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恰空》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07:53
标题: 《恰空》
[attach]9410[/attach]

关于《d小调恰空》乐曲的内容,德国音乐史学家斯匹塔(Philipp Spitta,1841-1894)曾作如下的描述:“音乐的洪流从难以觉察的 来源支配宏伟奔涌而来,显示出作者对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切的了解,同时具备支配宏伟想象的绝对能力,这是任何艺术家难与比拟的。我们从严肃宏伟的开端经过痛苦不安的第二主题,过渡到一连串鬼怪般的32分音符上下奔驰,阴险地笼罩着的第三主题。那一阵阵颤抖的琶音,缓缓移动,象一道云幕飘悬在阴郁的山谷上。忽然一阵阵狂风袭来,将它团成一个巨球,向森林猛力摔去。树木呻吟摇动,树叶到处飞扬。由此我们进入美丽庄严的D大调。傍晚的阳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气中荡漾,溪水变成流金,倒映着穹宇,庄严夺目的霞光直冲云霄。这位大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用乐器去表现不可思议的情景。到D大调这一大段落将要结束的时候,音乐变得象管风琴,有时候我们有仿佛听到许多小提琴在一起歌唱。从第25变奏开始的第三部分返回D小调,它犹如是主要段落浓缩后的再现。最后完整地再现主题的原型,在庄严的气氛中结束。”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6-2 09:45
想当初,奥菲欧的碟没人要,价格多便宜啊!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2 13:17
有没有听过鲁宾斯坦演奏的钢琴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3:33
有没有听过鲁宾斯坦演奏的钢琴版?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6-2 13:17

那是布索尼改编的,听过。普列特涅夫在卡内基现场也演奏了这首作品。切尔卡斯基弹得很好!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3:36
想当初,奥菲欧的碟没人要,价格多便宜啊!
舒存 发表于 2010-6-2 09:45

几年前黑胶是100元。我买过一张小克利伯的贝多芬第四。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3:43
那是布索尼改编的,听过。普列特涅夫在卡内基现场也演奏了这首作品。
shinelb 发表于 2010-6-2 13:33


[attach]941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3:45
几年前黑胶是100元。我买过一张小克利伯的贝多芬第四。
shinelb 发表于 2010-6-2 13:36


[attach]9412[/attach]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2 13:52
那是布索尼改编的,听过。普列特涅夫在卡内基现场也演奏了这首作品。切尔卡斯基弹得很好!
shinelb 发表于 2010-6-2 13:33


还没听过普列特涅夫的演奏,蛮喜欢鲁宾斯坦的演奏,难得的安分(对于这样富有表现力的演奏家而言),有些虔诚!这样的态度本身就很感人。(晚上补图)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3:54
我觉得普列特涅夫弹得一般,鲁宾斯坦和切尔卡斯基弹得比较好。巧合的是:这两人都擅长肖邦。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2 14:03
切尔卡斯基~~~老天,我还不认识这个人,哈哈!学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4:10
切尔卡斯基~~~老天,我还不认识这个人,哈哈!学习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6-2 14:03

他是约瑟夫·霍夫曼的学生,水平很高,但唱片不多。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2 19:11
补图:鲁宾斯坦演奏钢琴版巴赫《恰空》(RCA)
[attach]941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3 03:01
正是这张,封面是大演出海报的。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4 00:34
嘻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3:33
嘻嘻~~~~~~~~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6-4 00:34

这是普列特涅夫的卡内基现场,你可以对比一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hvhmM6hZkw/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3:4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6-4 03:43 编辑

舒拉·切尔卡斯基—最后的钢琴沙皇(Shura Chermassky-The Pianos Last Czar)by Elizabeth Carr,2006.  (转帖)

