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田艺苗:贝多芬,一位伟大的普通人 [打印本页]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7-4-3 08:51
标题: 田艺苗:贝多芬,一位伟大的普通人
看了这个标题,别以为我要转载田艺苗的文章。

近一个礼拜,收到金音叉系列贝多芬协奏曲大包一套,猛听其中第一张《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吉列尔斯/马舒尔1976年的录音打动到似乎发现UFO一般。一气听了近十个版本的C大调一钢,网上搜索发现了田艺苗的这篇文章。

只转载文章的第一段,文章的其余部分只能用来泡咖或背景音乐时懒读,就不介绍了。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贝多芬?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贝多芬呢?因为文豪罗曼·罗兰写过贝多芬的故事。另一个原因是他很早就被翻译介绍入中国,1906年弘一法师李叔同编写了一本《乐圣比独芬传》,那时候译名也不统一,有比独芬,贝多文,还有白提火粉。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还没听过贝多芬的音乐时候,已经听过他的故事了,他的哪些故事呢?登登登登,命运的敲门声,还有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耳聋之后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在他的故事中,一起来听贝多芬最经典的作品。”



这几多天,一边在听C大调以致其后的3,4,5钢协,一边在思索贝多芬何以成为贝多芬,何以成为海顿、莫扎特后与巴洛克、古典音乐家面貌、创作思想如此不同的一位音乐家,乃至成为“音乐圣人”?打算,克服小懒,写下我此次初听C大调一钢的心得,也是受到网友徐家桢老先生那本绿皮小书《音乐欣赏随想曲》的激励,写好文章、写好书,是对聆赏音乐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扯远了,文章还没动笔呢。


这个帖子,其实只想说一件事:“贝多芬”译名的回忆。


大家都知道Ludwig van Beethoven的中译名是“贝多芬”,海峡两岸、两岸三地都是用这个译名,无非就是简体字、繁体字之别。回忆我少时读过的几本民国时、港版的音乐书籍,记忆深处犹有“裴多芬”、“悲多忿(愤)”。其中,深以为“悲多忿(愤)”实乃音译靠近原文发音、意译万全的十分“信达雅”的翻译(就像徐志摩先生将佛罗伦萨翻译成千古绝唱的“翡冷翠”)。


现在我也无法回忆出当年是从那本书上看到这个译名的,也许是出自台湾学者的刻意所为。有学人概括出贝多芬悲催的一生:幼年时天花毁了容貌而一生面目狰狞,4岁被酒鬼父亲所逼学小提琴,多次失恋、终身未娶,30岁盛年并初露作曲天才而耳聋,追求真理、向往民主而不得不接受法国大革命失败、波拿巴称帝的现实。所以,贝多芬之“悲多忿、悲多愤”是为贴切、达意至极。又有学者从贝多芬的作品中概括出:深受启蒙运动影响而追求进步和自由的个性及理念,作品中蕴含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的哲理,赋予音乐反映重大社会现实的使命,首创声乐与器乐的结合以达成高度统一的音乐新形式,将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而又开创浪漫主义之先河并成为两大音乐时期的桥梁,《英雄》交响乐全篇歌颂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渴求自由民主精神而封面的故事又彰显对专制的憎恶。


现在,又专门有网虫用“悲多愤”、“悲多忿”作为他(她)们的网名,基本上是哗众取宠。因为这两位的微博也就是些闲花野草,不值一提,实则是玷污了贝多芬的神圣形象。


田老师旁征博引,却恰恰忽略了当年“悲多忿”这一天才的译名。


是由,今作此一文。



作者: joyjscz    时间: 2017-4-3 15:40
贝多芬也一直是我最爱,理由1:他的作品技巧性、思想性&可听性都很好。2:早中晚各时期作品完成度均很高少有次品并且不断进阶,晚期作品更耐咀嚼。M兄上面提到的5首钢协我收有约十个版本的黑胶,其中巴克豪斯、肯普夫、米凯兰杰利版是常听的。米氏的DG第一号OP15的那张碟因为录音很棒一直是我的试音碟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7-4-3 16:05
[attach]157474[/attach]

