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悲情之美: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 [打印本页]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0 23:14
标题: 悲情之美: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
这是我第二次听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演奏的第六交响曲(当然不包括之前听CD版)。DGLP我并不多,据说不及DECCA或者PHILIPS有味道。但是当我第一次试听这张《悲怆》时,就已经改变了这种所谓的专家意见。事实上,当我的系统开始忠实重播柴氏的《悲怆》时,我已经忘记它是否头版又或者音效如何。。。。。。。为了追求静寂的效果,我特意关了空调和照明。在黑暗中,我手舞足蹈,我的心随着柴氏,我的情跟着柴氏。。。。。。
当穆拉文斯基指挥完第一乐章时,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汗流满面,双眸也浸满了热泪。。。。。。我知道这是被第二主题感动的!
悲剧的力量是永恒的。在这种永恒的美面前,任何语言都会变得苍白乏味!
事实上,我无法完整的表达我的思绪。在三伏天,强烈向各位推荐此曲。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1 00:15
这个版本当然好,激情澎湃,撕心裂肺 不过这个系列我更加喜欢第五,大概在所有老柴的交响曲里面,最喜欢的还是第五。第六还有个奥菲欧的fricsay版,不过是CD。我是听了那个版本才开始留意第六,之前对第六没有感觉,虽然也听过穆拉维尔斯基这个出名演绎。那个版本据说是fricsay重病在身临终前的最后音乐会录音,反正我初听得时候,倒是不知道这事儿,只是觉得那个演绎让人觉得很悲凉,即使不是穆拉文斯基招牌的撕心裂肺,却更让人悲凉感萦绕心头久久不去……。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11 00:46
听得透彻!

能够听得挥汗如雨不多见啊!(对了,忘了你把空调关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1 03:07
ikushi兄:其实我只是和您开开玩笑,没想到您真的写了。
非常感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1 03:11
[attach]1314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1 03:13

13146
八先生 发表于 2010-8-11 01:26
八爷现在都是出击头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1 03:15
这个版本当然好,激情澎湃,撕心裂肺 不过这个系列我更加喜欢第五,大概在所有老柴的交响曲里面,最喜欢的还是第五。第六还有个奥菲欧的fricsay版,不过是CD。我是听了那个版本才开始留意第六,之前对第六没有感 ...
清兵 发表于 2010-8-11 00:15
这是很出名的一个版本。在指挥上,我很喜欢费力恰伊的。很可惜啊。
作者: creek    时间: 2010-8-11 07:58
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演奏DG绿皮的第4,5,6的双张cd,音效很好啊。
卡拉扬DG的小双张相对更齐整,情绪控制的更沉稳,更像德奥作品的厚重。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1 09:26
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演奏DG绿皮的第4,5,6的双张cd,音效很好啊。
卡拉扬DG的小双张相对更齐整,情绪控制的更沉稳,更像德奥作品的厚重。
creek 发表于 2010-8-11 07:58


穆拉文斯基这个录音其实我倒觉得录音有点粗糙。当然这三个录音的“气场”“低频”“动态”感觉都不错,但是细节不清楚,很多弦乐部分都被铜管和低频盖住了。这个跟穆拉文斯基的演绎风格也许有一定关系,不能全部怪录音技术。这个DG的录音,反而像路易斯莱顿录音的风格。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09:53
穆拉文斯基这个录音其实我倒觉得录音有点粗糙。当然这三个录音的“气场”“低频”“动态”感觉都不错,但是细节不清楚,很多弦乐部分都被铜管和低频盖住了。这个跟穆拉文斯基的演绎风格也许有一定关系,不能全部 ...
清兵 发表于 2010-8-11 09:26


对,穆拉文斯基的DG立体声名演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在朋友家领教过,但是我朋友说他反而非常喜欢这种略带粗糙的风格,觉得很有俄罗斯味道,就像俄罗斯的树林,荆棘象征着不堪的过往岁月,又像俄罗斯的寒风爆雪,磨擦着脸庞,略带痛楚。

我有买过日本厂牌Altus出品的穆拉文斯基柴五现场录音,那个比起DG更是摧枯拉朽的造势。后来我想听听早年穆拉文斯基是怎样理解柴交的,所以我买了DG/MONO版的柴交,那个版本较为温厚一些,其中第四是桑德琳的立体声录音。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0:03
[attach]13154[/attach]
[attach]13155[/attach]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0:13
这个版本当然好,激情澎湃,撕心裂肺 不过这个系列我更加喜欢第五,大概在所有老柴的交响曲里面,最喜欢的还是第五。第六还有个奥菲欧的fricsay版,不过是CD。我是听了那个版本才开始留意第六,之前对第六没有感 ...
清兵 发表于 2010-8-11 00:15


