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古典黑胶录音版本漫谈 [已添加漫谈2,在21楼] [打印本页]

作者: 33转黑胶    时间: 2015-6-17 23:16
标题: 古典黑胶录音版本漫谈 [已添加漫谈2,在21楼]
本帖最后由 33转黑胶 于 2015-9-22 05:56 编辑

黑胶唱片从其替代78转高速唱片以来已经也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前三十年可谓风生水起,飞黄腾达,仅数年时间便席卷世界的音乐媒介界,一统江湖;然而好景不长,起落仿佛外强中干的秦王朝,又如时下火热的中国A股之历史,来去匆匆——自1980年初CD之小试牛刀,黑胶便入岌岌可危之态势。仅十年光景(1980-1990),黑胶唱片便目睹了自己当初兴盛时期佛魔皆灭之神采在CD上黄袍加身;而同时隐隐领会到当年高速唱片的落寞之神情。

不过,上苍对黑胶的眷顾要远远好过其他音乐媒介。君不见,消沉十年有余,黑胶似乎趁着数字媒体的威烈,以HIFI之态势与后者志同道合,热热闹闹地对CD进行了痛打落水狗般的清扫。不管是HIFI界小辫盘起的“柿油党”还是以颈试刀,古轩亭口走一遭的“自由党”,在泥沙俱落之前,谁也分辨不出谁比谁更根正苗红。在此风云诡谲之秋,我等眼拙,且不问天下之大势,躲进小楼成一统,抱着各式陈年黑胶来一通故纸堆里的笑傲江湖吧。

鄙人没有高档的发烧器材,全身心都投入到黑胶收藏和版本鉴别之中。鉴于活动区域仅限于欧洲大陆中部,所以对美洲的黑胶版次接触有限,不敢妄言,还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打算就这十几年来自己对欧洲的黑胶碟一些版本加以非系统性的阐述,信马游缰,到哪儿算哪。记得一个笑话,颇能印证当下的思路:弓箭手A一次拜访弓箭手B,观摩后者的打靶战绩:绝对的百发百中!A甚为惊诧,不禁向B讨教,曰:吾射当十之九中,而今观阁下,百矢均落圈内,无一失的,可谓天人!敢请阁下不吝赐与练就如此穿杨神功之秘诀?B淡然而笑,对曰:甚易。吾素先射,待箭落,于所着之处以圈记之,成矣!
作者: 33转黑胶    时间: 2015-6-17 23:17
漫谈一:黑胶版本中的拿来主义

在黑胶兴盛的头二十年(到1970年前)各大唱片公司之间似乎关系更加融洽一些,经常相互借用录音母带发行唱片,而这种势头不知道为何到1970年后要弱了许多——不知是版权意识加强,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心态(当然,人家都是正版引进);还是为了更加树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某些演奏者作为自己的发言人来推广自己的商业发展。总之,后来大家都知道卡拉扬,波利尼,阿巴多,阿格里奇是DGG的人了;阿什肯纳奇,拉罗恰,郑京和都是DECCA的人了;至于EMI,好像忙于吃老本了,印象中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演奏家了(帕尔曼?);PHILIPS则将内田光子,海廷克,格鲁米欧,谢林保留在自己阵营里。大家你发行你的唱片,我发行我的,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回头看看1960年代,黑胶的黄金时期,各大公司的名家名演,相互之间争相翻录,颇有替人做嫁衣却义无返顾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在这些“传”唱的录音中,最为出名的我暂时能想出来的有这几种:DGG借东德ETERNA,美国DECCA,WESTERMINSTER等公司的录音;PHILIPS借用引进ETERNA,法国Le Chant du Monde,美国COLUMBIA等公司的录音;EMI旗下的英国COLUMBIA引进美国COLUMBIA旗下的EPIC品牌的录音;而英国DECCA和EMI旗下的HMV品牌似乎没有怎么引进过别家录音,而是忙着全世界开分厂了。

