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群星璀璨】著名小提琴家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00
标题: 【群星璀璨】著名小提琴家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3-25 05:30 编辑

本帖简单介绍一些著名小提琴家及他们的一些唱片。

(注:以下资料部分来自网络)

列奥尼德·柯岗

列奥尼德·柯岗是重要的苏联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6岁开始在当地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10岁考取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特殊儿童班,随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奠基人之一A·扬波尔斯基教授学琴。1940年他16岁时,便在莫斯科交响乐队的协奏下,演出了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柯岗获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小提琴比赛一等奖,1951年在布鲁塞尔获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和金质奖章,由此引起世人瞩目。

柯岗作为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其艺术个性却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完全不同,他特别擅长演奏戏剧性的音乐,动作泼辣明快,感情悲壮激昂,音乐对比鲜明,气势刚强雄劲,这些独特的个性,被人成为“柯岗式”的手法,与海菲兹的演奏有些相似。在柯岗的演奏生涯中,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演奏炫技性的乐曲为主,第二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移到涉猎广泛的小提琴曲目方面,因此柯岗不仅有辉煌的技术,更有广泛的曲日积累。

他的演奏具有浓郁的斯拉夫风格,感情丰富 ,轻松自如,纯净精确,明快优雅,富抒情性。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提示乐曲的神韵,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10
[attach]760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10
[attach]760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11
[attach]760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12
[attach]760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13
[attach]760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13
[attach]760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18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3-25 06:57 编辑

拉宾

美国小提琴家,4岁从父母学琴,有神童之称,9岁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门生.1947年还不满11岁就作首次职业性公演,1949年在美国音乐俱乐部联盟举办的音乐比赛中获一等奖,1950年两次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获辉煌成功,从此引人注目.拉宾的演奏,音色浓烈,富有激情与动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是他激情与辉煌技巧的结晶.拉宾成名后,很快就染上毒瘾,因吸毒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因神经系统不平衡而英年早逝.评论家说,他若多活几年可以与海菲兹并驾齐驱。

迈克尔•拉宾(Michael Rabin1936-1972),是加拉米安门下出名最早、才分最高的学生。他过早地去世令许多乐迷深感惋惜。加拉米安在1977年仍然动情地说道:"他是个非同凡响的才子,没有任何欠缺,从来没有!"钟爱之情依然可见。
  1936年5月2日,拉宾生于纽约。父亲是纽约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母亲是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毕业的钢琴教师。1岁的拉宾可以准确地打拍子;3岁已经表现出有绝对音高的听感;5岁母亲开始教他弹钢琴。但是命中注定小提琴才是这孩子的乐器。一天,在一位医生家里,拉宾看见了一把玩具提琴,他抓过去就玩了起来。临走时,他不想与这把小琴分手。医生让孩子把小琴带走。回到家后,父亲就教儿子学。才教了4次课,父亲已经明白儿子的才能不知胜过自己多少倍。他给拉宾请老师。这位老师就是刚刚从巴黎移居纽约的加拉米安.拉宾拉了段维瓦尔弟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困难乐章拉给加拉米安听。尽管印象很深;加拉米安还是先让拉宾跟自己的助手学习了一个夏天之后,才接收为正式学生,先是私下从学,后进来利亚德音乐学院学习。
  拉宾第一次职业亮相是1947年在古巴,演奏的是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他当时还不到11岁。1950年,他首次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奏了维厄唐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评论界和音乐界对这位少年的成功感到十分振奋。著名指挥家塞尔说:"他是二三十年来我注意到的最了不起的小提琴才子。"据说米沙•埃尔曼也拍着拉宾的肩膀对他的演奏表示赞赏。这也难怪,拉宾极富肉感的琴声和埃尔曼的美学理想多少有些合拍。
  拉宾的艺术尚未完全成熟即已夭折。他缺乏必要的感情源泉来保证自己的艺术之树长青。他在如日中天时,事业因个人问题而屡屡受挫,先是吸毒丑闻,再添大脑不稳定。 1972年1月19日是寒冷的一天。拉宾在地毯上滑倒,头撞到桌子上述然而逝。加拉米安说:"他不是死于吸毒。那时,他已经戒掉了毒品。"但是纽约市药检部门的报告表明,拉宾正是在毒品的作用下失控跌倒致死的。
  拉宾在五六十年代录下了一些唱片,忠实地保留了他的艺术风貌。维尼亚夫斯基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是拉宾喜欢演奏的作品。他的琴声浓烈,富有动力感,技术上应付裕如,感情上颇有几分硬汉气派。帕格尼尼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拉得迅雷不及掩耳,一串一串的三度双音乐句活蹦乱跳、欢快自如。技巧轻松滞洒的同时,也暴露出粗心大意的毛病。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拉来确实畅想如意。帕尔曼在1972年灌录同曲目唱片时,还不断受到拉宾的这张唱片的激励,但在技术上同样有一些不够细心的小毛刺。1956年录制的两首伊萨伊独奏奏鸣曲(NO.3和NO.4)十分出色,第4首中哀怨的情调似乎特别适合拉宾的气质。他演奏的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技术精湛,非常讲究乐句的呼吸调控,感觉敏锐,把如泣如诉的旋律拉得催人泪下,是这支名曲最感人的演奏。圣•桑的两首音乐会曲《哈瓦纳斯》和《引子与回旋随想曲》都有绚丽的色彩,前者散发着古巴哈瓦那的雪茄香味,后者荡漾着19世纪的花饰涟游。西盖蒂改编的难度极高的斯克里亚宾《三度练习曲》,拉得镇定从容。恩格尔的《海贝》是一首富有演出效果的迷人小品。拉宾处理得令人神往,恨不能亲眼一睹奇妙的海底世界。
  拉宾为以后的师弟们树立了一个高标准。他的音乐智慧停留在青春上,他生来就是个青春永驻的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22
[attach]760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26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3-25 07:00 编辑

