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抛弃偏执,回归音乐!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0:56
标题: 抛弃偏执,回归音乐!
今天早上在看优酷上的一个视频,大卫拉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巴赫小协和柴可夫斯基小协。有感而发。这个视频很精彩:http://v.youku.com/v_playlist/f4189941o1p2.html

从90年代开始发烧,经常想着音乐,一有闲钱就想着升级。好像生活中只有音响、唱片和网络一样。直到前几年迷上黑胶,又折腾一轮,耗费了大量金钱。今天反思,觉得不值。不过我不反对音响和LP这些的。我谈的纯粹是我个人的情况,可以看做一些生活体会。可能对一些朋友也有借鉴作用。尤其刚玩LP的时候,国内的LP非常昂贵,对LP的知识也知道得非常有限,就冒冒然上了黑胶,并且把CD机卖了。经过几年,对音乐的各方面都有不少体会。便又开始听CD,甚至也经常在网上听音乐。欣赏音乐的途径很多,不管是玩高档器材,还是听电脑音乐,都可以获得乐趣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今天我觉得自己变得理智很多了。但今天能领悟这些,我觉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不知大家是否有共鸣?
作者: rock    时间: 2010-6-2 11:01
我还是那个观点,听音乐实际上不需要太多金钱..无论是器材还是软件上..花更多时间去体会和享受音乐是一种幸福.当然我自己也是器材发烧友,升级折腾免不了,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1:15
玩器材和玩LP我都不反对的,只要经济能力不成问题。我只是说我的经历,其实目前我也是全面出击的,之所以说抛弃偏执,是说对某样东西不要过分迷恋,我对黑胶的迷恋曾经到了bt的程度(我是说我自己),但今天终于归于平淡,但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又怎会体会到呢?今天我仍然经常听黑胶的,但不再排斥其他载体,今天MP3我都喜欢听的。
作者: rock    时间: 2010-6-2 11:20
呵呵,现在最超值的音源还是CD,平均价格也就是50元/张,实在是超值.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1:35
现在有些CD大包,一般10几元一张,不知R兄能否接受?
不是说DG111,这是公认好的。我是说其他的?
作者: rock    时间: 2010-6-2 11:41
现在有些CD大包,一般10几元一张,不知R兄能否接受?
不是说DG111,这是公认好的。我是说其他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0-6-2 11:35


大厂的我基本接受..
作者: klavier    时间: 2010-6-2 12:06
lz谈谈迷恋黑胶到bt的地步是个什么样子?抱着黑胶睡觉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 13:17
说说无所谓,在公司收到黑胶马上回家听,不上班了。哈哈。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 19:20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2 19:26 编辑

非常欣赏版主现在对音乐的态度,我想这个论坛里绝大多数属于“音乐发烧友”,有别于“音响发烧友”。
由于“音乐发烧友”都是完美主义者,因此其中大多数对音响也颇为讲究。因此潜心于各种音响的测试,器材的调校,本也无可厚非。
但回到我们听音乐的本质问题,我想我们所以迷恋音乐是因为它们在情感上感动了我们,“音乐起于语言终止之时”,它用完全不同与言语和其他工具的方式,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情。而其中音响有一定的因素,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我们把测试调校器材的时间,用来多听听那些“出自心灵,但愿能到达心灵”的音乐,不同大师不同时间的录音,领略其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我想可能离音乐的本质更近些。
有时候听听柯尔脱的肖邦,巴克豪斯EMI时代的博拉姆斯,布什四重奏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这些遥远的声音和现在先进的录音相差甚远,可是内心的感动绝不少于DDD 的录音。此时一切已经消失,感动我的是音乐本身,不管我是用黑胶、CD,还是MP3。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6-2 20:10
顶一下大S兄!
作者: mm33    时间: 2010-6-2 23:42
有时候听听柯尔脱的肖邦,巴克豪斯EMI时代的博拉姆斯,布什四重奏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这些遥远的声音和现在先进的录音相差甚远,可是内心的感动绝不少于DDD 的录音。...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2 19:20