DGG这家德国公司在1950年代海外发行唱片多为当地压制,比如当时它在英国的DGG唱片为HELIODOR标识压制,而在法国,美国等地则为DGG本地压片;而到1960年后,英国和美国的当地压制有降低的趋势,而多为DGG德国压片直接出口装片发售——莫非是德意志强大的生产能力从二战中恢复过来啦?这个时期,法国的DGG还是一直本地生产压制,连封套都法国范儿——对折书页装,多文艺!DGG在1950年代早期和东德的ETERNA有相互交流录音的记录,比如奥胖和康维切尼(德雷斯顿歌剧院)合作的莫扎特小协KV219/ 勃拉姆斯小协/ 柴科夫斯基小协(DGG编号16101/ 18199/ 18196 LPM)。这些经典录音的原始版权实际属于ETERNA公司,并且在ETERNA下都有发行。与此同时,ETERNA公司也发行过不少DGG的原始录音,比如施耐德汉,富特文格勒,肯普夫等人的一些录音。或许这也是当时东西德两国礼尚往来,艺术交流的案例吧?进入立体声时期(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早期),DGG和ETERNA似乎分道扬镳了,两者相互借鉴的录音可谓凤毛麟角。实际情况是,DGG把ETERNA的录音开始在副牌HELIODOR下发行:例如科戈尔(Herbert KEGEL)在ETERNA下的奥尔夫的布兰之歌/ 兴德米特画家马蒂斯等录音(HELIODOR 89525/ 89784)。DGG此时主品牌主要发行自己的录音——当然也有例外,比如,DGG和美国DECCA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却似乎亲密了许多:在1958年左右DGG发行了四张斯勒琴斯卡(Ruth SLECZINSKA)的肖邦李斯特钢琴录音(DGG编号 19123/ 19133-135),同时吉它大师赛高维亚在美国DECCA的录音也在DGG的目录中出现了(DGG编号 19051/ 19138)。除了单声道录音,一些立体声录音也从美国DECCA引进,比如著名的小提琴家里奇的几张名版唱片:克莱斯勒小品集(爱之悲喜)/ 15把克莱蒙纳名琴录音集/ 帕格尼尼/圣桑小提琴协奏曲/ (DGG编号 136389/ 136464/ 136478)。这几张里奇的唱片中,克莱斯勒小品集封面美轮美奂,渔舟唱晚,而里奇的表演型演奏更让作品呈现戏剧化效果。当然,虽然小提琴女杰,莫里妮(Erica MORINI)基本只在美国DECCA灌制唱片,但她的于1959年在DGG下的布鲁赫/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录音(DGG编号 138044)却是DGG的版权。除了从东德ETERNA和美国DECCA借进录音,DGG这个时期也翻刻过一些WESTERMINSTER的唱片,主要发行在副牌HELIODOR内。比如哈斯姬尔的斯卡拉蒂那张著名录音(WL5072)就在HELIODOR下被“复刻”了。两张唱片的封面均非常有艺术气息,可见早期复刻还是蛮花心思的。此外HELIODOR还复刻了一些英年早逝的波兰裔指挥家罗德钦斯基(Artur RODZINSKI)在WESTERMINSTER下的录音,比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op25等/ 比才的卡门及阿莱城姑娘组曲/ 柴科夫斯基交响曲Nr4等。其实DGG“人缘”不错,广交天下朋友。除了上面提到的公司外,它和波兰也合作发行了里赫特的莫扎特钢协KV466及普罗科菲耶夫钢协Nr5/ 拉赫玛尼诺夫钢协Nr2等录音(DGG编号 138075/ 138076),当然它和SUPRAPHON联合制作的德沃夏克小协录音乃是该作品的经典演绎(派娜曼(Edith PEINEMANN),小提琴,费力采(Ferenc FRICSAY)指挥捷克爱乐,DGG编号 139120)。

PHILIPS在早期也是博采众长,比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就和美国COLUMBIA合作,发行了后者诸多录音,尤其是瓦尔特(Bruno WALTER)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PHILIPS编号 835540/ 835507/ 835541/ 835501/ 835529/ 835542-543 AY),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PHILIPS编号 835555-558 AY)等诸多录音。后来(1961年)由于两者合作的结束,PHILIPS在美国和MERCURY重新联姻,乃至一年后收购了这家著名的美国发烧公司。MERCURY在1960年初期为PHILIPS录制了几张非常著名的录音:里赫特的李斯特钢琴协奏曲Nr1/2(PHILIPS编号 835474 AY)以及罗斯特罗波维奇和里赫特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PHILIPS编号 835182-183 AY)。随后(1960年初),PHILIPS也以副牌FONTANA发行了ETERNA下的康维切尼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FONTANA编号 875028/ 875029/ 875030/ 875016/ 875017/ 875018-019 CY)和舒曼交响曲全集(FONTANA编号 875038/ 875060/ 875039/ 875059 CY)——两套录音都是康维切尼的心血之作,堪称经典的德式浪漫主义遗风;而FONTANA的引进版在声音上非常忠实于ETERNA原版,为推广康维切尼在当时西方世界的名声立下不朽之功劳。现在这两套ETERNA头版录音已经是天价,但作为替代,FONTANA的首版若能得到也是不错的补偿。除了美国COLUMBIA和东德ETERNA,PHILIPS在其早期脍炙人口的HifistereO系列中,则有来自法国Le Chant du Monde的录音。这个不用多说,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其最为出名的引进版唱片了,那就是奥伊斯特拉赫和奥柏林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PHILIPS编号 835150-154)。这套录音经PHILIPS重新制作母盘后,音质水准大为提高,于是乎也不难理解为何引进版比原版还要昂贵了。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可谓小提琴奏鸣曲中的皇冠,而双奥的合作录音则是该皇冠上迄今为止最为闪耀的明珠。