      ■马慧元
   
    今天在图书馆里闲逛看见一本钢琴家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09-1995)的传记,《舒拉·切尔卡斯基——最后的钢琴沙皇》,不由好奇地拿来看看。这位生于乌克兰的大师,我略有了解,印象最深的是过去在某处访谈中读到的他的一套练琴之道。其实,这类演奏浪漫派的大师,在那个时代实在太多了。上个世纪中有那么几十年,钢琴演奏艺术达到顶峰,天才们都在变着花样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如今这类音乐听多了,还真有些审美疲劳——难怪后来的古尔德,要坚决和浪漫大师们划清界限。不过,大师的人生在今天仍然值得一读。上个世纪的欧洲,有盛世、乱世和战争(比如Maria Hess,Georges Cziffra等等,人生都贯穿了战争或逃亡)。繁华荣耀和悲惨调成一锅粥,手眼通天的天才也是命运的玩偶。
   
    和很多大师一样,舒拉也是神童出身,四岁学钢琴就显露出天赋,七岁时就偷偷写了部歌剧,八岁时开始写管弦乐。他九岁在家乡首演之后引起轰动,著名男低音夏里亚宾说,“这个孩子听上去好像经历过所有的情感。”话说音乐这个东西真是神奇,能激发出“不可能”、“未存在”的东西。不过,神童这个现象在竞争激烈的演奏界,还是会引来许多争议——那时,欧洲有那么多真正的钢琴家、真正的神童(事实上成才的人,几乎无人不是神童,只是未必都早早巡演而已),但神童的损失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很多大师对神童并不感冒。“神童太多了,多数什么都成不了。”这是俄国钢琴家帕赫曼的话。他后来勉强同意来听舒拉,立刻被征服,这是后话。总之,前辈教导舒拉要少演出。喜欢他的帕德雷夫斯基说可以收他当学生,条件是每月上台不超过两场。拉赫玛尼诺夫干脆要求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完全退出舞台生活,专心学习,尤其是学语言。
   
    最后舒拉和父母移民美国,并选择了生于波兰而移居美国的霍夫曼当老师。而霍夫曼不仅曾经是五岁登台的神童,还对语言、数学甚至机械都有很高天赋,终生获得了60多种发明专利,从汽车部件到钢琴部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岁左右的时候,霍夫曼到处演出,一年多时间排了80场,累得发烧了。一位富有的慈善家克拉克(Alfred Clark)匿名提供给他父母五万美元(其中一万美元作为结束音乐会合同的赔偿),条件是让他退出舞台,直到18岁!这一慷慨之举,多年之后才被人们知道。而霍夫曼听话地退出了舞台——虽然长大后咕咕哝哝,说小时候明明可以多开些音乐会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3:41
我读到这里不由十分感动。富人赞助艺术家,并不太稀罕,但只有少数赞助是从长远考虑、真正为艺术着想的,其中尤其罕见的是这一桩,以“希望你不再演出”的方式,保护天才的成长。我一时好奇,搜索这位克拉克先生的资料,原来他善举很多,一向不喜张扬。他因继承遗产而富有,后半生则致力于赞助艺术,据认识他的人说,“他几乎是为别人而活的。”
   
    话说舒拉16岁时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接着随霍夫曼学习。当时柯蒂斯的赞助人主要是波克(Mary Curtis Bok)夫人,她的父亲是柯蒂斯学校的创始人。当初柯蒂斯只是一所帮助移民安顿的小学校,教音乐是为了“帮助外国移民的孩子接受美国理念,成为好公民”,但在波克看来,完成得不理想,因为很多有音乐天分的移民孩子无力深造。她索性投入了更多的钱,买下大楼,请霍夫曼来当钢琴系主任。
   
    波克夫人长期供给舒拉奖学金和巡演欧洲的费用。不过舒拉一直抱怨钱不够花(因为父母没工作,靠他一人的奖学金),要求涨钱,提供旅费,说“我穷得连鞋都买不起”。据传记作者分析,当时他拿的奖学金,相当于现在的年收入近四万美元,三个人不至于活不了。而留下的信件,都是切尔卡斯基坚持要钱的,波克夫人则有时拒绝。
   
