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沧海遗珠:分享黑胶的乐趣!!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18:45
标题: 沧海遗珠:分享黑胶的乐趣!!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1-9 10:45 编辑

[attach]1276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18:46
西班牙人是非常浪漫的,一部关于男女偷情的小说也能改编成一部优美而泼辣的芭蕾舞剧。《三角帽》是法雅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很多段落已经脍炙人口,在西班牙甚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仿佛已经成为西班牙的民族象征的一部分。这这部作品题材内容来自西班牙文学大师阿拉贡的同名小说。法雅将这部小说改编成二幕芭蕾舞剧。这部作品的首演是绘画大师毕加索搞的舞台设计。法雅为芭蕾舞剧《三角帽》所谱写的这套曲目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多彩炫丽的音色表现以及威猛的爆棚片段,也使得这个曲目有许多发烧级的录音传世。最知名的有 Decca 的安赛美版、Argenta 版与 RCA 的费德勒版。这部作品里的著名乐段经常以组曲的方式演出。慕蒂这个版本就是以组曲形式演奏的,是个不错的录音。以组曲形式演出的录音比较有名的还有马泽尔和布格斯的版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19:55
[attach]1276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00
[attach]1278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01
弦乐的概念从广义来说就是指有弦的乐器,要用拉的才能出声的乐器,钢琴虽然也有弦,不过是击弦出声的,不是拉出声的,所以不算。不过要一下子说明白也不太容易,象竖琴也可以称为弦乐乐器,但她是弹奏出来的.......

小提琴是弦乐器中音区最高、表现力十分丰富的乐器,温馨、优雅、深沉、激昂、刚毅兼而有之。所以一个乐队除了指挥至高无上外,就是第一小提琴即小提琴首席地位最高了。中提琴比小提琴稍大,音色稍暗,在柔和之中给人以晦涩之感,主要用于伴奏,担任弦乐合奏的中音部分,偶尔也独奏,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著名的中提琴大师,也有很多小提琴大师客串中提琴演奏,并且大获成功,象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梅纽因等。大提琴比中提琴大,音乐优美,深厚,善于表达真挚、温暖的感情。低音提琴体积最大,高度相当于人的身高,需要站着演奏,是弦乐队中音区最低的乐器,也是整个交响乐队的基础——最深沉的低音部,能使乐曲的节奏坚定、突出,音色低沉。卡萨尔斯对大提琴的贡献居功至伟,他使一件普通、以前地位并不太高的乐器为世人所重视甚至迷恋,象他的巴赫大无。


弦乐既指独奏,象巴赫的无伴奏,也有重奏,象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五重奏等等。甚至弦乐组也算,这是从比较广的范围来说。黑胶的优秀弦乐唱片是非常贵的,优美的弦乐能使人深深感受到音乐的巨大魅力,也使人身心得到休息和抚慰,这也是黑胶的一大魅力。

在这张布列顿指挥英国弦乐的黑胶,迪卡的弦乐是非常锐利的,弦乐群优美而绵密。一片一片的,而埃尔佳那首节奏变化非常快速。而布列顿自己指挥自己的《简单交响曲》动态非常凌厉,提琴擦弦质感异常强烈。要想领略康斯泰勃尔笔下的优美英国田园风光,领略优美如画的英国音乐,你一定要听听这张唱片,即使是CD也好。在这张唱片里,布列顿分别指挥了PURCELL、ELGAR、DELIUS、BRIDGE和他自己的作品。这是大迪卡名盘。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03
[attach]1278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04
大家知道贝多芬的有编号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吗?可能会令很多朋友大跌眼镜,竟然是贝多芬的第一号钢琴三重奏。

贝多芬是海顿的学生,但是大家知道海顿为什么要收贝多芬为徒吗?就是因为海顿看了乐圣的这些早期钢琴三重奏。那是象莫扎特一样充满美妙乐思的。而贝多芬也是因为他的钢琴三重奏而登上世界的音乐舞台的。

贝大师一生一共写了七首钢琴三重奏,此种组合(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所写的作品,还有其他一些作品。贝大师最有名的钢琴三重奏主要有两部。《D大调第5号三重奏,Op70 No.1》,其第二乐章源自贝多芬所构思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的女巫场景,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为《幽灵》,这部作品既富于戏剧性而又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愫。《降B大调第7号三重奏,Op.97》,也称作《大公三重奏》。因为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献给他的赞助者又是学生鲁道夫公爵的。这部作品距离贝多芬创作第一钢琴三重奏已经将近20年。是贝多芬非常成熟的作品。贝多芬的音乐想象,无论诗人的意蕴或作品精致绝妙的格局在此都达到高峰。。。。。。

家喻户晓的美艺三重奏就不详细介绍了。他们在立体声时代录过两套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分别是65年和81年的,60年代的录音充满青春气息,这套LP就是。小提琴非常轻盈自如,大提琴如行云流水,钢琴铿锵有力。听室内乐,LP无疑是具有较大优势的,如果你对音质不在乎而专注于音乐就无所谓。而美艺三重奏的第二套录音录于81年,较为深沉老成。

要探索贝多芬的创作历程,除了那些狂飙突进的交响曲外,贝多芬这些室内乐更能反映乐圣感情缠绵的内心世界和那颗高贵的心灵。。。。。

听这套唱片,令人不觉感慨:不管是LP还是CD,飞利浦的室内乐都是极其出色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06
[attach]1278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06
harmoania mundi是法国最大的唱片公司。该公司成立于50年代,以制作管风琴等巴洛克音乐而著名,也是这样起家的。《La Folia》这张TAS名盘是harmoania mundi在80年代初制作的。制作这张名盘主要与harmoania mundi的老板娘Coutaz太太、音乐家Gregorio Paniaqua、录音师Francois Pontefract有关。

《La Folia》佛丽亚舞曲是起源于17世纪的葡萄牙的流行舞曲,年代离今天非常久远了。佛丽亚舞曲虽然起源于葡萄牙,但它在欧洲各地都广为流传,并具有许多各种色彩的变奏和发展。这是一张非常刺激的佛丽亚舞曲打击乐。音乐包括许许多多的不同乐器。有鼓、铃和其它多姿多彩的新奇乐器。这虽然是打击乐,热闹非凡,但却是有主旋律的,这个主题非常优美,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佛丽亚舞曲。而打击乐器的灵活运用,又使得这部作品非常刺激。总的来说:这张TAS名片是非常考验器材的动态、分析力和层次感的。当初Gregorio Paniaqua提出录制这张唱片,就是别出心裁,炮制一张独具特色的唱片。所以选了佛丽亚舞曲这个题材。这个曲目确实够夸张。而录音师Francois Pontefract又意外录了很多奇里古怪的声音,象摩托车的声音、割草机的声音。后期剪辑的时候,他们又突发奇想,在这张唱片里保留了这些非常HIFI和夸张的声音,这些声音录得特别自然。

