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收集散落的古代遗响-国鹏和他的古琴老录音CD收藏(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8 12:01
标题: 收集散落的古代遗响-国鹏和他的古琴老录音CD收藏(转载)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 16:12 编辑

有感于国鹏对古琴音乐的痴迷和保护珍贵遗产的拳拳之心,特将其两篇博文转载如下,并不认同其全部观点,但尊重作者起见,一字不易:

    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卷力。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节选自(晋)嵇康-琴赋

    作为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经常有人问我:“你每天都在节目里向大家介绍世界各地排行榜上最热门的流行音乐,如果只能在所有国家不同时间的音乐种类其中选一个的话,你会怎么选择呢?”每当这时,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两个字:古琴。

    8年前的一天,在逛唱片店淘盘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张CD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本辑CD中,弥足珍贵的是陈雷激先生所用之琴为宋代名琴-“琅石泉”。据悉,此琴已被一台胞倾其一生积蓄购得珍藏,本专辑愿以此作为高山流水之知音”,当时我很好奇:用1000年前的乐器演奏的中国古乐是什么样子呢?是什么样的音乐让这位台胞甘愿倾其一生积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买下了我的第一古琴收藏CD,花费十元,从此开启了我的古琴收藏之路。学生时代的我,囊中还比较羞涩,而唱片店里的包装精美的香港雨果和龙音系列古琴CD都在百元上下,每次去唱片店,就会把它们拿在手上反复抚摸,想象有哪一天把它们全都买到手,之后在家里放给自己听的样子。每当大学兼职打工挣了钱以后,都会去那里奢侈一笔,还记得一年生日的时候,特意给自己买了将近200块钱的吴景略古琴艺术双张CD,喜不自胜!

    后来大学毕业,考进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里有庞大的音乐资料库以供查询拷贝,工作后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买起CD来就可以从容一些。2006年初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唱片店的架子上,古琴CD已经被我买光了,而且以前因不感兴趣而没有买的CD现在也已经找不到了。我当时就立刻意识到,这些东西如果再不收集,以后就更没有机会见到了,很多古琴唱片因为销量很少的原因永远不会再版了,而在网络上可供下载的古琴录音也很少,即使有也不一定是那些最有价值的,很影响大家正确的对待我们中国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没有了传播的载体和介质这些东西会不会以后失传呢?我们通过中国历代流传有绪的文字,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体系,但是我们却只能从文字中去想象孔子演奏古琴,多郁闷阿!要知道音乐要是不能听的话,一切都是徒劳!所以说,作为音乐来说,能够找到不损失音质,可以长期保存的介质非常关键。当时,我马上回家统计了一下,大概有60张左右的原版盘。说句实在的,没买的唱片大都是演奏风格我暂时不是很欣赏,或者说还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的,但是既然我已经买到这个地步了,那就还不如继续买下去,不管这个流派或是演奏家我是否喜欢。我不可以坐视这些东西就这样散失下去!

    古琴音乐从来都是非常小众的事情,早在唐代的白居易就在自己的诗作《废琴》里面感叹过: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唐代诗人.刘长卿也在自己的《听弹琴》当中这样描述古琴在唐代的倍受冷落:“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在近代,古琴音乐及其演奏好几次已经濒临失传,尤其是文革时期,但是依然这样穿越时间,历经磨难,顽强的生存下来,我既然喜欢古琴,又有便利条件去购买,还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在年轻人当中产生一点有限的影响力,看到这种状况,为什么不负起责任来呢!我们中国从来就不缺这样的人,我当然很渺小,也没什么资格,只能尽我最大的热情和努力的在有效的范围内去呼吁收集和传播,仅此而已,只要我活一天,这事情就做一天!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真正有意识的开始进行古琴唱片收集工作。
    第一,先后通过唱片邮购,网络淘碟和托朋友从中国各省市以及国外带回,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而且尽量把拷贝和mp3音质的资料全部换成原版的CD。一位英国朋友在当地唱片店购买了的美国新世纪音乐厂牌REAL MUSIC下出版的李祥霆即兴古琴演奏唱盘《睡莲-THE SLEEPING LOTUS》,并给我邮寄回国,总费用高达300人民币之多。

    第二开始着手整理《国鹏藏中国古琴cd音乐目录大全》,并且通过自己微薄的影响力,不断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和最新收藏,请求各位高人进行转载和增补。消息一发,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被我的诚意打动,马上给我发来了信息,告诉我各种购买渠道,亲自通过网络和快递为我传送音乐资料。这其中,有一位来自于天涯海角的琴友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他不仅给我指点了今后的收藏之路,而且一直无私的把自己珍藏的古琴资料不断的传递给我,出于对他的保护,恕我在感谢他的时候隐去名字。

    第三,积极地和与我志同道合的琴友whzxl一起搜集新出版的古琴CD信息,或者浮出水面的老录音,我们甚至亲自拜访琴家,并且作为资料保存录下他们的现场演奏。

    于是经过我短短的一年不惜任何代价的搜寻,在大家的帮助下,先后搜集到了中国境内已出版的唱片和音频资料实物近200余张正版CD,近百首未从未出版过的珍稀老录音单曲,港台,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已出版的古琴音频和视频录音单曲二百余。(恕不详列)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8 12:03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18 12:14 编辑

虽然这样,我却还有两大遗憾。

    第一,关于台湾地区琴家的录音资料,我现在掌握的资料很少,整个中国内地对于台湾地区的古琴历史和现状研究的都很不够。去年得知一名台湾籍琴人在上海教授古琴,我曾经写去长信: “两岸分离多年,政治现实如此,非一时之力可改。但琴本同根,台湾古琴诸贤早前亦无一不师从内地各派,而我竟无力只身前往台湾购买,每想至此,无不扼腕痛惜,现所辑目录当中几乎无一台湾琴家的音源CD。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使我中华古琴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台湾声音公之于众,于内地传播,此举善莫大焉。”希望台湾琴人看到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我完成这个收集愿望。

    第二,敦促文化部和中国音乐研究所要好好的为世界和中国保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珍贵老录音,并尽快出版发行,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古琴音乐的真正本源的风采与价值。

    1956年,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曾经带领王迪等人赴全国廿一个省市开展古琴音乐的采访调查,访问了八十六位琴家,搜集270多首琴曲。但是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出版发行和妥善的保护。

    音研所不但藏有琴家绝世遗存的珍贵录音,同时还有很多古琴大师当年的手稿,相片,遗物等,而他们却尚未对大部分的老录音进行妥善的保护工作,任由磁带模糊变声,照片手稿褪色腐烂。(当然,我想这些问题他们可能也会有处于自己境界的尴尬与难处,中国其他的宝贵声音遗产莫不如是,就更不要说古琴了,但事实是如此!)

    内地虽然在文革以后出版了不少盒带,如我收藏的1982年中唱出版的吴文光-《潇湘水云》(已转成CD音频无损格式),但磁带本身亦不便保存音质。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一直到1994年的时候才出版了中国内地第一张古琴CD唱片,这个系列被内地琴人成为老八张。而香港雨果公司却早在1987年的时候就抢救式录制出版了CD广陵琴韵(一)-张子谦专辑(张大师于1991年逝世)。

    已知最早的古琴老录音(被转成CD音质无损格式并公开发行)更是1946-1948年间由英国百代公司录制的郑颖荪和徐元白两首古琴独奏,此CD资料收录在美国ARBITER 唱片公司于2001年公开出版发行的lost sounds of the tao-chinese masters of the guqin in historic recordings-LO KA BING 失落的道家琴声-卢家炳古琴历史录音专辑中。
   
(特别说明,最早存世古琴录音记录有所更改)张友鹤-平沙落雁-20世纪30年代英国百代公司录制-原长4:58,实际演奏长度4:40,王心葵传授-龙吟馆琴谱-此录音为现存最早的古琴历史性录音 录音为WAV格式,古琴蜡转唱片翻录,其他资料不详,国鹏收藏。
    再次更新: 德国民间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for Folk Arts从德文转译),收藏有1912年休伯特 缪勒(Herbert Müller)在中国录制的《平沙落雁》、《高山》、《普庵咒》、《四大景》四首古琴曲的腊筒录音,演奏者徐律远(音译,有可能姓许,名字或为他字)是皇家乐队的盲人指挥。严晓星《高罗佩以前的古琴西徂史料》里面有记述,唐世璋的网站上也有相关介绍http://www.silkqin.com/11misc/muller.htm。不过此录音尚未找到。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8 12:05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18 12:14 编辑

中国音乐研究所作为国家机构,理应尽快按照发放有关保护专项资金,本着对全世界全人类遗产负责的态度,把所有的珍贵的老琴家老录音进行转录保护和开发,并且公众于世,以不负古琴世界遗产称号之重托。但遗憾的是,每分钟转录收费300元,(2004年价格),真可谓一曲千金!而且这个还是对已故老琴家的直系后代,其他无关人士更是无缘染指。

    已故著名琴家的后人在准备整理出版其遗著手稿的时候,曾希望把大师生前在音研所的录音一并出版,以真正全面的展现大师生前的古琴风采。但终因其索价甚高,后人最终被迫放弃出版CD计划。

    而自从2003年古琴成为中国第二个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后,古琴似乎开始“热闹与繁荣”起来。音研所也逐步抬高了珍贵老录音的版权出售价格,中国两大最好的古琴录音出版公司之一香港龙音公司因为古琴微弱的市场和受众,和音研所版权价格的愈演愈烈,最终出于市场生存的考虑,暂时停止了老录音的数码性处理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以后龙音改与上海海文音像出版社进行合作出版开发新生代年轻琴家,而放弃了以前整理出版内地老录音的传统。

    香港雨果公司26张经典古琴唱片当中的24张都出版制作于1987-2002年间,2003-2006年仅出版2张CD, 其中-杨丽宁的《梅花三弄》还是1999年的录音,2005年进行的后期制作,这其中易有伍对于中国古琴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可以永载史册的。

    (于此补插一句,音研所所藏的大部分古琴资料由于当时本身的录音设备的问题,现在已经很多模糊不清,难以重现古琴风采,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很多问题也是悬而未决,总之这些问题取决于我们国家整体对于文化的保护力度,而不是江泽民简单的听一次梅日强古琴演奏会之后的赞扬就可以解决的,既然我们的政府暂是做不了,那么我们民间的事就不能坐视不管!古琴兴亡,匹夫有责!)

    写到这里,我想起黄永玉在接受采访回忆沈从文的时候,曾经说过:沈从文喜好文物,也不惜金钱去购买文物。尽管经济上不十分宽裕,但只要力所能及,他就会买来。当家里的住房也快被这些“宠物”占满时,沈从文也会给它们找到新的去处。不是卖掉换钱,而是送人、捐赠。北京大学博物馆系陈列室中的不少文物就是沈从文所捐赠的。(沈从文说)把文物当成自己的东西是要被历史笑话的。

    对于自己的古琴录音收集,我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这些代表着中国最后一批传统琴人巅峰演奏水平的珍贵资料能够完好无损的集中保护传承下来,并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和推广,全面地向世界展现古琴个个门派鼎盛时期的风采。

    正像成公亮先生所说的那样:“现在在中青年琴家中已经出现了一个散于东西南北,但是风格和技巧却很相似的演奏群体,古琴的深层次蕴含已经明显单薄,个性风格也不强劲。现代弹琴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对于琴乐的本质,真谛的认识和掌握却越来越困难。”在这个看似“热闹繁荣”的传统文化复苏的新时期,近三十年来,我们却比以中国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速的抛弃和破坏传统,作为中国传统之一的古琴音乐更是再所难免。作为中国文人最精致心灵的音乐体现-古琴,如果今后完全变成了现代西方音乐中的贝司和中国音乐中的古筝,对于中国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文化精华是一次巨大沉重的打击,古琴将不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世界要把中国古琴作为遗产重点保护起来。中国古琴音乐的令人担忧的现状不得不说与老录音与传统古琴演奏技法的长期不见天日有很大关系,连传统都没有见过和听过的琴人,又如何指望他们去保护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好在自己精心制作的《国鹏藏中国古琴cd录音音乐目录大全》已经在网上开始流传,这里面张张都凝结着我和其他志同道合之人的心血,个个背后都有着不寻常的流传传承故事,每写一个黑色的名字,就意味着我已经收集到了正版古琴cd实物;每写下一个红色的名字,就意味着无论多长时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尽心竭力,不计成本的找,希望这些珍贵的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资料能够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留给我们的后人,留给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古琴,听到那些远古美妙的心灵声音,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一代,我们绝对不能把这宝贵的遗产就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而我的这些努力,相信终将有它实现意义的一天。

    我今后一定会做成一个包括所有唱片编号  封面内页封底所有照片集锦  曲目列表  时长传谱  流派  打谱者演奏用琴 配器/制作人曲目注解  出版公司录音师录音时间地点价格  曲目采样格式录音类型(清晰电声处理历史录音整理)音乐下载地址 演奏者资料介绍等等信息在内的综合目录。

    后记:本文原为杂志约稿,后因前期沟通不够,偏离主题,未得发表,故而在此一写。如读者遇有益于古琴音源收藏之人或事,请电邮至djguopeng@126.com,先行拜谢。

DJ国鹏藏中国古琴cd录音音乐目录大全网络固定网址,有新盘进入就
会更新,各位在转载的时候,粘贴地址即可,正在全面重新整理中
http://bbs.hitfm.cn/index.php?showtopic=22139
(以上图片仅为作者收藏古琴录音cd实物的一部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2eda88010009pk.html) - 收集散落的古代遗响–国鹏和他的古琴老录音CD收藏_DJ国鹏之魏晋风度_新浪博客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8 12:08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18 12:12 编辑

与许健在北大令人扼腕叹息奈之若何的一次雅集

    今日欣然前往北大古琴雅集,放弃了参加香格里拉饭店JOHNNY WALKER威士忌品酒会这个很好的社交机会,没有遗憾,能亲眼见到许健老先生,值!(回想起来,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个人的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其实关键就在于你自己对于世间无数繁杂事物和各种岔口的抉择,你对这两件资源的利用态度和消费行为决定了你的人生最终将会怎样的方式度过。) 50年前,许健老先生恰逢壮年,与王迪女史随同查阜西老前辈代表中国音乐研究所遍访全国九大门派近百名琴家,录下1500多分钟的珍贵音频资料,由于这些大师现在相继作古,而很多现代琴家无论是从底蕴还是神韵上都难以望其项背,所以这些历史性录音显得极为珍贵,琴界把中唱公司从这里发掘整理的精选唱片叫做 “老八张”。

    50年后,我在这里见到了这位依然精神矍铄的老先生-许健,心情十分复杂,轮到提问的时候,我压抑着自己激动的情绪,一下子站了起来,问许老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五十年前的劳动成果在音研所慢慢腐烂,心里是一种什么心情?现在古琴界有没有人在为这件事情奔走相告,抢救整理这些录音,把剩下的绝大部分开盘带转换成CD音源,要知道,对于音乐来讲,声音的传播是要靠媒介的。音研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古琴的人,但是他们却懂得把这些珍贵的东西封锁起来,对外克以重金,一分钟300元转录费(2004年价格),而且对其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在古琴被定为世界口头非物质遗产之后。

    我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就像我自己在现场说的一样,之后全场鸦雀无声,大部分人表示叹息后,当然我想他们也就仅仅只是一声叹息。许老师好像也很激动,他说他非常理解我现在的心情,但他对此表示无能为力,毕竟他已然80多高龄,奈之若何!能利用自己睡觉和吃药的时间来给我们开个简单的讲座就已经很幸运了,今天本来说由于身体状况不弹琴的,结果还是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弹了一首段短小精悍的良宵引,能感觉出来管平湖对他的影响。

    回家坐在电脑旁,我边写边想:除了古琴以外,中国还有多少珍贵的遗产就这样被我们这些不肖且愚的子孙们白白扔掉,还美其名曰破旧立新。我中华民族历代如此!伏尔泰说过一句经典: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没有两样!

