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露丝·史兰倩丝卡 [打印本页]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9 17:53
标题: 露丝·史兰倩丝卡
这张没见过唱片,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老太不简单大有来头啊。
1 4岁的时候(1929年)随施密特·肯尼迪夫人学习钢琴.此夫人乃莱谢蒂茨基(与李斯特都出自车尔尼门下,学生有伟大的Paderewsky,施纳贝尔等)的学生.
      2 5和10岁的时候,约瑟夫·霍夫曼(安东·鲁宾斯坦的学生,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教导她技巧.期间随玛格丽特·隆(演绎Chopin的大师)学习.
      3 6左右随埃贡·佩特里(布索尼的高徒)学习.
      4 10左右随老拉(这个就表说了歪,地球人都知道)以及施纳贝尔(贝多芬作品的大师)学习钢琴.
      5 10岁以后的7年时间里,随Cortot(法系Chopin的大师)学习.
      6 拉扎尔·莱维交她指法设计.
      7 伊尔西多·飞力浦教她指法练习.
      8 布郎热(拉威尔的同学)教她和声.


“当代最优秀的女钢琴家。” ——《镜报》
“自莫扎特之后最杰出的音乐神童。”——《纽约时报》
“她是我所认识最具才华的人。” ——拉赫曼尼诺夫

《指尖下的音乐——给职业与业余演奏家的忠言&钢琴技术面面观》
『美』史兰倩丝卡著。王润婷译。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9 17:55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5-8-9 21:05 编辑



[attach]11493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0 07:23
跟这么多大师学习过。。。。。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0 13:59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5-8-10 14:02 编辑

《指尖下的音乐》书摘

作者史兰倩丝卡对学生王润婷(本书翻译)说的一段话:

“如果你把自己局限在第二等钢琴家中,你将永远只能是第二等钢琴家。我是不愿意成为第二等的,我也不和别人比较,我只和最好的自己比较。如果我这一次做得好,下次我一定要更好。”
  
  我曾好奇的问我的老师(史兰倩丝卡):为什么一些钢琴家,每天只要练习两个小时,上台就能生龙活虎,而我们却要花这么多时间?
  
  她回答:“当我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我父亲总是对外宣布,他那天才般的女儿,一天只练习两个小时。而实际上,我每天必定练习九个小时的琴。”
  
  这个回答解决了我心中最深的疑惑。P15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0 14:07
个人因素-艺术家的成长
  
  作者形容演奏乐曲:”在音乐中,我们的耳朵绝对不会遗漏一个纯正艺术品所欲传达的精神。这种感受,就好比在观众面前制造一朵美丽鲜艳的玫瑰:细心编排它的叶子,它的花瓣,一片又一片,知道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朵完美的生命;此时吹口气,使它真实地活一下,即使一刹那也好。相信这个情景将使看过的人永生难忘。当我们演奏一首乐曲时,上述的情景就是我们必须致力做到的,即使乐曲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我们也要将音乐活生生得呈现出来。因为,唯有把音乐特有的生命力传达出来,我们的演奏——音乐的再创造——才是深具意义的。“
  P27
  
  “我们也时常将经历到的灵感,小心翼翼地储藏在脑海里,当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从记忆里蹦出,像火花一般点燃我们再创造的力量。”P28
  
  “当我们埋下一粒种子,种植一朵花时,我们很清楚花的名字,花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盛开时的模样。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朵花,主要是我们内心的一双眼睛已代替肉眼,看到花在未来绽放的情景。音乐的形成与此相去不远。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能先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个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传达的情感与气氛。”P29

   音乐是一种语言
  
  分析乐曲中的每一个句子,然后用平静且能听得见的声音告诉自己,你认为某一乐句欲表现的情绪是什么:是愉悦、悲伤,还是思乡、抱怨?是痛苦、欢乐,还是热情、预言?在你决定了最适当的“感觉”后,将这种“感觉”在键盘上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你双手弹奏出来的音乐成功呈现。
  