如果回到英国COLUMBIA,来看看它又拿来了些什么。那么首当其冲自然是它对美国COLUMBIA旗下的EPIC古典音乐录音的大肆引进。EPIC的录音技术估计是非常高的,可惜的是母盘剪辑乃至后期压盘技术过于粗糙,于是乎出现了和之前PHILIPS引进Le Chant du Monde录音同样的现象:远道的和尚会念经。英国COLUMBIA对塞尔(George SZELL)在EPIC下录音的全盘引进不但让烧友重新认识了这位大师严谨的风格,更加造就了一批对其在COLUMBIA下发行的唱片的拥趸。塞尔在克利夫兰乐团时期留下的录音是广泛的,从古典到现代均有涉猎。其中重要的COLUMBIA引进录音,除了贝多芬交响曲(除了Nr4/ 8,COLUMBIA编号 SAX 2565/ 2577/ 2552/ 2549/ 2510/ 2512-13),还有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COLUMBIA编号 SAX 5279/ 5292/ 5272/ 5284)以及舒曼交响曲全集(COLUMBIA编号 SAX 2475/ 2496/ 2506),舒伯特交响曲“伟大”(COLUMBIA编号 SAX 2517)等诸多烧友耳熟能详的录音。而其中塞尔的贝多芬第9交响曲录音因其稀少和极佳的音效,现在已经超过克鲁伊坦在法国HMV下的同曲目录音,成功登顶为昂贵的贝多芬第9交响曲录音。有时候很多朋友不屑于许多唱片的高价,认为不过是炒作——这点我绝对同意;但同时唱片作为声音的媒介,它的价值自然体现在对声音的再现,也就是说,一分钱一分货依旧是说的通的。当然,仁山智水,演绎如何就各花入各眼了。在引进塞尔的录音同时,室内乐方面英国COLUMBIA引进了EPIC的茱莉亚四重奏团(JUILLIARD-QUARTETT)的莫扎特弦乐“海顿”弦乐四重奏(COLUMBIA编号 SAX 2470-72),门德尔松弦乐四重奏(COLUMBIA编号 SAX 2558),舒伯特弦乐四重奏Nr15(COLUMBIA编号 SAX 2535),巴托克弦乐四重奏全集(COLUMBIA编号 SAX 5260-62)以及克罗尔四重奏团(KROLL-QUARTETT)的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COLUMBIA编号 SAX 2519),贝多芬四重奏op95(COLUMBIA编号 SAX 2520)等录音。此外,COLUMBIA还大量引进了罗森(Charles ROSEN)演奏的钢琴作品录音,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演奏家想必因此在欧洲得以获得不菲的知名度。

相对于DGG,PHILIPS及英国COLUMBIA时常引进别家公司的录音,英国DECCA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对唱片发行而言,可谓是选择面最为狭窄的公司。DECCA的拿来主义更体现在不同地方分公司均有母带的相应拷贝,然后各自独立发行。各地发行的唱片曲目编号和英国母公司基本一致,很少有分支公司自行发行本地的录音(法国可能是个例外,其在1950至70年代倒是均有一些法国艺术家的DECCA唱片发行);也就是说,DECCA的唱片发行目录在各个地方均差不多;另外,对于EMI而言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不同于DGG,PHILIPS各自拥有地域特色的唱片艺人库(DGG的艺术家们多来自德国,而PHILIPS则多聘用法比荷艺术家),EMI的艺术家们广泛分布于欧洲,而且每个地方分支均有本地的艺术家录音。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他分支也可以调用这些当地艺术家的录音而扩大他们的流行范围。

