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原创】听音响与听音乐会现场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7 22:38
标题: 【原创】听音响与听音乐会现场
[attach]5979[/attach][attach]5980[/attach][attach]598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7 22:39
(注:这篇文章是我与尘客朋友原创,也是我们交流的一个报告,欢迎大家友好讨论。)

一直认为听音响只是听罐头音乐。最近因为结交了一帮玩HIEND器材的朋友,对玩音响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本来我也有这样的认识,现在是彻底地认识到:玩音响自有其意义,与听现场是完全不同的。

我很早就听音乐会现场了,记得还是在90年代初,我就开始听音乐会了。我记得我听的第一场“音乐会”其实是个在音乐厅举行的音响试听会,当然是台大型的HIEND音响演示会。当时听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勃拉姆斯交响曲,在那么大的一个音乐厅,居然有不错的音响效果。这次音响演示会是在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当时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音响与音乐厅居然有这种奇妙的联系。我听的第一场大型音乐会是在深圳大剧院举行的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因为剧场很大,当时给我印象很深,比第一次体验听音响演示会震撼的多。在那段时间,我认为听音响和听现场根本不能比,所以我抓紧一切机会听音乐会现场。尤其听音乐会现场那种亲和力是非常难得的,是听音响所没有的。这种对音乐会和听音响的观念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一个寂静的晚上………

那天晚上,百无聊赖,我就一个人在家听肖邦的玛祖卡。听着,听着,我觉得一种孤独感袭上心头。那种落寞的感觉真好。我觉得听音乐会没有这种感觉,听音乐会大部分给我的感觉是热闹过后的思考。而听音响,我一直都专注于听音乐中,那是一种独特的、不同于音乐会的美好感觉……..

最近,接触到一些朋友,都是玩HIEND器材的朋友,这种对听音响和听音乐会的不同感受更加强烈。我与一位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他叫尘客,他的观点基本是这样:“音响就在于它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在于它的个性。”这位朋友的观点如下:

“…………对烧友而言,音响器材之功能,既有别于家庭影院类一般影音器材、也有别于公开举行的音乐会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在于它的个性。因此,得首先看看你“发烧”的目的。

用我曾经的比喻:软件似海,硬件如舟。

有的人弄舟,是为了体验它的各种各样性能,甚或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试、竞速,乃至远航等等。总之,他在意船只的表现和自己的技术。

有的人则更多是为了泛舟而弄,希望能够更接近大海的深蓝,水天之际的空寂与缥缈,或者波涛的喧嚣与力量。

事实是经常免不了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虽然侧重不同。(所以论坛才有不同的板块?)

简单地说,这次我鼓捣器材的目的,还是想借更好的舟出更深的海看更多的风景。所以我在意就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而言,自己的器材能不能有更多的信息和细节?更深阔的音场?更宽松耐听的声音?更感人的乐器质感和音色?

从不愿意费心于技术、曲式之类,也不懂。器材只要好听更好听、音乐只要有意外的感动就行。现场音乐会也不是什么圣殿,得不偿失的时候经常是有的,就像到公共游泳池去游泳,很难进入境界。
所以曾经总结过听音三累:辨音、识曲、音乐会。

发烧20年以上,一共只换得三套系统,包括最近这次……..”

我引用尘客朋友的话,与大家探讨,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8 06:48
尘客朋友的器材:高文+卡玛

