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随感!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5 12:30
标题: 随感!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13 10:24 编辑

大家读不读博尔赫斯?觉得他“震撼”吗?

[attach]11472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5 12:46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8-5 13:03 编辑

博尔赫斯:联系我们的不是爱而是恐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如此爱你。

博尔赫斯:所有的人都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切,但是大多数人自己却不知道。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5 12:50
博尔赫斯: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6 10:2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8-6 13:02 编辑

关于天赐的诗

林之木译

上帝同时给我书籍和黑夜,

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我这样形容他的精心杰作,

且莫当成是抱怨或者指斥。



他让一双失去光明的眼睛

主宰起这卷册浩繁的城池,

可是,这双眼睛只能浏览

那藏梦阁里面的荒唐篇什,



算是曙光对其追寻的赏赐。

白昼徒然奉献的无数典籍,

就像那些毁于亚历山大的

晦涩难懂的手稿一般玄秘。



有位国王

傍着泉水和花园忍渴受饥;

那盲目的图书馆雄伟幽深,

我在其间奔忙却漫无目的。



百科辞书、地图册、东方和

西方、世纪更迭、朝代兴亡、

经典、宇宙及宇宙起源学说,

尽数陈列,却对我没有用场。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昏昏然缓缓将空幽勘察,

凭借着那迟疑无定的手杖。



某种不能称为巧合的力量

在制约着这种种事态变迁,

早就有人也曾在目盲之夕

接受过这茫茫书海和黑暗。



我在橱间款步徜徉的时候,

心中常有朦胧的至恐之感:

我就是那位死去了的前辈,

他也曾像我一样踽踽蹒跚。


[attach]114726[/attach]

人虽不同,黑暗却完全一样,

是我还是他在写这篇诗章?

既然是厄运相同没有分别,

对我用甚么称呼又有何妨?



格罗萨克或者是博尔赫斯,

都在对这可爱的世界瞩望,

这世界在变、在似梦如忘般

迷茫惨淡的灰烬之中衰亡。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6 10:35
[attach]114715[/attach]

[attach]11471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6 10:56
博尔赫斯的多个自我

纪念博尔赫斯

◎ 王 樽

8月24日,是阿根廷伟大作家博尔赫斯诞辰114周年纪念日,欧美文学和出版界将以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作为国际文坛公认的20世纪最具想象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博尔赫斯其人其作对新时期中国文学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本文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通过聚焦“自我”,以点带面地阐释了博尔赫斯作品的独特魅力。

以少胜多的文学奇迹

上世纪80年代初,博尔赫斯的名字在中国还很陌生。《外国文艺》杂志上刊出了名为《玫瑰色街角的人》——没有背景,没有时间,几乎是猝不及防,就将阅读者卷进了一场原始谋杀。我想可以借用该小说的开头切入对博尔赫斯的叙述——想想看,你走过来,在所有人的中间,独独向我打听已故的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名字。是的,我认识他,尽管他不是这一带的人。他的地盘在南美,如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遍布着他盲者的幽魂。

早在1983年末,我就购买了上海译文版的《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但放在书橱里忘了看。几年后,从美国大学文学专业的必读书《小说鉴赏》里,读到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相遇》,才悚然惊觉,不应错过这片绮丽而绝妙的风景。

好在他的著作大多篇幅短小,读起来既触目惊心又赏心悦目,很快,便将几部篇目多有重复的中文译本读尽。进入新世纪后,国内陆续出版了他的多种选集和全集,我都买了精装和平装的不同版本。

在巨匠辈出的20世纪文坛,博尔赫斯创造了很多奇迹,比如以少胜多,以短制长,融会贯通。他以数量不多且篇幅大多较短的小说、散文跻身于世界级文学大师行列。我认为,只凭《相遇》、《沙之书》、《博尔赫斯和我》、《交叉小径的花园》、《圆形废墟》、《巴别图书馆》等几个短篇,就足以确定其大师地位。他以珍珠般精湛鲜亮的语言营造了一片浩渺而奇异的星空,将小说、神话、诗歌、散文,甚至哲学、宗教、考据的边界打破,人物的个性也被最大限度地消弭。用真实与魔幻构筑成一个充满自我的迷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圈套连缀着圈套,镜像叠印着镜像,若有若无,如真如梦,使人沉迷,流连忘返。

博尔赫斯喜欢将现实与虚拟交杂,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真伪莫辨,意象多重,即使再短小的作品,也往往能滋生重重内涵。犹如多维的立体画,越看越有意趣,扩张变异,缤纷诡谲。

《相遇》里写了两个不该交恶的人——尤里阿特和邓肯,进行了一场身不由己的殊死决斗。两个当事人本无仇怨,当他们从酒吧的陈列柜里各自取了一把短剑和腰刀,一场不可思议的决斗便无可抑制地进行下去了。小说最后揭示了决斗的原因,两人手持的刀剑隶属于古代两个势不两立的敌手,“那刀和剑在陈列柜里并排沉睡了多年之后开始苏醒了”。不是两个活人的恩恩怨怨,而是古代的两个敌手跨过岁月之河以各自的武器,通过活人之手在较量。“使用过它们的两个草原牧人业已化成灰烬,但刀和剑——是刀和剑,不是人,人只是刀和剑的工具而已——却依然懂得如何进行格斗”。“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我”疑惑当时看到的很可能“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古老得多的故事的结局”。

这篇译成中文仅有5000多字的《相遇》,写得波澜壮阔,神奇诡丽,蕴蓄着深刻的现代观——在物质至上的时代,人正在被异化成物的奴隶。如此独特的构思,叙述得却如此简略和朴素,没有简单的批判,没有刻意地渲染和煽情,甚至没有结论性字眼。博尔赫斯只提供情节或画面,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文外之文。将时空的交错,古今的融通,以及思虑重重的恩怨人生,含蓄恬淡地呈现出来。

邂逅于几个“另我”

大凡杰出人物多有稚子之心,从面貌到心灵,博尔赫斯都有着某种儿童的纯真和通透。想到他,就想到在海滩上堆沙堡的孩童——天真,沉迷,奇幻,神思飞扬,如入无人之境。

初看博尔赫斯,有些猎奇,疑惑,还不乏对盲人的同情。我以为,同样属于第三世界的阿根廷,即使有个把优秀作家,其光芒以及被关注的力量也该很有限。然而,博尔赫斯带给人的意外总能超越现实,超越文本。随便一篇短篇,都会有打动甚至震撼的力量。比如《沙之书》,译成中文不足3000字,却令人瞠目地书写出了某种无限——“我”用刚领到的退休金和祖传版《圣经》换了一本像沙一样无始无终的“圣书”,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如此奇异,最后,“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为此常常失眠,偶尔入梦也都是那本书的影子。

在同一本集子里,我还读到了《另一个我》,内容是两个博尔赫斯的相遇,切磋,争辩,诡异而神奇。后来,又看到类似的篇章,有的叫《另一个人》有的叫《博尔赫斯和我》,我以为它们都是同一篇文字,某天我心血来潮将其进行逐段比照,才发现内容虽然相近,却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篇章。

在《另一个我》的空白处,我曾顺手写下这样的“眉批”——此类文字,人的一生可以写数篇,篇篇不同,衍生出无数个“另我”,如同孙行者的七十二变,人之一生最奇妙的体验,就是与几个“另我”的想象邂逅。

《博尔赫斯和我》译成中文仅有500多字,其文体难以界定,可以是小说,可以是散文,可以是哲学随笔,可以是文学评论,甚至可以是作者简介。都可以是,又都不很确切,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正因为如此,它才另类、别致,极富魅力。作者在文中虚拟了生活中另外一个博尔赫斯,以另一个人的心理对其进行意味深长的审视。简短文字中,将人在抗拒自我时的挣扎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必须在博尔赫斯,而不是在我自己身上活下去”,“我试图摆脱他,从郊区的神话转向时间与无限的游戏,然而这些游戏如今都归博尔赫斯所有,我只得另打主意。我的一生都是逃避,我失去了一切,一切都已遗忘,或者属于另外的那个人”。文章最后说,“我不知道这些话是我们两人中间哪一个写的”。

反复诵读这个短篇,在两个博尔赫斯的徘徊中,读者可以发现第三个人,那就是自己。

如影随形的自己

在博尔赫斯的光环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个博尔赫斯以及很多个“我”。其影响无处不在,在世界各国的当红作家里,尤其是新时期的中国先锋作家,比如格非、余华、马原等等,总能随处捕捉到博尔赫斯诡秘的影子。这就是伟大作家的非凡之处,只要曾读过并接受过博尔赫斯,便如被施了魔法,他的蛊惑和痕迹如影随形。

借用《博尔赫斯和我》的标题,讲一段博尔赫斯和“我”的真实经历。

1990年末,我在风雨飘摇的海南岛工作,在早出晚归的新闻采访间隙,读完了1983年上海译文版的《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知道这位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老作家读过老子、庄子的著作,并非常热爱中国古老文化。在此书的前言里,译者说,博尔赫斯经常双手摩挲着在纽约唐人街买到的中国竹制手杖的弯柄,表示着他对中国的向往之情。我错误地将这本已经出版多年的书当成了新书,以为这个形象就是博尔赫斯的现在时。读后的第二天,我到海口的五公祠买了书写着苏轼《前赤壁赋》的竹刻,附写的短函还请人译成了西班牙文,找到当时阿根廷在海南的一家著名独资公司的老板,想让他回国时捎给博尔赫斯。这位做贸易的老板居然知道博尔赫斯,他无奈地摊开双手告诉我:博尔赫斯前几年去世了。

我记得书上作者栏只有生年而没有卒年,因此很是意外甚至不解,骑着自行车独自怏怏而回。在秀英浴场的沙滩边,将那竹刻丢进大海,权当对另一世界的博尔赫斯的一点迟到祭奠。

多年来,我曾买过各种版本的博尔赫斯传记,但都只是翻翻,一本都没仔细读完。我自认谙熟他的习性——敏感,纤弱,耽于幻想,沉迷书本,逃避现实。除早年的游历和中年因反政府签名被革职外,他几乎没有离开书斋。他是世界作家群中罕见的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不是靠多彩的世俗生活来写作,而是靠阅读,靠对历史谜团的理解和现实的想象。

他孤僻的个性和审美趣味,对梦境的痴迷,都颇对我心。他的职业,甚至都是我少年时的追求。没读博尔赫斯之前,有人曾问我理想的工作,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图书馆的馆长。这个理想至今没有实现,我当然清楚,即使实现也与博尔赫斯没有关系。世界上的图书馆馆长千千万万,而博尔赫斯只有一个,大师是独一无二的,大师不可复制。写这篇纪念博尔赫斯的文字,有意无意间融入了自己,并非是狐假虎威地自我抬高,只是想说,我们喜欢的作家和我们喜欢的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像自己。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6 11:1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8-6 14:50 编辑

(转载自网络)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文学翻译。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被称为南美洲的卡夫卡