    古琴历史性录音的最终命运会因为某些人的存在而改变吗?我在反复的问着自己…

    尾音:卧琴挽云一直在坚持着《中国古琴》这份完全是琴友自费办的报纸,我们中国被全世界珍视的宝贵遗产却寒酸到每一期报纸的出版发行经费都要靠从琴人那里化缘而实现!(古琴在各地的刊物大抵如此)她跟我说:这个报纸既无广告又无固定工作人员,每期都是大家自己贴钱做 当他们想停刊的时候,李祥霆说,我们中国古琴界难道连一份自己的报纸都出不起了吗,自此,每期都给报纸寄自己的钱。我在报纸一角的捐款名单当中还看到了很多琴家,其中江苏已经花白头发的老琴家汪铎的名字还在其列,作为晚辈的我们,看到自己爷爷辈的老人依然在为古琴捐款办报,不知各位作何感想?

    在下作为北大古琴社的编外社员,历经三代社长,现在早已成了骨灰级人物,三度在治贝子园北大人文教室碰到同为骨灰级别的老琴友邝剑菁,不胜感慨!今天一下午都在给她刻录古琴CD,交到她手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也能分享她的那份快乐。我想这也是自己受惠于其他无私琴人馈赠的另一种薪火传递吧。

    附录许健讲古琴纲要:

    中国古琴音乐的几大特点:一,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琴曲很早就有标题性。二,一种民族音乐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密切结合到如此地步,举世罕见。三,琴曲主要表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超脱审美取向,琴曲的主流不适宜表现叙事性题材,适合表现诗词歌赋的音乐意境。四关于古琴意境-清微淡远的解释清晰清楚,微小细致,淡泊中和适度,意境深远,意犹未尽。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2eda88010003oh.html) - 与许健在北大令人扼腕叹息奈之若何的一次雅集_DJ国鹏之魏晋风度_新浪博客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18 16:20
不太懂学习中~~~
对琵琶还算有些极其浅薄的了解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8 17:19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18 17:40 编辑
不太懂学习中~~~
对琵琶还算有些极其浅薄的了解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6-18 16:20

呵呵,真正“懂”古琴的人当下还不多,在下自一学琴同学引荐听古琴也有几年,也只能说是“极其浅薄”的“了解”。
兄台感兴趣的话,在不揣浅陋推荐一下,必从以下唱片开始
1 中唱老八张
2 龙音古琴历史录音系列
3 雨果古琴系列

帖图随后奉上。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8 17:24
1 中唱古琴老八张

[attach]9936[/attach]

    古琴卷系列共计八张CD,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这套音乐汇集了诸多琴家的经典作品,个别艺术家尚在,很多已经作古,所以对爱古琴音乐的朋友和研究古琴音乐,都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珍贵曲目,值得我们永久流传,弘扬我们的中华深远文化。古琴界称之为“老八张”。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领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各地86位琴家琴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并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不可复得的琴曲钢丝录音资料。这“老八张”唱片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限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录音并非尽善尽美,但对后学者而言,如此原汁原味、醇厚无华的琴乐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聆听的。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8 17:26
2. 龙音历史录音系列
http://bodelaier.blog.hexun.com/38228743_d.html
发个链接,做得很好,还可以在线试听。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8 17:27
3. 雨果古琴录音
http://bodelaier.blog.hexun.com/38228665_d.html
同上。
作者: cantabile    时间: 2010-6-18 23:16
这么老的的帖子,四五年前网上到处都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19 04:06
一直忽视对古琴的学习,现在学习估计还来得及。呵呵。
作者: op25    时间: 2010-6-19 05:17
虽是转帖,但对我等菜鸟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作者: bach111    时间: 2010-6-19 06:06
广陵散兄能谈谈如何入门吗?谢谢!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19 13:40
呵呵,真正“懂”古琴的人当下还不多,在下自一学琴同学引荐听古琴也有几年,也只能说是“极其浅薄”的“了解”。
兄台感兴趣的话,在不揣浅陋推荐一下,必从以下唱片开始
1 中唱老八张
2 龙音古琴历史录音系列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18 17:19



多谢前辈的推荐,还特意为我帖图,实在有些不好意思
我一定抽时间去上海书城兜兜贴图的唱片,届时汇报战果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19 13:42
两个链接好像有些问题,但是无妨,雨果的古琴唱片我虽然没有买过,但是对封面还是有些印象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19 13:44
广陵散兄能谈谈如何入门吗?谢谢!
bach111 发表于 2010-6-19 06:06


对啊,广陵兄能不能谈谈重要曲目和怎样分辨演奏的好坏?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9 14:00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19 16:34 编辑
广陵散兄能谈谈如何入门吗?谢谢!
bach111 发表于 2010-6-19 06:06

个人结合聆听的经验,谈些粗浅的看法:
   
    对于听惯了西方音乐的耳朵,要接受古琴清微淡远的声音(就其总体风格而言,亦有少数慷慨激昂的作品),不是很容易的事,虽然这些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声音。在下初听古琴时,也是不得要领,兴趣索然。

    因此初听时建议接触一些旋律流动性强,变化相对丰富,带有某些华采段落的作品,如管平湖演奏的“流水”,既是古琴的代表作品,又有表现水流湍急的“七十二滚沸”,技巧表现力上颇为吸引人,可作为入门曲目;其它作为入门曲目的还有吴景略演奏的“潇湘水云”,此曲于描绘云雾遮掩的山水风光,抒发内心的愤懑,潇洒飘逸,寄托深远。此外还有“”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或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或是曲调优美流畅,也可作为入门曲目来听,以增加聆听的兴趣。
   
    至于一些曲调古老,表情平直的作品,如“碣石调幽兰”、“白雪”、“获麟操”,以及后期过于讲究弦外之音,韵多声少的作品,如“墨子悲丝”,“渔歌”、“樵歌”等,虽然深得古琴清微淡远之旨,但似乎不太适合初听者。

    还有一点个人的看法,古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乐器,千年来口传身授传承不断,因此听古琴必听大师,必听丝弦(蚕丝弦,现在琴人普遍采用钢丝尼龙弦,音量扩大但古琴特有的古朴悠长的声音遭到极大破坏)。古琴大师中特别推荐管平湖和吴景略,前者古朴苍劲,为古琴正音,后者清逸华丽,开一代新风 ,绝对不可错过。
作者: rock    时间: 2010-6-19 14:07
支持中国古乐...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9 14:19
支持中国古乐...
rock 发表于 2010-6-19 14:07

谢谢R兄支持。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6-19 14:30
[attach]9949[/attach]

这套碟买过超过十套送有缘人。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9 14:32
9949

这套碟买过超过十套送有缘人。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6-19 14:30

这十个有缘人有福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6-19 14:42
一直很喜欢古琴,国内制琴不出世的第一高手何明威先生与我还算是往年之交,听他讲当年蜀派琴界那些往事很有意思。

昨晚还在听查阜西的琴歌,今日再也没有那种韵味了,一把地老天荒的嗓子吟唱出旷世的寂寞与宁静。古琴只适合独赏,那是人琴之间的对话,是华夏文明最高妙的成就之一。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9 14:46
一直很喜欢古琴,国内制琴不出世的第一高手何明威先生与我还算是往年之交,听他讲当年蜀派琴界那些往事很有意思。

昨晚还在听查阜西的琴歌,今日再也没有那种韵味了,一把地老天荒的嗓子吟唱出旷世的寂寞与宁静。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6-19 14:42

说得太好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6-19 14:58
听老一辈琴家的演绎,仿佛世界可以独立出一个空间来包容听者似的,状态好的时候,沏一壶清茶独饮,耳边琴韵飘渺,旦有清风徐来,或斜阳细雨,人已遗世而独立,自谓曦皇上人是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19 15:12
听老一辈琴家的演绎,仿佛世界可以独立出一个空间来包容听者似的,状态好的时候,沏一壶清茶独饮,耳边琴韵飘渺,旦有清风徐来,或斜阳细雨,人已遗世而独立,自谓曦皇上人是也!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6-19 14:58

兄台真性情中人,清茶琴歌,斜阳细雨,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如再有红袖添香,则更为绝妙。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6-19 15:24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6-19 21:48 编辑
兄台真性情中人,清茶琴歌,斜阳细雨,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如再有红袖添香,则更为绝妙。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19 15:12


呵呵,古琴不敢常听,沉迷其间比之西洋古典还让人意志散漫,斗志全无!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0-6-19 19:30
天籁古音何处寻,悠悠七弦觅知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0 02:46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秦晋之好缘于古琴一曲《凤求凰》,心心相印。
伯牙在子期病逝后,毁了古琴,肝胆相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0 03:09
奉上范宽的中国画一幅,助助各位高人的雅兴:

[attach]9962[/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6-21 04:28
添一幅清早期张凤《月下抚琴图立轴》

[attach]9973[/attach]
作者: alma    时间: 2010-6-21 04:39
有感于国鹏对古琴音乐的痴迷和保护珍贵遗产的拳拳之心,特将其两篇博文转载如下,并不认同其全部观点,但尊重作者起见,一字不易:

    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卷力。可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18 12:01


手上有几张古琴唱片,希望能向兄学习。
最近听了李祥霆的现场演奏,有点崩溃。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1 07:40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21 12:42 编辑

也来凑凑热闹贴幅“竹林七贤”砖画像,其中有嵇康抚琴:

[attach]9974[/attach]

[attach]9975[/attach]

愔愔琴德,不可測兮。
體清心遠,邈難極兮。
良質美手,遇今世兮。
紛綸翕響,冠衆藝兮。
識音者希,孰能珍兮。
能盡雅琴,唯至人兮。
            
                - 嵇康琴赋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1 07:43
手上有几张古琴唱片,希望能向兄学习。
最近听了李祥霆的现场演奏,有点崩溃。
alma 发表于 2010-6-21 04:39

兄台客气了,古琴博大精深,在下也只知些皮毛而已。
不知李大师现场“表现”如何啊?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21 13:35
添一幅清早期张凤《月下抚琴图立轴》

9973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6-21 04:28


这幅画漂亮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6-21 13:35
改天谁来谈谈琵琶
作者: zy2017    时间: 2010-6-21 13:49
记得老八张是八张单碟装的,广陵兄贴的是后来再版的吧。

想问下:广陵兄收集的古琴音乐中,有没有黑胶唱片的,烦请贴出来欣赏欣赏。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6-21 13:57
識音者希,孰能珍兮。
能盡雅琴,唯至人兮。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21 07:40


两千年来这个局面从未改变,个人认为也无需改变。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6-21 16:03
嵇康抚琴: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21 07:40

兄台取ID名“广陵散”,与喜爱嵇康有深意啊。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1 16:04
记得老八张是八张单碟装的,广陵兄贴的是后来再版的吧。

想问下:广陵兄收集的古琴音乐中,有没有黑胶唱片的,烦请贴出来欣赏欣赏。
zy2017 发表于 2010-6-21 13:49

回zy2017兄,所贴确实是再版,为两大盒装,初版为8张单碟
[attach]9977[/attach]
两者现在都还能买到。
由于在下不玩LP, 所以抱歉不能贴图,市面上古琴LP较少见,不过现在中唱有大出LP的趋势,估计还是能找到一些。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1 16:08
兄台取ID名“广陵散”,与喜爱嵇康有深意啊。
shinelb 发表于 2010-6-21 16:03

如果能穿越的话,一睹嵇康广陵绝响是我心愿。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6-21 16:24
如果能穿越的话,一睹嵇康广陵绝响是我心愿。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6-21 16:08


呵呵,要打进他们那个圈子可得先学会服食砒霜,大冬天的一席白袍,那才有神仙风范。哈哈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1 16:26
呵呵,要打进他们那个圈子可得先学会服食砒霜,大冬天的一席白袍,那才有神仙风范。哈哈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6-21 16:24

听说嵇康还喜欢打铁,干脆跟他做学徒算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19:56
中唱的古琴老八张留下了老一辈琴家的天鹅之歌,为不可多得的瑰宝,然而制作却相当粗糙,没有任何琴人和流派的介绍,也未见录音方面的信息,实在是愧对这些国之珍宝,在网上搜集到一些信息可弥补此缺憾。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19:57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老八张)琴家介绍及琴曲释意

中文名称: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8CD
英文名称:
出版发行:中国唱片上海公司
发行时间:1994年
CD编号从CCD-94/342到CCD-94/348,CD
制作方式:AAD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19:58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25 14:37 编辑

卷一
1、碣石调幽兰《古逸丛书》管平湖10'30
2、离骚《神奇秘谱》管平湖10'10
3、广陵散《神奇秘谱》管平湖22'15
卷二
1、阳春《松弦馆琴谱》吴景略6'58
2、墨子悲丝《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吴景略8'46
2、潇湘水云《五知斋琴谱》吴景略8'10
3、梧叶舞秋风《琴学入门》吴景略3'26
4、忆故人《今虞琴刊》吴景略6'56
5、秋塞吟《五知斋琴谱》吴景略6'54
6、渔樵问答《琴学入门》吴景略6'57
卷三
1、洞庭秋思《琴书大全》查阜西3'20
2、长门怨《梅庵琴谱》查阜西5'44
3、渔歌《自远堂琴谱》查阜西16'08
4、梅花三弄《蕉庵琴谱》张子谦8'02
5、龙翔操《蕉庵琴谱》张子谦4'56
6、樵歌《蕉庵琴谱》刘景韶9'14
7、听泉引《大还阁琴谱》詹澄秋1'30
卷四 1、流水《天闻阁琴谱》管平湖7'30
2、欸乃《天闻阁琴谱》管平湖12'30
3、胡笳十八拍《五知斋琴谱》管平湖19'48
卷五
1、高山《琴学入门》姚炳炎7'56
2、华胥引《神奇秘谱》姚炳炎2'07
3、酒狂《神奇秘谱》姚炳炎2'16
4、大胡笳《神奇秘谱》姚炳炎12'50
5、楚歌《神奇秘谱》姚炳炎4'08
6、良宵引《五知斋琴谱》溥雪斋2'10
7、鸥鹭忘机《自远堂琴谱》溥雪斋4'06
8、梅花三弄《琴箫合谱》溥雪斋7'32
9、普庵咒《抄本琴谱》溥雪斋7'14
卷六
1、韦编三绝《抄本琴谱》乐瑛2'50
2、沧海龙吟《琴谱谐声》乐瑛5'26
3、岳阳三醉《琴学入门》乐瑛8'52
4、列子御风《抄本琴谱》乐瑛6'50
5、鹿鸣《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2'46
6、伐檀《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2'24
7、归去来辞《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4'10
8、平沙落雁《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7'25
9、静观吟《抄本琴谱》夏一峰3'14
10、秋江夜泊《梅庵琴谱》程午加3'08
卷七
1、搔首问天《五知斋琴谱》吴兆基9'40
2、渔歌《五知斋琴谱》吴兆基14'24
3、石上流4、忆故人《今虞琴刊》吴兆基7'52
5、流水《天闻阁琴谱》顾梅羹7'15
6、捣衣《梅庵琴谱》徐立荪5'24
卷八
1、乌夜啼《琴说》杨新伦6'42
2、平沙落雁《琴学丛书琴谱》沈草农4'26
3、捣衣《梅庵琴谱》龙琴舫6'36
4、高山流水《天闻阁琴谱》侯作吾7'56
5、佩兰《春草堂琴谱》喻绍泽8'04
6、渔樵问答《琴学丛书琴谱》关仲航7'45
7、醉渔唱晚《李子昭传谱》卫仲乐3'35
8、流水《琴学入门》卫仲乐5'42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0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25 19:24 编辑

一套无可替代的东方瑰宝(代序)