尘客兄原话:去年11月发帖请教各位高手后,到目前已经从原来的艺雅K5/V5+单拿S3.4升级到了高文400/27.3+卡玛GR M Ce 1.0,其间在这里得到大家的真诚帮助,再次谢谢版主和各位,尤其是经常潜水,浸润不少,也想略做汇报才是。
1、正如原帖所说,本人喜欢的声底方向是清爽、宽松、弹性、线条,与常听室内乐有关。拿下高文在于它的细腻和丰富的细节,也因为有次机会可以送上门试听;接下来原本打算继续走单拿路线上C2/C4或30周年,后来一则因为顾虑单拿对功放的诉求,二则有高手指点劝不妨多开开耳界,最终通过三下广州,比较过多款音箱后与卡玛结缘。巧的是店家推荐的搭配就是高文(还有其他一两个牌子)。
2、现在系统接上后已经有300小时,首先感觉到的是大气、全面,其次是宽松、细节丰富,用朋友的话“高中低三个频段都那么全面均衡,难得”。印象深刻的是“离箱感”,三维空间比原来撑开了许多,没有想到卡玛对空间不怎么挑剔(听音室仅约22平方米,原来有所担心)。个人评价是卡玛好在尽可能地释放了音乐的所有信息,又尽可能地避免了各种箱声和音染,所谓“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箱子每个重86KG,这也是原因之一),加上本真中性的风格取向使然。目前细腻和空气感也能够感觉到,但还期望通过继续煲炼和CD机升级后有更大上升空间。总之,目的基本达到。
3、现在服役的东东:讯源CD机艺雅CX7e/蛇王老三Vx电源线/RCA信号线天仙配Refence;前后级信号线间超时空0.8/前级电源蛇王老二;后级电源线卡玛老三(SR-b,新款);喇叭线卡玛老四(银)。
4、下一步是CD机,本来心宜dcs的普契尼,店家却说dcs的东东与高文、卡玛不搭,推荐上高文36A。又一次超预算,而且对dcs的升频和不错的名声有点难舍,正犹豫中,不知各位有否高见?
5、进一步搭配、煲炼后再交作业以谢版主和各位大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8 06:49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8 06:50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8 06:51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8 06:51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8 08:03
[attach]5985[/attach]
作者: rock    时间: 2009-9-8 10:28
好文章...
作者: rock    时间: 2009-9-8 12:12
音源还是上高文吧,一套下来,声音一致性比较好...可高文的东西毫不超值是事实..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8 12:26
应该说立意还可以。呵呵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9-9-8 17:33
音乐厅播音响系统,这种空间真的音效很好?岂不是对音响发烧一贯强调的空间原则的否定么!?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9-9-8 17:40
楼主的二段话:

一、朋友的观点如下:对烧友而言,音响器材之功能,既有别于家庭影院类一般影音器材、也有别于公开举行的音乐会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在于它的个性。因此,得首先看看你“发烧”的目的。

二、用我曾经的比喻:软件似海,硬件如舟。

我的观点:

关于一、与其说音响爱好非常私人化,强调他的个性,不如说音响爱好,只是一种兴趣,不同于其他兴趣的在于他是兴趣的多面体。最好能多了解一点共性,或者说多了解一点共性与个性的差异在哪里。

关于二、如果把硬件比喻为舟,那么,软件不仅是海,还是导航的罗盘和雷达。没有软件,离开软件,无法判断硬件的完整性。
作者: 尘客    时间: 2009-9-8 19:07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09-9-8 20:35 编辑
楼主的二段话:

一、朋友的观点如下:对烧友而言,音响器材之功能,既有别于家庭影院类一般影音器材、也有别于公开举行的音乐会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在于它的个性。因此,得首先看看你“发烧 ...
舒存 发表于 2009-9-8 17:40

难以接受仅仅“兴趣”的说法,可能每个人感觉不同。如果哲理般讨论下去感觉也太麻烦和生疏,不如想想每个人是如何迈入音响之门的吧,最初吸引你的原因甚或情节是什么?

在我,虽然模糊了许多记忆,但还是有些印象挥之不去,其中之一,是关于一个少不更事,一个不知道音响为何物、古典音乐为何物的年轻学生,在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一段旋律后,满地寻找,然后有一两个月不断地哼熟了它,感觉是绝佳的励志良药,有一股豪气油然而生。后来知道了,这是阿比诺尼的柔板,一般是不象我的理解那样去解读它的。

还有就是偷偷地听《田园》,惬意之极;第一次听西贝柳斯的小协,当第一乐章乐队高潮到来时,那种内心的兴奋与狂喜般的满足,难以言传,可惜以后多次听时那种在期待中的高潮般满足却再已经无法寻回,就象与初恋的第一次幽会。

......;还有许多,而且我相信不少烧友有类似体验。难道这些都仅仅用兴趣便可以概括?难道对音乐,这种先于语言、与生俱来的交流方式、体验方式,这种为一些心灵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另一扇大门的东西,最终只需要归入“兴趣”一类?虽然我承认它也有属于兴趣这种东西的标记。

音乐有一种主动的能量与能力,使人对它产生需求甚或依赖。犹如男女之间,能说发生的仅仅是兴趣么?