  代表作:《老虎的金黄》、《小径分岔的花园》

  ***

  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

  1901年,博尔赫斯全家从图库曼大街840号外祖父家迁到首都北部的巴勒莫区塞拉诺大街(现改名为博尔赫斯大街)2135/47号的一幢高大宽敞、带有花园的两层楼房,作家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父亲在这幢舒适的楼房里专辟了一间图书室,内藏大量的珍贵文学名著,博尔赫斯得以从祖母和英籍女教师那里听读欣赏,未几便自行埋首涉猎,乐此不疲。

  博尔赫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

  7岁时,他用英文缩写了一篇希腊神话,8岁,根据《堂吉诃德》,用西班牙文写了一篇叫做《致命的护眼罩》的故事,译文,署名豪尔赫·博尔赫斯,其译笔成熟,竟被认为出自其父的手笔。9岁的时候,他进入正式的学堂,直接读4年级,开始系统地学习西班牙和阿根廷的古典文学。

  1914年,父亲因眼疾几乎完全失明,决定退休,所以豪尔赫·路易斯随全家赴欧洲,遍游英、法之后,定居瑞士日内瓦。博尔赫斯正式上中学,攻读法、德、拉丁等诸多语文。凭借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好学的博尔赫斯如虎添翼,如饥似渴地浏览世界名著。他读都德、左拉、莫泊桑、雨果、福楼拜,读托马斯·卡莱尔、切斯特曼、斯蒂文森、吉卜林、托马斯·德·昆西,读爱伦·坡、沃尔特·惠特曼,读海涅、梅林克、叔本华、尼采……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1919年到1920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间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发生共鸣,同办文学期刊,积极撰稿,创作了歌颂十月革命的组诗《红色的旋律》以及短篇小说集《赌徒的纸牌》;但博尔赫斯自谦地认为这些只是试验之作,尚欠火候,未予发表。

  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博尔赫斯仿佛受命运的驱使,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

  1923年,正式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2年曾先行自费出版)以及后来面世的两首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和《圣马丁札记》(1929)形式自由、平易、清新、澄清,而且热情洋溢,博尔赫斯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

  1946至1955年,庇隆执政期间,他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被侮辱性地勒令去当市场家禽检查员。为维护人格和尊严,他不畏强权。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得到知识界的广泛声援。1950年,由于众多作家的拥戴,博尔赫斯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这等于是给庇隆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庇隆下台后,1955年10月17日,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同时,还兼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英国文学教授;六十年代,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等学校讲学。

  不幸的是,他当时因严重的眼疾双目已近乎失明。他自嘲他说:“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但失明并没有夺去博尔赫斯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并修订和整理出版了一些早期作品。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前往欧美大学讲学。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迷宫》(1964)、《布罗迪报告》(1971)、《沙之书》(1975),《老虎的金黄》(1977)。

  博尔赫斯带着四重身份,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岸,开始其漂洋过海的短暂生涯。

  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1967年)才与孀居的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4月26日在日内瓦结婚,宣布她为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以便保管、整理和出版他的作品。同年6月14日,一代文学大师博尔
赫斯终因肝癌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

[attach]114748[/attach]

***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虚构集》(1944)和《阿莱夫》(1949)中就汇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题: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对幻想文学贡献巨大。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博尔赫斯不断恶化的眼疾似乎有助于他创造性的文学语言,毕竟,“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 博尔赫斯的文体很特别,他的小说写的很像诗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说博尔赫斯的文体几乎是三位一体,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是独一无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图和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哲学,还有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且从休谟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论和宿命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影响。他对笛卡尔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他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找到了一条穿梭往来的通道,并不断地往返,并获得神奇的阅读感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1 16:56
最近在看《博尔赫斯谈话录》,非常精彩。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3 16:17
博尔赫斯在生命后期担任了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他读书非常多,他主要关注文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书籍。
这本谈话录是他80岁时的谈话,里面涉及极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大家如果有很多看不懂不奇怪。
其实象卡夫卡,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我个人更喜欢博尔赫斯的思想。虽然他受康德,休谟的不可知论影响,但他的人生充满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思想。

[attach]11510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5 16:40
阿度 发表于 2015-8-14 17:53
还没有读过,会是遗憾吗?

老兄是第一个跟帖的,我谈谈。

如果对文学、哲学、宗教、神话和寓言这些感兴趣,可以留意一下这本书。
这部谈话录是关于思想的。我觉得他的人生及思想有很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本书不是呆板和枯燥的,相反充满人生的智慧,也有很幽默的地方。
我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有一个窃贼威胁博尔赫斯说:给命还是给钱?博尔赫斯说:给命!那个窃贼马上给吓跑了。博尔赫斯笑着说:我想让他杀死我,但是他不愿意。。。。。博尔赫斯身体其实非常虚弱,他说他很胆小,但他在思想上是巨人。。。。。他敢与贝隆政府对抗。

博尔赫斯在对待失明这件事上,他很坦诚的,他甚至认为那是天赐。因为后来他口述文学,写出很多思想闪光的精彩句子,他认为与他的家族遗传的失明有关,在黑暗中,他的触觉变得更加敏锐。博尔赫斯没有埋怨谁,也没有埋怨上帝,他身上带有文艺复兴的博爱精神。。。。

作者: F18    时间: 2015-9-4 10:42
版主你举的例子给窃贼只有二个选择:要命还是要钱,当然要自己的命,所以跑了。
真实世界窃贼有多种选择,对方如果弱小,可选择先击倒再拿钱,那会管他说什么。
作者: F18    时间: 2015-9-4 13:52
S版,卧室音响买了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4 13:54
F18 发表于 2015-9-4 13:52
S版,卧室音响买了吗?

还没有啊。
最近不是经常听音乐,主要时间都在看书。
作者: F18    时间: 2015-9-4 13:59
我是先听后看,当然我看的是故事会,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4 14:02
F18 发表于 2015-9-4 13:59
我是先听后看,当然我看的是故事会,呵呵

我看书也是娱乐的。
作者: F18    时间: 2015-9-4 14:09
没有音乐可不行啊,比如现在听着苏芮······似地转天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4 14:14
F18 发表于 2015-9-4 14:09
没有音乐可不行啊,比如现在听着苏芮······似地转天旋。

我觉得音乐要听,书也要看,爱好也要适当,从心所欲不逾矩,哈哈。
作者: F18    时间: 2015-9-4 14:26
最近把以前看过的一套故事会又拿出来翻翻,觉得还是挺好看的。
不知你觉得如何?罗马人的故事会——盐啥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6 13:58
上海现在又发行博尔赫斯全集,很多书店都有卖的。可以单买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8 11:24
作为作家,博尔赫斯非常有名,其实我对他的小说没有什么研究,主要还是对他的生平以及思想感兴趣。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一生读书无数,非常博学。博尔赫斯带有英国血统,在剑桥读大学。博尔赫斯读书的范围非常开阔,主要是文学,哲学,宗教,诗歌,传说,神话,寓言等等。国内有作家认为国内没有哪位作家能象博尔赫斯那样博学,也无法完全理解他。

看博尔赫斯那些谈话,可以明显看到哲学,宗教,文学对他的影响。我们对他感兴趣,有思想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博学,也让我们了解真正博学的人是怎样的?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爱好,兴趣等等。。。。博尔赫斯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5-9-8 19:54
好高大上的帖子,这么高的逼格俺回避了,哈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9 10:1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9-9 10:17 编辑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5-9-8 19:54
好高大上的帖子,这么高的逼格俺回避了,哈哈哈!


说了话你不要跑啊,你可以谈谈对博尔赫斯的理解啊?
坦白地说,你批评不要紧,不过我个人对你印象不太好。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5-9-9 12:45
shinelb 发表于 2015-9-9 10:11
说了话你不要跑啊,你可以谈谈对博尔赫斯的理解啊?
坦白地说,你批评不要紧,不过我个人对你印象不太 ...

哟,既然大S版开不起玩笑那就算了吧。20几岁时俺读过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博尔赫斯的作品,对他的评价很简单:外星人!至于你对俺啥印象这压根不重要,按照博尔赫斯的看法,你我都是镜像而已,都不真实。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9 12:53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5-9-9 12:45
哟,既然大S版开不起玩笑那就算了吧。20几岁时俺读过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博尔赫斯的作品,对他的评价很简单 ...

念经兄:您要经得住考验啊?
论坛是由人组成的,因此在论坛发言多的朋友也要考虑到的:有时您就代表着论坛形象的啊。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5-9-9 13:09
shinelb 发表于 2015-9-9 12:53
念经兄:您要经得住考验啊?
论坛是由人组成的,因此在论坛发言多的朋友也要考虑到的:有时您就代表 ...

我脸皮厚,还夹了碳纤维,哈哈,考验及格即可(论坛表情符号太少,此处找不到合适表情)。俺只是觉得大S太累了,老是想驾驭你其实根本驾驭不了的话题,啥哲学啊美学啊这会儿又谜一样的博尔赫斯了(当然俺也驾驭不了,能驾驭得了的人出来说几句我估计也晕头转向了),还是回归自己能驾轻就熟的主题为好,真的,这可是绝对善意提醒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9 13:16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5-9-9 13:09
我脸皮厚,还夹了碳纤维,哈哈,考验及格即可(论坛表情符号太少,此处找不到合适表情)。俺只是觉得大S ...

我接受您的善意批评。
我希望您在论坛也能开开心心,事业能够兴旺发达。
我也希望您和大家多交流对音乐以及对音响的感悟和经验。。。。。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0 12:13
这世上两件事难:一是把别人的马林掏到自己的口袋。
二是把自己的思维,价值观什么的灌输到别人的脑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0 12:24
F18 发表于 2015-9-10 12:13
这世上两件事难:一是把别人的马林掏到自己的口袋。
二是把自己的思维,价值观什么的灌输到别人的脑袋。

最近在听什么音乐啊?去音乐版灌灌水?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0 12:26
大卫罗素的吉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0 12:31
F18 发表于 2015-9-10 12:26
大卫罗素的吉他。

可以啊。是不是你最喜欢的?最喜欢谁的吉他?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0 13:16
罗素应该是之一吧,他颗粒大一点,音色动人。但昨晚听2张可差到姥姥家去了,巨粗,
泰拉克的录音师耳朵聋了,弹吉他和弹鼓一样,大失所望。我看了一下年份是11年和12年
的,看样子06以后的都不能听了。
弹的好我觉得还是威廉斯,颗粒正好,干净,饱满还灵动。把西班牙吉他弹成吉他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0 13:23
F18 发表于 2015-9-10 13:16
罗素应该是之一吧,他颗粒大一点,音色动人。但昨晚听2张可差到姥姥家去了,巨粗,
泰拉克的录音师耳朵聋 ...

