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关于音响器材评价的点滴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8-14 11:17
标题: 关于音响器材评价的点滴思考
先聊聊音响器材的客观评价。所谓“客观”就是让仪器说话、令设备表态。人们用一个信号发生器生成一段测试信号输入给音响器材,再测量音响器材输出的信号并将之与输入信号进行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小,这件音响器材的“失真”就越小、“保真度”就越高。当然,不同的测试条件会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这就给厂家/枪手预留了打“埋伏”的回旋余地,毕竟信号发生器是掌控在“人”的手中)。问题的本质在于:用信号发生器生成的测试信号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唱出的声音和演奏乐器发出的声音(否则的话,电子合成器早就让音乐家们下岗了)。既然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还无法用“人工合成”的声音来彻底取代声乐和器乐,那么上述客观评价就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仅此而已。滑稽的是,人们在运用这个参考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我,把客观评价当成封神演义中的法宝来用,遇到“强敌”挑战时,便祭出法宝、口念降魔咒,杀“敌”于无形之间。好吧,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拉大旗做虎皮,在此引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与各位分享: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再聊聊音响器材的主观评价。无论是听现场演出还是听“罐头”音乐,听众的评价都不会也不可能完全统一。这就充分暴露了人的“主观性”。无论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听周围发烧友发出的感慨,都有过天价“发烧”器材在播放某些录音时竟不象收音机或板砖录音机那样能打动自己。剔除掉“怀旧”的心理因素成分,我想这恰好给各位发烧友提出了尖锐的问题:你听音乐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不在本帖的讨论范围之中,暂不展开讨论)?你购买音响器材的目的何在?

如果你是为了追求HIFI效果,就不要抱怨“发烧器材”不能感动自己的内心,只要它能当场给你足够的感官刺激就应该算是称职的,至于你关机后是否头晕耳鸣、是否胸闷气短,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要怪器材。以电影为例,看过配有多声道伴音加超重低音的好莱坞3D大片的朋友不在少数,现场体验够逼真吧!够刺激吧!别慌别忙,请自己评估一下,10年之后你还能回忆起其中的几个情节、几句台词、几个角色的名字?以我自己的体验,能让我几十年来都念念不忘的电影恰恰是那几部经典的黑白电影,即使它们是无声或者是(以当今标准衡量)录音效果很差的单声道录音。而注重音效的现代大片,10年前看的大片,几乎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你是为了听音乐、为了叹人生如梦、看世态炎凉、赞一诺千金海枯石烂、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么就不必与别人攀比着去追求高、大、全式的器材;不妨等待自己喜爱的音乐家/乐队去听现场,也可选择自己中意的软件安心在家里慢慢地感受、仔细地品味。日本人把音响器材比喻成“唱片演奏家”挺有道理,就像同样的曲目交给中国爱乐和柏林爱乐演奏一样,同一张CD在不同的器材也能听出不同的味道。“音乐型”的发烧友需要做的就是寻觅和发现那个能让自己在乐句中听出弦外之音的器材、能让自己在聆听唱片时重温某种只有自己才知晓的、一段强烈的情感寄托的器材、能够让自己穿越时空体验另一次人生的器材。这个课题确实比衡量哪个喇叭能在20HZ唱出120DB的音压来要难得多、也比挑选哪个音箱能够给我“The orchestra was here!”幻象要复杂得多。

从恋人的角度观察自己,其实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自恋而已。所以说,有问题的往往是人,而非器材。
作者: 167    时间: 2010-8-14 12:32
有深度,值得思考
作者: 红苹果    时间: 2010-8-14 12:52
可是许多烧友就是做不到或想不到以上几点,象你所说的''迷失自我''现168有讨论电源线的理论依据正吵得不可开交,但他们是否都想到以上所说的n.
作者: gzfs    时间: 2010-8-14 13:07
我想,这次rock版再会c5也会抱着初恋的情怀。

