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fredyang,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爱乐历程!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2 15:59
标题: fredyang,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爱乐历程!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8-6-27 09:06 编辑

原作:fredyang
转载自:http://blog.163.com/fredyang1025 ... 645200961313240438/

前两天和本地的一个乐友聊天,才发觉不知不觉中自己爱上古典也有十年了,其间很多点点滴滴犹在眼前。时光如流水,而我也年近不惑,一路走来辗转几个城市,事业上起起伏伏,从单身到成家,从儿子变成父亲,太多感慨甚至来不及去细细思量。这篇日志既是自己古典历程的回顾,也是十年的小结。

最早听音乐是八十年代中学时听流行开始起步的,齐秦、苏芮、罗大佑现在还仍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偏爱,至今记得上高一时和两个哥们买到《狼1》的磁带后,赶回家中一口气听了七八遍《大约在冬季》,惊叹世上有如此好歌,而每天放学后总要在大小磁带店前流连一番。对古典的接触则始于克莱德曼那盘人尽皆知的《命运》,为此我又专门去买了盘不知是谁指挥的《命运》的磁带——封面印有“外国音乐参考资料”那种,高三那阵子偶尔听听,也颇鼓舞士气。后来上了大学,又迷上保罗.莫里哀和詹姆斯.拉斯特的轻音乐,那里面有许多改编自古典的片段,但当时并没有去仔细注意,只是觉得很好听。

还是来说说我的第一张古典CD,工作的第一年,同科室的另一位医生是音响发烧友,把一张他听不下去的古典CD送给了我——“卡拉扬的,太难听了”,反正他是这么对我说的。那是一张DG公司的盗版碟,碟片表面和DG的正价碟一样有黄色的边和图案,但稀奇的是在应该印曲目和演出者的地方只用中文印了三个大字“卡拉扬”,当然这还不是最稀奇的,等我用英汉词典一查封皮,才知道那是一张由克莱默独奏、伯恩斯坦指挥协奏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和卡拉扬是风马牛不相干,但当时的我对这些还是一无所知。后来和朋友们提起,大家的共识是,制盗版者对古典本身也不甚了解,以为打上卡拉扬的大名就必然是好东西。这张碟我至今珍藏着,既是最初的纪念,也是一段逸闻。

九七年,我调到贵阳,工作上极其闲暇,整天无所事事。一个高中同学在师范大学教音乐,所藏甚丰(都是盗版),他总是对我推荐这推荐那,“你肯定会喜欢的。”而我在抱着一大堆CD回去疯听了几天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古典。

现在回过头去看,许多东西都是一种机缘,爱上古典是,自己人生中许多转折也是。对于已入其门的我们,古典是一个好东西,而对于门外的多数人来说,或许是机缘未到或许是一辈子都没有这个机缘,都是可以理解的事。对于音乐、人生、美的认知以及更多推而广之的体验,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人伴随阅历的丰富,在不同的年龄、心境也会有不同的感悟。音乐之妙,正在于其多种想象与解释的可能。

回到十年前,贵阳只有外文书店有极少正版古典CD出售,价格高得离谱不说,似乎也从不进新货,所幸盗版已经开始普及。最初的时候是顾不上什么版本选择的,也不太懂,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曲目一律见着就买,当时一家颇大的音像店因为改行,把所有的古典类盗版CD装了十多箱以二元一张的价格处理,我每次去总要拧上满满两大袋,心满意足地回到的宿舍。每天除了上班,大部分时间就在屋里一张接一张的听,一连几个月乐此不疲。很快我的盗版CD就积累到五六百张,而通过一年的摸索,我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口味,并对版本小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后来才发现贵阳有一家私人经营正版的小店,价格也比较公道(比现在网上的价格高20%,但在那时候也没得其它选择),我决定选择性的收藏一些正版,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再往后面对制作精良的正版,对盗版再也提不起兴趣,干脆把手上的几百张盗版装了几大箱抬到一个卖碟的朋友那儿全部甩卖。

