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南京威虹老周2018年德国慕尼黑Hi-End音响展与欧洲游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2 10:01
标题:
南京威虹老周2018年德国慕尼黑Hi-End音响展与欧洲游记
本帖最后由 新航线 于 2018-6-15 10:38 编辑
慕尼黑Hi-End Show是当今时间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音响展,这几年,我们年年去,只是前几次行程太赶,展会报道多半属于浮光掠影。今年我们依然抱着满腔热情,专门提前两天来到慕尼黑,除了备足时间报道展会盛况,也希望读者能随着我们的镜头看一看欧洲旖旎的风光和博物馆里珍藏的艺术珍品。
单击图片卡查看完整的图片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2 10:03
出发的上海浦东机场我们已经没有了拍照的兴趣,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到达慕尼黑机场,尽管已经看过,但机场广场大厅的设计仍然让我充满美的震撼,顶部装修形装类似于鸟类展开的翅膀,并让室内与天空融为一体,设计的既新颖又时尚,同时又非常的节能环保,还充满着艺术性。这是我下飞机后拍下的第一张照片。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2 10:05
这几年来欧洲旅行,喜欢租车出行,这样既方便安排时间与行程,也相应的节省一点体力与时间。在机场,有很多的出租车公司,在德国租车可以在欧盟其他国家还车,非常方便。但要提醒大家一下,这几家出租公司只有SIXT有大型的奔驰旅行车可以租到,我们出门在外肯定要带一些随身用品,免不了大包小包,当三五个人成行的时候,大的车就必不可少了。
这家出租车柜台以及停放车辆的区域都以红色作为标记,有较高的辨识力。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2 10:07
我们开车前往国王湖,车外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大片的草地郁郁葱葱,开着黄黄的小花,远远看过去有一点中国油菜花开的味道,让整个大地充满了生机。虽然是用的中画幅的相机,手持不易,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摇下车窗,拍下一两张。
随身还带了一部莱卡的黑白机,德国的高速公路基本不限速,想拍下飞身而过的风景,不得不提高ISO的感光度以提高快门的速度,我在这款黑白机上加了一枚橙色的滤镜,以便压暗蓝色的天空,我发现滤镜虽然能达到了我的目的,但是由于ISO的提高,画面的颗粒也变的粗了一些,呵呵,也别有一种味道。在高速行驶的车上拍照,成功率当然要低一些,也无法选择“构图”,所以后期还需要对画面作比较多的剪裁。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2 10:24
我们开车前往国王湖,车外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大片的草地郁郁葱葱,开着黄黄的小花,远远看过去有一点中国油菜花开的味道,让整个大地充满了生机。虽然是用的中画幅的相机,手持不易,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摇下车窗,拍下一两张。
随身还带了一部莱卡的黑白机,德国的高速公路基本不限速,想拍下飞身而过的风景,不得不提高ISO的感光度以提高快门的速度,我在这款黑白机上加了一枚橙色的滤镜,以便压暗蓝色的天空,我发现滤镜虽然能达到了我的目的,但是由于ISO的提高,画面的颗粒也变的粗了一些,呵呵,也别有一种味道。在高速行驶的车上拍照,成功率当然要低一些,也无法选择“构图”,所以后期还需要对画面作比较多的剪裁。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2 10:48
更多图片请看:
http://bbs.whaudio.com/thread-78521-1-1.html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2 10:49
整个德国东南部,都属于山陵地带,大片的森林覆盖着整座山脉,而依山而建的房屋外形也是各式各样,几乎没有雷同,掩映在璧山绿草间,尽显人与大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之美。
作者:
celestion600
时间:
2018-6-12 19:58
这才是人类最适居的理想家园!
