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安塞美与瑞士罗曼德乐团点滴 [打印本页]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07:30
标题: 安塞美与瑞士罗曼德乐团点滴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3 07:31 编辑

安塞美与瑞士罗曼德乐团
一个有特色的管弦乐团,其声音在4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性的关注,韵味浓厚而有活力,木管和打击乐在合奏中闪耀光彩。这个乐队具有法国和德国的双重特征,弦乐是犀利简洁、明显是法国式的,却没有在巴黎听到的萨克管一样的巴松和有鼻音的双簧管。对于维吉尔·托马森(美国作曲家兼评论家)来说,这个乐团各个声部的交融“像贝壳一样光滑,好象是细雨之后的彩虹,像品尝仙桃一样鲜美”。这就是厄内斯特·安塞美(Ernest Ansermet)指挥指挥下的瑞士罗曼德乐团,它的录音被认为是可以安心享用的佳酿——法国和俄罗斯管弦乐作品的大多数代表作,用DECCA新的FFRR技术(全频段录音,来自二战时,英国为识别德军潜艇发出声音的一种技术)录制。一种对音乐完美的追求,也被一些人误解为过于考究的录音步骤。
罗曼德乐团把普通乐队演出的惯例放在一边,从来不为低端观众演奏。安塞美认为指挥可以防止多数的问题的发生,只要安排得体速度适当,就可以得到节奏的清晰,平衡和纯正的风格。他很少花时间在嘹亮快速的以及舒缓轻柔的表达之间做选择,此外是他对声音力度的蔑视——他反对乐队有太多取悦现场观众的声音,他认为那只是一种响亮的效果,而不是音乐的现场气氛。
安塞美的音乐理念与斯特拉文斯基相一致:一个清晰的结构和节奏,木管从来不顺从弦乐,对音乐的诠释中扭曲现象的厌恶。安塞美晚年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努力给我的乐队以这种风格,这种风格是恰当的表情,正确的分句。不是外在效果,而是内在的音乐真实。”跟斯特拉文斯基一样,他利用这些元素,同时出于对人们欣赏习惯尊重而谨慎把握他的技术。每个安塞美会见的人都对他的睿智,严厉,和说服力印象深刻。在他完成于1961年的1000页的专著《音乐在人类意识中的基础》中,你也可以体会到这些。
当斯特拉文斯基正在创作《春之祭》的时候,安塞美会晤了他。在1915年,斯特拉文斯基向佳吉耶夫(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负责人)推荐安塞美担任皮埃尔·蒙都的替补。将安塞美安排在一个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过程,是一个闪电般的试验,他要面对棘手的对艺术家和音乐家的管理。他很快掌握了复杂的乐谱,首演了很多作品,把斯特拉文斯基的3部俄罗斯芭蕾舞介绍到美国。在后面的年份,他继续倡导新音乐,进行了更多的斯特拉文斯基(《圣诗交响曲》1930年)、巴托克、奥涅格、马丁、欣德米特、拉威尔、卢塞尔、布里顿(《卢克莱修受辱记》,格林德伯尼1946年)、马尔蒂努和梅西安作品的首演。
斯特拉文斯基在职业上和音乐上成就了安塞美。安塞美是一个自学成材的新手,通过演出通俗作品来谋生,强迫自己来弄懂斯特拉文斯基革命性的节奏语言。两个音乐家也不可避免地随着音乐时光的流逝而疏远。指挥家因为执意要修改JEU DECARTES而激怒了作曲家,在作曲家极度需要对自己的新版本的忠诚的时候,演出了原始乐谱版本。接着,安塞美变得更加狂傲,拒绝斯特拉文斯基的50和60年代提出的抽象概念。在300种安塞美的录音中,斯特拉文斯基是出现率最高,《火鸟》他录了3次,他最后的商业录音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三乐章交响曲。
大多数的专业乐团不同,瑞士罗曼德乐团辛勤工作的目标是唱片合同规定的版税而不是出场费,因此它成为DECCA的赚钱机器。当时的日内瓦是加尔文教派的领地,安塞美自己也信仰加尔文教义。在这样一个像法国那样不太音乐化的国度中,却崇尚着大师级的美妙演奏。但是日内瓦乐手把音色变化看得比任何的音调的流出都重要,他们1956年的《夜莺之歌》因色彩而爆发,1957年的《彼得路西卡》坚决屏弃音色的混合,在彼得路西卡和莫尔的房间一场中,引发了极度丰富的声音色彩冲突。
安塞美1955年与马加洛夫合作的钢琴协奏曲是一种展示,安塞美一板一眼的节奏、罗曼德乐团双簧片的哀号和略微松弛的合奏,让音乐突然清晰起来。
尽管DECCA的8张廉价版斯特拉文斯基套装中有其不足,其中1957年的《春之祭》,拥有摇摇晃晃的合奏,安塞美的《彼得路西卡》因不称职的声乐演员而有缺陷。LES NOCES 和RENARD要更好一些,尽管前者用法语演唱,后者用的是英语。更要命的是,斯特拉文斯基重要的然而是混乱的脉搏感觉。安塞美在《木管乐器交响乐》中弄出了不同的节奏,配合得美丽自然。同样,他可以精确发现《圣诗交响曲》的每个乐章恰当的触觉,恢复后的拍子足以产生永恒的仪式感觉。
很少有法国血统的指挥家同时擅长德彪西和拉威尔。《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是安塞美作为法国音乐专家的试金石,值得称道的是,1952年的录音中有一个美妙的法国演员阵容,和一个完全透明的,流畅的乐队声音,芟夷了所有外来的音调的重力。
安塞美在德彪西的曲目很少做到和谐一贯。他的节奏和节拍在JEUX声音里稍稍有变化,但是1957年的《大海》很好地被勾画出,真正绝妙的是1951年的《夜曲》——英国号的气氛包容在NUAGES中,与德彪西在自己内耳中的音色和颤音不会相距很远(SIRENES中的声音的变化,安塞美进行了变动,得到了德彪西的许可)。在诠释德彪西三首罕见珍品的细节中,安塞美证明了更多的熟练技巧,这些作品由其他人配器:LA BDOTE ,A JOUJOUX,PRINTEMPS 和KAAMMA。
