来帖两张喜欢的唱片,助助兴:Barthold Kuijken和Christophe Coin,都是我喜爱的音乐家。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4-3-23 17:22
有音乐相伴的日子就是美好的日子,最近我在听巴托克和一些经典的黑胶唱片,
感觉一个人真的是无需要太多, ...
shinelb 发表于 2014-3-20 08:50

听过几次巴托克的《第2钢琴协奏曲》,我一直在告诫自己——要发现里头美的东西。很遗憾,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我只得暂时放弃了。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3-23 21:18
感谢诸位光临、鞭策!小弟感激不尽!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3-23 22:00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3-23 22:03 编辑

辛丰年先生的音乐随笔

音乐的缘故,有幸读到辛丰年先生的文章,一下子就被俘虏了!他的文章,言之有物,文笔优美,娓娓道来,读起来如沐春风!

几十年乐海浸淫,辛先生音乐视野深厚宽广。《不必望洋兴叹——漫议欣赏曲目》系列(1-12),一部去除糟粕,只取精华的西方音乐简史,让我这门外汉窥得古典音乐精髓;《学会倾听》系列(1-6),则指点赏乐方法迷津,向音乐深处进发。

也喜欢辛先生文章的“跨界性”。以音乐为线,串连起历史、文化、文学、美术、书法等。


更被他对音乐的锲而不舍和赤诚之心所折服!为音乐,他自学外语;为音乐,他年逾六旬,苦练钢琴。读了下面这篇文章,赞一个辛先生的执着,叹一个自己的懈怠
[attach]86196[/attach]
[attach]86195[/attach]



作者: 八缸    时间: 2014-3-23 22:01
有雾霾的日子
去岁今春,雾霾肆虐,我所在的海滨小城也未能幸免。原本湛蓝的天空,掺入了白和灰,调出的色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3-19 18:42


刚刚回来,赶着来给兄弟支持,好贴请继续。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3-23 22:13
回复 八缸 的帖子
多谢八缸兄勉励!
承蒙坛友厚爱,入选“年度新人”,喜获八缸兄的摄影挂历!小弟不懂摄影,也没有去过梅里雪山。透过八缸兄的相机,还是惊叹这世间的奇美!
愿兄一切安好!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3-24 15:37
辛丰年先生的音乐随笔

音乐的缘故,有幸读到辛丰年先生的文章,一下子就被俘虏了!他的文章,言之有物,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3-23 22:00

辛丰年名篇:巴赫名作《夏空》

作为一名前世纪40年代入籍的老乐迷,应当自惭的是20世纪的新作听得太少,我常听而且听之不厌的是那些18~19世纪的作品。当此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也到了垂暮之年,即使想补课只怕已来不及了。好在那些名垂乐史的经典名作,至今仍然经得起时间与听众的考验。这只要看看世界各地音乐会的节目单,唱片行的唱片目录便可证明。于是我一方面期待着莫扎特、贝多芬那样的新的音乐巨人出现,一方面重温前代经典,从中寻得新的感受。偶有所获,谈出来同爱乐朋友交流。本篇谈谈老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曲《夏空》(Chaconne)。
今天听这首将近300年前写出的作品,会有丰富的联想,深深的感慨,肯定会永世不朽的此作,并非一出世便得到行家与爱好者的注意的。
巴赫于18世纪20年代写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或称组曲),其中d小调的那首,最后的乐章便是本文要谈的《夏空》。六首作品写出之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娜抄了一份副本。抄本上在曲题下留下抄写人的一行说明,那是用拉丁文、意大利文与法文连缀而成的文字。这个抄本直到19世纪初年辗转落到了一位收藏家手中。据此人所记:1814年得之于圣彼得堡一家卖牛油的铺子中,放在一堆旧纸里,有被用来包食品的可能,云云。手稿上留有巴赫手迹。

险哉!如非幸被抢救,我们还能听到这一套稀世名作吗?收藏者认为是巴赫手迹的,其实是误认。抄本所据的原稿已找不到了。因此我们在庆幸自己的耳福时绝不可以忘了安娜夫人的功德。须知,她要操持繁重的家务,除了抚育亲生子女——十三个!巴赫第一位夫人留下的四个孩子,她也得照顾。同时,她还要跟丈夫学习音乐。今天全世界琴童必弹的一部钢琴小曲集,正是她丈夫兼老师写了给她练的。
包含《夏空》在内的这一套无伴奏小提琴曲虽说在19世纪进入了小提琴家的表演曲目,但是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器重。现今都是成套演出的这部杰作,往昔却是拆开来“零售”的,每次只拉其中的一两个乐章。《夏空》便是常被选中的一曲。1932年之前,唱片也没有录全套的。
小提琴本来是旋律性的乐器。如要独奏总需键盘乐器配合,才好构成完整的和声对位。巴赫自出心裁,偏要让它无伴奏地“一家独鸣”,但又并非只奏单调的旋律。小提琴的特长是可在两根弦上同时奏响“双音”(古时琴马弧度较小,琴弓的结构也同近代不一样,甚至可同时拉出三音或四音)。他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特殊性能,使小提琴自己为自己伴奏,象个“自拉自唱”的歌手。不仅创造了和声效果,更奇妙的是他运用各种手法,编织声部,叫单声部的提琴奏出了多声复调音乐。如果你自己学过一点小提琴,才会对其中的高难度有所感受。同样,听他这套作品,如果不高度集中注意力,反复倾听,那么你就领略不了他苦心创造的那种复调艺术之神奇。
听上去常常不象是独奏,象是两三把琴的重奏,但这“重奏”的效果又有异于真的重奏,因为音乐的流动显得更为紧凑,更为浑然一体。

在《夏空》一曲中,巴赫从一个初听上去并不特别动人的主题出发,将其变奏了三十次,层出不穷、愈出愈奇,那乐思在不断发育生长的过程中放射出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磁力,听者跟随着巨匠的步伐,不知不觉终于发现自己进入了一座宏大的音响建筑,恍然领悟:“音乐乃流动的建筑”那句审美警语,并非虚言!
把这一组曲子处理成无伴奏,作者的构思显然是要让演奏者及其乐器摆脱对伴奏的依傍,更加自由自在地大显一番身手。成为真正的“独奏”,这是绝妙的创意。虽无伴奏,而已实现了艺术上的完满,无论是增之一分还是减之一分,都不免有伤其美。
堪称乐史珍闻的是,这一套作品好容易从几乎湮没的情况下被发掘出来公开出版时,便有好心人干下了画蛇添足的蠢事,给它加上了钢琴伴奏,“无伴奏”变成了“有伴奏的无伴奏”作品,自相矛盾,多此一举!
1847年,门德尔松为《夏空》配了伴奏。1854年,舒曼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乐谱出版商编订这套乐曲,也干了这种事。这两位大师对于促进巴赫音乐的复兴有极大热忱,功劳极大。他们这样“多事”,大概是担心人们听不惯无伴奏的小提琴演奏,还是担心无经验的演奏者怯于一试?
往昔的小提琴演奏家西盖蒂年少时就曾拉过此种有伴奏的《夏空》,成名以后,回想其事,还深感惭愧,忏悔自己不该糟蹋了巴赫的音乐。
有关《夏空》改编曲的事情也值得一谈。可能有几种动机诱使作曲家们在惊赏之余动手改编此作,将其移植到别种乐器上。其中包括钢琴、吉他和手风琴。
《夏空》如此美,让那些不会拉提琴的人也在他们所掌握的乐器上来咀嚼其滋味吧(须知,仅仅靠听赏是不够的,演奏者、即使是技术稚嫩的业余自弄者才能有“亲知”)。这是一种动机。