这版是“超级”柴六,第三乐章跟打仗一样,是我比较珍爱的ORFEO唱片之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1 10:29
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演奏DG绿皮的第4,5,6的双张cd,音效很好啊。

creek 发表于 2010-8-11 07:58


[attach]13156[/attach]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0:31
13156
shinelb 发表于 2010-8-11 10:29


哎~我迟迟没有下手,是不是很过份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1 10:43
[attach]1315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1 10:53
[attach]13158[/attach]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8-11 11:11
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老肖,我是一定要听俄国指挥和乐团那粗砾的声音的,换了西方乐团精致细腻的声音,便少了很多反讽和幽默的意思。老柴的音乐,基本还是延续西欧浪漫派乐风的,按说用精致细腻的声音来演绎,应该效果更好。但奇怪的是,我还是觉得粗砾的毛子演绎更对味。可能老柴的骨子里还是一个地道的俄国人吧。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1 11:36
对,穆拉文斯基的DG立体声名演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在朋友家领教过,但是我朋友说他反而非常喜欢这种略带粗糙的风格,觉得很有俄罗斯味道,就像俄罗斯的树林,荆棘象征着不堪的过往岁月,又像俄罗斯的寒风爆雪 ...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8-11 09:53


你朋友真令人绝倒
不知道听瞎子阿炳的钢丝版二泉映月会不会听出大师脸上的皱纹、肚子的饥饿、旧社会的压迫、鸦片烟的香气呢?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1 11:38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8-11 11:45 编辑

卡拉扬的柴六我没有一版能听得进去,难为他老人家还录了这么多次,一次比一次金碧辉煌,一次比一次死板

毛子的交响乐好像就特别适合苍凉沉溺狂野一些的演绎,过于精致反而觉得小气。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1:52
你朋友真令人绝倒
不知道听瞎子阿炳的钢丝版二泉映月会不会听出大师脸上的皱纹、肚子的饥饿、旧社会的压迫、鸦片烟的香气呢?
清兵 发表于 2010-8-11 11:36


哈哈,适当的联想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1 11:59
我一直觉得审美确实是非常非常有趣的事情,怎么YY都成,还真都能觉得是美,这个问题还真得再认真想想,呵呵,这不是说这种YY想法不对,其实我反而觉得这种想法是审美的基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1 12:12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版本比较

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 ... &PostID=5617526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2:15
我一直觉得审美确实是非常非常有趣的事情,怎么YY都成,还真都能觉得是美,这个问题还真得再认真想想,呵呵,这不是说这种YY想法不对,其实我反而觉得这种想法是审美的基础……
清兵 发表于 2010-8-11 11:59


你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很多时候想像是必须的,这样会让故事以及作者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会有人批判电影版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1 14:54
24# Roseknight_gao
带着满身暑气和热汗,回到办公室,喜滋滋拜读了各位领导的批示

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我更喜欢人间的柴氏。
无论是优美绝伦的《天鹅湖》又或者童真满泻的《胡桃夹子》,再到回气荡漾的《1812序曲》或者是徇烂多彩的《意大利随想曲》。。。。。。这一切都是本人的至爱!
听完第四乐章这“无限凄寂”“没有一般意义上高潮”的结尾,我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感受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对人生彻悟后的豁达。我大胆推测这可能就是柴氏的真正意图所在?
事实上,第六根本没有结尾,它的结尾在每个听众的心里。一部真正有生命力的交响曲!
俄国人演绎自己同胞的作品,肯定原汁原味。自然略胜一筹的。粗狂有时候是一种自然的男性的美,符合俄国人的审美观。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1 15:00
25# ikushi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5:19
24# Roseknight_gao  
带着满身暑气和热汗,回到办公室,喜滋滋拜读了各位领导的批示

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我更喜欢人间的柴氏。
无论是优美绝伦的《天鹅湖》又或者童真满泻的《胡桃夹子 ...
ikushi 发表于 2010-8-11 14:54


其实《睡美人》也很棒呀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1 15:40
27# Roseknight_gao