首先谈谈英国DECCA。在欧洲可以找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DECCA版本;虽然这些国家在1960年代早期发行的黑胶中,其母盘都是一样的,但盘标及封套设计则各有特色。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德国DECCA的盘标,它和其他国家的“宽标”设计不一样,通常没有ffss的标识。德国早期DECCA的音质非常出众,和英国版是不相上下的。这点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早期德版DECCA和TELEFUNKEN的压片是在同一个地方,而后者发行的黑胶所具有的优质音效是众人皆知的。两家公司早在1950年代初就在汉堡成立了一家名为TELDEC的公司,但所有在TELDEC压片的黑胶是没有标注这个公司的名字,而是分别用DECCA或TELEFUNKEN品牌标识。直到1983年,TELDEC才以自身作为品牌进行发行唱片,但此时发行的录音多为TELEFUNKEN的录音。虽说DECCA唱片发行单目全欧洲通用,但也有例外:比如,在英国DECCA的2xxx系列中有一张唱片英国本地遗漏了,而只有德国版发行。这张唱片还是一张音效非常出色的录音,SXL 2061:安塞美(Ernst ANSERMET)指挥瑞士罗曼乐团录制的德彪西大海,牧神午后及拉威尔的西班牙随想曲。另外,像前面简略提到的法国DECCA,它在早期的单声道唱片中也有不少本地货小范围内发行,比如布恩德沃(Agnelle BUNDERVOET)这位列维(Lazare LEVY)的得意门生,在此录制了三张个性鲜明的钢琴作品录音,作曲家分别为李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DECCA编号 FAT 173.689/ 173.803/ 173.732)。这些录音都是非常稀少但颇受好评的唱片,虽然在音效上并不可与DECCA后来的SXL同日而语,然依旧得到诸多黑胶老烧的追捧。大概这也是法国货的特点?后文还会慢慢细说繁复而且异彩纷呈的法国唱片版本。

俗语云,有容乃大。这句话最适合于EMI唱片公司。这家唱片界的巨无霸不但自身的历史厚重,囊括的著名艺术家也非其它公司可望其项背;再加上山头林立的诸多地方性分公司,所以它的拿来主义精神就在其本身范围内也是蔚为大观的了。除了拥有上文提到的英国COLUMBIA品牌,自1952年开始发行黑胶唱片以来,EMI另外一个重要品牌就是HMV,它的小狗NIPPER听留声机的图标深入人心,几乎成了这家公司的代名词。HMV在欧洲好几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分支品牌:在英国就是HMV,在法国则是收购的PATHE-MARCONI,在德国是ELECTROLA。由于本人对德国ELECTROLA录音相对熟悉,于是不妨敞开闲谈几句。和DECCA各分支使用几乎大同小异的唱片发行目录不同的是,1950至60年代,ELECTROLA的唱片目录与HMV的早期ALP单声道及ASD(或CSD)立体声系列在编号上类似,就在前面或后面加一个“W”(WALP/ ASDW)——不知道是不是西德(West Germany)头字母简称的意思。而从六十年代开始,ELECTROLA唱片渐渐使用STE(SME)来标记立体声系列,而且这其中许多录音于是与英国HMV录音渐渐变得各有千秋了。比如著名的克鲁伊坦(Andre CLUYTENS)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这套贝多芬全集立体声版,在英德法三国都没有发行齐全。英国是浅尝则止,发行了第5和第6交响曲(HMV ASD 267/ 433);法国差了第1交响曲,甚为遗憾(LVDSM编号 ASDF 139/ 110/ 140/ 107/ 172/ 173/ 105-106);德国的ELECTROLA则差了重要的第3交响曲,并且第9交响曲只有单声道版(ELECTROLA编号 STE 80539/ 80488/ 80489/ 80429/ 80007/ 80019)。再比如肯佩(Rudolf KEMPE)在HMV留下的录音中,德国几乎悉数发行,而且或许肯佩在德国的受欢迎程度超过英国,甚至发行了一张HMV都没有收入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ELECTROLA编号 STE 80491)!