有学者认为,巴赫音乐的伟大表现在它是不受其原作所用乐器的限制的,移植之后,其基本素质绝不会丧失,也就是说,巴赫的作品是经得起改编的。有趣的是,他本人便是最喜欢也极善于改编别人之作的(突出的例子是对维瓦尔第作品的改编),而且他也喜欢改编自己的作品。
钢琴这“全能乐器”是最方便移植的土壤。虽然钢琴和小提琴说的是很不相似的语言和腔调,但改编者并不想勉强钢琴去模拟提琴的吟唱,只是用钢琴语言来移译巴赫的乐意,运用钢琴的特性发挥其深广的内涵。《夏空》改编曲中最为大众熟悉的便是钢琴左手独奏的乐曲,舒曼、勃拉姆斯等都写了这种作品,公认为最有价值的一首则是钢琴演奏圣手布索尼之作。
改编者何以都不约而同采取左手独弹的做法?除了原作结构上的原因之外,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不知道有没有一点道理。前文讲过,《夏空》原作是名副其实的“独奏”,这个“独”一方面赋予演奏者以更大的自由(相对于合奏而言),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难度,需要更为艰深的技巧。演奏者所获得的自由与受到的压力都会在欣赏者心上唤起共振共鸣。《夏空》也由此而增其魅力、奇趣。
改编的《夏空》钢琴曲,只交给独手而且是一般来说比较弱的左手(对于弹琴而言更是如此),也突出了那个“独”,这可以说是对原作“无伴奏”的巧妙的模拟与暗示。
《夏空》还有改编的管弦乐曲,也不止一首。有一首的作者是19世纪乐坛上小有名声的瑞士乐人拉夫(J.J.Raff),此公写的提琴小品《卡瓦谛那》,一篇自作多情的沙龙小曲,老乐迷也许还不会淡忘。
室内乐作品改作管弦乐,有的并不成功,例如魏因加特纳改编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便曾遭到讥评。《夏空》虽然大气磅礴,“简直超越了小小提琴的限制”,“是主观力量战胜了客观物质”(评家的惊叹),但是利用庞大的管弦乐将其扩张过度,“过犹不及”,也许走向反面。
管弦乐改编的《夏空》,本人孤陋,未曾见识过,以上云云,妄测而已。
我自己对名作的改编曲极感兴趣,总觉得听了改编曲之后,对于精读深味原作极有好处。说也惭愧,正是在偶然听了约翰·威廉斯弹的《夏空》吉他改编曲极为陶醉之后,我才省悟到一些倾听原作要注重的问题的,我谨向朋友们推荐他的演奏录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3-25 07:41
辛丰年这篇《巴赫名作夏空》确实是很有水平的一篇爱乐文章。
因为在他那个时代,音乐资源非常缺乏,这篇文章都是他对音乐的感悟,
真情实感的对音乐的自然流露。
他对音乐的一些历史的考证,还是有根据的。
这篇文章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
辛老先生是音乐业余人士,但他对音乐的理解,很多专业人士都比不上。
关于音乐的乐评,我觉得最耐读的是郑延益老先生和辛丰年老先生的文章。
即使在今天,时代进步了,但我觉得真正好的乐评真的太少了。
为什么今天还谈辛丰年和郑延益老先生呢?因为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音乐的诚挚,今天很少人能做到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3-25 14:25
sanlue  发表于 15 分钟前 删除
吉他听听塞戈维亚的,优酷上有
--------------------------------------------
多谢,我有CD,另外,布雷姆的版本也不错的。
作者: 战羽    时间: 2014-3-25 22:19
好贴请继续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3-28 13:48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3-28 13:58 编辑

书摘

近日听古琴,为其清新淡雅所吸引,遂搜寻资料来加深对古琴的认识。刚刚拿到这本《古琴丛谈》(郭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封皮上的三段文字很是喜欢,抄录如下:

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琴堪称博大精深,美不胜收。它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载,成为不朽。琴积淀了那么多,却又似乎总是不言不语,从来也没见琴大声喧哗过,没见哪个琴人籍琴而腾达过。古琴有些像磊磊山岩上的一株孤松,有些像杳然出岫的一朵孤云,有些像不舍昼夜奔流的大河,也有些像寻常之人一张诚肯质朴的脸。它的悲恸、欢乐与盼望,都以朴荗的方式述说,以从容的态度存在,如同无限蕴含的大自然。


古,距今远矣,距时尚远矣,是时间的概念,但更是心理的一种时间尺度。好古之人,爱琴之人,不肯随波逐流,不肯相信时间可以改变永恒的美。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心里充满悲愁,也充满欢乐。众人以为自己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现实;好古之人也以为自己不糊涂,因为他们有固执的梦想。到底是谁超越了生的病痛和烦恼,各有各的标准和道理。执着于古的人们,当然是迷恋被时间之浪淘洗之后留存下来的精华,以为它们的美得到了肯定,它们已经具备了不朽的证明,想把超越依托于这种不朽,可是这与当下的眼光不合。现在的人不爱它们,于是,古便被当下抛到了一旁,而爱古的人却正因此而超越了时俗。


在高山之巅聆听万壑松风,在流水之侧沉思生命与时光的涵义。秋风乍起,飞鸿掠过高爽清澈的天空;静寂轻寒的良夜,独坐幽篁,万籁有声。晨曦微现,樵人已肩着柴禾踏着露水走下山冈;渔舟还载着微醺的渔人随流漂荡。春花烂漫之时,有无限的希望在琴人眼中呈现;雪落空山之际,剡溪会友的念头却在心中消解……


迷恋古典音乐的朋友们,第二段里有您的影子吗?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
[attach]86392[/attach]









作者: nmggw    时间: 2014-3-28 17:27
固执地坚守着,心里充满悲愁,也充满欢乐,,有这等境地。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4-3-29 20:40
音乐,如馒头、米饭。。。。。。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3-30 11:08
天气出奇地好:碧空万里,风和日丽。凉爽的春风扑面而来,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和儿子来到单位的大操场。操场地势低,恰似一盆地。周围是粉刷一新的教学楼。原本枯黄的草坪已开始泛青。走近了,还会惊奇地发现蒲公英,纯纯的黄色小花,在静静绽放!
儿子忙着轮滑。不忍心摧残那些娇嫩的草儿,索性沿着红色的塑胶跑道漫步。打开MP3,选一段《清明上河图》,宋飞演奏二胡。《田园图》,笛子悠长的引子,让我听到了贝多芬《田园》的恬静,二胡则和德沃夏克《新世界》浓浓的乡愁异曲同工。
《商队图》,二胡勾勒出的是吱呀作响的车队,“嘚儿驾”吆喝的车主,一派繁忙,一派生气,一份希冀,一团和谐!

平凡的日子,因为音乐而不同!
作者: myzcj    时间: 2014-3-31 00:53
很好的音乐随笔帖子,小弟学习了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6 10:27
清明假期,自然陪家人。怕他们嫌吵,音响没有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开音响的念头时不时冒出来。其实做饭的间隙,晚上睡前听了耳机的。
早饭前,心想只要有点声响,什么都行。心里盘算,他们喜欢听什么。得到批准,先听他们的:孩子的童话故事,孩子妈的流行歌曲。终于到我的啦!担心他们皱眉头,没有选西方古典。古琴曲。一曲终了,赶紧换回儿子的“冰激凌罗罗”。
看来,音乐之“瘾”,已经悄悄滋长,蔓延!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3 09:33
早饭,忍不住还是打开了音响。思量后,选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孩子正在学钢琴,听听灰常必要。旋律比较容易入耳,她该不会有异议。不料,孩子妈还是表示不喜欢!赶忙打圆场:勃拉姆斯可是三B之一!
“什么三B”?
“德国三大作曲家啊,分别是十七世纪的巴赫,十八世纪的贝多芬和十九世纪的勃拉姆斯。”心说,高大上了吧,洗耳恭听吧,刮目相看吧。
“不知道。”
“不知道不要紧,本人愿意免费指导。”
“……”
赶紧地:“勃拉姆斯可是有凄美的爱情故事哦!……”
“他肯定是不想背包袱,一窝孩子。自私,变质的爱情!”
“……”?!@/‘’
还有一招:“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
还没讲完,她已入厨房洗刷去了!
音乐布道第一轮,失败!