有人问我“如何欣赏古琴音乐?”如果以中国人的立场来面对这个问题,我想会有更多的人立即就联想到另一个比较功利现实的问题:“古琴音乐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呢?”如果是更年轻的朋友,更会理直气壮的询问:“我为什么要花身上有限的金钱,去买这一套古琴音乐?”要回答这般的质问,才有可能理清问题设问的头绪。
大凡购买者都是为了“需要”才愿意以金钱作为交换,交换的心态自然是所能换得的东西越珍贵,价值越高越好,越能满足以物易物图利自己的潜意识欲望。于是,用有限的金钱如何能够换取最大的交换价值,成了现今市场买卖上最需要争取的心理焦点,从“交换”的角度而言,如果您是选择中国音乐产品作为交换的对象,那我可以很大胆的说,这一套八张的古琴音乐就是你用有限的支出所能换得的最珍贵交换品。理由有数点:
    1、学中国音乐,欣赏中国音乐的人,是不能不懂古琴音乐的。
这句话似乎有些武断的意味,但如果仔细的翻检中国音乐史,你会惊讶的发现中国音乐大流中,古琴音乐从先秦到现代,它一直是中国人抒情寄性,吟咏生命,嗟叹无常的音符,更是许多人视为中国人高贵德行的象征。一个热爱中国音乐的乐迷或研究者,如果和一般的世人一样听到琴乐的低沉缓慢,就立刻心生排斥,发出索然无味之想,这就犯了主观的妄断,把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欣赏心情完全切断,产生排斥并避免接触古琴音乐,最后是永远在不理解中国古琴音乐情况下,做个有偏见的音乐逃兵而已。
    2、古琴音乐,是一种认识中国精致文化很有效的艺术产品。
中国音乐虽有三千年历史,但是能一脉承传而且系统俨然的乐种并不多,古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系统。它在长期历史更革中,形成了一套美学、乐律、弹奏法、思维模式和场合仪式等文化,它不但融合儒道二家的思想,也融进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山野樵夫、宫闺民妇等的忧喜心情。古琴音乐已是中国精致文化的另一种“语言”,懂此语言的人能够领略到琴音的真情真意,仿佛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对于有心深入中国音乐的朋友,为何不试图的进入这一个音乐语言的系统,做一个能与古人心意相通的人。
    3、听音乐是有选择性的,这一套古琴录音是无可取代的珍品。
在金针、蜡般唱片时代虽然也曾经录音出版过几张的古琴唱片,但是音质和音色的再现似乎是不能满足现代高质机器的播放。这套录音在50年代。刚好是人类录音技术开始有“专业化”机器的时代,经过系统的录音,所留下的古琴演奏曲。在这个时期的古琴所能表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正迈向现代化中,由于社会仍保持农业文明,因此,所有演奏家都在一种相当惯性的中国生活模式下,自然发出的音乐。这些录音没有一首是经过“文革”后的产品,所以,它可以说是中国自有文明开始,第一套有系统性古琴音乐录音专辑,也是传统古琴思维方式和琴人生命情态在一种相当自然的环境中录下的音乐。文革中琴人大批死亡、凋谢,琴艺退步,因此它是无可取代的珍品。
    4、古琴音乐,在全世界人心目中,其珍贵性已列为亚洲音乐的首席代表。
美国太空总署将管平湖先生所弹的一首古琴曲《流水》,当做亚洲音乐的最高精神代表,送上太空以做为和外层空间其它星球接触时,代表人类艺术文明的象征。像美国人这一个举动,难道无法唤醒喜爱中国音乐的人,应该积极进入古琴音乐的核心领域,去理解外国人为什么会将中国古琴曲做为东方文化的精神象征,古琴音乐的内涵究竟有何迷人之处?也许就是真正开拓欣赏中国音乐的大门。
    5、这是一套由古琴专家精挑细选,含盖流派最广的琴曲音乐产品。
这套古琴出版品是名琴家查阜西先生和王迪、许建等人在一九五六年赴中国二十一省市,调查了八十六位琴家,搜集了二百七十多首琴曲中的精品。这些精品包括了九大琴派: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邻南派。然后,再从其中选出二十二位琴家,五十三首琴曲。这几位琴家可以说都是各派的高手,目前已有二十位作古,仅余卫仲乐与吴兆基两位八十高龄的老人,已卧病在床,不能抚琴。因此这套古琴音乐可以说代表了清末到民国四十年之间中国古琴音乐之精华,是无可取代的珍宝。
    6、制作艰辛,费尽心力。
这一套音乐出版品在大陆出版时是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全名是《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以激光唱片八张形式出版。在制作上除了序言和王迪教授的“编者的话”以外,只有简单的曲目说明,对于每一位弹琴者的照片都没有登载,对购买者而言,使用起来实在是相当的不便。录音中甚至有张冠李戴者。台湾的学鼎出版有限公司购下此套琴曲的版权后,交由我做文字编辑工作,为了这套资料我亲自去了北京访问王迪教授,承她同意帮助我们找寻琴人的照片,及相关资料,她的耐心协助,使得这套出版品有了起死回生的功效,当购买者欣赏琴曲时,能够见到每五种琴人的照片,能够读到他的小傅,能够了解他的琴派、师承和琴风,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这些已故去的琴人,能够藉此出版品,将他们的神彩流传在出版品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方式。
承蒙几位琴界师友刘楚华、梁铭越、林谷芳为这套出版品撰写专文,使得这套出版品更为增色,也直接拓展欣赏者在聆赏古琴音乐以外对古琴文化的进一步认识,这也是制作中一个重要的目标。
曲意说明和琴家小传是我个人所写的,虽然说搜罗了台、港、大陆三地之琴曲资料很多,但毕竟可用者少,如有错误是个人的责任,笔者虽亦曾学琴,但为时不长,这次的制作,本着从头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虽然困难度很高,但诸琴界师友皆全力助我,才能有此简单位的规模出现。对于这套出版品我已尽了全力去制作,由于时间所限,亦不能够要求尽善尽美,只好向催套产品的杜洁祥先生致歉,并致最大的敬意了。
最后的结语,仍是一句话:“这是一套最珍贵,最值得购买的中国音乐产品。”(周纯一)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1
卷一
管平湖
   
    管平湖(1897年—1967年),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古琴演奏家。
    管平湖自幼从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他曾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昼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管平湖琴艺精湛,曾拜“九嶷派”杨宗稷为师。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巧遇了琴艺高超的“武夷派”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其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他所演奏的《流水》,曾被美国录入太空探测号的金唱片。
    1912年,管平湖参加了著名琴家杨宗稷在北平创办的“九嶷琴社”。1938年,他与北平琴家组织了“风声琴社”。1947年,他与张伯驹、王世襄、溥雪斋、杨葆之、郑珉中等琴家创办了“北平琴学社”(1954年改称“北京古琴研究会”)。他曾任北京汉学专修馆、国乐传习所、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古琴教师。1952年,管平湖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古琴音乐教学和发掘打谱研究工作。
    管平湖将毕生的精力倾注于古琴事业,不仅演技精湛,闻名于世,而且琴学造诣极深,特别在发掘古谱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离骚》、《大胡笳》、《小胡笳》、《秋鸿》、《欸乃》、《获麟操》、《乌夜啼》、《长清》、《短清》、《白雪》等许多著名古琴大曲经他打谱整理后又重放光彩。通过他的艰苦努力,使这些已成绝响的古琴曲得以重新恢复了艺术生命,对古琴工作有起潜振绝的雄伟功绩。
    管平湖的古琴演奏运指稳重刚健、刹有神韵,风格苍劲古朴、刚柔相济,处理乐曲富于深刻的哲理性。他留存的录音资料大部分为五十年代或更早期灌制,限于当时的条件,其音响效果显然不能与现在的录音相比。但正因如此,更使得这些流传于世的罕有录音弥足珍贵。他在古琴的演奏和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民族音乐演奏的奠基人之一。
    管平湖不仅善于弹琴,而且精于制琴和修琴。现故宫所珍藏的唐琴“大圣遗音”、明琴“龙门风雨”,都经过他修整完好。
    管平湖在指法考订、乐曲演绎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人的发掘整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撰有《古指法考》一书。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1
1、碣石调幽兰《古逸丛书》管平湖
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公元494—59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文字琴曲谱。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流行碣石舞,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碣石舞曲调。“幽兰”有多种传本,据《琴操》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因得不到重用,在自卫返鲁途中,看到山谷中兰花盛开却与杂草为伍,不禁触景生情,产生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因而创作出琴曲《猗兰》。后世多将此意附会于《幽兰》一曲,实则《幽兰》、《猗音乐上并无相似之处,乃是两首不同的琴曲。《碣石调•幽兰》具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特征,谱序中指出“声微而志远”,格调幽怨、压抑。白居易有诗云:“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1
谱本
最早于日本传钞唐卷子《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清光绪间黎庶昌在日本影钞收入《古逸丛书》。为四段中型曲。无词。此曲自明初以来历清代共见于二十三种刊本琴谱,称《猗兰》或《漪兰》,其中清代《自远堂》仍作《幽兰》。明谱为十一段大曲,与卷子本迥异,明清两代的谱亦互异。一八八五年,中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这首琴曲,其原谱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
     《碣石调幽兰》曲调清丽委婉。其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
《碣石调幽兰》以文字记写音阶及操缦手法,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以「耶卧」、「住」、「抑」、「末」、「蹴」、「蹙」、「唈」、「复泛」、「仰泛」、「互泛」、「放」等字记左法指法,「掌」、「半扶」、「打」、「摘」、「劈」、「却转」、「转指」、「龊」、「历」、「发刺」、「齐撮」等写右手指法,「纵容」、「节」代表共法,以「豆」代表徽位,「取声」、「附弦」等记明弦位、徽数,是手法谱一种,谱后所注:「此曲速度不宜快弹,而应缓缓弹奏,说明对兰花的描写不应以其外形取悦于人,表达了古代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心理状态」,则为表现提示。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南北朝诗人鲍照曾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是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是一致的。
原卷子谱只序说是梁桢明三年丘公明所传,未叙曲情。但杨守敬(《古逸丛书》编者)《经籍访古志》从原谱标题下"又名《猗兰》"四字,断此为表现《琴操》所述孔丘自伤不逢时的意境。朱权《神奇秘谱》《猗兰》的序亦同。
琴家杨时百、盛家伦、查阜西、管平湖等为〈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并有所得,吴文光译「幽兰」为四段,第一段曲调深沉,有压抑感,节拍较自由:第二与第三段取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旋律,音色变化及对比较大,体现作者内心之深沉感慨:第四段多用清澈泛音演奏,情调明朗,通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
《古逸业书经籍访古志》:按蔡邕《琴操》曰:古琴曲有歌诗五曲,又有一十二操,二曰倚兰操。又称“倚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至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偷也。’乃止车援琴鼓之。盖自伤不逢时,托词於芗兰云。”此倚兰即倚兰操也。
又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载“碣石篇:右晋乐,奏魏武帝词。首言‘东临碣石观沧海,广大日月出入其中’;二章言‘农工毕而商贾往来’三章言‘乡土不同,人性各异’;四章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3
2、离骚《神奇秘谱》管平湖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
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在表达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压抑和苦闷之外,更表现了一种矢志不渝、高洁傲世的旷达奔放气慨。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4
《离骚》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离骚之操有二,其十八段者,屈原自作也;十一段者,后人追感而作也。按离骚经曰,“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仕於怀五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五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历国士。入则与五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谋分职修。王以亲亲,珍之。后被谗,王疏屈原,亲亲日衰。原忧心烦乱,乃作离骚。上述唐、虞三后之治,下序桀、纣、羿、浇之乱,冀君觉悟,反於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使张仪谲诈,诱与俱会武关,原谏怀王勿行,不听而往,遂为所胁,卒客死於秦;而襄王立,复用谲言,迁屈原於江南。原复作九歌、天问、远游、渔父等篇,冀伸己志,以悟君心,而终不见省。”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乃付诸徽轸告于上下也。
《浙音释字琴谱》:与神奇秘谱同。惟上述唐虞三后之治作“制”,末尾多“噫!观夫指天为正,远游自疏,临睨故乡之辞,忠之尽矣。
《太音补遗》:离,别也。骚,愁也。其操有二:十八段者,屈原自作;十一段者,后人追感而作也。原被谗见疏于怀王,忧心烦乱,不知所朔,故作离骚。
《重修真传》:与神奇秘谱:“……按离骚经云……反於正道,亦伸己之志焉耳。”
《玉梧琴谱》:按离骚经云……(与神奇秘谱同)……冀君觉悟,反於正道。亦伸己志焉耳。
《西麓堂琴统》: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事怀王为三闾大夫。始见亲任,后为子兰所谗,因被放。原作离骚,冀君觉悟而还己也。
《杨抡伯牙心法》:(作离骚操)离骚者,本灵均骚动经而作也。屈原被谗见谏,乃缱绻恻怛之意,而赋离骚,欲冀君觉悟,以还己也。惟南王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谤而不乱,离骚可谓兼之也。”又曰,“蝉脱于浊秽之中,以浮游于尘垢之外”。斯离骚之大而是曲之所从出也。使听者得以见古人于千载之上,而死者可作,又足以知千载之下,有知我者,则斯操所裨,岂浅鲜哉。
《乐仙琴谱》:与前谱同,惟斯离骚之大,作“大较”,多一“较”字。 《琴苑心传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琴史》:屈原者,楚之贤大夫。怀王之时,秦欲吞兼诸候,屈原为楚使於齐,以结其援。秦闻而患之,使张仪赂楚贵臣上官大夫靳沿之属,共谮屈原,遂放於外。怀五绝齐与秦所欺,客死於秦,为天下笑。及襄王立,又听谗放屈原於江南,屈原眷眷於楚,虽遭摈逐,而不忍去其国也,虽在厄穷,而犹冀悟其君也,然卒不复。屈原发愤,耻居浊世,自投泪洲以死。世传有自沈曲,而离骚之名,亦播琴中。其感愤伤切,犹有遗音。疑后世推其意,以度此曲,故然也。(屈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4
《离骚》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芳草为伍,郁志秋江,名山摇落,伤心迟暮,人各有情,何能巳巳,弹此操,一遇哀怨离愁,无端交集。
《诚一堂琴谱》:无射为九月之律。音调凄凉,以写三闾之孤忠幽愤,宜其气之郁屈魁奇也。洲穆之士,当自得其奥旨。
《琴学初津》:离骚曲意,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用音自然,所紧二五弦,因便於二弦九徽,五弦七徽,取泛仙翁,按音九徽,应五弦宫音散声,所以二弦七徽,仍作三分取音也。前定为商调羽音未确,实仍紧五弦调,借二弦为出入,紧二弦之变清徵。又曰清角,与角音相近,曲中全体,仍避,而所用者,多在滚拂撮连之中,故取十一徽,应四弦羽音,徽外,取徵音者也。其中段法,收音在商羽宫角,用吟仍在羽二位,故近宫体,而起音亦然,所谓宫为五音之本,洵不谬也。然其体用,羽宫角,均在商音之后,当定为徵调商音,若定宫音,则抱子失母,故实商音无疑,因五弦为宫,琴旨名徵调,与本集所定仲吕均适合,商音者,生羽,羽生角,角生变宫,曲中不用变宫,借宫为叶韵,仍是五音为用,与他曲并无二义,惟在十三段后起,所用四弦八半,五弦十徽,与二弦打圆,七弦六徽七分等有疑,未卜可是抄较之误,然除打圆之外,俱是活音,亦可不论,兼之略见不多,若此者,曲中当有,未可指为重变失古,其所以然者,定商调羽音之缠互也。今指出徵调商音,则无遗议矣。所以定调审音,须要四面照顾,方不失古人本旨,再虚实之间,亦宜留意,其泛音中之二弦,四、七、十徽,若用三弦,更为无病,因三弦所值之徽属徵,一六弦所值之徽是商,却合相生之理。再泛音中徵音,惟有五弦十二徽。或九徽,每段只有一用,似乎孤而无伴,复以此陪比,亦大相宜,叶其音,为六尺尺是也。但其曲中,尽属是是非非,故留此以见其义,兹与广陵散可相为表里,皆千古之绝调也。是操所易辩者,妙在未动音位,处处可寻,不若从前之不转弦换调,或音移位易,所以各谱不同,推考殊难,吾故曰,转弦之曲无不纯,於此曲可见矣。是操之音调,则如此。再审其用意,隐显莫测,视其起意,则悲愁交作,层层曲折,名状难言,继则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视其体用,有是是非非,大凡制曲,以叶以韵,乃两两相生者多,惟此不然,多系叶韵相犯,相生者略见之也。若定宫音,亦不可云非,若定羽音,亦属相近,大体在商,而不在宫羽之内,今将叶韵注明,则了如观炎,察其笔法,与搔首问天,如出一手,皆与命题有反激之义,惜不能尽得其理。听松客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5
《离骚》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叙;二、灵均叙初;三、指天为正;四、成言后悔;五、长叹掩涕;六、灵修浩荡;七、回车延伫;八、女类詈予;九、就舜陈词;十、埃风上征;十一、宓妃结言;十二、犹豫狐疑;十三、灵氛就占;十四、巫咸诀疑;十五、琼佩众;十六、兰芷不芳;十七、远游自疏;十八、临睨故乡。
《浙音释字琴谱》:与神奇秘谱同,惟第一题作“冀古”。
《风宣玄品》:与神奇秘谱同。
《琴谱正传》:与神奇秘谱同。
《太音补遗》:与神奇秘谱同。
《重修真传》:一、冀古;二……(以下与神奇秘谱同)
《西麓堂琴统》:一、叙初;二、仕楚;三、被谗;四、忧愤;五、尽忠;六、冀伸;七、不语;八、长叹;九、问天;十、远游;十一、不容;十二、独醒;十三、问答;十四、延伫;十五、陈同;十六、处分;十七、犹豫;十八、委命;十九、自疏;二十、级兰。
《文会堂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稚云琴谱》:一、灵均叙初;二、指天为证;三、成言后悔;四、长叹掩涕;五、灵修浩荡;六、郢路徘徊;七、女须詈予;八、幽情隐悯;九、就舜陈词;十、埃尘上征;十一、宓妃结言;十二、犹豫狐疑;十三、灵氛就占;十四、巫咸诀疑;十五、琼佩众;十六、兰芷不芳;十七、远游自疏;十八、南国冒归;十九、临睨故乡;二十、从居彭咸;尾声。
《沙堰琴编》:一、灵均叙初;“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二、指天为正;“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三、成言后悔;“初既与余成方兮,后悔遁而有他。”四、长叹掩涕;“重太息以掩涕兮,哀人生之多难。”五、灵修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人心。”六、郢路徘徊;“回联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七、女须詈予;“女须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八、幽情隐悯;“世并举而好明兮,何独而不予听。”九、就舜陈词;“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十、埃尘上征;“驶不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予上征。”十一、宓妃结言;“解佩纕以结言兮,吾合蹇修以为理。”十二、犹豫狐疑;“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十三、灵氛就占;“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十四、巫咸诀疑;“巫咸将夕,怀椒糈而要之。”十五、琼佩众;“何琼佩之瞑蹇兮,众然而蔽之。”十六、兰芷不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仪而为芳。”十七、远游自疏;“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游以自疏。”十八、南国冒归;“叹夫悲予马怀兮,蜷局顾面不行。”十九、临睨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二十、从居彭咸;“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7
3、广陵散《神奇秘谱》管平湖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杨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晋书载:广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时司马懿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史。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礼,会以此憾火,因谮康欲助毋丘俭。司马懿既昵信会,遂害之。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西麓堂琴统》:晋谯国嵇康善琴,尝游会稽宿华阳亭。有异人夜诣康,授以广陵散曲,使秘勿传。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马懿将刑康东市,复取琴弹之曰,“广陵散绝矣。”先是,其甥袁孝己从康学琴,每叩是曲,辄靳不许。康夜弹琴,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觉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闻止三十三拍,后续成八拍,总四十一拍。其名曰广陵散者,扬州本广陵地,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韩皋闻鼓琴至止息,叹曰,“美哉,嵇康之为是曲!”即此。
《琴苑心传全编》:按琴史、晋书载,广陵散曲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曲。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臞仙曰:“广陵散曲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操笛道人云:“得自神授”。按紫霞洞谱云:“嵇中散尝游洛西,暮宿华亭,夜分,引琴而弹,忽有客诣之,与康共谈音律,词致清辨,因索琴弹广陵散一曲,声调绝伦,遂以授中散,韩皋谓中散琴曲有广陵散者,以王陵、毋邱俭辈皆自广陵散败,言魏之散亡,自广陵始,故名其曲曰广陵散”。王幼学云:“散乃曲名,如操、弄、引、吟之类”。
《醒心琴谱》:据《晋书》所载,嵇康尝游于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谐之,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而弹之,为《广陵散》曲。其声调绝伦,授之予康。康誓不传人。其客不言己姓名,只说为“古人”。时嵇康为司马氏所忌,借故害之,杀康于东市。康顾视日影,索琴弹《广陵散》。曰:昔袁孝己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段,不传于世。唯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后被康所觉,只得三十三段。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段,共四十一段,序引在外。世亦罕知此曲。后至隋,此曲传于宫中。隋亡而入于唐宫。唐亡,其谱流落民间。至宋高宗时,御府复收此曲。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即此谱本也。
《广陵散》者,叙事曲也。昔战国时,聂政之父为韩王铸剑,因误期被杀。聂政成年,誓报父仇,故入宫行刺,未遂而出逃。后于山中遇仙人授予琴艺。政不欲连累家人,漆面而变其形,吞炭而变其声,学习七年,欲往行刺。然路遇其妻,识得其齿。故政以石击碎牙齿,复学三年,而琴艺精绝。而后鼓琴于阙下,路人皆惊其艺。韩王闻之,招其入宫鼓琴。政藏剑于琴内,入于宫中,于鼓琴时刺死韩王,而欲不露身份,遂自剥面皮而自尽。宫廷欲知其身份,故曝尸于市,悬赏识者。政姊闻之,念政为父报仇,已舍其身,自复何惜己之性命,使弟之名埋没,遂往相认,述政为父报仇之事,扬聂政之名,而后自尽。《广陵散》曲,即述此聂政刺韩王之事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07
《广陵散》小标题
《神奇秘谱》:慢角调,开指;
小序:止息;
大序:井里第一,申诚第二,顺物第三,因时第四,干时第五;
正声:取韩第一,呼幽第二,亡身第三,作气第四,含志第五,沉思第六,返魂第七,徇物(一名移灯就座)第八,冲冠第九,长虹第十,寒风第十一,发怒第十二,烈妇第十三,收义第十四,扬名第十五,含光第十六,沉名第十七,投剑第十八;
乱声:峻迹第一,守质第二,归政第三,誓毕第四,终思第五,同志第六,用事第七,辞乡第八,气冲第九,微行第十;
后序:会止息意第一,意绝第二,悲志第三,叹息第四,长吁第五,伤感第六,恨愤第七,计亡第八。
《西麓堂琴统》第一谱:
一,无开指;二,小序分三段,“止息”注于第一段之下,三,余同《神奇秘谱》。
《西麓堂琴统》第二谱:
一,无“开指”,但曲前另加“慢商品”一段;
二,“小序”作“小引”,也是三段,但无“止息”的小标题;
三,“大序”五段的小标题与神奇,风宣同;
四,“正声”第一段“取韩”作“取韩相”,第十三段“烈妇”用“别秭”,第十四段“收义”作“报义”第十五段“扬名”作“扬明”;
五,“乱声”作“契声”,但“乱声”十段的十个小标题均与神奇,风宣同;
六,“后序”第五段“长吁”作“长呼”,余与神奇,风宣同。
《琴苑心传全编》:与《神奇秘谱》同。
《琴学业书》:与《风宣玄品》同。
《广陵散》小标题
《神奇秘谱》:慢角调,开指;
小序:止息;
大序:井里第一,申诚第二,顺物第三,因时第四,干时第五;
正声:取韩第一,呼幽第二,亡身第三,作气第四,含志第五,沉思第六,返魂第七,徇物(一名移灯就座)第八,冲冠第九,长虹第十,寒风第十一,发怒第十二,烈妇第十三,收义第十四,扬名第十五,含光第十六,沉名第十七,投剑第十八;
乱声:峻迹第一,守质第二,归政第三,誓毕第四,终思第五,同志第六,用事第七,辞乡第八,气冲第九,微行第十;
后序:会止息意第一,意绝第二,悲志第三,叹息第四,长吁第五,伤感第六,恨愤第七,计亡第八。
《西麓堂琴统》第一谱:
一,无开指;二,小序分三段,“止息”注于第一段之下,三,余同《神奇秘谱》。
《西麓堂琴统》第二谱:
一,无“开指”,但曲前另加“慢商品”一段;
二,“小序”作“小引”,也是三段,但无“止息”的小标题;
三,“大序”五段的小标题与神奇,风宣同;
四,“正声”第一段“取韩”作“取韩相”,第十三段“烈妇”用“别秭”,第十四段“收义”作“报义”第十五段“扬名”作“扬明”;
五,“乱声”作“契声”,但“乱声”十段的十个小标题均与神奇,风宣同;
六,“后序”第五段“长吁”作“长呼”,余与神奇,风宣同。
《琴苑心传全编》:与《神奇秘谱》同。
《琴学业书》:与《风宣玄品》同。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1
卷二 吴景略