是呀。柴可夫斯基的很多作品我都十分喜欢。例如《a小调钢琴三重奏》 ,
我常听CHANDOS鲍罗丁三重奏组的,正在找PHILIPS美艺三重奏的LP。

这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愁,也是一种美丽的乡愁,可以伴随在人生征途的。

对于宿命,柴可夫斯基选择的是争斗后的顺应。与贝多芬大师的“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明显不同。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11 15:51
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老肖,我是一定要听俄国指挥和乐团那粗砾的声音的,换了西方乐团精致细腻的声音,便少了很多反讽和幽默的意思。老柴的音乐,基本还是延续西欧浪漫派乐风的,按说用精致细腻的声音来演绎,应该 ...
scfan 发表于 2010-8-11 11:11


我二十年不听老柴的任何音乐了,直到前年才又听了斯维特兰洛夫的《天鹅湖》全集(旋律),这个全集好的无以复加,恢弘,戏剧性强烈,录音代表了前苏联最高水平。与之相比,西方的所有演绎都显得是那么的小家碧玉一般。斯威特南洛夫的旋律版三套柴可夫斯基芭蕾全集都该收藏,一个字“牛”!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11 15:52
Chandos那套杨松斯的柴氏交响曲全集(包括曼弗雷德交响曲)也是很好的演绎。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5:55
27# Roseknight_gao  

是呀。柴可夫斯基的很多作品我都十分喜欢。例如《a小调钢琴三重奏》 ,
我常听CHANDOS鲍罗丁三重奏组的,正在找PHILIPS美艺三重奏的LP。

这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愁,也是一种美丽的乡 ...
ikushi 发表于 2010-8-11 15:40


老柴和贝多芬,他们的命运都是相当坎坷的。
虽然他们很相像--脾气都很暴躁,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他们发脾气的方式有所不同
他们对待生活都有着虔诚的信仰
柴可夫斯基说:一个真正有信仰和智慧的人能经受任何的挫折和打击。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6:04
斯威特南洛夫的旋律版三套柴可夫斯基芭蕾全集都该收藏,一个字“牛”!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11 15:51


哦,我有 晚上补图!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11 16:13
哦,我有 晚上补图!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8-11 16:04


这三套是我唯一的老柴芭蕾全集了,推荐给很多十多年不听老柴的人,一开始都说:他的交响曲都不听了还听三大芭蕾?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还是乖乖就范了。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6:18
这三套是我唯一的老柴芭蕾全集了,推荐给很多十多年不听老柴的人,一开始都说:他的交响曲都不听了还听三大芭蕾?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还是乖乖就范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11 16:13


芭蕾是我最爱的种类!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1 16:43
34# Roseknight_gao

多谢新版主给俺的糖!
相信听觉齐全的人都会喜欢听芭蕾音乐。
俺还喜欢看美女们用阿娜多姿的美好身段转出的各种优美曲线呢!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1 16:45
这三套是我唯一的老柴芭蕾全集了,推荐给很多十多年不听老柴的人,一开始都说:他的交响曲都不听了还听三大芭蕾?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还是乖乖就范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11 16:13


竟然还有这么一朵人间奇葩?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11 17:37
竟然还有这么一朵人间奇葩?
清兵 发表于 2010-8-11 16:45


[attach]13178[/attach]

[attach]13179[/attach]

缺个《胡桃匣子》的图,等晚上骑士老弟上吧。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1 17:40
回头去海印找找看。
不过这些旧录音我总是希望再等等可以等到数码母带的时代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11 19:03
呵呵,录音很好,我都说过了,前苏联时代最优秀的录音了,尤其是《天鹅湖》,很有当年水星一般的风采,质感强烈,动态犀利。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1 19:16
缺个《胡桃匣子》的图,等晚上骑士老弟上吧。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11 17:37


嘿嘿,我是环保装 还单买了一张天鹅湖精选,正价的音质非常好!
[attach]13182[/attach]
[attach]13183[/attach]

同时再推荐一套BBC Legends出品,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睡美人》,这可能是我最喜爱的BBC唱片了
[attach]13184[/attach]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0-8-11 21:56
保罗克雷茨基的柴六也很不错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1 22:13
康德拉辛指挥列宁格勒的柴六也很出色,极具俄罗斯性格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1 23:02
42# mm33

喜欢康德拉辛指挥的作品。也喜欢其指挥的《天方夜谭》。
找到了几张柴氏作品的CD版,一并贴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3 11:06
苏菲.玛索主演的《安娜.卡列丽娜》,
电影开头几分钟就运用了柴六。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1OTgwNjg=.html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11:10
苏菲.玛索主演的《安娜.卡列丽娜》,
电影开头几分钟就运用了柴六。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1OTgwNjg=.html
shinelb 发表于 2010-8-13 11:06


