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听音室的声学处理 [打印本页]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5 22:24
标题: 听音室的声学处理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4-8-5 23:50 编辑

听音室的声学处理
-
说到听音室的声学处理,烧友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
一种是录音中已经包含了所有的立体声信息,包括录音时的环境空间信息,所以听音室空间处理不重要甚至完全没必要,只要器材够档次,搭配合理,就能完美听到录音师赋予软件的效果。
-
另一种观点认为再好的器材,没有好的空间配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普通家居环境里房间的三维尺寸不一定落在波尔围线之内,造成听音空间内的频响有很多峰谷,打乱了录音的平衡,一定要在声学软件的精确计算下,通过大量的声学装修,才能把频响曲线拉平,避免房间的声染色,所以发烧的最高境界就是烧房子烧空间。
-
实际家访过程中也发现,经过专业声学装修的听音室,有效果好的,也有不好的。普通家居环境里,调出好声音的也比比皆是,导致这两种观点始终无法统一,令初烧纠结不已。
-
经过数年的摸索、实验和研究,镁声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比较片面。
-
先说第一种观点:
-
以古典音乐演奏录音现场来说,演奏厅的大空间通常都有超过1秒甚至高达2秒的混响,录音师通过调整拾音器摆放的位置和后期的混音制作,控制直达声和混响声的比例,达到清晰、饱满、柔和的效果。
-
如果把这个录音在无残响室重播,固然可以听到录音中大空间的混响声,但这种混响声是从两支喇叭中直接指向人耳,和录音现场呈散射状的混响声方向完全不同,就像在聚光灯下看书一样,虽然亮度够,但远远没有散射光来得柔和自然。
-
如果把这个录音在未经调整的空间里播放,录音中大空间1秒多的混响声还没到达人耳,侧墙的早期反射声就提前到达,一来带来刺耳的梳状滤波声,二来严重掩蔽干扰录音中的空间混响声,因此,听音室的“二次”环境声是影响音响效果的一大因素,必须充分重视。
-
再说第二种观点:
-
几年来,镁声带着XTZ上门家访和测试,积累了数十家的数据。购买了专业声学软件和大量扩散板、吸音板来diy声学装修,在自己的听音室试验了几十种不同吸收扩散比例的调整和测试,结果发现,房间频响曲线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和实际听感效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声学装修的目标只是为了把频响曲线拉直,这基本是得不偿失。
-
人耳的听觉特性和声学仪器的拾音器不同,不光有哈斯效应、掩蔽效应,还有鸡尾酒效应,耳廓效应,这些智能化的功能可以自动平滑频响的峰谷。而声学拾音器等效一个圆孔,只能测出空间某个点的声压,对于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混响声基本不能加以区别,至于声系统的相位和群延迟失真更是用仪器无法测出的,而这,才是影响人耳听感的更重要的因素。
-
基于上述理论,镁声花费大量精力实验房间声学调整的新方法,发现了一些小窍门,在自己和朋友的听音室加以运用,也立竿见影。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大程度地在小房间实现了较大房间的听感效果。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会抽时间陆续整理出来,和网友分享,也希望能得到高手的指导。
-
-

作者: seancanada    时间: 2014-8-5 23:01
确实,大部分时候土办法其实就能做到不错的效果。
作者: MJL988    时间: 2014-8-6 07:11
好声音越来越少了!
听到像样的声音,还是自己搞的空间处理;
家徒四壁能够有好声,没有那个运气遇上。

作者: 永号    时间: 2014-8-6 08:31
回复 镁声绕梁 的帖子

好分享!

作者: 大江东洱    时间: 2014-8-6 09:10
楼主的分析对我来说,模模糊糊的有点启发。应了老烧们所讲的:用自己的耳朵收货!
作者: amati    时间: 2014-8-6 15:28
本帖最后由 amati 于 2014-8-8 02:46 编辑

音响室声学无秘密,就是尽量缩短空间残响时间,按目前居住面积,做到RT60在0.2--0.3秒之间,播任何类型音乐,都会很悦耳耐听的。

全频(125hz-8khz)做到0.2-0.3s,不难的,按照石井申一郎的方法就行,简单经济!
当然125Hz以下频率的残响时间应该长些,这点老烧都知道!
声音绝对不会“干”,反而能让你格外清晰的听到录音里面的堂音,及其他很多平时听不到的录音细节。
听到的堂音太清晰,有时反会怀疑空间是否残响过长呢。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6 23:06

    这几年,国内声学装修发展很快,大大小小的声学装修公司不计其数,很多都是采用同样的设计工具和思路来装修听音室,使用的软件普遍是EASECARA,为了避免驻波、增加临界距离,大面积采用吸音手段:墙角吸音柱、前墙和天花满铺扩散板,侧墙后墙一定是槽孔板+吸音棉留50-100mm空腔,做的满满的。这样的装修,失败的案例不少,最大的问题是声音不扎实饱满,音色单调不鲜活,放什么音乐都是一个味道。

百度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清楚展示了这种声学装修的目标——
[attach]93672[/attach]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6 23:42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4-8-6 23:47 编辑

    -
    在镁声的听音室,初始临界距离大约只有0.6,为了增加临界距离,只好在前墙和侧墙全部挂上厚棉絮,拉上厚窗帘,采用这些强吸音的方法,达到了在皇帝位“听直达声为主”的目标。但这样的声音虽然结像变小、声底安静,但声音变得不离箱、单薄,不自然。这些听感的负面因素,在声学参数方面完全表现不出来。又买木丝板、聚酯板,折腾了很久,越听越累,后来镁声彻底放弃了这种方法。   
-
      经过反复折腾,镁声认为,也许录音室监听录音时需要听直达声为主,但作为音乐欣赏,应该是听混响声为主,这才符合现场欣赏音乐的习惯。所以,听音室的声学处理,应该“保留空间,谨慎吸音,平衡混响,控制反射。”