以上仅仅是蜻蜓点水,管中窥豹地乱弹了一通古典黑胶中唱片公司相互交流的闲话,然其浩如烟海的唱片版本中要想弄清楚每个录音的演变几乎是不可能之任务。也恰恰是如此复杂的版本才让黑胶的收藏更增添一份寻古探幽之乐趣。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5-6-18 00:07
资料的占有很详实啊,文字的著述也很悠游自信、知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5-6-18 00:37
看得俺眼花缭乱,不明觉厉!
作者: 33转黑胶    时间: 2015-6-18 03:32
“HMV的“拿来主义”,也许是与RCA Victor的同宗同源共用一小狗的关系,RCA许多单音时代的SP被拿来发行过HMV唱片。如Heifetz、Toscanini的许多录音。”

这个估计和两家公司的渊源有关系,因为RCA的老板曾经也是HMV的股东之一,所以会不会是那时候的许多版权两家共用过?
作者: sffz    时间: 2015-6-18 07:21
很详实的叙述,楼主用心了,看得出对黑胶文化浸淫已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6-19 14:36
要有一定的黑胶唱片知识基础,才能看懂这篇文章的。
有时间大家也考考古,研究一下黑胶也很有乐趣的,对黑胶中毒,我也深有体会。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6-19 14:38
33转黑胶兄:文章只是刚开始吧?应该还有“漫谈二”,“漫谈三”......吧?
作者: 石南根    时间: 2015-6-19 21:23
能讲清这些历史纠葛,真是了不起。

以前看过一两个英文网站,如坠雾里。

期待继续。。。
作者: HAC    时间: 2015-6-23 10:15
好文!长知识。
作者: sonc    时间: 2015-6-24 19:56
楼主文采斐然,对黑胶的认识堪称专业。如果增加点图片说明,重新编排下版面,就更加完美了。
作者: cenwei999    时间: 2015-6-25 11:54
必须顶啦,黑胶玩的就是这个。
作者: 毛毛東    时间: 2015-7-1 20:21
写得很好啊 很有参考价值 平时没事拿出来翻翻
作者: landedfish    时间: 2015-7-11 00:16
说实话没耐心看下去
作者: 谈天一    时间: 2015-7-12 20:13
向楼主表示万分敬意!能无私奉献黑胶知识,本人入黑时间较短,正努力,所以很有必要多多向大师前辈学习。
作者: filmgoer    时间: 2015-7-18 00:26
还是要图文并茂,由俭入奢,要不然,阅读起来很吃力,不容易细细阅读,会遗漏楼主的好文!
作者: 土楼369    时间: 2015-7-21 06:55
好文,要多看几遍。
作者: boriklaus    时间: 2015-7-23 13:29
一口气读完了,酣畅淋漓!任意两家厂牌间的互相借兵都值得铺开好好说一说。期待后续漫谈!
作者: farrel712    时间: 2015-7-23 16:22
如果图文并茂肯定能加精啦
作者: jinyou    时间: 2015-9-21 22:07
好贴 楼主继续

作者: 33转黑胶    时间: 2015-9-22 05:56
本帖最后由 33转黑胶 于 2015-9-26 01:07 编辑

黑胶漫谈之二:ETERNA早期立体声之殇(1961-1967)

“殇”,古语云:早夭也。按照『礼记•丧服传』的解释,“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于是乎,ETERNA这家东德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唱片翘楚品牌,其早期立体声录音可以说是“无服之殇”了。鄙人无甚文字功底,但在在下粗浅的印象中,“殇”和“伤”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久而久之,“殇”也带上了淡淡的忧思,而其四周也为惋惜暗暗萦绕——追忆旧时而越发释然。

ETERNA该唱片品牌隶属于“时代之曲唱片公司”(Lied der Zeit Schalplatten-Gesellschaft mbH),而且早在公司成立初期(1947年),该品牌就已经存在了。“时代之曲”是由民主德国(DDR)戏剧演员布什(Ernst Busch)成立,1954年左右更名为德意志柏林唱片公司(VEB Deutsche Schallplatten Berlin)。1950年代,东西阵营的对峙,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特色为极权统治下的国家意志空前膨胀。于是,该唱片公司渐渐演变为东德对外文化宣传的旗手,背后深藏着“上层建筑”的风向。虽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政治更容易带来文化层面百花齐放、参差不齐之“幸福本源”,但在欧洲东部,以一国之力倾其所有为之的大手笔蓝图设计之下,各种工业产品均会或多或少带上“暴力美学”色彩。这种为优越性而战,违反经济基本规律的行为创造出来的产品,纵然有其好大喜功的道德层面的先天不足,但依旧可以以其不计成本,“一将成名万骨枯”的任性在人类想象力的历史上写下浓重的、大大的一个惊叹号。倘若我们将这样的理解投放至ETERNA这家唱片公司,那么让烧友们大开眼界的自然就是它们录音的高保真效果。