《安娜.卡列丽娜》唉...托尔斯泰的原著我还没有看完,时间真的不够用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1:18
45# Roseknight_gao

昨天傍晚又听了一次。第四乐章结尾时大提琴那几声轻拨,犹如深深的叹息。
一直回绕在俺的脑海:这是一部没有结尾的命运交响曲!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11:22
45# Roseknight_gao  

昨天傍晚又听了一次。第四乐章结尾时大提琴那几声轻拨,犹如深深的叹息。
一直回绕在俺的脑海:这是一部没有结尾的命运交响曲!
ikushi 发表于 2010-8-13 11:18


我第一次听柴六就感觉末乐章是谢幕,日落余晖。老柴对大提琴的把握还是非常老辣的,在弦乐四重奏和洛可可主题变奏里都运用的非常好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11:25
如果老柴晚年脾气好点,写几部大提琴独奏作品,那么现今很多排斥老柴的乐迷估计会转变看法。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11:30
本帖最后由 Roseknight_gao 于 2010-8-13 11:32 编辑
如果老柴晚年脾气好点,写几部大提琴独奏作品,那么现今很多排斥老柴的乐迷估计会转变看法。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8-13 11:25


想起来了,后来有人还真这么干过,把老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改编成了钢琴伴奏;ORFEO公司有富尼埃的录音发行。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2:38
47# Roseknight_gao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又是俺的至爱:大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交响曲般配器,非常丰富层次。除部分变奏仍然保持洛可可时期典雅优美的风格,后来的几段变奏则又充满了俄罗斯般忧郁。。。。。。
大提琴的弓玄有点喑哑,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恰如柴可夫斯基的性格:自恋与自卑心理的交织;恋乡欲望和离乡欲望的交替;渴望爱情与惧怕婚姻生活的交战......
如同《悲怆》一样,她表现的绝非柴可夫斯基一人,而是借乐表达了一种世纪末的绝望!

这部亮丽变奏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氏为大提琴写的唯一作品,她由一个所谓“洛可可主题”和七段变奏组成,同时流露出柴氏作品通常少见的平衡和爽朗。

如同苦难造就伟大诗人一般,苦难也成就了伟大的音乐家!
俺所至爱并非沉沦,而是沉沦后的奋起!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12:46
ikushi 发表于 2010-8-13 12:38


说的真好,向老兄学习!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3:07
51# Roseknight_gao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谢谢兄台给我加分!
大版主经常要罚俺分数的。瞧,这都是被他逼的呀!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3:11
听《悲怆》会让俺联想起喜欢的作家郁达夫先生,他的作品集《沉沦》以及《春风沉醉的晚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3 13:23
听《悲怆》会让俺联想起喜欢的作家郁达夫先生,他的作品集《沉沦》以及《春风沉醉的晚上》。
ikushi 发表于 2010-8-13 13:11
我记得郁达夫的《沉沦》带点情色的味道......
作者: komkim64    时间: 2010-8-13 13:32
我也非常喜欢老柴的《悲怆》,最近一直在听, 惭愧我只有用这个听.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3:32
54# shinelb

大版主高见:同流合污嘛,哈哈!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13:49
我也非常喜欢老柴的《悲怆》,最近一直在听, 惭愧我只有用这个听.
komkim64 发表于 2010-8-13 13:32


不要惭愧,这里不是音响论坛版块
欢迎多多参与讨论,我更多的时候也是用随身听在听音乐!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4:33
55# komkim64

兄弟:您这分明是在“勾引”俺呀!起码也勾起了俺对往事的美好追忆!
我的SAAB车有卡式座,也经常用来听“古典”。。。。。。
作者: komkim64    时间: 2010-8-13 15:13
55# komkim64  

兄弟:您这分明是在“勾引”俺呀!起码也勾起了俺对往事的美好追忆!
我的SAAB车有卡式座,也经常用来听“古典”。。。。。。
ikushi 发表于 2010-8-13 14:33


说来真是巧呀, 刚听着柴六, 就见您老发着贴子. 那天刚想着《波希米亚》, 就见mm33兄说歌剧...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5:20
59# komkim64

缘分哪。。。。。。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23:54
这部悲怆交响曲我还真要再补充一些版本。
这曲子很怪的,需要的时候,1~2个版本不能解馋;而一般情况,却非常不愿意去碰它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4 18:48
似乎有必要在此转载一些关于柴氏的生平和创作《第六交响曲》的背景。