记不清是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真正的爱乐者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完美主义者。对此我深以为同。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多一点这样“认真”的精神,我们的国家也应该有更大的改观和进步。但具体到买正版还是盗版的问题上,个人反而认为没有必要过分较真。经济能力好,当然应该买正版,对初入门者或学生,既需要多听比较,又没有经济基础,选择盗版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正版的大包子价格其实和盗版已经差不多,只是大包子少了许多淘碟的乐趣。对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还是买正版更有意义。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听音乐作为简单的娱乐,而是多少怀有虔诚之心,对这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

01年自己面临一次转折,在大学同学的忽悠下开始了北漂的旅程。在做决定的时候,北京良好的音乐环境应该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到北京后,很快就搞清楚了当地买碟的几家店的状况,当然,中图仍然是最万不得已的选择,新街口成为经常光顾的地方。随着口袋里的银子增加,CD的收藏也开始大手大脚起来。但我买碟既不追头版,也不是非正价片不买,反而最看重性价比,所以小双张就成为最喜欢的收藏。

至于喜欢的音乐类型,当时还比较有血气的我当然还是比较喜欢交响类的作品。老贝,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布鲁克纳和马勒的大部头都是经常听的东东,尤其喜欢贝九,勃四,布七,德八,马九,反而是老柴的腻腻歪歪一直不怎么待见,对歌剧也不怎么入得了门。

下面再来说说我的第一次现场听乐。

自打迷上古典后,去现场听场高水平音乐会就成为我的一个小愿望,但在国内估计也就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方面机会多些。

刚到北京不久,从网上查到有汤沐海指挥国交演出马勒第二,我早早就提前买了票,后来去多了,再和同好交流,才知道很多音乐会都不用提前买票,直接去音乐厅门口等有人拿赠票来退低价就好。

关于那天的演出,我就不在此多加赘述,一句话——比我预想的还好得多。当演出到最后高潮时,伴随高亢激扬的合唱和光辉灿烂的管弦乐,我坐在位置上,全身仿佛有一阵阵电流经过,震沭不已。汤沐海的指挥棒一放下,我已经忍不住叫出声来,站在那儿一直鼓掌到最后,别人已经散场,而我仍久久不愿离去。听马勒,再差的现场也比唱片好,后来我总是这么给朋友说。其实不管听什么,现场都会带给你许多唱片所没有的感受,爱乐的乐趣之一在于交流,而在现场,演出者和听众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再怎么完美的唱片也带不来的。

从那以后,一些好的音乐会我都会尽量去听现场。还曾经和同好到中央音乐学院听过很多不要票的内部交流或学习演出,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在后来离开北京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在那些单身的夜里,泡上一杯清茶,在夜阑静处聆听巴赫的键盘音乐和大小无已经成为我每天入睡前的一个习惯,巴赫之妙就在于他能让我保持一份宁静平和的心境。而每天起床后,听着莫扎特在耳畔愉快地歌唱,又发觉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好值得去发现和珍惜。

就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三年,工作上的俗务越来越多,于是去淘碟和听音乐的时间都减少了许多,断断续续的直到三年多前又回到了重庆。

而这三年,自己要重新面对事业的转折,很快又成家,做了父亲。在忙忙碌碌中,淘碟越来越少。虽然已经知道淘宝的渠道,但也就偶尔光顾过两次,反而是在本地YLJ里时不时挑几张,除了古典,晚上还喜欢听听爵士,人过中年,已经不习惯太激烈的音乐,听乐方向完全向舒美享受型堕落转化。

现在,事业家庭都很稳定了,儿子也快满一岁了。淘碟和听音乐的习惯又开始慢慢捡起来,但买碟范围已经缩小到莫扎特之前的音乐,尤其是不可救药的迷上了古乐那种温润的音色,感觉和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颇为相通。

