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黑塞:致傅聪的信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5-11 16:38
标题:
黑塞:致傅聪的信
详看:
http://www.wtoutiao.com/p/11cM1cO.html
[attach]135072[/attach]
作者:
石南根
时间:
2016-5-11 20:20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5-12 08:21 编辑
[attach]135104[/attach]
黑塞出生在德国黑森林小镇卡尔夫,2008年国庆节到此地留宿一晚,闲游时看到黑塞的故居,但当时并不知道他的历史地位及对古典音乐的爱好。当晚吃的是土耳其人的DURUM,卷肉烤饼,因为只有那一家店还开着。亚洲人真勤劳啊,当时想。现在在德国中东移民多了,未知如何。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6-5-12 09:02
黑塞对傅聪的评价很高。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5-12 10:08
理查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有三首是采用黑塞的诗歌的。
黑塞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著名作家和诗人,擅长文学、哲学、音乐和美术。
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以及思想也很有意思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5-12 10:32
(黑塞生平及思想,编辑自网络)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悉达多》等。
在早年,黑塞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他的中期著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纵观黑塞的一生,他同样摇摆在现实生活和美学世界两个“相对极”之间,一方面,他要超越自己的文化,变成一个“东方旅行者”;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坚守典型的德意志文化传统和浪漫主义特征。他一生所寓含的既不是一种理性主义,也不是一种美学上的清静无为,而是致力于让两种古老的伟大思想互相亲近、和谐交融。他开阔的文化视野,也让他成了继歌德之后,最多论述世界文学前景并提出警告的德语作家。
无可疑义的是,黑塞生前所关注的主题,他所担忧的人类精神危机与心灵孤寂,是现代的,至今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是借由对现代命题的表达,黑塞击中了时代的神经,使几乎已经绝迹的浪漫主义迸发出了全新的艺术魅力。阅读黑塞,其实可以这样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洁净澄明的地方,获得对爱和美的追溯。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5-12 10:38
《最后四首歌》与黑塞的诗歌(转载)
《黄昏》是套曲中最先被完成的(1948年5月),歌词选取德国诗人艾兴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1788-1857)的同名诗作;此后,施特劳斯又从德国诗人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诗作中选取了《春天》、《入睡》和《九月》,并为之谱曲,先后完成于1948年的7、8、9月。
施特劳斯未曾听到这部作品的演出,甚至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作曲家有意将这四首歌视为一个整体。在首演(1950年5月22日,女高音:弗拉格施塔特,指挥:富特文格勒,地点: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及早期的个别录音版本中,均将《黄昏》置于开头,之后依次为《入睡》、《九月》和《春天》。
施特劳斯的最后一位出版商罗斯(Ernst Roth)将其调整为现在我们所听到的顺序,把表现季节转换的两首分为一组:《春天》和《九月》描写了季节之景象;第二组则表达了对栖息、睡梦和死亡的反思。