[attach]15747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7-4-3 16:07
[attach]157476[/attach]

[attach]157477[/attach]

[attach]157478[/attach]
作者: joyjscz    时间: 2017-4-3 17:48
吉列尔斯的贝多芬演绎,据传钢协上的表现没有钢奏出色,所以一直没太重视,刚刚找出手头唯一的一张地球版皇帝听了一下,演录还是相当的辉煌。或许是贝钢协的出色演绎实在太多,竞争激烈许多次好的被淹没了?有机会一定找到M兄推荐的这张CD来听听,两年来只专注收藏LP看来CD也不可荒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7-4-4 16:17
joyjscz:
我的十几个版本贝交收藏中没有穆拉文斯基,有机会一定要听一下穆氏演绎,CD上也行。  
====================================================
感觉一般。穆拉文斯基最好的作品还是柴可夫斯基。
  


作者: joyjscz    时间: 2017-4-4 18:21
昨晚在家看了蓝光碟:扬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在三得利音乐厅演绎的贝一、贝二交,非常享受!越发领略到贝多芬的卓越。前两部交响曲无疑颇受海顿莫扎特影响但贝氏风格明显,四个乐章风迥异却又紧密联系。他早期有一部管乐七重奏(编号op20?)也是我特别喜欢的。真的不知道如何准确形容他早期作品独特的美。
作者: yah    时间: 2017-4-5 09:41
joyjscz 发表于 2017-4-4 18:21
昨晚在家看了蓝光碟:扬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在三得利音乐厅演绎的贝一、贝二交,非常享受!越发领略到贝多芬的 ...

多年前,除个别的,俺就只听贝多芬早期和无编号的那些作品了。

[attach]157566[/attach]

[attach]157567[/attach]


作者: yah    时间: 2017-4-5 09:53
joyjscz 发表于 2017-4-4 18:21
昨晚在家看了蓝光碟:扬松斯指挥巴伐利亚在三得利音乐厅演绎的贝一、贝二交,非常享受!越发领略到贝多芬的 ...


贝的管乐曲(含改编曲),也是俺非常喜欢的。

[attach]157568[/attach]

作者: yah    时间: 2017-4-5 10:16

[attach]157569[/attach]

[attach]157570[/attach]

[attach]157571[/attach]

[attach]157572[/attach]


作者: joyjscz    时间: 2017-4-5 10:32
上面教授的深度收藏让人流口水。以音效论,黑胶胜cd些,从曲目收藏和聆听,似乎cd更便利丰富?不知道这些偏门公司和曲目的cd从哪儿买到?

作者: yah    时间: 2017-4-5 10:53

俺认为,如果把贝多芬的一些早期、无编号、全部室内乐等作品至少都听几遍的话,也许你会觉得他的音乐并不总是那么激昂、亢奋,经常还是挺柔和、温情的。一说起贝多芬就斗志昂扬如此这般的人,恐怕并没有听全贝多芬,也可能是人云亦云,还可能有“文革遗风”什么的,哈哈。

[attach]157573[/attach]

[attach]157574[/attach]



作者: yah    时间: 2017-4-5 11:17

这套6CD,也是其另一面曲风的代表:

[attach]157575[/attach]


    主要曲目:
    1、钢琴四重奏(WoO.36)
    2、为钢琴、长笛和巴松而作的三重奏(WoO.37)
    3、为钢琴和圆号而作的奏鸣曲(OP.17)
    4、为两把圆号和弦乐四重奏而作的六重奏(OP.81b)
    5、为钢琴、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和巴松而作的五重奏(OP.16)
    6、为长笛、小提琴和中提琴而作的《小夜曲》(OP.25)
    7、为曼陀林与钢琴而作的小品(WoO.43,44)
    8、为钢琴、单簧管和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OP.11)
    9、为小提琴、中提琴、单簧管、圆号、巴松、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的七重奏(OP.20)
    10、弦乐五重奏(OP.29)
    11、为两把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前奏曲与赋格》、为两把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的《6首小步舞曲》(WoO.9)、降B大调中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奏(WoO.32)、为两把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的《6首兰德勒舞曲》(WoO.15)、两把小提琴二重奏(WoO.34)、为两把小提琴而作的卡农(WoO.35)
    12、为钢琴和长笛而作的6首变奏曲(OP.105)、为钢琴和长笛而作的10首变奏曲(OP.107)   
    13、长笛二重奏(WoO.26)


