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美丽的历史录音里面我们可以听到多少真实? [打印本页]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5 18:36
标题: 美丽的历史录音里面我们可以听到多少真实?
我对于单声道录音没有偏见,个人看法单声道录音不过是单声道而已,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录音。历史录音是那种经过太多现代加工的录音。在45年以后的录音我觉得,有许多,都已经有相当好的可听性,声音是有真实感的。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

但是40年代之前的录音,我经常很怀疑其真实性,尤其是那些美丽到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的杰作。蒂博和科尔托录制的弗兰克奏鸣曲大家都听过,背景干净,音乐甜美,尤其是蒂博的小提琴我觉得非常非常美。但是,认真说一句,我也觉得很假,好像现代录音师“画”出来的旋律线条一样。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在我收集的门德尔贝格、富尔特文格勒、瓦尔特等人早期录音里面,我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在弦乐部分可以听到一条非常优美旋律线悠扬起伏,令人倾倒。在节奏上面,有很明显的低音加强带来的节奏感。但是这条旋律线,以及这些低音,我却觉得似曾相识。因为这些早期录音,似乎都是差不多的有这么一条“柔美”的旋律线,这么“低沉”的低音,这么明确的节奏,我个人觉得,非常缺乏有个性的存在。因此我只能认为其中有诈!交响乐在众多历史录音当中,当是最难做好的,其他的一两件乐器,要做大家不太像交响乐那样听的出来,以现在的技术,实在小菜一碟。至于是否恢复到“大师原貌”,已经无据可依,估计只能靠录音师想当然耳。实际上,也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类似问题。我们在历史录音里面领会的,有多少是大师遗韵呢?我是很怀疑的。所以我已经不会买太早期的录音作品了。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意见呢?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5 20:45
清兵兄体的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有讨论的空间。

《爱乐》2002年第三期,刘雪枫、欧阳江河、李澄等众多乐评家曾讨论过历史录音的问题。众说纷纷,印象中似乎也没讨论出个什么结论,最后总结为:听历史录音是一种感觉。

清兵兄,您在文章提及的蒂博和科尔托合作弗朗克奏鸣曲,当年我也是听到EMI的REFERENCE系列CD,深受其“害”,苦苦找寻其LP版,前后找到过EMI的历史录音系列、法国EMI的REFERENCE系列、COLH系列、德国EMI历史录音系列等等,每次收到新的,都要与原有的进行一下对比,呵呵,闲的,呵呵。买了这么多,感觉COLH版中的声音最为自然,但底噪也是最为明显的。不仅仅是这个弗朗克,很多单声道历史录音都有这样的现象。

唱片,本身就是由制作人、出版商以及音乐家等等把关后的“沙丁鱼罐头”,其间不可避免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为何新不如旧呢?最典型的就是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EMI出版的CD真的让人失望,EMI在REFENCE系列出版的LP也不如COLH。

按道理说,越是早期的唱片,其工艺越不如后期的,但声音为什么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

不自量力的做一个判断吧:当年做的这批单声道历史录音时,当年现场听过蒂博和科尔托现场的人依然在世,早期好的78转依然有很多人在听,音乐制作人可能更愿意还原原来的声音,以满足顾客的挑剔。而随着不同时代审美观的变化,音乐人的标准也在变化着,再加上原来的声音已基本被遗忘,只能靠着母带、钢丝带、蜡筒上的信号。按照新出版需要再制作吧。

回到清兵兄的另一个问题上,单声道历史录音有多少真正老大师们的遗韵?说实在的,能从单声道历史录音中全面了解老一代大师的神韵的话,我以为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当时的录音与现在的重播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但,呵呵,总得有个“但是”,呵呵,虽不能全面展现,但通过单声道历史录音,我们依然可以充分感受到老一代大师们独到的见解。同样的用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说,就是用EMI的REFERENCE系列CD,依然能感受到施纳贝尔在断句、节奏以及力度等与他人的不同。虽然无法感受到施纳贝尔指下琴键的每个细节,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音乐理解和诠释的认识。

再往下说的话,可能涉及到音乐对每个爱乐者的本质意义了。不敢再乱说了,呵呵。

以上浅见,仅仅说的是单声道历史录音,个人理解为33转前的老录音。

仅供清兵兄及各位批判。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5 21:06
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Pearl的转录非常好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5 21:26
3# scfan




非常同意。当听过珍珠版的后,EMI的施纳贝尔就被束之高阁了。
作者: zlot    时间: 2010-7-15 21:37
说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我听过的EIM老参考的CD, 和同录音的黑胶版相比,差得老远,喜欢历史录音,还得听LP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5 22:00
说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我听过的EIM老参考的CD, 和同录音的黑胶版相比,差得老远,喜欢历史录音,还得听LP
zlot 发表于 2010-7-15 21:37




非常同意!呵呵!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5 22:17
清兵兄体的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有讨论的空间。

《爱乐》2002年第三期,刘雪枫、欧阳江河、李澄等众多乐评家曾讨论过历史录音的问题。众说纷纷,印象中似乎也没讨论出个什么结论,最后总结为:听历史录音是一种感 ...
mm33 发表于 2010-7-15 20:45


恰好您提到的那期《爱乐》我也有,赶紧找出来看了一遍,确实发现对录音是否能保持真实这个问题语焉不详。估计还是有部分利益问题作祟,不能乱说话吧

当然说历史演绎不能听出特征,那还是言过其实,但是听到几个大师演绎居然都有类似的地方,当然也够郁闷的——我那时候买了不少拿索斯的历史系列,转录的录音师确实都是一个人,大概可以视为录音师他老人家的“再创作”了吧。所以感觉听到的东西确实不多.。后来陆续也买了一些其他小公司出版的历史录音,尤其是交响乐,结果类似的情况我觉得还是比较多。早几年比较迷这个。蒂博那个倒是买的EMI。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5 22:26
恰好您提到的那期《爱乐》我也有,赶紧找出来看了一遍,确实发现对录音是否能保持真实这个问题语焉不详。估计还是有部分利益问题作祟,不能乱说话吧

当然说历史演绎不能听出特征,那还是言过其实,但 ...
清兵 发表于 2010-7-15 22:17


清兵兄,说句您可能不爱听的话:那索斯的CD糟蹋了您的好设备。呵呵。

可能这话有些绝对了,但听过两张后,实在不能接受他们的CD。另外,考虑到单声道历史录音的资料基本都比较集中在EMI、RCA、DGG等公司,当年在买CD时,也基本上从这几家公司选择。后来才选择了大T、珍珠、比都非、music & art等公司的东西。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5 22:39
mm33教授,您就别提那套夸张的设备了这里高手云集,当时初来咋到,不知深浅,后悔不该穷摆显。