而这张LP的封面也很有特色,它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当时Coutaz太太是设计师,负责唱片的策划和很多方面的设计。因为在美术馆对这幅画印象深刻,就选来作为唱片的封面了。

今天,Coutaz太太、音乐家Gregorio Paniaqua、录音师Francois Pontefract虽然都已分道扬镳,但他们曾一起制作了这张《La Folia》佛丽亚舞曲。这张唱片也见证了harmoania mundi的一段历史。这张唱片我们通俗叫它为《狗头》,今天也有CD发行。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14
[attach]1278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16
这套LP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74年逝世时EMI出的纪念版,纪念一代小提琴家中的天皇巨星。这套LP包括了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EMI的最杰出演绎:像贝多芬(克鲁伊坦)和勃拉姆斯(克莱姆配勒)、西贝柳斯等著名作品。就从大师的一个小故事开始吧。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中国人的好朋友。有一次他来我国演出和访问,临走时他请一直陪伴他的翻译帮他挑一顶帽子。那位翻译当然义不容辞,就挑了一顶很漂亮的帽子。当他把帽子交给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却说:这是赠给你留念的。由此可见: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人,富于人情味,他的这些优秀品质也反映到他演绎的一些作品里,格高品自奇。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1908年生于俄国的敖德萨,12岁就开始登台演出,1926年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毕业。19岁那年得到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的邀请,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他的协奏曲,使大卫很快就在国内取得声誉。1934年,这时他才26岁,他已经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任该校教师。1945年,奥伊斯特拉赫出访美国,盛况空前,有7000多人等候购票,他的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美国,著名艺术大师克莱斯勒、弗朗西斯卡蒂、埃尔曼、斯特恩、米尔斯坦等人都赶到卡内基音乐大厅聆听他的演奏。

提到最著名的小提琴家,有几位我特别喜欢。他们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海菲兹、米尔斯坦和格罗密欧等等小提琴家。海菲兹冷傲,小提琴演奏技巧无懈可击。米尔斯坦优雅而且自我风格超然。格罗密欧高贵,音色华丽。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追求作品的雄伟构架与浪漫抒情的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极具诗意,富于灵感。他追求崇高、伟岸而不盛气凌人;他追求抒情和浪漫但不滥情,也不陶醉于孤芳自赏。他的演奏经常表现出宏伟壮观、气象万千的气魄,那雄浑而舍我其谁的磅礴气势会令每一个聆听者感到无比震撼(像他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他的发音高贵而优美动人,优美曼妙的歌唱性也是他的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一大特点。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富于抒情性,善于表现内心的深厚情感,如同深情的阳光一般,温暖人心。他在表现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性方面具有无限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人无完人,也有人说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技术不够完美,因此他没有留下巴赫无伴奏的全曲录音,这是无数巴赫小无迷深感遗憾的。

谈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苏格兰幻想曲》和海菲兹的同曲目的比较。历来大家都公认这部作品只属于海菲兹,其他人根本上无法与海菲兹相提并论。其实大卫的版本也是非常出色的。有人认为大卫在拉这部作品时技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客观地说,在纯技术方面海菲兹是占优的。但在音乐性方面,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无疑弥补了一些不足。深情、忘我、热情,他那甜美、纯净的音色和激动人心的感情已经使这部作品的演绎超越了纯技巧,从而成为经典。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24
[attach]1278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25
马克斯.布鲁赫 (Max Bruch,1838-1920)是德国作曲家。他特别喜欢德国民歌,对其有很深的研究,并运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作品虽然很浪漫,其实却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传统。他的作品曲调悠扬,满怀热情,曲式具有德国式的严谨而又奔放自然的效果,既遵循传统又美丽淳朴。他留下的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清唱剧、室内乐等作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苏格兰幻想曲》。

《苏格兰幻想曲》创作于1879至1880年,德国柏林。布鲁赫在这部作品加入了很多苏格兰民歌,是一首由序奏和四个乐章组成的小提琴主奏、竖琴与管弦乐队合奏的抒情幻想曲。题献给伟大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第一乐章:如歌的柔板。小提琴忧郁地歌唱,满怀思乡之愁。小提琴唱出怀念故乡的苏格兰旋律《老罗宾莫里斯》。第二乐章:谐谑曲,快板。小提琴奏起活泼欢畅的主题,主旋律是《嘿,浑身尘土的磨坊主》。第三乐章:行板。《我为失去乔尼而忧伤》是这慢乐章的基础。这个乐章与第二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她是伤感悲怀的。第四乐章:快板。一首古老的苏格兰战歌《胜利的苏格兰人》决定了末乐章充满活力的基调。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怀有深深的乡愁,如果你有一颗感性而敏感的心灵,你一定会深深迷恋上这首曲子……..

海菲兹的版本是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的终极版本!海菲兹在《苏格兰幻想曲》中的特点是音色绝对均衡,音准绝对可靠,强调演奏的整体性把握。对于乐章主题之间的一些经过乐句,他采用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个录音音色极美,海飞兹保持了20-30年代的天鹅绒般的音色。据说在海菲兹拉完这首作品时,伴奏的小提琴手都说不想再拉琴了。而小提琴大师祖克曼一直不录《苏格兰幻想曲》,他说这首曲子只属于海菲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30
[attach]1279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38
安妮.菲舍尔是一个传奇,1930年,年仅16岁便获得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她也是一位著名的演绎莫扎特的女钢琴大师,她不愿意躲在录音室里录音,她认为那样做会束缚她表达音乐的自由性和即兴性。她一直很强调灵感和个性及诗意,因此她留下来的录音并不多。她主要留下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以及一些非常杰出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作品。

安妮.菲舍尔的演绎不是小家碧玉型的,而是非常有气魄的。她的触键坚定而有力,她演绎的莫扎特是柔中带刚的。她冷静而又完美。精确而又参透着温柔。几乎无懈可击。即使是最挑剔的评论家也会陷入沉默。她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莫扎特的奇妙之路。她被赞誉为“纯粹的天才”,即使是在男性统治的钢琴界,安妮.菲舍尔也足以堪称翘楚。著名钢琴大师里赫特曾这样评价过安妮:“真正具有思想深度并且在演奏中浸透着伟大精神的艺术大师”。如果你要问我安妮和海布勒,谁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要好?我个人偏向安妮.菲舍尔。莫扎特晚期那几首钢琴协奏曲,我听过许多版本。但最得我心的,就是这位浪漫不羁,喜欢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的女中豪杰,也是莫扎特的人间天使:安妮.菲舍尔。
作者: wayned    时间: 2010-8-4 21:53
版主又入货了,恭喜恭喜。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1:59
没钱啊,是见到很多好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00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5 03:44 编辑