    还有,波克夫人似乎从未建议或催促他想办法自己去挣钱,比如教学生。舒拉一直不喜欢教学生,只靠巡演来挣钱,一开始并不顺利,至少没有在美国获得迅速的成功,又不会理财。同样受到大萧条干扰、收入下降的波克夫人也没有勉强他,总是尽力支持。看上去,舒拉当时真像个受宠的孩子,而波克夫人对他充满赞扬,满口都是“我们丝毫不怀疑你有个伟大的前程。我们为你而自豪”。这样无条件的慷慨和善意,在当时似乎形成了传统和责任。当年,波克夫人的母亲把钱留给丈夫,丈夫认为自己不需要,于是留给唯一的女儿,期待她继续慈善事业——柯蒂斯音乐学院至今大名鼎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3:42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6-4 03:45 编辑

1935年,舒拉离开了霍夫曼,开始了独立的演奏生涯。此时他已经开始在美国建立起声誉,也开始了旅行演出,被邀到俄国、法国甚至中国。不过他在美国的全面成功,是在半个世纪之后。在这段时间,挫折并不少,一场音乐会后的恶评就能让他痛苦得失去信心。钢琴演奏尽管是一种相对单纯的事业,但钢琴家是人,总难免和他人打交道,而公众的反应,并非天才可以控制。天才一旦进入生活,往往也要委曲求全。许多当年霍夫曼的学生都退出了舞台,钢琴家的浮沉就是如此。
   
    为什么成功如此之慢?部分原因是,当时霍洛维茨、鲁宾斯坦、阿劳都在美国演出,尤其是霍洛维茨和鲁宾斯坦,压得他喘不过气。而和他同样级别的天才也很多,比如博列、怀尔德、克莱本,大家争夺着有限的资源和演出经纪人。有趣的是,一生谦逊低调、严于自律的舒拉,对霍洛维茨崇拜得五体投地,而后者是被许多评论者责为虚荣、卖弄和肤浅的。你看,大师之间龙虎相克,和评论家的逻辑并不一致。
   
    1940年到1945年,舒拉陷入困境。因战争故,音乐会约不到,钱又不够花。此时,连恩师霍夫曼也有很多问题,不时染病,自顾不暇。波克夫人在给舒拉的信中说:“现在任何事情都是赌博,没有人能随时正确地预测。你只能做可以做的事情。”她后来在给霍夫曼的信中说:“我简直要被舒拉这种(指要钱)信淹没了。”
   
    毕竟还是坚持下来了。在美国、法国、波兰这种地方没有机会,他在挪威、丹麦等国开了不少音乐会。其间还有这类事情:急需钱的他,却拒绝了鲍德温钢琴公司的约请,一定用斯坦威。渐渐,经纪人们对他更头疼了,虽然大家都承认他的演奏是超群的,但他的不通世故让人无可奈何。1941年左右,他沦落到只能给有钱人在客厅里弹琴来挣房租了。还是波克夫人送来20美元供他租斯坦威。后来斯坦威慷慨地让他免费用琴,波克夫人让他把这笔小钱留用。然而他仍处在困境中,常常抱怨“我们下顿的饭钱不知在哪里”。有时舒拉会说“你去年明明许诺过我……”然后波克夫人拒绝,舒拉坚持,再写,最后波克夫人大概叹了口气,给了他要的七百多美元。此时霍夫曼老师也开始资助他,他母亲也开始教钢琴补贴家用。而他仍然保持着一项奢侈的美德:不肯跟经纪人圆通,也不肯宣传自己。波克夫人始终没有强求他。
   
    日子就这样过去。在艰难维持中,可以坚持的仍然是不休的严格练习。舒拉已经三十多岁了。这个小个头、害羞、早早谢顶的家伙,有时生病、有时酗酒,但能坚持每天练习四小时。这是和霍夫曼学习的时候定下的规矩,他简直当作宗教仪式来坚持。他练琴的方式严肃而苛刻,有自己一套方法,比如总是把音乐拆解了慢练,直到和乐团合作的时候都用很慢、很轻的方式来弹。乐团看着这个个子小小、弹琴慢吞吞的家伙,简直哭笑不得,说不知道他会不会弹琴!然而一旦上台,他突然神采飞扬,迸发出巨大的光辉。像很多浪漫派钢琴家一样,他不屑讨论音高、和声感觉对音乐的细腻影响,也不喜欢分析,说为什么那么多音乐能力远不如他的人还试图分析他的演奏!他强调音乐的自由表达和舞台上迸发的灵感,以及抵达“自由”的手段,包括“练习时要注意把手指摆在琴键中央”这样的细节。也许,这样发自热情的演奏,是浪漫派音乐的宿命——它们令隔世的记忆爆发其间。深入音乐的钢琴家,必然会在这种激发之下唤起个人体验,在音乐中填充想象和野性。
   