吴景略(1907年—1987年),原名韬,号缉曼,江苏常熟西塘市(现属张家港市)人。近现代著名的琴家。
吴景略在少年时便酷爱民族音乐,曾从师于周少梅、吴梦非、赵剑侯等著名江南民间音乐家学习琵琶、筝、三弦、笙、箫等乐器,常常被传统名曲柔美婉转的旋律所陶醉。同时,他博览群书,并喜爱国画、书法。这些艺术知识的修养,对他后来在古琴艺术上很深的造诣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景略20岁开始学古琴,博采众长,艺业大进。1936年春,著名琴家李子昭、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等二十余人,怀着发扬祖国古典音乐优秀传统的良好愿望,发起并成立了“今虞琴社”。同年夏,吴景略经李明德介绍加入该琴社,担任司社,主持社务,并以“策声琴韵室”名义在上海、常熟等地教授古琴。
吴景略醉心于清代《五知斋琴谱》所传《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两名曲。他一弹再奏,几乎整日沉浸在这两首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潇湘》是南宋郭沔的作品。它以奔腾的云水遮盖了九嶷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满腔义愤。全曲虽着重写景,却蕴含着强烈的激愤之情。吴景略在弹此曲时,着重抓气势,一开始就用磅礴的气势、铿锵跌宕的节奏,创造了一个水光云影、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胡笳》则是描写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的叙事性乐曲。全曲音乐根据十八拍原辞情节,描绘了蔡文姬的悲惨遭遇。他在弹《胡笳》时,则着力于情,用细腻多变的情景和节奏,对蔡文姬悲欢离合的复杂矛盾心理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吴景略对《潇湘水云》与《胡笳十八拍》这两首名曲的处理,说明他的演奏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至今许多琴家所弹《潇湘》与《胡笳》,几乎都是他的传谱。
1953年,吴景略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56年,他到天津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教研室主任,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任民乐系教授,并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1980年担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
吴景略毕生潜心研究古琴艺术,长于演奏。他融会理解民族音乐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积数十年的深厚功力,钻研创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主段特点是:清丽飘逸、灵巧多变。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转折,格调新颖,令人神往。他的古琴艺术造诣颇深,在古琴领域里,被称为“虞山吴派”、“琴坛一代宗师”。
他演奏的《潇湘水云》、《梅花三弄》、《普庵咒》、《渔樵问答》、《梧叶舞秋风》、《忆古人》、《胡笳十八拍》、《秋塞吟》、《墨子悲丝》、《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曲,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被录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受到普遍推崇。
吴景略开创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编著古琴教材,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代闻名的古琴演奏家、专业教师及理论研究者。他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还先后发掘整理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雉朝飞》、《墨子悲丝》等近四十首古代琴曲,并创作《胜利操》,移植改编《新疆好》等古琴新作品。著有《七弦琴教材》、《虞山琴话》、《古琴改良》等琴学论著。
他在鉴别、修复古琴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并致力于古琴的改革。经反复试验、设计、制作的改良古琴,受到广大琴人的喜爱和乐用,成为古琴乐器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成就。
吴景略于1987年8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1
1、阳春《松弦馆琴谱》吴景略
《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
阳春: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为八段,后有十五段、十段、十七段等不同传谱,且多数传谱增设分段小标题。从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
《阳春白雪》在《神奇秘谱》中分为二曲。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要“冲和雅谈,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
吴景略据《诚一堂琴谱》(清程允基撰于1705年)所奏《阳春》,活泼流畅,充满春天的生机。吴兆基据《大还阁琴谱》(清徐上瀛撰于1673年)所奏《阳春》,则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2
《阳春》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刘涓子善鼓琴,於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琴集曰:“白雪师旷所作,商调曲也。”宋玉对楚襄王曰:“阳春、白雪,曲弥高而和弥寡。”又张华博物志曰:“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奏阳春白雪之曲。”至唐高宗时,其曲绝焉。显庆二年,命太常增修旧曲,吕才上言,“阳春白雪,调高寡和,宋玉以来,迄今千载,未有能者。今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而作是曲。”故有傅焉。
《杨抡太古遗音》:师旷所作也。昔天帝使素女鼓五弦之琴,而奏阳春,故师旷法之而制斯曲。盖取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想其青帝司晨,细柳拖金,春光始漏泄矣;既而满山黄碧,万卉芳芬,春色弥宇宙矣。人际斯时,或借童冠,或抱瑶琴,或张油幕,或驾兰桨,虽所乐不一,其与物同春之趣则均耳。此音冲和雅淡,不可铅华,操弄者慎勿以粗心当之。
《理性元雅》:琴集曰,……(前段与《神奇秘谱》同)弹琴不弹阳春白雪,非善弹琴者也。第旧本词多迭复庞杂;而太古遗音又尽为更新,则失本来调高之旨。余今略以遗音数语,参合而裁正之,而原曲之未有更。虽谓阳春至今存可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2
《阳春》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春光淡荡,元气含祥;欢音广乐,钧天帝旁。
《诚一堂琴谱》:雪逸亭曰:“中正和平,疏疏淡淡,此阳春为宫音之正调也。”严天池诗云:“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予於迩年始得其意。
《阳春》小标题
《风宣玄品》:一、气转洪钧二、春回大地三、三阳开泰四、万汇敷荣五、江山秀丽六、天地中和七、莺歌燕舞八、日暖风和九、花柳争妍十、锦城春蔼十一、帝里风光十二、春风舞雩十三、青皇促驾十四、绿战红酣十五、留连芳草
《西麓堂琴统》:一、晴天锦秀二、紫陌芳菲三、鸣鸟穿林四、香尘拂袂五、羌管落梅六、金铃护月七、游人鼓吹八、鸥浴晴波九、燕语雕梁十、鞦韆院落
《古音正宗》:一、气转洪钧二、阳回大地三、三阳开泰四、万孽敷荣五、江山秀丽
六、天地中和七、桃李争妍八、莺歌燕舞九、日暖风和十、红紫芳菲
十一、锦城春霭十二、帝里风光十三、春风舞雩十四、青皇促驾
十五、绿战红酣十六、留连芳草十七、尾声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3
2、墨子悲丝《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吴景略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
伯俞泣杖,墨翟悲丝。
【吕注】:伯俞泣杖:汉韩伯俞性至孝,尝有过,母亲杖打他,他哭泣说:往者杖尝痛,知母健康:杖不痛,知母力衰,是以悲泣。”
墨翟悲丝: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人称墨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此作墨翟悲丝,通称悲染。
【哀笺】:“悲丝”见于《墨子》所染第三: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夏桀染於干推哆,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厉王染於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4
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四大操之一。
《蕉庵琴谱》题解:按此曲乃梁惠王时人墨翟所作也。翟出行,见素丝,而悲曰:人湛然同於聖體,為習俗所移。蓋猶絲體本潔也,为五色所染,本同末異,清浊悬殊,人不可不慎也。審音君子能因樂而繹其旨,以墨子之悲自悲,則思所以置身於清白者,自不能已矣。寧獨聽其節奏之音哉?』是如“正人君子,觚稜难近”。
《五知齋琴譜》中該曲的『後記』:『《墨子》之奇,其節奏出乎意外,乃浙與中州之派也。然熟派亦尊之久矣。撫弦者當知曲中之抑揚起伏,實有敲金戛玉之聲,枕石漱流之致。而一種淒然感慨,潔己自愛之懷,隱隱吐出,傳之指下,誠為曠世之奇調。但必用熟派作主加以金陵之頓挫,蜀之險音,吳之含蓄,中浙之綢繆,則盡得其旨而眾妙歸焉矣。餘從髫年習之,亦未盡其秘奥,今參考揣摩,嘔盡心血,方為全美,以俟後之君子,庶幾有可采擇耳。』這裡僅琴派,便提到浙、中州、熟、金陵、蜀、吳等。顯然,同一琴曲各派是有區別的,而琴譜編譔人主張一首琴曲可以廣參各派以求『全美』的觀點,也是很鮮明的。編譔者在這裡既承認不同流派的客觀存在,又強調了各流派間相互借鑒的必要性。另外,也可看出編譔者於此曲之用心,是『參考揣摩,嘔盡心血』,認為已臻『全美』,是琴曲中較成熟者。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4
3、潇湘水云《五知斋琴谱》吴景略
《潇湘水云》:古琴曲,是宋代浙派琴家创始人郭沔(字楚望,约公元1190—1260年)的代表作。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深感国事飘零,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以寄抑郁、眷念之情。
曲谱最初见于《神奇秘谱》,共分十段:1、洞庭烟雨2、江汉舒清3、天光云影4、水接天隅5、浪卷云飞6、风起云涌7、水天一碧8、寒江月冷9、万里澄波10、影涵万象。
此曲流传至后世,有多种谱本,结构也有一些变化。现流行的是十八段曲加一尾声。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反复围绕着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抑郁、忧虑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低音区层层递升的浑厚的旋律,通过大幅度荡揉技巧,展示了云水奔腾的画面,打破压抑气氛,表现出作者翻滚的思绪。
第五段,乐曲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区变化再现,有欲起先伏之妙。第八段,再现了第四段的水云声,但情绪更为奔放、热情。
第九、十、十一,三段一气呵成。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五段的前两乐句为素材移高八度展开,高、低音区大幅度的跳动,按音、泛音、散音音色巧妙的组合,交织成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十七、十八段是结尾部分,音乐转入低音区,旋律上行又回折。最后再现的“水云声”,只是一种无力的余波,流露出作者内心无限的感慨。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6
《潇湘水云》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浙音释字琴谱》:希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按祖王谱,先生永嘉人,……(与《神奇秘谱》同)……“噫!其望九嶷,怀古伤今,江寒月冷,影含万象之趣,每有余乐於其中矣。”
《西麓堂琴统》:郭楚望所作。其播弄云水,有扁舟五湖之思。抚弦三叹,不觉胸次洞然。
《太音补遗》:郭楚望所作。楚望永嘉人,每望九嶷山,为潇湘之云所蔽,作此盖以寓惓惓之怀也。
《玉梧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藏春坞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愧庵琴谱》:按是曲,楚望先生郭沔作了,永嘉人,每顾九嶷山,而为潇湘之云所藏,以寓惓惓之意。然水云有悠扬自得之趣,天光云影之妙,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兴。尽在乎兹。
《琴苑心传全编》:是曲,楚望郭沔所制,沔,永嘉人,每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乃为是曲,以寓惓惓之意也。聆其音趣,更有水光云影,一蓑江表之致。
《五知斋琴谱》:宁郭楚望所作也。因泛沧浪远望嶷,云水淹映,感慨系之,时值天中阳气渐衰,蕤萎少和,故宾位于五月也,音清和畅。自三段至尾,皆本曲趣味,抑扬恬逸。自四至八段,全在两手灵活,如云水之奔腾,连而圆洁,方得曲之旨也。
《蕉庵琴谱》:与《五知斋琴谱》同。
《希韵阁琴谱》:题解、后记均与《五知斋琴谱》同。
《枯木禅琴谱》:宋郭楚望所作,音韵和畅,曲意缠绵,有云山叆叇,杳雾空朦之意。须两手灵活,低弹轻拂,方合其旨。
《醒心琴谱》:南宋郭楚望所作。其曲取潇湘之水欲连天,云蔽九嶷,风云变幻,影涵万象之意,借以舒志。斯曲者,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面,扁舟五湖之志。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7
《潇湘水云》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语云:古琴名画,不可示於贪污之士,以其心多觊觎也。余谓能知琴与画者,正可以止贪去污者也。画家以山水渔樵,有道隐逸这胜,如装楼阁宫殿,衣冠跄济,则涉乎俗矣。是故因此可以止贪也。琴以平躁养静,古淡和情为本,如竞淫繁促,祖等琵筝,则恶矣,是故因此可以去污也。
《大还阁琴谱》:……今按其曲之妙古音委宛,宽宏澹茂,恍若烟波缥渺。其和云声二段,轻音缓度,天趣盎然,不云水容与。至疾音而下,指无沮滞,音无痕迹,忽用云驰水涌之势。泛音后,重重跌宕,幽深思远。非亲授指法,奚能得其旨趣?……
《五知斋琴谱》:此曲云山叆叇,香雾空朦;怀高岚于胸臆,寄缠绵于溪云,一派融和春水,浓艳温柔,有情至而弥深者矣。低弹轻拂,真落花流水溶溶也。
《春草堂琴谱》:昔人云:“鼓潇湘则天光云影,容与徘徊。”个中情景,当作何如体会,鼓者听者两不知也。谱中此曲用指极难,学者弗徒以手快为胜。
《悟雪山房琴谱》:此曲指法空灵,勿徒以手为工。
《琴学初津》:是操,宋郭楚望因泛沧浪远望九嶷,云水掩映,感慨而作也。音节幽静淡洁,须熟习而后入化,取用贵乎虚灵无迹,方得云水之意。琴山苏先生云:“昔人鼓潇湘,则天光云影,容与徘徊,个中情景,当作如何体会,难与言传,鼓者听者,两不知也”。曲中用指极难,吟猱二法,正合商曲体例,所当之法,兹悉切正,须分清而不混作可也。曲情曲义,二妙并佳,学者勿徒手快为宜,细心静作,神妙无与比也。虚白道人识。
《雅斋琴谱从集》:唐郭元振游潇湘,时值春晓,但见烟波浩渺,云水苍茫,当怀风景,还望无极。於是神弛与至,乃鼓斯操。其音微奥,如天光云影,容与徊徘,宜细心领会,方可期於指下,慎勿快弹为是。(转载复古斋又本后记)
《雅斋琴谱从集》:烟波浩渺,云水苍茫,洋洋乎盈耳哉!探微(转载复古斋第一本后记)。蕤宾调
《诗梦斋琴谱》:此曲最难得其缠绵,余弹此近十五年,仍不能得其旨,盖手不灵活耳。诗梦。
《沙堰琴编》:潇湘幸无二曲,十二十三乃至十八长短不同,分段各异,繁简因以稍殊。然其写江天景色,云水烟波,乃无二致……。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7
《潇湘水云》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晴三、天光云影四、水接天隅五、浪捲云飞六、风起水湧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
《浙音释字琴谱》:与《神奇秘谱》同。惟第五题作“浪捲飞云”。
《风宣玄品》:与前谱同。
《西麓堂琴统》:一、洞庭烟雾二、江汉舒晴三、波涛云影四、水接天隅五、天光荡漾六、浪捲飞云七、风起水湧八、水天一碧九、江寒月冷十、万里澄波十一、影涵万象
《古音正宗》:与《神奇秘谱》同。
《琴苑心传全编》:与《神奇秘谱》同。
《觉园琴集序目》(《今虞琴社》编):
宋郭楚望泛洞庭。见烟波浩渺。云水苍茫。情动乎中。遂作斯曲。其中以四段至八段。专写水云之声。夫水有声而云无声。然无声之妙。正在妙以有声传之也。九段以下。则击楫中流。逍遥容与。末段用角变打圆。如轻舟之转柁。隐隐有帆随湘转。望衡九面之意。琴操中不可多得之曲也。曲用商调。须紧五絃弹之。或称无射均。以俗乐言。则正宫调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7
4、梧叶舞秋风《琴学入门》吴景略
琴曲《梧叶舞秋风》谱本出自清初庄殝凤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是庄臻凤的传世之作。本曲的演奏极有特色,它轻盈灵动,着重表现了一个“舞”字,全曲旋律细致曲折,疏密呼应,盖写秋意萧飒,静听桐叶摇落之意。乐曲虽短,但余味无穷。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此曲流传甚广,在现存八、九十种清代琴谱中,几乎都可见到。乐曲的结构形式,与明清时期许多民间器乐曲一样,采用一个较长大的主题旋律,进行多次变奏。变奏手法,极为丰富。
吴景略先生据《琴学心声》打谱并演奏,在吴景略先生指下轻盈灵动,一扫常为人们所知的秋风冷峻,或肃然,或伤感的情绪,别开生面地挖掘出了作品的乐观内涵,以一个舞字为线,奏出一派秋高气爽,愉快欣喜的气氛。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8
《梧叶舞秋风》题解
《蕉庵琴谱》:此曲之妙,凋桐生杜,为天地秋声。其气萧然,令人增慨。然其精意惇古淡朴,有清妙之理存焉。今古重加考订,庶不失前人命名之意。而凉指下爽肃,有“静落阶前叶,清传月下砧”之意。
《醒心琴谱》:清庄臻凤(蝶庵)所作。其曲取意天地秋声,“静落阶前叶,清传月下砧”,其气萧然,其风古淡,音韵纯正,清妙淳朴,秋凉飒飒,于指下流出,妙曲也。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8
《梧叶舞秋风》后记
《春草堂琴谱》:庄蝶庵所制新曲十余操,惟此为最。音韵纯正,不杂繁声,初学按谱鼓音,易得其庄蝶庵原制。曲意萧疏,苏琴山为之句读,幽韵益胜。吾琴隐复斟酌数点。今兼取其长,觉清妙蔑以加矣。
《二香琴谱》:庄蝶庵自制新谱十四曲,惟此曲盛传达室於世,亦惟此最佳,故集谱者多收之。时下或呼之为“秋风”或呼之谓“金风落叶”。节呼无不可,然杨西峰圣贤名录载“宋玉作西风落叶”,乃另是一曲,久已失传;琴谱正传有“秋风”一曲,亦判然各别。
《蕉庵琴谱》:秋风一操,洵古调也。冲和恬淡,与白雪相仿佛。神明於古法之外,而亦不失乎作者之旨。因思古人作操,音与词章并美,今词章多有失传,但指法古今不异耳。
《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与《琴谱谐声》同。
《琴学初津》:是操节奏,平顺和缓,琴山先生云,梧叶与挟仙游,可为入手之梯阶,桐君先生云,庄蝶庵所制新曲十余操,惟此最稍简静,可为初学门径,有云用纵指弹,而得飞舞之气,可笑。千里识。
《鸣盛阁琴谱》:曲意萧瑟,取韵宜幽。俗论此曲需用纵指弹,要得舞态风声,可笑。
《诗梦斋琴谱》:此曲乃庄蝶庵原制古本,无吟猱,春草堂增之。今由孙晋齐先生得之。音韵更觉古淡。腐翁手抄癸丑夏日。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9
5、忆故人《今虞琴刊》吴景略
《忆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相传是蔡邕所作的古琴曲,曲谱为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得其父所传的乐曲,原曲好像是孔子想念颜回所做,经后人多次修改转变成对亲友的思念。曲调缠绵悱恻,意在思念故人。每当静中奏之、即触发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之情,而相会无期、催人泪下的凄清孤寂。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乐曲表现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情绪。
《今虞琴刊》:“忆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空山忆故人”,传为蔡中郎作,……卢陵彭庆寿识。此曲彭祉卿先生童时受自趋庭,研精三十年,未尝间断,故造诣独深,含光隐耀,不滥传人,自前岁漫游江浙,偶一抚弄,听者神移,争请留谱,於是大江南北流传渐广,惟辗转抄习,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辄引为憾,将复秘之。余既於去秋与先生订交,琴尊酬唱,辄相追陪;一年来欲就学而未敢以请,盖有以知乎先生之志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尽得先生之奥矣,而於先生之志,恶可以不书。虽然抱璞守真,责原在我,循规絜矩,还冀后人,乙亥冬十月真州张子谦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9
《忆故人》题解
(又名《山中思友人》)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者,与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盖曲之趣也,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或感时,或怀古,或伤悼,而无所发越者、非知音何以与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作是曲。故前圣之所谓道之不行,乃思圣人。故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从之不能忘。”是其言也。
《浙音释字琴谱》:与前谱同,下多“噫!离合无凭焉”。
《重修真传》:是曲也,蔡邕所作。曲之趣者,为思念故人,别殊难会;而思慕於心,时无不想言,而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思我美人,天各一方;欲往从之,不能附翼;与谁言欤?噫!离合无凭焉。
《琴苑心传全编》:是曲也,我有好怀,或感时,或怀古,或伤今,而无所发越,非知心者,何以与焉?故思我友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为此曲,以写之。
《醒心琴谱》:东汉蔡邕所作。其曲取我有好怀,无所控诉之意。抚此曲者,或感时,或怀古,或伤悼,幽凄之情,流行于弦。而今人所操,出于已故彭祉卿先生家藏之《理琴轩》旧本者,最为流行。其曲柔中见刚,细腻流转,如抽丝剥茧,尽表思念感怀依依之意。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山中思友人》(忆故人)小标题
《浙音释字琴谱》:一、感怀二、忆旧三、知我
《重修真传》:同前谱。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29
6、秋塞吟《五知斋琴谱》吴景略
《秋塞吟》是一首有着几个截然不同的标题、有着不同解释的琴曲,最早见于《五知斋琴谱》,表达了一种忧抑悲愤的情绪。又名《水仙操》、《搔首问天》,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
萧鸾在《太音补遗》中倒是说清楚了为什么叫“秋塞吟”:“时莫悲于秋,地莫极于塞。高秋远塞,飞鸟不下,走兽忘群,伤心惨目,孰有过于此哉?此盖以伤昭君出塞之苦也。”戴长庚《律话》中引了很多楚辞来注解此曲。朱乐圃《琴史》中说的是一个与《琴操》大同小异的典故:“伯牙者,古之善琴者也。见称於春秋之后,杂见於诸家之书。尝学鼓琴於成连先生,三年而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曰:‘我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我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乎?’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剌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曰:‘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乃援琴而用水仙之操云”。
古琴曲往往一曲多名,本来几首根本不同的曲子因此便产生了同名,从而混淆起来。《水仙操》、《秋塞吟》与《搔首问天》之间的混淆就是一例。吴先生首先对乐曲的内容加以考察。从标题和全曲的音乐形象以及指法特点,确定乐曲内容是表现昭君离别家乡远行塞外,伤时感事的悲凉心情的。从而在演奏中,处处表现婉约之风。尤其多处运用了回转的滑音,一些重要的音用了大吟(即大幅度放动揉弦),而且有下行四个音的持续大吟,充满哀怨之情。缓慢的下行滑音,在演奏中被加以强调,更为凄楚动人。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30
7、渔樵问答《琴学入门》吴景略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此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
在吴先生的演奏中,轻重的变化犹如国画中的“墨分五彩”,层次丰富而鲜明。强音可如焦墨,浓郁而坚挺。轻音可如湿墨,飘渺而明晰,其间又有丰富的过渡色彩。在《渔樵问答》中,几处乐句的强弱起伏,吴先生演奏得很是潇洒飘逸。例如第一段入板后第18小节,第21小节(谱载《古琴曲集》)的两次落句,往往被人们弹成渐强。吴先生则处理为明显的渐弱,令人感到一种悠然自得之气。第二段结尾的两次“放合”乐句,也是容易被弹成渐强,吴先生则处理为渐弱,令人感到闲适。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30
《渔樵问答》题解
《杏庄太音谱续》:唐人云:“汉家事业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
《杨西峰重修真传》:渔樵问答,古操也。查遗谱有指诀无音文,考琴史有文音无指诀。今配定文音入谱,使善鼓者知其曲之古淡,韵调清高。喜渔樵,乐江山,友鱼、虾、麋鹿,对明月清风,物我两忘。然微妙岂於贪徇嗜利辈能知乎?
《杨抡太古遗音》:按斯曲,想亦隐君子所作也。因见青山绿水,万古常新,其间识山水之趣者,惟渔与樵。泥途轩冕,敞屣功名,划迹于深山穷谷,埋声於巨浪洪涛。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是以金兰同契,拉伴清谈,数治乱,论兴亡,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回视奔走红尘,忧谄畏讥,婴逆鳞,罹罗织,待罪於廷尉而触藩两难者,殆天渊耳。鼓是操者,尚思所以洁其身乎?
《理性元雅》:按斯曲,想亦隐君子所作也。因见青山绿水,万古常新,其间识山水之趣者,惟渔与樵。泥途轩冕,敞屣功名,划迹于深山穷谷,埋声於巨浪洪涛。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是以金兰同契,拉伴清谈,数治乱,论兴亡,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回视奔走红尘,忧谄畏讥,婴逆鳞,罹罗织,待罪於廷尉而触藩两难者,殆天渊耳。但此曲颇无头绪,又少问答之语,余特添正之,付之鼓是操者。
《乐仙琴谱》:按此曲,因见青山绿水,万古常新,惟渔与樵,划迹於深山穷谷,埋声於巨浪洪涛,天子不能臣,诸侯不得友,是以金兰同契,拉伴清谈,治乱兴亡,得失是非,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乃隐君子所作。鼓是操者,尚思所以洁其身乎?
《琴苑心传全编》:是曲,周东岗谱,盖述隐者随遇自乐之意,其声优裕平顺,出落自然,得隐逸之风调。
《天闻阁琴谱》:周东冈谱,述隐逸也。见樵子负薪而渡,招舟於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互相问答,契合道情,因而放乎中流,不知所止。东冈识为隐士,遂作是操,以志逸乐。其音雅趣,唱和自然。君子遁世无闷,其是之谓欤?
《天闻阁琴谱》:又一谱(作金门待漏)琴史:亦唐狄梁公所作。
《枯木禅琴谱》:明杨表正所作。曲意雅淡,音韵豪宕,后人拟之,弹法各异,然须静简贯穿为妙。
《醒心琴谱》:明杨表正所作。其曲意深长,神情洒脱,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樵之斧声,渔之橹声,皆现于指,令人有山林之想。概青山绿水,万古常新,其间识山水之趣者,渔樵者也。夫渔樵者,寄情山水,不涉功名,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洒洒脱脱,数治乱,论兴亡,千古是非,尽付渔樵笑谈中耳。
《磨励提高》:与《醒心琴谱》同。
《渔樵问答》后记
《绿绮清韵》:与琴苑心传全编解题同。琴学初津》: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於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奏斯者,必修其指,而静其神,始得。志在渔樵者,以此消遣,移情非浅,是曲,传自何君桂笙,古越之高人,文章盖世,无学不通,而著述之富,足冠古今,暇更以琴书自乐,绰有安道之风,愧余才疏艺劣,何幸屡荷青眼,教我良多,而奏斯曲者,不亦感君之惠授乎?按杨表正所作遇仙吟,渔樵问答等曲,作正文对音捷要谱,而是曲虽近时趋,然其用意,实深景仰,摹写渔樵,形容毕露,足为制曲师法。德松客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4 20:31
《渔樵问答》小标题
《重修真传》:一、一啸青峰;二、培植春意;三、上友古人;四、自得江山;五、体蓄鱼虾;六、戒守仁心;七、尚论公卿;八、溪山一趣;九、适意全生。
《杨抡太古遗音》:一、渔樵同叙;二、渔;三、樵;四、渔;五、樵;六、渔;七、樵;八、渔樵并乐。
《立雪斋琴谱》:一、渔樵同叙;二、垂纶秋渚;三、山居雅趣;四、获鱼纵乐;五、危冈禁足;六、惊涛罢钓;七、浮云富贵;八、鸣和弥清。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0
卷三
查阜西  张子谦 刘景韶 詹澄秋