音乐似海,音响如舟;我就是这样“漂”进音响的世界的。

对不起,本不想多话,各花入各眼,潜水时也挺爱看舒兄的高文,又是因为搔到痒处了,冒昧。
作者: scfan    时间: 2009-9-8 22:52
尘客兄,我也是高文音色的粉丝,虽然器材的级别远远不能和你相比,但也要握手致意。下次如有机会再游成都,尘客兄府上和小黑兄府上是非常想拜访的。
作者: scfan    时间: 2009-9-8 23:02
还有许多,而且我相信不少烧友有类似体验。难道这些都仅仅用兴趣便可以概括?难道对音乐,这种先于语言、与生俱来的交流方式、体验方式,这种为一些心灵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另一扇大门的东西,最终只需要归入“兴趣”一类?虽然我承认它也有属于兴趣这种东西的标记。

音乐有一种主动的能量与能力,使人对它产生需求甚或依赖。犹如男女之间,能说发生的仅仅是兴趣么?
尘客 发表于 2009-9-8 19:07


非常赞同兄的看法,不论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古典音乐海洋的,是坐现场音乐会的舟,还是坐Hifi器材的船,我们对古典音乐绝非只是“兴趣”二字所能概括,借用台北苏瑞友先生的一句话,音乐是我们爱乐者的生命与心灵。以下是苏先生的原文节选,小弟深以为然。。。

  以前接觸專業的樂評作者或音樂演奏家,總覺得他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好好崇拜一下好像很對不起自己對古典音樂的熱情與尊重。後來自己開始寫樂評文章,才體會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音樂的真正素養,是打從內心與音樂家藝術心靈的真誠互動,與你的音樂專業能力是獨立的。這也是我個人放棄專業學術研究、改走大學通識教育教學的主要心路歷程。

  專業能力只能獲得『正確性』與『嚴謹性』,在專業研究中可以獲得非常有意義的成就。但是音樂感受是普遍全人類心靈之共同資產,幾乎難以探討『正確性』與『嚴謹性』,只能談論『深度』。以前常常說我只聽3B2T(貝多芬、巴哈、布接姆斯、莫札特、舒伯特),這個意思絕對不是『不聽3B2T的人就是沒水準沒深度』,而是『蘇友瑞這個人只有談3B2T的音樂才能具有深度』。也就是說,你要我談蕭邦、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甚至現代音樂中的梅湘或凱吉,我照樣可以利用音樂知識或CD唱片去唬爛出一大堆東東。但是如果期待真正深層的音樂心靈共鳴,只有談論3B2T我才有辦法寫出感動讀者的文章。當然了,現在全力研究法派古典音樂後變成3B2T1F,名單上又多了聖桑、拉威爾、皮爾奈、浦朗克、夏布里耶......慢慢來,慢慢增加。

  同樣的,一個專業的演奏家、專業的樂評家,他常常只是被訓練成『正確性』與『嚴謹性』很強的音樂人士而己,是否具有真正能感動人心的深度?不無疑問,甚至經常沒有。當我們不會被專業音樂知識唬住的時候,便不可能被『只有正確性、知識性而無深度』的音樂態度所感動了。


※    ※    ※    ※

  以此標準而言,事實上我在專業音樂人士群體中不見得容易找到深度,反而在一般、普通的單純愛樂者群體中常常容易找到深度與共鳴。因為,前者常常只能讓音樂成為職業或知識,後者較可能讓音樂成為生命與心靈。

  專業與非專業的差別,只是『正確性』的廣度之差別。我只會談3B2T1F,所以我絕對不夠專業。吉利爾斯的鋼琴詮釋諸多音樂家作品皆成典範,那才是真正的專業;阿胥肯納吉也能正確地詮釋、出版一大堆曲目,一樣非常夠專業。但是從深度音樂心靈而論,小弟一直期許自己談論3B2T1F能具有深度,也嘗試寫出感動讀者的文章;而吉利爾斯也是具有深度的偉大藝術典範,即使我現在己經知道他的演奏有很多錯誤,照樣可以讓我感動。但阿胥肯納吉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嘛....不如放電腦 MIDI.....。

  當然了,要論及真正嚴謹又正確的演奏,甚至在閱讀總譜後乖乖承認那是絕對權威的『唯一正確演奏』,這就不可能在非專業人士中找到了,只有專業如蕾菲布(Yvonne Lefebure)才有可能到達如此崇高的水準(這部份會日後專文論述)。不過,那可是八十多年從不間斷的演奏與教育而得到的永恒典範;別說非專業人士達不到,專業人士百年內照樣沒幾個人有此水準。因此非專業人士這點缺憾,可以約略先放在一邊。