作者: haoyeah    时间: 2014-8-7 03:53
谢谢镁生分享宝贵经验,我也在折腾室内调音,请问,客厅空间大,硬装修,如何改善低频驻波现象。谢谢。
作者: 王叔叔    时间: 2014-8-7 06:35
一般都是多大的房间开多大的声音。
作者: fanhn    时间: 2014-8-7 11:15
不用这么复杂,边听边调整就好了,大致掌握吸收,扩散,反射各占1/3就差不多了,其他就是微调和摆位,搞复杂搞专业反而容易走误区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7 23:05
不用这么复杂,边听边调整就好了,大致掌握吸收,扩散,反射各占1/3就差不多了,其他就是微调和摆位,搞复杂 ...
fanhn 发表于 2014-8-7 11:15


所言极是。我也是这么一路摸索过来的。自觉有了点心得,就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让各位老烧见笑了。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7 23:07
不用这么复杂,边听边调整就好了,大致掌握吸收,扩散,反射各占1/3就差不多了,其他就是微调和摆位,搞复杂 ...
fanhn 发表于 2014-8-7 11:15


所言极是。我也是这么一路摸索过来的。自觉有了点心得,就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让各位老烧见笑了。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7 23:31
谢谢镁生分享宝贵经验,我也在折腾室内调音,请问,客厅空间大,硬装修,如何改善低频驻波现象。谢谢。
haoyeah 发表于 2014-8-7 03:53


如果低频驻波发声在200hz以下,很难单纯通过吸收、扩散来解决,摆位是优先要采用的手段。也还有其他方法,我会在后面的帖子里讨论。多谢关注。




作者: amati    时间: 2014-8-8 02:42
本帖最后由 amati 于 2014-8-8 02:53 编辑

全频(125hz-8khz)做到0.2-0.3,不难的,按照石井申一郎的方法就行,简单经济!
当然125Hz以下频率的残响时间应该长些,这点老烧都知道!
声音绝对不会“干”,反而能让你格外清晰的听到录音里面的堂音,及其他很多平时听不到的录音细节。
听到的堂音太清晰,有时反会怀疑空间是否残响过长呢。

石井申一郎的方法, 请详见日本立体声杂志146期(2003年)。
这个方案能让你少花很多钱的  !普通器材都能享受到美声!  


作者: DAYUEJIN    时间: 2014-8-8 06:57
是播放爵士乐时的堂音?,那放古典乐也是那样吗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8 12:55
全频(125hz-8khz)做到0.2-0.3,不难的,按照石井申一郎的方法就行,简单经济!
当然125Hz以下频率的残响 ...
amati 发表于 2014-8-8 02:42


感谢您的说明和指导。石井申一郎也是我很敬佩的大师。

不过石井申一郎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同样需要在听音室的四壁做满反射和吸音。何况日式住宅由于抗震需要,内墙一般都是单薄的中空轻质复合墙壁,低频问题本来就容易解决。如果按他的方法在国内做,可能也无法在125hz-500hz实现0.2-0.3的混响时间。

的确,低频混响时间略大一点(大40%吧,那就是约0.3-0.4)声音更加温暖。但我测过的房间,能把低频平滑控制在0.5的都极少。如果您的听音室做到了这些,镁声能否登门请教学习?


作者: jackydql    时间: 2014-8-8 17:27

作者: jackydql    时间: 2014-8-8 21:11
回复 jackydql 的帖子


    电位器12点方向,应该不少了,4.2mx7.5mx2.4m,两边强吸,顶扩散,地砖,用低音陷阱,音箱内角20度左右,用大型皮沙发
作者: amati    时间: 2014-8-10 00:33
我的空间RT60,余音优美,录音里的堂音格外清晰。
听音经验少的朋友还以为是我空间回响太厉害了。

[attach]93780[/attach]

作者: amati    时间: 2014-8-10 00:36
本帖最后由 amati 于 2014-8-10 00:39 编辑

[attach]93781[/attach]


空间的频响也挺均匀的,音箱是世霸火车头。


作者: amati    时间: 2014-8-10 00:39
[attach]93782[/attach]

空间的本底噪音


作者: amati    时间: 2014-8-10 01:11
[attach]93783[/attach]

暂时的器材。
空间尺寸约11.4 * 7.1 * 3.5m,除了地面是光滑的地砖,其他5面都依照石井申一郎的方法。
音箱摆长边。
两只箱子能听到很好的环绕包围感,真正体验到立体声!不仅仅是电影。
譬如大家比较熟悉的:
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开头的低频噪音非常明显,
人声回响回荡整个空间,虽然是人工做出来的,但听感很舒服!
当耳边的手鼓轻轻响起,空灵的飘在耳边,似乎进入脑海,有点听耳机的感觉。
(在多位朋友家里是听不到“耳边的手鼓轻轻响起”,只有前面的手鼓,记忆中我以前的空间也是听不清楚)
有了这个比较理想的空间,我才明白什么是音乐,在此之前的20年算是白烧了!

作者: 百线生    时间: 2014-8-10 01:19
回复 jackydql 的帖子
声压是个人快要忍受不住的临界为准,那个是平时爆棚交响的高潮音压,那比较实际呵呵!