作者: joyjscz    时间: 2017-4-5 11:17
尝试着描述一下我从贝多芬早期作品中体会的美感: 延续了海顿莫扎特古典时期的结构周正,旋律明快,轻盈典雅,同时融入了贝氏特有的些许雄浑&丰富乐思,情绪的较大动态像是代表着同时期德奥哲学家对社会的思索,让聆听者感受愉悦的同时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者: yah    时间: 2017-4-5 14:34
joyjscz 发表于 2017-4-5 11:17
尝试着描述一下我从贝多芬早期作品中体会的美感: 延续了海顿莫扎特古典时期的结构周正,旋律明快,轻盈典 ...


如其第0号钢协:

[attach]157591[/attach]

[attach]15759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7-4-5 16:21
谈谈我所了解的贝多芬,就写几点吧,仅供大家参考。

1、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肯定是他中期和后期的作品。早期作品较多清新气息,因此我们会觉得新鲜。其实是因为我们听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和后期作品听得比较多了,而早期作品相对还比较陌生。

2、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贝多芬的了解,不过哲学仅仅是个手段而已,音乐有其自身的语言。用尼采的哲学很容易与贝多芬的音乐建立起联系。尼采的思想,主要是认为艺术不是起源于我们内心的和谐,而是起源于我们内心的痛苦,这里的“艺术”应该是广义的“艺术”,当然也包括音乐。一个风华正茂的音乐家失聪了,这可不是小事!贝多芬成熟时期的作品,很多表现了一种内心的冲突,尤其是他的交响曲。正是因为这种冲突、矛盾和对立,从而形成了贝多芬音乐的最大特征。

3、音乐绝不是简单地重现某种哲学思想,那些以表现哲学为目的的音乐其实是最失败的音乐。因为哲学是不能凌驾于音乐之上的。不过哲学仍然是文艺(当然也包括音乐)的基础。

4、贝多芬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他的激烈的内心冲突。但另一方面,与那些激烈的冲突形成对比的时候,贝多芬在他的成熟时期也写出了很多优美、浪漫的慢板乐章。这种优美的慢乐章可以看作是他的内心的一种渴望和向往。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充满苦难,但我们仍然肯定人生的意义。而艺术,是我们对抗人生苦难的一种手段,艺术也是一种救赎。在贝多芬的音乐里,那种激烈的冲突甚至内心的痛苦,与那些优美、浪漫的乐章共同构建了贝多芬的音乐世界。

5、我们喜欢贝多芬,那是因为我们内心也拥有与他相近的内心感受。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拥有类似的情感,我们才喜欢贝多芬,也才认识到贝多芬身上的优点吧。

6、《田园》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基本上失聪之后写的,是他对大自然的依恋。大自然在贝多芬心中,类似斯宾诺莎所说的“神”。

作者: 老刘    时间: 2017-4-5 20:18
贝多芬,布鲁克纳在我心中就是神,像我这样的凡人那有资格评头论足。
作者: achichi    时间: 2017-4-6 20:17
不用听无编号的,就是平时一些有编号的大俗,贝多芬也有非常多不是那么激昂,甚至抒情至极的。
另外,我比较赞同查尔斯罗森的观点——把贝多芬分为早期,中期,1812-1816的过渡期,和晚期的话,早期手法上是海顿莫扎特的形式,内涵上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中期则在内涵上也回归古典主义;过渡期(OP.101, OP.102, 致远方的爱人)则尝试后来类似于舒曼那样的浪漫主义的手法;而晚期(从OP.106开始),贝多芬放弃了之前的尝试,内涵上坚定而决绝的回归了海顿莫扎特,表现手法上虽然表面上与古典主义看上去不太一样,但是所运用的都还是早期的那些惯用手法,只是更加隐晦。
因此,贝多芬应该是海顿莫扎特一脉相承的。奏鸣曲的精髓贯穿了他的一生。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