本故事纯属娱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4-14 09:04
家人是否喜欢古典音乐?我觉得不能强求。
家人有家人的业余爱好,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本来就很少的。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1:58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强求?怎么会,不应该也不可能!这不,“布道”没成功,嘿嘿!
本着和谐家庭,播放一些家人也喜欢的,希望潜移默化。名曰“独乐,不如同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4-15 12:37
回复
强求?怎么会,不应该也不可能!这不,“布道”没成功,嘿嘿!
本着和谐家庭,播放一些家人也喜欢的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4-15 11:58

兄台你说得对,应该积极一些。其实如果能让更多朋友喜欢上古典音乐,这也是我来这个论坛的原因。
但是,推广古典音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花一些心思才行,光有热情也不一定就行。论坛也需要大家的意见和支持。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6:15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15 18:40 编辑

琴声悠悠,友情切切
         ——初听古琴曲《阳关三叠》

初涉西方古典音乐,并未“忘本”,对国乐也保持一份好奇心。不知是机缘还是巧合,某一天,想试试古琴。找到一张古琴碟片,听将起来。猛然,一个曲子,就一耳朵,让我停下手里的事情,专注地听起来。是古琴特有的清远韵味?是婉转深情的旋律?一时难以名状。这就是《阳关三叠》!

作品背景: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赏析:(摘自百度百科)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行者的。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诗的前二句,作者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后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了。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百度百科“渭城曲”词条)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6:17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15 16:18 编辑

琴歌
后人在原诗基础上增添词句,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根据考证,琴歌有36个版本,分为一段体1个,三段体19个,多段体16个,最多的竟有13段之多!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四个版本:

版本一: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尽离伤悲。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每个段落各成一体,引子写景,速度缓慢,气氛凝重。经过“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酝酿,“遄行”处的八度大跳,达到高潮。随后情绪逐渐复归平静,喃喃自语般道出珍重和祝福。段落间的情绪则呈现递增之势,到“千巡有度,寸衷难泯,无穷伤离感”的最强音。段末的“噫!”开始,友人渐行渐远,默默企盼“闻雁来宾”,尤其“宾”的处理,各有千秋。

版本二:

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堪叹商与参。寄予丝桐。对景那禁伤情。盼征旌。盼征旌。未审何日归程。对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无穷。无穷伤怀。楚天湘水隔渊星。早早托鳞鸿。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
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告陈。

版本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须忆重还当遂志,莫因此别便伤神,前程万里鲲鹏运。名位三台雕鹗伸。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渭水自潺湲。祖饯临岐一晌间。执手笑谈辞故旧。转头重叠是云山。牵衣更把瑶琴束。折柳休将玉液闲。分携不独长亭别。曲栏杆外是阳关。
渭城微雨洒青莎。客路无尘景物多。念我邀朋同一饯。劝君须尽酒三螺。忽闻绿柳鸣鹦鹉。又见苍松卦薜萝。行色匆匆留不住。回头不忍意如何。
渭城微雨洗青山。柳绿花红万物鲜。翠袖唉留行客住。青莎柔衬醉人眠。离情默默重斟酒。话别匆匆暂歇鞭。可惜何戡诚意切。不分重叠唱阳关。
渭城晓霁碧天晴。弱柳垂青花绽红。道义养充方静定。功名引惹又西东。举头渭水陈情处。执手阳关话别中。饯酒劝君须饮尽。离忧何苦即忡忡。
晓雨初情出渭城。同临渭水送君行。菱花琐碎荷花整。草穗高低麦穗平。美景鲜妍宽眼界。新诗奇巧快心情。劝君酒到休停手。唱彻阳关几断声。
新情晓出渭城西。花柳争妍鸟乱啼。酌酒慢留临路马。停鞭遥听叫村鸡。丈夫志欲功名遂。君子心期道德齐。聚散往来今古有。阳关回首莫凄凄。莫凄凄。
西出阳关屡送行。渭滨渭水几浑清。秋天云外闻征雁。春日林间听巧莺。曰交曰朋皆老去。或卿或相半凋零。故人为友何戡在。又与殷勤唱渭城。
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嬴得恨悠悠。


版本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最深。不忍分。情最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挑行里的那沙头。酒罇长亭柳阴阴。送我。送我。送我。送我故人。长亭柳阴阴。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阴阴。伤情。伤情。送我。送我故人。送故人。送故人。送别。送到长亭。长亭柳阴阴。不忍分。情切转深。不忍分。不忍分。送别。送别。终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总之,《阳关三叠》表达的是惜别,依依不舍,无限伤感,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特别是后段的“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历辛苦”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忧郁。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8:01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15 20:24 编辑

版本简评:
共搜集到《阳关三叠》18个版本,其中古琴独奏8个;古琴、民乐合奏5个;古琴,西洋管弦乐队2个;其他乐器(管子)1个;琴歌2个。图片和音频资料(赵家珍《琴》和管平湖的版本除外)来自网络,特别致谢!

听音条件和个人能力有限,错误在所难免,请方家批评指教!

赵家珍《琴》瑞鸣唱片,2009
最早听的是赵家珍的这版,第一印象非常好!初步认识了古琴的美:清远,恬淡。她的演奏,速度和力度初听拿捏恰当,自始至终,不徐不疾,和管平湖先生的非常接近。不同之处,赵家珍女士的拨弦力度非常强劲,给人比较强的冲击力。好在速度方面弥补中和了这一点,总体听感是柔中带刚。弓笛的悠远,和古琴相映成趣,如影随形,增加了音响的丰富性,而不显吵闹。可能是录音和后期制作的原因,弓笛听上去和萧相似,有些地方低音粗厚,甚至超过了萧,非常沉重的呜咽声。笛声如果稍薄一点就好了。此版用了一种特殊的揉弦的方式,出现了像鸟儿振翅起飞的声响,听来并非锦上添花,反而画蛇添足之感。
[attach]87341[/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4zapMfB_4Pg.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8:45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15 19:37 编辑

赵家珍《风入松》天弦唱片,2000
这版的伴奏是埙,演奏者也是杜聪先生。笛,埙,都是我喜欢的民乐器。总体来讲,速度、力度、伴奏、意境,这一版和上一版非常接近。唯一的遗憾是,录音或者后期制作,有些片段的低音轰响严重。再就是后段的伴奏又加入了古筝,或许是希望烘托气氛,情绪激烈,有吵闹嫌疑,实属多余。
[attach]87352[/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uWrR4Ivbd30.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9:35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15 19:37 编辑

赵家珍《国乐炫技》瑞鸣唱片,2007
乐器在古琴和萧的基础上增加了我喜欢的大提琴,三种乐器合奏,伴奏,配合总体是默契的。萧,尤其是大提琴的加入,画面感明显!大提琴并没有水土不服,在意境的刻画上和古琴、萧可谓珠联璧合,增加了低音声部,音效层次更丰富。古琴仍然刚劲结实。
[attach]87359[/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TJFawo8dzR0.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9:44
苏思棣《太古声》雨果,2010
苏思棣先生的版本两个印象非常深刻:速度和低音。苏先生的版本比赵家珍足足短了一分半钟,但是却让我静气凝神地听完!细听,乐句之间的过度时间是压缩的,但是,苏先生的拨弦力度控制得实在好,丝毫没有催促感!让我更惊讶的是古琴的音色竟然如此丰厚!中低频的音量实在足!可以用丰满来形容!是这把“太古声”的明琴本来的音色,还是录音制作?[attach]87360[/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D517age-7Vs.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9:48
李祥霆《琴道》达人艺典,2013

苏思棣先生的版本如果是丰腴型,李先生的版本恰恰相反,琴声清秀隽永,让我眼前一亮,对古琴的印象更接近了些!末尾的“宾”再轻一点就完美了!