在日内瓦听过了安塞美指挥的圆舞曲后,拉威尔评论说,自己“从来没有在巴黎听到过如此柔顺的节奏。”但正是安塞美录制的《高贵与伤感圆舞曲》的第2段,在一个相当平稳的脉动中,显示了有特色的法国式的流动性。他的《达夫尼与切罗伊》是无以伦比的,特别是1952年的单声道版本(日本DECCA出版过),拉威尔经典中每个细节似乎都满载着法国木管的色彩在诉说,一个有特色的狂喜感觉。蒙都——更不要提迪图瓦和10几个最近的演奏者,都不能与安塞美相媲美。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安塞美很精通夏布里埃的荒诞派喜歌剧。风趣的神态可以在简洁中见证,但不必在速度上。安塞美的《西班牙》充满了生命力,也许原因在于从任何习惯的感觉上它并不是很快。安塞美在如何让一个演出在朴素的节奏中显得活跃方面给出了教科书般的示范。快速和生硬的分句等一般化的音乐表达标准,不是安塞美语汇的一部分。
这里几乎没有空间来列出安塞美的在曲目方面的隐蔽处。凭借平衡和对细节敏锐的耳朵,他是可以让恩里克·阿伯斯对阿尔贝尼斯《伊比利亚》5首曲子的配器让人信服的唯一指挥家。他还是唯一的成功排练出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沉重低声部效果的指挥。
在另外一个他首演的作品,法雅的《三角帽》中在他展示了最敏感的一面,特别在他1955年为DANCO公司的录音中。在录音效果很好的1961年他与贝尔冈查合作的立体声重新制作中,这种敏感缺少了。他用活力和色彩把这个作品渲染得特别兴奋,用巨大的气势处理其中分句。
当安塞美变得不对斯特拉文斯基着迷,他把更多的力量用来提携奥涅格和弗兰克·马丁——尽管牢固地根植于调性,两个年轻的作曲家认为拥有俄罗斯风格。安塞美留下了奥涅格的清唱剧《大卫王》和中期的三部交响乐的立体声录音。当然,他在《第4交响曲》表现的确让人愉快。对于马丁,他给予我们一个惊人犀利的《木管、打击乐和弦乐协奏曲》和一个权威的《小交响协奏曲》(1952年单声道磁带)录音。
DECCA的制作人约翰·库肖把1946年安塞美录制的《彼得路西卡》称作录音“世界的妒忌”,但他在言语中又鄙视指挥家录制古典作品的愿望,声称“他在这个方面几乎没有才能”。库肖显然不了解安塞美在早年就指挥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甚至在20年代早期就指挥过马勒第二、第四交响曲和《大地之歌》的履历。他的确是在马勒死后10年之内就演出其作品的指挥家。在任何情况下,安塞美录制的德奥作品都值得重新评价。
在偶数序号的贝多芬交响乐里,安塞美的表现是惊人的、敏感的,经常有创新的,没有一点错误的判断,在过渡段落,尖利、爆炸性的定音鼓声引发出闪光的巨大活力。安塞美1962年的海顿《巴黎交响曲》的套装唱片被一些人称赞,但我认为其整体上缺乏魅力。但是他晚期的巴赫《管弦乐组曲》和几部康塔塔的唱片是一种快乐享受,像一个大大咧咧青年人的作品,而不是一个80岁的老人弄出的东西。
安塞美很难在历史和风格上定位。他和托斯卡尼尼都很高看对方,但是安塞美把蒙都看做是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与蒙都相似,安塞美拒绝专业化的主张,其广泛的曲目更适合于佳吉耶夫剧院的特征。但是蒙都更多地是自成流派的人,安塞美很少被风格的结果所占据,而是拥有追求音乐内在的真实。他在1924年写道:“为了揭示一个音乐客观效果的感觉,有必要简化大量的东西,同时明确我们关于它的态度。有必要离开任何的修辞、逻辑或者任何构成美丽的引诱”。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塞美是现代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这样赞扬说:“洞察乐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寻找他希望发现的东西。”
与同代的指挥家莱纳、克伦佩勒和瓦尔特相比,安塞美更多地实践了一种来自于音乐真诚的兴奋——一种对于他去世36年后其唱片仓库出版情况漫不经心的忽视。他的演出被DECCA的麦克风很好地捕捉到,他的音乐素养到现在仍然在以一种不可言传的方式闪烁着灵光。为了更好地说明,我再次引用维吉尔·托玛森的话,在听到安塞美和瑞士罗曼德乐团的演奏后,他发现“自己被一种学问、一种感悟,一种对美丽和精确的听觉的关注所倾倒”。(摘抄)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07:51
很多发烧友认识他都是从皇家芭蕾这张牒开始,其实他在50-60年代和decca唱片合作录制很多,几乎张张达到天牒级别,我是在看有关音乐书籍时,看到他由数学家转行为音乐指挥,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才逐步认识这位大师。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07:53
也是位录音工业的受益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3 07:58
[attach]1327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3 08:01
[attach]13276[/attach]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09:49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3 13:31 编辑