如果不提这个问题,还真不知道买历史录音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之前见音乐网站网友说拿索斯的历史录音“获得广泛好评”“十分成功”,我当时是信以为真,不过买了回来一听才觉得名不副实。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5 22:39
清兵兄,说句您可能不爱听的话:那索斯的CD糟蹋了您的好设备。呵呵。

mm33 发表于 2010-7-15 22:26


这个要请教一下,那索斯的历史录音系列的转制很差吗?为什么?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5 22:43
mm33教授,您就别提那套夸张的设备了这里高手云集,当时初来咋到,不知深浅,后悔不该穷摆显。

如果不提这个问题,还真不知道买历史录音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之前见音乐网站网友说拿索斯的历史录音“获得广泛好 ...
清兵 发表于 2010-7-15 22:39


清兵兄,您怎么忽悠起我来呢?呵呵

我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一点点感受与您交流,但反思还是懂得太少,稍微再往深了,也就麻爪了,呵呵。

您那套设备真的让我羡慕不已啊!这是真心话!我一直劝一个认识的玩4尺老兄换成您那样的器材呢。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5 22:55
清兵兄,您怎么忽悠起我来呢?呵呵

我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一点点感受与您交流,但反思还是懂得太少,稍微再往深了,也就麻爪了,呵呵。

您那套设备真的让我羡慕不已啊!这是真心话!我一直劝一个认识的玩4尺老 ...
mm33 发表于 2010-7-15 22:43


教授您太过奖了,器材也许还过得去,但是环境实在过不去 ,而且开起来件件都像火炉子一样的,害得我成天担心烧坏。还不如单纯追求好看买套B&O回来更衬托环境,估计还能省点。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5 23:03
这个要请教一下,那索斯的历史录音系列的转制很差吗?为什么?
alma 发表于 2010-7-15 22:39


两位大侠能否回答咱这个问题呀?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5 23:10
两位大侠能否回答咱这个问题呀?
alma 发表于 2010-7-15 23:03



alma兄,那索斯的历史录音系列差不差,我既没听过,也没说过。但从未喜欢过那索斯的CD。他们家的CD在我的垃圾系统里,让我感到很难听下去。

见谅,没能直接回答您的问题。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5 23:15
alma兄,那索斯的历史录音系列差不差,我既没听过,也没说过。但从未喜欢过那索斯的CD。他们家的CD在我的垃圾系统里,让我感到很难听下去。

见谅,没能直接回答您的问题。
mm33 发表于 2010-7-15 23:10


您家的系统一定好得很。呵呵,那索斯的录音在90年代后期以来已经相当不错了,这不是我的重点。我说的是那索斯的历史录音,在我那套系统里表现不错,属于价廉物美的典型,还是比较丰满的声音。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5 23:21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7-15 23:37 编辑

大侠千万不敢当,不过拿索斯的历史录音倒还有不少,我先献丑来说一下吧

拿索斯历史录音我是陆续买的,他有一部分近期出的是德国压制,所制作的主要是刚刚过了知识产权50年保护期的各大唱片公司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就是五十年代的作品,这部分作品我觉得制作的不错,背景噪声比较大,但是声音比较生动,质感方面似乎不差过原来的名牌公司的出品。另一部分是早期欧盟压制的产品,录音时间更加早一些,很多都是二三十年代,这一部分唱片的乐队部分我就不太满意,我觉得旋律太假,太柔软。大概就是这么一点浅见吧。不过卡萨尔斯的大无我觉得拿索斯却翻录的非常好,好过EMI了。

请各位大侠指教吧。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5 23:24
您家的系统一定好得很。呵呵,那索斯的录音在90年代后期以来已经相当不错了,这不是我的重点。我说的是那索斯的历史录音,在我那套系统里表现不错,属于价廉物美的典型,还是比较丰满的声音。
alma 发表于 2010-7-15 23:15



alma兄,您抬举我来!

说到单声道历史录音,经历了EMI的痛苦后,CD最后比较集中在TESTMENT、珍珠、比都非等公司了。现在就更难有信心去调整数字重播部分了。

呵呵。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5 23:37
大侠千万不敢当,不过拿索斯的历史录音倒还有不少,我先献丑来说一下吧

拿索斯历史录音我是陆续买的,他有一部分近期出的是德国压制,所制作的主要是刚刚过了知识产权50年保护期的各大唱片公司的作品,这些作品基 ...
清兵 发表于 2010-7-15 23:21


我真心请教的。我一周内从一个朋友那里用自己手上的几十张唱片换了60张那索斯的历史录音,还刚刚开始听,现在正在听弗里德曼的肖邦,我这些唱片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http://www.jdbbs.com/thread-2204395-1-1.html

我觉得这些录音声音比较丰满。也比较鲜活,虽然背噪大点但完全可以接受。历史录音中的乐队部分,我一直觉得失真太大,jiu听感而言难以接受,但是不听历史录音又哪里去听呢?但是也有效果好的但不多。我还是比较接受单乐器和人声版的历史录音。我历史录音还刚入门,请多指教。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5 23:41
alma兄,您抬举我来!

说到单声道历史录音,经历了EMI的痛苦后,CD最后比较集中在TESTMENT、珍珠、比都非等公司了。现在就更难有信心去调整数字重播部分了。

呵呵。
mm33 发表于 2010-7-15 23:24


兄的这些都是著名的历史录音转制公司,我收的很少。最近我收了不少preiser公司的历史录音,这家公司的人声唱片有几百张,哈哈,我还是对他家的人声部分和钢琴部分感兴趣,只是这家的转制背景太干净了,细节和温暖度少了不少。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5 23:42
哈哈,alma登出来的录音我大部分都有

刚过保护期那一批相当不错,古尔德和费丽尔那两张我是专门买回来做对比的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5 23:48
我真心请教的。我一周内从一个朋友那里用自己手上的几十张唱片换了60张那索斯的历史录音,还刚刚开始听,现在正在听弗里德曼的肖邦,我这些唱片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http://www.jdbbs.com/thread-2204395-1-1.ht ...
alma 发表于 2010-7-15 23:37


alma兄,看了您贴的家电勃总的这些个那索斯,也可以称得上是经典大师的演绎了,其中单声道历史录音并不占多数,大都还是50年后的单声道录音。单声道历史录音(78转时代)的录音中,乐队录得都比较弱,但失真的现象还是很少的;单声道时代已经是黄金年代了,录音水平非常高,从克纳的名歌手中可见一斑,乐队的堂音还是很丰满的。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5 23:57
其实我这个帖子也主要是想讨论一下40年以前的录音,那个时代的录音,乐队就没有听过好的,简单的器乐人声作品,素质只能说非常参差,还是差得多……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5 23:57
哈哈,alma登出来的录音我大部分都有