1840 年 5 月 7 日生于俄国沃金斯克,位於现今乌特模脱自治共和国的境内,是一个金属工业城。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是矿场检查员,母亲则具有法国血统,祖先於十六世纪时迁居到俄国。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喜欢音乐,歌声也甜美,因此柴可夫斯基自幼显露出对音乐的偏好。从四岁开始自行在家中的钢琴上弹奏,到六岁时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初步弹奏技巧。八岁时由於父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往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於是进入当地的学校就读,开始接受正式的钢琴教育,不过隔年因为父亲的工作异动,他的钢琴课程也随之中断。

虽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柴可夫斯基有音乐天份,但并不认为其有成为专业音乐家的条件,为了他日后生活著想,於是要求他选读法律。因此柴可夫斯基十岁时就与兄长一起离家前往圣彼得堡进入一家法律预备学校就读。

在学期间柴可夫斯基对音乐并未忘情,有空时就尝试作曲,1855 年起还跟随一位德国籍老师昆德林格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859 年柴可夫斯基从法律学校毕业,随后便进入司法院担任事务员,由於柴可夫斯基对於法律工作并没兴趣,而追求音乐发展的欲望却与日俱增,所以在 1861 年说服父亲,同意让他在工作之余进入大钢琴家安东 . 鲁宾斯坦设立的音乐教室,随萨林巴学作曲。

1862 年安东 . 鲁宾斯坦音乐教室升格为圣彼得堡音乐院,柴可夫斯基於是辞去司法院工作,正式成为音乐院学生。柴可夫斯基在作曲方面进步很快,这一段时期他完成了一些管弦乐及室内乐小品的习作。

1865 年自音乐院毕业,毕业作品是一部以席勒 " 欢乐颂 " 为题材而写的清唱剧,得到了银牌奖。柴可夫斯基的毕业作品获得了尼古莱 . 鲁宾斯坦《安东 . 鲁宾斯坦胞弟》赏识,并被延请至尼古莱请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的音乐教室担任和声学老师。

1866 年尼古莱 . 鲁宾斯坦的音乐教室改制成莫斯科音乐院,与其兄所创设的圣彼得堡音乐院共同成为俄国最富盛名的音乐学府。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院教书的待遇不高,但却有较充足的时间作曲,因此在到任的第一年内,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 " 冬之梦 ",只是首演时观众反应冷淡,而且在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中,柴可夫斯基因工作过度而导致精神方面受到一些损伤。

1868 年,柴可夫斯基开始与俄国国民乐派五人组的成员交往,1869 年他接受该组领导人巴拉基列夫建议,写了著名的管弦乐幻想序曲 " 罗蜜欧与茱丽叶 " 。而此同时,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也与俄国国民乐派逐渐远离,俄国国民乐派主张采用俄国民族素材写作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而柴可夫斯基作曲风格则较倾向於西欧作曲家的乐风,不过这两种不同的作曲方向后来均成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乐坛的两大潮流。

1869 年柴可夫斯基经历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事件,爱上了女歌手黛西莉 . 雅尔托,两人并曾发展出一段恋情,可是个性内向害羞的柴可夫斯基一直不敢开口向黛西莉求婚,以致后来黛西莉另觅恋情。虽然柴可夫斯基在感情上受挫,不过作曲上却有了斩获,他初期的一些杰作如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第二号交响曲以及交响幻想曲暴风雨等陆续问市。

1874 年柴可夫斯基谱出了最著名的降 b 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曲子完成之初曾遭尼古莱 . 鲁宾斯坦恶劣批评,但当毕罗於 1875 年将它带往美国首演后,立刻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至今这首协奏曲也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爱的曲子之一。

1875 年至 1880 年间,柴可夫斯基又完成了第三、第四号交响曲、芭蕾音乐天鹅湖、钢琴曲集四季、交响幻想曲黎米尼的富兰契斯卡、斯拉夫进行曲、义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歌剧尤金 . 奥涅金等杰作。这些作品的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在俄国乐坛的份量大为提升,也使他成为国际注目的俄国作曲家。

1876 年底柴可夫斯基开始展开他与梅克夫人之间长达十三年的神秘交往。梅克夫人是一位富有运输商人遗孀,因为仰慕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华而愿意每年提供六千卢布好让柴可夫斯基辞去教职专心从事作曲,但是她也提出了两人永不见面的条件,所以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始终都只靠通信联络,两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见过面。