[attach]12791[/attach]

尽管人是天生不平等的,但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听兰多夫斯卡的平均率,经常能发现天才智慧的灵光乍现。就像走进一个美丽的花园,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他的演绎不是世俗的,而是充满宗教情怀的。兰多夫斯卡演奏的巴赫平均律,她使用了大量的弹性速度,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是大键琴版的最佳版本。
作者: ast123456    时间: 2010-8-4 22:10
这种介绍很好,有几张已经有了,看了介绍再去体会一下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4 22:10
安妮.菲舍尔是一个传奇,1930年,年仅16岁便获得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她也是一位著名的演绎莫扎特的女钢琴大师,她不愿意躲在录音室里录音,她认为那样做会束缚她表达音乐的自由性和即兴性。她一直很强调灵感和 ...
shinelb 发表于 2010-8-4 21:38


她路过全套贝多芬钢奏。不过我没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12
[attach]1279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14
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史类似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大家都比较熟识,就不重复了。谈谈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这是勃拉姆斯晚年的名作,也是勃拉姆斯最后创作的一首协奏曲。这部作品其实对于小提琴和大提琴还有乐队都是比较艰深的一部作品。在勃拉姆斯晚年的这部双重协奏曲里,小提琴、大提琴与乐队的地位是平等的。演奏这部作品要讲究这三者的谐调。这部作品体现了勃拉姆斯晚年高超的作曲技法。整部作品气势宏大,体现了晚年勃拉姆斯特有的美感和极其高贵的音乐气质。这部作品既具有古典乐派的作曲形式,但作品骨子里是充满浪漫气息的。我个人比较喜欢这部作品,但在专业人士的眼里,这却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当然,这部作品完全无法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相比,但录音也不少,象小提琴之王海菲兹也录了这部作品,这当然也是一个名演,感觉海菲兹特别喜欢勃拉姆斯的东西。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30
八爷这些才是猛料!真是抛砖引玉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31
[attach]12795[/attach][attach]1279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31
拉赫曼尼诺夫最有名的作品肯定是他的钢琴协奏曲和交响曲了。尤其是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都是我刚刚学习古典音乐时很喜欢的古典曲目。虽然多年不听拉赫曼尼诺夫了,但一提起他,耳边总会想起那遥远飘来的古朴的俄罗斯钟声,那种深深的俄罗斯忧郁和乡愁总会令人震撼和挥之不去。在普列文那套拉赫曼尼诺夫的交响曲全集里面,大家可能都听过这首三乐章的《交响舞曲》。这是拉赫曼尼诺夫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实质是一部三乐章的交响曲,一部比较大型的管弦乐作品。思想性是非常复杂的。整部作品充满着悲剧性和不协和的曲调。体现了拉赫曼尼诺夫晚年的复杂思绪和彷徨无奈的复杂心态。这张黑胶是双钢琴版,演奏者是拉赫曼尼诺夫专家普列文和阿斯肯纳齐。听这部作品,拉赫曼尼诺夫的悲哀的情绪、愤怒的抗争、徒劳的挣扎被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丝毫不亚于交响乐队的版本。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4 22:34
[quote]1279512796
shinelb 发表于 2010-8-4 22:31 [/quote ]

这套有老版CD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38
[attach]1280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39
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也是我最喜欢的乐圣的曲目之一。大提琴与钢琴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交相辉映。一个沉郁优美、一个玲珑剔透、一个是如歌线条,一个是晶莹颗粒。所以我喜欢老罗和李赫特的版本。而富尼埃和肯普夫都是注重歌唱性的,会不会形成个性重叠呢?呵呵。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 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巴赫的大无无疑是大提琴的巅峰。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一共有5部,首首旋律美妙,充满热情,完全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一样优美。这五首堪称精华的乐曲,充分地利用了大提琴天然的那种优美高贵的音色。然而,钢琴的演奏则让大提琴不至于沉溺在过份的忧郁之中,它听来精神抖擞,刚柔相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43
西盖蒂是美籍匈牙利小提琴家,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胡鲍伊的得意门生。西盖蒂的演奏,是一种充满情感倾诉,内里又隐藏着极强的热力的演奏,他善于将各种方法巧妙配合,强调各种层次的情感,被称为"小提琴中的思想家",他演奏的巴赫,贝多芬、布拉姆斯,其表现的深度至今令人赞叹.西盖蒂演奏的黄金时段是三四十年代,50年代晚期的作品,技巧已见衰退.他的小无拉得很慢,但很有味道,琴声有点干涩,但非常耐听。很古朴的风格,速度处理比较自由,饱含了演奏家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真实情感。这套LP是纪念西盖蒂1973年再版的,西盖蒂生于1892,卒于1973年。

[attach]1281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46
大概听过10套巴赫小无的黑胶,给我印象最好的有三套。目前我最喜欢库伊肯这套头版,我觉得综合来评定考量,这套我最喜欢。这三套风格也很明显,谢林很平和、儒雅。米尔斯坦热烈、刚毅。而库伊肯的版本优美,结构清晰,录音效果也最好。

[attach]12813[/attach]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0-8-4 22:49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
[attach]1281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50
[attach]1281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50
这套唱片至今是有争议的,因为录音效果很好,大家都搞不清这套唱片是立体声还是MONO的,有人还说有部分是MONO的。不过每次折腾器材,我都要听那首《春天》,格罗密欧的小提琴声实在是太美了,很容易听出不同。换一根信号线或电源线都能听出明显不同。所以对贝多芬这个曲目,我有这套唱片已经很满意了。至于大卫那套就不去想了,因为要一万多元。

