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细节不见得是好事,可能就是失衡的前兆 [打印本页]

作者: wls    时间: 2017-3-11 10:53
标题: 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细节不见得是好事,可能就是失衡的前兆
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细节不见得是好事,可能就是失衡的前兆,还是随大流吧。托翁说了,好的声音总是相似的,不好的声音各有各的不好。
作者: 狱霸    时间: 2017-3-11 11:26
描写高频用通透一词也许还只算半完,低频用通透形容全玩儿完!
作者: rock    时间: 2017-3-11 11:47
低频怎么就不能用通透来形容了?去听听现场的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声音非常通透而清晰
作者: hc245    时间: 2017-3-11 12:17
莎翁说: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至于细节,也是见仁见智,万谈不如千听。对于乐器的熟悉,现场的真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就怕没坐标,音响森林迷路径。
作者: skywalker    时间: 2017-3-11 12:35
rock 发表于 2017-3-11 11:47
低频怎么就不能用通透来形容了?去听听现场的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声音非常通透而清晰

同意,好的低频应该是既饱满又通透清晰。
作者: 百线生    时间: 2017-3-11 12:42
wls 发表于 2017-3-11 10:53
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细节不见得是好事,可能就是失衡的前兆,还是随大流吧。托翁说了,好的声音总是相似的, ...

为了发现细节和局部,肯定用了放大镜、显微镜!把握尺度不容易!
作者: 时光车间    时间: 2017-3-11 13:13
有雾霾自然就是虚蒙的……时间长了可能都不习惯蓝天白云了。
作者: loudewa    时间: 2017-3-11 14:15
因此很多人喜欢老古董的松朦,认为其韵味足,就像现在手机有了美颜功能,大家都变白皙美女了,要真拿放大镜来看,那都是坑坑洼洼,所以美化一下不那么真实未必是坏事
作者: 残月    时间: 2017-3-11 15:59
本帖最后由 残月 于 2017-3-11 16:00 编辑

按这逻辑,干脆往细节少的方向发展吧,最后mp3就可以了,还要低品质的。正确的方向是听到越来越多的细节,当然必须是全频段的
作者: myradio    时间: 2017-3-11 17:50
低频不仅可以通透,而且还要饱满,能拳拳到肉有排山倒海之势更好。
作者: MJL988    时间: 2017-3-11 19:00
没细节,要想想为什么?
在有了细节以后,要想想怎样管理好这么多的细节。
背景静,心静,器材到位,电源处理,空间处理,一样样折腾过来,细节自然会多起来。
心在哪里,感动就在那里!
作者: 老K    时间: 2017-3-11 21:38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7-3-11 21:49 编辑

最近调整线材,全上高解析力的线材,细节很多,解析力超高,但是不耐听。过于强调解析力,感觉声音不丰满了,缺乏包围感,声音有点瘦,骨感,短时间听很好,久听就累。最后是找个妥协点,听着舒服就行。音响需要合理搭配,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声音这东西文字描述有点困难,亲自感受才行。
作者: rock    时间: 2017-3-12 08:35
能展示丰富的细节是一套高级音响系统的基本要求之一。
作者: zwmm    时间: 2017-3-12 08:59
正常现象,烧友中年青人不多、多数人对高频的敏感度有所下降,所以调整时高频突出,而高频的突出,使得低频的能量,密度,厚度和细节都减少,所以就失衡不耐听,
作者: zwmm    时间: 2017-3-12 09:08
而现在的厂家也早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产品的校音上偏上高频,材料上强调金、银这种贵金属来提高身价,迎和现在的烧友群来赚大钱
作者: zwmm    时间: 2017-3-12 09:29
所以现在的产品声音平衡,高频不突出就会被许多人认为平庸,缺乏贵气,真的挺好笑
作者: 小舞台    时间: 2017-3-13 12:09
本帖最后由 小舞台 于 2017-3-13 12:19 编辑

首先,音响器材与线材是不会凭空捏造出细节的,如能播出细节必然是碟片中已有的内容;
如果别的系统能播出的细节,而这套系统播放不出来,说明是这套系统的能力问题;
好听与不好听是另一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应该是在两套同样有丰富细节系统中去比较那一套更好听,而缺乏细节的那套系统说什么更好听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就像月光下的“美女”看起来更美或看不出瑕疵,所以月光下谈恋爱成功率较高,而真正的美女应该可以经得起白光强光灯下的审视,而不是只有在黄光柔光灯下才美;
系统可以首先追求白光强光灯下也能经得起考验,先找到自信之美,之后再回过头来控制成黄光柔光润色一下,这才可以称为更美,这才是正确的音响之道;
就像先熬好老火靓汤最后撒点盐就大功告成了,而不是一开始煲汤就加味精,还以为味精汤味道好过老火靓汤。