  在弹奏每个乐句的结尾时,身体和音乐必须同时做到一个自然的反应——呼吸。P33
  
  肖邦也十分坚持,钢琴家应该尽可能地在最准确、最好的钢琴上做练习,因为那将使我们的耳朵熟悉最优美的声音。
  
  因此,即使我在音阶的练习上,也应力求音色的优美。P37

       培养均衡地弹奏的能力
  
  在音乐中,节奏是每一首乐曲流动的脉搏,速度则是它的步伐。乐谱上,作曲家使用的速度术语,诸如Largo(宽广的感觉)、Andante(散步的感觉)、Vivace(很活泼的心情)、Allegro(快乐的心情)、Presto(极速的感觉)、Grave(神圣庄严的情绪)等,只能提示我们乐曲传达的气氛,而不是告诉演奏者实际动作的快慢和速度。P41
  
  
  节拍器是必备的练习工具/耳朵的重要性/李斯特的一套练琴方法/从最慢的速度开始练习新曲/节拍器的训练可以建立自然反应的律动感
  
  耳朵的重要性:我总是建议学习者,每日至少花一个小时在巴赫的作品上下功夫。长时间在复音音乐上的思考和磨练,对我们弹奏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品,都是很有帮助的。
  
  李斯特:他不断在单音、八度音及和弦上做着重复的练习,使肌肉能慢慢巩固起来,并产生控制力。
  
  节拍器:在练习时使用节拍器,最终极的目标,是建立我们本身具有自然反应的律动感。

        练习的秘诀
  
  如何得到必要的技巧:当我们遇到障碍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先将乐曲里那不易克服的乐段,一段一段地挑出来,使它们都变成一首首短小的练习曲,运用一些方法去磨练,待完全征服后,再放回原曲中做整体的练习。
  
  “变换重音”的练习方式/跳跃的双手/八度的模型
  
  琴键上的大跳:需要依赖眼睛的帮助;如果两手都有大跳,注视较不熟悉的那只手;一次最好只练习两个大跳,来来回回地用慢速练习,直到这两个大跳在你的手中能十次以上都准确落在音符上,才可以继续下面两个跳跃的和弦。
  
  重复音的练习:换指
  
  装饰音的练习/华丽装饰奏上的练习方式
  
  复节奏的训练:二对三/三对四,先远离钢琴,在桌子上用手指敲打二对三或三对四的节奏,让两手去感觉在不同节奏下相对的关系。
  
  指法的设计/踏板的使用/进一步开拓技术的练习方式/如果你有一双小手/可以使用两种方式来弹奏圆滑音
  
  如何增强背谱的效果:在每日清晨,当头脑最为清晰的时候背谱,而后在下午或晚间每一个练琴的时段中,加强复习半个钟头,尤其是临睡前的练习绝对不能少。有时,你或许会碰到极为棘手的乐段,可以试着就寝时将乐谱带至床前,一面想象着音乐的进行,一面练习用你的头脑默背音符。偶尔看一下乐谱以免背错。P75
   音乐的吸收与传达
  
  在我们完全吸收一首乐曲之前,下意识里早就已经吸收了这首乐曲中的许多小片段。起先,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岛,是互不相连的,也许这里几小节,那里几小节,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但是,经过每日反复的练习,从头至尾不断以由慢到快的速度加深你的记忆,慢慢地,小片段都练成了大片段,需要看谱的地方也愈来愈少。最后,一首完整的乐曲终于在我们的手中成形,成为一个音乐实体——那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
  
  每一个乐曲到达这个阶段时,在我的感觉中,就像是一个新生的生命,充满着奇迹,使人感到无比兴奋。虽然此刻它们都还很年轻、较弱,缺乏被演奏的经验,但是你似乎已经预见它们在不久的日子中即将现出的模样。
  P84
  