作者:
楚王项羽
时间:
2018-6-12 21:25
漂亮。还有徕卡相伴
作者:
宠物店男孩
时间:
2018-6-12 22:00
真漂亮,羡慕……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3 09:50
看一看阿尔卑斯山下的自然风光。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3 10:08
这是在我们入住的贝希特斯加登小镇拍下的几张照片,这里离国王湖开车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只要转过前面这座不高的山头,就到国王湖了。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3 10:10
图片发上来后与原图相差的比较大,建议大家看原图
http://bbs.whaudio.com/thread-78521-1-1.html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3 10:28
到国王湖还有一段十多分钟的水路,需要坐船。到了景点,游客也相对的多一些。既有年轻的情侣,也有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当然也有独自一人的潜行者。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3 10:46
国王湖面积并不大,它是被德国的瓦茨曼山峰(Watzmann)在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所环绕。水源实际上是由山上的雪水融化而来,由于自然生态优越,虽说在其中能够看到一些藻类物质,但据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
作者:
熊猫清清
时间:
2018-6-13 11:14
支持分享
作者:
alich
时间:
2018-6-13 16:48
很方便去鹰巢参观了
作者:
水运之都
时间:
2018-6-13 19:01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5 09:54
本帖最后由 新航线 于 2018-6-15 10:02 编辑
国王湖的湖水色泽比较深而暗,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周边的树木尽显沧桑,在彼此的映照下,让远离尘嚣的人们,心境仿佛都得到了洗礼,倍感轻松与惬意。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5 09:55
本帖最后由 新航线 于 2018-6-15 10:07 编辑
国王湖是理想的度假圣地,在这里随时可见举家而来的亲子之游和身着民族盛装的往昔重温者。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5 10:11
欧洲的天黑的很晚,离开国王湖的最后一班船是5点30,此时太阳还高悬于空中,仿佛是中国的下午两三点,在周边再走一走,转一转,同时随手拍下当地的景色。
从图片中,能够感受到当地民众对于生活的热爱,不但草木丰盛,家前屋后,以及窗台上也都栽满了鲜花。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5 10:27
再上两张在国王湖拍的风景图片。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5 10:32
欧洲的时差与亚洲相差6小时,也就是说迟6小时,晚上12点钟睡觉相当于我们第二天的早晨入睡,所以,一般感觉上到欧洲上是没有时差的,实际睡眠的时间比在国内要少一些的。这次欧洲之行的第一个夜晚,早上很早就醒来了,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待东方发白,洗漱之后,拍下了几张贝希特斯加登小镇清晨的图片。
作者:
天神
时间:
2018-6-15 10:34
本帖最后由 天神 于 2018-6-15 11:29 编辑
这个帖子是不是应该放到摄影栏目?屁放了好几天都看不到关于音响的东西出来~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5 10:37
出门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草地上升起一层薄而低的清雾,能见度仍然非常高,转眼之间山头已被太阳照亮,并染上一抹暖色,新的一天由此正式开始。
牛群则先于人们起身,开始觅食。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5 10:46
这个是按照行程的顺序来上图的,后面会有展会的图片报道的。
没必要出口成脏吧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5 10:51
清晨转了一圈之后,便返回住地,准备去希特勒当年的山顶别墅“鹰巢”,去看一看。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09:44
当早晨的阳光斜射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踏上去“鹰巢”的路,沿途继续欣赏着乡村美景。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09:47
沿途风光吸引着眼球,奔驰只顾前行,结果把“鹰巢”远远的抛在了身后,只身来到了奥地利境内,爬上了与“鹰巢”相邻的海拔1550米高的山峰。上山的路上,几乎没有碰到一辆车,哦,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有两位自行车手与我们同行。一位60岁左右,另一位应该70有余了,能够骑自行车上山,确实令人钦佩,此时回忆略感遗憾,应该拍下老人的影像,用来作为前行的动力。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09:50
这座山峰还处于原始状态,寻找不到任何登山的路径,以及阶梯。我们踏着厚厚的冰雪,迂回前行,慢慢登上山顶。登顶后,我们见到的唯一人工建筑就是有着耶稣受难雕像的木十字架。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09:53
这座山峰也是阿尔卑斯山脉余脉中的一座,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具体坐标,从山顶上所看到的更高的山峰,也许就是希特勒的“鹰巢”。山顶云雾缭绕,变换万千,美不胜收,非常壮观。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09:59
重返德国,直接去希特勒的“鹰巢”。这张黑白片是透过车窗拍下的沿途景色。
图一是希特勒时期修筑的一条长长的隧道,供希特勒通行之用。山顶因常年积雪的融化,水慢慢的渗透到隧道的每个角落,透露出既潮湿又阴凉的气息,它与石质的坚硬、修筑的壮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定的历史沧凉感, 游人必经之后,才能乘电梯到达山顶。