德意志柏林唱片公司并不是立体声录音技术的开拓者,但它却是其应用上的佼佼者。虽然晚至1961年它才开始使用立体声技术录音,但毫不客气的说,它在1970年代唱片的录制效果上则完全在EMI,DECCA,DGG等公司之上,说和PHILIPS平分秋色亦不为过。说个小故事:几年前和老范(微博:红头大禾花)去莱比锡一家古典黑胶唱片店淘碟,和店主闲侃东德唱片。店主说ETERNA的一位莱比锡的退休录音师经常光顾他的店铺,而且给他描述了1970/80年代ETERNA唱片录制细节。莱比锡的唱片录制地点是Paul-Gerhardt教堂录音室,而70年代晚期有一段时间,Harmonia Mundi公司专门派人到ETERNA公司和他交流录音技术。店主说这位师傅当时谈及此事颇显自得——试想当时几人蜗居堆满灰尘的唱片之中,汪洋恣肆大侃好汉当年之荣光,是何等的让人唏嘘不已!当然,任何故事都只是故事,只有亲身放上一张ETERNA唱片,客官们自然会明白那所谓的音效绝非虚妄之语。倘若用一句话来总结ETERNA唱片(交响作品录音)的特色,那就是音场开阔,低音厚重,高音偏冷,细节毕现,颇有传统德国风味。

ETERNA的立体声录音从1962年一直延续到1989年东西德合并,期间黑胶盘标重要的标识为:早期立体声的绿白标,中期立体声的黑银标及晚期立体声的蓝标和最后期的数码录音盘标(黄色和褐色)。如前所述,早期立体声盘标为1961年至1967年;中期立体声为1967年至1979年;晚期立体声则为1980年至1984年左右;剩下几年就是数码录音了。由于如下主要谈谈早期立体声,再此就先简单介绍一下此后的立体声录音。中后期立体声录音期间有很多名家于此留香:交响曲方面,比如舒特纳(Otmar SUITNER)录制的莫扎特交响曲及歌剧系列;2011年驾鹤西去的桑德林(Kurt SANDERLING)老先生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及西贝柳斯交响曲部分,柴科夫斯基交响曲4/5/6等;肯佩(Rudolf KEMPE)蛰居德雷斯顿数年,毕其功于一役而成的泱泱大作:理查德斯特劳斯交响作品全集;(或许是)因无法改变信仰,那就改变轮回,于两德合并后不久(1990.11.20)自杀的科戈尔(Herbert KEGEL)留下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乃至如今耄耋之年依旧活跃的马苏尔(Kurt MASUR)录制的门德尔松,舒曼,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等等。而在室内乐方面,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最古老的四重奏格万特豪斯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录音以及苏斯克四重奏团(SUSKE-QUARTETT)留下的贝多芬,莫扎特,海顿四重奏系列;另外就是源自东德的乌布里希四重奏团(ULBRICH QUARTETT)录制的莫扎特弦乐五重奏全集。另外,在编号上,ETERNA(立体声)唱片的延续性比较好,比如早期主要是部分825xxx系列的12寸碟(从我观察来看,该盘标最大的编号为825708)和725xxx系列的10寸碟;而中期黑银标立体声编号则为825xxx(主要是后500位,但不尽然),826xxx及827xxx系列部分;晚期蓝标立体声编号为827xxx部分等。

回到ETERNA的早期立体声录音,那么这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1961年开始立体声录音后,由于东德立体声唱机并不普遍,而且往往都是集中于声名显赫的社会主义精英家庭里,ETERNA早期绿白标立体声唱片发行量非常少。根据日本ETERNA唱片收藏家Atsushi Hirono的了解介绍,这些录音往往只发行了数百张唱片。数量的稀少自然决定了它在市面上能看到的概率非常低,而期间有些著名录音自然就洛阳纸贵了。绿白标立体声是这个时期ETERNA唱片的普遍盘标,但在最早期有些录音发行甚至是绿标立体声,比如舒特纳指挥的莫扎特小夜曲(编号825015)和Heinz BONGARTZ指挥的勃拉姆斯小夜曲op11(编号825016)以及少量早期的歌剧选段唱片(编号825032, 825033等)。这种盘标的立体声唱片极其稀少,而且往往集中在825xxx编号的前50位。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ETERNA的唱片编号和发行时间不是严格一一对应的正相关性,而且有些编号重复使用。比如编号825100这张唱片,早期发行的是康维切尼(Franz KONWITSCHNY)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Nr1,而在1967年后该编号又再版发行了波兰MUZA公司的一张车尔尼-斯蒂芬斯卡(Haline CZERNY-STEFANSKA)演奏的肖邦钢琴协奏曲Nr1。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不明,柏林霍伦斯坦黑胶唱片店老板沃尔夫甚至开玩笑说,有些演奏家叛国了,所以录音也不再发行,编号就留给其它“政治正确”的东欧艺术家们了!我相信这是竭尽揶揄之幽默;不然要说康维切尼政治有问题,我看,这个,似乎,很难。虽然我不清楚康维切尼的政治取向,但他酒精考验是确凿无疑的了,不然不会被人叫做“康-威士忌”了。更何况,老头1962年去世时,东德赋予他国葬地位——倘若是人民的敌人,那固然也是能为众所知,但只有曝尸街口的待遇。