我不会弹吉他,不过我也喜欢听,主要还是听巴赫,我喜欢塞戈维亚,威廉姆斯也弹过巴赫鲁特琴全集的,很多大师都弹过,也是古典吉他的经典。

[attach]116208[/attach]

[attach]116209[/attach]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0 13:32
我也不会。塞戈维亚的录音有好的吗?他弹的西班牙小夜曲就像唱出来的,罗素弹这一首
就像小学生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0 13:38
F18 发表于 2015-9-10 13:32
我也不会。塞戈维亚的录音有好的吗?他弹的西班牙小夜曲就像唱出来的,罗素弹这一首
就像小学生了。

就是33楼那套,不知能否买到?多年前买的。
塞戈维亚的录音有一些是MONO的,不过音质还不错。
塞戈维亚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首次在古典吉他里演奏巴赫。
他在古典吉他里的地位相当于卡萨尔斯在大提琴里的地位。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0 14:08
那一套我好像是送朋友了。吉他弹到后来都是弹巴赫,拼音色拼双面板。
我对现代美洲的感兴趣,最近托朋友找找。
作者: arteck    时间: 2015-9-10 14:31
没读过博尔赫斯,但支持这样的帖子。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5-9-11 21:02
突然想起来,大S不是巴赫迷吗?其实大可以把巴赫跟博尔赫斯俩扯到一块儿发挥一下,因为这俩都有迷宫般的思维!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2 15:49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5-9-11 21:02
突然想起来,大S不是巴赫迷吗?其实大可以把巴赫跟博尔赫斯俩扯到一块儿发挥一下,因为这俩都有迷宫般的思 ...

博尔赫斯还真的是懂古典音乐的,他最喜欢勃拉姆斯。那本《博尔赫斯谈话录》里谈到。
作者: F18    时间: 2015-10-15 13:37
shinelb 发表于 2015-9-12 15:49
博尔赫斯还真的是懂古典音乐的,他最喜欢勃拉姆斯。那本《博尔赫斯谈话录》里谈到。

请教S版,“大砧板”这张CD应该是个什么听感,能说说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0-15 13:50
这是“清澈”的试音碟。录音效果非常发烧,声音细腻自然。
曲目主要是古典音乐,演绎就见仁见智。
有CD和黑胶发行。非常著名的试音碟。
作者: F18    时间: 2015-10-15 14:02
谢了S版,我这听感是乐队饱满偏硬,钢琴挺好,小提琴吱吱呀呀拉的怪,不知正确
的是啥样?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0-15 14:13
我是很久以前听过,现在都不记得了。
这个碟是“清澈”的试音碟,音质应该是有保证的。
这个“清澈”就是生产音响器材那个“清澈”(象黑胶器材)。
你可以去音乐版块那里发一贴问问大家啊。
作者: OPTION    时间: 2015-10-16 17:24
向版主学习书看累了,就听下音乐放松下
作者: 古典大師    时间: 2015-11-2 01:55
C:\Users\user\Desktop\511ua6wCvZL._SX355_.jpg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2-2 09:11
最近在看顾城,以前没看过,真的是很有才华的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2-2 11:05
可以这样说。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13 09:39
大家对文学有没有兴趣?
最近冯唐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下架并被召回,因为这个翻译非常有争议,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何感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13 09:52
泰戈尔的《飞鸟集》,冯唐的荷尔蒙

彭晓玲

[冯唐坚持诗歌应该押韵,在此思路下翻译的一些作品,确实不乏精彩之处。但其为押韵而押韵的翻译,同样招致批评:“我是死啊,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强权对世界说:‘你丫是我的。’……爱情对世界说:‘我呀是你的。’”]

作家冯唐重新翻译世界文豪泰戈尔的《飞鸟集》时,恰好在美国加州湾区租了一间屋子。

住所清幽雅静,可以听海,看云来云去。院子里有芭蕉、牵牛花、薄荷、薰衣草、鼠尾草、百里香、迷迭香,还有柠檬、橘子、无花果。一只野猫来去自由,风吹树叶,也敲响挂在屋檐下的风铃。这种声音,冯唐认为即便日本京都精于禅宗音乐的僧人,也敲不出来。

出太阳时,他把电脑和书搬到院子里。他喜欢在户外译诗,这时诗变成一种很自然的东西,“仿佛风动、云卷、树摇、猫走、雨来,人硬造的棱角减少,塑料花慢慢有了些真花的风致了。”

翻译了四五十首诗后,这个原名张海鹏的金牛座男子,自言内心开始释然。他的笔名来自《史记》著名典故“冯唐易老”,与那位至90多岁都难以施展抱负的西汉大臣相比,青年作家冯唐显然春风得意: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留学美国,华润医疗集团前CEO,他的写作被广泛关注。今年夏天,改编于同名小说的电影《万物生长》上映后票房火爆,6天就破亿。“一路追求‘第一、唯一、最’,‘我’变得越来越锋利,内心常常肿胀。”冯唐评价自己。

翻译进展至一百多首时,改变已经开始。他喜欢早上下一阵小雨,也喜欢被小男孩、小女孩紧紧拽着手去看他们想让他看的东西,“如果不是翻译《飞鸟集》,我都忘了,我曾经那么纯洁。”

孰料,这本看起来满是诚意的译作出版后,读者并不领情。豆瓣上,冯唐译本的评分已经从11月底时的5.2分跌至4.3分,近半网友只打了1分;郑振铎译本评分则高达9.1。与此同时,一篇嬉笑怒骂,将其称为“肿胀派文学领军人物”正式进军翻译界,“《飞鸟集》震惊世界文坛”的文章也在网上快速流传。“一个社会变坏是从讽刺诗人开始的。”12月16日,冯唐更新了朋友圈,写了这样一句。

自信满满的跨界选手,究竟翻译了怎样一本《飞鸟集》,才引来网友,乃至媒体、文学界几近一致的批评?

泰戈尔并非花哨风流

“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仅读到第三首诗,文学爱好者严小晴就无法接受。这首小诗曾被郑振铎处理成,“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诗风清新隽永,经常在各种佳句欣赏的读物里出现。

严小晴看过冯唐的小说,里面弥漫着一种“70后”男子特立独行的荷尔蒙气息,如同他取的小说名,万物生长,蠢蠢欲动。这是他受人非议之处,也是被追捧的部分原因所在。但严小晴没想到的是,“裤裆”、“舌吻”这样直白的男性化词汇,有一天竟会被移植到《飞鸟集》。类似的表达,书中还出现了好几次:“心呐,听吧,这世界和你做爱的细碎响声啊”,“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

这也是冯唐译作招致批评最多、最集中之处,“鄙俗怪诞,令人瞠目结舌。”还有评论称,《飞鸟集》是很多家长都喜欢的亲子读物,很难想象当一位母亲看到“解开裤裆”这样的诗句,如何才能给孩子读下去。这种翻译不仅与泰翁原意相去甚远,简直还突破底线。

“现在翻译的有些语言,不了解的读者看了会觉得泰戈尔很花哨、风流。实际上他不是,他从小到老都长得很英俊,年轻时有很多‘粉丝’,但在婚姻问题上很严谨。”深圳大学研究中心郁龙余看了冯唐的翻译后解释。他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地语专业,师从季羡林、金克木、刘安武等印度文学研究学术泰斗,是当今公认的印度文学研究专家。

泰戈尔成长在加尔各答一个非常富有的家族。侄女印蒂拉在回忆录中形容年轻时的他“才华、英俊、幸运、富贵、有名气”。不过,这位倜傥诗人并非纨绔子弟,相反私德像诗歌一样无瑕。他的婚姻为包办,妻子穆里纳莉妮最初嫁过来时只有9岁多,不算美丽,也没有文化。但泰戈尔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婚后聘请著名学者教她梵语和孟加拉语,后来她还学会英语、弹钢琴和演戏剧。根据泰戈尔的《书信集》,还有印蒂拉的回忆,他们的婚姻生活堪称美满。

在泰戈尔的一些传记中,还会提到他的五嫂。她比他大几岁,陪他度过童年和少年,遗憾的是在25岁时突然自缢而亡。泰戈尔年幼丧母,比她只大几岁的五嫂给他带来欢乐。他最初写的一些诗歌,也会先给五嫂看。在当时那个封闭的时代,这种青春期男孩对家族中异性的朦胧情愫并不鲜见。

“但泰戈尔对他的五嫂仅仅是好感而已,完全是发乎情止乎礼。”郁龙余强调。印度“三圣”里,泰戈尔与圣雄甘地、圣哲阿罗频多相比,更为西化,但毕竟他是印度人,受到印度教根深蒂固的影响,在男女问题上不会越轨。“这些是翻译他的作品时要掌握的总的方向。否则翻译出来的东西不但不是原汁原味,也不是泰戈尔。”

对于众人的口诛笔伐,冯唐倒不在意。“呵呵。算了。让大家随便议去吧。”他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在微信上发来一个笑脸符号,“写作者没有必要照顾其他人。”末了又是一笑。

重译出原有格言的味道

翻译完《飞鸟集》,冯唐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长文。他说,2014年在美国休假时,一直负责出版他简体中文书的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主动问起,想不想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给最高水平的翻译费,每个字很多钱。“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爽快还因为卸任华润医疗集团CEO后,他有空闲时间可以练练笔,“对于写作者,我能想象的最好的常规训练莫过于用现代汉语翻译经典古代汉语、用现代汉语翻译经典西方文章,用更少的字数,不失原文的意境和汁液。”

1913年,泰戈尔凭借英译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此大奖的亚洲人。但是对中国读者,他1916年完成的《飞鸟集》更被视为经典。6年后,郑振铎先生将其译介到中国,深受读者喜欢。此后,陆晋德、吴岩、徐翰林、白开元、卓如真等都翻译过,但郑振铎的译本最为出名。

“据说《飞鸟集》也是浓缩得不能再浓缩的诗集,我想仔细见识一下。”冯唐摩拳擦掌,踌躇满志。

他的自信并非没有依据。前几年,与小说“北京三部曲”出名的同时,他写的一些诗在网上流传,“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高人,盛名之下的冯唐也自创门派,谓之“中文超简诗派创始人”。他解释,就是诗歌的长度通常比唐诗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还短。微信上,冯唐还给记者发了一个他的诗歌链接,里面相当部分诗歌写作大体也是照此路数。翻译《飞鸟集》时,“瀑布流淌:‘自由之后,才有歌唱”等诗句,也明显可以看到“超简”诗歌的痕迹。

不过,冯唐认为,他翻译《飞鸟集》最大的突破在于尽全力押韵,从而改变郑振铎译本中略显寡淡的散文体。他坚持诗歌应该押韵,否则就像姑娘没头发一样没劲,“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

在此思路下翻译的一些作品,确实不乏精彩之处。“他尊他的剑为神,剑胜了,他输了。”这是冯唐得意之作,有评论家也认为算是神来之笔,远胜郑振铎译的:“他把他的刀剑当作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

他还把“生命从世界得到了资产,爱情使它得到价值”,改译成“从世所愿,生命有了金钱;从爱所愿,生命有了金线”。郁龙余评价也颇高,认为使其回到格言诗的原貌。尽管冯唐并不懂孟加拉语,“有些地方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得还是有可取之处,有格言的味道了。”

郁龙余解释,其实《飞鸟集》中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泰戈尔用母语孟加拉文写的。原文是格言诗,特点就是短小凝练,也押韵。英文版也是泰戈尔自己翻译的,民族思维特征比较好地保留了下来,遗憾的是毕竟换了种语言,而且要照顾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孟加拉语里面的表达方式、思维特征还是大量流失了。

用力过猛,逾越底线?