希特勒的“鹰巢”海拔1881米,是德国的第二高峰,登顶之后确实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派。
最后一张黑白照拍下的是山顶唯一的建筑,现在是电梯间也是餐饮部。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10:04
我们来到瓦茨曼山顶,上面聚集着不少观光人群,但更吸引我们的是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以及山体本身的特质。刚刚从1550米高的奥地利山峰过来,山上郁郁葱葱长满植被,而瓦茨曼山脉高了仅仅300米,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坚硬的岩石,只在岩石缝中顽强的生长着一些松树类的植物。而在我们的脚下,以及山体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人们在观赏以及行走的过程中,需格外的注意脚下的安全。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10:10
由隧道来到当年希特勒时代构建的一个圆型的大厅,这个大厅全部用石头作为材料,年代虽不算久远,但在庄重与威严中又透出一些阴森的气息。
这个大厅是不容许拍照的,所以无法为大家提供相应的图片。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10:14
本帖最后由 新航线 于 2018-6-16 10:17 编辑
乘坐电梯到山顶需要40多秒的时间,我们估计了一下,应该有上百米的高度。在二战的时候,盟军曾轰炸过“鹰巢”,山顶建筑毁于战火,由于山体的岩石特别坚硬,又有一百多米的深度,所以希特勒的安全没有受到威胁。
山顶的现有建筑除了供游客上下电梯之外,另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餐饮,我们也在饱餐才之后离开。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10:23
随着相机的镜头,从“鹰巢”顶上看一看周边的风光吧。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6 10:26
离开鹰巢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钟了,欧洲的太阳睡的晚,返回慕尼黑的途中有一个湖畔休息区,成群的野鸭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的希望在中国的湖泊与水草边,能够随时见到这样的野生动物,因为这既与环境保护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人的素质密不可分。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7 14:43
本帖最后由 新航线 于 2018-6-18 16:14 编辑
这次欧洲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参观慕尼黑艺术博物馆,这已经是每年慕尼黑的必游之地。实际上这是我们学习与欣赏艺术的一个重要场所,看似陈列的作品都差不多,实际上每年都会更换部分作品,印象深刻的克里姆特,以及席勒等人的作品现在已经不在成列之中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些作家的不朽之作。这次我是只身之行,有些想看的作品,可以反反复复的多瞅几眼,甚至再来一个反复,这样不知不觉的在博物馆泡了6个小时。
今天发照片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奇怪的是今年怎么没有博物馆外形的图片,上一张出发之前从酒店窗口拍的建筑吧。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7 15:18
前两年的慕尼黑之行也发过一些在博物馆拍摄的图片,不乏世界名作,大家应该已经见过,这次以发在博物馆见到的新藏品为主,当然某些喜欢的名作我也会再发一次的。让我们通过再次欣赏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7 15:22
德国的博物馆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原作都是可以拍摄的,但是不可以使用闪光灯与三脚架,背包之类的也不能带入馆内。
所有的藏画外面都有一层薄薄的玻璃,给拍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反光,只能选择不同的角度,或者只拍一些局部。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7 15:26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艺术语言上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我们常常在这些大师的绘画中读到中国艺术的书写性与挥毫感,不同的材料与工具都可以达到人类艺术的高峰。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7 15:30
慕尼黑博物馆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所谓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一个是所谓的古典艺术博物馆,这座现代博物馆与其他一些现代博物馆相比,实际上还是一座古典博物馆,只是收藏的作品离现在时间比较近而已,通常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会收藏包括装置、拼贴、声光以及行为类的作品,慕尼黑现代博物馆则完全没有。
博物馆进门的这个展厅收藏着梵高、莫奈、高更等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也是慕尼黑博物馆现在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每天都能够吸引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前来欣赏。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7 15:33
在上学的时候,系里进了一套进口的大型画册,印象中是24本,视如珍宝,每次到图书馆“观看”的时候都要先洗洗手,抑制住心脏狂跳,然后恭恭敬敬的把书打开,连大声说话都不敢,这些画册中就包括梵高,高更和莫奈,现在能够再次欣赏原作,应该说既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7 15:37
尽管大多数画册印刷的都很精美,但与原作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梵高以及印象派等人的作品,画册非常难以再现原作的面貌。