  给予青年学习者的忠告:1、不要轻易放弃。很多时候,你可能花费了许多时间于某个乐段的练习,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月,都无法克服它。这时,不要失掉继续练下去的勇气。你可以把它放在一边,休息几天。因为很可能你太全神贯注于其中,自我批评的心太重了;也可能是练习得太多,肌肉或心理产生了紧张与劳累。经过短暂的休息后,有时这些闹人的乐段会不治而愈,有时却依然糟糕。后者的情形便表示你还未有足够的能力去弹奏它,需要回到最初的练习步骤上,重新开始。2、忠实对待你的乐谱。3、演奏一首乐曲,切勿太过分地加重弹奏那些需要强调的音符。4、不要“夸张”地做老师给你的建议。5、避免将自我塑造成一个保守主义的演奏者。弹奏钢琴时,过分晃动身躯乃无必要,但是一位压抑身体,不使之因音乐的起伏而动摇,不仅不能有美的音乐品味,由人体与情感的关联性来说,亦是绝对不可能的。钢琴的弹奏者应该了解,由自然、不压抑的身躯里释放出来的音乐才是健康优美的,而放松自由的弹奏技巧永远值得热爱音乐的人勇于一试。
  P89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0 14:10
钢琴曲目的建立
  
  音乐作品表现作曲家的气质
  
  在古老的年代里,钢琴曲目还未被大师们建立起来时,音乐家必须为自己的演奏及教学需要写作键盘乐曲。巴赫为他的孩子写下创意曲,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也曾为自己的学生创作出无数的钢琴作品。他们都竭尽所能在键盘上发挥着个人的特质:个人特殊的天赋、最喜爱的音乐设计、最适于自己手型大小表现的弹奏方式。以李斯特为例,他的公开演出情景,就好比现代的热门音乐演唱会——在编曲者的浑身解数下,将乐器的音响发挥到极致。他用八度音及分散和弦将那两只大手,在所创作的狂想曲、歌剧选曲等钢琴作品上,做了最疯狂的表现。帕格尼尼练习曲在技巧上是那么地艰难,以至于在李斯特离开世间以后许多年,几乎没有人能真正演奏那些作品。而另外一位作曲家肖邦的作品,在某一方面来说。则是沙龙音乐中最抒情、优美,也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钢琴家在选择演奏曲目时,也要选择最适于发挥个人特质的作品。然而在决定那些乐曲是适合于表现自我之前,每一位钢琴的学习者却必须在钢琴的曲目上,具备广泛而完整的知识。
  
  审慎选择演奏曲目
  
  很多儿童能在一个星期里学会弹奏一整首奏鸣曲,在两个星期内练习一首协奏曲。和他们比起来,年长的学生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理解及消化一首乐曲(原因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我们知道除了音符以外,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同时被吸收)。
  
  虽然我从不鼓励年轻朋友们学习较具知名度的乐曲,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学生却有例外。这些学生天分较为薄弱,只是因为喜爱音乐才学习钢琴,没有任何走上舞台成为著名演奏家的野心。……我从不那么细腻地要求他们,但是仍然希望从每一首乐曲里,交给他们一点点有价值的技巧与音乐的表达。
  
   实用曲目的介绍
  
  所有的钢琴作品中,巴赫、亨德尔、巴尔托克、海顿以及一些四手联弹的作品可以训练我们具有正确数拍子的能力;肖邦的玛祖卡、莫扎特及海顿的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如何表达乐句,如何将许多小乐句连接成一个大的音乐线条;而巴赫、勃拉姆斯、德彪西的乐曲,则训练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内思考许多层面的细节,比较适于高程度的学生使用。……我时常故意给学生一些他们不太熟悉的乐曲,他们才会耐心去认识那些陌生的音符,不至于急着马上把音乐的样子弹奏出来。

        精心设计演奏会曲目
  
  音乐演奏的发展史
  
  古老的日子里,音乐会往往是一个小城镇中很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总是在音乐会结束之后就不停谈论,直到下一场音乐会来临。那时的音乐会非常长,可以长达数小时,从夜晚演奏到黎明(这样的盛会啊~~~)。有趣的是,一些特技表演者、魔术师和变戏法的人,也经常应邀助兴。在一次贝多芬担任指挥的音乐会上,乐章之间竟然出现一位小提琴家,玩着倒拿提琴演奏音乐的把戏。此外,音乐会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那就是音乐家们在钢琴上作即兴演奏。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在他们还未因作曲成名之前,都是顶尖的即兴演奏家。
  李斯特是一位天生具有表现欲的人,他开创了历史上第一场“钢琴独奏会”,也是第一位以侧坐来演奏钢琴的音乐家(以往钢琴家皆背对观众),如此,观众们便能看见他那俊美的脸庞。
  精心安排音乐会曲目的重要性
  
