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丹拿被收购的一些感想 [打印本页]

作者: 醇音    时间: 2014-10-28 12:21
标题: 丹拿被收购的一些感想
首先,个人感觉3个多亿的金额还是很靠谱的。很多网友不理解,觉得太便宜了,那么什么品牌比较值钱呢?恰恰是发烧友不太喜欢的B&O,BOSS等等。在此要帮丹拿说一句话,这些年无论市场怎么变,丹拿始终站在HiFi市场,这份坚持首先应该得到肯定和尊重。当然结果并不理想,大家可想而知HiFi市场有多难做了。

近年来HiFi市场日益萎缩,很多发烧友抱怨当地没有实体店可以试听和购买。坦白讲现在还在坚持做HiFi市场的所谓JS们,多多少少都对HiFi有一份热爱,如果没有这份热爱早就转行了。通过丹拿被收购这件事或许烧友们对HiFi市场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请大家多多理解现在还在坚持做HiFi市场的商家们。丹拿被收购说明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商家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作者: cmos88    时间: 2014-10-28 13:04
HIFI市场在萎缩, 可是价格在爆涨,这也是事实。 不能总让消费者去体谅厂商,厂商要以消费者为本,别的没什好谈的。
作者: 醇音    时间: 2014-10-28 13:28
HIFI市场在萎缩, 可是价格在爆涨,这也是事实。 不能总让消费者去体谅厂商,厂商要以消费者为本,别的没什 ...
cmos88 发表于 2014-10-28 13:04

价格上涨不是音响行业的问题,是整体通货膨胀的结果。你的收入也在同步增长中啊,十年前月收入1千多元的,现在起码要3-4千元。音响十年来是否有3-4倍的涨价呢?看了丹拿的财务报表你就知道这行业利润非常有限。

作者: wfy    时间: 2014-10-28 13:41
醇音是不错的代理 很热心很热情 很实在
飞星和audionet价格实实在在 对待烧油的试听也能热情接待 希望你们越做越好
作者: nmggw    时间: 2014-10-28 14:15
最好站在公众消费者角度说话,别有目的性
作者: 小调    时间: 2014-10-28 14:23
都穷酸落魄成这个样子了,还不卖给我们单元,真是死爱面子活受罪
作者: 1kevin    时间: 2014-10-28 14:35
竞争激烈,优胜略汰。R.I.P Dynaudio.
作者: 小调    时间: 2014-10-28 14:41
都穷酸落魄成这个样子了,还不卖给我们单元,真是死爱面子
作者: 王叔叔    时间: 2014-10-28 14:50
弱弱地问一句HiFi市场的JS们的利润低吗?
作者: 醇音    时间: 2014-10-28 14:58
弱弱地问一句HiFi市场的JS们的利润低吗?
王叔叔 发表于 2014-10-28 14:50

很负责的告诉你:利润非常低。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行业都已经没有价格秘密了。小米可以成功因为虽然利润低,但是有量。HiFi市场的问题在于利润低而且没有量。


作者: 王叔叔    时间: 2014-10-28 15:14
回复 醇音 的帖子
当然做着代理卖着行货,兼在国外拉一堆货回来,翻新一下什么的。国外的价格和国内价格总是扑朔迷离。
作者: 道听途说    时间: 2014-10-28 15:17
钱都谁赚去了?一对音箱几十万,不赚钱啊!
作者: Paul    时间: 2014-10-28 15: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eancanada    时间: 2014-10-28 15:27
       我也说几句,BOSE和B&O赚钱是一定的,大众消费品永远比奢侈品或是针对性强的高端产品有钱赚,Nike也肯定比Chanel有钱,这不是问题。主要矛盾是,为什么现在消费者普遍觉得东西越来越贵,其实是因为HIFI品牌销量太小了,只有做高端、做HI-END,让单品利润极高才有钱赚,这也就导致早年间的品牌在吃老本,新进来的品牌上来就定天价。天价的多了,自然有佛心的性价比产品就显得越来越少了,已经少到没什么太多可选的程度。
       这与北上广的楼盘何其相似,限购的同时拿地成本那么高、融资成本那么高,不搞高端楼盘哪儿有钱赚?搞了高端楼盘消费者天天骂房价,真是个悖论。
       说会音响品牌,这么多年了,耳机大行其道而箱子越来越衰,这和这个行业固步自封而且顽固骄傲有很大关系。新的技术潮流他们引领了么?工业设计赶上苹果B&O了么?材质研发有没有朝着易于在小空间使用易推动并且对空间要求不断降低的方向发展?甚至连一个商品基本的regional marketing都不会做,硬调空间和软调空间能一样么?东西方审美能一样么?
       再说代理,代理确实做得很辛苦,钱也不好赚,但是说实话,如果我不是一个发烧友,想听听音乐,我根本不知道哪个品牌的箱子、线、功放是谁在代理,更不知道哪儿买得到,地址电话是什么,问了一圈儿结果被什么超音波、宝华中国等等爆出的价格吓尿了。门店越来越少,可见度越来越低,听过hifi声音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自然而然喜欢的人也不会增加,这是不停的抽现有爱好者的血,而新鲜血液注入的又太慢(多为口口相传,访友中毒),当老烧友悟通本质心念通达后,退烧的退烧,简化的简化,有时间听听现场,那些贵价新产品谁去买单?
       这个圈子对外总有一种神秘感,一种水深而浑的印象,还不如品牌把面纱一撕,推出一堆工业设计优秀、抗阻低、易推动、适合大众口味的廉价产品,先把大量一般消费者拉进来,再通过层层升级绑住用户,就像绿色鸦片高尔夫,你还怕他练习场玩儿完了不去下场打几个洞,100杆的时候想90杆,90杆想破8,哪儿是个头?HIFI这个坑同样进来了就不是那么容易出去的,所以,盘子不真正做大,这行业就难有改善。从这个层面来讲,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是件好事儿,下方高端产品的技术做大众消费品圈钱,高端品牌有研发资金,推陈出新保证其稳坐神坛,大众和宾利、布加迪的合作不就是这样么?kaka和路虎的合作不也是这样么。
作者: 醇音    时间: 2014-10-28 15:40
回复
当然做着代理卖着行货,兼在国外拉一堆货回来,翻新一下什么的。国外的价格和国内价格总是扑朔迷离。 ...
王叔叔 发表于 2014-10-28 15:14

