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讨论】说5、60年代是录音的黄金时代对吗?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2-17 09:56
标题: 【讨论】说5、60年代是录音的黄金时代对吗?
为什么大家都主要听5、60年代的唱片呢?
是不是因为那时候指挥家、演奏家云集呢?
为什么我们一提到福特文格勒、海菲兹都要顶礼膜拜?
今天是不是大不如前呢?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2-17 10:20
因为那时候指挥家、演奏家云集,
还有因为那时候指挥家、演奏家更敬业,
模拟录音更接近真实,数码修复枝术太先进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2-17 10:25
因为那时候指挥家、演奏家云集,
还有因为那时候指挥家、演奏家更敬业,
模拟录音更接近真实,数码修复枝 ...
牛仔 发表于 2011-2-17 10:20
貌似有道理。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2-17 11:10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1-2-17 11:13 编辑

因为那时的音乐家是现在电影明星的地位,那时的唱片公司犹如现在的电影公司一样有钱,那时的听众好象是现在的观众(电影、电视、足球赛)一样痴迷。哈哈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1-2-17 12:15
一直认为动荡的环境可以激励艺术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1-2-17 12:16
那时候如同“牛仔 ”所说——模拟录音更接近真实,还有很自然。还有,那时候的很多录音师本身技术录音的技术人员,同时对音乐理解也有深厚的功底。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1-2-17 12:18
看看现在的国内所谓发烧录音,就剩下技术了,录出来的DD,没有灵魂、生命。
作者: 旱天雷    时间: 2011-2-17 14:30
录音本身就是对音乐的一次“再创作”。
作者: ptt216    时间: 2011-2-17 15:50
50年代音乐家不错,可录音不行,80年代后正好相反。个人比较喜欢60-70年代的录音。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2-18 10:05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1-2-18 10:09 编辑

根本上说是需求,是市场。如果现在需要新海菲兹、富特,那会有的。如果没有,那......。
时代促进技术,技术催生市场,市场证明新的时代。

厚古薄今,只是一种逃避,虽然也有脱俗的一面。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2-18 10:36
作为超级大版主,你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2-18 10:44
作为超级大版主,你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哈哈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2-18 10:36
我和你们一样的,一样发帖讨论的。呵呵。



作者: 花鸟虫鱼    时间: 2011-2-18 11:10
      录音的黄金年代应该是60,70年代。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1-2-18 12:03
不讲录音科技,只说人文因素,看看能否找到黄金的答案。

到1968年(黑胶立体声后10年),看看我们认识的大师当时的年纪,是否已届艺能成熟期?括号内 ( ) 是她/他们截至1968年时的岁数 :

指挥家:安塞美 Ansermet (85),阿巴多Abbado (35),Bernstein 伯恩斯坦 (50),Bohm 伯姆 (74),福尔特万格勒 Furtwangler (已去世14年),Haitink 海丁克 (39), 卡拉扬Karajan (60), 克莱伯Carlos Kleiber (38),克伦贝勒Klemperer (83),马利纳 Neville Marriner (44),马舒Kurt Masur (61),蒙都 Monteux (已去世4年), 穆拉汶斯Mravinsky (65),孟许Munch (刚去世),莱纳Reiner (已去世5年),萧提 Solti (56),斯托科夫斯基Stokowski (86),塞尔 Szell (71),托斯卡尼尼 Toscanini (已去世11年) , 华尔特Bruno Walter (已去世6年),汪德
Wand (56)

小提琴家:海菲兹 Heifetz (67),奥伊斯特拉赫Oistrakh (60),柯岗 Leond Kogan (44) ,谢霖Szeryng (50),拉宾Rabin Michael (32但4年后去世),米尔斯坦Milstein (64),格吕米欧Grumiaux (47), 阿卡尔Accardo (27), 梅纽因Menuhin (52),韩黛尔 Ida Haendel (44),莫里尼 Erica Morini,帕尔曼Perlman (23),甘波里 Campoli,里奇Ricci (50),斯特恩Issac Stern (48),郑京和 Kyung-wha Chung (20),苏克
Suk (39)

大提琴家:Starker 斯塔克 (44),福尼埃Fournier (64),卡萨尔斯Casals Pablo (92),皮亚蒂戈斯基Piatigorsky (65),托特利埃Tortelier (54),罗斯特罗波维奇Rostropovitch (41),马友友
Ma Yo Yo (13)

钢琴家:李希特Richter (53),鲁宾斯坦Rubinstein (81),霍洛维兹 Horowitz (64),波里尼 Pollini (26),阿胥肯纳吉 Ashkenazy (31),柯尔荣 Curzon (69), 阿劳 Arrau (65),巴伦勃伊姆 Barenboim (26), 阿格丽希﹙Martha Argerich (27),吉利尔斯Gilels (52),米凯兰杰里Michelangeli (48),坎培尔 Wilhelm Kempff (73),方斯华 S. Francois (44) ,李柏提 D. Lipatti (51),贝候斯 W Backhaus (84), 巴偏邦 Barenboim (26), 舒纳堡 Arthur Schnabel (86), 卢普 Lupu (23), 赫斯盖尔 Clara Haskil (73), 班兰杜尔 Brendel (37),塞金 Serkin (65),海布勒Haebler (42),肯普夫 Kempff (73), 傅聪 (34),殷承宗
(27)