[attach]87361[/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RzY_WXsch0k.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9:50
张子谦《广陵琴韵》雨果,1987

箫声悠扬,萧琴配合默契,琴声低频肥厚,稍显臃肿粗笨。这个版本速度偏快,只有3分钟半钟。第二段琴声有哀怨之音。“宾”用力较重。

[attach]87362[/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4mAoHptmpEc.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9:54
李风云《箫声琴韵》雨果,2001

李风云(古琴)和王建欣(萧)夫妇配合总体默契,如影随形。萧声颤音不多,平添一份淡雅。遗憾的是,“遄行”“感怀”等八度大跳处,高音萧有些吃力,有抢的感觉,不自然。

[attach]87363[/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iZ1xMGQYkjU.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19:58
陈长林《闽江琴韵》雨果

陈先生用了一种特殊的拨弦方式,泛音丰富,但鬼魅,妖娆,《聊斋》的感觉!偶尔古尔德式轻哼。整体速度较快。

[attach]87364[/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hv8UebKyb-8.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0:00
俞伯荪《蜀中琴韵》II()雨果,1996

强弱对比相对明显,起伏较大。第一段,“节”几乎捎带而过,“轻尘”力度大,不知为何?“客舍青青”停顿感强,似压弦,阻止琴弦振动,突然发力拨弦。这种乐句内的强烈反差比比皆是,听感上,乐句过度较生涩。最后的“宾”力度适度,余韵悠长!

[attach]87365[/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NJnzX3c5ZQk.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0:05
西崎崇子《阳关三叠》香港唱片,1986

不知道根据哪个版本的谱子,旋律大变样。和杨丽宁的版本同为管弦乐队伴奏,西崎崇子的小提琴并没有被乐队覆盖,配合水乳交融,乐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气氛作用。琴声淡淡的伤感,喜欢!但和《阳关三叠》无关!

[attach]87366[/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7WIkdSgy25g.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0:12
吴兆基《吴门琴韵》II,雨果

吴先生的版本总体有桃花源记的恬淡,拨弦力度非常轻,似乎不经意间的事。古风古韵浓厚。跟年纪大概有关系吧?“遄行”的八度大跳,第一个音符力度明显超过后面,表现了情绪的激烈,但是过度自然,没有有强烈的戏剧感。“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离感”,处理得波澜不惊。最后的“宾”虽是下行的叹息,但力度稍大,和管平湖的稍有不同。

[attach]87375[/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mf1R-7cpD1I.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0:15
杨丽宁《梅花三弄》雨果,2005

这个版本管弦乐队伴奏,甚至有钢琴!戏剧效果最强!正如碟片文字说明:赋予传统曲目全新听觉享受,给人惊艳感!音乐起处,一幅幅画面跃然眼前,意境的生动触手可及。
大乐队烘托 经典名曲别样惊艳,
大画面延展 寥阔意境独此超然
可惜俺无福享用这美餐。琴声被埋没在宏大的乐队里残喘挣扎。《阳关三叠》可并不是什么歌舞盛世的欢声笑语!!!高大上不是俺的菜!

[attach]87376[/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1t7FvAEg_ss.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0:18
吴钊《汉宫秋月》雨果,2002

“轻尘”拨弦确实轻,不过,和周围和此节的气氛相比,稍显突兀了些。“劝君更进一杯酒”,有些音符力度过小,整句不流畅。“宜自珍”处理得恰到好处,余韵意味悠长!第二段“柳色新”,“一杯酒”,突然发力,不知何故???“谁可相因”停顿感似反问,倾诉,好!第三段“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也突然发力???“千巡有度,寸衷难泯,无穷伤离感”,速度快,但力度控制得当。最后的“宾”是轻微的下行,力度稍大。

[attach]87377[/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pYGFnVfJQvY.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0:20
吴晓钟《国乐启蒙》(六)管子,德音文化,2005

管子的声音有些接近我熟悉的唢呐,比较擅长表现悲凉的情绪。管子比较好地营造了离别的伤感和愁绪。和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相似,它们的歌唱性、画面感更突出,但是表达比较直白。

[attach]87378[/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TO8DIPoltOE.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0:22
徐晓英《浙音雅韵》雨果,2005年录制,2011年发行

第一耳朵,没有感觉。意象里,送别的应该是男士吧!(没有半点性别歧视哦!)徐女士的发音,有越剧意味,咬字不清,“青”成了“亲”。本来沧桑的声音底色,却有些许小女子的娇柔。琴声非常好,速度和力度都不错,全曲7分多钟,弹和唱贴合度适中。可惜,歌声似乎总是要盖住琴声,我无法专注于琴声。结尾的“闻雁来宾”颤音太多,不自然!

[attach]87379[/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ylS6h5JIsA.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1:07
袁中平
相比徐晓英女士的版本,更喜欢袁中平先生这一版。一袭黑袍,道士(式)发髻,香茗屡屡,朴实的琴声和歌声。没有女声的柔美,更显质朴。

[attach]87384[/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0X7W4e90ZW8.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1:12
龚一

速度和力度无可挑剔。龚先生抚琴的样子,和袁中平先生相比,还是让我觉得情感炽热。琴声却并未过火。喜欢的版本!
[attach]87385[/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uEZFtAsGBis.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1:16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6-1-12 14:37 编辑

管平湖,林西莉《古琴》随书唱片,录音年代不详

琴声清瘦,清澈明净,泛音丰富,速度和拨弦力度都尽显平和悠远,兰香之幽幽,涧溪之潺潺。平生第一次,脑子里冒出的是清冽,甜润!谦谦君子,内敛,含蓄,中正,平和,自始至终,音符和音符之间,乐句和乐句之间,乐段和乐段之间,用力和速度均衡。和其他所有版本相比,“遄行”“感怀”“旨酒”等八度大跳也处理得比较温和。
第一段开始,速度非常慢,凝重甚至沉重。送行的脚步踟蹰,离别的人们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末尾的“宾”,管先生处理最妙!“来”和“宾”之间的时间有意拉长,“宾”是下行的,力度恰到好处,似轻轻叹息,意味悠长!
听管先生的版本,可以让我屏气凝神,荡涤心灵,宁静与肃穆,可以有所思,亦可沉浸、陶醉在那一屡琴声里!

[attach]87386[/attach]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listplay/d1hj8yRRLIc/qJB7KjBXw3w.html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5 21:46
小结:传统与创新

以上《阳关三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派和现代派。管平湖、龚一、张子谦、吴兆基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演绎追求宁静致远的意境之美,现代的则注重音效的丰富和绚丽的色彩,主要诉诸感官刺激。瑞鸣《琴》:“大大跳脱出清淡空静的古琴单一色彩,着意于强调和发掘古琴的丰富色彩感。”
老子说,“大音希声”,庄子则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不外乎崇尚自然之美。艺术之美,诉诸感性,但又要超越感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更倾向老一辈艺术家的演绎。
任何一门艺术都面临坚守传统和开拓创新的两难境地。不革新,注定走向灭亡。但是,不管怎么改,守住传统的“魂”,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 luss    时间: 2014-4-15 23:44
虽然对民族音乐向来比较偏爱,但对古琴,尤其是现代的古琴始终看不太懂。就以阳关三叠为例,诗歌表达的是送别之情。离别之情,也许多愁善感与豪迈豁达之人或许会有比较大的不同,但毕竟还是离别,而且目的地还是阻隔黄沙万里的西域,盛唐时期的长安与荒凉落后的西域,反差何其之大。此情此景,实在想不出根宁静致远有何瓜葛。难道表达生离死别,或者是豪迈激扬,就因为是古琴,就非得装得像个得道仙人那样一尘不染,宁静致远,那才是所谓的古琴音乐吗?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19 16:22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6 21:12 编辑