亨里克·谢林

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1918年9月22日-1988年3月8日),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墨西哥籍波兰人。五岁学钢琴,后迷上了小提琴。幼年的演奏给著名小提琴家勃·胡贝尔曼留下难忘的印象,遵照他的提议,被送往柏林随名师学琴。1933年在柏林首次公演,后又去华沙等地演出。在巴黎随那·布朗热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48年起在墨西哥音乐学院任教。此后去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奏。他知识渊博,懂七国语言,演奏风格高雅、安详,充满美感,被誉为真正拥有“古典的心灵”。对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有很深的研究,享有“权威”的盛名。
  亨利克·谢林(1918年9月22日-1988年3月8日),波兰裔墨西哥小提琴家。
  谢林出生于波兰Zelazowa Wola,自幼在柏林师从著名小提琴及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希。1933年,以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其个人首场演出之曲目。1933年至1939年,在
  巴黎师从娜迪亚··波朗瑞(Nadia Boulanger)学习音乐作曲。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精通七种语言的他作为译员服务于波兰流亡政府,并在世界各地为盟军部队举办演奏会。在一
  次墨西哥城演奏会后,他接受了墨西哥大学的邀请,主持该大学的弦乐系。1946年加入墨西哥国籍。
  从此他热衷于教学,直到1954年才重开演奏会。1954年,他在纽约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在世界各地频繁演出。为了表彰他对墨西哥的贡献,该国政府特别授予他外交官身
  份。1988年,他在德国卡塞尔旅行演出期间逝世。
  他的演奏以成熟、简朴、忠于原作闻名。他曾与另两位大师皮埃尔·富尼埃和阿图尔·鲁宾斯坦组成三重奏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31
[attach]760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3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3-25 11:19 编辑

[attach]7628[/attach][attach]760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38
[attach]761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38
[attach]761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38
[attach]761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39
[attach]761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39
[attach]761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39
[attach]761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42
[attach]761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42
[attach]761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4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3-25 07:02 编辑