国内好像还没发现有代理拿国外货回来翻新的吧,淘宝上的商家或许会这样,正规代理不太可能做这事的。国外价格可以做为参考,但要加上国内的关税和运输费用,国内价格大部分都高于国外。其实这也不是音响行业的问题,其他行业国内价格通常也高于欧洲的价格,都是关税惹的祸。每个代理因为经营成本不同,所以利润率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讲不是很高。
BTW,大部分烧友都和王叔叔差不多,买之前都会查一下欧洲价格和淘宝价格,可以知道个大概,所以HiFi行业利润不可能高。
或许我已经说的太多了。

作者: 徕卡    时间: 2014-10-28 15:44
代理商是不会翻新的,翻新都是水货商二手商干的事。
作者: 醇音    时间: 2014-10-28 15:50
钱都谁赚去了?一对音箱几十万,不赚钱啊!
道听途说 发表于 2014-10-28 15:17


既然说了,就再多说几句行业内的话吧。首先几十万的喇叭要值几十万的声音才有客户会买,如何才能达到几十万的声音呢?除了顶级的单元,分频器等等,研发成本也很高,厂家需要购买高级的仪器设备,请专业的人员,不断的调声,N次报废,最后才能发布,这些成本肯定要计算在内的。最关键的是实际这样的喇叭能销售多少呢?多少人能买的起几十万的喇叭相信你我心里都清楚,看了丹拿的报表你就更清楚了,丹拿算是量比较大的大厂了,小厂量更少了。旗舰喇叭代表了这个厂的实力,可以提升品牌的形象,并不是真正靠它来赚钱的。

作者: farrel    时间: 2014-10-28 16:05
问一下,2014年,箱子貌似关税改到6%了?
作者: 醇音    时间: 2014-10-28 16:07
问一下,2014年,箱子貌似关税改到6%了?
farrel 发表于 2014-10-28 16:05