刚过保护期那一批相当不错,古尔德和费丽尔那两张我是专门买回来做对比的
清兵 发表于 2010-7-15 23:42




那张费里尔他没有给,他藏私了。呵呵。这些贴出来的有好几张我没有拿到,可惜。我最近收了不少apr公司转录的钢琴家系列,呵呵。声音还行。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6 00:02
其实我这个帖子也主要是想讨论一下40年以前的录音,那个时代的录音,乐队就没有听过好的,简单的器乐人声作品,素质只能说非常参差,还是差得多……
清兵 发表于 2010-7-15 23:57


我历史录音听的少,就我听过的30年代的管弦乐作品而言,确实失真太大,可惜了瓦格纳啊,据闻30年代是瓦格纳演绎的真正高峰,我实在是听不下去。郁闷ing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6 00:32
这个贴也挠到我的痒处了,看了以上各位的精彩论述和点评我也提不出什么新意了。还是看一篇采访文字吧,也许我们能了解一下最高水准的历史录音转制背后的秘密。
采访对象:著名的盲人转制高手Ward Marston


“我们将找到办法从空气中捕捉到历史上的演奏”
——采访历史录音翻制专家沃德•马森
作为一个从事如此特殊的职业的人,沃德•马森(Ward Marston)的生活却显得非常平常。他的房子坐落在宾西法尼亚州Swarthmore的一条林荫路上,靠近费城,是一栋维多利亚时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建筑。厨房飘出新鲜洋葱的味道。Scott Kessler,Marston自己的小唱片公司“Marston录音”的经理,正在准备晚餐。Marston坐在桌边,讲述着那些晦涩、陈旧的录音技术,他耗尽心血才将这些技术提高到能将声音鲜活地保存到CD上的水平。
在他楼上的工作室中,可以看到有90年历史的Pathé盘,直径14英寸,从中间开始向外播放,正好与普通的唱片相反。那儿还有Buenos广播公司录制的16英寸唱片,保存着最早的瓦格纳《帕西法尔》的完整录音,录于1936年,而演出阵容是人们梦寐以求的(René Maison, Marjorie Lawrence, Martial Singher and Alexander Kipnis,弗里茨•布许指挥)
不久前,另一个收藏在特殊载体上的录音让Marston遇到了不少麻烦。去年Andante公司请他将1937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数码化并重新混音。这个录音保存在了Selenophone胶卷(只录声音)上,而不是唱盘。这个录音有比较严重的机械噪音,同时录音电平也在波动,这是因为,当舞台上的歌手从麦克风前走开的时候,录音工程师就调整电平推杆,试图制造一个平衡连贯的声音画面。
“但你要想到,
在1937年,电气录音和现场录音才刚刚诞生12年” Marston说:“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技术飞跃对当时的人们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时代,从上世纪40年代末磁性录音出现以来,录音的能力并没有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但在从机械录音到电气录音的飞跃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也需要大量的实验。在一个完整的歌剧演出中,演员们在舞台上四处移动,大型的乐团在乐池中演奏,个别观众在咳嗽。现场录制歌剧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也就是说,录制其它现场音乐演出比录制歌剧更容易成功。
除了为Andante公司重制托斯卡尼尼的名歌手外,Marston还翻制了另一个1937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传奇录音——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的《费加罗的婚礼》。他还为Andante公司翻制了两个的斯托科夫斯基与费城乐团的珍贵录音选集。
在他家楼上的工作室中所进行的这些小心谨慎的工作为他带来了1997年德国录音大奖最佳历史录音专辑的提名(“弗里茨•克莱斯勒:RCA录音全集”)。虽然他装备了可以去除各种形式的表面噪音的高科技Cedar设备,Marston的主要工具还是他的耳朵。举例来说,在他最近为NAXOS所做的恩里克•卡鲁索系列录音的重制工作中,他借来或买下所能得到的品相最好的78转唱片,找到并设定正确的播放速度,还使用了一台非常灵敏的钢针唱机播放。虽然他坚持不懈地为Andante,Naxos,EMI公司,当然,还有他自己的品牌做历史录音重制,但他却以爵士钢琴为生,在美国各地为上流社会做私人演奏。
最重要的是,他是像歌手波切利一样的盲人,而且生来如此。你永远不会知道他如何管理3万张78转唱片,1000张LP和CD的收藏。他确实雇佣了一个助手,部分是因为他需要人帮助使用那些重制录音的技术设备,因为一个盲人是无法使用鼠标的。但由于他已计划在下一年学习使用一个新的电脑程序,就算这一不便也可能被克服。
Andante公司的捐助人及费城调查报的音乐评论家David Patrick Stearns对Marston进行了访谈,他们谈到了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兴趣是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