又贴一段:手中的《幻想交响曲》曾有十多个版本,均在Hi-End级的器材上认真进行过试听欣赏,反复比较过。对各版本的演绎水平、录音效果权衡之后,在此向大家推荐一个自己最钟意的版本:安塞美指挥瑞士罗德曼乐团的Decca版(片号:433713-2)。如果说法国人演绎自己同胞的作品最地道的话,那么安塞美的这个版本也粘得到边。因为安塞美就出生在瑞士的法语区,而“罗德曼”的意思也是“法语地区”。
安塞美指挥乐团演奏的曲目重心也大多为法国作曲家如夏布里埃、德彪西、拉威尔、比才等人的作品。这些与乐团强烈的法语文化背景不无关系。因此由他们演奏柏辽兹这个作品的水准的到人文地缘方面的保证,而能够令人信服。该碟的录音师则是Decca公司四大录音高手之一的James Lock,录音地点是日内瓦胜利音乐堂(Victoria Hall)。各位要记住,一张靓碟的诞生离不开四大要素:一是指挥家,而是乐团,三是录音地点,四是录音师。就像前面TAS推荐的RP版,指挥家三流、乐团三流,能够出靓碟才怪呢。对于Decca这个版,罗德曼乐团不愧为世界一流乐团的称号,其轻盈透明的法国音色非常明显,铜管的音色尤为令人欣喜,而定音鼓又敲得人心颤悸,但整体的风格又不失严谨厚重,这一点比明希的EMI版要好,音乐性音响性非常平衡。特别是声音重放的音场在现很真实,弦乐、管乐、打击乐的录音处理非常细致干净,这一切归功于录音大师的技术和Decca公司独特的传统设备(Decca公司近年来的水平似乎在下降)。
笔者曾现场听过罗德曼乐团来华演出这个作品,虽然已不是大师安塞美指挥,但乐团的声音特点仍记忆犹新,与唱片中的表现很接近。除了幻想交响曲外,该碟还收录了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选曲,如仙女之舞和人们很熟悉也很好听的拉科齐进行曲等。
这张片子我记得以前购买过,但一时找不到.哪位有贴一下.可能是在安塞美的套装里.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13 10:37
安赛美是我少数喜欢的指挥。

当初听皇家芭蕾的时候,我都蒙了。弦乐突出,每个部分咬得很准,就像掐着秒表在演奏一样。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而且色彩斑斓,味道极其鲜美!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10:40
安赛美是我少数喜欢的指挥。

当初听皇家芭蕾的时候,我都蒙了。弦乐突出,每个部分咬得很准,就像掐着秒表在演奏一样。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而且色彩斑斓,味道极其鲜美!
robinwood 发表于 2010-8-13 10:37

数学家出身嘛!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10:58
我很喜欢安塞美指挥的法国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其对乐器色彩的调配,节奏的控制和不同声部对比及整个乐队气氛张力的宣泄都是超一流的,再加上极佳的录音,张张是极品.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11:09
我有安塞美指挥的法雅《三角帽》,节奏感非常好!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1:31
7# robinwood

安赛美这爷们,是俺的至爱。可是瞧瞧市场上的价格(头版LP),又觉得离俺确有些距离!弄了两张大师的复刻版(见图),已经听得手舞足蹈啦(一边YY:如果听头版,肯定会口水狂流不止的)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0-8-13 11:48
这张《天鹅湖》,色彩绚烂、声场开阔、清晰透亮,各种乐器一一展现。[attach]13284[/attach]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3 11:59
12# 旱天雷

单看封面,已经口水难止啦。。。。。。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12:00
7# robinwood  

安赛美这爷们,是俺的至爱。可是瞧瞧市场上的价格(头版LP),又觉得离俺确有些距离!弄了两张大师的复刻版(见图),已经听得手舞足蹈啦(一边YY:如果听头版,肯定会口水狂流不止的)
ikushi 发表于 2010-8-13 11:31

同感同好,这两张我也是复刻版的,另外皇家芭蕾还有套CR出的cd.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0-8-13 12:25
12# 旱天雷  

单看封面,已经口水难止啦。。。。。。
ikushi 发表于 2010-8-13 11:59

别忙着高兴,我这是日版的,不过也不错。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3 13:01
也是我喜欢的指挥家之一,稍晚些时候再贴些图以表达心情。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13:29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3 13:31 编辑