1877 年一位自称莫斯科音乐院学生的安东妮娜 . 米留可娃写了封热情的仰慕信给柴可夫斯基,并要求见面,起初柴可夫斯基并不理会,但米留可娃不停地写信并以自杀作为威胁。不得已柴可夫斯基只好同意了米留可娃要求,并在对米留可娃的痴情感动中同意娶她为妻。婚后九个礼拜,柴可夫斯基就因为极度不能适应婚姻生活而精神濒临崩溃边缘,甚至企图自杀以逃避婚姻。於是医生便劝他转换环境并做长期休养,所以此后一年的时间,柴可夫斯基独自到瑞士及义大利等地旅行,而与米留可娃的婚姻至此也等於结束了。

1881 年尼古莱 . 鲁宾斯坦去世,柴可夫斯基以 " 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追忆 " 钢琴三重奏作为悼念。1884 年柴可夫斯基获得沙皇赠勋,1885 年出任俄国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同年并完成 " 曼佛瑞德交响曲 " 。

1887 年年底至隔年间柴可夫斯基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在莱比锡、柏林、汉堡、布拉格、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指挥自己的作品并获得广大回响,此行并会见了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查理 . 史特劳斯、葛利格及佛瑞等作曲家。

回国后柴可夫斯基开始创作第五号交响曲,并於该年夏天完成。之后到布拉格指挥 " 尤金 . 奥涅金 " 演出,返国后於 1889 年作出芭蕾音乐 " 睡美人 "。

1890 年柴可夫斯基再次赴义大利旅游,在佛罗伦斯完成了歌剧 " 黑桃皇后 "。随然转往俄属高加索,在那儿接到了梅克夫人来信,梅克夫人表示她的经济情况恶化,必须终止柴可夫斯基的资助,并且要断绝他们两人之间的交往。

柴可夫斯基此时已是一个地位稳固的知名作曲家,经济不虞匮乏,不过梅克夫人的绝交对他仍造成精神上相当大的打击。

1891 年柴可夫斯基赴美访问,并在纽约、华盛顿、巴尔的摩、波士顿及费城等地指挥自己的作品。1892 年 3 月完成芭蕾音乐 " 胡桃钳 " ,1893 年完成六号悲创交响曲,於1893 年 10 月 28 日由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首演,然而首演时观众反应并不热烈。

1893 年 11 月 6 日柴可夫斯基因霍乱去世,享年 53 岁。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4 18:49
(转摘)
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一首最为著名的乐曲,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5 10:09
今天又找出fricsay的那张片子,一早起来听。确实觉得很好。
更正一下,这不是他的最后演奏会。据说最后的演奏会是1961年在伦敦指挥的贝多芬第七。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11-23 16:19
今天又找出fricsay的那张片子,一早起来听。确实觉得很好。
更正一下,这不是他的最后演奏会。据说最后的演 ...
清兵 发表于 2010-8-15 10:09

清兵兄:明天准备到广州大剧院欣赏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绎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和丹尼斯·马祖耶夫演绎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否可以在“大剧院零距离”一下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1-23 16:35
祝贺兄台!
作者: jeff_3000    时间: 2010-11-23 17:51
一直不大听柴可夫斯基,上次朋友来我家,偶尔听了一次柴六的第一乐章,我实在觉得这个写法不像交响曲啊,像个序曲什么的。。。反正听的很不习惯。。。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1-1-12 18:33
时光飞逝,自己在9月11日发的帖子,距今已经过去4个月!
日前淘到的2张第六版本:
[attach]21540[/attach]
KARL BOHM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attach]21541[/attach]
VLADIMIR FEDOSEEV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看封面已经大异其趣:
DG的BOHM是旭日破薄而出,似乎在隐喻悲极泰来?
而VICTOR日本版的这张雄鹰展翅在乌云密布的苍穹,柴科夫斯基的灵魂永驻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
刚刚重听了一遍FEDOSEEV指挥的版本,绝对值得向柴迷推荐!


作者: extrema    时间: 2011-1-13 23:44
本帖最后由 extrema 于 2011-1-13 23:54 编辑

俺在老柴故居买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老柴很多图片资料,俺曾在这个花园内一边看风景,一边听柴六(磁带随身听),在这里呆了整整一天,感觉不一样的,回忆呀,呵呵。
[attach]21610[/attach]

[attach]21611[/attach]

[attach]21612[/attach]

[attach]21613[/attach]


[attach]21614[/attach]

[attach]21615[/attach]