David Patrick Stearns:你经常谈到,你之所以被历史演奏吸引是因为二战前的演奏在诠释上的自由及强烈的音乐个性。这是否与你以爵士乐演奏为职业相一致呢?因为爵士乐在诠释上也有很大的自由度。
Ward Marston:我从未真正想过这些,但可能真有点这个意思吧。从我还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时开始,我就总是被充满着演奏者个性的演奏所吸引,只是到了3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回避具有个性的演奏。而在爵士乐中,诠释的自由是即兴演奏所必需的。
DPS:除了个性外,现代演奏还失去了什么?
WM:我发现,这些年以来,演奏的速度,特别是在古典音乐的某些特定领域中,变得过分的缓慢了。指挥家们不敢将速度加快,他们就是不愿意用比较快的速度演奏。当你听威廉•富特文革勒的录音时,你会发现到了他生命的晚期(1954年),速度变得相当慢。而在1934 年科文特花园的“指环”录音选辑中,他听起来就象托斯卡尼尼。
DPS:奥托•克伦佩勒年轻时也是这样的。
WM:就是这样,他们全都越来越慢,只有托斯卡尼尼不是。托斯卡尼尼在任何方面都不是人们所说的拘泥于乐谱的指挥。现在有些钢琴家的演奏太慢了(我不会说出名字)。而有些指挥家,他们好象不想使用速度来作为传达感情的手段。你去听卡拉扬的名歌手,那个晚期的录音,听起来是停滞的,没有向前运动。现代的演奏困扰我的另一件事是,演奏家们好象不理解自由速度的概念,这在过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好象觉得自由速度就是让速度慢下来。但每当你慢下来,你必需再加速,拿走了就必需拿回来。虽然我连古典音乐家都不是,但我要在这里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演奏。不过,我并不想象一个老古董那样离开,我还是愿意听现代的演奏的。
DPS:比如说呢?
WM:Marc-André Hamelin(法裔加拿大钢琴演奏家),普雷特涅夫,虽然他的演奏有时候离我的品味太远了点。我对阿卡笛•沃罗朵斯很有兴趣,我想我非常喜欢他。
DPS:至少他们的演奏比较容易接近,比托斯卡尼尼的“名歌手”容易接近,它花了你不少工夫。这个录音以前是发行过的,不过转制得相当糟糕。这次你直接从原版的Selenophone胶卷转制,这个演奏最初就是录在这上面的。
WM:这可不会使我的工作更轻松啊,不过倒确实让人开心。Seth Winner曾小心翼翼地转制过这套胶卷。没有人能知道我做了怎样一份工作,除非他听过原始的胶卷。问题在于平衡:我试图修正一些当初的录音师所做的调整,而试图纠正别人所犯下的错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如果我在从前的录音师抬高电平的地方降低电平,我可能会做得过分了,这会导致音量的波动比原来还大。有些地方他们抬高了录音电平,这改变了整个声音的特性,信噪比也改变了。我做了我所能做的,另外一些我想也许不用理会。但我觉得这是一份历史的文献。如果歌手在舞台上移动,而麦克风不能清晰地捕捉到他们的声音,那是因为演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无法可想。
DPS:噪音的事怎么办呢?那是胶卷绕过原始的机器时产生的。
WM:对于它们我做不了什么。计算机降噪系统不能对这种噪音起到较好的作用。有几百处小的爆裂声,这是由胶卷上的感光剂的缺陷早成的,它们可以被一个个去除,但必须做得很小心。我抹去了几百个这样的噪音,也许有八百个吧。每次去掉一处噪音,我都要通过聆听来确认我没有影响到音乐。
DSP:你曾说过那时还有比这更好的现场录音。
WM:大都会歌剧院的广播录音(一些录音现在在欧洲发行,但由于法律问题,不能在美国发行)很出色。歌手和乐队之间的平衡一般来说是不错的。它们的问题在于存放它们的载体不好。许多唱片丢失了,或者被拉到了国会图书馆,从我们能否获得的角度来说,这跟丢失也差不多了。有时候,唱片会被从NBC偷偷带出来一个晚上,复制下来然后又偷偷放回去,你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活干好。
DPS:你为那些品牌所重新混音的唱片能否按你所希望的样子被听众听到?这样的情况多吗?
WM:目前来说,大部分是这样吧。有一次工程师忘了启动杜比设备,当我听到LP时觉得非常刺耳,很可怕。一般而言当我为RCA公司做混音时,他们总会在我所做的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修补,因为他们拥有很贵的高科技设备,他们以为这些东西可以提高唱片的质量。但他们的判断并不总与我的一致。
DPS:你在德国被提名的克莱斯勒套装CD也是这样吗?
WM:老实说吧,我从没听过那套CD。每次我完成了一个录音,我就会开始做其它事情。我对那套克莱斯勒如此熟悉,我可以在自己脑子里播放它们。而如果RCA做了什么修改,我会不高兴的。因此听那套唱片我得不到什么。
每个人都说我为Romophone公司(一个已经消失的牌子,专做伟大歌唱家的录音)转制的唱片是艺术级的制作。但我对它们并不都感到满意。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卡鲁索的录音我都可以做一些改进。做得更好不光靠科技,还得找到原始录音非常好的复制品。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拿到优良的音源,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不停地在更新我自己的卡鲁索录音收藏。
我称自己为不介入主义者,但这不是真的——我只是有限度地介入。当你听欧洲以外转制的唱片,会发现他们对原始材料所做的改变真是非常具有侵略性。有些意大利牌子,他们所做的事很可怕。有时候他们拿到我转制好的唱片,用天知道的什么设备重放。他们从所有人那里窃取东西,而自己不做任何的工作。
DPS:让我们做做白日梦吧。你最想听到过去的哪个演奏?
WM:如果能听到约瑟夫•霍夫曼和斯托科夫斯基合作的贝多芬“皇帝”协奏曲将会是多么奇妙啊!或是门格尔贝格和Percy Grainger的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另外总是有传言说“图兰多”的首演有录音留下来。
DPS:你有没有在梦中进行过时间旅行呢,比如听到著名的1911年芝加哥的马思奈“Cendrillon”演出,由Mary Garden和Maggie Teyte出演。
WM:我已经在梦中穿梭过时空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梦中来到奥地利的小酒馆,碰到了舒伯特。在梦里,我告诉他我是多么喜欢“美丽的磨房女”,而他说“我还没写出来呢”
DPS:噢!
WM:然后我就醒了。我有一个科幻理论,就是有一天我们将找到办法从空气中捕捉到历史上的演奏。我不知道,这有点蠢。

林曦编译

(译者按:在http://www.naxos.com/ 网站上可以免费在线听到一些Marston转制的历史录音,比如梅纽因/埃奈斯库的协奏曲录音,梅纽因的巴赫无伴奏,卡萨尔斯的巴赫无伴奏,卡鲁索录音全集等)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6 00:50
WM:然后我就醒了。我有一个科幻理论,就是有一天我们将找到办法从空气中捕捉到历史上的演奏。我不知道,这有点蠢。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6 00:32


最后这句很有趣,为什么?因为我也经常有这样稀奇古怪的念头,对那位时间之外的永在者而言。。。。。。。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6 13:20
我只有一枚Naxos的施那贝尔贝钢奏,和Pearl以及EMI是一个录音,三版比较下来,Pearl信息量最大、底噪也大,声音平衡,动态、密度都是极高水准的;Naxos上边和Pearl类似,高频信息丰富、底噪大,但是低频明显缺量,质感也没有Pearl做得好,整个声音有种漂浮的感觉。EMI老版则反过来,上面缺了很多东西,细节太少,但是下盘稳扎,钢琴的形体感和重量感仅稍次于Pearl。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6 18:26
很奇怪:DGG有很多的历史老录音,但很少见到CD面世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6 20:00
不够重视吧,欧美听这些录音的听众们也不相信CD,大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6 21:05
历史录音,这是令人神往又折磨人的东西!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6 21:20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6 21:40 编辑