只是,高,大,全和““音乐型”的发烧友需要做的就是寻觅和发现那个能让自己在乐句中听出弦外之音的器材、能让自己在聆听唱片时重温某种只有自己才知晓的、一段强烈的情感寄托的器材、能够让自己穿越时空体验另一次人生的器材。”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欠缺的可能是时间和经历而已。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8-14 13:14
可是许多烧友就是做不到或想不到以上几点,象你所说的''迷失自我''现168有讨论电源线的理论依据正吵得不可开交,但他们是否都想到以上所说的n.
红苹果 发表于 2010-8-14 12:52


论坛就是表达不同观点的地方,只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就行了,“吵得不可开交”似无必要。老话讲的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作者: rock    时间: 2010-8-14 14:29
我想,这次rock版再会c5也会抱着初恋的情怀。

只是,高,大,全和““音乐型”的发烧友需要做的就是寻觅和发现那个能让自己在乐句中听出弦外之音的器材、能让自己在聆听唱片时重温某种只有自己才知晓的、一段 ...
gzfs 发表于 2010-8-14 13:07


呵呵,峰哥知我心..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8-14 15:05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10-8-14 15:33 编辑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下面的这个场景,我觉得阐述了一个道理:即便不依附于“20HZ-20KHZ加减3DB”的音响器材,音乐同样拥有巨大的魔力。

安迪把自己反锁在鲨堡监狱的广播室内,用留声机播放歌剧唱片……

瑞德[话外音]: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儿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得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做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安迪[话外音]:这就是最有意义的地方。你需要它,就不会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中还有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Here’s 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 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rget. 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s something inside that’s yours, that they can’t touch.]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14 15:15
好文哦!
其实怎么看待音响和音乐,怎么看待版本比较和现场派,是听流行还是听古典,深究下去都有点相似。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8-14 15:19
“牢笼”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发烧友大都是从喜欢音乐开始接触HIFI器材的,玩着玩着就形成了依赖(网上读过一个被困在沙漠之中的男人与一头母骆驼以及一位美女的笑话,被用来嘲讽“发烧友”。为避“三俗”嫌疑,就不转贴了),institutionalized(习惯成自然)!

就像电影中瑞德评论布洛克的自杀时讲的那样:"These prison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gets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
作者: 167    时间: 2010-8-14 15:26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0-8-14 15:30 编辑

我听过最好听,或者说是留在记忆中最美好的音乐是
以前我家老式的南京熊猫录音机播出的那些反复听过的磁带,
是从语文老师那里借的《天鹅湖》,
还有小时候晚上停电时我妈教我们唱的歌,
......
...........
比我在现在那些几百万的系统上听到的都好。

其实不是声音好,是缅怀的情绪在里面,是人生初次接触到这么美好的东西留下的永恒的烙印。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8-14 15:46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10-8-14 15:48 编辑

回167兄:所以正确的选择应是选用那些能够“激发”或“触发”自己的这种“缅怀情绪”
“初次接触”、“永恒烙印”的器材,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盲目购买器材。

听音乐这事情太个人化了,我听某个曲子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而你没准就无动于衷。所以我说,有问题(此处并非贬义)的往往是人,而非器材。
作者: 虎口脱险    时间: 2010-8-14 17:15
本帖最后由 虎口脱险 于 2010-8-16 00:30 编辑