郑振铎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他翻译《飞鸟集》时依据的是英文本。“有才子气,语言准确性上也把握得很好,所以他的翻译才流传得那么广。唯一的遗憾就是,《飞鸟集》中有些地方押韵不是很好。”

不过,冯唐为押韵而押韵的翻译,同样招致批评:“我是死啊,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强权对世界说:‘你丫是我的。’……爱情对世界说:‘我呀是你的。’”这些诗句中既有网络词汇,又有京骂,充满小说《北京北京》开篇在路边大排档吃五香煮小田螺的市井气。在冯唐贴吧上,一位网友失望地说,以前很喜欢他小说中的痞气,现在看了翻译的诗,觉得典雅才是美。

冯唐也承认,翻译《飞鸟集》时没百分之百尊重原文。他反问记者,“翻译和原文不一样。信达雅只是一种标准。为什么不可以是雅达信?为什么只能是一种标准答案?”

而在文学评论家看来,文学翻译中加入译者太多个人的东西,是对原著的亵渎。“名作翻译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即不能脱离原作者的真实意图,把译者的想法强加于作品之中,这已经不是翻译,而是一种凌驾。”


郁龙余也说,经典译作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们确实代表了当时最有名的诗人/作家的语言、激情和时代特征,这是其他时代的人不可取代的。他特别提到,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普希金等外国著名文学家相比,泰戈尔在中国的深受欢迎不仅与郑振铎、冰心等的大力译介有关,他本人也富有东方情怀,对中国非常友好。尤其是他对日本其实很有好感,访问日本的次数也比中国多,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坚定地支持中国人抗战。

正因如此,多年来一直有人试图重新翻译泰戈尔的经典名著。郁龙余就曾收到一位七八十岁的台湾实业家寄来翻译的初稿,“是严谨的爱好,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名字改为了《飘鸟集》。”

几十年来这样的翻译层出不穷,翻译质量与大师相比难以望其项背。不过郁龙余倒是很淡然,觉得并不是冯唐一个人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种时代病,“这是一个崇尚创新、新奇层出不穷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老调重弹、一曲不如一曲的时代。”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13 10:15
翻译泰戈尔《飞鸟集》的二十七个刹那

冯唐

1.

中国传统培养文人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出的文人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通才,可以从事各种职业,地方官吏、盐铁专卖、纪检监察,甚至包括制造武器、修筑大坝等等理工科技术要求很高的职业。

对于偏文科的职业,培养出的文人运用常识、逻辑、对于人性的洞察,上手几个月可以粗通,干了两三年可以小成,磨砺七八年成干将。对于理工科技术要求很高的职业,作为通才的文人通过选、用、育、留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完成。

通才的培养看上去虚,也有相当的讲究,常用的纬度可以归纳为管事、管人、管自己。管事和管人不容易,涉及常识、逻辑,把事儿想明白、说清楚,让一个团队听话、出活儿,都是需要修炼的地方,以德服人或者以缺德服人都不容易,所以《红楼梦》里强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事练达即文章”。管自己更难,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驾驭自己的欲望、管理自己的情绪等等,是需要几十万字解释的东西,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第一位、第一步是修自己的身,对自己狠。

有意思的是,MBA的教育原则和麦肯锡的培养原则也是:经理人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通才,管理本身是种通用于诸多行业的手艺。

古今中外,小二十年学习、实践下来,“为师、为相、为将”,我似乎也成了个放到哪里都能蹶着屁股干的通才。

但是,有两个职业,我坚定地认为,我干不了。不是不会干,是太难,干着太痛苦。

一个干不了的职业是律师。在几个场合中深度接触律师后,我才发现,律师能罗列出那么多小概率事件,在这些小概率事件中,人性能呈现出那么丰富的阴暗。我硬着头皮做十年律师之后,我再闭门写小说,估计小说里面的无尽黑暗会淹没曾经满是柔软的无尽光明,我再出门干俗务,估计管理风格中的以德服人都换成了以缺德服人。

另一个干不了的职业是翻译。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最具欺骗性的工具,文化是某个人类种群最大的信息聚合,翻译是用最具欺骗性的工具在两个信息之海中间架一座准确、通畅、景色优美的桥。

翻译做多了,我担心我出现精神症状。

2.

一直负责出版我简体中文书的编辑孙雪净忽然问我,冯老师,您想不想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给您最高水平的翻译费,每个字很多钱。

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后来,一边翻译,一边想到了一些原因。

比如,小孙勤学上进、靠谱缜密,不会害我。

比如,我刚辞了工作,下一个工作要明年初才开始,正好可以做些稍稍从容的事情。过去十五年,每次都是一年捞到几天,这几天就是拼命写小说。

比如,认真的写作者和职业运动员也有相似之处,也需要严格的常规训练。一本本写小说,就像运动员的“以练代训”,不是说不可以,而是加上常规训练就更好。对于写作者,我能想像的最好的常规训练莫过于用现代汉语翻译经典古代汉语、用现代汉语翻译经典西方文章,用更少的字数,不失原文的意境和汁液。

比如,泰戈尔得过诺贝尔奖,我想知道,一百年前,政治味道不浓的时候,给东方的诺贝尔奖是什么味道。

比如,流行译本的作者郑振铎是民国摇曳的人物之一,少年时代我仔细读过《西谛书话》,我想就着他的翻译走到民国,掂掂那时的月色风声。我坚信民国时代的中文还在转型期,我现在有能力把中文用得更好。

比如,我是中文超简诗派创始人,诗歌长度通常比唐诗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还短。据说《飞鸟集》也是浓缩得不能再浓缩的诗集,我想仔细见识一下。

比如,小孙说,最高的翻译费,每个字很多钱。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幻想着能靠码字过上自在自由的生活,不知道过了这么多年,幻想是不是还是幻想。

3.

幻想还是幻想,幻想很快落空了。《飞鸟集》字数出奇的少,如果我在一万个汉字之内翻译不完,是我的耻辱,我对不起汉语,请借我一把割腕或者剖腹用的蒙古刀。

但是既然答应翻译了,就尊重契约精神,翻译下去。

4.

小孙给我寄来了泰戈尔的原本。小孙讲究,说,这样,冯译《飞鸟集》在版权页上就可以清晰标注:译自Forgotten Books出版社2014年6月重印本。

5.

我在加州湾区纳帕附近租了个民房。

一个纯美国老太太很早之前买的,那时候,附近的海军基地还没废弃,修船厂船来船往,很热闹。如今冷清了,废弃基地的一部分活化成了滨海公园,可以跑步,可以听海,可以体会空寂,间或有警告牌,说,不能再往前了,可能有没清干净的炸弹。

房子不大,院子很大。房子里很多东西,粗分两类,比美国老太太还老的东西和没美国老太太老但是她舍不得丢掉的东西。院子里很多香草,薄荷、薰衣草、鼠尾草、百里香、迷迭香,还有不少果树,柠檬、橘子、无花果,还有片小菜地,西红柿、茄子、不知名的瓜,还有完全不修整的芭蕉、完全自由的紫色牵牛花、完全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野猫,五组椅子,一天中随着太阳和风的变化,人可以变化自己屁股的位置。

我找了半天形容词来总结这个院子,没得逞。偶尔听到一个意大利人的用词,“有组织的杂乱”,贴切。

贴地面运动的是蚂蚁。人坐着的时候,沿着人的鞋子和裤子爬进人的身体,意识不到的时候,无所谓,感到了,一个冷颤,尽管不知道冷颤个什么。

齐身体高低运动的是苍蝇、蜜蜂、松鼠和小鸟。他们围着植物的花和果实忙碌,不知道它们何时生、何时死,估计它们自己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太阳出来了,还能忙碌,就是赚了。

高过头顶运动的是风。不知道它从何处来,不知道它去向何处,不知道它现在要干嘛。但是,风拨动树叶,不同角度、力度、持续时间,发出细碎的声音,从不重复,我听一两个小时也不会烦。风敲响挂在屋檐下的风铃,昼夜不停,睡前是它,睡醒是它,梦里是它,真好听,日本京都精于禅宗音乐的和尚敲不出。

高过房顶的是云。它想变成啥样子就变成啥样子,我去冰箱里又开了一瓶不同牌子的当地啤酒,再回到院子,它又变了一个姿势给我看。

果树长满了果实,没人摘,蚁过、猫过、风过、云过,熟透的果实脱落,砸在地上,皮球一样,人头一样,所有躲不开的事情一样。

6.

刚开始翻译就出现问题。

郑振铎旧译总体偏平实,但是集子题目反而翻得飘。《Stray Birds》翻译为《飞鸟集》,从英文字面和里面多数诗歌的指向,翻译成《迷鸟集》或者《失鸟集》似乎更好。

想了想,还是决定保留《飞鸟集》这个名字。几个原因:《飞鸟集》已经被中文读者所熟知;“迷鸟”或者“失鸟”不是已知汉语词汇,“飞鸟”是;我喜欢的诗人李白写过一句我喜欢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据说,鸟从来不迷路,鸟善于利用太阳、星辰、地球磁场等等现成的伟大事物随时帮助自己确定方向。

人才常常迷路。

7.

郑振铎的序言里说,泰戈尔最初的著作都是用孟加拉文写的,比之后的英文翻译更加美丽。

我没问到,泰戈尔的孟加拉文诗歌是否押韵。但是泰戈尔的英文翻译是不押韵的,郑振铎的汉语翻译是不押韵的,无论英文还是中文都更像剥到骨髓的散文。

我固执地认为,诗应该押韵。诗不押韵,就像姑娘没头发一样别扭。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我决定,我的译本尽全力押韵。

翻译过程中发现,这个决定耗掉了我大量精力,翻译中一半的时间是在寻找最佳的押韵。

在寻找押韵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坚信,押韵是诗人最厉害的武器。

有了押韵,诗人就可以征服世界去了。

“天子呼来不上船,笑称臣是酒中仙。”

8.

翻译第一首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困难的权衡。

英文原文是: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

一种翻译风格可以更贴近中国古体诗,可以更整洁:

“夏日飞鸟

我窗鸣叫

敛歌而消

秋天黄叶

无翼无啸

坠地而憔”

另一种翻译风格可以更贴近现代诗,可以更缭绕:

“夏天的鸟来到我的窗前

且歌且笑且翩跹

消失在我眼前

秋天的黄叶一直在窗前

无歌无笑无翩跹

坠落在我眼前”

斟酌再三,选择了后一种作为翻译《飞鸟集》的整体风格。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是现代了。

9.