清兵兄提出的这个话题很大,好在论坛不是写论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

先谈谈清兵兄文中提到的蒂博和科尔托的那张著名唱片吧。历史录音特别是40年代前的录音,要说效果好的恐怕不多,而且往往存在失真的情况,这张唱片中蒂博的小提琴也是如此,因此不能认同清兵兄认为琴声很美的说法,“有点假”倒说到点子上,即是我认为的琴声失真(和当时录音条件有关,我不认为是EMI后期造假),而且我大胆推测,由于当时录音条件所限,为了使录音更清楚,可能录音是麦克风靠乐器比较近(未经证实)。因此听40年代以前的独奏总感觉乐器声音很近。另外EMI公司历史录音的转录确实存在较大问题,普遍的情况是为了追求背景的宁静,使用现代降噪技术,使原来就不佳的空间感和声场严重损害,因此确实难现大师真正的风采。

此唱片最后一首福雷的Berceuse录制于1944年,虽然转录也不怎么样,但琴声的真实度空间感远超其它作品(录制于1927-1929),为非常珍贵的比较材料。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6 21:34
3# scfan




非常同意。当听过珍珠版的后,EMI的施纳贝尔就被束之高阁了。
mm33 发表于 2010-7-15 21:26

是啊,我还没有听过pearl版,就对EMI这套很失望。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6 21:40
基本上Pearl版CD就是LP的声音,有状态好的LP八成的实力吧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6 21:43
我只有一枚Naxos的施那贝尔贝钢奏,和Pearl以及EMI是一个录音,三版比较下来,Pearl信息量最大、底噪也大,声音平衡,动态、密度都是极高水准的;Naxos上边和Pearl类似,高频信息丰富、底噪大,但是低频明显缺量,质 ...
scfan 发表于 2010-7-16 13:20

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6 22:48
基本上Pearl版CD就是LP的声音,有状态好的LP八成的实力吧
scfan 发表于 2010-7-16 21:40


真的嘛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6 22:4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0-7-17 00:15 编辑
我只有一枚Naxos的施那贝尔贝钢奏,和Pearl以及EMI是一个录音,三版比较下来,Pearl信息量最大、底噪也大,声音平衡,动态、密度都是极高水准的;Naxos上边和Pearl类似,高频信息丰富、底噪大,但是低频明显缺量,质 ...
scfan 发表于 2010-7-16 13:20


Naxos转制这么差?我还以为至少好过EMI呢。倒。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8 09:22
再谈谈历史录音降噪问题,先看看两个大公司对历史录音噪音处理的态度和方法:

1. Decca "Historic"系列
[attach]11501[/attach]

2.Philips"Legendary Classics"系列
[attach]11502[/attach]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8 09:47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8 11:59 编辑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

Decca对历史录音的处理非常审慎:
如何“最可能地接近原母带(唱片)的声音”是转录的宗旨,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非常注意保持原录音设备的特性,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咨询原录音负责人员的意见”,而在降噪这一块则“使用数字技术减小母带缺陷或损坏地方对声音的影响,但拒绝使用很多历史录音常用的“过滤”技术”,因为他们认为“”一些“降噪”系统会在去除背景噪音的同时也将原录音的声场一并去除了”。

而Philips"Legendary Classics"系列却是截然相反的情形:
“为了在CD上真实再现原始演绎,公司采用了最新的“无噪”数字降噪系统”,“...工程师们分析了噪音的声谱构成,...使用电脑程序对噪音进行“微型手术”去除了噪音而不影响原录音声音的细微变化...”云云。

可以看出,两大公司对降噪问题上意见大相径庭,Decca认为降低噪音会损害到原录音的声场的音色特质量,而Philips认为运用先进的“系统”完全可以将噪音去得比较干净而不损害原音。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8 10:05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9 08:00 编辑

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没有找到两大系列用同样母带或唱片转录的CD,因此只能找两张不同的唱片来比较,好在这两张唱片较好地贯彻了上述不同的理念,能一窥究竟:

Decca "Historic"系列: 1951-1952年录音
[attach]11508[/attach]

Philips"Legendary Classics: 1951-1955年录音
[attach]11509[/attach]

仔细聆听这两张录音,不难发现,Decca的录音背景噪音较大,而声场感却十分真实,费丽亚低沉的嗓音的紧迫感非常鲜活,甚至略高于传奇的EMI瓦尔特版;而Philips版噪音是去除的干干静静,而同时把哈斯姬尔美妙的音色变化也降低了好几个等级,根本听不出来她其他录音的灵动和流畅,显得干涩灰暗,毫无生气。

由以上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降噪对历史录音音质,特别是声场和音色变化的影响非常大,现有的数字技术能力还不足以把噪音去除而不影响音质。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8 10:31
聆听单声道唱片,特别是单声道历史录音,得具备接受“美丽”的底噪的能力。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8 10:38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8 11:01 编辑

谈到历史录音和降噪问题,不得不提到EMI.

EMI公司的历史录音宝藏恐怕任何公司都不能望其项背,其早期参考系列和后期一些再版和转录发行量较大,在国内也比较容易找到,因此它的历史录音应该是乐迷最熟悉的了。但奇怪的是,EMI历史录音的转录在乐迷(包括本人)中口碑并不很好,这里头原因肯定很多,但我想和EMI公司的降噪手段有很大关系。

EMI公司的参考系列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收集较多的老乐迷通过大量聆听,可比较容易地得出总体的印象:即除少数作品外,EMI公司的大部分历史录音转录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降噪手段,不如Philips“No noise”那般极端,但也将背景噪音尽力保持在比较“干净”的状态下,不惜时时损害到原有的音质。在这里我也能深深感受到EMI公司在处理历史录音时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出于商业考虑,要在乎收众的接受程度,降低“炒豆声”,一方面作为有深厚历史背景和品位的专业公司,又要对这批珍贵的历史录音的“还原性”负责。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8 11:00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9 07:59 编辑

几个例证:

在EMI唱片资料中,没有找到如Decca和Philips般对录音转录处理的说明,但通过大量聆听,不难做一番比较。

Lz清兵兄提到的录音:
[attach]11521[/attach]
我在上面一个帖子上提到,这张唱片中最后一首福雷的Berceuse由于录制于1944年,因而在乐器声音真实和声场空间感上远胜唱片内其他主打曲目(1927-1929),然而此曲的噪音却大于其他更早期的录音,这是为什么呢?