    战后,一切都在改善,包括获得越来越多的经纪人“人脉”。舒拉渐渐靠广泛的曲目以及不取消音乐会的美德,随时处在备战状态、能顶替突然取消音乐会的人,才重新获得成功。他以强大的体力活跃下去,弹到八十多岁。虽然因为不喜欢录音,他的CD不多(基本都是现场演奏),但其中确实有很多惊人的声音,比如巴赫-布索尼的《恰空》,他弹得比别人慢,但因格外沉静、紧实而不凡,有钻石般的光芒。在我个人看来,即使他在这类大师中并不显得十分独特,但至少这首《恰空》会让他流芳百世。我手中这张CD,是1991年他在卡内基大厅的现场。82岁的人,在音乐中融化于毕生唯一的情人——钢琴。
   
    舒拉是同性恋,他终生对感情讳莫如深。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3:5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6-4 04:27 编辑

[attach]9450[/attach]

骑士老弟:切尔卡斯基的布索尼《恰空》在基点可以试听(但要注册):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 ... replyID=&skin=1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4:38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6-4 04:53 编辑

【海菲兹全集五十四】巴赫《”恰空”第二号小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五乐章》(1935年)   

录音时间:1935年12月6

出自海菲兹全集第十八集“EMI Master”

伟大的“恰空”乐章。 海菲兹的演绎给人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感受。是激动人心的恰空。海菲兹三次录过恰空,加上网上流传的视频可能是4次了。这几次我以为30年代在英国EMI录的这次最佳。虽然是30年代的录音,效果还不错。(作者:野鹤)

试听: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 ... replyID=&skin=1


[attach]945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4:58
唱出来的恰空舞曲(非常精彩)(作者:sting)

基点可以试听: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 ... replyID=&skin=1

[attach]9452[/attach]

唱片编号:ECM 1765 上传曲目:Ciaccona for solo violin and four voices (a performance including hidden chorales as revealed in a study by Helga Thoene)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6:06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6-4 06:28 编辑

格里茂的巴赫《恰空》(布索尼改编版)

Live at Verbrier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REIPxH0gks/isRenhe=1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6:10
埃莱娜·格里茂的狂想

——从巴赫到布索尼

日期:2009-12-20 作者:林达 来源:新民晚报

◆林达
   
    在上世纪,如旺达·兰多芙斯卡、罗莎琳·图雷克、塔蒂娅娜·尼古拉耶娃那样的女钢琴家,每人都曾有过演绎巴赫一时风光的荣耀。毫无疑问她们对巴赫音乐的传播有着跨时代的标志意义,她们的音乐会令人仰慕。
   
    然而在当今生活节奏加快,人心普遍浮躁的当代社会,开一场以巴赫作品的独奏音乐会便显得极富挑战,听众是否能接受?接受的能有多少?“疑问”虽存,却并不妨碍钢琴家们的行动。12月11日,法国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茂在上海大剧院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巴赫之夜”。
   
    格里茂首次献演申城,就让我们领略到她把握时代、捕捉人心的掌控能力。在传统的巴赫《平均律》以外,还参入布索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的“巴赫”改编曲,可谓一份“万花筒”式的巴赫逻辑编制。然而《平均律》所注重的理性顺畅与“改编曲”癫狂的技巧造作并没有产生矛盾的对立面。格里茂演绎的《平均律》,在延音踏板的控制下,音色具有幻想色彩,泛音与回响的巧妙运用令人感觉犹如管风琴一般。格里茂更注重每一个复调声部的音乐变化,以其变化来平衡声部间的逻辑,也更好地稳固了和声的对位意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6:10
当然,她也能敏感地捕捉巴赫音乐中的细节,巴赫在晚年创作中对于半音阶的“预言性运用”被鲜活地勾画出来,这在《前奏曲与赋格》(BWV889)中体现了出来。总之,她的《平均律》已进入了新的时代。如果说上世纪人们会争先恐后地去听图雷克的现场演奏,那么今天,我们不妨听格里茂的现场:不求非凡,但很容易让现代人接受。
   
