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他为巴赫而生,为巴赫而死:米尔斯坦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05:39
标题: 他为巴赫而生,为巴赫而死:米尔斯坦
[attach]11600[/attach][attach]1160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05:45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7-20 06:21 编辑

米尔斯坦是个传奇人物。他少年成才,8 岁就以一曲巴赫的小快板, 让本来不屑一顾的斯托利亚尔斯基大师惊讶的放下了手中正在收拾的行李。他一生在无数次独奏会上演奏着巴赫,一生两次分别为 EMI 和 DG 公司录制全套的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直到 1986 年他引退乐坛的最后一次独奏会,还是要掷出其中的恰空和小快板 —— 他的职业生涯由此而始,由此而终。或许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 米尔斯坦 隐退后不久就在事故中手臂受伤,从此不能再摸琴,几年后溘然长逝 —— 他为巴赫而生,为巴赫而死。

与1955年版那种有些许杀口的啤酒味道不同的是,1972年版更像加了牛奶的咖啡——顺滑,不再那么犀利,却更有咖啡般苦涩而悠长的回味。我熟悉伏特加般炽烈的亨德尔,葡萄汁般甜美的维瓦尔第;但巴赫的音乐,微苦,让人清醒,而愈发清晰的感觉这种苦涩,从的指尖流淌出来就成为人世间最不可思议的饮料。这是一位智者秘授给另外一位智者的礼物,而后者把它用耳语告诉我。我不敢谮称智者,不敢妄言自己能参透这耳传心授的玄机——这或许会穷尽我一生的苦思--但我愿意为解读这道密码做面壁的达摩。

事隔13年,米尔斯坦从知命之年即将步入古稀,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再也离不开十八世纪的巴赫;如果巴赫泉下听到他的演奏,也会感悟自己的灵魂在二十世纪再也离不开 米尔斯坦 的诉说;但我(注:指作者)知道我在二十一世纪的生活再也离不开他们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是什么把跨越三个世纪的我们三人密不可分的缔合到了一起?是不朽的音乐,是不死的爱乐之心,是不甘寂寞的灰色情结。

巴赫在世的时候从不是一个名声显赫的人。他把虔诚的祈祷奉献给上帝,把冷静的思考留给后人; 米尔斯坦 也从未成为天下第一的演奏家,硬技术不比海飞茨,软情调稍逊克莱斯勒;我也从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别人很少被我感动,我也很少为人理解。但有巴赫和米尔斯坦这两位共命运的人杰作陪,我此生无憾。

夜深了,窗外,雨后那深灰色的天空,隐约透出一道彩虹。(今天上来,看到这篇文章,写得质朴而实在,通俗易懂也很有共鸣,所以与大家共享。)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06:18
[attach]1160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06:18
[attach]1160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06:18
[attach]1160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06:18
[attach]1160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06:19
[attach]11606[/attach]
作者: xiaobei    时间: 2010-7-20 07:10
米尔斯坦的小提琴风格优雅、高贵,柔中带刚,独树一帜。对巴赫的演绎贡献巨大!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0 13:50
还是最后的演奏会好,录音好,演绎好,更绝的是这个好像没有LP吧?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20 14:06
这个题目很让人困惑!

兰朵夫斯卡曾与图蕾克有过一次争执,原话记不清了,好像是:你用你的方式表现巴赫,我和他的方式表现他。如此看,似乎兰朵夫斯卡或者图蕾克才是为了巴赫生与死,虽然她们都不拉小提琴。

真是如此的吗?似乎再说下去,又要涉及《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了。

记得曾与S版争论过类似观点,今儿又见到类似,让我这巴库宁也又一次跳了出来。^_^。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20 14:30
33兄似乎对这些容易联想到极权的字眼很反感,也许是有切身的经历,不敢妄加评论。

不妨将它们理解为对米尔斯坦演绎巴赫的由衷的赞美,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许比“拉的太好了,拉得就是好”要激情和引人注目一些。

在革命时代“誓死保卫XXX”的人他们会来真的,但在当今“我爱死你了。。。”没多少人会当真,33兄以为如何?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20 14:52
我想33兄是反对“一叶障目”似的热情,这样对米尔斯坦,对巴赫都不好。

至于S版嘛,并非为巴赫而生,却大概要为巴赫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吧!这俺们都知道,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14:54
哈哈,纯粹是为了吸人眼球的。
大家不讨论米尔斯坦,倒讨论这个无关紧要的标题,
说明这篇文章是真的不行!
作者: mm33    时间: 2010-7-20 14:59
33兄似乎对这些容易联想到极权的字眼很反感,也许是有切身的经历,不敢妄加评论。

不妨将它们理解为对米尔斯坦演绎巴赫的由衷的赞美,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许比“拉的太好了,拉得就是好”要激情和引人注目一些。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7-20 14:30



广陵散兄过虑了!

对于极权,我感觉感受不比别人多,但我的巴库宁可能会多一点,呵呵。

音乐是非常主观的东西,过分强调某一点,其实对于其它的是不公平的。当然,公平也是相对而言。

168中个别人对于喜欢和不喜欢的器材、音乐,都用词很极端,想来不见得真的如此,但仍难以苟同。

到这里来,也是被这里的理智、宽厚的人文环境所吸引。

平时说话直率,很多都有感而发,而非都经过深思熟虑。

各位见谅了。

如有不妥,望斧正!
作者: rock    时间: 2010-7-20 15:31
11602
shinelb 发表于 2010-7-20 06:18


DG这张碟,录音也非常好..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15:35
其实发帖啊,我就是要搞得有一定的争议性,这样的帖子大家才喜欢讨论的。
对大家的反应我一般都有思想准备的,论坛太风平浪静不行的。
对于置顶的帖子,我一般会估计得到这个帖子会怎样发展下去,什么时候需要参与,什么时候需要鼓励,我一般都心里有底的。
其实写一个帖子,类似一部简单的交响曲。先要搞清楚作者表现的主题,然后要做出预测:这帖子应该如何发展,是否吸引人。尤其对于一些争吵的帖子,不能强行制止,要适当引导。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7-20 15:39
14# mm33
与33兄同感。
主观是一回事,而客观又是另一回事。
主客观能和谐统一的东西,本来就少嘛。
更何况音乐这种极端主观的东西。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0 18:24
其实米尔斯坦对巴赫无伴奏的贡献是历史上最大的。
而他参加过多次萨尔兹堡音乐节,在早期他都不受欢迎。
他在萨尔兹堡真正出名是因为演奏了巴赫无伴奏。
他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多次演奏了巴赫。
说他将一生奉献给巴赫并不为过的。
他的最大成就在巴赫无伴奏。这点连海菲兹都不如他。
但其他曲目竞争对手就很多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7-20 19:54
光讨论题目了,忘了顶一下米大师和他的巴赫小无

[attach]11619[/attach]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