再来贴一段:安塞美作为一个大指挥家,他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亲自创建和造就了世界上的一个大交响乐团,这个乐团成立于1918年,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这个乐团被称作罗曼德交响乐团,其间还有着一些原委。由于瑞士全国分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分别讲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这里面,讲法语的地区被称为“罗曼德”地区,而安赛尔梅也正是出生在这个地区的,因此,安塞美在这成立这个交响乐团时,便把它称为“罗曼德交响乐团”。罗曼德交响乐团可以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得到了安塞美的悉心培养和扶植,这位大师曾经一直领导这个乐团到逝世时为止。在他那精心细致的调教和训练下,乐团逐渐形成了整齐化一的特点和鲜明多彩的风格。其实,这个乐团在刚成立时不过才40人左右,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室内乐性质的管弦乐团,但在安塞美长期的不懈努力下,乐团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以至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百多人的大型交响乐团,安塞美为这个乐团的生存和发展呕心呖血,他曾担任这个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长达四十九年之久,这完全可以算作是一项难以攻破的记录了。

    安塞美是一位温和可亲的艺术家,他不但在指挥音乐时热情洋溢,而在生活中的为人上,也常常表现出宽厚和亲切的态度。就拿他对待其亲手创立的罗曼德交响乐团来说吧,据说这个乐团的成员们都跟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对他们每个人都像父亲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地关心爱护他们,有的乐队队员病了,他就亲自去照顾,而有的乐手的妻子生了小孩,他又像一个慈祥的祖父那样的跑来跑去,帮助人家料理生活上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赢得了乐队成员们的普遍尊敬。然而他的好心往往也会出现反面的结果,由于他对这个乐团的成员太宠爱,太和蔼了,又没有及时注意对接班人的培养,以至在他于1969年突然去世时,这个由他苦心经营了半个世纪的著名乐团经不住这样沉痛的打击,又不适应其他指挥的风格和态度,一下子就跌到了低谷当中,据统计说,在他去世后的短短时间里,就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人辞了职,还有的人不由自主的堕落了下去,变成了酒鬼和赌棍。虽然后来这个乐团在指挥家克列茨基、萨瓦利什和施坦因等人的努力下,水平曾有过一段回升,但却怎样也没有安塞美在世时的风采了。这件事情后来成为世界音乐界,特别是指挥界中,被人们引起重视的深刻教训。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13 14:08
后来那个谁不是也指挥过罗曼德嘛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3 16:55
先贴个十张支持本贴。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3 16:55
都是些安塞美指挥艺术中的小“作品”。呵呵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18:04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3 23:27 编辑

decca录制第一个立体声古典音乐录音就是安塞美指挥罗曼德演奏里母斯基克沙可夫的安达尔,这个超强的卡司也是TAS榜上榜最多的组合之一.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18:09
这个组合的演绎作品特别适合立体声录音,大家想想为什么?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18:42

到手啦!拿出来晒晒,正宗头版!
13327
行情:
http://www.popsike.com/php/quicksearch.php?searchtext=LDS+6065&x=22&y=15
八先生 发表于 2010-8-13 18:23

只有羡慕的份,我这个只有复刻版和CR出品的cd.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3 20:57
老爷子的唱片都贼贵!
http://www.popsike.com/php/quicksearch.php?searchtext=ANSERMET&x=23&y=14
八先生 发表于 2010-8-13 18:59


没天理的价钱啊
八兄是头版啦?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3 22:32
decca录制第一个张立体声古典音乐录音就是安塞美指挥罗曼德演奏里母斯基克沙可夫的安达尔,这个超强的卡司也是TAS榜上榜最多的组合之一.
jinlei 发表于 2010-8-13 18:04


可能是我记错了:安塞美在DECCA录制的第一张立体声是彼得罗什卡。

继续上图。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3 22:33
继续中....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3 22:35
继续上图中...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3 22:45
三个芭蕾就暂时不贴了,贴出今儿的最后一篇安塞美。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22:59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3 23:26 编辑
可能是我记错了:安塞美在DECCA录制的第一张立体声是彼得罗什卡。

继续上图。
mm33 发表于 2010-8-13 22:32

我查了一下,decca录制第一个立体声古典音乐录音就是安塞美指挥罗曼德演奏里母斯基克沙可夫的安达尔.是作为立体声录音的实验,是不是第一个发行的立体声唱片我暂时没查到,请兄台帮忙查一下.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23:10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4 05:22 编辑