  在唱片普及的时代,我坚信,唯有真正吸引人的曲目,经过精心有品位的设计,呈现丰富多变的色彩,才能将疲累工作后的人们,从家中柔软的座椅中吸引进音乐厅。
  
  理想曲目的组成方式
  
  在同一个调上弹奏一首夜曲,再接着弹奏一首练习曲,就好像把一朵淡蓝色的花放在一朵深蓝色的花旁边,它们相互凸显了对方的色调与明暗美。
  
  不同的听众要求相异的演奏曲目
  
  法国及拉丁民族的听众,则比较喜欢陶醉于清爽的音乐中。英国、北欧、荷兰的听众不善于迅速表达他们的感受,但却是非常敏感聪慧的听众;不论是深奥的还是现代的音乐,他们都喜欢,他们要求均衡的曲目。大体上看,欧洲的听众都是久经世故、极具音乐素养的听众。
   完整地准备演奏曲目
  
  建立工作时间表
  
  我每天都至少先花一个钟头的时间用于暖手练习上,随后才开始练习曲目。“演奏”真是十分艰难的工作——我有时会好奇地自问,这世界上是否只有人喜欢做这些烦闷的练习?——但是,它同时又充满了迷人的挑战。每当演奏会之前,我们总是叹息那些暗无天日、不幸的生活;然而演奏会结束之后,我们还是照旧过相同的日子,不肯有丝毫的改变。
  没有一个人全身的机能可以永远处于高峰。有时我们的心智会比较灵敏;有时我们的肌肉呈现出最具活力的水准;有时我们在诠释音乐上有特别的灵感。轮流练习不同曲目,可以使得乐曲在不同的练习时段中,得到某方面特别的精进。……我发现无论练琴时情况有多么糟糕,持续练习总比彻底失败来得好——即使眼前你连一点收获都没有。
  
  练习阶段一:从最艰难的作品着手练习
  
  当最难的作品掌握之后,便开始征服次难的作品,而把前者列为复习的曲目。
  
  练习阶段二:将所有曲目分三个部分
  
  靠着反复练习,先前夸张的部分已逐渐趋向自然,弹性速度也在适当控制下现出了形状,力度与速度的粗糙面亦消失了,每位作曲家作品中独特的内涵便慢慢地被表现出来。那些细腻的音色与表达不是高速公路上的车灯,炯炯耀眼,而是从高空眺望广阔的地面——那充满五彩 变化的夜景。
  
  塑造音乐时脑海里要有完整的观念
  
  完整仔细的练习是我们在舞台上演出的安全带
  
  持续不断的演出,可以让你的音乐永葆光亮,就像棒球员每日固定的练习使他们能保持高度的打击率一样。还有人会问我:如果你在演奏时缺乏灵感,你都怎么办?这类问题让我感到吃惊,这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艺术家是不可以等待灵感到来的时候才工作的,他的职责就是随时随地都能创造出音乐的气氛,为他自己,也为他的听众。良好的练习让我们保持灵敏的手指,即使有时候头脑处于空白情况下,它们依然有好品质的演出能力。(形成一种肌肉记忆,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我非常相信演出时的怯场,有百分之九十来自平日训练的不足,只有百分之十是来自害怕。
  

           听的艺术
  
  放开心胸,学习反应(让自己投入,让感情被带动起来)
  
  避免“先入为主”:有许多听众在听完一场音乐会,总是等看了隔日报上的评论后才发表他们的看法和好恶。这是多么错误的做法啊!音乐品味是极度个人的东西,你可以借他人具有价值的判断,来刺激和带领你思考研究的方向、磨锐及引导你的感官,但是“你自己”才是最后决定你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一场演出的人。
  聆听者应了解作曲家及乐谱
  
