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一杯故乡的泥土:大家最喜欢肖邦的什么作品呢?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07:33
标题: 一杯故乡的泥土:大家最喜欢肖邦的什么作品呢?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2-14 08:07 编辑

[attach]19220[/attach]

本文资料转载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370010.html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色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07:33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2-14 08:05 编辑

[attach]19222[/attach]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07:3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2-14 08:06 编辑

[attach]19221[/attach]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attach]19223[/attach]

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

[attach]19224[/attach]

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07:35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2-14 08:06 编辑

[attach]19225[/attach]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07:35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2-14 08:00 编辑

[attach]19226[/attach]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 晴天雨    时间: 2010-12-14 09:10
感谢版主,非常好的文章,在这里总是能找到比其他论坛更理性更纯粹更真切的好文章。
作者: custsk    时间: 2010-12-14 09:17
最喜欢鲁宾斯坦演绎的第一叙事曲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09:26
感谢版主,非常好的文章,在这里总是能找到比其他论坛更理性更纯粹更真切的好文章。
晴天雨 发表于 2010-12-14 09:10
这篇文章是我转载的,但我相应加了图片。
这篇文章条理很清楚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09:30
最喜欢鲁宾斯坦演绎的第一叙事曲
custsk 发表于 2010-12-14 09:17
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最好的叙事曲。
是肖邦根据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篇而作的。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12-14 12:49
肖邦的煤油特别不喜欢的!

当然看喜欢谁演绎的啦,哈哈

我比较喜欢老鲁,老弗的肖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13:06
我最喜欢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理由说过多次了。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0-12-14 13:37
花丛中的大炮,没有这种阴柔中的雄健激昂,乔治·桑怎么会看上肖邦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15:20
花丛中的大炮,没有这种阴柔中的雄健激昂,乔治·桑怎么会看上肖邦呢。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0-12-14 13:37
才子和佳人本来就有互相征服的意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16:27
乔治·桑怎么会看上肖邦呢。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0-12-14 13:37

介绍一本乔治·桑的书:《乔治·桑精选集》

[attach]1923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16:30
内容简介

乔治·桑本名奥萝尔·杜邦,1804年生于巴黎,由祖母养大,在修道院受教育,18岁嫁入爵府,成为杜德望男爵夫人。但她对婚姻渐生倦意,遂只身从外省返回巴黎,独立生活,并开始写作生涯。初以男性笔名为《费加罗报》和杂志撰稿,后出书。其文采很快引起巴黎文化界的注意,众多名人拜倒在这位才女裙下,如大诗人缪塞(alfred de musset)和天才的作曲家肖邦。
乔治·桑初期的作品可以看出卢梭、夏多布里昂和拜伦对她的影响。1832年,她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一举成名,从此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成为法国当时名气仅次于雨果的畅销书作家。桑的田园小说描绘大自然和乡村极为出色,她的《冬天之美》已经被收入我国中学课本。桑一生衣食无忧,晚年隐居乡村的举动有点像中国诗人陶渊明。桑的女权主义在两性关系上的反映是倡导女性的主导地位。她的个人感情生活丰富多彩,其思想和做派在今日看来依然“先锋”。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12-14 17:56
萧邦的作品,我比较特殊对待的是马祖卡与波兰舞曲,这两部作品有着深深的民族烙印,也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但是对于萧邦的作品我无法说出最喜欢哪一部,它们都很有特点。
作者: ast123456    时间: 2010-12-14 18:04
我很喜欢夜曲,经常听,很放松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4 20:44
我很喜欢夜曲,经常听,很放松
ast123456 发表于 2010-12-14 18:04
进了哪个LP版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5 08:30
萧邦的作品,我比较特殊对待的是马祖卡与波兰舞曲,这两部作品有着深深的民族烙印,也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但 ...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12-14 17:56
大家搞得清楚马祖卡、波尔卡、杜姆卡的区别吗?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12-15 08:37
“花丛中的大炮”,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味深长呢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12-15 08:58
大家搞得清楚马祖卡、波尔卡、杜姆卡的区别吗?
shinelb 发表于 2010-12-15 08:30