     查阜西(1895年—1976年),名镇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查阜西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古琴艺术大家。他在古琴艺术研究、教学、创作、演奏以及组织领导古琴学术研究、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而古琴演奏艺术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及出发点。
他自幼酷爱音乐,很小就学会吹箫,十三岁学弹古琴,学奏琴歌《概古吟》、《客窗夜话》。此后还尝试打谱、作曲及学唱昆曲,并研究民族音乐的律学。二十年代在上海、长沙学奏器乐化的琴曲。三十年代组织“今虞琴社”,编有《今虞琴刊》。通过这些活动,联系了全国各地的琴人,并向他们进行了调查。
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1945年,他应邀到美国几所大学作有关古琴的学术讲演,并在美国图书馆查到一些珍贵的古代琴谱。1958年,他以古典音乐顾问的身份,随中国歌舞团去日本访问演出,以后又应邀出席在苏联召开的国际五声音阶学术会议。
1953年以后,查阜西历任全国音协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等职。晚年集中精力从事琴学活动。1956年进行全国古琴探访调查,又通过北京古琴研究会,主持编印了《存见古琴曲谱揖览》、《琴曲集成》、《历代琴人传》、《琴论缀新》等,为全面、系统整理琴学史料进行了大量工作。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1
张子谦(1899年—1991年),原名张益昌,江苏仪征人,出生于扬州。“广陵派”古琴演奏家。
张子谦7岁入私塾,塾师正是“广陵派”琴家孙绍陶。受其熏陶及努力,从入门琴曲《仙翁操》开始,刻苦练习,细心玩味,十余岁已能演奏名曲多首,熟练地掌握了《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龙翔操》等曲目。
1922年,23岁的张子谦离乡到天津谋生。1924年,他定居于上海,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张子谦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操》为突出,故得此称号。
1936年,他与彭祉卿、查阜西发起组织“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翌年,组织“今虞琴社上海分社”,组织演出、电台广播,宣传古琴音乐。
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从事古琴演奏,经常作演出及录音,他与孙裕德合作的琴箫合奏堪称珠联壁合。1959年起,他兼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教师。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沈草农合著的《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88年,他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张子谦的演奏风格清丽委婉,节奏跌宕,右手指法常用右偏锋弹奏于岳山和五、六徽之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进入晚年后,其演奏更趋于夸张豪放,不拘细末,追求舒展惬意的情趣。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1
刘景韶(1903年—1987年),字琴子,祖籍江苏昆山,生于江苏盐城。古琴家,梅庵派的代表人物。
刘景韶自幼爱好音乐、文学。青少年时代,从海门杨心权先生学习琵琶,能弹《瀛州古调》全部曲目;1920年考入南通师范学校,从徐立荪学习古琴。1925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1929年毕业,任职于江苏省教育厅。1956年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功绩卓著,高星贞、龚一、林友仁、孙克仁、李禹贤、成公亮和刘赤城等均为其学生。
他的演奏刚柔相济,取音甚佳,注重内涵,颇具书卷气。录音资料《长门怨》、《樵歌》和《平沙落雁》等存档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刘景韶退休后回到镇江,在他的积极倡导下,镇江市于1986年成立梦溪琴社。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4
詹澄秋(1890年—1972年),名智,字水云,别号“襄阳学人”。祖籍湖北襄阳,生前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诸城派”琴家。历任济南市立高中国文导师、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山东政协委员,为济南古琴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詹澄秋是诸城琴派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近现代古琴音乐艺术大师。他一生热爱古琴,为山东诸城派的古琴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詹澄秋之琴源于庐山宗,于清宣统年在家塾读书之余自学《归去来辞》等十二曲。1912年,他从师山东诸城派琴家王心葵学《高山》、《水仙》、《潇湘》、《秋鸿》等十八曲。1921年冬,王心葵卒于故里,自此之后已无师资,自学从事古琴研究与练习,历三十年之久。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很深的艺术造诣。
詹澄秋的演奏风格从整体上继承了王心葵的传统,具有音韵宽厚、铿锵有力、华丽凝重、粗犷豪放、坚毅朴实、刚柔相济的特点,有着典型的山东派风格。他的琴艺在《今虞琴刊》袁叶茹信中有记载:“詹公为诸城王心葵之高足,当时有‘青出于蓝’之说。”可见其琴艺之高超。
詹澄秋生前为中国音乐研究所特邀演奏员,曾应邀去北京演奏和录音。1956年,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琴会会长查阜西率队采访了詹澄秋,并录制琴曲数首。临别时,詹澄秋将珍藏的一张宋琴赠给出访组以示友情之珍贵。詹澄秋有十七首琴曲由中国艺术研究所录制,收录于国家音像资料库流传后世。其中《流水》、《石上流泉》、《良宵引》、《秋江夜泊》、《双鹤听泉》于1962年编入《古琴曲集》中,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詹澄秋不仅抚琴,还喜欢藏琴。他曾先后收集二十余张唐、宋、明、清时期的七弦琴。现存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太古遗音”就曾是他的藏品。此琴是解放前所得,为唐初贞观年间制造,属少见的“月琴”。他为躲避一权贵的勒索,携此琴去历城县南山的一个村庄寄居,从而保存了这张唐琴。
詹澄秋收藏的琴中以宋琴为佳,如:“鸣玉”为南宋赤城朱致远、古吴张睿修斫,还有“联珠”、“寒潭秋月”两张。“灵凤振乡”为明代著名斫琴家张敬修之物,民国四年王心葵所斫之琴为“玲琅”。还有一张琴的龙池内刻有“中华民国四十乙年斫于济南夏,诸城王露珍藏”,沿内刻有“水山房、五十号”字样。詹澄秋为人慷慨豁达,他收集的大部分古琴都转让或赠送与琴友和其弟子。詹澄秋还善鼓瑟、抓筝、卜蓍,喜诗词、书画,喜花木、竹,尤喜松鹤。 为振兴山东诸城琴派,年过古稀的詹澄秋与琴家张育瑾、王凤襄、詹静秋等人积极筹建古琴研究会。在他们的倡导下,组织了一些古琴演出、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如参加过华东区国乐演奏会会演,山东省文化局、山东省文史馆、山东军区政治部、济南市历下区的国乐会演等。由于他们的努力,山东诸城琴派在六十年代曾一度出现较为繁荣的局面。
詹澄秋在山东颇负盛名,从学者甚多,如詹淑君、詹云青、汤云倩、袁树筠、袁树蘅、袁叶茹、高松茹、许廉鹤、孟宪福、方仲言、弭菊田、谢一尘、朱云程、张烨、刘文志等。他的儿子詹云青不仅能琴,而且善弹筝、制筝,并对古琴的斫制、鉴赏均有研究。詹澄秋的外甥袁树筠(字未卫)、袁树蘅(字未央)是他的学生中较为突出的两位。他们自幼习琴,极为刻苦,不仅跟詹澄秋学琴,也向詹静秋学习,琴艺进步很快,在当时颇有影响。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琴人题名录里有记载。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琴家访问录中,詹澄秋传授的弟子里也列入他们的名字。著名古琴家王生香从师王心葵后也曾继学于詹澄秋。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少时就师从于詹澄秋习琴。
由于种种原因,詹澄秋教授的学生都是以此作为业余雅玩的爱好者和艺术学校的副科学生,其中始终未出现具有专业水平的出色者。再下一代即詹云青、袁未央的后人,时值“文革”、抄家等原因无法学琴、弹琴,诸城派在济南出现了断代的局面。
詹澄秋擅弹的曲子有源于王心葵传授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风入松》、《挟仙游》、《长门怨》等,这些曲子源于《玉鹤轩琴谱》。另有《潇湘水云》、《渔歌》源于《五知斋琴谱》,《水仙操》源于《琴谱正律》。自学的琴曲有源于《大还阁琴谱》的《龙泉吟》,《松弦馆琴谱》的《静观吟》、《秋江夜泊》、《良宵引》,《太古遗音》中的《归去来辞》,《杨表正谱》中的《渔樵问答》、《和平颂》,《诚一堂琴谱》中的《鹤舞洞天》,《秋砧》一曲合参于《自远堂琴谱》和《玉鹤轩琴谱》。其他不常弹弄的曲子有《洞天春晓》、《神话引》、《幽兰》、《中秋月》、《仙珮迎风》、《洞庭秋思》、《阳关三叠》、《鹿鸣诗》、《樵歌》、《搔首问天》、《思贤操》、《汉宫秋》、《塞上鸿》、《醉渔唱晚》等。
他著有《梅云馆琴谱》四卷,《和平正音》三卷,《琴歌集》一卷,《瑟谱》两卷,写有《嵇中散赞诗》。山东诸城派共有四部重要琴谱传世:即《桐荫山馆琴谱》、《玉鹤轩琴谱》、《梅庵琴谱》、《琴谱正律》。其中《琴谱正律》(王冷泉手稿)也有赖于詹澄秋的收藏而得以保存、传世。
据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琴家访谈录”的不完全记载,先生的擅弹琴曲有《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听泉引》、《长门怨》、《静观吟》、《归去来辞》、《渔樵问答》、《和平颂》、《渔歌》、《石上流泉》、《风入松》、《鹤舞洞天》、《良宵引》、《潇湘水云》、《水仙操》、《秋砧》、《秋江夜泊》、《挟仙游》、《飞鸣吟》等20首,不常弹弄的琴曲也有近20首。如此众多的琴曲,特别是象《水仙操》、《潇湘水云》这样的大操,要达到“擅弹”的水准,不付出相当的艰辛是不可能的。先生是一个虔诚的居士,一生清心寡欲,烟酒不沾,除了“爱花喜竹,尤喜松鹤”外,没有其他任何嗜好。唯独嗜琴,操缦抚琴是他每天的必修课目,除了吃饭睡觉和必要的应酬外,其余的时间几乎全都用在了弹琴和教学上。先生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他在弹琴和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能走样。他对王心葵先生传授的琴曲和指法视为经典,绝不轻易改动;同样,他也要求自己的学生首先要虚心向前人学习,不要自以为是,随意改动前人的东西。在他看来,这是对艺术应有的一种严肃态度,也是尊师重道的一种美德。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全面继承了诸城琴派的艺术成果,成为诸城琴派风格特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一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在《今虞琴刊》的来信中评价说:“按詹公为诸城王心葵先生之高足,从事究习,历三十年之久,当时曾有青出于蓝之说。”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4
1、洞庭秋思《琴书大全》查阜西
琴曲《洞庭秋思》初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据《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统计,此后又有《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二十二部琴谱刊载此曲。其中除少数为不同时期的传谱相互转录外,各谱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历代琴人在传承这首乐曲时,不断地改变它,发展它,这正是中国古琴音乐流传过程中普遍和典型的状况。
此曲以清新淡雅的曲调。描绘了洞庭湖畔,江天一色的秀丽秋光,宛如一幅幽美的写意山水画。大自然的秋意、洞庭湖的水天、醇厚的人情意味和文雅的音乐气质,正是这首古曲的无穷意境。
查阜西先生是《洞庭秋思》的打谱者、擅弹着,生前曾有录音留世。他的演奏借曲题所示的景色和秋意,表达出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温馨、平和,充满醇厚的人情意味。乐曲虽小,却是查阜西先生古朴儒雅琴风的极好体现,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演奏本。查先生生前曾把自己擅长弹奏的八首琴曲集中整理并旁注工尺点拍,刻印了一册《照雨室琴谱》(油印本),《洞庭秋思》是第一首,但他的演奏录音与乐谱有诸多不同,这是查先生在长期的演奏中有意无意不断改变的结果。
《照雨室琴谱》所录八首琴曲,有些向别人学来,但多数是由查先生自己打谱的。其中《洞庭秋思》曲题下注“商音五段据琴书大全校改”,注明“校改”,唯此一曲,其它七曲各自都只有一个据本。《洞庭秋思》的打谱是以《琴书大全》所载为主,参照其它版本进行选择、校勘、组织,形成了打谱者兴趣要求的版本,这种综合诸本的方法即打谱中所谓“合参”。《照雨室琴谱》上《洞庭秋思》的第一、二段主要采自《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等,第三、四段据《琴书大全》,改动较少,到尾声(第五段)泛音时却又离开《琴书大全》半音较多的旋律,而采用大部分琴谱较一致的弹法。试弹各谱作比较,查老的选择似乎有意避开了过多的调性变化,追求婉转悠长的旋律美。
查老的演奏录音,比之《照雨室琴谱》上的乐谱,又有诸多不同:变音和调性变化进一步减少,同时还增加了各谱所没有的弹法,如再三出现的由二弦十徽下注徽外,使音乐恰如恳切叮咛语气,十分亲切。第三段的长句长达二十拍,如思绪萦绕,如絮絮诉说,婉转动人。此时的《洞庭秋思》已更多溶进了他个人的性情、气质和弹奏风格。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5
2、长门怨《梅庵琴谱》查阜西
《长门怨》,初出清代民间,作者不祥(见《梅庵琴谱》一九三一年版),是后人根据汉武帝后陈阿娇谪居长门宫之事谱成。后人以司马相如名篇《长门赋》之意为曲意,作得流传至今的琴曲《长门怨》。
西汉武帝时,陈阿娇皇后被贬至长门宫(冷宫),终日以泪洗面,遂辗转想出一法,命一个心腹内监,携了黄金千斤,向大文士司马相如求得代做一篇赋,请他写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司马相如得悉原因,挥毫落墨,落笔千言。这赋叫作《长门赋》,诉说一深宫永巷女子愁闷悲思,写得委宛凄楚:“……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乃陈后欲借文人笔墨,感悟主心,她命宫人日日传诵,希望为武帝所听到而回心转意。但“长门赋”虽是千古佳文,却终挽不转武帝的旧情。到了其母窦太公主死后,陈氏寥落悲郁异常,不久也魂归黄泉。
《乐府古题要解》: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长公主嫖有女,字阿娇,及卫子夫得幸,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作长门赋,帝见面伤之,复得亲信者数年。后人因其赋为长门怨焉。
《乐府诗集相如歌辞楚调曲》:汉武帝故事曰,武帝为胶东王时,长公主嫖有女,欲与王婚,景帝示许。后长公主还宫,胶东王数岁,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公主乃苦要帝,遂成婚焉。汉书曰,“孝武陈皇后,长公主嫖女也。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元光五年,废居长门宫”。乐府解题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为作长门赋,帝见而伤之。复得亲幸。后人因其赋百为长门怨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7
3、渔歌《自远堂琴谱》查阜西
古琴曲,又名《山水绿》、《欸乃歌》。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故亦认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
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查阜西据《自远堂琴谱》所奏《渔歌》为十八段加一尾声。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调为原型,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节奏变化、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起而低回,转而高扬,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徵调,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后终止在这一新调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8
以下摘自《琴道琐言》作者:老桐
曾读《今虞琴刊》,知民国时彭祉卿先生善弹“渔歌”,出神入化,南北闻名,时人称为“彭渔歌”。可惜当时未有录音技术,后世不能得闻。当世琴家善弹“渔歌”者以苏州吴兆基先生最为著名,然缘悭一面,吴先生已于三年前仙去。数月前,有缘得聆吴兆基先生胞弟吴兆奇先生之“渔歌”,一曲终罢,叹为希有,不意世间仍有此冲和恬淡之古音。吴兆奇先生闲居金陵,雅好孔孟,并及佛学,善养生,修习静功有素,居常不喜外出。吴老操缦纯为修身养性,迄今已逾六十年,因世事变更,操琴也时断时续。近些年来,常操“渔歌”、“阳春”两曲,近又弹“普庵咒”。据吴老云,此曲当年在抗战前弹过,已是六十年前之事了,近乃重温。谓“普庵咒”一曲易能便人入静。吴老之琴韵,冲和恬淡,慢而有味,听之令人习心态安和,有静心之力量,境界之高,实非泛泛。今得允从学,敬拜为师,执弟子礼,幸何如之!
从吴老学弹“渔歌”,不惟学指法,记曲调,更学其琴容、味其琴旨。吴老抚琴时,身姿凝然,神定气闲,从容不迫,琴容极雅。可以六字概之:身端、意娴、手静。初时觉其指法近乎拙,手指似粘于琴面,极不灵活,迥异一般弹琴者双手活泼翩翩,乃至跳跃起伏。久之,渐觉有味,古时琴书中所说“指法贵简静”,大概就是指此了。学弹既久,一日忽悟中正平和之音、吟猱饱满之韵端出乎简静近拙之指法。吴老后来回忆幼时家居姑苏盘门城墙根下,宅名“琴园”,极为幽静,其时吴浸阳先生与其父吴兰荪先生常相往来。吴浸阳先生清夜抚琴,“渔歌”一曲已臻化境,给幼时的吴老留下了极深印象,时过半个世纪,当年之曲调尤盘桓于脑际。吴浸阳先生之指法,即走古拙一路,双手如胶粘于琴面,指不离弦。今时琴人操缦,颇多手势翩翩、落指繁复、甚或跃动者,应于重浊繁促之音,应非偶然。琴为大雅之乐,贵中正平和,忌繁手淫声。冲和之音,虽一两声,也足以养心;浊音异调,或资动听,只是娱耳,实有违琴道琴旨。身外喧嚣热恼之现代社会,繁促之音、怪异之调多矣,狂躁如迪斯科,奇异如种种现代派之新声。古乐虽筝声琶音也不多闻,况冲虚淡逸之大雅元音。较之前代,在今日社会,中和雅正、最能怡情养性之琴乐就更为希有、弥足珍贵了。近些年来,琴界颇有致力于普及、改进古琴音乐而忽视其特质者。本来,普及琴乐实为大好之事,吾侪当合力共勉,但若失其根本,流同俗响,则实在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惜的事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39