   
作者: haoyeah    时间: 2014-8-10 09:55
镁声兄是在广东么, 有空来深圳,欢迎家访.
作者: zcm9    时间: 2014-8-10 20:04
昨天有幸去镁声兄那里家访,听到的声音非常不错。镁声兄对空间调整很有见地,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调整哪里声音是何走向成竹在胸,以后装修听音室时得多请教。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1 01:30
-
补充解释一下临界距离,是指听音室内直达声和混响声达到平衡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在临界距离之内听音是以直达声为主,比较清晰,在临界距离之外听音是以混响声(环境声)为主,比较丰满。临界距离和房间面积、吸音比率、音箱特性有关。指向性好的箱子,临界距离就大。在无残响室,临界距离很大,音箱前面所有的空间都听的是直达声。在四壁未经处理反射声多的小房间,临界距离很小,也许只有1米左右。
-
录音室需要安静的声底和更多收录声音的细节,控制室需要审听录音中的瑕疵,所以声学装修都要控制混响,以追求直达声为主,后期再通过混响效果器加入各种算法的人工混响(古典音乐除外)。很多声学装修的理论文章照搬录音室设计理论,所以才有广泛流传的听音要听直达声的观点。
-
继续说说16字方针

1、
保留空间
声学意义上的音乐欣赏的小空间,是指小于7000立方米的空间。所以发烧友家里即使有60平米的听音室,也是属于小空间,再现20-20khz的全频比较困难。既然叫空间,就不光是指面积,房间的高度同样需要珍惜。有些发烧友为了调整房间三维的黄金比例,把中空的4-5米的净高用吊顶封到3米多,非常可惜。原因是一来吊顶不是刚性表面,房间的声学模式依然是按照吊顶之前的尺寸发展,二来是大净空对混响的形成和空气感的产生非常宝贵,压低后就自废武功了。

2、
谨慎吸音
声学实验表明,房间里的声音要经过6次反射之后,才能形成稳态的混响,如果房间吸音材料运用过多,经过6次反射后,声音的能量消失殆尽,房间就会变得“死寂”,声音就会失去亲切感、包围感和丰满感。对于普通听音室,平均吸音系数0.2是比较适中的。这相当于在20平米的房间里,有沙发、木地板铺小块地毯、厚窗帘、小块挂毯、两个唱片架(柜)的总吸声量。如果做整面墙体的槽孔板+吸音棉,吸音面积就会过多。
3、
平衡混响
混响的指标是全频的混响时间。一般规律是房间越大、越空荡,混响时间就越长,房间越小杂物越多,混响时间就越短。通常20平米以内的房间混响时间控制住0.3秒以内比较合适(低频可以略长一点),40平米的房间混响时间可以调整到0.4-0.5秒。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听起来比较清晰干瘦,过长则浑浊拖沓。通常低频、中频、高频的混响时间是不同的,但不能悬殊太大。例如低频0.4、中频0.2、高频0.4,人声就会单薄,像从井中发出来;低频0.4,中频0.3,高频0.1,声音就会沉闷,缺少微动态。
需要注意的是,混响时间虽然是描述混响的最主要指标,但其实即使全频都有同样的混响时间,不同面积、不同材质的空间,听感上也大不相同。这是因为混响的建立和衰减有多种线性模式,面对各种调整混响的材料,我们要根据不同材料的个性掌握平衡度。
4、
控制反射
这是说的反射是指早期反射声。控制早期反射声是音响空间声学调整的重中之重,但并没有得到烧友普遍的重视。有的烧友虽然意识到了,但相关讨论比较少,难以掌握方法。镁声查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试验,感觉摸索出了点门道,汇报出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得到行家的指导。
假设在一间漆黑的听音室,音箱发出一个音符,人耳听到的首先是不受空间影响的直达声,瞬间后,再听到经过侧墙、天花、后墙、地面反射来的早期反射声。这个瞬间的时长从1毫秒到30毫秒不等。人耳能敏感感受这个时长,从而判断房间的大小。也就是说,早期反射声是听感产生空间感的基础。

在几个著名好声的音乐厅,例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其一大共同点就是观众席能听到延时适中、扩散合适的侧墙早期反射声。星海音乐厅也是通过在台口两侧设置矮墙,来取得适当的早期反射声。早期反射声相对直达声到达的时差如果在1030毫秒,对声音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增加声音的亲切感。到达的时差小于5毫秒,会影响高频的延伸和空气感;到达的时差长于50毫秒,就会变成回声。

回到我们的听音空间。假设音箱距离侧墙是2米,和直达声对应的距离差大约是3米多,延时大约是10毫秒,这是件好事。如果距离侧墙只有0.7米,距离差是1米,延时就只有3毫秒,会损失高频和空气感。

另外,声音每经过一次反射,相位就会反相,反相后的反射声混着直达声到达人耳,会产生梳状滤波效果,严重影响声音的音色和流畅感,使得声音紧张和刺耳。

通过反射声控制,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1 11:51
回复 镁声绕梁 的帖子

    对于不打算大兴土木重新装修听音室的烧友,镁声有以下声学调整心得:
    首先要确定音箱的摆位。短边摆法音箱距离后墙调整余地比较大,音场比较深,3D感好,听感轻松,视觉自然。长边摆法音场比较宽,声音包围感好,容易投入音乐的氛围,频响也平衡一些。由于短边摆法要精心处理和侧墙的关系,声音效果对摆位极其敏感(有些方法可以削弱这种敏感性,后面会提到),频响峰谷比较多,所以日本立体声杂志一直推崇长边摆法。

    镁声比较喜欢在音箱后面调出错落有致似乎看得见的乐器定位和形体,所以采用短边摆位。短边摆位对后墙的要求并不高,无论是玻璃+厚窗帘,还是实墙,都能调出满意的效果。如前所述,侧墙的处理才是短边摆位的重点。


