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居家听音室的设计是否需要和录音棚的设计理念一致 ? [打印本页]

作者: wxzhangjia    时间: 2014-10-8 22:39
标题: 居家听音室的设计是否需要和录音棚的设计理念一致 ?
这个文章是一位资深的专业声学人士写的。
文章是节选的:
听音室装修牵扯到建筑声学,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目前很难找到系统性的,一般参考音乐厅和消音室的设计。根据我最近几年设计的几个听音室,包括纯笛现在在用的简易听音室,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以后用空再介绍不同听音室的设计.
一般的听音室以吸音为主, 扩散为辅,或者纯粹吸音.不要以为音乐厅是完美的,实际上音乐厅的声音是很不清晰的,定位也是不清晰的.
因为音乐厅 为了使不同位子每一个人都能听到声音,不得不使用大量的扩散以提高声压.引起混响,延时过于长,影响清晰.这个搞过音乐厅设计的人都明白.
也不要害怕大量的吸音,实际吸音越多声音越清晰. 我不相信吸音多了声音就发干,声音清晰就发凉了.其实那是音响设备瞬态失真太大,解晰率太低,音乐细节无法重现.假设你在宁静的室外空地上,这几乎没有扩散,而是完全吸收,那时你听到的琴声,笛音会声音发干的吗?实际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但在大量的吸音听音室,大部分音响设备会有暴露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善,甚至于无法听.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小房间听音室装修主要概念.
1,频响,一般的音乐厅设计要求范围是125Hz-4KHz  . 听音室装修高要求的(63Hz-8KHz)(目前技术水平).  2,T60,指的是混响,一个声音发音到-60dB的时间(S),扩散和吸收是一对矛盾,扩散提高T60,也就是把清晰度降低,吸收是减少T60声音轻,但清晰.  3.延时,指的是发音到反射回来的时间(mS).为声音的清晰,一般要求小于25mS.
交响乐厅T60一般为2.0(老乐厅2.2-2.4,新建的1.6-2.0),低音提升10%.歌剧院一般为1.8,主要是为听清歌词.
随着设计水平的提升,新建的音乐厅一般T60比老的短,北方比南方短.自然录音棚T60为1.3左右,比音乐厅的声音清晰许多.小房间装修T60,从技术上说无法达到0.6以上,因为吸音不足,造成严重的频响不平衡 .
为什么小房间扩散没什么用,反而造成不平衡,声音怪异  .一般家庭小于100立方米的房子靠扩散不可能达到低音的平衡,一般正常说要扩散低频起码需要四分之一的波长,50Hz的驻波,需要1.7米齿长的扩散板,在家里是无法装修的.如果要起大作用的话需要二分之一的波长,那就更没法处理了.所以低频只能靠吸音来解决频响的平整,一般100立方米的房子达到正负2dB,那么T60一般都低于0.55,根据音乐厅的特性,高频的T60是不能高于低频的.
如果高频过多扩散造成T60增加,引起高频的T60大于低频的T60,刚好与交响乐厅低频的T60大于高频的T60情况相反。
发烧听音室的设计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录音唱片再现, 录音唱片内已经带有录音棚,音乐厅,歌剧院的残响.不需要我们再人造.即吸音为主.


我的观点是既然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系统,那也可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混响。hifi发烧就是因为有争议才有了流派 ,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风格。
艺术领域大都如此,没了争议也就没了发展了。


作者: luhui2008    时间: 2014-10-9 13:30
听听觉得也有道理
作者: ECC32    时间: 2014-10-9 13:51
实话实说的帖子。
家用听音室混响时间比剧院短是因体积小这个物理特性决定的。在声学处理方面有意将高频的混响做的比低频长也是有道理的(换言之就是设计时应重点吸收低频)。但是,要在家用听音室处理上做到+/-2dB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折腾过2个房间,有个体会:家用听音室声学处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房间固有的声学缺陷而非得到一条平直的频响曲线。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4-10-9 16:51
回复 wxzhangjia 的帖子

我之前的帖子也讨论过这个问题,转一段过来,附后供参考。
另外,在空旷的草地上弹琴,声音是会发干的,这个我有经验,读书时带着吉他在郊外搞活动表演,声音比在室内难听多了。
文章是纯笛的周博士写的吗?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说到听音室的声学处理,烧友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
一种是录音中已经包含了所有的立体声信息,包括录音时的环境空间信息,所以听音室空间处理不重要甚至完全没必要,只要器材够档次,搭配合理,就能完美听到录音师赋予软件的效果。
-
另一种观点认为再好的器材,没有好的空间配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普通家居环境里房间的三维尺寸不一定落在波尔围线之内,造成听音空间内的频响有很多峰谷,打乱了录音的平衡,一定要在声学软件的精确计算下,通过大量的声学装修,才能把频响曲线拉平,避免房间的声染色,所以发烧的最高境界就是烧房子烧空间。
-
实际家访过程中也发现,经过专业声学装修的听音室,有效果好的,也有不好的。普通家居环境里,调出好声音的也比比皆是,导致这两种观点始终无法统一,令初烧纠结不已。
-
经过数年的摸索、实验和研究,镁声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比较片面。
-
先说第一种观点:
-
以古典音乐演奏录音现场来说,演奏厅的大空间通常都有超过1秒甚至高达2秒的混响,录音师通过调整拾音器摆放的位置和后期的混音制作,控制直达声和混响声的比例,达到清晰、饱满、柔和的效果。
-
如果把这个录音在无残响室重播,固然可以听到录音中大空间的混响声,但这种混响声是从两支喇叭中直接指向人耳,和录音现场呈散射状的混响声方向完全不同,就像在聚光灯下看书一样,虽然亮度够,但远远没有散射光来得柔和自然。
-
如果把这个录音在未经调整的空间里播放,录音中大空间1秒多的混响声还没到达人耳,侧墙的早期反射声就提前到达,一来带来刺耳的梳状滤波声,二来严重掩蔽干扰录音中的空间混响声,因此,听音室的“二次”环境声是影响音响效果的一大因素,必须充分重视。
-
再说第二种观点:
-
几年来,镁声带着XTZ上门家访和测试,积累了数十家的数据。购买了专业声学软件和大量扩散板、吸音板来diy声学装修,在自己的听音室试验了几十种不同吸收扩散比例的调整和测试,结果发现,房间频响曲线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和实际听感效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声学装修的目标只是为了把频响曲线拉直,这基本是得不偿失。
-
人耳的听觉特性和声学仪器的拾音器不同,不光有哈斯效应、掩蔽效应,还有鸡尾酒效应,耳廓效应,这些智能化的功能可以自动平滑频响的峰谷。而声学拾音器等效一个圆孔,只能测出空间某个点的声压,对于直达声、早期反射声、混响声基本不能加以区别,至于声系统的相位和群延迟失真更是用仪器无法测出的,而这,才是影响人耳听感的更重要的因素。
-
基于上述理论,镁声花费大量精力实验房间声学调整的新方法,发现了一些小窍门,在自己和朋友的听音室加以运用,也立竿见影。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大程度地在小房间实现了较大房间的听感效果。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会抽时间陆续整理出来,和网友分享,也希望能得到高手的指导。
-
-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