David兄的帖子挺好,看完留想:
回想起我的一小段音响路,从十多年前在学校听卡带和CD随身听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念书的省会城市偶尔也会有省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可听听,之后到毕业六七年时间一直听耳机和一套万元左右的小书架组合,最初工作在广州也去星海听过不少场次的音乐会,可以说大部分时间听音乐的愉悦性很高,也积累了不少曲目的熟识度,从没觉得器材对欣赏感受有很大的影响,对那套低级音响系统和现场聆听感受的差异也没有任何介怀,可以说这个阶段我基本没有音响系统的评价能力。但有一点,这段时间有些唱片放一两次觉得不对味就束之高阁了。
后来逐渐听过些朋友家的高级器材,开始比较和考机,三年时间器材机如轮转,大部分时间听东西很浮躁,基本没有时间听新的曲目,连一些原来常听的大作品也是选播了,一次偶然机会和一个资深音乐老师短暂交流,他对音响有一定的概念,我向他请教业余爱好者音乐欣赏的进阶方法,他问起我常听什么作品及喜好的演奏家,当时为了显示自己稍有见识说了些冷门但口碑之上的演奏家,相信他立马听出我了的心态,建议我要逐渐深入的听一些作品,并多比较版本,不要排斥一些大牌主流的指挥和演奏家,如卡拉扬,霍洛维茨,海菲兹都有很多作品可听性很高。当聊起音响时,他说大部分他听过的烧友家的高级系统声音都不太健康,可能是复杂难调整,他认为一套搭配简单的小系统可能更容易出适合音乐欣赏的声音。而这个时候我用的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Genesis的大门板),声音可以说是一沓糊涂,羞于见人,他的几句话对我是当头棒喝。回想起那段时间我音乐欣赏面和欣赏水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的,那段时间我的音响评价的概念也是极不完整兼摇摆不定的。而且当时没有认清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越是玩高,大,全的系统越要有调整水平和全面的音响评价概念(除非买音响时一次性成功搭配并且很专业的卖家会帮你完成全部调整工作)。
之后这几年,我用的器材简单了些,更换的频率低很多(音源除外),也慢慢的建立起了一定的器材评价标准,器材的声音调整也逐渐往自己满意的程度靠,也能安静下来听听新曲目和大作品,这个时候有很多以前觉得不好听的片子翻出来听时常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时候的感觉是系统声音的完成度越高,唱片欣赏的愉悦度越高(例如能听到更多乐器的音色之美),可以欣赏的曲目范围越大,对录音的辨识度和接受度也越高。
想想也许音响系统搭配调整的高完成度就是 gzfs 兄说的高,大,全 和音乐型的结合吧,当然我还没达到。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14 18:03
David兄有境界!顶一个!

兄台所思考的这一切对于很多人而言其实是知者自知,不言而喻的。
完美,如果它存在的话,对所有人而言无疑都是一座“陷阱”,很多情况下都将走上“完美”的反面,最多拼贴出来一种残缺的“完美”画卷而已。甚至在追求这一“完美”的过程中走上了人的异化之途,但不知者仍然不知,尚自乐而忘返,目的变得越来越虚无。
我个人直至今日对于音乐的全部感受和理解就至少有90%都是在曾经相当粗陋的设备和器材上建立起来的,最近这几年方始对这个“完美”有所追求,呵呵,但愿俺别迷失在其间。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14 18:31
1# David

好帖。帮DAVID兄顶一下。
本人很少来器材栏凑热闹。原因是怕遇到太多喜欢指点江山的专家:他们15分钟就可以评判别人苦心经营的系统(倒很像医生诊病 )!

从来没有垃圾器材,只有“不称职”玩家埋汰了器材!

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才会有磐石版平静的心境的。
就像一台法拉利跑车,刚领到驾照的初哥会觉得它同捷达一样容易驾驭的。
可话又说回来,没有驾驭过法拉利的人,有资格评论跑车么?!
如何去正确理解(欣赏)他人的系统和评估自己的系统,这确实是一道永恒的难题。
而DAVID兄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答案的。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8-14 19:26
电视机发出的音乐有时也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但,现在却在折腾自己去追求制作自己喜欢的音响器材。
时间 发表于 2010-8-14 16:36


音乐欣赏与把玩器材有关系,但不能等同起来。
就像楼下院士说的,“知者自知”,我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OK。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8-14 19:27
David兄有境界!顶一个!

兄台所思考的这一切对于很多人而言其实是知者自知,不言而喻的。
完美,如果它存在的话,对所有人而言无疑都是一座“陷阱”,很多情况下都将走上“完美”的反面,最多拼贴出来一种残缺的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14 18:03



“知者自知,不言而喻.......但不知者仍然不知,尚自乐而忘返,目的变得越来越虚无”,太精辟了。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8-14 19:33
15# ikushi

谢老哥。如没记错,您是用KONDO旗舰前级+澳洲哈克后级吧。

15分钟就能给一套器材定生死的烧友我也接触过,有趣得很。
作者: musicmad    时间: 2010-8-14 20:16
好帖!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导致对一套器材的评价也不同,个人认为评价一套系统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也许其他人和你有同感和你产生共鸣,也许感受不同,交流沟通使自己有所提高。
作者: musicmad    时间: 2010-8-14 20:22
器材是手段,音乐是目的!
作者: 阿炳    时间: 2010-8-14 22:41
本帖最后由 阿炳 于 2010-8-15 10:02 编辑

决定一个人心情的往往是心境而不是环境!!!