每天,当儿子还在玩的时候,就放上莫扎特做背景音乐,至于效果估计要很多年以后才看得出来。等家人都入睡,自己还是泡上一壶茶沉浸在巴赫的世界里。在如歌如诉的大小无里,一切如虚似真,而当哥德堡和平均率的旋律响起,自己心里似乎也要跟着古尔德一起哼起来。。。。。。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2 16:30
放学后在大小磁带店流连一番~~~~~~
仿佛回到万恶的旧社会,S版,我们慢慢的都有老去了。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2 16:50
不是你呀,我还准备把张蔷,德安捷罗斯什么的拉出来怀旧呢。哈哈。
作者: babebr    时间: 2015-9-12 19:45
爱的音乐都是相同的,爱音乐的起源各有各的不同。我的爱乐历程已经整整40年了,1975年在同学家偷听唱片开始的。那时是文革时期,一切西方古典音乐都是被禁止的,同学家是高干,文革前的几十张黑胶得以幸免遭劫,保存了下来,经常趁他家里没人时去他家一起偷偷地听唱片,从此迷上古典而一发不可收拾。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2 20:10
75年,古典,老哥起得早啊,我那时听的还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现在才知道这曲子是
德国过来的,也算是古典吧,呵呵·······
作者: jeep4700    时间: 2015-9-12 20:50
写得好!写出了我们这代人的心声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5-9-13 11:54
读后深有感触,暖心。感谢!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5-9-13 11:59
真正的爱乐者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完美主义者。
认同!
作者: 富裕月光族    时间: 2015-9-13 12:09
本帖最后由 富裕月光族 于 2015-9-13 12:12 编辑

从来不去现场,只买原版CD的路过:最发烧的唱片公司DG,DECCA,TELARC,RCA。。。


[attach]11683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5:44
F18 发表于 2015-9-12 16:50
不是你呀,我还准备把张蔷,德安捷罗斯什么的拉出来怀旧呢。哈哈。

Angelis弹的巴赫贝尔《卡农》是我最喜欢的吉他版《卡农》,他的《安娜小笺》也不错。
那时候是90年代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6:00
babebr 发表于 2015-9-12 19:45
爱的音乐都是相同的,爱音乐的起源各有各的不同。我的爱乐历程已经整整40年了,1975年在同学家偷听唱片开始 ...

兄台钟爱列夫托尔斯泰,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6:01
jeep4700 发表于 2015-9-12 20:50
写得好!写出了我们这代人的心声

我也认为写得好,很有共鸣。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6:04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5-9-13 11:59
真正的爱乐者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完美主义者。
认同!

最近在读冯至,他谈到歌德和里尔克对他的影响。他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哈哈。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3 16:07
你说的是不是镜中的安娜?我最喜欢的是悲伤的西班牙,无数的人模仿,可惜我不会。
前段时间专门找了张碟子来——人们的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6:07
富裕月光族 发表于 2015-9-13 12:09
从来不去现场,只买原版CD的路过:最发烧的唱片公司DG,DECCA,TELARC,RCA。。。

以前也买了很多唱片(LP和CD),没钱用的时候就卖出去,有钱就又买回来。如此折腾。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6:11
F18 发表于 2015-9-13 16:07
你说的是不是镜中的安娜?我最喜欢的是悲伤的西班牙,无数的人模仿,可惜我不会。
前段时间专门找了张碟子 ...

是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NTcyODI4.html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3 16:17
你可真行,随手就来。图文并茂。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6:18
安捷罗斯Saidly Spain 《悲伤的西班牙》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 ... zXzEwMDAwMl8wMV8wMQ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6:21
F18 发表于 2015-9-13 16:17
你可真行,随手就来。图文并茂。

不奇怪的,很多人喜欢安捷罗斯的。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3 16:27
哈哈,直接把俺送到旧社会。我当时有这盘磁带,好像是香港皇声什么的。后来送给
一个MM了,不能再说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3 16:30
F18 发表于 2015-9-13 16:27
哈哈,直接把俺送到旧社会。我当时有这盘磁带,好像是香港皇声什么的。后来送给
一个MM了,不能再说了。

触景生情,音乐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过去,尤其是和MM在一起。哈哈。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3 16:46
S版博览群书,好像哲学尤甚。历史应该也看吧?
作者: babebr    时间: 2015-9-13 17:04
shinelb 发表于 2015-9-13 16:00
兄台钟爱列夫托尔斯泰,哈哈。

嗯,安娜·卡列尼娜不朽。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5-9-13 17:33
安捷罗斯应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的,只听过磁带,同时还有克莱德曼弹的命运,还有盘小号忘了是谁演奏的了,当时三盒磁带都很畅销。
作者: 富裕月光族    时间: 2015-9-13 18:47
shinelb 发表于 2015-9-13 16:07
以前也买了很多唱片(LP和CD),没钱用的时候就卖出去,有钱就又买回来。如此折腾。