巴克豪斯在EMI有录音吗?真的还不知道啊,能否详解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3 02:23
巴克豪斯在EMI有录音吗?真的还不知道啊,能否详解
mm33 发表于 2010-6-2 23:42


老大:可能是这张:

[attach]941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3 02:48
非常欣赏版主现在对音乐的态度,我想这个论坛里绝大多数属于“音乐发烧友”,有别于“音响发烧友”。
由于“音乐发烧友”都是完美主义者,因此其中大多数对音响也颇为讲究。因此潜心于各种音响的测试,器材的调校,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2 19:2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谢谢兄台的鼓励和鞭策。音乐发烧友确实大部分是完美主义者。其实我把时间和精力专注于音乐,也有一个原因是我买不起顶级器材。音乐欣赏,我觉得我们对器材的要求,都会有一个类似的过程:产生兴趣、狂热、回归平淡的过程。我觉得音乐欣赏,最好还是把资源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器材能接受就可以了。当然,我们也理解器材发烧友。如果音乐和器材都能兼顾无疑是最理想的。共勉。

[attach]9420[/attach]

[attach]9421[/attach]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0-6-3 09:19
烧高难免偏执,也是一种激情,
回归是一种成熟,经历之后的丰富和淡定,
途中风景,都是需要把握的幸福。
怀念激情年月。
作者: mm33    时间: 2010-6-3 10:17
老大:可能是这张:

9419
shinelb 发表于 2010-6-3 02:23



S版,这张CD的LP版可都是在DECCA的LXT系列里的。

能否麻烦您看看CD的小册子里有关录音的信息?确认一下到底是哪家公司的录音。

我的这张CD很早就被一烧友豪夺去了,而LP上又缺乏有关录音的详细说明。

谢谢。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3 11:55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3 12:06 编辑
S版,这张CD的LP版可都是在DECCA的LXT系列里的。

能否麻烦您看看CD的小册子里有关录音的信息?确认一下到底是哪家公司的录音。

我的这张CD很早就被一烧友豪夺去了,而LP上又缺乏有关录音的详细说明。

...
mm33 发表于 2010-6-3 10:17


我帮兄台查了一下:

除了piano concerto No.2于1939年录制于Dresden外,其它录音都于1932-1939年在Abbey Road Studio No.1&3录制,而且据内页资料,均“transferred from 78s, and audio restoration carried out, at Abbey Road studios, by Andrew Walter and Simon Gibson”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是EMI的早期录音。
至于兄台所说的Decca版LP,我至今未见,可否传上一观。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3 11:56
烧高难免偏执,也是一种激情,
回归是一种成熟,经历之后的丰富和淡定,
途中风景,都是需要把握的幸福。
怀念激情年月。
尘客 发表于 2010-6-3 09:19

老兄玩唱片、玩器材很高烧,但我觉得正常的,不是偏执,因为你烧得起。其实MM33兄玩得起头版黑胶也很正常的,不是偏执。其实一般人经济能力可能都远比不上你们两位,如果再攀比和偏执,就是误入歧途了。理智听音乐,看米下饭。其实艺术是虚无的,我们不能一辈子活在网络里,也不能一辈子活在音乐里,因为这些都是虚幻的,我们应该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3 11:58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谢谢兄台的鼓励和鞭策。音乐发烧友确实大部分是完美主义者。其实我把时间和精力专注于音乐,也有一个原因是我买不起顶级器材。音乐欣赏,我觉得我们对器材的要求,都会有一个类似的过程 ...
shinelb 发表于 2010-6-3 02:48

深有同感,我想兄台和我一样,在专注于音乐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会因为1%音质的提高而掷下超过100%的投资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3 11:59
S版,这张CD的LP版可都是在DECCA的LXT系列里的。

能否麻烦您看看CD的小册子里有关录音的信息?确认一下到底是哪家公司的录音。

我的这张CD很早就被一烧友豪夺去了,而LP上又缺乏有关录音的详细说明。

...
mm33 发表于 2010-6-3 10:17

请兄台等几天,我现在不在深圳。我回家看后再向你汇报。
作者: mm33    时间: 2010-6-3 14:46
我帮兄台查了一下:

除了piano concerto No.2于1939年录制于Dresden外,其它录音都于1932-1939年在Abbey Road Studio No.1&3录制,而且据内页资料,均“transferred from 78s, and audio restoration carried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3 11:55



多谢老兄!