再一个例子:EMI科尔托演奏肖邦合集中(6CD)
[attach]11522[/attach]
里面收有两套肖邦练习曲,分别录制于1933-1934和1942年,此处不论其演奏水平,就其录音比较来看,40年代的噪音也明显比30年代的大,联系上面那张唱片,都是40年代的录音的噪声大于30年代和20年代,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我认为肯定不是巧合,由于唱片没有对录音做详细说明,我只能推测在原母带或原唱片上,30年代的噪音肯定是大于40年代的,EMI出于其一贯的处理手法,对噪音较大的2-30年代的唱片做了“激进”的降燥处理,而对于噪音不大的40年代的录音可能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方式,因而表现在转录后的CD上,就成了40年代录音的噪音普遍大于更早期录音的奇怪现象了。而经过“激进”降噪的早期录音虽背景宁静,但乐器声音失真干涩,声场空间感极度萎缩,恰好反证了我上面降噪对声音影响的结论。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8 11:09
聆听单声道唱片,特别是单声道历史录音,得具备接受“美丽”的底噪的能力。


mm33 发表于 2010-7-18 10:31

有段时间狂迷历史录音的时候,听底噪“炒豆”本身都成了一种乐趣,现在想来似乎有点好笑。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8 15:49
如果降噪把高频削掉一截子,可不就像我曾经说的,只剩下一条柔美的弦律线,其他什么真实感一点都谈不上了嘛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8 18:07
降噪应该没有“把高频削掉一截子”那么简单,按照philips的说明, 是“使用一个特制的电脑程序对声音进行“微型手术,以去除噪音”。。。”至于“微型手术”是砍头还是卸胳膊卸腿则没有说明,应该属于专利和商业秘密。我们只能从聆听的效果来判断优劣。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噪音比做美女脸上的黑痣,我想不出有什么方法可以完全去除它而不改变原来的容貌的。但象一些极端的去噪方法就等于把美女斩首或整容,变化可想而知了。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7-18 19:06
45# 广陵散
兄弟我实在佩服广陵散兄和清兵兄的认真态度!
讲一个插曲:说到远道而来的柳州烧友,他们的系统一直只听CD,用的是和玄的顶班合并机。之前几次来聚会时,也都是客随主便,以CD为主音源。这次由于WEISS JASON送代理保养,故实实在在听了两个多小时的LP。我的朋友喜欢收集头版CD的。我同样给他播了几张他熟悉的LP(贴出其中几张)。一直闭目静听的他充满感慨:工程师在转录过程中,处于很多“善意”或者商业理由,不能说面目全非,也已经跟原来的音源相差甚远啦!
对于这一点,我这个坚持LP和CD一起发烧的傻子体会最深的!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8 19:23
45# 广陵散
兄弟我实在佩服广陵散兄和清兵兄的认真态度!
讲一个插曲:说到远道而来的柳州烧友,他们的系统一直只听CD,用的是和玄的顶班合并机。之前几次来聚会时,也都是客随主便,以CD为主音源。这次由于WEIS ...
ikushi 发表于 2010-7-18 19:06

谢ikushi兄,其实我认为在历史录音这一块,向兄台以及mm33兄这样既听CD又听LP的比我们更有发言权,我只不过对这一话题比较感兴趣,胡乱说一通,抛砖引玉吧。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8 20:17
Naxos转制这么差?我还以为至少好过EMI呢。倒。
alma 发表于 2010-7-16 22:48


也不能这么说,Naxos在中高频的细节保留上是超过EMI很多的,在小型系统上的听感好过EMI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8 21:05
ikshi兄过奖咯,音响不是折腾就是较真,现在我不折腾了,当然就开始没事较真了,呵呵,不过做无聊之事,以渡有涯之生啦……

请教scfan版主:我还是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唱片就是小系统才好听。举例:我有套isserstedt 的贝多芬全集,这套全集是有人赞扬他的录音非常好的,我在雨后和linn的卧室组合听,一直也觉得很好。但是偶然一次放去cello系统,发现居然根本没有低音,声音又干,显然是录音不好。是不是因为雨后的“箱音”重,linn的渲染多,所以才会觉得好听呢?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8 22:30
呵呵,清兵兄,其实你自己已给出了答案啦。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8 23:30
英国器材就是好,什么都好听,包括历史录音,不分时代,无分贵贱,又不热,又没什么需要热机的时间。高保真,得花两个小时热机,开两部小三匹空调,然后对着一堆火炉子,再担心机器烧坏,担心光头磨花,最后我听音乐还如坐针毡,发现有些碟可以听听,有些简直不入耳……自己都嫌烦。最近80%时间都在听房间的英国套装,觉得非常好,不听又不用管,都是开关电源,还环保……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9 04:45
英国器材就是好,什么都好听,包括历史录音,不分时代,无分贵贱,又不热,又没什么需要热机的时间。高保真,得花两个小时热机,开两部小三匹空调,然后对着一堆火炉子,再担心机器烧坏,担心光头磨花,最后我听音乐 ...
清兵 发表于 2010-7-18 23:30


很怀念早期的音乐传真啊。象E10、A2和A220。那种味道好听啊,尽管分析力很一般。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9 07:32
很怀念早期的音乐传真啊。象E10、A2和A220。那种味道好听啊,尽管分析力很一般。
shinelb 发表于 2010-7-19 04:45


我还留着一台A1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9 12:30
听历史录音不能用分析力太高的器材。
一般用35A和胆机比较适合。
音乐传真早期的甲类机应该也是好选择。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19 12:41
听历史录音不能用分析力太高的器材。
一般用35A和胆机比较适合。
音乐传真早期的甲类机应该也是好选择。
shinelb 发表于 2010-7-19 12:30


个人尝试的经验:可能不行。

历史录音相对而已,虽然高低受转录因素有很大损失,但转录好的录音细节也还算不错,关键在于历史录音中音乐的结构更为凸现,而且能量、密度都很强,3/5A在这些方面力不从心。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9 12:57
我没有实践过。但我以前和广州一资深福特爱好者交流过。
他的观点是如果器材分析力太高,会暴露历史录音很多问题。
尤其是不耐听。有毛刺感等等,他说的是CD。
而35A和300B就像给历史录音“包上了一层蜜,”
声音会好听很多。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7-19 14:01
55# mm33
在LP的层面,很赞同mm33兄的观点。
如果听黄金时代(60年代)录音的黑胶,35A或恐怕难以胜任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9 14:12
听60年代的黑胶当然要上大系统,这点我很明白的。哈哈。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19 17:32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9 17:33 编辑
听60年代的黑胶当然要上大系统,这点我很明白的。哈哈。
shinelb 发表于 2010-7-19 14:12