贴一段对岸鉴赏家黑胶俱乐部的评鉴:芭蕾之神──安塞美對於以聆聽CD而進入古典音樂的世代來說,或許是比較陌生的指揮家,但是對於聆聽黑膠唱片的樂友來說,安塞美卻是許多人競相收藏的標的,他所詮釋的芭蕾音樂與廿世紀音樂一直被奉為經典,他與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深厚情誼,更使他成為其代言人的不二人選。 安塞美出生於日內瓦湖畔一個風光明媚的小鎮Vevey,他從小就喜愛音樂,學習豎笛、鋼琴與小提琴,精熟對位、和聲等樂理,而且極度渴望能指揮音樂。不過當時的環境對於想要以音樂作為事業的人來說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安塞美也學習數學,並在1905~1909年於洛桑大學(Lausanne University)任職數學教授。不過對音樂的喜愛終究是強過數學,安塞美私下跟隨布洛赫(Ernest Bloch)學習作曲,並向當時擔任蒙投賭場樂團(Kursaal Orchestra of Montreux)指揮的Lacerda學指揮,1910~1911年前往德國向兩位大指揮 Nikisch與Weingartner請益指揮之道;後來在1912年接替Lacerda擔任賭場樂團的總監,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樂團解散為止。 就在1913年安塞美結識了當時落腳在蒙投附近的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並經由史特拉汶斯基介紹,會見了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的經理──狄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隨後在1915~1923年擔任舞團的樂隊指揮,這三個人加上舞團中的芭蕾巨星尼金斯基(Nijinsky)、帕芙洛娃(Pavlova)、卡薩維娜(Karsavina)等舞者,開創了芭蕾史上最強的黃金陣容;而畫家畢卡索、馬諦斯、米羅等人的參與更令佈景製作生色不少,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成為藝術界最受矚目的文化現象。這段時間的安塞美是異常忙碌的,除了跟隨俄羅斯芭蕾舞團到歐洲、北美與南美巡迴演出之外,他還在日內瓦指揮定期音樂會,因為當時有許多歐洲音樂家為了躲避戰亂而避居瑞士這個中立國,安塞美在1918年將這些音樂家組織起來,成立了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意思是瑞士法語區管弦樂團),並擔任樂團總監直到1967年為止,在剛剛成立樂團的那幾年,安塞美在春天與夏天跟隨俄羅斯芭蕾舞團到世界各地演出,到了冬天時,安塞美就回到日內瓦培訓自己創立的樂團,從零開始,一點一滴地奠定樂團的基礎。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由於看見羅曼德管絃樂團的成功案例,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也邀請安塞美為他們組訓國家交響樂團,從1915年到1925年,每年夏天他都會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指揮樂團演出。由於安塞美對組訓樂團有傑出的表現,當巴黎管絃樂團(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Paris)創建時,便由鋼琴家柯爾托(Alfred Cortot)與佛瑞斯提耶(Louis Fourestier)出面邀請安塞美來擔當組團的重任,巴黎管絃樂團的第一場音樂會(1928年10月19日)便是由安塞美指揮,在香榭麗舍劇院演出。 為了提供羅曼德團員的夏季生計,安塞美在1937年籌畫了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這個夏季音樂節因為托斯卡尼尼與華爾特兩大指揮的相繼光臨,很快地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活動。從1950年代開始,安塞美的事業版圖開始拓展,美國方面常常邀請他出任客席指揮,他在1951年代替生病的孟許(Charles Munch)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出二十一場音樂會,並受到高度的讚揚,所以後來在1953年,安塞美有機會接替孟許在波士頓所遺留的職位,但基於對羅曼德的情感,他拒絕了,因為安塞美的終極目標是將瑞士西部的日內瓦提升為歐洲主要的音樂城市之一,他與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合作四十八年的關係讓兩者畫上等號,成為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 安塞美的演奏曲目極為廣泛,從巴洛克時期到廿世紀的音樂都包括在內,早年與德布西、拉威爾交遊的經歷,使安塞美經常演出他們的音樂,而且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而擔任俄羅斯芭蕾的樂團指揮,讓安塞美首演了許多芭蕾音樂,例如:史特拉汶斯基的[士兵的故事]、[普欽奈拉]、[狐狸]、[夜鶯之歌],法雅的[三角帽],普羅高菲夫的[小丑],薩替的[遊行]等等。安塞美也極力推廣瑞士的作曲家,奧乃格(Arthur Honegger)與馬丁(Frank Martin)的音樂就經常出現在他的音樂會裡,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將英國的布列頓(Britten)與匈牙利的巴爾托克(Bartok)也納入演奏的曲目中,這些輝煌的經歷使安塞美成為推廣現代音樂的功臣之一;但是安塞美對現代音樂並非照單全收,他喜愛的是具有古典曲式的作品,卻十分厭惡無調性的[十二音列]技法,當史特拉汶斯基在1950年以後轉向十二音列技法時,兩人的情誼也因此破裂。安塞美將他的理念化為行動,他自己跳上火線,發表了許多演講與文章抨擊這種前衛的作曲法,更耗費十五年的時間著作了一本書──人類意識中音樂的根基(The Foundation of Music in the Human Conscious)──以哲學的立論反駁十二音列與其他前衛的作曲技法,試圖證明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的方法是無理又謬誤的,在廿世紀的指揮家中是相當少見有如此才情的。 安塞美與史特拉汶斯基在1913年的相識開啟了安塞美的指揮生涯,安塞美在俄羅斯芭蕾舞團任職的時候,將史特拉汶斯基的三大芭蕾──火鳥、彼得洛希卡、春之祭介紹給美國的大眾,並且多次錄製這些音樂,對於推廣史特拉汶斯基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史特拉汶斯基本人也曾經在Columbia唱片公司錄製一些自己的作品,但作曲家的指揮功力顯然不甚理想,這些成品大都比不上安塞美在DECCA唱片公司所留下的龐大錄音,安塞美的詮釋以抒情為基礎,他引用了綿長的旋律線但又不損及節奏的精確性,音樂的進行猶如美妙的弧線,這與我們一般對於史特拉汶斯基的狂暴印象相當不同。安塞美錄製的史特拉汶斯基包括了芭蕾舞曲、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管絃樂作品、舞台作品等等,不僅在曲目的廣度無人可及,其詮釋的精闢也少見匹敵,這是任何想要接觸史特拉汶斯基的人不可或缺的版本。 