是的,但还要加上17%增值税,这才是大头。

作者: ywxsz    时间: 2014-10-28 16:24
丹拿的出厂口径统计,2013年才卖3.26608亿人民币的东西,东莞随便一个大点的厂都不止这个营业额,确实难做。
作者: SPETR    时间: 2014-10-28 16:52
触底反弹就在眼前。看一看官方的新提法----传统文化。再看一看整个大环境。
作者: yamahavmax8558    时间: 2014-10-28 17:30
利润不高,经营成本高,都转嫁给消费者了。
作者: fightclub    时间: 2014-10-28 20:02
可惜从丹拿的报表看不到出厂价格,估计业内人士都知道,再看看丹拿国内的价格,代理和经销商应该都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吧,不然如何养这么多人,租这么贵的商铺呢?
作者: rock    时间: 2014-10-28 20:47
估计丹拿不会再有 证据 /至尊这样的产品推出了
作者: wlg2000    时间: 2014-10-29 00:45
从90年代音响热走过来,当年国产厂家都一把一把的,谁家结婚家里每套所谓的家庭影院摆着,虽然最后都成了家具摆设,能唱卡拉OK的都不多,还是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关系,现在的人浮躁的厉害,除了忙着赚钱,娱乐除了韩剧就是麻将斗地主,能静下心来认真听音乐的人确实不多 了,正常的话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提高,这个市场引导的好,人们的文化需求要能上个档次,还是有些希望的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4-10-29 06:40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各地音响店和碟片店倒掉多少?任何争论都不能忽略这个事实。能挣钱维持下去他为什么要跑路?大部分烧友所在的中小城市有像样的音响器材店吗?资本总在追逐利润。
作者: jamesyancn    时间: 2014-10-29 10:23
移动商务会改变一切!
作者: 王叔叔    时间: 2014-10-29 10:38
富人有富人的玩法,穷人有穷人的玩法。现实社会里穷人穿越去追求富人的东西那叫有病,非要高价才能满足吗?当然你可以说是实行你远大的理想,可是这样的人你这么吊,你家里人知道吗?都说自己将来会发财,真正发财的几率是多少呐?然后说富人,既然都富了,还在乎被坑吗?就当援助hifi事业好了。
作者: 为胆而欢    时间: 2014-10-29 10:59
除了中国人把丹拿当宝贝,好象其他鬼子不怎么认可哦。欢迎继续忽悠
作者: 王叔叔    时间: 2014-10-29 11:34
回复 为胆而欢 的帖子 鬼子现在都是耳机耳塞,音箱认宝华比丹拿,JBL的还多,因为现在都是在小房间里听。还是环境注定的,国内一些人还学日本人搞小环境玩大音箱,有病。
作者: BJMA    时间: 2014-10-29 14:45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各地音响店和碟片店倒掉多少?任何争论都不能忽略这个事实。能挣钱维持下去他为什么要跑 ...
音乐等于力量 发表于 2014-10-29 06:40


其实什么行业都一样,市场规范,大浪淘沙......


作者: 大城市小市民    时间: 2014-10-29 15:30
丹拿被上市公司收购,是因为丹拿技术很差,销量很差的原因?!
作者: 好听就行    时间: 2014-10-29 16:07
原因很多,市场导向出了问题确实也是重要原因。现在说一套系统,万元级不好开口,动则10W100W级,换个型号要提价,换个喇叭要提价。。。声音是不是成正比提升呢,大家都是不得而知的。比如,什么陶瓷的钻石的,你就说声音有变化,且不说听感普遍认可度,但价格提升的太离谱鸟,哎。。。浮躁的时代反映出浮躁的市场,都想一锄头挖个金娃娃,最终可能挖伤自己的脚,甚至葬送自己
作者: jeffzhang    时间: 2014-10-29 21:36
dynaudio在美国,欧洲都能看到,倒是有些被我们这里捧到天上的所谓极品牌子,欧美基本见不到,说白了就是忽悠亚洲人甚至中国人的

   
作者: hd-hur    时间: 2014-10-30 00:06
       我看,单拿在中国的营销理念有严重问题,光从单元不零售这个规定,就把多少中国发烧爱好者挡在单拿的大门外,那些想爱丹拿的爱不了啊,有钱买不着啊,这不能个愿消费者,是你丹拿不要零售单元这块肉肉的,欧洲人的营销理念在中国真的不适应,太教条古板,丹拿最后落得这个下场,也是活该。反观英国的捞打和德国的VOXATIV,他们的日子比丹拿可好过多了。
作者: hd-hur    时间: 2014-10-30 00:08
我看,单拿在中国的营销理念有严重问题,光从单元不零售这个规定,就把多少中国发烧爱好者挡在单拿的大门外,那些想爱丹拿的爱不了啊,有钱买不着啊,这不能个愿消费者,是你丹拿不要零售单元这块肉肉的,欧洲人的营销理念在中国真的不适应,太教条古板,丹拿最后落得这个下场,也是活该。反观英国的捞打和德国的VOXATIV,他们的日子比丹拿可好过多了。
作者: liebestod    时间: 2014-10-30 10:17
我看,单拿在中国的营销理念有严重问题,光从单元不零售这个规定,就把多少中国发烧爱好者挡在单拿的大门外 ...
hd-hur 发表于 2014-10-30 00:08


不外售单元当然没错。零售单元才多少销售量?远远抵不上对自己成品箱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像百达翡丽,劳力士绝不可能外售自己机芯一个道理。