柴六手稿扉页

[attach]21616[/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4 00:25
这资料难得。
作者: extrema    时间: 2011-1-14 01:48
念经兄,这本书中有很多图片资料鲜为人知,如果感兴趣的话,俺就选一些图片发上来,不知感兴趣?还有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俄罗斯作曲家的图片书籍,图片资料也很丰富。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4 07:54
通过平时的了解,很佩服extrema 兄的。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1-1-14 09:55
这部悲怆交响曲我还真要再补充一些版本。
这曲子很怪的,需要的时候,1~2个版本不能解馋;而一般情况,却 ...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8-13 23:54

同感!
已收有:
伦敦交响乐团       马尔凯维奇;
爱乐乐团         慕  蒂
莱比锡格万德豪斯管弦乐团     马苏尔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穆拉文斯基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1-14 12:32
同感!
已收有:
伦敦交响乐团       马尔凯维奇;
爱乐乐团         慕  蒂
莱比锡格万德豪斯管弦乐 ...
旱天雷 发表于 2011-1-14 09:55


大冬天听听这曲子感觉蛮好;冬天容易让人情绪沉郁


作者: extrema    时间: 2011-1-14 12:37
通过平时的了解,很佩服extrema 兄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1-1-14 07:54


“shinelb” 兄过奖了,俺只是去过一些国家,喜欢收集一些音乐资料,通过拜读坛子里各位高手的文章,着实让俺佩服,也学习了不少知识,真的很感恩于各位,另外有这么多优秀的论坛高手和学习交流的环境,在国内音乐论坛也真的是很少见到的,值得珍惜和维护。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4 13:18
“shinelb” 兄过奖了,俺只是去过一些国家,喜欢收集一些音乐资料,通过拜读坛子里各位高手的文章,着 ...
extrema 发表于 2011-1-14 12:37
谢谢extrema 兄以及您对论坛的支持。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1-1-14 16:27
大冬天听听这曲子感觉蛮好;冬天容易让人情绪沉郁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1-1-14 12:32


骑士老弟:
近来,随着CD、LP各种版本反复比听,以及通过对柴可夫斯基其他作品的欣赏,越来越发现这“悲怆”主要还是大师对自己宿命的总结。从第四的浪漫、到第五命运,最终仍然没有摆脱这“悲怆”的命运。有说柴大师饮生水染疟疾而暴毙,其实是为了逃避同性恋的官司故意而为之。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对大师的崇敬和热爱!

extrema兄:
看来跟兄有点共同语言的,继续培养。

大版主:
新年开始,本人少发帖疏沟通。惭愧呀,望见谅!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1-14 16:41
骑士老弟:
近来,随着CD、LP各种版本反复比听,以及通过对柴可夫斯基其他作品的欣赏,越来越发现这“悲怆”主要还是大师对自己宿命的总结。从第四的浪漫、到第五命运,最终仍然没有摆脱这“悲怆”的命运。有说柴大师饮生水染疟疾而暴毙,其实是为了逃避同性恋的官司故意而为之。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对大师的崇敬和热爱!ikushi 发表于 2011-1-14 16:27


对啊ikushi
特别是末乐章,就好像谢幕一样,与友人道别、与自己道别。
说这是一部回光返照的作品,确实有一定道理。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1-1-14 18:41
这曲子我收的少,听得多。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4 18:43
这曲子我收的少,听得多。
bluesky 发表于 2011-1-14 18:41

我就三版:杨松斯、穆拉文斯基、切尼。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1-1-14 18:58
我只比你多一版,哈哈。
我发现版本少的东西,通常都听的比较多,可能这就是心中的内定版了。。。
反而有时面对十几,二十几甚至更多版本的曲目时,倒不知如何下手,也就不听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1-14 21:08
兄弟说得就是我,16版晕了。。。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1-1-14 21:58
兄弟说得就是我,16版晕了。。。
scfan 发表于 2011-1-14 21:08


兄台有我贴出来的VLADIMIR FEDOSEEV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版本么?
这版的“味道”甚至较穆拉文斯基的更甚!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4 22:15
兄台有我贴出来的VLADIMIR FEDOSEEV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版本么?
这版的“味道”甚至较穆拉文斯基的 ...
ikushi 发表于 2011-1-14 21:58

都16版了应该有,没有应该自打屁股,打完屁股去搞第17版。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1-1-14 22:33
花多眼乱,碟多耳杂?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4 23:02
花多眼乱,碟多耳杂?
旱天雷 发表于 2011-1-14 22:33

咱都是这样的:眼乱不嫌花多,耳杂不嫌碟多。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1-14 23:49
兄台有我贴出来的VLADIMIR FEDOSEEV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版本么?
这版的“味道”甚至较穆拉文斯基的 ...
ikushi 发表于 2011-1-14 21:58