一般人所認識的安塞美似乎只專精於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初期的芭蕾音樂、法國音樂以及俄國音樂,的確,安塞美所獨具的節奏感,加上無與倫比的管絃色彩與平衡功力,使得這些音樂受到愛樂者與評論家的高度讚賞,但在1960年以後,安塞美開始將觸角伸向古典樂派的作品,他錄製了八首海頓的交響曲、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以及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與德意志安魂曲,這些新的嘗試引發了一些懷疑。平心而論,以他的法系背景絕對不可能重現德奧傳統的厚重感,他對貝多芬的看法完全跳脫了浪漫主義者的窠臼,賦予一種全新的音樂語法;他的布拉姆斯帶著拉丁民族的寬容與光彩,一掃北德的沉重晦暗,這種新的觀點讓我們重新去思考這些早被大家所熟悉的經典作品,值得我們以毫無偏見的心態去再次聆賞。 安塞美的音樂詮釋以結構清晰、精準平衡、形式優美著稱,而這些特色都根植於真實的情感,他將自己的藝術定義為--精準的詩,並在留聲機雜誌談到他的詮釋,他說:「音樂總要以一種特定的態度來演奏,這個態度並不完全取決於樂譜,也就是說,音樂並非照本宣科,必須仰賴詮釋,而詮釋有賴於演奏者對音樂的感覺(feeling),從而引發出演奏的樣式(style);樣式並非追求演奏的完美,指揮家必須要促使所有的樂手以相同的感覺來投入音樂,對我而言,樣式是判別樂團高下的唯一要素」。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會發現,安塞美認為每一首樂曲都有一個真實的情感,找出這個情感就會找到演奏/詮釋的方法,於是演奏者會發出美妙的音色,造出動人的樂句,這就是安塞美的音樂動人之處。 安塞美的錄音活動早從1916年開始,持續了半個世紀,他在1946年與英國的DECCA唱片公司簽訂專屬錄音合約,留下大量而精采的有聲紀錄。他對音樂的再製有極高的興趣,他是DECCA旗下最早參與立體聲錄音實驗的藝人,1954年錄製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Antar交響曲」是他的第一個實驗成果。安塞美是指揮家之中,少數幾個了解現場演奏與錄音演奏的差異者之一,他了解麥克風與人耳的差別,他會在錄音時對各個聲部的動態作調整,以便錄音師在後期製作時能減少壓縮。安塞美會在一般的起居室以一般的音量聆聽錄音的成果,據以作為日後調整的依據,這也是為何當我們播放安塞美的唱片時,會有親臨現場的感覺,加上DECCA錄音師捕捉到的絕佳質感,使得安塞美的唱片具有高度的收藏價值(註)。 註:DECCA唱片公司的錄音極佳,所生產的唱片具有高傳真、低噪音、大動態的特色,極受唱片收藏家的喜愛,同樣以音效見長的RCA、MERCURY,因為其唱片的表面噪音大而受到詬病。 左圖:安塞美於日內瓦的維多利亞廳錄音實況 右圖:安塞美與錄音工程師一同聆聽錄音的成果,左起:製作人James Walker,安塞美,錄音師Roy Wallace 聆聽安塞美的唱片正好可以對照他的詮釋特色,首先,音樂的結構能清楚地呈現,每個聲部的線條進行都很明確,聲部之間是平衡的,不致有所偏頗,尤其是木管與低音的弦樂聲部也能達到如臨現場的效果,這兩者是音樂重播中最容易被淹沒的部分。其次,安塞美的詮釋總是能抓住音樂的精髓,他讓聽眾聆聽到音樂的心跳,這是許多功力不足的樂匠,窮其畢生之力也無法達到的境界。第三,安塞美的音樂樣式承襲自十九世紀末,樂團的底部低音十分穩固明確,中音聲部飽滿而圓潤,而高音聲部則非常飄逸,其穩定的結構恰可類比為哥德式建築,曼妙的情緒令人聯想起瑞士的湖光山色。最後,我們會在安塞美的音樂中感受到無所不在的情感,他曾經說道:「許多評論家只在指揮家加強一個漸強或漸弱時才感受到情感,但情感應該是充滿著整首音樂,並不需要加以誇張」。他的芭蕾曲目是真正的芭蕾音樂,能夠配合舞者的呼吸律動,具有彈性,後來的指揮多半將芭蕾音樂當作單純的管絃樂來處理,傾向強調戲劇張力,這是安塞美之所以完全勝出,並被尊稱為芭蕾之神的原因。 後記 筆者在2006年五月造訪了日內瓦,親身參與羅曼德管絃樂團的音樂會,並與安塞美在任時的雙簧管首席Jean-Pierre Surget先生訪談,Surget先生於1962年進入羅曼德管絃樂團,目前已經從舞台上退休,轉任樂團的檔案室主管,他是樂團現存最資深的成員,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在世的安塞美團員。據Surget先生指出,他所認識的安塞美具有強烈的意志,掌控著樂團大大小小的事務,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在大師手下演奏的團員莫不戰戰兢兢,安塞美用四十八年的時間將羅曼德從二線樂團焠練成一流的勁旅,當大師去世時,團員們雖然感到惋惜,卻也鬆了一口氣,因為那隻掌控一切的手終於鬆開了。 左圖:安塞美指揮時的動作 右圖:安塞美指揮時的神情 以上兩圖均由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的某位團員創作 自從安塞美死後,羅曼德管絃樂團在DECCA唱片公司的錄音數量也急速縮減,這中間牽涉到錄音場地、樂團成員與繼任總監等諸多複雜條件,到了1970年代中期,羅曼德管絃樂團不再出現在DECCA唱片公司的新錄音計畫中。 目前安塞美的所有錄音都已經經過數位化,保存在瑞士國家聲音檔案室(Swiss National Sound Archives),但是基於種種複雜的情況,目前還無法提供借閱或下載等服務,唯一可供查詢的是錄音清單,有興趣者可造訪下列網站-- http://www.scona.ch/ansermet/discografia.php 安塞美在日內瓦的影響力仍然相當明顯,羅曼德管絃樂團經常演出的場地--維多利亞廳(Victoria Hall)是最明顯的範例,安塞美的頭像就放置於大廳一進門的左手邊柱子上,進入音樂廳之後,頭頂上的天花板就繪製著大師的身影。維多利亞廳始建於1894年,當時羅曼德管絃樂團尚未創立,音樂廳內部採用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格裝飾,所有的飾板都有包金的花草點綴,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氣派,天花板原本的彩繪是天堂的景象,後來在1984年的時候,維多利亞廳發生大火,內部裝潢有70%受到損毀,包括了管風琴、前方舞台、一樓座位席與天花板都遭到波及,重建時曾經為了是否要改變裝飾風格而引起極大的爭議,最後的決定是--座位席保留原本的設計,管風琴重建,而天花板的彩繪不再採用天堂的主題,取而代之的是以音樂為主題,描繪了各種樂器演奏者和管風琴,而當中最顯眼、最突出的形象就是安塞美,大師猶如身居天堂般,指揮著曼妙的樂音,放眼全世界各地的演奏廳,大概也找不到類似的設計,安塞美所受到的尊崇可見一般。 左圖:維多利亞廳天花板彩繪 右圖:安塞美街(Quai Ernest Ansermet),位於日內瓦市區內的亞維河畔 另一個例子是用大師的名字為街道命名,日內瓦的街道常常以其歷史上的名人來命名,指揮大師安塞美也位列其中,市區內的亞維河(L’Arve)河邊街道就被命名為安塞美街(Quai Ernest Ansermet),至於安塞美生前在日內瓦所居住的公寓尚未以紀念館的形式展出,目前為一般的住家,僅在一樓大門處設立紀念牌,以待日後更進一步的呈現。安塞美去世後葬在日內瓦市區的普蘭帕雷公墓(Cimetiere de Plainpalais),他的第二任妻子(Juliette Ansermet, 1909~1993)也葬於同一墓穴,另外,瑞士作曲家馬丁(Frank Martin 1890~1974)也葬在同一公墓,兩位音樂大師能在死後繼續相伴,也不寂寞了。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3 23:23
进入立体声时代,安塞美已步入古稀,但你能从这些录音中听出指挥老迈的身影吗?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23:24
三个芭蕾就暂时不贴了,贴出今儿的最后一篇安塞美。
mm33 发表于 2010-8-13 22:45