那萨姆·米尔斯坦

在他去世后,《纽约时报》发表的讣告说:“米尔斯坦是他那个时代中最接进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但是,米尔斯坦这个名字在听众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无论过去和现在,这都是小提琴界一件悲哀的事情。米尔斯坦是一位不向被商业化屈服的音乐家,他深居简出,对成为名人的欲望感到厌恶。
  另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事实是,米尔斯坦的职业艺术生涯长达72年。从他于1915初次登场同作曲家合作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1987年最后一次音乐会同纽约爱乐(指挥Erich Leinsdorf)合作贝多芬协奏曲。之后米尔斯坦因手臂受伤而结束职业生涯。若非如此,他的演艺生活会更长。
  米尔斯坦于1903年12月31日出生于乌克兰黑海边上的城市奥德萨,他是七个孩子中的老四。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本身并没有音乐背景(不象海菲兹,其父是一名狂热的小提琴手)。海菲兹于11岁举办独奏音乐会,而当时(1912年)7岁的米尔斯坦刚刚开始练习小提琴——米尔斯坦不是一名儿童天才。
  米尔斯坦的琴声十分独特,其贵族化的质感使听众充满敬畏,这种音质被描述如银铃一般,但由于50年代的录音技术所限,这种声音被表现得过于尖锐刺耳,对于听众来说太具穿透力。基于这个原因,听众对米尔斯坦的演奏颇有微词,并有些人排斥他,其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被称为海菲兹后第二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牺牲了一点点声音的表现来抒发其情感。他对于琴弓的驾驭也对此有帮助,被称为“弓之王子”也不足为奇。米尔斯坦对于揉弦表演不属于20世纪,只有上个世纪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那一代才有这种技法。通常米尔斯坦演奏时不使用过多的揉弦,他的方式是在高潮时用极高的频率扩展弦的震动,而平时的演奏则多使用滑奏。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到。
  米尔斯坦的第一位名师是斯托利亚斯基(他也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老师)。米尔斯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拒绝被老师所左右。1915年米尔斯坦被邀请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以庆祝作曲家50岁生日。在米尔斯坦的自传《从俄罗斯到西方》(SolomonVolkov代笔,Limelight出版)中有这样记述:“在第一次彩排时,我按自己的路子来演绎这部作品,显而易见我有点喧宾夺主,完全无视作曲家的存在。格拉祖诺夫从他的眼镜上方注视着我,喃喃自语道:你不喜欢我所要表现的方式吗?如此我才开始按作曲家的本意来演。但在彩排结束后,格拉祖诺夫对我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演吧!因为我觉得你的方式比我的要好。”
  斯托利亚斯基充分发展了米尔斯坦的天份,1916年把他推荐到富有传奇色彩的奥尔教授门下(海菲兹的老师)。教授十分高兴的辅导米尔斯坦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其时该学院的院长是格拉祖诺夫)。但是,米尔斯坦本人对奥尔的评价并不高。在一次接受访问时,米尔斯坦表示:“你们听到的伟大的老师的事不过是无稽之谈……奥尔根本算不上是老师,他只会挑选根本不需要他的学生。”在另一次访谈中,他又说:“我不认为奥尔教授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学习的周围有一种氛围,这么多有天赋学生,在这里从同学中汲取的东西要比从老师那里要多。”尽管如此,米尔斯坦还是承认在此的生活是此生中最快乐的,还经常回忆起这个城市高贵的氛围。
  米尔斯坦在1945年得到一把由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Goldman。此琴伴其一生的时光。他把此琴重命名为Maria Teresa,其中"Maria"指他的女儿,而Teresa指他的妻子。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来临,奥尔离开俄罗斯,米尔斯坦回到家乡。从此他开始了职业生涯。十月革命席卷全国,开始米尔斯坦不觉得生活有任何变化,后来他在基辅遇到钢琴家霍洛维兹。1921年二人在全国展开演出,主要是一些俄罗斯风格的协奏曲,这时他们被誉为“十月革命的孩子”。其中最令人铭刻在心是彼得堡音乐会,最后米尔斯坦又一次登场同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演奏其协奏曲,而霍洛维茨演绎了李斯特的作品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
  米尔斯坦的事业的转折点是Leon Trotsky邀请他和霍洛维兹赴欧洲演出,名义是“要让他们(西欧人)知道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那时米尔斯坦从没有想到此行将永远离开故土(霍洛维茨于1987年回国)。从此米尔斯坦在欧洲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并跨过大西洋到达南美。尽管他同许多大指挥家如Mengelberg, Furtwangler, Knappertsbusch,Muck一起演出,但直到他在维也纳的登台后才开始为公众所注意,那一次的观众包括Arnold Schoenberg, Alban Berg, Karl Aeus Hartmann 和评论家Julius Korngold。他们对本次音乐会都大加褒评。
  1926年夏天米尔斯坦拜访小提琴家伊萨依。伊萨依对他说:“你的帕格尼尼和巴赫都演得不错你还想得到什么呢?”但米尔斯坦还是与伊萨依学习了几个月。事实上他没有从技巧上得到什么,离开巴黎时他得到了灵感。1928年米尔斯坦在美国第一次登台,演出戈得马克的第一协奏曲,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协奏。二次大战中米尔斯坦得到美国公民权,此后他侨居伦敦和巴黎。晚年米尔斯坦执教于朱利亚音乐学院和苏伊士音乐学院,但社会影响没有梅纽因大。他的教学原则是:”我从不用我的方式来刻画他们,不教他们怎么演而教他们怎么想。”阿卡多和Friedman都曾受到他的指点。米尔斯坦82岁时在斯托克海姆演出了他最后的独奏音乐会(他也没有想到)。本次音乐会被名为"Master of Invention",此时是1987年。
  1992年12月21日,米尔斯坦在伦敦逝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53
[attach]761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54
[attach]761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57
[attach]762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57
[attach]762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57
[attach]762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58
[attach]762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4:59
[attach]7626[/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3-25 09:41
[quote]7622
shinelb 发表于 2010-3-25 04:57 [/quote ]


这张里的“恰空”!!!!!
一朋友买了两张,一张听,一张每晚垫在枕头下入睡!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09:52
狗兄说得好啊。《恰空》是巴赫小无的内核和高潮。
即使单谈第二帕蒂塔,米尔斯坦也采用了渐次递进的处理手法。
这几个乐章都有某种逻辑关系,最终在《恰空》达到高潮和高峰。
那30次变奏令人炫目啊!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3-25 11:23
狗兄说得好啊。《恰空》是巴赫小无的内核和高潮。
即使单谈第二帕蒂塔,米尔斯坦也采用了渐次递进的处理手法。
这几个乐章都有某种逻辑关系,最终在《恰空》达到高潮和高峰。
那30次变奏令人炫目啊!
shinelb 发表于 2010-3-25 09:52


每当在比较版本并听到高妙的演绎时我都会联想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个递进的关系层面概括了三种演绎和鉴赏的境界。第一种层面的人一抓一大把,音乐学院的学生大都如此;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上升到了第二种境界,但还有缺陷或者说思虑和“痕迹”;而真正的大师最终会回到艺术的源头,达致“大象无形”的化境。