在LP里,还真的没有见过巴克豪斯在EMI的录音,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3 14:48
深有同感,我想兄台和我一样,在专注于音乐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会因为1%音质的提高而掷下超过100%的投资的。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3 11:58

其实很多音乐发烧友更加舍得花钱。因为他们对古典音乐更加敏感、更加熟识,他们更加认识到器材的重要性。基本上是播得好各种类型的古典音乐的器材才是优秀的器材。这个其实音乐发烧友有很多很明白的。我在90年代玩的器材就是4W元的(在当时不算便宜的,后来2000年初玩的KEF如果按正常价格,光是这对音箱就是4W元级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器材才相对播得好古典音乐。所以如果经济能力允许,在高烧的时候花钱是毫不犹豫的。但今天,也换过几次器材,新鲜过后一样的,对器材的追求是不断上升的。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足常乐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3 15:25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7 13:06 编辑
多谢老兄!

在LP里,还真的没有见过巴克豪斯在EMI的录音,呵呵。
mm33 发表于 2010-6-3 14:46

兄台收藏的黑胶不错,本人虽然不玩黑胶,但曾经聆听过一些,其独特音色确实不凡。
由兄台上传图可知,EMI和Decca版的Brahms是不同的录音版本,Decca版concerto No.1的指挥和乐团(就唱片上所写)是Karl Bohm/VPO,而EMI版则是Adrian Boult/BBC symphony Orchestra, 而piano concerto No.2 Decca 版是Carl Schuricht/VPO, EMI则是Karl Bohm/Sachsische Staatskapelle, 我推测Decca版的录音应该在50年代。
EMI版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录音早,更能反映Backhaus真实的技术,而且多出了很多曲目,特别非常具有Brahms 深沉、内在气质的晚期的钢琴小品op.116-119.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3 15:59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3 16:05 编辑

补充一点,EMI的早期录音确实是一个宝库,但是其转录很有问题,相对来说reference 版还好一些,但也存在去噪太过,使声音干涩,空间感极度丧失,可能是EMI的转录工程师非常不喜欢“炒豆声”,抑或是对于大众接受程度的忧虑而采取的一种折中方式,在我则是一大遗憾。
看到很多论述pearl和其它公司的历史录音处理要好过EMI, 本人也费力寻找到一些音源,听下来确实如此。但我有一个疑问,EMI公司拥有这些历史录音的母带,而其它公司的历史录音音源又如何得到,是间接转录自EMI早期发行的唱片,还是向EMI购买或租借母带使用?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3 16:17
其实很多音乐发烧友更加舍得花钱。因为他们对古典音乐更加敏感、更加熟识,他们更加认识到器材的重要性。基本上是播得好各种类型的古典音乐的器材才是优秀的器材。这个其实音乐发烧友有很多很明白的。我在90年代玩 ...
shinelb 发表于 2010-6-3 14:48

版主所言极是。成名的钢琴家都用斯坦威、贝森多夫等名琴,想是同一道理。
作者: mm33    时间: 2010-6-3 17:32
23# 广陵散

广陵散兄,多谢回复!

