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2016广州东方音展略览及感想 [打印本页]

作者: jogo    时间: 2016-11-22 23:18
标题: 2016广州东方音展略览及感想
本帖最后由 jogo 于 2016-11-23 01:12 编辑

先上图, 手机拍的不多, 看个大概。



作者: jogo    时间: 2016-11-23 00:37
本帖最后由 jogo 于 2016-11-25 19:17 编辑

我一般周五去,相对人少点, 8点到直接去8楼喝早茶,东方宾馆的早茶出品还是很可以的, 尤其粥很不错,50%粗磨碎的米粒熬制,我这个极少喝粥的人也忍不住称赞不已。

这次喝完早茶直接从8楼大房高端系统看起,和去年从下往上看的方式不一样, 好处是听大系统的时候基本没人,皇帝位随便坐,比较直接的感受大系统的特点。 不好的是,听完8楼高端系统后,其他楼层小房间的器材再去听,落差是在有点大。

带着强烈个人听感喜好的角度,走马观花地谈下几套系统。

1.CH全套推马田旗舰

这套系统去年听过,今年的表现比去年好太多,坐下听的时候,连工作人员不到10个,所以听得比较仔细。

整套系统开声就是非常强烈CH的风格,清纯的声底带着CH典型的一股清甜, 尤其高频,非常的细腻细致,弦乐群起来的时候尤甚。低频非常清晰, 我极少用清晰来形容低频, 但是当时现场的低频给我的第一感觉的词就是清晰, 这种清晰不是金工硬篆那种强硬线条感的高反差的清晰,而是非常柔软的但是又有极高透明度的综合体的清晰,这种清晰度是包含巨大的信息量的,比纯粹的透明度这个词更高一级。低频起来的时候,如瑞士高山湖泊上清早的薄雾具有柔软透明的流动感, 很奇妙。

我甚至觉得就我听过的几个现场, 都没有这么高的信息量。 至于瞬变和速度感,一向是CH的强项。这里说一句我的纯个人观点,调HIEND或者听HIEND系统,是应该用高于现场的“音乐体验感”去要求,懂得这句话的人,自然会懂。

空军一号播放黑胶的时候, 中频比CH做音源的时候更加饱满突出一些, 播放爵士没有CH那么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更像club现场的雪茄威士忌和流动的隐约香水味,很有请君见世人的感觉,很吸引。

另外说下马田的喇叭,之前听的最高的型号就是大鹏鸟2,说实在的,我觉得大鹏鸟2是马田并不成功的作品,数次不同器材不同环境的聆听,总让我感觉马田是为了用这几个单元才设计这个箱子出来,而不是为了设计这个箱子才用这些单元, 我甚至个人比较偏激的认为,大鹏鸟2是一个初烧买了兴奋的半夜睡不着,中烧买了又不甘心,大烧又根本看不上的一款型号。这次马田的旗舰型号表现的确好,有着良好的乐感和感染力,刷新了我对马田的观点。后来和马田的创始人聊了几句,说这次声音比去年好,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的确比去年好。我觉得也许CH应该加上一功。

2. ISOPHON喇叭

isophon这个牌子国内一直很冷僻,但是去年它的那款小书架搭配代理的一款意大利功放给我非常好的感觉,高频宽高细节但是又足够的饱满。 这次展会上应该是它的旗舰喇叭,钻石高音+陶瓷中音+陶瓷低音。 和去年相比,一样的风格,高频宽高细节性揭示力的同时保持了足够的中频饱满度,声音非常鲜活。但是由于换了个牌子的功放,这次听感有点过于解析,按照我的口味,高频略明亮了些不过不算飙耳的程度,和代理商人员谈的时候,也觉得还是应该用意大利的功放来推,意大利器材的美声风格加德系喇叭的高解析高瞬变,似乎是个很好的搭配。

和去年不一样,这次发现至少两个其他的房间都是用isophon搭配自己的器材,比如丽磁的房间,听感也具有同样鲜活灵动的感觉。

3.劲浪大乌托邦+AIR TIGHT功放

劲浪也是国内很有知名度的品牌,我之前听大乌托邦对它的铍高音很有好感,整个的声音非常宽松,那款不知道是13寸还是15寸的大低音单元听感非常舒服。  这次代理用日本的air tight双单声道全胆机推,声音还是一样的宽松大气润泽流畅, 一句话,很高级的耐听的声音。

4. JADIA推西湖

这是在小房间为数极少让我觉得非常不错的系统,西湖BBSM系列的喇叭我一直很有好感,无论是BBSM4还是bbsm5这种小书架喇叭,反而落地大号角的大西湖,听了好几次,包括旗舰型号,老实说没一次听到满意,声音粗形体大,这种巨型的喇叭,估计调整摆位得要4条大汉....