作者: 石凝    时间: 2017-3-13 13:25
其实细节多和高频突出等不平衡现象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三段均衡、细节、音场等本来就是高级音响的基本要素。
作者: myradio    时间: 2017-3-13 15:00
    首先赞同17楼观点,一直强调一套系统播出的声音只要能反映录音师的意图就是成功的,因为每个录音师用多少只拾音器、放在那个位置等等,无非是想让受用者尽可能的能听出或者是感受出现场氛围,这与声音好坏无关,如电子管功放之所以悦耳动听,就是因为加入了等同于味精的东西,能更讨好人的耳朵,播好声音需要好的器材,但好的器材不一定随时都能播出好声音,关键取决于你用的节目源的素质,也就是你放的LP、CD以及新型数字音源母源的录制和加工水平。一般来讲,老烧友倾向监听风格的较多,即节目源的什么声音就原貌忠实反映什么声音,不需要任何美化修饰,至于好听不好听是另一回事,只要我的系统忠实反映了,说明个人音响系统达到了相当级别,也实现了hifi初衷。
    其次,重申一下低音是可以有透明度的问题,一套好的音响系统一定要有如丝般的高频、幼滑的中频和结实的低频做基础,其中结实的低频就包涵低频部分的量感、力度、透明度等等,试想如果低频部分没有透明度,那低音区域的乐器又如何识辨呢?如果仅仅沉醉在轰轰隆隆的大炮声中,或是过分fi追求音频的高低音极限,只能说明你还在初级阶段,当然距hifi就有一段距离。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7-3-13 21:16
音响器材与线材是不会凭空捏造出细节的,如能播出细节必然是碟片中已有的内容
顶这一句。虽是大实话,但是实际中很多人却忽视了。
作者: what?    时间: 2017-3-13 22:13
很简单,把七八千赫兹频段,拉高一点,“细节”就比原来更容易听到了。正确吗?器材某个环节如果频响不平直高频有突出,经常会表现为所谓的“细节丰富”。就像很多人喜欢的蔡大妈的碟,是不是“细节”特别丰富?
作者: rock    时间: 2017-3-14 09:18
what? 发表于 2017-3-13 22:13
很简单,把七八千赫兹频段,拉高一点,“细节”就比原来更容易听到了。正确吗?器材某个环节如果频响不平直 ...

要更严谨讨论的话,喇叭出来的声音包括 信号原始信息和系统底噪.
作者: rock    时间: 2017-3-14 13:55
与fusakayuk 兄商讨:偶次谐波和奇次谐波 属于音源信号本身的信息,其失真属于信号畸变,不属于新增. 而寄生振荡嘛,呵呵,一般放大器应该是可以杜绝了了。
作者: oklaker    时间: 2017-3-14 19:40
如果听不到,就已经失衡了。。。。
作者: fire4k    时间: 2017-3-15 17:03
细节是什么玩意?谁能具体说说
作者: 1kevin    时间: 2017-3-15 17:39
主要看个人喜欢,是否突出这些细节,可以调整的。

但我个人喜欢自然一些,甚至平庸一点也可以接受。
作者: 公羊    时间: 2017-3-16 10:17
通透饱满的低频,是器材系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 jpark    时间: 2017-3-16 10:24
通透的低频其实靠的是中高频低频是没有指向性的
作者: visual7    时间: 2017-3-16 10:27
对于大口径喇叭来说:平衡度非常重要,而且低频的质感、通透度和宽松度是必须的,搞好了,就会体会到大口径喇叭优点,否则,无法听。
作者: 小舞台    时间: 2017-3-16 12:11

细节是什么?

    也许有些初哥会去关注某个录音里的第几分第几秒有只青蛙叫,或者某位乐手的弱音器掉在地上的那些“细节”。稍进一步的发烧友会去关注口水声或松香味,或过份关注音乐中能令你感动的某些高大上的音乐内容。

    一张美女时装照片中,同时包含了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意念、主题和取材、颜色搭配、图案与色块的对比、布料细节与质感、装饰与修边、突出或淡化的针线等细部技巧、服装与模特性格的搭配与表现、摄影灯光色温明暗与方向、服装与模特的身材与肤色的搭配、唇膏的颜色与画法、模特的脸部表情、肤色与身材等等细节内容。

    当然,如果你看美女时装图片时,只盯着胸部看,甚至试图在胸部皮肤找到一根金黄色的毫毛,不可否认,这也是细节。

    当乐手奏出包含几个音组成的和弦时,对于没有音乐知识与经验的听众,其辨音能力大约只听到一个合成的音。

    系统对细节的整体与局部的综合重播刻画能力,听者对细节的整体与局部的感知能力,二者叠加起来,构成所有细节内容让人感知的结果。而这里所说的感知,是包括人耳作为接收器的整个听觉系统,以及脑袋对其“听到的”声音的辨认与感受。

    我们常听到广东人吃川菜时只感到辣,而四川人吃广东菜时只感到清淡,果然川菜只有辣?广东菜只有清淡吗?我想高级厨师们听到这样的话时也许会晕过去了。

    对于只管好吃的食客来讲,似乎没有必要讲究那么多细节。问题是作为音响发烧友,需要在家里的音响系统重播出唱片里的所有内容,自己的身份已经变成厨师而不光是食客了,已经变成乐队指挥或录音师而不光是听众了,假如不管细节并究其原因,“只管好听”,果然可以调出好听的声音吗?