  挑选出你较喜爱的音乐,享受之余去了解作曲家及乐谱,并从演奏的观点及你个人的感觉来分析所听到的演奏,不久之后你便会发展出一套属于你自己的良好鉴赏力了。听到音乐后,可以用来思考的路线:1、分析乐曲被创造的年代:古典、浪漫、印象还是现代作品?2、乐曲旋律或节奏是否具有某一国家特有音乐语言色彩?3、乐曲的旋律或和声特征是否使你想起某一作曲家的作品?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0 14:12
我的教学经验
  
  所有肢体的活动都需要朝着“放松”和“敏捷”的目标努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和声的训练同时也能教导那些“听不出音乐”的人,知道合乎逻辑的“对称”,是一切音乐作品的骨架。
  
  音阶与琶音:要真正熟悉键盘,需要多年努力才能达到。这期间,每日的音阶练习是不可少的功课。由西方文明发展出来的音乐,大部分是建立在调性(24个大小调)上的,所以熟悉每个调性的位置及音阶,乃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也是为未来排除恐惧感所作的最好准备。
  
  每日最好以四个八度弹奏所有的大小调音符、琶音及半音阶。一些有趣的练习方法:
  
  分手练习。
  
  双手以三度、六度、八度、十度练习。
  
  双手交叉练习。
  
  断音弹奏:以手指跳奏、以手腕跳奏、以手肘跳奏。
  
  一只手强,一只手弱。
  
  一只手圆滑,一只手以断音弹奏。
  
  以不同的重音练习。
  
  以节拍器慢速度到快速练习。
  
  指法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但是一些基本的、自动化的指法,对每一个钢琴家来说,都是运指技巧上最重要且最坚固的基础。
  
  视奏:对初学者,我建议以布格缪勒练习曲、波提尼练习曲、舒伯特圆舞曲,还有格里格、亨德尔、莫扎特、普塞尔的小品来练习。
  
    大学程度群体课的内容
  
  视奏是一种必须的其实也算容易的技巧。视奏练习的几个要点:1、双手不依赖眼睛找到正确琴键;2、眼睛要同时看到正确音符、音符时值、触键记号(圆滑奏、跳音、断音、滑音)、乐句及圆滑线、强弱记号等;3、在几个小节前,就分辨出所有记号及节奏上的变化;4、建立连贯的乐思及音色。
  
    如何走上演奏台
  
  乐曲经过完整练习及背谱后,应即刻到演奏台上实际弹奏:如果经过一段长时间背谱后,你依然想等待音乐更好一些才放到演奏台上,则非常不幸,你将永远等不到那一天。早一些上台演奏,可以从中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经验。
  
  练习时,可以改变周围的熟习环境,心情在紧张下,耳朵却能变得更灵敏。试验以不同速度及力度演奏音乐,找到合乎理想的诠释。
  
  熟悉音乐的每一段落:在每日的练习里,有一项重要准备工作,那就是将所有演出曲目完整弹奏一遍。我每日的练习上,几乎每一首乐曲我都以不同速度至少弹奏六次,借以修正技巧上的问题。
  
  音乐只有在完全进入潜意识之后才为人们所拥有:有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教室曾要求他的学生单脚站立演奏,学生必须集中精神才能保持身体平衡,不得不用潜意识去拉琴。我们在预演时,也可以找一位朋友,在旁边不断跟我们说话,我们愈能依靠潜意识弹奏,则音乐的表现越自由。
  
  养成一坐到钢琴前边弹奏开场曲的习惯:为了预防站到舞台上时灯光、观众、以及舞台空间带来的紧张感,必须将开场乐曲准备到不需要经过思考便能自动呈现完美的状态。
作者: scfan    时间: 2015-8-13 09:13

这位老太的录音俺听过,也看过她那本自传,学钢琴的人里恐怕再也没有她这么传奇的经历了。不过她的琴力充分说明了一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作者: cui_xibo    时间: 2015-8-13 15:27
scfan 发表于 2015-8-13 09:13
这位老太的录音俺听过,也看过她那本自传,学钢琴的人里恐怕再也没有她这么传奇的经历了。不过她的琴力充 ...