翻译完五十首之后,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适合翻译《飞鸟集》。我的风格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相比之下,《飞鸟集》似乎太软了,泰戈尔似乎太软了,似乎由徐志摩、谢冰心、戴望舒、张恨水、汪国真、董桥等“碧桃满树、风日水滨”的前辈们来翻译更合适。

再翻译一百首之后,我觉得我错了,我还是适合翻译《飞鸟集》的。

第一,小溪和瀑布是不一样的,池塘和大海是不一样的,有些作者表面看着温软,实际上也是温软。有些作者表面看着温软,但是内心强大、金刚智慧,太极拳也能一招制敌。泰戈尔是后者。

比如,《飞鸟集》第七十一首:

“砍树的铁斧向树要木头把儿

树给了它”

第二,每个人,包括我,也有柔软的部分。我也喜欢早上下一阵小雨,也喜欢小男孩、小女孩紧紧拽着我的手去看他们想让我看的东西。

翻译的一瞬间,我也回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和我初恋,在一个屋子里抱在一起,从早到晚,三十多天,尽管我们都学过了《生理卫生》,仍然一直穿着衣服,一直什么也没做。

如果不是翻译《飞鸟集》,我都忘了,我曾经那么纯洁。

10.

出书的时候,我会和出版商建议,哪怕诗再短,也要一首占一页,多余的空间就空在那里,仿佛山水画中的留白。

读最好的短诗,需要留白,需要停顿,需要长长叹一口气,然后再接着读下一首,仿佛亲最好的嘴唇,需要闭眼,需要停顿,需要长长叹一口气,然后再说,“我还要再见你,再见的时候,我还要这样闭上眼睛”。

11.

和其他类型的创造一样,码字也要在“有我”和“无我”之间寻求平衡。写作应该更偏“无我”一些,最好的写作是老天抓着作者的手码字,作者只是某种媒介而已。翻译应该更“有我”一些,否则,一边是一个悠久文化中的写作大师,另一边是另一个悠久文化的众多经典,没些浑不吝的有我劲儿,怎么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具体到翻译诗,就需要更加“有我”,力图还魂。在翻译《飞鸟集》的过程中,我没百分之百尊重原文,但是我觉得我有自由平衡信、达、雅。人生事贵快意,何况译诗?

12.

翻译的“有我”之境,不只是译者的遣词、造句、布局、押韵,更是译者的见识、敏感、光明、黑暗。

《飞鸟集》第十二首,粗看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都不抓人:

“沧海,你用的是哪种语言?”

“永不止息的探问。”

“苍天,你用的是哪种语言?”

“永不止息的沉默。”

翻译的刹那,我想起我和我初恋之间很多很平淡无奇的对话。

分手之后很多年,偶尔联系,我总是忍不住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一起?没任何世俗暗示,只是问问。”我初恋总是不答,怎么问,也还是不答。有一阵,我初恋见我之前,都要提醒我,“能不能不要问问题了?”我忍住不问了,又过了一阵,就没联系了。

翻译的刹那,我想起我一直没得到回答的问题,我似乎懂了,再也不想问了。

在笔记本上抄了一遍《飞鸟集》的第四十二首:

“你对我微笑不语

这句我等了几个世纪”

13.

好的短诗不是对于生活的过度归纳,而是山里的玉石、海里的珍珠。

友人知道我在翻译诗歌,发过来一个截屏:

“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

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

穿过紫堇

穿过木棉

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翻译:It’s March, I’m a bitch. ”

这不是好诗,不是好翻译,而是段子手对于生活过度的归纳。

同样字数少,“陌上花开,可徐徐归”是好的短诗。

14.

更多“神译”在我翻译《飞鸟集》的过程中被转来。

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都是昌平人;We Found Love,潍坊的爱;Young Girls,秧歌;Open Heart,开心;Because You Love Me,因为你是我的优乐美;We Need Medicine,我们不能放弃治疗;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一觉睡到国庆节;The Best of the Yardbirds,绝味鸭脖;Follow Your Heart,怂;等等。

这些和好翻译没有关系,就像小聪明和大智慧没有关系。

《飞鸟集》第九十六首是这样说的:

“此时的噪音

嘲笑永恒的乐音”

15.

有些诗的好处在于拿捏准确。

比如《飞鸟集》第十九首:

“神啊

我的欲念如此纷纷扰扰呆痴憨傻

好吧

我只是听听吧”

我对妄念的定义是:如果你有一个期望,这个期望长期挥之不去,而且需要别人来满足,这个期望就是妄念。

有些时候,一些妄念莫名奇妙地升起。你知道是妄念,但是你不知道这些妄念为什么升起,也不知道这些妄念会到哪里去。多数时候,你无法阻止妄念升起,就像你无法阻止你的屎意和尿意。多数时候,你也不应该被这些妄念挟持,做出无数后悔的事儿。

合适的态度就像这首诗里的态度,既然被神这么设计我们了,既然这种设计会让我们有妄念产生,那就找个安静的地方,听听妄念如何唠叨,看看妄念如何雾散云消。

16.

有些诗的好处在于三观贴心。

比如《飞鸟集》第二十首:

“我做不到选择最好的

是最好的选择了我”

这种态度里面满满的是自信、乐观、顺应、坦然。既然生为一朵花,那就别总想着最好是生为一朵花、一棵草、还是一棵树,对你而言,成为一朵花就是最好的。

17.

有些诗的好处在于解决现实问题。

我进入大学之后,一路追求“第一、唯一、最”,一味迷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生活简单、思想复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周工作八十小时以上,一年飞十万公里以上,在吃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苦行的快感。看着这个“我”越来越锋利,常常内心肿胀地背诵那首古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后来经历的事儿多了些,隐约觉得这种执著中有非常不对的东西,锋利不该是全部,一个人能左右的东西其实也不多。

翻译《飞鸟集》第四十五首,心里释然了很多:

“他尊他的剑为神

剑胜了

他输了”

18.

湾区的夏天很冷,最热的天儿,下水游泳也冻得慌,马克吐温甚至说过“我所经历过最冷的冬天就是旧金山的夏天”。

但是靠近中午的时候,大太阳出来,天可以变得挺热,我就把电脑和书搬出来,坐在院子阴凉的地方,吹风、看云、听树,译诗。

在户外译诗的好处是,诗变成一种很自然的东西,仿佛风动、云卷、树摇、猫走、雨来,人硬造的棱角减少,塑料花慢慢有了些真花的风致了。

太阳快熄灭的时候,晚霞满天,不似人间。用院子里杂木的枯枝和网购包装纸箱点起一盆篝火,院子里又能多坐一会儿了。掐一把鼠尾草和薰衣草放在火盆罩上,放一瓶红酒放在手边,又能多翻译好几首诗了。

19.

月有阴晴圆缺,小说有转承起合,一本诗集也有高峰和低谷,《飞鸟集》似乎也不例外,翻译到中间,不少诗平平。

烤鸭不都是皮,大师也是人,泰戈尔也不是神。

20.

诗常常因为用词单一和意境单调受人攻击。

网上流传,唐诗基本总结为: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人妻空房守,浪子卧青楼。去国伤不起,满怀平戎忧。宋词基本总结为: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妹妹在青楼。

《飞鸟集》里频繁出现的是:花,草,树,天,地,海,人,神,夜,晨,星,月,日,风,雨,泪,笑,歌,心,诗,灯,窗。

但是,转一个角度,从更正面的角度想这种单一和单调,一生不长,重要的事儿也没那么多,《飞鸟集》中涉及的这些不多的简单的东西,恰恰构成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一直生活、工作在大城市,最常做的运动是:开会、思考、看书、喝茶、饮酒,从来不认为自己可以长时间在非大城市的地方长期呆。在纳帕乡间翻译《飞鸟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大城市也不是必须,有了花、草、树、天、地、海、人、神、夜、晨、星、月、日、风、雨、泪、笑、歌、心、诗、灯、窗,就很好了。

21.

《飞鸟集》三百二十五首短诗,完全没顺序,和《论语》一样。

细想,生命不是也一样?

22.

郑振铎,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二十几岁翻译《飞鸟集》,不求押韵,但是基本没有翻译错误,平顺中正。

我们这一辈、我们上一辈、我们下一辈,二十几岁的时候,都干什么去了?

23.

在翻译《飞鸟集》第二百一十九首的时候,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觉得郑振铎的翻译出现了明显问题。

原文:Men are cruel, but Man is kind。郑译:独夫们是凶暴的,但人民是善良的。

感到两个问题。第一是,Men为什么译为独夫们(又,既然独夫,何来“们”)?Man为什么译为人民?第二是,即使词没译错,总体意思出现了常识问题。独夫的确残暴,但是独夫统治下的人民从来就不是善良的,如果不是大部分不善良,也一定不是大部分善良。否则,独夫的力量从哪里来?纳粹在欧洲,日本兵在南京,红卫兵在文革,大部分都不是善良的。这些成群结队的“人民”,灭绝人性时,没体现出任何善良,而且在过程中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我的体会,这首诗揭示的是众人和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个体的人性中,有善、有恶、有神圣,单一个体容易平衡,很难呈现大恶,即使出现,也会被其他人迅速扑灭,不会造成大害。而聚合成组织,个体的恶有可能被集中放大、被管理者利用,形成大恶。一旦集体意志形成,机器开动,个体无助,或被机器消灭,或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去消灭他人。从这个角度观照,Men指某些人的聚合,指团队、政党、政权等等,Man指人性,你、我、他、她,每个个体展现的人性。

翻译的时候,我想了很久,简单的翻法是:众人是残酷的,人性是善良的。

但是最后译成:庸众是残酷的,每个人是善良的。

只有庸众而不是普通群众才是残酷的,庸众的特征是唯利是从、唯权是从、唯捷径是从、唯成功是从,无论什么样的当权者,只要是当权者说的,都是对的,无论是非曲折,只要有人倒霉,特别是似乎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倒霉,就会叫好。人性本善,不错,但是这首诗强调的是个体,重点不在善,翻译成每个人更警世。而且,每个人加在一起就是人类,每个人都有的,就是人性。

翻完,想起在二战的德国、红色高棉的柬埔寨、文革的中国,庸众的所作所为,愣了很久,发了个微博:“翻译《飞鸟集》第219首:’Men are cruel, but Man is kind’/’庸众是残酷的,每个人是善良的’。。。简单一句话,想了很久。”

此微博,评论超四百个,转发近一千五百次,阅读一百五十万次。有指点的、有挖苦的、有显摆学问的、有手痒自己重翻的,好久没看到众人对一句英文这么认真了,真好。

大学英文系教授朱绩崧(文冤阁大学士)数条微博和微信赐教:

“拙译:恶者虽众,人性本善。用’众’和’人’分别对应Men和Man。”

“语言的本质是分类系统,不同的语言就是不同的分类系统。跨语种的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本来就是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之间做出的近似匹配,严丝密缝的吻合是奇迹,可遇不可求。所以,翻译的常态只能是妥协,绝不是完美。”

我回:“感谢指点。翻译原则不一定只有一套,信达雅在具体位置上如何平衡,译者有一定自主权。人生事贵快意,何况译诗。诗意不只是在翻译中失去的,诗意也可以是在翻译增加的,仿佛酒倒进杯子。”

24.

英文原版出现了一个排版错误,第二百六十三首和第九十八首完全重复,郑译本已经纠正了。

25.