  換句話說,談及音樂的『深度』,太多人的音樂素養都遠勝過名演奏家,只是沒信心(太過自謙?)去想通上述的道理而己。而小弟實地經驗過與音樂專業人士的相處,更敢拍胸腑保證上述思想是真實的:我寧可在『非專業』的一般音樂欣賞者中去尋找深刻的音樂心靈共鳴。

  在以上的思想基礎下,『版本比較』成為可能。正因為我們對貝多芬的『深度』感受高過阿胥肯納吉的演奏,所以能判斷出他遠遜吉利爾斯甚多。當然阿胥肯納吉對於某些音樂作品的音樂素養深度又高過我們,所以我們會覺得那些錄音也是典範。


※    ※    ※    ※

  因此,一個音樂欣賞者如何真實地、直接地面對音樂帶來的真實感受?就上述而論,他只要『真誠地展現音樂經驗』,不必學會音樂專業知識、不必學會樂器演奏、甚至也不必學會我這種文字唬爛;他只要真誠面對他真心喜歡的音樂,從心靈深處體會這種音樂深深感動他的生命,他就是一個『深度』上常常超越許多專業音樂家的音樂欣賞者。

  當然了,這種判準是非常主觀的,所以才無法成為專業領域的判準。不過,就是因為網路得以自由分享個人的異想天開,所以更容易遇見開放的心靈散發深度的音樂感受,所以我才特別喜歡在網路上尋找深深的音樂心靈相遇。如何相遇呢?當我真誠地寫出自己對音樂經驗的分享,然後遇到一些人,他雖然可能寫不出文章來,但是他能正確感受到我的經驗中最重要的焦點,並且給予簡短但準確的回應;OK,我們的音樂分享己經超越了專業音樂家之深度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09-9-9 07:03
音乐厅播音响系统,这种空间真的音效很好?岂不是对音响发烧一贯强调的空间原则的否定么!?
舒存 发表于 2009-9-8 17:33
我是坐在第一排,因为演示的音响是巨无霸,听感还可以的。但如果坐在音乐厅后几排,那效果当然不行。
作者: 尘客    时间: 2009-9-9 09:30
尘客兄,我也是高文音色的粉丝,虽然器材的级别远远不能和你相比,但也要握手致意。下次如有机会再游成都,尘客兄府上和小黑兄府上是非常想拜访的。
scfan 发表于 2009-9-8 22:52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9-9-9 20:50
谢谢尘客大侠的肺腑之言!

对于每个音响爱好者而言,每个人步入音响的缘由不同,每个人对音响美学认知不同,每个人认可的音响流派的理念也不同,当然“每个人感觉不同”。这正是音响特性所决定的。这个特性,就是兴趣的多面性。例如,有的朋友是因为喜欢音乐而喜欢音响,有的人是因为音响是当时的时尚而添置音响的,有的就是折腾器材,所谓享受过程等等。这就是以前说过的问题,你把音响当做什么?

说到底,音响就是一种嗜好。说好听一点,是一种兴趣,趣味的范畴。他包含各种成分,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活动,带来身心的某种愉悦。音响不是生活必须。从某些层面看,它与喜好汽车有相似的,与喜欢摄影有某些共同。但是,音响有一种乐趣,在于稍纵即逝的过程中。音响与声音密切相关,又有别于一般的声音。人有各种兴趣爱好,音响基本属于健康的嗜好之一。对待音响的态度不同,结果不同。对某些人来说,音乐不再是兴趣,成了不良嗜好。

耳机高人小白直言:就像玩女人。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发烧友之中。四川《视听》杂志曾刊登过他署名“孙皓”的高见文章:《音响是男人的首饰》,还是无法脱离这种陈腐观念。

音响的种种分歧,根源何在?概括来说,主要分歧就是玩音响,还是听音响。换句话说,把音响当作什么?
归结为主要选项:

1、音响是成人游戏,所谓音响游戏。

2、音响是男人的首饰。

3、音响犹如烟酒茶。

http://lts.bbs.net/bbs/01/22251.html;4aa7a156408013e9?sort=1&writer=%CA%E6%B4%E6&content=%D1%CC%BE%C6%B2%E8
作者: 舒存    时间: 2009-9-9 21:02
四川的发烧友,交往的有成都的王为蔚(三万),他的听感非常好。还有映秀的龚弦(懒虫摆摆),他往来于成、都江堰和映秀。大难不死,万幸啊!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