作者: lwwlewis    时间: 2014-8-11 12:59
好贴!静待美声兄的经验分享
作者: CLH2012    时间: 2014-8-11 17:34
好帖!我也是短边。静待下文。。。
作者: lwwlewis    时间: 2014-8-11 22:28
美声兄,瞎插一句,王老师的调声方法中,两侧强的处理,喇叭后两侧的扩散板是为了调第二小提琴组、木管、铜管组到最后排打击乐的层次清晰,喇叭往听音位这边的两侧是用吸收,目的是音场从极左,中左,中到中右,右,极右的宽度平衡,不能有某一处特别突出或反之。当乐队全奏时能清楚听到所有乐器的声音。
不知道与兄的方法有没暗合之处?
作者: MZL    时间: 2014-8-11 22:34
有些观点印证了我此前的摸索,楼主看来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2 19:53
美声兄,瞎插一句,王老师的调声方法中,两侧强的处理,喇叭后两侧的扩散板是为了调第二小提琴组、木管、铜 ...
lwwlewis 发表于 2014-8-11 22:28


多谢参与讨论并提供信息,很有价值。我用过很多扩散板,后来都撤了,原因后面详述。我的方法主要是控制反射。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2 19:59
美声兄,瞎插一句,王老师的调声方法中,两侧强的处理,喇叭后两侧的扩散板是为了调第二小提琴组、木管、铜 ...
lwwlewis 发表于 2014-8-11 22:28


多谢参与讨论并提供信息,很有价值。我用过很多扩散板,后来都撤了,原因后面详述。我的方法主要是控制反射。



作者: lwwlewis    时间: 2014-8-12 22:08
本帖最后由 lwwlewis 于 2014-8-12 22:10 编辑
多谢参与讨论并提供信息,很有价值。我用过很多扩散板,后来都撤了,原因后面详述。我的方法主要是控制 ...
镁声绕梁 发表于 2014-8-12 19:59

哦,是吗?那我更要洗耳恭听了。如果能不用扩散板就处理好空间不但可以省却安装的功夫,加上数量增减、位置和多项互为变动的因素,调音其实是一件相当繁琐和复杂的工程,如果能省去扩散板只用一项---------控制反射,从调整的复杂程度上讲是简化了许多的。期待......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2 23:28
哦,是吗?那我更要洗耳恭听了。如果能不用扩散板就处理好空间不但可以省却安装的功夫,加上数量增减、位 ...
lwwlewis 发表于 2014-8-12 22:08


声学专用的吸音和扩散都会造成频响和相位失真,不自然,和居家声学环境兼容性差。即使要用,小块用在关键的点就够了。对比而言,反射的兼容性要好一些。后面的方法介绍要画图,要拍照,还要介绍反射控制所运用的“领先效应”的几种模态的理论,所以有点复杂,看看怎么组织文字才能报告清楚。可能后面的会写得困难一点。好在音响只是玩具,也不是急用的东西。

有时觉得,这样的理论帖子其实没人愿意看,到不如吼一声“百分之九十的烧友不懂怎么调整空间”来得热闹,哈哈,几次想放弃了。多谢几位关注和回复鼓励的朋友,镁声会继续努力~~



作者: haoyeah    时间: 2014-8-12 23:50
我在试用德恒的调音板, 可是我的空间太大了, 杯水车薪, 感觉不到效果.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3 01:41
[quote]jogo  发表于 1 小时前

呵呵,主要大段的文字读起来较累,如果图文并茂,看图说话讲解会更益受众理解quote]

多谢版主提醒!可能以前写论文养成的坏习惯:言必有出处,记不清的专业用语还要查资料,呵呵,写的累,让大家看着也累。幸亏您一语道破。




作者: haoyeah    时间: 2014-8-13 20:03
本帖最后由 haoyeah 于 2014-8-13 21:23 编辑

和镁声兄联系了下, 我把家里的布局和图片发上来, 请镁声兄和各位烧友帮忙, 看我的空间应该怎么摆位和调音. 现在的系统是PC+半线电+BRICASTI M1解码+ear912前级+ME RL901K有源音箱. 线材都是随便搭配的, 2条有源箱的电源线不同, 一条PS AUDIO的大王八盒子电源线, 一条是northwire的DIY线. ear912电源线是泰格龙A1,信号线是vovox rca. 过机线是雅高聆2090xrl铜线. 需要解决的是低频下潜不下去, 开大音量低频轰头, 而且很吵, 没法正常对话. 忘记说了,房间高度是5.63米.
[img][/img]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4 00:37
回复 haoyeah 的帖子


多好的空间,多好的箱子啊。记得日本立体声测评过这对箱子,评价很好的。(似乎原装架子是可调俯仰角度的?)出恶声实在不应该。


建议先中等音量坐近点听听(监听箱可以近距离听直达声),如果声音有明显改善,低频有下潜,那空间问题就是主要的。如果声音还是不耐听,无下潜,那就先从系统本身找原因。


系统自身的原因,无外乎电源、接地、音箱架。线材搭配可以缓一缓,先把最关键的问题找到。否则,即使换了一堆低频好的线材,也是强扭的瓜不甜。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4 10:54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4-8-14 11:12 编辑

    遵照J版指示,看图说话来了。


    先按照比例画一个听音室的平面图,确定音箱和皇帝位的位置。在我的小房间,落地箱放在长边距离后墙的1/3的位置,紧贴长边(为了画图方便,留了点距离,实际是音箱后缘距离侧墙约70mm,前缘距离侧墙230mm.


    在平面图上画出镜像房间,标出镜像音箱的位置,从皇帝位连线到镜像音箱,该直线和镜像音箱的交点就是第一反射点。
[attach]93986[/attach]


    图中板①,板②,板③为反射板,反射板后面的三角空间用好的吸声材料填满,注意不要过于压紧音箱侧壁。


    声音从喇叭单元发出,呈半球状向周围的空间传输(其中的高频成分指向性强一些),当到达音箱面板边界的时候,从受限空间进入自由空间,会发生声阻和折射,等同于在边界产生新的声源,对原声源产生干扰(西湖的大箱子有一个可选配件,在音箱边缘套一圈类似海绵的材料,镁声认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距离侧墙很近,声音撞向侧墙反射后干扰会进一步加大。板①的正面起到衔接和维持声波有序传输的作用。这就像在瀑布的下面用斜板引导,可以减轻冲击和飞溅。

    音箱侧壁和墙面距离很近,小三角空间内会产生谐振和驻波,吸声材料可以吸收这些驻波,避免在板面产生共振。同时板①的背面可以掩蔽和反射噪音,避免从音箱正面逸出。

    板②位于第一反射点,将距离最近、强度最大的早期反射声引向皇帝位的后方,避免梳状滤波效应。如图所示,反射声1的方向变成了反射声2.