在这些早期立体声唱片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康老头的贝多芬全集(编号825100-107,8 LPs),舒曼交响曲全集(编号825127/289/011/296),勃拉姆斯交响曲Nr1(编号825114),门德尔松交响曲Nr3“苏格兰”(编号825355)及德沃夏克交响曲Nr9“来自新世界”(编号825378)。之所以这些录音重要,并不是因为它们稀少,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康维切尼本身在指挥界的地位。他早年学生时期即在格万特豪斯乐团担任中提琴,当时甚至是在富特文格勒的棒下接受教诲;此后游走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德国西南边陲的弗莱堡,稍北在黑森州的法兰克福乃至最后回到东部的莱比锡。这几个城市均是二战前后几十年最重要的欧洲音乐城市,尤其是浓厚的德意志风格浸淫中的古典音乐氛围。从1949年直到他去世,他一直是东德最为重要的指挥,担任格万特豪斯乐团的指挥职务。如前所述,极权国家非常注重的是形象,而且是国家形象,所以像格万特豪斯这种首屈一指的乐团,其人力物力都是其它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更何况,老康是秉承老一辈指挥浪漫理念,尤其其恩师富特文格勒的训诫,他坚持指挥的意之所达而不拘泥于乐谱。这种正宗的德式指挥传统,在他的贝多芬第7交响曲简直是呼之欲出:强有力的低音部,富有旋律歌唱性的管乐。这部作品中的节奏性非常明显,但他的指挥却并没有过分强调这种节奏,而是着重在节奏之上的主题平缓展开。在诸多交响曲分析大师面前,我这就班门弄斧了——总之,康维切尼的贝多芬是不可忽略乃至非常重要的一套录音。康维切尼的贝多芬录音全集在ETERNA下再版过两次,第一次再版为黑银标,封面和首版封面基本一致,只是编号改为825411-418;而二次再版则是1970年前后,收入在贝多芬二百年诞辰的作品全集中。在康维切尼的这些早期立体声录音中,最为稀少的是他指挥的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这两张——当然要收集齐那套贝多芬交响曲也是十分不容易的。至于舒曼交响曲全集,其中第3交响曲有两版,均为绿白标,但封面不同,编号也不一样。首版编号是825011——如前所述,次版编号是825191。次版封面和其余三张同一风格,均为风景画。很显然,他的舒曼第三交响曲录音是最早(1962年左右)发行过一次,然后到1967年,随着其它三张首次发行而再版的。这些录音中,基本所有合作的乐团都是老康的嫡系,格万特豪斯乐团,只有德沃夏克交响曲Nr9这张其实是合作录音,乐团为巴伐利亚州的班贝格交响(Bamberger Symphoniker)。这张录音ETERNA发行于1964年,而首次露面西德则是五年后,由总部在慕尼黑的EURODISC于1969年前后发行。

早期立体声录音中,除了康维切尼,另外东德值得一书的指挥就是舒特纳,这位出生于因斯布鲁克(Innsbruck)的奥地利人。他是个奇怪的人:西欧阵营里出生和成长,但把自己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乌托邦;他的家庭安扎在东柏林,却在西柏林有一位长期的家庭内部心照不宣的情人,以及此后的另外一个家庭。就我私下揣测,他平和的性格里潜藏着分裂的人格。1960年舒特纳接替了马塔切克(Lovro von MATACIC)担任德雷斯顿歌剧院总监职位;五年后,他赶赴柏林歌剧院任音乐总监直至1990年退休。在其长达30年歌剧院的指挥生涯中,尤其出色的是他对莫扎特歌剧的阐释,例如“后宫诱逃”(编号825297-299,录音发行于1967年左右),“费加罗的婚礼”(编号825498-500,录音发行于1967年左右),“魔笛”(编号826173-175,录音发行于1970年代)。而在早期录音中,他录制了莫扎特交响作品KV319等(编号825319,发行于1961年左右)。虽然舒特纳并非马勒名家,尤其是细腻的表达风格在马勒这儿让人担忧,但他还是录制了一张最为少见的ETERNA早期立体声唱片,马勒交响曲Nr1(编号825365,发行于1964年)。大概的确是他的指挥风格问题?总之,这张碟市面存量极少——而在2008年,它居然还被EDEL柏林经典(EDEL Berlin Classic,也就是ETERNA在CD时代所属的公司)当作ETERNA黑胶时期重要录音给复刻了,咸鱼翻身么!