清兵兄一套系统应该是足以应付了!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9 23:24
怎么这都扯到我身上了?各位拜托,看着那些调整LP“技巧”我已经头皮发麻。CD对我才是救苦救难。何况我一向以把所有收藏的唱片至少听一次为目标,现在这个目标都还是个未知数,哪里敢再请这么一位LP大爷回家伺候着?
等秋风送爽,升级志涨的时候,各位再行催谷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11:06
怎么这都扯到我身上了?各位拜托,看着那些调整LP“技巧”我已经头皮发麻。CD对我才是救苦救难。何况我一向以把所有收藏的唱片至少听一次为目标,现在这个目标都还是个未知数,哪里敢再请这么一位LP大爷回家伺候着? ...
清兵 发表于 2010-7-19 23:24

这些基本技巧你可以请高手教你的,大不了请他大吃一顿。
退一步,自己还是不会调,就请高手帮你调,一年不用再调都很正常的。
你在广州,玩LP的高手很多的,氛围也特别好。买唱片也容易。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0 13:27
谢谢各位细心地下药……
不过我确实还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大系统,听“黑胶黄金时代”的录音就不一样?或许要体验一下才行了
其实我现在购买新录音比较多,取其新录音就是针对CD系统而制作之故。但是也有奇怪的例子。LSO是伦敦爱乐自己的牌子,我买了几张还听课大师的新贝多芬录音,觉得录音录得“一垢一垢”就是一块一块分离感很强,觉得哪个声部都可以说清楚,不过听下去有点小家子,感觉乐队是“具体而微”有动态有解析力,缺乏氛围感。不是很习惯。反而新买的RCA大全集的旧录音,虽然是有些蒙,声部不够清晰,但是整体上有种浑厚的氛围感,似乎让人更加有身临其境的包围感些。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15:15
所谓黑胶黄金时代是指60年代左右,那时候有很多的大师的唱片是录于那个伟大的时代。也就是很多名版的头版产生于那个时代。一般情况下,头版的信息量最大,要充分发挥,就需要相对高档的黑胶系统和素质比较高的音响系统。这样黑胶的特长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著名的黑胶唱片里,有两种最受人欢迎。一类是弦乐类黑胶,象斯塔克的大无目前一万元也有价无市。谢林的巴赫小无头版在5000左右。另一类昂贵的就是TAS名盘。TAS名盘听CD不会觉得特别好。但黑胶比较贵,因为录音很发烧,但声音不刺耳,这是CD不能相比的。而且TAS名盘动态大而低频柔软,听起来非常刺激,场面非常庞大,所以用大型音响系统临场感非常强烈。一言难尽,先说这么多吧。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7-20 15:18
63# shinelb
S班:辛苦!想说的话,都让S班说完啦。补充一句感受:混然天成,酣畅淋漓!
作者: extrema    时间: 2010-7-20 23:11
好文章,学到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7-21 10:51
铁幕后的宝藏:不知前苏联和东欧特别是东德和捷克有哪些好的录音,请大侠们赐教!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1 11:51
日本有一个再版东德唱片的DS,解释如下:

日本版德意志音乐档案(Deutsche Schallplatten)唱片不是精品不多, 而是精品非常多。这些日本再制出版的唱片都是前东德音乐家和乐团的演奏并由前东德的唱片公司(如著名的Berlin Classics公司)发行的录音。由于这些东德艺术家和演奏团体长期与西方处于比较隔绝的状态,所以长久不为世人所注目,但论水平,多是可以列入世界顶尖音乐艺术家和顶尖乐团之列的。乐团象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柏林国家歌剧院等等,都是一流的演奏团体;至于艺术家,更是龙盘虎踞,一点儿不输于西方主流世界的大牌艺术家,且不说已故的指挥大师Franz Konwitszchney、Herman Abendroth、Helmut Koch、Herbert Kegel等等,他们的录音足可为唱片中的瑰宝,就是健在的象Kunt Masur、Kurt Sanderling、Otmar Suitner、Gunter Herbig、Herbert Blomstadt、Rogner等人,都是各擅胜场,他们指挥的巴赫、韩德尔、海顿、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等的作品同样代表了音乐艺术的最高水平,另外,象Peter Schreier演唱的艺术歌曲、羽管键琴演奏家Hans Pischner演奏的巴赫键盘作品、Suske四重奏组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德累斯顿三重奏组的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钢琴家Rosal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和其他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等等都是极高水平的,怎能说没有精品呢?还有,Richard Strauss指挥他自己的管弦乐作品的录音、安赛美指挥的俄国作曲家的作品录音,你说算不算精品?上面的很多演奏录音都可列入珍品行列!!长期以来,国内的爱乐朋友只知道有DG、PHILIPS、DECCA、EMI、RCA、SONY这几大录音公司,由于闻见所囿,加上唱片公司和爱乐书刊的造势宣传,形成了一个心理误区,好像只有这些大公司的出过唱片的老大师或签约艺术家才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家,好像顶尖的艺术家们都被这几大公司一网打尽了似的,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上述这些音乐艺术家的真才实学一点儿不亚于富特万格勒、切利比达奇、卡拉扬、伯恩斯坦、阿巴多、布伦德尔、菲舍尔迪思考们。名气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给了你怎样的音乐感受。

(注:我个人最喜欢苏斯克的巴赫无伴奏。)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21 12:27
贴两张个人非常喜欢的苏联Melodiya公司唱片(BMG发行),皆是立体声时代作品,不属于历史录音范畴。

[attach]11639[/attach]

[attach]11640[/attach]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7-21 12:35
前几天听了东方音乐台一档节目预告,勾起自己的兴趣,这几天正在琢磨这些铁幕后的宝贝,谢谢版主的贴子,准备进一些听听.以下是网上摘的
"大批鲜为人知的俄罗斯音乐家的经典录音,经过中图上海公司的努力,被引入上海,在中图公司广中路新址和八佰伴上柜销售。从7月26日到29日连续4天,东方广播公司FM94.7经典音乐频率每晚21点的《经典放送》节目,由主持人周婕主播“尘封已久的苏联历史录音”专题节目,讲述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此次中图上海公司从俄罗斯引进CD共173种,全部为国内市场从未见过的经典唱片。而这些唱片的主角,基本上已不在人世。