    板③将前方传来的直达声和反射声向皇帝位两侧反射,进一步降低听音区早期反射声的强度,增加声音反射的次数,有利于混响声的均匀和丰富。

    理论上这么分析,实际听感怎样呢?

    镁声用的是12寸低音的落地,小空间里玩这么大的箱子有点困难。没处理反射声之前,房间以吸音为主,箱子需要精心摆位,尤其是距离侧墙必须留出40厘米左右的距离,造成两箱之间的距离不够。虽然来访的烧友评价不错,但镁声始终希望能够做得更好。

    摸索出上述方法之后,两箱距离加宽的同时,大大减轻了侧墙的干扰,随便一摆位音箱就完全隐形!现在喜欢在漆黑的环境听音乐,残响丰富,音场深远开阔,很大程度摆脱了四壁和天花的束缚。换碟时一开灯,总有点不习惯,怎么房间这么小?!


    只需要6块普通的木板,和少量吸声材料,就可以取得明显效果,就是这么简单和神奇。需要说明的是,追求完美的话,板子的厚度、宽度、高度,是不同的,和需要反射的频率和音场高度调整有关。具体规律说来话长,不码字了,免得大家看着累。有意尝试的请来电讨论吧。


    如果还嫌麻烦,那再简化,只要有两块板子就可以初步试验了(挡住音箱和侧墙的缝隙),有效果再做全套。请试验过的朋友回帖说说效果,有您的回复和支持,下次镁声才有动力汇报更多的原创调音技巧。对了,小小俗气一把:以上反射声控制的调音方法为原创,转帖请注明出处。
-


作者: zcm9    时间: 2014-8-14 12:18
镁声兄写的很细致,有理论、有实践。请教象39#楼那样在客厅中摆放,两边没有实墙的情况,如何使用反射板呢,后墙如何处理呢?
作者: skywalker    时间: 2014-8-14 12:36
镁声兄的经验很有参考价值

镁声兄有没有长边摆放的意见。
作者: guhelim    时间: 2014-8-14 14:26
镁声这个xiang螺孔摆位法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4 19:21
镁声兄写的很细致,有理论、有实践。请教象39#楼那样在客厅中摆放,两边没有实墙的情况,如何使用反射板呢, ...
zcm9 发表于 2014-8-14 12:18



做两扇一米宽、1.3米高的木板屏风,下面装脚轮,听音时推到合适的位置,就行了。木板两面可以做成不同的材质,便于控制音色。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4 19:22
镁声兄写的很细致,有理论、有实践。请教象39#楼那样在客厅中摆放,两边没有实墙的情况,如何使用反射板呢, ...
zcm9 发表于 2014-8-14 12:18



做两扇一米宽、1.3米高的木板屏风,下面装脚轮,听音时推到合适的位置,就行了。木板两面可以做成不同的材质,便于控制音色。



作者: lwwlewis    时间: 2014-8-14 19:39
美声兄,佩服,这个应该是你自己独创的空间处理办法。吸收了螺孔摆位法的优点,尽量减少环境对声音的影响,但更有自己对空间和喇叭相互关系独到的理解和高明的处理方法。美声兄不简单!得闲一定会尝试
作者: lwwlewis    时间: 2014-8-14 19:46
美声兄,你的这个方法是不是更适宜于房间的短边摆放啊?

作者: lwwlewis    时间: 2014-8-14 20:03
美声兄,您好,几个问题请教下:1、喇叭与侧墙的倾斜度如何确定?2、木板后面的吸音棉您用的是哪一种?3、房间里其他的面都不用吸音和扩散处理了吗?喇叭前地面的地毯您那儿有没用?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4 21:27
美声兄,您好,几个问题请教下:1、喇叭与侧墙的倾斜度如何确定?2、木板后面的吸音棉您用的是哪一种?3、房 ...
lwwlewis 发表于 2014-8-14 20:03

以下尽可能回复一下网友的问题:

1、
喇叭与侧墙的倾斜度如何确定?
一般是25-30
2、
木板后面的吸音棉您用的是哪一种?
一种环保高效吸音尖劈
3、
房间里其他的面都不用吸音和扩散处理了吗?
全屋平均吸音系数0.2左右,其实就是前面说的普通家居摆放环境。不要再做扩散。
4、
喇叭前地面的地毯您那儿有没用?
我用过,又撤了。大理石或瓷砖地板可以放。
11板是否同信箱前面板在同一平面上?
不一定的。这个角度可以从0--20度不等。类似于半边障板或者号角嘴,都不会恶化声音。先确定板子宽度,喇叭摆位后,根据箱体边缘的位置灵活摆放。调整到位后,再固定。

2 )  2.3板同侧墙、后墙的夹角角度,有没有个大概范围。
2大约15-30度,板3大约20度。不同房间有不同的最佳角度,自己根据听感微调即可。但只要差不多,都提升明显。
3 1.2.3板的宽度,高度有什么要求和推荐?
一言难尽,实施之前请来电,镁声会详细告知。

感谢关注和思考。




作者: zcm9    时间: 2014-8-15 11:02
回复 镁声绕梁 的帖子
高见!