不再重复谈《春天》和《克莱采》了,看看一段有用的,或许有启发意义:“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Sonata No.1 in D major)是贝多芬所遗留下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创作年代约为1797年,属贝多芬早期作品。贝多芬将此曲题献给他的老师,也就是当时维也纳的一位歌剧作曲家萨耶里(Antonio Salieli)。曲中不仅呈现早期古典乐所特有的风格语法,诸如线条句法明晰、多分解式和弦音形、嘉兰特(Galant Style,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中期宫廷音乐的优雅风格)风格等;其严谨的构架形式亦充分表露出贝多芬在此曲中对早期古典风格诠释上的谨慎与用心。 早在莫扎特时期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就存在一种现象:小提琴部分有时仅为钢琴作助奏,贝多芬这首作品多少延续了这种习惯,而赋予钢琴部分相当份量的主导地位。不过,我们同时亦可由此曲的乐句及段落设计上发觉贝多芬似乎正有意提升小提琴的主导地位。在三个乐章中主题乐句常是呈均衡状态下的分配,例如:钢琴主奏前乐句时,后乐句则交由小提琴主奏;当小提琴助奏而钢琴主奏了一整个变奏乐段后,下一个变奏则由小提琴担任主奏;甚至有时候乐句的进行是交织于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这些现象对于古典晚期乃至浪漫时期以后的奏鸣曲,都是很常用的室内乐表现手法,但对于早期的贝多芬而言,却具有关键的发展意义。比起贝多芬那两首著名的“春”与“克鲁采”奏鸣曲,此曲似乎较不为人所知,原因也许在于它的写作年代较早,没有后来的作品成熟,风格不太具代表性。但是它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生动快板”乐章是一个既标准又段落分明的奏鸣曲,曲风呈现出典雅工整的古典美。第二“流畅的行板”乐章为主题与四个变奏。主题部分是一个古典优雅的歌唱段落,小提琴总是继钢琴奏出乐句后才再重述回应。第三“快板”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出现了四次。主要的两个主题皆为典型的嘉兰特风格,此乐章无论在小提琴与钢琴的搭配上,或是融合早期古典风格与贝多芬自己的语法上,都比前两个乐章来得更纯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2:53
[attach]12817[/attach]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4 22:54
试一下贴图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4 22:55
成功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3:04
这是什么前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4 23:06
我要是玩黑胶,如黑道,大概超过一半的缘故都是为了黑胶的封面而去的,感觉太好了!
作者: dkollection    时间: 2010-8-4 23:11
高人啊!有你们听音乐时不觉得寂寞

今晚的国王

[attach]1281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3:11
[attach]1282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3:12
皇帝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OP73,完成于一八零九年,当时贝多芬已失聪,已无法再演奏钢琴,在维出纳首演,由贝大师的弟子车尔尼独奏。据说是听众中有一位被乐曲打动的法国军官欢呼说,这部作品是协奏曲中的皇帝。于是有了皇帝这个夺目的称号。1、  快板奏鸣曲式,雄壮威严,在乐队强有力的三和弦和钢琴动力性的华彩乐句后,主部主题由管弦乐队呈示。它豪迈宏伟,是整个音乐发展的基础。轻快优美的副部主题先由轻声的弦乐器在E小调上吟出,神秘莫测。2、慢板三段式结构,是著名的慢板赞美诗。柔和优美的基本主题,由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咏唱。中段主题飘逸而富于表情。由钢琴奏出。3、快板奏鸣回旋曲式苍劲奔放。基本主题以极强的力度和极大的动力在钢琴上爆发出来。充分发挥了交响性和协奏性的技巧。

协奏曲起源于巴洛克。真正意义上的钢琴协奏曲应该是从海顿开始的,莫扎特将这一题材发挥到很高的高度,直到今天,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仍然是很多爱乐者的最爱。当然贝多芬和勃拉姆斯都有非常出色的作品。后来者象拉威尔和普罗克菲耶夫将这一题材进行了创新。在古典浪漫派,尤其是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是比较讲究钢琴和乐队的对话,既和谐又有对抗,是和谐和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比较讲究旋律、音色、声音强弱、乐曲结构的对比,这几种对比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这样说:钢琴协奏曲这一题材在古典浪漫派发展到颠峰。今天,我已经很少听这些作品了,但就我个人的看法:我更喜欢贝多芬的皇帝和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有时听听,对版本也没有比较特别的要求,象巴克豪斯、吉列尔斯和阿劳这些人的版本应该都是公认的钢琴协奏曲大师了。

巴克豪斯是“德国钢琴家。1884年3月2日出生于莱比锡一个商人家庭。6岁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院长雷肯多夫。15岁毕业后至法兰克福,随李斯特的学生、钢琴家达尔贝特,深入学习贝多芬的作品。不久在伦敦登台演出,获得成功。次年回莱比锡,在指挥家尼基什指挥下与布业大厦乐团合作演出,再次轰动。从此开始了70年的演奏生涯。1903年与指挥家汉斯·里希特合作演出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1905年受聘为英国曼彻斯特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同年在巴黎击败巴托克,荣获鲁宾斯坦钢琴演奏奖。不久为专心从事演奏辞去教职,成为职业钢琴演奏家,足迹遍及欧美与澳洲,前后举行了4000多场演奏会。1912年赴美国演奏。1933年移居瑞士,1946年加入瑞士籍。1969年6月在奥地利参加“卡伦登之夏”音乐节,在最后一场音乐会中途心脏病发作,7月5在奥地利的菲拉赫逝世。 巴克豪斯是20世纪初伟大的演奏家之一,他继承了德奥的正统演奏血统,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有精到的演绎。他的演奏风格气魄宏大,遒劲有力,曾有“键盘狮王”之誉。 ”

提到新年音乐会,当然要提到克莱门斯·克劳斯。他的突出贡献之一,便是确立了在每年元旦上午举行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构成的“新年音乐会”的传统。而实际上,克莱门斯·克劳斯是一位水平极高的德奥作品诠释者,他指挥的《指环》非常出名。因为过早去世,他没有赶上立体声录音的时代,所以他的录音全部是MONO。这版乐圣《皇帝钢琴协奏曲》是他与巴克豪斯的伟大杰作,因为这版皇帝气势雄伟,充满哲学的沉思默想,是大气磅礴和优美动人的很完美的结合,被很多爱乐者奉为这一曲目的最佳版本。当时他与巴克豪斯都处于颠峰时期,巴克豪斯的琴声非常活跃灵动,充满生气,所以创造了这个杰出的版本。
作者: dkollection    时间: 2010-8-4 23:13
我要是玩黑胶,如黑道,大概超过一半的缘故都是为了黑胶的封面而去的,感觉太好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4 23:06


拿在手上回想起童年,第一次的美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4 23:15
我要是玩黑胶,如黑道,大概超过一半的缘故都是为了黑胶的封面而去的,感觉太好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4 23:06
没CD化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4 23:17
最多不过两年,我大概就要加入“黑社会”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3:03
我要是玩黑胶,如黑道,大概超过一半的缘故都是为了黑胶的封面而去的,感觉太好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4 23:06
重复谈一下听帕斯法尔的场面。这个82年版实在太雄伟、磅礴,具有史诗般恢弘的摧枯拉朽的强大音流。
整个30平方的客厅就像一个爆棚的小音乐厅。无限感慨。我觉得以后都可以省掉去听现场的钱了:
1、慢慢明白33兄和念经兄对瓦格纳的热爱。瓦格纳太庞大、要经得住强大激流暗涌的冲击。
2、听歌剧最好听黑胶,在我这种并不高档的音响系统,临场感非常强烈,作品层次也分明,令我对升级器材完全失去兴趣!
3、听歌剧最好用大型音响系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3:05
高人啊!有你们听音乐时不觉得寂寞