这里的米尔斯坦正是最高境界的巴哈:在高度流动的音符织体中,内在的情景得以深动的展现,从轻抚过小草的微风细浪开始,米尔斯坦将恰空的变奏逐渐推向大海般的潮汐,最终在深蓝的背景中融入宇宙的无限中。。。。。。气势如虹,博大浩淼的演绎!虽然同样展示出了巴哈音乐中对宇宙自然高度抽象的概括,但在米尔斯坦这里,这个自然和宇宙具备了“此山非彼山”的境界,令人叹服仰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11:36
兄台文采斐然,赞叹。
偶然想到弘一法师的人生三层楼的对人生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其实是处在三个层次的人。
1、一楼是只关心衣食住行的普通人;
2、二楼是从事艺术、文学的人,大概包括作家、音乐家、画家等艺术家吧;
3、第三种人是不满足,仍然要爬上三楼,这就是宗教。李叔同就是第三种人。
第三种人很少的。
乱说一气,让兄台见笑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3-25 11:44
兄台文采斐然,赞叹。
偶然想到弘一法师的人生三层楼的对人生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其实是处在三个层次的人。
1、一楼是只关心衣食住行的普通人;
2、二楼是从事艺术、文学的人,大概包括作家、音乐家、 ...
shinelb 发表于 2010-3-25 11:36


从二楼到三楼即是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演化,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11:47
说得更广一点,喜欢音乐是很幸福的,但也包括三种情况。
1、自己会听音乐,懂得欣赏;
2、懂乐器,不仅会欣赏,而且亲历亲为;
3、一家人都懂音乐,和LP、孩子和自己一起演奏一首三重奏,
也就是人生三重奏。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11:55
从二楼到三楼即是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演化,呵呵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3-25 11:44

李叔同有句名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大意是先注重道德修养,其次才学习文艺修养。
不知兄台觉得这句话在今天还适用吗?哈哈。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3-25 12:40
李叔同有句名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大意是先注重道德修养,其次才学习文艺修养。
不知兄台觉得这句话在今天还适用吗?哈哈。
shinelb 发表于 2010-3-25 11:55


一楼上到三楼,然后再从三楼下来就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3-25 13:27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3-25 13:29 编辑

我们小时候看什么都稀奇,觉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小时候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长大了有了见识,经历过很多过后反而觉得世界不过如此罢了,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于是很多人开始寻求刺激以使生活变得有趣一些,呵呵,这里边于是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般的无奈。贝弗丽希尔斯曾经说过:“与其平平淡淡终其一生,不如犯点错误丰富人生”,她是个明白人,但歌唱得却一般。

能上到三楼而且能真正待在上面的人这个世界上很少,偏执狂、天才、头破血流者、被弃者、精神癫狂者、神经质诸如此类大都抓住宗教这棵救命稻草不肯松手。其实宗教是一整套“规范”,只是有别于世俗规范罢了,甚至比世俗规范更加禁锢人的自由。上去三楼还能下得三楼的,我想是那些上了三楼以后还要用头撞破“屋顶”的人,只要“屋顶”还在你头上,你就不可能体会什么叫“超然之境”,而没到这境界即使上去三楼而下来者往往还不如没上去的人呢。所以,真正的超然之境哪怕只得瞬间体验,也足以使人茅塞顿开,所谓“经络贯通”是也!贯通了才能自由,才能从新寻回儿时的天真烂漫,回归单纯,我们周遭的世界也才能变得跃出我们的视野而无限广大,这时候的人已经忘记道德为何物了,也没有“规矩”了,没“规矩”哪来逾矩呢!

说回音乐吧,米尔斯坦的巴哈,那首恰空就是某种意义上没了“规矩”的神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5 15:36
“与其平平淡淡终其一生,不如犯点错误丰富人生”,其实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用主动去寻找麻烦。麻烦会主动缠身的。但要达到兄台所说的澄明、清澈之境,确实是需要勇气的。但我觉得有一次这种极度体验就够了,人最终要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以及身边的一切,其实生命还是乐观的,“逾矩”应该是适当的,偶尔为之的。说到第一流的艺术:第一流的艺术往往使人亦喜亦悲、万感横集。使人感受到超脱了悲喜哀乐但又浸透了悲喜哀乐的大和谐境界。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所以弘一法师在仙逝时才会写下“悲欣交集”的名句,这是真正的大师临终时的大彻大悟。怎样面对我们的生活,如何面对荣耀,如何面对挫折?既认真又狂放,既正直又轻松,既浑厚、博大精深有大丈夫气概,而又不失却温情脉脉,惠风和畅。

说到音乐,就谈谈GV吧,巴赫以一段咏叹调为主题,巴赫对之进行了30次变奏。人生任凭风吹浪打,我心依然达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兄台共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4:48
[attach]762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4:48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3-26 06:02 编辑

[attach]7638[/attach][attach]763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24
艾萨克·斯特恩(Lssac Stern,1920——— )