     俄罗斯乐派以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而名扬国际乐坛。从“二战”前后起,便涌现大批着名作曲家和演奏家。但由于当时环境所限,外人对苏联时期的乐坛动态了解不多,所知的音乐家仅限于最出名的几个,如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家里赫特、吉列尔斯,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等。而更多演奏家的录音被尘封在国家唱片公司美罗第亚(Melodiya)的仓库里。在过去几十年中,据称美罗第亚的6万余录音品种中,获准发行的CD仅五六百种,其中古典音乐仅300种左右。由于出版计划呆滞,多数录音母带长期封存而被遗忘。苏联解体之后,美罗第亚的库存宝藏就为外界所冀图。西方大公司EMI与BMG先后前往寻宝,也只得到少数录音版权。最近经美罗第亚和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Vista Vera公司的努力,大批唱片得见天日,从俄罗斯流向世界各地。

     分为四天四集播出的《经典放送》节目,内容分别为传奇钢琴家索夫罗尼斯基和尤金娜,小提琴家柯冈和大提琴家沙弗兰,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和康德拉辛,以及极其难得的部分西方音乐大师当年在莫斯科留下的音乐会现场珍贵录音。而在中图引入的百余唱片中,还包括俄罗斯钢琴教父涅高兹、指挥大师高克、女钢琴家玛丽亚·格林伯格、塔姬亚娜·尼古拉耶娃、罗莎·塔玛吉娜,以及当年获准在莫斯科举行音乐会的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女高音歌唱家斯科托、指挥大师卡拉扬的录音。"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7-21 12:39
顺便说一句,很喜欢东方电台FM94.7节目.香港第四台也不错(网上听的).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7-21 12:44
有些话题和lz定义的历史录音无关,有点偏题,Sorry!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1 14:44
香港第四台也不错(网上听的).
jinlei 发表于 2010-7-21 12:39

90年代我经常听香港电台第四台,还录了很多磁带。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1 17:59
有些话题和lz定义的历史录音无关,有点偏题,Sorry!
jinlei 发表于 2010-7-21 12:44


没有偏题没有偏题,就算有也是受欢迎的偏题

这部分内容之前比较少接触,不知道广州现在是否有出售这些系列,我也想买来听听看。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7-21 18:34
最近拿了几张berlin classics唱片准备听听看.
作者: zkz    时间: 2011-5-28 00:26
本帖最后由 zkz 于 2011-5-28 02:33 编辑

请问NAXOS的女人心(卡拉扬指挥)3CD和EMI新出的卡拉扬指挥的女人心,那个还原度好呢?
作者: zkz    时间: 2011-5-28 00:55
本帖最后由 zkz 于 2011-5-28 12:35 编辑

在请教下,EMI ICON系列的伊莉莎白舒曼伟大录音 6CD 和NAXOS出的四张比,那个制作的好些呢?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1-5-28 14:51
在请教下,EMI ICON系列的伊莉莎白舒曼伟大录音 6CD 和NAXOS出的四张比,那个制作的好些呢?
zkz 发表于 2011-5-28 00:55


这些录音我都有些,但是,曲目并不相同,所以给点意见也可以说是道听途说。
1/一般而言,emi好过拿索斯,因为emi有母带,而拿索斯用老黑胶转录
2/实际来讲,两个都不好,都很多修饰,都很多描画,我还是一年前的观点,没有办法听出什么艺术价值,只听出来工程师的擦脂抹粉。
3/听历史录音,去听单声道的黑胶吧,那是一个完全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那里有大师真正的实力,可以几乎完整得看到大师的面目,领会大师的神韵。去听听单声道的黑胶吧!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6-2 17:06
这些录音我都有些,但是,曲目并不相同,所以给点意见也可以说是道听途说。
1/一般而言,emi好过拿索斯 ...
清兵 发表于 2011-5-28 14:51

这三个观点都值得商榷。首先母带和最终的成品完全不是一码事,中间的处理非常重要,Naxos的历史录音质量很高,超过EMI不成问题。第二点,差的工程师会去搽脂抹粉,但好的工程师不会,他会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始的声音,比如maston、Mark Obert-Thorn、seth b winner等。3,单声道LP是要听,78转时代的东西也要听。哈哈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1-6-2 20:41
嗯,关于emi和拉索斯的比较是我失言了。虽然也不少拉索斯和emi的单声道录音,但是并没有相同的录音,所以听感来说还是比较主观吧。算是道听途说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6-3 09:02
这三个观点都值得商榷。首先母带和最终的成品完全不是一码事,中间的处理非常重要,Naxos的历史录音质量很高,超过EMI不成问题。 ...
haskil 发表于 2011-6-2 17:06


NAXOS的转录,初听细节很多,其实下盘很飘,放在健康平衡的大系统上,缺点暴露无遗。EMI的下盘会比NAXOS稳扎很多,但缺点是上面做了过多降噪,损失了很多细节。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6-3 10:30
这三个观点都值得商榷。首先母带和最终的成品完全不是一码事,中间的处理非常重要,Naxos的历史录音质量很 ...
haskil 发表于 2011-6-2 17:06


Naxos怎么可能超越EMI,如果EMI全力出击Naxos只能画圈圈。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6-3 10:30
haskil兄也上LP了?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1-6-3 16:21
黑毒不敢碰啊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6-3 17:05
黑毒不敢碰啊
haskil 发表于 2011-6-3 16:21


还需要一点勇气

作者: 有时风雨有时晴    时间: 2011-6-3 17:25
历史录音还是PEAR等小公司的最好,虽然燥音大,但还原道高。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1-6-3 18:35
历史录音还是PEAR等小公司的最好,虽然燥音大,但还原道高。
有时风雨有时晴 发表于 2011-6-3 17:25


你是说cd?还是黑胶?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1-6-3 18:37
求上天赐我一台小巧精致、银色、白盘、简单、好声、漂亮、超值、容易调整、放上黑胶就可以听的转盘吧!
作者: 有时风雨有时晴    时间: 2011-6-3 19:58
你是说cd?还是黑胶?
清兵 发表于 2011-6-3 18:35

是CD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6-3 20:36
求上天赐我一台小巧精致、银色、白盘、简单、好声、漂亮、超值、容易调整、放上黑胶就可以听的转盘吧!:sle ...
清兵 发表于 2011-6-3 18:37

自己研发吧!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1-6-3 21:46
自己研发吧!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6-3 20:36


没有技术能力
要不还等上天赐啊?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