今晚的国王

12819
dkollection 发表于 2010-8-4 23:11
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3:07
最多不过两年,我大概就要加入“黑社会”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4 23:17

听CD和听LP经过多次反复,还是感觉LP适合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3:18
两者差异还是很大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3:30
玩黑胶并不用花很多钱,草根阶层的LP音响系统:

[attach]12821[/attach][attach]1282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3:31
[attach]12823[/attach][attach]1282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3:32
[attach]1282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3:35
几年内不准备升级了,非常满意了。目标是更多的歌剧黑胶唱片。
作者: brahms    时间: 2010-8-5 04:07
FB啊!既然这么喜欢黑胶,把CD捐出来奖励会员吧。开个玩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6:22
白头佬头版和CR复刻版的PK
[attach]1282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6:23
这个录音家喻户晓,大家都可能听过。这个录音浓缩了斯托克夫斯基的指挥艺术以及他的录音音响美学。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这次主要简单谈谈这个录音的头版LP和CR复刻版的比较。

有几次去拜访黑胶烧友,我都带上这张唱片。我简单说说我在两位朋友家里PK头版和复刻版的情况。一般黑胶唱片的复刻效果都不理想的,但CR的复刻是例外,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先说在一位朋友家里听这两张唱片的情况,这位朋友当时用最高配置莲12黑胶系统。PK的结果是,头版和复刻版的差别很小,头版要好一点,声音质感要好一点,头版音乐味要好。声音更滋润,更有水分。我和这位朋友一致认为头版要好一点。而在另一位朋友家里PK这两张唱片,情况和上次不同。这位朋友的黑胶系统要比莲12便宜。但听这两张唱片感觉这两张唱片差别更大。头版声音要软一点,而复刻版声音明显HIFI很多,两端延伸更大,这次PK可以说难分高下,风格不同。

这两张唱片价格是一样的,通过PK,我认为这是合理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6:31
FB啊!既然这么喜欢黑胶,把CD捐出来奖励会员吧。开个玩笑。
brahms 发表于 2010-8-5 04:07
正在策划奖励明星网友的活动。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06
[attach]1282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08
理查.施特劳斯很有才华,他的强大写作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位,因此他的很多作品的织体都异常复杂和丰富。《最后四首歌》有点类似施特劳斯的音乐艺术自传,表达了作曲家对美丽今生的无比热爱和对永恒来世的热切期盼。表达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具体我就不介绍这部作品的内容了,大家可以看资料,我主要谈谈Janowitz与卡拉扬合作的著名版本,Janowitz曾经4次录过这部作品……..

Janowitz 的声音艺术效果是抒情女高音,抒情女高音一般音色清雅优美,行腔连贯、舒展、顺畅、情感细腻。这使得她成为演唱施特劳斯声乐作品的极佳代言人之一。Janowitz的特点非常适合《最后四首歌》。

Janowitz 的演唱具有绵长、悠扬、飘逸、优雅、高贵的气息。又带有一份谈谈的淡雅的忧伤。在她的如水的流动、一气呵成的演唱中,她赋予这些艺术歌曲以无比动人的光彩和特色。充分表现了抒情女高音擅长演唱舒展线条的特点。她对作品的理解很深刻,声音既优美又苍茫,昏黄色的调子,但却具有强大穿透力,完全可以和乐队匹敌,也相互配合得很好。卡拉扬很会看人。而他在这个录音中也没有抢戏,而是平静地、默默地呵护着Janowitz。而这个录音里的小提琴独奏也恰到好处,温暖而又委婉动人,为这个版本增色不少。一个很好的版本。

这张黑胶并不贵,但艺术价值非常高,是我最喜欢的唱片之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10
[attach]1282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10
[attach]1283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11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传统音乐的集大成者,而且富于创新。在前奏曲和赋格上,他继承了巴赫;在交响曲,他早期模仿并学习了马勒;而在弦乐四重奏上,他无疑是深受乐圣贝多芬的影响。而在肖斯塔科维奇那个残酷、疯狂的时代,他赋予音乐以更深刻的内容,音乐是他唯一的武器。这15部弦乐四重奏包含了肖斯塔科维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15首弦乐四重奏里,我最喜欢他的第8弦乐四重奏,这是肖斯塔科维奇最为冷酷、悲情满怀的作品,这首作品与战争及作者的生活有关,也是他录音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而在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里,我们能找到共鸣和闪光的东西。这是我今天仍然很喜欢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的原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12
[attach]1283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13
德利布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1848—1852年在巴黎音乐院学习,1855年创作第一部轻歌剧《两个木炭币》。德利布1881年起任巴黎音乐院作曲教授,其作品有两部芭蕾舞剧(另一部为《希尔薇亚》,作于1876年)。歌剧20余部。《葛蓓莉亚》,3幕芭蕾舞剧,德利布作于1870年,是标志这浪漫主义芭蕾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作品。《葛》的音乐以旋律优美生动、时常爆棚的音乐段落,配器清澈明朗而引人入胜,是传统芭蕾音乐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脚本作者是尼泰和圣—莱昂,根据霍夫曼的《睡魔》故事改编。这部作品也称为《珐琅眼睛的姑娘》,剧情描写少女葛蓓莉亚是葛培留斯精心设计制作的机器木偶,她常坐在窗口,青年弗朗兹对她一见钟情,百般献示殷勤,弗朗兹的未婚妻斯瓦尼尔达为此十分生气。最后他们终于发现葛蓓莉亚原来是机器木偶,于是消除了误会,重归于好。这部芭蕾的全剧包括前奏曲与间奏曲,还有22首有编号的曲子,第二幕第二场的第二十二曲《钟的庆典—插舞》中又包含有8首;而第八曲与第十三曲都要重复演奏,所以实际上全曲共33首:前奏曲,幻想曲风格,形成高潮后为著名的玛祖卡舞曲旋律。这是多拉弟的水星名片。也是芭蕾舞音乐的必听曲目。而黑胶爱好者则喜欢里面轻盈的弦乐和异常火爆的爆棚场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18
[attach]1283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18
巴赫的《乐队组曲》一共有四首,编号为BMV1066-BMV1069。作品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之间,《音乐圣经》上认为“前三首创作于1723年巴赫迁居莱比锡前夕,第四首创作于作曲家定居莱比锡之后不久”。由此可以看出,《乐队组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基本同属于巴赫“科藤时期”的重要作品。根据考证,巴赫所作的《乐队组曲》应该远不止这区区四部,可惜其他作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散。遗留下的这四首曲目则显示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法国式庄重、典雅的舞曲乐风,其中不少乐章后来广为流传。