艾萨克·斯特恩是一位俄国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敖德萨西北350公里的小城克里门内兹,当他出生仅10个月时,全家移居美国旧金山。斯特恩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8岁从波拉克学习小提琴,11岁首次公演,12岁转到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布林德门下学习,14岁时,师徒公开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43年,斯特恩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独奏音乐会,由此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家。斯特恩的演奏细腻中见出宏大,追求精确完美,力度多变,音色温馨的品性。作为音乐家,斯特恩在室内乐方面的造诣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他与钢琴家伊托明、大提琴家罗斯演奏的三重奏,是室内音乐的经典。他与著名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伦纳德·柏恩斯坦 同是当代美国音乐界的领袖人物。
斯特恩自1979年以来曾多次来我国访问演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30
[attach]763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30
[attach]763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30
[attach]763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31
[attach]763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31
[attach]763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31
[attach]763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32
[attach]763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5:59
平夏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1948——— )

平夏斯·祖克曼是当代世界十大小提琴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8岁时进入特拉维夫音乐学院。1962年,14岁的祖克曼来到美国,进入朱丽亚音乐学院随加拉米安教授学习。1967年,在第25届列文垂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由此奠定了他世界小提琴家的地位,并开始了他作为职业小提琴家的生涯。祖克曼到目前为止已录制发行了90多张专辑,全部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曲目,还获得了21项格莱美奖提名,其中两次获奖。祖克曼的演奏有很好的控制力和分寸感,既不夸张卖弄,也不过分热情,他在小提琴高音弦上的演奏极富穿透力,而在低音弦上的演奏则充满了甜美和荡气回肠。他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演奏个性,即在演奏中常常强调突如其来的重音。这些使祖克曼的演奏别具一格,十分醒目。演奏即豪放、冲 动,又温柔、沉静,表现出睿智和较深的音乐感。“ 风格沉静而忠于原作,左手手指十分灵活,颤音妙不可言。”而且经卡拉扬指点后,“揉弦更加饱满、结 实,乐曲的演奏工整完善,一丝不荀”。卡拉扬称赞 她为“自年轻格梅纽因之后的最伟大的青年音乐天才”。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6:08
[attach]764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6:08
[attach]764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6 06:08
[attach]7642[/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3-26 09:04
画家何多苓有一次喝酒喝高了对我说:斯特恩就是纽约音乐界的黑社会老大!小一辈的音乐家几乎没有不受他控制的。呵呵,这好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斯特恩的“江湖地位”有多高,王健就是由他一手提携起来的。
作者: mm33    时间: 2010-3-26 23:11
期待着更多的小提琴宗师的介绍,如:克莱斯勒、蒂博、津巴里斯特、坎波利、艾尔曼、海菲兹、莫瑞尼、德.维托、内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7 13:14
画家何多苓有一次喝酒喝高了对我说:斯特恩就是纽约音乐界的黑社会老大!小一辈的音乐家几乎没有不受他控制的。呵呵,这好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斯特恩的“江湖地位”有多高,王健就是由他一手提携起来的。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3-26 09:04


是看过这种说法。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7 13:14
期待着更多的小提琴宗师的介绍,如:克莱斯勒、蒂博、津巴里斯特、坎波利、艾尔曼、海菲兹、莫瑞尼、德.维托、内弗....
mm33 发表于 2010-3-26 23:11

好的。兄台要补充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7 13:31
 雅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