非常赞同版主的观点!
      二十多年前,我一时兴起,也赶时髦聘请了一位钢琴老师一对一的教我学钢琴。苦学了几年,无奈自己年龄大(近四十岁)加上愚笨,没多大进展后放弃。倒是当年花数十万元购买的美国一名牌三角钢琴,今天看来倒是没有掉价,想想甚是可笑!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3 17:42
“肖邦也十分坚持,钢琴家应该尽可能地在最准确、最好的钢琴上做练习,因为那将使我们的耳朵熟悉最优美的声音。
因此,即使我在音阶的练习上,也应力求音色的优美。”

虽然看似都是与演奏有关的东西,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信息。
如这句话,听音乐也应该尽可能地在最准确、最好的系统上听?


作者: scfan    时间: 2015-8-14 09:11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音响系统才是“最准确、最好的系统”?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5-8-14 09:11
当当上有本关于她的专著。[attach]115126[/attach]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4 09:58
scfan 发表于 2015-8-14 09:11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音响系统才是“最准确、最好的系统”?

准确的定位。
作者: scfan    时间: 2015-8-14 13:04
何为“定位”?
作者: cui_xibo    时间: 2015-8-14 13:45
scfan 发表于 2015-8-14 09:11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音响系统才是“最准确、最好的系统”?

这个问题,恐怕不好有统一的标准... ...。
       就拿我自己收藏的音响产品来说,我能搭配出数套(这里主要指音箱,前级,后级,音源)一般人认为可以作为标准的系统来(每套按当时购买价都在RMB百万元以上)。
       其实,这个问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好有统一的标准。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4 14:27
scfan 发表于 2015-8-14 13:04
何为“定位”?

现场录音时,声音发声扩散的位置。
作者: 土楼369    时间: 2015-8-14 19:32
玩音响众口难调,没有标准。老婆是别人家的好,音响是自己家的好。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4 19:52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5-8-14 19:58 编辑

提个小问题,兄台在听哪一个现场管弦乐音乐会的时候能区分第一小提琴声部每把琴的位置?或者听得出倍大提琴有几把琴在发音?

问题提得好!
独奏与乐队的区別,乐队讲的是声部,独奏才会有你说的这种情况。
补充一点,协奏曲乐器琴弦与乐队声部。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4 20:04
小S版,不会听了这么多现场,连乐队最基本单元是什么都搞不清了吧!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5-8-16 16:50
声场、定位、清晰度、透明度,各方面自己都满意的系统,同时也掺杂个人情感在内。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7 17:05
scfan
并不是每个乐团都能做到某声部整齐发音,事实上,很多名团都不能完全做到

现场听的多,并不等于你会听现场!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5-8-18 08:31
现场录音和录音室录音,乐队位置有很大不同。现场录音要做到录音室水平难度还是很大。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8-18 09:46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5-8-18 10:51 编辑

是的。人工与自然。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9-12 07:58
手机录了段这张唱片录音,立体声唱头播放单声道唱片声音。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34&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5 09:50
[attach]122804[/attach]
手机录音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75&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6 10:15
[attach]122867[/attach]

手机录了第二首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09&uk=494368727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2-6 16:02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page%3D1&page=2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6 17:16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5-12-6 17:18 编辑
shinelb 发表于 2015-12-6 16:02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page%3D1&page=2


图不对?
美版奥德赛都是打上CBS,封面是一样的。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6 17:26
喜欢PK的,自己去比。

[attach]122886[/attach]

手机录音,只不过是第二首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38&uk=494368727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2-7 07:32
我是说还有更好的版次等着你去追求啊。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7 09:27
shinelb 发表于 2015-12-7 07:32
我是说还有更好的版次等着你去追求啊。

那你听出这两个版本的差别了吗?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7 10:39
shinelb 发表于 2015-12-7 07:32
我是说还有更好的版次等着你去追求啊。

听不出来?
对于调整正确的头盘臂来说,差别是不明显地。如头盘臂调整不好,这两个版差别很大,美版会偏向中高,让人感觉更细腻,另一版会偏向中低,让人感觉粗扩大气。按现时HiFi人的观点,美版更优于后面那版。
版次对于听音乐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它唯一能让人兴奋的只有首次发行,数量有限,这些只对收藏有点价值。把版次之间声音差别说的悬之又悬,只能说明头盘臂调整不到位,离真正玩好黑胶差的很远,更别提了解它。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2-7 11:02
circle 发表于 2015-12-7 10:39
听不出来?
对于调整正确的头盘臂来说,差别是不明显地。如头盘臂调整不好,这两个版差别很大,美版会偏 ...