David兄的英文水平跟我一个前同事、好朋友David  Hu有的一拼了,羡慕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15 02:54
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儿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得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做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安迪[话外音]:这就是最有意义的地方。你需要它,就不会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中还有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
David 发表于 2010-8-14 15:05


呵呵,人是奇妙的,极其渺小的同时其自身的内在也能形成一个小宇宙!

我经常思考这样的情景:当我们只余空空如也的四壁,连窗口都没有时,我们靠什么活着?呵呵,这种情形下,但愿我们的内心世界充盈如同宇宙般浩大!
作者: 造韵    时间: 2010-8-15 04:24
可惜达到这境界的人太少!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0-8-15 09:06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8-15 09:10 编辑

觉得对音乐和器材的追求,是一种无赖的轮回,非人力可为,基本上是从感知到理性,二、三十年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地用理性或感性便能应付。
为什么我们最好的听音经验往往发生在过去,那些懵懂初开的时候?
听音犹如人生,犹如恋爱和婚姻,从好奇、感动、热爱,会去到困惑、思索和淡定;淡定之后的那份爱还会有困扰,但埋得更深。
听音更犹如旅游,去的地方越多,体验越丰富,幸福和喜悦感就越难得。

现在为止我的理性认识是:
听音带给我们的满足,源于生理的愉悦和心理的感动两个方面。奇妙的是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之间万千变化的相互作用,有幸的是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发,而并非制约。
有时候我们享受的是感动,虽然那声音不怎么样;有时候我们享受的更多是声音本身,满心愉悦但内心未必有感动。都没有关系,事情本来就是这样。
无赖的是,到心理的感动越来越少的时候,会更多地依赖生理的愉悦。

音乐如海,器材如舟,为了大海深处的风景我们不断打造自己的小船,没什么错。但的确,有时风景就在自己身边,甚至岸边。
作者: rock    时间: 2010-8-15 10:18
看待和评价音响器材,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迷失自己,欣赏贵价器材,应该看到其局限之处,看到便价器材,也应发现其独到之处.市面上器材众多,代表的是厂家的设计和生产哲学,有的是花心思的产品,代表其对音乐和音响的理解,有的是代表其对市场和金钱的理解,总是瞄准你的钱包...总之,用一句前辈的话,"做到心中有尺!" .
作者: rock    时间: 2010-8-15 10:22
有篇文章 -"李哥谈HIFI" ,写得不错,可以参考.
作者: 名琴LP    时间: 2010-8-15 13:16
则才看了,写得非常好。
作者: mrwz    时间: 2010-8-18 06:52
本帖最后由 mrwz 于 2010-8-18 07:00 编辑

“有时候我们享受的是感动,虽然那声音不怎么样;有时候我们享受的更多是声音本身,满心愉悦但内心未必有感动。”这段话尘客兄说得非常客观,的确如此。精神上的感动和感官上愉悦能有机的结合那是理想的境界,经常分别发生也是常态,随遇而安可能更为可取。
作者: 强尼    时间: 2010-8-18 11:05
音响器材是很有意思的工具。先顶后看。
作者: 一点    时间: 2010-8-18 11:37
任何器材都不是全面的!很多人喜欢低音,但过于强调的低频就是垃圾。只有在合适的空间中使用合适的系统播放合适的音乐给合适的人去听,那才是器材存在的价值。
作者: rock    时间: 2010-8-18 15:36
任何器材都不是全面的!很多人喜欢低音,但过于强调的低频就是垃圾。只有在合适的空间中使用合适的系统播放合适的音乐给合适的人去听,那才是器材存在的价值。
一点 发表于 2010-8-18 11:37


低频有独特的刺激感,很多烧友喜欢低频也是很正常的..
作者: mark    时间: 2010-8-18 21:03
同意rock兄观点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8-20 13:28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0-8-20 13:35 编辑
David兄的帖子挺好,看完留想:
回想起我的一小段音响路,从十多年前在学校听卡带和CD随身听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念书的省会城市偶尔也会有省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可听听,之后到毕业六七年时间一直听耳机和一套万元左右的 ...
虎口脱险 发表于 2010-8-14 17:15