作者:
cenwei999
时间:
2018-6-17 19:12
好贴,音响不着急。
作者:
时光车间
时间:
2018-6-17 19:23
舒坦,音响不着急。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5:51
本帖最后由 新航线 于 2018-6-18 15:53 编辑
马奈的这张作品我很喜欢,但每次拍照的时候都很困难,反光总是很强,我感觉在不同时间段所采用的防护玻璃是不同的。因为在丢勒的自画像中这种情况也有出现。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5:55
平常所翻的画册与原作相比都显得比较鲜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拍摄时的用光有关,也与后期的印刷有关。在博物馆看展品实际上色彩会显得更加沉着,灰色的层次与变化也更多,原作的笔触肌理感与厚度也是印刷品难以再现的,所以看原作显得非常重要。但画册也不能不买,因为博物馆并不总在我们身边......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5:58
慕尼黑的现代博物馆藏品并没有完全的按时间与流派进行分类,只是相对的集中陈列,从大量的作品中,你可以感觉得到,离现在的时间越近,作品的风格差异也越大,也更加的追求个性的张扬与人性的解放。艺术语言的个性化与独特性,以及观察方法上的独创性都有正面的肯定,这个时期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了百家齐放,繁荣昌盛。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6:00
慕尼黑展览馆还是以绘画作品为主,雕塑作品并不多,偏向于古典。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6:02
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是在岩石上的,人们用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进行符号性“创作”,这几乎是人类绘画艺术的共同起点。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物质的丰富,符号性的绘画语言变的更加具有目的性和宗教感,线条造型和装饰性的色块成为最主要的绘画语言与表现的形式。随着各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不同,东方文明绘画语言中的线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为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神提供“服务”,而色彩具有主观运用与象征性的含义。欧洲文明的发展从形体的塑造到光与色的运用都建立在相对科学的基础上,由此欧洲的绘画也慢慢的达到了一个写实与色彩运用的高峰。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6:04
在写实主义绘画逐渐达到顶峰的时期,对光与色的运用开始了新的追求并达到了极致,而此时照相机的出现让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整个美术界也因此困顿,而新的哲学思潮的影响也让画家们开始寻找新的艺术语言与表达形式,艺术的主观性与形式美的本身再次成为新的语言要素,东西方文化文化有了再次融合的机会。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6:05
绘画也从早期以宗教体裁为主,慢慢进入对平凡人物的内心刻画,艺术语言也更具有多样性,和主观性。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6:07
继续看一看博物馆的藏品,这些作品都相对偏于写实,造型都很扎实,光影以及色调的处理都是围绕塑造形体来进行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6:09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和俄罗斯的教学体系还是围绕着写实主义的方式在进行着。地域不一样,自然界所造成的光谱与色域也是有差别的,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色彩与欧洲也不同的,从这一点上来讲,东方的文化以“黑白”作为艺术语言的基础,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欧洲的博物馆看过之后,进中国的博物馆看油画,觉得还是有距离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6:10
中国的油画教育,在民国初年出去过一批人,包括大家熟悉的徐悲鸿,秦宣夫等美术教育家,但欧洲的“香火”并没有被延续,49年以后中国派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赴俄留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国内的各大院校,在江浙地区比较熟悉的就是全山石,徐明华以及张华清等,当时全国也就三四十人吧,在一切向苏看的年代,在中国形成了完全“苏”式的教学体系,可惜的是,这批学生除了在俄罗斯待了那几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国门,使得批学子归国以来的大多数作品,并不比学生时代更出色。这是时代造成的,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8 16:11
这批留“苏”的学子师出同门,所受的教育完全相同,从观察方法到艺术语言也彼此相近,在全盘照搬苏式绘画的教育领域,形成了统治地位,追求所谓的“高级灰”具有了某种唯一性。
七十年代恢复了高考,当年那批留“苏”归来的学子,已经成了中老年,同时也走上了“专家治院”的领导岗位,而此时鼎力执教的骨干教师大都是“领导们”的弟子,连国门都没有出过,想让油画语言丰富起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八十年代,就有了所谓的艺术新潮,这当然是历史的必然。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19 22:05
本帖最后由 新航线 于 2018-6-20 09:25 编辑
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三十年之后,国门也在一步一步的打开,不但我们这批中老年人可以走到各大博物馆去欣赏艺术品,去听音乐会,还有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系统的接受各种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与国际接轨,融合,我们不但会在科学领域逐渐的缩小距离,也会在艺术范畴内减少差距。