杰出的美籍俄裔(一般这么认为,事实上海菲兹出生在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为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其实省略掉“之一”也绝不为过。
  1912年10月,柏林。
  来自俄罗斯的11岁小男孩海菲兹在著名的指挥家尼基什领导的柏林爱乐乐团的协奏下,以出乎在场所有人意料的成熟演技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一代风气之先的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也在听众席上,听了海菲兹的演奏,他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赞叹到:“你我也许该怀着多么满意的心情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啊。”克莱斯勒与海菲兹,两位20世纪小提琴的巨人,虽然分属两代人,但都是各自一代中最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俩不仅地位相当,连生日也是同一天,莫非冥冥之中上苍果真属意于这一天来造就人间的琴圣吗?
  海菲兹1901年出生于立陶宛,父亲是首都维尔纽斯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当海菲兹3岁时,父亲往他手里塞了一把小提琴,这就算是举行了最简洁的授徒仪式。父亲教了两年后便对琴技进展神速的儿子感到束手无策了。于是海菲兹被送入了维尔纽斯音乐学院师从马尔金教授学琴。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海菲兹的进步更为惊人。一年后,海菲兹便在音乐会上成功的演奏了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一时间,“天才”、“神童”的桂冠纷纷落到了这位年仅6岁的孩子头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深造。奥尔慧眼识才,自然愿意亲自培养这个孩子。怎奈沙皇的法律严禁犹太人入住圣彼德堡,况且学校也从未招收过如此年少的琴童,这可难煞另外海菲兹父子。所幸奥尔惜才如命,为此事积极与身为学院院长的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斡旋,方才解决了这道入学难题,那就是将父子俩双双招收入校,做奥尔大师的学生,其时海菲兹的父亲已年逾四十。奥尔此举堪称用心良苦,有了父亲在身边照顾生活上的一切,海菲兹便毫无后顾之忧,他全身心的随奥尔学习了整整六年,完美的掌握了作为一名优秀小提琴家所应具备的一切技能,成长成为奥尔班上涌现的最杰出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代言人。
  学成后的海菲兹踌躇满志,1911年在乌克兰的三场音乐会只算小试牛刀,便赢得了“小提琴天使”的美誉。1912年在柏林的一举成名更使他人气直升,势头直指那批前辈大师们。1917年,作为犹太人的海菲兹与父亲一同迁居美国。就在同年的11月27日,16岁的海菲兹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他在美国的首演。他一口气演奏了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协奏曲》、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和维塔利的《恰空》等10余首技巧艰深的乐曲,博得听众们雷鸣般的掌声。这场“划时代的音乐会”向世人宣告:20世纪的小提琴的新王者诞生了!
  此后海菲兹开始了他在世界范围之内的演出,1920年他在伦敦的皇后大厅以无可挑剔的技艺演奏了埃尔加的《B小调协奏曲》,最后便一路向东,先后在印度、以色列、蒙古、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上海和香港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7 13:32
海菲茨在1931年11-12月间,曾到中国旅行演出,分别于11月14日及17日在天津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地点均在天津的峡蝶影院;时在北平的德国人雷兴与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结伴,同观了海菲茨的精彩演出。雷兴为刘的挚友,也是业余钢琴家,并在闲暇时光常与刘切磋技艺。当时刘天华学习小提琴技艺,并已达到相当精深的程度,关于海菲茨的北平演出,雷兴曾记曰:在音乐会里,我坐在他(刘天华)旁边,听海菲茨表演。他用了极端紧张着的注意力,把每一次引弓的挥送,每一次发出的声音,都吸收到他的脑中去。演毕后,我问他说:“这演奏你觉得怎样?”“这真是我们的能力所了解不了的。”他回答说,“你会说这话么?”我继续说:“以你的本领说,自然也可以在他旁边一显身手的。”“不然,不然”他拒绝说:“我所能的,是每一个人都能用坚毅勤勉学来的,但是这里这位确实天才家!”听了他的这些话,我不得不思及舒伯特了,它对于伟大的同代者贝多芬简直视之为山斗,高高的不可攀,然而他自己并不知觉它也是可以一般地在他的旁边存在的人物。
  大提琴家费尔曼去世后,他和皮亚蒂戈尔斯基组成二重奏团,录制过30多张唱片,特别享名。
  1925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美国犹太籍小提琴家庞大“家族”中的一员。这时,他的那些前辈或者同辈们又有谁能与之争风呢?惟有伟大的克莱斯勒的地位兀自岿然不动。他们作为不同艺术风范的杰出代表,为对方树立的一个参照的艺术对立面,从而双峰并列的屹立在整个小提琴坛的最前沿。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提琴的音准取决于演奏者手指按弦的位置是否准确,半毫米之差音已经大不相同,因此小提琴演奏中出现杂音、错音是再所难免的。然而,这条定律在海菲兹身上却失去了作用。海菲兹的演奏就是以高度的精确和完美作为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的。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容不得在演奏中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和闪失。每次演奏前,他都一丝不苟的设计好整部作品的布局和所需的弓法、指法。指挥泰斗托斯卡尼尼对海菲兹的这种卓绝超凡的才能赞不绝口,称他是自己见过的小提琴家中“唯一能演奏得完美无缺的艺术家”。向来文笔犀利,出语辛辣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先生对此耿耿于怀,终于有一次忍不住给海菲兹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海菲兹先生,请问你能否拉错一个音以表明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位神呢?”
  1987年12月10日,一代琴圣病逝于洛杉矶。
  这位生前曾在乐坛掀起惊涛骇浪的伟大小提琴家就这样平静的归于永道;正如《时代周刊》在纪念他的文章中所说:“如果海菲兹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话,小提琴演奏艺术将永远不会达到今日的高度和如此完美的水准......作为个人,他给世界留下了扑朔迷离的问号;所谓小提琴演奏家,他将在今后的几个世纪中引起无可估量的反响。”
  海菲兹曾经坦言:“每一个有特点的提琴家都可以通过他的声音,他的音调为人们所辨认出来,就象我们通过讲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在讲话那么容易。有谁能讲清楚人们的内在感情是怎样和他的手指的颤动协调在一起的呢?我的小提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感情。通过纯粹的模仿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是采用适合别人的方法是永远也取不到最好的效果的。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但是必须使用自己的创造性。当然是有一些学习小提琴技巧的标准方法,这些大家都非常熟习,用不到在这里讲了。但是艺术的微妙之处,就是那些把一般的小提琴家和伟大的小提琴家区别开来的东西,这一定是来自演奏者的内在感情而不是外界的影响。你可以造就一个提琴家,但你永远也不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
  “尽管我把我的生命奉献给了音乐,尽管我非常热爱音乐,可我还是认为音乐不能是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假如我全部的生活就是听音乐、想音乐、演奏音乐的话,那实在太可怕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学习、去欣赏。我感到,我对其它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学习得越多,我就越是能成为一位更好的艺术家。”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3-27 18:41
shinelb兄介绍著名的,好久我来个不著名的凑凑热闹,哈哈。
作者: rock    时间: 2010-3-27 21:42
好帖子,看得很过瘾...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31
[attach]765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32
马克斯•布鲁赫 (Max Bruch,1838-1920)是德国作曲家。他特别喜欢德国民歌,对其有很深的研究,并运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作品虽然很浪漫,其实却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传统。他的作品曲调悠扬,满怀热情,曲式具有德国式的严谨而又奔放自然的效果,既遵循传统又美丽淳朴。他留下的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清唱剧、室内乐等作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苏格兰幻想曲》。