书摘
古琴的音色
(摘自《古琴丛谈》郭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明代冷谦《琴书大全——琴制》
琴之“九德”
一曰“奇”
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轻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而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
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
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咽塞。
四曰“静”
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
以乱正声。
五曰“润”
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
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
谓发声犹风中之铎。
八曰“匀”
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
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总之,好琴应该沉静、清澈、优雅,不可以浑浊、轻浮和粗厉。

弹琴的讲究
《红楼梦》林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双手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才好。

概括就是:
一是要环境好:或在大自然之中择优美怡人之地、或在雅室之内焚香静室。
二是时候要好:天高气爽之时,明月清风之夜。
三是心态要好:心思集中,精神平和安定,神与道合。
四是听者要好:有知音更好,没有知音,便对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弹。
五是仪表要好:穿古朴、雅致的衣裳。
六是姿态要好、方法得宜:身体要端正,指法要丰富、简静。
七是修养要好:要勤读书。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21 21:44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1 22:17 编辑

巴赫大键琴协奏曲
一年前,刚接触西方古典音乐,凤凰岛兄送我的碟片里,偶尔听到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3号第2乐章,小提琴和大键琴似俩少年嬉戏追逐,前面的不时回头,后面的不甘示弱,奋起直追。当时的那份喜悦深深印在记忆里。
今天听巴赫《大键琴协奏曲》,那个画面又一次浮现。一望无际的草原,草长莺飞,顽皮天真的孩童,一份纯真,伴随生命的律动,朝气蓬勃。没有雾霾,没有空难,但饥饿,贫病,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这样的境遇,音乐里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矫饰做作。音乐,是歌颂上帝的祭品,也是解毒心灵的良药!
[attach]87990[/attach]

巴赫大键琴协奏曲(钢琴版)

一样的欢愉、优雅,伊甸园一样的祥和。和大键琴版相比,少了一点点明亮的色彩。不像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那般轻盈剔透,多了一分温润。
[attach]87991[/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23 14:50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3 14:59 编辑

HIFI
觉得自己的音响不够HIFI,翻出很久前买的“发烧天碟”,来测试下。
《古筝与童丽的故事》II,没听出HIFI的味道,除了《月满西楼》和《想起老妈妈》入耳外,其余皆无感觉。
《梦回红楼》,“引子”里的沙沙声,似乎有点纤毫毕现的HIFI味,所谓的“空气感”?不管低频多么轰头,还是坚持听完了。吸引我的是那一汪百转千回的惆怅!和HIFI无关!
[attach]88068[/attach]


巴赫《法国组曲》
和刚听过的《大键琴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相比,整体稍显平淡,毕竟是钢琴独奏。清新雅致,和《哥德堡变奏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接近。某些慢乐章,甚至有肖邦夜曲的朦胧!
[attach]88069[/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24 15:27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4 15:33 编辑

巴赫《英国组曲》

和钢琴版的《法国组曲》相比,这个羽管键琴版挑战性非常大,两张碟片终于耐着性子坚持听完了。羽管键琴独奏,旋律起伏变化不大,羽管键琴的音色非常明亮,慢乐章还好,快乐章简直眼花缭乱。
虽是独奏,两条旋律线在追逐,交织,螺旋式交替延伸。不禁想到大无和小无。独奏乐器经过巴赫的精心、精巧、精妙编织,也有协奏的趣味。

[attach]88107[/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25 21:24
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

下午四点,收拾好东西,走出上班的房子。六个小时,绞尽脑汁让台下的年轻听众们多抬起低垂看手机的头。口干舌燥,头昏脑涨,马不停蹄赶往幼儿园。下意识地打开音乐。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快乐章,大提琴清晰的线条,弦乐队热烈的烘托,那个明亮,那个欢快,那个酣畅,似骏马奔驰在一望无际原野,心头猛然为之一振!顷刻间,工作状态切换到音乐的世界,身后洒落一地已成碎片的疲惫!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26 21:04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6 21:07 编辑

乐评
郑延益先生的《春风风人》有朋友推荐,坛友赞赏有加,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买到一本。
郑先生本人是小提琴家,对小提琴作品和小提琴演奏家的评论占有较多篇幅。第一篇,《随风逝去的孤帆》,纪念小提琴大师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称格鲁米欧为“文质彬彬,不带火气的君子”,“ 不求闻达”, 对他演奏的巴赫和莫扎特做了详细评析。郑先生身兼演奏家和爱乐人两重身份,评论自然情感和专业兼顾。但是,说心里话,第一印象,还是不如对辛丰年先生的作品那么喜欢。辛老先生的文章娓娓道来,更加亲切,而郑先生的相对理性严肃。

接触古典音乐那天起,就开始搜集乐评,现在大概十多本。通过乐评不仅了解作品及其背景,评价,尤其名家的评价,也可以让自己尽快入门。细细想来,其实是功利主义的“捷径”心理在作祟。于是决定把手头的乐评收起来,避免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听音乐。而是让音乐直击心灵,泛起多少涟漪无关紧要,在意的是对音乐的本能第一反应,美其名曰“素面音乐”。

欣慰的是,手头的另一本书,《20世纪弦乐大师》,评价格氏为“小提琴家中的谦谦君子”。看来,好的乐评还是靠谱的!

[attach]88279[/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28 09:54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8 09:56 编辑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大键琴版的高音之明亮,低音的浑厚,加之演奏者(Hans Pischner)的触键力度,是辉煌的,绚烂,绚丽,炫目,浓烈,个别章节甚至是恣意的,粗犷的,似乡野村夫发自内心的欢愉,热烈的行进队伍。

古尔德的力度,速度,还有乐器本身,是轻盈的,清澈的,内敛的,自我的小清新,小喜悦,小溪汩汩涌动前行。

同为钢琴,S.里赫特的版本,钢琴泛音相对丰富,因而现代味道更浓。古尔德的琴音高低频幅度不大,但更圆润,这种声音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模拟味”?

三版比较下来,更倾向古尔德的版本。不似古钢琴那般遥远,又弥漫着沉静的古典美。
[attach]88392[/attach]

[attach]88394[/attach]

[attach]88395[/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4-30 16:12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最早听的Starker版,喜欢!先入为主的缘故,他的版本无疑成为评判标准。印象里大无是一位鹤发老者娓娓叙谈,悲喜离合,苦辣酸甜。虽是“独角戏”,没有排山倒海,没有风雨雷电,却睿智从容。源于Starker刚劲、冷峻的演奏风格,他的大无偏向理性严肃。细细听,其实蕴含一丝温暖和醇和的,绝非板起脸来教训人的架势。不由得凝神屏气,跟随两位大师,神游在音乐的世界里,不知今宵何年!


[attach]88503[/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5-2 21:22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
平日里,城市像个大厂房,机器昼夜轰鸣不止。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或拥堵,或疾驰,生活的弦不由得也紧绷不怠,心绪亦难平静。节日一到,城市一下子安静许多。天时、地利,本该多听乐,可是两天来没有进展,罪过罪过!

和大无一样,虽是独奏,必定相对寡淡,但并不单调乏味。慢乐章,让人凝神;快乐章,似湍急溪流,在石间欢歌前行。此刻,想必琴弦上下翻飞,向而那执琴之人道声辛苦!