最后再提提这些绿白标立体声唱片的特点。绝大多数这些早期立体声唱片均有黑银标的再版,而且再版在背景底噪上要远好过头版,只是细节上略逊。ETERNA这些早期绿白标立体声唱片的底噪并非年代久远的缘故,而是材质问题。这些早期绿白标立体声材质压片的结果就是回放高底噪,但其余音响特点均无缺失。当然,对于听惯CD或者后期黑胶的朋友们,建议选购二版黑银标——几乎没有底噪。当然,如果你是老雕虫,那么就和我一起加入淘寻ETERNA绿白标立体声黑胶的神奇世界吧。

作者: 我爱逍遥    时间: 2015-9-22 09:14
楼主功力深厚,学习了,多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5-9-22 12:21
33转黑胶 发表于 2015-9-22 05:56
黑胶漫谈之二:ETERNA早期立体声之殇(1961-1967)

“殇”,古语云:早夭也。按照『礼记•丧服传』 ...

我靠!再次不明觉厉!这般手术刀似的解剖小白鼠的职业性条分缕析的追根究底功力俺甘拜下风!再次感叹俺幸好不玩黑胶,这是一个很吊诡的庆幸之感叹!你懂的兄弟!

提到舒特纳,老头儿有意思极了,两德合并后老头每周末都在家跟原配及情人共进晚餐,一派河蟹融洽氛围,从中似乎可以窥见老头驾驭音乐的风格?
作者: ECC32    时间: 2015-9-22 14:39
牛逼的文章,学习!
作者: tyr    时间: 2015-9-23 13:14
这对黑胶党,是个财富,谢33兄。
作者: boriklaus    时间: 2015-9-24 10:21
终于等到犀牛兄的漫谈二,读完非常之过瘾,黑银标的声音也深有同感。ETERNA 说得上缺憾的是音乐家数量相对少了一点,封套太软,不易保存完好。

期待犀牛兄也写一写Eurodisc和德国那些唱片俱乐部和一些德国/瑞士的小厂牌等等 :)
作者: 1647650152    时间: 2015-9-25 17:57
虽然没能力黑胶,不过这文章得膜拜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5-10-22 16:04
好文!赞!
作者: nzjcy    时间: 2015-10-25 08:21
Eurodisc和ETERNA有许多经典录音,CD时代大部分都再版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0-26 10:47
Eurodisc 喜欢再版旋律的录音,不过我觉得很多音质就比不上EMI再版旋律的录音。

作者: arkhya1    时间: 2015-10-27 14:09
好帖,学习
作者: 石南根    时间: 2015-11-3 21:43
感谢楼主分享,抓住机会收了一套康生黑银标和一套凯哥厄尔黄标贝多芬。所赀不浅。
作者: 乔治亚斯    时间: 2015-11-7 19:01
这属于高阶论文了,没点基础消化不了。
作者: jazz6789    时间: 2016-1-31 21:40
先感谢楼主!

没有黑胶基础,能不能进“坑”是个问题!
作者: xuce1113    时间: 2016-2-1 14:04
楼主啥时候介绍介绍westminter、remington等美国品牌啊
作者: 爱乐ZOU    时间: 2016-2-1 15:41
刚中头版黑胶毒!在这学习了。
作者: 金沙江    时间: 2016-2-2 08:34
请楼主发张eterna早期绿白标照片,鉴赏。
作者: 33转黑胶    时间: 2016-2-12 00:54
本帖最后由 33转黑胶 于 2016-2-12 01:00 编辑

您好,这是ETERNA早期立体声盘标绿白标照片。谢谢。


作者: 金沙江    时间: 2016-2-14 10:46
看到,谢谢!
作者: 收藏者2    时间: 2016-2-15 09:08
好文章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