《苏格兰幻想曲》创作于1879至1880年,德国柏林。布鲁赫在这部作品加入了很多苏格兰民歌,是一首由序奏和四个乐章组成的小提琴主奏、竖琴与管弦乐队合奏的抒情幻想曲。题献给伟大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第一乐章:如歌的柔板。小提琴忧郁地歌唱,满怀思乡之愁。小提琴唱出怀念故乡的苏格兰旋律《老罗宾莫里斯》。第二乐章:谐谑曲,快板。小提琴奏起活泼欢畅的主题,主旋律是《嘿,浑身尘土的磨坊主》。第三乐章:行板。《我为失去乔尼而忧伤》是这慢乐章的基础。这个乐章与第二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她是伤感悲怀的。第四乐章:快板。一首古老的苏格兰战歌《胜利的苏格兰人》决定了末乐章充满活力的基调。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怀有深深的乡愁,如果你有一颗感性而敏感的心灵,你一定会深深迷恋上这首曲子……..下面是海菲兹的名版:

这是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的终极版本!海菲兹在《苏格兰幻想曲》中的特点是音色绝对均衡,音准绝对可靠,强调演奏的整体性把握。对于乐章主题之间的一些经过乐句,他采用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个录音音色极美,海飞兹保持了20-30年代的天鹅绒般的音色。据说在海菲兹拉完这首作品时,伴奏的小提琴手都说不想再拉琴了。而小提琴大师祖克曼一直不录《苏格兰幻想曲》,他说这首曲子只属于海菲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35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卫的版本。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这个伟大录音录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三及十四日,伴奏的是伦敦交响乐团,指挥为Jascha Horenstein。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演绎端庄质朴,琴声甜美,浑厚而不乏幼细。大卫充满温情。很多细节交代得清清楚楚,不象海菲兹那样快速凌厉。该快则快,该慢就慢,张驰有度,更加强调抒情性和歌唱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35
[attach]765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35
[attach]765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38
shinelb兄介绍著名的,好久我来个不著名的凑凑热闹,哈哈。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3-27 18:41

好啊,狗兄总是出手不凡的。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39
好帖子,看得很过瘾...
rock 发表于 2010-3-27 21:42

R兄:不客气。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43
海菲兹有代表性的一些唱片:

[attach]765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44
[attach]766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44
[attach]766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0:44
[attach]766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1:01
弗里兹.克莱斯勒

弗里兹.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875年生于维也纳,从小就显现出来的音乐天赋,4岁就能在钢琴上选配出了奥地利的国歌。由父亲启蒙,后从师J. 奥柏学习小提琴。7岁时被维也纳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为正式学生,并打破纪录以最小年龄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主科教师是J.赫尔梅斯贝格,同时学习作曲。9岁公演,10岁便获得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10岁毕业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维尼亚夫斯基之师、法比小提琴学派的著名教授——比利时小提琴家马萨尔学习小提琴、并师从德利伯学习作曲。两年后,他以毕业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赢得著名的小提琴比赛的罗马大奖。
   
1888-1889年与钢琴家罗森塔尔联合访美。1888年11月9日,他在波士顿举行了访问美国的首演。归国后他进入维也纳大学附属医科学校学习了两年医学,然后又去巴黎和罗马学习语言、美术、雕塑和艺术史,力图在各个方面充实自己。1895-1896年服兵役,直到21岁才真正展开音乐生涯。1896年报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但以掘于视奏而未被录取。2年后他受到著名指挥家汉斯.李希特的邀请,作为独奏家与曾把他拒之门外的维也纳爱乐合作演出,高超的技巧,丰厚的内涵让人们为之震动。1899年11月1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与阿图尔?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举行了柏林首演。从此,克莱斯勒作为小提琴家的地位才得到牢固确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克莱斯勒应征入伍,在前线作战受伤,退伍后移居美国。1919年在美国重新演出。1924-1934年定居柏林,并周游世界各国频繁演出,成为极受欢迎的小提琴家,获得了小提琴家之王的美誉。他曾经还创下过在30天时间内连续演奏32场的纪录。
   
1923年,克莱斯勒来到远东作了一次大规模的访问演出。1939年再度移居美国,1943年入美国籍。1947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告别音乐。
   
克莱斯勒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家。他缔造了独创、新颖的演奏风格,并影响了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他的演奏艺术兼有维也纳人的温暖人情味和法兰西式的贵族风度,是维也纳和法兰西两种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第一个采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来演奏的人正是克莱斯勒。他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也与众不同。现代弓法演奏所特有的“说话”和“演讲”般的发音,正是由克莱斯勒率先发展起来的。
   