[attach]88582[/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5-4 10:19
巴赫《小提琴协奏曲》奥伊斯特拉赫版
接下来的十几天,脱产参与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貌似不会太忙,哈哈,难得的听乐时间和空间。此刻,去机场的大巴上,怎能浪费,陪伴我的是奥伊斯特拉赫版巴赫小提琴协奏曲。相比小无,音响效果自然丰盈许多。一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管弦乐组曲》,一片宁静祥和,简简单单的欢愉,亦甜美,亦肃穆。车窗外,阳光,沙滩,节日过后复归的那份宁静,这一切,和心中的音乐美景完美契合,快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5 08:36
巴赫《法国组曲》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4-23 14:50

巴赫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瓦尔哈,古尔德和席夫等人都弹得很好的。
我经常听的是古尔德的版本,他的音乐感觉非常好的。
席夫的演绎音色非常优美。
而瓦尔哈的版本充满灵气和趣味,是非常优秀的大键琴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6 09:10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大键琴版的高音之明亮,低音的浑厚,加之演奏者(Hans Pischner)的触键力度,是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4-28 09:54

Hans Pischner这位大键琴家是原东德的一位高级官员。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6 14:36

[attach]88791[/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5-10 20:01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5-10 21:12 编辑

自然之声

晚饭后,来到海边。此刻的海,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似乎和天空层层叠叠的乌云进行着无言的较量。风,清冽的风,透彻心扉的风,吹去心灵的尘埃。霓虹勾勒出绚丽的城市天际线。在这个周六的傍晚,城市呈现出难得的宁静。

索性摘下耳机,倾听这自然之声。奏响在耳畔的是风的絮语,还有潮起潮落……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5-11 09:03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5-20 20:53 编辑

母亲,母亲

今天是母亲节,想起这首非常喜欢的歌。
祝福母亲!
《说一段往事给你听》

越韫颖 郭晓天
李娜演唱
说一段往事给你听,讲我这悲欢讲我这情。  
借一片高林哟做秋山,不看那霜寒看枫红。  
无论你是贫是富是卑是尊,切莫忘记谁将你养大谁将你生。  
古老的民谣一辈辈唱,唱出了太阳唱落了星。  
  
说一段往事给你听,讲我这悲欢讲我这情。  
借一片高林哟做秋山,不看那霜寒看枫红。  
几番坎坷几度辉煌人生万里路,谁为你流泪谁为你心痛谁送你上征程。  
古老的民谣一辈辈唱,唱出了太阳唱落了星。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XfCcaUNGd8/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5-15 13:08
巴赫《b小调弥撒》


听过了巴赫的键盘音乐,弦乐,下一个似乎应该是宗教作品了。毕竟,宗教作品约占总作品的百分之七十五(没有具体统计,在一篇论文里抄的数据)。对宗教音乐有两重畏惧:一则本人凡夫俗子,除了大学报到前临时补办的共青团团员证,补缴团费外,没有任何信仰,真真的“人民群众”也;二则,对歌剧的恐惧。于我,歌剧如此阳春白雪,只能双手遮住眼睛,避开其炫目的光芒。
今天听巴赫《b小调弥撒》,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至少是入耳的。感触到的是庄严、肃穆、神圣。卸下身体和心灵的疲惫,停步驻足,心无旁骛,将自己赤身裸体,初生婴儿般托付给那个万能的,无处不在的圣灵,我做好准备了吗?
不知道。那就先听吧!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4-5-16 11:02
宗教音乐庄严、神圣自不必说,听起来也不像想象的那样难入。我说个有趣的事,一年春节一帮烧友大吃大喝之后,我回到家醉睡一番后,醒来迷迷糊糊的打开音响,听起了德意志安魂曲。突然发现有感觉了!呵呵,老弟,你可以试一试。我保证,喝点小酒,肯定有作用!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17 14:57
听起了德意志安魂曲
凤凰岛1 发表于 2014-5-16 11:02

我特别喜欢《德意志安魂曲》的第二、第四和第六乐章,这是最好听的乐章,也是最适合入门的乐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17 14:59
母亲,母亲

今天是母亲节,想起这首非常喜欢的歌。
祝福母亲!
《说一段往事给你听》越韫颖 词 郭晓天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5-11 09:03

母亲节请妈妈吃饭,妈妈很高兴。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4-5-17 19:11
我喜欢巴赫,也是读了很多s版的文章呢!!!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5-19 20:30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5-21 10:08 编辑

回复 凤凰岛1 的帖子
嗯,音乐有时会和我们不期而遇,不经意间,不知道是音乐突然向我们打开大门,还是我们的顿悟。不过,小酒能帮我们走近音乐,还是头回听说。下次相聚,不妨来个现场试验,呵呵!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5-20 22:14
亨德尔《12首大协奏曲op.6
暂别巴赫,继续前行,下一站拜访亨德尔。
初听《大协奏曲》,怀疑又串回巴赫府上。和《勃兰登堡协奏曲》一样的欢愉!刚刚结束两周的半“禁闭”生活,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回到家,立马打开音响,听《大协奏曲》,那份欣喜和畅快!
和《勃兰登堡协奏曲》有区别吗?细听还是有的。《大协奏曲》的慢乐章似乎少一些,或者说慢乐章和巴赫的相比,都是轻快的。再看乐章的长度,《大协奏曲》普遍比较短,在2-3分钟内,而《勃兰登堡》的乐章最短接近3分钟,长则9分钟多,大多在5分钟左右。
[attach]89479[/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5-24 21:56
亨德尔《水上音乐》
作为为王室宫廷服务的作品,描绘的是在大臣簇拥下的船队航行在泰晤士河的情景。大量管乐的使用,增加了壮观辉煌的色彩。整体情绪积极,甚至高昂。
和《大协奏曲》相比,还是有些小失望。一则,进行曲风格的旋律贯穿始终,有些单调;二则,想到创造背景和动机,在心目中的分量有所减弱。
《音乐圣经》评价:“亨德尔的音乐可能比巴赫的音乐更优美,内在的丰富性与层次感则可能远不如巴赫。巴赫更注重严格的对位,亨德尔更强调旋律和和声。巴赫的音乐是为上帝而创作的,偏重于内省;亨德尔的音乐却主要是为上流社会、宫廷而创作,偏重于外在的气势和华丽、灿烂。”(第522页)
这些差别,是不是可以作为评判作品优劣、深刻、经典与否的标杆?


[attach]8965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26 10:10
《音乐圣经》评价:“亨德尔的音乐可能比巴赫的音乐更优美,内在的丰富性与层次感则可能远不如巴赫。巴赫更注重严格的对位,亨德尔更强调旋律和和声。巴赫的音乐是为上帝而创作的,偏重于内省;亨德尔的音乐却主要是为上流社会、宫廷而创作,偏重于外在的气势和华丽、灿烂。”(第522页)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5-24 21:56

感觉这段评论说得比较到位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27 12:19
亨德尔最著名的作品是《弥赛亚》,这是一部合唱,
每年圣诞节都要演出。
这部作品是讲耶稣一生的故事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27 12:41
考一下大家,《弥赛亚》的歌词提到“羔羊”,大家知道是指什么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5-28 10:08
“羔羊”是指耶稣。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6-2 10:34
亨德尔《12首独奏奏鸣曲》
包括为长笛,竖笛,小提琴,双簧管而作的奏鸣曲。总体风格清新雅致。
不免又想起巴赫的同类作品,长笛奏鸣曲。听感非常接近,甚至难以辨识的地步。不过有一点两者大相径庭:乐章的长度。亨德尔的奏鸣曲乐章没有超过3分钟的,而巴赫的作品平均在4分钟左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长度压缩是避免一个乐思过长而使听者产生乏味感?反观当下的阅读信息碎片化的事实,难道可以说,亨德尔的作品内涵因此而不如巴赫深刻?
[attach]90106[/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6-12 22:20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6-14 18:24 编辑

馈赠
一大早快递师傅电话通知来自上海的包裹到了。是朱先生赠我的唱片。一个严严实实的纸箱,个头之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拆开层层保护泡沫板,CDDVD109张。

和朱先生相识,是音乐的缘故。朱先生早年学电子出身,在音响界打拼多年,退休后应朋友之邀偶尔动手做功放。好友凤凰岛兄和朱先生多年至交,他推荐我用朱先生做的功放。朱先生坚持先试用后付款,不满意无条件退货。收到机器,如凤凰岛兄所言,机器自然无可挑剔,而且配件一应俱全:各种线材,甚至遥控器电池都备好了。后来谈及此事,朱先生淡淡地说,没什么,免得用家东奔西走再费周折,再说线材等都是和器材搭配好的,也容易出效果。付款时,朱先生报了比标注价格低许多许多的“成本价”。后来,和朱先生有了不多的网上交流。作为音响技术和业界的资深人士,朱先生从来不迷信技术,一再告诫我不要花无谓的时间和精力在硬件发烧上。技术唯一的作用就是为音乐,为赏乐服务。其实,他做功放也是在朋友一再“鼓动”下才行动的。