爵士乐大师:岩士唐 Louis Armstrong (67),艾灵顿公爵 Duke Ellington (69),布朗 Ray Brown (42),布鲁贝克 Dave Brubeck (48),科特恩 John Coltrane (42),戴维斯 Miles Davis (42),埃文斯 Bill Evans (39),埃拉 Ella Fitzgerald (51),盖兹 Stan Getz (41),古德曼 Benny Goodman (59),霍金斯 Coleman Hawkins (64),比莉 Billie Holiday (53),杰奎特 Illinois Jacquet (46),约翰逊 JJ Johnson (44),佩吉 Peggy Lee (48),卡门 Carmen McRae (48),米勒 Glenn Miller (64),明格斯 Charles Mingus (46),蒙哥马利Wes Montgomery (44),查理帕克 Charlie Parker (48),佩伯 Art Pepper (43),彼得森 Oscar Peterson (43),罗林斯 Sonny Rollins (38),莎拉沃恩
Sarah Vaughan (44)

流行音乐巨星: 猫王皮礼士利Elvis Presley (1956年已大红), 披头四 Beatles (成立于1960年,拆伙于1970年),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s (1963年成立),Bee Gees (1963年成立),老鹰乐队Eagles (1976年以Hotel California 闻名天下),科尔(Nat King Cole已去世3年),法兰化纳杜拉 Frank Sinatra(53),


以上文字摘自《Encore HiFi》。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2-18 12:06
不讲录音科技,只说人文因素,看看能否找到黄金的答案。

到1968年(黑胶立体声后10年),看看我们认识的 ...
ikushi 发表于 2011-2-18 12:03
确实很有道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2-18 12:18
不讲录音科技,只说人文因素,看看能否找到黄金的答案。

到1968年(黑胶立体声后10年),看看我们认识的 ...
ikushi 发表于 2011-2-18 12:03

俺正要感叹“卧槽!”这老郁好家伙,这不是脑力地,体力地干活吗?而且,这一上午的数据收集算得上神速了。。。。没想到“图穷匕见”啊,却原来。。。。。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2-18 12:27
任何讨论,如果不框定概念,讨论来讨论过去都是个说个的。
首先要界定什么叫“黄金年代”,录音的黄金年代指的是“录音技术”本身呢?还是一个伟大艺术家层出不穷的年代呢?如果是前者,我的看法:录音技术只可能越来越好,不可能五六十年后的今天居然落后于五六十年代。如果是后者,呵呵,再如果还要问问为什么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景观,这话题就大了。S版不妨说说嘛!
作者: mm33    时间: 2011-2-18 12:29
有意思的话题。

就录音而言,要说黄金年代,现在才是真正的黄金年代。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2-18 12:34
有意思的话题。

就录音而言,要说黄金年代,现在才是真正的黄金年代。
mm33 发表于 2011-2-18 12:29


完全赞同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2-18 12:34
我是认为录音制作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指挥家、演奏家每个时期都有杰出者。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2-18 12:36
到1968年(黑胶立体声后10年),看看我们认识的大师当时的年纪,是否已届艺能成熟期?括号内 ( ) 是她/他们截至1968年时的岁数 :

指挥家:安塞美 Ansermet (85),阿巴多Abbado (35),Bernstein 伯恩斯坦 (50),Bohm 伯姆 (74),福尔特万格勒 Furtwangler (已去世14年),Haitink 海丁克 (39), 卡拉扬Karajan (60), 克莱伯Carlos Kleiber (38),克伦贝勒Klemperer (83),马利纳 Neville Marriner (44),马舒Kurt Masur (61),蒙都 Monteux (已去世4年), 穆拉汶斯Mravinsky (65),孟许Munch (刚去世),莱纳Reiner (已去世5年),萧提 Solti (56),斯托科夫斯基Stokowski (86),塞尔 Szell (71),托斯卡尼尼 Toscanini (已去世11年) , 华尔特Bruno Walter (已去世6年),汪德 Wand (56)  ...
ikushi 发表于 2011-2-18 12:03


现今的阿巴多也到了当年伯姆的年纪了,杜达梅尔比当年阿巴多还年轻些吧?比较一下他们同年龄的录音,我丝毫不觉得指挥艺术在倒退。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1-2-18 13:21
有意思的话题。

就录音而言,要说黄金年代,现在才是真正的黄金年代。
mm33 发表于 2011-2-18 12:29


赞同兄台的专业意见!
所以我在买二手唱片(仅指LP)时,都会按照此意作出选择和对比。
例如CHANDOS等小厂出品的数码录音就非常出色的!
俗话有云:不能一本天书看到老(翻译成时髦的话:要与时俱进)。
一并给众弟兄请午安!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2-18 14:26
俺正要感叹“卧槽!”这老郁好家伙,这不是脑力地,体力地干活吗?而且,这一上午的数据收集算得上神速了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2-18 12:18


您是院士,可别忘了人家好歹也是郁教授。人家精通中、日、俄、英、意、法、德七门语言。
这种事是手到擒来。
过几天人家还要升院士呢!