我觉得你可以在隔壁开个贴,把你的理解和大家谈一下。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7 11:20
shinelb 发表于 2015-12-7 11:02
我觉得你可以在隔壁开个贴,把你的理解和大家谈一下。

你觉得有意义吗?
那些买了众多头版的人,不是泪奔了。
况且也有不少收藏家嘛。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2-7 11:27
老兄你的想法确实是与别人很不一样的,
如果你能用你的理论说服大家,真的是很大的发现。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7 12:15
shinelb 发表于 2015-12-7 11:27
老兄你的想法确实是与别人很不一样的,
如果你能用你的理论说服大家,真的是很大的发现。

不一样吗?
等你玩到我这个水平,就会有这样的认识了。哈哈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7 12:24
shinelb 发表于 2015-12-7 11:27
老兄你的想法确实是与别人很不一样的,
如果你能用你的理论说服大家,真的是很大的发现。

N97在你心目表现如何?
听听这些所有录与你心目中有否差距?
。。。哈哈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7 13:29
“黑胶听独奏和人声味道更好,声音更加生动。”

什么味道?
到不如说,弓与弦的艺术。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8 13:05
魏因贝格1919年12月9日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所犹太巡回剧院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师。像很多天才音乐家的幼年一样,他10岁就登台演奏钢琴,12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图尔金斯基主修钢琴,同时也跟希曼诺夫斯基学作曲。1939年作为钢琴家毕业,却不幸赶上纳粹入侵,发生了那只身逃往苏联、全家被屠杀的一幕。魏因贝格从华沙走了17天进入苏联最西部的白俄罗斯,并在明斯克跟佐洛塔约夫学作曲,但两年后德国人又打到苏联来了,尚未得到合法身份就被迫再次逃难,被朋友藏进一列火车来到中亚腹地的乌兹别克首府塔什干。 。。

虽然历尽磨难,但魏因贝格从波兰到苏联辗转的一路却又恰恰是民族文化交汇的音乐沃土。加上他父亲是音乐家,母亲生于摩尔多瓦,使他深入了解了波兰、俄罗斯、犹太、吉普赛等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音乐视野宽广,先后创作了《犹太歌曲》、《摩尔多瓦主题狂想曲》、《波兰曲调》、《吉普赛圣经》、《在亚美尼亚山区》等以民间音乐为主的作品。 。。
1964年7月21日,肖斯塔科维奇给格利克曼写信:“昨天我完成了一部四重奏,即《第十弦乐四重奏》,是专门献给魏因贝格的,他曾经创作了9首四重奏,已经超过我了(我当时才创作了8首),我下决心赶上并超过魏因贝格,而且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我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一个学生。尽管我从未上过他的课,但我自视为他的学生、他的血肉。”魏因贝格的确是肖斯塔科维奇最优秀、最亲密的“学生”,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莫逆之交、生死之交,是音乐史上难得的佳话。魏因贝格当年如果能随霍夫曼去美国,他可能很快功成名就,享誉世界,我们很可能看到另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但他阴差阳错从波兰去了苏联,深深植根于东欧那片尚待开发的音乐沃土,并且一路遇到名师——著名波兰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写出精彩无双的六部手风琴组曲等作品的佐洛塔约夫,还有肖斯塔科维奇。这样,我们有幸得到历史馈赠的一位天才作曲大师。对于波兰来的犹太人魏因贝格,肖斯塔科维奇不仅是恩师和保护人,更是知己和精神支柱。如果不是肖斯塔科维奇,就不会有魏因贝格。 。。
最终,魏因贝格为我们留下了150件以上的正式作品,包括26部交响曲(包括4部室内交响曲、2部未完成交响曲),2部小交响曲,10余部歌剧和芭蕾,至少17部弦乐四重奏,另外约30部各类乐器的独奏、重奏、协奏曲,等等。另有为电影、戏剧、马戏、电台而作的约1500首插曲……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如此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水准出众的创作中,除第十交响曲等极个别作品有现代音乐的初步尝试外,几乎全都用传统作曲观念和技法写成。在20世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一点上除肖斯塔科维奇外几乎无人能与魏因贝格比肩。 。。
《摩尔多瓦主题狂想曲》
钢琴:魏因贝格  小提琴:大卫 奥伊斯特拉赫
[attach]123020[/attach]