巴赫本人有很深的宗教情结,但在这套作品中,他却完全走出了宗教世界,他是以一个凡夫俗子的身份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是一曲对美好生活的礼赞,但旋律中又不乏西方宫廷独有的庄严气氛。《第三组曲》最有名,是因为它在四首组曲中地位最重要。其中的“咏叹调”乐章,后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后,成就了流传后世的不朽名作——《G弦上的咏叹调》。但在今天,已经无人记得这首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背后无形的推手威廉密,大家只记得巴赫。

曾经有网上的朋友问我是否有小提琴版的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因为孤陋寡闻,我当时只听过西崎崇子的版本,不是太理想。这次有幸买到这张黑胶,最后一首就是谢林拉的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非常优美,小提琴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低回吟唱,令人听后流连忘返,那种高贵感无以复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0
[attach]1283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1
提到圣人巴赫,我总会首先想到两人,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巴赫。他们就是瓦尔哈和卡萨尔斯。著名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曾经这样说:“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弦乐器演奏家只有两位,那就是大提琴的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和吉他大师塞戈维亚.伟大的卡萨尔斯每天清晨起来,早餐前,他都会弹一段巴赫的《平均律》。伟大的卡萨尔斯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原因是他发现并不遗余力地推广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将大提琴提升为一件可以单独演奏表演的乐器,大大提高了大提琴的艺术地位,卡萨尔斯居功至伟。另外卡萨尔斯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为世人所钦佩!

卡萨尔斯出生于1876年12月29日,于西班牙境内的卡塔洛尼亚(Catalonia)。大家可能听过那首非常著名的《白鸟之歌》,那就是卡萨尔斯的家乡,西班牙卡塔洛尼亚的民歌。自从西班牙在二次大战后,西班牙完全沦为佛朗哥的独裁统治,完全违背卡萨尔斯坚持自由和平的理念,因此他远离家园,但是他的思乡之情,浓浓的乡愁却充分表现在这首非常感人的「白鸟之歌」中。卡萨尔斯的父亲是个音乐家,这对幼小的卡萨尔斯有着深远的影响。11岁时,卡萨尔斯首次接触大提琴并深深爱上这一乐器,并将一生奉献给了大提琴。一个偶然的机会,卡萨尔斯的父亲来巴塞罗那看卡萨尔斯,并且一起去逛了一间海边的老乐谱店,而13岁的卡萨尔斯,注意到一捆破旧褪色的乐谱,谁也想不到这是音乐之父巴赫失传已久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当时,没有任何人识货,卡萨尔斯在全身心投入研究了12年后,到了25岁才发表。成就了一番传奇!

卡萨尔斯在巴塞罗那学习后,成名却是在法国。1900 年左右他住到巴黎,认识画家徳加 Degas 、文学家罗曼罗兰 (Roman Rolland) 、小提琴 家易沙意 ( Ysaye )、提博( Thibaud )、 恩奈斯 库( Enesco )、钢琴家科尔托( Cortot ) Cortot 、作曲家拉威尔 (Ravel) 、荀白克 (Schoenberg) 。自20世纪初开始作世界巡演,他与钢琴家科尔托、小提琴家蒂博组成"黄金三重奏团"(后来因为科尔托与德国的关系而与之决裂)。卡萨尔斯于1920年又组建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管弦乐团,自任指挥。1936年在希特勒的纳粹分子支持下,佛朗哥夺取了政权。为抗议佛朗哥当局,卡萨尔斯愤而离开西班牙,隐居法国小镇普拉德。为支持和声援卡萨尔斯,世界各地的演奏家齐聚普拉德,自1950年开始以他为中心,举办普拉德音乐节。卡萨尔斯晚年定居于波多黎各的桑图尔塞。大师于1973年10月22日逝世于波多黎各,享年97岁。

卡萨尔斯对艺术是严肃、纯朴、热忱、忠实、一丝不苟的。这反映到他演奏的鸿篇巨制《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上。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无限忠诚令他达到一个高山仰止的高度。自从发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总谱后,卡萨尔斯一直练习了12年后才公开演出这套作品,并将一生奉献给它,到了63岁时卡萨尔斯才为EMI灌录这套作品全集的商业录音,此时他已经研究这套作品50年。对卡萨尔斯这一伟大录音也是有争议的。卡萨尔斯的演绎具有开拓性意义,大提琴演奏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卡萨尔斯居功至伟。然而这个版本并非无懈可击。尽管卡氏的技巧和修养在他那一辈名家中无可匹敌,然而与后起一代相比,显得稍为粗犷,不够细腻。尽管如此,这个版本仍然是后人学习大提琴的必不可少的圣经!

今天起得很早,听了一遍卡萨尔斯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深有感触,利用间隙,写下了这篇文章。就引用伟大的卡萨尔斯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文吧: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见上帝的存在!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4
[attach]1283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5
普罗科菲耶夫有5首钢琴协奏曲,尤其以第三和第五最著名。第三钢琴协奏曲有阿格丽奇的名版。而阿斯肯纳齐则录了全集,也曾是一时之选。而韩国钢琴家白健宇则名声大振。他录的是第二和第五。非常成功,并曾获大奖。不过这都是10多年前的事了。

米歇尔·贝洛夫是法国钢琴家。1950年5月9日出生于法国。早年被梅西安发现才华而推荐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966年获学院大奖。后在巴黎举办个人音乐会,取得成功。不久又获得梅西昂国际钢琴比赛(Olivier Messiae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一等奖。此后作为钢琴演奏家在世界各地演出,曾与许多指挥家有过合作,包括阿巴多、巴伦勃伊姆、伯恩斯坦、布莱、迪图瓦、马苏尔、小泽征尔、西诺波利等。

贝洛夫被视为梅西昂作品最优秀的演绎者。此外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舒伯特、德彪西、穆索尔斯基、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温斯基等人的作品,也非常出色。但据说他除莫扎特奏鸣曲外,从不公开演奏1900年以前的作品。贝洛夫对节奏有很强的把握能力,能在钢琴上表现出丰富的打击乐色彩。他对左手演奏有过深入研究,曾与阿巴多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在 DG 录制过拉威尔的左手钢琴协奏曲。他在 DG、EMI、Denon 等唱片公司录制过许多唱片。