头很晕头很晕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13 23:25
jinlei 发表于 2010-8-13 23:10


这些照片太棒了!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8-14 02:03
我彻底被MM33兄给毒死了,我先头昏眼花,口吐白沫!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4 09:31
这种老大师录音确实不用黑胶不行啊
我只好先远离……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4 10:07
MM33兄这样是在逼死人,还让人活吗?要偿命啊!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4 14:38
MM33兄这样是在逼死人,还让人活吗?要偿命啊!
jinlei 发表于 2010-8-14 10:07


安塞美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音乐家。

适逢老兄专题介绍,一时兴起,贴些唱片以示支持。

区区图片远不及老兄介绍的详尽,而且亦有儿时般的显摆之举,呵呵呵。
作者: steve2010    时间: 2010-8-14 18:13
大开眼界!

请问MM33兄, 您的SXL 6120是ED1吗?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4 19:32
大开眼界!

请问MM33兄, 您的SXL 6120是ED1吗?
steve2010 发表于 2010-8-14 18:13


让steve2010兄见笑了,相比之下,我这才是关公面前舞大刀呢。

我的这张SXL6120是ED2的,应该有ED1:SXL6019和SXL6125都有ED1。但从未见过SXL6120的ED1。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4 22:06
很惭愧!安大师的作品,我一张都没有。但是我也奇怪的是,为什么安大师生前那么荣光,但是死后,却连发行CD的工作,唱片公司都不肯落力去做呢?中间是什么原因?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4 23:09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5 00:11 编辑

就所了解说一下,不太完整.DECCA公司八十代中期开始安塞美录音的CD化进程,其中ADRM系列出过一套安塞美套装和一些零星专缉.历史录音系列出过一些单声道录音,在美国还以LONDON品牌出版weekend系列CD有多个安塞美录音.以后随RCA公司翻制LS系列CD的成功,DECCA也通过原音系列和传奇系列再版了很多黄金年代发烧录音其中包括多个安塞美录音.双张系列也有一些安塞美录音.DECCA翻制CD质量上乘,除双张系列稍逊一筹外,其他都有相当水准(40周年系列没听过).此外美国CR德国SC和日本KING公司发行过一些安塞美录音黑胶复刻版,CR还出过限量版金CD(KING也出过CD),价格高昂.但这些毕竟属小众市场.唱片推广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司市场策略.在后CD时代这些录音恐怕…
作者: mm33    时间: 2010-8-14 23:39
jinlei兄,您头像中的espresso咖啡机可真漂亮啊!意大利的?德国的?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4 23:41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4 23:47 编辑