诚然,您贴出的巴克豪斯的CD与我手里的LP确实不是一个录音。在当初这张CD还在我手里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喜欢,但EMI的78转制得太次。改听LP后,曾找寻过这个录音,但无论是78转,还是33转,都不曾见过。很怀疑当初EMI的REFERENCE系列是否是从别处弄来的版权录音来转制的。在EMI的78转转制的COLH系列,见到了夏里亚宾、吉利、伊丽莎白.舒曼、克莱斯勒、施纳贝尔、瓦尔特、科尔托、卡萨尔斯....等等很多78转时代的音乐大师们的录音,唯独从未见到巴克豪斯的。现在已经不再有非找到当初的EMI版的LP的冲动了,估计也找不到了。其实,虽然巴克豪斯在50年代中叶确实已经开始了衰退,但就这样,50年代初期的DECCA还是真实记录下了这位不朽的德奥钢琴巨匠的风采。这对我等而言,已经足够了。

再一次谢谢老兄的指正。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3 17:37
买器材其实是买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其实器材不一定一定要达到几十万才合适的,舒存老兄定的价位是12万,有一定道理,过得去,但不够HIEND。我定的标准更低,4、5万就很不错了。关键不是你的器材是多少钱,而是你是否喜欢?有些朋友已经很HIEND了,但还要不断升级,也许是器材不合口味。我觉得人对声音是有一定要求的。有些人一般的器材就很满足了,就能安心听音乐了。有些人却换了又换。结果雪球越滚越大,有钱还好办,如果是经济一般就很麻烦了。对雨后初晴的超五,很多人都觉得可以听一辈子了,但有些人根本就看不上。这些问题值得想一想。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3 18:50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3 19:04 编辑

25# mm33
兄台音乐唱片资深人士,在下岂敢言“指正”,互相交流而已。
兄台收藏LP甚至是SP, 相信有很多历史录音宝藏,尽管不少有CD的转录,但就我上贴所述,转录效果,特别是EMI等大厂的制作(飞利普的“No noise”系列历史录音更为极端),总体说来不尽如人意,而最令人感叹的是,这种转录的缺陷不是出于技术原因,而是由于唱片公司、转录工程师的音乐理念,以及商业利益的考虑等因素,这我想是CD时代的一大遗憾。
巴克毫斯的Deeca录音我也非常喜欢,可惜的一直没有买到50年代初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前些日子花了很长时间从veryCD上下载,在电脑上播放聊以自慰。
作者: mm33    时间: 2010-6-4 12:30
25# mm33
兄台音乐唱片资深人士,在下岂敢言“指正”,互相交流而已。
兄台收藏LP甚至是SP, 相信有很多历史录音宝藏,尽管不少有CD的转录,但就我上贴所述,转录效果,特别是EMI等大厂的制作(飞利普的“No nois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3 18:50


广陵散兄客气了!

在论坛中发言多了,就也成了“资深”了,呵呵,其实也还不敢说是否已窥西方古典音乐之门!

SP收了些,只是不知如何能重播好她们。郁闷啊!

很难理解为什么EMI转制的78转,不如珍珠和比都非转制的好!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6-4 14:33
当今转制黑胶历史录音第一高手当属盲人天才 Ward Marston,BMG、Peral都有他的身影在里面,以他姓命名的Marston公司可谓历史录音转制第一重镇,但现在大量转制早期声乐方面的东西,最近可能要推出肖邦一系列的东西,看了一下包括罗森塔尔、帕德列夫斯基、帕赫曼等等。
Marston现在的唱片据说每一款只出少量,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4 19:43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4 19:48 编辑
当今转制黑胶历史录音第一高手当属盲人天才 Ward Marston,BMG、Peral都有他的身影在里面,以他姓命名的Marston公司可谓历史录音转制第一重镇,但现在大量转制早期声乐方面的东西,最近可能要推出肖邦一系列的东西,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6-4 14:33