我真不知道,S兄讲解一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5 09:14
我真不知道,S兄讲解一下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12-15 08:58
我简单说说:马祖卡估计大家都知道:这是起源于波兰的一种民间舞蹈的舞曲,最有名的当然是肖邦的再创作。波尔卡起源于捷克,也是捷克的一种传统舞蹈的舞曲。杜姆卡也就是“悲歌”,产生于波兰,根据叙事诗写成,是一种民谣形式,尤其受到斯拉夫人的喜爱。在音乐上是由悠长沉痛的部分与激情快速部分的结合而成。徳伏夏克写的《杜姆卡》我非常喜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5 09:16
“花丛中的大炮”,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味深长呢
scfan 发表于 2010-12-15 08:37

SCFAN版主也幽默一番。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5 09:26
在《伏尔塔瓦河》里,中间有一段伏尔塔瓦河流过村庄,岸边传来优美的乐曲,这就是波尔卡,是人们在举行婚礼。这段波尔卡非常优美动听,富于节奏感。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0-12-15 10:09
大家搞得清楚马祖卡、波尔卡、杜姆卡的区别吗?
shinelb 发表于 2010-12-15 08:30



节奏的不同,不是简单的节拍、时值的不同,要不然就人人能演奏了。不说,不是波兰人,体会不到马祖卡的神髓嘛。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12-15 11:52
徳伏夏克写的《杜姆卡》我非常喜欢。
shinelb 发表于 2010-12-15 09:14

德沃夏克的《杜姆卡》我还没有听过,要补课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5 13:35
德沃夏克的《杜姆卡》我还没有听过,要补课了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12-15 11:52
徳伏夏克这首《杜姆卡》虽然形式自由,有多首杜姆卡组成,表面各自比较独立,但其实是形散神不散的。美艺有两个版本,海菲兹也有录音。



作者: 燕五    时间: 2011-8-4 09:57
本帖最后由 燕五 于 2011-8-4 10:00 编辑

XD,标题有错字,“一抔”不是“一杯”,“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小弟最看不惯那些“神马”都是“浮云”之类的字眼,误人子弟!得罪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8-4 17:52
XD,标题有错字,“一抔”不是“一杯”,“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小弟最看不惯那些“神马”都 ...
燕五 发表于 2011-8-4 09:57

键盘上手指稍微快点出错很容易,论坛交流要是都用“书面语言”,还要一校、二校之类的,那不累死人啊!
不过,我也是经您指点才知这“杯”非彼“抔”,惭愧。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5 02:57
我觉得燕五的批评很对啊,错别字不应该是被追捧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1-8-5 03:00
我觉得肖邦钢琴的魅力在于,摇摇欲坠的不坠。我喜欢夜曲和叙事曲。有人说前奏曲为肖邦最伟大音乐,我也想知道这一说法是否成立,讨教一下诸位老师。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8-5 09:53
本帖最后由 Roseknight_gao 于 2011-8-5 09:56 编辑
我觉得肖邦钢琴的魅力在于,摇摇欲坠的不坠。我喜欢夜曲和叙事曲。有人说前奏曲为肖邦最伟大音乐,我也想知 ...
alma 发表于 2011-8-5 03:00

我瞎掰几句,我认为前奏曲是肖邦个人意志的浓缩体现,在绝望边缘诞生的作品,放到现在来说,就好比大病后的开悟,就拿第二号前奏曲来说(Op.28-2),贝多芬钢奏里有一部相似的篇章,但是不及肖邦这首短小的前奏曲,是那首钢奏呢?回忆一下看看?
而玛祖卡。我认为是肖邦对民族情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个人性格色彩的表现,这两种内容的集合,使得这套作品品味非常高尚。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1-8-6 02:44
我觉得肖邦钢琴的魅力在于,摇摇欲坠的不坠。我喜欢夜曲和叙事曲。有人说前奏曲为肖邦最伟大音乐,我也想知 ...
alma 发表于 2011-8-5 03:00


我就最喜欢前奏曲。不能一首一首地听,至少得连着六七首,全套最好。听肖邦别的作品不一定每次有感觉,但前奏曲一定有。

作者: chopinforever    时间: 2011-8-19 12:08
我最喜欢谐谑曲,尤其是第四谐谑曲,仿佛充满了人生的回忆与体悟。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