《渔歌》题解
《西麓堂琴统》:奇握温氏受历,毛敏仲耻事异姓,播弄动云水,乐道辟世,作此以招同志。大抵模拟樵歌之意,但其音调不无古今之殊耳。
《太音补遗》:一叶扁舟,往来湖海;托萍梗,侣鸥鹭,朝东暮西,虽天子亦不得物色。披簑而渔,对酒而歌,其乐何台?此曲志於烟波高士所作。
《重修真传》:些是柳子厚所作也。是歌有脱尘寓江海河汉之游,物外烟霞之思,颐养至静,乐守天和也。
《扬抡太古遗音》:按斯曲乃柳子厚所作也,公之仁唐,独步文林,世称韩柳。於时宪宗惑志佛骨,忠言弗庸,潮阳之贬,公盖伤之。遂希迹严陵,缘缘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直欲垂纶江汉,剖活鱼,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尔。是曲音调雅畅清逸,独出尘表,听者当自得之。
《琴苑心传全编》:期曲柳子厚作。时宪宗惑志佛骨,忠言弗庸,潮阳之贬,公盖伤之。遂希迹严陵,因渔情以写意焉。是曲音调雅畅清逸,独出尘表,达者自得之。
《五知斋琴谱》:渔歌者,河东柳子厚所作也。子厚即谪楚南,遂欲厌弃尘俗,放浪山水间。其作为渔歌,幽情冷韵,逍遥物外,真有卖鱼沽酒,醉卧芦花之意。故其曲萧疏清越,可以开拓心胸,摅和怀抱者也。
《张鞠田琴谱》:河东柳子厚所作。子厚即谪楚南,遂欲厌弃尘俗,放浪山水间。其作为渔歌,幽情冷韵,逍遥物外,真有卖鱼沽酒,卧芦花之意。故其曲萧疏清越,可以开拓心胸,摅和怀抱者也。
《蕉庵琴谱》:……子厚既谪永州,得愚溪而居之,……(其余同五知斋琴谱)。
《开闻阁琴谱》:唐柳子厚,河东人,谪居楚南。遂厌弃尘寰,怡情山水,乃作是操。各谱皆用正调,惟琴苑独紧五弦一徽,似觉超出乎众。惜作者失传,亦妙品也。(琴苑谱)
《希韶阁琴谱》:与五知斋琴谱同。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此歌,乃柳子厚所作。首段即“渔翁夜半西崖”一章。词载五知斋、自远堂皆有,惟所注指法特详,当系妙手增订,故能音节绵绵。此抄本系得之江南人手录,此谱,其声真觉烟波浩淼,在人襟补间也。但原本操目下注二十四段,而所列乃十八段,殊为矛盾。……实庆凤成欧阳仪注。
《枯木禅琴谱》:唐柳子厚所作。音节洒脱,曲意悠然,有鼓栅高吟自乐其志之意。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0
《渔歌》后记
《五知斋琴谱》:五音奥旨,难言而难明者也,如关睢有哀而不淫乐而不伤王化之旨;山居吟,有枕流漱石,倘徉其间,乐天安命之意。搔首问天,悠悠不平;塞上鸿有声呖呖,语哀哀,西风砭骨之景;樵歌发木丁丁,振衣之态;醉渔唱晚有饮中醉仙,天空地阔之意。惟有渔歌自一段至十八段声声逸扬,飘飘欲仙,然琴中止渔歌羽化验室二曲,舒心畅意,渔歌仍在羽化之上,可作神品,且有梦寐仙传,妙句入内,作者细心体察之。
《二香琴谱》:琴中之舒温旷大者,其惟渔歌乎!虽一气疾弹之处,而无迫促之态。
《悟雪山房琴谱》:渔歌原谱,各本皆大同小异,春草堂讥其误用变律,盖长操必用跌宕,方有步骤,否则由缓至急,有何意趣?春草堂一谱,音律甚善,但每将古谱吟猱停顿删去,实避难求易耳。至五知斋吟猱细密矣,而又不免太繁,惟去繁就简,不致草率,方为尽美尽善也。悟雪山人识。
《琴学尊闻》:唐柳子厚谪居楚南,而作渔歌。萧疏清越,可称神品。旧谱有十八段者,末数段繁冗,此独雅洁。
《琴学初津》:是侣采於自远谱中,全体统收黄钟商音,惟泛音与末段,作四弦主宫之音,然祗在五弦九徽,及二五七弦之徽外,今是谱移上一律,则音纯矣。惟其调尚疑,而未有便妄诀,视其吟猱上下之位,移下一律师,适合太簇方调,全体之猱,实原系下一律之吟也。三准应位,曲中略举大纲而类推之,欲明析,查第七调太簇全图便知。至於正填商音,非此体例也。旧称北渔歌者,因但知其用正调之二变,而不知化黄钟正调,为四弦方宫之太簇调,故混名其为北渔歌也。按正调之二变,即太簇调之羽角,用其二变,必避宫徵,方能成调。春草堂删作十四段仍定黄钟商音,未知其所属何谱也。阎晴峰先生所论云,渔歌音节古茂,浓淡合度,当作一则好古文读,毋徒求其声音之末。按是语,亦权疑之辞,未有若大名操,而论声律者,而志在渔樵者,以此移情,更复不浅,所以审音辨调之余,尚须察其体用,而后取舍得宜,庶不失作者之深思。是为河东柳子厚先生所作。子厚即谪楚南,遂欲弃尘俗而作是曲,当以四弦主调,凡楚声曲操者,太簇主调居多,则合其体例,如欲学斯操者,须依四弦太簇图内,核正音位,另抄而后弹之,则无混淆之病,倘作商音奏之,依谱可也。千里氏志。
至於琴曲,用音已纯,何必吹毛求疵,然非此之谓也。盖琴为六艺之一,曲有义理所关,古人精神寄托,性情所注,立意深微,制体严正,而后人得此,可以见性明心,犹为文墨相同,不可随笔乱涂,否则为能明其神妙哉。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1
《渔歌》小标题
《淅音释字琴谱》:一、潇湘水云;二、秋江如练;三、洞庭秋思;四、楚湘烟波;五、天阔明朗;六、渔歌互答;七、嗈嗈鸣雁;八、夜傍西岩;九、渔人唱晚;十、醉卧芦花;十一、蓬窗夜雨;十二、梧桐叶落;十三、晓汲湘江;十四、渔舟荡浆;十五、寒江撒网;十六、日出烟消;十七、欸乃一声;十八、山高水长。
《风宣玄品》:与前谱同,惟第二段作“秋江入练”。
《琴谱正传》:一、遁迹沧浪;二、放情象外;三、欸乃风传;四、扣舷谷应;五、响遏岩云;六、声分湘浦;七、曲同棹歌;八、蠡和合志;九、烟波自如;十、沤盟寿世。
《西麓堂琴统》:一、遁迹沧浪;二、放情烟水;三、洗耳清湍;四、濯缨回溆;五、缓棹溯游;六、高歌欸乃;七、响遏岩云;八、声分淞浦;九、声楫烟江;十、扣舷云渚;十一、施罛横渡;十二、撒网绝流;十三、得鱼沽酒;十四、燃竹烹鲜;十五、醉倚蓬窗;十六、闲眠柳岸;十七、蠡和同志;十八、轩冕无心。
《太音补遗》:同琴谱正传。
《重修真传》:一、潇湘水云;二、秋江如练;三、洞庭烟云;四、楚水湘波;五、天阔月明;六、渔歌互答;七、嗈嗈鸣雁;八、夜傍西岩;九、渔人唱晚;十、醉卧芦花;十一、蓬窗夜雨;十二、梧桐叶落;十三、晓及湘江;十四、渔舟荡浆;十五、寒江撒网;十六、日出烟消;十七、欸乃一声;十八、山高水长。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1
4、梅花三弄《蕉庵琴谱》张子谦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梅花三弄》,原本从它问世之初,仅仅是一首笛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而且在恒伊和王献之两位名人之间,还有这样一段美丽的故事。可见爱梅之人、爱乐之人实在不胜枚举。
不过,说道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便会想问,改编的作者,究竟何人呢?他改编的目的何在?史籍之中是难以定论的,但改编者的确慧眼独具,不然,何以古琴曲倒比箫曲有名很多。箫曲甚至有些靠古琴曲流传的谬解了。《梅花三弄》改编成古琴曲之后,《神奇秘谱》之中对此曲有如下的评语:“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梅的确是花中的最清音,古琴也是乐器之中的最清声,古琴的《梅花三弄》比箫的《梅花三弄》,个人觉得自是多了许多大气,但也丝毫不减少箫的空灵和清韵。
之所以叫《梅花三弄》,是因为曲中因有同弦异徽的三段泛音,故称《三弄》:“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随着岁月的流传,《梅花三弄》不但由原来的箫曲变成了古琴曲,而且,今俗称句逗规整、宜与丝竹合奏的《梅花三弄》被称为“新梅花”,广陵派节奏自由跌宕、宜于独奏的《梅花三弄》称之为“老梅花”。这首曲子虽然历经变迁,箫曲变琴曲,琴曲又变成琴箫合奏曲,可见其流传和影响甚为深远。
听过很多版本的《梅花三弄》,而号称“古琴帝王”的张子谦的演奏,用他独有的那种指腹侧锋的指法,灌入他的个性特征,用以表现梅花风骨的那种情感,交织了他自己的性格魅力,采用了技法和情感的超绝结合。突出了一种很中华文化的哲思的琴道氛围。无论其中贯穿了儒家的中庸也罢,道家的阴阳调和也罢,佛家的万象归一也罢,等等,整个大曲,蕴涵丰富,曲调优美,旋律优雅,交织在其中的思想,更加耐人寻味。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1
《梅花三弄》题解
《梅花三弄》:不同的琴家,对同一首琴曲会有不同的体解。几经传承,发展到各种琴谱上,其题解也各不相同。了解一下不同的风格,对弹琴人也会有一定的益处。现摘录不同题解,以供诸琴友参考。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传曰,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太音补遗》:桓伊善吹笛,作梅花三弄。后人因其声,遂拟入琴,其曲一名梅花引,一名玉妃引。
《杨抡伯牙心法》:按是曲乃颜师古所作也。古惟笛有落梅曲,而三弄之调起自桓伊,今不可考矣。后人缘取叫云横玉,用寄流水高山,亦以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若夫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审音者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
《蕉庵琴谱》:此晋人桓伊之所作也。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宋姜夔作疏影暗香二曲,亦祖此意,较之愈觉奇,有古淡之音。
《春草堂琴谱》:罗浮月白,风致宛然。
《醒心琴谱》:唐颜师古所作。旧为笛曲,为东晋桓伊所作。《神奇秘谱》云:“昔恒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以琴为三弄焉。”至唐时,颜师古移植而成琴曲,广为流传。所谓三弄者,概以主旋律泛音三段,演于不同音区。梅花者,为花之最清;琴者,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仙风傲骨,敷荣生机,皆隐隐现于指下。以此写意君子之气节。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2
《梅花三弄》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风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风宣玄品》:一、溪山夜月。二、云外声。三、玉箫声。四、月转西楼。五、青鸟啼魂。六、青霄杂佩。七、梅边读易。八、弄邃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西麓堂琴统》:一、溪山夜月。二、声遏行云。三、碧霄声彻。四、声断行云。五、月转西楼。六、声散行云。七、清香杂珮。八、玉笛声清。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重修真传琴谱》:一、溪山晓月。二、一弄声入太霞。三、清癯水艳。四、二弄声入云中。五、青鸟啼魂。六、读书声。七、三弄寒香雪月。八、玉箫声唱。九、凌风戛玉。十、铁笛声清。十一、风荡梅花。十二、欲罢不能。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3
5、龙翔操《蕉庵琴谱》张子谦
见于清代广陵琴派传谱,以《蕉庵琴谱》所刊最为流行。解题一般都与《龙朔操》(又名《昭君怨》)相混。音乐恰如标题所示,以流畅的曲调表现了翔龙飞舞,穿云入雾的情趣。
“龙翔操”是张老的拿手好戏,曾有不少人慕名专门向他学习此曲。据张老《操缦琐记》记载:五十年代初,由于喜此曲者众多,他就每星期在琴会亲授,因此不少人弹的“龙翔”都得到过张老的亲传。“龙翔操”的音乐跌宕起伏,节奏变化万端,没有固定的2/4、3/8等节拍可依,而是多种拍子复合出现,并贯穿始终。张老演奏的“龙翔”,正是在这种多变的、别人听来似无固定节奏的音乐中驰骋。乐曲开始的第一句,虽然只有几个音符,就表现了明显的节奏、力度以及音色的对比和变化,这是其他琴家所没有的。乐句与乐句之间、乐段与乐段之间处理得丝丝入扣,使整首乐曲听来一气呵成。传统的琴书大都认为“龙翔操”描写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但张老凭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则另有高论:依我的体会,她更象庄周梦蝶,有我无我,似有并无,似无却有,“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1984年张老写下“听弹‘龙翔’”的绝句:“抚弦动操间,龙翔去无迹。仿佛有余音,萦回绕天际。”这实际上是张老自己演奏境界的写照。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4
《龙翔操》题解
《蕉庵琴谱》:此曲为元帝妃王嫱所作也,亦名昭君怨。昭君入胡,故作此曲以寄所思。字字悲凉,声声哀怨。
《蕉庵琴谱》:此曲为元帝妃王嫱所作也,亦名昭君怨。昭君入胡,故作此曲以寄所思。字字悲凉,声声哀怨。
《古琴曲集》:这个乐谱最初出现在《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它与《神奇秘谱》中的《昭君怨》(又名《龙朔操》)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曲子。历来琴谱中常常把《龙朔》与《龙翔》两个字形相近的曲名互相混淆。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曲子,我们仍按目前琴家习惯称法,把广陵派流行的这个曲子叫作《龙翔操》。乐曲可能是表现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汉的情绪。
《广陵琴韵》(张子谦集):曲谱最早见於清代《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龙翔操》一曲所引用的是《昭君怨》的题解(相信这是将《龙翔操》和《龙朔操》两个曲名混淆所引起的误会)。按标题的意思(龙翔是指龙在天空飞翔)和作品的内容情绪听不出有甚么哀怨的意味,乐曲带来的是活泼、欢畅的气氛,使人聊想龙在云雾里飞翔的生动景象。
《广陵琴韵》(刘少椿集):现存最早见於清代《澄鉴堂琴谱》(1686),以《昭君怨》为曲名。而实际聆听此曲,生动活泼,全无哀怨之情。《天闻阁琴谱》(1876)称:“时下截去(《秋水》)第三、四、五、六段,名《昭君怨》”,现川派所奏《秋水》与此记载相符。《神奇秘谱》中《昭君怨》又作《龙翔操》,后世琴家可能将“朔”误作“翔”,由此有《龙翔操》之误。观同名《昭君怨》的两谱,不仅曲调不同,而且情趣迥异。所以《龙翔操》实际是《秋水》的节本,其趣倒与《神化引》飘然洒脱、蜂蝶翩翩的情境相似。
《醒心琴谱》:庄子之操,有名《秋水》者。后人截《秋水》第三、四、五、六段而成《龙翔操》。其曲飘然洒脱,神与物化,想象浮空,如云中龙翔,神化之妙曲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4
6、樵歌《蕉庵琴谱》刘景韶
宋末毛敏仲作,后人以为作者因元兵入临安,“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传谱有十至十三段不等。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十一段。《蕉庵琴谱》为十三段加收音。据《神奇秘谱》解题:“此曲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隐跻岩壑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归隐,自以为遁世无闷。”曲调奇特,为近代广陵派绝调。
《渔歌》、《樵歌》:南宋末年著名琴师毛敏仲最有影响的两首作品。《渔歌》表现柳宗元“唉乃一声山水绿”的诗意,曾名《山水绿》;《樵歌》原名《归樵》。这两个作品在名称改变的同时,音乐本身也经浙派徐门不断加工,精益求精。乐曲中运用主题贯穿和转调等手法,显示出作曲艺术的新水平。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6
《樵歌》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之作也,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欲希先贤之志晦迹岩壑,隐遁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自以为遁世无闷也。
《西麓堂琴统》:汉朱买臣作也。买臣家贫力学,给於采薪,后竟得志。此曲作自困穷沦落之际,其声纡徐知命,无丝毫戚戚之态,可以知其人矣。
《太音补遗》:元兵入临安,毛敏仲以时不合,欲迹岩壑,隐遁不出,故作是歌,以招同志者。
《重修真传》:此毛敏仲所作也。时因元兵入临安,隐遁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然自以为遁世无闷也,而养高之趣深矣。
《玉梧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藏春坞琴谱》:与重修真传同。
《杨抡太古遗音》:是曲宋末毛敏仲所作也。斯时买相当权,不修国政,致元师长驱临安,已改玉而改步矣。公遂耻事胡元,隐迹崖壑,意欲与文天祥公同一轮忠见赤;遂作此曲,以招同志者,相与盤桓於苍松翠竹之间,徜徉於层峦叠谷之内,友麋鹿,侣木石,遁世逍遥,餐风饮露,视夫名利,若浮云尘芥耳;所谓乐乎樵而忘乎樵者也。其中草音律潇洒脱尘,有振衣千仞之态,听者自是触耳赏心。
《琴苑心传全编》:宋毛敏仲,隐处不仕,作歌以寓其志也。其音潇洒脱尘,清飘幽俊。
《五知斋琴谱》:曲与重修真传同……下接:音律潇洒脱尘,有振衣千仞之态,其亦凰兮凰兮之流亚欤。
《蕉庵琴谱》:与琴知斋琴谱同。
《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与杨抡太古遗音同。
《枯木禅琴谱》:宋毛敏仲作,有苍松古柏之韵,娴雅和静之声,诚养心之曲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48
《樵歌》后记
《琴谱析微》:宋毛敏仲啸居泉石所作。琴曲甚多,而樵歌独推虞山绝调。鲁君谱是曲,审音正讹费尽苦心。按弦之下,丁丁嘤嘤,如歌伐木之章。於此固叹敏仲为善作,而益服鲁君之知音为不易得也。
《琴苑心传全编》:逍遥暇逸,任天而游,真是超然世外。
《大还阁琴谱》:樵歌一曲,系宋毛敏仲作以招同隐而放情山水,萧散不羁之趣,独此曲得之。故抚之者,即如幽人高士,托迹山林,咏歌自得。予每拂琴一弄,尘情俗虑,如被松风吹拂,涧水流濯,藉以抒怀,致足乐也。苟非会心弦外,亦安在识古人制曲之深意邪。
《五知斋琴谱》:实有苍松古柏之韵,恬雅和静之声,此养心之曲也。
《诚一堂琴谱》:高旷萧疏,深得山林之趣,非真隐者未易知也。
《治心斋琴学练要》:买相当权,国是日非。毛敏仲徜徉山谷,触景忘怀,遁世逍遥,所谓乐乎樵而忘乎樵,岂夫得已者哉?悲夫!
《春草堂琴谱》:此宋毛敏仲作也。先生托意於樵,故有逍遥遁世之语。音节古宕,不逐世趋。鼓音能得其高旷历落之致,则几矣。
《小兰琴谱》:宋毛敏仲之所作也。时因元兵入临安,隐遁不仕,故作是歌,以招同志者,音律潇洒脱尘,有振衣千仞之态;恬静和雅,有苍松老柏之韵,其亦凰兮之亚欤。
《二香琴谱》:……按是曲宋毛敏仲作以招隐。其有深意存焉。余读宋史,至宝庆景定间,弥远、嵩之近而似道用,西山、鹤山相继即世,元杰诸人以中毒亡,余玠亦暴卒,叠山又窜。在位诸君子,或以忧卒,或以毒死,於是在野者遁而不敢出矣。在位如文、陆数公,寥落如晨星,群小遍朝廷,故是曲至后变音愈多,正音愈少而微矣。盖值世变多,故君子道消。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悟雪山房琴谱》:此曲,春草堂改为夷则均宫音,以其用中吕均,变宫变徵也。不知商音亦当避宫徵两音,而用变宫变徵,此即俗乐小工出乙凡之调,当从自远堂。与耕歌、醉渔、雁度衡阳诸曲,俱作商音为妥。悟雪山人识。
《琴学入门》:与春草堂同。
《以六正琴知斋琴谱》:琴中有渔樵耕牧四歌之说,其叹乃歌、渔樵问答二曲乃悦耳之音,不入歌例。墨歌,即墨子也,任四歌之外,出音元润。
《琴学初津》:是操以正调趋变避正鼓之,旧谱音调,几至五均皆备,即所谓陵犯者是也。而制曲之始,原无拘定,殆一音既出,句法既叶,则五音皆定,五音定,则调已成,调已成不可妄施一音,再更一调,故古乐一曲始终如一,不问二调,既趋其变,必避正声,方能克谐韵调,盖曲有今古淫正之殊,作者均循乎义理,非徒求悦耳娱心者也。兹谱採春草堂,与各谱较,并承听桐先生口授,考订分明,庶符体例,义详内篇。千里跋。
《雅斋琴谱业集》:按各谱樵歌音律种种悖廖,今正此本,庶几符契古人。探微识。(转载复古斋后记)。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50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6-25 07:51 编辑