作者:
eagames007
时间:
2018-6-19 23:02
真棒啊。。。
作者:
Jwang
时间:
2018-6-19 23:45
很享受这些艺术品。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西洋画的深刻,刻画能力的优越。相比之下,中国画太差了。就以现代大师齐白石为例,其很多作品都是粗制乱造。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0 09:27
这张画单独发出来是想说一说,这张画只有10公分左右的大小,是伦脖朗青年时代的自画像,可以通过这幅作品看到他技法的成熟,色彩运用的自如,并且在工具的使用上也是非常自由的。
原本我以为这张画只有一张,但在荷兰的海牙博物馆我又看到了一张类似的作品,比这张要稍微大一点点,风格非常相像,不注意的话还会以为是同一张,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伦脖朗不但迷恋画自画像,类似的风格的作品也会反反复复的去画,这其中既包含在技法上不断的探求,同时也包含更多主观意愿的述求。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0 09:30
慕尼黑老绘画博物馆也被称为鲁本斯博物馆,因为这里收藏的鲁本斯的作品最为丰富。尺幅巨大,人物造型丰满,有血有肉,仿佛皮肤下的血液与温度都可以触摸,在这里,宗教与人性以及肉欲有着和谐的统一,冷暖色的运用既微妙亦精彩。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0 09:32
慕尼黑古典绘画的博物馆以收藏鲁本斯的作品闻名于世之外,丢勒等15、16世纪的艺术家的作品是收藏主要对象。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0 09:38
慕尼黑现代博物馆与古典博物馆也叫老美术馆,面对面,一条马路之隔,看完这两个博物馆之后,下一个重要的任务当然就是选一些画册了,在两个博物馆之间穿梭而天又下起了小雨,匆匆忙忙的选择了十来本,从德国邮寄回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货(在其他博物馆与书店也选购了一些,发货时大大小小的画册加在一起有五十公斤重)。
再发几张老博物馆收藏的图片。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0 09:39
博物馆看完后,当然要把精力放在观看2018年FI-END音响大展上。
今年的慕尼黑之行和往年一样,与中国的一些同行结伴而来,彼此之间既可以互相帮助,尽可能的减少语言等方面的麻烦,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未来HI-End器材的发展方向。
10号早晨在办完观展手续之后,同行人员聚集在门前,正式开始了2018慕尼黑Hi-End音响展之旅。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0 09:40
我们走进一楼的展览大厅,首先见到的就是欧博的展位,欧博音响作为中国Hi-Fi的标志,率先走出国门参加一系列的国际音响展,慕尼黑展更是年年不落,在德国以及欧洲音响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次参展的产品既有新的唱盘和唱臂,又有洗盘机,当然少不了擅长以胆放大为主的唱放和耳放等产品了。
一进门就能见到咱中国的企业,当然是非常的高兴,哈哈,祝展会成功,大家留个影。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0 09:42
告别欧博之后,与往年一样,直奔三楼,然后从上向下慢慢看,三楼的展房有我们所熟悉的爱因斯坦等品牌,我们由此作为参观的新起点。
爱因斯坦分两个展房,一个大展房,位于进门的右侧,一个小展房在左侧,进门的大厅里面则摆放各种新的器材,有些器材一看就很熟悉,有些东西还要做一些进一步的了解。
大展房用的是爱因斯坦大书架箱加上一只10寸的有源低音箱组成一套全音域系统,由爱因斯坦的前后级胆机与唱放搭配空军三号开声。
小展房的系统则由爱因斯坦的小合并功放,用爱因斯坦的LP与新款的“迷你”唱放相组合推小型书架箱与8寸有源低音组成的三分频系统。
爱因斯坦产品的组合方式很显然为现在还在使用书架箱的朋友组成新的系统提供了一个升级示范。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0 09:46
爱因斯坦多年来花了大量的心血对产品进行了更新,在见到的新产品中既有书架箱,也有改进的小合并功放,不过最引我们注目的是他新出的分体电源,外形“迷你”化的LP唱放。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0
德国的爱索峰也出了新的产品,外形由多层金属穿制而成,使用了钻石的中高音和陶瓷低音。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1
全音域单元的音箱中高频一直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但一直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2
号角喇叭灵敏度高,能量感充沛,一直是发烧友喜爱的音箱类型。德国也是盛产号角喇叭的地区,很多著名的品牌都来自于德国。最下面的这张图产品看起来完全是一个半成品,用中国的话来说还是一个“土炮”,参展的目的可能在于听各方面的意见......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5
Lansche Audio全系列产品都使用的是离子高音,中高频表现非常的出色,但是成本高昂,目前在世界范围只有少数厂家在使用,据我们所知,德国只有Lansche Audio和阿卡佩拉。
Lansche Audio的产品听起来完成度非常高,多年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非常希望能够销售它的产品,让中国的发烧友多一个选择面。
目前我们已成功的成为中国地区的总代理。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5
在这里全世界各种知名品牌的音箱都能够见到。
ATOHM每年参展的形式都差不多,就是音箱加低音炮,能量感还是很充沛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6
BA好像是首次参展,低音单元的大小与高音的搭配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7
英国的金驰坚持年年都参展,也是一个很老的品牌了。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7
来自美国的万登庭和洛克鲍特印象中总是在同一个房间。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8
MBL的展房今年的灯光比去年要亮一些。