通常是器材不够格,却以为是CD不好,就想卖掉了
作者: 石南根    时间: 2015-9-13 22:23
纪念我们这代人共同走过的岁月。纯真的年代,不过回头看多么幼稚浮浅,都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片段。成长并不意味着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作者: SPETR    时间: 2015-9-13 23:23
过去比较关注三大轻音乐团的作品,“听”你们这么一聊,安捷里斯也对上号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5 07:18
F18 发表于 2015-9-13 16:46
S版博览群书,好像哲学尤甚。历史应该也看吧?

以前有一个朋友说:哲学的唯一用处就是娱乐,我以前不太明白,今天有点觉悟。论坛也有一个朋友说:哲学就是无用的思想。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5 10:35
S版好早啊。说哲学娱乐无用想想还真这么回事,成型了再谈哲学也就是背书了。但从下一
代来说,这还是最重要的。假如下一代又是个有权势的,影响力可就大了。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5-9-15 10:50
文章确实不错!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5 12:25
F18 发表于 2015-9-15 10:35
S版好早啊。说哲学娱乐无用想想还真这么回事,成型了再谈哲学也就是背书了。但从下一
代来说,这还是最重 ...

我也是随便说说的。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认识我们自己”到文艺复兴的“自由,平等,博爱”再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对人的认识和理解都是非常人性化的。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5 12:55
古希腊出了那么多的思考者,怎么就没出个希腊帝国,反而是受他影响的罗马成了气候。
可能是有思想了,就不太好领导了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5 14:06
继续聊。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美术,音乐,雕塑,戏剧等等都非常发达。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就是谈古希腊的艺术的,他认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也就是阿波罗精神和迪奥尼索斯精神)是人类艺术的起源。

罗马的强大和宗教有关,圣经就是罗马的核心文化。圣经包罗万象,与哲学,宗教,政治和法律,艺术等等都有关。今天欧洲很大著名的大学也起源于古罗马的神学院。。。。。
作者: F18    时间: 2015-9-15 14:23
罗马当时是多神教,有点像我们的封神演义,后来给基督教统一了。我觉得罗马下层可能
呆一点,上层鬼一点,这么一结合,就成了。现在牛的不行的日耳曼,当时对罗马来说就像
宋朝时的完颜阿骨打。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5 16:32
我们聊到别处去了。没关系。
作者: 满堂红    时间: 2015-9-17 22:09
版主字里行间里流露着真诚,不愧是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8 07:10
满堂红 发表于 2015-9-17 22:09
版主字里行间里流露着真诚,不愧是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

那篇文章是一个网友写的,我也认为写得很好。
至于我自己,我认为我自己所做的也是为了我自己。
作者: ak47c    时间: 2015-9-18 09:05
刚开始也以为是S班自己的经历,原来是转载。不过写得也很有共鸣,尤其是那句真正的爱乐者都是完美主义的,电影我接受盗版,古典音乐的碟子我只买正版,即使当年我的听音设备很烂,就是一个台式组合微型音响。现在买碟也只是讲究版本,不太在乎头版还是什么的,我觉得好音乐好演奏是第一位,那些微乎其微的音效区别是听“音响”听“声音”的人在意的事,我宁愿买多几个包子、扩展一下曲目,挺多一点音乐。
作者: ooiz181    时间: 2015-9-18 09:06
回忆一下我当初的头版唱片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8 09:45
我以前和一位朋友谈到发烧友,我们都认为,发烧友很少,而懂得古典音乐的人更少,朋友是个发烧友,但他不懂古典音乐的,我就说我可以教你,但他说没有时间,他自己从流行音乐也获得很大的满足。

我自己也是在90年代就开始发烧的了,对发烧,对古典音乐,我是自己就懂的,也没有谁指导过我。不过在听古典音乐之前,我也是长期听流行音乐的,音乐里有一些乐理我懂,不过也是自己自学的。对发烧音响,我是第一次听就有感觉的,很快我就把自己的先锋套机处理了,马上换成B&W。和很多发烧友一样,当年我每个星期都要去逛音响店,逛唱片店,买发烧音响的杂志。天天想着升级音响。那个时代,音乐和音响就是自己生活里最重要的东西。