这次慷慨赠我唱片,避免我有负担,开始朱先生说只有二十来张,还强调唱片不会再用了,希望给唱片找个稳妥的归宿,继续发挥作用。在这个喧嚣和浮华充斥的世界,朱先生的谦虚,他的严谨,他对音响和音乐的态度,让我钦佩!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16 09:34
“技术唯一的作用就是为音乐,为赏乐服务。”

朱先生说得很对的。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4-6-16 17:21
回复 扬帆远航 的帖子

大刚让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心态,平静。当我为声音的一点变化而欢饮鼓舞的时候,他平静的说:别着急,你要看它是改变,还是改善。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6-17 09:05
回复 凤凰岛1 的帖子


技术和音乐(赏乐)首先是不能割裂开来看的,技术的革新带来赏乐层次的提升,完全抛开技术的赏乐是没有根基的。


至于对音乐还是技术的关注应该多一些,则是信念和信仰的问题,涉及经济状况、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诸方面。就我个人而言,我没有见识领略过HI-END器材,所以没有资格褒此贬彼。之所以“相信”音乐对我更有意义和价值,是难以用理性来阐释的。


朱先生和凤凰岛兄的观念,诸位不信?我,反正信了!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4-6-17 11:34
其实,说道“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这一点,估计绝大多数烧友不会反对,真正在实际中,可能就不一样了,呵呵。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6-17 13:14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6-17 21:45 编辑

书摘
《艺术:认人成为人》第八版
人文艺术的意义
(以下摘自该书序言,作者:朱青生)
人的品质由于人性的分层而界定,即作为物质的存在,有如山石,作为生命之生物,有如鸟兽,作为生活之常人,有如众生,和作为精神之学者,真正的人之谓也,非指如今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山石鸟兽不能自言,任人评说借喻;而从常人到一个有教养的人,则是人与人的高下之别,被当作人可以成其为完人的愿望与指向,也是人生的幸福的最终归结。引人离开物性,脱出兽性,超越欲念而趋向高明的所有道路,就是所谓人文;修养和培育人文的方法和方式即是艺术。

现代化过程中,人的问题非但无从改进,而是更为落拓。现代化使每个人具有自己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人是否有选择不受人文和反对艺术的自由?现代化造成的分工和压力,使人更趋向消费和娱乐。艺术作为人文的方法和方式既可以引人趋向高尚,也可以倒过来诱人坠入沉沦。一个文化产业管理教授坦承,从业者大都是从人性的弱点下手,来组织生产和营销对精神造成安慰和迷幻的产品以获取利润。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6-25 22:10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6-25 22:14 编辑

《Goodbye》
《忠犬八公的故事》结尾,Hachi最后一次来到车站,等候永远不会再出现在车站大门的教授。钢琴和大提琴,凝固这一刻是永恒的守候和承诺......

试听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h9XNAo88i8/

[attach]91480[/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6-29 13:20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6-29 22:27 编辑

维瓦尓第《四季》
为练耳力,特意避开作为解说词的十四行诗。不过,有了标题的提示,还是能感觉到丽日和风,骤雨轰雷的强烈反差。
历经四季的轮回,人生的起伏,期待坐观云淡风轻,静看花谢花飞的那一刻。
[attach]9161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9 15:44
维瓦尓第《四季》
为练耳力,特意避开作为解说词的十四行诗。不过,有了标题的提示,还是能感觉到丽日和风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6-29 13:20

《四季》里,我最喜欢《冬》,你呢?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6-29 16:48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惭愧,初听,仅限几个让我兴奋的点,至于线和面,尚需坚持和努力。S兄不妨讲讲您对“冬”的喜爱。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30 07:49
回复
惭愧,初听,仅限几个让我兴奋的点,至于线和面,尚需坚持和努力。S兄不妨讲讲您对“冬”的喜爱。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6-29 16:48


《四季》的《冬》的第二乐章,表现了一种人们围着火炉聊天的这样一种浪漫和温馨的场面。
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乐章非常冷冽和激烈。
窗外是漫天风雪,室内是其乐融融。
《四季》这部作品,我最喜欢阿约。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6-30 13:46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冬日的炉火自然别有一番温馨与惬意,不过眼下窗外初夏的骄阳已然开始发威,听到音乐里疾风骤雨的凛冽,倒是让人期待难得的舒爽。想必身处南国的S兄体会更深吧。夏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30 14:06
回复
冬日的炉火自然别有一番温馨与惬意,不过眼下窗外初夏的骄阳已然开始发威,听到音乐里疾风骤雨的凛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6-30 13:46

多谢扬帆兄,最近我有比较多的时间听音乐和看书,生活对我不错,也向你问好。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7-12 18:12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7-12 18:19 编辑

巴洛克名曲集锦


巴洛克(baroque)原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初始用于嘲笑新奇、怪异和不自然的建筑风格。在音乐方面,亦明显带有贬义色彩。1746年,法国哲学家普鲁赫(Pluche)用巴洛克嘲讽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称其演奏炫耀新奇,如同潜入海底费力寻找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而钻石在地面上便可轻易找到。说巴洛克音乐充满新奇、大胆、快速和喧闹。卢梭也认为巴洛克音乐和声混乱,充满转调和不协和音,旋律刺耳,不自然,音调难唱,节拍僵硬。在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下,巴洛克音乐与当时的造型艺术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相似的特征: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强调情感(affection)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注重装性。同时,巴洛克音乐为宗教改革派的新教和反改革的顽固派争相利用,集传统与革新于一身。表现之一是两种音乐风格的并存:古老风格和现代风格(装饰风格)。以帕莱斯特利那为代表,只承认某种程度的不协和音,对二度、七度音等音程加以严格限制;而巴洛克音乐家们广泛采用无预备的不协和音,扩展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更好地表现歌词的内容。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标志性特征。其强调两端的声部,即低音声部和高音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因有一个独立的低音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和位于上方的高音部形成强烈对比:高音部华丽和富于装饰性。在这张集子里,通奏低音最好的体现是Albinoni的这个柔版,有一个清晰可辨的低音贯穿全曲,说实话有些僵硬,想起心脏停止跳动后心电仪上那条直线。私下以为,通奏低音这种织体有两层含义:较少或几乎没有变化的低音延续的是传统音乐的宗教性、思辨性,产生庄严肃穆感;而瑰丽多变的高音部则意在传递“人”的情感的丰富性,是突破原有清规戒律的创新。由此引出巴洛克音乐的另一特征:音乐的情感性。源于文艺复兴对古希腊文明的热衷,巴洛克音乐家们希望音乐唤起、打动听者的情绪和情感。第三轨,选自巴赫第二管弦乐组曲的波罗奈兹,跳跃的旋律,听来不会漠然而无动于衷;第八轨科雷利的嬉戏曲与吉格舞曲,第十一轨拉莫的长鼓舞曲,似乎是在热情招呼亲爱的小伙伴们撒欢狂奔在沙滩或者草原上。


以现代人眼光看,巴洛克音乐似一幅幅风景画,恬淡、平和、悠长,绝无所谓“新奇、不自然”之感。或许是因为这张专辑选曲集中柔版和行板。未被工业革命的洪流裹挟熏染的农耕生活下,人们的生命哲学本就是和大自然彼此和谐。历史的脚步总在前进前进前进进,堂吉诃德式的固守虽有几分可爱,我们不可能完全停滞在历史的过往里。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挣命前奔的间隙,不妨回头,向传统汲取一些营养,也不致迷失方向。