这对西湖是类似威信的莎莎那么大的落地,家庭用我觉得也还可以,没看什么型号,参展商是代理某线材的台湾商家,JADIA的音源+功放,出来的声音速度瞬变非常快,毫无压缩的感觉,而且细节非常好,难得声音的定位和形体感也出色,声底是西湖一贯的饱满大气,但是由于jadis的加入,声音还很细腻,不粗不燥,很容易让音乐本身打动听者。

5. YG+登峰功放

去年YG也是登峰推,我听感也是觉得高频比较彪,声音的音色表现没有它的动态细节表现那么好,略直白。 这次没想到听感也是和去年很不一样,声音的直白和高频的锋利感改善极多,声音和magic喇叭很类似,音质很纯,瞬变很好,同时最大的优点是中频还很温暖饱满,更加是播放黑胶的时候,很是吸引人。不过现场先后播放了CD和黑胶,老实说,感觉风格竟然相差不太大,没有CH和空军一号在马田旗舰系统上那么明显的风格差异。

6. ABC房间的开盘系统

喇叭和功放我都不认识,开盘机正在播放邓丽君,的确好听,娓娓而来,非常自然的声音,所以现在有人直接跳过黑胶进入开盘的世界也的确有其道理。

7. EA喇叭+BAT

去的时候播放黑胶的JAZZ,这个黑胶系统很独特,唱盘分上下两个部分正方旋转的,让我想起星球大战中的某飞行器,问下价格,单裸盘实价差不多30万,很强悍。整套的声音非常饱满大气磅礴,冲击力强悍,一听就是大系统应该有的气势,尤其中高频的衔接这段很出色,从现场的听感,我觉得可能播放歌剧也是一流,尤其表现巨肺歌唱家的运气歌唱的时候,应该有值得期待的表现。 当时听有些不足就是低频比较混,而且低频衔接上没有它的中高频表现优秀。声音的纯净度和线条描绘感以及整体的声音细粒度还可以做的更好些。

8. 帝瓦雷推爱斯特浓以及爱因斯坦功放喇叭---这两家一起说

帝瓦雷去年我在白云展和东方展都听过,因为播放的音乐类型的差异,也没法听出太多。这次推钻石花瓶还是很有兴趣,不过现场表现不太好,花瓶的声音基本没有推出来,声音闷在喇叭里面,基本没有离箱感,而且很闷的声音,我觉得也许代理商需要更多时间去磨合这个品牌的搭配表现更好些。后来看到其他烧友发的图片,在我走了后,花瓶的陶瓷中音被推裂了....... ,帝瓦雷那个椭圆形的功放喇叭一体的蛋型喇叭是真不错,完全想不到这么个小家伙能出到那么劲爆的声音,AV玩家不喜欢到处都是喇叭的的确可以考虑这个。

威虹应该是第一次来广州参加音展,全套爱因斯坦包括喇叭,我觉得最大的悲剧就是和EA+BAT这套搭配同层。。。听完EA在听爱因斯坦,正好播放同一张黑胶的同一首曲目,差距的确有点大,中频薄,低频拖沓,开始认真坐在中间靠前的皇帝位听,高频实在过于锐利前冲了些,代理说爱因斯坦的旗舰后级和喇叭都是全新,时间也匆忙调试太赶,期待今后能有更好的表现。

9. Tidal系统

也是一套比去年更好的系统,tidal在白云展也听过几次,还是旗舰,但是都没有这次老三型号的感觉搭配好。 tidal这次是全套自家功放推老三型号,钻石高音加陶瓷中音和双9寸陶瓷低音。

声音非常饱满强悍,瞬态表现惊人,声音的线条感和气势冲击力把当时的大房间塞的满满的,而且在音色听感上,属于热力十足的暖调风格。

这次音展上国外品牌的陶瓷单元或者钻石单元的箱子,音色上调试或者搭配出来的音色都偏暖调,更为耐听,反而一些传统单元的喇叭表现出偏冷调的感觉。所以仅仅看单元猜声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硬膜单元的使用,各大厂家现在使用上灵活的多了。




作者: jogo    时间: 2016-11-23 00:54
本帖最后由 jogo 于 2016-11-23 07:02 编辑

感想

1. 这次感觉国产器材和进口高端器材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很多小房间内的国产器材很难让人听下去,大多数房间的声音很薄,而且基本没有脱箱感,单薄。

2.黑胶系统的确是个趋势,基本大系统的房间都会在其他音源的同时也搭配一套黑胶播放,而且大房间的黑胶普遍都搭配调试的很好声音,全面PK cd系统,不过也特别感受到黑胶需要精心的调试,大房间系统的黑胶出来的声音都比较全面,反而小房间的黑胶系统有一些感觉没调试好,甚至音准都失真,差别很大。一些大系统上我甚至感觉盲听的话,黑胶和CD已经难以区分,不知道这句话是夸CD还是夸黑胶了。

3. 音展其实很残忍,门对门,房靠房,系统之间,品牌之间的对比非常直接。一进去,好声一耳朵就是好声音,如果不好听,有心的人还会考虑下是不是环境问题是不是搭配问题是不是线材问题是不是电源问题是不是时间问题等等,但是更多人不会去考虑这些直接判死刑了。实际上,音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次综合实力的阅兵。

4.充足的准备是必要的,这次看CH空军一号马田这套,看到他们设计师或者原厂工作人员一早就开机调试了,直到快开始了,还在一点点移动架子和调试,力求最好表现。既然来了,就应该追求最好表现,音展人流那么大,现在的信息传播途径的速度和广度又是如此飞速,如果表现不好,再说场地环境等等也很难解释,毕竟那些表现好的系统也是一样的场地一样的环境。

给观众给烧友最好的表现也是给自己的生意最好的未来。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6-11-23 01:48
jogo 发表于 2016-11-23 00:54
感想

1. 这次感觉国产器材和进口高端器材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很多小房间内的国产器材很难让人听下去, ...