作为演奏家和作曲家,克莱斯勒在小型作品的领域获得了艺术大师的声誉。他创作的主要部分是45首小提琴小型作品,主要作品有《美丽的罗丝玛琳》、《爱的喜悦》、《爱的忧伤》和《维也纳随想曲》等。另外,克莱斯勒还有60余首小提琴改编曲。主要作品有:帕格尼尼变奏曲《女巫》、科莱里的《福利亚》、塔尔蒂尼的《柯莱里主题变奏曲》等。
   
克莱斯勒在公众心目中是传奇般的人物。难怪布鲁诺?瓦尔特说:“克莱斯勒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简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

1、  爱的喜悦 Liebesfreud   -
此曲是作者于1905年根据一首古老的维也纳民歌曲调创作的小品,C大调,3/4拍子,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没有前奏。
   
第一部分主题非常流畅,用双弦演奏,充满着欢乐的情趣,正如这支曲子的标题,它是表达爱的欢乐。主题旋律反复一次后,进入了情意甜蜜、充满幸福感的乐段。它的每个乐句都从后半拍起,显得十分优美,表现获得爱情后的幸福和甜蜜。随后又再现主题旋律。
   
第二部分转到F大调上,它也是由单三部曲式构成。第一段旋律也非常优美,第二段旋律性格比较活泼,用断奏手法演奏,好似恋人在欢快地舞蹈。此段反复之后,再现此部分第一段主题旋律。
   
最后,接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并结束在这个主题上。

2、  爱的忧伤 Liebesleid   -
此曲与作者的另一首小品《爱的喜悦》Liebesleid 成为一对“姊妹篇”,两首小品的知名度不相上下。本曲同样是依照维也纳地区民谣风格的圆舞曲作成,为a小调,3/4拍子,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描写爱情上受到了挫折和打击之后产生的苦恼和悲哀,略带烦恼及伤感。
   
这首曲子没有前奏,第一部分前半段运用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发展旋律,吸收了奥地利“连德勒”民间舞曲的特色,主题旋律相当清丽。这里每一个乐句不断出现相同的音,而且是用了一些跨小节的切分音,好似声声悲泣,但旋律却又非常美妙动人。第一主题反复之后,后半段的主题是从前面发展而来,悲哀的情绪似乎有些控制,旋律比较抒情,好似回忆起和恋人相处的那些日子。当这种回忆继续下去时,思绪好似生了双翅,那些欢乐日子的幸福情景双重现在眼前。
   
第二部分乐曲转到了A大调上,非常巧妙地运用模进的手法,情意比较甜蜜,是对往日爱情幸福的回忆。接下去是第一部分前半段悲伤的主题再现,然后以变奏的形式又接第二部分主题旋律,将每一句里的倒数第三个音向上跳进,使得旋律更加婉转动人。
   
这种忧伤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乐曲终了。最后,一个长颤音轻而缓慢地滑高一个八度后结束全曲,使人回味无穷。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8 11:19
[attach]766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9 04:03
迟到的大师——施奈德汉

最近在淘黑胶的时候,我居然买到了施奈德汉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这几乎是我最喜欢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的版本。对于我来说:施奈德汉是一位迟来的大师,我真正喜欢上他的小提琴演奏艺术是因为他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

众所周知,施奈德汉最好的作品无疑是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我也很早就接触这部伟大的作品。不知为什么,施奈德汉的版本没能感动我,可能是因为当时热衷于大卫和克里伯斯的版本,因此忽略了施奈德汉这位大师。也可能因为施奈德汉这个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奇特的华彩令我很不适应。因此我与这位我今天认为是真正的大师失之交臂,一晃就是十多年。直到几年前我收集巴赫唱片的时候,无意中我买到一张施奈德汉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的CD,令我大出意外,他拉得太好了。琴声高贵、仟秀而又格调高雅,我深深为之震撼。他的优秀的演绎已经动摇大卫在我心中的位置。直到最近我听这张施奈德汉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的黑胶,令施奈德汉这位真正的大师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施奈德汉离开我们有7年了,他很长寿。“他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小提琴。8岁时曾经短期师从舍夫契克。他主要的老师是朱利叶斯·温克勒.1926-1931年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出。与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宾举行联袂音乐会,轰动一时.1932年任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1937年组成施奈德汉弦乐四重奏组进行演出活动.1938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1950年起任乐团团长.1951-1956组成与菲舍尔、迈纳第一起组成三重奏团。2002年5月18日在维也纳因病去世,享年86岁。”

施奈德汉毫无疑问是二次大战后德奥小提琴的第一把交椅,施奈德汉是正统的德奥学派风格的真正传人。施奈德汉的琴声纤细,但隐含着宽广的抒情、高贵典雅的豁达之气。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但艺术在他心中一直是美好而坚韧的精神支柱。他是一位真正理解了艺术和情感,勤于思考,独具魅力的小提琴大师。一度因为我的误解,我曾差点错过这位伟大的大师,我不知道在我的漫长的爱乐生涯中,我还会错过谁。但我觉得我能欣赏到施奈德汉的不少唱片,我应该感到满足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9 04:48
[attach]766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9 04:49
[attach]766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9 04:49
[attach]766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29 04:49
[attach]7667[/attach]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