是意大利的LaPavoni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15 04:47
咖啡是我最喜欢的饮料。为什么自己总喜欢一些刺激性的东西呢?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8-15 15:32
是意大利的LaPavoni
jinlei 发表于 2010-8-14 23:41

我对这个比安塞美兴趣大。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5 16:15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15 23:40 编辑

我这台是几年前从上海本地一个经营意式咖啡机的公司那里挖的宝,都是单台的.买回后用的很少基本当摆设吧!贴一下简介:LaPavoni PDH半自动压杆咖啡机

【产地】:意大利
【型号】:PDH
【厂商】:LaPavoni
【颜色】:18K金色
【参数】:电源供应: 110v/60Hz  
          总功率: 1000W
          锅炉容量: 1.6L
          重量: 7.00kg
          尺寸: 20W*29D*32H cm.
          外壳/製造材质: 铜

【介绍】:
       义大利LaPavoni 公司首推经典之作

自1961年开始生產迄今, LaPavoni坚持传统 ,全机採珍贵合金铜製造,外表施以高品质电镀,高贵典雅
採用最原始的浓缩咖啡冲泡技术,给你最高品质的ESPRESSO
大容量锅炉,可提供足够乾蒸气,最多达20分鐘之久,对於CAPAUCCINO 的製作;
茶或其他热饮的冲泡,提供您更快速更便利的冲泡方式.加水一次平均可泡16杯ESPRESSO.
Professional 系列採手动压桿设计, 提供足够浓缩咖啡所需的冲泡压力,并使您能够充分掌握冲泡过程
加上可换式自动奶泡装置,想要ESPRESSO或CAPAUCCINO,随心所欲
贴心安全自动洩压阀的设计,绝对安全可靠
顶级款式 PDH 更採用了全18K金电镀金属外壳加上原木把手配件,更显高贵气派
LaPavoni 多年来深受咖啡爱好者的喜爱, 当然也值得您的珍藏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8-15 16:29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8-15 16:30 编辑

谢Jinlei兄如此详细的介绍,收藏了。
特别喜欢espresso浓烈的味道,在家用的最多的是Bialetti的摩卡壶,味道很好且纯正,但从磨豆加粉烧煮洗涤比较麻烦,早就想买台自动的,这台可做侯选。
提醒下Jinlei兄,此贴太象广告,有被版主删除的危险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5 17:02
谢Jinlei兄如此详细的介绍,收藏了。
特别喜欢espresso浓烈的味道,在家用的最多的是Bialetti的摩卡壶,味道很好且纯正,但从磨豆加粉烧煮洗涤比较麻烦,早就想买台自动的,这台可做侯选。
提醒下Jinlei兄,此贴太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8-15 16:29
请版主决定吧!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8-15 17:10
要方便话还是选自动吧.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7 15:49
31# mm33

目眩中。。。。。。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6-9-29 13:13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6-9-29 13:15 编辑

转链接http://hk-68.com.hk/blog/archives/1170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6-9-29 21:36
安塞梅指挥的协奏曲录音很少见,即便是这不多的几张协奏曲录音,也都与他的交响乐录音一样,具有极其高昂的价格和令人念念不忘的聆赏价值(当然,安塞梅确实很少指挥协奏曲,他与李帕第协奏的巴托克《二钢》没有进入录音室则非常遗憾)。安塞梅留下来的这两张小提琴协奏曲也与他心仪的交响乐曲目范围一致,一张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另一张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第二小协》。说到普罗科菲耶夫这张,非但是上了TAS榜而名闻遐迩,而且里奇的演的的确确技惊四座。这张没有寛标大迪卡头版发行的只有CS编号的ffss红伦敦首版,据说还有pancake版的红伦敦,那更加是不得了的天价了。收藏大伦敦的黑胶友们会发现这两张的封面很容易搞错,但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则是有寛标深沟迪卡SXL的。
[attach]146322[/attach]
[attach]146324[/attach]
[attach]146325[/attach]
[attach]146326[/attach]
[attach]146323[/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6-9-29 21:43
[attach]146327[/attach]
[attach]146328[/attach]
[attach]146329[/attach]
[attach]146330[/attach]
安塞梅--斯特拉文斯基三大芭蕾舞录音中没有收到《彼得鲁什卡》。


作者: 33转黑胶    时间: 2016-10-2 13:19
支持一下!
作者: ypyp    时间: 2016-10-3 00:58
洋溢着青春的热烈,蕴涵着古典的诗魂,演绎着古典与现代血脉交融的乐曲,美轮美奂,听不厌的安塞美!
作者: ypyp    时间: 2016-10-4 04:19
metamophore
总结的非常好哇!
————————
您的唱片图片令人垂涎,楼主的帖子引诱了懒惰的我。谢谢您和楼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10-4 14:59
《皇家芭蕾》还是非常好听的,不过这个作品不是什么很深刻的作品。

作者: creek    时间: 2017-3-22 12:50
jinlei 发表于 2010-8-14 23:09
就所了解说一下,不太完整.DECCA公司八十代中期开始安塞美录音的CD化进程,其中ADRM系列出过一套安塞美套装和 ...

完整的“安塞美套装”DECCA,可遇不可求。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