《樵歌》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遁世无闷;二、傲睨物表;三、远栖云峤;四、斧斤入林;五、乐道以书;六、振衣仞岗;七、长啸谷答;八、咏郑公风;九、豁然长啸;十、寿倚松龄;十一、醉舞下山。
《浙音释字琴谱》:解题佚、标题与神秘谱同,但存六、七、八、九、十题。
《风宣玄品》:一、遁世无闷;二、傲睨物表;三、咏郑公风;四、画然长啸;五、斧斤入林;六、振衣仞岗;七、乐道以书;八、啸声谷答;九、远栖云峤;十、寿倚松龄;十一、拉渔话酌;十二、醉舞下山。
《西麓堂琴统》:一、遁世无闷;二、傲睨物表;三、斧斤入林;四、伐木丁丁;五、乐道以书;六、长啸谷答;七、咏郑公风;八、振衣仞岗;九、远栖云峤;十、寿倚松龄(醉舞下山、虑均声、踏歌声)。
《重修真传》:一、高洁英豪;二、遁世樵歌;三、远栖云峤;四、歌残伐木;五、丹崖樵客;六、振衣仞岗;七、幽林风静;八、咏郑国风;九、豁然长笑;十、寿倚松龄;十一、醉舞下山。
《琴谱析微》:一、高洁英豪;二、遁世樵歌;三、远栖云峤;四、幽林风静;五、丹崖樵客;六、振衣仞岗;七、歌残伐木;八、咏郑国风;九、豁然长笑;十、寿倚松龄;十一、醉舞下山。
《蓼怀堂琴谱》:一、遁世无闷;二、傲睨物表;三、举世不同;四、乐道以书;五、斧斤入林;六、长啸空谷;七、伐木丁丁;八、空谷传声;九、清声劈破;十、俯松盘桓;十一、樵人醉酒;十二酒题诗;十三、醉舞下山。尾声。
《治心斋琴学练要》:一、高洁英豪;二、遁世樵歌;三、远栖云峤;四、幽林风静;五、丹崖樵客;六、振衣仞岗;七、歌残伐木;八、咏郑国风;九、豁然长啸;十、寿倚松龄;十一、醉舞下山;十二、飘然拂袖;十三、酒醒题诗;尾声。
《天闻阁琴谱》:与蓼怀堂琴谱同。
《沙堰琴谱》:与琴谱析微同。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07:51
7、听泉引《大还阁琴谱》詹澄秋
又名《双鹤听泉》,最早见于明末的《文会堂琴谱》(1596),该书把它编在了《双清》曲前,并注有《双清之引》。可能是宋代石扬休所作《猿鹤双清》的序曲。后来也把它简称为《听泉引》。表现了古代文人超然出尘的清高思想。
《双鹤听泉》后记
《指法汇参确解》:听泉短曲耳。宽转平和,音节大雅,静夜以中音奏之,何异置身澄间,听山溜清韵,洗涤尘襟?大愚识。
《琴学初津》:是操有分二段,未给命名之义,然其气韵是三非二,採自远堂与大还阁合参,以符其气韵也。盖小曲之传,必有妙义,勿嫌其小而轻弃之。千里志。
《醒心琴谱》:明曲,作者不详。其曲宽转平和,音节大雅,有置身空山,涧流清韵之妙。以此曲洗涤尘嚣,安心空灵,大为妙哉。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14:40
卷四
1、流水《天闻阁琴谱》管平湖