作者: 凤凰岛1    时间: 2017-3-16 12:16
顶小舞台兄的言论!!
作者: ZhengPaca    时间: 2017-3-16 12:22
细节和演绎,缺一不可
作者: 狱霸    时间: 2017-3-16 13:06
刻画边缘线条没有立体感不叫细节,因为那就如同一只米缸,里面却没有盛米
如果乐器的音色本来是丰沛高密度的却变成骨感干瘦的,想想那实际上缺少了多么大量的细节?

作者: 小舞台    时间: 2017-3-16 21:50
失真不等于细节

    对于音频失真来说,用音频分析仪“来听”内容多了,用“耳朵”来听细节内容就少了。
    就像醉酒佬话多了,人们听得清楚的内容就少了,原因醉酒佬讲话是有失真且不清楚的。

    我再重复一下上面两段话:
    “系统对细节的整体与局部的综合重播刻画能力,听者对细节的整体与局部的感知能力,二者叠加起来,构成所有细节内容让人感知的结果。而这里所说的感知,是包括人耳作为接收器的整个听觉系统,以及脑袋对其“听到的”声音的辨认与感受。”
    “当乐手奏出包含几个音组成的和弦时,对于没有音乐知识与经验的听众,其辨音能力大约只听到一个合成的音。”

    听觉系统最终感知声音内容的是脑袋,而耳朵只不过是听觉系统的前端接收器而已。

    音频分析仪听不出那句是真话那句是假话,但人耳与脑袋所组成的听觉系统,能否听得出哪一句真哪一句假,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有些人可以但有些人不可以。如果有人跟你说句假话你也当真,那谁也帮不了你。



作者: hc245    时间: 2017-3-17 11:33
这个问题又回到了音响器材的作用和使命,作为重播音乐的工具,越高级的“工具”应该愈接近演奏的现场,如重播钢琴,你的像真度越高度接近釆录的标的,才意味着播出的完善。至于细节,现场有的就应有,现场无的不能加。如果某些器材弄出现场抑或唱片中没有的“细节”,作为玩家个人,偏好可以,但作行业尺度,烧友追求,肯定是谬之千里了。
作者: bigmusicfans    时间: 2017-3-17 13:30
标题党,标题莫名其妙
作者: 西湖肥妹8868    时间: 2017-3-17 14:39
bigmusicfans 发表于 2017-3-17 13:30
标题党,标题莫名其妙


同意,我也看不懂。
作者: 大兵0507    时间: 2017-3-17 17:16
都说得很好,每个人的观点都代表了自己对音响的理解,也代表了自己对音响声音的喜好和调声方向,唯美也好、唯真也好,自己喜欢就行。
作者: lyticast    时间: 2017-3-17 18:06
耳朵在最敏感的频率分辨纯音谐波失真的极限能力是0.5%,普通人分不出2%的谐波失真。如果是夹杂在音乐里的谐波失真,5%都难以辨别。因此谐波失真这个指标没有太大的意义。
目前测试失真度都是稳态信号测量,并不能说明在无规律的音乐信号进入放大器后会有怎样的结果,负反馈在处理无规律信号时并不是十分的管用。此外,用双极晶体管(BJT)制造的线路存在细节大量被抹平的现象,用AP测试不能发现这个现象。而单端胆机则不会发生,因此单端胆机的高音华丽度远胜石机。
关于平衡确实如你所说,以前有人提出50万法则,就是上下限频率乘积等于50万。比如125Hz~4000Hz的有效带宽,40Hz~14KHz的有效带宽都是平衡的,一头翘听起来非常的难受。
作者: 小舞台    时间: 2017-3-17 23:45
本帖最后由 小舞台 于 2017-3-17 23:52 编辑

别一提到细节就想到高频或银线之类的,这只是一些比较显浅的认知而已。
除了高频之外,其实还有更多需要提高素质获得细节的事项与方法,其实中低频更需要而且更难提高清晰度与控制力。
至于平衡,那就更不止量感平衡那么简单了,项目和办法还多着呢。



作者: 金刚绕指    时间: 2017-3-18 22:00
小舞台 发表于 2017-3-16 21:50
失真不等于细节
    对于音频失真来说,用音频分析仪“来听”内容多了,用“耳朵”来听细节内容就少了。
...

“听觉系统最终感知声音内容的是脑袋,而耳朵只不过是听觉系统的前端接收器而已。”非常认同。其实大脑才是真正感知的君王,大脑对声音是有加工和过滤的,所有的音频和视频信号都要进过大脑的合成而成为我们所见和所闻,这就是跟仪器不同之处。感受到的细节和信息量有强关联,跟人的认知和感悟也是息息相关,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对色彩和音乐细节的感受跟普通人肯定要大不同。
作者: chenbincyber    时间: 2017-3-19 09:49
音响的透明度很值钱的
作者: skywalker    时间: 2017-3-20 09:03
说得很有道理,系统的平衡自然最重要。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