惭愧,要自打屁股了。独独没有这版

Abendroth(1952BC) (1950Tahra), Karajan(1970's DG) (1948 Preiser), Mravinsky(DG) (Erato), Fricsay(1960), Bernstein(DG), Dutoit(Decca), Maazel (1964Decca), Muti(EMI) (2003Naive), Gergiev(2004VPO) (Kirov), Pletnev(Virgin), Gatti(HMF), Paavo Jarvi(Telarc)

漏了一版,应该是17版


作者: extrema    时间: 2011-1-15 01:59
本帖最后由 extrema 于 2011-1-15 02:07 编辑

再上几张老柴的图片,分享。
老柴的工作室:

[attach]21697[/attach]

老柴的全家福(左侧第一位是老柴)

[attach]21701[/attach]


老柴的部分照片。

[attach]21705[/attach]

[attach]21706[/attach]

[attach]21707[/attach]

[attach]21708[/attach]

[attach]21709[/attach]

[attach]21710[/attach]

[attach]21698[/attach]

[attach]21700[/attach]

老柴第一钢琴协奏曲手稿

[attach]21702[/attach]

天鹅湖首演海报

[attach]21699[/attach]

老柴的葬礼

[attach]21704[/attach]


[attach]21711[/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5 02:05
[attach]21712[/attach]

这张不说恐怕没人认得出是老柴。

作者: extrema    时间: 2011-1-15 02:14
本帖最后由 extrema 于 2011-1-15 02:16 编辑
这张不说恐怕没人认得出是老柴。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2:05

这张摄于1860年,老柴20岁的照片,应当是“小柴”,呵呵。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1-1-15 11:11
只有那眼神够忧郁。。。放到今天都能和周渝民有的一拼啊,哈哈哈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1-1-15 11:11
惭愧,要自打屁股了。独独没有这版

Abendroth(1952BC) (1950Tahra), Karajan(1970's DG) (1948 Prei ...
scfan 发表于 2011-1-14 23:49


Maazel 1964 Decca 是和哪个乐队?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1-1-15 11:31
发现很多老外的“标准像”并不是我们那样正面直对镜头,而是侧一点点。
慕蒂   爱乐乐团  那版不错,喜欢他的第三乐章。就是炒豆声太大。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1-1-16 16:47
这张不说恐怕没人认得出是老柴。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5 02:05


院士:这张靓仔照,我似乎嗅到了一点“同志”的味道。
仔细想想:与香港的一代天王张X荣倒有几分神似的?
小S版:那这张也许真的值得了解一下的。都17版啦,凑一个吉利数字吧。
感谢extrema兄的热心介绍。不过Kharma出了一款名为extrema的最新限量旗舰线材!老是在我耳边吹风,故目前对这个单词是又爱又恨的!


作者: extrema    时间: 2011-1-16 19:46
院士:这张靓仔照,我似乎嗅到了一点“同志”的味道。
仔细想想:与香港的一代天王张X荣倒有几分神似的 ...
ikushi 发表于 2011-1-16 16:47


呵呵,看来需要该网名了?

作者: 巴贝勃    时间: 2011-1-16 20:55
Maazel 1964 Decca 是和哪个乐队?
bluesky 发表于 2011-1-15 11:11

好像是vpo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1-16 21:44
Maazel 1964 Decca 是和哪个乐队?
bluesky 发表于 2011-1-15 11:11


维也纳爱乐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1-16 22:49
呵呵,看来需要该网名了?
extrema 发表于 2011-1-16 19:46

改就叫火车头。



作者: extrema    时间: 2011-1-16 23:21
本帖最后由 extrema 于 2011-1-16 23:27 编辑
改就叫火车头。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16 22:49

火车头?头有点大,呵呵,再说也有人是了,重名了,不改了就这样了,“ikushi”兄别“很”我就行了,呵呵

作者: alma    时间: 2011-1-16 23:2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16 23:30 编辑

我觉得索尔蒂版本相当精彩,个人认为可以与切爷、卡爷、穆爷、傅爷等版本并列。汪爷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17 09:53
再上几张老柴的图片,分享。
老柴的工作室:



老柴的全家福(左侧第一位是老柴)




老柴的部 ...
extrema 发表于 2011-1-15 01:59

兄台很喜欢俄罗斯艺术。
贴一幅画:萨符拉索夫的《白嘴鸦归来》,普希金的诗集《自由颂》就是用这幅画做封面的。

[attach]21917[/attach]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