虎口脱险兄和另外几位圈中兄长都是小弟的良师益友,从认识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从各位大哥处获益良多。虎兄的这段经验之谈,小弟这两天整理了一下思路,谈一些感想。


“一次偶然机会和一个资深音乐老师短暂交流。。。建议我要逐渐深入的听一些作品,并多比较版本,不要排斥一些大牌主流的指挥和演奏家,如卡拉扬,霍洛维茨,海菲兹都有很多作品可听性很高。”

虎兄说到的这位老师,当年也有过短暂的接触,可惜那时候还比较愚钝,对于老师的话很多不太理解。而今回头一看,句句都极精到。对于海菲兹和霍洛维茨的重新认识,需要建立一套相对平衡全面健康的系统,只有把他们高于其他演奏大师的地方重播出来,才能正确认识他们的真实实力。当然,版本比较是一个重要前提,遍听大师,才能心中有真大师。卡拉杨很容易被音乐资深爱好者忽视,今年来对他的重新解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很多现场录音的发掘出土,二是音响系统的调整到位,两者并举,卡拉杨为富特后第一人的观点终为我所接受。


“当聊起音响时,他说大部分他听过的烧友家的高级系统声音都不太健康,可能是复杂难调整,他认为一套搭配简单的小系统可能更容易出适合音乐欣赏的声音。。。认清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越是玩高,大,全的系统越要有调整水平和全面的音响评价概念。

从虎兄实际调整的案例中,小弟也体会到了这点,虽然小弟的系统比虎兄小了好多,的确调整起来容易些,但随着具体调整的展开,小弟才觉得,搞定这套中不拉几的系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单元用料普通到有点寒颤的PMC OB1,居然也对空间摆位如此敏感。不得不付出大量时间精力。


“之后这几年,我用的器材简单了些,更换的频率低很多(音源除外),也慢慢的建立起了一定的器材评价标准,器材的声音调整也逐渐往自己满意的程度靠,也能安静下来听听新曲目和大作品,这个时候有很多以前觉得不好听的片子翻出来听时常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时候的感觉是系统声音的完成度越高,唱片欣赏的愉悦度越高(例如能听到更多乐器的音色之美),可以欣赏的曲目范围越大,对录音的辨识度和接受度也越高。想想也许音响系统搭配调整的高完成度就是gzfs兄说的高,大,全音乐性的结合吧”

虽然从未和虎兄就这个论题交流过,不过很巧,小弟的想法也完全一样。只不过认识途径不一,小弟是因为欣赏曲目范围很大,倒过来追求系统的高度完成。虽然系统的高度完成是个永远的难题,但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让现有系统达到较高的完成度,应该可以满足阶段内对音乐重播质量的需求。
作者: 勾当台    时间: 2011-1-9 20:35
回复 David 的帖子


   
作者: 勾当台    时间: 2011-1-9 20:36
非常精彩


   
作者: i886    时间: 2011-1-9 21:43
. . . " 从恋人的角度观察自己,其实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自恋而已。"  唏嘘啊~ 就这样过了几十年!
作者: jjyfoot    时间: 2011-1-10 08:11
22年前半夜在TAM听广播高音喇叭放的贝九,热泪盈眶;
几天后在家里听四喇叭收录机放老柴罗米欧与朱丽叶,泪奔。

作者: 聆听    时间: 2011-1-10 09:30
先顶,好文采深受其感染,值得学习



作者: gzcqiang    时间: 2011-1-10 13:30
看待和评价音响器材,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迷失自己,欣赏贵价器材,应该看到其局限之处,看到便价器材,也 ...
rock 发表于 2010-8-15 10:18

很赞同ROCK兄的看法。一朋友来听我的大克,说不够爆,我说我不追求爆,如果我追求爆就不选择大克了。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10 13:38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10 13:40 编辑