老院士应该提拔提拔阿!哈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2-18 14:33
其实录音技术都是一直在进步。但是从鄙人看来58年开始到现在的进步绝对没有通讯和交通技术那么快!只是录音格式的改变。

但是我也不否认现在的录音技术不好,现在的录音技术已经相当好了。我以前对EMI一直不感冒,58-65年这段时间的除外。最近搞了几张2007-2009年EMI的新录音。演绎怎么样不去评论,但是录音还是相当帮的。

以前5-60年代,各个唱片公司的录音各具特色,比如DG讲究整体性,DECCA讲究空间感和音场,philips注重室内乐的自然和精细,EMI偏向温暖昏黄,美国的几家偏向于hifi和爆棚。但是到现在录音都是殊途同归了,我觉得风格已经趋近,差异化不明细了。估计录音器材的同质化导致的。而非那时候定制机型和录音师的录音理念。现在录音靠电脑,以前录音靠人脑,所以就是这个样子了,哥几个认为如何??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2-18 14:56
最近搞了几张2007-2009年EMI的新录音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2-18 14:33


西门力图?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1-2-18 16:27
本帖最后由 bluesky 于 2011-2-18 16:28 编辑
其实录音技术都是一直在进步。但是从鄙人看来58年开始到现在的进步绝对没有通讯和交通技术那么快!只是录音 ...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2-18 14:33


赞同,以前录音人为因素大,现在录音技术因素大。以前录音有特色,现在录音大多雷同。
为何?因为以前技术不到位,强化了深度厚度,就弱化了清晰度;强调了整体,失去了细节;强调了暖色调,音调不爆棚。
但现在不一样了,技术的革新导致录音工艺可以向各个方面同时发展。一个录音可以涵盖所有的特色,这个就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人为因素的减弱,甚至消失,也就导致了没有特色。但是从绝对效果上来说,过去的录音是不能和现在比拟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2-18 16:56
您是院士,可别忘了人家好歹也是郁教授。人家精通中、日、俄、英、意、法、德七门语言。
这种事是手到 ...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2-18 14:26

那我告诉这只认死理的系统一声,干脆将一众兄弟们全院士了?
老郁居然精通七国语言,真的吗?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2-18 18:14
西门力图?
scfan 发表于 2011-2-18 14:56


这个也有,还有卡普松兄弟,sarah 张,汉娜张,格吉耶夫等等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2-18 18:15
那我告诉这只认死理的系统一声,干脆将一众兄弟们全院士了?
老郁居然精通七国语言,真的吗?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2-18 16:56


你问他呀!


作者: mm33    时间: 2011-2-18 20:50
赞同兄台的专业意见!
所以我在买二手唱片(仅指LP)时,都会按照此意作出选择和对比。
例 ...
ikushi 发表于 2011-2-18 13:21


多谢ikushi兄的抬举!

虽说现在是录音的黄金年代,但我手里的数字录音的LP也就区区不到5张,而老单声道大概超过500张。呵呵,有点“口是心非”的味道了,呵呵呵。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2-18 21:17
这个也有,还有卡普松兄弟,sarah 张,汉娜张,格吉耶夫等等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2-18 18:14


卡兄卡弟似乎在副牌Virgin,Virgin录音的听感主观感觉似乎不如EMI

Gergiev在EMI也有唱片?我一直以为他目前只在LSO和马林斯基两个自主品牌发片子了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2-21 21:36
卡兄卡弟似乎在副牌Virgin,Virgin录音的听感主观感觉似乎不如EMI

Gergiev在EMI也有唱片?我一直以为 ...
scfan 发表于 2011-2-18 21:17



是维京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1-2-22 00:21
我觉得50-60年代是曾经活跃于单声道时代的大师们赶上了50-60年代的立体声录音吧。

如果上述说法可以成立,大师们被黄金了耶。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1-2-23 16:59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1-2-23 21:37 编辑
不讲录音科技,只说人文因素,看看能否找到黄金的答案。

不讲录音科技,只说人文因素,看看能否找到黄金的答案。


到1968年(黑胶立体声后10年),看看我们认识的大师当时的年纪,是否已届艺能成熟期?括号内 ( ) 是她/他们截至1968年时的岁数 :
...
科特恩 John Coltrane (42)....米勒 Glenn Miller (64),....比莉 Billie Holiday (53),... 查理帕克 Charlie Parker (48), ... ikushi 发表于 2011-2-18 12:03


不是这么搞吧?众所周知,
Glenn Miller老师1944年死于英吉利海峡上空的空难;
Charlie Parker老师和Billie Holiday老师分别于55年, 59年就提前嗑药嗑死了;
John Coltrane老师躲过了白粉却躲不过肝癌, 终究没能熬过1967年的夏天。

1968年对于这“Jazz四人帮”“来说恐怕永远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BTW:这是《Encore HiFi》原载的文字吗?!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