   
作者: lwwlewis    时间: 2014-8-15 11:16
谢谢美声兄的详细回复。螺孔法的角度按刘汉盛的说法是45度以上,与兄所讲还是有区别的;1、2板的角度是否是考虑将侧墙的第一反射声传到后墙中间的板3和吸收体?这样达到尽量减小两侧墙影响的目地
再请教下,这样的摆法,喇叭倾斜角度比较大,会不会影响到“矩形”音场的完整,或者说是有变形?
作者: lwwlewis    时间: 2014-8-15 11:22
转下论坛清风明月兄以前在”螺孔法“里讨论时提出的意见:
“...这摆法(指刘汉盛的螺孔法)仅适合空间不够长、宽!  密闭型或前导向的低音单元小,低频质感好但量感紧凑型音箱!
另外此摆法呈扇型舞台,深度虽不错!但音场宽度不够,两个角落音场表现不到!"

作者: wfy    时间: 2014-8-15 17:10
吸音系数这个如何测试呢,谢谢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7 01:22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4-8-17 02:38 编辑
吸音系数这个如何测试呢,谢谢
wfy 发表于 2014-8-15 17:10


这个是查表计算而来的。例如房间内6个面的总面积是100平米,那就需要20平米的完全吸音,80平米的反射。如果某个面材料面积20平米,吸音系数0.25,那就等效5平米的吸音面积。依次类推。最后看看总共是否达到20平米的完全吸音。材料对不同频率的吸收系数是不同的,所以要尽量取得三频的吸收均衡。吸音系数可以查表。

[attach]94240[/attach]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7 01:38
转下论坛清风明月兄以前在”螺孔法“里讨论时提出的意见:
“...这摆法(指刘汉盛的螺孔法)仅适合空间不够 ...
lwwlewis 发表于 2014-8-15 11:22


刘主编的摆位八法,只是归纳和总结,而不是规矩。具体要根据听感微调。我的喇叭内凹大约25度,聆听角度没有到60度,感觉这样音场深度很好。如果内凹太多,也许会增加聚焦,但会压缩深度。

1、2板的角度的确是考虑将侧墙的第一反射声传到后墙中间的板3和吸收体。但实际上反射和吸收过程也有扩散,经过2次反射后,声线其实已经发散很厉害,不像激光那样精准了。

前面说这样反射控制法处理房间,不需要再做扩散,也是这个意思。声波在射向不同吸音系数的两种物料时,本身就会有散射作用。石井的房间术,没有用到扩散板,其实也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个原理。



作者: 音之频99    时间: 2014-8-17 10:08
镁声兄言简意赅的表述受教了!再在自己的略小房间摸索体验吧.
作者: guhelim    时间: 2014-8-17 13:28
回复 镁声绕梁 的帖子
石井的房间术比较简单;在大空间内我觉得天花还得用扩散才会比较均衡
   
作者: schottky    时间: 2014-8-17 17:41
及时帖啊!正在考虑新房的听音室。谢谢
作者: xwmm    时间: 2014-8-17 20:51
镁声兄请讲下客厅长边摆放的经验。谢谢
作者: 爱歌乐    时间: 2014-8-17 23:05
是啊我也想听下客厅长边的摆放经验,谢谢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7 23:54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4-8-17 23:56 编辑


感谢朋友们的关注和回帖。镁声就遵命再说一下长边摆位吧。

长边摆位首先要摆脱摆位八法的影响——

一是音箱要尽量拉开,初步以45度角度内凹,拉到音场中间空洞,无法聚焦时,才开始一点一点往中间靠拢。等到中间结像凝聚了,就是合适的宽度。

二是距离后墙要近一点。密封箱或监听箱贴后墙最好。如果觉得声音离后墙太近声底不够安静,后墙可以进行吸音和扩散为主的处理。

三是精心调整音箱和后墙的距离,每一毫米声音都会不同。找到一个能令声音脱箱的位置,就大功告成了。

同样可以在音箱的侧板和后墙之间,放吸声材料并加反射(扩散)板。长边摆法,房间吸声的比例应该比短边摆法略多一点。

音箱后墙最好处理成深灰色,光线也暗一点,避免后墙的压迫感。皇帝位的后墙也要适当吸音,摆扩散板基本没用。

作者: haoyeah    时间: 2014-8-18 09:40
请问,低频轰头的情况,通过音箱摆位就可以解决么?
作者: hainanxing    时间: 2014-8-18 09:58
很精彩的论述,受教了!
作者: 爱歌乐    时间: 2014-8-18 11:07
晚上可以试一下了
作者: 爱歌乐    时间: 2014-8-18 11:12
长边摆位是否是三角摆法最合理,我试了下把音箱拉出后墙
1米以上声音才会很静,
作者: rock    时间: 2014-8-18 18:40
房间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很难以简单的方式就能处理好, 希望大家多实践多思考....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19 12:40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4-8-19 12:43 编辑
房间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很难以简单的方式就能处理好, 希望大家多实践多思考....
rock 发表于 2014-8-18 18:40

       多谢ROCK版关注和指导。


    的确,听音室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室内声学的知识,还需要音乐声学和心理声学的常识。从石井到刘主编到木内,就像名牌线材一样,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效果,同时也各有各的局限。

    R版应该是2、3年前来我的听音室指导过吧,那时镁声还没做JS,还在玩着ROCKPORT的旧款落地箱,听音室也是以吸收为主。回想起来,声音真是毫无生气。现在的反射控制为主的调整方法,也是在您和自文、百线的启迪下,摸索出来的。听说您回了广州,希望有机会再来指导,听听现在的声音是否有所提升。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8-20 20:07
长边摆位是否是三角摆法最合理,我试了下把音箱拉出后墙
1米以上声音才会很静,
爱歌乐 发表于 2014-8-18 11:12