不过在今天,我变得理性一些了,对音响和音乐也有一些新的认识吧。或者可以这样说,自己没有以前那么烧了吧。所以,今天我也经常用电脑箱听古典音乐的,也用耳机。今天我也用发烧音响,不过就是很普通的器材。

谈到发烧音响和音乐的关系,一般我们都认为用尽可能高级的发烧音响去听古典音乐是最理想的,这在发烧圈可以说是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真理”吧。最近在看马世芳的新书,谈到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两者的区别,也很值得深思的。发烧友会购买几十万的器材,而音乐爱好者只是通过电脑,用耳机或电脑箱听音乐,这两者谁获得的乐趣多?马世芳他认为是说不清楚的。
作者: 票友    时间: 2015-9-18 10:01
版主的文章自然亲切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8 10:38
其实我要说的是,音乐和音响,艺术这些东西当然都是积极的,也是生活里非常美好的东西。作曲家将他美好的情感寄予于音乐里面,通过音响,使我们感受到这些音乐的美好,也使我们更热爱生活以及这个世界。但是,不管是多美好的东西,我认为也应该是适度的。太美好的东西往往也是很脆弱的。

对音乐的喜爱有可能是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与我们的情感体验甚至自己的素养都有关。因此,情感丰富,人生经历多姿多彩的人对音乐的敏感性有可能更高。比如,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往往都具有较高学历,主要是知识分子。因此,要提高自身的音乐能力,说到底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自身的素质。因此,除了听音乐,也要多看书和学习。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9-18 12:17
听音乐更多的感受应该来自于听感,音响可以不发烧,但声音一定要正确,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演释者表达什么,是否正确。书本学习只可能是一种参考,别人的东西是不可能代表你自己。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8 12:34
circle 发表于 2015-9-18 12:17
听音乐更多的感受应该来自于听感,音响可以不发烧,但声音一定要正确,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演释者表达什么, ...

前半句说得对啊。
说后半句,学习的用处是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素质越高,对音乐的感受就越多,越深刻。
比如我们对贝多芬的感受,总的来说,虽然是迂回式的,但我们的感受和理解是越来越深的。听得多当然很重要,但是一个音乐素质高的人比一个音乐素质低的人,对音乐的理解会更好。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9-18 12:46
shinelb 发表于 2015-9-18 12:34
前半句说得对啊。
说后半句,学习的用处是提高自己的音乐素质。素质越高,对音乐的感受就越多,越深刻。 ...

人们追求美是没有什么高低层次之分的。
只有在正确声音下,才有可能听到最美的声音。
录音监制、录音师的水平是很高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8 12:57
circle 发表于 2015-9-18 12:46
人们追求美是没有什么高低层次之分的。
只有在正确声音下,才有可能听到最美的声音。
录音监制、录音师 ...

前面说到学习,举个例子,比如五线谱,如果只是对于我个人,我从不懂五线谱到学会五线谱,在这两种情况下,我对音乐的理解应该是不同的。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9-18 13:02
shinelb 发表于 2015-9-18 12:57
前面说到学习,举个例子,比如五线谱,如果只是对于我个人,我从不懂五线谱到学会五线谱,在这两种情况下 ...

没有正确的声音,是很难听的出这些,只能凭空猜。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8 13:06
circle 发表于 2015-9-18 13:02
没有正确的声音,是很难听的出这些,只能凭空猜。

我前面认为你前半句说得对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8 13:40
其实我们谈的类似于天赋和后天努力这两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两者都需要的。
而你的看法是注重听觉感受,其实我也不否认这点,但我认为后天学习也是必要的。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5-9-18 14:38
多学习古典音乐的历史和知识,当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也有一些不求甚解之人喜欢听古典音乐,但那仅仅止于喜欢而已,谈不上理解和欣赏。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9-18 14:45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5-9-18 15:43 编辑