历史录音的转录真是很有讲究,以后看到Ward Marston君的作品我要留意了。
即使同是EMI版的历史录音转录,不同的版次也有不同表现。试举一例:
[attach]9458[/attach]
[attach]9459[/attach]
前者为casals 三重奏的EMI reference 版曲目为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舒伯特降B大调三重奏,发行时间为1988年;
后者是casals 三重奏EMI reference 合集,曲目包括以上2作品,并多出很多其它作品,发行时间为1991年;
相信很多乐有拥有或听过以上的著名唱片,这里我仅仅比较一下其转录后的音质;
由于是20年代录音,前者保留了很多早期唱片的“嘶嘶”声,也就是乐友常说的“炒豆”声,而保留了吵豆声的同时,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声音特质也被较大程度的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细听出柯尔脱钢琴音色的变化,空间感也较为真实,20年代录音达到此程度已属不易,应该说这是EMI公司一张成功的历史录音转录;
而聆听后者同样的曲目,发现“吵豆”声被大大降低,而乐器的音色变得暗淡无光,干涩枯瘪,空间也象被压缩过一样非常不自然,个人以为和前者转录水平不在一个档次,这可是一家公司的一个系列啊!
再看内页录音信息则更值玩味,前者仅仅简单描述为“Mono/digitally remastered”,没有音源来源和转录工程师的名字;后者则较为详细“transferred from 78s, digitally remastered & audio restoration and editing carried out at Abbey Road studios by Charles Levin”; 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经过工程师精心“audio restoration and editing”的后者表现竟然是如此不堪,难道restoration and editng 是为去除噪音而牺牲了录音的空间感和乐器的自然声,前者表现好的原因难道是没有进行restoration and editing? 其音源又是什么,难道是master tape?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0-6-4 20:29
买器材其实是买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其实器材不一定一定要达到几十万才合适的,舒存老兄定的价位是12万,有一定道理,过得去,但不够HIEND。我定的标准更低,4、5万就很不错了。关键不是你的器材是多少钱,而是你是否 ...
shinelb 发表于 2010-6-3 17:37

如果再换器材,您会怎样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20:33
如果再换器材,您会怎样换?
牛仔 发表于 2010-6-4 20:29

很简单,金驰的旗舰或者顶级的MBL,但这恐怕永远不可能实现。
只能假日去音响公司听听。哈哈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0-6-4 20:40
哈哈。有意思。
我朋友哪有,马克33分体电源推。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20:4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6-4 20:54 编辑

不过说实话,我现在的器材很一般的,没有什么特色,
但比较全面,规模感可以,动态不错,场面还可以(尤其在听黑胶的时候),
但声音不够细腻,味道也不高贵。因为无法升级,
所以也就知足常乐了,目前听音乐还比较耐心。
就是对CD机不满意,换掉CD机基本上能听几年了。
总之,凑合着听吧。现在早上经常听电脑音乐,
方便,资源性丰富。就是优酷那些。也乐在其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4 21:08
如果一定要说我的系统有什么优点的话,
我想来想去感觉有两点:
1、听LP室内乐非常满意,音色好,乐器分离度也过得去。
2、大动态比较好,大音箱基本上被推爆,听大动态的黑胶比较满意。场面感还将就。
但声音不够细腻,如果要变得细腻,估计要推倒重来,目前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不过也习惯了,也不是太嫌弃就是了。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0-6-4 22:28
没必要去嫌弃,玩好自己手中的器材就可以了。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0-6-5 00:25
几千元的音响也能触及音乐的灵魂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5 03:25
没必要去嫌弃,玩好自己手中的器材就可以了。
牛仔 发表于 2010-6-4 22:28

兄台说的是,对器材的追逐会令人冷落了音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5 03:27
几千元的音响也能触及音乐的灵魂的。
旱天雷 发表于 2010-6-5 00:25

同意,在90年代初用的就是几千元的台式组合音响,那时听得更投入。
作者: ast123456    时间: 2010-6-5 09:54
几千元的音响也能触及音乐的灵魂的。
旱天雷 发表于 2010-6-5 00:25

很有道理!
作者: xiaobei    时间: 2010-6-6 04:40
偏执的形成可能与很多原因有关,可以从生理学上去解释。就像一个人天天吃白米饭,如果您要他改吃红薯,肯定不行,但如果您要他一天吃白米饭,一天吃红薯可能就能改变过来。哈哈,说笑的。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