远离后墙的三角摆放容易出效果。但音箱间的距离没有拉开,缺了长边摆位的特色。除了音箱面板距离后墙1/3的摆法之外,还有距离1/5的位置也不错,但一定要以毫米为单位细心调整距离后墙位置。最终都会找到一个不冲耳朵又脱箱的位置。这才能体现长边摆放音场宽广的特点。



作者: 清风明月    时间: 2014-8-20 20:50
摆位学习!好!
作者: yq_hardway    时间: 2014-8-22 14:48
真是学习了。晚上回家就实践一下
作者: schottky    时间: 2014-9-14 21:08
请教梁兄,家里的暖气片、空调的位置,或者中央空调的管道和风口应该如何处理为好?有一个以上的门窗应该如何考虑?
作者: deargogo13    时间: 2014-9-14 21:43
请教如magnepan这类的正反面发音设备,镁声可有妥善处理的经验呢
作者: 188    时间: 2014-9-15 18:08
暂时的器材。
空间尺寸约11.4 * 7.1 * 3.5m,除了地面是光滑的地砖,其他5面都依照石井申一郎的方法。 ...
amati 发表于 2014-8-10 01:11
看到同好您说之前20年恐怕是白烧了,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在谈hifi声学环境的时候,是否回避了一些大前提的东西,比如一些环境并不平衡的(商品房客厅一般都是短边摆放,一边靠墙),有的楼高和面积都不适合塞进大落地的,有的外界噪音干扰大的等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如果都没有,那么走往理想的道路几乎是无路可走,不然同好您也不会说到20年白烧,想必现在与之前的效果落差之大。那么,在我们谈hifi声学概要的时候,是否要先画线区分,一种是具有基础配置的环境的锦上添花声学优化处理方法,一种是没有基础配置环境的雪中送炭声学补救处理方法,把两种情况分开后,就具有普遍通用性了。不然把两者合并表述,不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 amati    时间: 2014-9-16 07:08
回复 188 的帖子

这些年友人倾诉音响不好听难搞好,我的观点是好听很容易得到,要用房间而不是客厅,做好声学处理,即便是小空间廉价器材也能很好声。
“白烧”是指走了许多弯路,譬如多声道还是两声道。
20年前,明白音响重播需好房间好环境;10年前,学习到如何得到好房间好环境。生活无奈,去年才获得好房间好环境,虽然不完美,但也享受到从未听过的效果。房间声音相位线性,良好表现出正相、反相差异,获得类似听耳机的音效,立体声感强!
作者: 188    时间: 2014-9-16 20:38
回复 amati 的帖子


    是的,房间虽小,但起码是一个独立的,安静的,平衡的环境,再加以声学处理多有好结果。
作者: 188    时间: 2014-9-16 23:42
回复 镁声绕梁 的帖子


    如果玩过障板的朋友,对这个方法更加深有体会,利用封闭方法,和墙体连接做到无限大障板,无声短路,再引导初次反射,将最大能量引射往后墙。还可以考虑将侧墙和后墙的反射引导板做成活动的,方便调试和适应各种音箱和风格的需要。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9-18 12:31
请教梁兄,家里的暖气片、空调的位置,或者中央空调的管道和风口应该如何处理为好?有一个以上的门窗应该如 ...
schottky 发表于 2014-9-14 21:08


抱歉,几天没上论坛。
声学处理不需要绝对精准,掌握相对均衡就可以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关键是对于出现在影音室的大件物品,熟悉它的声学特性,例如属于吸收、扩散还是反射?频响特性如何?偏冷还是偏暖?

玻璃窗和门都属于反射高频吸收低频,但频响特性大不一样,不平衡的话就要通过厚窗帘、反射板、扩散板来调和。

中央空调管道和风口容易引发低频共振,可以用扫频软件播放听一听,没有共振不需要处理。




作者: tyr    时间: 2014-10-9 20:29
本帖最后由 tyr 于 2014-10-9 21:53 编辑

好贴,之前一眼看太长,就没细看,刚从另一贴看到相关内容,才找过来,差点漏看了镁声兄的好贴,
好在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经验,更可贵的是掏心的交流,哈
尝试一下尽量简化镁兄的观点,便于让更多人领会到镁兄的宝贵经验\;
1,论述原理
人耳的听觉特性和声学仪器的拾音器不同,不光有哈斯效应、掩蔽效应,还有鸡尾酒效应,耳廓效应,这些智能化的功能可以自动平滑频响的峰谷。而声学拾音器等效一个圆孔,只能测出空间某个点的声压,对于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混响声基本不能加以区别,至于声系统的相位和群延迟失真更是用仪器无法测出的,而这,才是影响人耳听感的更重要的因素。
2,
控制原理
      人耳听到的首先是不受空间影响的直达声,瞬间后,再听到经过侧墙、天花、后墙、地面反射来的早期反射声。这个“瞬间”的时长从1毫秒到30毫秒不等。人耳能敏感感受这个时长,从而判断房间的大小。也就是说,早期反射声是听感产生空间感的基础。
      在几个著名好声的音乐厅,例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其一大共同点就是观众席能听到延时适中、扩散合适的侧墙早期反射声。星海音乐厅也是通过在台口两侧设置矮墙,来取得适当的早期反射声。早期反射声相对直达声到达的时差如果在10到30毫秒,对声音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增加声音的亲切感。到达的时差小于5毫秒,会影响高频的延伸和空气感;到达的时差长于50毫秒,就会变成回声