这主题好,建议留着前面,器材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是为人服务的。到过来就会自寻烦恼了。
作者: rock    时间: 2011-1-10 16:27
很赞同ROCK兄的看法。一朋友来听我的大克,说不够爆,我说我不追求爆,如果我追求爆就不选择大克了。
gzcqiang 发表于 2011-1-10 13:30


绝大多数发烧友都喜欢爆棚,到我家的烧友只有极小数是坐下来慢慢听音乐的,呵呵,多数时候只好用爆棚音乐伺候,呵呵,有时不得不引发这样的思考,到底我们是听音响还是听音乐...
作者: gzcqiang    时间: 2011-1-10 16:55
现在一般烧友去听,包括自己以前的听法,都是找几个碟听听,现在我感觉到朋友家,或朋友到我家听,我好想听一个整张靓碟的音乐,最好搞专场音乐听,这样才听出味道。
作者: 公羊    时间: 2011-1-10 18:17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很多时候,事非经过难以体会
而这些,与修养、悟性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作者: 167    时间: 2011-1-10 18:20
最近两三年我新买的CD大多数都是室内乐的........爆棚的很少听了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1-11 11:47
最近两三年我新买的CD大多数都是室内乐的........爆棚的很少听了
167 发表于 2011-1-10 18:20

基本只听室内乐,贴心,不费神。


作者: ygw70    时间: 2011-1-11 12:48
在众多大烧追求极致音响、音色时,楼主已走出来,寻找回归原点的路。
音响玩到深处就如同修道或修炼,楼主的感受是【物极必反】,还是【看破红尘】。
作者: David    时间: 2011-1-11 15:10
回复 ygw70 的帖子

忘记是哪位新华社记者说的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


   
作者: leo3908    时间: 2011-1-11 16:39
最近两三年我新买的CD大多数都是室内乐的........爆棚的很少听了
167 发表于 2011-1-10 18:20


俺也是,现在基本都是听室内乐,单支钢琴或提琴,奏鸣曲,都是小不头的东西,喜欢莫扎特,海顿,舒伯特的小布头作品,舒伯特的东西歌唱性好,莫扎特的东西纯净!天成!
估计是俺老了!!唉。。。

作者: williamhoo    时间: 2011-1-11 16:42
烧友聚会,时间有限,播放一些好片子出彩的地方,测试一下系统的能耐,也无可厚非。 如果是自己在家听,我一般是全片播放,有的是时间,也懒得来回换片子了。但是,如果换了其中一件东西,哪怕是一条线,我也是要把原来那些出彩的片段(大无、室内、爆棚)都拿出来听一遍的。
作者: llhu    时间: 2011-1-11 18:08
烧友聚会,时间有限,播放一些好片子出彩的地方,测试一下系统的能耐,也无可厚非。 如果是自己在家听,我一 ...
williamhoo 发表于 2011-1-11 16:42


真实的音乐与音响发烧友的写照。



作者: rock    时间: 2011-1-11 18:56
一般来讲,烧友聚会,都是来检阅系统的,唯有爆棚音乐伺候,不过,一套音响的内涵是需要慢慢品味的...
作者: 167    时间: 2011-1-11 22:17
基本只听室内乐,贴心,不费神。
尘客 发表于 2011-1-11 11:47


是,室内乐非常怡情养性,有点像中国的文人画,看似简单,其实别有洞天,学问很大,乐趣很多!


作者: 167    时间: 2011-1-11 22:19
俺也是,现在基本都是听室内乐,单支钢琴或提琴,奏鸣曲,都是小不头的东西,喜欢莫扎特,海顿,舒伯特 ...
leo3908 发表于 2011-1-11 16:39

以上几位我都喜欢,另外维瓦尔第还有大量的作品都相当动听,
贝多芬的室内乐也非常好,现在听着不太习惯的室内乐是肖斯塔科维奇、巴托克之类的,还在适应中。


作者: 167    时间: 2011-1-11 22:28
值得注意的是,要播好室内乐也绝不是小音箱能摆平的,也是需要声音素质高的大箱子,
否则没有低频作为下盘,轻飘飘的声音听起来也难以让人投入——只要听过现场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的都会赞同我的意见。
作者: 风铃之声    时间: 2011-1-11 22:46
听音乐也要静下心来听,不光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聆听。
至于音乐本身写的是什么,能不能听懂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能听下去,
并觉得他很美。
作者: ivangogo    时间: 2011-1-12 10:44
顶,值得回味的帖子。兜兜转转,还是为了听到感到自儿的音乐。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1-12 11:12
值得注意的是,要播好室内乐也绝不是小音箱能摆平的,也是需要声音素质高的大箱子,
否则没有低频作为下盘,轻飘飘的声音听起来也难以让人投入——只要听过现场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的都会赞同我的意见。
167 发表于 2011-1-11 22:28