听完全曲,感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和激动人心的钢琴协奏曲。一共有4个乐章。首乐章从钢琴的喃喃自语开始,非常优美动人,在第一乐章的末端发展到高潮,非常振奋人心。第二和第三乐章感觉是两个过渡的乐章。这部作品的重头戏在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在第四乐章,钢琴和乐队一路狂飙突进(中间有一段优美的抒情段落的插入),在乐曲最后达到高潮,非常狂野和粗暴。李云迪也录了这首作品,大家可以对比听听。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相信大家都很熟识,就不多谈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6
[attach]1283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6
[attach]1283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7
卡萨尔斯曾经两次举行过白宫音乐会,第一次是1904为老罗斯福总统演奏,而第二次就是这张黑胶的情景,在1961年为肯尼迪总统举办白宫音乐会。演出阵容是亚历山大.施耐德担任小提琴,霍佐斯基担任钢琴,卡萨尔斯拉大提琴。当晚受邀的音乐界人士还有大指挥家史托科夫斯基、奥曼第、伯恩斯坦、柯普兰、巴伯(Samuel Barber)、艾略特,卡特(Elliott Carter),罗杰.塞辛斯(Roger Sessions)和维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另外还有评论家、外交官以及华盛顿社交界闻人等。音乐会的演出时间为一小时; 节目包括孟德尔颂D小调三重奏作品49号、库普兰(Couperin)的音乐作品、舒曼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降A大调缓板与快板。 最后一个压轴节目是卡萨尔斯的《白鸟之歌》。整场音乐会非常优美,稍带伤感。每一个乐章结束,观众都拼命鼓掌,气氛伤感又热烈。据传:《白鸟之歌》是卡萨尔斯的故乡卡泰洛尼亚的著名民歌,因为卡萨尔斯非常喜欢这首民歌,就将她改编为一首大提琴作品。这首作品快速的钢琴与舒缓的大提琴形成鲜明对比,非常优美抒情。但这首作品极其简短。这场音乐会其实是有政治背景的,体现了卡萨尔斯的伟大人格和人道主义立场。大概是这样的:自从公开举办普拉德音乐节之后,卡萨尔斯将世界和平的希望寄托在肯尼迪身上。1960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后,卡萨尔斯曾两次致函白宫,呼吁美国政府改变支持佛郎哥的政策。在这场音乐会上,卡萨尔斯确实打动了肯尼迪。遗憾的是:两年后肯尼迪就遇刺身亡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7
[attach]1283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28
普罗科菲耶夫写作了不少旋律优美的歌剧和芭蕾音乐,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本套唱片中的《罗米欧和朱丽叶》。

关于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不重复。在音乐发展史上,以这部悲剧为题材创作的交响音乐与歌剧、舞剧将近20余部。普罗科菲耶夫是非常突出的。他选择了芭蕾舞剧这一题材。他在戏剧中删去了许多拖泥带水的情节,而使故事简洁。又充分展示了音乐与舞蹈的表现张力。

1935年至1936年间,普罗科菲耶夫写出了舞剧的总谱。但人们觉得晦涩难懂。作曲家只好把音乐改编成为两个管弦乐组曲和一套钢琴组曲上演。在音乐会舞台上,意外获得了成功。直到1940年1月11日,芭蕾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才在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国家歌舞剧院完整上演,并获巨大成功。首演这部舞剧的是前苏联杰出的舞蹈艺术家乌兰诺娃和谢尔盖耶夫。1944年,作曲家又改编了第三个管弦乐组曲。这三个组曲构成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整体,成为一部交响名曲。

在这部舞剧音乐中,作曲家着力于内心情感的刻画,用音乐的特有的抒情性与戏剧性拨动人们的心弦,在音乐中继承了俄罗斯的传统并具有自己的创意。因此《罗米欧与朱丽叶》在作曲家笔下有了有别于传统的意义,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32
[attach]1283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32
最近我在零零散散地在听瓦尔哈和莱昂哈特的巴赫《法国组曲》。我以前发过一帖关于古尔德和席夫的《法国组曲》。但我觉得要真正理解巴赫这部作品,还得回到巴赫时代的乐器演奏的版本,也就是大键琴版。

具体就不介绍这部作品了,大家可以看资料。我觉得,作为入门,听钢琴版是不错的。但最终,为了更了解巴赫,大键琴版是不可回避的。所以我开帖随便谈谈瓦尔哈和莱昂哈特的版本。我对瓦尔哈一直很有好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艺术家,更因为他的高超技艺,而且他将一生奉献给巴赫,虔诚而刚毅。而莱昂哈特是一生忠实于巴赫的作品的,他一生都在探索巴赫走过的道路……所以可以说:瓦尔哈和莱昂哈特演奏的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最高水平的巴赫。很早以前听过莱昂哈特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和瓦尔哈的一些巴赫管风琴作品,都留下极深的印象。

谈谈瓦尔哈和莱昂哈特的巴赫《法国组曲》是很有趣的。两大巴赫强人华山论剑,应该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选择了这部巴赫《法国组曲》来谈谈二人的优点和不同。对于巴赫这部作品《法国组曲》,从整体来说,莱昂哈特的版本是非常稳健扎实的,一切处理的整整有条,这部作品处理得古朴、大气,毫不单调。但比较之下,我觉得瓦尔哈的演绎更加有魅力。巴赫这部《法国组曲》是他献给他的妻子的,因此瓦尔哈的版本是稍带温馨的。整部作品有着丰富的变化,而每一个声部都处理得异常清晰。这可能和瓦尔哈学琴的习惯有关。因为他是一个盲人,他妈妈和妻子用钢琴将巴赫作品的每一个声部弹出来,瓦尔哈再熟记于心,因此他的版本在声部以及整部作品的脉络要比莱昂哈特清晰。而且瓦尔哈的版本是非常丰富的,比如第三组曲,听听里面的小步舞曲,充满生机、生气勃勃、很调皮的,巴赫这部作品既被瓦尔哈处理得很有条理,又体现了一种欢欣和乐观的情绪,有种很纯、很圣洁的感觉。瓦尔哈的版本既忠实于巴赫原作,又有许多即兴、充满睿智的灵感。这种情绪一直感染着我,这也是我对这部巴赫作品钟爱有加的原因,很希望朋友们分享我的快乐,所以有兴趣的朋友也来尝试听听巴赫这部作品吧。