(历史资料参考《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


作者: faure    时间: 2014-7-13 21:14
昨天赤膊听了大半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14d1be0102ux3o.html
作者: faure    时间: 2014-7-19 16:04
石兄,看了你的音乐点滴,很好,特别是黑胶,单声道。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7-21 13:41
(历史资料参考《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7-12 18:12

读音乐史和艺术史是非常有乐趣的。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9-16 14:42
昌圣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工作,家庭,还有不期而至的社交应酬,等等等等,人像被旋转的陀螺,想停却停不下来。久了,大脑疲惫不堪,还累积了越来越多的“内存垃圾”。这么想来,人脑不如电脑,垃圾不能清理,想休息时不能彻底“关机”,常为此沮丧。

八月份游北京景山公园,行至“万春亭”,一阵悦耳悠扬的佛乐,是昌圣法师的颂唱“南无阿弥陀佛”。久违的声音!亭内供奉“毗卢遮那佛”,故有佛乐。

古筝的灵动典雅,二胡的沉厚绵长,竹笛的清新俊秀,飘逸洒脱,法师的颂唱,童声合唱,相映成趣。沉浸其中,不知觉中,疾驰而濒于麻木的神经得到片刻松绑。心灵在现代社会过度消费模式侵蚀下,千疮百孔。就让佛乐引领,心无旁骛,回归朴素的生活体验。
[attach]95992[/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9-17 16:41
海顿《弦乐四重奏》

20多张唱片,断断续续终于听了下来。摘录一些信息。

弦乐四重奏主要形式和乐队编制是由海顿确立的:采用奏鸣曲结构,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合奏。早期的作品可能是为更多的乐器而作,带有室外环境演奏的氛围,有两个小步舞曲乐章,音乐倾向于嬉游曲,似乎为室外的郊游、宴饮或聚会而准备。因此乐器上尽可能作了精简,取消了数字低音,全部声部交由四样弦乐器,便于携带,全部演奏人员也是四名,便于组织。从OP.9开始固定为四个乐章。

朗多米尔借用海涅的语言论述海顿:“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最恬静的优雅和最质朴的柔美,找到了一种犹如森林中散发出来的芬芳清新以及纯真的天然本性……甚至还有诗意的境界。诗意包含其中,但在这种诗意中,没有因无限而引起的颤栗,缺乏神秘的魅力,没有痛苦的悲哀,没有辛辣的讽刺,也没有‘病态的娇美’,我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具有健康体质的诗意。”
《室内乐十八讲》《音乐圣经》

[attach]96077[/attach]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4-9-22 15:16
楼上这套柯达伊四重奏组的海顿,俺只有9张老片,不知道那位朋友收齐了老片,烦告知一共有多少张老板,这套里有几张是新录音的,谢谢!!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9-24 08:53
海顿《大提琴协奏曲》
初听海顿《大提琴协奏曲》,印象不深,脑海里的参照是维瓦尔第的大提琴协奏曲,甚至巴赫的大无,德沃夏克的大协。因耳力辨识太弱,常把大提琴主奏和弦乐团的伴奏混为一团。下面的话似乎可以佐证:“海顿是唱诗班的歌童出身,而从来都不是某种乐器的特别有造诣的演奏家。他的乐思更习惯于集体的交融与和谐而不是个人表现,他的本领也更多地在于驾驭乐队而不是自己去担任独奏……因此,在海顿的这两首大提琴协奏曲里,几乎没有独奏乐器的精彩炫技。这倒在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增添了乐曲的交响性,令音乐的织体更为缜密。”

值得一提的是,海顿《弦乐四重奏》OP.17和OP.22,“四件弦乐器有自己的独立的声部意义,大提琴不再是永远的拨奏和跳音,或是机械地勾勒低音了,而是有了迷人的旋律陈述。四件乐器似乎在交谈,或是水乳交融、此起彼伏。”



资料引自:《唱片经典》(李杭育);《室内乐十八讲》(高屹)。



[attach]96543[/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11-22 17:57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11-22 20:09 编辑

《沉浮》
王    蕾  作曲   
王霁晴  作词    李    娜  演唱

昨夜江南雨,纷纷又绿江南岸。
谁家杏花香满天,谁家玉笛声满院。
坐看富贵似浮云,翻翻卷卷朝长夕短。
闲听世事,潮起潮落如江涛。
看浮云了闲情,问君蜗牛角上何事相争。
荣华富贵也随缘,笑口不开是痴人。

一夜桃花雨,缓缓飘落乌衣巷。
春潮化作秋雨去,晴天落日映白云。
亭台楼阁映灯火,星星点点夜明晨熄。
冷看人情,温温暖暖似火焰。
听涛声饮浊酒,问君火花光中恋何前情。
天地友情常相伴,笑口常开是福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_fTcz1f_Rs/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4-12-27 20:58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12-27 21:19 编辑

《又是想他又是恨他》
电视剧《康熙大帝》(1994)插曲
蒲松龄 填词
肖  白 作曲
李  娜 演唱

黄昏卸得残妆罢,
窗外西风冷透纱,
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
何处与人闲磕牙,
望穿秋水不见还家,
潸潸泪似麻,
又是想他又是恨他,
手拿绣鞋儿占鬼卦。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06uaiGhBVc/?resourceId=0_06_02_99


戏曲中咬字吐字行腔的技巧
咬字:托,清,稳,嘣,拱,狠,巧
托:咬字要用气息托住,不能只用唇齿的力量;
清:要把每个字都要非常清楚地送到听者的耳朵里;
稳:就是把气息和力量都要用的均匀,不能有跳跃感;
嘣:一般用于喷口字,轻了没有劲头,重了就把字吃了,要恰到好处;
拱:指舌头要用劲,也分上拱音下拱音;
狠:多用于悲愤,愤怒等语气的字眼;
巧:要轻重适当;
虚:字不要太实,实字要有劲不能拙,垫字要假。
吐字:舒,悦,紧,慢,情,重,削
舒:舒缓不紧不慢;
悦:要清晰悦耳;
紧:紧但不能过快,快了使人有焦虑的感觉;
慢:慢不能散,更不能泄;
情:要抒发人物的情感;
重:要压着板槽儿,特别是板的技巧运用;
削:要有力度,使共鸣的三要素都要有明显的体现。
行腔:切,抹,提,送,拽,顶,俏
切:顾名思义就是切着唱,快慢要紧凑;
抹:行腔要柔,给的劲不能太大,要抹着唱;
提:提气不能提字,字也跟着提上来很容易倒;
送:要把腔送出去,不能挤出去;
拽:要增加张力有内涵,不能是空的;
顶:气息和力量一下子就到达一个制高点;
俏:要美,不是魅。
(资料引用自网络)


“只听不唱,只算戏迷,唱而不走,算不得戏痴。也不必痴迷,以来能欣赏得了戏,二来能入情的唱,就到了高境界了。唱戏,不仅要唱出神韵,不磕腔不掉板,更要唱出感情!仿佛自己就是角色本身,而这感情却不能表达过火!要注意一个度,在西区的百转千回间表达出来!为什么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曲调?就是因为不同地域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吧。所以,听听不同地方的戏,了解他们的感情表达方式。戏曲里,我们扮演别人,这就隔了第一层,第二层可算是那种种的套路规矩,第三层,连选材都是历史题材。为什么选历史题材?或者说为什么历史题材的能流传不息?还是因为离我们遥远。首先隔着两层了,历史人物又要我们去扮演,就这样入情地唱起来、哼起来、听起来、走起来……角色仿佛游魂似的,开始在你身旁缭绕,到最入神处,你仿佛被“灵魂附体”,又仿佛“灵魂出窍”,精、气、神,都饱满而到位,这情形,仿佛一个远古的仪式,仿佛,你就是巫神,沟通了人神境界。那感觉,不下于大醉一场,不下于抽鸦片烟,不下于做了万物之主……”(引自网友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bae750100l2no.html

李娜早年学豫剧出身,她的演唱透着戏剧的味道就不足为奇了。耐住性子,慢慢品味、咂摸,乐在其中。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