作者: 残月    时间: 2014-10-30 10:43
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嘛, 收购宝玑的是斯瓦奇 收购布加迪的是大众,这是商业社会发展的必然模式,高端奢侈品本来就是给极少数发烧友设计的,市场太小必然收益低。精细化生产和量产成本肯定不一样,丹拿底端单元逐步国产化是可以预期的,高端应该还是会保持精细化生产。这种模式已经相当成熟,我觉得不需要担心。一个企业必然得接受市场化的趋势,否则即使你的东西再好,也没有生存空间。
我是一个发烧音响爱好者,可是你知道我听得最多的音响是什么吗?是他妈的汽车上连LOGO都没有的先锋。
作者: islander    时间: 2014-10-30 11:22
潜水很久了,刚注册成功。说几句。
经常看到烧友们说hifi是个暴利行业, 根据无非是很多器材高昂的价格。 不排除某些个别器材比如附件之类有暴利,但是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下, 除了垄断行业或厂家的确有技术专利等,基本不太会 有像hifi 这样的 一个暴利行业。
价格高昂其实多是由于成本很高, 很多朋友只看到材料成本, 其实这部分比例并不高,大头还来自厂商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 广告,市场营销(参加各大音响展等),员工工资等。加上hifi器材尤其顶级器材销量很低,没法达到规模量产来摊薄成本, 造成了高昂的价格。据我所知, 有些冷门牌子比如以各人DIY起家的器材, 年销量是个位数左右,价格不高基本没法活下去。而且如果通过经销商或代理渠道,国外hifi行业厂家通常会给高达50%的折扣出货给代理。

举个例子,光看材料成本的话, 微软的操作系统CD几乎可忽略,但是几千程序员工的研发成本是以上亿美元计算。如果不是销量高来摊薄研发成本, 价格估计也是天价。

在多数人都听mp3和网上音乐的时代,hifi器材厂商的生存其实并不容易,暴利基本是不太可能, 至于代理商, 实体店面成本也很高, 在需求如此弱小的hifi市场, 我不觉得他们能有暴利。否则大量资本都会进入这个行业做代理商,但事实并非如此。
真要说暴利, 由于销量供不应求,汽车行业的4S 倒是挣得盆钵满盈。

一句话, 暴利不暴利,不是只看价格,而是看销量和综合成本。

作者: alanchem79    时间: 2014-10-30 11:43
回复 islander 的帖子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是不存在暴利一说的,价格是由成本和市场决定的.国人很喜欢说暴利是因为国内垄断行业太多,缺乏市场机制

   
作者: alanchem79    时间: 2014-10-30 11:57
回复 阿度 的帖子
OEM生产,合资,控股是非常不同的.OEM品控还是由委托方控制,合资就看谁的话语权大,看看大众和一汽为了那1%吵得不可开交就知道合资的话语权有多重要,控股就更别说了大股东说了算,很多hifi品牌被收购后过了合同期创始人一般都会离开.
单拿是否能在歌尔手下发展就要看歌尔有多少钱愿意投了,hifi毕竟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如果歌尔只是想借单拿的名气发展自己的产品,那基本上很快单拿就要成大众品了.
单拿不卖单元一是产量低,二是利润没有整箱高,如果歌尔生产了,产量上去了有钱赚会不卖吗?

   
作者: lpswangyu    时间: 2014-10-30 13:12
高品质的产品,价格走平民线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作者: alanchem79    时间: 2014-10-30 13:26
回复 lpswangyu 的帖子
你这话应该和库克说.....

   
作者: SRX    时间: 2014-10-30 16:55
过段时间单拿那批核心人物拍拍屁股走人,另立一个双拿,你会买那个?
作者: LCL123    时间: 2014-10-30 19:37
过段时间单拿那批核心人物拍拍屁股走人,另立一个双拿,你会买那个?
SRX 发表于 2014-10-30 16:55
“过段时间丹拿核心人物会拍拍屁股走人”这句话中肯!象Krell 、Mark Levinson遇到这种情况还算问题不太严重,毕竟其他技术人员那么多年参与设计和制造,软件方面还不算太难倒那班人。而丹拿的杀手锏是单元,而设计单元可能是控制在少数几个人手里,要是这几位离开就比较麻烦了。



作者: FIM    时间: 2014-10-30 22:27
回复 LCL123 的帖子

丹拿的核心人员恐怕也都过了60岁了,新老板分给他们股份。这么大的产业这么有名的品牌,这么好得产品,自己都保不住,还自己创业,能成功么?再说,丹拿的这些有名的单元都是有专利的,再提高也难了。还在自己创立的老品牌,拿着高工资,有分红,还要什么呢?
   
作者: l123too    时间: 2014-10-31 23:51
不能单从原料工艺来计算成本,研发,试验、广告、销售、完税等,这些都要算到成本上的。


   
作者: xy1689    时间: 2014-11-2 09:15
音响市场的问题很简单,这是一个柠檬市场,信息高度不透明。普通消费者完全不知道音响的好坏,于是买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商家将价格一再抬高抬高利润率以及自证身份,买的人就更少了,这么发展下去,市场会崩溃。除非新厂家进入使信息高度透明化,并且降低售价,提高市场厚度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