在翻译完成前几天,地震了,震中就在纳帕,6级。我出门去南边,没在。夜里还是被震醒。想起湾区房子都是木头做的,就又倒头睡了。

新闻里说,纳帕已经二十五年没大地震了,很多酒庄的存酒都被毁了,酒桶滚了一地,酒瓶子碎了一地。

26.

我有个公众微信号:fengtang1971。欢迎词是这样写的: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冯唐读诗,冯唐诗、唐诗、诗经、现代诗、外国诗。偶尔发冯唐杂文,更偶尔发冯唐照的照片。诗不当吃喝,但是诗是我们生活的必需。不着急,不害怕,且读诗,且饮酒。读诗再睡教。

我自己的诗早就读完了。翻译《飞鸟集》之后,我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每天读一首《飞鸟集》中的短诗,先英文原文,再冯唐翻译,偶尔加入我的简短解读。

有人讽刺我英文发音,我觉得还是坚持我的北京腔英文。留下几个吐槽点,听众容易快乐。

有人把微信语音转文字的功能用在我的公众微信上,因为里面有北京腔的中文、英文和偶尔的结巴,翻译出的文字多类似如下:

“继续读泰戈尔的飞鸟集第十六首这首诗反映的时候让我想起恶风动心动那个著名的公安代谢MSN的笔试模拟儿的窝儿来着怕失败是DOS防盗门脑子都没看到的中文翻译新的一天我坐在床前世界如果刻在我面前走过停了点头了又走了”

我在想,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火星文吧?汉语是活的,三千年前的甲骨文还没被通读,三千年后的汉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27.

翻完的那天,余震不断。翻译完,总的净字数八千零二个。

我开了一瓶Merry Edward二零一二年的长相思,不算贵,但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长相思,喝到微醺。我很开心,对自己说:“我尽力了,我尽全力了”,开心得完全忘了翻译之前心里纠结的那几十件江湖恩怨和繁琐世事。

我决定再读佛经,特别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

传来消息,翻译家孙仲旭因抑郁症自杀,年四十一岁。我和他神交很久,缘吝一面。眼睛一湿,人似草木。走好,过一阵一起喝小酒,一起聊那些我们都爱的读写人。

我很早就把新浪微博的认证改为了简单两个字:诗人,也在四十岁刚过的时候出版了《冯唐诗百首》,创立了超简诗派。中国有很多圈子,诗人也有个圈子。我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也没尝试过进入这个圈子,这个圈子似乎也不认可我是个诗人,似乎也不认可《冯唐诗百首》是诗歌。翻译完《飞鸟集》,我坚定地相信,《冯唐诗百首》是诗歌,里面有很好的诗歌,冯唐是个诗人。

无论这个诗歌圈子怎么说,我不用卧轨、不用早夭,“春风十里,不如你”这七个字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讲汉语的地方口耳相传。想到这儿,我忍不住,笑出声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14 08:42
还在凤凰网看到一篇文章抨击冰心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那篇文章不能转载。。。。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28 13:40
冯唐杂文的终极版本,两年内重印20次:

[attach]127120[/attach]
作者: 桂花田    时间: 2016-1-29 11:24
shinelb 发表于 2015-9-9 10:11
说了话你不要跑啊,你可以谈谈对博尔赫斯的理解啊?
坦白地说,你批评不要紧,不过我个人对你印象不太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5-9-8 19:54
好高大上的帖子,这么高的逼格俺回避了,哈哈哈!


说了话你不要跑啊,你可以谈谈对博尔赫斯的理解啊?
坦白地说,你批评不要紧,不过我个人对你印象不太好。
作者: 桂花田    时间: 2016-1-29 11:31
道不同不相为谋。发烧的出发点是为了听音乐吧?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吧?别人如此说也不在意了,但狗儿这样说还真让我大跌眼镜了!只为炫耀器材而烧这才是装逼吧?是不是觉得SHINEB的逼格比你高了,心里发酸吧?发烧到SHINEB这璄界才是最后的归宿吧。天天谈器材,没觉得很是无聊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29 14:47
没什么的,老念开玩笑的,和他在一起聊天很多年了。
作者: 桂花田    时间: 2016-2-1 11:23
听过大卫罗素的现场,也听过他的几张CD,总体是音粒饱满园润,最主要是干静!一尘不染的干净!但是布里姆音色的变化,呼吸,旋律的起承转環,色彩变幻,这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说到塞哥维亚,他是当时的大师中的大师,对于古典吉他贡献当之无愧,但说技术已被后超越。威廉斯就一般般吧。
作者: 桂花田    时间: 2016-2-1 11:25
这里给狗儿老大道欠!没看完全贴就回了,是我不对,再次致欠狗儿老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2-24 11:26
大家知道她是谁吗?

[attach]128277[/attach]


作者: F18    时间: 2016-2-24 12:24
这不是舅舅阿太吗?
新年好,S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2-24 12:52
F18 发表于 2016-2-24 12:24
这不是舅舅阿太吗?
新年好,S版。

哈哈,新年好啊!

这是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被认为是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诗人,而博尔赫斯干脆就将她称为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

艾米莉.狄金森生平只出版过不到10首诗歌,她作有1800首诗歌。她去世后出版。被后人称为最伟大的女诗人。

有人说,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但他却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有人说,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她的家乡,但她却成为最伟大的诗人。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生平的学者中有些人认为她患有自闭症。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2-24 13:0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2-24 13:08 编辑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传奇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女尼般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生前只是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

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美国诗人最著名的佼佼者是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以及惠特曼和狄金森。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大礼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获得青睐,然而周遭众人对她的不解与误会,却丝毫无法低损她丰富的创作天分。

根据统计,艾米莉惊人的创作力为世人留下1800多首诗,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与新近发现的25首。1950年,哈佛大学买下了她诗歌的全部版权。1955年,狄金森全集出版,共有3卷诗歌和3卷书信。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2-24 13:24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是狄金森作的一首小诗。相传本诗作于1872年。

英语原文

Had I not seen the Sun
by Emily Dickinson
Had I not seen the Sun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
My Wilderness has made —

汉语译文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
我也许会忍受黑暗;
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
照耀得更加荒凉

相传这首诗作于1872年,这时候的狄金森已经42岁,过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但恰恰因为喷涌的诗情慢慢平缓,诗人的笔触也更加冷静并充满思考。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2-26 13:06
曾梵志:

http://cul.qq.com/a/20131008/002309.htm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1-03/5456766.s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2-27 16:35
最近在看的几个作家:王小波、冯唐和钱钟书。
小说就没有时间看了,主要在看杂文和文艺理论。
王小波和钱钟书的文艺理论都非常棒,对西方文学和哲学都非常了解。王小波和钱钟书都首先是学者,才是作家。
作者: MJL988    时间: 2016-2-27 19:14
生即死,死即生。眼睛一闭,万物皆空。胡扯几句,不管有没有人看,就是一种幸福。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1 16:14
里尔克逝世90周年:环绕我们升起而又落下的太阳

http://book.sina.com.cn/news/whx ... xpvysv4996564.s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9 12:53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3-9 13:17 编辑

爱恩斯坦谈信仰: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人格化的神,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上帝的迷思》一书就是记录他这种嘲笑了一个人格化神的想法的信仰。以下就是这书的摘要。
自从爱因斯坦逝世以后,越来越多的宗教辩护者出于可以理解的目的,试图宣称爱因斯坦是他们中的一员。但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宗教徒却不这样看。1940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著名论文,为他的这一命题进行辩护,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这个以及其他类似的声明激起暴风雨般愤怒的来信,它们都来自正统保守的宗教人士,许多人还含沙射影地提到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血统。
之后一个服务于全球基督教联盟的美国罗马天主教律师写信给爱因斯坦:
我们对你所做的声明深感遗憾……你在声明中嘲笑了一个人格化神的想法。在过去的10年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希特勒竟有某种理由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你竟会发表这样的声明。即使承认你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我仍然想说,你的声明使你成为在美国制造冲突事端的最主要导火线之一。
以下的引文摘自马克斯·雅默(MaxJammer)的一本书《爱因斯坦与宗教》(该书也是我引用爱因斯坦本人?于宗教问题看法的主要来源)。美国堪萨斯城的罗马天主教主教说:“令人悲哀的是,一个来自《旧约》及其教义所提到的那个种族的人,却否认那个种族的伟大传统。”其他天主教神职人员也纷纷附和:“除了一个人格化的神,决不存在其他任何神……爱因斯坦不知道自己正在谈论什么。他全错了。有些人觉得,因为自己在某个领域已经达到很高的学术成就,所以,就有资格在所有的领域表达看法了。

爱因斯坦:“我信仰史宾诺莎的上帝,他以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来示现,而不是那个会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原文:IbelieveinSpinoza’sGod,WhorevealsHimselfinthelawfulharmonyoftheworld,
  notinaGodwhoconcernsHimselfwiththefateandthedoingsofmankind.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9 13:24
爱恩斯坦名言:

Imaginationismoreimportantthanknowledge.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LogicwillgetyoufromAtoB.Imaginationwilltakeyoueverywhere.
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Trynottobecomeamanofsuccess,butrathertrytobecomeamanofvalue.
试着不去做一个成功的人,而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Whenthesolutionissimple,Naturallawisanswering.
当答案很简单时,是老天在回答。

Themostincomprehensiblethingabouttheworldisthatitiscomprehensible.
这世界最无法理解的事情是它是可理解的。

Thevalueofamanshouldbeseeninwhathegivesandnotinwhatheisabletoreceive.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Innovationisnottheproductoflogicalthought,eventhoughthefinalproductistiedtoalogicalstructure.
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尽管最后的产物有赖于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

Ithasbecomeappallinglyobviousthatourtechnologyhasexceededourhumanity.
有一个现象的明显程度已经让我毛骨悚然,这便是我们的人性已经远远落后我们的科学技术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10 10:00
(转载两篇科普文章,关于爱恩斯坦,最近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引力波的发现,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引力波发现:爱恩斯坦百年预言证实

http://news.sina.com.cn/w/2016-0 ... mp;r=9&rfunc=97

引力波发现的余音,爱恩斯坦就在你身边

http://tech.huanqiu.com/news/2016-03/8651489.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10 10:09
转载一篇《引力波与心理学和宗教》,大家可以一笑置之,纯属娱乐的。

爱因斯坦说,两个物体碰撞,会产生能量,会发散出涟漪,这涟漪就是引力波。目光也是一种能量,当我们看美女的目光“撞击”美女身体的时候,同样扰动了“涟漪”。对于“看美女”这种本能,有的人很快被后天的理性拉回,有的则瞬间堕入了爱河。即使再微弱,它也能被探测到,只要有痕迹,它就是藏不住的,只要有感觉,爱也是藏不住的,这个涟漪,物理学命名为“引力波”,道家称之为“心灵感应”,佛家称之为“爱”。

“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了!”——爱因斯坦。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两位世人敬仰的大师。爱因斯坦思维敏捷深邃,思路广泛无所不及,他曾研究过《大藏经》、《易经》,他知道科学是有局限的,在他的日记里曾三次提到《易经》,并写道:“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学科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唯一的就是佛学。”