    音乐会上,“改编曲”大获全胜。这个从19世纪以来,由李斯特发明的新型钢琴表现手法受到许多钢琴家的推崇,巴赫小提琴组曲中的《恰空舞曲》被许多钢琴家改编过,但最为著名的要属布索尼,改编者本人也在1922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录音。他常常按照原本单纯的主题动机,赋予作品新的表现力,使之成为一首技巧艰难,音响多元化的作品。不容置疑,这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所能加载的范畴。
   
    所以,格里茂在演绎这类“改编曲”时,无论是对演奏技巧还是在理解力上,都是一次革命。或许改编曲本身是“独裁者”,因为巴赫已经演变成布索尼。在音乐会上,她成功地表明了这一演变,她的技巧辉煌,不惜打破巴赫音乐传统的尘埃,让听众领略了巴赫的另一种不寻常演绎,并由此把音乐会推向高潮。
   
    从巴赫到布索尼,格里茂似乎向世人泄露了其双重的人格魅力。当她演奏巴赫的《平均律》时,人们依然记得她像浮士德那样诠释音乐文献中的《旧约全书》。然而当她开始演奏布索尼时,或许是被“后浪漫派”所“嗜毒”,她成了《浮士德》中的梅菲斯托。这种个性上的变化与不同的精神力量让她成为跨时空的狂想主义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6:23
[attach]945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6:23
出版:DG
编号:477 6248
    巴赫的作品就像是音乐中的圣经般神圣崇高。它们看似简单,但是表现力十足,在作品表现的曲式、声部技巧都是后世音乐家不断师法却难以超越的标竿。因此,许多音乐家,如莫札特、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布梭尼、古诺、肯普夫、史托科夫斯基、戈德伯格、斯特拉文斯基……都曾经把巴赫的作品改编成各式编制的版本。
    巴赫是能够让音乐家审视音乐与音乐之间关系的圣经,也是音乐家演奏技巧的试金石。法国钢琴家格里茂在她的这张专辑里收录了巴赫原创以及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布梭尼三名音乐家的改编作品,包括《钢琴十二平均律》、第一钢琴协奏曲、根据小提琴古组曲改编的《恰空》、管风琴曲改编的《前奏与赋格》等,透过原创作品以及其他作曲家眼中的巴赫,探索出巴赫作品能够触及每个人内心深处精神奥秘。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06:24
格里莫在采访中说:“巴赫对我来说就是圣经。”她的演奏被评论家称为:“clearly feels the music she performs very deeply . . . Grimaud lacks nothing in power, intensity or technical finesse . . . one encounters a sense of fantasy . . .”——即:能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有着不可估量的热烈能量和娴熟技巧。听者会像被梦幻击中般沉醉其中。
作者: bach111    时间: 2010-6-4 07:44
那是布索尼改编的,听过。普列特涅夫在卡内基现场也演奏了这首作品。切尔卡斯基弹得很好!
shinelb 发表于 2010-6-2 13:33

普列特涅夫在卡内基的版本感觉结构不够严谨,有些松散。
其实作品结构严谨和作品的自由想象没有矛盾的,就像诗歌一样。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4 11:26
本帖最后由 Roseknight_gao 于 2010-6-4 11:33 编辑

多谢shinelb早几年就在基点注册过了,好久没去了,费了好大劲找回来密码,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14:19
多谢shinelb早几年就在基点注册过了,好久没去了,费了好大劲找回来密码,哈哈。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6-4 11:26

基点上也有普列特涅夫的卡内基现场版本,音质要比15楼那个链接好很多。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4 15:01
普列特涅夫确实弹的非常随意,我还是喜欢庄重一点的演绎。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4 15:06
米尔斯坦也有钢琴版恰空的影像资料(是的我很清醒),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视频,好像是优酷。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