完全同意
作者: myzcj    时间: 2011-3-10 00:33
好文啊,小弟学习了
作者: 最爱DIY    时间: 2011-4-22 23:50
忙完一天回家听点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真的很惬意,但有的时候又喜欢爆棚音乐来激情一下。看心情的
作者: XZM    时间: 2011-4-24 02:21
现在有部分发烧友的攀比心还是很严重的
作者: nba    时间: 2011-4-24 07:56
要看怎样攀比,如智慧攀比,用较小的金钱获得较高的音质。
作者: zwmm    时间: 2011-4-24 12:48
值得注意的是,要播好室内乐也绝不是小音箱能摆平的,也是需要声音素质高的大箱子,
否则没有低频作为下盘 ...
167 发表于 2011-1-11 22:28

斗胆对167兄的观点反对一下,在空间等等各方面都处理较好的情况下,用较高水准的小箱欣赏室内乐照样很有滋味!不信,到我周边的烧友家去听听。


作者: wdf9808    时间: 2011-4-24 13:26
让一个从没做过爱的初哥谈性感受,可能说的全是他自慰的感觉.如果让楼上的各位谈性,一定头头是道洋洋洒洒千万言不为足.折腾器材亦然,你不换他几轮怎知道哪种声音适合你?你不撞个七荤八素不分东西头破血流怎能够长记性?所以我倒主张个个都折腾去,越失败越好,最好能让你终生难忘,这过程就是财富,要知道人一辈子就是一个犯错的过程,怎么选择都是错的,因此犯些错挺好,多犯错,那就不枉此生了.
作者: 山河    时间: 2011-4-24 21:53
呵呵,人是奇妙的,极其渺小的同时其自身的内在也能形成一个小宇宙!

我经常思考这样的情景:当我们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15 02:54

上尊这句话照我的理解,用我的话说出来,上尊肯定会说我胡说八道了。。。


作者: 167    时间: 2011-4-25 08:24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1-4-25 08:28 编辑
斗胆对167兄的观点反对一下,在空间等等各方面都处理较好的情况下,用较高水准的小箱欣赏室内乐照样很有滋 ...
zwmm 发表于 2011-4-24 12:48

是的,这个我完全相信!我以前也是书架箱的爱好者,良好的房间能弥补书架箱的低频不足的缺陷,只是,我说的是,如果当时有更大口径的优秀的3分频大音箱做对比,就会发现小书架箱还是缺少了很多东西——比如,6.5英寸口径出来的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或者钢琴,和3分频、有着10英寸或者以上口径低音的音箱,出来的质感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是使用到了Magico Mini、贵丰Mojo这样的天价小音箱也是如此


不过,使用小音箱,并不妨碍欣赏音乐!
作者: sm163    时间: 2011-4-25 08:52
斗胆对167兄的观点反对一下,在空间等等各方面都处理较好的情况下,用较高水准的小箱欣赏室内乐照样很有滋 ...
zwmm 发表于 2011-4-24 12:48

自己听可以,但不要和大箱去比。



作者: 上下求索99    时间: 2011-5-3 01:10
支持167大大的观点,如果毕加索的名画站在球上的少女身边少了个大汉的话不知是啥感受?


   
作者: MJL988    时间: 2011-6-11 19:21
我想,这次rock版再会c5也会抱着初恋的情怀。

只是,高,大,全和““音乐型”的发烧友需要做的就是 ...
gzfs 发表于 2010-8-14 13:07

听音乐,玩器材,并不简单。
作者: 其血玄黄    时间: 2020-10-22 10:43
好犀利!好文采!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