观展的第一天不紧不慢的看了以上的展房,第二天大家决定先去旁边的万豪大酒店,到那里去听一听蹭展的产品。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29
在慕尼黑展的同时,不远的万豪大酒店都会有数间展房,规模不大,档次不低,参观者也不多,相对安静一些,想听的器材也可以静下心来听一听,对于整个观展的过程来说花费的时间是有限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0
无巧不成书,进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展房门口,再次看到了欧博的商标,这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当然要进去看一看。原来是AER最小的全音域单元与欧博联合在这里做了一个展示。本来发一张图片介绍一下就可以了,引起我们兴趣的是AER的小单元,它可以粘贴在玻璃以及墙面上,利用墙面的反射增加能量,现场听起来还有模有样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1
这是FM的展房,今年的声音比去年暗一些,没有那么透明了,音展影响声音的因素很多,不知道是哪一个环节造成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2
这是克里木的展房,全套产品推贝森朵夫的音箱,前后级功放加在一起共有八台,LP唱机也装了4个臂,不同的音乐可以选用不同的唱头来播放。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3
用离子高音的阿卡佩拉当然要听一听,因为用离子高音生产音箱的厂家并不多,在德国也就只有阿卡佩拉和lansche audio了,离子高音是他们的共同选择,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各位如果有机会的话应该多听一听。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4
又见号角,在国内号角音箱相对少一些,自从四年前的慕尼黑展成功引进了BH之后,对号角的特点也更加的喜爱,只要是号角喇叭难免想多听一会,JMF印象中是法国的品牌,当年好像是没有号角音箱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5
这对商标为 “#”号角箱,无背板设计是特征之一,从后面既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喇叭单元,也可以看到分频器。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5
在展示的长廊中,一个木质的器具上面,摆放着赛柏林的照片,四面用围栏围起,以示对这位音响艺术家的尊重和怀念。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6
Jadis搭配audioplan听起来还是一派的法国的味道,线条较为明快。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7
这对音箱来自东欧,充满设计感,是时尚与声音的完美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与空间和色调的协调性方面一定的要求。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8
这套CD机和线材非常引人注目,既与设计的外形有关,也有鲜红的色泽有关。推的是一对屏风式音箱,声音干净利落。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39
这间展房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印象,空间很大,音箱也很大,单元也很大,摆位基本上在房间的一半的位置,不知道未来在什么样的空间中可以摆放。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40
离开万豪大酒店之后我们重新回到慕尼黑音响的展区,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明显比第一天人要多一些。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41
2楼的展房与洽谈区。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42
简单的补充了一点能量之后,我们重新回到3楼,继续去了解这些器材的表现。
今年的展会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变化,就是用胆机进行系统搭配的比往年要多一些,一些品牌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以后会慢慢的了解。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43
这对音箱连续几年我们都听到了,表现还不错,但瘦长的外形可能不为东方人所接受,中国好像还没有代理商。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43
卡玛也是每年都能见到的,音箱离后墙总是比较近,与其他的参展商的摆位方式有明显的不同。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44
雨后初晴往年静态展示的多,今年终于有了翻身道情的机会。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1 08:45
Odeon奥丁在这几年的慕尼黑展上,我们都听过,与老板Axel Gersdorff也有所交流,对产品也一定的了解。
每次音展上听到的声音都不错,能量既充沛又感性,还不失纯净度,真的让我们很倾心。在进一步的互相了解之后威虹也成功的再次将奥丁引入中国市场。它与爱因斯坦以及其他品牌的胆机都有良好的组合性,相信能为发烧友们再提供一个很好的搭配。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2 21:56
STEIN的设计,新颖之处在于低音单元多方向,声底还是比较宽松的。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2 21:57
金驰与其他品牌搭配的又一个展房。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2 21:57
这是展会上较大的一对低音号角,是很传统的一种做法,应该有很高的灵敏度。去年就听过,参展方见到我们很热情的过来拍照留念,明年的展会上应该带个卡或者直接打印一张照片赠送给他们。
作者:
新航线
时间:
2018-6-22 21:58
凡尔登的这对旗舰我们已经第二次听到了,与VAC的搭配非常的合拍,超低频一阵阵的贴地而来,中高频仍不失润泽与光彩,感性与理性并重,表现非常的全面。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