1. 《春天》(Frühling)(黑塞 诗,创作于1899-1902年间,钱春绮 译)
在昏暗的洞穴里,
我长期坠入梦乡,
看见你的树和蓝色的风,
你的芳香和小鸟的歌唱。
现在你豁然开朗,
一片辉煌灿烂,
射出无限光芒。
象奇迹出现在我面前。
你又跟我亲近,
温柔地将我引诱,
面对极乐的你,
我不禁全身发抖。
《最后四首歌》所选用的四首诗歌均采用了四行体的形式。《春天》在c小调上以威尼斯船歌式的伴奏开篇,这一伴奏形态贯连全曲,使音乐在复杂的调性转换进程中具有始终的一致性。声乐的旋律不断上探,施特劳斯毫不吝啬地用铺张且具有感染力的花唱将“雀鸟的歌声”、“奇迹”和“在场”等词勾勒而出,诠之以女高音的音域及音色,与器乐化的旋律,达至情感的充盈。乐曲采用并列三部曲式,以三个诗节作为结构依据,并在第三诗节放宽了人声的节奏,通过对末句诗的重复,将音乐带至A大调的明亮终结。
2.《九月》(September)(黑塞 诗,创作于1929-1941年间,钱春绮 译)
花园在伤心,
阴凉的雨落到花里。
夏天在发抖,
悄悄地面向他的死期。
从高高的槐树枝头,
掉下金色的片片叶子。
笑对着临终的花园之梦,
夏季显得惊奇而无力。
他还在蔷薇花旁
停了多时,寻求安静。
他终于慢慢地闭上
变得疲倦的大大的眼睛。
附点节奏的上行二度和三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上行二度重复,是乐曲的两个核心动机。《九月》的乐句总是高起低合,抛出一条又一条下落的旋律线,作曲家再次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调性让音乐在大调的基础上触及夏末最内省的孤瑟与清冽。“花”、“花园”、“垂死”和“眼睛”等词得到了施特劳斯不吝的笔墨,不断下探的旋律终落至圆号温暖而怀旧的“英雄引退”动机,意犹未尽地结束在开篇的D大调上。乐曲的结构同样有赖于诗歌的结构,三个诗节所对应的三个乐段篇幅相当,结构均衡。
3. 《入睡》(Beim Schlafengehn)(黑塞 诗,创作于1911-1918年间,钱春绮 译)
现在,白天使我困倦,
明星之夜可会亲切地
接受我的憧憬的愿望,
象接受一个疲倦的孩子?
手啊,放下一切的活儿,
额头啊,忘掉一切思想,
现在,我的全部感官,
都要进入黑甜之乡。
我这不受管制的灵魂,
它要展开自由的羽翼,
千倍万倍地深入生活,
在这良宵的魔术圈里。
乐曲的结构仍旧以诗歌的结构为基础,但不同于前两首歌的是,《入睡》被明显地分成两个部分,前两个诗节为第一部分,小提琴的独奏与第三诗节为第一部分。音乐在不断的模进中延展着,有叹息,有期待。小提琴的独奏将音乐带入了一个冥思的世界,这是属于夜和梦的世界,灵魂在其中自由地飞翔。第一部分中仅出现于乐队的三连音素材,在第二部分中成为“在天上”、“自由”和“飞翔”的宣告,乐队更以多声部对位的方式,使三连音充满了横向与纵向的空间。灵魂,在睡梦中无束地澄明。
4. 《黄昏》(Im Abendrot)(艾兴多夫 诗,邹仲之 译)
我们曾手牵手
走过欢乐与悲伤;
现在让我们静静休憩,
不再于田野流浪。
群山环绕我们,
天空已经暗淡;
两只云雀飞上天空,
做着夜的梦幻。
来吧,让鸟儿去飞翔,
现在是我们安睡的时光;
在这孤寂中
我们不要迷失方向。
来吧,温馨的宁静,
深沉的夕阳之光!
我们旅行得多么疲倦;
这也许便是死亡?
管弦乐用怀旧的色彩铺张了《黄昏》的前奏,人声意外地紧凑,不同乐段的间奏被克制地缩短了,长笛的颤音令人不容推辞地将想象置于自然的图景中。然而,这并不是生命力的挥洒,而是走向终点的旅程。音乐的脚步渐缓,人声愈发迟疑,末了,断断续续地道出:这也许便是死亡?乐队的尾奏或许是思考的延续,或许是问题的答案,伴随着远处云雀的鸣叫,淡淡地消逝在时间之中,留下无声的绵延惆怅。
作者:
li0353
时间:
2016-5-15 08: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0353
时间:
2016-5-15 08: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壶浊酒
时间:
2016-5-15 13:50
看了版主介绍,有必要拿出碟子再细细听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5-15 15:08
黑塞和傅聪的故事,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5-16 14:02
黑塞推崇傅聪,除了傅聪确实有真才实学之外,与傅聪是东方人可能也有关系。
黑塞的思想受东方思想影响很大,他的小说《悉达多》与佛教就很有关系。
作者:
li0353
时间:
2016-5-22 11: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