最后谈谈瓦尔哈和莱昂哈特所用的乐器,瓦尔哈用短杆大键琴,这部琴发音要快捷。莱昂哈特用的是仿古的大键琴。总的来说,瓦尔哈和莱昂哈特的这部作品都是好版本,但我个人更喜欢瓦尔哈的演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35
[attach]1284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37
[attach]1284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38
[attach]1284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38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1-9 13:38 编辑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演奏的一种,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构成。很多作曲家都写过,名作很多。不知大家是否喜欢室内乐,所以特意和大家谈谈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组合成音乐中的4个声部,4个声部的地位平等。强调的是一种均衡内在之美。弦乐四重奏更强调人的内心感受,自省,思索,更贴近人的内心。

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开始到现在,古典音乐历史长河出现过无数弦乐四重奏名作,不一一列举。我个人觉得最值得我们聆听的有三个作曲家的作品(当然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大家可以谈谈自己喜欢的)。他们是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和巴托克。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是他一生思想和作曲技法的总结,思想非常深邃,理性与感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是真正出自心灵而回归心灵的作品,也是贝多芬最好的作品。演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名团有许多,能找到唱片的普遍比较好的是布什,CAPET,布达佩斯,维格和意大利四重奏等等。整体来说,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远远的超过他的同时代人,在贝多芬之后弦乐四重奏的艺术性就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和突破,一直到巴托克的6首问世才稍稍可与乐圣抗衡。

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很多朋友所追求的不一定相同。有人把古典音乐当作享受,有人把她当作消遣…….有人随意,有人虔诚,爱乐者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谈音乐,自然会涉及到器材。从听CD开始,现在已经慢慢将听乐的重心转到黑胶。其实听黑胶除了追求更好的音响效果,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接触到很多历史录音,而MONO录音LP往往比较便宜,但却具有比CD要好的音色,质感和聆听的情调。大家在聆听LP时,可能会有个误解,以为LP杂音很多,这其实是个误解:很多MONO录音的LP其实是没有炒豆声的。

谈到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布什四重奏团是不可回避的。我也有幸在去年在168买到4张布什四重奏团的LP。聆听的结果虽然说不上非常震撼(OP.132除外),总的来说,是很受感染和冲击的。阿道夫?布什是位全面的音乐家: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作品、歌曲和室内乐作品几百部;作为教育家,他是梅纽因等艺术家的老师;作为独奏家,他是极受赞誉的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演奏者。但他最杰出的贡献,还是在室内乐的演奏上。1912年起布什任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1918年继马尔托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教授,1919年组成著名的布什四重奏团。梅纽因曾经拜布什为师,并从他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布什的录音留下来的不多.。我的这套LP录制于30年代(曲目大家看图),应该和EMI那套CD有许多是相同录音(没有时间一一证实),珍珠也出过晚期(包括《大赋格》)几首。因为我没有CD,没能比较试听是个遗憾。这套不完整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演出人员是固定的,小提琴是Adolf Busch&Gosta Andreasson,中提琴是Karl Doktor,大提琴是Hermann Busch。整个演奏被认为是不为技巧而演出,只想表达音乐的美感和内在诗意。布什的演绎既有德国式严谨和理性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特气质——浪漫的一面。布什演奏的这些作品,结构紧凑严密,气质庄重沉稳而不乏浪漫气息。尤其是那首著名的132,当听到那气息绵长的第三乐章的开头时,差点为之落泪。《感恩圣歌》感人肺腑啊。这个版本有时清冷萧瑟,有时温暖如歌,很符合乐圣晚期的孤独心境,是真正出自心灵而回归心灵的作品……..总的来说,布什组演绎贝多芬的这几首弦乐四重奏(尤其是晚期的几首), 既是自由抒发,又追求艺术的严谨性,作品中绝妙的复调与优美的主调交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色彩斑斓,美妙的意境犹如落英缤纷的秋天,冷冽刺骨的冬天,热烈如火的夏天和满怀希望和光明的春天………

听贝多芬,听布什的弦乐四重奏,听LP,就是追寻一种逝去的人文情怀,一个回首往事的音乐老人,一支留给我们天籁之声的伟大弦乐四重奏团的历史回响!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5 08:56
转载吧?差点以为s版自称“....一个回首往事的音乐老人”,吓了一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8:59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1-9 13:41 编辑

“....一个回首往事的音乐老人”,是指晚年的贝多芬。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5 09:48
正在策划奖励明星网友的活动。
shinelb 发表于 2010-8-5 06:31


这个要得!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5 09:51
学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5 09:53
论坛正在升级,等过了这段时间就搞。
我与R兄已经达成共识。
大家自愿捐唱片,不捐款。
如果唱片不够,我和R版都愿意多捐一些。
应该没问题。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0-11-9 10:33
好图好文章,辛苦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1-9 10:41
这些文章有些是根据资料(主要是网络)写的,有些是转帖。很多我没写转帖,这是不对的。
作者: 夏至    时间: 2010-11-9 13:33
曾经尝试过两次《最后的四首歌》不知是何故,总是听不下去,悟性不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1-9 13:45
因此他没有留下巴赫无伴奏的全曲录音,这是无数巴赫小无迷深感遗憾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0-8-4 21:16
只有一首1001。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1-9 14:42
曾经尝试过两次《最后的四首歌》不知是何故,总是听不下去,悟性不够?
夏至 发表于 2010-11-9 13:33
我听不懂歌词的,相当于把人声当做一种乐器来听的。其实我也说不上听懂,但是,如果听音乐比较久了,乐感好了,自然就会觉得好听。如果真的觉得很难,我觉得可以把这部作品当做背景音乐来听,慢慢就会有好感直到听懂她。



作者: 夏至    时间: 2010-11-9 16:53
我听不懂歌词的,相当于把人声当做一种乐器来听的。其实我也说不上听懂,但是,如果听音乐比较久了,乐感好 ...
shinelb 发表于 2010-11-9 14:42

恩,可能真的是乐感的原因,蒙特威尔第的圣母晚祷我听第一遍就迷上了,同样都是声乐作品,当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我试试您的建议当背景乐听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1-9 17:47
恩,可能真的是乐感的原因,蒙特威尔第的圣母晚祷我听第一遍就迷上了,同样都是声乐作品,当然表现形式有 ...
夏至 发表于 2010-11-9 16:53
有位音乐家是我近几年才勉强能听懂一些,前10几年我是基本上没听的。我认为是“水到渠成”,我们在长期的听音乐过程中,喜欢的音乐家会不断改变的。



作者: 丹青    时间: 2010-11-10 11:36
学习了,严重谢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1-10 15:44
这个帖子是我以前编写和转帖的。
有些地方可能不够成熟和严谨。
也请大家有鉴别地浏览。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