崔版的广州音展介绍简明且深入,文笔简练点评形象脉络清楚,感谢!
作者: carlsa    时间: 2016-11-23 03:38
今年我关注黑胶,对这个房间印象还不错,稳定饱满平衡的声音。
问了一下盘连臂定价约 180K!
作者: carlsa    时间: 2016-11-23 03:43
本帖最后由 carlsa 于 2016-11-23 03:58 编辑

http://hiendlife.com/x1/home.php ... lbum&picid=4034

http://hiendlife.com/x1/home.php ... lbum&picid=4035
作者: 自由天空ly    时间: 2016-11-23 07:40
因为没去,但看了崔版的广州音展现场直播和音展点评介绍,精彩的论述,娓娓道来…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现场,非常的享受和感谢!
作者: 大丰    时间: 2016-11-23 09:19
强烈支持,鲜花+掌声
作者: ZhengPaca    时间: 2016-11-23 09:21
tilda那套搭配真的很赞,我进去的时候音源在用那台k01,但出来的声音已经很冷静很有瞬态了,就是有点搞不动为啥最后开始用港台流行口水歌来演示了,之前的爵士把这套系统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结果最后那十几分钟一下子空薄刺出来了……
  还有kronos和BAT那套,也是赞得不得了,这次音展最大的惊喜就是这两套系统了……
作者: gmlsy    时间: 2016-11-23 09:40
顶J版,关注CONTRIVA G2。
作者: 长沙龙波    时间: 2016-11-23 09:52
建议版主把价格也介绍一下,国外网站音响产品都明码实价,国内音响网站对产品价格都含含糊糊,有种能忽悠一个算一个的感觉。
作者: qaz123456    时间: 2016-11-23 11:09
建议版主把价格也介绍一下,国外网站音响产品都明码实价,国内音响网站对产品价格都含含糊糊,有种能忽悠一个算一个的感觉。   同感
作者: 莹佳一科技    时间: 2016-11-23 11:10
上一两届展会上听到的是小西湖在出声,声音出来跟展会其他的箱子一对比,觉得很闷呆,极端不活泼。 很多系统和机器,在展会这地方要出好声都是比较有难度。
作者: jacktee    时间: 2016-11-23 20:09
不错,大赞!!

这是我看到过第一次音展上马田出好声的报道。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6-11-23 20:47
大马田其实不适合太大空间,14年港展AD一对在30多平米隔板房开声的大马田让我觉得是那一届整个港展鹤立鸡群的声音,至今还没哪套大马田给我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同样一届港展,隔壁的卡玛哑铃房就惨了,被大马田甩得老远!
作者: 怀旧    时间: 2016-11-23 21:39
花瓶中音被推裂了??!
作者: op133    时间: 2016-11-23 21:54
j版好文,言简意赅评论到位,赞一个。
作者: 吴川李董    时间: 2016-11-23 23:09
崔哥听感实在。
作者: 天蝎星    时间: 2016-11-23 23:18
同为艾卡顿陶瓷单元,之前我听爱死风和tidal基本不同的表现,相同的只有声音的纯净度!
作者: chouchoupug    时间: 2016-11-23 23:22
Jogo 版,第一次听Tidal很让我惊讶。。就像你说的饱满强悍,瞬态惊人。。刻画的真是清晰,弦乐,铜管都好。。有点着迷了
作者: muse007    时间: 2016-11-24 08:35
j版对CH全套推马田旗舰低频的描述,唯妙唯绡,感同身受,
多年前在富盛听大证据,对低频的感觉也神似。
HI-END的低频,不需要拳拳到肉压迫感,而是像清雾般瞬间包裹着你,又转眼即逝,这种转换只在刹那间,没有压力,但很刺激、很神妙。
作者: jogo    时间: 2016-11-24 09:28
长沙龙波 发表于 2016-11-23 09:52
建议版主把价格也介绍一下,国外网站音响产品都明码实价,国内音响网站对产品价格都含含糊糊,有种能忽悠一 ...

没有一套我能买得起的,干脆就不去关心价格了
作者: ttshowji    时间: 2016-11-24 11:35
威虹处的爱因斯坦和BH箱子表现确实大跌眼镜,立敏房间声音很不错,特别是EVO小箱子很惊艳。鲨鱼线代理商的台湾人用揸的士合并机推西湖BBSM12nvf,实在是凑合的做法,声音憋在箱子里,问了一下,箱子要价65万,电源线标价20万,不像是真能赚钱的感觉……
作者: ttshowji    时间: 2016-11-24 12:47
几次去威虹南京处,深以为这次展会不是他们的水准。立敏处的lp系统也很不错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