3,实际措施
方法主要是控制反射。
在平面图上画出镜像房间,标出镜像音箱的位置,从皇帝位连线到镜像音箱,该直线和镜像音箱的交点就是第一反射点。

按照比例画一个听音室的平面图,确定音箱和皇帝位的位置。在我的小房间,落地箱放在长边距离后墙的1/3的位置,紧贴长边(为了画图方便,留了点距离,实际是音箱后缘距离侧墙约70mm,前缘距离侧墙230mm).
在平面图上画出镜像房间,标出镜像音箱的位置,从皇帝位连线到镜像音箱,该直线和镜像音箱的交点就是第一反射点。
图中板①,板②,板③为反射板,反射板后面的三角空间用好的吸声材料填满,注意不要过于压紧音箱侧壁。
板②位于第一反射点,将距离最近、强度最大的早期反射声引向皇帝位的后方,避免梳状滤波效应。如图所示,反射声1的方向变成了反射声2.
板③将前方传来的直达声和反射声向皇帝位两侧反射,进一步降低听音区早期反射声的强度,增加声音反射的次数,有利于混响声的均匀和丰富。

以上归纳了镁兄的主要观点,也是在下的一个学习过程。

体会:想方设法把第一反射声延迟


谢谢镁声兄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10-10 10:01
本帖最后由 镁声绕梁 于 2014-10-10 10:10 编辑

回复 tyr 的帖子

感谢tyr兄费神整理小贴。的确,这样看下来,脉络更加清楚了。
-最后的总结极为精辟,要在小房间实现较大房间的听感,处理的关键就是尽量延迟前期反射声。


现在国外已经有了这样的听音室:基本按照无残响室来设计,然后在第一反射点的位置安装喇叭,把声音经过延迟和衰减处理后从第一反射点播放,就可以模拟不同大小的空间的听感了。


现在的多声道音乐也是类似的理念。





作者: tyr    时间: 2014-10-14 01:54

试了下镁兄的方法,声像的呈现更鲜明了。但空间密度好像有点削弱,总的走向是好的,只不过是之前的平衡打破了,
摆了,这方法最大的问题就呈现在你面前:视觉不协调,障碍感极大,尤其在家居环境下,应用性是一大考验。
跟着,就联想到,能否用声透镜来代替隔板?
牛百叶,是否能有一些启示呢。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10-14 12:21
回复 tyr 的帖子


    多谢指点。这是个很好的思路,我琢磨一下具体怎么运用。
作者: wst007    时间: 2014-11-13 12:24
以我自己摆位的体验来看,房间在瓷砖,白墙,没有任何处理过的前提下:
长边摆法,音箱之间中心点距离2米6,离后墙40CM,脱箱感,低频都有了
短边摆法,由于音箱背后是大扇窗户,导致低频相对长边来说,明显不足
正在苦恼到底是摆长边还是摆短边
作者: skyloverdavid    时间: 2015-12-22 11:28
镁声绕梁 发表于 2014-8-5 22:24
听音室的声学处理-说到听音室的声学处理,烧友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录音中已经包含了所有的 ...

受教
作者: lotuschilde    时间: 2018-5-8 22:35
镁声的这个帖子非常有参考价值,但怎么收藏不了?
作者: 古今笑谈    时间: 2018-5-9 10:15
如果有几张图就会更直观了。每家的环境和器材都不一样,特别是角度的问题真没有准确的一个数值,要根据个人的听感来调整的。这是一个快乐的折腾过程!大家就这么折腾吧。
作者: qinshiyue    时间: 2021-8-5 17:13
好久没来极品,最近正好想装修房子,考虑听音室的设计,找到镁声兄的帖子认真学习了一下,还有一些疑问想咨询镁声兄,是否方便私信我联系方式,感谢。
作者: 主锁    时间: 2021-9-13 23:16
小覃 发表于 2021-8-6 15:48
音响与空间充分溶合成一体,听室内任何位置都好听就算做在地面也好听只是听音角度不同,最佳永远皇帝位最理 ...

看您说话真够累的,断句也没有...... 您是90后吧?
作者: HAIL    时间: 2021-9-17 14:51
镁声绕梁 发表于 2014-8-20 20:07
远离后墙的三角摆放容易出效果。但音箱间的距离没有拉开,缺了长边摆位的特色。除了音箱面板距离后墙1/ ...

空间处理与摆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空间中更难,我的听音室也很小,3.4*3.8*2.6,也算是短边摆,最近深有感触,全文拜读了楼主的贴,很受启发。
作者: 黑海一舟    时间: 2021-9-26 15:25
家徒四壁,非常扼要形象。
听音室一般是鞋盒型,六个面(四墙、天花和地面)都要处理,发烧友自己看看刘汉盛的书就可以处理,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当然,不可能打到理想境界。但专业的机构,一般不屑于发烧友家庭十几万、几十万的预算小工程,所以还是发烧友自力更生。
3分器材、7分环境,裸室想好声,不敢想象。
作者: jiangpan    时间: 2021-9-28 16:37
无法收藏帖子呀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21-10-13 16:01
很抱歉,很久没有登录论坛了。可以加我微信 yusan728968
作者: fengcm    时间: 2021-12-1 11:04
看了几遍,第一反射点需要安装反射板,但反射板是什么?如何制作或购买?看到的都是吸音板、扩散板、低频陷阱。
作者: 大唐    时间: 2024-3-21 20:15
作为音乐欣赏,应该是听混响声为主,这才符合现场欣赏音乐的习惯。所以,听音室的声学处理,应该“保留空间,谨慎吸音,平衡混响,控制反射。”非常赞同镁声绕梁的观点。我听音室原墙上装有吸音、扩散板,满地铺地毯,声音非常安静,没有朝气,后因朋友指点全部拆了,现在靠室内真皮沙发,带抽屉的书柜等家具来调声,总体声音活泼了,阳光了,有生气了,虽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比以前强太多了。
作者: HAIL    时间: 2024-4-26 11:32
好文,反复学习消化,美声兄似乎不关心喇叭后面区域的处理,希望讲讲
作者: 大唐    时间: 2024-4-28 10:26
听音室第一反射点摆放书橱效果非常好。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