手机录音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68720983&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8 21:10
飞利浦数字模拟录音示范和推广

[attach]123078[/attach]
手机录音
第一首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50&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10 11:36
第二首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17&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10 12:17
第三首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60&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10 14:38
第一面最后一首,千人马勒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55&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11 12:54
一切都清清楚楚,何来味道?
只有表演者演出的好坏一览无遗。

[attach]123244[/attach]

手机录音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16&uk=494368727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2-11 15:54
这个魏因贝格是不是也出了一套WTC啊?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11 19:21
姿势不太正统的古尔德,用现代钢琴弹奏出近似拨弦钢琴的音色,难怪人们会用化身、代言人评价。

这一面最后一段录音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02&uk=494368727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5-12-11 19:52
shinelb 发表于 2015-12-11 15:54
这个魏因贝格是不是也出了一套WTC啊?

那是Samuel Feinberg吧?这个Vainberg,有时拼成Weinberg,是个作曲家。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13 12:24
[attach]123336[/attach]
其中首《情歌》
手机录音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75293796&uk=494368727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2-13 14:49
多谢几位网友指正,哈哈。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14 10:20
台湾马水龙先生的“邦笛协奏曲”,另一面是“孔雀东南飞”交响诗。
[attach]123379[/attach]

手机录音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46&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12-16 10:23
电声录音相对于声学录音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加真实地把声音本身记录并还原出来,而立体声录音相对于单声道录音的突破,在于可以让人感知到每件乐器的发音位置,并还原出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声场环境,无论这个声场是对原始录音环境的真实再现还是工程师在后期混音过程中的人工构建。在20世纪60~70年代前后,唱片录制效果的主流追求在于希望听众就像坐在“一个声学环境完美的音乐厅内最好的位置”,这时的录音在音质、声场和动态等方面都已基本趋于完善。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6-5-25 10:46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6-5-25 10:48 编辑

最近换了部手机P9PLUS,试了下这机子的录音效果,整体看要比原来的机子好了很多。
朱哲琴《阿姐鼓》中的“转经”LP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79&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6-5-26 10:25
CD、数码流、LP谁更好争论不休,实际上这三者最终目的是一样,如论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谁更简单直接,CD和数码流就比不过LP了。
《龙迹》LP唱片中的“松则亚拉”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33&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6-5-27 11:03
数码靠的是运算,而算法好坏决定着输出的质量。一般的800万镜头只能输出200万左右有效像素的图片,而苹果能在800万镜头下输出3、4百万像素的图片,靠的就是先进的算法,在这方面苹果拥有800多人的工程人员,光养活这帮人成本就不小了。
中国音乐大全中收录的龚一演奏的古琴“古风操”LP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87&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6-5-29 14:39
算法不断的更新换代,追赶潮流的人们自然就要多掏点腰包喽。反观LP这种“古老”的读取方式却永不过时,这得益于唱片记录的内容不同。几段录音下来已很清楚说明LP不但能听小曲,而且还能比CD更好地还原大作品。
古尔德的勃拉姆斯钢奏LP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43&uk=494368727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6-5-30 09:57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6-5-30 09:58 编辑

CD、数码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不管它如何牛最终还得回到模拟上来。
市面上有不少数码录音制作的LP,就拿这个与CD做个简单比较。拾取、解码、D/A转换是CD工作的过程,是玩CD的人都必须用到的东西。数码录音制作的LP同样也有这个过程,不过这类东西全由唱片公司负担。唱片公司为了保证唱片的质量,就会用到最好的东西,如加上数码母带,这不是让数码录音制作的LP站上了比CD更高的高度了?
米尔斯坦的维瓦尔第LP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26&uk=494368727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