理解更多的是唱片中,从书本上理解是很可笑地。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5-9-18 14:47
所谓正确的声音,当然是高级音乐器材出来的声音相对于电脑箱等一般东东来的“正确”。
但现实中一些人片面追求声音的“正确”到了吹毛求疵的日益痴迷到处斗机的地步,反而忘了他应该以享受音乐为主体需求。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9-18 14:53
音乐不是为某些人欣赏的,也不是只为懂五线谱的人所欣赏的,当然也不会是只为懂乐理的人所欣赏。人人都可以欣赏。一个懂乐理的人不一定比一个不懂乐理的人欣赏音乐更在行。但对于同一个人,他在不懂乐理阶段和他的懂乐理阶段,他对音乐的欣赏以及感受都可能是不同的。
我认为对音乐的认识,既要从音乐本体去认识,也要从音乐之外去认识。前者象汉斯立克,后者象马勒。
音乐的历史,了解当然有用的,但这些知识要保证是可靠的。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9-18 15:05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5-9-18 15:08 编辑

前面实际已跟你说了,书本学习更多的是参考。
懂乐理是好事,但听音乐更应轻松点,把这些交给唱片监制、录音师,而不是取代他们。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5-10-22 16:11
支撑爱乐的三脚架是参考书籍、唱片实际聆听而非道听途说、相对稳定的听音系统。
作者: HD800    时间: 2015-10-23 09:22
多听多学习
作者: zhuye58    时间: 2017-4-14 13:09
写的真好,音乐伴随你的成长。
作者: 一壶浊酒    时间: 2017-4-25 13:52
淘碟的过程都有些相似啊
作者: music-sam    时间: 2017-4-25 16:41
说来有趣,对于“古典”的喜欢,人们更喜欢“古典音乐”,而不是“古典文献”。。。这里的区别,说明了什么?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要说有一点区分,就是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同时喜欢“中国”古典文献。反之,则不成立。
作者: quartet    时间: 2017-4-25 17:26
作者很像一位旧识,从贵阳到北京的经历、年龄和淘碟的地方都对得上,很怀念,隔空问候!
作者: shower_king    时间: 2017-5-20 12:13
写得不错,支持一下
作者: fredyang    时间: 2018-5-26 22:31
我可以说我就是原作者吗?很偶然看到这个帖子,谢谢版主转载
作者: fredyang    时间: 2018-5-27 12:57
quartet 发表于 2017-4-25 17:26
作者很像一位旧识,从贵阳到北京的经历、年龄和淘碟的地方都对得上,很怀念,隔空问候!

我就是这位朋友,你是贵阳还是北京的朋友,可以加微信fredyang1025
作者: guliec666    时间: 2018-5-27 13:35
心得不错、、听听古典陶冶情操、、
作者: guliec666    时间: 2018-6-26 17:03
体会不小、、花了钞票的!!!
作者: zaxhap    时间: 2018-7-20 00:36
写得很好,真诚感人,很有共鸣!
作者: mpwxw    时间: 2018-7-24 13:24
好像说出了很多人的心路历程。
作者: li57ning@scnu.e    时间: 2018-8-27 15:18
接楼上的话,我也是1974年底开始发烧的。那年我高中毕业,同学们都上山下乡去了,只有我留城在一家工厂当学徒。工作之余很不情愿地帮下乡回来的同学修理收音机(当时我自己没有收音机),在一次检验修理效果的偶然,我拨到了一个电台正在播放彩云追月,在天天都在聆听样板戏的年代里能听到这首曲子,我一下子就被这个电台给俘虏了。打那以后我几乎天天都要收听这个电台的广播并很快就感觉到一般的收音机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听音要求了,但是,我当时的学徒工资(18元/月)是不可能很快攒够钱购买当时能用钱卖到最好的收音机——红灯牌六灯收音机(99元/台)。于是就借助在工厂上班的便利,自己动手DIY一台六灯收音机开始我的发烧之路,并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烧到现在,回头望望,44年了,现在除了不听收音机外,数播、CD和LP都在听,而且,一有机会就去广州的星海音乐厅欣赏现场极致的音乐。这大概就是我一生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吧,以后也就是这样一直地走下去......。
作者: 整边改    时间: 2019-2-6 05:18
想问下在西班牙马德里哪里有发烧CD碟买?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