虽然佛经只是无边佛法的一部分,爱因斯坦已从佛经中看到了佛法超科学的端倪。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对科学抱着真正求实的态度,而对神奇的超科学现象,并没有随意否认和排斥,而是颇有兴趣,进而去思考论证。发现它意味着人类有了第六感,也就是通俗所说的“神通“。

用一句话来概括引力波,那就是:物质运动变化时引发的时空弯曲。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如同电荷被加速时会发出,同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就会发出引力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18 14:17
何家炜谈里尔克的法语诗

里氏对法语的熟练程度是惊人的,可惜我不懂法语。去年年底,我在穿梭于在线游戏里的迷宫的百无聊赖之际,重回语言迷宫,在“诗生活·翻译论坛”发现了家炜,深喜遭遇又一个痴迷里尔克的同道。细读他的里尔克法语诗译文,喜之愈甚。而他在论坛上嘻笑怒骂,陈某引以为同道。于是乎,涎皮赖脸,友之。

家炜自传

何家炜,1973年3月出生于浙江湖州,1996年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西语系法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工作、游历、写诗、译诗,五六年如白驹过隙。
最初读里尔克是大学二年级,广州,1993年春天的一个美好的夜晚。那时广外有一个诗社,十四五个诗社成员,互相交流诗作和阅读,印刷简朴无比的诗刊。因为都是学外语的,也译介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遗憾的是,诗社成员里没有学德语的。第一次接触里尔克,是同样是诗社成员的女友的推荐,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们散步在校园林荫道清凉的路灯光下,她突然问我:“你读过里尔克的诗吗?”——这就是她抄在阅读笔记里的三首:一首是《豹》,一首是《秋日》,还有一首是《Pièta》,都是冯至的译笔。
自此后就开始阅读所有能找得到的里尔克的中文译本。由于自己的专业是法语,对里尔克的阅读从未离开中文的语境,但到大学三年级选修二外时,倒是想过修德语,但学校的规定是,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二外必须学英语。我没有读到德语中的里尔克,至今没有。德语班就在我们法语班隔壁,另一边是西班牙语班,那时广外西语系的学生中有句话:英语是说给商人听的,法语是说给情人听的,德语是说给上帝听的,而西班牙语是说给魔鬼听的。还有另一个版本,说:德语是说给敌人听的。我没有接触到这种似乎可以与上帝和敌人同时说话的语言,但我知道,法语也并非全是说给情人听的,因为那时我正沉迷于对法国象征派诗歌的阅读,而浸淫最深的则是写了《地狱一季》和《灵光集》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诗人阿瑟·兰波,以致毕业的时候,我的论文也是关于兰波的诗歌。
广外的阅读环境不是很好,图书馆和西语系的外文资料总是缺这少那的,但就在图书馆外文库的隔壁,有一间二十平米的小间,是梁宗岱先生的藏书陈列室。它是不对学生开放的,但是有一次,仅仅一次,为了给当时的《岭南文化时报》写一篇关于梁宗岱先生的文章——或者,应该倒过来讲——我进了梁老的藏书室。我现在想起这桩事,依然有一种欣奋而又肃然起敬的感情油然而生。我看到了一位诗人翻译家的繁复而奇妙的精神世界:线装的中国古诗轻无重量,各种外文书籍和辞典压得层层隔板好似摇摇欲坠,梁老的《晚祷》,瓦雷里签名的诗论集,1912年版的兰波全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梁老译的王维诗《酬张少府》草稿,……还有《本草纲目》等一些中草药的线装书。
在《梁宗岱译诗集》里,读到了《旗手的爱与死之歌》及《严重的时刻》等几首里尔克的短诗,还有歌德的《一切的顶峰》,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等等。梁老在莎士比亚的诗歌上花了太多心思,从我们今天的目光看,这许是一个失误。可能离开的时代太近,他对里尔克诗歌的关注远远不够,从今天看,对中国近代白话诗和现代新诗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国诗人中,里尔克或许是首当其冲的一位。
也许是从那时起,我就萌生了翻译里尔克法文诗的念头。1994年的一天,我从我的外教Pierre Jeanne先生(中文名:任致远,是一位长年任教在中国的天主教士,学生间叫他绰号:老皮)那里借了一本很精美的法语文学读本,发现里面收了里尔克的三首法文诗,这让我有些欣喜若狂,这三首分别是《果园》第六首和第三十四首以及《玫瑰集》的第六首:

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的玫瑰
与她自身:这不可替代的
完美,这甜蜜的词汇
被事物的文本所包围。

如果没有她永不知如何说
我们的希望也无从依托,
在持续的出发程途,
途中又有温柔的间断。

这样的法语诗当时对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曾经跟诗社的朋友说,这是法语这种语言“精确性和抒情性完美结合”的最佳范本之一。
但1996离开广外之后,我好几年没有接触到里尔克的法文诗,依然是这三首伴我在生活、工作、游历的年月里走来走去。直到有一天,2000年秋天,我在西非的一个海港小城Nouadhibou的一家当地摩尔人开的网吧里给远方的朋友写信,突然想起在网上寻找里尔克的法文诗,——

Ô nostalgie des lieux qui n'étaient point
assez aimés à l'heure passagère,
que je voudrais leur rendre de loin
le geste oublié, l'action supplémentaire!

Revenir sur mes pas, refaire doucement
- et cette fois, seul - tel voyage,
rester à la fontaine davantage,
toucher cet arbre, caresser ce banc...

哦,思念的是那些在匆匆而过的
时辰里没有被爱够的地方,
我真想从远处向它们奉还
遗忘的手势,这多余的行为!

重拾我的脚步——这次独自一人——
慢慢重塑这趟旅程,
在喷泉旁再多呆一会儿,
触摸这树枝,抚摩这坐凳……

当时我在电脑前读着这样的诗句,几乎热泪盈眶,——摩尔姑娘阿伊夏Aicha端给我一小杯滚烫的加薄荷的浓茶,——她说:这是来自中国的茶叶。我说:噢。
我背诵了这首诗,《果园》第四十一首。
就这样我重新开始读里尔克的法文诗。我不是做学问的人,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研究里尔克的诗。翻译他的诗是出于感动和敬佩,就像一位在美国写诗的朋友所言:He's great!
当然,对于里尔克这样一位影响中文诗歌创作的诗人,我充满了绍介的热情,以及自己想要从中学习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的愿望。但是,我对自己翻译诗歌的水平不敢高估。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保持原文的面貌,不求如何传神如何流畅,只求让读者在阅读我的译文时,大致能想象到一些里尔克法文诗的魅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对自己的劳动还是满意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18 14:22
里尔克——为10周年祭日作

(这篇是冯至的名篇了)

1926年的秋天,我第—次知道里尔克(Rilke,1875,32,4—1926,12,29)的名字,读到他早期的作品《旗手》(Cornett)。这篇现在已有的种中文译本的散文诗,在我那时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得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铿锵,从头到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像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像—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这是一部神助的作品,我当时想;但哪里知道,它是在一个风吹云涌的夜间,那青年诗人倚着窗,凝神望着夜的变化,一气呵成的呢?
随后我再也无缘读到里尔克其他的作品,只以为他不过是一个新浪漫派的、充满了北方气味的神秘诗人;却不知他在那时已经观察遍世上的真实,体味尽人与物的悲欢,后来竞达到了与天地精灵相往还的境地,而于当年除夕的的前两天逝世了。
至于读到他的《祈祷书》(1905)、他的《新诗》(1907)、他的《布里格随笔》(1910),他晚年的《杜伊诺哀歌》(1923)和十四行诗,还有那写不尽、也读不完的娓娓动人的书简,却是最近五年的事。在《祈祷书》里处处洋溢着北欧人的宗教情绪,那是无穷的音乐,那是永久的感情泛滥。在这无穷的音乐与永久的感情泛滥中德国18世纪末期的浪漫派诗人们(他们撇开了歌德)已经演了一番无可奈何的悲剧。他们只有青春,并没有成年,更不用说白发的完成了。但是里尔克并不如此,他内心里虽然也遭逢过那样的运命,可是他克制了它。在诺瓦利斯(Novalis)死去、荷尔德林(Holderlin)渐趋于疯狂的年龄,也就是在从青春走入中年的路程中,里尔克却有一种新的意志产生。他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他到了巴黎,从他倾心崇拜的大师罗丹那里学会了一件事:工作——工匠战地工作。
他开始观看,他怀着纯洁的爱观看宇宙间的万物。他观看玫瑰花瓣、婴粟花;豹、犀、天鹅、红鹤、黑猫;他观看囚犯、病后的与成熟的妇女、娼妓、疯人、乞与、老妇、盲人;他观看镜、美丽的花边、女子的运命、童年。他虚心侍奉他们,静听他们的有声或无语,分担他们人们都漠然视之的运命。一件件的事物在他周围,都像刚刚从上帝手里作成;他呢,赤裸裸地脱去文化的衣裳,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这时他深深感到,人类有史以来几千年是过于浪费了,他这样问:“我们到底是发现了些什么呢?围绕我们的一切不都几乎像是不曾说过,多半甚至于不曾见过吗?对于每个我们真实观看的物体,我们不是第一个人吗?”直到他的晚年,还写过这样的诗句:

苦难没有认清,
爱也没有学成,
远远在死乡的事物
没有揭开了面目。

里尔克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发现许多物体的灵魂,见到许多物体的姿态;他要把他所把握住的这一些自有生以来、从未被人注意到的事物在文字里表现出来,文字对于他,也就成为不是过于雕琢、便是从来还没有雕琢过的石与玉了。
罗丹怎样从生硬的石中雕琢出他生动的雕像,里尔克便怎样从文字中锻炼他的《新诗》里边的诗。我每逢展开这本《新诗》,便想到巴黎的罗丹博物馆。这集子里多半是咏物诗,其中再也看不见诗人在叙说他自己,抒写个人的哀愁;只见万物各自有它自己的世界,共同组成一个真实、严肃、生存着的共和国。
美和丑、善和恶、贵和贱已经不是他取材的标准;他惟一的标准却是:真实与虚伪、生存与游离、严肃与滑稽。他在他的《布里格随笔》里提到波特莱尔的《腐尸》(Une Charognc):“你记得波特菜尔的那首不可思议的诗《腐尸》吗?那是可能的,我现在了解它了。……那是他的使命,在这种恐怖的、表面上只是引人反感的事物里看出存在者,它生存在—切存在者的中间。没有选择和拒绝。……我时常惊讶,我是怎样情愿为了实物放弃我所期待的一切,纵使那实物是恶的。”
“选择和拒绝”是许多诗人的态度,我们常听人说,这不是诗的材料,这不能入诗,但是里尔克问答,没有一事 —一物不能入诗,只要它是真实的存在者;一般人说,诗需要的是情感,但是里尔克说,情感是我们早已有了的,我们需要的是经验:这样的经验,像是佛家弟子,化身万物,尝遍众生的苦恼一般。他在《随笔》里说:“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是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的岁月;……想到儿童的疾病,……想到寂静、沉闷的小屋内的白昼和海滨的早晨,想到海的一般,想到许多的海,想到旅途之夜,在这些夜里万籁齐鸣,群星飞舞——可是这还不够,如果这一切都能想得到。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一夜与一夜不同,要记住分娩者痛苦的呼喊,和轻轻睡眠着、翕止了的白衣产妇。但是我们还要陪伴过临死的人,坐在死者的身边,在窗子开着的小屋里有些突如其来的声息。……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这是里尔克的诗的自白,同时他也这样生活着。
关于《布里格随笔》那部奇书的内容,我不能在这里叙述,(我希望将来能有另一个机会来讲它)。在《新诗》前后两集相继出版、《随笔》告成了以后,整整十几年,里尔克陷入一种停滞、枯涩、没有创造的状态中,这中间他忍受了那对他是不能担当的、残酷的灭绝人性的世界大战。
经过长时期的沉默,忽然灵感充溢,于1922年在几日之内,在瑞士西南部一座从13世纪遗留下来的古宫中,(那古旧的宫墙里只种着玫瑰),一气完成在战前已经开端、经过长期停顿的10首长篇的《杜伊诺哀歌》,同时还附带着写出几十首十四行诗。这时,那《新诗》中一座座的石刻又融汇成汪洋的大海,诗人好似海夜的歌人,独自望着万象的变化,对着无穷无尽的生命之流,发出沉毅的歌声:赞美,赞美,赞美……
这样他完成了他的使命。
就他晚年的诗歌看来,他是可以和辽远的古希腊的宾达(Pindar)列在一起的。但若是读起最近出版的他的书简,我们会感到他和我们比任何一个最亲切的朋友还要亲切。我们会跟随着他到俄国去拜访托尔斯泰,到巴黎谒见罗丹,经过丹麦怀念雅各布孙(Jacobsen)和基尔克郭尔(Kierkegaard),在罗马欣赏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喷水池,随后到埃及和西班牙旅行……最后是在哀歌和十四行诗完成后,他在夜半向他的远方友人发出幸福的高歌。
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他一生在行旅中、在寂寞中,无时不和他的朋友们讲着最亲密的话——不但是和他的朋友们,也和许多青年:年轻的母亲、失业的工人、试笔的作家、监狱里的革命者,都爱把他们无处申诉的痛苦写给他,他都诚恳地答覆。——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

1936年11月




作者: 子然    时间: 2016-3-19 11:55
版主大哥的贴 都是精品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3 09:28
我们都知道音乐上有个小提琴作品叫《流浪者之歌》,在舞蹈上也有一个很著名的《流浪者之歌》,这就是云门舞集林怀民最有名的一个舞蹈作品,也是林怀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作品。这个舞蹈灵感来自黑塞的小说《悉达多》。我们就来谈谈黑塞,谈谈《悉达多》。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3 09:47
黑塞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思想受尼采影响很大。《悉达多》是讲一个青年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故事,充满人生哲理。在黑塞这部作品里,读者可以感受到黑塞对人性的热爱与敬畏,对自然和宇宙的充满睿智的理解,又能够感受到他对传统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向往,还可以感受到东方思想尤其是中国思想智慧的影响。

《悉达多》里有一段话很有名,介绍给大家:

“这个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都已经蕴含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想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作者: ancowrl    时间: 2016-3-26 07:43
于人生,论坛是个营养丰富的地方!S版分享的是营养便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8 09:34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翻译:巫宁坤)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8 09:49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歌代表作,这首作品是献给他的年迈的父亲的,该诗鼓励父亲和日益衰退的视力以及年迈带来的痛苦作斗争和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整首诗充斥着夜晚与白昼、黑暗与光明、温和与狂暴、死亡与生命的二元对立”。

狄兰托马斯的思想主要是受《圣经》以及弗洛伊德影响,他是英国继奥登之后最有名的诗人。狄兰托马斯一生非常富于戏剧性,被人称为疯狂的狄兰,非常放荡不羁。39岁时因为连喝18杯威士忌而一命呜呼。

狄兰托马斯生平:http://ent.ifeng.com/a/20141114/40365184_0.shtml

北岛也写过狄兰托马斯生平,但感觉文章写得节奏太慢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30 09:0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3-30 09:08 编辑

何友直去世,缅怀这位连环画大师。

小时候对美术的爱好,是从临摹连环画开始的。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知道何友直的大名。何友直对艺术以及国家都非常虔诚,一生不愿意以自己的绘画去交换房产,而是献给国家。谈到艺术和政治,这是有争论的。不过不管怎样,何友直那种精神和品格还是非常感人的。

贺友直的连环画与齐白石的变法丹青、林风眠的中西妙合、潘天寿的文人画变体、叶浅予的舞蹈速写、黄永玉的《阿诗玛》版画、李可染的长江写生等,共同构成一个美术浪潮。

何友直:不愿意用画换房子全部手稿捐给国家

http://news.jxnews.com.cn/system ... LCC=1574173869&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30 11:00
何友直作品:《山乡巨变》

[attach]131074[/attach]

[attach]131075[/attach]

[attach]131076[/attach]

[attach]131077[/attach]

[attach]131078[/attach]

[attach]131079[/attach]
作者: F18    时间: 2016-4-1 09:20
S版还喜欢连环画呀,鸡毛信如何?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 10:20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4-1 10:22 编辑
F18 发表于 2016-4-1 09:20
S版还喜欢连环画呀,鸡毛信如何?


小时候喜欢,现在不看了。
连环画我最喜欢老版的《三国演义》。
画连环画,一般采用中国画中的白描画法。
最有名的白描,我认为是徐悲鸿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最NB,据说很有可能是吴道子的真迹,哈哈。
作者: F18    时间: 2016-4-1 11:15
62版的三国,现在想找一套可不大容易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 11:40
F18 发表于 2016-4-1 11:15
62版的三国,现在想找一套可不大容易了。

最喜欢的一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 14:03
老版的《三国演义》之《虎牢关》:

http://lianhuanhua.mom001.com/showphoto/1755/71.html#pic
作者: F18    时间: 2016-4-1 16:18
新版的前6本和老版的差不多,后面的缺点“古”味。就像音响少贵气一样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 16:34
F18 发表于 2016-4-1 16:18
新版的前6本和老版的差不多,后面的缺点“古”味。就像音响少贵气一样呵呵~~~~~

一般来说,象三国和水浒传,我也是更喜欢老版的。
尤其水浒传,有些新版貌似追求艺术特色,实际上非常投机取巧。没有老版的耐看,也没有老版的那种韵味吧。

我谈的上面这些看法,其实是我小时候画画时的感受。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接触连环画了,也是·最近看了一下,纯属娱乐消遣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5 20:34
吴冠中创纪录:

http://culture.ifeng.com/a/20160405/48354990_0.shtml

余华:川端康成是我的老师,鲁迅是我的朋友

http://culture.ifeng.com/a/20160404/48341504_0.s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1 13:04
这个贴,是谈一些感兴趣的文化和艺术的话题吧。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贴有些内容比较另类。不过我个人不想宣扬什么,我想客观陈述一些东西。我不希望大家受我的思想影响,我希望大家成为大家自己。对这个贴的内容,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思考一下。总的来说,抱着娱乐的初衷和心态吧。

这次,和大家谈亨利米勒。大家如果了解作家冯唐的思想,他在创作上就是受亨利米勒影响的。有一部小说叫《北回归线》,这曾经是一部禁书,这本书就是亨利米勒写的。

对亨利米勒,可能很多人对他的生平感兴趣,因为他生平很多风流韵事。我对这些其实兴趣不大,不过我对亨利米勒谈创作感兴趣。有人曾经问过亨利米勒,他是怎样创作的?亨利米勒的回答可能非常出人意料。他大概说了这样一种看法。他认为他那些作品,并不是他创作的。他认为他自己只是一个中介,某种神奇的力量使他“写出”了那些东西。大家可能会觉得很惊讶,其实古希腊也有哲人和诗人持这种观点的。。。。。人类的艺术和文化创作是非常神奇的。

亨利米勒生平:http://www.wallpost.cn/article-7160-1.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1 17:01
上面链接里的亨利米勒自传是杨恒达翻译的,杨恒达是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和哲学家。杨恒达以研究和翻译尼采著名。为什么去翻译亨利米勒这个自传,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亨利米勒在骨子里也是一个尼采信徒。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3 11:38
叶嘉莹的人生: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 ... /28/c_135229168.htm

http://cul.qq.com/a/20140812/023320.htm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3 12:46
叶嘉莹的著作之一:

[attach]13222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3 15:24
这个贴都是谈文学,谈艺术,不知大家是否觉得很闷?
这次谈些轻松的,推荐一部电视剧。哈哈。
不知大家有没有收看香港翡翠台时装剧的习惯?翡翠台在深圳也是收视最高的。
前段时间刚刚播完的时装剧《潮流教主》非常受好评,如果您没看过,建议看看。

该剧讲述的是以杂志社为背景的时尚圈风云,并以一个编辑部新人的视角,展现出时尚圈勾心斗角的一面。
男主角陈豪,饰潮流教主,演技精湛,炉火纯青。女主角蔡思贝,香港小姐第二名,气质不凡。
如果大家没看过这部时装剧,推荐看看。反正我是追着看完了。

《潮流教主》: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Fe22EesBBp-ZaWYCN9b

在线观看:http://www.tvbys.com/tvb/ChaoLiuJiaoZhuYueYuBan/index.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14 15:34
凤凰文化纪念木心逝世四周年:《归来的局外人》

http://culture.ifeng.com/shendu/special/muxin4/index.s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5-17 15:25
大师之光,长留岭南,
缅怀杨之光先生: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5/16/c_128984408.htm

[attach]135863[/attach]

[attach]135864[/attach]

[attach]135865[/attach]

[attach]13586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5-17 15:40
[attach]135868[/attach]

[attach]135869[/attach]

[attach]135870[/attach]

[attach]13587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6-10 15:44
那些年 我们错过的常玉:http://beijingww.qianlong.com/1470/2015/10/13/433@243765.htm

[attach]138220[/attach]

[attach]138221[/attach]

[attach]138222[/attach]
作者: F18    时间: 2016-6-12 16:58
开球了,S版,克罗地亚对土耳其看好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6-13 09:07
F18 发表于 2016-6-12 16:58
开球了,S版,克罗地亚对土耳其看好谁?

对欧洲杯,晚上看一下,但不熬夜看球了。
巴乔退役之后,我就很少看球了。也许是没有偶像了吧。
兄台有足球偶像吗?可以发挥一下啊。
作者: F18    时间: 2016-6-13 11:10
S版好,我也不太熬夜看球了。96年喜欢上格子军,苏可号称拿脚都能拉小提琴,莫德里奇
看样子也会。
老马是永远的偶像,86年对比利时如入无人之境,90年拼一己之力扛着阿根廷到决赛,真不
一般,82年火气大点,也不能怪他,那么多人踢他搁谁不火。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6-21 13:44
F18 S版,能帮我买这张帕克林吗?  
========================
太老了,现在我也无能为力。你去淘宝看看。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