琴曲《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这里所介绍的是管平湖据清末张孔山所传川派古琴曲《流水》演奏,全曲由九段和一个尾声组成,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钟子期和伯牙都是春秋时间楚国著名音乐家。据《列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14:41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个独立的琴曲。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为清代川派琴家冯彤去的传谱,曲调与《神奇秘谱》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两段中增加了七十二滚指指法,从而使水势汹涌、奔腾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14:42
《流水》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音,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能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西麓堂琴统》:高山流水,盖祖史传伯牙钟期事。初本一曲,唐人始二之,宋又列段。大抵皆发山水之趣。操缦者以意逆之可也。
《琴苑心传全编》:此曲亦伯牙作也。盖高山以有得於仁者乐山之意;流水以有得於知者乐水之意也。曲中极尽烟波浩渺,活泼潆洄之致。
《杨抡伯牙心法》:按是曲亦伯牙之所作也。盖伯牙初得妙于成连先生,其观于海也,烟波浩渺,目以意移,活泼洄沿,心随目转。用是托之丝桐,洩之音响,世鲜知己,惟有子期。子期云亡,斯操遂歇,以无知音也。然幸有是曲,即有伯牙,有伯牙之音,世岂无子期其人耶?予故曰,鏦鏦铮铮,幽涧之寒流;清清泠泠,松根之细流也;浩浩洋洋,江海之平流也;惊风骤雨,瀑布之飞流也。换羽移商,审音知妙,是在听之者耳。月下花前,阿房复阁,轻重疾徐,得指法三昧;予不敢踵躅伯牙,斯人其媲美子期乎?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按斯曲亦俞伯牙所作也。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故子期听其一弹再鼓,美之曰:“洋洋乎志在流水”,为千古之知音,诚虞弦中之绝唱也。
《枯木禅琴谱》:伯牙所作。或谓与高山本一曲,然此曲音韵柔和,声律流畅,有望洋浩渺,荡荡无涯之意。
《沙堰琴编》:天闻阁流水艳称海内,琴家每以不得其传为恨,或有自云其先人曾亲受学孔山者,自藏钞本实而秘之。但聆其声音节奏,乃反不如刻本之精妙宏博,盖前人传世之作,未肯轻於落墨如此;学者苟能识其真本,坚苦勤攻,久久自得,自如食蔗;躁矣妄者,终於门外汉,又何怪乎?......
(第七段后记:千岭万壑,势揠潆洄,平绿如镜,洪波不兴,野花啼鸟,触景关情。)
《醒心琴谱》:春秋伯牙所作。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高山流水遇知音,遂传为佳话。至唐代,《高山》、《流水》独立成曲。宋代复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而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之七十二滚拂《流水》为现代流传最广者。《流水》之曲,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滴沥之空灵、惊涛之澎湃,变化万千之象,尽在其中。借此洋洋之曲,写意涵濡万物,奔腾不回之精神。
《磨励提高》:与《醒心琴谱》同。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14:43
《流水》后记

《琴苑心全编》:伯牙游於泰山之阴,卒遭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夫!志想犹吾心也。吾於何逃声哉”。幽致绵窅,逸兴飘宕。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此谱亦见於金訒斋先生秘本中,但未尝圈点。又见德音堂、自远堂、蓼怀堂。兹即照蓼怀堂本中圈出。
《琴学尊闻》:高山流水本属一操,元人分之,而流水遂失,此后贤之补亡也。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6-25 14:43
《流水》小标题

《西麓堂琴统》:一、长溪舒练;二、幽磵鸣琴;三、导脉灵长;四、延流觱沸;五、云浮拍拍;六、风起潾潾;七、望斗乘槎;八、冲烟摇棹;九、丹扃湛若;十、灵府渊质(结)。
《重修真传》:一、长江万里;二、一派千浔;三、汪洋注海;四、缥缈澄江;五、就下朝宗;六、古今昼夜;七、汩汩东流;八、乐在智人。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